美术第20课 珍爱国宝——古代的青铜艺术教案
展开这是一份美术第20课 珍爱国宝——古代的青铜艺术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教材分析
《珍爱国宝——古代的青铜艺术》一课属于新课程标准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课程。始于夏、兴于商周的青铜文化,有着四千多年的历史。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充满神秘、充满新鲜与好奇。本课意在带领学生进入这个古老而蕴藏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度畅游一番,让学生初步学会欣赏青铜艺术(造型、纹样、铭文特征),帮助学生了解祖国优秀文化,弘扬我国民族艺术。
二、教学目标
1. 认识我国古代的青铜艺术,了解青铜艺术的起源、发展、用途和艺术特点。
2. 赏析古代经典的青铜艺术品,了解青铜器的造型、纹样、铭文等的特点。
3. 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青铜艺术的了解与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欣赏祖国古代的青铜艺术,了解青铜艺术的起源、发展和艺术特点。
2. 教学难点:了解青铜器的造型、纹饰、铭文等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1.播放视频
教师语言:同学们好,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特别的视频,你知道视频中表现的是什么吗?
(播放《国家宝藏》视频)
2.出示课题
教师语言:编钟只是我国众多古代青铜器中的一种,我国古代青铜器历史悠久、种类繁多、造型精美,堪称为国宝。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珍爱国宝——古代的青铜艺术》。
板书课题:《珍爱国宝——古代的青铜艺术》。
(二)讲授新课
1. 介绍青铜艺术的发展
教师语言:青铜是红铜和锡的合金,也有的是红铜和锡、铅的合金。红铜加了锡、铅以后,使铜的熔点降低,硬度加强。因为呈青灰色,所以叫青铜。
“青铜时代”是指大量使用青铜工具及青铜礼器的时期。由于青铜器以其独特的器形、精美的纹饰、典雅的铭文向人们揭示了先秦时期的铸造工艺,文化水平和历史源流,因此被史学家们称为“一部活生生的史书”。古代青铜器,多作为祭祀、随葬品和生活用品。
2. 青铜器造型
教师语言: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只面具,这只面具给了你什么感觉?和我们常见的面具比一比呢?(夸张、恐怖、神秘)巴蜀地区的青铜人像以夸张突出的眼睛引人注目,呈现出奇特的地域风情。向外突出的双眼神秘而恐惧。其实早在几千年前就真的存在了这样的面具,它出土于四川三星堆,其中有一部分就是源自商周时期,是祭祀时的重要物品。那可是一个以青铜文化为特征的时期,青铜冶铸业曾达到很高的水平。
(欣赏《铜奔马》《长信宫灯》)
东汉时期的铜奔马,马型轻盈矫健;
西汉时期的长信宫灯,造型优美生动而又实用。
3. 青铜器纹样
教师语言:四羊方尊、莲鹤方壶、宴乐攻战纹壶等,让同学们欣赏青铜器上的饰纹以及人物活动等图案。通过观察得出:三件青铜器不仅造型美观,纹饰也非常漂亮,初步了解几种青铜器常见纹饰:饕餮纹、凤鸟纹、兽面纹、龙纹等。
4. 青铜器铭文
教师语言:毛公鼎的铭文。上面记录了周武王灭商的历史事件,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通过欣赏让学生明白青铜器上常刻有文字即铜器铭文,铭文又称金文或钟鼎文,它是研究汉字发展演变的重要资料,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
(三)艺术实践
教师语言:请你从造型和纹样等方面,向大家介绍你喜欢的青铜器。
(四)评价总结
教师语言:请根据自己和同学们的表述,说一说自己的收获。
(五)知识拓展
曾侯乙编钟,战国早期文物,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1977年9月,湖北随州城郊的一个小山包上,沉睡于地下2430年后,曾侯乙编钟得以重见天日。它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为“稀世珍宝”。
编钟是中国古代大型打击乐器,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中国是制造和使用乐钟最早的国家。它用青铜铸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照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
同学们,要想了解更多有关青铜器和其它国宝的知识,建议大家观看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国家宝藏》。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美术第5课 静物写生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4课 学构图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美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3课 抽象的雕塑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