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单元 酸和碱 常考题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7/5593650/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十单元 酸和碱 常考题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7/5593650/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十单元 酸和碱 常考题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7/5593650/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十单元 酸和碱综合与测试课堂检测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十单元 酸和碱综合与测试课堂检测,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计算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
1.向稀盐酸中逐渐加入试剂X后,溶液的pH变化如图所示。试剂X是下列物质中的()
A. NaOH B. H2O C. Mg D. CaCO3
2.无色溶液X是下列四种物质中的一种。将其分成等量的三份,向其中分别加入少量AgNO3溶液、CuO固体、NaOH溶液,产生的现象如下表。则物质X是下列选项中的()
A. NaCl溶液 B. Ca(OH)2溶液 C. 稀硝酸 D. 稀盐酸
3.下列四个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 盐酸中加水
B. 向一定质量饱和石灰水中加入氧化钙
C. 用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H2O2溶液来制取O2
D. 将过量的、等质量的镁和锌分别加入到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中
4.实验室有一瓶久置的氧化钙,因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而变质,经测定该固体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0.4%,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4%.则未变质的氧化钙占变质前纯氧化钙的质量分数约为()
A. 65.2% B. 34.8% C. 74.4% D. 22.4%
5.向一定质量的稀盐酸中加入一段镁条,测定溶液反应的不同数据随时间的变化,并绘制图象,请分析其中图象绘制明显错误的是()
A. B. C. D.
6.下列图像与对应的表述一致的是()
A. 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B. 向一定量硫酸铜溶液中不断加入锌粉
C. 向一定量的稀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不断加入碳酸钠溶液至过量
D. 向稀硫酸中不断的加水
7.下列四个图像的变化趋势,能正确体现对应操作的是()
A. 将水通电电解一段时间
B. 将浓盐酸敝口放置在空气中
C. 向氢氧化钾和硝酸钡的混合溶液中,逐滴滴加稀硫酸
D. 向pH=13的氢氧化钠溶液中不断加入水
二、填空题
1.A~E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部分物质已经略去)。已知A是目前世界上年产量最高的金属;B是胃酸的主要成分;C中金属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0%, 其水溶液呈蓝色,常用来配制农药波尔多液;D属于碱;E属于盐。则C的化学式为________;A与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E转化为D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2.除去NaCl溶液中CaCl2、MgCl2、Na2SO4杂质的操作顺序为:①加过量的NaOH溶液;②加过量的BaCl2溶液;③加过量的Na2CO3溶液;④过滤;⑤加适量的盐酸。
(1)为什么加过量的NaOH溶液后,镁离子被彻底除去而钙离子不能被彻底除去。________。
(2)加盐酸时有气体生成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
3.如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_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温度,能将甲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t1℃时,若将65g乙的饱和溶液稀释成15%,需加水的质量为________g;t2℃时,配制相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所需水的质量关系是甲________(填“>”、“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年度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 酸和碱期末试卷必考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计算题,实验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年度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 酸和碱期末模拟试卷【必考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计算题,实验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学年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 酸和碱期末复习试卷必考题,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计算题,实验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