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0吉林高考模拟卷_模拟题及答案
吉林省榆树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解析版)
展开
吉林省榆树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每个小题2分,总共40分)
1.硒(Se)是人体健康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已知Se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该原子的质量数为34
B. 该元素处于第四周期第ⅥA族
C. SeO2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D. 酸性:H2SO4>H2SeO4
【答案】A
【解析】
【详解】A、从Se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看出,Se的质子数为34,质量数一定大于34,A错误;
B、Se原子有四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6,所以Se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为第四周期第ⅥA族,B正确;
C、SeO2中Se的化合价为+4价处于中间价态,所以SeO2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C正确;
D、Se的非金属性弱于S,所以它们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大小为H2SO4>H2SeO4,D正确;
答案选A。
2.铷(Rb)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IA族,下列关于铷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金属活动性比钠弱
B. 氢氧化铷是弱碱
C. 在钠、钾、铷三种单质中铷的熔点最高
D. 硝酸铷是离子化合物
【答案】D
【解析】
【详解】A. 同主族从上到下金属性逐渐增强,则铷的金属活动性比钠强,A错误;
B. 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水化物的碱性越强,则氢氧化铷是强碱,B错误;
C. 碱金属单质从上到下熔沸点逐渐减小,则在钠、钾、铷三种单质中铷的熔点最低,C错误;
D. 由于硝酸钠是离子化合物,则根据同主族元素性质相似可知硝酸铷是离子化合物,D正确;
答案选D。
3.下列关于离子化合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离子化合物中都含有离子键
B. 离子化合物中的阳离子只能是金属离子
C. 离子化合物可能含有共价健
D. 溶于水可以导电的化合物不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答案】B
【解析】
【详解】A、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因此离子化合物中都含有离子键,A正确;
B、离子化合物中的阳离子不一定只能是金属离子,例如可以是铵根离子,B错误;
C、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但在离子化合物中也可以含有共价键,C正确;
D、溶于水可以导电的化合物不一定是离子化合物,例如共价化合物氯化氢溶于水也导电,D正确;
答案选B。
4.同周期的X、Y、Z三元素,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由弱到强的顺序是:H3ZO4<H2YO4<HXO4,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 原子半径:X>Y>Z
B. 阴离子的还原性按X、Y、Z的顺序由强到弱
C. 非金属性:X>Y>Z
D. 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按X、Y、Z的顺序由弱到强
【答案】C
【解析】
【详解】A.同一周期元素,原子序数越大,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越多,形成的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就越强。由于同周期的X、Y、Z三种元素,其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的酸性由弱到强的顺序是:H3ZO4<H2YO4<HXO4,所以元素的非金属性Z<Y<X,因此原子半径Z>Y>X,A错误;
C.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就越弱。由于元素的非金属性:Z<Y<X,所以阴离子的还原性按X、Y、Z的顺序由弱到强,B错误;
C.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就越强。由于酸性H3ZO4<H2YO4<HXO4,所以元素的非金属性Z<Y<X,C正确;
D.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相应的氢化物的稳定性就越强。由于元素的非金属性Z<Y<X,所以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按X、Y、Z的顺序由强到弱,D错误。
答案选C。
5.下列物质在变化过程中,化学键没有被破坏的是 ( )
A. 食盐溶解 B. 干冰升华
C. 氯化铵受热,固体消失 D. 电解水
【答案】B
【解析】
【详解】A、食盐溶于水电离出阴阳离子,破坏了离子键,A不选;
B、干冰升华破坏的是分子间作用力,化学键不变,B选;
C、氯化铵受热分解生成氨气和氯化氢,破坏是化学键,C不选;
D、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破坏的是极性键,D不选;
答案选B。
6.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金属和非金属的分界线附近能找到( )
A. 耐高温材料 B. 半导体材料
C. 制农药原料 D. 制催化剂的原料
【答案】B
【解析】
【分析】处于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的分界线附近的元素,通常既具有金属性又具有非金属性,可以找到半导体材料。
【详解】A.在过渡元素中寻找制造催化剂元素及制造高温合金材料的元素,故A错误;
B.在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交界区域的元素通常既具有金属性又具有非金属性,可以用来做良好的半导体材料,如硅、锗等,故B正确;
C.新型农药元素可以从周期表的右上角中的非金属元素中找到,故C错误;
D.在过渡元素中寻找制造催化剂元素及制造高温合金材料的元素,故D错误;
答案:B
7.下列数值关系中不正确的是( )
A. 原子序数=原子核内质子数
B. 元素周期表中周期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C. 元素周期表中主族序数=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D. 元素的种数=原子种数
【答案】D
【解析】
【详解】A.原子序数=原子核内质子数,如Na的原子序数、质子数均为11,故不选A;
B.元素周期表中周期数=原子的电子层数,如Na的周期数为三,电子层数为3,故不选B;
C.元素周期表中主族序数=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如Na的最外层电子数为1,族序数为IA,故不选C;
D.元素的种数不等于原子种数,有的元素具有多种核素,故选D;
答案:D
8.化合物XY2,X和Y离子的电子层结构都与氖原子相同,则X和Y是 ( )
A. Ca和Cl B. Mg和F C. Ca和F D. Na和O
【答案】B
【解析】
【详解】A、Ca2+、Cl-的电子层结构与Ar相同,故不选A;
B、Mg2+、F-的电子层结构与Ne相同,形成化合物MgF2,符合XY2,故选B;
C、Ca2+的电子层结构与Ar相同,故不选C;
D、Na+和O2-的电子层结构与Ne相同,形成化合物Na2O,不符合XY2,故不选D。
9.下表是部分短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及主要化合价,判断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元素代号
L
M
Q
R
T
原子半径/nm
0.160
0.143
0.089
0.102
0.074
主要化合价
+2
+3
+2
+6、-2
-2
A. L2+与R2-的核外电子数相等 B. 单质与稀盐酸反应的速率为L<Q
C. M与T形成的化合物具有两性 D. R与T2可以直接化合生成RT3
【答案】C
【解析】
【分析】短周期元素中,R和T的化合价都有-2价,均处于ⅥA族,R的最高价为+6价,T无正价,且R的原子半径较大,则R为S元素,T为O元素;L和Q的化合价都为+2价,处于ⅡA族,且L的原子半径大于Q的,则Q为Be元素,L为Mg元素;M的化合价为+3价,为周期表第ⅢA族元素,而M原子半径大于硫、小于Mg,则M为Al元素,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根据上述分析,L为Mg元素,M为Al元素,Q为Be元素,R为S元素,T为O元素。
A.Mg2+核外有10个电子,S2-核外有18个电子,二者核外电子数不同,故A错误;
B.金属性Mg>Be,则Mg与酸反应越剧烈,相同条件下单质与稀盐酸反应速率为Q<L,故B错误;
C.M与T形成的化合物是氧化铝,能与酸反应生成相应的盐与水,与碱反应生成相应的盐与水,氧化铝是两性氧化物,故C正确;
D.硫与氧气直接化合生成二氧化硫,不能得到三氧化硫,故D错误;
答案选C。
10.已知质量数为A的某阴离子Rn-,核外有X个电子,则核内中子数为( )
A. A-x B. A-x-n C. A-x+n D. A+x-n
【答案】C
【解析】
11.元素周期表共有18个纵列,下列有关元素周期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第3列含有的元素种类最多
B. 第14列元素所形成的化合物种类最多
C. 第2列到第12列都是金属元素
D. 最高价为+7的元素均在第17列
【答案】D
【解析】
【详解】在长式周期表中各族元素的排列顺序为:ⅠA(1列)、ⅡA(2列)、ⅢB(3列)…ⅦB(7列)、Ⅷ(8、9、10三列)、ⅠB(11列)、ⅡB(12列)、ⅢA(13列)…ⅦA(17列)、0族(18列);
A.第3列为ⅢB族,有镧系和锕系元素,元素种类最多,故不选A;
B.第14列为碳族元素,C元素可以形成有机物,故该列元素形成化合物的种类最多,故不选B;
C.第2列到第12列为碱土金属元素与过渡元素,均为金属,故不选C;
D.过渡金属也有最高价为+7价的,例如Mn,故选D;
答案:D
12.下列有关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
A. H2O2的电子式:H+[]2-H+ B. Cl-的结构示意图:
C. 原子核中有10个中子的氧离子:188O2— D. HClO的结构式H-Cl-O
【答案】C
【解析】
【详解】A. 双氧水是共价化合物,两个氧原子之间以单键结合,每个O原子又分别与一个H原子以共价键结合,故电子式为,故A项错误;
B. 氯离子的核内有17个质子,核外有18个电子,故氯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故B项错误;
C.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故原子核中有10个中子的氧离子的质量数为18,表示为: ,故C项正确;
D. HClO中O原子分别与H原子和Cl原子形成共价键,故其结构式为H-O-Cl,故D项错误;
故答案选C。
13.已知某主族元素R的原子序数为35,依据元素周期律对该元素的性质进行预测。对下列性质的预测,你认为错误的是( )
A. 原子核外有4个电子层 B. 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
C. 该元素是非金属元素 D. 最高价氧化物既可以与盐酸反应又可以与NaOH溶液反应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与稀有气体的原子序数差来判断元素所在的位置。Kr元素,为36号元素,R元素为35号元素,则R元素在Kr的左侧,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为第四周期第ⅦA族元素,为Br元素。
A.溴元素为第四周期元素,电子层有4层,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B.溴元素为第ⅦA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等于主族序数,最外层有7个电子,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C.溴为非金属元素,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D.溴的最高价氧化物为高溴酸,HBrO4,具有酸性,可以与NaOH反应,但是不能与盐酸反应,D项错误,符合题意;
本题答案选D。
14.1 mol D2O和1 mol H2O不相同的是( )
A. 含氧原子的数目 B. 含有电子的数目
C. 含有质子的数目 D. 含有中子的数目
【答案】D
【解析】
【详解】D的质子数、中子数分别是1、1;H的质子数、中子数分别是1、0;O的质子数、中子数分别是8、8。则D2O和H2O分子中所含的质子数分别为:10、10;电子数分别为:10、10;中子数分别为:1×2+8、8;氧原子数分别为1、1,所以1mol D2O和1mol H2O含有相同的是电子数、质子数和氧原子数,含有不同的中子数,故选D。
15.以下各分子中所有原子都满足最外层为8电子结构的是( )
A. CCl4 B. BF3 C. NH3 D. PCl5
【答案】A
【解析】
【详解】A、CCl4中C元素化合价为+4,C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4,所以4+4=8,C原子满足8电子结构;Cl元素化合价为-1,Cl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7,所以1+7=8,Cl原子满足8电子结构,故A正确;
B、BF3中B元素化合价为+3,B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3,所以3+3=6,B原子不满足8电子结构;F元素化合价为-1,F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7,所以1+7=8,F原子满足8电子结构,故B错误;
C、NH3中N元素化合价为-3,N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5,所以3+5=8,N原子满足8电子结构;H元素化合价为+1,H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1,所以1+1=2,H原子不满足8电子结构,故C错误;
D、PCl5中P元素化合价为+5,P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5,所以5+5=10,P原子不满足8电子结构;Cl元素化合价为-1,Cl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7,所以1+7=8,Cl原子满足8电子结构,故D错误;
答案选A。
1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一般的化合反应为放热反应,所以C和CO2反应放热
B. 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C. 所有燃烧反应、中和反应一定是放热反应
D. 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化学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答案】C
【解析】
【详解】A. 一般的化合反应为放热反应,但C和CO2反应吸热,A错误;
B. 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不一定是共价化合物,例如NaOH中含有共价键,是离子化合物,B错误;
C. 所有的燃烧反应、中和反应一定是放热反应,C正确;
D. 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化学反应不一定是吸热反应,例如木炭燃烧等,D错误;
答案选C。
17.已知反应 P+Q=M+N是放热反应,下列关于反应能量的变化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断裂P和Q中化学键吸收的总能量小于形成M和N中化学键释放的总能量
B. P和Q的总能量大于M和N的总能量
C. 任何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变化
D. P和Q的总能量小于M和N的总能量
【答案】D
【解析】
【详解】A. 已知反应P+Q=M+N是放热反应,则断裂P和Q中化学键吸收的总能量小于形成M和N中化学键释放的总能量,A正确;
B. 已知反应P+Q=M+N是放热反应,则P和Q的总能量大于M和N的总能量,B正确;
C. 任何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变化,C正确;
D. 已知反应P+Q=M+N是放热反应,则P和Q的总能量大于M和N的总能量,D错误;
答案选D。
18.下列变化过程中,需吸收能量的是( )
A. H + H → H2 B. H + Cl →HCl
C. I2→I + I D. C+O2→CO2
【答案】C
【解析】
【详解】A. H + H → H2,形成H-H共价键,应该放出能量,故A错误;
B. H + Cl →HCl,形成H-Cl共价键,应该放出能量,故B错误;
C. I2→I + I,I-I键断裂,应该吸收能量,故C正确;
D. C+O2→CO,燃烧均为放热反应,故D错误;
答案:C
19.下列反应既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又是放热反应的是( )
A. 氢氧化钠与稀硫酸的反应 B. 灼热的木炭与的反应
C. 甲烷在空气中燃烧的反应 D. 氯酸钾受热分解
【答案】C
【解析】
【分析】从化合价是否发生变化的角度判断是否氧化还原反应,从常见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角度判断反应是否放热.
【详解】A、氢氧化钠与稀硫酸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为放热反应,故A错误;
B、灼热的木炭与CO2的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C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该反应吸热,故B错误;
C、甲烷在空气中燃烧的反应中C和O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反应放热,故C正确;
D、氯酸钾受热分解,属于吸热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D错误;
故选C
20.下列装置中能形成原电池的是( )
A. 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①⑤⑥ D. 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形成原电池的必要条件:(1)两个活泼型不同的电极;(2)将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电解质中;(3)两电极构成闭合回路;(4)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
【详解】①没有构成闭合回路,所以不能形成原电池;
②该装置符合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所以能形成原电池;
③该装置符合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所以能形成原电池;
④该装置符合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所以能形成原电池;
⑤该装置中电极材料相同,所以不能形成原电池;
⑥蔗糖为非电解质,该装置不能自发的进行氧化还原反应,所以不能形成原电池;
⑦没有构成闭合回路,所以不能形成原电池;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②③④正确。
答案:D
二、(每个小题3分,总共30分)
21.A元素原子的L电子层比B元素原子的L电子层少3个电子,B元素原子核外总电子数比A 元素原子电子总数多5个,则A、B形成化合物可能是( )
A. 离子化合物AB B. 离子化合物B3A2
C. 离子化合物B2(AO3)3 D. 离子化合物A2BO3
【答案】B
【解析】
【详解】A元素原子的L电子层比B元素的L电子层少3个电子,B元素原子核外总电子数比A元素原子核外总电子数多5个,则A元素原子有2个电子层,B元素原子有3个电子层;故A元素原子L层电子数为8-3=5,故A为氮元素;B元素原子核外总电子数比A元素原子核外总电子数多5个,故B为镁元素.镁元素与氮元素可以形成Mg3N2,Mg(NO3)2,选项B正确;
答案:B
22.短周期元素的离子:aW3+ 、bX+、 cY2-、 dZ-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下列关系中不正确的是( )
A. 质子数:c>d>b>a B. 还原性:Y2->Z-
C. 氧化性:W3+ >X+ D. 半径:Y2->Z->X+>W3+
【答案】A
【解析】
【分析】短周期元素的四种离子aW3+、bX+、cY2-、dZ-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核外电子数相等,所以a-3=b-1=c+2=d+1,则Y、Z为非金属,处于第二周期,Y为O元素,Z为F元素,W、X为金属处于第三周期,W为Al元素,X为Na元素。
【详解】A. Z为F元素,Y为O元素,W为Al元素,X为Na元素。质子数:a>b>d>c,故A错误;
B. 非金属性F>O,非金属性越强,对应的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则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则离子还原性Y2->Z-,故B正确;
C. 金属性Na>Al,金属性越强,对应的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则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弱,则氧化性:W3+ >X+,故C正确;
D. 电子排布相同的微粒,原子序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所以离子半径:Y2->Z->X+>W3+,故D正确。
答案选A。
23.燃料电池是一种新型电池,它主要是利用燃料在燃烧过程中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氢氧燃料电池的电极反应如下:
X极:O2+2H2O+4e-===4OH-;
Y极:2H2+4OH--4e-===4H2O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X是正极,发生氧化反应
B. 该电池可用稀硫酸作为电解质溶液
C. 供电时Y极附近酸性减弱
D. 使用时若生成1 mol H2O则转移2 mol电子
【答案】D
【解析】
【详解】A.X正极,发生还原反应,故A错误;
B.由电极反应式可知,电池应用碱液作电解质溶液,故B错误;
C.由B可知,电池应用碱液作电解质溶液,OH-被消耗,酸性增强,故C错误;
D.X、Y两极反应式相加可得O2+2H2=2H2O,每生成1molH2O转移2mol电子,故D正确。
故选D。
24.化学反应A2+B2===2AB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反应是吸收能量的反应
B. 1molA—A键和1molB—B键断裂能放出xkJ的能量
C. 2molA—B键断裂需要吸收ykJ的能量
D. 2molAB的总能量高于1molA2和1molB2的总能量
【答案】C
【解析】
【详解】A.因反应物的能量高于生成物的能量时,反应是放热反应,故A错误;
B.因旧键的断裂吸收能量,而不是释放能量,故B错误;
C.因旧键的断裂吸收能量,由图可以知道形成2molA-B键需要放出ykJ能量,因此断裂2molA—B键需要吸收ykJ的能量,故C正确;
D.由图可知,1molA2和1molB2的总能量高于2molAB的总能量,故D错误。
故选C。
25.某反应由两步反应A→B→C构成,它的反应能量曲线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两步反应均为吸热反应
B. A与C的能量差为E4
C. 三种化合物中的稳定性B﹤A﹤C
D. A→B反应,反应条件一定要加热
【答案】C
【解析】
【详解】A.A→B的反应为吸热反应,B→C的反应为放热反应,故A错误;
B. A与C的能量差为E4-E3-E1+E2,故B错误;
C.物质的总能量越低,越稳定,三种化合物中的稳定性B﹤A﹤C,故C正确;
D. A→B反应为吸热反应,但吸热反应不一定要加热,故D错误;
答案:C
26.将纯锌片和纯铜片按图示方式插入同浓度的稀硫酸中一段时间,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 两烧杯中H+均移向铜片 B. 甲中铜片是负极,乙中锌片发生氧化反应
C. 两烧杯中溶液的pH均增大 D. 产生气泡的速度甲比乙慢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甲中构成原电池,由于金属活动性:Zn>Cu,所以Zn为负极,Cu为正极,H+向负电荷较多的正极Cu移动,而乙未构成原电池,在Zn上发生反应:Zn+2H+=Zn2++H2↑,因此H+移向锌片,A错误;
B.甲中铜片是正极,铜片上氢离子放电生成氢气,发生还原反应,B错误;
C.甲、乙中反应都是Zn+2H+=Zn2++H2↑,所以两个烧杯中氢离子浓度都减小,故溶液的pH均增大,C正确;
D.构成原电池的反应速率大于发生化学腐蚀的反应速率,所以产生气泡的速度甲比乙快,D错误;
因此合理选项是C。
27.银锌电池广泛用作各种电子仪器的电源,其电极分别为Ag2O和Zn,电解质溶液为KOH溶液,总反应式为Ag2O+Zn+H2O===2Ag+Zn(OH)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原电池放电时,负极上发生反应的物质是Zn
B. 负极发生的反应是Zn+2OH−−2e−===Zn(OH)2
C. 工作时,负极区溶液c(OH−)减小
D. 溶液中OH−向正极移动,K+、H+向负极移动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总反应式Ag2O+Zn+H2O===2Ag+Zn(OH)2分析化合价变化可知,Zn在负极上失电子,Ag2O在正极上得电子,电解质溶液为KOH溶液,所以负极反应为Zn+2OH−−2e−===Zn(OH)2,正极反应为Ag2O+2e−+H2O===2Ag+2OH−。在负极区,OH−被消耗,溶液碱性减弱,溶液中的OH−作定向移动到负极来补充,正极区生成OH−,溶液碱性增强,故D项错误。
【详解】A、根据电池反应式知,Zn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而作负极,氧化银作正极,故A正确;
B、负极发生反应Zn+2OH--2e-=Zn(OH)2,故B正确;
C、负极发生反应Zn+2OH--2e-=Zn(OH)2,溶液pH值减小,正极上发生反应:Ag2O+H2O+2e-═2Ag+2OH-,溶液pH增大,故C正确;
D、放电时,电解质溶液中OH-向负极移动,K+、H+向正极移动,故D错误。
故选D。
28.下列表示的是化学反应A(g)+2B(g) = C(g)+D(g)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速率,其中最快的是( )
A. v(A) = 0.3 mol/(L·s) B. v(B) = 0.5 mol/(L·s)
C. v(C) = 0.4 mol/(L·min) D. v(D) = 0.2 mol/(L·s)
【答案】A
【解析】
【详解】反应速率与化学计量数的比值越大,反应速率越快,则
A. =0.3;
B. =0.25;
C. v(C) = 0.4 mol/(L·min)= 0.0067 mol/(L·s),=0.0067;
D. =0.2;
显然A中比值最大,反应速率最快,
答案选A。
29.在恒温、恒容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A(g)+B(g)C(g),若反应物A的浓度从2 mol·L-1降到0.8 mol·L-1需20 s,则反应物A的浓度由0.8 mol·L-1降到0.2 mol·L-1所需的反应时间( )
A. 等于10 s B. 大于10 s
C. 小于10 s D. 无法判断
【答案】B
【解析】
【分析】先根据计算反应物的浓度由2 mol/L降到0.8mol/L时的平均反应速率,再假设以相同的反应速率根据t=计算反应物的浓度由0.8 mol/L降到0.2mol/L所需反应时间,实际上化学反应进行过程中,反应物不断被消耗,浓度逐渐降低,反应速率逐渐变慢,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反应物的浓度由2mol/L降到0.8mol/L时的平均反应速率= = 0.06 mol/(L•s),假设以0.06mol/(L•s)的反应速率计算反应物A的浓度由0.8mol/L降到0.2mol/L所需反应时间t===10s,实际上A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是随着物质浓度的减小而减小,所以反应物的浓度由0.8mol/L降到0.2mol/L时的平均反应速率小于0.06mol/(L•s),所以所用时间应大于10s;B项正确,
答案选B。
30.在密闭容器中通入一定量的HI气体,使其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2HI(g)H2(g)+I2(g)。下列叙述中,一定属于平衡状态的是( )
A. HI、H2、I2的浓度相等
B. 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变化
C. 混合气体的总压强不再变化
D. v(HI)∶v(H2)∶v(I2)=2∶1∶1
【答案】B
【解析】
【详解】A. HI、H2、I2的浓度相等不一定处于平衡状态,注意当HI、H2、I2的浓度不再改变才可以判断平衡状态;A项错误;
B.I2蒸气为紫色,其浓度改变时,紫色深浅也变化,因而当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变化时,可以判断平衡状态,B项正确;
C.该反应的气体计量数在反应前后不变,因而压强在反应过程中始终保持不变,因而,不可以判断,C项错误;
D.v(HI):v(H2):v(I2)=2:1:1不能表示正逆反应速率,只有当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时才能处于平衡状态,D项错误。
故答案选B。
三、填空题:(总共14分)
31.在1~18号元素中,除稀有气体元素外,回答下列问题(用元素符号或化学式回答):
(1)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是____。
(2)原子半径最大的元素是____。
(3)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是____。
(4)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是____。
(5)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碱性最强的碱化学式为____。
(6)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最强的酸是____。
(7)气态氢化物中最稳定的是____。
【答案】(1). H (2). Na (3). F (4). Na (5). NaOH (6). HClO4 (7). HF
【解析】
【详解】(1)同一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元素的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可知原子半径最小的为H;
(2)同一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元素的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可知原子半径最大的是Na;
(3)同周期自左而右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强,同主族自上而下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强,故1~18号元素中,非金属性最强为F;
(4)同周期自左而右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强,同主族自上而下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强,故1~18号元素中,金属性最强的为Na;
(5)金属性最强的为Na,与水反应最剧烈,形成的碱NaOH碱性最强;
(6)氟元素没有最高价含氧酸,故Cl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高氯酸的酸性最强,酸性最强的酸是HClO4;
(7)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为F,其形成的氢化物HF最稳定,故答案为;HF。
32.依据氧化还原反应:2Ag+ (aq) + Cu(s) == Cu2+ (aq) + 2Ag (s)设计的原电池如下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电极X的材料是____________;电解质溶液Y是_____________;
(2)银电极为电池的_________极;银电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式______________。
(3)外电路中的电子是从________电极流向______电极(填电极的材料)。
【答案】(1). 铜 (2). AgNO3溶液 (3). 正 (4). Ag+ + e- =Ag (5). 铜 (6). 银
【解析】
【详解】(1)由反应“2Ag+(aq)+Cu(s)═Cu2+(aq)+2Ag(s)”可知,在反应中,Cu被氧化,失电子,应为原电池的负极,Ag+在正极上得电子被还原,电解质溶液为AgNO3;故答案为:铜;AgNO3溶液;
(2)正极为活泼性较Cu弱的Ag,Ag+在正极上得电子被还原,电极反应为Ag++ e-=Ag;故答案为:正;Ag+ + e- =Ag;
(3)原电池中,电子从负极经外电路流向正极,则由Cu极经外电路流向Ag极。故答案为:铜、银。
四:计算题:(总共16分)
33.一定温度下,在2L的体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X、Y、Z三种气体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1)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2)从反应开始到10s,用Z表示的反应速率为________mol·L-1·s-1。
【答案】(1). X(g)+Y(g)2Z(g) (2). 0.079
【解析】
【分析】据曲线图可判断出X、Y为反应物、Z为生成物。在同一反应中用不同的物质来表示反应速率时,其数值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
【详解】(1)据曲线图可判断出X、Y为反应物、Z为生成物,且该反应为可逆反应。从反应开始到10 s末,Δn(X)=1.20 mol-0.41 mol=0.79 mol, Δn(Y)=1.00 mol -0.21 mol=0.79 mol,Δn(Z)=1.58 mol,所以化学方程式为X+Y2Z,故答案为:X+Y2Z;
(2)反应开始到10s,用Z表示的反应速率为:υ(Z)= △c(Z)/△t =1.58mol÷2L÷10s =0.079mol/(L•s),故答案为:0.079。
34.将等物质的量的A、B混合于2 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下列反应:3A(g)+B(g)=xC(g)+2D(g)。经5 min时测得D的浓度为1 mol·L-1,c(A):c(B)=3:5,C的平均反应速率是0.3 mol·L-1·min-1,求
(1)x值是多少? ___________
(2)5 min 时A的物质的量为多少?_____________
(3)B的平均反应速率为多少?___________
(4)B的转化率为多少?____________
【答案】(1). 3 (2). 3 mol (3). 0.1 mol·L-1·min-1 (4). 16.7%
【解析】
【分析】(1)经5 min时测得D的浓度为1 mol·L-1, C的平均反应速率是0.3 mol·L-1·min-1,则经5 min时C的浓度为0.3 mol·L-1·min-11.5 mol/L;浓度的变化量之比等于系数比;利用“三段式”计算5 min 时A的物质的量、B的平均反应速率、B的转化率。
【详解】(1)经5 min时测得D的浓度为1 mol·L-1, C的平均反应速率是0.3 mol·L-1·min-1,则经5 min时C的浓度为0.3 mol·L-1·min-11.5mol/L;各组分的浓度的变化量之比等于其化学计量数之比,所以 ,x=3;(2)设A、B的初始浓度为amol/L;
3A(g)+B(g)=3C(g)+2D(g)
开始 a a 0 0
转化 1.5 0.5 1.5 1
5 min末 a-1.5 a-0.5 1.5 1
(a-1.5):c(a-0.5)=3:5
a=3mol/L
5 min 时A的物质的量为(3-1.5)=3mol;(3)B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1 mol·L-1·min-1; (4)B的转化率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