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化学总复习——第十章 高考热考题型攻关(十五)
展开高考热考题型攻关(十五)表格评价型实验题
在近几年的高考全国卷中,考查实验的题目新颖灵活,变化多端,其中表格评价型实验题出现频率较高。该类题目常常与元素化合物知识相结合,并以拼盘形式出现,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命题,信息容量大、综合性强。
1.(2018·全国卷Ⅱ)下列实验过程可以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编号 | 实验目的 | 实验过程 |
A | 配制0.400 0 mol·L-1的NaOH溶液 | 称取4.0 g固体NaOH于烧杯中,加入少量蒸馏水溶解,转移至250 mL容量瓶中定容 |
B | 探究维生素C的还原性 | 向盛有2 mL黄色氯化铁溶液的试管中滴加浓的维生素C溶液,观察颜色变化 |
C | 制取并纯化氢气 | 向稀盐酸中加入锌粒,将生成的气体依次通过NaOH溶液、浓硫酸和KMnO4溶液 |
D | 探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 向2支盛有5 mL不同浓度NaHSO3溶液的试管中同时加入2 mL 5% H2O2溶液,观察实验现象 |
解析:NaOH溶于水放热,应冷却后再转移到容量瓶中定容,A项错误;Fe3+具有氧化性,能被维生素C还原,溶液发生颜色变化,B项正确;H2最后通过KMnO4溶液,H2中含有水蒸气,C项错误;NaHSO3与双氧水反应,无明显现象,无法判断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D项错误。
答案:B
2.(2017·全国卷Ⅱ)由下列实验及现象不能推出相应结论的是( )
选项 | 实验 | 现象 | 结论 |
A | 向2 mL 0.1 mol·L-1 的FeCl3溶液中加足量铁粉,振荡,加1滴KSCN溶液 | 黄色逐渐消失,加KSCN溶液颜色不变 | 还原性:Fe>Fe2+ |
B | 将金属钠在燃烧匙中点燃,迅速伸入集满CO2的集气瓶 | 集气瓶中产生大量白烟,瓶内有黑色颗粒产生 | CO2具有氧化性 |
C | 加热盛有少量NH4HCO3固体的试管,并在试管口放置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 | 石蕊试纸变蓝 | NH4HCO3显碱性 |
D | 向2支盛有2 mL相同浓度银氨溶液的试管中分别加入2滴相同浓度的NaCl和NaI溶液 | 一支试管中产生黄色沉淀,另一支中无明显现象 | Ksp(AgI)<Ksp(AgCl) |
解析:向FeCl3溶液中加入足量铁粉后,Fe3+完全转化为Fe2+,滴入KSCN溶液,溶液不变色,可证明还原性:Fe>Fe2+,A项正确;燃着的金属钠能在装有CO2的集气瓶中反应生成Na2CO3和C,说明CO2具有氧化性,B项正确;NH4HCO3受热分解生成的NH3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只能说明NH3为碱性气体,不能确定NH4HCO3的酸碱性,C项错误;根据题中描述可知黄色沉淀为AgI,另一支试管中无明显现象,说明没有AgCl析出,可证明Ksp(AgI)<Ksp(AgCl),D项正确。
答案:C
(1)明确题干信息。
①明确关键要求,如“正确的是”等;
②把握关键字词,如“分离”“提纯”等。
(2)逐项分析选项。
①“分离”“提纯”要明确原理,切记不能引入新杂质;
②“操作问题”要避免遗漏,养成有序思维的习惯;
③“制备问题”要从教材类比迁移,明确是考查原理,还是考查操作或仪器。
(3)对比验证。
在题干要求的前提下快速对比验证,确保答案正确。
1.(2019·广州模拟)下列实验中,对应的现象以及结论均正确的是( )
选项 | 实验 | 现象 | 结论 |
A | 在Na2S溶液中滴加新制氯水 | 产生浅黄色沉淀 | 证明氯的非金属性比硫的强 |
B | 将苯滴入溴水中,振荡,静置 | 溴水层褪色 | 溴和苯发生加成反应 |
C | 向淀粉水解后的溶液中加入碘水 | 溶液变蓝色 | 淀粉没有水解 |
D | 向1.0 mol·L-1的NaHCO3溶液中滴加2滴甲基橙 | 溶液呈黄色 | NaHCO3溶液呈碱性 |
解析:Na2S溶液中滴加新制氯水,发生置换反应生成S,则氯的非金属性比硫的强,A正确;苯与溴水不反应,苯与液溴在催化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B错误;向淀粉水解后的溶液中加入碘水,如变蓝,只能说明淀粉没有水解完全,但不能说明是否水解,如检验水解,可加入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C错误;甲基橙的变色范围为3.1~4.4,溶液变黄色,溶液可能呈酸性、中性或碱性,D错误。
答案:A
2.根据下表中实验操作、现象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结论 |
A | 向饱和Na2CO3溶液中加入BaSO4粉末,过滤,向洗净的沉淀中加入稀盐酸 | 产生气泡 | Ksp(BaCO3)< Ksp(BaSO4) |
B | 向FeCl3溶液中滴加NaI溶液,然后滴加CCl4,振荡并静止 | 有机层出现紫红色 | 氧化性:Fe3+>I2 |
C | 向Na2CO3溶液中滴加盐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硅酸钠溶液 | 溶液中出现白色沉淀 | 非金属性:Cl>C>Si |
D | 将碳与浓硫酸共热产生的气体通入酸性KMnO4溶液 | 溶液紫红色褪去 | SO2具有漂白性 |
解析:A项,在饱和Na2CO3溶液中c(CO)较大,加入少量BaSO4粉末,溶液中会有部分BaSO4转化为BaCO3,因此向洗净的沉淀中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但是Ksp(BaCO3)>Ksp(BaSO4),错误。B项,有机层出现紫红色说明有I2生成,即发生反应:2Fe3++2I-===2Fe2++I2,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正确。C项,证明元素非金属性强弱,需要比较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所以用盐酸是错误的,错误。D项,碳与浓硫酸产生的SO2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表现出还原性,错误。
答案:B
3.(2019·济南模拟)下列实验中根据现象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 )
选项 | 实验 | 现象 | 结论 |
A | 相同条件下,用1 mol·L-1的CH3COOH和1 mol·L-1的HCl分别做导电性实验 | CH3COOH溶液对应的灯泡较暗 | CH3COOH是弱电解质 |
B | 向某溶液中加铜和浓H2SO4 | 试管口有红棕色气体产生 | 原溶液可能含有NO |
C | 向某钠盐中滴加浓盐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品红溶液 | 品红溶液褪色 | 该钠盐为Na2SO3或NaHSO3 |
D | 向浓度均为0.1 mol·L-1的MgCl2、CuCl2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氨水 | 先出现蓝色沉淀 | Ksp[Mg(OH)2]> Ksp[Cu(OH)2] |
解析:同浓度的两种一元酸做导电性实验,CH3COOH溶液对应的灯泡较暗,电离出的离子浓度小,所以醋酸为弱酸,A正确;铜在酸性条件下,被硝酸根离子氧化为铜离子,硝酸根离子被还原为一氧化氮,遇到空气变为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因此原溶液可能含有NO,B正确;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可能为氯气或二氧化硫,则可能为NaClO与浓盐酸反应生成氯气,也可能为Na2SO3或NaHSO3与浓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硫,则盐可能为NaClO或Na2SO3或NaHSO3,C错误;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越小,加入氨水时越容易生成沉淀,可以得出Ksp[Mg(OH)2]> Ksp[Cu(OH)2]结论,D正确。
答案:C
4.(2019·吉林模拟)下列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均正确的是( )
选项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A | 将大小相同的金属钠分别投入水和乙醇中 | 钠与水反应比钠与乙醇反应剧烈 | 乙醇羟基中的氢原子不如水分子中的氢原子活泼 |
B | 在适量淀粉溶液中加入几滴稀硫酸,水浴5 min,加入NaOH溶液调溶液pH至碱性,再加入新制的Cu(OH)2悬浊液,加热 | 有红色沉淀生成 | 淀粉完全水解 |
C | 向Fe(NO3)2溶液中依次滴加少量稀H2SO4和KSCN溶液 | 溶液变红 | 稀硫酸能氧化Fe2+ |
D | 向10 mL 0.1 mol·L-1Na2S溶液中滴入2 mL 0.1 mol·L-1ZnSO4溶液再加入0.1 mol·L-1CuSO4溶液 | 开始有白色沉淀生成,后有黑色沉淀生成 | Ksp(CuS)<Ksp(ZnS) |
解析:A项,钠与水和乙醇反应都能置换出氢气,大小相同的钠与水反应比与乙醇反应剧烈,说明水中的氢原子比乙醇羟基上的氢原子活泼,正确;B项,淀粉若部分水解,也会产生同样的现象,错误;C项,向Fe(NO3)2溶液中滴加稀H2SO4,使溶液呈酸性,形成的硝酸将Fe2+氧化为Fe3+,滴加KSCN溶液变红色,而不是稀硫酸能氧化Fe2+,错误;D项,由于Na2S在与ZnSO4反应时过量,所以再加入CuSO4时,发生如下反应Na2S+CuSO4===CuS↓+Na2SO4,不能说明Ksp(CuS)<Ksp(ZnS),D错误。
答案:A
5.(2019·广州模拟)下表中各栏目的叙述对应都正确的一项是( )
选项 | 叙述 | 实验现象 | 解释 |
A | 反萃取法提取碘的CCl4溶液中的碘 | 向富碘的CCl4溶液中加入足量水、振荡、静置、分液 | 碘在水中溶解度比在CCl4中大 |
B | 在FeCl3溶液中加入适量Fe粉充分反应后,再滴加几滴铁氰化钾溶液 | 产生蓝色沉淀 | 2Fe3++Fe=== 3Fe2+、3Fe2++ 2[Fe(CN)6]3-=== Fe3[Fe(CN)6]2↓ |
C | 向0.1 mol·L-1的Fe(NO3)2溶液中滴 加盐酸 | 振荡试管颜色加深 | H+抑制Fe2+水解 |
D | 向5 ml 0.1 mol·L-1NaOH溶液滴入5滴0.1 mol·L-1 MgSO4溶液,再滴加0.1 mol·L-1 CuSO4溶液 | 先有白色沉淀生成,后变为浅蓝色沉淀 | Cu(OH)2的溶度积比Mg(OH)2的小 |
解析:A项,根据相似相溶原理知,碘和四氯化碳都是非极性分子,水是极性分子,所以碘易溶于四氯化碳而不易溶于水,向富碘的CCl4溶液中加入足量水、振荡、静置、分液,虽然碘在水中的溶解度低,但因为水的量大,导致碘溶于水中,但该实验不能说明碘易溶于水,错误;B项,亚铁离子和铁氰根离子发生络合反应生成蓝色沉淀,该实验现象及解释都正确,正确;C项,酸性条件下,硝酸根离子能氧化亚铁离子生成铁离子和NO,导致溶液颜色加深,与盐类水解无关,错误;D项,NaOH溶液过量,过量的氢氧化钠与CuSO4溶液反应生成蓝色沉淀,不能说明发生沉淀的转化,无法确定Cu(OH)2的Ksp比Mg(OH)2的小,D错误。
答案:B
6.(2019·临沂模拟)根据下列实验能得出相应结论的是( )
选项 | 实验 | 结论 |
A | 常温下,测得0.1 mol·L-1NaA溶液的pH小于0.1 mol·L-1 Na2CO3溶液的pH | 酸性:HA>H2CO3 |
B | 向含有淀粉的FeI2溶液中加入足量溴水,溶液变蓝色 | 还原性:I->Fe2+ |
C | 向饱和FeSO4溶液中加入CuS固体,测得溶液中c(Fe2+)不变 | Ksp(CuS)<Ksp(FeS) |
D | 向氨水中滴加少量AgNO3溶液,无沉淀生成 | Ag+与NH3· H2O能大量共存 |
解析:A项,常温下,测得0.1 mol·L-1NaA溶液的pH小于0.1 mol·L-1Na2CO3溶液的pH,能证明酸性HA>HCO,错误;B项,向含有淀粉的FeI2溶液中加入足量溴水,反应方程式是2FeI2+3Br2===2FeBr3+2I2,所以溶液变蓝色不能证明还原性:I->Fe2+,错误;C项,一种难溶物容易转化为比它更难溶的沉淀,向饱和FeSO4溶液中加入CuS固体,测得溶液中c(Fe2+)不变,说明没有生成FeS沉淀,所以Ksp(CuS)<Ksp(FeS),正确;D项,向氨水中滴加少量AgNO3溶液,生成[Ag(NH3)2]+ ,D错误。
答案:C
7.(2019·衡水模拟)下列有关化学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均为正确的是( )
选项 | 操作 | 现象 | 结论 |
A | Mg2+和Cu2+共存的溶液中滴入适量NaOH溶液 | 产生白色沉淀 | 相同温度下,溶度积常数: Ksp[Mg(OH)2]<Ksp[Cu(OH)2] |
B | 直接给石蜡油加热,气体通过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 | 溶液逐渐褪色 | 验证石蜡油裂解一定生成乙烯 |
C | 常温下,向等浓度、等体积的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中滴加等量的酚酞溶液 | 碳酸钠溶液中红色更深 | 阴离子水解常数 Kh: CO>HCO |
D | 向饱和硼酸溶液中滴加少量Na2CO3粉末 | 无气泡冒出 | 不能证明酸性:碳酸> 硼酸 |
解析:A项,向Mg2+和Cu2+共存的溶液中滴加适量NaOH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因不知道原溶液中两离子的浓度是否相等,则无法判断二者溶度积常数大小,错误;B项,溶液逐渐褪色,可知生成不饱和烃,可验证石蜡油裂解生成不饱和烃,不一定是乙烯,错误;C项,碳酸钠溶液中红色更深,说明碳酸根离子水解能力大于碳酸氢根离子水解能力,所以阴离子水解常数Kh: CO>HCO, 正确;D项,硼酸溶液中硼元素最高价+3价,碳酸中碳元素最高价+4价,因此二溶液混合后无气泡冒出,说明硼酸不能制备碳酸,可以证明酸性:碳酸>硼酸,错误。
答案:C
8.(2019·金华模拟)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 | 实验操作 | 现象 | 结论 |
A | 向BaSO4固体中加入浓Na2CO3溶液,充分搅拌后,取沉淀(洗净)放入盐酸中 | 有气泡产生 | 说明: Ksp(BaCO3)< Ksp(BaSO4) |
B | 将SO2通入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中 | 溶液红色褪去 | SO2具有漂白性 |
C | 向尿液中加入新制Cu(OH)2悬浊液 | 没有红色沉淀生成 | 说明尿液中不含有葡萄糖 |
D | 向溶液X中滴加NaOH稀溶液,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 | 试纸不变蓝 | 无法证明溶液X中是否存在NH |
解析:A项,向BaSO4固体中加入浓Na2CO3溶液,部分BaSO4因浓Na2CO3溶液中高浓度的CO转化为BaCO3,因此向洗净的沉淀中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但是Ksp(BaCO3)>Ksp(BaSO4),错误;B项,二氧化硫属于酸性氧化物,能和碱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水,导致溶液碱性减弱,溶液颜色褪去,二氧化硫不体现漂白性,而体现酸性氧化物性质,错误;C项,在加入新制Cu(OH)2悬浊液之前,先用氢氧化钠中和尿液的酸性,形成碱性环境,这样Cu(OH)2才会与醛基反应有红色沉淀生成,才能检测出葡萄糖,错误;D项,检验NH需要用浓NaOH溶液并加热,稀NaOH溶液不能使NH3挥发出来,正确。
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