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0页未读,
继续阅读
福建省泉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化学(解析版)
展开
福建省泉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O-16 N-14 S-16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分)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Na2O、Fe2O3、Al2O3属于碱性氧化物,CO2、SiO2、NO2属于酸性氧化物
②碳酸钠、氢氧化钡、氯化铝、过氧化钠都属于离子化合物
③漂白粉、水玻璃、Fe(OH)3胶体、冰水混合物均属于混合物
④醋酸、烧碱、纯碱和生石灰分别属于酸、碱、盐和氧化物
⑤硅导电,食盐水导电均属于物理变化
⑥盐酸属于混合物,而液氯、冰醋酸均属于纯净物。
A. B. C. D.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Na2O、Fe2O3能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属于碱性氧化物;Al2O3既能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又能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属于两性氧化物;CO2、SiO2、NO2能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属于酸性氧化物,故此项错误;
②碳酸钠、氢氧化钡、过氧化钠中含有离子键,属于离子化合物,而氯化铝属于共价化合物,故此项错误;
③漂白粉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钙和次氯酸钙,属于混合物;水玻璃是硅酸钠水溶液,属于混合物;Fe(OH)3胶体是分散系,属于混合物;冰水混合物中只含有H2O,属于纯净物,故此项错误;
④醋酸是弱酸;烧碱是氢氧化钠,属于碱;纯碱是碳酸钠,属于盐;生石灰是氧化钙,属于氧化物,故此项正确;
⑤食盐水导电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2NaCl+2H2O2NaOH+H2↑+Cl2↑,故此项错误;
⑥盐酸是HCl的水溶液,属于混合物;而液氯中只含Cl2,冰醋酸指纯醋酸,均属于纯净物,故此项正确;
故选D。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SO2溶于水能导电,但是 SO2属于非电解质。
B. 酒精、次氯酸钠消毒液均可以将病毒氧化而达到消毒的目的
C. 一束平行光线射入蛋白质溶液里,从侧面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
D. 氢氧化铁胶体中逐滴滴入稀硫酸,先看到红褐色沉淀生成而后沉淀溶解
【答案】B
【解析】
【详解】A. SO2溶于水能导电,是因为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亚硫酸属于电解质,但是 SO2本身不能电离,属于非电解质,故A正确;
B. 酒精可以使病毒中的蛋白质变性,并非氧化作用,故B错误;
C. 蛋白质溶液是胶体,具有丁达尔现象,所以一束平行光线射入蛋白质溶液里,从侧面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故C正确;
D. 氢氧化铁胶体中逐滴滴入稀硫酸,硫酸电离出的阴阳离子使得胶体发生聚沉现象,先看到红褐色沉淀,氢氧化铁与硫酸反应后沉淀溶解,故D正确;
故选B。
3.《自然》刊登了波尔原子结构模型100周年,波尔在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历程上是非常重要的。以下关于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错误的是( )
A. 波尔首次将量子化的概念运用到原子结构,并解释了原子稳定性
B. 道尔顿认为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
C. 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原子结构有核模型
D. 电子云图中的每个小黑点代表电子在该区域出现过一次
【答案】D
【解析】
【详解】A.玻尔首次将量子化概念应用到原子结构,并解释了原子稳定性量子化的概念,A正确;
B.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认为原子是不能再分的实心球体,B正确;
C.卢瑟福认为在原子中有一个很小的核,带正电荷,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但体积非常小,在原子核周围相对来说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在这个较大的空间作高速运动,即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原子结构有核模型,C正确;
D.电子云图中的每个小黑点代表电子在该区域出现机会的多少,小黑点密,表示电子出现的机会多,小黑点稀疏,表示电子在该区域出现的机会少,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D。
4.下列溶液中物质的量浓度为1mol/L的是 ( )
A. 将40gNaOH溶解在1L水中
B. 将22.4LHCl气体溶于水配成1L溶液
C. 将1L 10mol/L浓盐酸加入9L水中
D. 将10gNaOH溶解在少量水中,再加蒸馏水至溶液体积为250ml
【答案】D
【解析】
【详解】A. 将40 g NaOH固体溶解于1 L水中,溶液的体积不是1L,不能计算物质的量浓度,A错误;
B. 不在标准状况下,22.4 L氯化氢气体的物质的量不一定是1mol,不能计算物质的量浓度,B错误;
C. 将1 L 10 mol·L-1的浓盐酸与9 L水混合所得溶液的体积不是10L,不能计算物质的量浓度,C错误;
D. 10 g NaOH固体的物质的量是10g÷40g/mol=0.25mol,溶解在水中,配制成250 mL溶液,浓度是0.25mol÷0.25L=1.0mol/L,D正确;
答案选D。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标况下,11.2 L甲烷(CH4)和乙烯(C2H4)的混合气体中含氢原子的物质的量为2 mol
B. 标况下,0.1 mol CCl4所占的体积为2.24 L
C. 等质量N2和CO含有的分子数均约为6.02×1023个
D. 常温常压下,1 mo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均为22.4 L
【答案】A
【解析】
【详解】A、标况下,11.2 L甲烷(CH4)和乙烯(C2H4)的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是0.5mol,含氢原子的物质的量为0.5mol×4= 2 mol,故A正确;
B、标况下CCl4是液体,标况下0.1 mol CCl4所占的体积不是2.24 L,故B错误;
C. 等质量的N2和CO的物质的量相等,但没有质量不能计算物质的量,故C错误;
D. 标准状况下,1 mo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均为22.4 L,故D错误;
答案选A。
6.2008年9月,中国爆发三鹿婴幼儿奶粉受污染事件,导致食用了受污染奶粉的婴幼儿产生肾结石病症,其原因是奶粉中含有三聚氰胺.三聚氰胺的分子式为C3N3(NH2)3下列有关三聚氰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三聚氰胺的摩尔质量为126
B. 三聚氰胺中C、N、H的原子个数比为1:2:2
C. 三聚氰胺中C、N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3:7
D. 三聚氰胺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约为
【答案】A
【解析】
【详解】A.三聚氰胺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3+14×6+1×6=126,所以摩尔质量为126g/mol,故A错误;
B.三聚氰胺C3N3(NH2)3中C、N、H的各原子总数分别为3、6、6,所以三聚氰胺中C、N、H的原子个数比为3:6:6=1:2:2,故B正确;
C.三聚氰胺中碳、氮元素的质量比为(12×3):(14×6)=6:14=3:7,故C正确;
D.三聚氰胺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是,故D正确;
故选A。
7.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胶体的性质和应用,说法错误的是( )
A. 放电影时,放映室射到银幕上的光柱的形成属于丁达尔效应
B. 工业上,常用投加明矾、硫酸铁等电解质的方法处理污水
C. 工厂常用的静电除尘装置就是利用胶体带电这一性质对其进行电泳
D. 卤水点豆腐的过程利用到了电解质溶液能使胶体聚沉的性质
【答案】C
【解析】
【详解】A.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属于光的散射现象,而放映室射到银幕上的光柱的形成也属于光的散射现象,属于丁达尔效应,故A正确;
B.工业上,常用投加明矾、硫酸铁等电解质的方法处理污水,利用的是二者水解生成氢氧化铝、氢氧化铁胶体的吸附性,故B正确;
C. 工厂常用的静电除尘装置就是利用胶体粒子带电这一性质对其进行电泳,胶体不带电,故C错误;
D. 卤水点豆腐的过程利用的是电解质溶液能使胶体聚沉的性质,属于胶体聚沉,故D正确;
答案选C。
8.设一个12C原子的质量为a g,一个16O原子的质量为b g,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A,则12C16O2的相对分子质量与以下哪些数值相同( )
①a+2b ②(a+2b)NA ③ ④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一个12C原子的质量为a g,一个16O原子的质量为b g,则a+2b是1个12C16O2分子的质量,不选①;1个12C16O2分子的质量是a+2b,则1mol12C16O2分子的质量是(a+2b)NA,12C16O2的摩尔质量(a+2b)NAg/mol,即12C16O2的相对分子质量是(a+2b)NA,选②;1个12C16O2分子的质量是a+2b,一个12C原子的质量为a g,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定义,12C16O2的相对分子质量是(a+2b)÷ =,故选③,不选④;
答案选B。
9. 下列各组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
①同位素:1H、2H2、3H ②同素异形体:C80、金刚石、石墨
③酸性氧化物:CO2、NO、SO3④混合物:水玻璃、水银、水煤气
⑤电解质:明矾、冰醋酸、石膏 ⑥干冰、液氯、乙醇都是非电解质
A. ②⑤ B. ②⑤⑥ C. ②④⑤⑥ D. ①②③④⑤⑥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种元素的不同核素互为同位素,2H2是单质,不是核素,①错误;②由同一种元素形成的不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C80、金刚石、石墨均是碳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②正确;③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是酸性氧化物,NO不是酸性氧化物,③错误;④水银是单质,④错误;⑤溶于水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是电解质,明矾、冰醋酸、石膏均是电解质,⑤正确;⑥溶于水和熔融状态下不能导电的化合物是非电解质,液氯是单质,不是非电解质,⑥错误。答案选A。
1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蒸馏时可通过加碎瓷片防暴沸
B. 用加水后再分液的方法可将苯和四氯化碳分离
C. 可用精密pH试纸区分和的两种氯化铵溶液
D. 在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质量比为 1:4
【答案】B
【解析】
【详解】A. 蒸馏时可通过加碎瓷片防暴沸,故A正确;
B. 苯与四氯化碳相互溶解,不能分液法分离,故C错误;
C.可用精密pH试纸区分pH=5.1和pH=5.6的两种NH4Cl溶液,故C正确;
D. 在反应中,NaClO2中Cl元素化合价为+3,降低为NaCl中的-1,同时升高为ClO2中的+4,既为氧化剂也是还原剂,所以氧化剂与还原剂的质量比为 1:4,故D正确;
故选B。
11.实验中需要0.3mol/L的NaOH溶液960mL,配制时应选用的容量瓶规格和NaOH的质量分别为( )
A. 1000mL,12.0g B. 960mL,11.5g
C. 1000mL,11.5g D. 960mL,12.0g
【答案】A
【解析】实验室没有960mL的容量瓶,应用1000mL的容量瓶进行配制,则n(NaOH)=1L×0.3mol/L=0.3mol,m(NaOH)=0.3mol×40g/mol=12.0g,故选A。
12.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电泳现象可证明胶体带电荷
B. 直径在1~100 nm之间的粒子称为胶体
C. 是否具有丁达尔效应是溶液和胶体的本质区别
D. 胶体粒子很小,可以透过滤纸
【答案】D
【解析】
分析】据胶体的概念、性质分析判断。
【详解】A项:有色胶体的电泳现象证明胶体粒子带电荷,而胶体是不带电的。A项错误;
B项:胶体是一类分散系,其中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100 nm之间,B项错误;
C项:三类分散系(溶液、胶体和浊液)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的直径不同。丁达尔效应可以鉴别溶液和胶体,但不是它们的本质区别,C项错误;
D项:胶体粒子(直径1~100 nm)很小,可以透过滤纸上的微孔,D项正确。
本题选D。
13.50mL0.2mol/L的 Na2SO4溶液和50mL 0.2mol/L的Al2(SO4)3 溶液混合后,溶液中SO42-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为(设混合前后溶液的体积不变)(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详解】Na2SO4的物质的量为0.05L×0.2mol/L=0.01mol,则n(SO42−)=0.01mol,Al2(SO4)3的物质的量为:0.05mL×0.2mol/L=0.01mol,则n(SO42−)=3×0.01mol=0.03mol,所以混合后溶液中(SO42−)=0.03mol+0.01mol=0.04mol,混合后溶液的体积可以粗略认为是两溶液混合后体积之和,故硫酸根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40mol/L,
故选C。
14.下列关于物质的量浓度表述正确的是( )
A. 0.2 mol·L-1的硫酸铝溶液中含有 Al3+和 SO4 2-的总物质的量为1mol
B. 在 K2SO4和NaCl的中性混合水溶液中,如果 Na+和 SO4 2-的物质的量相等,则 K+和 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一定相同
C. 当 22.4L 氨气溶于水制得 1L 氨水时,其浓度为 1 mol·L -1
D. 20℃时,0.023 mol·L-1的氢氧化钙饱和溶液 100mL 加入 5g 生石灰,冷却到 20℃ 时,其体积小于 100mL,它的物质的量浓度仍为 0.023 mol·L-1
【答案】D
【解析】A.没有提供溶液的体积,无法计算Al3+和SO42-的总物质的量,故A错误;B.如果Na+和SO42-的物质的量相等,硫酸根离子所带电荷大于钠离子所带电荷,根据溶液中阴阳离子所带电荷相等,所以K+的物质的量浓度大于Cl-的物质的量浓度,故B错误;C.气体摩尔体积22.4L/mol只有在标况下才能使用,则22.4L氨气的物质的量不一定为1mol,制得1L氨水时,其浓度不一定是1 mol/L,故C错误;D.氢氧化钙饱和溶液100mL加入5g生石灰,生石灰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相当于原饱和溶液恒温蒸发水分,有晶体析出,同时溶液的体积减小,则温度相同时,同一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一定相同,与溶液的体积无关,故D正确;答案为D。
15.下列对于“摩尔”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摩尔是一个物理量,它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集合体
B. 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简称摩,符号为mol
C. 国际上规定,0.012 kg碳原子所含有的碳原子数目为1摩尔
D. 1摩尔任何物质均含有6.02×1023个原子
【答案】B
【解析】
【详解】A. 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它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故A错误;
B. 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简称摩,符号为mol,故B正确;
C. 国际上规定,0.012kg原子所含有的碳原子数目为1摩尔,故C错误;
D. 1摩尔物质大约含有6.02×1023个该物质的微粒,必须指明是何种物质,如1mol H2含有6.02×1023个H2分子,1mol H含有6.02×1023个H原子,故D错误;
答案选B。
16.如图所示,从a处通入氯气。若打开活塞b,d处的有色布条不褪色;若关闭活塞b,d处的有色布条褪色。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a处通入的是潮湿的氯气 B. c中盛放的可能是浓硫酸
C. c中盛放的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 D. c中盛放的可能是饱和食盐水
【答案】D
【解析】
【详解】A、潮湿的氯气可以使有色布条褪色,错误;
B、浓硫酸能干燥氯气,关闭b,有色布条不褪色,错误;
C、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氯气,关闭b,有色布条不褪色,错误;
D、氯气从饱和的食盐水中溶解度很小,出来的氯气中含有水蒸气,可以使有色布条褪色,正确;
答案选D。
17.下列变化需要加入还原剂才能实现的( )
A. B.
C. D.
【答案】A
【解析】
【详解】A. 该反应中Mn元素化合价由+7价变为+2价,所以高锰酸钾作氧化剂,需要加入还原剂才能实现,如二氧化硫、浓盐酸等,故A正确;
B. 该反应中Cl元素化合价由−1价变为0价,所以HCl作还原剂,需要加入氧化剂才能实现,如高锰酸钾、二氧化锰等,故B错误;
C. 该反应中Fe元素化合价由0价变为+3价,所以铁作还原剂,需要加入氧化剂才能实现,如氯气、硝酸等,故C错误;
D. 该反应中O元素化合价由−2价变为0价,所以氯酸钾作还原剂,但加热氯酸钾能生成氧气,不需要加入氧化剂就能实现,故D错误;
故选A。
18.下列物质的用途利用了其还原性的是( )
A. 用葡萄糖制镜子或保温瓶胆
B. 用硫粉覆盖洒落在桌上的Hg
C. 用溶液制备木材防火剂
D. 用作为高效水处理剂
【答案】A
【解析】
【分析】还原性是指物质失电子的能力,表现还原性时,其对应的反应物中元素化合价要升高。
【详解】A.葡萄糖结构中含有醛基,是还原性糖,与银氨溶液反应时,能够将+1价的银变为0价的银,体现了还原性,A项正确;
B.用硫粉覆盖汞,发生反应:Hg+S=HgS,这是利用了硫粉的氧化性,B项错误;
C.用Na2SiO3溶液制备木材的防火剂,主要是利用了其不燃、不爆的性质,与还原性无关,C项错误;
D.用K2FeO4作为高效水处理剂,主要是利用了+6价铁的强氧化性,实现了杀菌消毒后,变成Fe3+再发生水解,形成了氢氧化铁胶体,可以进行净水,D项错误;
所以答案选择A项。
19.某温度下,将Cl2通入NaOH溶液中,经测定,溶液中除了有NaClO外,还有NaClO3,且NaClO与NaClO3的浓度之比为1:3,则Cl2与NaOH溶液反应时被还原的氯元素与被氧化的氯元素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A. 4:1 B. 3:1 C. 11:3 D. 21:5
【答案】A
【解析】
【详解】NaClO与NaClO3的浓度之比为1:3,设NaClO的物质的量为1mol,可知Cl失去电子为1mol×(1-0)+3mol×(5-0)=16mol,由电子守恒可知16molCl得到电子,即16molCl得到电子被还原时与4molCl失去电子被氧化时转移电子相等,则Cl2与NaOH溶液反应时被还原的氯元素与被氧化的氯元素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6mol:4mol=4:1,故答案为A。
20.向含Fe(NO3)3、Cu(NO3)2、HNO3的某种稀溶液中逐渐加入铁粉,c(Fe2+)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横轴0~1:Fe+NO+4H+==Fe3++NO↑+2H2O
B. 横轴1~2:Fe+2Fe3+=3Fe2+
C. 横轴2~3:Fe+Cu2+=Fe2++Cu
D. 原溶液中三种溶质浓度相等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氧化性:HNO3>Fe3+>Cu2+,Fe先与氧化性强的物质反应,即Fe+4HNO3=Fe(NO3)3+NO↑+2H2O,然后是:Fe+2Fe3+=3Fe2+,最后阶段Fe+Cu2+═Fe2++Cu,由图中起点、拐点、终点的位置来确定化学反应情况。
【详解】Fe(NO3)3、Cu(NO3)2、HNO3的稀溶液氧化性为HNO3>Fe3+>Cu2+,金属铁先和氧化性强的离子反应;
A.开始阶段是金属铁和硝酸之间的反应:Fe+4HNO3=Fe(NO3)3+NO↑+2H2O,当加入金属铁1mol是,生成三价铁离子是1mol,所以亚铁离子的浓度不变,故A正确;
B.金属铁和硝酸反应结束后,生成1mol的三价铁离子,然后发生反应Fe+2Fe3+=3Fe2+,此时加入的1mol铁会和三价铁反应生成3mol亚铁离子,故B正确;
C.反应的最后阶段为:Fe+Cu2+=Fe2++Cu,所有的离子均被还原,故C正确;
D.根据以上分析,整个过程的反应为:4H++NO3-+3Fe+Fe3++Cu2+=4Fe2++Cu+NO↑+2H2O,则溶液中Fe(NO3)3、Cu(NO3)2、HNO3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1:1:4,故D错误;
故答案为D。
21.常温度下,将Cl2缓慢通入水中至饱和,然后再滴加0.1mol/L的NaOH溶液,整个过程中溶液的pH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 a点时,已经滴入NaOH溶液
B. b点所示的溶液中,只存在两种分子
C. a、b、c、d四个点中,c点水的电离程度最大
D. d点所示的溶液中,钠元素与氯元素的物质的量相等
【答案】C
【解析】
【分析】据题意,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先向纯水中通入氯气至饱和,再向氯水中滴加NaOH溶液至过量。注意氯气与水的反应可逆,生成的次氯酸为弱酸,次氯酸钠能水解。
【详解】A项:曲线起点pH=7为纯水,通入氯气后经a点至b点达到饱和,此过程发生的反应为Cl2+H2OHCl+HClO,A项错误;
B项:b点所示溶液为饱和氯水,其中存在Cl2+H2OHCl+HClO,HCl=H++Cl-,HClOH++ClO-,故存在Cl2、H2O、HClO三种分子,B项错误;
C项:a、b溶液为氯水,其中H+抑制水电离。b点之后向饱和氯水中滴加NaOH溶液,c点时pH=7,溶质为NaCl、NaClO和少量HClO,水的电离程度较大。d点溶液碱性较强,过量的OH-抑制水电离。故c点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最大,C项正确。
D项:d点溶液中,溶质为NaCl、NaClO和NaOH,故钠离子的物质的量大于氯原子的物质的量,D项错误。
本题选C。
22.下列关于氯及其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氯气的性质很活泼,它与氢气混合后立即发生爆炸
B. 实验室制取氯气时,为了防止环境污染,多余的氯气可以用饱和食盐水吸收
C. 久置的氯水没有漂白性
D. 检验HCl气体中是否混有的方法是将气体通入硝酸银溶液
【答案】C
【解析】
【详解】A. 氯气的性质很活泼,它与氢气混合后在关照的条件下发生爆炸,故A错误;
B. 实验室制取氯气时,为了防止环境污染,多余的氯气可以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故B错误;
C. 久置的氯水中,次氯酸分解,没有漂白性,故C正确;
D. HCl气体及通入硝酸银溶液,均能生成白色氯化银沉淀,故D错误;
故选C。
23.分类思想是研究化学的常用方法,下列分类叙述正确的是 ( )
A. 既有单质参加又有单质生成的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B. 含有不同种元素的纯净物叫做化合物
C. 导电能力强的一定是强电解质,难溶于水的一定是弱电解质
D. 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酸性氧化物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
【答案】B
【解析】
【详解】A.有单质参加又有单质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如:石墨转化为金刚石就不是氧化还原反应,故A错误;
B.化合物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区别于单质),故B正确;
C.导电能力强的不一定是强电解质,例如:铜单质;难溶于水的也不一定是弱电解质,电解质的强弱和溶解度无关,硫酸钡难溶于水,但它是强电解质,故C错误;
D.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比如:七氧化二锰,故D错误;
故选B。
24.已知:2Cu(IO3)2+24KI+12H2SO4=2CuI(碘化亚铜)+13I2+12K2SO4+12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Cu(IO3)2作氧化剂,Cu(IO3)2中只有碘元素被还原
B. CuI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
C. 每生成1mol CuI,有11mol KI发生氧化反应
D. 每转移1.1mol电子,有0.2mol IO3-被氧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A. Cu(IO3)2中铜元素显正二价,碘元素显正五价,均被还原,分别生成+1价和0价,故Cu(IO3)2是氧化剂,且有碘元素和铜元素被还原,故A 错误;
B. CuI只是还原产物,CuI中的碘元素来自于KI中的碘元素,故碘元素没有发生化合价的改变。故B错误;
C. 根据题中的化学方程式可知,每生成2mol CuI有22mol KI发生氧化反应生成碘单质,故每生成1mol CuI,有11mol KI发生氧化反应,故C正确;
D. 每转移1.1mol电子,有0.2mol IO3-被还原生成碘单质,故D错误;
故选C。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2.0分)
25.有以下十种物质:①稀H2SO4 ②纯醋酸(CH3COOH) ③NaOH溶液 ④FeCl3固体 ⑤CaCO3固体 ⑥CO2 ⑦熔融NaHSO4 ⑧Ba(HCO3)2溶液 ⑨乙醇(C2H5OH) ⑩NH3•H2O请回答下列问题
(1)其中能导电的是______;其中属于非电解质的是______;属于弱电解质的是______。(填序号)
(2)将题中④物质溶于水配成饱和溶液,滴入沸水中,继续煮沸至出现红褐色可制得Fe(OH)3胶体,写出该过程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3)按要求写出题中各物质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①与⑧反应______;
②的水溶液与⑤的反应______;
【答案】(1). ①③⑦⑧ (2). ⑥⑨ (3). ②⑩ (4). FeCl3+3H2OFe(OH)3(胶体)+3HCl (5). 2H++SO42-+Ba2++2HCO3-=BaSO4↓+2H2O+2CO2↑ (6). 2CH3COOH+CaCO3=2CH3COO-+Ca2++H2O+CO2↑
【解析】
【分析】根据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概念分析判断;根据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原理书写相关反应方程式;根据物质性质书写相关反应方程式及离子方程式。
【详解】(1)①稀H2SO4中电离出自由移动的氢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可以导电;③NaOH溶液中电离出自由移动的钠离子和氢氧根,可以导电;⑦熔融NaHSO4电离出自由移动的钠离子和硫酸氢根离子,可以导电;⑧Ba(HCO3)2溶液电离出自由移动的钡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可以导电;故能导电的是①③⑦⑧;⑥CO2、⑨乙醇(C2H5OH)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本身不能电离,属于非电解质,故属于非电解质的是⑥⑨;②纯醋酸(CH3COOH)是弱酸,⑩NH3•H2O是弱碱,所以属于弱电解质的是②⑩;故答案为:①③⑦⑧;⑥⑨;②⑩;
(2)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继续煮沸至出现红褐色可制得Fe(OH)3胶体,化学方程式为:FeCl3+3H2O Fe(OH)3(胶体)+3HCl,故答案为FeCl3+3H2OFe(OH)3(胶体)+3HCl;
(3)硫酸与碳酸氢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二氧化碳和水,离子方程式为:2H++SO42-+Ba2++2HCO3-=BaSO4↓+2H2O+2CO2↑,故答案为2H++SO42-+Ba2++2HCO3-=BaSO4↓+2H2O+2CO2↑;
醋酸溶液与碳酸钙反应生成醋酸钙、二氧化碳和水,离子方程式为:2CH3COOH+CaCO3=2CH3COO-+Ca2++H2O+CO2↑,故答案为2CH3COOH+CaCO3=2CH3COO-+Ca2++H2O+CO2↑。
三、实验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2.0分)
26.地震灾区的水需用杀菌消毒剂处理后才能确保饮水安全。救灾物资中的一瓶“84消毒液”的包装说明上有如下信息:含25% NaClO(次氯酸钠)、1 000 mL、密度1.19 g•cm-3,稀释100倍(体积比)后使用。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84消毒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 mol•L-1。
(2)该同学取100 mL上述“84消毒液”,稀释后用于消毒,稀释100倍后的溶液中c(Na+)=______ mol•L-1(假设稀释后溶液密度为1.0 g•cm-3),该消毒液长时间放置在空气中能吸收标准状况下CO2的体积为______ L。
(3)灾区志愿者根据上述“84消毒液”的包装说明,欲用NaClO固体(NaClO易吸收空气中的H2O、CO2)配制480 mL含25% NaClO的消毒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如图所示的仪器中,有四种是不需要的,还需一种玻璃仪器
b.容量瓶用蒸馏水洗净后,要烘干才能用于溶液的配制
c.利用购买的商品NaClO来配制可能会导致结果偏低
d.需要NaClO固体的质量为143 g
【答案】(1). 4.0 (2). 0.04 (3). 8.96 (4). c
【解析】
【分析】根据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物质的量浓度;根据反应方程式及气体摩尔体积计算消耗气体的体积;根据一定物质的浓度溶液的配置原理分析配置所需仪器、误差分析等。
【详解】(1)则c(NaClO)=,故答案为 :4.0;
(2)根据稀释前后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则100mL×4.0mol•L-1=10000mL×c(NaClO),
解得稀释后c(NaClO)≈0.04 mol•L-1,c(Na+)=c(NaClO)≈0.04mol•L-1;根据NaClO+CO2+H2O=NaHCO3+HClO,可知,n(CO2)=n(NaClO)=0.4mol ,标准状况下二氧化碳的体积的体积为0.4mol×22.4L/mol= 8.96L,故答案为:0.04;8.96;
(3)a.需用托盘天平称量NaClO固体,需用烧杯来溶解NaClO,需用玻璃棒进行搅拌和引流,需用容量瓶和胶头滴管来定容,图示的a、b、c、d不需要,但还需玻璃棒和胶头滴管,故a错误;
b.配制过程中需要加入水,所以经洗涤干净的容量瓶不必烘干后再使用,故b错误;
c.由于NaClO易吸收空气中的H2O、CO2而变质,所以商品NaClO可能部分变质导致NaClO减少,配制的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减小,结果偏低,故c正确;
d.应选取500mL的容量瓶进行配制,然后取出480mL即可,所以需要NaClO的质量:0.5L×4.0mol•L-1×74.5g•mol-1=149g,故d错误;故答案为:c。
27.海带中含有丰富的碘。为了从海带中提取碘,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并进行了以下实验(苯,一种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的液体):
请填写下列空白:
(1)步骤①灼烧海带时,除需要三脚架外,还需要用到的实验仪器是_______(从下列仪器中选出所需的仪器,用标号字母填写在空白处)。
A.烧杯 B.坩埚 C.表面皿 D.泥三角 E.酒精灯 F.干燥器
(2)步骤③的实验操作名称是_______;步骤⑥的目的是从含碘苯溶液中分离出单质碘和回收苯,该步骤的实验操作名称是_______。
(3)步骤⑤是萃取、分液,某学生选择用苯来提取碘的理由是_______。在分液操作中,应充分振荡,然后静置,待分层后______(填标号),以下略。
A.直接将含碘苯溶液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
B.直接将含碘苯溶液从分液漏斗下口放出
C.先将水层从分液漏斗的下口放出,再将含碘苯溶液从下口放出
D.先将水层从分液漏斗的下口放出,再将含碘苯溶液从上口倒出
【答案】(1). BDE (2). 过滤 (3). 蒸馏(或减压蒸馏) (4). 苯与水不互溶、不反应,且碘单质在苯中的溶解度远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 (5). D
【解析】
【详解】(1)灼烧固体物质一般使用(瓷)坩埚,而坩埚加热需要用泥三脚支撑然后放在三脚架上,三脚架下面的空间放酒精灯.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BDE;
(2)将悬浊液分离为残渣和含碘离子溶液应选择过滤的方法;将苯和碘分离,应用的是两者的沸点不同,即用蒸馏的方法;
(3)萃取剂的选择原理:和水互不相溶,苯与碘不反应,要萃取的物质在其中的溶解度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故可以选择苯;分液时,下层液体从下口流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因为苯的密度比水小,故碘的苯溶液在上层,水在下层,故先将水层从分液漏斗的下口放出,再将含碘苯溶液从上口倒出,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
28.Cl2O为国际公认的高效安全灭菌消毒剂之一,实验室可利用氯气和空气(氯气与空气体积比为1:3,空气不参与反应)的混合气与含水8%的碳酸钠反应制备,并用水吸收Cl2O制备次氯酸溶液:
已知:Cl2O极易溶于水并与水反应生成次氯酸;Cl2O沸点为3.8℃,42℃以上分解为Cl2和O2。回答下列问题:
(1)检查装置A的气密性的方法是______;写出装置A 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
(2)装置C的主要作用是______。
(3)装置D、E 中都用到多孔球泡,其作用是______。
(4)写出装置D生成Cl2O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5)装置E中采用棕色圆底烧瓶因为:______。
(6)仪器a的名称为______,所盛放的药品是______。
(7)制备Cl2O装置中存在缺陷,请提出改进措施:______。
【答案】(1). 关闭弹簧夹,向分液漏斗加水,当液面没过分液漏斗下端,再加水出现液面差,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2). MnO2+4H++2Cl-Mn2++Cl2↑+H2O (3). 控制氯气与空气的体积比 (4). 增大反应物接触面积,使反应充分进行 (5). 2Cl2+2Na2CO3+H2O=2NaCl+Cl2O+2NaHCO3 (6). 次氯酸光照易分解 (7). 干燥管 (8). 碱石灰 (9). 将装置D放在冰水浴中,控制三颈烧瓶内的温度不超过42℃
【解析】
【分析】根据实验原理及装置分析装置的作用及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根据装置特点分析装置的缺陷并提出改进措施。
【详解】(1)根据装置特点,采用的气密性检查方法为:关闭弹簧夹,向分液漏斗加水,当液面没过分液漏斗下端,再加水出现液面差,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装置A为用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反应制备氯气的反应,离子方程式为:MnO2+4H++2Cl- Mn2++Cl2↑+H2O,故答案为:关闭弹簧夹,向分液漏斗加水,当液面没过分液漏斗下端,再加水出现液面差,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MnO2+4H++2Cl- Mn2++Cl2↑+H2O;
(2)C中盛有浓硫酸便于空气和氯气混合均匀,同时控制氯气和空气的体积比,有利于氯气的反应,故答案为:控制氯气和空气的体积比;
(3)装置D、E 中都用到多孔球泡,能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使反应充分进行,故答案为:增大接触面积,使反应充分进行;
(4)氯气与空气体积比为1:3的混合气体与含水8%的碳酸钠在装置D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Cl2O,反应的方程式为:2Cl2+2Na2CO3+H2O=2NaCl+Cl2O+2NaHCO3,答案为:2Cl2+2Na2CO3+H2O=2NaCl+Cl2O+2NaHCO3;
(5)装置E中制取次氯酸,次氯酸光照易分解,所以采用棕色圆底烧瓶,故答案为:次氯酸光照易分解;
(6)仪器a的名称为球形干燥管,盛有碱石灰吸收尾气,防止污染空气,故答案为:球形干燥管;碱石灰;
(7)Cl2O在4242℃以上,分解为Cl2和O2,因此装置D中的温度不能过高,所以将装置D放在冰水浴中,以控制三颈烧瓶内的温度不超过42℃,故答案为:将装置D放在冰水浴中,控制三颈烧瓶内的温度不超过42℃。
福建省泉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O-16 N-14 S-16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分)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Na2O、Fe2O3、Al2O3属于碱性氧化物,CO2、SiO2、NO2属于酸性氧化物
②碳酸钠、氢氧化钡、氯化铝、过氧化钠都属于离子化合物
③漂白粉、水玻璃、Fe(OH)3胶体、冰水混合物均属于混合物
④醋酸、烧碱、纯碱和生石灰分别属于酸、碱、盐和氧化物
⑤硅导电,食盐水导电均属于物理变化
⑥盐酸属于混合物,而液氯、冰醋酸均属于纯净物。
A. B. C. D.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Na2O、Fe2O3能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属于碱性氧化物;Al2O3既能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又能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属于两性氧化物;CO2、SiO2、NO2能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属于酸性氧化物,故此项错误;
②碳酸钠、氢氧化钡、过氧化钠中含有离子键,属于离子化合物,而氯化铝属于共价化合物,故此项错误;
③漂白粉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钙和次氯酸钙,属于混合物;水玻璃是硅酸钠水溶液,属于混合物;Fe(OH)3胶体是分散系,属于混合物;冰水混合物中只含有H2O,属于纯净物,故此项错误;
④醋酸是弱酸;烧碱是氢氧化钠,属于碱;纯碱是碳酸钠,属于盐;生石灰是氧化钙,属于氧化物,故此项正确;
⑤食盐水导电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2NaCl+2H2O2NaOH+H2↑+Cl2↑,故此项错误;
⑥盐酸是HCl的水溶液,属于混合物;而液氯中只含Cl2,冰醋酸指纯醋酸,均属于纯净物,故此项正确;
故选D。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SO2溶于水能导电,但是 SO2属于非电解质。
B. 酒精、次氯酸钠消毒液均可以将病毒氧化而达到消毒的目的
C. 一束平行光线射入蛋白质溶液里,从侧面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
D. 氢氧化铁胶体中逐滴滴入稀硫酸,先看到红褐色沉淀生成而后沉淀溶解
【答案】B
【解析】
【详解】A. SO2溶于水能导电,是因为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亚硫酸属于电解质,但是 SO2本身不能电离,属于非电解质,故A正确;
B. 酒精可以使病毒中的蛋白质变性,并非氧化作用,故B错误;
C. 蛋白质溶液是胶体,具有丁达尔现象,所以一束平行光线射入蛋白质溶液里,从侧面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故C正确;
D. 氢氧化铁胶体中逐滴滴入稀硫酸,硫酸电离出的阴阳离子使得胶体发生聚沉现象,先看到红褐色沉淀,氢氧化铁与硫酸反应后沉淀溶解,故D正确;
故选B。
3.《自然》刊登了波尔原子结构模型100周年,波尔在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历程上是非常重要的。以下关于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错误的是( )
A. 波尔首次将量子化的概念运用到原子结构,并解释了原子稳定性
B. 道尔顿认为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
C. 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原子结构有核模型
D. 电子云图中的每个小黑点代表电子在该区域出现过一次
【答案】D
【解析】
【详解】A.玻尔首次将量子化概念应用到原子结构,并解释了原子稳定性量子化的概念,A正确;
B.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认为原子是不能再分的实心球体,B正确;
C.卢瑟福认为在原子中有一个很小的核,带正电荷,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但体积非常小,在原子核周围相对来说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在这个较大的空间作高速运动,即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原子结构有核模型,C正确;
D.电子云图中的每个小黑点代表电子在该区域出现机会的多少,小黑点密,表示电子出现的机会多,小黑点稀疏,表示电子在该区域出现的机会少,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D。
4.下列溶液中物质的量浓度为1mol/L的是 ( )
A. 将40gNaOH溶解在1L水中
B. 将22.4LHCl气体溶于水配成1L溶液
C. 将1L 10mol/L浓盐酸加入9L水中
D. 将10gNaOH溶解在少量水中,再加蒸馏水至溶液体积为250ml
【答案】D
【解析】
【详解】A. 将40 g NaOH固体溶解于1 L水中,溶液的体积不是1L,不能计算物质的量浓度,A错误;
B. 不在标准状况下,22.4 L氯化氢气体的物质的量不一定是1mol,不能计算物质的量浓度,B错误;
C. 将1 L 10 mol·L-1的浓盐酸与9 L水混合所得溶液的体积不是10L,不能计算物质的量浓度,C错误;
D. 10 g NaOH固体的物质的量是10g÷40g/mol=0.25mol,溶解在水中,配制成250 mL溶液,浓度是0.25mol÷0.25L=1.0mol/L,D正确;
答案选D。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标况下,11.2 L甲烷(CH4)和乙烯(C2H4)的混合气体中含氢原子的物质的量为2 mol
B. 标况下,0.1 mol CCl4所占的体积为2.24 L
C. 等质量N2和CO含有的分子数均约为6.02×1023个
D. 常温常压下,1 mo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均为22.4 L
【答案】A
【解析】
【详解】A、标况下,11.2 L甲烷(CH4)和乙烯(C2H4)的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是0.5mol,含氢原子的物质的量为0.5mol×4= 2 mol,故A正确;
B、标况下CCl4是液体,标况下0.1 mol CCl4所占的体积不是2.24 L,故B错误;
C. 等质量的N2和CO的物质的量相等,但没有质量不能计算物质的量,故C错误;
D. 标准状况下,1 mo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均为22.4 L,故D错误;
答案选A。
6.2008年9月,中国爆发三鹿婴幼儿奶粉受污染事件,导致食用了受污染奶粉的婴幼儿产生肾结石病症,其原因是奶粉中含有三聚氰胺.三聚氰胺的分子式为C3N3(NH2)3下列有关三聚氰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三聚氰胺的摩尔质量为126
B. 三聚氰胺中C、N、H的原子个数比为1:2:2
C. 三聚氰胺中C、N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3:7
D. 三聚氰胺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约为
【答案】A
【解析】
【详解】A.三聚氰胺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3+14×6+1×6=126,所以摩尔质量为126g/mol,故A错误;
B.三聚氰胺C3N3(NH2)3中C、N、H的各原子总数分别为3、6、6,所以三聚氰胺中C、N、H的原子个数比为3:6:6=1:2:2,故B正确;
C.三聚氰胺中碳、氮元素的质量比为(12×3):(14×6)=6:14=3:7,故C正确;
D.三聚氰胺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是,故D正确;
故选A。
7.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胶体的性质和应用,说法错误的是( )
A. 放电影时,放映室射到银幕上的光柱的形成属于丁达尔效应
B. 工业上,常用投加明矾、硫酸铁等电解质的方法处理污水
C. 工厂常用的静电除尘装置就是利用胶体带电这一性质对其进行电泳
D. 卤水点豆腐的过程利用到了电解质溶液能使胶体聚沉的性质
【答案】C
【解析】
【详解】A.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属于光的散射现象,而放映室射到银幕上的光柱的形成也属于光的散射现象,属于丁达尔效应,故A正确;
B.工业上,常用投加明矾、硫酸铁等电解质的方法处理污水,利用的是二者水解生成氢氧化铝、氢氧化铁胶体的吸附性,故B正确;
C. 工厂常用的静电除尘装置就是利用胶体粒子带电这一性质对其进行电泳,胶体不带电,故C错误;
D. 卤水点豆腐的过程利用的是电解质溶液能使胶体聚沉的性质,属于胶体聚沉,故D正确;
答案选C。
8.设一个12C原子的质量为a g,一个16O原子的质量为b g,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A,则12C16O2的相对分子质量与以下哪些数值相同( )
①a+2b ②(a+2b)NA ③ ④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一个12C原子的质量为a g,一个16O原子的质量为b g,则a+2b是1个12C16O2分子的质量,不选①;1个12C16O2分子的质量是a+2b,则1mol12C16O2分子的质量是(a+2b)NA,12C16O2的摩尔质量(a+2b)NAg/mol,即12C16O2的相对分子质量是(a+2b)NA,选②;1个12C16O2分子的质量是a+2b,一个12C原子的质量为a g,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定义,12C16O2的相对分子质量是(a+2b)÷ =,故选③,不选④;
答案选B。
9. 下列各组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
①同位素:1H、2H2、3H ②同素异形体:C80、金刚石、石墨
③酸性氧化物:CO2、NO、SO3④混合物:水玻璃、水银、水煤气
⑤电解质:明矾、冰醋酸、石膏 ⑥干冰、液氯、乙醇都是非电解质
A. ②⑤ B. ②⑤⑥ C. ②④⑤⑥ D. ①②③④⑤⑥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种元素的不同核素互为同位素,2H2是单质,不是核素,①错误;②由同一种元素形成的不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C80、金刚石、石墨均是碳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②正确;③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是酸性氧化物,NO不是酸性氧化物,③错误;④水银是单质,④错误;⑤溶于水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是电解质,明矾、冰醋酸、石膏均是电解质,⑤正确;⑥溶于水和熔融状态下不能导电的化合物是非电解质,液氯是单质,不是非电解质,⑥错误。答案选A。
1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蒸馏时可通过加碎瓷片防暴沸
B. 用加水后再分液的方法可将苯和四氯化碳分离
C. 可用精密pH试纸区分和的两种氯化铵溶液
D. 在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质量比为 1:4
【答案】B
【解析】
【详解】A. 蒸馏时可通过加碎瓷片防暴沸,故A正确;
B. 苯与四氯化碳相互溶解,不能分液法分离,故C错误;
C.可用精密pH试纸区分pH=5.1和pH=5.6的两种NH4Cl溶液,故C正确;
D. 在反应中,NaClO2中Cl元素化合价为+3,降低为NaCl中的-1,同时升高为ClO2中的+4,既为氧化剂也是还原剂,所以氧化剂与还原剂的质量比为 1:4,故D正确;
故选B。
11.实验中需要0.3mol/L的NaOH溶液960mL,配制时应选用的容量瓶规格和NaOH的质量分别为( )
A. 1000mL,12.0g B. 960mL,11.5g
C. 1000mL,11.5g D. 960mL,12.0g
【答案】A
【解析】实验室没有960mL的容量瓶,应用1000mL的容量瓶进行配制,则n(NaOH)=1L×0.3mol/L=0.3mol,m(NaOH)=0.3mol×40g/mol=12.0g,故选A。
12.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电泳现象可证明胶体带电荷
B. 直径在1~100 nm之间的粒子称为胶体
C. 是否具有丁达尔效应是溶液和胶体的本质区别
D. 胶体粒子很小,可以透过滤纸
【答案】D
【解析】
分析】据胶体的概念、性质分析判断。
【详解】A项:有色胶体的电泳现象证明胶体粒子带电荷,而胶体是不带电的。A项错误;
B项:胶体是一类分散系,其中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100 nm之间,B项错误;
C项:三类分散系(溶液、胶体和浊液)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的直径不同。丁达尔效应可以鉴别溶液和胶体,但不是它们的本质区别,C项错误;
D项:胶体粒子(直径1~100 nm)很小,可以透过滤纸上的微孔,D项正确。
本题选D。
13.50mL0.2mol/L的 Na2SO4溶液和50mL 0.2mol/L的Al2(SO4)3 溶液混合后,溶液中SO42-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为(设混合前后溶液的体积不变)(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详解】Na2SO4的物质的量为0.05L×0.2mol/L=0.01mol,则n(SO42−)=0.01mol,Al2(SO4)3的物质的量为:0.05mL×0.2mol/L=0.01mol,则n(SO42−)=3×0.01mol=0.03mol,所以混合后溶液中(SO42−)=0.03mol+0.01mol=0.04mol,混合后溶液的体积可以粗略认为是两溶液混合后体积之和,故硫酸根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40mol/L,
故选C。
14.下列关于物质的量浓度表述正确的是( )
A. 0.2 mol·L-1的硫酸铝溶液中含有 Al3+和 SO4 2-的总物质的量为1mol
B. 在 K2SO4和NaCl的中性混合水溶液中,如果 Na+和 SO4 2-的物质的量相等,则 K+和 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一定相同
C. 当 22.4L 氨气溶于水制得 1L 氨水时,其浓度为 1 mol·L -1
D. 20℃时,0.023 mol·L-1的氢氧化钙饱和溶液 100mL 加入 5g 生石灰,冷却到 20℃ 时,其体积小于 100mL,它的物质的量浓度仍为 0.023 mol·L-1
【答案】D
【解析】A.没有提供溶液的体积,无法计算Al3+和SO42-的总物质的量,故A错误;B.如果Na+和SO42-的物质的量相等,硫酸根离子所带电荷大于钠离子所带电荷,根据溶液中阴阳离子所带电荷相等,所以K+的物质的量浓度大于Cl-的物质的量浓度,故B错误;C.气体摩尔体积22.4L/mol只有在标况下才能使用,则22.4L氨气的物质的量不一定为1mol,制得1L氨水时,其浓度不一定是1 mol/L,故C错误;D.氢氧化钙饱和溶液100mL加入5g生石灰,生石灰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相当于原饱和溶液恒温蒸发水分,有晶体析出,同时溶液的体积减小,则温度相同时,同一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一定相同,与溶液的体积无关,故D正确;答案为D。
15.下列对于“摩尔”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摩尔是一个物理量,它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集合体
B. 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简称摩,符号为mol
C. 国际上规定,0.012 kg碳原子所含有的碳原子数目为1摩尔
D. 1摩尔任何物质均含有6.02×1023个原子
【答案】B
【解析】
【详解】A. 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它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故A错误;
B. 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简称摩,符号为mol,故B正确;
C. 国际上规定,0.012kg原子所含有的碳原子数目为1摩尔,故C错误;
D. 1摩尔物质大约含有6.02×1023个该物质的微粒,必须指明是何种物质,如1mol H2含有6.02×1023个H2分子,1mol H含有6.02×1023个H原子,故D错误;
答案选B。
16.如图所示,从a处通入氯气。若打开活塞b,d处的有色布条不褪色;若关闭活塞b,d处的有色布条褪色。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a处通入的是潮湿的氯气 B. c中盛放的可能是浓硫酸
C. c中盛放的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 D. c中盛放的可能是饱和食盐水
【答案】D
【解析】
【详解】A、潮湿的氯气可以使有色布条褪色,错误;
B、浓硫酸能干燥氯气,关闭b,有色布条不褪色,错误;
C、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氯气,关闭b,有色布条不褪色,错误;
D、氯气从饱和的食盐水中溶解度很小,出来的氯气中含有水蒸气,可以使有色布条褪色,正确;
答案选D。
17.下列变化需要加入还原剂才能实现的( )
A. B.
C. D.
【答案】A
【解析】
【详解】A. 该反应中Mn元素化合价由+7价变为+2价,所以高锰酸钾作氧化剂,需要加入还原剂才能实现,如二氧化硫、浓盐酸等,故A正确;
B. 该反应中Cl元素化合价由−1价变为0价,所以HCl作还原剂,需要加入氧化剂才能实现,如高锰酸钾、二氧化锰等,故B错误;
C. 该反应中Fe元素化合价由0价变为+3价,所以铁作还原剂,需要加入氧化剂才能实现,如氯气、硝酸等,故C错误;
D. 该反应中O元素化合价由−2价变为0价,所以氯酸钾作还原剂,但加热氯酸钾能生成氧气,不需要加入氧化剂就能实现,故D错误;
故选A。
18.下列物质的用途利用了其还原性的是( )
A. 用葡萄糖制镜子或保温瓶胆
B. 用硫粉覆盖洒落在桌上的Hg
C. 用溶液制备木材防火剂
D. 用作为高效水处理剂
【答案】A
【解析】
【分析】还原性是指物质失电子的能力,表现还原性时,其对应的反应物中元素化合价要升高。
【详解】A.葡萄糖结构中含有醛基,是还原性糖,与银氨溶液反应时,能够将+1价的银变为0价的银,体现了还原性,A项正确;
B.用硫粉覆盖汞,发生反应:Hg+S=HgS,这是利用了硫粉的氧化性,B项错误;
C.用Na2SiO3溶液制备木材的防火剂,主要是利用了其不燃、不爆的性质,与还原性无关,C项错误;
D.用K2FeO4作为高效水处理剂,主要是利用了+6价铁的强氧化性,实现了杀菌消毒后,变成Fe3+再发生水解,形成了氢氧化铁胶体,可以进行净水,D项错误;
所以答案选择A项。
19.某温度下,将Cl2通入NaOH溶液中,经测定,溶液中除了有NaClO外,还有NaClO3,且NaClO与NaClO3的浓度之比为1:3,则Cl2与NaOH溶液反应时被还原的氯元素与被氧化的氯元素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A. 4:1 B. 3:1 C. 11:3 D. 21:5
【答案】A
【解析】
【详解】NaClO与NaClO3的浓度之比为1:3,设NaClO的物质的量为1mol,可知Cl失去电子为1mol×(1-0)+3mol×(5-0)=16mol,由电子守恒可知16molCl得到电子,即16molCl得到电子被还原时与4molCl失去电子被氧化时转移电子相等,则Cl2与NaOH溶液反应时被还原的氯元素与被氧化的氯元素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6mol:4mol=4:1,故答案为A。
20.向含Fe(NO3)3、Cu(NO3)2、HNO3的某种稀溶液中逐渐加入铁粉,c(Fe2+)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横轴0~1:Fe+NO+4H+==Fe3++NO↑+2H2O
B. 横轴1~2:Fe+2Fe3+=3Fe2+
C. 横轴2~3:Fe+Cu2+=Fe2++Cu
D. 原溶液中三种溶质浓度相等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氧化性:HNO3>Fe3+>Cu2+,Fe先与氧化性强的物质反应,即Fe+4HNO3=Fe(NO3)3+NO↑+2H2O,然后是:Fe+2Fe3+=3Fe2+,最后阶段Fe+Cu2+═Fe2++Cu,由图中起点、拐点、终点的位置来确定化学反应情况。
【详解】Fe(NO3)3、Cu(NO3)2、HNO3的稀溶液氧化性为HNO3>Fe3+>Cu2+,金属铁先和氧化性强的离子反应;
A.开始阶段是金属铁和硝酸之间的反应:Fe+4HNO3=Fe(NO3)3+NO↑+2H2O,当加入金属铁1mol是,生成三价铁离子是1mol,所以亚铁离子的浓度不变,故A正确;
B.金属铁和硝酸反应结束后,生成1mol的三价铁离子,然后发生反应Fe+2Fe3+=3Fe2+,此时加入的1mol铁会和三价铁反应生成3mol亚铁离子,故B正确;
C.反应的最后阶段为:Fe+Cu2+=Fe2++Cu,所有的离子均被还原,故C正确;
D.根据以上分析,整个过程的反应为:4H++NO3-+3Fe+Fe3++Cu2+=4Fe2++Cu+NO↑+2H2O,则溶液中Fe(NO3)3、Cu(NO3)2、HNO3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1:1:4,故D错误;
故答案为D。
21.常温度下,将Cl2缓慢通入水中至饱和,然后再滴加0.1mol/L的NaOH溶液,整个过程中溶液的pH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 a点时,已经滴入NaOH溶液
B. b点所示的溶液中,只存在两种分子
C. a、b、c、d四个点中,c点水的电离程度最大
D. d点所示的溶液中,钠元素与氯元素的物质的量相等
【答案】C
【解析】
【分析】据题意,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先向纯水中通入氯气至饱和,再向氯水中滴加NaOH溶液至过量。注意氯气与水的反应可逆,生成的次氯酸为弱酸,次氯酸钠能水解。
【详解】A项:曲线起点pH=7为纯水,通入氯气后经a点至b点达到饱和,此过程发生的反应为Cl2+H2OHCl+HClO,A项错误;
B项:b点所示溶液为饱和氯水,其中存在Cl2+H2OHCl+HClO,HCl=H++Cl-,HClOH++ClO-,故存在Cl2、H2O、HClO三种分子,B项错误;
C项:a、b溶液为氯水,其中H+抑制水电离。b点之后向饱和氯水中滴加NaOH溶液,c点时pH=7,溶质为NaCl、NaClO和少量HClO,水的电离程度较大。d点溶液碱性较强,过量的OH-抑制水电离。故c点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最大,C项正确。
D项:d点溶液中,溶质为NaCl、NaClO和NaOH,故钠离子的物质的量大于氯原子的物质的量,D项错误。
本题选C。
22.下列关于氯及其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氯气的性质很活泼,它与氢气混合后立即发生爆炸
B. 实验室制取氯气时,为了防止环境污染,多余的氯气可以用饱和食盐水吸收
C. 久置的氯水没有漂白性
D. 检验HCl气体中是否混有的方法是将气体通入硝酸银溶液
【答案】C
【解析】
【详解】A. 氯气的性质很活泼,它与氢气混合后在关照的条件下发生爆炸,故A错误;
B. 实验室制取氯气时,为了防止环境污染,多余的氯气可以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故B错误;
C. 久置的氯水中,次氯酸分解,没有漂白性,故C正确;
D. HCl气体及通入硝酸银溶液,均能生成白色氯化银沉淀,故D错误;
故选C。
23.分类思想是研究化学的常用方法,下列分类叙述正确的是 ( )
A. 既有单质参加又有单质生成的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B. 含有不同种元素的纯净物叫做化合物
C. 导电能力强的一定是强电解质,难溶于水的一定是弱电解质
D. 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酸性氧化物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
【答案】B
【解析】
【详解】A.有单质参加又有单质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如:石墨转化为金刚石就不是氧化还原反应,故A错误;
B.化合物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区别于单质),故B正确;
C.导电能力强的不一定是强电解质,例如:铜单质;难溶于水的也不一定是弱电解质,电解质的强弱和溶解度无关,硫酸钡难溶于水,但它是强电解质,故C错误;
D.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比如:七氧化二锰,故D错误;
故选B。
24.已知:2Cu(IO3)2+24KI+12H2SO4=2CuI(碘化亚铜)+13I2+12K2SO4+12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Cu(IO3)2作氧化剂,Cu(IO3)2中只有碘元素被还原
B. CuI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
C. 每生成1mol CuI,有11mol KI发生氧化反应
D. 每转移1.1mol电子,有0.2mol IO3-被氧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A. Cu(IO3)2中铜元素显正二价,碘元素显正五价,均被还原,分别生成+1价和0价,故Cu(IO3)2是氧化剂,且有碘元素和铜元素被还原,故A 错误;
B. CuI只是还原产物,CuI中的碘元素来自于KI中的碘元素,故碘元素没有发生化合价的改变。故B错误;
C. 根据题中的化学方程式可知,每生成2mol CuI有22mol KI发生氧化反应生成碘单质,故每生成1mol CuI,有11mol KI发生氧化反应,故C正确;
D. 每转移1.1mol电子,有0.2mol IO3-被还原生成碘单质,故D错误;
故选C。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2.0分)
25.有以下十种物质:①稀H2SO4 ②纯醋酸(CH3COOH) ③NaOH溶液 ④FeCl3固体 ⑤CaCO3固体 ⑥CO2 ⑦熔融NaHSO4 ⑧Ba(HCO3)2溶液 ⑨乙醇(C2H5OH) ⑩NH3•H2O请回答下列问题
(1)其中能导电的是______;其中属于非电解质的是______;属于弱电解质的是______。(填序号)
(2)将题中④物质溶于水配成饱和溶液,滴入沸水中,继续煮沸至出现红褐色可制得Fe(OH)3胶体,写出该过程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3)按要求写出题中各物质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①与⑧反应______;
②的水溶液与⑤的反应______;
【答案】(1). ①③⑦⑧ (2). ⑥⑨ (3). ②⑩ (4). FeCl3+3H2OFe(OH)3(胶体)+3HCl (5). 2H++SO42-+Ba2++2HCO3-=BaSO4↓+2H2O+2CO2↑ (6). 2CH3COOH+CaCO3=2CH3COO-+Ca2++H2O+CO2↑
【解析】
【分析】根据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概念分析判断;根据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原理书写相关反应方程式;根据物质性质书写相关反应方程式及离子方程式。
【详解】(1)①稀H2SO4中电离出自由移动的氢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可以导电;③NaOH溶液中电离出自由移动的钠离子和氢氧根,可以导电;⑦熔融NaHSO4电离出自由移动的钠离子和硫酸氢根离子,可以导电;⑧Ba(HCO3)2溶液电离出自由移动的钡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可以导电;故能导电的是①③⑦⑧;⑥CO2、⑨乙醇(C2H5OH)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本身不能电离,属于非电解质,故属于非电解质的是⑥⑨;②纯醋酸(CH3COOH)是弱酸,⑩NH3•H2O是弱碱,所以属于弱电解质的是②⑩;故答案为:①③⑦⑧;⑥⑨;②⑩;
(2)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继续煮沸至出现红褐色可制得Fe(OH)3胶体,化学方程式为:FeCl3+3H2O Fe(OH)3(胶体)+3HCl,故答案为FeCl3+3H2OFe(OH)3(胶体)+3HCl;
(3)硫酸与碳酸氢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二氧化碳和水,离子方程式为:2H++SO42-+Ba2++2HCO3-=BaSO4↓+2H2O+2CO2↑,故答案为2H++SO42-+Ba2++2HCO3-=BaSO4↓+2H2O+2CO2↑;
醋酸溶液与碳酸钙反应生成醋酸钙、二氧化碳和水,离子方程式为:2CH3COOH+CaCO3=2CH3COO-+Ca2++H2O+CO2↑,故答案为2CH3COOH+CaCO3=2CH3COO-+Ca2++H2O+CO2↑。
三、实验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2.0分)
26.地震灾区的水需用杀菌消毒剂处理后才能确保饮水安全。救灾物资中的一瓶“84消毒液”的包装说明上有如下信息:含25% NaClO(次氯酸钠)、1 000 mL、密度1.19 g•cm-3,稀释100倍(体积比)后使用。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84消毒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 mol•L-1。
(2)该同学取100 mL上述“84消毒液”,稀释后用于消毒,稀释100倍后的溶液中c(Na+)=______ mol•L-1(假设稀释后溶液密度为1.0 g•cm-3),该消毒液长时间放置在空气中能吸收标准状况下CO2的体积为______ L。
(3)灾区志愿者根据上述“84消毒液”的包装说明,欲用NaClO固体(NaClO易吸收空气中的H2O、CO2)配制480 mL含25% NaClO的消毒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如图所示的仪器中,有四种是不需要的,还需一种玻璃仪器
b.容量瓶用蒸馏水洗净后,要烘干才能用于溶液的配制
c.利用购买的商品NaClO来配制可能会导致结果偏低
d.需要NaClO固体的质量为143 g
【答案】(1). 4.0 (2). 0.04 (3). 8.96 (4). c
【解析】
【分析】根据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物质的量浓度;根据反应方程式及气体摩尔体积计算消耗气体的体积;根据一定物质的浓度溶液的配置原理分析配置所需仪器、误差分析等。
【详解】(1)则c(NaClO)=,故答案为 :4.0;
(2)根据稀释前后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则100mL×4.0mol•L-1=10000mL×c(NaClO),
解得稀释后c(NaClO)≈0.04 mol•L-1,c(Na+)=c(NaClO)≈0.04mol•L-1;根据NaClO+CO2+H2O=NaHCO3+HClO,可知,n(CO2)=n(NaClO)=0.4mol ,标准状况下二氧化碳的体积的体积为0.4mol×22.4L/mol= 8.96L,故答案为:0.04;8.96;
(3)a.需用托盘天平称量NaClO固体,需用烧杯来溶解NaClO,需用玻璃棒进行搅拌和引流,需用容量瓶和胶头滴管来定容,图示的a、b、c、d不需要,但还需玻璃棒和胶头滴管,故a错误;
b.配制过程中需要加入水,所以经洗涤干净的容量瓶不必烘干后再使用,故b错误;
c.由于NaClO易吸收空气中的H2O、CO2而变质,所以商品NaClO可能部分变质导致NaClO减少,配制的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减小,结果偏低,故c正确;
d.应选取500mL的容量瓶进行配制,然后取出480mL即可,所以需要NaClO的质量:0.5L×4.0mol•L-1×74.5g•mol-1=149g,故d错误;故答案为:c。
27.海带中含有丰富的碘。为了从海带中提取碘,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并进行了以下实验(苯,一种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的液体):
请填写下列空白:
(1)步骤①灼烧海带时,除需要三脚架外,还需要用到的实验仪器是_______(从下列仪器中选出所需的仪器,用标号字母填写在空白处)。
A.烧杯 B.坩埚 C.表面皿 D.泥三角 E.酒精灯 F.干燥器
(2)步骤③的实验操作名称是_______;步骤⑥的目的是从含碘苯溶液中分离出单质碘和回收苯,该步骤的实验操作名称是_______。
(3)步骤⑤是萃取、分液,某学生选择用苯来提取碘的理由是_______。在分液操作中,应充分振荡,然后静置,待分层后______(填标号),以下略。
A.直接将含碘苯溶液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
B.直接将含碘苯溶液从分液漏斗下口放出
C.先将水层从分液漏斗的下口放出,再将含碘苯溶液从下口放出
D.先将水层从分液漏斗的下口放出,再将含碘苯溶液从上口倒出
【答案】(1). BDE (2). 过滤 (3). 蒸馏(或减压蒸馏) (4). 苯与水不互溶、不反应,且碘单质在苯中的溶解度远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 (5). D
【解析】
【详解】(1)灼烧固体物质一般使用(瓷)坩埚,而坩埚加热需要用泥三脚支撑然后放在三脚架上,三脚架下面的空间放酒精灯.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BDE;
(2)将悬浊液分离为残渣和含碘离子溶液应选择过滤的方法;将苯和碘分离,应用的是两者的沸点不同,即用蒸馏的方法;
(3)萃取剂的选择原理:和水互不相溶,苯与碘不反应,要萃取的物质在其中的溶解度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故可以选择苯;分液时,下层液体从下口流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因为苯的密度比水小,故碘的苯溶液在上层,水在下层,故先将水层从分液漏斗的下口放出,再将含碘苯溶液从上口倒出,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
28.Cl2O为国际公认的高效安全灭菌消毒剂之一,实验室可利用氯气和空气(氯气与空气体积比为1:3,空气不参与反应)的混合气与含水8%的碳酸钠反应制备,并用水吸收Cl2O制备次氯酸溶液:
已知:Cl2O极易溶于水并与水反应生成次氯酸;Cl2O沸点为3.8℃,42℃以上分解为Cl2和O2。回答下列问题:
(1)检查装置A的气密性的方法是______;写出装置A 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
(2)装置C的主要作用是______。
(3)装置D、E 中都用到多孔球泡,其作用是______。
(4)写出装置D生成Cl2O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5)装置E中采用棕色圆底烧瓶因为:______。
(6)仪器a的名称为______,所盛放的药品是______。
(7)制备Cl2O装置中存在缺陷,请提出改进措施:______。
【答案】(1). 关闭弹簧夹,向分液漏斗加水,当液面没过分液漏斗下端,再加水出现液面差,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2). MnO2+4H++2Cl-Mn2++Cl2↑+H2O (3). 控制氯气与空气的体积比 (4). 增大反应物接触面积,使反应充分进行 (5). 2Cl2+2Na2CO3+H2O=2NaCl+Cl2O+2NaHCO3 (6). 次氯酸光照易分解 (7). 干燥管 (8). 碱石灰 (9). 将装置D放在冰水浴中,控制三颈烧瓶内的温度不超过42℃
【解析】
【分析】根据实验原理及装置分析装置的作用及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根据装置特点分析装置的缺陷并提出改进措施。
【详解】(1)根据装置特点,采用的气密性检查方法为:关闭弹簧夹,向分液漏斗加水,当液面没过分液漏斗下端,再加水出现液面差,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装置A为用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反应制备氯气的反应,离子方程式为:MnO2+4H++2Cl- Mn2++Cl2↑+H2O,故答案为:关闭弹簧夹,向分液漏斗加水,当液面没过分液漏斗下端,再加水出现液面差,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MnO2+4H++2Cl- Mn2++Cl2↑+H2O;
(2)C中盛有浓硫酸便于空气和氯气混合均匀,同时控制氯气和空气的体积比,有利于氯气的反应,故答案为:控制氯气和空气的体积比;
(3)装置D、E 中都用到多孔球泡,能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使反应充分进行,故答案为:增大接触面积,使反应充分进行;
(4)氯气与空气体积比为1:3的混合气体与含水8%的碳酸钠在装置D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Cl2O,反应的方程式为:2Cl2+2Na2CO3+H2O=2NaCl+Cl2O+2NaHCO3,答案为:2Cl2+2Na2CO3+H2O=2NaCl+Cl2O+2NaHCO3;
(5)装置E中制取次氯酸,次氯酸光照易分解,所以采用棕色圆底烧瓶,故答案为:次氯酸光照易分解;
(6)仪器a的名称为球形干燥管,盛有碱石灰吸收尾气,防止污染空气,故答案为:球形干燥管;碱石灰;
(7)Cl2O在4242℃以上,分解为Cl2和O2,因此装置D中的温度不能过高,所以将装置D放在冰水浴中,以控制三颈烧瓶内的温度不超过42℃,故答案为:将装置D放在冰水浴中,控制三颈烧瓶内的温度不超过42℃。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