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遵义航天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理)试题化学(解析版)
展开
贵州省遵义航天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理)试题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O:16; K:39 ; C:12; Ca:40;
第I卷(42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仅一个正确选项,每题3分,共42分)
1.“不用开水,不用火电,自热米饭真方便!”这是某品牌“自热米饭”的广告词。加热米饭的热量来自饭盒内贮存的某些特殊物质,当这些物质混合后就会发生剧烈的变化而释放出大量热量,则这些特殊物质最可能是( )
A. 浓硫酸和水 B. 生石灰和水 C. 硝酸铵和水 D. 烧碱和水
【答案】B
【解析】
【分析】加热米饭的热量来自饭盒内贮存的某些特殊物质,这些特殊物质应具备成本低和安全性能好两大优点,不能对人体造成伤害。
【详解】A. 浓硫酸和水混合后放热,可加热米饭,但浓硫酸具有强烈的腐蚀性,易对人体造成伤害,错误;
B. 生石灰和水混合后放热,可加热米饭,且二者对人体不会造成伤害,可以使用,正确;
C. 硝酸铵和水混合后吸热,不能加热米饭,错误;
D. 烧碱和水混合后放热,可以加热米饭,但烧碱具有强烈的腐蚀性,对人体不利,错误。
故选B。
2. 最新报道:科学家首次用X射线激光技术观察到CO与O在催化剂表面形成化学键的过程。反应过程的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CO和O生成CO2是吸热反应
B. 在该过程中,CO断键形成C和O
C. CO和O生成了具有极性共价键的CO2
D. 状态Ⅰ →状态Ⅲ表示CO与O2反应的过程
【答案】C
【解析】
【详解】A.根据能量--反应过程的图像知,状态I的能量高于状态III的能量,故该过程是放热反应,A错误;
B.根据状态I、II、III可以看出整个过程中CO中的C和O形成的化学键没有断裂,故B错误;
C.由图III可知,生成物是CO2,具有极性共价键,故C正确;
D.状态Ⅰ →状态Ⅲ表示CO与O反应的过程,故D错误。
故选C。
3.已知:①H2(g)+O2(g)=H2O(g) ΔH1=akJ·mol−1
②2H2(g)+O2(g)=2H2O(g) ΔH2=bkJ·mol−1
③H2(g)+O2(g)=H2O(l) ΔH3=ckJ·mol−1
④2H2(g)+O2(g)=2H2O(l) ΔH4=d kJ·mol−1
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
A. a0 C. 2a=b0
【答案】C
【解析】
【详解】A选项,对于放热反应来说,ΔH为负,且反应放出的热量越多,ΔH越小。
①H2(g)+O2(g)=H2O(g) ΔH1=akJ·mol−1,
③H2(g)+O2(g)=H2O(l) ΔH3=ckJ·mol−1
相同物质的量的氢气生成液态水放出的热量越多,焓变ΔH越小,所以0 > a > c,故A错误;
B选项,②2H2(g)+O2(g)=2H2O(g) ΔH2=bkJ·mol−1,④2H2(g)+O2(g)=2H2O(l) ΔH4=d kJ·mol−1
相同物质的量的氢气生成液态水放出的热量越多,焓变ΔH越小;所以0 >b > d,故B错误;
C选项,①H2(g)+O2(g)=H2O(g) ΔH1=akJ·mol−1,
②2H2(g)+O2(g)=2H2O(g) ΔH2=bkJ·mol−1
②中物质的量是①中物质的量的2倍,反应放出的热量也是2倍,0 >2a = b,故C正确;
D选项,③H2(g)+O2(g)=H2O(l) ΔH3=ckJ·mol−1
④2H2(g)+O2(g)=2H2O(l) ΔH4=d kJ·mol−1
④中物质的量是③中物质的量的2倍,反应放出的热量也是2倍,0 >2c = b,故D错误;
综上所述,答案为C。
4.下列有关反应热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X(g)+Y(g)⇌Z(g)+W(s) △H>0,恒温恒容条件下达到平衡后加入X,上述反应的△H增大
B. C(s,石墨)=C(s,金刚石) △H=+1.9kJ/mol,说明金刚石比石墨稳定
C. 已知2H2(g)+O2(g)=2H2O(g) △H=-483.6kJ/mol,则氢气的燃烧热为241.8kJ/mol
D. 已知C(s)+O2(g)=CO2(g) △H1,C(s)+1/2O2(g)=CO(g) △H2,则△H1<△H2
【答案】D
【解析】
【详解】A.反应的△H与热化学反应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计量数成正比,与平衡的移动无关,故A错误;
B. 由反应:C(s,石墨)=C(s,金刚石) △H=+1.9kJ/mol可知石墨所具有的总能量较金刚石更低,说明石墨更稳定,故B错误;
C.因生成物中水的状态为气态,则氢气的燃烧热不等于241.8kJ/mol,故C错误;
D. 在热化学反应中:C(s)+O2(g)=CO2(g) △H1,C(s)+1/2O2(g)=CO(g) △H2,前者为碳完全燃烧,后者为不完全燃烧,前者放出的热量多,后者放出的热量少,则有△H1<△H2<0,故D正确;
答案选D。
5.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如图所示,测定中和热时,大小两烧杯间填满碎泡沫的作用是固定小烧杯
B. 若用50mL 0.55mo1·L-1的氢氧化钠溶液,分别与50mL 0.50mo1·L-1的盐酸和50mL 0.50mo1·L-1硫酸充分反应,两反应测定的中和热不相等
C. 加入NaOH溶液的正确操作是一次迅速加入
D. 若用50mL 0.55mo1·L-1的氢氧化钠溶液与50mL 0.25 mol/L硫酸溶液反应测得中和热,NaOH溶液稍过量是没必要的。
【答案】C
【解析】
【详解】A.测定中和热时,大小两烧杯间填满碎泡沫的作用主要是隔热,防止热量散失,错误;
B. 若用50mL 0.55mo1·L-1的氢氧化钠溶液,分别与50mL 0.50mo1·L-1的盐酸和50mL 0.50mo1·L-1硫酸充分反应,两反应测定热量不等,但中和热相等因为中和热是生成1摩尔水时放出的热量,错误;
C. 加入NaOH溶液的正确操作是一次迅速加入,若多次加入,会造成热量散失,正确;
D. 若用50mL 0.55mo1·L-1的氢氧化钠溶液与50mL 0.25 mol/L硫酸溶液反应测得中和热,NaOH溶液稍过量有必要,因为稍过量可确保酸完全反应,错误。
故选C。
6.下列条件下,化学反应A+B=C+D的反应速率最大的一组是( )
A. 常温下含A和B各0.001mol的溶液20mL
B. 常温下含A和B各0.01mol的溶液100mL
C. 常温下0.05 mol·L-1的A、B溶液各10mL混合
D. 标准状况下0.2 mol·L-1的A、B溶液各20mL混合
【答案】B
【解析】
【分析】判断反应速率快慢,不是看反应物的物质的量,而是看混合溶液中反应物的浓度。相同温度下,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详解】A. 常温下含A和B各0.001mol的溶液20mL,A和B的浓度都为0.05mol/L;
B. 常温下含A和B各0.01mol的溶液100mL,A和B的浓度都为0.1mol/L;
C. 常温下0.05 mol·L-1的A、B溶液各10mL混合,A和B的浓度都为0.025mol/L;
D. 标准状况下0.2 mol·L-1的A、B溶液各20mL混合,A和B的浓度都为0.1mol/L。
虽然B选项和D选项中A、B的浓度相同,但由于B选项中温度高于D选项,所以B选项中反应速率更快。
答案B。
7.反应4NH3(g)+5O2(g)=4NO(g)+6H2O(g)在2升密闭容器中进行1分钟后,NH3减少了0.12 mol,则平均每秒钟浓度变化正确的是( )
A. H2O:0.002 mol·L-1 B. NO:0.001 mol·L-1
C. NH3: 0.002 mol·L-1 D. O2:0.0025 mol·L-1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用NH3表示反应速率v(NH3)="0.12/(2×60)mol/(L·S)=0.001" mol/(L·S),A、根据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反应方程式计量数之比,v(H2O)=6×v(NH3)/4=0.0015mol/(L·S),每秒钟浓度变化0.0015mol·L-1,错误;B、v(NO)=v(NH3),每秒钟浓度变化0.001mol·L-1,正确;C、每秒钟浓度变化0.001 mol/L,错误;D、v(O2)=5×v(NH3)/4=0.00125mol·L-1,错误。
8.一定量的锌粉和6 mol/L的过量盐酸反应,当向其中加入少量的下列物质时,能够加快反应速率,又不影响产生H2的总量的是( )
①石墨粉 ②CuO ③铜粉 ④铁粉 ⑤浓盐酸
A. ①②⑤ B. ①③⑤
C. ③④⑤ D. ①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石墨能和锌构成原电池,锌是负极,加快反应速率,生成H2的总量不变,符合题意;②氧化铜溶于盐酸生成氯化铜,CuCl2和锌发生置换反应,生成铜,Zn、Cu与盐酸构成原电池,加快反应速率,但由于与盐酸反应的Zn减少,生成的氢气减少,不符合题意;③ Zn、Cu与盐酸构成原电池,加快反应速率,生成H2的总量不变,符合题意;④铁能和盐酸反应产生氢气,产生H2总量增多,不符合题意;⑤增大氢离子浓度,反应速率增大,生成H2的总量不变,符合题意;答案选B。
9.可逆反应N2O42NO2△H>0在密闭容器中反应,达到平衡状态,要使混合气体颜色加深,可采取的方法是 ①减小压强 ②缩小体积③升高温度④增大N2O4的浓度 ( )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由题意要使气体颜色加深,需改变条件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进行,所以A对;减小压强需增大容器体积,气体颜色会变浅,所以错误。
10.在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存在如下反应2SO2(g)+O2(g)2SO3(g) ΔH <0,某研究小组研究了其他条件下不变时,改变某一条件对上述反应的影响,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图Ⅱ表示的是t1时刻加入催化剂后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B. 图Ⅰ表示的是t1时刻增大O2的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C. 图Ⅲ表示的是催化剂对平衡的影响,且甲的催化效率比乙的高
D. 图Ⅲ表示的是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且乙的压强较高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反应中加入催化剂能同等倍数的增大正、逆反应速率,所以平衡不会移动,所以A正确,C错误;增大反应物O2的浓度,正反应速率增大,你反应速率瞬间不变,所以B错误;该反应前后气体系数减小,所以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增大,平衡正反应方向移动,SO2的转化率增大,所以D错误;故选A。
11.从下列实验事实所得出的相应结论不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事实
结论
A
其他条件不变,0.01mol·L-1酸性KMnO4溶液分别与0.1mol·L-1的H2C2O4溶液和0.2mol·L-1的H2C2O4溶液反应,后者退色时间短
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浓度可以使化学反应速率加快
B
其他条件不变,分别将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2S2O3溶液和硫酸溶液的混合液放在冷水和热水中,放在热水中的混合液先出现浑浊
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反应体系的温度越高,化学反应速率越快
C
一定条件下,分别在容积为1L和容积为2L的两个密闭容器中加入等量的氢气和碘蒸气,相同温度下发生如下反应:H2(g)+I2(g)2HI(g),获得等量HI(g)时前者需要的时间少
当其他条件不变时,纯气态反应体系的压强越大,化学反应速率越快
D
将少量MnO2粉末加入盛有10%H2O2溶液的锥形瓶内,在化学反应前后,MnO2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没有发生变化
催化剂虽然可以加快化学反应的速率,但一定不参与化学反应
【答案】D
【解析】
【详解】A.其他条件不变,0.01mol·L-1的酸性KMnO4溶液分别与0.1mol·L-1的H2C2O4溶液和0.2mol·L-1的H2C2O4溶液反应,后者退色时间短。从而得出结论: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浓度可以使化学反应速率加快。结论正确。
B.其他条件不变,分别将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2S2O3溶液和硫酸溶液的混合液放在冷水和热水中,放在热水中的混合液先出现浑浊。从而得出结论: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反应体系的温度越高,化学反应速率越快。结论正确。
C.一定条件下,分别在容积为1L和容积为2L的两个密闭容器中加入等量的氢气和碘蒸气,相同温度下发生如下反应:H2(g)+I2(g)2HI(g),获得等量HI(g)时前者需要的时间少。从而得出结论:当其他条件不变时,纯气态反应体系的压强越大,化学反应速率越快。结论正确。
D.将少量MnO2粉末加入盛有10%H2O2溶液的锥形瓶内,在化学反应前后,MnO2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没有发生变化。从而得出结论:催化剂虽然可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但不一定参与化学反应,而不是一定不参与反应。结论错误。
故答案为D。
12.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和限度是化学反应原理所要研究的两个重要问题,下列有关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和限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mA(g)+nB(g) ⇌ pC(g),平衡时A 的浓度等于 0.5 mol/L,将容器体积扩大一倍,达到新的平衡后A 的浓度变为 0.3 mol/L,则计量数 m+n0
【答案】C
【解析】
【详解】A、mA(g)+nB(g)⇌pC(g),平时A的浓度等于0.5mol/L,将容体积扩大一倍,若平衡不移动,A的浓度变为0.25mol/L。达到新的平衡后A的浓度变为0.3mol/L,说明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则计量数m+n>p,选项A不正确;
B、将定量纯净的氨基甲酸置于空闭真空恒容容器中,在恒定温度下使其达到分解平衡:NH2 COONH4(s)⇌2NH3(g)+CO2(g),由于反应物是固体,生成物是两种气体,二氧化碳在混合气体中的体积分数不変,所以CO2的体积分数不变不能作为判断平食状态的依据,选项B不正确;
C、对于反应A(g)+B(g) ⇌2C(g),起始充入等物质的量的A和B,达到平衡时A的体积分数为n%,由于此反应为气体分子数不変的反应,若给体系加压平衡不移动,故A的体积分数不变,选项C正确;
D.2NO(g)+2CO(g)=N2(g)+2CO2(g),该反应的△S<0,在常温下能自发进行,则该反应的△H<0,选项D不正确。
答案选C。
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NH4HCO3(s)=NH3(g)+H2O(g)+CO2(g) ΔH=+185.57 kJ/mol,能自发进行,原因是体系有自发地向混乱度增加的方向转变的倾向
B. 因为焓变和熵变都与反应的自发性有关,因此焓变或熵变均可以单独作为反应自发性的判据
C. 在常温下,放热反应一般能自发进行,吸热反应都不能自发进行
D. 在其他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使用催化剂可以改变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答案】A
【解析】
【详解】A.反应ΔH>0,该反应能自发进行,说明体系有自发地向混乱度增加的方向转变的倾向,正确;
B. ΔG=ΔH-TΔS,焓变和熵变不能单独作为反应自发性的判据,错误;
C. 在常温下,非水溶液中的放热反应大多不能自发进行,但吸热反应有时也能自发进行,如Ba(OH)2∙8H2O+2NH4Cl=BaCl2+2NH3↑+10H2O,在常温下就能自发进行,错误;
D. 在其他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速率,不能改变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错误。
故选A。
14.mA(g)+nB(g)pC(g)△H<0,室温条件下,在一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加入一定量的A、B,B%与压强(P)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m+n>p
B. n>p
C. X点时混合物的正反应速率小于逆反应速率
D. X点比Y点混合物的反应速率慢
【答案】D
【解析】曲线上的点都是平衡点,由图可知,压强越大,B的百分含量越高,说明增大压强平衡向逆反应移动;X点B的百分含量高于相同压强平衡点的含量,说明X点未到达平衡状态,反应向正反应移动,Y点B的百分含量低于相同压强平衡点的含量,说明Y点未到达平衡状态,反应向逆反应移动。A、压强越大,B的百分含量越高,说明增大压强平衡向逆反应移动,故m+n<p,故A错误;B、压强越大,B的百分含量越高,说明增大压强平衡向逆反应移动,故m+n<p,故B错误;C、X点B的百分含量高于相同压强平衡点的含量,说明X点未到达平衡状态,反应向正反应移动,所以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故C错误;D、X点比Y点的压强小,所以X点比Y点混合物的反应速率慢,故D正确;故选D。
第II卷(58分)
二、填空题(共58分)
15.(1)含有11.2 g KOH的稀溶液与1 L 0.1 mol·L-1的H2SO4溶液反应,放出11.46 kJ的热量,表示该反应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示该反应中和热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在常温常压下:
①2CH3OH(l)+3O2(g) ===2CO2(g)+4H2O(g) ΔH=-1275.6 kJ·mol-1
②H2O(l)===H2O(g) ΔH=+44.0 kJ·mol-1
写出表示甲醇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FeSO4可转化为FeCO3,FeCO3在空气中加热反应可制得铁系氧化物材料。
已知25 ℃,101 kPa时:
4Fe(s)+3O2(g)===2Fe2O3(s) ΔH=-1 648 kJ/mol
C(s)+O2(g)===CO2(g) ΔH=-393 kJ/mol
2Fe(s)+2C(s)+3O2(g)===2FeCO3(s) ΔH=-1 480 kJ/mol
FeCO3在空气中加热反应生成Fe2O3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25 ℃、101 kPa下,一定质量的无水乙醇完全燃烧时放出热量Q kJ,其燃烧生成的CO2用过量饱和石灰水吸收可得100 g CaCO3沉淀,则乙醇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已知反应2HI(g)===H2(g)+I2(g)的ΔH=+11 kJ·mol-1,1 mol H2(g)、1 mol I2(g)分子中化学键断裂时分别需要吸收436 kJ、151 kJ的能量,则1 mol HI(g)分子中化学键断裂时需吸收的能量为________________kJ。
(6)由N2O和NO反应生成N2和NO2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若生成1 mol N2,其ΔH=________kJ·mol-1。
【答案】(1). KOH(aq)+H2SO4(aq)K2SO4(aq)+H2O(l) ΔH=-57.3 kJ·mol-1 (2). H+(aq)+OH-(aq)===H2O(l) ΔH=-57.3 kJ·mol-1 (3). CH3OH(l)+O2(g)===CO2(g)+2H2O(l) ΔH=-725.8 kJ·mol-1 (4). 4FeCO3(s)+O2(g)===2Fe2O3(s)+4CO2(g) ΔH=-260 kJ/mol (5). C2H5OH(l)+3O2(g)===2CO2(g)+3H2O(l) ΔH=-2Q kJ·mol-1 (6). 299 (7). -139
【解析】(1)n(KOH)==0.2mol,n(H2SO4)=1L×0.1mol/L=0.1mol,二者发生2KOH(aq)+H2SO4(aq)═K2SO4(aq)+2H2O,生成0.2mol水,则生成1mol水放出57.3 kJ热量,中和热为生成1mol水放出的热量,则该反应中和热的化学方程式为KOH(aq)+H2SO4(aq)═K2SO4(aq)+H2O(l)△H=-57.3kJ/mol;离子方程式为H+(aq)+OH-(aq)===H2O(l) ΔH=-57.3 kJ·mol-1,故答案为:KOH(aq)+H2SO4(aq)═K2SO4(aq)+H2O(l)△H=-57.3kJ/mol;H+(aq)+OH-(aq)===H2O(l) ΔH=-57.3 kJ/mol;
(2)2CH3OH(I)十3O2(g)═2CO2(g)+4H2O(g)△H=_1275.6kJ•mol-1 ①,H2O(l)=H2O(g)△H=+44kJ/mol②,根据盖斯定律,将①-②×4得:2CH3OH(I)十3O2(g)═2CO2(g)+4H2O(g)△H=_1451.6kJ•mol-1。在25℃,101 kPa时,1 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所以表示甲醇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CH3OH(g)+O2(g)=CO2(g)+2H2O(l)△H=-725.8kJ/mol,故答案为:CH3OH(g)+O2(g)=CO2(g)+2H2O(l)△H=-725.8kJ/mol;
(3)发生反应:4FeCO3+O22Fe2O3+4CO2,已知:①4Fe(s)+3O2(g)═2Fe2O3(s)△H=-1648kJ/mol,②C(s)+O2(g)═CO2(g)△H=-393kJ/mol,③2Fe(s)+2C(s)+3O2(g)═2FeCO3(s)△H=-1480kJ/mol,根据盖斯定律,①-③×2+②×④可得4FeCO3(s)+O2(g)=2Fe2O3(s)+4CO2(g),故△H=-1648kJ/mol-2×(-1480kJ/mol)+4×(-393kJ/mol)=-260kJ/mol,故反应热化学方程式为:4FeCO3(s)+O2(g)=2Fe2O3(s)+4CO2(g)△H=-260kJ/mol,故答案为:4FeCO3(s)+O2(g)=2Fe2O3(s)+4CO2(g)△H=-260kJ/mol;
(4)因生成的CO2用过量饱和石灰水完全吸收,可得100克CaCO3沉淀,CaCO3的物质的量是1mol,由碳元素守恒可知,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也为1mol,即生成1mol CO2放出的热量为Q,而完全燃烧1mol C2H5OH时生成2mol CO2,则放出的热量为Q×2=2Q,热化学方程式为:C2H5OH(l)+3O2(g)=2CO2(g)+3H2O(l)△H=-2QkJ/mol,故答案为:C2H5OH(l)+3O2(g)=2CO2(g)+3H2O(l)△H=-2QkJ/mol;
(5)设1mol HI(g)分子中化学键断裂时需吸收的能量为x,反应2HI(g)═H2(g)+I2(g)的△H=+11kJ•mol-1,1molH2(g)、1mol I2(g)分子中化学键断裂时分别需要吸收436kJ、151kJ的能量,则2x-436-151=△H=+11kJ•mol-1,解得x=299 kJ;故答案为:299;
(6)N2O(g)+NO(g)=N2(g)+NO2(g),△H=(209-348)kJ/mol=-139kJ/mol,故答案为:-139。
16.在2L密闭容器内,800℃时反应:2NO(g)+O2(g)2NO2(g)体系中,n(NO)随时间的变化如表:
时间(s)
0
1
2
3
4
n(NO)(mol)
0.020
0.01
0.008
0.007
0.007
(1)写出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K= __________,已知:K3000C>K3500C,则该反应是______热反应。
(2)图中表示NO2的变化的曲线是_____________;用O2表示从0~2 s内该反应的平均速率v=____________
(3)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____ 。
a.v(NO2)=2v(O2) b.容器内压强保持不变
c.v逆(NO)=2v正(O2) d.容器内密度保持不变
(4)为使该反应的反应速率增大,且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是____________
a.及时分离除NO2气体 b.适当升高温度
c.增大O2的浓度 d.选择高效催化剂
(5)关于该反应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ΔH>0,ΔS>0 B.ΔH>0,ΔS<0
C.ΔH<0,ΔS>0 D.ΔH<0,ΔS<0
【答案】(1). K= c2(NO2) / c2(NO)﹒c(O2) (2). 放热 (3). b (4). 1.5×10-3mol·L-1·s-1 (5). bc (6). c (7). D
【解析】
【详解】(1)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K= c2(NO2) / [c2(NO)﹒c(O2)]
答案为:c2(NO2) / [c2(NO)﹒c(O2)]
已知:K3000C>K3500C,说明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所以正反应为放热反应。答案:放热
(2)从反应方程式可以看出,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变化量应该相等。根据表中数据和图像起点可知,一氧化氮的变化曲线为c,所以图中表示NO2变化的曲线是b。答案为b
用O2表示从0~2 s内该反应的平均速率v=
答案为1.5×10-3mol·L-1·s-1
(3)a.v(NO2)=2v(O2),不管反应进行到什么程度(反应达平衡前),此关系均成立,不一定是平衡状态;
b.因为反应前后气体的分子数不等,所以当容器内压强保持不变时,反应达平衡状态;
c.v逆(NO)=2v正(O2),此关系表明反应进行的方向相反,且数值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反应达平衡状态;
d.因为气体的总质量不变,气体的体积不变,所以容器内气体的密度始终保持不变,反应不一定达平衡状态。
故答案为bc
(4)a.及时分离除NO2气体,平衡正向移动,但反应速率减慢,不合题意;
b.适当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加快,但平衡逆向移动,不合题意;
c.增大O2的浓度,反应速率加快,平衡正向移动,符合题意;
d.选择高效催化剂,反应速率加快,平衡不移动,不合题意
答案为c
(5)该反应为体积缩小的放热反应,所以ΔH<0,ΔS<0。
答案为D。
17.某同学在用稀硫酸与锌制取氢气的实验中,发现加入少量硫酸铜溶液可加快氢气的生成速率。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要加快上述实验中气体产生的速率,还可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答两种);
(3)为了进一步研究硫酸铜的量对氢气生成速率的影响,该同学设计了如下一系列实验。将表中所给的混合溶液分别加入到6个盛有过量Zn粒的反应容器中,收集产生的气体,记录获得相同体积的气体所需时间。
A
B
C
D
E
F
4 mol·L-1 H2SO4溶液/mL
30
V1
V2
V3
V4
V5
饱和CuSO4溶液/mL
0
0.5
25
5
V6
20
H2O/mL
V7
V8
V9
V10
10
0
①请完成此实验设计,其中:V1=____,V6=____,V9=____;
②反应一段时间后,实验A中的金属呈____色,实验E中的金属呈____色;
③该同学最后得出的结论为:当加入少量CuSO4溶液时,生成氢气的速率会大大提高。但当加入的CuSO4溶液超过一定量时,生成氢气的速率反而会下降。请分析氢气生成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Zn+CuSO4ZnSO4+Cu,Zn+H2SO4ZnSO4+H2↑
(2)升高反应温度、适当增加硫酸的浓度、增加锌粒的比表面积等
(3)①30 10 17.5 ②灰黑 暗红
③当加入一定量的CuSO4后,生成的单质Cu会沉积在Zn的表面,降低了Zn与溶液的接触面积
【解析】
【分析】(1)锌较活泼,可与硫酸铜、硫酸等发生置换反应;
(2)根据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因素分析;
(3)①为保证实验有对比性,只能逐渐改变一个变量分析,CuSO4溶液体积逐渐增多,故H2SO4的量应相等均为30mL,水的量减小,但每组实验中CuSO4与水的体积之和应相等;
②随着CuSO4的量增大,则附着在Zn片表面的Cu会越来越多。反应一段时间后,实验A中的金属呈灰黑色,实验E中的金属呈暗红色;
③生成的单质Cu会沉积在Zn的表面,影响了反应速率;
【详解】(1)分析实验中涉及的物质:Zn、CuSO4、H2SO4,其中能发生的化学反应有2个:ZZn+CuSO4ZnSO4+Cu,Zn+H2SO4ZnSO4+H2↑。
(2)根据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因素,则加快反应速率的方法还有:增大反应物浓度,升高温度,使用催化剂,增大锌粒的比表面积等。注意H2SO4浓度不能过大,浓硫酸与Zn反应不生成H2。
(3)若研究CuSO4的量对H2生成速率的影响,则实验中除CuSO4的量不同之外,其他物质的量均相同,则V1=V2=V3=V4=V5=30,最终溶液总体积相同,由实验F可知,溶液的总体积均为50 mL,则V6=10,V9=17.5。随着CuSO4的量增大,则附着在Zn片表面的Cu会越来越多,当Cu完全附盖Zn片时,Zn不能与H2SO4接触,则H2生成速率会减慢,且Zn片表面的Cu为暗红色。
18.已知A(g)+B(g) C(g)+D(g)反应的平衡常数和温度的关系如下:
温度/℃
700
900
830
1000
1200
平衡常数
1.7
1.1
1.0
0.6
0.4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反应的 ΔH________0(填“”“ =”);
(2)830℃时,向一个5 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0.20 mol的A和0.80 mol的B, 反应经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时A的转化率为________,如果这时向该密闭容器中再充入1 mol氩气,再次达平衡时A的转化率 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下列选项可作为判断该反应达到平衡的依据是______:
a.压强不随时间改变 b.气体的密度不随时间改变
c.c(A)不随时间改变 d.单位时间里生成C和D的物质的量相等
(4)1200 ℃时反应C(g)+D(g) A(g)+B(g)的平衡常数的值为________。
【答案】(1). < (2). 80% (3). 不变 (4). c (5). 2.5
【解析】
【详解】(1)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温度升高,K值减小,说明平衡逆向移动,从而说明该反应的ΔH>0。答案为:>
(2)设830℃时,A的物质的量的变化量为x
解之得:x=0.16mol 答案为80%
如果这时向该密闭容器中再充入1 mol氩气,由于与反应有关气体的浓度都不发生改变,所以平衡不移动,A的转化率不变。答案:不变
(3)a.因为反应前后气体的分子数相等,容器内的压强始终不变,所以压强不随时间改变不一定是平衡状态;
b.气体的质量、体积保持不变,所以气体的密度始终不变,不一定是平衡状态;
c.c(A)不随时间改变,说明平衡不移动,是平衡状态;
d.不管反应进行到什么程度,单位时间里生成C和D的物质的量始终相等,不一定是平衡状态。
答案c。
(4)1200 ℃时反应C(g)+D(g) A(g)+B(g)的平衡常数与1200 ℃时反应A(g)+B(g) C(g)+D(g)的平衡常数互为倒数,所以K=1/0.4=2.5,答案为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