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1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2020江苏高考模拟卷_模拟题及答案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2019届江苏省扬州市高三五月考前调研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展开
2019届江苏省扬州市高三五月考前调研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语文I 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提倡民族精神教育,绝不是 ▲ ,关门自大,遗世独立,而是为了求得将自己民族投入世界各民族之林, ▲ ,能够与世界各民族 ▲ ,得一平等自由之地位。
A. 特立独行 激浊扬清 并行不悖
B. 特立独行 激浊扬清 并驾齐驱
C. 抱残守缺 革故鼎新 并驾齐驱
D. 抱残守缺 革故鼎新 并行不悖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核辨析近义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辨析近义词语(包括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第一处,特立独行:也泛指特殊的,与众不同的。普遍形容人的志向高洁,不同流俗。抱残守缺:指抱着残缺陈旧的东西不放,形容思想保守,不求改进。也指保存价值较低或与当前社会脱节的习俗。也可指保存虽有残缺,但仍有价值的古物。根据语境“提倡民族精神教育,绝不是“关门自大,遗世独立”,此处所说的是提倡民族精神教育的目的,因此应填“抱残守缺”;第二处,激浊扬清:本意为冲去污水,让清水上来。比喻抨击坏人坏事,褒扬好人好事。革故鼎新:指去除旧的,建立新的。革除旧弊,创立新制。多指改朝换代或施政有重大变革等。根据语境“而是为了求得将自己民族投入世界各民族之林,……”,因此应该用“革故鼎新”。第三处,此处空格说的是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民族位于平等自由的地位,并行不悖:指同时进行而互相不违背。并驾齐驱:指并排套着的几匹马一齐快跑,比喻彼此的力量或才能不分高下或地位相当。根据语境“能够与世界各民族……,得一平等自由之地位”,应选“并驾齐驱”。故选C。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关于科学问题,在上世纪20年代有过科玄之争。至今,这类讨论还将继续。可以肯定的是,科学已经成为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东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西科学思想各有长处,互相结合,更有利于科学的发展,也将是世界科学发展的新趋势。
①中国传统科学思想与西方的科学思想有互补的关系
②中国重整体综合,西方重局部分析
③但是,唯科学主义却可能受到惩罚
④中国有较多的辩证思维,西方有较多的定量研究
⑤即使是科学,也还有不尽人意的方面
⑥因为人类生活除了科学,还需要其他的非科学的东西
A. ⑤⑥③①④② B. ③⑥⑤④②① C. ③⑥⑤①②④ D. ⑤⑥③④②①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同时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此类题一般结合排除法进行。题干要求选出“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根据前句内容说“科学已经成为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东西”,可知③为首句,排除AD项,再根据标点符号的提示作用和句群的内在逻辑关系,可知句⑥是原因,应紧接着③,再者①②④都是说中国与西方的科学思想,应排在一起,其中①是总说,②④是分说,故顺序是①②④,可排除B项。故选C。
【点睛】排序类试题要求考生在注意语言表达的整体性、连贯性原则以外,还要多角度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口。对语句排序试题一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揣摩语段的整体意义,理清选项内容所提供的信息和表达内容的主旨。
2.分析选项内容与整体语段的语境联系。
3.进行对比分析,排除干扰项。该类试题几个选项在语句的数量或内容上基本相同,只是顺序不同,或者语句的语调点不同,选择时,找准选项的相异点,以此为突破口,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4.通读语段,看看整个语段衔接是否紧凑合理。
3.下列句子中所用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他们俩虽然十分亲密,方鸿渐自信对她的情意到此为止,好比两条平行的直线,无论彼此距离怎么近,拉得怎么长,终合不拢来成为一体。(钱钟书《围城》)
B. 这因为以前的文艺,好像写别一个社会,我们只要鉴赏;现在的文艺,就在写我们自己的社会,连我们自己也写进去。(鲁迅《文学与政治的歧途》)
C. 但真的历史却是一条河。从那日夜长流千古不变的水里石头和砂子,腐了的草木,破烂的船板,使我触着平时我们所疏忽了若干年代若干人类的哀乐!(沈从文《湘行散记》)
D. 那时候,他是一棵正往高大里长的树,他算到,不久,他的枝叶就会铺展开。如今,儿子死了,马上又要往外租房,他看明白这是自己的枝叶凋落。(老舍《四世同堂》)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常见修辞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对所给选项逐一辨析手法,然后选出符合题意的一项。本题B项,“这因为以前的文艺,好像写别一个社会”中“好像”表示不肯定的判断,不是比喻词,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ACD三项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故选B。
4.下列对文化常识理解不正确一项是
A. “乌鸟之情,愿乞终养”。乌鸦有反哺之情,羊羔有跪乳之意。“乌鸟之情”比喻对长辈的孝养之情,体现了中华民族重视人伦亲情的传统美德。
B. “谢家宝树”,多指有出息的家族后代,因谢玄回答谢安的话语“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而为世人认可。王勃说“非谢家之宝树”表达了自己的自谦之意。
C. “黍离之悲”,典出《诗经·王风》:“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多用来表达人们在离别时的无限伤感,与“多情自古伤离别”有异曲同工之妙。
D. 做买卖的商人都说自己是“端木遗风”。“端木”指孔子弟子子贡,复姓端木名赐。子贡诚实经商,体现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良好风尚,一直为后代儒商推崇。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核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中外重要作家、作品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作家作品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C项,“多用来表达人们在离别时的无限伤感,与‘多情自古伤离别’有异曲同工之妙。”表述有错,“黍离之悲”应是表现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也指国破家亡之痛。故选C。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方君柯亭传
袁枚
叙奇行易,叙庸行难。古今文人,都操此论。然而庸德庸行,圣人所重。故曰:“中庸不可能。”人果能于伦常日用间为人之所不能为,则庸中之奇,又何尝不觥觥兀立耶?吾于方君柯亭见其人矣。
君讳源聚,字函光,号柯亭,古歙人也。生而孤露,事亲孝,行己恭。家业先丰后啬。或为君危,君慨然曰:“穷通,命也。素位而行,道也。吾何容心哉?”早废举子业,贸迁有无。稍稍自立,便趋人之急。乡党义举,赴之若热。辛未岁大饥,君出境购粟,还乡平粜,赖以存活者无算。同产六人,其季早亡。兄弟析产时,君又慨然曰:“媰孀抚孤,傫然孑立,薪水殊艰。我丈夫也,自食其力,安用祖宗余庇耶?”遂却所分田产,全以畀之。嗟乎!仁义不行,《鹿鸣》兴刺。今之人,往往争一缺口盆、折足几,兄弟勃谿者,比比也。即史载薛包分家,奴婢取其老病者,田庐受其荒顿者,号称古之贤豪。然彼终有所受分,非脱手不取也,以君相较,其义心清尚,不更加古人一等哉!至于葺琳宇,修浮图,又其末节余行,不足为君异也。
君以捐修城工议叙主簿,年六十而卒。子五人,名如川者,九岁能诗,以文噪于时。今年就试金陵,饷隃麋百螺①,上镌“随园先生著书之墨”,曰:“昔韩昌黎能文,求传志者辇金币如山如川。家贫无能为役,故辛苦捶烟,为先生润笔,为先人乞传。”余嘉其意而不忍辞也。
论曰:传记之体,有叙无断。常谓苏子瞻作温公神道碑以一诚字相贯串,是温公论,非温公碑也。然事迹少不得以议论行之。太史公叙屈原、伯夷,参入己意,方有波澜回折。余书方君,亦此意也。
【注释①】隃麋百螺:隃麋,地名,墨的代称。螺,量词。
5.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家业先丰后啬 啬:财物窘困
B. 仁义不行,《鹿鸣》兴刺 刺:怨愤
C. 以文噪于时 噪:名声显扬
D. 辇金币如山如川 辇:车载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在寻常生活中做出常人做不到的事情,就是常人中的奇人,方柯亭就是这样的奇人。
B. 方柯亭一出生父亲就去世了,他侍奉母亲很孝顺,待人处世很谦恭。他很早就放弃了科举仕途,去做生意。
C. 方先生兄弟六人,小弟早亡。兄弟分家时,先生怜惜小弟一脉孀妻弱子生活不易,把自己应得全给了小弟一家。
D. 方柯亭曾在家乡修道观、建佛塔,但作者认为这些事情还算不上善行义举,所以不值得在传记中加以叙述。
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辛未岁大饥,君出境购粟,还乡平粜,赖以存活者无算。
(2)然彼终有所受分,非脱手不取也,以君相较,其义心清尚,不更加古人一等哉!
8. 请参照文章末段概括这篇传记的写作特点。
【答案】5. B 6. D
7. (1) 辛未年大饥荒,先生离开家乡买粮食,回乡后以平价卖出,仰赖他活下来的人不计其数。
(2) 但是(薛包)他最终还是有接受的东西(有所接受的),不是完全不取,拿方君和他比较,(方君)的道义之心和高尚节操,不是更加超出古人一等吗!
8. (1)内容上, 以一“奇”(或“异”)字贯穿全篇;(2)写法上,叙述中参入作者的主观.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本题要求选出“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B项,“《鹿鸣》兴刺”的意思是“《鹿鸣》一诗加以讽刺”,所以“刺”的意思是“讽刺”。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D项,“但作者认为这些事情还算不上善行义举”错误,原文是“至于葺琳宇,修浮图,又其末节余行,不足为君异也。”,可知作者认为这些只是些细枝末节的事情,不能算他的奇异之行,故“算不上善行义举”于文无据。故选D。
【7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1)中的“饥”,饥荒;“出境”,离开家乡;“平”,平常价格;“粜”,卖、卖出;“赖”,依赖、依靠; “无算”,无法计算,形容数目多。(2)中的“有所受分”,有接受的东西;“脱手”,出手,离手;“非脱手不取也”,“非”表示否定判断,判断句;“以”,介词,拿;“义心清尚”,道义之心和纯洁高尚的节操,其中“义心”,指道义之心;“加”,超出。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分析写作手法的能力。题目是“请参照文章末段概括这篇传记的写作特点。”,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最后一段,抓住题眼“这篇传记的写作特点”,找到相关语句,进行概括。要概括传记的写作特点就要从其内容和写法两方面进行。然后分析文章尾段,这一段先引“论”的观点:传记这一文体,本应客观叙述而无主观论断,然后以苏轼的温公神道碑为例写自己过去的看法,再写太史公作传加入自己的主观评价,使文章波澜曲折,最后点自己作方君传,也是出于这一意图。解答本题除了抓住结尾段尾句“余书方君,亦此意也。”,还要结合本文是写方柯亭君之奇的内容,然后从内容和写法两方面加以概括即可。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叙写不寻常的事迹容易,叙写寻常的事情很难。古今的文人,都秉持这个观点。然而平常的品德寻常的行为,却正是圣人所看重的。所以孔子曾说:“真正做到中庸是不可能的”。一个人如果能在日常生活中做出常人做不到的事情,就是常人中的奇人,又何尝不能雄立(于世)呢?方先生就是这样的人啊。
方君名源聚,字函光,号柯亭,古歙人。先生一出生父亲就去世了,他侍奉母亲很孝顺,待人处世很谦恭。家境开始很丰裕后来却窘困了。有人为他担忧,他却慨然说:“困窘还是显达,是命。安于本分,是道。(贫富)我怎会放在心上呢?”先生很早就放弃了科举仕途,去做生意。生计刚能自给,就热心于救助他人的危难。乡里仗义疏财的事,他都热心参与。辛未年大饥荒,先生离开家乡买粮食,回乡后以平价卖出,仰赖他活下来的人不计其数。兄弟六人,最小的弟弟早亡。兄弟分家产时,先生又慨然说:“一个寡妇抚养孤儿,孤苦可怜,维持生计特别不容易。我是男子,能够自食其力,哪里需要祖上留下来的财产呢?”于是推却所分到的田产,全部给了小弟弟一家。唉!仁义得不到施行,《鹿鸣》一诗加以讽刺。现在的人,往往为了争一口破口的盆、一张缺腿的桌子,兄弟争吵的事情,到处都是。即如史载薛包分家的事,奴婢(薛包)只选取其中年老病弱的,田产房屋(薛包)只要那荒瘠破败的,就被称为古代的贤士豪杰。但是(薛包)他最终还是有所接受的,不是完全不取,拿方君和他比较,(方君)的道义之心和高尚节操,不是更加超出古人一等吗!至于方君在家乡修寺院、建佛塔,只是些细枝末节的事情,不能算他的奇异之行。
方君因为为修城捐款被地方举荐为主簿,六十岁时去世了。方君有五个儿子,其中一个叫如川的,九岁就能写诗,凭借文章名噪一时。今年来金陵应试,送我百枚好墨,上面刻着“随园先生著书之墨”,说:“先前韩昌黎擅长为文,求他写传文的人用车子装着大量的钱物。我家里贫穷,又没有能供人驱使的才能,自己辛苦制作了这些墨,作为给先生的报酬,求先生为父亲写一篇传。”我赞赏他的心意不忍心拒绝他。
论曰:传记这一文体,本应客观叙述而无主观论断。我曾经认为苏轼写温公神道碑用一“诚”字贯穿全篇,这是温公论,不是温公碑传。但是传主事迹太少不得已加些主观议论,太史公为屈原、伯夷作传,加入自己的主观评价,文章才有波澜曲折。我作方君传,也是出于这一意图。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风入松
田中行
一宵风雨送春归。绿暗红稀。画楼尽日凭阑意,与谁同捻花枝。门外蔷薇开也,枝头梅子酸时。
玉人应是数归期。翠敛愁眉。塞鸿不到双鱼远,恨楼前、流水难西。新恨欲题红叶,东风满院花飞。
9. “画楼尽日凭阑意”,主人公画楼凭栏有哪些情意?试结合全词加以概括。
10. 赏析尾句“新恨欲题红叶,东风满院花飞”的表达效果。
【答案】9. (1)风雨春归的痛苦。(2)思念远人的孤独。(或“音讯渺茫的怅惘。”)(3)时光流逝的无奈。
10. 以“东风满院花飞”照应“春归”;寓情于景,描写落花纷纷景象,抒发主人公面对春天消逝、青春空老的无奈;一个“欲”字,欲题而未题,细腻传达出主人公想要表达思念却又无从说起的惆怅。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解答此类题应先审题“‘画楼尽日凭阑意’,主人公画楼凭栏有哪些情意?试结合全词加以概括。”,“哪些情意”可知不止一种。此类试题答题时要多角度思考,可从时间角度梳理,要看作者在不同时段的情感;可从描述对象角度梳理,不仅要看描述主体(诗人或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也要看描述客体(人、事、物、景)蕴含的情感,要抓住意象、情语来答题。从“一宵风雨送春归。绿暗红稀。”可知主人公面对一夜风雨过后绿廕幽暗、红花凋谢的暮春景象,生出春天归去的痛苦之情;“与谁同捻花枝”“玉人应是数归期。翠敛愁眉”,可知道是无人同捻花的孤独愁苦;“门外蔷薇开也,枝头梅子酸时。”“东风满院花飞。”,这几句写对时光流逝青春空老生发的无奈。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审题,明确题目考的是什么,题干是“赏析尾句‘新恨欲题红叶,东风满院花飞’的表达效果。”,这是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属于暗考,题目明确了考查范围是尾句。这类题的一般答题要点是:结构+艺术手法+内容+情感。然后仔细阅读尾句,理解内容,尾句“新恨欲题红叶,东风满院花飞”,写出主人公心中因思念远人心中惆怅想要借题红叶表达却又无从说起,眼前只有落花纷纷的景象一个,词人着一“欲”字,欲题而未题,细腻传达出主人公想要表达思念却又无从说起的惆怅。在这里词人运用寓情于景的手法,描绘了满院落花纷纷的景象。结构上,“东风满院花飞”照应首句“春归”。解答时一定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点睛】表达技巧的内涵十分丰富,一般可分为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结构形式(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对鉴赏表达技巧能力的考查,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在复习时要有意识地对各种表达技巧进行系统归纳整理,掌握它们各自的特点和作用。这类题型的答题模式一般为先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手法,再答出该手法的作用。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皇览揆余初度兮,___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2)夫列子御风而行,__________________。(《庄子·逍遥游》)
(3)问君西游何时还?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4)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未尝往也。(苏轼《赤壁赋》)
(5)庶竭驽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诸葛亮《出师表》)
(6)___________,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7)子曰:“饭疏食饮水,_________,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
(8)不要人夸颜色好,_______________。(王冕《墨梅》)
【答案】 (1). 肇锡余以嘉名 (2). 泠然善也 (3). 畏途巉岩不可攀 (4). 逝者如斯 (5). 攘除奸凶 (6). 安得广厦千万间 (7). 曲肱而枕之 (8). 只留清气满乾坤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直接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肇锡、嘉名、泠然、巉岩、攀、逝、攘除、厦、曲肱、清气、乾坤。
五、现代文阅读(一)(1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村里的电影
贾平凹
①一群乌鸦在天上旋转,方向不固定的,末了,就落下来;黑夜也在翅膀上驮下来了。九沟十八岔的人,都到河湾的村里来,村里正演电影。三天前消息就传开,人来得太多,场畔的每一棵苦楝子树,枝枝桠桠上都坐满了,从上面看,净是头,像冰糖葫芦,从下面看,尽是脚,长的短的,布底的,胶底的。后生们都是二十出头,永不安静在一个地方,灰暗里,用眼睛寻着眼睛说话。
②早先地在一起,他们常被组织着,去修台田,去狩猎,去护秋,男男女女在一起说话,嬉闹,大声笑。现在各在各家地里,秋麦二料忙清了,袖着手总觉得要做什么,却不知道做什么,肚子饱饱的,却空空的饥饿。只看见推完磨碾后的驴,在尘土里打滚,自己的精神泄不出去,力气也恢复不来。
③场畔不远,就是河,河并不宽,却深深的水。两岸都密长了杂木,又一层儿相对向河面斜,两边的树枝就复交纠缠了。河面常被这种纠缠覆盖,时隐时现。一只木排,被八个女子撑着,咿咿呀呀漂下来。树分开的时候,河是银银的,钻树的防空洞了,看不见了树身上的蛇一样裹绕的葛条,也看不见葛条上生出茸茸的小叶的苔藓。木排泊在场畔下,八个女子互相照看了头发,假装抹脸,手心儿将香脂就又一次在脸上擦了,大声说笑着跳上场畔。
④后生们立即就发现了,但却正经起来,两只眼儿都睁着,一只看银幕,一只看着场畔。
⑤八个女子,三个已经结了婚,勾肩搭背的,往人窝里去了,她们不停地笑,笑是给同伴听的,笑也是给前后的人听的。前后有了后生,也大声说话,说是说明电影上的事,话也是给他人说明自己的能耐的。都知道是为了什么,都不说是为了什么。
⑥五个女人是没有订婚的,五个女子却并不站在一起,又不到人窝去,全分散在场河边上,离卖醪糟的小贩摊,不远不近,小贩摊上的马灯照在身上,不暗不明。有后生就匆匆走过去,又匆匆走过来,忙乱中瞅一眼,或者站在前边,偏踩在一块圆石头上,身子老不得平衡,每一次从石头上歪下来,后看一眼,不经意的。女子就哧哧地笑,后生一转身笑声便噤,身再一转,嗤嗤又响。目光碰在一起了,目光就说了话,后生便勇敢了,要么搭讪一句,要么,挪过步来,女子倒忽地冷了脸,骂一声“流氓!”热热的又冷冷了,后生无趣地走了。女子却无限后悔,望着星星,星星蒙蒙的,像滴流着水儿。再换过地方,站在卖醪糟的那边一只手儿托着下巴,食指咬在牙里。
⑦一场电影完了,看了银幕上的人,也看了银幕下的人,也被人看了。八个女子集合在场畔,唱了一段花鼓,却说:别唱了,那些没皮脸的净往这儿看呢!就爆一阵笑声,上了木排,从水面上划走了。木排在河里,一河的星星都在身下,她们数起来,都争着说哪颗星星是她的,但星星老数不清。说:“这电影真好!”奋力划桨。
⑧木排上行到五里外的湾里,八个女子跳下去,各自问一句“几时还演电影呢?”各自走进八个岸边的山洼。已经听见狗在家门口汪着了,一时间,脚腿却沉重起来,没了一丝儿力气……
(节选自《商州又录》)
12.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①段写村里人多,采用了不同的视角来表现:有远景全瞻,有上下切换,有局部特写。
B. 文章第②节写人们“只看见推完磨碾后的驴,在尘土里打滚”,表现了人和驴在劳作以后都感到身体上深深的疲惫。
C. 文章写人,常通过人物行为的细节表现其内心的情感,笔触细致、含而不露,如第⑥段写女子呵斥男子后“食指咬在牙里”,表达其后悔之情。
D. 全文语言质朴自然,简洁凝练。既有对生活中口语的真实呈现,又精心营构,优美而富于特色。
13. 文章通过“村里的电影”,巧妙串起青年男女交往的前后经过,请简要概括。
14. 请探究文章中画线句子的意蕴。
【答案】12. B 13. 村里演电影引来了青年男女;女子看电影笑和说话,都是给周围后生听;后生看电影时实际在看女子并借机搭讪;电影结束,他们期待下一次的相遇。
14. 回到现实后身体的疲惫;经历看电影的兴奋后精神上的倦怠;对情感生活的渴望。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本题B项,“表现了人和驴在劳作以后都感到身体上深深的疲惫”分析有误,原文是“现在各在各家地里,秋麦二料忙清了,袖着手总觉得要做什么,却不知道做什么,肚子饱饱的,却空空的饥饿。……自己的精神泄不出去,力气也恢复不来。”,可知表现的应该是人在精神上无处发泄。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先审题,再概括情节,分析结构;抓住关键词句理解主题。本题题干是“文章通过‘村里的电影’,巧妙串起青年男女交往的前后经过,请简要概括。”,抓住“青年男女交往的前后经过”关键信息。然后按照行文顺序归纳和概括“村里的电影”在青年男女交往中所起的作用来理解。文章第一段写因村里演电影引来了青年男女,第二段写早先青年男女的交往,第三段写撑木排的八个女子大声说笑着跳上场畔。第四段写后生们(青年)的表现,第五六两段写八个女子的表现,重点女子呵斥男子后“食指咬在牙里”的细节,以突出其后悔之情,第七段写电影完了后八个女子集合在场畔唱花鼓的事,第八段写八个女子撑着竹排回家。这样即可归纳出村里演电影引来了青年男女,女子看电影笑和说话,都是给周围后生听,后生看电影时实际在看女子并借机搭讪,电影结束,他们期待下一次的相遇。
【14题详解】
本题考核探究文中重要语句丰富意蕴的能力。题目要求请探究文章中画线句子的意蕴。意蕴包括的思想意蕴和情感意蕴。思想意蕴重在理解文本的思想性、认识性。情感意蕴重在理解作者的倾向性,即作者的情感态度、喜怒褒贬。本题先要到文中找到文中的画线句子,这个句子是文章的结尾句,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联系上文理解这画线句子所说的对象,指下木排的八个女子,“已经听见狗在家门口汪着”指的是从看电影的兴奋美好经历中回到各自现实生活中,“脚腿却沉重起来,没了一丝儿力气”的意思是回到现实后身体的疲惫和精神的倦怠,结合前文“一场电影完了,看了银幕上的人,也看了银幕下的人,也被人看了。八个女子集合在场畔,唱了一段花鼓,……说:‘这电影真好!’奋力划桨。……各自问一句‘几时还演电影呢?’”,可知她们对电影的期待,其实是对情感生活的渴望。考生结合这些内容从表层义、引申义和深层义三方面进行探究画线句子的丰富意蕴即可。
【点睛】文学类文本选择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六、现代文阅读(二)(1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吃的哲学
赵士林
①人的吃,有两层意思:一是充饥,乃自然欲求,二是享受,乃文化消费。就第一层意思说,“吃”是人生第一需要,是人生头等大事。古人说:“民以食为天。”恩格斯也说:“人们首先要吃、喝、住、穿……”《汉书》有《食货志》,“食”专讲农业,就是一个“吃”的问题。老子反文明,倡“寡欲”,也还知道要“实其腹”——让百姓吃饱肚子。
②就第二层意思说,“吃”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物质文明。人的“吃”不仅要充饥,还要讲究味道,这就是文化了。从字源学的角度看,中国有“羊大则美”之说,《说文解字》释“美”云:“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简言之,好吃即美。中国文艺评论讲审美鉴赏,常出一个“味”字,这又分明见出“美”从“吃”来的痕迹。
③从吃饱充饥到吃好美食是人之为人的一种普遍追求,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成果。因此,“吃”,作为一种历史文化,应该继承发展,作为一种人生享受,应该合理满足。
④中国的“吃”文化可谓发达也矣。无论主食、副食,都是花样翻新,叹为观止。讲究“吃”表现出中国文化的入世性格。即便出家人的素食也搞得精致讲究,一块豆腐也能做出多少种花样来。对中国人来说,“吃”是人生一大乐趣,故而筷子上常刻有“人生一乐”四字。从孔子开始,就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杨朱更说:“人之生也,奚为哉,奚乐哉,为美厚尔,为声色尔。”
⑤当然,对讲究“吃”,也有批判者在。老子就说“五味令人口爽”,要求人们“虚其心,实其腹”,学圣人的“为腹不为目”,意思是能吃饱就好,不要做那种华而不实的奢侈追求。
⑥从人生境界的层次来看,人的道德追求,理想追求——精神追求当然要高于“吃”的追求。孔子那样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告诉人们颜色难看的食物不能吃,气味难闻的食物不能吃,烹调不当的食物不能吃,没有调味的食物不能吃,但他自己在生活中却是“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认为“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他称赞自己最得意的门生颜回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和后来陶渊明的“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可说是同一境界。
⑦一掷千金,挥霍无度的奢侈浪费,永远是一种“恶”。暴殄天物是人类的耻辱,是降低人在宇宙中的尊严和地位。人的“吃”法也应该有所收敛。昔闻西南某地吃活猴脑,猴的悲啼惨号,人的津津然、陶陶然,何啻一幅地狱图!
⑧由此想到,孟子的“君子远庖厨”颇耐琢磨,其实决不虚伪。
⑨况且,真有文化的人,真有修养、风范、情操、境界的人,如苏东坡,是“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他们的“吃”,如同他们的“饮”,能从中品味人生。“吃”和“吃”真是大不一样。酒囊饭袋,肥肝厚肉,徒增其俗不可耐;吸血鬼,寄生虫,只落个可憎可鄙。
⑩故有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有删改)
15.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吃有充饥和享受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吃”是人生第一需要,第二层意思是“吃”是一种文化。
B. 中国的“吃”文化十分发达,主要体现在吃的花样翻新,且吃得精致讲究,表现出中国文化的入世性格。
C. 人的“吃”法应该有所收敛,是因为暴殄天物是人类的耻辱,降低人的尊严和地位,“君子远庖厨”是有道理的。
D. 苏东坡“果蔬草木,皆可以饱”,让我们看到了文化人和普通大众的吃是不一样的,粗茶淡饭应是有修养情操人的追求。
16.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大量引用文化经典,列举文化名人,使文章论证有说服力,也增强了文章的文化韵味。
B. 文章第⑥段将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孔子与上文老子对比,指出老子强调“吃饱就好”,而孔子却主张、践行吃要讲究色香味。
C. 文章行文在几次转折、递进中,层层推进,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吃”的哲学,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D. 作为一篇说理文,文章语言轻松明快,并不一本正经说教,但却将作者思想意旨传达得贴切到位。
17. 依据全文,请简要概括 “吃的哲学”的内涵。
【答案】15. D 16. B
17. 讲究味道,有文化之美;讲究吃法,有人生乐趣;不求吃喝,有精神境界;避免奢侈,有人生品味。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和概括中心意思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比较、辨析。本题D项,“粗茶淡饭应是有修养情操人的追求。”分析有误,在文中也没依据,原文只是说“真有文化的人,真有修养、风范、情操、境界的人,如苏东坡,是‘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他们的‘吃’,如同他们的‘饮’,能从中品味人生。”。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能力,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B项,“文章第⑥段将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孔子与上文老子对比,”错,从文章第⑥段内容看并未将孔子和老子比较,写孔子是为了论述“吃”要有精神追求。故选B。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题目要求依据全文简要概括 “吃的哲学”的内涵。解答本题首先要通读全文,理解每段内容。找到文中对于“吃”的概括性和描述性语句,然后进行概括。比如从文章第二段“‘吃’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物质文明。人的‘吃’不仅要充饥,还要讲究味道,这就是文化了。”,可归纳出吃讲究味道,有文化之美;从第四段可归纳出吃要讲究吃法,有人生乐趣;从第六段可归纳出不求吃喝,是一种精神境界;从文章七至九段可归纳出吃要避免奢侈,有人生品味。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比阅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七、现代文阅读(三)(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记忆虽然看起来神秘莫测、难以触及,但它其实也有着坚实的生理基础。神经科学的教科书是这样说的:两个相邻的脑细胞通过连结的突触释放化学物质传递信息时,记忆就形成了。当大脑再次回忆时,这些连接就会被重新激活,并得到加强。一个多世纪以来,认为记忆存储于突触,一直是神经科学界的主流观点,不过,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一项新研究很可能会颠覆这一看法。
新的研究认为,记忆很可能被存储在了脑细胞内。
如果这个结论正确,将会给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带来重大突破。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主要表现就是患者会不断遭受痛苦回忆带来的侵扰。
十多年前,科学家开始研究用一种叫做普萘洛尔的药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普萘洛尔可以阻碍一些蛋白的合成,而这些蛋白对于形成长期记忆必不可少,因此这种药被认为可以阻止新记忆形成。可惜,人们很快就发现这不能解决问题——除非痛苦的事件发生后立即服用该药物,否则人依然会有不愉快的回忆。
近来,一种新的研究思路进入了科学家的视野:有研究表明,当人回想一段回忆时,被重新激活的连接不仅增强了,而且会暂时变得更容易改变——这个过程叫“记忆重固化”。在此时使用普萘洛尔(或其他治疗手段,如电刺激或使用其他药物)可以阻止记忆的重固化,并清除相关的突触。这种减少重固化的机制,吸引了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神经生物学家戴维·格兰茨曼的注意,他开始用海兔(一种像鼻涕虫的软体动物,是神经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动物)来开展研究。他和同事先对海兔施以轻微的电刺激,使海兔形成关于该事件的记忆,并在大脑中形成新的突触。然后,再将海兔的神经元转移到培养皿中,并用化学方法触发这段记忆,紧接着施用普萘洛尔。
和早前的研究一样,普萘洛尔清除了这段记忆相关的突触。但是,当再次触发这些细胞的记忆后,这段记忆在48小时之内完全恢复了。格兰茨曼说:“记忆完全恢复了,所以我猜测,记忆并非完全存储于突触中。”
如果记忆不是存储于突触中,那又被存在哪了呢?
科学家仔细检查神经元后发现,虽然突触已被清除,但细胞内部的分子和化学变化却保留了下来。可能是这些永久变化留下了记忆的痕迹。另一种可能是,记忆通过表观遗传修饰编码在细胞的DNA中,这些修饰会影响基因的表达方式。格兰茨曼和其他一些研究人员都倾向于后一种解释。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神经科学家埃里克·R·坎德尔因对记忆的研究,获得了200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对于新的研究,他谨慎地注意到,实验结果是在施加药物后48小时之内获得的,而在这段时间内,记忆的固化过程并不稳定。
尽管才刚刚起步,但新研究确实表明,药物治疗很可能无法驱除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的痛苦记忆。格兰茨曼说:“如果你两年前问我,用药物能否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我很可能会回答可以,但现在我不这么认为了。”不过,他补充道,记忆可能存储于细胞内部这一新发现,应该有助于治疗另一种与记忆有关的疾病——阿尔茨海默病。
(摘编自《大脑把记忆存在哪》,《环球科学》2016年09月26日)
1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突触是两个相邻的脑细胞的连结部分。认为记忆存储于突触,一直是神经科学界的主流观点。
B. 普萘洛尔被认为可以阻止新记忆形成,是因为它可以阻碍一些对于形成长期记忆必不可少的蛋白的合成。
C. 减少记忆重固化就是使用普萘洛尔或其他手段阻止记忆的重固化,并清除相关的突触。
D. 突触被清除,但细胞内部的分子和化学变化却保留了下来,这证明了记忆并非存储于突触中。
19.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痛苦的事件发生后未立即服用普萘洛尔,人依然会有不愉快的回忆,应该是由“记忆重固化”造成的,因为当人回忆时,被重新激活的连接增强了。
B. 电刺激可以使动物形成记忆,在大脑中形成新突触,从而阻止记忆的重固化,并清除相关的突触。
C. 格兰茨曼认为药物治疗很可能无法驱除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的痛苦记忆,而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有新希望的主要依据都是记忆可能存储于细胞内部这一推断。
D. 科学家格兰茨曼在表述研究结论时说“我猜测”以及坎德尔对于新的研究“谨慎地注意到”,都体现了科学家对待科学研究的审慎态度。
20. 结合材料,请简要概括研究人员推断“记忆很可能被存储在了脑细胞内”这一结论的依据和研究步骤。
【答案】18. D 19. B
20. 依据:清除相关的突触后,触发相关细胞,记忆还能恢复。步骤:(1)刺激海兔形成记忆后触发这段记忆,并用药物等手段清除相关记忆的突触;(2)再次触发脑细胞记忆回复后,检查神经元依据两种可能做出结论猜测。
【解析】
【18题详解】
此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考生要浏览选项,然后到材料中圈出相关内容,最后进行比对。此题为读图题,主要围绕材料二的两个图表展开。本题D项,“但细胞内部的分子和化学变化却保留了下来”表述错误,原文是说“可能是这些永久变化留下了记忆的痕迹”,表明这只是一种“可能”,不能作为绝对的证据得出结论。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分析与评价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先审题,题干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题目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本题B项错误,“从而”前后的逻辑关系在原文无依据,原文说“他和同事先对海兔施以轻微的电刺激,使海兔形成关于该事件的记忆这段记忆在48小时之内完全恢复了”。故选B。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和对文中重要内容的定向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审题,题干是“结合材料,请简要概括研究人员推断‘记忆很可能被存储在了脑细胞内’这一结论的依据和研究步骤。”,要抓住题干中“结论依据”“研究步骤”关键信息。然后需找到题干中的结论这句话,在文章第二段,即“记忆很可能被存储在了脑细胞内”,最后需定位这个结论在文中的相关科学研究过程和描述概括性性语句,进行归纳概括。结合相关语句,如“和早前的研究一样,普萘洛尔清除了这段记忆相关的突触。但是,当再次触发这些细胞的记忆后,这段记忆在48小时之内完全恢复了。……科学家仔细检查神经元后发现,虽然突触已被清除,但细胞内部的分子和化学变化却保留了下来。可能是这些永久变化留下了记忆的痕迹。另一种可能是,记忆通过表观遗传修饰编码在细胞的DNA中……”,可归纳依据是清除相关的突触后,触发相关细胞,记忆还能恢复。研究步骤则从其中的研究过程按照先后顺序概括出来即可。
【点睛】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
八、作文(70分)
21.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三则材料选其一即可)
(一)碰撞,可能源于双方的差异和无预设的相遇;碰撞,也会让人感到冒犯和不快;但更多时候,碰撞带来了交流,激发了兴趣,引起了探索。在一个多元的世界,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碰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二)生活中有很多种味道。味道可以尝,可以嗅,可以品。舌尖上有美味,芝兰之室有香味,一本好书有滋味……不同的味道是不同的体验,不同的味道丰富了不同的人生。
(三)距离,是时空相隔的长度,也是认识、感情上的差距。远距离欣赏,等距离交往,零距离沟通……善于调适距离,彰显处世之道、人格魅力和精神境界。
【答案】思想碰撞,向上的车轮
石头与石头的碰撞,摩擦出人类文明的小火花;乐器与乐器碰撞,造就了人类艺术花园的百花齐放;思想与思想碰撞,才有了世界进步的车轮滚滚向前。
与物物碰撞不同,思想上的碰撞意义重大。不同的思想相遇了,碰撞了,其激发出的火花四射,彼此相互启迪,互学互鉴,取长补短,就如同那有了源头活水的半亩方塘,“天光云影共徘徊”。
思想上的碰撞,会让你的心胸更加宽广。不断与新思想碰撞,会你不再闭目塞听,而是拥有灵活的思考方式,在这样的思考方式下,整个人会变得通脱,气质一点点沉淀,最终心灵如经受无数次打磨的圆润玉石,坚韧高洁。苏轼便是这样的人,一个能够在儒释道之间自由行走的人。苏轼一生遭遇多次贬谪,贬谪的生活苦不堪言,而他与几位僧人好友的交流,让他逐渐看淡了人生的失意,笑对挫折,“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正是思想上的碰撞,让苏轼参透了一切,历经磨难而依旧乐观豁达,处变不惊。
思想上的碰撞,会让你在蜕变中成长。有的时候,碰撞会将双方“击碎”,然后才逐渐形成新的生命,这大概也是科技发展、文明进步必须经历的一种痛苦的裂变重组过程。物理界争论数百年的波动说和粒子说困扰了无数科学家,然而最终波粒二象性的结论一出,震惊了科学界。那些科学家之前对于波动说和粒子说的辩论与坚持难道无用吗?不,是在碰撞中,双方指出了彼此的不合理,才为两者思想最终的融合创造了条件。是的,“真理越辨越明”,能不断地推翻自己的过去,重塑新的自我,这是碰撞带来的蜕变和进步。
当然,思想上的碰撞应是一种深层次的对话与交流,是相互启迪,互学互鉴,取长补短,并不是一方千方百计碾压另一方,也不是碰撞之后草率地握手言和,即使与权威碰撞,也不要迷信、盲从。鲁迅先生就要求我们面对文化的碰撞时博采众长,有智慧有选择地“拿来”,为我所用。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的裘锡圭教授,为了学术研究的严谨性,不仅请同事、学生为自已挑错,还通过互联网向网友征求意见。可见,思想的碰撞来源于自我的探索与思考,碰撞之后,应立足于自我的提升。
思想碰撞,乃向上的车轮!让我们学会享受思想的碰撞吧!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本题是一则材料作文。本题作文要求三则材料选择其一即可,这就要求考生对材料进行深度解读,对于考生的逻辑分析能力要求较高。第一则材料的核心词是“碰撞”,第一句是说碰撞的可能缘由;第二三句讲的是碰撞的结果;第四句指出我们应该深思如何面对碰撞。第二则材料的核心话题是“味道”。材料先指出生活中味道有很多而且具体可感,然后指出味道不仅是舌尖上的美味,也指人生百味,我们所遇到的,慢慢会都会酝酿成一种特殊的味道,即人生百味。第三则材料的核心词是“距离”,第一句指出距离的内涵,第二句则是说人生如能把握好距离的尺度,就会彰显处世之道、人格魅力和精神境界。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本题题干要求选择其中一则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由此,考生既可以根据材料的核心词,再由此联想具体的人和事,更容易写得真切深刻。此外,要求“选好角度”,说明考生不管是从材料的哪个角度出发立意,均应视为“符合题意”。行文,一定要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材料的立意,可以从材料引入,也可以从生活中的现象引入,然后从不同角度分析这些现象折射出的东西,接着联系现实,最后回扣开头和标题。
【审题】本题是一道暗含权衡比较的思辨类材料作文,命题有突出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的指向。其特点:有核心词,有思维导向;有对材料的解剖,也需围绕材料发散引申。总之,“活”,是这道题的最大特点。不管怎么说,相信“活”一点的考生应该能写出有思想、有文采的好文章来!
供选立意有:1、“碰撞”是促使人前进的驱动力;“碰撞”是双方相识相知的别样路径;“碰撞”创造奇迹。2、味道可以成就自我、历练人生;味道展现精神气质、文化品格或者民族精神。3、距离产生美;保持交往距离,可提升精神境界。
行文结构: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总分式、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总分式的结构行文,首先总说自己的观点是什么,然后分析为什么,最后回扣论点总结全文。安排结果时刻意凸显一下标题、开头、结尾的照应关系。
素材:
理论素材:
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焉有火,互击而发灵光。
事实素材:
(1)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拉开帷幕,雷军、丁磊、周鸿祥等人齐聚乌镇,思想的火花在唇枪舌剑中闪耀。千年江南水乡乌镇,因为世界互联网大会,正演绎着古与今、旧与新的碰撞与交融。乌镇也因为这些碰撞和交融,已经或正在发生改变。
梁漱溟以一支笔杆碰撞外界的舆论,以一颗真心碰撞外界的嘲讽与打压,而始终坚持真理:(2)屠呦呦以智慧与努力,碰撞青蒿素研发过程中的怀疑与否定,历时几十年,为世界带来生的希望;凡高以他对生活的如火热情,碰撞冷漠的社会,碰撞一切鄙俗的目光,为人类绘画史注人了一抹亮色。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语文Ⅱ(附加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三代之衰,王道熄而霸术焻;孔孟既没,圣学晦而邪说横。教者不复以此为教,而学者不复以此为学。霸 者 之 徒 窃 取 先 王 之 近 似 者 假 之 于 外 以 内 济 其 私 己 之 欲 天 下 靡 然 而 宗 之 圣 人 之 道 遂 以 芜 塞。相仿相效,日求所以富强之说,倾诈之谋,攻伐之计,一切欺天罔人,苟一时之得,以猎取声利之术,若管、商、苏、张之属者,至不可名数。既其久也,斗争劫夺,不胜其祸,斯人沦为禽兽、夷狄,而霸术亦有所不能行矣。
(节选自王阳明《传习录》)
22. 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划线部分断句。(限4处)
霸 者 之 徒 窃 取 先 王 之 近 似 者 假 之 于 外 以 内 济 其 私 己 之 欲 天 下 靡 然 而 宗 之 圣 人 之 道 遂 以 芜 塞。
23. 文中的“管、商”分别指_______和 ______。
24. 请根据材料概括“三代之衰”“孔孟既没”后的社会现象。
【答案】22. 霸者之徒/窃取先王之近似者/假之于外以内济其私己之欲/天下靡然而宗之/圣人之道遂以芜塞。
23. (1). 管仲 (2). 商鞅
24. 圣人之道衰微;欺世之术盛行;人性之善泯灭;霸道之法难行。
【解析】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材料断句的能力。审题关键:1、画线部分需要断几处和有多少分;2、画线部分的意思与上下文有着怎样的联系;3、只需在断句的地方用“/”隔开,不需要加标点。可运用通读大意法、关键词判定法、对举判断法、句式判断法等,如本句中:“……之徒”和“……之近似者”句式相近,可知“徒”“者”后应断开,再根据名词“天下”“圣人”,动词“窃取”“假”等可判断。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能力。从题干上看,不仅要结合文段意思作答,而且从“‘管、商’分别指_______和 ______。”看,空格处应该填人名。解答此类题需要积累一定的文学常识,还要能够读懂文言语段,并依据语段的内容进行大致的推断。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概括文本信息能力。解答本题的要点:1、读懂大意。2、根据材料中对“三代之衰”“孔孟既没”的社会现象描写的相关语句,逐句提取要点。关键点有“王道熄而霸术焻”“圣学晦而邪说横。”“霸者之徒……相仿相效,日求所以富强之说……以猎取声利之术,若管、商、苏、张之属者,至不可名数。”“……斯人沦为禽兽、夷狄,而霸术亦有所不能行矣。”等。
【点睛】参考译文:
夏、商、周三代下来,王道衰微,霸道盛行;孔子、孟子死后,圣学晦暗,邪说横行。教的人不教圣学,学的人不学圣学。主张霸道的人,暗地里用与三代先王相似的东西,借助外在的学问知识来满足自己的私欲,天下之人一时间都尊奉他们,圣人之道便荒废阻塞了。世人相互效仿,天天讨论富国强兵、权谋欺诈、攻城讨伐的学说,以及一切欺天罔人、只追求一时声名利禄的技术,像管仲、商鞅、苏秦、张仪这样的人数不胜数。长此以往,人们相互争夺,祸患无穷,这些人沦为夷狄、禽兽,甚至连霸道之术都推行不下去了。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5.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三国演义》中,关羽、张飞对初出茅庐、备受礼遇的诸葛亮心存不满。诸葛亮参与指挥了一系列战役,依次是“火烧新野”“火烧博望坡”“白河淹曹仁”等,从而树立了威望。
B. 《家》中,“寂寞啊!我们的家庭像是一个沙漠,又像是一个‘狭的笼’。”这句话表现了觉慧对压抑、拘禁的封建家庭的厌恶,对挣脱束缚、向往新生活的强烈渴望。
C. 《哈姆雷特》中,单纯善良的奥菲利娅生活在父亲的羽翼下,她被国王和父亲利用,去试探哈姆雷特是否真的疯了,哈姆雷特指责她:“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
D. 《茶馆》中,日本投降后,流氓特务霸占了王利发苦心经营了一辈子的茶馆,王利发和常四爷、秦二爷三位老人撒着捡来的纸钱,凄惨地叫着,笑着,为自己苦难的一生祭奠。
E. 《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在回程途中想:“那么是什么把你打垮的?”“什么也没有,只怪我出海太远了。”表现了他对自我力量的坚信,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清醒认识。
【答案】A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熟记和理解能力。回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熟记名著的内容,然后在熟记的基础上对名著内容要有自己的看法,要积累一些对名著内容评价的知识。A项,“依次是‘火烧新野’‘火烧博望坡’‘白河淹曹仁’等”错,而是“火烧博望坡”在“火烧新野”之前;C项,选项说“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是哈姆雷特对奥菲利娅的指责错,其实这句话是哈姆雷特对他母亲的指责。故选AC。
26.简答题
(1)《红楼梦》“皇恩重元妃省父母,天伦乐宝玉呈才藻”一回中,元妃让宝玉入见,审定宝玉所写匾额,令宝玉题诗四首。请结合这些情节,分析元妃的形象特点。
(2)《呐喊·自序》中作者写到:“这寂寞又一天天的长大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请理解这两处“寂寞”的内涵。
【答案】(1)①心系幼弟,慈爱如母;②苦心教授,温厚细腻;③贤淑稳重,德才兼备。
(2)①第一处:作者找不到出路,精神无法寄托孤独与悲哀;②第二处:国民精神麻木,猛士得不到理解,其所处战斗环境的黑暗与希望的渺茫。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熟记和理解能力。回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熟记名著的内容,然后在熟记的基础上对名著内容要有自己的看法,要积累一些对名著内容评价的知识。本题要求结合《红楼梦》中“皇恩重元妃省父母,天伦乐宝玉呈才藻”一回中,元妃让宝玉入见,审定宝玉所写匾额,令宝玉题诗四首这些情节,分析元妃的形象特点。这是第十八回内容,要找到这一回中对元妃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等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句子,从“后来添了宝玉,……始得此弟,是以怜爱宝玉,……已得贾妃手引口传,教授了几本书、数千字在腹内了。”可知其苦心教授,温厚细腻的特点,从“其名分虽系姊弟,其情状有如母子。自入宫后,时时带信出来与父母说:‘千万好生扶养,不严不能成器,过严恐生不虞,且致父母之忧。’眷念切爱之心,刻未能忘。”可见其心系幼弟,慈爱如母,从她回家与亲人见面的情景、审定宝玉所写匾额并改名的情节、评定宝玉的四首题诗以及在轿内看此园内外如此豪华,因默默叹息奢华过费等,可见其贤淑稳重,德才兼备。答题时要抓住概括性的语句。
(2)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熟记和理解能力。回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熟记名著的内容,然后在熟记的基础上对名著内容要有自己的看法,要积累一些对名著内容评价的知识。本题要求理解“这寂寞又一天天的长大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请理解这两处“寂寞”的内涵。解答先要熟读《呐喊·自序》一文,理解这篇自序文,勾勒出了作者前期思想的发展脉络,同时对游荡在当时背景中的自弦灵魂进行了深入的剖析。然后结合相关语句理解,第一处,结合“我感到未尝经验的无聊,是自此以后的事。……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可知此处“寂寞”是作者找不到出路,精神无法寄托的孤独与悲哀之意。第二处结合“只是我自己的寂寞是不可不驱除的,……,都为我所不愿追怀,甘心使他们和我的脑一同消灭在泥土里的,但我的麻醉法却也似乎已经奏了功,再没有青年时候的慷慨激昂的意思了”,可知此处“寂寞”是国民精神麻木,猛士得不到理解,其所处战斗环境的黑暗与希望的渺茫。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就社会发展而言,越来越多的人到城市生活是必然的趋势,诗歌作品中的“城市诗歌”所占比重增加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关于城市生活、现代生活的诗歌很多,有两种主导性倾向,其一是热情的、浪漫的倾向,体现出“现代性”特征。其二是排斥的、无奈的倾向,体现出“后现代性”特征,且以第二种所占比例更大。就现实之中的城市诗歌而言,它代表了诗歌中的生长性力量,其发展可谓突飞猛进,其问题也同样很突出。大多的写作给人的感觉是形式大于内容、姿态大于实质,很大一部分是表面化、观念性的写作,并无真正去发现、介入城市生活,并没有表达出对城市的真情实感。城市更多是作为景观、作为他者而存在的,是一个没有生命的客体。当今社会的浮躁之风在诗歌中不无体现,在城市诗歌中更为集中,许多的城市书写被大众文化同化,成为了流行文化的推波助澜者,而缺乏诗人应有的价值立场和反思精神,消费化、快餐式的写作,沉迷于欲望、好勇斗狠的写作,缺乏底线和标准、过度追求“丧文化”的写作,哗众取宠、口号式的写作。城市对现代人而言有着复杂的意味,它不是完美无缺的存在,但也不是罪恶的渊薮,它对个体的人构成挤压和消耗,同时也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此而言,当今城市诗歌的复杂性、反思精神是不够的,很多诗歌是单向度、平面化、姿态性的。城市诗歌的写作者大多是年轻人,对他们而言,作为现代性主体的成长与构建非常重要,写作主体精神构成的转变与其作品内质的改变或许是同步的。
(节选自王士强《诗歌应有对生活现实的深切抵达》,有删改)
27. 材料中“城市诗歌”有哪些特点?
28. 根据材料,概括“城市诗歌”存在的问题。
29. “城市诗歌”的发展需要创作主体作出哪些努力?请加以概括。
【答案】27. ①关注城市生活和现代生活;②具有“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两种主导性倾向;③发展迅速和问题凸显并存。
28. ①写作注重形式,缺乏真情实感;②表现对象缺乏生命主体性;③深受浮躁之风的影响。
29. ①要真正融入城市生活;②要有价值立场和反思精神;③要全面了解城市生活的复杂性。
【解析】
【27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找准答题区域,尽量用原文中的词语概括。题干是“材料中‘城市诗歌’有哪些特点?”,首先在文中找到叙述“城市诗歌”的相关句段,抓住关键词“城市诗歌”“特点”,然后通读全文,可确定在文章前半部分,结合相关语句“关于城市生活、现代生活的诗歌很多,有两种主导性倾向,其一是热情的、浪漫的倾向,体现出“现代性”特征。其二是排斥的、无奈的倾向,体现出“后现代性”特征,且以第二种所占比例更大。”“就现实之中的城市诗歌而言,它代表了诗歌中的生长性力量,其发展可谓突飞猛进,其问题也同样很突出。”,只要抓住相关的形容词就不难归纳出其关注城市生活和现代生活、具有“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两种主导性倾向、发展迅速和问题凸显并存的特点。
【28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有效信息,并定向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答题时要审清题干,勾画出相关句子,再进行概括。抓住题干“‘城市诗歌’存在的问题。”,首先在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就现实之中的城市诗歌而言,它代表了诗歌中的生长性力量,其发展可谓突飞猛进,其问题也同样很突出。”,答题区间在这句话之后部分,然后仔细阅读这部分,抓住相关语句,如“大多的写作给人的感觉是形式大于内容、姿态大于实质,很大一部分是表面化、观念性的写作,并无真正去发现、介入城市生活,并没有表达出对城市的真情实感。”、“城市更多是作为景观、作为他者而存在的,是一个没有生命的客体。”、“当今社会的浮躁之风在诗歌中不无体现,在城市诗歌中更为集中,……过度追求‘丧文化’的写作,哗众取宠、口号式的写作。”,概括出“城市诗歌”存在的问题。最后分点列写,要注意结合材料分析。
【29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有效信息,并定向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找准答题区域,尽量用原文中的词语概括。题干是“‘城市诗歌’的发展需要创作主体作出哪些努力?请加以概括。”,抓住关键信息“创作主体”“努力”。然后通读全文,结合相关语句“在城市诗歌中更为集中,……而缺乏诗人应有的价值立场和反思精神,消费化、快餐式的写作,……城市对现代人而言有着复杂的意味,它不是完美无缺的存在,但也不是罪恶的渊薮,它对个体的人构成挤压和消耗,同时也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此而言,当今城市诗歌的复杂性、反思精神是不够的,很多诗歌是单向度、平面化、姿态性的。城市诗歌的写作者大多是年轻人,对他们而言,作为现代性主体的成长与构建非常重要,写作主体精神构成的转变与其作品内质的改变或许是同步的。”,再根据第二小题城市诗歌存在的问题,从反面进行分点概括,注意点不要重复。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
语文I 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提倡民族精神教育,绝不是 ▲ ,关门自大,遗世独立,而是为了求得将自己民族投入世界各民族之林, ▲ ,能够与世界各民族 ▲ ,得一平等自由之地位。
A. 特立独行 激浊扬清 并行不悖
B. 特立独行 激浊扬清 并驾齐驱
C. 抱残守缺 革故鼎新 并驾齐驱
D. 抱残守缺 革故鼎新 并行不悖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核辨析近义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辨析近义词语(包括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第一处,特立独行:也泛指特殊的,与众不同的。普遍形容人的志向高洁,不同流俗。抱残守缺:指抱着残缺陈旧的东西不放,形容思想保守,不求改进。也指保存价值较低或与当前社会脱节的习俗。也可指保存虽有残缺,但仍有价值的古物。根据语境“提倡民族精神教育,绝不是“关门自大,遗世独立”,此处所说的是提倡民族精神教育的目的,因此应填“抱残守缺”;第二处,激浊扬清:本意为冲去污水,让清水上来。比喻抨击坏人坏事,褒扬好人好事。革故鼎新:指去除旧的,建立新的。革除旧弊,创立新制。多指改朝换代或施政有重大变革等。根据语境“而是为了求得将自己民族投入世界各民族之林,……”,因此应该用“革故鼎新”。第三处,此处空格说的是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民族位于平等自由的地位,并行不悖:指同时进行而互相不违背。并驾齐驱:指并排套着的几匹马一齐快跑,比喻彼此的力量或才能不分高下或地位相当。根据语境“能够与世界各民族……,得一平等自由之地位”,应选“并驾齐驱”。故选C。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关于科学问题,在上世纪20年代有过科玄之争。至今,这类讨论还将继续。可以肯定的是,科学已经成为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东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西科学思想各有长处,互相结合,更有利于科学的发展,也将是世界科学发展的新趋势。
①中国传统科学思想与西方的科学思想有互补的关系
②中国重整体综合,西方重局部分析
③但是,唯科学主义却可能受到惩罚
④中国有较多的辩证思维,西方有较多的定量研究
⑤即使是科学,也还有不尽人意的方面
⑥因为人类生活除了科学,还需要其他的非科学的东西
A. ⑤⑥③①④② B. ③⑥⑤④②① C. ③⑥⑤①②④ D. ⑤⑥③④②①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同时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此类题一般结合排除法进行。题干要求选出“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根据前句内容说“科学已经成为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东西”,可知③为首句,排除AD项,再根据标点符号的提示作用和句群的内在逻辑关系,可知句⑥是原因,应紧接着③,再者①②④都是说中国与西方的科学思想,应排在一起,其中①是总说,②④是分说,故顺序是①②④,可排除B项。故选C。
【点睛】排序类试题要求考生在注意语言表达的整体性、连贯性原则以外,还要多角度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口。对语句排序试题一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揣摩语段的整体意义,理清选项内容所提供的信息和表达内容的主旨。
2.分析选项内容与整体语段的语境联系。
3.进行对比分析,排除干扰项。该类试题几个选项在语句的数量或内容上基本相同,只是顺序不同,或者语句的语调点不同,选择时,找准选项的相异点,以此为突破口,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4.通读语段,看看整个语段衔接是否紧凑合理。
3.下列句子中所用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他们俩虽然十分亲密,方鸿渐自信对她的情意到此为止,好比两条平行的直线,无论彼此距离怎么近,拉得怎么长,终合不拢来成为一体。(钱钟书《围城》)
B. 这因为以前的文艺,好像写别一个社会,我们只要鉴赏;现在的文艺,就在写我们自己的社会,连我们自己也写进去。(鲁迅《文学与政治的歧途》)
C. 但真的历史却是一条河。从那日夜长流千古不变的水里石头和砂子,腐了的草木,破烂的船板,使我触着平时我们所疏忽了若干年代若干人类的哀乐!(沈从文《湘行散记》)
D. 那时候,他是一棵正往高大里长的树,他算到,不久,他的枝叶就会铺展开。如今,儿子死了,马上又要往外租房,他看明白这是自己的枝叶凋落。(老舍《四世同堂》)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常见修辞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对所给选项逐一辨析手法,然后选出符合题意的一项。本题B项,“这因为以前的文艺,好像写别一个社会”中“好像”表示不肯定的判断,不是比喻词,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ACD三项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故选B。
4.下列对文化常识理解不正确一项是
A. “乌鸟之情,愿乞终养”。乌鸦有反哺之情,羊羔有跪乳之意。“乌鸟之情”比喻对长辈的孝养之情,体现了中华民族重视人伦亲情的传统美德。
B. “谢家宝树”,多指有出息的家族后代,因谢玄回答谢安的话语“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而为世人认可。王勃说“非谢家之宝树”表达了自己的自谦之意。
C. “黍离之悲”,典出《诗经·王风》:“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多用来表达人们在离别时的无限伤感,与“多情自古伤离别”有异曲同工之妙。
D. 做买卖的商人都说自己是“端木遗风”。“端木”指孔子弟子子贡,复姓端木名赐。子贡诚实经商,体现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良好风尚,一直为后代儒商推崇。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核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中外重要作家、作品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作家作品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C项,“多用来表达人们在离别时的无限伤感,与‘多情自古伤离别’有异曲同工之妙。”表述有错,“黍离之悲”应是表现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也指国破家亡之痛。故选C。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方君柯亭传
袁枚
叙奇行易,叙庸行难。古今文人,都操此论。然而庸德庸行,圣人所重。故曰:“中庸不可能。”人果能于伦常日用间为人之所不能为,则庸中之奇,又何尝不觥觥兀立耶?吾于方君柯亭见其人矣。
君讳源聚,字函光,号柯亭,古歙人也。生而孤露,事亲孝,行己恭。家业先丰后啬。或为君危,君慨然曰:“穷通,命也。素位而行,道也。吾何容心哉?”早废举子业,贸迁有无。稍稍自立,便趋人之急。乡党义举,赴之若热。辛未岁大饥,君出境购粟,还乡平粜,赖以存活者无算。同产六人,其季早亡。兄弟析产时,君又慨然曰:“媰孀抚孤,傫然孑立,薪水殊艰。我丈夫也,自食其力,安用祖宗余庇耶?”遂却所分田产,全以畀之。嗟乎!仁义不行,《鹿鸣》兴刺。今之人,往往争一缺口盆、折足几,兄弟勃谿者,比比也。即史载薛包分家,奴婢取其老病者,田庐受其荒顿者,号称古之贤豪。然彼终有所受分,非脱手不取也,以君相较,其义心清尚,不更加古人一等哉!至于葺琳宇,修浮图,又其末节余行,不足为君异也。
君以捐修城工议叙主簿,年六十而卒。子五人,名如川者,九岁能诗,以文噪于时。今年就试金陵,饷隃麋百螺①,上镌“随园先生著书之墨”,曰:“昔韩昌黎能文,求传志者辇金币如山如川。家贫无能为役,故辛苦捶烟,为先生润笔,为先人乞传。”余嘉其意而不忍辞也。
论曰:传记之体,有叙无断。常谓苏子瞻作温公神道碑以一诚字相贯串,是温公论,非温公碑也。然事迹少不得以议论行之。太史公叙屈原、伯夷,参入己意,方有波澜回折。余书方君,亦此意也。
【注释①】隃麋百螺:隃麋,地名,墨的代称。螺,量词。
5.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家业先丰后啬 啬:财物窘困
B. 仁义不行,《鹿鸣》兴刺 刺:怨愤
C. 以文噪于时 噪:名声显扬
D. 辇金币如山如川 辇:车载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在寻常生活中做出常人做不到的事情,就是常人中的奇人,方柯亭就是这样的奇人。
B. 方柯亭一出生父亲就去世了,他侍奉母亲很孝顺,待人处世很谦恭。他很早就放弃了科举仕途,去做生意。
C. 方先生兄弟六人,小弟早亡。兄弟分家时,先生怜惜小弟一脉孀妻弱子生活不易,把自己应得全给了小弟一家。
D. 方柯亭曾在家乡修道观、建佛塔,但作者认为这些事情还算不上善行义举,所以不值得在传记中加以叙述。
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辛未岁大饥,君出境购粟,还乡平粜,赖以存活者无算。
(2)然彼终有所受分,非脱手不取也,以君相较,其义心清尚,不更加古人一等哉!
8. 请参照文章末段概括这篇传记的写作特点。
【答案】5. B 6. D
7. (1) 辛未年大饥荒,先生离开家乡买粮食,回乡后以平价卖出,仰赖他活下来的人不计其数。
(2) 但是(薛包)他最终还是有接受的东西(有所接受的),不是完全不取,拿方君和他比较,(方君)的道义之心和高尚节操,不是更加超出古人一等吗!
8. (1)内容上, 以一“奇”(或“异”)字贯穿全篇;(2)写法上,叙述中参入作者的主观.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本题要求选出“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B项,“《鹿鸣》兴刺”的意思是“《鹿鸣》一诗加以讽刺”,所以“刺”的意思是“讽刺”。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D项,“但作者认为这些事情还算不上善行义举”错误,原文是“至于葺琳宇,修浮图,又其末节余行,不足为君异也。”,可知作者认为这些只是些细枝末节的事情,不能算他的奇异之行,故“算不上善行义举”于文无据。故选D。
【7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1)中的“饥”,饥荒;“出境”,离开家乡;“平”,平常价格;“粜”,卖、卖出;“赖”,依赖、依靠; “无算”,无法计算,形容数目多。(2)中的“有所受分”,有接受的东西;“脱手”,出手,离手;“非脱手不取也”,“非”表示否定判断,判断句;“以”,介词,拿;“义心清尚”,道义之心和纯洁高尚的节操,其中“义心”,指道义之心;“加”,超出。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分析写作手法的能力。题目是“请参照文章末段概括这篇传记的写作特点。”,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最后一段,抓住题眼“这篇传记的写作特点”,找到相关语句,进行概括。要概括传记的写作特点就要从其内容和写法两方面进行。然后分析文章尾段,这一段先引“论”的观点:传记这一文体,本应客观叙述而无主观论断,然后以苏轼的温公神道碑为例写自己过去的看法,再写太史公作传加入自己的主观评价,使文章波澜曲折,最后点自己作方君传,也是出于这一意图。解答本题除了抓住结尾段尾句“余书方君,亦此意也。”,还要结合本文是写方柯亭君之奇的内容,然后从内容和写法两方面加以概括即可。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叙写不寻常的事迹容易,叙写寻常的事情很难。古今的文人,都秉持这个观点。然而平常的品德寻常的行为,却正是圣人所看重的。所以孔子曾说:“真正做到中庸是不可能的”。一个人如果能在日常生活中做出常人做不到的事情,就是常人中的奇人,又何尝不能雄立(于世)呢?方先生就是这样的人啊。
方君名源聚,字函光,号柯亭,古歙人。先生一出生父亲就去世了,他侍奉母亲很孝顺,待人处世很谦恭。家境开始很丰裕后来却窘困了。有人为他担忧,他却慨然说:“困窘还是显达,是命。安于本分,是道。(贫富)我怎会放在心上呢?”先生很早就放弃了科举仕途,去做生意。生计刚能自给,就热心于救助他人的危难。乡里仗义疏财的事,他都热心参与。辛未年大饥荒,先生离开家乡买粮食,回乡后以平价卖出,仰赖他活下来的人不计其数。兄弟六人,最小的弟弟早亡。兄弟分家产时,先生又慨然说:“一个寡妇抚养孤儿,孤苦可怜,维持生计特别不容易。我是男子,能够自食其力,哪里需要祖上留下来的财产呢?”于是推却所分到的田产,全部给了小弟弟一家。唉!仁义得不到施行,《鹿鸣》一诗加以讽刺。现在的人,往往为了争一口破口的盆、一张缺腿的桌子,兄弟争吵的事情,到处都是。即如史载薛包分家的事,奴婢(薛包)只选取其中年老病弱的,田产房屋(薛包)只要那荒瘠破败的,就被称为古代的贤士豪杰。但是(薛包)他最终还是有所接受的,不是完全不取,拿方君和他比较,(方君)的道义之心和高尚节操,不是更加超出古人一等吗!至于方君在家乡修寺院、建佛塔,只是些细枝末节的事情,不能算他的奇异之行。
方君因为为修城捐款被地方举荐为主簿,六十岁时去世了。方君有五个儿子,其中一个叫如川的,九岁就能写诗,凭借文章名噪一时。今年来金陵应试,送我百枚好墨,上面刻着“随园先生著书之墨”,说:“先前韩昌黎擅长为文,求他写传文的人用车子装着大量的钱物。我家里贫穷,又没有能供人驱使的才能,自己辛苦制作了这些墨,作为给先生的报酬,求先生为父亲写一篇传。”我赞赏他的心意不忍心拒绝他。
论曰:传记这一文体,本应客观叙述而无主观论断。我曾经认为苏轼写温公神道碑用一“诚”字贯穿全篇,这是温公论,不是温公碑传。但是传主事迹太少不得已加些主观议论,太史公为屈原、伯夷作传,加入自己的主观评价,文章才有波澜曲折。我作方君传,也是出于这一意图。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风入松
田中行
一宵风雨送春归。绿暗红稀。画楼尽日凭阑意,与谁同捻花枝。门外蔷薇开也,枝头梅子酸时。
玉人应是数归期。翠敛愁眉。塞鸿不到双鱼远,恨楼前、流水难西。新恨欲题红叶,东风满院花飞。
9. “画楼尽日凭阑意”,主人公画楼凭栏有哪些情意?试结合全词加以概括。
10. 赏析尾句“新恨欲题红叶,东风满院花飞”的表达效果。
【答案】9. (1)风雨春归的痛苦。(2)思念远人的孤独。(或“音讯渺茫的怅惘。”)(3)时光流逝的无奈。
10. 以“东风满院花飞”照应“春归”;寓情于景,描写落花纷纷景象,抒发主人公面对春天消逝、青春空老的无奈;一个“欲”字,欲题而未题,细腻传达出主人公想要表达思念却又无从说起的惆怅。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解答此类题应先审题“‘画楼尽日凭阑意’,主人公画楼凭栏有哪些情意?试结合全词加以概括。”,“哪些情意”可知不止一种。此类试题答题时要多角度思考,可从时间角度梳理,要看作者在不同时段的情感;可从描述对象角度梳理,不仅要看描述主体(诗人或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也要看描述客体(人、事、物、景)蕴含的情感,要抓住意象、情语来答题。从“一宵风雨送春归。绿暗红稀。”可知主人公面对一夜风雨过后绿廕幽暗、红花凋谢的暮春景象,生出春天归去的痛苦之情;“与谁同捻花枝”“玉人应是数归期。翠敛愁眉”,可知道是无人同捻花的孤独愁苦;“门外蔷薇开也,枝头梅子酸时。”“东风满院花飞。”,这几句写对时光流逝青春空老生发的无奈。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审题,明确题目考的是什么,题干是“赏析尾句‘新恨欲题红叶,东风满院花飞’的表达效果。”,这是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属于暗考,题目明确了考查范围是尾句。这类题的一般答题要点是:结构+艺术手法+内容+情感。然后仔细阅读尾句,理解内容,尾句“新恨欲题红叶,东风满院花飞”,写出主人公心中因思念远人心中惆怅想要借题红叶表达却又无从说起,眼前只有落花纷纷的景象一个,词人着一“欲”字,欲题而未题,细腻传达出主人公想要表达思念却又无从说起的惆怅。在这里词人运用寓情于景的手法,描绘了满院落花纷纷的景象。结构上,“东风满院花飞”照应首句“春归”。解答时一定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点睛】表达技巧的内涵十分丰富,一般可分为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结构形式(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对鉴赏表达技巧能力的考查,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在复习时要有意识地对各种表达技巧进行系统归纳整理,掌握它们各自的特点和作用。这类题型的答题模式一般为先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手法,再答出该手法的作用。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皇览揆余初度兮,___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2)夫列子御风而行,__________________。(《庄子·逍遥游》)
(3)问君西游何时还?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4)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未尝往也。(苏轼《赤壁赋》)
(5)庶竭驽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诸葛亮《出师表》)
(6)___________,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7)子曰:“饭疏食饮水,_________,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
(8)不要人夸颜色好,_______________。(王冕《墨梅》)
【答案】 (1). 肇锡余以嘉名 (2). 泠然善也 (3). 畏途巉岩不可攀 (4). 逝者如斯 (5). 攘除奸凶 (6). 安得广厦千万间 (7). 曲肱而枕之 (8). 只留清气满乾坤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直接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肇锡、嘉名、泠然、巉岩、攀、逝、攘除、厦、曲肱、清气、乾坤。
五、现代文阅读(一)(1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村里的电影
贾平凹
①一群乌鸦在天上旋转,方向不固定的,末了,就落下来;黑夜也在翅膀上驮下来了。九沟十八岔的人,都到河湾的村里来,村里正演电影。三天前消息就传开,人来得太多,场畔的每一棵苦楝子树,枝枝桠桠上都坐满了,从上面看,净是头,像冰糖葫芦,从下面看,尽是脚,长的短的,布底的,胶底的。后生们都是二十出头,永不安静在一个地方,灰暗里,用眼睛寻着眼睛说话。
②早先地在一起,他们常被组织着,去修台田,去狩猎,去护秋,男男女女在一起说话,嬉闹,大声笑。现在各在各家地里,秋麦二料忙清了,袖着手总觉得要做什么,却不知道做什么,肚子饱饱的,却空空的饥饿。只看见推完磨碾后的驴,在尘土里打滚,自己的精神泄不出去,力气也恢复不来。
③场畔不远,就是河,河并不宽,却深深的水。两岸都密长了杂木,又一层儿相对向河面斜,两边的树枝就复交纠缠了。河面常被这种纠缠覆盖,时隐时现。一只木排,被八个女子撑着,咿咿呀呀漂下来。树分开的时候,河是银银的,钻树的防空洞了,看不见了树身上的蛇一样裹绕的葛条,也看不见葛条上生出茸茸的小叶的苔藓。木排泊在场畔下,八个女子互相照看了头发,假装抹脸,手心儿将香脂就又一次在脸上擦了,大声说笑着跳上场畔。
④后生们立即就发现了,但却正经起来,两只眼儿都睁着,一只看银幕,一只看着场畔。
⑤八个女子,三个已经结了婚,勾肩搭背的,往人窝里去了,她们不停地笑,笑是给同伴听的,笑也是给前后的人听的。前后有了后生,也大声说话,说是说明电影上的事,话也是给他人说明自己的能耐的。都知道是为了什么,都不说是为了什么。
⑥五个女人是没有订婚的,五个女子却并不站在一起,又不到人窝去,全分散在场河边上,离卖醪糟的小贩摊,不远不近,小贩摊上的马灯照在身上,不暗不明。有后生就匆匆走过去,又匆匆走过来,忙乱中瞅一眼,或者站在前边,偏踩在一块圆石头上,身子老不得平衡,每一次从石头上歪下来,后看一眼,不经意的。女子就哧哧地笑,后生一转身笑声便噤,身再一转,嗤嗤又响。目光碰在一起了,目光就说了话,后生便勇敢了,要么搭讪一句,要么,挪过步来,女子倒忽地冷了脸,骂一声“流氓!”热热的又冷冷了,后生无趣地走了。女子却无限后悔,望着星星,星星蒙蒙的,像滴流着水儿。再换过地方,站在卖醪糟的那边一只手儿托着下巴,食指咬在牙里。
⑦一场电影完了,看了银幕上的人,也看了银幕下的人,也被人看了。八个女子集合在场畔,唱了一段花鼓,却说:别唱了,那些没皮脸的净往这儿看呢!就爆一阵笑声,上了木排,从水面上划走了。木排在河里,一河的星星都在身下,她们数起来,都争着说哪颗星星是她的,但星星老数不清。说:“这电影真好!”奋力划桨。
⑧木排上行到五里外的湾里,八个女子跳下去,各自问一句“几时还演电影呢?”各自走进八个岸边的山洼。已经听见狗在家门口汪着了,一时间,脚腿却沉重起来,没了一丝儿力气……
(节选自《商州又录》)
12.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①段写村里人多,采用了不同的视角来表现:有远景全瞻,有上下切换,有局部特写。
B. 文章第②节写人们“只看见推完磨碾后的驴,在尘土里打滚”,表现了人和驴在劳作以后都感到身体上深深的疲惫。
C. 文章写人,常通过人物行为的细节表现其内心的情感,笔触细致、含而不露,如第⑥段写女子呵斥男子后“食指咬在牙里”,表达其后悔之情。
D. 全文语言质朴自然,简洁凝练。既有对生活中口语的真实呈现,又精心营构,优美而富于特色。
13. 文章通过“村里的电影”,巧妙串起青年男女交往的前后经过,请简要概括。
14. 请探究文章中画线句子的意蕴。
【答案】12. B 13. 村里演电影引来了青年男女;女子看电影笑和说话,都是给周围后生听;后生看电影时实际在看女子并借机搭讪;电影结束,他们期待下一次的相遇。
14. 回到现实后身体的疲惫;经历看电影的兴奋后精神上的倦怠;对情感生活的渴望。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本题B项,“表现了人和驴在劳作以后都感到身体上深深的疲惫”分析有误,原文是“现在各在各家地里,秋麦二料忙清了,袖着手总觉得要做什么,却不知道做什么,肚子饱饱的,却空空的饥饿。……自己的精神泄不出去,力气也恢复不来。”,可知表现的应该是人在精神上无处发泄。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先审题,再概括情节,分析结构;抓住关键词句理解主题。本题题干是“文章通过‘村里的电影’,巧妙串起青年男女交往的前后经过,请简要概括。”,抓住“青年男女交往的前后经过”关键信息。然后按照行文顺序归纳和概括“村里的电影”在青年男女交往中所起的作用来理解。文章第一段写因村里演电影引来了青年男女,第二段写早先青年男女的交往,第三段写撑木排的八个女子大声说笑着跳上场畔。第四段写后生们(青年)的表现,第五六两段写八个女子的表现,重点女子呵斥男子后“食指咬在牙里”的细节,以突出其后悔之情,第七段写电影完了后八个女子集合在场畔唱花鼓的事,第八段写八个女子撑着竹排回家。这样即可归纳出村里演电影引来了青年男女,女子看电影笑和说话,都是给周围后生听,后生看电影时实际在看女子并借机搭讪,电影结束,他们期待下一次的相遇。
【14题详解】
本题考核探究文中重要语句丰富意蕴的能力。题目要求请探究文章中画线句子的意蕴。意蕴包括的思想意蕴和情感意蕴。思想意蕴重在理解文本的思想性、认识性。情感意蕴重在理解作者的倾向性,即作者的情感态度、喜怒褒贬。本题先要到文中找到文中的画线句子,这个句子是文章的结尾句,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联系上文理解这画线句子所说的对象,指下木排的八个女子,“已经听见狗在家门口汪着”指的是从看电影的兴奋美好经历中回到各自现实生活中,“脚腿却沉重起来,没了一丝儿力气”的意思是回到现实后身体的疲惫和精神的倦怠,结合前文“一场电影完了,看了银幕上的人,也看了银幕下的人,也被人看了。八个女子集合在场畔,唱了一段花鼓,……说:‘这电影真好!’奋力划桨。……各自问一句‘几时还演电影呢?’”,可知她们对电影的期待,其实是对情感生活的渴望。考生结合这些内容从表层义、引申义和深层义三方面进行探究画线句子的丰富意蕴即可。
【点睛】文学类文本选择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六、现代文阅读(二)(1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吃的哲学
赵士林
①人的吃,有两层意思:一是充饥,乃自然欲求,二是享受,乃文化消费。就第一层意思说,“吃”是人生第一需要,是人生头等大事。古人说:“民以食为天。”恩格斯也说:“人们首先要吃、喝、住、穿……”《汉书》有《食货志》,“食”专讲农业,就是一个“吃”的问题。老子反文明,倡“寡欲”,也还知道要“实其腹”——让百姓吃饱肚子。
②就第二层意思说,“吃”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物质文明。人的“吃”不仅要充饥,还要讲究味道,这就是文化了。从字源学的角度看,中国有“羊大则美”之说,《说文解字》释“美”云:“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简言之,好吃即美。中国文艺评论讲审美鉴赏,常出一个“味”字,这又分明见出“美”从“吃”来的痕迹。
③从吃饱充饥到吃好美食是人之为人的一种普遍追求,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成果。因此,“吃”,作为一种历史文化,应该继承发展,作为一种人生享受,应该合理满足。
④中国的“吃”文化可谓发达也矣。无论主食、副食,都是花样翻新,叹为观止。讲究“吃”表现出中国文化的入世性格。即便出家人的素食也搞得精致讲究,一块豆腐也能做出多少种花样来。对中国人来说,“吃”是人生一大乐趣,故而筷子上常刻有“人生一乐”四字。从孔子开始,就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杨朱更说:“人之生也,奚为哉,奚乐哉,为美厚尔,为声色尔。”
⑤当然,对讲究“吃”,也有批判者在。老子就说“五味令人口爽”,要求人们“虚其心,实其腹”,学圣人的“为腹不为目”,意思是能吃饱就好,不要做那种华而不实的奢侈追求。
⑥从人生境界的层次来看,人的道德追求,理想追求——精神追求当然要高于“吃”的追求。孔子那样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告诉人们颜色难看的食物不能吃,气味难闻的食物不能吃,烹调不当的食物不能吃,没有调味的食物不能吃,但他自己在生活中却是“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认为“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他称赞自己最得意的门生颜回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和后来陶渊明的“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可说是同一境界。
⑦一掷千金,挥霍无度的奢侈浪费,永远是一种“恶”。暴殄天物是人类的耻辱,是降低人在宇宙中的尊严和地位。人的“吃”法也应该有所收敛。昔闻西南某地吃活猴脑,猴的悲啼惨号,人的津津然、陶陶然,何啻一幅地狱图!
⑧由此想到,孟子的“君子远庖厨”颇耐琢磨,其实决不虚伪。
⑨况且,真有文化的人,真有修养、风范、情操、境界的人,如苏东坡,是“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他们的“吃”,如同他们的“饮”,能从中品味人生。“吃”和“吃”真是大不一样。酒囊饭袋,肥肝厚肉,徒增其俗不可耐;吸血鬼,寄生虫,只落个可憎可鄙。
⑩故有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有删改)
15.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吃有充饥和享受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吃”是人生第一需要,第二层意思是“吃”是一种文化。
B. 中国的“吃”文化十分发达,主要体现在吃的花样翻新,且吃得精致讲究,表现出中国文化的入世性格。
C. 人的“吃”法应该有所收敛,是因为暴殄天物是人类的耻辱,降低人的尊严和地位,“君子远庖厨”是有道理的。
D. 苏东坡“果蔬草木,皆可以饱”,让我们看到了文化人和普通大众的吃是不一样的,粗茶淡饭应是有修养情操人的追求。
16.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大量引用文化经典,列举文化名人,使文章论证有说服力,也增强了文章的文化韵味。
B. 文章第⑥段将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孔子与上文老子对比,指出老子强调“吃饱就好”,而孔子却主张、践行吃要讲究色香味。
C. 文章行文在几次转折、递进中,层层推进,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吃”的哲学,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D. 作为一篇说理文,文章语言轻松明快,并不一本正经说教,但却将作者思想意旨传达得贴切到位。
17. 依据全文,请简要概括 “吃的哲学”的内涵。
【答案】15. D 16. B
17. 讲究味道,有文化之美;讲究吃法,有人生乐趣;不求吃喝,有精神境界;避免奢侈,有人生品味。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和概括中心意思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比较、辨析。本题D项,“粗茶淡饭应是有修养情操人的追求。”分析有误,在文中也没依据,原文只是说“真有文化的人,真有修养、风范、情操、境界的人,如苏东坡,是‘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他们的‘吃’,如同他们的‘饮’,能从中品味人生。”。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能力,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B项,“文章第⑥段将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孔子与上文老子对比,”错,从文章第⑥段内容看并未将孔子和老子比较,写孔子是为了论述“吃”要有精神追求。故选B。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题目要求依据全文简要概括 “吃的哲学”的内涵。解答本题首先要通读全文,理解每段内容。找到文中对于“吃”的概括性和描述性语句,然后进行概括。比如从文章第二段“‘吃’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物质文明。人的‘吃’不仅要充饥,还要讲究味道,这就是文化了。”,可归纳出吃讲究味道,有文化之美;从第四段可归纳出吃要讲究吃法,有人生乐趣;从第六段可归纳出不求吃喝,是一种精神境界;从文章七至九段可归纳出吃要避免奢侈,有人生品味。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比阅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七、现代文阅读(三)(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记忆虽然看起来神秘莫测、难以触及,但它其实也有着坚实的生理基础。神经科学的教科书是这样说的:两个相邻的脑细胞通过连结的突触释放化学物质传递信息时,记忆就形成了。当大脑再次回忆时,这些连接就会被重新激活,并得到加强。一个多世纪以来,认为记忆存储于突触,一直是神经科学界的主流观点,不过,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一项新研究很可能会颠覆这一看法。
新的研究认为,记忆很可能被存储在了脑细胞内。
如果这个结论正确,将会给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带来重大突破。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主要表现就是患者会不断遭受痛苦回忆带来的侵扰。
十多年前,科学家开始研究用一种叫做普萘洛尔的药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普萘洛尔可以阻碍一些蛋白的合成,而这些蛋白对于形成长期记忆必不可少,因此这种药被认为可以阻止新记忆形成。可惜,人们很快就发现这不能解决问题——除非痛苦的事件发生后立即服用该药物,否则人依然会有不愉快的回忆。
近来,一种新的研究思路进入了科学家的视野:有研究表明,当人回想一段回忆时,被重新激活的连接不仅增强了,而且会暂时变得更容易改变——这个过程叫“记忆重固化”。在此时使用普萘洛尔(或其他治疗手段,如电刺激或使用其他药物)可以阻止记忆的重固化,并清除相关的突触。这种减少重固化的机制,吸引了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神经生物学家戴维·格兰茨曼的注意,他开始用海兔(一种像鼻涕虫的软体动物,是神经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动物)来开展研究。他和同事先对海兔施以轻微的电刺激,使海兔形成关于该事件的记忆,并在大脑中形成新的突触。然后,再将海兔的神经元转移到培养皿中,并用化学方法触发这段记忆,紧接着施用普萘洛尔。
和早前的研究一样,普萘洛尔清除了这段记忆相关的突触。但是,当再次触发这些细胞的记忆后,这段记忆在48小时之内完全恢复了。格兰茨曼说:“记忆完全恢复了,所以我猜测,记忆并非完全存储于突触中。”
如果记忆不是存储于突触中,那又被存在哪了呢?
科学家仔细检查神经元后发现,虽然突触已被清除,但细胞内部的分子和化学变化却保留了下来。可能是这些永久变化留下了记忆的痕迹。另一种可能是,记忆通过表观遗传修饰编码在细胞的DNA中,这些修饰会影响基因的表达方式。格兰茨曼和其他一些研究人员都倾向于后一种解释。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神经科学家埃里克·R·坎德尔因对记忆的研究,获得了200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对于新的研究,他谨慎地注意到,实验结果是在施加药物后48小时之内获得的,而在这段时间内,记忆的固化过程并不稳定。
尽管才刚刚起步,但新研究确实表明,药物治疗很可能无法驱除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的痛苦记忆。格兰茨曼说:“如果你两年前问我,用药物能否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我很可能会回答可以,但现在我不这么认为了。”不过,他补充道,记忆可能存储于细胞内部这一新发现,应该有助于治疗另一种与记忆有关的疾病——阿尔茨海默病。
(摘编自《大脑把记忆存在哪》,《环球科学》2016年09月26日)
1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突触是两个相邻的脑细胞的连结部分。认为记忆存储于突触,一直是神经科学界的主流观点。
B. 普萘洛尔被认为可以阻止新记忆形成,是因为它可以阻碍一些对于形成长期记忆必不可少的蛋白的合成。
C. 减少记忆重固化就是使用普萘洛尔或其他手段阻止记忆的重固化,并清除相关的突触。
D. 突触被清除,但细胞内部的分子和化学变化却保留了下来,这证明了记忆并非存储于突触中。
19.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痛苦的事件发生后未立即服用普萘洛尔,人依然会有不愉快的回忆,应该是由“记忆重固化”造成的,因为当人回忆时,被重新激活的连接增强了。
B. 电刺激可以使动物形成记忆,在大脑中形成新突触,从而阻止记忆的重固化,并清除相关的突触。
C. 格兰茨曼认为药物治疗很可能无法驱除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的痛苦记忆,而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有新希望的主要依据都是记忆可能存储于细胞内部这一推断。
D. 科学家格兰茨曼在表述研究结论时说“我猜测”以及坎德尔对于新的研究“谨慎地注意到”,都体现了科学家对待科学研究的审慎态度。
20. 结合材料,请简要概括研究人员推断“记忆很可能被存储在了脑细胞内”这一结论的依据和研究步骤。
【答案】18. D 19. B
20. 依据:清除相关的突触后,触发相关细胞,记忆还能恢复。步骤:(1)刺激海兔形成记忆后触发这段记忆,并用药物等手段清除相关记忆的突触;(2)再次触发脑细胞记忆回复后,检查神经元依据两种可能做出结论猜测。
【解析】
【18题详解】
此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考生要浏览选项,然后到材料中圈出相关内容,最后进行比对。此题为读图题,主要围绕材料二的两个图表展开。本题D项,“但细胞内部的分子和化学变化却保留了下来”表述错误,原文是说“可能是这些永久变化留下了记忆的痕迹”,表明这只是一种“可能”,不能作为绝对的证据得出结论。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分析与评价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先审题,题干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题目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本题B项错误,“从而”前后的逻辑关系在原文无依据,原文说“他和同事先对海兔施以轻微的电刺激,使海兔形成关于该事件的记忆这段记忆在48小时之内完全恢复了”。故选B。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和对文中重要内容的定向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审题,题干是“结合材料,请简要概括研究人员推断‘记忆很可能被存储在了脑细胞内’这一结论的依据和研究步骤。”,要抓住题干中“结论依据”“研究步骤”关键信息。然后需找到题干中的结论这句话,在文章第二段,即“记忆很可能被存储在了脑细胞内”,最后需定位这个结论在文中的相关科学研究过程和描述概括性性语句,进行归纳概括。结合相关语句,如“和早前的研究一样,普萘洛尔清除了这段记忆相关的突触。但是,当再次触发这些细胞的记忆后,这段记忆在48小时之内完全恢复了。……科学家仔细检查神经元后发现,虽然突触已被清除,但细胞内部的分子和化学变化却保留了下来。可能是这些永久变化留下了记忆的痕迹。另一种可能是,记忆通过表观遗传修饰编码在细胞的DNA中……”,可归纳依据是清除相关的突触后,触发相关细胞,记忆还能恢复。研究步骤则从其中的研究过程按照先后顺序概括出来即可。
【点睛】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
八、作文(70分)
21.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三则材料选其一即可)
(一)碰撞,可能源于双方的差异和无预设的相遇;碰撞,也会让人感到冒犯和不快;但更多时候,碰撞带来了交流,激发了兴趣,引起了探索。在一个多元的世界,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碰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二)生活中有很多种味道。味道可以尝,可以嗅,可以品。舌尖上有美味,芝兰之室有香味,一本好书有滋味……不同的味道是不同的体验,不同的味道丰富了不同的人生。
(三)距离,是时空相隔的长度,也是认识、感情上的差距。远距离欣赏,等距离交往,零距离沟通……善于调适距离,彰显处世之道、人格魅力和精神境界。
【答案】思想碰撞,向上的车轮
石头与石头的碰撞,摩擦出人类文明的小火花;乐器与乐器碰撞,造就了人类艺术花园的百花齐放;思想与思想碰撞,才有了世界进步的车轮滚滚向前。
与物物碰撞不同,思想上的碰撞意义重大。不同的思想相遇了,碰撞了,其激发出的火花四射,彼此相互启迪,互学互鉴,取长补短,就如同那有了源头活水的半亩方塘,“天光云影共徘徊”。
思想上的碰撞,会让你的心胸更加宽广。不断与新思想碰撞,会你不再闭目塞听,而是拥有灵活的思考方式,在这样的思考方式下,整个人会变得通脱,气质一点点沉淀,最终心灵如经受无数次打磨的圆润玉石,坚韧高洁。苏轼便是这样的人,一个能够在儒释道之间自由行走的人。苏轼一生遭遇多次贬谪,贬谪的生活苦不堪言,而他与几位僧人好友的交流,让他逐渐看淡了人生的失意,笑对挫折,“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正是思想上的碰撞,让苏轼参透了一切,历经磨难而依旧乐观豁达,处变不惊。
思想上的碰撞,会让你在蜕变中成长。有的时候,碰撞会将双方“击碎”,然后才逐渐形成新的生命,这大概也是科技发展、文明进步必须经历的一种痛苦的裂变重组过程。物理界争论数百年的波动说和粒子说困扰了无数科学家,然而最终波粒二象性的结论一出,震惊了科学界。那些科学家之前对于波动说和粒子说的辩论与坚持难道无用吗?不,是在碰撞中,双方指出了彼此的不合理,才为两者思想最终的融合创造了条件。是的,“真理越辨越明”,能不断地推翻自己的过去,重塑新的自我,这是碰撞带来的蜕变和进步。
当然,思想上的碰撞应是一种深层次的对话与交流,是相互启迪,互学互鉴,取长补短,并不是一方千方百计碾压另一方,也不是碰撞之后草率地握手言和,即使与权威碰撞,也不要迷信、盲从。鲁迅先生就要求我们面对文化的碰撞时博采众长,有智慧有选择地“拿来”,为我所用。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的裘锡圭教授,为了学术研究的严谨性,不仅请同事、学生为自已挑错,还通过互联网向网友征求意见。可见,思想的碰撞来源于自我的探索与思考,碰撞之后,应立足于自我的提升。
思想碰撞,乃向上的车轮!让我们学会享受思想的碰撞吧!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本题是一则材料作文。本题作文要求三则材料选择其一即可,这就要求考生对材料进行深度解读,对于考生的逻辑分析能力要求较高。第一则材料的核心词是“碰撞”,第一句是说碰撞的可能缘由;第二三句讲的是碰撞的结果;第四句指出我们应该深思如何面对碰撞。第二则材料的核心话题是“味道”。材料先指出生活中味道有很多而且具体可感,然后指出味道不仅是舌尖上的美味,也指人生百味,我们所遇到的,慢慢会都会酝酿成一种特殊的味道,即人生百味。第三则材料的核心词是“距离”,第一句指出距离的内涵,第二句则是说人生如能把握好距离的尺度,就会彰显处世之道、人格魅力和精神境界。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本题题干要求选择其中一则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由此,考生既可以根据材料的核心词,再由此联想具体的人和事,更容易写得真切深刻。此外,要求“选好角度”,说明考生不管是从材料的哪个角度出发立意,均应视为“符合题意”。行文,一定要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材料的立意,可以从材料引入,也可以从生活中的现象引入,然后从不同角度分析这些现象折射出的东西,接着联系现实,最后回扣开头和标题。
【审题】本题是一道暗含权衡比较的思辨类材料作文,命题有突出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的指向。其特点:有核心词,有思维导向;有对材料的解剖,也需围绕材料发散引申。总之,“活”,是这道题的最大特点。不管怎么说,相信“活”一点的考生应该能写出有思想、有文采的好文章来!
供选立意有:1、“碰撞”是促使人前进的驱动力;“碰撞”是双方相识相知的别样路径;“碰撞”创造奇迹。2、味道可以成就自我、历练人生;味道展现精神气质、文化品格或者民族精神。3、距离产生美;保持交往距离,可提升精神境界。
行文结构: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总分式、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总分式的结构行文,首先总说自己的观点是什么,然后分析为什么,最后回扣论点总结全文。安排结果时刻意凸显一下标题、开头、结尾的照应关系。
素材:
理论素材:
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焉有火,互击而发灵光。
事实素材:
(1)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拉开帷幕,雷军、丁磊、周鸿祥等人齐聚乌镇,思想的火花在唇枪舌剑中闪耀。千年江南水乡乌镇,因为世界互联网大会,正演绎着古与今、旧与新的碰撞与交融。乌镇也因为这些碰撞和交融,已经或正在发生改变。
梁漱溟以一支笔杆碰撞外界的舆论,以一颗真心碰撞外界的嘲讽与打压,而始终坚持真理:(2)屠呦呦以智慧与努力,碰撞青蒿素研发过程中的怀疑与否定,历时几十年,为世界带来生的希望;凡高以他对生活的如火热情,碰撞冷漠的社会,碰撞一切鄙俗的目光,为人类绘画史注人了一抹亮色。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语文Ⅱ(附加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三代之衰,王道熄而霸术焻;孔孟既没,圣学晦而邪说横。教者不复以此为教,而学者不复以此为学。霸 者 之 徒 窃 取 先 王 之 近 似 者 假 之 于 外 以 内 济 其 私 己 之 欲 天 下 靡 然 而 宗 之 圣 人 之 道 遂 以 芜 塞。相仿相效,日求所以富强之说,倾诈之谋,攻伐之计,一切欺天罔人,苟一时之得,以猎取声利之术,若管、商、苏、张之属者,至不可名数。既其久也,斗争劫夺,不胜其祸,斯人沦为禽兽、夷狄,而霸术亦有所不能行矣。
(节选自王阳明《传习录》)
22. 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划线部分断句。(限4处)
霸 者 之 徒 窃 取 先 王 之 近 似 者 假 之 于 外 以 内 济 其 私 己 之 欲 天 下 靡 然 而 宗 之 圣 人 之 道 遂 以 芜 塞。
23. 文中的“管、商”分别指_______和 ______。
24. 请根据材料概括“三代之衰”“孔孟既没”后的社会现象。
【答案】22. 霸者之徒/窃取先王之近似者/假之于外以内济其私己之欲/天下靡然而宗之/圣人之道遂以芜塞。
23. (1). 管仲 (2). 商鞅
24. 圣人之道衰微;欺世之术盛行;人性之善泯灭;霸道之法难行。
【解析】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材料断句的能力。审题关键:1、画线部分需要断几处和有多少分;2、画线部分的意思与上下文有着怎样的联系;3、只需在断句的地方用“/”隔开,不需要加标点。可运用通读大意法、关键词判定法、对举判断法、句式判断法等,如本句中:“……之徒”和“……之近似者”句式相近,可知“徒”“者”后应断开,再根据名词“天下”“圣人”,动词“窃取”“假”等可判断。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能力。从题干上看,不仅要结合文段意思作答,而且从“‘管、商’分别指_______和 ______。”看,空格处应该填人名。解答此类题需要积累一定的文学常识,还要能够读懂文言语段,并依据语段的内容进行大致的推断。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概括文本信息能力。解答本题的要点:1、读懂大意。2、根据材料中对“三代之衰”“孔孟既没”的社会现象描写的相关语句,逐句提取要点。关键点有“王道熄而霸术焻”“圣学晦而邪说横。”“霸者之徒……相仿相效,日求所以富强之说……以猎取声利之术,若管、商、苏、张之属者,至不可名数。”“……斯人沦为禽兽、夷狄,而霸术亦有所不能行矣。”等。
【点睛】参考译文:
夏、商、周三代下来,王道衰微,霸道盛行;孔子、孟子死后,圣学晦暗,邪说横行。教的人不教圣学,学的人不学圣学。主张霸道的人,暗地里用与三代先王相似的东西,借助外在的学问知识来满足自己的私欲,天下之人一时间都尊奉他们,圣人之道便荒废阻塞了。世人相互效仿,天天讨论富国强兵、权谋欺诈、攻城讨伐的学说,以及一切欺天罔人、只追求一时声名利禄的技术,像管仲、商鞅、苏秦、张仪这样的人数不胜数。长此以往,人们相互争夺,祸患无穷,这些人沦为夷狄、禽兽,甚至连霸道之术都推行不下去了。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5.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三国演义》中,关羽、张飞对初出茅庐、备受礼遇的诸葛亮心存不满。诸葛亮参与指挥了一系列战役,依次是“火烧新野”“火烧博望坡”“白河淹曹仁”等,从而树立了威望。
B. 《家》中,“寂寞啊!我们的家庭像是一个沙漠,又像是一个‘狭的笼’。”这句话表现了觉慧对压抑、拘禁的封建家庭的厌恶,对挣脱束缚、向往新生活的强烈渴望。
C. 《哈姆雷特》中,单纯善良的奥菲利娅生活在父亲的羽翼下,她被国王和父亲利用,去试探哈姆雷特是否真的疯了,哈姆雷特指责她:“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
D. 《茶馆》中,日本投降后,流氓特务霸占了王利发苦心经营了一辈子的茶馆,王利发和常四爷、秦二爷三位老人撒着捡来的纸钱,凄惨地叫着,笑着,为自己苦难的一生祭奠。
E. 《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在回程途中想:“那么是什么把你打垮的?”“什么也没有,只怪我出海太远了。”表现了他对自我力量的坚信,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清醒认识。
【答案】A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熟记和理解能力。回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熟记名著的内容,然后在熟记的基础上对名著内容要有自己的看法,要积累一些对名著内容评价的知识。A项,“依次是‘火烧新野’‘火烧博望坡’‘白河淹曹仁’等”错,而是“火烧博望坡”在“火烧新野”之前;C项,选项说“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是哈姆雷特对奥菲利娅的指责错,其实这句话是哈姆雷特对他母亲的指责。故选AC。
26.简答题
(1)《红楼梦》“皇恩重元妃省父母,天伦乐宝玉呈才藻”一回中,元妃让宝玉入见,审定宝玉所写匾额,令宝玉题诗四首。请结合这些情节,分析元妃的形象特点。
(2)《呐喊·自序》中作者写到:“这寂寞又一天天的长大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请理解这两处“寂寞”的内涵。
【答案】(1)①心系幼弟,慈爱如母;②苦心教授,温厚细腻;③贤淑稳重,德才兼备。
(2)①第一处:作者找不到出路,精神无法寄托孤独与悲哀;②第二处:国民精神麻木,猛士得不到理解,其所处战斗环境的黑暗与希望的渺茫。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熟记和理解能力。回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熟记名著的内容,然后在熟记的基础上对名著内容要有自己的看法,要积累一些对名著内容评价的知识。本题要求结合《红楼梦》中“皇恩重元妃省父母,天伦乐宝玉呈才藻”一回中,元妃让宝玉入见,审定宝玉所写匾额,令宝玉题诗四首这些情节,分析元妃的形象特点。这是第十八回内容,要找到这一回中对元妃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等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句子,从“后来添了宝玉,……始得此弟,是以怜爱宝玉,……已得贾妃手引口传,教授了几本书、数千字在腹内了。”可知其苦心教授,温厚细腻的特点,从“其名分虽系姊弟,其情状有如母子。自入宫后,时时带信出来与父母说:‘千万好生扶养,不严不能成器,过严恐生不虞,且致父母之忧。’眷念切爱之心,刻未能忘。”可见其心系幼弟,慈爱如母,从她回家与亲人见面的情景、审定宝玉所写匾额并改名的情节、评定宝玉的四首题诗以及在轿内看此园内外如此豪华,因默默叹息奢华过费等,可见其贤淑稳重,德才兼备。答题时要抓住概括性的语句。
(2)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熟记和理解能力。回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熟记名著的内容,然后在熟记的基础上对名著内容要有自己的看法,要积累一些对名著内容评价的知识。本题要求理解“这寂寞又一天天的长大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请理解这两处“寂寞”的内涵。解答先要熟读《呐喊·自序》一文,理解这篇自序文,勾勒出了作者前期思想的发展脉络,同时对游荡在当时背景中的自弦灵魂进行了深入的剖析。然后结合相关语句理解,第一处,结合“我感到未尝经验的无聊,是自此以后的事。……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可知此处“寂寞”是作者找不到出路,精神无法寄托的孤独与悲哀之意。第二处结合“只是我自己的寂寞是不可不驱除的,……,都为我所不愿追怀,甘心使他们和我的脑一同消灭在泥土里的,但我的麻醉法却也似乎已经奏了功,再没有青年时候的慷慨激昂的意思了”,可知此处“寂寞”是国民精神麻木,猛士得不到理解,其所处战斗环境的黑暗与希望的渺茫。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就社会发展而言,越来越多的人到城市生活是必然的趋势,诗歌作品中的“城市诗歌”所占比重增加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关于城市生活、现代生活的诗歌很多,有两种主导性倾向,其一是热情的、浪漫的倾向,体现出“现代性”特征。其二是排斥的、无奈的倾向,体现出“后现代性”特征,且以第二种所占比例更大。就现实之中的城市诗歌而言,它代表了诗歌中的生长性力量,其发展可谓突飞猛进,其问题也同样很突出。大多的写作给人的感觉是形式大于内容、姿态大于实质,很大一部分是表面化、观念性的写作,并无真正去发现、介入城市生活,并没有表达出对城市的真情实感。城市更多是作为景观、作为他者而存在的,是一个没有生命的客体。当今社会的浮躁之风在诗歌中不无体现,在城市诗歌中更为集中,许多的城市书写被大众文化同化,成为了流行文化的推波助澜者,而缺乏诗人应有的价值立场和反思精神,消费化、快餐式的写作,沉迷于欲望、好勇斗狠的写作,缺乏底线和标准、过度追求“丧文化”的写作,哗众取宠、口号式的写作。城市对现代人而言有着复杂的意味,它不是完美无缺的存在,但也不是罪恶的渊薮,它对个体的人构成挤压和消耗,同时也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此而言,当今城市诗歌的复杂性、反思精神是不够的,很多诗歌是单向度、平面化、姿态性的。城市诗歌的写作者大多是年轻人,对他们而言,作为现代性主体的成长与构建非常重要,写作主体精神构成的转变与其作品内质的改变或许是同步的。
(节选自王士强《诗歌应有对生活现实的深切抵达》,有删改)
27. 材料中“城市诗歌”有哪些特点?
28. 根据材料,概括“城市诗歌”存在的问题。
29. “城市诗歌”的发展需要创作主体作出哪些努力?请加以概括。
【答案】27. ①关注城市生活和现代生活;②具有“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两种主导性倾向;③发展迅速和问题凸显并存。
28. ①写作注重形式,缺乏真情实感;②表现对象缺乏生命主体性;③深受浮躁之风的影响。
29. ①要真正融入城市生活;②要有价值立场和反思精神;③要全面了解城市生活的复杂性。
【解析】
【27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找准答题区域,尽量用原文中的词语概括。题干是“材料中‘城市诗歌’有哪些特点?”,首先在文中找到叙述“城市诗歌”的相关句段,抓住关键词“城市诗歌”“特点”,然后通读全文,可确定在文章前半部分,结合相关语句“关于城市生活、现代生活的诗歌很多,有两种主导性倾向,其一是热情的、浪漫的倾向,体现出“现代性”特征。其二是排斥的、无奈的倾向,体现出“后现代性”特征,且以第二种所占比例更大。”“就现实之中的城市诗歌而言,它代表了诗歌中的生长性力量,其发展可谓突飞猛进,其问题也同样很突出。”,只要抓住相关的形容词就不难归纳出其关注城市生活和现代生活、具有“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两种主导性倾向、发展迅速和问题凸显并存的特点。
【28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有效信息,并定向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答题时要审清题干,勾画出相关句子,再进行概括。抓住题干“‘城市诗歌’存在的问题。”,首先在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就现实之中的城市诗歌而言,它代表了诗歌中的生长性力量,其发展可谓突飞猛进,其问题也同样很突出。”,答题区间在这句话之后部分,然后仔细阅读这部分,抓住相关语句,如“大多的写作给人的感觉是形式大于内容、姿态大于实质,很大一部分是表面化、观念性的写作,并无真正去发现、介入城市生活,并没有表达出对城市的真情实感。”、“城市更多是作为景观、作为他者而存在的,是一个没有生命的客体。”、“当今社会的浮躁之风在诗歌中不无体现,在城市诗歌中更为集中,……过度追求‘丧文化’的写作,哗众取宠、口号式的写作。”,概括出“城市诗歌”存在的问题。最后分点列写,要注意结合材料分析。
【29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有效信息,并定向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找准答题区域,尽量用原文中的词语概括。题干是“‘城市诗歌’的发展需要创作主体作出哪些努力?请加以概括。”,抓住关键信息“创作主体”“努力”。然后通读全文,结合相关语句“在城市诗歌中更为集中,……而缺乏诗人应有的价值立场和反思精神,消费化、快餐式的写作,……城市对现代人而言有着复杂的意味,它不是完美无缺的存在,但也不是罪恶的渊薮,它对个体的人构成挤压和消耗,同时也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此而言,当今城市诗歌的复杂性、反思精神是不够的,很多诗歌是单向度、平面化、姿态性的。城市诗歌的写作者大多是年轻人,对他们而言,作为现代性主体的成长与构建非常重要,写作主体精神构成的转变与其作品内质的改变或许是同步的。”,再根据第二小题城市诗歌存在的问题,从反面进行分点概括,注意点不要重复。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