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9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2020重庆高考模拟卷_模拟题及答案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2019届重庆市高三第二次学业质量调研抽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展开
2019年4月20日前
2019届重庆市高三第二次学业质量调研抽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为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文化自信问题,在当下的中国再次凸显为重要的实践问题和学术课题,这是历史、时代、现实多重因素促成的。这一问题的求解方式、求解向度等与我们的文化走向、社会发展,与我们的文化梦想,复兴伟业深深融涵一体。
②涤除仍客观存在的文化上的不自信,是一个现实课题。中华民族有着早醒的文化自觉、骄傲的文化自视,曾长期饮誉潮头。然而,近代以来接踵而至的外力侵犯,使得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不断遭遇重创。“忍见铜驼卧荆棘,神州遍地劫灰飞。”民族命运的困厄消顿,使得自信心的丧落、缺乏,逐渐成为面积不小的、笼盖于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阴霾。在顽强抗争、拼搏、逐梦中站起来、强起来的中华民族,改变着现实命运,也改变着精神面貌和文化心理。但漫长历史积淀而成的文化心理,其调适提升绝非旦夕之功。
③要引导我们的文化自信由自发恢复走向自觉成长,要涵养应对当今时代激烈展开的文化竞争的精神底气。随着我们国际影响力的迅速提升,当下国人的民族自信心也不断恢复、增强。这是与民族振兴进程必然伴行的文化自信的自发恢复。强调文化自信的涵养,就是要引导这种自发恢复走向自觉成长。一方面, 要引导人们克服一时的虚骄、自负的膨胀等非理性的成分;但另一方面,更要引导人们认识当代中国向前向上的大局,认识增进文化自信之于文明重振、民族复兴的意义,促进国人民族自信、发展自信、文化自信的普遍性增进。虽然我们的文化实力在不断增强,但文化的魅力还亟待增强。提振我们的文化自信,在新的时代场景中展现有着悠久文明底蕴的中华民族的文化新创造新风采,赢得优势,展现魅力,时不我待。
④我们所要涵养的文化自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构成,推进这样的文化建设,需要的是与之相应的文化自信。这是我们所要涵养的文化自信的本质所在。
⑤我们所要涵养的文化自信是立足当下、继往开来的文化自信。辉煌璀璨的历史文化,是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底气。但是,这种底气只有在旧邦新命的历史接续重、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当下实践中,才会更加充盈浩荡。对本民族优秀传统的高扬,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清“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对于在当代文化境遇持守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不过,现实中不同文化猛烈激荡,如果我们迎对现代的西方只能求助于古老的传统,那即是对当代国人文化责任的逃避。当代中华民族,不能做望“洋”、望“古”兴叹者,而要有承于古、强于今的雄心和作为。
⑥我们所要涵养的文化自信是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不等于文化上的自我迷恋、自我封闭,它既要体现在对自我文化的确信,也内含着开放包容的气度。既要坚守中国文化的主体性,作出具有中华民族主体性原创性的文化开拓,又要注重对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吸纳镜鉴。
⑦立足当下继往开来、 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当今时代中华民族向新而行的文化自信,也是我们的自觉追求。当代中国所需要的文化自信,既体现在对自我文化的确信,也内含着美人之美的雅量、开放包容的气度、择善而用的从容。
⑧涵养向新而行的文化自信,重要前提是普遍性地增进、提升对于我们自己文化的认知、理解,进而走向认同与确信,增强传承好、发展好自己民族文化的自觉,增强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创新发展的责任意识与使命感。概言之,文化自信立基于文化自知之上,包括对优秀传统文化之“知”,对近代以来革命文化革命传统之“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知”。系统推动中国文化的社会化普及,澈发普遍的文化建设的当下意识责任意识,需要我们基于时代特点、受众特点顶层规划与落地设计。同时,还需要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这个核心,抓住全民族文化能力建设这个关键,用好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这个最大的教育资源。
(摘自沈壮海《涵养向新而行的文化自信》,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华民族重新站起来、强起来,不断改变着现实命运,精神面貌焕然新,民族文化心理也得到快速调适提升,很快就能彻底改观。
B. 虽然民族振兴进程会伴随着文化自信的自发恢复,但是我们仍需自觉努力,深刻认识提振文化自信的意义,不断增强民族文化的魅力。
C. 面对西方现代文化的激烈竞争,仅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予我们的文化自信底气是不够的,还非常有必要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
D. 要涵养向新而行的文化自信应在对传统优秀文化、近代以来革命文化及传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知的基础上推动普及和聚焦核心。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②段结合我国近现代历史阐明了现实中文化不自信客观存在的原因,论证了涵养文化自信的必要性。
B. 文章在第③—⑦段中,从多个方面条分缕析地阐释了我们中国当下所要涵养的文化自信的丰富内涵。
C. 第⑧段是文章的结论部分,重在解决问题,主要阐述了涵养向新而行的文化自信所应选择的路径和方法。
D. 文章围绕“通养向新而行的文化自信”的论题,逻辑严密也依次阐述了为什么、是什么和怎么办的理性思考。
3. 根据京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华民族文化的脆弱性,并没有因早醒的文化自觉和骄傲的文化自视而根本改变,当其面对外力入侵时因缺乏必要的自信而不堪一击。
B. 在国际影响力日渐提升的当下中国,只要克股文化自信中的一时虚骄,自负膨胀等非理性成分,就能普遍增进国人的文化自信。
C. 增强文化自信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国家竞争力,反之亦然。可见,文化自信力与国家竞争力二者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影的。
D. 涵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需要立足当下继往开来,这足以说明文化开拓创新发展的重要性要远远超过文化传承。
【答案】1. A 2. B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选项“民族文化心理也得到快速调适提升,很快就能彻底改观。”错误,原文是“但漫长历史积淀而成的文化心理,其调适提升绝非旦夕之功”。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B选项“在第③—⑦段中”错误,第③段论证的是涵养文化自信的必要性、迫切性,而不是“涵养的文化自信的丰富内涵”。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A选项“并没有因早醒的文化自觉和骄傲的文化自视而根本改变”错误,根据原文“曾长期饮誉潮头。”和“在顽强抗争、拼搏、连梦中站起来、强起来的中华民族,改变着现实命运,也改变着精神面貌和文化心理。”可知,中华民族文化的脆弱性发生了改变。B选项“只要……就”的分析,过于武断、片面。D选项无中生有,“文化开拓创新发展的重要性要远远超过文化传承。”于原文无据。故选C。
【点睛】解答此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对应句。先在选项中选定需要“定位”的关键词语,依据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然后首先将题干与选项进行对比,看题干问的是什么,选项回答的是什么,看看是不是考查答非所问类试题。如果题干中出现“不属于”“不能说明”这类词,考查的就是这类题;如果题干中仅出现“不符合原文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则可以不考虑此步骤。其次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时,应找到二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最后选项与选项进行比较,选出错误或者最恰当的一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由郭帆导演、根据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流浪地球》自今年大年初一上映以来,截至2月20日,国内票房已突破40亿元,观影人次超过8500万,海外票房突破500万美元,创下了近5年来中国电影在海外的最好成绩。该片已经成为中国电影市场和中国科幻电影史上的现象级大片。
2月20日,中国家电影局主办的《流浪地球》研讨会在京举行。研讨会上,科幻作家韩松说,《流浪地球》的成功因素之一是从一开始,就考虑了与世界的对话。它不仅传达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理念,还反映了人类的共同价值。影片所传达的理念与画西方虽有不同却又具备巨大说服力和感召力。科幻电影必将是传播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平台。科幻能够超越国家与民族,成为人类文明交融互鉴的一种方式。影片通过凝聚全人类的共识来解决地球的生存危机,凸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最示了中国价值观念的伟大力量。
(摘编自《影片<流浪里球>研讨会发言摘编》,《人民日报》2019年2月21日)
材料二:
材料三:
国家航天局新闻办副主任孟华认为,《流浪纪地球》在硬科技的故事框架下,润物细无声地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一百代人的流浪地球计划投射出中国人自古崇尚的愚公移山精神;“饱和式投援”体现了全人类“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理念;父子情、兄妹情、祖孙情、战友情突出了中国人对仁义礼智信的坚守;对地球未来命运的思考具有未雨绸缪的现实意义,显示出一种中国思考与中国担当。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则看到了《流浪地球》的另一种意义。他认为中国有尚古的文化传统,重视温故知新、以古鉴今。在影视创作中,历史刷、古装剧一直是最有影响的题材之一,即便是不少幻想类、穿越类的作品,也往往向过去穿越、向古代穿越,缺少面向未来、基于科学的想象力和表现力。而《流浪地球》借助刘慈欣小说的建构,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科学幻想基础上的未来世界。人类未来2500年的伟大救赎行为,使这部电影有了全新的时间观和空间观。想象未来、想象宇宙,地球流浪的故事让中国电影开启了一个新的维度,一种新的想象,展开了想象和创新的文化精神。即便影片对未来的设计、对科学的假设、对人物的呈现还有瑕疵和遗憾,但是它所开启的绚丽而宏大的科学与想象的未来,对中国电影来说如同空谷足音般珍贵。
(摘编自《流浪地球》:硬科技与软文化打造中国科幻大片》,《光明日报》2019 年2月27日)
材料四:
“《流浪地球》中,人类作为整体出现——不是不同个体、种族之间的冲突——即‘人类命运共同体’。”刘慈欣说,“我是在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下创作的,地球是全部历史、文化、文明之根的一个象征。带着地球一起在太空航行,表达了中国人对故土、对家园的感情和情怀。我在宇宙的大背景下去表现这种情怀。”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说, 影片摆脱了美式科幻片主导的“逃离地球”范式,独创出崭新的“流浪地球”范式,体现了对地球家园的深厚感情。“这种范式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深层,传承了由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神话所代表的保卫自身家园的传统,体现了中国文化对未来世界科幻命题的一种独特的想象和解决方式。”
(《<流浪地球>票房过40亿元:开启中国科幻电影创作新征程》,新华网2019年2月21日)
4.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根据2017年、2018年上半年的整体产值,中国科幻电影是中国科幻产业中的主力军,整个行业呈持续增长态势。
B. 2018年上半年在国内科幻电影整本票房中,占比最大的依然是从海外引进的影片,占比超过九成,国产科幻电影的票房比例不足一成。
C. 《2018中国科幻产业报告》说明中国科幻产业布局并不合理,过于依赖科幻电影的发展,《流浪地球》的热映将加重科幻产业的这一依赖。
D. 《流浪地球》票房的不断突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2018中国科幻产业报告》中对2019年本土科幻电影票房将大幅增长的预测的准确性。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流浪地球》海外票房突破500万美元创下了近5年来中国电影在海外的最好成绩的一大原因是,它在传达中国的传统文化理念的同时反映了人类的共同价值。
B. 材料三中,孟华和尹鸿对电影《流浪地球》的解读,虽然角度不同,但都着眼于影片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展现和传承方面。
C. 尹鸿认为《流浪地球》开启了新的维度、新的想象,展开了想象和创新的文化精神,这一意义弥补了影片在科学假设、人物塑造上的瑕疵和遗憾。
D. 比起美式科幻片主导的“逃离地球”范式,《流浪地球》的小说和电影创造的“流浪地球”范式更能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
6. 科幻影片《流浪地球》的成功,对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和弘场有何启示?请联系材料简要说明。
【答案】4. C 5. A
6. (1)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既要体现中国特色,又需要有世界眼光,用世界语言讲中国故事。(2)文化的传承和弘扬需要坚守文化的内核,通过更丰富的形式,更易为大众接受的形式,产生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3)文化的传承和弘扬需要与时俱进,拥有现代眼光,借用现代科技等新手段,进行文化的创新和突破。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C选项“过于依赖科幻电影的发展,《流浪地球》的热映将加重科幻产业的这一依赖。”错误,根据材料二图表可知,过于依赖“从海外引进”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的热映将“减轻”科幻产业的这一依赖。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对应句。先在选项中选定需要“定位”的关键词语,依据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然后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时,应找到二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B选项“都着眼于影片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展现和传承方面。”错误,根据原文“而《流浪地球》借助刘慈欣小说的建构,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科学幻想基础上的未来世界。人类未来2500年的伟大救赎行为,使这部电影有了全新的时间观和空间观。”可知,尹鸿对电影《流浪地球》的解读“没有”眼于影片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展现和传承,而是着眼于“未来世界”。C选项“这一意义弥补了影片在科学假设、人物塑造上的瑕疵和遗憾。”错误,根据原文“即便影片对未来的设计、对科学的假设、对人物的呈现还有瑕疵和遗憾,但是它所开启的绚丽而宏大的科学与想象的未来,对中国电影来说如同空谷足音般珍贵。”可知,原文没有说“弥补”,只是承认了它“瑕疵和遗憾”。D选项张冠李戴,“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错误,根据原文“影片摆脱了美式科幻片主导的‘逃离地球’范式,独创出崭新的‘流浪地球’范式,体现了对地球家园的深厚感情。”可知,这一范式体现的是“对地球家园的深厚感情”。故选A。
【6题详解】
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归纳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通读所有材料,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材料进行筛选整合。此题要求结合材料分析,由原文“就考虑了与世界的对话。它不仅传达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理念,还反映了人类的共同价值。影片所传达的理念与画西方虽有不同却又具备巨大说服力和感召力。”可知,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既要体现中国特色,又需要有世界眼光,用世界语言讲中国故事。由原文“润物细无声地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一百代人的流浪地球计划投射出中国人自古崇尚的愚公移山精神;‘饱和式投援’体现了全人类‘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理念;父子情、兄妹情、祖孙情、战友情突出了中国人对仁义礼智信的坚守;”可知文化的传承和弘扬需要坚守文化的内核,通过更丰富的形式,更易为大众接受的形式,产生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由原文“想象未来、想象宇宙,地球流浪的故事让中国电影开启了一个新的维度,一种新的想象,展开了想象和创新的文化精神。”可知文化的传承和弘扬需要与时俱进,拥有现代眼光,借用现代科技等新手段,进行文化的创新和突破。
【点睛】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归纳,首先浏览选项标敏感点,敏感点就是题干要求的“内容”“艺术特色”等。其次回归原文找对应句,根据选项内容回归原文寻找对应句,筛选信息类要注意是否改变了原文判断,评价赏析类的选项要特别关注标注的敏感点是否有原文依据。最后排除定答案,根据“知识性错误”优先的原则,先将有“知识性错误”的选项挑选出来,然后再考虑赏析不当的选项,最后确定答案。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囚鸟
泰羽墨
我在洞庭湖平原的某片产粮区监督收粮,住处被安排在一个粮站。 这工作说闲不闲,说忙不忙,闲来无事我四处转悠,我喜欢秋后湖区的这种厚重感。
乌鸦、麻雀、八哥以及未来得及南飞的白鹤,不失时机地占领了大地所有的角落,天上到地上无所不在。有的稀稀拉拉在田里闹腾,有的整齐地排在电线杆上。最远处,小山丘上金黄的橘子等着人去摘。这一切在夕阳的笼罩下浑然一体,像一匹绸子,声色光影成了嵌在绸子上的花纹。这是一幅各得其所安然自得的景象,扑进眼眶的大地之物都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只是,作为旁观者的我,却是孤独的,不自由的,懒洋洋的。
我准备开门。先是钥匙转动的声音,紧接着是一阵翅膀发出的“扑扑”声。推开门一看,只见一只比麻雀大一点的灰褐色的鸟在卧室里挥舞着翅膀。这间卧室空旷无比,是由粮站活动室临时改造而成,腾出来给我住的。两边有十几扇玻璃窗子,其中一层半开着。显然,这个不速之客是从那扇半开的窗子闯进来的。
它为我的突然出现所惊下,不停地寻找出口,情急之下慌不择路,不断传来喙和爪子撞击玻璃的声音,频繁而急促,并发出“叽叽叽”的叫声。我机警地把门合上,并把那扇半开的窗子也关紧。
“今晚有鸟做伴”,这是我的第一个念头。一个多月来,我每天夜里只有孤灯相伴,着实有些寂寞。我尽力摆出一种和平相处、互不干扰的姿态,妄图消解它对我的恐惧。它的逃离行动待续了大约十几分钟,在屡屡碰壁毫无结果之后,终于安静下来。看起来它显然有些泄气,但并来绝望。它一会儿立在椅背上,一会儿又站到窗帘后面,躲躲闪闪的,不时试探着什么。
无疑,眼前这只鸟,在它看来自己是有生命之虞的。它的眼神告诉我,它有着这样的担忧。透过玻璃窗它能看到那个只剩下一半的太阳,还有在田里自在觅食的众多同类:一墙之隔,它却面对着一个庞然大物:人!
一只鸟飞进了卧室,飞进了一种紧张、恐惧,却要故作平静的等待之中。
失去了天空,空负翅膀,世界广阔,但没有一寸是自己的。有形的石子和无形的绳锁(墙壁),哪一样不致命?鸟之受困在于找不到出口,人呢,明知道路所在,却不敢迈出步子,人的悲哀实在远胜于鸟!
吃晚饭时这些想法一直在我心头索绕,晚饭味同嚼蜡,毫无滋味。我边想着边推开门,灯亮的时候,看见那个小家伙,立在离我最远的椅子上。显然,此时的它,对我的存在已经习惯,只是对突然亮起的灯感到不适,百无聊赖地飞了半圈,又回到原点。一如往常,我早早地半躺在床上看小说。“孤独即自由”, 一个月了,我就这么打发时间,捷灯夜读已成习惯。
想起小时候放学回来,常到时间地头帮大人做事,那时村里还没有通电,晚上做功课点的是煤油灯,母亲借着灯光给我和哥哥做鞋、补衣。在母亲看来,吃尽苦头,终于等到我和哥哥大学毕业,以为将有一个转机,彻底改变眼前的境况。没想到,意外接连发生,先是哥哥的腿受重伤,因为没钱耽误了手术;再是父亲离开了我们。工作的不如意,债务的烦身,我犹如卧室之鸟,越挣扎越是感到笼子的无处不在。世界宽广无边,天也无涯,出路何在?
一个卧室,一个人,一盏灯,加一只突如其来的鸟,这是一幅完美油画的构成。夜是静的,人是静的,鸟是静的,仿佛连灯光也是出静态来。但,静不是这幅油色的真实底色。画的背面,压抑着烦躁、恐惧,被束缚感,像是透过纸背面的颜料。一切的不安和恐惧都是由这背后的力量引起的。鸟飞进卧室,这是一场“安静的战争”。
第二天我是被鸟叫醒的。其实每天都是如此,天一亮粮站就被鸟所占据。太阳已经把光线搁在我的床脚,我起床,看见那个小东西又在用喙不断冲撞玻璃。窗台上到处站满了鸟,对面房子上的爬山虎里也有鸟在跳来跳去,其中不少是它的同类。几根曲折的炊烟将大地摇醒过来,不远的小山丘上,早起的农民已经在摘橘子。
那只鸟肯定比我更早看到这些,我觉得自己有点残忍,在这个飞翔和饱食的季节,将它囚禁了整整一晚。我打开窗子, 只听见“嗖”的一声,它就飞了出去。我在窗前愣了一会儿神,它没有划出一条我期待的弧线,我想它可能太急于离开了。
它需要它的天空。我,也需要。
(选自《华夏散文》2012年第9期,有删改)
7.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末尾的“厚重感”指第二段描写的秋后湖区所有的人和事物都“找准了自己的位置”, “各得其所安然自得” 的状态。
B. 囚禁“我”的外在因素有“我”工作的不如意、哥哥的受伤、父亲的离世、债务的烦身、家境的贫寒、母亲的期望没有实现等。
C. “我”对这只鸟经历了“今晚有鸟做伴”的喜悦,到因鸟被囚“空负翅防膀”而引起“我”的烦心,到自觉“残忍”负疚而放飞它等情感变化过程。
D. 文章语言朴实,叙事简洁,抒情自然真切,无论从鸟儿角度还是从自身角度展开的心理描写,都具有拨动心弦的艺术力量。
8. 写鸟就是写人。请概括出文意所写的鸟与“我”的相同点,并作简要阐释。
9. 鸟是被人囚禁的,而“我”却是被自己囚禁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文中“我”囚禁自己的三种表现。
【答案】7. A 8. (1)都被囚禁。鸟误入房被囚于房内,我大学毕业却被不如意的工作囚于粮站、不如意的生活囚于困境。(2)都在努力挣扎。鸟努力找出路想逃离囚房,“我”为不如意的人生苦苦挣扎,都“越挣扎越是感到笼子的无处不在”,(3)都需要有自己的天空。“它需要它的天空。我也需要”。
9. (1)认识不到位。对工作不安心,没有找准自己的位置,对工作中的问题、对人生的变故没有理性地看待。(2)工作不勤勉。睡到被鸟叫醒,人是“懒洋洋的”,业余时间闲逛、闲看,没有深入思考研究工作,(3)精神不积极。在困难面前没有积极作为,抱怨多于行动,“明知道路所在, 却不敢迈出步子”。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A选项“第二段描写的秋后湖区所有的人和事物”错误,由第二段可知,没有描写“人”,只描写了“事物”。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和内涵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通读文章,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文章内容进行归纳整合。此题要求结合材料分析,由原文“一只鸟飞进了卧室,飞进了一种紧张、恐惧,却要故作平静的等待之中。”和“工作的不如意,债务的烦身,我犹如卧室之鸟,”可知,鸟和我都被囚禁。有原文“它的逃离行动待续了大约十几分钟,在屡屡碰壁毫无结果之后,终于安静下来。看起来它显然有些泄气,但并来绝望。”和“越挣扎越是感到笼子的无处不在。”可知鸟和我都在努力挣扎。由原文“我在窗前愣了一会儿神,它没有划出一条我期待的弧线,我想它可能太急于离开了。它需要它的天空。我,也需要。”可知鸟和我都需要有自己的天空。
【9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概括散文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确定概括的范围,归纳概括题有的筛选范围很明确,但多数考题没有明确的筛选范围,一般而言,要遵循“就近”原则,凡是题干语句所在的地方,均是答题要点密集的地方。其次是适当扩大筛选范围,以免遗漏作者补充的相关信息。最后注意整合方法,在概括时应注意信息要点不能遗漏、交叉、重复,更不能无中生有。由原文“扑进眼眶的大地之物都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只是,作为旁观者的我,却是孤独的,不自由的,懒洋洋的。”和“工作的不如意,债务的烦身,我犹如卧室之鸟,越挣扎越是感到笼子的无处不在。世界宽广无边,天也无涯,出路何在?”可归纳出我对工作不安心,没有找准自己的位置,对工作中的问题、对人生的变故没有理性地看待,认识不到位。由原文“第二天我是被鸟叫醒的。其实每天都是如此,天一亮粮站就被鸟所占据。太阳已经把光线搁在我的床脚,我起床,看见那个小东西又在用喙不断冲撞玻璃。窗台上到处站满了鸟,”可归纳出我工作不勤勉,睡到被鸟叫醒。由原文“失去了天空,空负翅膀,世界广阔,但没有一寸是自己的。有形的石子和无形的绳锁(墙壁),哪一样不致命?鸟之受困在于找不到出口,人呢,明知道路所在,却不敢迈出步子,人的悲哀实在远胜于鸟!” 可归纳出我精神不积极,在困难面前没有积极作为,抱怨多于行动。
【点睛】需要归纳的内容往往是段落中的重要词语或句子。这些重要的词语往往嵌在重要语句中重要的句子又常常出现在文段的首、尾或中间。归纳时,把这些词语或句子摘录出来,答案的雏形也就形成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聂昌,字贲远,抚州临川人,始由太学上舍释褐,为相州教授。用蔡攸荐,召除秘书郎,擢右司员外郎。时三省大吏阶官视卿监者,立都司上,昌以名分未正,极论之。诏自今至朝请大夫止,以直龙图阁为湖南转运使,还为太府卿、户部侍郎,改开封尹,复为户部。
昌本厚王黼,既而从蔡京,为黼所中,罢知德安府。又以乡人讼,谪崇信军节度副使,安置衡州。
李纲之罢,太学生陈东及士庶十余万人,挝鼓伏阙下,经日不退,遇内侍辄杀之,府尹王时雍麾之不去,常顾昌俾出谕旨、即相率听命。王时雍欲置东等狱,昌力言不可,乃止。
昌再尹京, 恶少年怙乱昼为盗入官民家攘金帛且去辄自缚党中三两辈声言擒盗持仗部走委巷乃释缚分所掠而去。人不奠居。昌悉弹治正法,而纵博弈不之问,或谓令所禁,昌曰:“姑从所嗜,以懈其谋,是正所以禁其为非尔。”昌旧名山,至是,帝谓其有周昌抗节之义,乃命之曰“昌”。
金人南侵,京师复戒严。拜同知枢密院,入谢,即陈捍敌之策,曰:“三关四镇,国家藩篱也,闻欲以畀敌,一朝渝盟,何以制之?愿勿轻与,丙檄天下兵集都畿,坚城守以遏其冲,简禁旅以备出击,壅河流以断归路。前有坚城,后有大河,劲兵四面而至,彼或南下,堕吾网中矣。臣愿激合勇义之士,设伏开关,出不意扫其营以报。”帝壮之,命提举守御,得以便宜行事。
会金人再议和,割两河,须大臣报聘。诏耿南仲及昌往,昌言:“两河之人忠议勇劲,万一不从,必为所执,死不瞑目矣。傥和议不遂,臣当分遣官属,促勤王之师入卫。”许之。昌往河东,至绛,绛人闭壁拒之。昌持诏抵城下,缒而登。州钤辖赵子清麾众害昌,抉其目而脔之,年四十九。建炎四年,始赠观文殿大学士,谥曰忠愍。
(选自《宋史·聂昌传》,有册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恶少年怙乱昼为/盗入官民家/攘金帛/且去/辄自缚党中三两辈/声言擒盗/持仗部走/委巷乃释缚/分所掠而去
B. 恶少年怙乱/昼为盗/入官民家/攘金帛且去/辄自博党中/三两辈声言擒盗/持仗部走委巷/乃释缚/分所掠而去
C. 恶少年怙乱昼/为盗/入官民家攘金帛/且去辄自博党中/三两辈声言擒盗/持仗部走/委巷乃释缚/分所掠而去
D. 恶少年怙乱/昼为盗/入官民家攘金帛/且去/辄自缚党中三两辈/声言擒盗/持仗部走委巷/乃释缚/分所掠而去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释褐”本指脱去平民穿的粗布衣服,文中代指聂昌开始担任官职。
B. “阙下”文中指陈东及士庶因李刚被罢职而请愿跪伏的皇城大门。
C. “都畿”指京都及其周围地区,文中的“都”指宋朝都城开封。
D. “报聘”文中指金人提出议和条件后,宋朝须要派使臣回访金国。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聂昌正直敢谏。无论是担任右司员外郎时还是同知枢密院时,他都积极谏言,且被采纳。
B. 聂昌屡陷争端。先因随从蔡京被王黼中伤,不再担任德安知府,后因同乡官司被贬衡州。
C. 聂昌惩恶有方。面对狡猾的恶少他把他们全部正法,而对赌博的行为他却放纵不问。
D. 聂昌深忧国事。他不但反对割让国土以求太平之策,而且主张积极备战以强化国家安全。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谓令所禁,昌曰:“姑从所嗜,以懈其谋,是正所以禁其为非尔。”
(2)三关四镇,国家藩篱也,闻欲以畀敌,一朝渝盟,何以制之?
【答案】10. D 11. B 12. B
13. (1)有人认为这是法令禁止的事,聂昌说:“姑且顾从他们的爱好,来减弱他们谋乱,这正是用来禁止他们为非作歹的办法啊。”
(2)三关四镇是国家的藩卫,听说要将它们割给金人,(金人)一旦背弃盟约,(我们)凭借什么来抵御他们呢?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时抓住句子中的重要名词和虚词,根据其在句子文中充当的成分和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判断出断句的正确划分;同时注意句子中对仗的地方,根据句式特点断句是最简洁的方法。“昼”为名词作状语,修饰“为盗”,其后不可断,所以“昼”前断句,“盗”为名词,作“为”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其后断句,排除AC;“入官民家攘金帛”的意思是“进入官吏百姓家抢金帛”,所以中间不能断开,“三两辈”是“两个人”的意思,作为定语后置,修饰“党”,其后断句,排除选项B,故选D。
句子翻译:有些坏少年作乱,白天做强盗,进入官吏百姓家抢金帛,离开时,把两三个自己同党绑起来,声称捉贼,手持兵器穿街过巷,于是解绑,把掠来的财物分光离去。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B选项“皇城大门”错误,“阙下”在这里指“皇宫外面”。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所以首先要理解文意,通过对比法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B选项“不再担任德安知府”错误,根据原文“罢知德安府。”的意思是“罢去前职任德安知府”。故选B。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赋分点:(1)或:有的人。嗜:爱好。懈:减弱。以:用来。(2)畀:割给。渝:背弃。何以:“以何”,凭借什么。制:抵御。
【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
翻译:
聂昌,字贲远,抚州临川人。由太学上舍身份开始做官,任相州教授。因为蔡攸的推荐,被授命为秘书郎,提升为右司员外郎。当时三省大员官阶与卿、监相同的人,都站在都司的上面,聂昌认为名分不正,极力争论。诏令从今以后立于都司之上者到朝请大夫为止。以直龙图阁身份任湖南转运使,回到京师任太府卿、户部侍郎,改任开封尹,又重任户部侍郎。
聂昌本来与王黼感情很好,后来随从蔡京,被王黼中伤,罢去前职任德安知府。又因为与同乡人发争诉讼,被贬为崇信军节度副使,安置在衡州。
李纲被罢免,太学生陈东及士大夫、庶民百姓十几万人,在皇宫外面跪伏着,整日不退,遇到内侍就杀死,府尹王时雍赶不走人群。皇帝让聂昌出宫去宣谕旨意,人们相继听命。王时雍打算把陈东等人关进牢狱,聂昌极力坚持不同意,才停止此议。
聂昌再次出任京尹,有些坏少年作乱,白天做强盗,进入官吏百姓家抢金帛,离开时,把两三个自己同党绑起来,声称捉贼,手持兵器穿街过巷,于是解绑,把掠来财物分光离去,人民不得安居乐业。聂昌把他们全部正法,却放纵赌博不问,有人认为这是官府应禁止的,聂昌说:“且随他们的爱好.来减弱他们谋乱.这正是用来禁止他们为非作歹的办法啊。”聂昌原名叫作“聂山”,到这时,皇帝认为他有周昌抗节之义,于是命名他为“昌”。
金人向南侵犯,汴京又宣布戒严,朝廷任命他为同知枢密院。入宫谢恩时,就陈述抗敌之策说“:三关两镇,是国家的藩卫,听说要将它们割给金人,如果金人一旦背弃盟约,那我们凭什么来抵御他们呢?希望不要轻易将三关两镇割给金人,只能檄令天下军队集结在京城四郊,坚固城守来遏止敌人的攻击,挑选劲旅以备出击,堵塞黄河以断敌归路。前面有坚守之城,后面有大河,精锐部队四面而至,敌人如果南下,就会掉入我的陷网中了。我希望纠集勇义之士,设下埋伏开关迎敌,出其不意攻击敌营来报答皇上。”宋钦宗认为是壮举,命令他统管守御,可以见机行事。
遇到金人再次议和,割让两河,必须由大臣出使报聘。诏令让耿南仲及聂昌前往,聂昌说:“两河民众忠义勇劲,万一不服从,一定被他们捉拿不放,我是死不瞑目啊。如果和议不成,我就分遣属官,督促勤王之师入京护卫。”皇帝同意了。走到永安时,与金将粘罕相遇,他的随从自称閤门舍人,阻止聂昌相见,命令用牍子赞名相见,聂昌不同意,争辩多时,最终以客礼相见。聂昌前往河东,到了绛城,绛城人闭城拒其入内。聂昌手持诏令到了城下,用绳索攀登上城。绛州兵马钤辖赵子清指挥士兵杀害聂昌,并挖出他的眼睛切成碎块,终年四十九岁.建炎四年(1130),才追赠为观文殿大学士,谥号为忠愍。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关山月
(唐)李端
露湿月苍苍,关头榆叶黄。回轮照海远,分彩上楼长。
水冻频移幕,兵疲数望乡。只应城影外。万里共胡霜。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第二句写戍守的边关榆叶枯黄,让人秋意顿生,为全诗奠定了凄凉的感情基调。
B. 第五句既照应首句“露湿”写霜露寒冻,又从侧面表现出边关苦寒和兵士的艰辛。
C. 第六句中“兵疲”写戍卒因战争频繁而疲惫厌倦,表达了对战乱频仍的厌恶之情。
D. 第七八句与苏轼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异由同工,表达出相似的美好愿望。
15. 这首诗紧扣“月”来写,前四句与后四句在写“月”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4. B 15. 前四句着重写景,正面直接写月。第一句写月之“苍苍”,突出边关夜的月色朦胧。第三句写月轮运转,皎洁的月光照耀着远处大漠,突出月夜的空阔明净:第四句写出月光的动态与情态。后四句着重叙事抒情,侧面间接写“月”。以月下“数望乡”“城影外”写戍卒多次眺望家乡而不得归,表达出在孤独处境中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主要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从诗歌的结构内容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表达意蕴。B选项“从侧面表现出边关的苦寒和兵士的艰辛。”错误,应为“直接描写”。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先指出手法,再结合诗句阐释手法,最后分析效果,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前四句着重写景,正面直接写月。“苍苍”突出关山“月”的特色和夜晚月色朦胧的状态。“关头榆叶黄”写了关山之地榆叶尽黄,让人备感秋意,为全诗定下凄清的感情基调。“回轮照海远”写了月轮运转,月光皎洁,照耀着远处的大海,突出月夜的空阔明净。“分彩上楼长”此句中“上”与“长”两字写出月光的动态美与情态美。后四句着重叙事抒情,侧面间接写“月”。“只应城影外。万里共胡霜。”此句表达出在孤独处境中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点睛】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妙运用。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运用典故表达诗人恍如隔世、人事全丰的人生感慨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庄子·逍遥游》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直接描写即将展翅南飞的大鹏的后背和羽翼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传神地勾画出了英雄当年驰骋沙场,收拾河山的豪壮场景。
【答案】 (1). 怀旧空吟闻笛赋 (2). 到乡翻似烂柯人 (3). 背若泰山 (4). 翼若垂天之云 (5). 金戈铁马 (6). 气吞万里如虎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本题属于情境型默写题,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赋”“柯”“翼”“戈”。
【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互联网 地发展中,相声毫无疑问发生了变化。我们该怎么看待这种变化呢?惊呼传统丧失殆尽,或看举双手欢迎一切改造,显然都 。我以为,首要者,是不要谈变色变。有人推業崇传统到唯传统至上,认为马三立、侯宝林等人都是 ,现在的演员再努力也难以 ,《夜行记》《关公战秦琼》等经典作品更是成为绝唱。事实上,对相声来说,很多所谓的传统选段都是经过几代人打磨才有今天的面貌,相声的传统,从来都是动态的而不是僵化的,是在适应中生存、与时俱进的。其二是变中取辨,对相声的变化应当仔细辨别。现在青年观众群体的兴趣、习惯都已经“互联网化”,( ),因而需要在贴近年轻人趣味方面借鉴形式多元的网络综艺节目,但借鉴吸收不代表就要变成“你的样子”,其关键在于平衡艺术传统与观众趣味,找准改良的突破口。变是常态,拥抱变北并且适应变化是我们对待事物发展的必然态度,但在变中坚守艺术传统,在变中尊重艺术规律,又是我们弘扬和继承传统艺术的必然坚持。期待相声等传统艺术祥式拿出新作品新风貌,在时代面前做一次洒脱漂亮的转型。
1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作为一种曲艺形式,相声对比层出不穷的网络综艺节目显得“陈旧”不少
B. 相声作为一种曲艺形式,对比层出不穷的网络综艺节目显得“陈旧”不少
C. 作为一种曲艺形式,对比层出不穷的网络综艺节目,相声显得“陈旧”不少
D. 对比层出不穷的网络综艺节目,相声作为一种曲艺形式显得“陈旧”不少
18. 依次填入文章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日新月异 失之偏颇 凤毛麟角 望其项背
B. 蒸蒸日上 失之公允 吉光片羽 望其项背
C. 日新月异 失之公允 凤毛麟角 望尘莫及
D. 蒸蒸日上 失之偏颇 吉光片羽 望尘莫及
19.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但在变中坚守艺术传统,在变中尊重艺术规律,又是我们继承和弘扬传统艺术的必然坚持。
B. 但在变中尊重艺术规律,在变中坚守艺术传统,又是我们弘扬和继承传统艺术的必然坚持。
C. 但在变中尊重艺术规律,在变中坚守艺术传统,又是我们]继承和弘扬艺术传统的必然坚持。
D. 但在变中坚守艺术传统,在变中尊重艺术规律,又是我们弘扬和继承艺术传统的必然坚持。
【答案】17. A 18. A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作为一种曲艺形式”放句首起强调作用,“相声” 作为陈述对象放在“对比”前面更恰当。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日新月异:每天每月都有新的变化。蒸蒸日上:形容事物天天向上发展。此处更强调变化快而多,所以应该用成语“日新月异”;“有失” 之后多接褒义词,如“公平、公允”等。“失之”之后则多接贬义词,如“草率、偏颇”等。吉光片羽:比响极其珍贵的文物。风毛麟角: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或物。此处形容的是“马三立、侯宝林等人”,所以“风毛麟角”更符合文意。望其项背: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通常用于否定句中。望尘莫及:比喻远远落在后面。此处语境为难以“赶得上或比得上”意思,所以应该用成语“望其项背”。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应该先“尊重艺术规律”,再“坚守艺术传统”;先“继承”后“弘扬”;“继承和弘扬”的是“传统”而非“艺术”。A选项语序不当,应该先“尊重艺术规律”,再“坚守艺术传统”;B选项语序不当,先“继承”后“弘扬”;“继承和弘扬”的是“传统”而非“艺术”,“传统”跟“艺术”位置互换。D选项语序不当,应该先“尊重艺术规律”,再“坚守艺术传统”;先“继承”后“弘扬”;故选C。
【点睛】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20.下面是一则“清明文明祭祀”倡议书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得体或不正确的地方,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祭祀先祖、缅怀死者的传统节日。“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为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明祭祀新时尚,让大家度过一个文明、绿色、感恩的清明节,值此节日来临的时候,我们特此倡议:爱护环境,绿色祭扫;告别恶习,安全祭扫;厚养薄葬,节俭祭扫。敬爱的市民朋友们,让我们从点滴做起,由己及人,用文明理念传承传统,用文明行为守护家园。
【答案】“死者”改为“逝者”;“时尚”改为“风尚”;“的时候” 改成“之际”;“恶习”改为“陋习”;“敬爱” 改为“尊敬”。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①“逝者”有尊重,敬仰的一层意思,“死者”,是一般的表达方式,此处应该用敬词。②“时尚”指的是一种流行观念或者趋势,偏物质化;“风尚”指一种原则或者风格和作风、社会风气,偏精神化。此处“树立文明祭祀”属于精神方面,所以应该改为“风尚”。③“的时候”过于口语化,应该用书面语。④陋习是一种粗鲁、丑陋、不文明的坏习惯,陋习属于社会公德的层面。恶本身就有极坏的行为、犯罪的事的含义,所以恶习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要比陋习更严重。此处只是强调“不文明的坏习惯”,“恶习”语气过重。⑤尊敬:带着一些崇拜的眼神去敬重某些人事物。敬爱:就是对一些伟大的人的爱好。此处修饰的是“市民朋友们”,所以应该用“尊敬”更合适。
【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
21.古往今来,文人雅土从未停止对人生的思考、命运的突围。请从所给作品中选择两篇作品,仿照下面的示例各写一段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作品:王羲之《兰亭集序》 曹操《短歌行》 王勃《滕王阁序》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示例:苏轼《赤壁赋》:赤壁泛舟,清风明月。苏轼用理性思辨洞悉人生,借自然美景慰藉灵魂,获得一份洒脱达观。
(1)
(2)
【答案】[示例一]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渴慕贤才。曹操用雄心壮志引领人生,借建功立业充实生命,获得-份泰然自若,
[示例二]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良辰美景,共叙天伦。李白用花月诗酒消解忧愁,借天伦之乐畅享生活,获得一份热忱乐观。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仿写句式的能力。解答这类题要注意以下几点:(1)仿写的句子在结构上应与原文基本保持致;(2)仿写的句子在内容与逻辑关系上应与原文保持协调,既要考虑形式的统一,又要考虑内容上的连贯呼应;(3)考虑与上下文的衔接和照应,要符合语境;(4)注意情感基调和语言风格等;(5)修辞格的类型也要与示例句一致。此题根据题干要求,所写句子应该是“对人生的思考、命运的突围”,句式是:作品名字+作品内容+作者的人生的思考。
【点睛】命题式仿写,是给定一个完整的语言材料,让考生品读例句,领会其句式、结构、意蕴、修辞手法等特点,然后给定仿写的具体材料、主题等,让考生依据示例仿写。
四、写作(60分)
22.从下列词语中至少选择三个,思考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并确立观点,然后作文。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人工智能 本领恐慌 全球化 互联网经济 “抢人(吸引招揽人才)”大战 核心素养 终身学习
要求: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知识的力量
在社会中,一个国家的发展,要靠人类用学来的知识去改变它;一个正确理论的产生,也要靠人类用学来的知识去总结;要推翻迷信思想,更需要人类用知识来改造。
“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知识就是科学发展的源泉。”是国家对知识的重视,因为国家的发达离不开知识。它是国家繁荣昌盛,独立于世界之林的基础。曹公对贤才如饥似渴,对关羽的重视表现得淋漓尽致。温酒斩雄华,过五关斩六将,无一不是曹公对关羽的赏识之举,才有了关于义释曹操华容道。周公吐哺也反映了求贤若渴之情,因为国家的发展需要人才,需要人才治国之邦。古代尚且有“抢人”大战,更何况在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要“终身学习”。如果每一个人都能把学习放在一生中重要位置上,那么我们的社会每天就会有许许多多在学习的人,那么,我们还会愁社会不进步?还会愁我们的国家不强大?
为了祖国强盛,我们要学习;为了人类的进步,我们更应该学习。
建设祖国需要知识,管理国家需要知识,建设好我们的学校也需要知识。没有科学文化知识的人,难以在现代社会生存;不重视科学技术的国家,就会落后、挨打。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为写《资本论》,每天到图书馆查阅资料,以致在他的座位下留下了两个深深的脚印。宋朝诗人陆游一生酷爱读书,在他房中,柜里装书,桌上堆书,床上铺书,他睡觉枕的还是书。他给后人留下了9000多首诗,成为我国著名的爱国诗人。毫无疑问,他人成就与好学精神是分不开的。
为了社会的繁荣,国家的强大,民族的兴旺,为了科技的进步和发展,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不知疲倦地学习吧!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博览群书;让我们的社会充满了朗朗书声;让我们每一个城市都笼罩着一股浓浓的学习气氛;让我们的社会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学习型社会”。这样,人们便不会将学习作为一种负担,而是把它作为一种有益的活动,人们不仅在学习中得到知识,而且从中也感到学习的乐趣。那么我们的科技便会突飞猛进,我们的国家会一天天的强大起来,人民的生活也会一天天好起来。知识使我们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同学们,历史告诉我们,中国的腾飞需要科学技术;时代告诉我们,赶超世界先进国家离不开科学技术;我们胸前的红领巾也在不断地提醒我们,祖国需要有知识有文化的接班人。让我们从今天做起,发奋学习,向着世界科技的高峰,一步一个脚印地攀登,攀登!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写作文的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要求考生选取至少三个关键词并使之形成有机关联,考查考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热点现象和重要问题,展示自己的素养。考生可以分析材料中关键词各自的意思,然后把有相关性的三个关键词放在一起立意。给出的关键词搭配组合的自由度较大,参考立意角度如下:①由“人工智能”“全球化”“互联网经济”谈科技进步与发展;②由“‘抢人(吸引招揽人才)’大战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终身学习”谈知识、人才的对国家的重要性。
立意:
(1)知识的重要性
(2)重视人才
(3)知识就是力量
(4)科技的发展与进步
(5)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素材:
(1)在人类的智慧中,从茹毛饮血的远古到高度文明的当代,每一次社会的进步。无不显示出知识的巨大作用。知识的进步,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的文明。知识就是力量!
(2)古时候,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都被视作神的行为。每逢大旱,老百姓就杀猪宰羊。送上祭坛,磕头求神,听命道士呼凤唤雨。在今天看来,这些似乎太愚蠢可笑了,然而它正是没有知识而导致的必然结果。现在我们有了科学知识,有了人工降雨的办法,即使遇上大旱,庄稼照样可以长得很好。“老天”也不能卡我们的脖子了。人定胜天,就是因为人们有了知识。
(3)历史上的唐朝之所以形成“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除了皇帝的开明之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当时各行各业科学技术得以充分发展。国内人才济济,国家力量强大、威震四海。
(4)“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是文人墨客对知识的渴望,是文人抒展才华,是实现远大抱负人的渴望。《滕王阁序》让王勃一举成名,尽情抒发沉郁顿挫的感慨之情。十年苦读只为一朝的他成功了,如今是他壮志得以抒发的时刻,然而他命运多舛,英年早逝,让人倍感惋惜。可侯蒙却与众不同,一首《临江仙》便让他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也借机回击了那些嘲笑他的人。以后他升官宰相。是知识给了他机会,是知识充实了自己。因为知识就是力量。
(5)当前,世界上流行这样一种说法: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否繁荣、富强,就看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人民文化知识水平。我认为这种说法不无道理。即使一个国家暂时还不够富裕,但只要它有智慧的人民,有重视知识的传统,那就可以断言:这个国家是有前途的。而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目前很富裕。却供养着一群“不学无术”之徒,其结果必然是可悲的。它一定会渐渐地衰落下去。
结构层次:文章开篇提出观点:一个国家的发展,要靠人类用学来的知识去改变它,知识就是力量。文章接下来举了曹操对关羽的重视,说明了人才的重要性。文章又举马克思学习知识和陆游一生酷爱读书的例子,进一步阐释了知识就是力量,是国家发展的前提。文章结尾呼吁我们要发奋学习,祖国需要有知识有文化的接班人。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主要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作文材料本身是有争议性的实事或时事;二是材料尽可能体现时代价值观多元化这一特点,要求学生就事论理,把理说清,话道明,并且分析事件要贯穿写作始终;三是带有明显的驱动任务。这些驱动任务包括文体、内容、思维、对象,考生要根据这些任务来写作,而不能脱离这些任务。写作这类作文,首先要明确写作要求,弄清任务。第二要抓住材料核心事实,明确是非。第三,选好角度,围绕是非,确立观点。所谓“选好角度”,就是指要从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来立意,同时应兼顾自己擅长的角度,也就是自己积累了相关素材,有思想、理论上的准备的角度。在写作时,可围绕是非来设置分论点。这样确立观点,就准确、全面、有思辨性,符合高考对学生的考查要求。第四,围绕材料就事说理,类比论证展开写作。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中的材料除了生发出观点外,还应把“分析材料、就事说理”贯穿在具体的写作中,这是任务驱动型材料的一个显著特点。
2019届重庆市高三第二次学业质量调研抽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为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文化自信问题,在当下的中国再次凸显为重要的实践问题和学术课题,这是历史、时代、现实多重因素促成的。这一问题的求解方式、求解向度等与我们的文化走向、社会发展,与我们的文化梦想,复兴伟业深深融涵一体。
②涤除仍客观存在的文化上的不自信,是一个现实课题。中华民族有着早醒的文化自觉、骄傲的文化自视,曾长期饮誉潮头。然而,近代以来接踵而至的外力侵犯,使得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不断遭遇重创。“忍见铜驼卧荆棘,神州遍地劫灰飞。”民族命运的困厄消顿,使得自信心的丧落、缺乏,逐渐成为面积不小的、笼盖于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阴霾。在顽强抗争、拼搏、逐梦中站起来、强起来的中华民族,改变着现实命运,也改变着精神面貌和文化心理。但漫长历史积淀而成的文化心理,其调适提升绝非旦夕之功。
③要引导我们的文化自信由自发恢复走向自觉成长,要涵养应对当今时代激烈展开的文化竞争的精神底气。随着我们国际影响力的迅速提升,当下国人的民族自信心也不断恢复、增强。这是与民族振兴进程必然伴行的文化自信的自发恢复。强调文化自信的涵养,就是要引导这种自发恢复走向自觉成长。一方面, 要引导人们克服一时的虚骄、自负的膨胀等非理性的成分;但另一方面,更要引导人们认识当代中国向前向上的大局,认识增进文化自信之于文明重振、民族复兴的意义,促进国人民族自信、发展自信、文化自信的普遍性增进。虽然我们的文化实力在不断增强,但文化的魅力还亟待增强。提振我们的文化自信,在新的时代场景中展现有着悠久文明底蕴的中华民族的文化新创造新风采,赢得优势,展现魅力,时不我待。
④我们所要涵养的文化自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构成,推进这样的文化建设,需要的是与之相应的文化自信。这是我们所要涵养的文化自信的本质所在。
⑤我们所要涵养的文化自信是立足当下、继往开来的文化自信。辉煌璀璨的历史文化,是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底气。但是,这种底气只有在旧邦新命的历史接续重、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当下实践中,才会更加充盈浩荡。对本民族优秀传统的高扬,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清“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对于在当代文化境遇持守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不过,现实中不同文化猛烈激荡,如果我们迎对现代的西方只能求助于古老的传统,那即是对当代国人文化责任的逃避。当代中华民族,不能做望“洋”、望“古”兴叹者,而要有承于古、强于今的雄心和作为。
⑥我们所要涵养的文化自信是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不等于文化上的自我迷恋、自我封闭,它既要体现在对自我文化的确信,也内含着开放包容的气度。既要坚守中国文化的主体性,作出具有中华民族主体性原创性的文化开拓,又要注重对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吸纳镜鉴。
⑦立足当下继往开来、 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当今时代中华民族向新而行的文化自信,也是我们的自觉追求。当代中国所需要的文化自信,既体现在对自我文化的确信,也内含着美人之美的雅量、开放包容的气度、择善而用的从容。
⑧涵养向新而行的文化自信,重要前提是普遍性地增进、提升对于我们自己文化的认知、理解,进而走向认同与确信,增强传承好、发展好自己民族文化的自觉,增强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创新发展的责任意识与使命感。概言之,文化自信立基于文化自知之上,包括对优秀传统文化之“知”,对近代以来革命文化革命传统之“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知”。系统推动中国文化的社会化普及,澈发普遍的文化建设的当下意识责任意识,需要我们基于时代特点、受众特点顶层规划与落地设计。同时,还需要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这个核心,抓住全民族文化能力建设这个关键,用好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这个最大的教育资源。
(摘自沈壮海《涵养向新而行的文化自信》,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华民族重新站起来、强起来,不断改变着现实命运,精神面貌焕然新,民族文化心理也得到快速调适提升,很快就能彻底改观。
B. 虽然民族振兴进程会伴随着文化自信的自发恢复,但是我们仍需自觉努力,深刻认识提振文化自信的意义,不断增强民族文化的魅力。
C. 面对西方现代文化的激烈竞争,仅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予我们的文化自信底气是不够的,还非常有必要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
D. 要涵养向新而行的文化自信应在对传统优秀文化、近代以来革命文化及传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知的基础上推动普及和聚焦核心。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②段结合我国近现代历史阐明了现实中文化不自信客观存在的原因,论证了涵养文化自信的必要性。
B. 文章在第③—⑦段中,从多个方面条分缕析地阐释了我们中国当下所要涵养的文化自信的丰富内涵。
C. 第⑧段是文章的结论部分,重在解决问题,主要阐述了涵养向新而行的文化自信所应选择的路径和方法。
D. 文章围绕“通养向新而行的文化自信”的论题,逻辑严密也依次阐述了为什么、是什么和怎么办的理性思考。
3. 根据京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华民族文化的脆弱性,并没有因早醒的文化自觉和骄傲的文化自视而根本改变,当其面对外力入侵时因缺乏必要的自信而不堪一击。
B. 在国际影响力日渐提升的当下中国,只要克股文化自信中的一时虚骄,自负膨胀等非理性成分,就能普遍增进国人的文化自信。
C. 增强文化自信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国家竞争力,反之亦然。可见,文化自信力与国家竞争力二者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影的。
D. 涵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需要立足当下继往开来,这足以说明文化开拓创新发展的重要性要远远超过文化传承。
【答案】1. A 2. B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选项“民族文化心理也得到快速调适提升,很快就能彻底改观。”错误,原文是“但漫长历史积淀而成的文化心理,其调适提升绝非旦夕之功”。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B选项“在第③—⑦段中”错误,第③段论证的是涵养文化自信的必要性、迫切性,而不是“涵养的文化自信的丰富内涵”。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A选项“并没有因早醒的文化自觉和骄傲的文化自视而根本改变”错误,根据原文“曾长期饮誉潮头。”和“在顽强抗争、拼搏、连梦中站起来、强起来的中华民族,改变着现实命运,也改变着精神面貌和文化心理。”可知,中华民族文化的脆弱性发生了改变。B选项“只要……就”的分析,过于武断、片面。D选项无中生有,“文化开拓创新发展的重要性要远远超过文化传承。”于原文无据。故选C。
【点睛】解答此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对应句。先在选项中选定需要“定位”的关键词语,依据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然后首先将题干与选项进行对比,看题干问的是什么,选项回答的是什么,看看是不是考查答非所问类试题。如果题干中出现“不属于”“不能说明”这类词,考查的就是这类题;如果题干中仅出现“不符合原文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则可以不考虑此步骤。其次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时,应找到二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最后选项与选项进行比较,选出错误或者最恰当的一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由郭帆导演、根据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流浪地球》自今年大年初一上映以来,截至2月20日,国内票房已突破40亿元,观影人次超过8500万,海外票房突破500万美元,创下了近5年来中国电影在海外的最好成绩。该片已经成为中国电影市场和中国科幻电影史上的现象级大片。
2月20日,中国家电影局主办的《流浪地球》研讨会在京举行。研讨会上,科幻作家韩松说,《流浪地球》的成功因素之一是从一开始,就考虑了与世界的对话。它不仅传达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理念,还反映了人类的共同价值。影片所传达的理念与画西方虽有不同却又具备巨大说服力和感召力。科幻电影必将是传播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平台。科幻能够超越国家与民族,成为人类文明交融互鉴的一种方式。影片通过凝聚全人类的共识来解决地球的生存危机,凸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最示了中国价值观念的伟大力量。
(摘编自《影片<流浪里球>研讨会发言摘编》,《人民日报》2019年2月21日)
材料二:
材料三:
国家航天局新闻办副主任孟华认为,《流浪纪地球》在硬科技的故事框架下,润物细无声地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一百代人的流浪地球计划投射出中国人自古崇尚的愚公移山精神;“饱和式投援”体现了全人类“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理念;父子情、兄妹情、祖孙情、战友情突出了中国人对仁义礼智信的坚守;对地球未来命运的思考具有未雨绸缪的现实意义,显示出一种中国思考与中国担当。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则看到了《流浪地球》的另一种意义。他认为中国有尚古的文化传统,重视温故知新、以古鉴今。在影视创作中,历史刷、古装剧一直是最有影响的题材之一,即便是不少幻想类、穿越类的作品,也往往向过去穿越、向古代穿越,缺少面向未来、基于科学的想象力和表现力。而《流浪地球》借助刘慈欣小说的建构,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科学幻想基础上的未来世界。人类未来2500年的伟大救赎行为,使这部电影有了全新的时间观和空间观。想象未来、想象宇宙,地球流浪的故事让中国电影开启了一个新的维度,一种新的想象,展开了想象和创新的文化精神。即便影片对未来的设计、对科学的假设、对人物的呈现还有瑕疵和遗憾,但是它所开启的绚丽而宏大的科学与想象的未来,对中国电影来说如同空谷足音般珍贵。
(摘编自《流浪地球》:硬科技与软文化打造中国科幻大片》,《光明日报》2019 年2月27日)
材料四:
“《流浪地球》中,人类作为整体出现——不是不同个体、种族之间的冲突——即‘人类命运共同体’。”刘慈欣说,“我是在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下创作的,地球是全部历史、文化、文明之根的一个象征。带着地球一起在太空航行,表达了中国人对故土、对家园的感情和情怀。我在宇宙的大背景下去表现这种情怀。”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说, 影片摆脱了美式科幻片主导的“逃离地球”范式,独创出崭新的“流浪地球”范式,体现了对地球家园的深厚感情。“这种范式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深层,传承了由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神话所代表的保卫自身家园的传统,体现了中国文化对未来世界科幻命题的一种独特的想象和解决方式。”
(《<流浪地球>票房过40亿元:开启中国科幻电影创作新征程》,新华网2019年2月21日)
4.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根据2017年、2018年上半年的整体产值,中国科幻电影是中国科幻产业中的主力军,整个行业呈持续增长态势。
B. 2018年上半年在国内科幻电影整本票房中,占比最大的依然是从海外引进的影片,占比超过九成,国产科幻电影的票房比例不足一成。
C. 《2018中国科幻产业报告》说明中国科幻产业布局并不合理,过于依赖科幻电影的发展,《流浪地球》的热映将加重科幻产业的这一依赖。
D. 《流浪地球》票房的不断突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2018中国科幻产业报告》中对2019年本土科幻电影票房将大幅增长的预测的准确性。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流浪地球》海外票房突破500万美元创下了近5年来中国电影在海外的最好成绩的一大原因是,它在传达中国的传统文化理念的同时反映了人类的共同价值。
B. 材料三中,孟华和尹鸿对电影《流浪地球》的解读,虽然角度不同,但都着眼于影片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展现和传承方面。
C. 尹鸿认为《流浪地球》开启了新的维度、新的想象,展开了想象和创新的文化精神,这一意义弥补了影片在科学假设、人物塑造上的瑕疵和遗憾。
D. 比起美式科幻片主导的“逃离地球”范式,《流浪地球》的小说和电影创造的“流浪地球”范式更能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
6. 科幻影片《流浪地球》的成功,对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和弘场有何启示?请联系材料简要说明。
【答案】4. C 5. A
6. (1)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既要体现中国特色,又需要有世界眼光,用世界语言讲中国故事。(2)文化的传承和弘扬需要坚守文化的内核,通过更丰富的形式,更易为大众接受的形式,产生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3)文化的传承和弘扬需要与时俱进,拥有现代眼光,借用现代科技等新手段,进行文化的创新和突破。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C选项“过于依赖科幻电影的发展,《流浪地球》的热映将加重科幻产业的这一依赖。”错误,根据材料二图表可知,过于依赖“从海外引进”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的热映将“减轻”科幻产业的这一依赖。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对应句。先在选项中选定需要“定位”的关键词语,依据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然后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时,应找到二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B选项“都着眼于影片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展现和传承方面。”错误,根据原文“而《流浪地球》借助刘慈欣小说的建构,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科学幻想基础上的未来世界。人类未来2500年的伟大救赎行为,使这部电影有了全新的时间观和空间观。”可知,尹鸿对电影《流浪地球》的解读“没有”眼于影片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展现和传承,而是着眼于“未来世界”。C选项“这一意义弥补了影片在科学假设、人物塑造上的瑕疵和遗憾。”错误,根据原文“即便影片对未来的设计、对科学的假设、对人物的呈现还有瑕疵和遗憾,但是它所开启的绚丽而宏大的科学与想象的未来,对中国电影来说如同空谷足音般珍贵。”可知,原文没有说“弥补”,只是承认了它“瑕疵和遗憾”。D选项张冠李戴,“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错误,根据原文“影片摆脱了美式科幻片主导的‘逃离地球’范式,独创出崭新的‘流浪地球’范式,体现了对地球家园的深厚感情。”可知,这一范式体现的是“对地球家园的深厚感情”。故选A。
【6题详解】
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归纳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通读所有材料,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材料进行筛选整合。此题要求结合材料分析,由原文“就考虑了与世界的对话。它不仅传达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理念,还反映了人类的共同价值。影片所传达的理念与画西方虽有不同却又具备巨大说服力和感召力。”可知,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既要体现中国特色,又需要有世界眼光,用世界语言讲中国故事。由原文“润物细无声地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一百代人的流浪地球计划投射出中国人自古崇尚的愚公移山精神;‘饱和式投援’体现了全人类‘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理念;父子情、兄妹情、祖孙情、战友情突出了中国人对仁义礼智信的坚守;”可知文化的传承和弘扬需要坚守文化的内核,通过更丰富的形式,更易为大众接受的形式,产生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由原文“想象未来、想象宇宙,地球流浪的故事让中国电影开启了一个新的维度,一种新的想象,展开了想象和创新的文化精神。”可知文化的传承和弘扬需要与时俱进,拥有现代眼光,借用现代科技等新手段,进行文化的创新和突破。
【点睛】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归纳,首先浏览选项标敏感点,敏感点就是题干要求的“内容”“艺术特色”等。其次回归原文找对应句,根据选项内容回归原文寻找对应句,筛选信息类要注意是否改变了原文判断,评价赏析类的选项要特别关注标注的敏感点是否有原文依据。最后排除定答案,根据“知识性错误”优先的原则,先将有“知识性错误”的选项挑选出来,然后再考虑赏析不当的选项,最后确定答案。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囚鸟
泰羽墨
我在洞庭湖平原的某片产粮区监督收粮,住处被安排在一个粮站。 这工作说闲不闲,说忙不忙,闲来无事我四处转悠,我喜欢秋后湖区的这种厚重感。
乌鸦、麻雀、八哥以及未来得及南飞的白鹤,不失时机地占领了大地所有的角落,天上到地上无所不在。有的稀稀拉拉在田里闹腾,有的整齐地排在电线杆上。最远处,小山丘上金黄的橘子等着人去摘。这一切在夕阳的笼罩下浑然一体,像一匹绸子,声色光影成了嵌在绸子上的花纹。这是一幅各得其所安然自得的景象,扑进眼眶的大地之物都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只是,作为旁观者的我,却是孤独的,不自由的,懒洋洋的。
我准备开门。先是钥匙转动的声音,紧接着是一阵翅膀发出的“扑扑”声。推开门一看,只见一只比麻雀大一点的灰褐色的鸟在卧室里挥舞着翅膀。这间卧室空旷无比,是由粮站活动室临时改造而成,腾出来给我住的。两边有十几扇玻璃窗子,其中一层半开着。显然,这个不速之客是从那扇半开的窗子闯进来的。
它为我的突然出现所惊下,不停地寻找出口,情急之下慌不择路,不断传来喙和爪子撞击玻璃的声音,频繁而急促,并发出“叽叽叽”的叫声。我机警地把门合上,并把那扇半开的窗子也关紧。
“今晚有鸟做伴”,这是我的第一个念头。一个多月来,我每天夜里只有孤灯相伴,着实有些寂寞。我尽力摆出一种和平相处、互不干扰的姿态,妄图消解它对我的恐惧。它的逃离行动待续了大约十几分钟,在屡屡碰壁毫无结果之后,终于安静下来。看起来它显然有些泄气,但并来绝望。它一会儿立在椅背上,一会儿又站到窗帘后面,躲躲闪闪的,不时试探着什么。
无疑,眼前这只鸟,在它看来自己是有生命之虞的。它的眼神告诉我,它有着这样的担忧。透过玻璃窗它能看到那个只剩下一半的太阳,还有在田里自在觅食的众多同类:一墙之隔,它却面对着一个庞然大物:人!
一只鸟飞进了卧室,飞进了一种紧张、恐惧,却要故作平静的等待之中。
失去了天空,空负翅膀,世界广阔,但没有一寸是自己的。有形的石子和无形的绳锁(墙壁),哪一样不致命?鸟之受困在于找不到出口,人呢,明知道路所在,却不敢迈出步子,人的悲哀实在远胜于鸟!
吃晚饭时这些想法一直在我心头索绕,晚饭味同嚼蜡,毫无滋味。我边想着边推开门,灯亮的时候,看见那个小家伙,立在离我最远的椅子上。显然,此时的它,对我的存在已经习惯,只是对突然亮起的灯感到不适,百无聊赖地飞了半圈,又回到原点。一如往常,我早早地半躺在床上看小说。“孤独即自由”, 一个月了,我就这么打发时间,捷灯夜读已成习惯。
想起小时候放学回来,常到时间地头帮大人做事,那时村里还没有通电,晚上做功课点的是煤油灯,母亲借着灯光给我和哥哥做鞋、补衣。在母亲看来,吃尽苦头,终于等到我和哥哥大学毕业,以为将有一个转机,彻底改变眼前的境况。没想到,意外接连发生,先是哥哥的腿受重伤,因为没钱耽误了手术;再是父亲离开了我们。工作的不如意,债务的烦身,我犹如卧室之鸟,越挣扎越是感到笼子的无处不在。世界宽广无边,天也无涯,出路何在?
一个卧室,一个人,一盏灯,加一只突如其来的鸟,这是一幅完美油画的构成。夜是静的,人是静的,鸟是静的,仿佛连灯光也是出静态来。但,静不是这幅油色的真实底色。画的背面,压抑着烦躁、恐惧,被束缚感,像是透过纸背面的颜料。一切的不安和恐惧都是由这背后的力量引起的。鸟飞进卧室,这是一场“安静的战争”。
第二天我是被鸟叫醒的。其实每天都是如此,天一亮粮站就被鸟所占据。太阳已经把光线搁在我的床脚,我起床,看见那个小东西又在用喙不断冲撞玻璃。窗台上到处站满了鸟,对面房子上的爬山虎里也有鸟在跳来跳去,其中不少是它的同类。几根曲折的炊烟将大地摇醒过来,不远的小山丘上,早起的农民已经在摘橘子。
那只鸟肯定比我更早看到这些,我觉得自己有点残忍,在这个飞翔和饱食的季节,将它囚禁了整整一晚。我打开窗子, 只听见“嗖”的一声,它就飞了出去。我在窗前愣了一会儿神,它没有划出一条我期待的弧线,我想它可能太急于离开了。
它需要它的天空。我,也需要。
(选自《华夏散文》2012年第9期,有删改)
7.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末尾的“厚重感”指第二段描写的秋后湖区所有的人和事物都“找准了自己的位置”, “各得其所安然自得” 的状态。
B. 囚禁“我”的外在因素有“我”工作的不如意、哥哥的受伤、父亲的离世、债务的烦身、家境的贫寒、母亲的期望没有实现等。
C. “我”对这只鸟经历了“今晚有鸟做伴”的喜悦,到因鸟被囚“空负翅防膀”而引起“我”的烦心,到自觉“残忍”负疚而放飞它等情感变化过程。
D. 文章语言朴实,叙事简洁,抒情自然真切,无论从鸟儿角度还是从自身角度展开的心理描写,都具有拨动心弦的艺术力量。
8. 写鸟就是写人。请概括出文意所写的鸟与“我”的相同点,并作简要阐释。
9. 鸟是被人囚禁的,而“我”却是被自己囚禁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文中“我”囚禁自己的三种表现。
【答案】7. A 8. (1)都被囚禁。鸟误入房被囚于房内,我大学毕业却被不如意的工作囚于粮站、不如意的生活囚于困境。(2)都在努力挣扎。鸟努力找出路想逃离囚房,“我”为不如意的人生苦苦挣扎,都“越挣扎越是感到笼子的无处不在”,(3)都需要有自己的天空。“它需要它的天空。我也需要”。
9. (1)认识不到位。对工作不安心,没有找准自己的位置,对工作中的问题、对人生的变故没有理性地看待。(2)工作不勤勉。睡到被鸟叫醒,人是“懒洋洋的”,业余时间闲逛、闲看,没有深入思考研究工作,(3)精神不积极。在困难面前没有积极作为,抱怨多于行动,“明知道路所在, 却不敢迈出步子”。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A选项“第二段描写的秋后湖区所有的人和事物”错误,由第二段可知,没有描写“人”,只描写了“事物”。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和内涵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通读文章,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文章内容进行归纳整合。此题要求结合材料分析,由原文“一只鸟飞进了卧室,飞进了一种紧张、恐惧,却要故作平静的等待之中。”和“工作的不如意,债务的烦身,我犹如卧室之鸟,”可知,鸟和我都被囚禁。有原文“它的逃离行动待续了大约十几分钟,在屡屡碰壁毫无结果之后,终于安静下来。看起来它显然有些泄气,但并来绝望。”和“越挣扎越是感到笼子的无处不在。”可知鸟和我都在努力挣扎。由原文“我在窗前愣了一会儿神,它没有划出一条我期待的弧线,我想它可能太急于离开了。它需要它的天空。我,也需要。”可知鸟和我都需要有自己的天空。
【9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概括散文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确定概括的范围,归纳概括题有的筛选范围很明确,但多数考题没有明确的筛选范围,一般而言,要遵循“就近”原则,凡是题干语句所在的地方,均是答题要点密集的地方。其次是适当扩大筛选范围,以免遗漏作者补充的相关信息。最后注意整合方法,在概括时应注意信息要点不能遗漏、交叉、重复,更不能无中生有。由原文“扑进眼眶的大地之物都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只是,作为旁观者的我,却是孤独的,不自由的,懒洋洋的。”和“工作的不如意,债务的烦身,我犹如卧室之鸟,越挣扎越是感到笼子的无处不在。世界宽广无边,天也无涯,出路何在?”可归纳出我对工作不安心,没有找准自己的位置,对工作中的问题、对人生的变故没有理性地看待,认识不到位。由原文“第二天我是被鸟叫醒的。其实每天都是如此,天一亮粮站就被鸟所占据。太阳已经把光线搁在我的床脚,我起床,看见那个小东西又在用喙不断冲撞玻璃。窗台上到处站满了鸟,”可归纳出我工作不勤勉,睡到被鸟叫醒。由原文“失去了天空,空负翅膀,世界广阔,但没有一寸是自己的。有形的石子和无形的绳锁(墙壁),哪一样不致命?鸟之受困在于找不到出口,人呢,明知道路所在,却不敢迈出步子,人的悲哀实在远胜于鸟!” 可归纳出我精神不积极,在困难面前没有积极作为,抱怨多于行动。
【点睛】需要归纳的内容往往是段落中的重要词语或句子。这些重要的词语往往嵌在重要语句中重要的句子又常常出现在文段的首、尾或中间。归纳时,把这些词语或句子摘录出来,答案的雏形也就形成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聂昌,字贲远,抚州临川人,始由太学上舍释褐,为相州教授。用蔡攸荐,召除秘书郎,擢右司员外郎。时三省大吏阶官视卿监者,立都司上,昌以名分未正,极论之。诏自今至朝请大夫止,以直龙图阁为湖南转运使,还为太府卿、户部侍郎,改开封尹,复为户部。
昌本厚王黼,既而从蔡京,为黼所中,罢知德安府。又以乡人讼,谪崇信军节度副使,安置衡州。
李纲之罢,太学生陈东及士庶十余万人,挝鼓伏阙下,经日不退,遇内侍辄杀之,府尹王时雍麾之不去,常顾昌俾出谕旨、即相率听命。王时雍欲置东等狱,昌力言不可,乃止。
昌再尹京, 恶少年怙乱昼为盗入官民家攘金帛且去辄自缚党中三两辈声言擒盗持仗部走委巷乃释缚分所掠而去。人不奠居。昌悉弹治正法,而纵博弈不之问,或谓令所禁,昌曰:“姑从所嗜,以懈其谋,是正所以禁其为非尔。”昌旧名山,至是,帝谓其有周昌抗节之义,乃命之曰“昌”。
金人南侵,京师复戒严。拜同知枢密院,入谢,即陈捍敌之策,曰:“三关四镇,国家藩篱也,闻欲以畀敌,一朝渝盟,何以制之?愿勿轻与,丙檄天下兵集都畿,坚城守以遏其冲,简禁旅以备出击,壅河流以断归路。前有坚城,后有大河,劲兵四面而至,彼或南下,堕吾网中矣。臣愿激合勇义之士,设伏开关,出不意扫其营以报。”帝壮之,命提举守御,得以便宜行事。
会金人再议和,割两河,须大臣报聘。诏耿南仲及昌往,昌言:“两河之人忠议勇劲,万一不从,必为所执,死不瞑目矣。傥和议不遂,臣当分遣官属,促勤王之师入卫。”许之。昌往河东,至绛,绛人闭壁拒之。昌持诏抵城下,缒而登。州钤辖赵子清麾众害昌,抉其目而脔之,年四十九。建炎四年,始赠观文殿大学士,谥曰忠愍。
(选自《宋史·聂昌传》,有册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恶少年怙乱昼为/盗入官民家/攘金帛/且去/辄自缚党中三两辈/声言擒盗/持仗部走/委巷乃释缚/分所掠而去
B. 恶少年怙乱/昼为盗/入官民家/攘金帛且去/辄自博党中/三两辈声言擒盗/持仗部走委巷/乃释缚/分所掠而去
C. 恶少年怙乱昼/为盗/入官民家攘金帛/且去辄自博党中/三两辈声言擒盗/持仗部走/委巷乃释缚/分所掠而去
D. 恶少年怙乱/昼为盗/入官民家攘金帛/且去/辄自缚党中三两辈/声言擒盗/持仗部走委巷/乃释缚/分所掠而去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释褐”本指脱去平民穿的粗布衣服,文中代指聂昌开始担任官职。
B. “阙下”文中指陈东及士庶因李刚被罢职而请愿跪伏的皇城大门。
C. “都畿”指京都及其周围地区,文中的“都”指宋朝都城开封。
D. “报聘”文中指金人提出议和条件后,宋朝须要派使臣回访金国。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聂昌正直敢谏。无论是担任右司员外郎时还是同知枢密院时,他都积极谏言,且被采纳。
B. 聂昌屡陷争端。先因随从蔡京被王黼中伤,不再担任德安知府,后因同乡官司被贬衡州。
C. 聂昌惩恶有方。面对狡猾的恶少他把他们全部正法,而对赌博的行为他却放纵不问。
D. 聂昌深忧国事。他不但反对割让国土以求太平之策,而且主张积极备战以强化国家安全。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谓令所禁,昌曰:“姑从所嗜,以懈其谋,是正所以禁其为非尔。”
(2)三关四镇,国家藩篱也,闻欲以畀敌,一朝渝盟,何以制之?
【答案】10. D 11. B 12. B
13. (1)有人认为这是法令禁止的事,聂昌说:“姑且顾从他们的爱好,来减弱他们谋乱,这正是用来禁止他们为非作歹的办法啊。”
(2)三关四镇是国家的藩卫,听说要将它们割给金人,(金人)一旦背弃盟约,(我们)凭借什么来抵御他们呢?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时抓住句子中的重要名词和虚词,根据其在句子文中充当的成分和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判断出断句的正确划分;同时注意句子中对仗的地方,根据句式特点断句是最简洁的方法。“昼”为名词作状语,修饰“为盗”,其后不可断,所以“昼”前断句,“盗”为名词,作“为”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其后断句,排除AC;“入官民家攘金帛”的意思是“进入官吏百姓家抢金帛”,所以中间不能断开,“三两辈”是“两个人”的意思,作为定语后置,修饰“党”,其后断句,排除选项B,故选D。
句子翻译:有些坏少年作乱,白天做强盗,进入官吏百姓家抢金帛,离开时,把两三个自己同党绑起来,声称捉贼,手持兵器穿街过巷,于是解绑,把掠来的财物分光离去。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B选项“皇城大门”错误,“阙下”在这里指“皇宫外面”。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所以首先要理解文意,通过对比法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B选项“不再担任德安知府”错误,根据原文“罢知德安府。”的意思是“罢去前职任德安知府”。故选B。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赋分点:(1)或:有的人。嗜:爱好。懈:减弱。以:用来。(2)畀:割给。渝:背弃。何以:“以何”,凭借什么。制:抵御。
【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
翻译:
聂昌,字贲远,抚州临川人。由太学上舍身份开始做官,任相州教授。因为蔡攸的推荐,被授命为秘书郎,提升为右司员外郎。当时三省大员官阶与卿、监相同的人,都站在都司的上面,聂昌认为名分不正,极力争论。诏令从今以后立于都司之上者到朝请大夫为止。以直龙图阁身份任湖南转运使,回到京师任太府卿、户部侍郎,改任开封尹,又重任户部侍郎。
聂昌本来与王黼感情很好,后来随从蔡京,被王黼中伤,罢去前职任德安知府。又因为与同乡人发争诉讼,被贬为崇信军节度副使,安置在衡州。
李纲被罢免,太学生陈东及士大夫、庶民百姓十几万人,在皇宫外面跪伏着,整日不退,遇到内侍就杀死,府尹王时雍赶不走人群。皇帝让聂昌出宫去宣谕旨意,人们相继听命。王时雍打算把陈东等人关进牢狱,聂昌极力坚持不同意,才停止此议。
聂昌再次出任京尹,有些坏少年作乱,白天做强盗,进入官吏百姓家抢金帛,离开时,把两三个自己同党绑起来,声称捉贼,手持兵器穿街过巷,于是解绑,把掠来财物分光离去,人民不得安居乐业。聂昌把他们全部正法,却放纵赌博不问,有人认为这是官府应禁止的,聂昌说:“且随他们的爱好.来减弱他们谋乱.这正是用来禁止他们为非作歹的办法啊。”聂昌原名叫作“聂山”,到这时,皇帝认为他有周昌抗节之义,于是命名他为“昌”。
金人向南侵犯,汴京又宣布戒严,朝廷任命他为同知枢密院。入宫谢恩时,就陈述抗敌之策说“:三关两镇,是国家的藩卫,听说要将它们割给金人,如果金人一旦背弃盟约,那我们凭什么来抵御他们呢?希望不要轻易将三关两镇割给金人,只能檄令天下军队集结在京城四郊,坚固城守来遏止敌人的攻击,挑选劲旅以备出击,堵塞黄河以断敌归路。前面有坚守之城,后面有大河,精锐部队四面而至,敌人如果南下,就会掉入我的陷网中了。我希望纠集勇义之士,设下埋伏开关迎敌,出其不意攻击敌营来报答皇上。”宋钦宗认为是壮举,命令他统管守御,可以见机行事。
遇到金人再次议和,割让两河,必须由大臣出使报聘。诏令让耿南仲及聂昌前往,聂昌说:“两河民众忠义勇劲,万一不服从,一定被他们捉拿不放,我是死不瞑目啊。如果和议不成,我就分遣属官,督促勤王之师入京护卫。”皇帝同意了。走到永安时,与金将粘罕相遇,他的随从自称閤门舍人,阻止聂昌相见,命令用牍子赞名相见,聂昌不同意,争辩多时,最终以客礼相见。聂昌前往河东,到了绛城,绛城人闭城拒其入内。聂昌手持诏令到了城下,用绳索攀登上城。绛州兵马钤辖赵子清指挥士兵杀害聂昌,并挖出他的眼睛切成碎块,终年四十九岁.建炎四年(1130),才追赠为观文殿大学士,谥号为忠愍。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关山月
(唐)李端
露湿月苍苍,关头榆叶黄。回轮照海远,分彩上楼长。
水冻频移幕,兵疲数望乡。只应城影外。万里共胡霜。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第二句写戍守的边关榆叶枯黄,让人秋意顿生,为全诗奠定了凄凉的感情基调。
B. 第五句既照应首句“露湿”写霜露寒冻,又从侧面表现出边关苦寒和兵士的艰辛。
C. 第六句中“兵疲”写戍卒因战争频繁而疲惫厌倦,表达了对战乱频仍的厌恶之情。
D. 第七八句与苏轼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异由同工,表达出相似的美好愿望。
15. 这首诗紧扣“月”来写,前四句与后四句在写“月”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4. B 15. 前四句着重写景,正面直接写月。第一句写月之“苍苍”,突出边关夜的月色朦胧。第三句写月轮运转,皎洁的月光照耀着远处大漠,突出月夜的空阔明净:第四句写出月光的动态与情态。后四句着重叙事抒情,侧面间接写“月”。以月下“数望乡”“城影外”写戍卒多次眺望家乡而不得归,表达出在孤独处境中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主要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从诗歌的结构内容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表达意蕴。B选项“从侧面表现出边关的苦寒和兵士的艰辛。”错误,应为“直接描写”。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先指出手法,再结合诗句阐释手法,最后分析效果,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前四句着重写景,正面直接写月。“苍苍”突出关山“月”的特色和夜晚月色朦胧的状态。“关头榆叶黄”写了关山之地榆叶尽黄,让人备感秋意,为全诗定下凄清的感情基调。“回轮照海远”写了月轮运转,月光皎洁,照耀着远处的大海,突出月夜的空阔明净。“分彩上楼长”此句中“上”与“长”两字写出月光的动态美与情态美。后四句着重叙事抒情,侧面间接写“月”。“只应城影外。万里共胡霜。”此句表达出在孤独处境中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点睛】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妙运用。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运用典故表达诗人恍如隔世、人事全丰的人生感慨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庄子·逍遥游》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直接描写即将展翅南飞的大鹏的后背和羽翼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传神地勾画出了英雄当年驰骋沙场,收拾河山的豪壮场景。
【答案】 (1). 怀旧空吟闻笛赋 (2). 到乡翻似烂柯人 (3). 背若泰山 (4). 翼若垂天之云 (5). 金戈铁马 (6). 气吞万里如虎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本题属于情境型默写题,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赋”“柯”“翼”“戈”。
【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互联网 地发展中,相声毫无疑问发生了变化。我们该怎么看待这种变化呢?惊呼传统丧失殆尽,或看举双手欢迎一切改造,显然都 。我以为,首要者,是不要谈变色变。有人推業崇传统到唯传统至上,认为马三立、侯宝林等人都是 ,现在的演员再努力也难以 ,《夜行记》《关公战秦琼》等经典作品更是成为绝唱。事实上,对相声来说,很多所谓的传统选段都是经过几代人打磨才有今天的面貌,相声的传统,从来都是动态的而不是僵化的,是在适应中生存、与时俱进的。其二是变中取辨,对相声的变化应当仔细辨别。现在青年观众群体的兴趣、习惯都已经“互联网化”,( ),因而需要在贴近年轻人趣味方面借鉴形式多元的网络综艺节目,但借鉴吸收不代表就要变成“你的样子”,其关键在于平衡艺术传统与观众趣味,找准改良的突破口。变是常态,拥抱变北并且适应变化是我们对待事物发展的必然态度,但在变中坚守艺术传统,在变中尊重艺术规律,又是我们弘扬和继承传统艺术的必然坚持。期待相声等传统艺术祥式拿出新作品新风貌,在时代面前做一次洒脱漂亮的转型。
1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作为一种曲艺形式,相声对比层出不穷的网络综艺节目显得“陈旧”不少
B. 相声作为一种曲艺形式,对比层出不穷的网络综艺节目显得“陈旧”不少
C. 作为一种曲艺形式,对比层出不穷的网络综艺节目,相声显得“陈旧”不少
D. 对比层出不穷的网络综艺节目,相声作为一种曲艺形式显得“陈旧”不少
18. 依次填入文章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日新月异 失之偏颇 凤毛麟角 望其项背
B. 蒸蒸日上 失之公允 吉光片羽 望其项背
C. 日新月异 失之公允 凤毛麟角 望尘莫及
D. 蒸蒸日上 失之偏颇 吉光片羽 望尘莫及
19.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但在变中坚守艺术传统,在变中尊重艺术规律,又是我们继承和弘扬传统艺术的必然坚持。
B. 但在变中尊重艺术规律,在变中坚守艺术传统,又是我们弘扬和继承传统艺术的必然坚持。
C. 但在变中尊重艺术规律,在变中坚守艺术传统,又是我们]继承和弘扬艺术传统的必然坚持。
D. 但在变中坚守艺术传统,在变中尊重艺术规律,又是我们弘扬和继承艺术传统的必然坚持。
【答案】17. A 18. A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作为一种曲艺形式”放句首起强调作用,“相声” 作为陈述对象放在“对比”前面更恰当。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日新月异:每天每月都有新的变化。蒸蒸日上:形容事物天天向上发展。此处更强调变化快而多,所以应该用成语“日新月异”;“有失” 之后多接褒义词,如“公平、公允”等。“失之”之后则多接贬义词,如“草率、偏颇”等。吉光片羽:比响极其珍贵的文物。风毛麟角: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或物。此处形容的是“马三立、侯宝林等人”,所以“风毛麟角”更符合文意。望其项背: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通常用于否定句中。望尘莫及:比喻远远落在后面。此处语境为难以“赶得上或比得上”意思,所以应该用成语“望其项背”。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应该先“尊重艺术规律”,再“坚守艺术传统”;先“继承”后“弘扬”;“继承和弘扬”的是“传统”而非“艺术”。A选项语序不当,应该先“尊重艺术规律”,再“坚守艺术传统”;B选项语序不当,先“继承”后“弘扬”;“继承和弘扬”的是“传统”而非“艺术”,“传统”跟“艺术”位置互换。D选项语序不当,应该先“尊重艺术规律”,再“坚守艺术传统”;先“继承”后“弘扬”;故选C。
【点睛】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20.下面是一则“清明文明祭祀”倡议书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得体或不正确的地方,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祭祀先祖、缅怀死者的传统节日。“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为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明祭祀新时尚,让大家度过一个文明、绿色、感恩的清明节,值此节日来临的时候,我们特此倡议:爱护环境,绿色祭扫;告别恶习,安全祭扫;厚养薄葬,节俭祭扫。敬爱的市民朋友们,让我们从点滴做起,由己及人,用文明理念传承传统,用文明行为守护家园。
【答案】“死者”改为“逝者”;“时尚”改为“风尚”;“的时候” 改成“之际”;“恶习”改为“陋习”;“敬爱” 改为“尊敬”。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①“逝者”有尊重,敬仰的一层意思,“死者”,是一般的表达方式,此处应该用敬词。②“时尚”指的是一种流行观念或者趋势,偏物质化;“风尚”指一种原则或者风格和作风、社会风气,偏精神化。此处“树立文明祭祀”属于精神方面,所以应该改为“风尚”。③“的时候”过于口语化,应该用书面语。④陋习是一种粗鲁、丑陋、不文明的坏习惯,陋习属于社会公德的层面。恶本身就有极坏的行为、犯罪的事的含义,所以恶习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要比陋习更严重。此处只是强调“不文明的坏习惯”,“恶习”语气过重。⑤尊敬:带着一些崇拜的眼神去敬重某些人事物。敬爱:就是对一些伟大的人的爱好。此处修饰的是“市民朋友们”,所以应该用“尊敬”更合适。
【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
21.古往今来,文人雅土从未停止对人生的思考、命运的突围。请从所给作品中选择两篇作品,仿照下面的示例各写一段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作品:王羲之《兰亭集序》 曹操《短歌行》 王勃《滕王阁序》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示例:苏轼《赤壁赋》:赤壁泛舟,清风明月。苏轼用理性思辨洞悉人生,借自然美景慰藉灵魂,获得一份洒脱达观。
(1)
(2)
【答案】[示例一]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渴慕贤才。曹操用雄心壮志引领人生,借建功立业充实生命,获得-份泰然自若,
[示例二]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良辰美景,共叙天伦。李白用花月诗酒消解忧愁,借天伦之乐畅享生活,获得一份热忱乐观。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仿写句式的能力。解答这类题要注意以下几点:(1)仿写的句子在结构上应与原文基本保持致;(2)仿写的句子在内容与逻辑关系上应与原文保持协调,既要考虑形式的统一,又要考虑内容上的连贯呼应;(3)考虑与上下文的衔接和照应,要符合语境;(4)注意情感基调和语言风格等;(5)修辞格的类型也要与示例句一致。此题根据题干要求,所写句子应该是“对人生的思考、命运的突围”,句式是:作品名字+作品内容+作者的人生的思考。
【点睛】命题式仿写,是给定一个完整的语言材料,让考生品读例句,领会其句式、结构、意蕴、修辞手法等特点,然后给定仿写的具体材料、主题等,让考生依据示例仿写。
四、写作(60分)
22.从下列词语中至少选择三个,思考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并确立观点,然后作文。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人工智能 本领恐慌 全球化 互联网经济 “抢人(吸引招揽人才)”大战 核心素养 终身学习
要求: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知识的力量
在社会中,一个国家的发展,要靠人类用学来的知识去改变它;一个正确理论的产生,也要靠人类用学来的知识去总结;要推翻迷信思想,更需要人类用知识来改造。
“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知识就是科学发展的源泉。”是国家对知识的重视,因为国家的发达离不开知识。它是国家繁荣昌盛,独立于世界之林的基础。曹公对贤才如饥似渴,对关羽的重视表现得淋漓尽致。温酒斩雄华,过五关斩六将,无一不是曹公对关羽的赏识之举,才有了关于义释曹操华容道。周公吐哺也反映了求贤若渴之情,因为国家的发展需要人才,需要人才治国之邦。古代尚且有“抢人”大战,更何况在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要“终身学习”。如果每一个人都能把学习放在一生中重要位置上,那么我们的社会每天就会有许许多多在学习的人,那么,我们还会愁社会不进步?还会愁我们的国家不强大?
为了祖国强盛,我们要学习;为了人类的进步,我们更应该学习。
建设祖国需要知识,管理国家需要知识,建设好我们的学校也需要知识。没有科学文化知识的人,难以在现代社会生存;不重视科学技术的国家,就会落后、挨打。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为写《资本论》,每天到图书馆查阅资料,以致在他的座位下留下了两个深深的脚印。宋朝诗人陆游一生酷爱读书,在他房中,柜里装书,桌上堆书,床上铺书,他睡觉枕的还是书。他给后人留下了9000多首诗,成为我国著名的爱国诗人。毫无疑问,他人成就与好学精神是分不开的。
为了社会的繁荣,国家的强大,民族的兴旺,为了科技的进步和发展,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不知疲倦地学习吧!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博览群书;让我们的社会充满了朗朗书声;让我们每一个城市都笼罩着一股浓浓的学习气氛;让我们的社会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学习型社会”。这样,人们便不会将学习作为一种负担,而是把它作为一种有益的活动,人们不仅在学习中得到知识,而且从中也感到学习的乐趣。那么我们的科技便会突飞猛进,我们的国家会一天天的强大起来,人民的生活也会一天天好起来。知识使我们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同学们,历史告诉我们,中国的腾飞需要科学技术;时代告诉我们,赶超世界先进国家离不开科学技术;我们胸前的红领巾也在不断地提醒我们,祖国需要有知识有文化的接班人。让我们从今天做起,发奋学习,向着世界科技的高峰,一步一个脚印地攀登,攀登!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写作文的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要求考生选取至少三个关键词并使之形成有机关联,考查考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热点现象和重要问题,展示自己的素养。考生可以分析材料中关键词各自的意思,然后把有相关性的三个关键词放在一起立意。给出的关键词搭配组合的自由度较大,参考立意角度如下:①由“人工智能”“全球化”“互联网经济”谈科技进步与发展;②由“‘抢人(吸引招揽人才)’大战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终身学习”谈知识、人才的对国家的重要性。
立意:
(1)知识的重要性
(2)重视人才
(3)知识就是力量
(4)科技的发展与进步
(5)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素材:
(1)在人类的智慧中,从茹毛饮血的远古到高度文明的当代,每一次社会的进步。无不显示出知识的巨大作用。知识的进步,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的文明。知识就是力量!
(2)古时候,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都被视作神的行为。每逢大旱,老百姓就杀猪宰羊。送上祭坛,磕头求神,听命道士呼凤唤雨。在今天看来,这些似乎太愚蠢可笑了,然而它正是没有知识而导致的必然结果。现在我们有了科学知识,有了人工降雨的办法,即使遇上大旱,庄稼照样可以长得很好。“老天”也不能卡我们的脖子了。人定胜天,就是因为人们有了知识。
(3)历史上的唐朝之所以形成“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除了皇帝的开明之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当时各行各业科学技术得以充分发展。国内人才济济,国家力量强大、威震四海。
(4)“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是文人墨客对知识的渴望,是文人抒展才华,是实现远大抱负人的渴望。《滕王阁序》让王勃一举成名,尽情抒发沉郁顿挫的感慨之情。十年苦读只为一朝的他成功了,如今是他壮志得以抒发的时刻,然而他命运多舛,英年早逝,让人倍感惋惜。可侯蒙却与众不同,一首《临江仙》便让他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也借机回击了那些嘲笑他的人。以后他升官宰相。是知识给了他机会,是知识充实了自己。因为知识就是力量。
(5)当前,世界上流行这样一种说法: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否繁荣、富强,就看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人民文化知识水平。我认为这种说法不无道理。即使一个国家暂时还不够富裕,但只要它有智慧的人民,有重视知识的传统,那就可以断言:这个国家是有前途的。而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目前很富裕。却供养着一群“不学无术”之徒,其结果必然是可悲的。它一定会渐渐地衰落下去。
结构层次:文章开篇提出观点:一个国家的发展,要靠人类用学来的知识去改变它,知识就是力量。文章接下来举了曹操对关羽的重视,说明了人才的重要性。文章又举马克思学习知识和陆游一生酷爱读书的例子,进一步阐释了知识就是力量,是国家发展的前提。文章结尾呼吁我们要发奋学习,祖国需要有知识有文化的接班人。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主要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作文材料本身是有争议性的实事或时事;二是材料尽可能体现时代价值观多元化这一特点,要求学生就事论理,把理说清,话道明,并且分析事件要贯穿写作始终;三是带有明显的驱动任务。这些驱动任务包括文体、内容、思维、对象,考生要根据这些任务来写作,而不能脱离这些任务。写作这类作文,首先要明确写作要求,弄清任务。第二要抓住材料核心事实,明确是非。第三,选好角度,围绕是非,确立观点。所谓“选好角度”,就是指要从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来立意,同时应兼顾自己擅长的角度,也就是自己积累了相关素材,有思想、理论上的准备的角度。在写作时,可围绕是非来设置分论点。这样确立观点,就准确、全面、有思辨性,符合高考对学生的考查要求。第四,围绕材料就事说理,类比论证展开写作。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中的材料除了生发出观点外,还应把“分析材料、就事说理”贯穿在具体的写作中,这是任务驱动型材料的一个显著特点。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