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河北省唐山市一中高三上学期10月调研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展开
2020届河北省唐山市一中高三上学期10月调研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一.单项选择题
1.有关“生命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命系统的每个层次都是“系统”,能完整表现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 “细胞”
B. 一个病毒不是一个生命系统,因为病毒不能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C. 单细胞生物一个细胞就是一个生命系统,多细胞生物中的一个细胞不是一个生命系统
D. 一个细菌,属于生命系统中的细胞、个体结构层次,同时也参与构成种群、生态系统等结构层次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其中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生物圈是最大的结构层次。
①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②组织:由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一群细胞和细胞间质联合在一起构成。
③器官: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
④系统: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
⑤个体:由不同的器官或系统协调配合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的生物。
⑥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
⑦群落: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的种群组成一个群落。
⑧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他的无机环境相互形成的统一整体。
⑨生物圈:由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这些生物生活的无机环境共同组成。
【详解】A、生命系统的每个层次都是“系统”,能完整表现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A正确;
B、一个病毒不是一个生命系统,因为病毒不能独立完成生命活动,B正确;
C、单细胞生物一个细胞就是一个生命系统,多细胞生物中的一个细胞也是一个生命系统,C错误;
D、一个细菌,属于生命系统中的细胞、个体结构层次,同时也参与构成种群、生态系统等结构层次,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要识记细胞是生命系统的最基本层次,化合物和病毒均不属于生命系统层次,并且单细胞生物既属于细胞层次,也属于个体层次。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念珠藻没有叶绿体,故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B. 金黄色葡萄球菌无线粒体和叶绿体,故其 DNA 只位于拟核中
C. 真核细胞的细胞质中也含有少量 DNA,它们与原核细胞 DNA 一样呈环状
D. 大肠杆菌和蘑菇细胞都有细胞壁,但与植物细胞壁成分不同
【答案】CD
【解析】
【分析】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被的典型的细胞核;它们的共同点是均具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和遗传物质DNA。
【详解】A、念珠藻属于蓝藻中的一种,蓝藻没有叶绿体,但是具有叶绿素和藻蓝素,因此能够进行光合作用,A错误;
B、金黄色葡萄球菌属于原核生物中的细菌,DNA存在于拟核和质粒中,B错误;
C、真核细胞的细胞质中也含有少量DNA,存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它们与原核细胞DNA一样呈环状,C正确;
D、大肠杆菌和蘑菇细胞都有细胞壁,但与植物细胞壁成分不同,大肠杆菌的细胞壁主要由肽聚糖构成,而蘑菇的细胞壁主要由几丁质组成,D正确。
故选CD。
【点睛】本题要识记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能列表比较两者;识记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3.湖北天门是茶圣陆羽故里,陆羽因《茶经》而成圣,天门因陆羽而成为茶乡。下列关于茶的说法,错误的是
A. 采摘的新鲜茶叶的细胞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是H20
B. 制好的成品茶化学元素含量的高低是C>O>N>H
C. 茶和人体所含元素种类大致相同但含量差异很大
D. 泡茶过程中茶叶通过渗透作用吸水,使茶叶舒展开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细胞吸水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H20是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因此采摘的新鲜茶叶的细胞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是H20,A正确;制好的成品茶,即在细胞干重的情况下,化学元素含量的高低是C>O>N>H,B正确;不同生物体所含元素种类大致相同,但含量差异很大,C正确;制好的成品茶,其细胞已经死亡,所以在泡茶过程中,死亡的茶叶细胞不能通过渗透作用吸水,D错误。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在于对D选项的判断,其原因在于忽略了死亡的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丧失,不能发生渗透作用。
4.某研究小组将油料种子置于温度、水分(蒸馏水)、通气等条件适宜的黑暗环境中培养,定期检查萌发种子(含幼苗)的脂肪含量和干重,结果表明:脂肪含量逐渐减少,到第11d时减少了90%,干重变化如图。开始实验的一周中,导致种子干重增加的主要元素是
A. 碳 B. 氢 C. 氧 D. 氮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于是在黑暗条件下,幼苗不可能进行光合作用固定CO2,所以只需考虑脂肪在水解酶作用下分解形成了脂肪酸和甘油,细胞干重相当于增加了水进去,所主要是增加了O,故C正确,ABD错误。
5.下列关于生物中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蔗糖的水解产物和淀粉的彻底水解产物均有还原性
B. 脂肪酸、丙酮酸和核苷酸所含化学元素完全相同
C. DNA中相邻的碱基之间均通过氢键连接
D. 病毒的核酸中嘌呤碱数量与嘧啶碱数量一定相同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细胞是多种元素和化合物构成的生命系统。C、H、O、N等化学元素在细胞内含量丰富,是构成细胞中主要化合物的基础;以碳链为骨架的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等有机化合物,构成细胞生命大厦的基本框架;糖类和脂肪提供了生命活动的重要能源;水和无机盐与其他物质一道,共同承担起构建细胞、参与细胞生命活动等重要功能。
【详解】蔗糖水解的产物为葡萄糖和果糖,淀粉彻底水解的产物为葡萄糖,葡萄糖和果糖均为还原性糖,A正确;脂肪酸所含的化学元素为C、H、O,丙酮酸所含的化学元素为C、H、O,核苷酸所含的化学元素是C、H、O、N、P,因此,脂肪酸、丙酮酸和核苷酸所含化学元素不完全相同,B错误;DNA一条链中相邻的碱基之间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DNA两条链中相邻的碱基之间通过氢键连接,C错误;某些病毒中所含的核酸是RNA,某些病毒中所含的核酸是DNA,若是RNA,只有一条核糖核苷酸链,嘌呤碱数量与嘧啶数量不相同,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A。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病毒的遗传物质要么是DNA,要么是RNA,如果是RNA,则不符合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嘧啶数不等于嘌呤数,再根据题意作答。
6.胰岛素的 A、B 两条肽链是由同一个基因编码的。下列有关胰岛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胰岛素基因的两条 DNA 单链分别编码 A、B 两条肽链
B. 沸水浴加热之后,构成胰岛素的肽链充分伸展并断裂
C. 胰岛素以碳链基本骨架,能促进肝糖原分解
D. 核糖体合成的多肽链需经蛋白酶的作用形成胰岛素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DNA的两条链反向平行,具有独特的双螺旋结构。
2、高温之破坏蛋白质的空间结构。
3、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4、核糖体合成的多肽链不具有空间结构,需经过加工才形成具有活性的蛋白质。
【详解】A、胰岛素基因编码A、B两条肽链,不是由两条DNA单链分别编码,而是由DNA中的一条单链编码的,A错误;
B、沸水浴加热之后,胰岛素的空间结构被破坏,但肽键不会断裂,B错误;
C、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以碳链为基本骨架,能促进肝糖原合成,降低血糖浓度,C错误;
D、核糖体合成的前胰岛素原肽链是没有活性的,必须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后期加工处理切除部分肽段,才可以获得成熟的胰岛素A和B链,进一步包折叠装修饰形成具有生理活性的胰岛素,需要用到蛋白酶,蛋白酶能切除部分多余的肽段,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蛋白质的合成、结构与功能多样性、蛋白质变性等考点,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的蛋白质等方面的知识的识记、理解及灵活运用。
7.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核孔是DNA、RNA等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
B. 核糖体、染色体主要由蛋白质和核糖核酸组成
C. 线粒体内膜折叠形成嵴,使得附着与丙酮酸分解有关酶的膜面积大大增加
D. 胰蛋白酶的分泌过程能够说明内质网膜与高尔基体膜组成成分和结构的相似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DNA不能通过核孔进出细胞核,A错误;染色体主要由DNA(脱氧核糖核酸)和蛋白质组成,B错误;有氧呼吸中,分解丙酮酸的酶在线粒体基质,不在线粒体内膜,C错误;胰蛋白酶的分泌过程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分别加工并形成囊泡运输,运输的囊泡膜要与其他的生物膜结构相融合,所以该过程能够说明内质网膜与高尔基体膜组成成分和结构的相似性,D正确。
8.下列关于叶绿体和线粒体产生气体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产生气体的过程都有水的参与
B. 产生气体的过程都会产生 ATP
C. 线粒体内产生的气体是叶绿体内暗反应的原料
D. 产生气体的过程都与生物膜有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
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发生水在光下分解产生氧气,暗反应阶段发生二氧化碳的固定消耗二氧化碳。
线粒体是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丙酮酸和水结合生成二氧化碳和[H];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氧气和[H]结合生成水。
【详解】A、光反应阶段水在光下分解产生氧气,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丙酮酸和水结合生成二氧化碳和[H],即两个过程都有水的参与,A正确;
B、光反应阶段水在光下分解产生氧气,同时会产生ATP;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丙酮酸和水结合生成二氧化碳和[H],同时会产生ATP,B正确;
C、线粒体内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叶绿体内暗反应的原料,C正确;
D、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为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场所在线粒体基质,与生物膜无关,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同时识记各阶段发生的场所,属于考纲中识记层次的考查。
9.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性激素的合成与生物膜有关,通常青春期性腺细胞膜上运输性激素的载体蛋白数量要比幼年和老年时期多
B. 线粒体是肝细胞中唯一产生二氧化碳的场所
C. 生物膜上可以合成 ATP,桑格和尼克森构建的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属于概念模型
D. 马铃薯叶肉细胞和块茎细胞均可发生细胞呼吸且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均可产生 CO2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有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氧气的参与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糖类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的过程。
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释放少量能量;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释放少量能量;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释放大量能量。
2、无氧呼吸是指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细胞把糖类等有机物不彻底氧化分解,同时释放少量能量的过程。
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丙酮酸和[H]反应生成酒精和CO2或乳酸。
【详解】A、性激素的合成场所是内质网,其分泌出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A错误;
B、线粒体是肝细胞中唯一产生二氧化碳的场所,抑制其功能会影响能量的供应,进而影响氨基酸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B正确;
C、生物膜上可以合成ATP,桑格和尼克森构建的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属于物理模型,C错误;
D、马铃薯块茎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只有乳酸,不能产生二氧化碳,因此该细胞的细胞质基质不能产生CO2,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细胞呼吸,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分布和功能;识记细胞呼吸的类型、场所、产物等知识,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0.细胞膜对离子进行跨膜运输的载体蛋白有两种,通过离子通道运输的为被动运输,通过离子泵运输的为主动运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是逆浓度梯度进行的
B. 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Na+通过离子通道进入细胞内
C. 缺氧引起神经细胞兴奋性降低,是影响了动作电位产生时Na+的内流
D. 离子通道与离子泵都是在细胞内的核糖体上合成的
【答案】C
【解析】
通过离子泵运输的为主动运输,因此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是逆浓度梯度进行的,A正确;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Na+通过离子通道进入细胞内,导致动作电位产生,B正确;动作电位产生时Na+的内流,是通过离子通道运输的被动运输过程,不需要细胞呼吸提供能量,因此缺氧引起神经细胞兴奋性降低,不是影响了动作电位产生时Na+的内流,C错误;离子通道与离子泵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都是在细胞内的核糖体上合成的,D正确。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动作电位和静息电位产生的机理,理解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这三种跨膜运输方式的区别和联系及其影响因素(主要从物质运输方向、是否需要能量和载体蛋白几方面考虑)。在此基础上,以题意“通过离子通道运输的为被动运输,通过离子泵运输的为主动运输”为解题的切入点,将其与所学知识有效地联系起来,对各选项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11.下列关于生物科学研究方法和相关实验,不正确的是
A. 假说-演绎法:分离定律发现和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
B. 对比实验法: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和鲁宾卡门探究光合作用过程释放的O2中氧元素的来源
C. 模型构建法: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和研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
D. 同位素标记法: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和人鼠细胞融合实验
【答案】D
【解析】
【分析】
放射性同位素可用于追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化学性质不改变,通过追踪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可用弄清化学反应的详细过程;萨顿通过实验观察和推理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用的是类比推理法,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证实基因在染色体上用的是假说-演绎法;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提出遗传定律用的是假说-演绎法;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用的是模型建构法。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是对比实验法。
【详解】基因分离定律的发现和果蝇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的发现都利用了假说-演绎法,A正确;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的实验中利用有氧和无氧两组实验进行对比,鲁宾和卡门通过同位素示踪法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源于水时利用了H218O和CO2,H2O和C18O2进行对比,B正确;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利用了构建物理模型的方法,研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利用了构建数学模型的方法,二者均利用了模型建构的方法,C正确;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利用了同位素标记法,而人鼠细胞融合实验利用的是荧光标记法,不是同位素标记法,D错误。
故选D。
12.下列有关实验的材料选择或方法思路,正确的是( )
A. 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中的线粒体时,需要先用 8%的盐酸溶液处理,再用健那绿染色
B. 用于观察质壁分离与复原的紫色洋葱表皮细胞同样可用来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C. 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与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研究方法都是设法把 DNA 和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效应
D. 观察植物细胞的失水和吸水,若用黑藻叶片进行实验,叶绿体的存在可便于实验现象的观察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健那绿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能将线粒体染成蓝绿色。
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3、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A、健那绿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即观察线粒体是活体染色,不能用盐酸处理,A错误;
B、用于观察质壁分离与复原的紫色洋葱表皮细胞是成熟细胞,已经高度分化,不再分裂,因此不能用来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B错误;
C、格里菲斯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没有将DNA与蛋白质分开,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与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都是设法将DNA和蛋白质进行化学提纯分离,研究各自的效应,C错误;
D、观察植物细胞的失水和吸水及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均可用绿色植物成熟叶肉细胞作为实验材料,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观察线粒体实验、观察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13.下列都可用“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进行解释的生物学现象是
A. “高原反应”和“不能用纯氧抢救煤气中毒的病人”
B. “唾液淀粉酶进入胃后不再催化淀粉水解”和“低温保存的食物不易腐败”
C. “人发高烧时,浑身无力,食欲下降”和“人寒冷时,不由自主打寒战”
D. “沸水浸泡过的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不佳”和“胰岛素不能口服”
【答案】B
【解析】
【分析】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能力的有机物,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远远高于无机催化剂)、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的进行)、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在最适条件下,酶的催化活性是最高的,低温可以抑制酶的活性,随着温度升高,酶的活性可以逐渐恢复,高温、过酸、过碱可以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使酶永久性的失活),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A、“高原反应”是由于机体缺氧,“人寒冷时,“不能用纯氧抢救煤气中毒的病人”是由于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可以作为化学物质刺激呼吸中枢,A错误;
B、“唾液淀粉酶进入胃后不再催化淀粉水解”是酶的催化需要适宜的pH”,低温保存的食物不易腐败”是由于微生物细胞内的酶在低温条件下活性受到抑制,两个实例均能体现出"酶的活性需要适宜的温度”这一特性,B正确;
C、“人发高烧时,浑身无力,食欲下降”能体现酶的催化需要适宜的温度,不由自主打寒战”是体温调节造成的,不能体现"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C错误;
D、“沸水浸泡过的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不佳”是由于高温破坏了酶的结构,但“胰岛素不能口服”是因为胰岛素能被消化道中的蛋白酶水解,不能体现“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D错误;
故选B。
14.硝化细菌之所以被归为化能自养型生物,根据是( )
A. 它能以二氧化碳为碳源,利用化学能合成自身的有机物
B. 它能把亚硝酸和硝酸作为自身的组成物质,并贮存能量
C. 它能将氨氧化合成亚硝酸和硝酸
D. 它能把氨氧化所释放的化学能合成 ATP,直接用于生命活动
【答案】A
【解析】
【分析】
同化作用(又叫合成代谢)是指生物体把从外界环境中获取的营养物质转变成自身的组成物质,并且储存能量的变化过程。即生物体利用能量将小分子合成为大分子的一系列的代谢途径,自养生物能够利用无机物合成自身有机物的生物;异养生物只能从外界摄取现成有机物的生物。
【详解】硝化细菌之所以被归为化能自养型生物的原因是硝化细菌能利用氨气氧化释放的能量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
故选A。
【点睛】对于自养生物和异养生物概念的理解及硝化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的理解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15.为研究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的光合细菌对香瓜幼苗生长的影响,某科研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将香瓜幼苗均分为 6 组,其中 1 组作为对照(CK),其余 5 组分别喷施不同浓度的光合细菌悬液(由光合细菌+特制的培养液配制而成),相同时间内分别检测各组幼苗的叶片数、根吸水活力和鲜重,结果如下图。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光合细菌和香瓜幼苗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均为叶绿体
B. CK 组应施用等量蒸馏水作为对照,以排除无关变量对实验影响
C. 各组香瓜幼苗鲜重不同的原因是它们的光合速率不同
D. 上述实验结果不能证明高浓度的光合细菌悬液对香瓜幼苗生长具有抑制效应
【答案】D
【解析】
【分析】
光合细菌是原核生物,其光合作用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香瓜是真核生物,其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据图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浓度的光合细菌悬液,因变量是幼苗的叶片数、根吸水活力和鲜重,图示表明第四组的叶片数、根吸水活力和鲜重最大。
【详解】A、光合细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香瓜幼苗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A错误;
B、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喷洒不同浓度特制的培养液配制的光合细菌悬液,对照组为施用等量特制的培养液,目的是排除确保自变量的唯一,B错误;
C、各组香瓜幼苗鲜重不同的原因是光合细菌与香瓜的净光合速率不同,C错误;
D、由于高浓度悬液组的幼苗生长速率仍高于对照组,因此上述实验结果并不能证明高浓度的光合细菌悬液对香瓜幼苗生长具有抑制效应,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异同、探究实验,要求考生识记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异同;掌握探究实验的原则,能根据题干信息准确答题。
16.化学药物是治疗恶性肿瘤的有效方法之一,但总有少量的癌细胞依然能存活,因而常常引起肿瘤的复发。随着近年来的研究,人们发现了肿瘤干细胞,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 癌组织中各细胞的致癌能力及对化学药物的抗性有很大差别
B. 肿瘤干细胞的形成可能与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突变有关
C. 肿瘤干细胞具有持续分裂、分化的能力
D. 癌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增多,黏着性高,容易聚集形成肿瘤
【答案】D
【解析】
化学药物治疗恶性肿瘤,总有少量的癌细胞依然能存活,说明癌组织中各细胞的致癌能力及对化学药物的抗性有很大差别,A项正确;癌变的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突变,导致肿瘤干细胞的形成,B项正确;肿瘤干细胞分裂、分化为各种癌细胞,C项正确;癌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黏着性低,容易扩散,D项错误。
17.下列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效应 T 细胞使靶细胞裂解不属于细胞凋亡
B. 细胞衰老是细胞生理和生化发生复杂变化的过程
C. 人衰老的红细胞可发生细胞核体积增大和核膜内折
D. 癌细胞的细胞膜通透性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下降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2、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3、癌细胞的主要特征:(1)失去接触抑制,能无限增殖;(2)细胞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3)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导致细胞间的黏着性降低。
【详解】A、效应 T 细胞使靶细胞裂解属于细胞凋亡,A错误;
B、细胞衰老是细胞生理和生化发生复杂变化的过程,B正确;
C、人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C错误;
D、衰老细胞的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物质运输功能下降,而癌细胞代谢旺盛,物质运输功能上升,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凋亡、衰老、癌变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凋亡的概念,识记细胞衰老的主要特征,识记癌细胞的主要特征,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各个选项,属于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8.下图为某哺乳动物体内的一组细胞分裂示意图,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 图中属于体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有①③⑤
B. 图②产生的子细胞一定为精细胞
C. 图示5个细胞均具有同源染色体
D. 图③中有2对同源染色体,2个四分体
【答案】B
【解析】
图中属于体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有③⑤,①细胞进行的是减数分裂,A错误;由④细胞质均等分开来看,该动物为雄性动物,图②产生的子细胞一定为精细胞,B正确;图示4个细胞均具有同源染色体,它们是①③④⑤,C错误;图③中有2对同源染色体,但是不联会,没有构成四分体,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减数分裂的过程特点找出属于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细胞图,再根据不同的细胞所处时期的特点分析答题。
19.如图是某个二倍体(AABb)动物的几个细胞分裂示意图。据图判断错误的是( )
A. 甲、乙均为基因突变所致
B. 乙中有 2 个染色体组
C. 丙可能为减数第一次分裂交叉互换所致
D. 甲、乙、丙所产生的变异均可遗传给后代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乙细胞不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详解】A、由于该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因此甲、乙中等位基因a的出现都是基因突变所致,A正确;
B、乙细胞不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含有2个染色体组,B正确;
C、根据丙中染色体颜色可知,等位基因B和b出现的原因是MⅠ交叉互换所致,C正确;
D、甲和乙发生的是基因突变,丙因交叉互换而导致基因重组,它们都属于可遗传的变异,但甲为体细胞的有丝分裂,体细胞突变一般不遗传给后代,D错误。
故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细胞分裂图象的识别,这就要求学生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正确区分两者,准确辨别图示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时期。细胞分裂图象辨别的重要依据是同源染色体,要求学生能正确识别同源染色体,判断同源染色体的有无,若有同源染色体,还需判断同源染色体有无特殊行为。
20.BrdU(5一溴尿嘧啶)与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结构类似,可与碱基A配对。当染色体上的DNA两条脱氧核苷酸链均含有BrdU时,经姬姆萨染料染色显浅色,其余均显深色。现有果蝇某体细胞1个,置于含BrdU的培养液中连续分裂2次,得到4个子细胞。若对这些细胞的染色体进行上述染色,则下列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①1个细胞染色体均为深色,3个细胞染色体均为浅色
②1个细胞染色体均为浅色,3个细胞染色体均为深色
③4个细胞染色体均为4条深色、4条浅色
④1个细胞染色体均为深色,1个细胞染色体均为浅色,2个细胞染色体4条深色、4条浅色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B
【解析】
完成一次有丝分裂后,每条染色体上有一个DNA分子,每个DNA分子均有1条脱氧核苷酸链上含有BrdU,因此此时所有细胞的染色体均为深色;第二次有丝分裂经过复制后,两个子细胞中的8条染色体均为一条染色单体是浅色的,一条是深色的,因此在第二次分裂后期时,8条浅色和8条深色的染色体随机分配到细胞的两极,形成的子细胞可能的情况有多种。
由于第一次分裂形成的2个细胞均为深色,因此第二次分裂完成后不可能出现1个细胞染色体均为深色,3个细胞均为浅色的结果,①错误;
第一次分裂形成的2个细胞在第二次有丝分裂后期时均含有8条浅色和8条深色的染色体,因此所形成的的子细胞不可能出现1个细胞染色体均为浅色,3个细胞均为深色的结果,②错误;
在第二次分裂后期,如果8条浅色和8条深色的染色体平均分配到细胞的两极,则形成的4个细胞染色体均为4条深色、4条浅色,③正确;
在第二次分裂后期时,一个细胞的8条浅色的染色体和8条深色的染色体分别分配到两极,另一个细胞的8条浅色的染色体和8条深色的染色体平均分配到细胞的两极,则会出现1个细胞染色体均为深色,1个细胞染色体均为浅色,2个细胞染色体4条深色、4条浅色,④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分裂及DNA的半保留复制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关键是抓住题干信息中的“5-溴尿嘧啶(Bu)是胸腺嘧啶(T)的结构类似物”,可与A互补配对,据此答题。
21.不发生变异的情况下,下列细胞中一定含有两个红绿色盲基因的是
A. 红绿色盲患者的初级精母细胞
B. 红绿色盲患者的初级卵母细胞
C. 红绿色盲患者的次级精母细胞
D. 红绿色盲携带者的次级卵母细胞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伴性遗传的遗传规律以及减数分裂的具体过程,意在考查学生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记忆能力,以及相关与伴性遗传规律的内在联系。
【详解】红绿色盲的男患者基因型为XbY,经过间期复制后初级精母细胞中有两个Xb,A正确;红绿色盲的女患者基因型为XbXb,经过间期复制后初级卵母细胞中有四个Xb,B错误;红绿色盲的男患者基因型为XbY,次级精母细胞中可能有两个Xb,也可能有两个Y,C错误;红绿色盲的女携带者基因型为XBXb,次级卵母细胞中可能有两个Xb,也可能有两个XB,D错误;故选A。
22.如图表示某一基因型为 AaBb 的动物个体,正常细胞分裂过程中部分细胞分裂图象及分裂过程中 DNA 含量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将 3H 标记全部核 DNA 的体细胞在不含放射性成分的培养基中培养一个细胞周期,则甲图所示时期中有 4 个 DNA 含放射性
B. 甲图细胞中含 4 个染色体组,该动物正常体细胞中含 8 条染色体
C. 乙图细胞处于减Ⅱ后期,其分裂产生的极体的基因组成与卵细胞的不同
D. 高倍显微镜下观察丙图细胞,可看到正在分离的性染色体 X 和 Y,其分裂产生 4 个成熟生殖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因DNA复制是半保留复制,若将3H标记全部核DNA的体细胞在不含放射性成分的培养基中培养一个细胞周期,则甲图所示时期中所有DNA分子都含有放射性。
2、从图中分析可知,由于丙图的细胞质不均等分裂,所以该动物个体是雌性动物。
3、“一基因型为AaBb的动物个体”从基因型上来看是二倍体生物,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
【详解】A、因DNA复制是半保留复制,若将3H标记全部核DNA的体细胞在不含放射性成分的培养基中培养一个细胞周期,则甲图所示时期中全部DNA都含放射性,A错误;
B、甲图是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染色体组数也加倍,因此,甲图细胞中含4个染色体组,但动物正常体细胞中只含4条染色体,B错误;
C、乙图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质均等分裂,所以为极体,其基因组成与次级卵母细胞不同,因此其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即极体的基因组成与卵细胞的也不同,C正确;
D、高倍显微镜下观察丙图细胞,细胞质不均等分裂,该动物个体是雌性动物,无Y染色体,因此可看到正在分离的性染色体是X和X,其分裂产生1个成熟生殖细胞,D错误。
故选C。
23.图表示细胞分裂过程中核DNA相对含量变化。以下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ab段染色体数目与cd段染色体数目有可能有相同的时期
B. 若ab段发生了基因重组,则间期和ad段可构成一个周期
C. 若ab段无同源染色体,则cd段细胞也可以是体细胞
D. 动物细胞分裂过程中bc段的形成与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有关
【答案】B
【解析】
【分析】
曲线显示cd段核DNA是ab段的核DNA的一半, 说明cd段发生了细胞分裂。有可能是有丝分裂也可能是减数分裂的过程。
【详解】图中曲线可以表示二倍体减数第二次分裂及分裂结束的过程,若ab段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cd段则为减数分裂形成的生殖细胞,则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中期的染色体数目与生殖细胞的染色体数目相等,A正确。发生基因重组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减数分裂是没有细胞周期的,B错误。该曲线也可以表示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单倍体体细胞的有丝分裂的过程,则ab段无同源染色体,则cd段细胞也可以是体细胞,C正确。动物细胞分裂过程中bc段的形成是细胞膜向内凹陷,细胞分裂造成的,与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流动性有关,D正确。
【点睛】本题要特别考虑到单倍体有丝分裂的情况,否则极易出错。
24.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下列属于孟德尔在发现基因分离定律时的“演绎”过程的是( )
A. 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
B. 通过测交试验,孟德尔统计测交子代的两种表现型之比接近1:1
C. 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会出现两种表现型之比接近1:1
D. 由F2出现了“3:1”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答案】C
【解析】
【详解】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是假说,A错误;通过测交试验,孟德尔统计测交子代的两种表现型之比接近1:1属于实验验证,B错误;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会出现两种表现型之比接近1:1属于演绎推理,C正确;由F2出现了“3:1”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属于假说,D错误。
故选C。
25.某种群个体间通过随机交配进行繁殖,其中基因型为bb的个体不具有繁殖能力。该种群繁殖一代,若子一代中BB:Bb:bb=25:10:1,则亲代中BB、Bb和bb的数量比最可能为
A. 4:2:4 B. 4:3:2 C. 4:1:3 D. 8:2:1
【答案】A
【解析】
【分析】
子一代中BB:Bb:bb=25:10:1,即BB的比例为25/36,bb的比例为1/36,则B的频率为
5/6,b的频率为1/6。
【详解】由“子一代中BB:Bb:bb=25:10:1”计算出随机交配中含B和b的配子的比例是5: 1。由于基因型为bb的个体不具有繁殖能力,有繁殖能力的个体只有基因型为BB和Bb的个体,因此亲代中BB和Bb的比例要能够满足“产生含B和b的配子比例是5:1”的条件。只有A项符合题意。
故选A。
26.已知红玉杏花朵颜色由A、a和B、b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共同控制,基因型为AaBb的红玉杏自交,子代F1中的基因型与表现型及其比例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基因型
A_bb
A_Bb
A_BB、aa_ _
表现型
深紫色3/16
淡紫色6/16
白色7/16
A. F1中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与aabh植株杂交,子代中开白色花的个体占1/4
B. F1中淡紫色的植株自交,子代中开深紫色花的个体占5/24
C. F1中深紫色的植株自由交配,子代深紫色植株中纯合子为5/9
D. F1中纯合深紫色植株与F1中杂合白色植株杂交,子代中基因型AaBb的个体占1/8
【答案】B
【解析】
【分析】
考查孟德尔遗传实验的变式遗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详解】F1中AaBb的植株与aabh植株杂交,子代的基因型是AaBb:Aabb:aaBb:aabb=1:1:1:1,其中中开白色花的个体aaBb、aabb共占2/4 ,错误。A
F1中淡紫色的植株(AaBb:AABb=2:1)自交,子代中开深紫色花的个体占2/3×3/4×1/4+1/3×1×1/4=5/24 ,B正确。
F1中深紫色植株(AAbb:Aabb=1:2)自由交配,bb与bb自由交配子代都是纯合子,AA与Aa子代A 占1-aa=1-2/3×1/4=5/6,子代中AA占1/3+2/3×1/4+1/3×2/3×1/2=11/18,深紫色植株中纯合子为11/15,C错误。
D. F1中纯合深紫色植株(AAbb)与F1中杂合白色植株(AaBB:aaBb=1:1)杂交,子代中基因型AaBb的个体占1/2×1/2+1/2×1/2=1/2。D错误。
【点睛】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不变,变的是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对应关系;逐对分析再用乘法法则。
27.摩尔根用灰身长翅(BBVV)与黑身残翅(bbvv)的果蝇杂交,将F1中雌果蝇与黑身残翅雄果蝇进行测交,子代出现四种表现型,比例为1:1:24:24。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 F1雌果蝇产生了4种基因型的配子
B. 控制果蝇体色和翅型这两对性状的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C. F1雌果蝇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发生了交叉互换
D. F1雌果蝇减数分裂过程可形成基因型为BbVV的次级卵母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析】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随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发生自由组合,2对等位基因产生四种配子,比例是1:1:1:1。
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遵循连锁交换定律,如果不考虑交叉互换,产生两种配子,如果发生交叉互换,则产生四种配子,且是2多2少。
【详解】A、由于将F1中雌果蝇与黑身残翅雄果蝇进行测交,子代出现四种表现型,说明F1雌果蝇产生了四种基因型的配子,A正确;
B、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测交所得的四种表现型的比例不为1:1:1:1,可见该实验结果不符合自由组合定律,故果蝇体色和翅型这两对性状不能独立遗传,即控制果蝇体色和翅型这两对性状的基因不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B错误;
C、F1雌果蝇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发生了交叉互换,产生了四种雌配子,C正确;
D、F1中雌果蝇基因型为BbVv,F1雌果蝇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发生了交叉互换,所以F1雌果蝇可形成基因型为BbVV的次级卵母细胞,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8.下列有关遗传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用含35S的完全培养基培养T2噬菌体,可以获得35S标记的噬菌体
B. 原核细胞内,转录的同时核糖体进入细胞核启动遗传信息的翻译
C. DNA分子边解旋边复制,新合成的两条子链形成1个新的DNA分子
D. 一对等位基因的碱基序列一定不同,但在同源染色体上的位置一般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噬菌体属于病毒,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内,而不能在没有细胞的培养基上生存和繁殖;
2、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3、DNA分子的复制为半保留复制;
4、等位基因是指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详解】A、噬菌体营寄生生活,要获得35S标记的噬菌体,应用含35S的完全培养基培养细菌,再用T2噬菌体去侵染细菌,A错误;
B、原核细胞内,转录和翻译同时进行,但原核细胞内无成形的细胞核,转录的同时核糖体与mRNA结合启动遗传信息的翻译,B错误;
C、DNA分子边解旋边复制,新合成的子链与原来的母链形成1个新的DNA分子,C错误;
D、等位基因是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因此其碱基序列一定不同,但在同源染色体上的位置相同,D正确。
故选D。
29. 从某种生物中提取的一个核酸分子,经分析A占a%,G占b%,且a + b=50,C占20%,腺嘌呤共150个,鸟嘌呤共225个。则该生物肯定不是
A. 噬菌体 B. 酵母菌
C. 烟草花叶病毒 D. 蓝细菌(蓝藻)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核酸究竟是DNA还是RNA尚不清楚,判断ABCD四种生物,发现烟草花叶病毒最有特征(只含RNA核酸)而剩余的生物的核酸分别是DNA(噬菌体)、DNA和RNA(酵母菌——一种真菌、蓝细菌——蓝藻)。
【详解】
已知A占a%,G占b%,且a+b=50,即A+G共占50%,而A共150个,G共225个,则该核酸中含有碱基总数为(150+225)÷50%=750个;又已知C占20%,则该核酸中C共750×20%=150个;由此可见,C和G的含量不相等,若是双链DNA分子,C和G应该相等,说明该核酸不是双链DNA分子,可能是单链RNA分子,故选A。
30.胰腺癌死亡率高达90%,曾夺走了乔布斯的生命,近来发现胰腺癌患者血液中有一种含量较多的特殊物质—一种名为HSATII的非编码RNA(即不编码蛋白质的RNA),这一特殊RNA可以作为胰腺癌的生物标记,用于胰腺癌的早期诊断,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这种特殊的非编码RNA与mRNA彻底水解后,均可得到6种终产物
B. 核膜上的核孔可以让蛋白质和此种特殊的RNA自由进出
C. 作为胰腺癌生物标记的RNA,其翻译成的蛋白质中一般含20种氨基酸
D. 这种特殊的非编码RNA在胰腺癌患者细胞的细胞质内合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A.RNA彻底水解后有6种产物,包括4种碱基、核糖和磷酸,A项正确;
B.细胞质中合成的蛋白质可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此种特殊的RNA可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但不能自由进出,B项错误;
C.这种可作为胰腺癌生物标记的RNA属于非编码RNA,不能翻译形成蛋白质,C项错误;
D.这种特殊的非编码RNA(HSATⅡ)是在细胞核中转录形成的,D项错误;
因此,本题答案选A。
31.下列人体内有关生理过程的描述,错误的是
A. 甲、乙、丙三个过程均有氢键的破坏也有氢键的形成
B. 甲、乙、丙三个过程中只有一个过程能在胰岛β 细胞核内进行
C. 图乙表示翻译,通过多个核糖体的工作,细胞可在短时间内合成多条肽链
D. 图甲表示DNA 的复制,通过增加复制起始点,细胞可在短时间内复制出大量的DNA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图甲中进行多起点复制,表示DNA复制;图乙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表示翻译过程;图丙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mRNA,表示转录过程。
【详解】A.甲表示DNA复制过程,该过程涉及氢键的破坏和形成;乙为翻译过程,存在氢键的破坏和形成;丙过程为转录形成RNA的过程,该过程存在DNA的解旋,存在碱基之间互补配对形成氢键的过程,A正确;
B.胰岛B细胞没有增殖能力,故没有DNA复制过程,但可进行转录和翻译,转录在细胞核内完成翻译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完成,B正确;
C.图乙表示翻译,通过多个核糖体的工作,细胞可在短时间内合成多条肽链,C正确;
D.图甲表示DNA的复制,通过增加复制起始点,细胞可缩短DNA复制的时间而不是短时间内复制出大量的DNA,D错误;
因此,本题答案选D。
32.基因x 表达出的蛋白质X,是合成亮氨酸的必要蛋白质,利用单倍体酵母菌来研究基因x各种突变的效应,以下是基因x 编码链上开始和结束部分的序列。
说明:起始密码:AUG 终止密码:UAA、UAG、UGA
下列叙述正确的选项是( )
A. 基因x 在位置13的C → T突变,会转录出较短的mRNA
B. 在位置16的A → T 突变,细胞在缺少亮氨酸的培养基无法生长
C. 在位置31的T → A突变,只会让细胞制造出1种不同的蛋白质X*,缺少最前面的10个氨基酸
D. 在基因位置33和34之间插入额外的1个G//C碱基对,仍然能制造出有功能的蛋白X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基因x编码链(不能进行转录的那条链,即非模板链)上开始和结束部分的序列,则mRNA上碱基序列为AUG(起始密码子)GCG CAA GAG CAG AAG CGU GGU ACG GGC UUG GAU AGC GAC…GGA CAG UAG(终止密码子)。
【详解】A、基因x在位置13的C→T突变,则相应的密码子变为终止密码子UAG,因此转录形成的mRNA长度不变,但翻译形成的肽链缩短,A错误;
B、在位置16的A→T突变,则相应的密码子变为终止密码子,无法合成蛋白质X,而蛋白质X是合成亮氨酸的必要蛋白质,因此该突变会导致细胞在缺少亮氨酸的培养基中无法生长,B正确;
C、在位置31的T→A突变,则相应的密码子变为起始密码子,这会导致蛋白质X无法合成,C错误;
D、在基因位置33和34之间插入额外的1个G∥C碱基对,则之后的碱基序列都发生改变,将不能再制造出有功能的蛋白质X,D错误。
故选B。
33.下图为基因控制性状的流程示意图。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①过程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合成RNA
B. 某段DNA上发生了基因突变,但形成的蛋白质不一定会改变
C. ②过程中需要多种转运RNA,转运RNA不同,所搬运的氨基酸也不相同
D. 人的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基因对性状的直接控制,使结构蛋白发生变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
图中①过程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转录过程,②过程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肽链的翻译过程。明确翻译过程中氨基酸、密码子和tRNA之间的对应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详解】①为转录过程,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合成RNA,A正确;基因突变时若碱基对发生替换不一定导致形成的蛋白质改变,因密码子具有简并性,B正确;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因此tRNA不同,所搬运的氨基酸可能相同,C错误;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是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D正确。
【点睛】辨析氨基酸与密码子、反密码子的数量关系
①每种氨基酸对应一种或几种密码子,可由一种或几种tRNA转运。
②除终止密码子外,一种密码子只能决定一种氨基酸;一种tRNA只能转运一种氨基酸。
③密码子有64种(3种终止密码子;61种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反密码子理论上有61种。(3种终止密码子无与之对应的tRNA)
34.下图为某哺乳动物体内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中部分染色体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形成甲细胞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片段交换
B. 乙细胞包含了4对同源染色体和2个染色体组
C. 丙图①②染色体上的基因可能未发生重组
D. 丁细胞形成的配子基因型为AXb或aXb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可知,甲细胞有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散乱分布在细胞中,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乙细胞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分裂后形成的子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丙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且进行均等分裂,说明该哺乳动物为雄性;丁细胞没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详解】A、 甲细胞中只有一条染色体上有A、a基因,另外一条同源染色体相应基因为aa,且处于有丝分裂前期,因此其原因是发生了基因突变,不可能是染色体片段的交换,A错误;
B、乙细胞包含了4对同源染色体,有4个染色体组,B错误;
C、据图丙可知,①②染色体发生了交叉互换,但由甲图可知,若发生交换的均是含a的染色单体,则①②染色体上的基因未发生重组,C正确;
D、据分析可知,该个体为雄性,且丁细胞中含有Y染色体,因此配子中一定会含有Y,D错误。
故选C。
35.将基因型为 Dd 的高茎豌豆幼苗(品系甲)部分用秋水仙素处理后,得到可育的四倍体植株幼苗(品系乙),将品系甲、品系乙在同一地块中混合种植,在自然状态下生长繁殖一代,得到它们的子代。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品系乙能产生基因型为 DD、Dd 和 dd 三种类型卵细胞
B. 品系甲植株经秋水仙素处理得到的品系乙植株为纯合子
C. 在品系乙植株发育过程中,细胞进行分裂时不能形成纺锤体
D. 品系甲、乙混合种植后,子代中有二倍体、三倍体和四倍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用秋水仙素处理Dd的高茎豌豆幼苗(品系甲),可抑制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形成四倍体(DDdd)。
【详解】A、用秋水仙素处理品系甲植株(Dd)后,得到的四倍体品系乙植株(DDdd)中仍含有等位基因,因此品系乙能产生基因型为DD、Dd和dd 三种类型卵细胞,比例为1:4:1,A正确;
B、四倍体品系乙植株(DDdd)中仍含有等位基因,因此仍为杂合子,B错误;
C、在品系乙植株发育过程中,细胞进行分裂时能正常形成纺锤体,C错误;
D、豌豆为自花传粉植物,品系甲、品系乙混合种植后,子代中有二倍体和四倍体,不会出现三倍体,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用秋水仙素处理品系甲植株(Dd)后,得到的四倍体品系乙植株(DDdd)中仍含有等位基因,因此品系甲、品系乙植株均为杂合子。
36.小西红柿又称圣女果,有很多种颜色,有人认为它们是转基因育种而来的,其实是通过杂交育种有选出来的。它们和普通大西红柿一样都是具有 12 条染色体的二倍体生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控制圣女果不同颜色的基因是基因突变而来的
B. 杂交育种的原理与基因工程育种的原理相同
C. 无子番茄未经过受精,其果肉只含一个染色体组
D. 测定大小西红柿的基因组,可测定一个染色体组基因
【答案】C
【解析】
【分析】
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杂交→自交→选优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详解】A、控制圣女果不同颜色的基因是基因突变而来的,A正确;
B、杂交育种的原理与基因工程育种的原理相同,都是基因重组,B正确;
C、无子番茄未经过受精,其果肉仍含两个染色体组,C错误;
D、大小西红柿都是具有12条染色体的二倍体生物,且不分雌雄,测定大小西红柿的基因组,可测定一个染色体组基因,D正确。
故选C。
【点睛】育种实际上是对遗传基本规律和变异知识的应用,这部分需要重点记忆杂交育种的概念和原理以及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的原理。
37.在作物育种中,使作物具有矮生性状是某些农作物性状改良的方向之一。实验小组利用诱发基因突变的方法从某二倍体野生型水稻(株高正常)田中获得了一株矮生型突变体,将该突变体的花粉离体培养后得到若干单倍体植株,其中矮生植株占50%。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获得的单倍体矮生植株长势弱小,所结的种子比野生型水稻的小
B. 可用矮生型突变体植株逐代自交的方法来获得能稳定遗传的植株
C. 单倍体矮生植株与矮生型突变体植株在自然条件下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D. 获得单倍体矮生植株的过程中,细胞的染色体组数目发生了整倍性的变化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综合考查育种的相关知识,单倍体育种中先通过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的幼苗,再用秋水仙素处理得到染色体数目加倍的个体。二倍体的单倍体中只有一个染色体组,不能产生配子。
【详解】获得的单倍体矮生植株长势弱小,而二倍体的单倍体只含一个染色体组,在产生配子过程中无法联会,不能产生正常配子,故其没有种子,A错误;由题意“将该突变体的花粉离体培养后得到若干单倍体植株,其中矮生植株占50%”分析可知,矮生型突变体为杂合子,矮生性状为显性性状,故可用矮生型突变体植株逐代自交的方法来获得能稳定遗传的植株,B正确;单倍体矮生植株不能产生正常配子,与矮生型突变体植株在自然条件下不能进行基因交流,C正确;获得单倍体矮生植株的过程中,细胞的染色体组数目由两组变成了一组,发生了整倍性的变化,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A。
38.现以高产不抗病(AAbb)、低产抗病(aaBB)两个玉米品种为亲本,可通过单倍体育种或杂交育种培育高产抗病新品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F1植株减数分裂,发生基因重组产生4种花粉
B. 从F1植株中选取花粉(AB)进行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
C. 从单倍体植株中取出萌发的种子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
D. 与单倍体育种相比,杂交育种可从F2中快速选育出纯合新品种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干信息:高产不抗病(AAbb)、低产抗病(aaBB)两个玉米品种为亲本杂交可得F1,基因型为AaBb, 为获得稳定遗传高产抗病新品种(AABB),可通过F1植株连续自交或单倍体育种的方法获得。
【详解】由以上分析可知,F1植株基因型为AaBb,基因重组可产生AB、Ab、aB、ab共4种花粉,A正确;从F1植株中选取花粉(AB)进行离体培养,只能获得基因型为AB的单倍体植株,为获得高产抗病新品种,还需对该单倍体进行染色体诱导加倍处理,B错误;单倍体植株高度不育,只能处理幼苗,不能处理种子,C错误;与杂交育种相比,单倍体育种可从F2中快速选育出纯合新品种,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需要明确单倍体育种包括花药离体培养和染色体诱导加倍两个环节;此外要明确单倍体高度不育,不能处理种子。
39.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
B. 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它们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
C. 青霉素的使用导致细菌产生抗药性的突变体,并使抗药性不断增强
D. 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答案】C
【解析】
新物种的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A正确;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它们长期共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特征,B正确;细菌的抗药性是在接触青霉素之前就已经产生,青霉素只能对细菌的抗药性进行选择,C错误;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D正确。
40.雄性蓝孔雀尾屏很大,使其逃避天敌的能力下降,但这一特性对雌孔雀具有吸引力, 使大尾屏个体的交配机会增加,并使该特性代代保留。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孔雀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B. 雌孔雀对雄孔雀的选择影响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C. 大尾雄孔雀易遭天敌捕杀会改变该种群的性别比例
D. 雌孔雀与雄孔雀彼此相互影响共同进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由题意知,雌孔雀在进行交配时具有选择性,大尾屏雄性个体的与雌孔雀交配、将大屏尾基因传递给后代的机会增大,因此后代中大屏尾基因频率会升高,而小屏尾个体由于交配机会少,小屏尾基因向后代传递的概率低,进而使后代小屏尾基因频率降低。
2、具有大屏尾的雄性蓝孔雀个体会衰老、死亡,甚至被天敌捕食,但是大屏尾基因缺通过有性生殖传给后,在种群中繁衍的过程中,个体有新老交替,基因缺不会因个体的死亡而消失,会代代相传。
3、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详解】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孔雀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A正确;
B、雌孔雀对雄孔雀的选择会影响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导致生物进化,B正确;
C、大尾雄孔雀易遭天敌捕杀会改变该种群的性别比例,进而影响出生率,C正确;
D、共同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D错误。
故选D。
二、非选择题
41.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具膜的细胞器,是研究膜结构功能的常用材料。当成熟红细胞破裂时,仍然保持原本的基本形状和大小,这种结构称为红细抱影,其部分结构如图所示。研究人员用不同的试剂分别处理红细胞影,结果如表所示:(“+”表示有,“一”表示无)
蛋白质种类
处理后红细胞影的形状
实验处理
A
B
C
D
E
F
试剂甲处理后
+
+
+
+
-
-
变得不规则
试剂乙处理后
-
-
+
+
+
+
还能保持
(1)构成红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______。膜上有多种蛋白质,其中B蛋白与糖类结合,主要与细胞膜的_______功能有关。A和G蛋白均与跨膜运输有关,G主要功能是利用红细胞________产生的ATP供能,通过________方式排出Na+吸收K+,从而维持红细胞内高K+低Na+的离子浓度梯度。
(2)在制备细胞膜时,将红细胞置于_______中,使细胞膜破裂释放出内容物。由表中结果推测,对维持红细胞影的形状起重要作用的蛋白质是___________。
(3)研究发现,红细胞膜上胆固醇含量与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的形成密切相关。成熟红细胞不具有合成脂质的__________(细胞器),其细胞膜上的脂类物质可来自血浆,当血浆中胆固醇浓度升高时,会导致更多的胆固醇插入到红细胞膜上,细胞膜__________性降低,变得刚硬易破,红细胞破裂导致胆固醇沉积,加速了As斑块的生长。
【答案】 (1). 磷脂双分子层 (2). 信息交流 (3). 无氧呼吸 (4). 主动运输 (5). 蒸馏水(或低渗溶液) (6). E、F (7). 内质网 (8). 流动
【解析】
【分析】
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膜和细胞器膜,只有细胞膜,是制备纯净细胞膜的好材料;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其中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而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与细胞膜功能的复杂程度有关。
根据图形和表格分析可知,A、B、C、D、E、F是细胞膜上具有不同功能的蛋白质,如G是钠钾泵,运输两种离子都需要消耗能量,方式为主动运输;试剂甲处理后,蛋白E、F消失,红细胞影变得不规则;试剂乙处理后,蛋白A、B消失,红细胞影还能保持。
【详解】(1)磷脂双分子层是细胞膜的基本支架;B蛋白与糖类结合形成糖蛋白,主要与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有关;红细胞没有线粒体,不能进行有氧呼吸,其通过无氧呼吸产生ATP,为主动运输排出Na+和吸收K+提供能量。
(2)利用渗透作用原理,将红细胞置于蒸馏水或低渗溶液中,让其吸水涨破;根据表格分析可知,试剂甲处理后,蛋白E、F消失,红细胞影变得不规则,说明蛋白E、F对维持红细胞影的形状起重要作用。
(3)内质网是脂质的合成车间;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当血浆中胆固醇浓度升高时,会导致更多的胆固醇插入到红细胞膜上,细胞膜流动性性降低,变得刚硬易破,红细胞破裂导致胆固醇沉积,加速了As斑块的生长。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物质运输的方式等知识,掌握细胞膜的组成成分及其功能,能够根据浓度差等条件判断物质跨膜运输方式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42.黄瓜是人们餐桌上的常见蔬菜,在生长过程中会受到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图1中的①~⑤表示发生在叶肉细胞内的部分生理过程,图2是某科研小组在探究环境因素对黄瓜幼苗光合作用影响时所得到的实验结果(图中lx:勒克斯,为光照强度的单位)。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X物质和Y物质分别表示__________。过程②的进行除图中的条件外,还需要___________的参与。
(2)当环境中CO2浓度为200 mg·L-1时,黄瓜幼苗固定的CO2可来自__________(填“呼吸作用” “外界环境”或“呼吸作用和外界环境”)。
(3)b~c段限制光合作用的主要环境因素是____________。d点净光合速率大于c点,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研究发现,适当遮光可以导致叶绿素含量增加,有利于黄瓜幼苗的生长。请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验证上述发现的真实性,简要写出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C3和丙酮酸 (2). ATP和酶 (3). 呼吸作用 (4). 光照强度 (5). 在CO2充足的情况下,d点光照强度较c点更强,光合速率大,而呼吸速率相同,因而d点的净光合速率大于c点 (6). 提取并用纸层析法分离遮光和未遮光情况下的黄瓜幼苗叶片中的色素,观察并比较叶绿素色素带的宽度
【解析】
(1)分析图1,根据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可确定过程②为C3的还原,该过程需要[H]、ATP和酶等条件,X物质为C3;③过程为细胞呼吸第一阶段,Y物质为丙酮酸。
(2)由图2可知,当环境中CO2浓度为200 mg·L-1时,黄瓜幼苗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速率相等,光合作用固定的CO2全部来自呼吸作用释放的CO2。
(3)分析图2可知:b~c段曲线不再随CO2浓度的增大而升高,但光照强度增大可使曲线上升,所以此时段限制光合作用的主要外界因素是光照强度。d点与c点相比,CO2浓度相同,但d点的光照强度高于c点,由此说明在CO2充足的情况下,由于d点光照强度更强,因此其光合速率也更大,又因为两者的呼吸速率相同,因而d点的净光合速率大于c点。
(4)验证适当遮光可导致叶绿素含量增加,可利用教材中的实验原理来提取并用纸层析法分离遮光和未遮光情况下的黄瓜幼苗叶片中的色素,观察并比较叶绿素色素带的宽度。
43.在一个自然果蝇种群中,灰身与黑身为一对相对性状(由 A、a 控制);棒眼与红眼为一对相对性状(由 B、b 控制)。现有两果蝇杂交,得到F1表现型和数目(只)如下表。请据图回答:
(1)该种群中控制灰身与黑身的基因位于____染色体;控制棒眼与红眼的基因位于____染色体。
(2)亲代雌雄果蝇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F1中黑身棒眼雌雄果蝇随机交配,F2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915 年,遗传学家 Bridges 发现用红眼雌果蝇与 X 射线处理过的棒眼雄果蝇进行杂交,总能在某些杂交组合的 F1中发现红眼雌果蝇。该种红眼雌果蝇的出现可能是由于父本发生了基因突变,也可能是父本棒眼果蝇 X 染色体上缺失了显性基因B。已知没有 B 或 b 基因的受精卵是不能发育成新个体的。请你设计简单的杂交实验检测 F1中红眼雌果蝇出现的原因。
①杂交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统计子代表现型及其比例。
②结果预测及结论:
若子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是由于基因突变。
若子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是由于父本棒眼果蝇 X 染色体上缺失了显性基因 B。
【答案】 (1). 常 (2). X (3). AaXBXb (4). AaXBY (5). 黑身棒眼雌蝇︰黑身棒眼雄蝇︰黑身红眼雄蝇=4︰3︰1 (6). 让 F1中红眼雌果蝇与正常棒眼雄果蝇杂交 (或让 F1中红眼雌果蝇与正常红眼雄果蝇杂交) (7). 棒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接近 1︰1(或子代全为红眼,雌果蝇:雄果蝇数量比接近 1︰1) (8). 棒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接近 2︰1(或子代全为红眼,雌果蝇︰雄果蝇数量比接近 2︰1)
【解析】
【分析】
分析表格可知,子代中黑身和灰身的比例与性别无关,因此属于常染色体遗传;而子代中棒眼和红眼与性别相关联,因此属于性染色体遗传。由此确定,这两对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因此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1)子代雌蝇中黑身:灰身=50:156=1:3,雄蝇中黑身:灰身=26:70=1:3,雌雄比例相等,故控制灰身与黑身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子代雌蝇全是棒眼,雄蝇棒眼:红眼=(70+26):(82+23)=1:1,雌雄比例不等,故控制棒眼与红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
(2)子代黑身:灰身=1:3,亲本相关基因型为Aa×Aa; 子代雌蝇全是棒眼,雄蝇棒眼:红眼=1:1,亲本相关基因型为XBXb×XBY,故亲本基因型为AaXBXb和AaXBY。
(3)F1中黑身棒眼雌果蝇有1/2aaXBXB和1/2aaXBXb黑身棒眼雌雄蝇有aaXBY,子代全为黑身,眼色的杂交情况:雌性1/2XBXB,1/2XBXb,雄性全是XBY,所以杂交子代基因型XBXB:XBXb:XBY:XbY=3/8:1/8:3/8:1/8=3:1:3:1,故F2表现型及比例为:黑身棒眼雌蝇:黑身棒眼雄蝇:黑身红眼雄蝇=4:3:1。
(4)①根据题意用用假说-演绎法解决,①要探究红眼雌果蝇的出现是由于发生了基因突变还是父本棒眼果蝇X染色体缺失了显性基因B,必须让该F1中红眼雌果蝇与棒眼雄蝇杂交,统计子代表现型和比例,作出判断。
②假设由于基因突变产生,则该红眼雌果蝇为XbXb,而棒眼雄蝇为XBY,杂交子代为1XBXb:1XBY,即子代棒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1:1。
如果是由于父本棒眼果蝇X染色体缺失,则该红眼雌果蝇为XXb,而棒眼雄蝇为XBY,杂交子代为1XBXb:1XBY:1XBXb:1XY(致死),即子代棒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2:1。
【点睛】本题考查遗传定律运用和染色体变异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要分清楚各种杂交组合中雌性和雄性产生的配子的种类及比例,再按照随机结合进行解决。
44.某种鸟类(2N=76)为 ZW 型性别决定,其羽毛中的黑色素由等位基因 A/a 中A 基因控制合成,且A 基因越多黑色素越多。请回答下列问题:
(1)雄鸟体细胞中最多含有_______________条 Z 染色体。
(2)若等位基因 A/a 位于 Z 染色体上。用两只羽毛颜色相同的个体杂交,子代出现了性状分离,则亲代基因型为_________,子代中黑色、灰色、白色的比例为__________。
(3)若等位基因 A/a 位于常染色体上,另有一对位于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 B/b 控制 色素的分布(不改变羽毛颜色深浅)。用纯白和纯黑亲本杂交出现如下图所示的杂交结果。
①根据实验结果判断,A/a 和 B/b 所在染色体的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B/b 中能使色素分散形成斑点的基因是________________。
②让 F2 中的纯灰色鸟与灰色斑点鸟杂交,子代中新出现的表现型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4 (2). ZAW 和 ZAZa; (3). 1∶2∶1 (4). ①非同源染色体; (5). B (6). ②1/2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F2性状分离比为4:2:1:6:3,为9:3:3:1的变式,说明此两对基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故两对基因应该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也可推知F1灰色斑点的基因型应该为AaBb。
【详解】(1)雄鸟体细胞中性染色体组成为ZZ,在其有丝分裂后期会出现4条Z染色体。
(2)若等位基因 A/a 位于 Z 染色体上,雄鸟的基因型为ZAZA、ZAZa、ZaZa,羽毛色分别为黑色、灰色、白色,用两只羽毛颜色相同的个体杂交,则为ZAW(雌灰)与ZAZa(雄灰),或ZaW(雌白)与ZaZa(雄白),而后一种杂交后代没有出现性状分离,故符合条件的杂交只有ZAW(雌灰)与ZAZa(雄灰);后代为ZAW(雌灰)、ZaW(雌白)、ZAZA(雄黑)、ZAZa(雄灰),因此,子代中黑色羽毛:灰色羽毛:白色羽毛=1:2:1。
(3)①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F2性状分离比为4:2:1:6:3,为9:3:3:1的变式,说明此两对基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故两对基因应该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也可推知F1灰色斑点的基因型应该为AaBb;又从F2性状分离比可知斑点:纯色=9:7,故B/b控制色素分布形成斑点的基因为B。
②综合分析可得出纯白(aa__)、纯灰(Aabb)、纯黑(AAbb)、灰色斑点(AaB_)、黑色斑点(AAB_),故F2中基因型种类最多的性状是纯白(aaBB、aaBb、aabb),让F2中的纯灰色雄鸟与灰色斑点雌鸟杂交,为两种情况:Aabb×AaBb或者Aabb×AaBB,不论哪一种情况,子代新出现的羽毛性状都占1/2。
【点睛】本题考查了与ZW型性别决定类型有关的伴性遗传以及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难度较大,可将两对基因拆分,用分离定律来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