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7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2020高考生物真题/答案/解析_2020高考生物模拟卷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2020届江西省南昌市十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
展开
南昌十中2020届摸底调研模拟考试
生物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细胞中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 C是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在人体活细胞中含量最多
B. 脂肪分子中含H比糖类多,是主要的能源物质
C. 氨基酸脱水缩合产生水,水中的氧来自氨基酸的羧基
D. RNA和DNA主要组成元素的种类不同,碱基种类不完全相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A、人体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是氧元素,A项错误;
B、由于脂肪中的含碳和氢的量比糖类多,所以脂肪是储能物质,B项错误;
C、氨基酸脱水缩合产生水,前一个氨基酸的氨基失去一个H,后一个氨基酸的羧基失去一个OH,结合生成一个分子的水,故水中的氧来自氨基酸的羧基,C项正确;
D、DNA碱基种类有A、T、C、G,RNA碱基种类有A、U、C、G,碱基种类不完全相同,但组成DNA、RNA的元素种类相同都是C、H、O、N、P,D项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 下图表示细胞中4类有机化合物的关系,每个椭圆形代表一类有机物,则列出这4种化合物名称中最合理的一组是( )
A. ①-④:脂质、酶、蛋白质、激素
B. ①-④:激素、脂质、蛋白质、酶
C. ①-④:酶、蛋白质、激素、脂质
D. ①-④:激素、脂质、蛋白质、酶
【答案】C
【解析】
【分析】
酶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激素少数是蛋白质,也有一些是脂质,根据图形判断①-④分别是:酶、蛋白质、激素、脂质。
酶与激素的比较:
酶
激素
来源
活细胞产生
专门的内分泌腺或
特定部位细胞产生
化学本质
绝大多数是蛋
白质,少数是
RNA
固醇类、多肽、蛋
白质、氨基酸、脂
质等
生物功能
催化作用
调节作用
共性
在生物体内均属高效能物质,即含
量少、作用大、生物代谢不可缺少
【详解】脂质包括磷脂(主要构成生物膜系统)、脂肪(主要存在于皮下,有保温和缓冲等作用)和固醇(分为胆固醇和性激素),是人体重要而又主要的有机物之一。大多数酶是蛋白质,但有少量是RNA.激素大多是蛋白质,但少量是脂质(性激素是固醇)。
故选:C。
3.下列有关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的阐述,不正确的是: ( )
A. C、H、O、N、P是ATP、染色质、质粒、NADPH共有的化学元素
B. 糖蛋白、抗体、RNA聚合酶、限制性内切酶都是具有识别作用的物质
C. 线粒体、核糖体、质粒、酶等结构或物质中肯定不含有核糖参与组成的是酶
D. 假设某基因在控制合成两条多肽链的过程中,产生的水分子数为a,则组成该基因的碱基个数至少为(6a+12)
【答案】C
【解析】
【分析】
1、ATP由1分子核糖、1分子含氮碱基和3个磷酸基团组成,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质粒的本质是DNA。
2、RNA聚合酶能识别能识别基因中的启动子并与之结合,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能特异性识别一种核苷酸序列,并在特定的位点切割。
3、酶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4、线粒体内具有少量DNA和RNA,核糖体有RNA和蛋白质组成。
【详解】A、ATP由1分子核糖、1分子含氮碱基和3个磷酸基团组成,元素组成是C、H、O、N、P,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质粒的本质是DNA,二者的元素组成都是C、H、O、N、P,NADPH的组成元素是C、H、O、N、P,A正确;
B、糖蛋白位于细胞膜的外表面,具有特异性识别的能力;抗体能特异性识别抗原;RNA聚合酶能识别能识别基因中的启动子并与之结合,启动基因的转录;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能特异性识别一种核苷酸序列,并在特定的位点切割,B正确;
C、质粒是环状DNA,其中含有的糖是脱氧核糖;酶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其中RNA种含有核糖,C错误;
D、由转录、翻译的过程可以推出一个氨基酸至少对应DNA上的6个碱基;两条多肽链脱去a分子水,那么氨基酸的个数是(a+2)个,组成该基因的碱基是(6a+12),D正确。
故选C。
4.在生命活动中,酶是不可缺少的生物催化剂,以下四种酶的作用部位分别是: ( )
(1)转氨酶 (2)解旋酶 (3)肠肽酶 (4)ATP水解酶
A. 氨基、氢键、肽键、高能磷酸键 B. 氨基、氢键、羧基、腺苷
C. 氢键、肽键、氨基酸、磷酸基团 D. 氨基、脱氧核苷酸、多肽、ADP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命活动中,酶是不可缺少的生物催化剂,转氨酶能将一种氨基酸的氨基转移给α-酮酸,形成另一种氨基酸和另一种α-酮酸,解旋酶是一类解开氢键的酶,肠肽酶是将蛋白质分解成各种大小不一的多肽,ATP水解酶的作用是水解ATP使之变为ADP。
【详解】①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转氨酶的作用部位为肽键;
②解旋酶的作用部位为氢键;
③肠肽酶能够将多肽水解形成氨基酸,因此作用部位为肽键;
④ATP水解酶能够将ATP水解为ADP和Pi,因此能够使高能磷酸键断裂。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5. ATP之所以能作为能量的直接来源是因为:
A. ATP在细胞内数量很多 B. ATP中的高能磷酸键储存的能量多且很不稳定
C. ATP中的高能磷酸键很稳定 D. ATP是生物体内唯一可以释放能量的化合物
【答案】B
【解析】
【详解】A、ATP在细胞中含量很低,但转化效率高,A错误;
BC、ATP中的高能磷酸键不稳定,易断裂和形成,B正确、C错误;
D生物体内有机物分解也可释放能量,D错误。
故选B。
6.用32P标记某精原细胞的DNA分子双链后在普通培养基上培养,该精原细胞经过一次有丝分裂后马上进行减数分裂,则由该精原细胞最终产生的精子中含有32P标记有个
A. 2个 B. 4个 C. 8个 D. 不能确定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2、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3、DNA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
【详解】该精原细胞经一次有丝分裂后,形成的两个精原细胞中每条染色体均含32P.精原细胞在减数第一分裂间期复制后得到的染色体中一条染色单体含32P,一条染色单体不含32P;减Ⅰ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形成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减Ⅱ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形成的两个染色体一个含32P,一个不含32P,且两条子染色体随机移向两极,即两个含32P的染色体可能同时进入同一个精细胞,也可能分别进入两个精细胞。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DNA分子复制,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和染色体的数量变化;识记DNA分子复制特点,能结合两者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对应用层次的考查。
7.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记忆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B. 脊髓是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C. 位于大脑皮层的呼吸中枢是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
D. K+外流是大多数神经细胞产生神经冲动的主要原因
【答案】B
【解析】
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是语言功能,A错误;脊髓是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B正确;呼吸中枢位于脑干中,C错误;大多数神经细胞产生神经冲动的主要原因是Na+内流,K+外流是静息电位形成的原因,D错误。
8.图中形成mRNA不需要加工,其所示生理过程最可能是 ( )
A. 硝化细菌的转录和翻译 B. 酵母菌的转录和翻译
C. 大肠杆菌的DNA分子复制 D. 霉菌的DNA分子复制
【答案】A
【解析】
【分析】
1、转录: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和从RNA的过程;
2、翻译:在细胞质中,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3、识图分析可知:图中RNA聚合酶催化的是以DNA一条链为模板的转录过程,同时还进行着以mRNA为模板、核糖体为场所的翻译过程,即该生物的转录和翻译过程可以同时进行。
【详解】A、硝化细菌为原核生物,没有核膜的阻隔,因此转录和翻译可以同时进行,A正确;
B、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有核膜的存在,转录主要发生在细胞核内,而翻译发生在核糖体上,二者不能同时进行,B错误;
C、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但是该图表示的不是DNA分子复制,C错误;
D、霉菌属于真核生物,但是该图不是DNA分子复制的过程,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转录和翻译的过程,要求学生掌握原核生物转录和翻译的过程以及与真核生物的区别,能够正确识图分析图中发生的生理过程是突破该题的关键。
9.日本大学榛叶繁纪等人发现,生物体内的蛋白质“BMALI”能促进 脂肪堆积,这种蛋白质白天减少,夜间增加,从而为常言中的“马无夜草不肥”提供了科学依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马吃夜草长肥是因为糖类能大量转变成脂肪,但脂肪不能转变糖类
B. 蛋白质“BMALI”可能会促进糖类、蛋白质、脂肪之间的转化
C. 人在白天多进食可能比夜间多进食更容易发胖
D. 若某人一次过多地摄入蛋白质,则消化吸化收后多余的氨基酸可以在生物体内贮存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题意分析可知:生物体中一种被称为“BMALI”的蛋白质,能促进脂肪堆积,这种蛋白质在白天减少,夜间增多,所以夜间进食易增肥。
【详解】A、马吃夜草长肥是因为“BMALI”的蛋白质,能促进脂肪堆积,这种蛋白质在白天减少,夜间增多,但是脂肪也能转变糖类,物质之间的转化在任何时间都可以,A错误;
B、“BMALI”的蛋白质,能促进脂肪堆积,推测蛋白质“BMALI”可能会促进糖类、蛋白质转化为脂肪,B正确;
C、因为“BMALI”的蛋白质,能促进脂肪堆积,这种蛋白质在白天减少,夜间增多.所以在夜间多进食更容易发胖,C错误;
D、若某人一次过多地摄入蛋白质,则消化吸化收后多余的氨基酸可以转化为糖类等物质储存,D错误。
故选B。
10. 宋代苏轼在《格物粗谈·果品》中记载“红柿摘下未熟,每篮用木瓜三枚放入,得气即发,并无涩味”。上述叙述中“得气即发”的“气”是指
A. 氧气 B. 二氧化碳 C. 乙烯 D. 吲哚乙酸
【答案】C
【解析】
【分析】
促进果实成熟的激素是乙烯,而吲哚乙酸是生长素的化学本质,只能促进果实发育。
【详解】A、氧气是光合作用的产物,A错误;
B、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但与本题无关,B错误;
C、根据题意分析,促进果实成熟的激素是乙烯,C正确;
D、吲哚乙酸是生长素的化学本质,只能促进果实发育,D错误.
故选C。
11. 以下关于一个人的体内蛋白质和核酸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肝细胞与皮肤细胞的核DNA相同,蛋白质及RNA不同
B. 神经细胞中的遗传信息传递过程为:DNA→mRNA→蛋白质
C. 胰岛细胞较汗腺细胞的核DNA分子数目多,因而蛋白质合成旺盛
D. 核DNA的转录和mRNA翻译存在空间间隔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同一生物体中的不同细胞都是由同一受精卵有丝分裂而来的,因此各细胞都含有该生物全部的遗传物质,即同一生物体所含DNA都相同,但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不同细胞的蛋白质和RNA有所区别。
2、中心法则:①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复制;②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③后来中心法则又补充了遗传信息从RNA流向RNA以及从RNA流向DNA两条途径,这两条途径只发生在少数病毒中。
【详解】A、一个人的肝细胞与皮肤细胞都是由同一受精卵经有丝分裂而来,因此肝细胞和皮肤细胞的核DNA都相同,但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肝细胞与皮肤细胞的内的蛋白质及RNA不同,A正确;
B、人体神经细胞已经高度分化,而高度分化的细胞失去了细胞增殖的能力,但仍保留基因表达的能力,即通过转录(DNA→RNA)和翻译(RNA→蛋白质)过程合成蛋白质,B正确;
C、胰岛细胞较汗腺细胞蛋白质合成旺盛,转录成的mRNA分子和翻译成的蛋白质多,但胰岛细胞和汗腺细胞核DNA分子数目相同,C错误;
D、人体细胞是真核细胞,核DNA的转录在细胞核中完成,而mRNA翻译是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即核DNA的转录和mRNA翻译存在空间间隔,D正确。
故选:C。
12.据研究,在人脑中有一种与人的痛觉和学习记忆有关的物质,叫脑啡肽。其分子结构如下图所示。下列关于脑啡肽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控制脑啡肽合成的基因中至少有30个碱基对 B. 脑啡肽水解后可产生5种氨基酸
C. 脑啡肽属于五肽化合物,含有4个肽键 D. 控制脑啡肽合成的直接模板是DNA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图解:图中多肽具有四个肽键,是由五个氨基酸脱水缩合而成的,称为五肽化合物;分析五个氨基酸的R基团可以发现,第二位和第三位的氨基酸是同一种氨基酸。
【详解】A、图中可以看出,该脑啡肽由五个氨基酸构成的,因此控制脑啡肽合成的基因中碱基数至少有5×6=30个,A错误;
B、脑啡肽中第二位和第三位的氨基酸是同一种氨基酸,因此该物质水解只能获得四种氨基酸,B错误;
C、图中多肽具有4个肽键,是由5个氨基酸脱水缩合而成的,称为五肽化合物,C正确;
D、控制脑啡肽合成的直接模板是mRNA,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蛋白质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蛋白质的结构组成特点,能够正确分析图示中氨基酸的R基,判断出氨基酸的类型,掌握肽键的结构组成,理解蛋白质中的氨基酸个数、肽键的数目以及肽链条数之间的数量关系,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
13. 糖蛋白普遍存在于细胞膜上。如果将细胞培养在含药物X的培养基中,发现细胞无法使蛋白原形成糖蛋白,则此药物可能作用于下列结构中的( )
A. 核糖体 B. 内质网 C. 高尔基体 D. 细胞膜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分泌蛋白的合成过程:在核糖体上翻译出的肽链进入内质网腔后,还要经过一些加工,如折叠、组装、加上一些糖基团等,才能成为比较成熟的蛋白质.然后,由内质网腔膨大、出芽形成具膜的小泡,包裹着蛋白质转移到高尔基体,把较成熟的蛋白质输送到高尔基体腔内,做进一步的加工,成为成熟的蛋白质.接着,高尔基体边缘突起形成小泡,把蛋白质包裹在小泡里,运输到细胞膜,小泡与细胞膜融合,把蛋白质释放到细胞外.
解:A、核糖体是将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多肽;故A错误.
B、内质网能加工肽链,如折叠、组装、加上一些糖基团形成糖蛋白,才能成为比较成熟的蛋白质,则该药物作用于内质网;故B正确.
C、高尔基体对较成熟的蛋白质做进一步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故C错误.
D、细胞膜能分泌蛋白质,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故D错误.
故选:B.
考点:细胞膜的成分;细胞器中其他器官的主要功能.
14.真核生物细胞中,下列过程一定在生物膜结构上进行的一组是( )
①氧气的生成 ②NADPH变为NADP+ ③ADP转变为ATP ④光能转变为电能 ⑤DNA复制和转录 ⑥抗体的合成 ⑦构成细胞板的物质的合成 ⑧NADP+变为NADPH ⑨星射线或纺锤丝的形成
A. ①④⑦⑧ B. ①③④⑥⑦⑧ C. ②④⑦⑧⑨ D. ②③⑤⑥⑨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是对真核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的各种功能的总结,生物膜系统由细胞膜、核膜和细胞器膜组成,梳理发生在细胞膜、核膜和各种细胞器膜上的各种生理过程,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详解】①氧气的生成发生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①正确;
②NADPH变为NADP+,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不发生在膜上,②错误;
③ADP转变为ATP,可能不发生在膜上,也可能发生在膜上,③错误;
④光能转变为电能发生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④正确;
⑤DNA复制和转录发生在细胞核内或线粒体基质、叶绿体基质中,不发生在膜上,⑤错误;
⑥抗体的合成发生在核糖体上,不发生在膜上,⑥错误;
⑦构成细胞板的物质是纤维素,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因此纤维素的形成发生在高尔基体上,⑦正确;
⑧NADP+变为NADPH发生在光反应的过程中,光反应的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因此发生在生物膜上,⑧正确;
⑨星射线由中心体形成,中心体不具有膜结构,纺锤丝的形成是在植物细胞的两级,与生物膜无关,⑨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5.以抗螟非糯性水稻(GGHH)与不抗螟糯性水稻(gghh)为亲本杂交得F1,F1自交得F2,F2的性状分离比为9∶3∶3∶1。则F1中两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等位基因是指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详解】A中两对等位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它们的遗传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自交后代不会出现9:3:3:1的性状分离比,A错误;B中等位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不存在该种情况,B错误;C中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它们的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自交后代会出现9:3:3:1的性状分离比,C正确;G和H、g和h为非等位基因,不会出现在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D错误。
【点睛】注意:只有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才能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16. 美国科学家阿格雷与另一位科学家分享了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他的研究成果是发现了细胞膜专门供水分子进出的通道。要想证实细胞膜上的水通道是否是蛋白质,若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研究,最好选
A. N B. S C. P D. O
【答案】B
【解析】
【详解】A、N在核酸、脂质中都有,A错误;
B、蛋白质的特征性元素是S,如果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研究最好选用S,B正确;
C、P在核酸、脂质中都有,C错误;
D、O在糖类,脂质,核酸中都有,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中的元素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17.如图,若做向光性实验测得胚芽鞘尖端向光一侧与背光一侧生长素含量之比为1:2,则胚芽鞘尖端背光一侧的生长素浓度范围是( )
A. 小于2m
B. 大于1m,小于2m
C. 大于2m
D. 无法确定
【答案】A
【解析】
【详解】当背光侧生长素浓度为2m,向光侧生长素浓度为m时,它们的纵坐标均为n,即促进生长的程度相同,植株将直立生长;当背光侧生长素浓度大于2m时,向光侧生长素浓度应大于m,此时曲线中的对应于比2m的生长素浓度大的纵坐标,比对应于比m的生长素浓度大的纵坐标要小,即背光侧生长速一侧弯曲,不符合题意:当背光一侧生长素浓度小于2m时,相应的向光一侧的生长素浓度小于m时,据曲线可知,生长素浓度小于2m点的纵坐标比生长素浓度小于m点的纵坐标大,证明背光一侧增长速率大,向光一侧增长速率小,最终使植株向光弯曲;综上分析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8.胰岛B细胞合成、分泌胰岛素的过程涉及到
①DNA自我复制
②信使RNA的合成
③按照信使RNA上密码子的顺序合成肽
④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器
⑤细胞的呼吸作用和ATP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②③④⑤ D. ①②③④⑤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2、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其中转录是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详解】①胰岛素的合成是基因表达的结果,不涉及DNA自我复制,①错误;
②胰岛素是蛋白质,其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其中转录过程能合成信使RNA,②正确;
③胰岛素是蛋白质,其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其中翻译过程是按照mRNA上密码子的顺序合成多肽,③正确;
④胰岛素属于分泌蛋白,其合成与分泌过程需要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器,④正确;
⑤胰岛素的合成需要消耗能量,而能量来自细胞呼吸产生的ATP,⑤正确。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蛋白质合成以及分泌的知识点,要求学生首先掌握胰岛素属于分泌蛋白,理解分泌蛋白的合成过程以及条件、场所,把握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相关的细胞器的协调配合,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
19.激素作为一种化学信使,能把某种调节的信息由内分泌细胞携带至靶细胞。下图表示影响胰岛A细胞分泌因素及其发挥作用的过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胰岛A细胞能分泌胰高血糖素,影响其分泌的刺激X最可能是血糖含量降低,刺激Y不可能是胰岛素分泌增加
B. 从反射类型看,刺激X→①→②→③→胰岛A细胞,属于非条件反射,其中①结构称为传入神经,②结构位于下丘脑
C. 图示激素主要作用于肝脏细胞,从而促进肌糖元的分解及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升高
D. 靶细胞感受激素的“受体”的结构基础是脂蛋白,从对物质代谢作用来看,激素可以使靶细胞产生新的功能或生理反应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刺激X为血糖含量降低,通过①→②→③→胰岛A细胞过程,所以①是传入神经、②是下丘脑、③是传出神经。刺激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素,此过程为非条件反射,调节中枢在下丘脑.胰高血糖素的靶细胞是肝脏细胞,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靶细胞上“受体”的物质基础是糖蛋白。
【详解】A、胰岛A细胞能分泌胰高血糖素,影响其分泌的刺激X最可能是血糖含量低,刺激Y抑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所以能使胰岛素分泌增加,A错误;
B、从反射类型看,刺激X→①→②→③→胰岛A细胞,属于非条件反射;其中①结构称为传入神经,②结构位于下丘脑,③结构称为传出神经,B正确;
C、胰高血糖素是由胰岛A细胞分泌产生的,对血糖浓度有调节的作用,能够升高血糖,在血糖浓度偏低时会分泌增加。因此,图示激素主要作用于肝脏细胞,促进肝糖元分解及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升高,但不能通过葡萄糖分解,C错误;
D、靶细胞感受激素的“受体”的结构基础是糖蛋白,激素与受体结合,可以使靶细胞产生生理反应,但所表现的功能或生理反应是细胞本来就具有的,而不是新产生的,D错误。
故选B。
20.人体神经细胞与肝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不同,其根本原因是这两种细胞的
A. DNA碱基排列顺序不同 B. 核糖体不同
C. 转运RNA不同 D. 信使RNA不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细胞分化的概念和实质、基因的表达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人体神经细胞与肝细胞是通过细胞分化形成的,二者细胞中DNA的碱基排列顺序相同,但二者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不同,其根本原因是在细胞分化的过程中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不同的基因在转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mRNA,进而通过翻译形成了不同的蛋白质。细胞分化过程中遗传物质不变,核糖体是翻译的场所,转运RNA是翻译过程中运载氨基酸的工具,它们都不是导致人体神经细胞与肝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不同的根本原因。综上分析,A、B、C均错误,D正确。
21.对于白血病患者,目前较为成功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骨髓移植。其主要原理是利用正常人的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来产生正常的白细胞,从而使病人的生理机能恢复正常。那么,在造血干细胞形成白细胞的过程中经过了哪两个过程
A. 先细胞分裂,后细胞分化 B. 先细胞分化,后细胞分裂
C. 先细胞融合,后细胞分裂 D. 先细胞融合,后细胞分化
【答案】A
【解析】
【分析】
骨髓移植是一种将正常骨髓由静脉输入患者体内以取代病变骨髓的治疗实践方法,用于治疗白血病。骨髓移植所使用的造血干细胞,除了骨髓之外,还可以透过脐带血等方式获取,总称造血干细胞移植。
【详解】在造血干细胞形成白细胞的过程中,需要先进行细胞分裂,再进行细胞分化。
故选A。
22.如图为某生物细胞分裂某时期示意图,1、2、3、4代表染色体, a、a′、b、b′代表染色单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细胞中有四分体4个、DNA分子8个
B. 若该细胞1、2未分离开,最终形成的子细胞有1/2异常
C. 若3、4发生交叉互换,此细胞分裂完成将得到两种类型的子细胞
D. 正常情况下,该细胞分裂完成后a与b不能共存于同一个细胞
【答案】D
【解析】
图示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1和2、3和4),且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时期)。该时期细胞中联会后的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称为四分体,故该细胞中有四分体2个、DNA分子8个,A项错误;若该细胞1、2未分离开,则形成的次级性母细胞均不正常(一个性母细胞多一条染色体,一个性母细胞少一条染色体),所以最终形成的子细胞有100%异常,B项错误;若3、4发生交叉互换,则此细胞分裂完成将得到四种类型的子细胞,C项错误;a与b是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由于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所以分裂完成后a与b不能共存于一个细胞,D项正确。
23. 分泌蛋白是在细胞内合成后,分泌到细胞外起作用的一类蛋白质。原核细胞形成分泌蛋白与真核细胞形成分泌蛋白的相同点是( )
A. 合成蛋白质的主要场所都是内质网上的核糖体
B. 合成蛋白质的过程都是由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
C. 合成蛋白质时都有细胞核内的转录
D. 分泌蛋白质时都要依靠细胞膜的流动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泌蛋白的合成在真核细胞中由内质网上核糖体合成,原核细胞中通过游离核糖体合成,原核细胞内DNA是裸露的,主要分布在核区内无核膜包被的成形细胞核,蛋白质的分泌过程通过胞吐的方式完成,体现生物膜的流动性。
【详解】A、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没有内质网;故A错误。
B、原核细胞中DNA是裸露的,没有与蛋白质形成染色体;故B错误。
C、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围的细胞核;故C错误。
D、分泌蛋白的分泌过程通过胞吐的方式完成,体现生物膜的流动性;故D正确。
故选:D。
24.在“基因的表达”过程中,不需要的物质是( )
A. 核糖核苷酸 B. 脱氧核苷酸 C. 氨基酸 D. 核糖核酸
【答案】B
【解析】
【分析】
“基因表达”是指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形成蛋白质的过程;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该过程需要核糖核苷酸作为原料;翻译是指在核糖体上,以mRNA为模板、以氨基酸为原料合成蛋白质的过程,该过程还需要tRNA来运转氨基酸。
【详解】A、核糖核苷酸是合成RNA原料,在基因转录形成RNA的过程中需要该物质,A不符合题意;
B、脱氧核苷酸是合成DNA的原料,在基因表达过程中不需要,B符合题意;
C、氨基酸是合成蛋白质的原料,在翻译形成蛋白质的过程中需要该物质,C不符合题意;
D、核糖核酸包括mRNA、tRNA、rRNA,翻译需要以mRNA为模板,需要tRNA运载氨基酸,场所是核糖体(主要由蛋白质和rRNA组成),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5.判断从植物体榨出的黄色液体是否含有脂肪、酵母菌酒精发酵是否彻底、提取的DNA是否被DNA酶污染、酪蛋白是否充分水解成氨基酸,饮用水中是否含有大肠杆菌依次选择试剂 ( )
①苏丹Ⅲ ②苏丹Ⅳ ③Ca(OH)2 ④斐林试剂 ⑤双缩脲试剂 ⑥二苯胺⑦伊红美蓝
A. ②④⑤⑤⑦ B. ②④⑥⑤⑦ C. ①④⑥⑤⑦ D. ①③⑤⑥⑦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
(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
(4)DNA可以用二苯胺鉴定
【详解】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因此检测从植物体榨出的黄色液体是否含有脂肪,可选用苏丹Ⅲ或苏丹Ⅳ,即①或②;
酵母菌酒精发酵的底物是葡萄糖,属于还原糖,因此检测酵母菌酒精发酵是否彻底,可用本尼迪特试剂,即④;
DNA酶能水解DNA,且DNA酶本身属于蛋白质,因此检测提取的DNA是否被DNA酶污染,可用双缩脲试剂检测其中是否含有DNA酶,即⑤;
蛋白质可以用双缩脲试剂检测,因此检测酪蛋白是否充分水解成氨基酸,可选用双缩脲试剂,即⑤;
饮用水中是否含有大肠杆菌,可以将饮用水接种到含伊红美蓝的培养基上,如果形成紫黑色的菌落,并带有金属光泽,可以用⑦伊红美蓝检测饮用水中是否含有大肠杆菌。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6.以下关于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肺炎双球菌、酵母菌都含有DNA和RNA这两种遗传物质
B. 细胞的高度分化使得多细胞生物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有所降低
C. 细胞核、核糖体、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均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行为
D. 硝化细菌能够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将CO2和H2O合成为糖类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分化使细胞功能专一化,这样可以提高生理功能的效率;硝化细菌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合成有机物,属于生产者;细胞类生物同时具有DNA和RNA两种核酸;细胞核、核糖体、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均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行为。
【详解】A、肺炎双球菌、酵母菌都含有细胞结构,细胞类生物同时具有DNA和RNA两种核酸,但是都以DNA为遗传物质,A错误;
B、细胞的高度分化使得多细胞生物中各细胞的功能专一化,这样会提供生理功能的效率,B错误;
C、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均能进行DNA的复制和转录,核糖体能进行翻译过程,所以这些场所都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行,C正确;
D、硝化细菌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合成有机物,但不能利用光能,D错误。
故选C。
27.果蜗红眼对白眼为显性,控制这对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果蝇缺失1条IV号染色体(常染色体)仍能正常生存和繁殖,缺失2条则致死。一对都缺失1条IV号染色体的红眼果蝇杂交(亲本雌果绳为杂合子),F1中
A. 白眼雄果蜗占1/4
B. 红眼雌果蝇占1/4
C. 染色体数正常的红眼果蝇占1/6
D. 缺失1条IV号染色体的白眼果蝇占1/4
【答案】A
【解析】
果蝇红眼对白眼为显性,控制这对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用B、b表示).一对都缺失1条Ⅳ号染色体的红眼果蝇杂交(亲本雌果蝇为杂合子),即Ⅳ_XBY×Ⅳ_XBXb,XBY×XBXb,子代白眼雄果蝇占1/4,A正确;XBY×XBXb,子代红眼雌果蝇占1/2,B错误;Ⅳ_XBY×Ⅳ_XBXb,后代Ⅳ号染色体正常的果蝇占1/3,红眼果蝇占3/4,所以后代中染色体数目正常的红眼果蝇占1/3×3/4=1/4,C错误;缺失1条Ⅳ染色体的白眼果蝇占1/4×2/3=1/6,D错误。
【考点定位】伴性遗传
28.甲、乙、丙、丁4个系谱图依次反映了a、b、c、d四种遗传病的发病情况,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那么,根据系谱图判断,可排除由X染色体上隐性基因决定的遗传病是( )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根据a(甲)系谱图不能判断其遗传方式,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错误;根据b(乙)系谱图不能判断其遗传方式,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错误;根据c(丙)系谱图不能判断其遗传方式,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C错误;根据d(丁)系谱图不能判断其遗传方式,但是第二代女患者的父亲正常,说明该病不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D正确。
29.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中,赫尔希和蔡斯分别用32P和35S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在下图中标记元素所在部位依次是:( )
A. ①、④ B. ②、④ C. ①、⑤ D. ③、⑤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由于DNA中含有C、H、O、N、P五种元素,蛋白质中主要含有C、H、O、N四种元素,一般含有S元素,而噬菌体中只含有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故用35S、32P分别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
【详解】据图分析,第一个图是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其中①表示磷酸,②表示脱氧核糖,③表示含N碱基,而P主要集中在DNA的磷酸部位。第二个图表示多肽,其中④表示R基团,⑤表示肽键(-NH-CO-),S是蛋白质的特征性元素,位于氨基酸的R基团。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30. 以下二倍体生物的细胞中既有同源染色体,又含有染色单体的是
①有丝分裂中期细胞 ②有丝分裂后期细胞 ③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细胞 ④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细胞 ⑤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 ⑥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
A. ①③⑤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④⑤⑥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有丝分裂中期细胞染色单体还未分离,所以含染色单体,①符合题意;
②有丝分裂后期细胞染色单体分离形成染色体,所以不含染色单体,②不符合题意;
③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细胞,染色单体未分离并有同源染色体,③符合题意;
④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细胞无同源染色体,④不符合题意;
⑤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既有同源染色体,又含有染色单体,⑤符合题意;
⑥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无同源染色体,⑥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1.下面是四位同学的实验操作方法或结果,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 )
①鉴定麦芽糖的试剂可直接用于蛋白质的鉴定
②鉴定脂肪的存在,要用显微镜观察是否有被染成橘黄色或红色的颗粒
③鉴定DNA时,先加入斐林试剂甲液摇匀后,再加入乙液
④显微镜下观察根尖的有丝分裂,在细胞呈正方形的区域易找到分裂期的细胞
⑤番茄汁中也含有丰富的葡萄糖和果糖,可用作还原糖鉴定的替代材料
A. ③④⑤ B. ②⑥ C. ①③④⑤ D. ①③⑤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斐林试剂是由甲液(质量浓度为0.1g/mL氢氧化钠溶液)和乙液(质量浓度为0.05 g/mL硫酸铜溶液)组成,用于鉴定还原糖,使用时要将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再加入含样品的试管中,且需水浴加热。
2、双缩脲试剂由A液(质量浓度为0.1 g/mL氢氧化钠溶液)和B液(质量浓度为0.01 g/mL硫酸铜溶液)组成,用于鉴定蛋白质,使用时要先加A液后再加入B液。
【详解】①斐林试剂乙液的浓度与双缩脲试剂B液的浓度不同,因此用于鉴定还原糖的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不可直接用于蛋白质的鉴定,①错误;
②脂肪的鉴定实验中需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被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②正确;
③鉴定DNA时,可以用二苯胺试剂经过沸水浴加热观察有无蓝色,③错误;
④显微镜下观察根尖的有丝分裂,在细胞呈正方形的区域即分生区,易找到分裂期的细胞,④正确;
⑤番茄汁中也含有丰富的葡萄糖和果糖,但是番茄的颜色会影响还原糖鉴定的实验结果砖红色的观察,⑤错误。综上所述,①③⑤错误,即D符合题意。
故选D。
32.现用洋葱根尖进行如下处理并完成实验:①用蒸馏水培养根尖,观察有丝分裂;②将正常培养的装置移到冰箱中再培养一段时间,观察并统计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数;③在蒸馏水中加入一定量的苯培养根尖,观察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下列相关叙述合理的是
A. 实验①换用高倍镜观察染色体变化特点时,调节光圈、反光镜就可使视野清晰
B. 实验②是为了验证“低温可能是形成多倍体的诱因”,所观察细胞中染色体数都是4N
C. 实验③依据的原理之一是“致癌物质会使细胞发生基因突变,原癌基因被激活”
D. 实验③的目的可能是研究苯对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影响,但还需设计对照组
【答案】D
【解析】
实验①换用高倍镜观察染色体变化特点时,调节光圈、反光镜可改变视野的亮度,调节细准焦螺旋可使视野清晰,A错误;实验②是为了验证“低温可能是形成多倍体的诱因”,所观察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并非都是4N,如处于有丝分裂前期的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为2N,B错误;基因突变在光学显微镜下不能观察到,但染色体变异在光学显微镜下能观察到,因此实验③依据的原理是:苯能够诱导细胞发生染色体变异,C错误;实验③的目的是研究苯对染色体的结构和数目的影响,依据实验设计应遵循的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自变量为是否加入苯,因此还需设计对照组,D正确。
33.下列组图是研究植物向性运动与生长素之间的关系,其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 当探究植物向光性产生的内因时,应设置的实验组为b和c对照
B. 当探究植物向光性产生的外因时,应设置c和a对照
C. 当探究胚芽鞘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时,应设置c和e对照
D. 上述实验中,所选用的植物胚芽鞘必须是同一物种且长势相同的胚芽鞘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胚芽鞘给予的是直射光,胚芽鞘直立生长;b胚芽鞘没有尖端,没有生长素的来源,因此既不生长,也不弯曲;c胚芽鞘给予由侧单侧光,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d胚芽鞘的尖端被锡箔纸遮住,不能感光,直立生长;e胚芽鞘尖端能感光,向右弯曲生长;f胚芽鞘没有尖端,没有生长素的来源,不生长不完全。
【详解】A、设计实验探究植物向光性产生的内因时,需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单一变量是有无尖端,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所以可设置的实验组为b和c对照,A正确;
B、设计实验探究植物向光性产生的外因时,需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单一变量是有无单侧光,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所以可设置的实验组为c和a对照,B正确;
C、设计实验探究胚芽鞘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时,需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单一变量是尖端遮光与否,应设置d和e对照,C错误;
D、设计实验需遵循单一变量原则,所以各实验中所选用的材料必须是同一物种且长势相同的胚芽鞘,D正确。
故选C。
34.下图表示大豆植株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过程中物质变化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是( )
A. 1、3和4过程产生的[H]都能与氧结合产生水
B. 大豆细胞一般能进行的过程是3\4\5
C. 能提供给大豆各种生命活动所需能量最多的过程是5
D. 2过程需多种酶参与,且需ATP供能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1过程是光反应阶段,水光解为氧气和[H];2过程是暗反应阶段;3过程是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4过程是有氧呼吸第二阶段;5过程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其中3、4阶段产生的[H]都被用于5阶段的氧化分解。
【详解】A、1过程是光反应阶段,水光解为氧气和[H],还原剂[H]用于暗反应C3还原,3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4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过程产生的[H]都能在5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与氧结合产生水,A错误;
B、3、4、5过程是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大豆细胞可以进行有氧呼吸,B正确;
C、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产生的ATP最多,所以能提供给大豆各种生命活动(2过程除外)所需能量最多的过程是5,C正确;
D、2过程是暗反应阶段,需多种酶参与,且需ATP供能和还原剂[H],D正确。
故选A。
35.图示细胞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核DNA含量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据图分析不能得出 ( )
A. a阶段为有丝分裂、b阶段为减数分裂
B. L→M点所示过程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
C. MN段发生了核DNA含量的加倍
D. GH段和OP段,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数是相等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a阶段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其中AC段表示分裂间期,CD段表示前期、中期和后期,E点之后表示末期;b阶段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其中FG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GH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IJ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c表示受精作用和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其中LM表示受精作用,MN表示有丝分裂间期、前期、中期,OP表示后期,Q之后表示末期。
【详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a阶段为有丝分裂、b阶段为减数分裂,A正确;
B、L→M点表示受精作用,该过程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B正确;
C、MN段包括有丝分裂间期,进行DNA的复制,核DNA含量加倍,C正确;
D、GH段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而OP段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两倍,D错误。
故选D
二、非选择题
36.下列是某同学对五种不同来源物质(或结构)的鉴定方法,请分析得出结论。
①各种物质(或结构)的性质、染色反应的结果,见下表:
A
B
C
D
E
来 源
猪血
马肝
蛙表皮
棉花
霉菌
水溶性
+
-
+
-
+
灰分
+
-
+
-
-
染色反应
甲基绿试剂
-
-
+
-
-
斐林试剂
-
-
-
-
-
苏丹III溶液
-
+
-
-
-
双缩脲试剂
+
-
+
-
+
碘 液
-
-
-
+
-
注:+:有(溶解);一:无(不溶解);灰分指物质充分燃烧后剩下的部分
②A为红色,检测A的灰分后发现其中含有Fe元素。
③将适量的E溶液加入盛有D的试管中,混合一段时间后,混合液能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根据以上实验现象和结果,推断出:
(1)上述物质分别是: A、_______;B、_______;C、_______;D、______;E、______
(2)上表中不该出现的是_________。
【答案】 (1). 血红蛋白 (2). 脂肪 (3). 染色质(体) (4). 纤维素(半纤维素) (5). 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 (6). 棉花中的“+”号
【解析】
【分析】
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
(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
(4)淀粉遇碘液变蓝。
(5)甲基绿能使DNA呈绿色。
【详解】(1)猪血中A为红色,其灰分中含有Fe元素,且遇到双缩脲试剂成紫色,说明A是血红蛋白;苏丹Ⅲ染液能将脂肪染成橘黄色,马肝中的B能被苏丹Ⅲ染成橘黄色,说明B是脂肪;蛙表皮染色质(体)成分是DNA和蛋白质,蛋白质遇到双缩脲试剂成紫色,DNA遇到甲基绿溶液成绿色;棉花中富含纤维素;霉菌中纤维素酶,能将D试管中的纤维素分解成麦芽糖(还原糖),还原糖能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2)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棉花中主要含的是纤维素,没有淀粉,则表格中的“+”号不应该有。
【点睛】本题考查物质鉴定的实验,要求学生掌握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鉴定原理、方法步骤和结果,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利用物质鉴定的特定颜色反应的原理分析表格中的现象,这是突破该题的关键。
37.如图所示的是检测气压变化的密闭装置。反应瓶和中心小杯中放置有关实验材料和试剂,关闭活栓后,U形管右管液面高度变化反映瓶中气体体积变化。实验开始时将右管液面高度凋至参考点,实验中定时记录右管液面高度相对于参考点的变化(忽略其他原因引起的容积变化)。课题小组同学利用该装置探究某种异养型微生物的细胞呼吸方式。
(1)取甲、乙两套该密闭装置设计实验.请补充下表有关内容:
装置
反应瓶内加入的材料
小杯内加入的材料
液面高度变化的含义
甲
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微生物悬浮液各1ml
①
细胞呼吸O2的消耗量
乙
②
等量蒸馏水
细胞呼吸时CO2释放量O2水消耗量的差值
________
(2)将甲、乙装置均置于28℃恒温条件下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微生物保持活性), 60min后读数。请补充下表有关内容:
预期实验结果
微生物的细胞呼吸方式
甲
乙
上升
不变
③
不变
下降
④
上升
下降
⑤
⑥
⑦
只进行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
___________
【答案】 (1). ①适量(一定浓度的)NaOH溶液;②(一定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微生物悬浮液各1ml (2). ③只进行有氧呼吸(或:进行有氧呼吸和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 ④只进行产生酒精和CO2的无氧呼吸 ⑤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产生酒精、CO2的无氧呼吸 ⑥不变 ⑦不变
【解析】
【分析】
分析两个装置的不同对液滴移动的影响:
(1)甲装置内置NaOH溶液,它能吸收容器内CO2,所以CO2的变化不对液滴移动产生影响,液滴的移动只能由氧气的变化所引起,液滴上升表示氧气消耗,下降则表示氧气增多,不动则表示无氧气变化。
(2)乙侧装置内置清水作为对照,液滴移动由容器内气体消长所引起,液滴上升表示产生气体量小于消耗气体量,下降则结论相反。
【详解】(1)根据甲中所放的材料和试剂和液面高度变化的含义可以判断,反应瓶中细胞呼吸释放的CO2被NaOH溶液吸收,同时可能消耗O2,所以液面高度变化的含义是细胞呼吸时氧气消耗量,因此小烧杯内加入的①是NaOH溶液。根据乙中液面高度变化的含义,可以判断反应瓶中所加材料应与甲相同,即②中加入的是(一定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微生物悬浮液各1ml。
(2)甲液滴上升,说明消耗了氧气,乙液滴不变,说明消耗的氧气量等于产生的二氧化碳量或既没有消耗氧气也没有产生二氧化碳,因此③微生物只进行有氧呼吸或进行有氧呼吸和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甲液滴不变,说明不消耗氧气,乙液滴下降,说明产生了二氧化碳,因此④微生物只进行产生酒精和CO2的无氧呼吸;甲液滴上升,说明消耗了氧气,乙液滴下降,说明产生的二氧化碳量多于消耗的氧气量,因此⑤微生物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产生酒精、CO2的无氧呼吸;若微生物只进行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则既不消耗氧气,也不产生二氧化碳,故⑥甲液滴不变,乙液滴也不变。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有氧呼吸过程和无氧呼吸的类型以及过程,理解细胞呼吸方式的测定原理、方法步骤,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能够根据实验结果结合所学的知识点判断实验现象,这是突破该题的关键。
38.为探究血糖调节的影响因素,设计如下实验流程。实验中5只家兔的注射剂量和生理指标均按单位体重计算。
据图回答:
(1)实验中起对照作用的是_____号家兔。
(2)二次注射后,与⑤号家兔相比,若④号家兔产生尿素的量增加,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二次注射后,低血糖症状最先得到缓解的是_____号家兔:若②号家兔出现糖尿,则该兔的尿量将会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①和⑤ (2). 更多氨基酸分解,含氮部分转变成尿素的量增加 (3). ② (4). 增加 (5). 血糖含量过高,在排出糖的同时,带走更多的水,导致多尿
【解析】
【详解】(1)由于是二次对照实验,所以每组中没有人为处理的则为对照组即①和⑤,人为处理的为实验组;
(2)胰高血糖素作用是促进肝糖原分解、促进其他物质转化为血糖,更多氨基酸分解则含氮部分形成尿素;
(3)注射葡萄糖的组别②最先血糖增加,高血糖或糖尿病患者通常血糖含量过高,在排出糖的同时,带走更多的水,导致多尿。
【点睛】考查血糖平衡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识图能力和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的能力。
39.将燕麦幼苗的胚根尖端及胚芽尖端各切去4mm,再将剩余10 mm的胚根及胚芽每10条一组分别放入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中,保持在25℃下培养2 d,实验结果如下表:
生长素
溶液浓
度(mol/L)
10-13
10-12
10-11
10-10
10-9
10-8
10-7
10-6
10-5
10-4
2d后平均长度(mm)
胚芽
12.3
12.3
12.7
13.5
14.7
16.0
15.1
12.2
10.8
10.0
胚根
11.3
12.1
12.7
13.6
12.6
12.0
10.9
10.0
10.0
10.0
(1)实验中盛有不同浓度生长素溶液的小培养皿必须加盖,其原因是避免____________。
切去胚芽尖端及胚根尖端的主要原因是避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实验数据可以得知:与胚芽相比,胚根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较____________。
(3)某同学用切去尖端的胚芽作为实验材料验证生长素(IAA)与赤霉素(GA)对胚芽生长的促进作用,实验结果如下图曲线所示。
从图中判断,该同学的实验结果能不能准确说明“生长素与赤霉素对胚芽的生长有共同促进作用?_________,其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
【答案】避免水分蒸发引起生长素溶液浓度变化 避免胚芽、胚根的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对实验有干扰 高 不能 缺少生长素和赤霉素单独作用时的对照实验
【解析】
试题分析:(1)由于该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所以为避免水分蒸发引起生长素溶液浓度变化,培养皿需加盖。由于胚芽、胚根的尖端能够产生生长素,影响实验结果,所以为避免胚芽、胚根的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对实验有干扰,需切去胚芽尖端及胚根尖端。
(2)由表格可知,促进胚芽的生长素可能抑制胚根的生长,可推测胚根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高于胚芽。
(3)由于缺少生长素和赤霉素单独作用时对照实验,所以不能得出生长素与赤霉素对胚芽的生长有共同促进作用的结论。
考点:考查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
点评:难度中等,正确理解表格中数据。
40.甲乙两种病均为单基因遗传病。下表为甲、乙两种遗传病的发病率的比较;图2为某家庭成员的遗传系谱图,甲病(相关基因为B、b),乙病(相关基因为D、d),Ⅱ—6不携带致病基因。
非近亲婚配子代发病率
表兄妹婚配子代发病率
甲
1:38000
1:3100
乙
1:40000
1:3000
(1)单基因遗传病是指受_______控制的遗传病。请写出调査甲病的发病率时所用的计算公式__________。由以上调查结果分析,在结婚时要防止______________。
(2)Ⅲ-8的基因型______________,若Ⅲ-8与Ⅲ -9婚配,子女中只患一种病的概率为_________。
【答案】一对等位基因 甲的发病率×100% 近亲婚配(表兄妹婚配) ddXBXB或ddXBXb 3/8
【解析】
(1)单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甲病的发病率=甲病的患病人数÷被调查人数×100%。表兄妹结婚时,遗传病的发病率会增加,因此要防止近亲婚配。
(2)由图2可知,双亲没病,后代中都出现了患甲乙病的孩子,因此两种病都是隐性遗传病,而且Ⅲ-8为女性且患乙病,故乙病为常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Ⅱ—6不携带甲致病基因,但后代Ⅲ -9患甲病,故甲病为伴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根据图2可知,3号基因型为Dd XBY,4号基因型为Dd XBXb,因此后代中Ⅲ-8的基因型为1/2ddXBXB或1/2ddXBXb 。Ⅲ -9基因型为1/2DDXbY或1/2DdXbY。Ⅲ-8与Ⅲ -9婚配,患甲病的概率=1/4,患乙病的概率=1/4,因此子女中只患一种病的概率=1/4×3/4+3/4×1/4=3/8。
【考点定位】伴性遗传
生物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细胞中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 C是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在人体活细胞中含量最多
B. 脂肪分子中含H比糖类多,是主要的能源物质
C. 氨基酸脱水缩合产生水,水中的氧来自氨基酸的羧基
D. RNA和DNA主要组成元素的种类不同,碱基种类不完全相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A、人体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是氧元素,A项错误;
B、由于脂肪中的含碳和氢的量比糖类多,所以脂肪是储能物质,B项错误;
C、氨基酸脱水缩合产生水,前一个氨基酸的氨基失去一个H,后一个氨基酸的羧基失去一个OH,结合生成一个分子的水,故水中的氧来自氨基酸的羧基,C项正确;
D、DNA碱基种类有A、T、C、G,RNA碱基种类有A、U、C、G,碱基种类不完全相同,但组成DNA、RNA的元素种类相同都是C、H、O、N、P,D项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 下图表示细胞中4类有机化合物的关系,每个椭圆形代表一类有机物,则列出这4种化合物名称中最合理的一组是( )
A. ①-④:脂质、酶、蛋白质、激素
B. ①-④:激素、脂质、蛋白质、酶
C. ①-④:酶、蛋白质、激素、脂质
D. ①-④:激素、脂质、蛋白质、酶
【答案】C
【解析】
【分析】
酶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激素少数是蛋白质,也有一些是脂质,根据图形判断①-④分别是:酶、蛋白质、激素、脂质。
酶与激素的比较:
酶
激素
来源
活细胞产生
专门的内分泌腺或
特定部位细胞产生
化学本质
绝大多数是蛋
白质,少数是
RNA
固醇类、多肽、蛋
白质、氨基酸、脂
质等
生物功能
催化作用
调节作用
共性
在生物体内均属高效能物质,即含
量少、作用大、生物代谢不可缺少
【详解】脂质包括磷脂(主要构成生物膜系统)、脂肪(主要存在于皮下,有保温和缓冲等作用)和固醇(分为胆固醇和性激素),是人体重要而又主要的有机物之一。大多数酶是蛋白质,但有少量是RNA.激素大多是蛋白质,但少量是脂质(性激素是固醇)。
故选:C。
3.下列有关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的阐述,不正确的是: ( )
A. C、H、O、N、P是ATP、染色质、质粒、NADPH共有的化学元素
B. 糖蛋白、抗体、RNA聚合酶、限制性内切酶都是具有识别作用的物质
C. 线粒体、核糖体、质粒、酶等结构或物质中肯定不含有核糖参与组成的是酶
D. 假设某基因在控制合成两条多肽链的过程中,产生的水分子数为a,则组成该基因的碱基个数至少为(6a+12)
【答案】C
【解析】
【分析】
1、ATP由1分子核糖、1分子含氮碱基和3个磷酸基团组成,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质粒的本质是DNA。
2、RNA聚合酶能识别能识别基因中的启动子并与之结合,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能特异性识别一种核苷酸序列,并在特定的位点切割。
3、酶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4、线粒体内具有少量DNA和RNA,核糖体有RNA和蛋白质组成。
【详解】A、ATP由1分子核糖、1分子含氮碱基和3个磷酸基团组成,元素组成是C、H、O、N、P,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质粒的本质是DNA,二者的元素组成都是C、H、O、N、P,NADPH的组成元素是C、H、O、N、P,A正确;
B、糖蛋白位于细胞膜的外表面,具有特异性识别的能力;抗体能特异性识别抗原;RNA聚合酶能识别能识别基因中的启动子并与之结合,启动基因的转录;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能特异性识别一种核苷酸序列,并在特定的位点切割,B正确;
C、质粒是环状DNA,其中含有的糖是脱氧核糖;酶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其中RNA种含有核糖,C错误;
D、由转录、翻译的过程可以推出一个氨基酸至少对应DNA上的6个碱基;两条多肽链脱去a分子水,那么氨基酸的个数是(a+2)个,组成该基因的碱基是(6a+12),D正确。
故选C。
4.在生命活动中,酶是不可缺少的生物催化剂,以下四种酶的作用部位分别是: ( )
(1)转氨酶 (2)解旋酶 (3)肠肽酶 (4)ATP水解酶
A. 氨基、氢键、肽键、高能磷酸键 B. 氨基、氢键、羧基、腺苷
C. 氢键、肽键、氨基酸、磷酸基团 D. 氨基、脱氧核苷酸、多肽、ADP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命活动中,酶是不可缺少的生物催化剂,转氨酶能将一种氨基酸的氨基转移给α-酮酸,形成另一种氨基酸和另一种α-酮酸,解旋酶是一类解开氢键的酶,肠肽酶是将蛋白质分解成各种大小不一的多肽,ATP水解酶的作用是水解ATP使之变为ADP。
【详解】①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转氨酶的作用部位为肽键;
②解旋酶的作用部位为氢键;
③肠肽酶能够将多肽水解形成氨基酸,因此作用部位为肽键;
④ATP水解酶能够将ATP水解为ADP和Pi,因此能够使高能磷酸键断裂。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5. ATP之所以能作为能量的直接来源是因为:
A. ATP在细胞内数量很多 B. ATP中的高能磷酸键储存的能量多且很不稳定
C. ATP中的高能磷酸键很稳定 D. ATP是生物体内唯一可以释放能量的化合物
【答案】B
【解析】
【详解】A、ATP在细胞中含量很低,但转化效率高,A错误;
BC、ATP中的高能磷酸键不稳定,易断裂和形成,B正确、C错误;
D生物体内有机物分解也可释放能量,D错误。
故选B。
6.用32P标记某精原细胞的DNA分子双链后在普通培养基上培养,该精原细胞经过一次有丝分裂后马上进行减数分裂,则由该精原细胞最终产生的精子中含有32P标记有个
A. 2个 B. 4个 C. 8个 D. 不能确定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2、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3、DNA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
【详解】该精原细胞经一次有丝分裂后,形成的两个精原细胞中每条染色体均含32P.精原细胞在减数第一分裂间期复制后得到的染色体中一条染色单体含32P,一条染色单体不含32P;减Ⅰ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形成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减Ⅱ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形成的两个染色体一个含32P,一个不含32P,且两条子染色体随机移向两极,即两个含32P的染色体可能同时进入同一个精细胞,也可能分别进入两个精细胞。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DNA分子复制,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和染色体的数量变化;识记DNA分子复制特点,能结合两者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对应用层次的考查。
7.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记忆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B. 脊髓是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C. 位于大脑皮层的呼吸中枢是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
D. K+外流是大多数神经细胞产生神经冲动的主要原因
【答案】B
【解析】
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是语言功能,A错误;脊髓是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B正确;呼吸中枢位于脑干中,C错误;大多数神经细胞产生神经冲动的主要原因是Na+内流,K+外流是静息电位形成的原因,D错误。
8.图中形成mRNA不需要加工,其所示生理过程最可能是 ( )
A. 硝化细菌的转录和翻译 B. 酵母菌的转录和翻译
C. 大肠杆菌的DNA分子复制 D. 霉菌的DNA分子复制
【答案】A
【解析】
【分析】
1、转录: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和从RNA的过程;
2、翻译:在细胞质中,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3、识图分析可知:图中RNA聚合酶催化的是以DNA一条链为模板的转录过程,同时还进行着以mRNA为模板、核糖体为场所的翻译过程,即该生物的转录和翻译过程可以同时进行。
【详解】A、硝化细菌为原核生物,没有核膜的阻隔,因此转录和翻译可以同时进行,A正确;
B、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有核膜的存在,转录主要发生在细胞核内,而翻译发生在核糖体上,二者不能同时进行,B错误;
C、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但是该图表示的不是DNA分子复制,C错误;
D、霉菌属于真核生物,但是该图不是DNA分子复制的过程,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转录和翻译的过程,要求学生掌握原核生物转录和翻译的过程以及与真核生物的区别,能够正确识图分析图中发生的生理过程是突破该题的关键。
9.日本大学榛叶繁纪等人发现,生物体内的蛋白质“BMALI”能促进 脂肪堆积,这种蛋白质白天减少,夜间增加,从而为常言中的“马无夜草不肥”提供了科学依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马吃夜草长肥是因为糖类能大量转变成脂肪,但脂肪不能转变糖类
B. 蛋白质“BMALI”可能会促进糖类、蛋白质、脂肪之间的转化
C. 人在白天多进食可能比夜间多进食更容易发胖
D. 若某人一次过多地摄入蛋白质,则消化吸化收后多余的氨基酸可以在生物体内贮存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题意分析可知:生物体中一种被称为“BMALI”的蛋白质,能促进脂肪堆积,这种蛋白质在白天减少,夜间增多,所以夜间进食易增肥。
【详解】A、马吃夜草长肥是因为“BMALI”的蛋白质,能促进脂肪堆积,这种蛋白质在白天减少,夜间增多,但是脂肪也能转变糖类,物质之间的转化在任何时间都可以,A错误;
B、“BMALI”的蛋白质,能促进脂肪堆积,推测蛋白质“BMALI”可能会促进糖类、蛋白质转化为脂肪,B正确;
C、因为“BMALI”的蛋白质,能促进脂肪堆积,这种蛋白质在白天减少,夜间增多.所以在夜间多进食更容易发胖,C错误;
D、若某人一次过多地摄入蛋白质,则消化吸化收后多余的氨基酸可以转化为糖类等物质储存,D错误。
故选B。
10. 宋代苏轼在《格物粗谈·果品》中记载“红柿摘下未熟,每篮用木瓜三枚放入,得气即发,并无涩味”。上述叙述中“得气即发”的“气”是指
A. 氧气 B. 二氧化碳 C. 乙烯 D. 吲哚乙酸
【答案】C
【解析】
【分析】
促进果实成熟的激素是乙烯,而吲哚乙酸是生长素的化学本质,只能促进果实发育。
【详解】A、氧气是光合作用的产物,A错误;
B、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但与本题无关,B错误;
C、根据题意分析,促进果实成熟的激素是乙烯,C正确;
D、吲哚乙酸是生长素的化学本质,只能促进果实发育,D错误.
故选C。
11. 以下关于一个人的体内蛋白质和核酸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肝细胞与皮肤细胞的核DNA相同,蛋白质及RNA不同
B. 神经细胞中的遗传信息传递过程为:DNA→mRNA→蛋白质
C. 胰岛细胞较汗腺细胞的核DNA分子数目多,因而蛋白质合成旺盛
D. 核DNA的转录和mRNA翻译存在空间间隔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同一生物体中的不同细胞都是由同一受精卵有丝分裂而来的,因此各细胞都含有该生物全部的遗传物质,即同一生物体所含DNA都相同,但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不同细胞的蛋白质和RNA有所区别。
2、中心法则:①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复制;②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③后来中心法则又补充了遗传信息从RNA流向RNA以及从RNA流向DNA两条途径,这两条途径只发生在少数病毒中。
【详解】A、一个人的肝细胞与皮肤细胞都是由同一受精卵经有丝分裂而来,因此肝细胞和皮肤细胞的核DNA都相同,但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肝细胞与皮肤细胞的内的蛋白质及RNA不同,A正确;
B、人体神经细胞已经高度分化,而高度分化的细胞失去了细胞增殖的能力,但仍保留基因表达的能力,即通过转录(DNA→RNA)和翻译(RNA→蛋白质)过程合成蛋白质,B正确;
C、胰岛细胞较汗腺细胞蛋白质合成旺盛,转录成的mRNA分子和翻译成的蛋白质多,但胰岛细胞和汗腺细胞核DNA分子数目相同,C错误;
D、人体细胞是真核细胞,核DNA的转录在细胞核中完成,而mRNA翻译是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即核DNA的转录和mRNA翻译存在空间间隔,D正确。
故选:C。
12.据研究,在人脑中有一种与人的痛觉和学习记忆有关的物质,叫脑啡肽。其分子结构如下图所示。下列关于脑啡肽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控制脑啡肽合成的基因中至少有30个碱基对 B. 脑啡肽水解后可产生5种氨基酸
C. 脑啡肽属于五肽化合物,含有4个肽键 D. 控制脑啡肽合成的直接模板是DNA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图解:图中多肽具有四个肽键,是由五个氨基酸脱水缩合而成的,称为五肽化合物;分析五个氨基酸的R基团可以发现,第二位和第三位的氨基酸是同一种氨基酸。
【详解】A、图中可以看出,该脑啡肽由五个氨基酸构成的,因此控制脑啡肽合成的基因中碱基数至少有5×6=30个,A错误;
B、脑啡肽中第二位和第三位的氨基酸是同一种氨基酸,因此该物质水解只能获得四种氨基酸,B错误;
C、图中多肽具有4个肽键,是由5个氨基酸脱水缩合而成的,称为五肽化合物,C正确;
D、控制脑啡肽合成的直接模板是mRNA,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蛋白质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蛋白质的结构组成特点,能够正确分析图示中氨基酸的R基,判断出氨基酸的类型,掌握肽键的结构组成,理解蛋白质中的氨基酸个数、肽键的数目以及肽链条数之间的数量关系,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
13. 糖蛋白普遍存在于细胞膜上。如果将细胞培养在含药物X的培养基中,发现细胞无法使蛋白原形成糖蛋白,则此药物可能作用于下列结构中的( )
A. 核糖体 B. 内质网 C. 高尔基体 D. 细胞膜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分泌蛋白的合成过程:在核糖体上翻译出的肽链进入内质网腔后,还要经过一些加工,如折叠、组装、加上一些糖基团等,才能成为比较成熟的蛋白质.然后,由内质网腔膨大、出芽形成具膜的小泡,包裹着蛋白质转移到高尔基体,把较成熟的蛋白质输送到高尔基体腔内,做进一步的加工,成为成熟的蛋白质.接着,高尔基体边缘突起形成小泡,把蛋白质包裹在小泡里,运输到细胞膜,小泡与细胞膜融合,把蛋白质释放到细胞外.
解:A、核糖体是将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多肽;故A错误.
B、内质网能加工肽链,如折叠、组装、加上一些糖基团形成糖蛋白,才能成为比较成熟的蛋白质,则该药物作用于内质网;故B正确.
C、高尔基体对较成熟的蛋白质做进一步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故C错误.
D、细胞膜能分泌蛋白质,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故D错误.
故选:B.
考点:细胞膜的成分;细胞器中其他器官的主要功能.
14.真核生物细胞中,下列过程一定在生物膜结构上进行的一组是( )
①氧气的生成 ②NADPH变为NADP+ ③ADP转变为ATP ④光能转变为电能 ⑤DNA复制和转录 ⑥抗体的合成 ⑦构成细胞板的物质的合成 ⑧NADP+变为NADPH ⑨星射线或纺锤丝的形成
A. ①④⑦⑧ B. ①③④⑥⑦⑧ C. ②④⑦⑧⑨ D. ②③⑤⑥⑨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是对真核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的各种功能的总结,生物膜系统由细胞膜、核膜和细胞器膜组成,梳理发生在细胞膜、核膜和各种细胞器膜上的各种生理过程,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详解】①氧气的生成发生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①正确;
②NADPH变为NADP+,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不发生在膜上,②错误;
③ADP转变为ATP,可能不发生在膜上,也可能发生在膜上,③错误;
④光能转变为电能发生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④正确;
⑤DNA复制和转录发生在细胞核内或线粒体基质、叶绿体基质中,不发生在膜上,⑤错误;
⑥抗体的合成发生在核糖体上,不发生在膜上,⑥错误;
⑦构成细胞板的物质是纤维素,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因此纤维素的形成发生在高尔基体上,⑦正确;
⑧NADP+变为NADPH发生在光反应的过程中,光反应的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因此发生在生物膜上,⑧正确;
⑨星射线由中心体形成,中心体不具有膜结构,纺锤丝的形成是在植物细胞的两级,与生物膜无关,⑨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5.以抗螟非糯性水稻(GGHH)与不抗螟糯性水稻(gghh)为亲本杂交得F1,F1自交得F2,F2的性状分离比为9∶3∶3∶1。则F1中两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等位基因是指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详解】A中两对等位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它们的遗传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自交后代不会出现9:3:3:1的性状分离比,A错误;B中等位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不存在该种情况,B错误;C中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它们的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自交后代会出现9:3:3:1的性状分离比,C正确;G和H、g和h为非等位基因,不会出现在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D错误。
【点睛】注意:只有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才能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16. 美国科学家阿格雷与另一位科学家分享了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他的研究成果是发现了细胞膜专门供水分子进出的通道。要想证实细胞膜上的水通道是否是蛋白质,若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研究,最好选
A. N B. S C. P D. O
【答案】B
【解析】
【详解】A、N在核酸、脂质中都有,A错误;
B、蛋白质的特征性元素是S,如果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研究最好选用S,B正确;
C、P在核酸、脂质中都有,C错误;
D、O在糖类,脂质,核酸中都有,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中的元素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17.如图,若做向光性实验测得胚芽鞘尖端向光一侧与背光一侧生长素含量之比为1:2,则胚芽鞘尖端背光一侧的生长素浓度范围是( )
A. 小于2m
B. 大于1m,小于2m
C. 大于2m
D. 无法确定
【答案】A
【解析】
【详解】当背光侧生长素浓度为2m,向光侧生长素浓度为m时,它们的纵坐标均为n,即促进生长的程度相同,植株将直立生长;当背光侧生长素浓度大于2m时,向光侧生长素浓度应大于m,此时曲线中的对应于比2m的生长素浓度大的纵坐标,比对应于比m的生长素浓度大的纵坐标要小,即背光侧生长速一侧弯曲,不符合题意:当背光一侧生长素浓度小于2m时,相应的向光一侧的生长素浓度小于m时,据曲线可知,生长素浓度小于2m点的纵坐标比生长素浓度小于m点的纵坐标大,证明背光一侧增长速率大,向光一侧增长速率小,最终使植株向光弯曲;综上分析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8.胰岛B细胞合成、分泌胰岛素的过程涉及到
①DNA自我复制
②信使RNA的合成
③按照信使RNA上密码子的顺序合成肽
④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器
⑤细胞的呼吸作用和ATP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②③④⑤ D. ①②③④⑤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2、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其中转录是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详解】①胰岛素的合成是基因表达的结果,不涉及DNA自我复制,①错误;
②胰岛素是蛋白质,其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其中转录过程能合成信使RNA,②正确;
③胰岛素是蛋白质,其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其中翻译过程是按照mRNA上密码子的顺序合成多肽,③正确;
④胰岛素属于分泌蛋白,其合成与分泌过程需要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器,④正确;
⑤胰岛素的合成需要消耗能量,而能量来自细胞呼吸产生的ATP,⑤正确。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蛋白质合成以及分泌的知识点,要求学生首先掌握胰岛素属于分泌蛋白,理解分泌蛋白的合成过程以及条件、场所,把握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相关的细胞器的协调配合,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
19.激素作为一种化学信使,能把某种调节的信息由内分泌细胞携带至靶细胞。下图表示影响胰岛A细胞分泌因素及其发挥作用的过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胰岛A细胞能分泌胰高血糖素,影响其分泌的刺激X最可能是血糖含量降低,刺激Y不可能是胰岛素分泌增加
B. 从反射类型看,刺激X→①→②→③→胰岛A细胞,属于非条件反射,其中①结构称为传入神经,②结构位于下丘脑
C. 图示激素主要作用于肝脏细胞,从而促进肌糖元的分解及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升高
D. 靶细胞感受激素的“受体”的结构基础是脂蛋白,从对物质代谢作用来看,激素可以使靶细胞产生新的功能或生理反应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刺激X为血糖含量降低,通过①→②→③→胰岛A细胞过程,所以①是传入神经、②是下丘脑、③是传出神经。刺激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素,此过程为非条件反射,调节中枢在下丘脑.胰高血糖素的靶细胞是肝脏细胞,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靶细胞上“受体”的物质基础是糖蛋白。
【详解】A、胰岛A细胞能分泌胰高血糖素,影响其分泌的刺激X最可能是血糖含量低,刺激Y抑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所以能使胰岛素分泌增加,A错误;
B、从反射类型看,刺激X→①→②→③→胰岛A细胞,属于非条件反射;其中①结构称为传入神经,②结构位于下丘脑,③结构称为传出神经,B正确;
C、胰高血糖素是由胰岛A细胞分泌产生的,对血糖浓度有调节的作用,能够升高血糖,在血糖浓度偏低时会分泌增加。因此,图示激素主要作用于肝脏细胞,促进肝糖元分解及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升高,但不能通过葡萄糖分解,C错误;
D、靶细胞感受激素的“受体”的结构基础是糖蛋白,激素与受体结合,可以使靶细胞产生生理反应,但所表现的功能或生理反应是细胞本来就具有的,而不是新产生的,D错误。
故选B。
20.人体神经细胞与肝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不同,其根本原因是这两种细胞的
A. DNA碱基排列顺序不同 B. 核糖体不同
C. 转运RNA不同 D. 信使RNA不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细胞分化的概念和实质、基因的表达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人体神经细胞与肝细胞是通过细胞分化形成的,二者细胞中DNA的碱基排列顺序相同,但二者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不同,其根本原因是在细胞分化的过程中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不同的基因在转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mRNA,进而通过翻译形成了不同的蛋白质。细胞分化过程中遗传物质不变,核糖体是翻译的场所,转运RNA是翻译过程中运载氨基酸的工具,它们都不是导致人体神经细胞与肝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不同的根本原因。综上分析,A、B、C均错误,D正确。
21.对于白血病患者,目前较为成功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骨髓移植。其主要原理是利用正常人的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来产生正常的白细胞,从而使病人的生理机能恢复正常。那么,在造血干细胞形成白细胞的过程中经过了哪两个过程
A. 先细胞分裂,后细胞分化 B. 先细胞分化,后细胞分裂
C. 先细胞融合,后细胞分裂 D. 先细胞融合,后细胞分化
【答案】A
【解析】
【分析】
骨髓移植是一种将正常骨髓由静脉输入患者体内以取代病变骨髓的治疗实践方法,用于治疗白血病。骨髓移植所使用的造血干细胞,除了骨髓之外,还可以透过脐带血等方式获取,总称造血干细胞移植。
【详解】在造血干细胞形成白细胞的过程中,需要先进行细胞分裂,再进行细胞分化。
故选A。
22.如图为某生物细胞分裂某时期示意图,1、2、3、4代表染色体, a、a′、b、b′代表染色单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细胞中有四分体4个、DNA分子8个
B. 若该细胞1、2未分离开,最终形成的子细胞有1/2异常
C. 若3、4发生交叉互换,此细胞分裂完成将得到两种类型的子细胞
D. 正常情况下,该细胞分裂完成后a与b不能共存于同一个细胞
【答案】D
【解析】
图示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1和2、3和4),且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时期)。该时期细胞中联会后的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称为四分体,故该细胞中有四分体2个、DNA分子8个,A项错误;若该细胞1、2未分离开,则形成的次级性母细胞均不正常(一个性母细胞多一条染色体,一个性母细胞少一条染色体),所以最终形成的子细胞有100%异常,B项错误;若3、4发生交叉互换,则此细胞分裂完成将得到四种类型的子细胞,C项错误;a与b是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由于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所以分裂完成后a与b不能共存于一个细胞,D项正确。
23. 分泌蛋白是在细胞内合成后,分泌到细胞外起作用的一类蛋白质。原核细胞形成分泌蛋白与真核细胞形成分泌蛋白的相同点是( )
A. 合成蛋白质的主要场所都是内质网上的核糖体
B. 合成蛋白质的过程都是由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
C. 合成蛋白质时都有细胞核内的转录
D. 分泌蛋白质时都要依靠细胞膜的流动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泌蛋白的合成在真核细胞中由内质网上核糖体合成,原核细胞中通过游离核糖体合成,原核细胞内DNA是裸露的,主要分布在核区内无核膜包被的成形细胞核,蛋白质的分泌过程通过胞吐的方式完成,体现生物膜的流动性。
【详解】A、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没有内质网;故A错误。
B、原核细胞中DNA是裸露的,没有与蛋白质形成染色体;故B错误。
C、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围的细胞核;故C错误。
D、分泌蛋白的分泌过程通过胞吐的方式完成,体现生物膜的流动性;故D正确。
故选:D。
24.在“基因的表达”过程中,不需要的物质是( )
A. 核糖核苷酸 B. 脱氧核苷酸 C. 氨基酸 D. 核糖核酸
【答案】B
【解析】
【分析】
“基因表达”是指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形成蛋白质的过程;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该过程需要核糖核苷酸作为原料;翻译是指在核糖体上,以mRNA为模板、以氨基酸为原料合成蛋白质的过程,该过程还需要tRNA来运转氨基酸。
【详解】A、核糖核苷酸是合成RNA原料,在基因转录形成RNA的过程中需要该物质,A不符合题意;
B、脱氧核苷酸是合成DNA的原料,在基因表达过程中不需要,B符合题意;
C、氨基酸是合成蛋白质的原料,在翻译形成蛋白质的过程中需要该物质,C不符合题意;
D、核糖核酸包括mRNA、tRNA、rRNA,翻译需要以mRNA为模板,需要tRNA运载氨基酸,场所是核糖体(主要由蛋白质和rRNA组成),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5.判断从植物体榨出的黄色液体是否含有脂肪、酵母菌酒精发酵是否彻底、提取的DNA是否被DNA酶污染、酪蛋白是否充分水解成氨基酸,饮用水中是否含有大肠杆菌依次选择试剂 ( )
①苏丹Ⅲ ②苏丹Ⅳ ③Ca(OH)2 ④斐林试剂 ⑤双缩脲试剂 ⑥二苯胺⑦伊红美蓝
A. ②④⑤⑤⑦ B. ②④⑥⑤⑦ C. ①④⑥⑤⑦ D. ①③⑤⑥⑦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
(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
(4)DNA可以用二苯胺鉴定
【详解】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因此检测从植物体榨出的黄色液体是否含有脂肪,可选用苏丹Ⅲ或苏丹Ⅳ,即①或②;
酵母菌酒精发酵的底物是葡萄糖,属于还原糖,因此检测酵母菌酒精发酵是否彻底,可用本尼迪特试剂,即④;
DNA酶能水解DNA,且DNA酶本身属于蛋白质,因此检测提取的DNA是否被DNA酶污染,可用双缩脲试剂检测其中是否含有DNA酶,即⑤;
蛋白质可以用双缩脲试剂检测,因此检测酪蛋白是否充分水解成氨基酸,可选用双缩脲试剂,即⑤;
饮用水中是否含有大肠杆菌,可以将饮用水接种到含伊红美蓝的培养基上,如果形成紫黑色的菌落,并带有金属光泽,可以用⑦伊红美蓝检测饮用水中是否含有大肠杆菌。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6.以下关于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肺炎双球菌、酵母菌都含有DNA和RNA这两种遗传物质
B. 细胞的高度分化使得多细胞生物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有所降低
C. 细胞核、核糖体、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均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行为
D. 硝化细菌能够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将CO2和H2O合成为糖类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分化使细胞功能专一化,这样可以提高生理功能的效率;硝化细菌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合成有机物,属于生产者;细胞类生物同时具有DNA和RNA两种核酸;细胞核、核糖体、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均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行为。
【详解】A、肺炎双球菌、酵母菌都含有细胞结构,细胞类生物同时具有DNA和RNA两种核酸,但是都以DNA为遗传物质,A错误;
B、细胞的高度分化使得多细胞生物中各细胞的功能专一化,这样会提供生理功能的效率,B错误;
C、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均能进行DNA的复制和转录,核糖体能进行翻译过程,所以这些场所都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行,C正确;
D、硝化细菌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合成有机物,但不能利用光能,D错误。
故选C。
27.果蜗红眼对白眼为显性,控制这对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果蝇缺失1条IV号染色体(常染色体)仍能正常生存和繁殖,缺失2条则致死。一对都缺失1条IV号染色体的红眼果蝇杂交(亲本雌果绳为杂合子),F1中
A. 白眼雄果蜗占1/4
B. 红眼雌果蝇占1/4
C. 染色体数正常的红眼果蝇占1/6
D. 缺失1条IV号染色体的白眼果蝇占1/4
【答案】A
【解析】
果蝇红眼对白眼为显性,控制这对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用B、b表示).一对都缺失1条Ⅳ号染色体的红眼果蝇杂交(亲本雌果蝇为杂合子),即Ⅳ_XBY×Ⅳ_XBXb,XBY×XBXb,子代白眼雄果蝇占1/4,A正确;XBY×XBXb,子代红眼雌果蝇占1/2,B错误;Ⅳ_XBY×Ⅳ_XBXb,后代Ⅳ号染色体正常的果蝇占1/3,红眼果蝇占3/4,所以后代中染色体数目正常的红眼果蝇占1/3×3/4=1/4,C错误;缺失1条Ⅳ染色体的白眼果蝇占1/4×2/3=1/6,D错误。
【考点定位】伴性遗传
28.甲、乙、丙、丁4个系谱图依次反映了a、b、c、d四种遗传病的发病情况,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那么,根据系谱图判断,可排除由X染色体上隐性基因决定的遗传病是( )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根据a(甲)系谱图不能判断其遗传方式,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错误;根据b(乙)系谱图不能判断其遗传方式,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错误;根据c(丙)系谱图不能判断其遗传方式,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C错误;根据d(丁)系谱图不能判断其遗传方式,但是第二代女患者的父亲正常,说明该病不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D正确。
29.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中,赫尔希和蔡斯分别用32P和35S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在下图中标记元素所在部位依次是:( )
A. ①、④ B. ②、④ C. ①、⑤ D. ③、⑤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由于DNA中含有C、H、O、N、P五种元素,蛋白质中主要含有C、H、O、N四种元素,一般含有S元素,而噬菌体中只含有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故用35S、32P分别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
【详解】据图分析,第一个图是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其中①表示磷酸,②表示脱氧核糖,③表示含N碱基,而P主要集中在DNA的磷酸部位。第二个图表示多肽,其中④表示R基团,⑤表示肽键(-NH-CO-),S是蛋白质的特征性元素,位于氨基酸的R基团。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30. 以下二倍体生物的细胞中既有同源染色体,又含有染色单体的是
①有丝分裂中期细胞 ②有丝分裂后期细胞 ③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细胞 ④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细胞 ⑤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 ⑥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
A. ①③⑤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④⑤⑥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有丝分裂中期细胞染色单体还未分离,所以含染色单体,①符合题意;
②有丝分裂后期细胞染色单体分离形成染色体,所以不含染色单体,②不符合题意;
③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细胞,染色单体未分离并有同源染色体,③符合题意;
④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细胞无同源染色体,④不符合题意;
⑤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既有同源染色体,又含有染色单体,⑤符合题意;
⑥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无同源染色体,⑥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1.下面是四位同学的实验操作方法或结果,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 )
①鉴定麦芽糖的试剂可直接用于蛋白质的鉴定
②鉴定脂肪的存在,要用显微镜观察是否有被染成橘黄色或红色的颗粒
③鉴定DNA时,先加入斐林试剂甲液摇匀后,再加入乙液
④显微镜下观察根尖的有丝分裂,在细胞呈正方形的区域易找到分裂期的细胞
⑤番茄汁中也含有丰富的葡萄糖和果糖,可用作还原糖鉴定的替代材料
A. ③④⑤ B. ②⑥ C. ①③④⑤ D. ①③⑤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斐林试剂是由甲液(质量浓度为0.1g/mL氢氧化钠溶液)和乙液(质量浓度为0.05 g/mL硫酸铜溶液)组成,用于鉴定还原糖,使用时要将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再加入含样品的试管中,且需水浴加热。
2、双缩脲试剂由A液(质量浓度为0.1 g/mL氢氧化钠溶液)和B液(质量浓度为0.01 g/mL硫酸铜溶液)组成,用于鉴定蛋白质,使用时要先加A液后再加入B液。
【详解】①斐林试剂乙液的浓度与双缩脲试剂B液的浓度不同,因此用于鉴定还原糖的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不可直接用于蛋白质的鉴定,①错误;
②脂肪的鉴定实验中需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被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②正确;
③鉴定DNA时,可以用二苯胺试剂经过沸水浴加热观察有无蓝色,③错误;
④显微镜下观察根尖的有丝分裂,在细胞呈正方形的区域即分生区,易找到分裂期的细胞,④正确;
⑤番茄汁中也含有丰富的葡萄糖和果糖,但是番茄的颜色会影响还原糖鉴定的实验结果砖红色的观察,⑤错误。综上所述,①③⑤错误,即D符合题意。
故选D。
32.现用洋葱根尖进行如下处理并完成实验:①用蒸馏水培养根尖,观察有丝分裂;②将正常培养的装置移到冰箱中再培养一段时间,观察并统计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数;③在蒸馏水中加入一定量的苯培养根尖,观察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下列相关叙述合理的是
A. 实验①换用高倍镜观察染色体变化特点时,调节光圈、反光镜就可使视野清晰
B. 实验②是为了验证“低温可能是形成多倍体的诱因”,所观察细胞中染色体数都是4N
C. 实验③依据的原理之一是“致癌物质会使细胞发生基因突变,原癌基因被激活”
D. 实验③的目的可能是研究苯对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影响,但还需设计对照组
【答案】D
【解析】
实验①换用高倍镜观察染色体变化特点时,调节光圈、反光镜可改变视野的亮度,调节细准焦螺旋可使视野清晰,A错误;实验②是为了验证“低温可能是形成多倍体的诱因”,所观察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并非都是4N,如处于有丝分裂前期的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为2N,B错误;基因突变在光学显微镜下不能观察到,但染色体变异在光学显微镜下能观察到,因此实验③依据的原理是:苯能够诱导细胞发生染色体变异,C错误;实验③的目的是研究苯对染色体的结构和数目的影响,依据实验设计应遵循的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自变量为是否加入苯,因此还需设计对照组,D正确。
33.下列组图是研究植物向性运动与生长素之间的关系,其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 当探究植物向光性产生的内因时,应设置的实验组为b和c对照
B. 当探究植物向光性产生的外因时,应设置c和a对照
C. 当探究胚芽鞘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时,应设置c和e对照
D. 上述实验中,所选用的植物胚芽鞘必须是同一物种且长势相同的胚芽鞘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胚芽鞘给予的是直射光,胚芽鞘直立生长;b胚芽鞘没有尖端,没有生长素的来源,因此既不生长,也不弯曲;c胚芽鞘给予由侧单侧光,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d胚芽鞘的尖端被锡箔纸遮住,不能感光,直立生长;e胚芽鞘尖端能感光,向右弯曲生长;f胚芽鞘没有尖端,没有生长素的来源,不生长不完全。
【详解】A、设计实验探究植物向光性产生的内因时,需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单一变量是有无尖端,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所以可设置的实验组为b和c对照,A正确;
B、设计实验探究植物向光性产生的外因时,需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单一变量是有无单侧光,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所以可设置的实验组为c和a对照,B正确;
C、设计实验探究胚芽鞘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时,需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单一变量是尖端遮光与否,应设置d和e对照,C错误;
D、设计实验需遵循单一变量原则,所以各实验中所选用的材料必须是同一物种且长势相同的胚芽鞘,D正确。
故选C。
34.下图表示大豆植株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过程中物质变化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是( )
A. 1、3和4过程产生的[H]都能与氧结合产生水
B. 大豆细胞一般能进行的过程是3\4\5
C. 能提供给大豆各种生命活动所需能量最多的过程是5
D. 2过程需多种酶参与,且需ATP供能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1过程是光反应阶段,水光解为氧气和[H];2过程是暗反应阶段;3过程是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4过程是有氧呼吸第二阶段;5过程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其中3、4阶段产生的[H]都被用于5阶段的氧化分解。
【详解】A、1过程是光反应阶段,水光解为氧气和[H],还原剂[H]用于暗反应C3还原,3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4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过程产生的[H]都能在5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与氧结合产生水,A错误;
B、3、4、5过程是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大豆细胞可以进行有氧呼吸,B正确;
C、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产生的ATP最多,所以能提供给大豆各种生命活动(2过程除外)所需能量最多的过程是5,C正确;
D、2过程是暗反应阶段,需多种酶参与,且需ATP供能和还原剂[H],D正确。
故选A。
35.图示细胞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核DNA含量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据图分析不能得出 ( )
A. a阶段为有丝分裂、b阶段为减数分裂
B. L→M点所示过程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
C. MN段发生了核DNA含量的加倍
D. GH段和OP段,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数是相等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a阶段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其中AC段表示分裂间期,CD段表示前期、中期和后期,E点之后表示末期;b阶段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其中FG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GH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IJ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c表示受精作用和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其中LM表示受精作用,MN表示有丝分裂间期、前期、中期,OP表示后期,Q之后表示末期。
【详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a阶段为有丝分裂、b阶段为减数分裂,A正确;
B、L→M点表示受精作用,该过程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B正确;
C、MN段包括有丝分裂间期,进行DNA的复制,核DNA含量加倍,C正确;
D、GH段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而OP段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两倍,D错误。
故选D
二、非选择题
36.下列是某同学对五种不同来源物质(或结构)的鉴定方法,请分析得出结论。
①各种物质(或结构)的性质、染色反应的结果,见下表:
A
B
C
D
E
来 源
猪血
马肝
蛙表皮
棉花
霉菌
水溶性
+
-
+
-
+
灰分
+
-
+
-
-
染色反应
甲基绿试剂
-
-
+
-
-
斐林试剂
-
-
-
-
-
苏丹III溶液
-
+
-
-
-
双缩脲试剂
+
-
+
-
+
碘 液
-
-
-
+
-
注:+:有(溶解);一:无(不溶解);灰分指物质充分燃烧后剩下的部分
②A为红色,检测A的灰分后发现其中含有Fe元素。
③将适量的E溶液加入盛有D的试管中,混合一段时间后,混合液能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根据以上实验现象和结果,推断出:
(1)上述物质分别是: A、_______;B、_______;C、_______;D、______;E、______
(2)上表中不该出现的是_________。
【答案】 (1). 血红蛋白 (2). 脂肪 (3). 染色质(体) (4). 纤维素(半纤维素) (5). 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 (6). 棉花中的“+”号
【解析】
【分析】
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
(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
(4)淀粉遇碘液变蓝。
(5)甲基绿能使DNA呈绿色。
【详解】(1)猪血中A为红色,其灰分中含有Fe元素,且遇到双缩脲试剂成紫色,说明A是血红蛋白;苏丹Ⅲ染液能将脂肪染成橘黄色,马肝中的B能被苏丹Ⅲ染成橘黄色,说明B是脂肪;蛙表皮染色质(体)成分是DNA和蛋白质,蛋白质遇到双缩脲试剂成紫色,DNA遇到甲基绿溶液成绿色;棉花中富含纤维素;霉菌中纤维素酶,能将D试管中的纤维素分解成麦芽糖(还原糖),还原糖能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2)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棉花中主要含的是纤维素,没有淀粉,则表格中的“+”号不应该有。
【点睛】本题考查物质鉴定的实验,要求学生掌握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鉴定原理、方法步骤和结果,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利用物质鉴定的特定颜色反应的原理分析表格中的现象,这是突破该题的关键。
37.如图所示的是检测气压变化的密闭装置。反应瓶和中心小杯中放置有关实验材料和试剂,关闭活栓后,U形管右管液面高度变化反映瓶中气体体积变化。实验开始时将右管液面高度凋至参考点,实验中定时记录右管液面高度相对于参考点的变化(忽略其他原因引起的容积变化)。课题小组同学利用该装置探究某种异养型微生物的细胞呼吸方式。
(1)取甲、乙两套该密闭装置设计实验.请补充下表有关内容:
装置
反应瓶内加入的材料
小杯内加入的材料
液面高度变化的含义
甲
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微生物悬浮液各1ml
①
细胞呼吸O2的消耗量
乙
②
等量蒸馏水
细胞呼吸时CO2释放量O2水消耗量的差值
________
(2)将甲、乙装置均置于28℃恒温条件下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微生物保持活性), 60min后读数。请补充下表有关内容:
预期实验结果
微生物的细胞呼吸方式
甲
乙
上升
不变
③
不变
下降
④
上升
下降
⑤
⑥
⑦
只进行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
___________
【答案】 (1). ①适量(一定浓度的)NaOH溶液;②(一定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微生物悬浮液各1ml (2). ③只进行有氧呼吸(或:进行有氧呼吸和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 ④只进行产生酒精和CO2的无氧呼吸 ⑤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产生酒精、CO2的无氧呼吸 ⑥不变 ⑦不变
【解析】
【分析】
分析两个装置的不同对液滴移动的影响:
(1)甲装置内置NaOH溶液,它能吸收容器内CO2,所以CO2的变化不对液滴移动产生影响,液滴的移动只能由氧气的变化所引起,液滴上升表示氧气消耗,下降则表示氧气增多,不动则表示无氧气变化。
(2)乙侧装置内置清水作为对照,液滴移动由容器内气体消长所引起,液滴上升表示产生气体量小于消耗气体量,下降则结论相反。
【详解】(1)根据甲中所放的材料和试剂和液面高度变化的含义可以判断,反应瓶中细胞呼吸释放的CO2被NaOH溶液吸收,同时可能消耗O2,所以液面高度变化的含义是细胞呼吸时氧气消耗量,因此小烧杯内加入的①是NaOH溶液。根据乙中液面高度变化的含义,可以判断反应瓶中所加材料应与甲相同,即②中加入的是(一定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微生物悬浮液各1ml。
(2)甲液滴上升,说明消耗了氧气,乙液滴不变,说明消耗的氧气量等于产生的二氧化碳量或既没有消耗氧气也没有产生二氧化碳,因此③微生物只进行有氧呼吸或进行有氧呼吸和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甲液滴不变,说明不消耗氧气,乙液滴下降,说明产生了二氧化碳,因此④微生物只进行产生酒精和CO2的无氧呼吸;甲液滴上升,说明消耗了氧气,乙液滴下降,说明产生的二氧化碳量多于消耗的氧气量,因此⑤微生物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产生酒精、CO2的无氧呼吸;若微生物只进行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则既不消耗氧气,也不产生二氧化碳,故⑥甲液滴不变,乙液滴也不变。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有氧呼吸过程和无氧呼吸的类型以及过程,理解细胞呼吸方式的测定原理、方法步骤,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能够根据实验结果结合所学的知识点判断实验现象,这是突破该题的关键。
38.为探究血糖调节的影响因素,设计如下实验流程。实验中5只家兔的注射剂量和生理指标均按单位体重计算。
据图回答:
(1)实验中起对照作用的是_____号家兔。
(2)二次注射后,与⑤号家兔相比,若④号家兔产生尿素的量增加,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二次注射后,低血糖症状最先得到缓解的是_____号家兔:若②号家兔出现糖尿,则该兔的尿量将会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①和⑤ (2). 更多氨基酸分解,含氮部分转变成尿素的量增加 (3). ② (4). 增加 (5). 血糖含量过高,在排出糖的同时,带走更多的水,导致多尿
【解析】
【详解】(1)由于是二次对照实验,所以每组中没有人为处理的则为对照组即①和⑤,人为处理的为实验组;
(2)胰高血糖素作用是促进肝糖原分解、促进其他物质转化为血糖,更多氨基酸分解则含氮部分形成尿素;
(3)注射葡萄糖的组别②最先血糖增加,高血糖或糖尿病患者通常血糖含量过高,在排出糖的同时,带走更多的水,导致多尿。
【点睛】考查血糖平衡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识图能力和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的能力。
39.将燕麦幼苗的胚根尖端及胚芽尖端各切去4mm,再将剩余10 mm的胚根及胚芽每10条一组分别放入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中,保持在25℃下培养2 d,实验结果如下表:
生长素
溶液浓
度(mol/L)
10-13
10-12
10-11
10-10
10-9
10-8
10-7
10-6
10-5
10-4
2d后平均长度(mm)
胚芽
12.3
12.3
12.7
13.5
14.7
16.0
15.1
12.2
10.8
10.0
胚根
11.3
12.1
12.7
13.6
12.6
12.0
10.9
10.0
10.0
10.0
(1)实验中盛有不同浓度生长素溶液的小培养皿必须加盖,其原因是避免____________。
切去胚芽尖端及胚根尖端的主要原因是避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实验数据可以得知:与胚芽相比,胚根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较____________。
(3)某同学用切去尖端的胚芽作为实验材料验证生长素(IAA)与赤霉素(GA)对胚芽生长的促进作用,实验结果如下图曲线所示。
从图中判断,该同学的实验结果能不能准确说明“生长素与赤霉素对胚芽的生长有共同促进作用?_________,其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
【答案】避免水分蒸发引起生长素溶液浓度变化 避免胚芽、胚根的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对实验有干扰 高 不能 缺少生长素和赤霉素单独作用时的对照实验
【解析】
试题分析:(1)由于该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所以为避免水分蒸发引起生长素溶液浓度变化,培养皿需加盖。由于胚芽、胚根的尖端能够产生生长素,影响实验结果,所以为避免胚芽、胚根的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对实验有干扰,需切去胚芽尖端及胚根尖端。
(2)由表格可知,促进胚芽的生长素可能抑制胚根的生长,可推测胚根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高于胚芽。
(3)由于缺少生长素和赤霉素单独作用时对照实验,所以不能得出生长素与赤霉素对胚芽的生长有共同促进作用的结论。
考点:考查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
点评:难度中等,正确理解表格中数据。
40.甲乙两种病均为单基因遗传病。下表为甲、乙两种遗传病的发病率的比较;图2为某家庭成员的遗传系谱图,甲病(相关基因为B、b),乙病(相关基因为D、d),Ⅱ—6不携带致病基因。
非近亲婚配子代发病率
表兄妹婚配子代发病率
甲
1:38000
1:3100
乙
1:40000
1:3000
(1)单基因遗传病是指受_______控制的遗传病。请写出调査甲病的发病率时所用的计算公式__________。由以上调查结果分析,在结婚时要防止______________。
(2)Ⅲ-8的基因型______________,若Ⅲ-8与Ⅲ -9婚配,子女中只患一种病的概率为_________。
【答案】一对等位基因 甲的发病率×100% 近亲婚配(表兄妹婚配) ddXBXB或ddXBXb 3/8
【解析】
(1)单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甲病的发病率=甲病的患病人数÷被调查人数×100%。表兄妹结婚时,遗传病的发病率会增加,因此要防止近亲婚配。
(2)由图2可知,双亲没病,后代中都出现了患甲乙病的孩子,因此两种病都是隐性遗传病,而且Ⅲ-8为女性且患乙病,故乙病为常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Ⅱ—6不携带甲致病基因,但后代Ⅲ -9患甲病,故甲病为伴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根据图2可知,3号基因型为Dd XBY,4号基因型为Dd XBXb,因此后代中Ⅲ-8的基因型为1/2ddXBXB或1/2ddXBXb 。Ⅲ -9基因型为1/2DDXbY或1/2DdXbY。Ⅲ-8与Ⅲ -9婚配,患甲病的概率=1/4,患乙病的概率=1/4,因此子女中只患一种病的概率=1/4×3/4+3/4×1/4=3/8。
【考点定位】伴性遗传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