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6页未读,
继续阅读
2019届上海市徐汇区高三二模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展开
2018学年第二学期徐汇区学习能力诊断卷
高二年级生命科学学科
一、选择题
1.烫发时,先用还原剂使头发角蛋白的二硫键断裂,再用卷发器将头发固定,最后用氧化剂使角蛋白在新的位置形成二硫键。这一过程改变了角蛋白的
A. 空间结构 B. 氨基酸种类 C. 氨基酸数目 D. 氨基酸排列顺序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烫发时,先用还原剂使头发角蛋白的二硫键断裂,再用卷发器将头发固定形状,最后用氧化剂使角蛋白在新的位置形成二硫键,这个过程中氨基酸的种类和数目都没有 发生改变,角蛋白的氨基酸排列顺序也没有发生改变,只是角蛋白由一个位置移到了另一个位置,改变了角蛋白的空间结构,故选A。
2.下列各种疾病中,由与图同类生物的病原体引起的是
A. 血友病 B. 艾滋病 C. 结核病 D. 坏血病
【答案】C
【解析】
血友病属于遗传病,不是病原体引起的,A错误;艾滋病是由艾滋病毒引起的,病毒没有细胞结构,B错误;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结核杆菌属于原核生物,具有细胞壁和拟核等结构,与图示细胞类似,C正确;坏血病是缺少维生素C导致的,与病原体无关,D错误。
【考点定位】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3.肝脏细胞将甘油三酯运送到血液的脂蛋白形式是
A. 高密度脂蛋白(HDL) B. 低密度脂蛋白(LDL)
C. 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 D. 乳糜微粒(CM)
【答案】C
【解析】
【分析】
1、脂蛋白是指结合在一起形成的脂质-蛋白质复合物。血浆脂蛋白分为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及乳糜微粒(CM)。
2、乳糜微粒CM:CM来源于食物脂肪,功能转运外源性甘油三酯;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这类脂蛋白中甘油三酯含量仍然很丰富,功能转运内源性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LDL:这是血浆中胆固醇含量最多的一种脂蛋白,功能是携带胆固醇运送至全身组织;高密度脂蛋白HDL:功能是吸收外周组织中多余胆固醇至肝脏。
【详解】高密度脂蛋白(HDL) 是吸收外周组织中多余胆固醇至肝脏,A错误;低密度脂蛋白(LDL) 能携带胆固醇运送至全身组织,B错误;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的功能是转运内源性甘油三酯至血液中,C正确;乳糜微粒(CM) 的功能是转运外源性甘油三酯,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内血脂代谢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4.“观察抗生素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实验中,操作不合理的是
A. 选用液体培养基 B. 用涂布法接种
C. 培养基高压灭菌 D. 倒置培养
【答案】A
【解析】
“观察抗生素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实验中,需要观察细菌的菌落特征,因此一般选用固体培养基,A错误;一般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接种,B正确;为了防止杂菌污染,微生物培养基需要灭菌,常用高压蒸汽灭菌法,C正确;为了防止冷凝水滴到培养基上,应该将培养基倒置培养,D正确。
5.某同学设计了单侧光刺激下的植物向光弯曲实验,实验结束后,取植物弯曲部分制作临时切片,置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如下图。下列结论可据图得出的是
A. b 侧产生的生长素大于a 侧
B. 生长素影响细胞的伸长生长
C. 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
D. 生长素低浓度起促进作用,高浓度起抑制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
单侧光照射下植物会弯向光源生长,由图可知,b侧细胞较长,为背光侧,生长较快。
【详解】图中不能得出b侧产生的生长素大于a侧,A错误;由图可知,生长素可以促进背光侧细胞伸长而促进生长,B正确;图中未体现生长素的化学本质,C错误;图中未体现生长素的两重性,D错误。故选B。
6.基因型为AaBb的马铃薯要得到基因型为aabb的后代,可采用的生殖方式是
A. 分裂生殖 B. 出芽生殖 C. 营养繁殖 D. 有性生殖
【答案】D
【解析】
【分析】
基因型为AaBb的马铃薯通过自交的方法子代即可出现aabb。
【详解】分裂生殖的子代细胞基因型与亲本相同,所以用分裂生殖的方式不能得到aabb的个体,A错误;出芽生殖和营养繁殖均为无性生殖,可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不能得到aabb的个体,BC错误;AaBb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可产生ab的雌配子和ab雄配子,雌雄配子结合可形成aabb的个体,D正确。
故选D。
7. 下列各图箭头表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和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其中不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因为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详解】AB、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下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后膜,突触后膜可以是胞体膜或树突膜,AB正确;
C、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不可能由突触后膜释放作用于前膜,,C错误;
D、图示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 兴奋的传导方向和膜内的电流传导方向一致,在神经纤维上兴奋能双向传递, 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兴奋的传导和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8.细菌抗药性基因频率升高的原因是
A. 定向变异 B. 用进废退 C. 自然选择 D. 大量繁殖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题意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细菌的种群中存在不定向的变异,有的具有抗药性,有的不具有抗药性。抗生素的使用起到了选择作用,淘汰了细菌种群中本来就存在的不抗药性个体,而将抗药性个体选择出来。经过逐代选择,导致细菌种群中抗药性基因频率升高。可见,细菌抗药性基因频率升高的原因是自然选择,A、B、D均错误,C正确。
9.图是一个细胞的染色体组成示意图,据图分析这个细胞是
A. 单倍体
B. 二倍体
C. 三倍体
D. 四倍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图中有三种形状的染色体,每种形状的染色体有3条。
【详解】该细胞中含3种染色体,每种3条,故含3个染色体组,应该为三倍体。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
10. 真核细胞具有一些能显著增大膜面积、有利于酶的附着以提高代谢效率的结构,下列不属于此类结构的是( )
A. 神经细胞的树突 B. 线粒体的嵴
C. 甲状腺细胞的内质网 D. 叶绿体的基粒
【答案】A
【解析】
细胞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神经细胞的树突具有接受刺激并将冲动传入细胞体的功能,树突较多主要作用是扩大神经元接受刺激的表面积。线粒体的嵴及甲状腺细胞的内质网、叶绿体的基粒都可以增大膜的面积,有利于提高代谢效率。
【考点定位】]细胞的结构与生物膜的功能。复习时注意比较各种细胞的结构特点,了解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11.人体骨髓中存在少量间充质干细胞(MSC),该类型细胞能发生如图所示变化。则MSC属于( )
A. 不分裂细胞 B. 胚胎干细胞 C. 单能干细胞 D. 多能干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结合题图,本题考查干细胞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干细胞分为全能干细胞、多能干细胞和专能干细胞。
【详解】MSC能进行细胞的分裂,还能分化为不同种类的细胞,故MSC是多能干细胞,故ABC错误,D正确。
12.下图所示为植物水毛茛的生长现象。水毛茛的叶在水中与水面上性状不同,这说明
A. 环境因素引起基因突变
B. 基因型和环境条件共同决定表现型
C. 环境因素引起染色体变异
D. 环境因素引起基因重组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物的性状受基因型控制,也受环境的影响。
【详解】同一植株不同体细胞的基因型相同,而在水中和水面性状不同,说明生物的表现型由基因型和环境共同影响。综上所述,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故选B。
13.下图为人体内葡萄糖氧化分解的某一途径,其中①、②、③表示代谢过程,字母表示物质。据图分析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①是糖酵解 B. ②为三羧酸循环
C. ③有氧气生产 D. X 只可能H2O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有氧呼吸: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成丙酮酸和[H],并产生少量的能量;丙酮酸在线粒体基质中分解成二氧化碳和[H],并产生少量的能量;[H]和氧气在线粒体内膜中结合形成水,并产生大量的能量。
【详解】①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的糖酵解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A正确;②为柠檬酸循环,B错误;人体内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能产生氧气,C错误;X可能是水、二氧化碳等物质,D错误。故选A。
14. 在生物体内,下列生理活动只能单向进行的是( )
A. 质壁分离过程中水分子的扩散
B. DNA和RNA之间互为模板合成
C. 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之间相互转化
D. 活细胞内ATP与ADP的转化
【答案】C
【解析】
质壁分离过程中水分子扩散是双向的,只不过是出的水比进的多,A错误;DNA可以以DNA为模板转录成RNA,而RNA也可以以RNA为模板,逆转录成DNA,相互转化为双向的,B错误;人体的只能合成非必需氨基酸,C正确;当细胞内有吸能反应发生时,会发生ATP水解产生ADP、Pi和释放能量的反应,当细胞内发生放能反应时,会发生ADP和Pi与能量和成ATP,D错误。
【考点定位】质壁分离、中心法则、ATP与ADP转化
15.某同学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某种细胞的分裂图像,分析正确的是
A. 该图可能是高等植物根尖细胞的分裂图像
B. 该图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中含有两条脱氧核苷酸链
C. 该图可能是有丝分裂后期的图像
D. 该图可能是动物细胞的分裂图像
【答案】D
【解析】
【详解】A、题图显示:核膜正在消失,4条染色体散乱分布在细胞中,两组中心体正向在细胞两极移动,且在其周围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高等植物细胞没有中心体,因此该图不可能是高等植物根尖细胞的分裂图像,A项错误;
B、该图细胞中每条染色体含有2个DNA分子,含有四条脱氧核苷酸链,B项错误;
C、该图可能是有丝分裂前期的图像,C项错误;
D、该图有中心体,可能是动物细胞的分裂图像,D项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以细胞分裂图为情境,考查学生对有丝分裂过程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记并理解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和染色体数目的关系,且抓住题图中的“染色体的行为及中心体”这一解题的切入点,结合细胞分裂各个时期的特点,准确判断图示细胞分裂的方式及所处的时期,据此分析各选项。
16.如图T2 菌体、乳酸菌、酵母菌和家兔体内遗传物质组成中五碳糖、碱基和核苷酸的种类,其中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是
A. T2噬菌体 B. 乳酸 C. 酵母菌 D. 家兔
【答案】A
【解析】
【分析】
噬菌体是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DNA;乳酸菌是原核生物,酵母菌和家兔是真核生物,三者都同时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
【详解】噬菌体、乳酸菌、酵母菌和家兔遗传物质都是DNA,其中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含有四种碱基(A、T、C、G),四种脱氧核苷酸。综上所述,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故选A。
17.在下列关于机体水和电解质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血浆渗透压降低时,引起口渴 B. 机体失水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C. 血浆渗透压降低时,抗利尿激素增加 D. 机体失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
【答案】D
【解析】
【分析】
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会升高,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会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细胞外液渗透压会下降。
【详解】血浆渗透压升高会引起口渴,A错误;机体失水时,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会增多,B错误;血浆渗透压升高时,抗利尿激素会增多,C错误;机体失水时,血浆渗透压会升高,D正确。故选D。
18.下列细胞中,属于果蝇配子并能形成受精卵的是
A. 甲与乙 B. 乙与丙 C. 乙与丁 D. 丙与丁
【答案】C
【解析】
【分析】
蝇的体细胞中有8条染色体,雌果蝇有3对常染色体+XX,因此产生的卵细胞中有4条染色体(3+X);雄果蝇有3对常染色体+XY,因此产生的精子有两种:3+X和3+Y。
【详解】据图分析,甲细胞中有5条染色体,多了1条X染色体,不属于果蝇正常的配子;乙细胞中有4条染色体,且没有同源染色体,可以表示果蝇正常的雌配子或雄配子;丙细胞中虽有4条染色体,但是含有2条X染色体,少了1条常染色体,不属于果蝇正常的配子;丁细胞中有4条染色体,且没有同源染色体,可以表示果蝇正常的雄配子。因此,以上细胞中属于果蝇配子并能形成受精卵的是乙与丁,故选C。
19. 下列关于微生物传染病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进入人体内的病原菌,定居的位置具有高度的专一性
②某种微生物传染病的易感人群人数越多群体免疫力越强
③流感病毒因为容易发生变异而使疫苗种类多且有效性高
④隐性感染能够获得对该病的免疫力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病原菌侵入机体后,会定居在特定的位置,引起某种器官或组织病变,具有高度的专一性,①正确;
②某种微生物传染病的易感人群人数越多,说明群体对该病的免疫力越差,②错误;
③流感病毒因为容易发生变异,而使得疫苗得效果很差,③错误;
④隐性感染(受感染但不患病)能够使机体获得对该病的免 疫力,④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微生物传染病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0.某种昆虫控制翅色的等位基因种类共有四种,分别为 VA、VB、VD、v。其中 VA、VB、VD、均对 v 为显性。VA、VB、VD、互为显性,都可以表现出各自控制的性状。该昆虫体细胞中的基因成对存在,则基因型种类和翅色性状种类依次分别为
A. 10 和 10 B. 10 和 7 C. 15 和 11 D. 25 和 15
【答案】B
【解析】
【分析】
VA、VB、VD、v为复等位基因,翅色的基因型有:VAVA、VBVB、VDVD、vv、VA VB、VAVD、VAv、VBVD、VBv、VDv。
【详解】该昆虫的翅色中共有纯合子4种,杂合子6种,其中VAVA、VAv表现型一致,VB VB、VBv表现型一致,VDVD、VDv表现型一致,其他基因型的表现型均不相同。故共有10种基因型,7种表现型。综上所述,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故选B。
二、综合题
21.回答下列有关细胞与细胞分裂等方面的问题:下图为肌细胞部分结构示意图。肌细胞中的Ca2+储存在肌细胞的特殊内质网——肌浆网中。肌浆网膜上的Ca2+-ATP酶可将细胞质中的Ca2+运回肌浆网,以维持肌细胞的正常功能。为研究不同训练方式对肌细胞功能的影响,科研人员将发育状况一致的健康雄性大鼠随机均分为三组进行实验,定期检测Ca2+-ATP酶活性,结果如下表所示。请回答问题:
组别
Ca2+-ATP酶活性相对值
第2周
第4周
第6周
有氧训练组
44.3
75.5
73.5
无氧训练组
39.1
62.0
47.2
对照组
58.7
58.7
58.7
(1)肌细胞是_______________(增值细胞/暂不增值细胞/不增值细胞),借助仪器在肌细胞内是否能够看到含染色单体的染色体________;在正常情况下,染色体中的姐妹染色单体_____。
A.含有相同的遗传信息 B.含有等位基因 C.分别来自父方和母方 D.不含有非等位基因
(2)兴奋传到肌细胞膜后,第一步是神经递质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形成“神经递质--受体复合物”,这一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__功能。被激活的“神经递质--受体复合物”能引起Ca2+由肌浆网释放到细胞质中,引起肌肉收缩反射活动。Ca2+能够引起肌肉收缩说明___.
(3)Ca2+—ATP酶是肌质网膜上的重要成分,其合成与______密切相关。Ca2+-ATP酶以_______方式将细胞质中的Ca2+运回肌浆网内,据上图可知,肌细胞适应这一功能的结构特点是该细胞中有较多的______。
(4)由实验数据分析可知,无氧训练组第6周的Ca2+-ATP酶活性________第4周和对照组,其原因是_______,因此平时锻炼建议采取_______。请结合表格数据说明原因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不增值细胞 (2). 不能 (3). A (4). 信息交流;接受信息 (5). 无机盐具有调节细胞生命活动的作用; Ca2+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6). 核糖体 (7). 主动运输 (8). 线粒体 (9). 低于 (10). 长时间无氧训练会损伤肌细胞有关 (11). 采用有氧运动 (12). 有氧训练组的Ca2+-ATP酶活性均高于无氧训练组,有氧训练更有利于提高肌细胞的功能
【解析】
【分析】
表格分析:有氧训练组和无氧训练组Ca2+—ATP酶活性相对值的变化情况都是先升高再下降,但有氧训练组Ca2+—ATP酶活性相对值比无氧组大,并超过对照组;对照组Ca2+—ATP酶活性相对值无变化,但2、6周比无氧组大。
【详解】(1)肌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是不增殖细胞,因此借助仪器在肌细胞内不能够看到含染色单体的染色体。在正常情况下,染色体中的姐妹染色单体含有相同的遗传信息。
(2)兴奋传到肌细胞膜后,第一步是神经递质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形成“神经递质受体复合物”,这一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接受信息功能。被激活的“神经递质受体复合物”能引起Ca2+由肌浆网释放到细胞质中,引起肌肉收缩反射活动,Ca2+能够引起肌肉收缩说明无机盐具有调节细胞生命活动的作用。
(3) Ca2+—ATP酶是肌质网膜上的重要成分,其合成与核糖体密切相关,Ca2+—ATP酶以主动运输方式将细胞质中的Ca2+运回肌浆网内;据上图可知,肌细胞适应这功能的结构特点是细胞中有较多的线粒体。
(4)由实验数据分析可知,无氧训练组第6周的Ca2+—ATP酶活性低于第4周和对照组,其原因是长时间无氧训练会损伤肌细胞有关,因此平时锻炼建议采取采用有氧运动。结合表格数据说明原因有氧训练组的Ca2+—ATP酶活性均高于无氧训练组有氧训练更有利于提高肌细胞的功能。
【点睛】要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比较结合题意作出判断,染色单体是复制形成的,不考虑基因突变,则姐妹染色单体上边的基因相同。
22.回答下列有关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问题: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依赖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下图表示人体内某些信息传递机制的模式图,字母a-e表示信息分子,数字表示相关生理过程或细胞。
(1)图中的信息分子c为__________,e为__________。
(2)下列图中所列的信息分子不是通过血液运输到组织细胞发挥作用的是________。
A.a B.b C.c D.d
(3)人体内信息分子a的分泌受到_______和______两种信息分子的调节,这是一种_____调节机制
(4)在寒冷刺激下,下丘脑的__________中枢兴奋,引起骨骼肌颤栗。同时还可促进______的分泌,并通过加速物质氧化分解来增加产热量。当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患者体温持续维持38℃,此时机体产热量____(小于/等于/大于)散热量。退烧时体温下降,机体增加散热的途径有______。
A.汗腺分泌增加 B.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 C.立毛肌收缩 D.皮肤血管舒张
(5)如果图中d作用的组织细胞是肝细胞,请写出细胞中发生的物质变化:_________。
(6)当②受到病原体刺激后,会大量增殖产生很多细胞,其增殖过程中,不可能出现(仅考虑染色体行为)的分裂图像是_____。
【答案】 (1). 抗利尿激素 (2). 淋巴因子 (3). B (4).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素和甲状腺激素 (5). 反馈调节 (6). 体温调节 (7). 甲状腺素和和肾上腺素 (8). 等于 (9). AD (10). 促进葡萄糖的氧化分解 (11). 促进葡萄糖合成糖原或转化成脂肪、蛋白质 (12). B D E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是人体内某些信息传递机制的模式图,其中b能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应为神经递质;a能作用于甲状腺,应为促甲状腺激素;c能作用于肾小管,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应为抗利尿激素;e能作用于B细胞,应为淋巴因子;d能作用于组织细胞,降低血糖浓度,应为胰岛素。
【详解】(1)据图分析可知,图中的信息分子c为抗利尿激素,e为淋巴因子。
(2)图中所列的信息分子不是通过血液运输到组织细胞发挥作用的是神经递质。
(3)人体内信息分子a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到促甲状腺激素释放素和甲状腺激素两种信息分子的调节,这是一种负反馈调节机制。
(4)在寒冷刺激下,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兴奋,引起骨骼肌颤栗。同时还可促进甲状腺素和和肾上腺素的分泌,并通过加速物质氧化分解来增加产热量。当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患者体温持续维持38℃,此时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退烧时体温下降,机体增加散热的途径有汗腺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5)如果图中d作用的组织细胞是肝细胞,则此时肝细胞中发生的物质变化为促进葡萄糖的氧化分解、促进葡萄糖合成糖原或转化成脂肪、蛋白质。
(6)当②记忆细胞受到病原体刺激后,会大量增殖产生很多细胞,其有丝分裂过程中,不可能出现(仅考虑染色体行为)的分裂图象是BDE,因为上述三细胞进行的是减数分裂。
【点睛】本题结合人体内某些信息传递机制的模式图,考查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内一些主要的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名称和功能,能准确判断图中各字母的含义,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3.人类遗传病及其预防
某校小花老师患有腓骨肌萎缩症(CMT)(此病是一组神经遗传病,相关基因用 A、a 表示),此病遗传方式有多种类型,病情严重者可见小腿和大腿下 1/3 肌萎缩,并伴有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小花的爸爸、哥哥、妹妹不患病,但母亲患病。
(1)依据小花家庭成员患病情况判断,CMT 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不.可能是[_______]
A. 伴X显性遗传 B. 伴X隐性遗传
C.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D.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2)若父亲不携带 CMT 致病基因,则致病基因位于[_______]
A. 常染色体 B. X染色体
C. Y染色体 D. 常染色体或X染色体
(3)经过基因诊断,父亲个体携带有CMT 基因,则该病的遗传方式__________。父亲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父亲一个初级精母细胞中含有__________个致病基因。
(4)小花的妹妹婚前应进行__________,以防止生出有遗传病的后代;小花进行产前诊断时可以抽取羊水,检测胎儿脱落上皮细胞的__________。
A.核糖核苷酸 B.基因 C.氨基酸 D.脱氧核苷酸
(5)哥哥带有该致病基因,且该致病基因与 ABO 血型系统中相关基因连锁。已知爸爸、妈妈、哥哥血型分别是 O、A、A 型。哥哥与携带此病基因的 O 型血女孩结婚,婚后生育胎儿是 A 型患病的概率__________(大于/小于/等于)O 型患病的概率,理由是__________。
【答案】 (1). B (2). D (3).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4). Aa (5). 2 (6). 遗传咨询 (7). B (8). 大于 (9). 哥哥的A和i在一条染色体上,a和IA在一条染色体上
【解析】
【分析】
小花(患病)的爸爸、哥哥、妹妹不患病,但母亲患病,小花的母亲是患者,但是其哥哥不患病,故该病不可能是伴X隐性遗传病,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病,也可能是伴X显性遗传病。
【详解】(1)根据小花的母亲是患者,小花的哥哥正常,可知该病不可能是伴X隐性遗传病。故选B。
(2)若父亲不携带CMT致病基因,则该病也不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但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或伴X显性遗传病。故致病基因的位置可能在常染色体或X染色体上。综上所述,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
(3)若父亲携带致病基因,而父亲表现型正常,说明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父亲则为杂合子Aa,父亲的一个初级精母细胞中含有2个A和2个a。
(4)小花的妹妹可能携带致病基因,故产前应该进行遗传咨询,避免生出患病个体。小花进行产前诊断时,可以抽取羊水,检测胎儿脱落上皮细胞的基因。故选B。
(5)若哥哥带有该病的致病基因,哥哥不患病,故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父亲的基因型应该为:Aaii,母亲的基因型应该为:aaIA-,哥哥的基因型为:AaIAi(且A和i在一条染色体上,a和IA在一条染色体上),哥哥的妻子的基因型为:Aaii,他们所生后代的基因型为:AaIAi(A型血不患病):aaIAi(A型血患病):AAii(O型血不患病):Aaii(O型血不患病)。即他们所生后代A型血患病的概率是1/2,O型血患病的概率为0。因为哥哥的A和i在一条染色体上,a和IA在一条染色体上,所生的O型血的后代不可能患病。
【点睛】根据题目描述只能排除该病是伴X隐性遗传病的可能性,若父亲携带致病基因,可以确定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若父亲不携带致病基因,则该病是显性遗传病,基因可能在常染色体或X染色体上。
24.生物技术及生命科学应用
下图为“乙肝基因工程疫苗”的生产和使用过程,选用带有 lacZ 基因的质粒,则质粒导入细菌后,细菌可利用加入培养基的物质 X-gal,菌落显现出蓝色;若无该基因,菌落则成白色。
(1)乙肝病毒结构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是激发免疫反应的抗原。
(2)过程①表示基因工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步骤), 过程① 选用的限制酶方案可以是____________(多选)。
A.EcoRV 和 BamHI B.BamHI 和 EcoRI
C.EcoRV 和 EcoRI D.只用 BamHI
(3)获取目的基因的方法除了图中用酶切的方法从细胞中分离以外,还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获得。
(4)为了筛选含目的基因的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可在培养大肠杆菌的通用培养基中还应额外加入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培养一段时间挑选出___________(蓝色/白色)的菌落进一步培养获得大量目的菌 B 大肠杆菌。
(5)从分子水平写出A 大肠杆菌与 B 大肠杆菌的三点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科学家们首先选择了大肠杆菌作为受体细胞,这是因为微生物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优点。(写出 2 点)
【答案】 (1). 乙肝病毒蛋白外壳 (2). 目的基因与运载体重组 (3). B D (4). 人工化学方法合成 (5). 青霉素 (6). X-gal (7). 白 (8). A 大肠杆菌不含控制乙肝病毒外壳合成基因,而B大肠杆菌含有;A大肠杆菌不含控制乙肝病毒外壳合成 mRNA,而B大肠杆菌含有;A 大肠杆菌不含控制乙肝病毒外壳合成蛋白质,而B大肠杆菌含有 (9). 繁殖迅速、结构简单、遗传操作比较容易
【解析】
【分析】
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目的基因的获取、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把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动物细胞—显微注射法,植物细胞—常用农杆菌转化法,微生物—钙离子处理法)、目的基因的检测和鉴定(分子水平—DNA分子杂交法、分子杂交法、抗原-抗体杂交法,个体水平的检测—抗虫抗病接种实验)。
①构建基因表达载体、②把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③筛选含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④提取基因表达产物病毒外壳蛋白、⑤用外壳蛋白对机体进行免疫处理。
【详解】(1)乙肝病毒的外壳蛋白是抗原,可以激发免疫反应。
(2)①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因为EcoRV会破坏目的基因,故不能选择EcoRV进行切割,可以选择BamHI单独切割或BamHI和EcoRI共同切割目的基因和载体。故选BD。
(3)获取目的基因时,可以从细胞中分离,也可以人工化学合成。
(4)为了筛选含重组质粒的受体菌,应在通用培养基中额外加入青霉素和X-gal,若大肠杆菌含重组质粒,可以在含青霉素的培养基上存活,细菌不能利用加入的X-gal,菌落呈白色。
(5)A大肠杆菌不含目的基因即乙肝病毒外壳蛋白基因,不含目的基因转录出的mRNA,无病毒外壳蛋白;B大肠杆菌含目的基因,含目的基因转录出的mRNA,含目的基因表达的乙肝病毒外壳蛋白。
(6)大肠杆菌繁殖迅速、结构简单、操作较容易,故常作为基因工程的受体细胞。
【点睛】根据“带有 lacZ 基因的质粒,则质粒导入细菌后,细菌可利用加入培养基的物质 X-gal,菌落显现出蓝色;若无该基因,菌落则成白色。”可知,含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呈白色。
25.回答下列有关植物光合作用的问题:甲、乙两种植物净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的变化趋势如图甲所示。图乙表示甲种植物初夏某天在遮光50%条件下,温度、光照强度、该植物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气孔张开的程度)的日变化趋势。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甲 图乙
(1)光合作用过程中,水光解的作用是____。
A.提供e B.提供H C.使叶绿素分子活化 D.为合成ATP提供能量
(2)在光照强度为a时,甲植物的净光合速率为0,表示此时甲植物的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的速率_____(大于/等于/小于)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的速率;当光照强度由a点到b这一阶段,限制净光合速率的主导因素主要影响光合作用的____阶段。当光照强度大于b时,甲、乙两种植物中,对光能的利用率较高的植物是________。
(3)甲、乙两种植物单独种植时,如果种植密度过大,那么净光合速率下降幅度较大的植物是___________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
(4)图乙中,12:00~14:00时,在气孔导度、温度相对稳定条件下,净光合速率逐渐升高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
(5)据图乙分析,8:00~12:00和14:00~18:00 净光合速率都逐渐降低。
①8:00~12:00时间段净光合速率降低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
A.因气孔导度相对较小,CO2供应不足,光合作用减弱
B.因温度升高,呼吸作用增强
C.因光强强度减小,光合作用减弱
D.因温度、光强强度升高,光合作用减弱
②请简述14:00~18:00时间段净光合速率降低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
【答案】 (1). ABD (2). 等于 (3). 光反应阶段 (4). 甲 (5). 甲 (6). 光照强度降低导致甲植物净光合速率降低的幅度比乙大,种植密度过大,植株接受的光照强度减弱,导致甲植物净光合速率下降幅度比乙大 (7). 此时光照强度逐渐增强 (8). AB (9). 光强强度逐渐减小,温度逐渐降低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影响植物的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组织语言作答的能力,难度适中。分析图甲:看图可知,在光照强度较高时,甲植物的净光合速率明显高于乙植物,在光照强度过低时,乙植物的净光合速率高于甲植物。
【详解】(1)光合作用过程中,水光解的作用是提供e、提供H+,为合成ATP提供能量。
(2)在光照强度为a时,甲植物的净光合速率为0,表示此时甲植物的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的速率等于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的速率,当光照强度由a点到b这一阶段,限制净光合速率的主要是光反应阶段光照较低,当光照强度大于b时,甲、乙两种植物中,对光能的利用率较高的植物是甲植物。
(3)据图甲可知,光照强度降低导致甲植物净光合速率降低幅度比乙大,种植密度过大,植株接受的光照强度减弱,导致甲植物净光合速率下降幅度比乙大,故如果种植密度过大,那么净光合速率下降幅度较大的植物是甲。
(4)由图乙可知,在12:00~14:00时,光照强度逐渐增强,故在气孔导度、温度相对稳定条件下,净光合速率逐渐升高。
(5)由图乙可知,在8:00-12:00时,气孔导度相对较小,CO2供应不足,故导致光合作用减弱,同时气温上升,呼吸作用增强,最终导致净光合速率降低,14:00~18:00时间段净光合速率降低的主要原因是光强强度逐渐减小,温度逐渐降低。
【点睛】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限制因素有:温度、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水、土壤中矿质元素含量,由于在农田中,一般水分和矿质元素的供应往往是充足的,所以平时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浓度。
高二年级生命科学学科
一、选择题
1.烫发时,先用还原剂使头发角蛋白的二硫键断裂,再用卷发器将头发固定,最后用氧化剂使角蛋白在新的位置形成二硫键。这一过程改变了角蛋白的
A. 空间结构 B. 氨基酸种类 C. 氨基酸数目 D. 氨基酸排列顺序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烫发时,先用还原剂使头发角蛋白的二硫键断裂,再用卷发器将头发固定形状,最后用氧化剂使角蛋白在新的位置形成二硫键,这个过程中氨基酸的种类和数目都没有 发生改变,角蛋白的氨基酸排列顺序也没有发生改变,只是角蛋白由一个位置移到了另一个位置,改变了角蛋白的空间结构,故选A。
2.下列各种疾病中,由与图同类生物的病原体引起的是
A. 血友病 B. 艾滋病 C. 结核病 D. 坏血病
【答案】C
【解析】
血友病属于遗传病,不是病原体引起的,A错误;艾滋病是由艾滋病毒引起的,病毒没有细胞结构,B错误;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结核杆菌属于原核生物,具有细胞壁和拟核等结构,与图示细胞类似,C正确;坏血病是缺少维生素C导致的,与病原体无关,D错误。
【考点定位】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3.肝脏细胞将甘油三酯运送到血液的脂蛋白形式是
A. 高密度脂蛋白(HDL) B. 低密度脂蛋白(LDL)
C. 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 D. 乳糜微粒(CM)
【答案】C
【解析】
【分析】
1、脂蛋白是指结合在一起形成的脂质-蛋白质复合物。血浆脂蛋白分为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及乳糜微粒(CM)。
2、乳糜微粒CM:CM来源于食物脂肪,功能转运外源性甘油三酯;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这类脂蛋白中甘油三酯含量仍然很丰富,功能转运内源性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LDL:这是血浆中胆固醇含量最多的一种脂蛋白,功能是携带胆固醇运送至全身组织;高密度脂蛋白HDL:功能是吸收外周组织中多余胆固醇至肝脏。
【详解】高密度脂蛋白(HDL) 是吸收外周组织中多余胆固醇至肝脏,A错误;低密度脂蛋白(LDL) 能携带胆固醇运送至全身组织,B错误;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的功能是转运内源性甘油三酯至血液中,C正确;乳糜微粒(CM) 的功能是转运外源性甘油三酯,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内血脂代谢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4.“观察抗生素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实验中,操作不合理的是
A. 选用液体培养基 B. 用涂布法接种
C. 培养基高压灭菌 D. 倒置培养
【答案】A
【解析】
“观察抗生素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实验中,需要观察细菌的菌落特征,因此一般选用固体培养基,A错误;一般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接种,B正确;为了防止杂菌污染,微生物培养基需要灭菌,常用高压蒸汽灭菌法,C正确;为了防止冷凝水滴到培养基上,应该将培养基倒置培养,D正确。
5.某同学设计了单侧光刺激下的植物向光弯曲实验,实验结束后,取植物弯曲部分制作临时切片,置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如下图。下列结论可据图得出的是
A. b 侧产生的生长素大于a 侧
B. 生长素影响细胞的伸长生长
C. 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
D. 生长素低浓度起促进作用,高浓度起抑制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
单侧光照射下植物会弯向光源生长,由图可知,b侧细胞较长,为背光侧,生长较快。
【详解】图中不能得出b侧产生的生长素大于a侧,A错误;由图可知,生长素可以促进背光侧细胞伸长而促进生长,B正确;图中未体现生长素的化学本质,C错误;图中未体现生长素的两重性,D错误。故选B。
6.基因型为AaBb的马铃薯要得到基因型为aabb的后代,可采用的生殖方式是
A. 分裂生殖 B. 出芽生殖 C. 营养繁殖 D. 有性生殖
【答案】D
【解析】
【分析】
基因型为AaBb的马铃薯通过自交的方法子代即可出现aabb。
【详解】分裂生殖的子代细胞基因型与亲本相同,所以用分裂生殖的方式不能得到aabb的个体,A错误;出芽生殖和营养繁殖均为无性生殖,可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不能得到aabb的个体,BC错误;AaBb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可产生ab的雌配子和ab雄配子,雌雄配子结合可形成aabb的个体,D正确。
故选D。
7. 下列各图箭头表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和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其中不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因为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详解】AB、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下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后膜,突触后膜可以是胞体膜或树突膜,AB正确;
C、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不可能由突触后膜释放作用于前膜,,C错误;
D、图示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 兴奋的传导方向和膜内的电流传导方向一致,在神经纤维上兴奋能双向传递, 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兴奋的传导和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8.细菌抗药性基因频率升高的原因是
A. 定向变异 B. 用进废退 C. 自然选择 D. 大量繁殖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题意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细菌的种群中存在不定向的变异,有的具有抗药性,有的不具有抗药性。抗生素的使用起到了选择作用,淘汰了细菌种群中本来就存在的不抗药性个体,而将抗药性个体选择出来。经过逐代选择,导致细菌种群中抗药性基因频率升高。可见,细菌抗药性基因频率升高的原因是自然选择,A、B、D均错误,C正确。
9.图是一个细胞的染色体组成示意图,据图分析这个细胞是
A. 单倍体
B. 二倍体
C. 三倍体
D. 四倍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图中有三种形状的染色体,每种形状的染色体有3条。
【详解】该细胞中含3种染色体,每种3条,故含3个染色体组,应该为三倍体。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
10. 真核细胞具有一些能显著增大膜面积、有利于酶的附着以提高代谢效率的结构,下列不属于此类结构的是( )
A. 神经细胞的树突 B. 线粒体的嵴
C. 甲状腺细胞的内质网 D. 叶绿体的基粒
【答案】A
【解析】
细胞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神经细胞的树突具有接受刺激并将冲动传入细胞体的功能,树突较多主要作用是扩大神经元接受刺激的表面积。线粒体的嵴及甲状腺细胞的内质网、叶绿体的基粒都可以增大膜的面积,有利于提高代谢效率。
【考点定位】]细胞的结构与生物膜的功能。复习时注意比较各种细胞的结构特点,了解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11.人体骨髓中存在少量间充质干细胞(MSC),该类型细胞能发生如图所示变化。则MSC属于( )
A. 不分裂细胞 B. 胚胎干细胞 C. 单能干细胞 D. 多能干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结合题图,本题考查干细胞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干细胞分为全能干细胞、多能干细胞和专能干细胞。
【详解】MSC能进行细胞的分裂,还能分化为不同种类的细胞,故MSC是多能干细胞,故ABC错误,D正确。
12.下图所示为植物水毛茛的生长现象。水毛茛的叶在水中与水面上性状不同,这说明
A. 环境因素引起基因突变
B. 基因型和环境条件共同决定表现型
C. 环境因素引起染色体变异
D. 环境因素引起基因重组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物的性状受基因型控制,也受环境的影响。
【详解】同一植株不同体细胞的基因型相同,而在水中和水面性状不同,说明生物的表现型由基因型和环境共同影响。综上所述,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故选B。
13.下图为人体内葡萄糖氧化分解的某一途径,其中①、②、③表示代谢过程,字母表示物质。据图分析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①是糖酵解 B. ②为三羧酸循环
C. ③有氧气生产 D. X 只可能H2O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有氧呼吸: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成丙酮酸和[H],并产生少量的能量;丙酮酸在线粒体基质中分解成二氧化碳和[H],并产生少量的能量;[H]和氧气在线粒体内膜中结合形成水,并产生大量的能量。
【详解】①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的糖酵解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A正确;②为柠檬酸循环,B错误;人体内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能产生氧气,C错误;X可能是水、二氧化碳等物质,D错误。故选A。
14. 在生物体内,下列生理活动只能单向进行的是( )
A. 质壁分离过程中水分子的扩散
B. DNA和RNA之间互为模板合成
C. 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之间相互转化
D. 活细胞内ATP与ADP的转化
【答案】C
【解析】
质壁分离过程中水分子扩散是双向的,只不过是出的水比进的多,A错误;DNA可以以DNA为模板转录成RNA,而RNA也可以以RNA为模板,逆转录成DNA,相互转化为双向的,B错误;人体的只能合成非必需氨基酸,C正确;当细胞内有吸能反应发生时,会发生ATP水解产生ADP、Pi和释放能量的反应,当细胞内发生放能反应时,会发生ADP和Pi与能量和成ATP,D错误。
【考点定位】质壁分离、中心法则、ATP与ADP转化
15.某同学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某种细胞的分裂图像,分析正确的是
A. 该图可能是高等植物根尖细胞的分裂图像
B. 该图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中含有两条脱氧核苷酸链
C. 该图可能是有丝分裂后期的图像
D. 该图可能是动物细胞的分裂图像
【答案】D
【解析】
【详解】A、题图显示:核膜正在消失,4条染色体散乱分布在细胞中,两组中心体正向在细胞两极移动,且在其周围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高等植物细胞没有中心体,因此该图不可能是高等植物根尖细胞的分裂图像,A项错误;
B、该图细胞中每条染色体含有2个DNA分子,含有四条脱氧核苷酸链,B项错误;
C、该图可能是有丝分裂前期的图像,C项错误;
D、该图有中心体,可能是动物细胞的分裂图像,D项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以细胞分裂图为情境,考查学生对有丝分裂过程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记并理解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和染色体数目的关系,且抓住题图中的“染色体的行为及中心体”这一解题的切入点,结合细胞分裂各个时期的特点,准确判断图示细胞分裂的方式及所处的时期,据此分析各选项。
16.如图T2 菌体、乳酸菌、酵母菌和家兔体内遗传物质组成中五碳糖、碱基和核苷酸的种类,其中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是
A. T2噬菌体 B. 乳酸 C. 酵母菌 D. 家兔
【答案】A
【解析】
【分析】
噬菌体是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DNA;乳酸菌是原核生物,酵母菌和家兔是真核生物,三者都同时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
【详解】噬菌体、乳酸菌、酵母菌和家兔遗传物质都是DNA,其中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含有四种碱基(A、T、C、G),四种脱氧核苷酸。综上所述,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故选A。
17.在下列关于机体水和电解质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血浆渗透压降低时,引起口渴 B. 机体失水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C. 血浆渗透压降低时,抗利尿激素增加 D. 机体失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
【答案】D
【解析】
【分析】
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会升高,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会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细胞外液渗透压会下降。
【详解】血浆渗透压升高会引起口渴,A错误;机体失水时,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会增多,B错误;血浆渗透压升高时,抗利尿激素会增多,C错误;机体失水时,血浆渗透压会升高,D正确。故选D。
18.下列细胞中,属于果蝇配子并能形成受精卵的是
A. 甲与乙 B. 乙与丙 C. 乙与丁 D. 丙与丁
【答案】C
【解析】
【分析】
蝇的体细胞中有8条染色体,雌果蝇有3对常染色体+XX,因此产生的卵细胞中有4条染色体(3+X);雄果蝇有3对常染色体+XY,因此产生的精子有两种:3+X和3+Y。
【详解】据图分析,甲细胞中有5条染色体,多了1条X染色体,不属于果蝇正常的配子;乙细胞中有4条染色体,且没有同源染色体,可以表示果蝇正常的雌配子或雄配子;丙细胞中虽有4条染色体,但是含有2条X染色体,少了1条常染色体,不属于果蝇正常的配子;丁细胞中有4条染色体,且没有同源染色体,可以表示果蝇正常的雄配子。因此,以上细胞中属于果蝇配子并能形成受精卵的是乙与丁,故选C。
19. 下列关于微生物传染病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进入人体内的病原菌,定居的位置具有高度的专一性
②某种微生物传染病的易感人群人数越多群体免疫力越强
③流感病毒因为容易发生变异而使疫苗种类多且有效性高
④隐性感染能够获得对该病的免疫力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病原菌侵入机体后,会定居在特定的位置,引起某种器官或组织病变,具有高度的专一性,①正确;
②某种微生物传染病的易感人群人数越多,说明群体对该病的免疫力越差,②错误;
③流感病毒因为容易发生变异,而使得疫苗得效果很差,③错误;
④隐性感染(受感染但不患病)能够使机体获得对该病的免 疫力,④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微生物传染病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0.某种昆虫控制翅色的等位基因种类共有四种,分别为 VA、VB、VD、v。其中 VA、VB、VD、均对 v 为显性。VA、VB、VD、互为显性,都可以表现出各自控制的性状。该昆虫体细胞中的基因成对存在,则基因型种类和翅色性状种类依次分别为
A. 10 和 10 B. 10 和 7 C. 15 和 11 D. 25 和 15
【答案】B
【解析】
【分析】
VA、VB、VD、v为复等位基因,翅色的基因型有:VAVA、VBVB、VDVD、vv、VA VB、VAVD、VAv、VBVD、VBv、VDv。
【详解】该昆虫的翅色中共有纯合子4种,杂合子6种,其中VAVA、VAv表现型一致,VB VB、VBv表现型一致,VDVD、VDv表现型一致,其他基因型的表现型均不相同。故共有10种基因型,7种表现型。综上所述,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故选B。
二、综合题
21.回答下列有关细胞与细胞分裂等方面的问题:下图为肌细胞部分结构示意图。肌细胞中的Ca2+储存在肌细胞的特殊内质网——肌浆网中。肌浆网膜上的Ca2+-ATP酶可将细胞质中的Ca2+运回肌浆网,以维持肌细胞的正常功能。为研究不同训练方式对肌细胞功能的影响,科研人员将发育状况一致的健康雄性大鼠随机均分为三组进行实验,定期检测Ca2+-ATP酶活性,结果如下表所示。请回答问题:
组别
Ca2+-ATP酶活性相对值
第2周
第4周
第6周
有氧训练组
44.3
75.5
73.5
无氧训练组
39.1
62.0
47.2
对照组
58.7
58.7
58.7
(1)肌细胞是_______________(增值细胞/暂不增值细胞/不增值细胞),借助仪器在肌细胞内是否能够看到含染色单体的染色体________;在正常情况下,染色体中的姐妹染色单体_____。
A.含有相同的遗传信息 B.含有等位基因 C.分别来自父方和母方 D.不含有非等位基因
(2)兴奋传到肌细胞膜后,第一步是神经递质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形成“神经递质--受体复合物”,这一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__功能。被激活的“神经递质--受体复合物”能引起Ca2+由肌浆网释放到细胞质中,引起肌肉收缩反射活动。Ca2+能够引起肌肉收缩说明___.
(3)Ca2+—ATP酶是肌质网膜上的重要成分,其合成与______密切相关。Ca2+-ATP酶以_______方式将细胞质中的Ca2+运回肌浆网内,据上图可知,肌细胞适应这一功能的结构特点是该细胞中有较多的______。
(4)由实验数据分析可知,无氧训练组第6周的Ca2+-ATP酶活性________第4周和对照组,其原因是_______,因此平时锻炼建议采取_______。请结合表格数据说明原因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不增值细胞 (2). 不能 (3). A (4). 信息交流;接受信息 (5). 无机盐具有调节细胞生命活动的作用; Ca2+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6). 核糖体 (7). 主动运输 (8). 线粒体 (9). 低于 (10). 长时间无氧训练会损伤肌细胞有关 (11). 采用有氧运动 (12). 有氧训练组的Ca2+-ATP酶活性均高于无氧训练组,有氧训练更有利于提高肌细胞的功能
【解析】
【分析】
表格分析:有氧训练组和无氧训练组Ca2+—ATP酶活性相对值的变化情况都是先升高再下降,但有氧训练组Ca2+—ATP酶活性相对值比无氧组大,并超过对照组;对照组Ca2+—ATP酶活性相对值无变化,但2、6周比无氧组大。
【详解】(1)肌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是不增殖细胞,因此借助仪器在肌细胞内不能够看到含染色单体的染色体。在正常情况下,染色体中的姐妹染色单体含有相同的遗传信息。
(2)兴奋传到肌细胞膜后,第一步是神经递质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形成“神经递质受体复合物”,这一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接受信息功能。被激活的“神经递质受体复合物”能引起Ca2+由肌浆网释放到细胞质中,引起肌肉收缩反射活动,Ca2+能够引起肌肉收缩说明无机盐具有调节细胞生命活动的作用。
(3) Ca2+—ATP酶是肌质网膜上的重要成分,其合成与核糖体密切相关,Ca2+—ATP酶以主动运输方式将细胞质中的Ca2+运回肌浆网内;据上图可知,肌细胞适应这功能的结构特点是细胞中有较多的线粒体。
(4)由实验数据分析可知,无氧训练组第6周的Ca2+—ATP酶活性低于第4周和对照组,其原因是长时间无氧训练会损伤肌细胞有关,因此平时锻炼建议采取采用有氧运动。结合表格数据说明原因有氧训练组的Ca2+—ATP酶活性均高于无氧训练组有氧训练更有利于提高肌细胞的功能。
【点睛】要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比较结合题意作出判断,染色单体是复制形成的,不考虑基因突变,则姐妹染色单体上边的基因相同。
22.回答下列有关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问题: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依赖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下图表示人体内某些信息传递机制的模式图,字母a-e表示信息分子,数字表示相关生理过程或细胞。
(1)图中的信息分子c为__________,e为__________。
(2)下列图中所列的信息分子不是通过血液运输到组织细胞发挥作用的是________。
A.a B.b C.c D.d
(3)人体内信息分子a的分泌受到_______和______两种信息分子的调节,这是一种_____调节机制
(4)在寒冷刺激下,下丘脑的__________中枢兴奋,引起骨骼肌颤栗。同时还可促进______的分泌,并通过加速物质氧化分解来增加产热量。当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患者体温持续维持38℃,此时机体产热量____(小于/等于/大于)散热量。退烧时体温下降,机体增加散热的途径有______。
A.汗腺分泌增加 B.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 C.立毛肌收缩 D.皮肤血管舒张
(5)如果图中d作用的组织细胞是肝细胞,请写出细胞中发生的物质变化:_________。
(6)当②受到病原体刺激后,会大量增殖产生很多细胞,其增殖过程中,不可能出现(仅考虑染色体行为)的分裂图像是_____。
【答案】 (1). 抗利尿激素 (2). 淋巴因子 (3). B (4).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素和甲状腺激素 (5). 反馈调节 (6). 体温调节 (7). 甲状腺素和和肾上腺素 (8). 等于 (9). AD (10). 促进葡萄糖的氧化分解 (11). 促进葡萄糖合成糖原或转化成脂肪、蛋白质 (12). B D E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是人体内某些信息传递机制的模式图,其中b能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应为神经递质;a能作用于甲状腺,应为促甲状腺激素;c能作用于肾小管,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应为抗利尿激素;e能作用于B细胞,应为淋巴因子;d能作用于组织细胞,降低血糖浓度,应为胰岛素。
【详解】(1)据图分析可知,图中的信息分子c为抗利尿激素,e为淋巴因子。
(2)图中所列的信息分子不是通过血液运输到组织细胞发挥作用的是神经递质。
(3)人体内信息分子a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到促甲状腺激素释放素和甲状腺激素两种信息分子的调节,这是一种负反馈调节机制。
(4)在寒冷刺激下,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兴奋,引起骨骼肌颤栗。同时还可促进甲状腺素和和肾上腺素的分泌,并通过加速物质氧化分解来增加产热量。当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患者体温持续维持38℃,此时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退烧时体温下降,机体增加散热的途径有汗腺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5)如果图中d作用的组织细胞是肝细胞,则此时肝细胞中发生的物质变化为促进葡萄糖的氧化分解、促进葡萄糖合成糖原或转化成脂肪、蛋白质。
(6)当②记忆细胞受到病原体刺激后,会大量增殖产生很多细胞,其有丝分裂过程中,不可能出现(仅考虑染色体行为)的分裂图象是BDE,因为上述三细胞进行的是减数分裂。
【点睛】本题结合人体内某些信息传递机制的模式图,考查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内一些主要的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名称和功能,能准确判断图中各字母的含义,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3.人类遗传病及其预防
某校小花老师患有腓骨肌萎缩症(CMT)(此病是一组神经遗传病,相关基因用 A、a 表示),此病遗传方式有多种类型,病情严重者可见小腿和大腿下 1/3 肌萎缩,并伴有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小花的爸爸、哥哥、妹妹不患病,但母亲患病。
(1)依据小花家庭成员患病情况判断,CMT 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不.可能是[_______]
A. 伴X显性遗传 B. 伴X隐性遗传
C.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D.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2)若父亲不携带 CMT 致病基因,则致病基因位于[_______]
A. 常染色体 B. X染色体
C. Y染色体 D. 常染色体或X染色体
(3)经过基因诊断,父亲个体携带有CMT 基因,则该病的遗传方式__________。父亲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父亲一个初级精母细胞中含有__________个致病基因。
(4)小花的妹妹婚前应进行__________,以防止生出有遗传病的后代;小花进行产前诊断时可以抽取羊水,检测胎儿脱落上皮细胞的__________。
A.核糖核苷酸 B.基因 C.氨基酸 D.脱氧核苷酸
(5)哥哥带有该致病基因,且该致病基因与 ABO 血型系统中相关基因连锁。已知爸爸、妈妈、哥哥血型分别是 O、A、A 型。哥哥与携带此病基因的 O 型血女孩结婚,婚后生育胎儿是 A 型患病的概率__________(大于/小于/等于)O 型患病的概率,理由是__________。
【答案】 (1). B (2). D (3).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4). Aa (5). 2 (6). 遗传咨询 (7). B (8). 大于 (9). 哥哥的A和i在一条染色体上,a和IA在一条染色体上
【解析】
【分析】
小花(患病)的爸爸、哥哥、妹妹不患病,但母亲患病,小花的母亲是患者,但是其哥哥不患病,故该病不可能是伴X隐性遗传病,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病,也可能是伴X显性遗传病。
【详解】(1)根据小花的母亲是患者,小花的哥哥正常,可知该病不可能是伴X隐性遗传病。故选B。
(2)若父亲不携带CMT致病基因,则该病也不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但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或伴X显性遗传病。故致病基因的位置可能在常染色体或X染色体上。综上所述,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
(3)若父亲携带致病基因,而父亲表现型正常,说明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父亲则为杂合子Aa,父亲的一个初级精母细胞中含有2个A和2个a。
(4)小花的妹妹可能携带致病基因,故产前应该进行遗传咨询,避免生出患病个体。小花进行产前诊断时,可以抽取羊水,检测胎儿脱落上皮细胞的基因。故选B。
(5)若哥哥带有该病的致病基因,哥哥不患病,故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父亲的基因型应该为:Aaii,母亲的基因型应该为:aaIA-,哥哥的基因型为:AaIAi(且A和i在一条染色体上,a和IA在一条染色体上),哥哥的妻子的基因型为:Aaii,他们所生后代的基因型为:AaIAi(A型血不患病):aaIAi(A型血患病):AAii(O型血不患病):Aaii(O型血不患病)。即他们所生后代A型血患病的概率是1/2,O型血患病的概率为0。因为哥哥的A和i在一条染色体上,a和IA在一条染色体上,所生的O型血的后代不可能患病。
【点睛】根据题目描述只能排除该病是伴X隐性遗传病的可能性,若父亲携带致病基因,可以确定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若父亲不携带致病基因,则该病是显性遗传病,基因可能在常染色体或X染色体上。
24.生物技术及生命科学应用
下图为“乙肝基因工程疫苗”的生产和使用过程,选用带有 lacZ 基因的质粒,则质粒导入细菌后,细菌可利用加入培养基的物质 X-gal,菌落显现出蓝色;若无该基因,菌落则成白色。
(1)乙肝病毒结构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是激发免疫反应的抗原。
(2)过程①表示基因工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步骤), 过程① 选用的限制酶方案可以是____________(多选)。
A.EcoRV 和 BamHI B.BamHI 和 EcoRI
C.EcoRV 和 EcoRI D.只用 BamHI
(3)获取目的基因的方法除了图中用酶切的方法从细胞中分离以外,还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获得。
(4)为了筛选含目的基因的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可在培养大肠杆菌的通用培养基中还应额外加入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培养一段时间挑选出___________(蓝色/白色)的菌落进一步培养获得大量目的菌 B 大肠杆菌。
(5)从分子水平写出A 大肠杆菌与 B 大肠杆菌的三点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科学家们首先选择了大肠杆菌作为受体细胞,这是因为微生物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优点。(写出 2 点)
【答案】 (1). 乙肝病毒蛋白外壳 (2). 目的基因与运载体重组 (3). B D (4). 人工化学方法合成 (5). 青霉素 (6). X-gal (7). 白 (8). A 大肠杆菌不含控制乙肝病毒外壳合成基因,而B大肠杆菌含有;A大肠杆菌不含控制乙肝病毒外壳合成 mRNA,而B大肠杆菌含有;A 大肠杆菌不含控制乙肝病毒外壳合成蛋白质,而B大肠杆菌含有 (9). 繁殖迅速、结构简单、遗传操作比较容易
【解析】
【分析】
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目的基因的获取、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把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动物细胞—显微注射法,植物细胞—常用农杆菌转化法,微生物—钙离子处理法)、目的基因的检测和鉴定(分子水平—DNA分子杂交法、分子杂交法、抗原-抗体杂交法,个体水平的检测—抗虫抗病接种实验)。
①构建基因表达载体、②把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③筛选含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④提取基因表达产物病毒外壳蛋白、⑤用外壳蛋白对机体进行免疫处理。
【详解】(1)乙肝病毒的外壳蛋白是抗原,可以激发免疫反应。
(2)①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因为EcoRV会破坏目的基因,故不能选择EcoRV进行切割,可以选择BamHI单独切割或BamHI和EcoRI共同切割目的基因和载体。故选BD。
(3)获取目的基因时,可以从细胞中分离,也可以人工化学合成。
(4)为了筛选含重组质粒的受体菌,应在通用培养基中额外加入青霉素和X-gal,若大肠杆菌含重组质粒,可以在含青霉素的培养基上存活,细菌不能利用加入的X-gal,菌落呈白色。
(5)A大肠杆菌不含目的基因即乙肝病毒外壳蛋白基因,不含目的基因转录出的mRNA,无病毒外壳蛋白;B大肠杆菌含目的基因,含目的基因转录出的mRNA,含目的基因表达的乙肝病毒外壳蛋白。
(6)大肠杆菌繁殖迅速、结构简单、操作较容易,故常作为基因工程的受体细胞。
【点睛】根据“带有 lacZ 基因的质粒,则质粒导入细菌后,细菌可利用加入培养基的物质 X-gal,菌落显现出蓝色;若无该基因,菌落则成白色。”可知,含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呈白色。
25.回答下列有关植物光合作用的问题:甲、乙两种植物净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的变化趋势如图甲所示。图乙表示甲种植物初夏某天在遮光50%条件下,温度、光照强度、该植物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气孔张开的程度)的日变化趋势。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甲 图乙
(1)光合作用过程中,水光解的作用是____。
A.提供e B.提供H C.使叶绿素分子活化 D.为合成ATP提供能量
(2)在光照强度为a时,甲植物的净光合速率为0,表示此时甲植物的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的速率_____(大于/等于/小于)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的速率;当光照强度由a点到b这一阶段,限制净光合速率的主导因素主要影响光合作用的____阶段。当光照强度大于b时,甲、乙两种植物中,对光能的利用率较高的植物是________。
(3)甲、乙两种植物单独种植时,如果种植密度过大,那么净光合速率下降幅度较大的植物是___________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
(4)图乙中,12:00~14:00时,在气孔导度、温度相对稳定条件下,净光合速率逐渐升高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
(5)据图乙分析,8:00~12:00和14:00~18:00 净光合速率都逐渐降低。
①8:00~12:00时间段净光合速率降低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
A.因气孔导度相对较小,CO2供应不足,光合作用减弱
B.因温度升高,呼吸作用增强
C.因光强强度减小,光合作用减弱
D.因温度、光强强度升高,光合作用减弱
②请简述14:00~18:00时间段净光合速率降低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
【答案】 (1). ABD (2). 等于 (3). 光反应阶段 (4). 甲 (5). 甲 (6). 光照强度降低导致甲植物净光合速率降低的幅度比乙大,种植密度过大,植株接受的光照强度减弱,导致甲植物净光合速率下降幅度比乙大 (7). 此时光照强度逐渐增强 (8). AB (9). 光强强度逐渐减小,温度逐渐降低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影响植物的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组织语言作答的能力,难度适中。分析图甲:看图可知,在光照强度较高时,甲植物的净光合速率明显高于乙植物,在光照强度过低时,乙植物的净光合速率高于甲植物。
【详解】(1)光合作用过程中,水光解的作用是提供e、提供H+,为合成ATP提供能量。
(2)在光照强度为a时,甲植物的净光合速率为0,表示此时甲植物的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的速率等于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的速率,当光照强度由a点到b这一阶段,限制净光合速率的主要是光反应阶段光照较低,当光照强度大于b时,甲、乙两种植物中,对光能的利用率较高的植物是甲植物。
(3)据图甲可知,光照强度降低导致甲植物净光合速率降低幅度比乙大,种植密度过大,植株接受的光照强度减弱,导致甲植物净光合速率下降幅度比乙大,故如果种植密度过大,那么净光合速率下降幅度较大的植物是甲。
(4)由图乙可知,在12:00~14:00时,光照强度逐渐增强,故在气孔导度、温度相对稳定条件下,净光合速率逐渐升高。
(5)由图乙可知,在8:00-12:00时,气孔导度相对较小,CO2供应不足,故导致光合作用减弱,同时气温上升,呼吸作用增强,最终导致净光合速率降低,14:00~18:00时间段净光合速率降低的主要原因是光强强度逐渐减小,温度逐渐降低。
【点睛】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限制因素有:温度、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水、土壤中矿质元素含量,由于在农田中,一般水分和矿质元素的供应往往是充足的,所以平时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浓度。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