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山东省济南市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份模拟考试理科综合生物试卷(解析版)
展开山东省实验中学西校区2019届高三上学期10月份模拟考试理综生物试题
1.下列有关生物体内化合物合成及功能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代谢过程中,叶绿体、核糖体和中心体中都有水生成
B. tRNA、mRNA、rRNA都参与蛋白质的合成
C. 脱水缩合产生的水中的氢只来自于氨基
D. 绿色植物吸收的氮仅用于合成蛋白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
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中需要以mRNA为模板,tRNA为运输工具,rRNA和蛋白质构成的核糖体作为场所,通过一个氨基酸的氨基和另一个氨基酸的羧基脱去一分子水形成的肽键将多个氨基酸连接形成。
【详解】叶绿体基质中进行的暗反应过程可以生成水,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脱水缩合的过程能形成水,中心体与细胞的分裂过程有关,没有水的生成,A错误;根据分析可知,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中tRNA、mRNA、rRNA都有参与,B正确;一个氨基酸的氨基和另一个氨基酸的羧基脱去一分子水形成肽键,产生的水中的氢来自氨基和羧基,C错误;蛋白质、核酸、ATP、磷脂等均含氮元素,故绿色植物吸收的氮不仅用于合成蛋白质,还可以用于合成细胞中含氮的其它化合物,D错误。
故选B。
【点睛】识记蛋白质合成的有关知识是解题的关键,学习过程中应注意构建知识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2.一对夫妇,其中一人为血友病患者,下列对胎儿进行基因检测的思路正确的是( )
A. 若患者是妻子,需对女儿进行基因检测
B. 若患者是妻子,需对儿子与女儿都进行基因检测
C. 若患者是妻子,需对儿子进行基因检测
D. 若患者是丈夫,需对儿子与女儿都进行基因检测
【答案】D
【解析】
【分析】
血友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女性患者的子代儿子全患病,女儿不一定患病,男性患者的子女不一定患病。
【详解】若患者是妻子,则妻子的基因型为XhXh,其女儿一定含有致病基因,由于夫妇中只有一人患病,所以丈夫正常,传给女儿的X染色体上含正常基因,所以女儿不会患血友病,但携带血友病致病基因,故不需要对女儿进行基因检测,A错误;若患者是妻子(XhXh,),则丈夫正常(XHY),子代中儿子全为血友病患者,女儿不患血友病,但携带血友病致病基因,故无需进行基因检测判断子女中基因的携带情况,BC错误;若患者是丈夫,妻子表现正常,则妻子的基因型可能为XHXh、XHXH,子女中均有可能带有致病基因,或不带致病基因,故需对儿子与女儿都进行基因检测,D正确。
故选D。
【点睛】伴X隐性遗传的遗传特点是男性的致病基因只能传给女儿,女性的致病基因可能传给儿子,也可能传给女儿。
3.在一个双链DNA分子中,碱基总数为a,鸟嘌呤碱基数为b,则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脱氧核苷酸数=磷酸数=a
B. 碱基之间的氢键数为a+b
C. 一条链中C+G的数量为b
D. T的数量为a-b
【答案】D
【解析】
【分析】
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1)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结构;(2)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碱基对。(3)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T、C=G,且A和T之间有2个氢键、C和G之间有3个氢键。
【详解】DNA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为脱氧核糖核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核苷酸由一分子脱氧核糖、一分子磷酸和一分子含氮碱基连接组成,故DNA分子中脱氧核苷酸数=磷酸数=碱基总数a,A正确;由于鸟嘌呤碱基数为b,故腺嘌呤碱基数为(a-2b)÷2,由于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T、C=G,且A和T之间有2个氢键、C和G之间有3个氢键,故该DNA分子中含有的氢键数量为3b+(a-2b)÷2×2=a+b,B正确;由于DNA分子的两条链间的碱基互补配对,故一条链中C+G的数量为DNA分子中C+G的数量的一半,故一条链中C+G的数量为b,C正确;DNA分子中T的数量=A的数量=(碱基总数-C-G)÷2=(a-2b)÷2,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DNA分子结构特点和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应用,要求考生熟记DNA分子结构特点,掌握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及应用,能对题中各叙说做出准确的判断。本题的难点是氢键数量的计算,要求考生明确双链DNA分子中,A和T之间有2个氢键、C和G之间有3个氢键。
4.下列关于细胞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的叙述,不正确有( )
①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的衰老对生物体都是有害的 ②正常细胞癌变后在体外培养可无限增殖 ③由造血干细胞分化成成熟红细胞的过程是可逆的 ④癌细胞容易在体内转移,与其细胞壁上糖蛋白等物质减少有关 ⑤人胚胎发育过程中尾的消失是细胞凋亡的结果 ⑥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变异是细胞癌变的内因 ⑦低温引起的细胞冻伤并死亡属于细胞坏死
A. 1项 B. 2项 C. 3项 D. 4项
【答案】C
【解析】
【分析】
1、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3、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4、癌细胞的主要特征:(1)失去接触抑制,能无限增殖;(2)细胞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3)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导致细胞间的黏着性降低。
【详解】①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的衰老是正常的生命现象,对生物体是有利的,①错误;②正常细胞癌变后在体外培养可无限增殖,②正确;③由造血干细胞分化成红细胞的过程是不可逆的,③错误;④癌细胞容易在体内转移,与其细胞膜上糖蛋白等物质减少有关,④错误;⑤人胚胎发育过程中尾的消失是细胞凋亡的结果,⑤正确;⑥细胞癌变的内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⑥正确;⑦细胞坏死:在不利因素的影响下,由于细胞正常代谢活动受阻或中断引起的细胞损伤和死亡。故低温引起的细胞冻伤和死亡属于细胞坏死,⑦正确。综上所述,①③④错误,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分化、细胞衰老、细胞凋亡、坏死和细胞癌变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分化的概念及意义;掌握细胞衰老的意义;正确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的区别;识记细胞癌变的原因,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5.以下生物实验中描述正确的是( )
A.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中,盐酸的作用是使细胞彼此分离
B.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线粒体”的实验中,可取藓类的小叶滴加健那绿盖盖玻片观察
C. 选用紫色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观察到质壁分离现象时,可以观察到染色体
D. 用于鉴定蛋白质的双缩脲试剂必须现配现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
盐酸在不同实验中的作用不同,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中,盐酸的作用是水解,目的是使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使染剂分子容易进入,以及使染色体上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给DNA染色,而“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盐酸与酒精混合形成解离液,目的是使细胞分散开。
【详解】“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中,盐酸的作用是水解,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以及使染色体中DNA和蛋白质分离,有利于给DNA染色,A错误;藓类叶片含叶绿体,本身为绿色,而观察线粒体需要用健那绿染液染色,藓类叶片本身的绿色会干扰实验结果,B错误;紫色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为高度分化的成熟细胞,没有分裂能力,而染色体是细胞分裂期出现的结构,故选用紫色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观察质壁分离现象时,观察不到染色体,C错误;双缩脲试剂最好是现配现用,较长时间的放置不仅会改变溶液浓度,还会由于放置过程中的化学反应而改变其性质,使用时先加A液再加B液,D正确。
故选D。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蛋白质鉴定的原理和正确操作方法以及教材中相关实验的实验材料的正确选择。
6.如图甲是将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活菌混合注射到小鼠体内后两种细菌的含量变化,乙是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利用同位素标记技术完成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部分操作步骤。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甲 乙
A. 甲图中ab时间段内,小鼠体内还没形成大量的免疫R型细菌的抗体
B. 甲图中的S型细菌是由R型细菌转化来的
C. 乙图中噬菌体被标记的成分是蛋白质,所以沉淀物中完全没有放射性
D. 乙图中如果噬菌体和细菌混合后不经过搅拌,在上清液中放射性要减弱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图中ab段由于细菌刚进入小鼠体内,小鼠还没有产生相应的抗体,所以R型细菌会增多,该实验中部分R型菌转化成了S型菌,然后大量增殖。从理论上讲,乙图中的放射性只会出现在上清液中,但在实际操作中沉淀物中也会出现部分放射性。乙图中的实验如果没经过搅拌过程,则很多噬菌体会附着在细菌表面,经过离心后会进入沉淀物中,使得沉淀物中的放射性增强。
【详解】小鼠产生抗体需要经过体液免疫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甲图中ab时间段内,小鼠体内还没形成大量的免疫R型细菌的抗体,导致R型细菌数目增多,A正确;由于是将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活菌混合注射到小鼠体内,所以甲图中最初的S型细菌是由R型细菌转化来的,但之后产生的S型细菌有的是由转化形成的S型细菌增殖而来,B正确;乙图中噬菌体被标记的成分是蛋白质,但如果搅拌不充分,有少量噬菌体仍吸附在细菌表面,则沉淀物中也可能有放射性,C错误;乙图中如果噬菌体和细菌混合后不经过搅拌,则多数噬菌体仍吸附在细菌表面,导致上清液中放射性较弱,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如图一表示某绿色植物细胞内部分代谢活动的相互关系,其中a、b、c代表不同的细胞器,①-⑤代表不同的物质。请据图回答问题:
(1)写出以下结构或物质的名称:物质③_______结构a_________
(2)①在b内参与的反应是有氧呼吸的第__________阶段,反应场所是_________
(3)该细胞吸收K+,需要膜载体协助和⑤,其中⑤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
(4)图二表示棉田内,棉叶在一天内吸收二氧化碳变化情况,如果C、F时间所合成的葡萄糖速率相等,均为36mg/dm2·h,则A、C、F三点的呼吸强度的比较结果是________。试分析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____________,其中C点时的呼吸强度为_____________mgCO2/dm2·h
(5)如图三表示一昼夜(0时至24时)在一个种植有番茄植株的密闭容器内O2相对含量的变化,据图分析:
①番茄植株光合作用释放的O2量和呼吸作用消耗的O2量相等的点是____________.
②该番茄植株经过一昼夜后,是否积累了有机物_______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O2 (2). 叶绿体 (3). 二 (4). 线粒体基质 (5). A—P~P~P (6). F>C>A (7). 呼吸作用的强度与温度有关,随着温度的升高,呼吸作用的强度增加,图示情况下,三点的温度F>C>A (8). 16.8 (9). B、C (10). 否 (11). 密闭装置内的O2含量比实验前低(说明番茄植株细胞呼吸消耗的有机物总量多于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总量,因此没有积累有机物)
【解析】
【分析】
图一中a能利用光能,应为叶绿体,①为水,②为二氧化碳,④为葡萄糖,b能利用丙酮酸,并将其分解为①水和②二氧化碳,故b是线粒体,⑤能为离子的主动运输提供能量,应为ATP。图二中A为开始光合作用的点,B、G为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的点,H为光合作用消失的点,图三中B、C为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的点。
【详解】(1)根据上述分析可知,①为水,②为二氧化碳,b是线粒体,在线粒体中丙酮酸和水生成二氧化碳,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脱掉的还原氢与氧气结合形成水,故物质③是氧气,a能利用光能,应为叶绿体。
(2)①为水,在线粒体基质中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与丙酮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3)该细胞吸收K+为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和能量,为主动运输提供能量的物质是ATP,结构简式为A—P~P~P。
(4)由于呼吸速率=真正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图中C、F时刻,植株合成葡萄糖的速率相等,即真正光合速率相等,而净光合速率C>F,则C、F两点的呼吸强度的是C<F。
根据光合作用的物质关系,6CO2→C6H12O6,由C、F时间所合成的葡萄糖速率相等,均为36mg/dm2·h,可求出光合作用总共利用的二氧化碳量,6×44×36÷180=52.8mg/dm2·h,而C点从外界吸收二氧化碳的量为36 mg/dm2·h,说明此时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量为52.8-36=16.8mg/dm2·h,同理可求F点的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量为52.8-32=20.8mg/dm2·h,而A点只进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的量为8mg/dm2·h,可判断A、C、F三点的呼吸强度为F>C>A,原因可能是呼吸作用的强度与温度有关,随着温度的升高,呼吸作用的强度增加,图示情况下,三点的温度应为F>C>A。
(5)①图三中B点之前由于呼吸速率大于光合速率,所以环境中氧气含量降低,B点之后由于呼吸速率小于光合速率,所以环境中氧气含量增加,故B点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即番茄植株光合作用释放的O2量和呼吸作用消耗的O2量相等,同理可分析C点光合作用释放的O2量和呼吸作用消耗的O2量也相等。
②经过一昼夜后,环境中氧气含量低于初始状态,说明该过程中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量小于呼吸作用消耗氧气的量,植物不能积累有机物,故不能正常生长。
【点睛】本题考查了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对于图形中相关数据与生理过程的对应是解题关键。
8.某种动物(ZW型性别决定)存在两对性状,控制性状的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其中黄毛(F)对白毛(f)为显性,但是雄性个体仅表现为黄毛,没有白毛个体。眼色性状受基因D、d控制,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杂交试验。
组合 | 父本 | 母本 | F1的表现型及比例 |
① | 蓝眼黄毛 | 蓝眼白毛 | 蓝眼黄毛雌性:褐眼黄毛雌性=3:1 |
② | 褐眼黄毛 | 蓝眼白毛 | 蓝眼黄毛雌性:蓝眼白毛雌性=1:1 |
③ | 褐眼黄毛 | 褐眼黄毛 | 褐眼黄毛雄性:褐眼黄毛雌性:褐眼白毛雌性=2:1:1 |
请回答:
(1)通过杂交组合_______可以看出含D基因表现为_____________。
(2)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_____染色体上。雄性个体没有白色个体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控制两对性状的两对基因符合________________规律。
(3)请写出杂交组合②两亲本的基因型:父本:__________母本:___________
(4)两个亲本杂交,其后代可根据毛色直接判断出性别,写出亲本组合的基因型_____。
(5)杂交组合③的F1中褐眼黄毛雄性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杂交组合①的F1中蓝眼黄毛雌性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让上述两种性状个体杂交产生后代,则后代出现蓝眼黄毛雌性的概率为:_________。
【答案】 (1). ① (2). 蓝眼 (3). 常 (4). 雌性个体产生含Zf的卵细胞致死(或无受精能力) (5). 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 (6). ddZFZf (7). DDZfW (8). ZfZfZFW (9). ddZFZF或ddZFZf (10). DDZFW或DdZFW (11). 1/4
【解析】
【分析】
由组合③中雄性均为黄毛,雌性中黄毛:白毛=1:1,说明控制毛色的基因的遗传与性别有关,故控制毛色的基因在Z染色体上。雌性中ZFW表现为黄色,ZfW表现为白色,而雄性中只有黄色(ZF-),可能的原因是:雌性个体产生含Zf的卵细胞致死(或无受精能力)。组合①中蓝眼和蓝眼的亲本杂交,后代有褐眼的个体出现,说明蓝眼为显性性状。
【详解】(1)根据组合①中蓝眼和蓝眼的亲本杂交,后代有褐眼的个体出现,说明蓝眼为显性性状,即含D基因的表现为蓝眼。
(2)根据杂交组合①中亲本均为蓝眼,子代蓝眼雌:褐眼雌=3:1,可知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由组合③中雄性均为黄毛,雌性中黄毛:白毛=1:1,说明控制毛色的基因的遗传与性别有关,故控制毛色的基因在Z染色体上,由组合①亲本雄性为黄毛(ZFZ-),雌性为白毛(ZfW),而子代只有雌性个体,可推测雌性个体产生含Zf的卵细胞致死(或无受精能力),所以只有含W的卵细胞可以受精,根据子代只有黄毛雌性,可知组合①亲本基因型为ZFZF、ZfW。由于控制毛色的基因在Z染色体上,控制眼色的基因在常染色体上,故控制两对性状的基因遵循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3)组合②中父本为褐眼黄毛,基因型为ddZF-,母本为蓝眼白毛,基因型为D-ZfW,子代黄毛雌:白毛雌=1:1,可知父本基因型应为ddZFZf、后代均为蓝眼,可知母本基因型为DD ZfW,综上分析,组合②两亲本的基因型为:父本:ddZFZf、母本:DDZfW。
(4)由于毛色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所以根据子代性别即可判断基因型的亲本组合为ZfZfZFW,子代的雌性全为白色,雄性全为黄色。
(5)杂交组合③的父本为褐眼黄毛,基因型为ddZF-,母本为褐眼黄毛,基因型为ddZFW,F1中雌性出现了白毛,故父本基因型为ddZFZf、组合③的F1中褐眼黄毛雄性的基因型为1/2aaZFZF或1/2ddZFZf。由(2)中分析可知组合①中亲本关于毛色的基因型为ZFZF、ZfW,亲本均为蓝眼,子代出现褐眼,所以亲本基因型均为Dd,故组合①中亲本基因型为DdZFZF、DdZfW,所以F1中蓝眼黄毛雌性的基因型为1/3DDZFW或2/3DdZFW。让上述两种性状个体杂交产生后代,则后代出现蓝眼黄毛雌性的概率为:(1-2/3×1/2)×(1/2×1/2+1/2×1/4)=1/4。
【点睛】本题中的难点是理解并记忆ZW型生物的性染色体组成和性别的对应关系,学生在推导过程中容易混淆性别和表现型的对应关系,另外将两种不易区分的性状放在一起研究也是学生易出错的原因。
9.黄石有个1000余亩的草甸山,生长着及腰深的黄背草、白芒、芭茅等多年生草本植物,春天的草甸山一片绿海,秋天则如金黄麦浪,吸引了不少游客休闲,也吸引了一些学生来调查研究。
(1)美丽的草甸山给人们提供了休闲放松的环境,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价值。
(2)某同学用样方法调查草甸山上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则取样最关键的是________。
(3)也有同学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时,取回了一些土壤带回实验室,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忘记打开装置上的电灯,结果会使统计结果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4)草甸山上,黄背草高约0.5米,白芒1~2米,而芭茅可达2~4米,这体现了该群落的________结构。
(5)同学们发现,被踩踏过的地方,不见三种植被,取代的是低矮的草,甚至出现不长草,土壤板结的现象。这说明人类的活动正影响着群落的________。
【答案】(1)直接
(2)随机取样
(3)偏小
(4)垂直
(5)演替
【解析】
试题分析:(1)美丽的草甸山给人们提供了休闲放松的环境,给人以美得享受,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美学价值)。
(2)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时,一定要做到随机取样。
(3)用诱虫器采集土壤小动物,是利用了土壤小动物具有避光趋湿的生活习性,若忘记打开诱虫器上的电灯,结果会使统计结果偏小。
(4)同一群落中不同植物生长高度不同,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5)根据题意“被踩踏过的地方,不见三种植被,取代的是低矮的草,甚至出现不长草,土壤板结的现象”,说明人类的活动正影响着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密度调查、群落结构和演替及生物多样性等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10.研究表明雌激素能增强免疫力,但会加重重症肌无力的症状,其生理过程如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结构X是________,其中的Ach(乙酰胆碱)释放到突触间隙穿过________层膜。
(2)Ach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后膜发生的电位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Ach酯酶缺失会导致________。
(3)细胞Y是__________,T细胞分泌__________作用于细胞Y可增加抗体浓度,雌激素作用于细胞Y上的________,也能起到相同作用。
(4)细胞Z是________。分析此图可知重症肌无力属于免疫失调中的________。
(5)综上所述,机体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为________调节网络。
【答案】 (1). 突触小泡 (2). 0 (3). 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 (4). 肌肉持续收缩 (5). B淋巴细胞 (6). 淋巴因子 (7). 受体 (8). 浆细胞 (9). 自身免疫病 (10). 神经—体液—免疫
【解析】
【分析】
根据图示中细胞Z能产生Ach受体的抗体,可知细胞Z为浆细胞,细胞Y为B淋巴细胞,Ach受体的抗体与Ach受体结合使Ach不能与其受体结合,故兴奋无法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详解】(1)结构X是具膜的小泡,内含神经递质Ach,故结构X是突触小泡。Ach(乙酰胆碱)释放到突触间隙是胞吐过程,依赖于膜的流动性,穿膜层数为0。
(2)Ach(乙酰胆碱)是一种兴奋性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引起突触后膜钠离子内流,后膜发生的电位变化是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若Ach酯酶缺失,则Ach (乙酰胆碱)与受体结合并发挥作用后不能被及时分解,使突触后膜持续性兴奋,将导致肌肉持续性收缩。
(3)由分析可知,细胞Y能在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故细胞Y是B淋巴细胞,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可加强浆细胞产生抗体的量,由图可知雌激素也可与细胞Y上的受体识别,也能起到促进浆细胞产生抗体的过程。
(4)由分析可知,细胞Z能产生抗体,故细胞Z是浆细胞。重症肌无力是由于抗体与Ach(乙酰胆碱)的受体结合,攻击了机体正常的细胞导致的疾病,属于自身免疫病,是由于机体自身免疫功能过高导致的。
(5)图示中依靠雌激素的调节属于体液调节、依靠神经细胞的调节属于神经调节,依靠抗体的调节属于免疫调节,故由上述分析可知,机体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点睛】本题准确判断免疫细胞的名称是解题的关键,判断的突破点可根据抗体是由浆细胞分泌的,浆细胞又是由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
11. 回答下列有关泡菜制作的习题:
(1)制作泡菜时,所用盐水煮沸,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了缩短制作时间,有人还会在冷却后的盐水中加入少量陈泡菜液,加入陈泡菜液的目的是________。
(2)泡菜制作过程中,乳酸发酵过程即为乳酸菌进行__________的过程。该过程发生在乳酸菌的___________中。
(3)泡菜制作过程中影响亚硝酸盐含量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等。
(4)从开始制作到泡菜质量最佳这段时间内,泡菜液逐渐变酸,这段时间内泡菜坛中乳酸菌和其他杂菌的消长规律是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杀灭杂菌 增加乳酸菌的数量
(2)无氧呼吸 细胞质基质
(3)温度 腌制时间 盐用量
(4)乳酸菌数量增多,杂菌数量减少 乳酸菌比杂菌更为耐酸
【解析】
(1)盐水中可能含有杂菌,制作泡菜时,所用盐水需要煮沸,以便杀死盐水中的杂菌。陈泡菜中含有现成的乳酸菌,加入后,可以缩短制作时间。
(2)乳酸发酵的过程即为乳酸菌进行无氧呼吸的过程。该过程发生在乳酸菌细胞的细胞质基质中。
(3)在泡菜的制作过程中,影响亚硝酸盐含量的因素有温度过高、食盐用量不足、腌制时间等。
(4)从开始制作到泡菜品质最佳这段时间内,泡菜液逐渐发酸,这段时间内泡菜坛中乳酸菌数量增加,其他杂菌较少;原因是酸性条件下,不利于杂菌生存,增加乳酸菌的数量。
12.阅读如下材料:
材料甲:科学家将牛生长激素基因导入小鼠受精卵在,得到了体型巨大的“超级小鼠”;科学家采用农杆菌转化法培育出转基因烟草。
材料乙:T4溶菌酶在翁度较高时易失去活性,科学家对编码T4溶菌酶的基因进行改造,使其表达的T4溶菌酶的第3位的异亮氨酸变为半胱氨酸,在该半胱氨酸与第97为的半胱氨酸之间形成了一个二硫键,提高了T4溶菌酶的耐热性。
材料丙:兔甲和兔乙是同一物种的两个雌性个体,科学家兔甲受精卵发育成的胚胎移植到兔乙的体内,成功产出兔甲的后代,证实了同一物种的胚胎课在不同个体的体内发育。
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甲属于基因工程的范畴。将基因表达载体导入小鼠的受精卵中常用__________法。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常用的工具酶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在培育转基因植物是,常用农杆菌转化发,农杆菌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乙属于________________工程范畴。该工程是指以分子生物学相关理论为基础,通过基因修饰或基因合成,对____________进行改造,或制造制造一种______________的技术。在该实例中,引起T4溶菌酶空间结构改变的原因是组成该酶肽链的______________序列发生了改变。
(3)材料丙属于胚胎工程的范畴。胚胎移植是指将获得的早期胚胎移植到________种的,生理状况相同的另一个雌性动物体内,使之继续发育成新个体的技术。在资料丙的实例中,兔甲称为 ___________体,兔乙称为____________体。
【答案】(1)显微注射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DNA连接酶
农杆菌可感染植物,将目的基因转移到受体细胞中
(2)蛋白质 现有的蛋白质 新蛋白质 氨基酸
(3)同 供 受
【解析】
试题分析:(1)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常用显微注射法。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常用限制酶对目的基因和运载体进行切割,然后有DNA连接酶进行连接。在农杆菌转化法中,农杆菌的作用是因为可感染植物,将目的基因转移到受体细胞中。
(2)由题意可知是对蛋白质进行改造,所以属于蛋白质工程。是通过对基因修饰或合成,对现有的蛋白质进行改造,或制造一种新蛋白质。在所给的例子中因为是让T4溶菌酶第3位的异亮氨酸变为半胱氨酸,所以是组成该酶肽链的氨基酸序列发生了改变。
(3)资料丙中胚胎移植是指将获得的早期胚胎移植到同种的、生理状况相同的另一个雌性动物体内,使之继续发育成新个体的技术。在资料丙的实例中,兔甲是提供胚胎的供体,兔乙是接受胚胎的受体。
考点:本题考查现代生物技术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掌握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