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
展开
长郡中学2019届高考模拟卷(一)理科综合能力测试1.下列选项所描述的物质一定属于生物大分子的是A. 在酶的作用下,高能磷酸键容易水解并释放能量用于生命活动B. 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中发挥作用C. 细胞内的储能物质,还可用于构成生物个体的保温结构D. 由单糖分子脱水缩合而组成,在甘蔗和甜菜中含量丰富【答案】B【解析】【分析】由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ATP、核酸、脂质、糖类的功能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在酶的作用下,高能磷酸键容易水解并释放能量用于生命活动,所描述的是小分子物质ATP,A错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在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物质为核酸,核酸是生物大分子,B正确;脂肪是细胞内的储能物质,还可用于构成生物个体的保温结构,但脂肪不属于生物大分子,C错误;蔗糖是由两个单糖分子脱水缩合而成的二糖,在甘蔗和甜菜中含量丰富,但蔗糖不是生物大分子,D错误。 2.淀粉酶是人体消化液中重要的消化酶,在代谢中起到重要作用。为了探究不同物质对胰淀粉酶活性的影响,研究人员进行了如下实验。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A. 甲为空白对照,目的是为了测定胰淀粉酶在适宜条件下的活性B. 实验结果说明茶花粉提取物对胰淀粉酶的活性具有抑制作用C. 胰淀粉酶能将淀粉水解成果糖,进而再代谢水解为葡萄糖被人体吸收D. 推测维生素C对茶花粉提取物降低血糖的作用没有影响【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以反映实验结果的柱形图为情境,考查学生对酶的专一性、影响酶活性的因素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的能力。【详解】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物质对胰淀粉酶活性的影响,自变量是加入的“不同物质”,因变量是胰淀粉酶活性。甲没有加入“不同物质”,为空白对照,目的是为了测定胰淀粉酶在适宜条件下的活性,以便与加入“不同物质”后的胰淀粉酶的活性进行对照,A正确;反映实验结果的柱形图显示:加入茶花粉提取物的各实验组的胰淀粉酶的活性均低于对照组甲,说明茶花粉提取物对胰淀粉酶的活性具有抑制作用,B正确;胰淀粉酶能将淀粉水解成麦芽糖,进而再代谢水解为葡萄糖被人体吸收,C错误;甲、乙、丁三组对照,同时加入茶花粉提取物与维生素C的实验组丁与只加入茶花粉提取物的实验组乙的胰淀粉酶活性相同,但都低于对照组甲,说明维生素C对胰淀粉酶的活性没有影响,也不能缓解茶花粉提取物对胰淀粉酶活性的抑制作用,进而推知维生素C对茶花粉提取物降低血糖的作用没有影响,D正确。【点睛】以题意呈现的实验目的,即“探究不同物质对胰淀粉酶活性的影响”为切入点,依据实验设计遵循的单一变量原则、等量原则和柱形图呈现的信息找准实验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对比分析各实验组酶的活性与对照组的差异及其导致该差异的原因,进而对各选项的问题情境进行分析解答。 3.射线处理纯种小麦种子,使其体内一条染色体上的TD8基因突变成S基因,导致编码的多肽链(由65个氨基酸构成)第18位亮氨酸替换为赖氨酸,从而发育为矮化的突变体小麦。用赤霉素处理这种突变体的幼苗,株高恢复正常。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TD8基因突变成S基因是碱基对的缺失造成的B. TD8基因与S基因在同源染色体上的位点是一致的C. 矮化的突变体植株体内缺乏赤霉素和赤霉素受体D. 株高恢复正常的植株,自交后代全为矮化小麦【答案】B【解析】【分析】由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基因突变、基因的分离定律、赤霉素的作用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详解】TD8基因突变成S基因,导致编码的多肽链的第18位亮氨酸替换为赖氨酸,说明TD8基因突变成S基因是碱基对的替换造成的,A错误;TD8基因与S基因为等位基因,在同源染色体上的位点是一致的,B正确;赤霉素处理这种矮化的突变体小麦的幼苗,株高恢复正常,说明矮化的突变体植株体内缺乏赤霉素,但不缺乏赤霉素受体,C错误;射线处理纯种小麦种子,使其体内一条染色体上的TD8基因突变成S基因,从而发育为矮化的突变体小麦,则该矮化的突变体小麦为杂合子,赤霉素处理后,其株高恢复正常,但基因型不变,因此株高恢复正常的植株,自交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既有正常株高的小麦,也有矮化的小麦,D错误。 4.如图表示人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长期营养不良导致①渗透压减小,②増多B. 从外界环境摄入的K进入细胞的途径为:外界环境→消化系统→A→①→②→组织细胞C. 若①中无机盐浓度升高,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将增多D. 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环境是①【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水盐平衡调节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详解】分析图示可知: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淋巴,A是循环系统,B是泌尿系统。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将会导致①(血浆)渗透压减小,②(组织液)增多,引起组织水肿,A正确;钾离子通过消化系统吸收后进入循环系统,由血浆进入组织液,最后进入组织细胞,即从外界环境摄入K进入细胞的途径为:外界环境→消化系统→A→①→②→组织细胞,B正确;①(血浆)中无机盐离子浓度过高,则①(血浆)渗透压升高,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增强,导致由下丘脑合成分泌、经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C正确;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即①和②,D错误。 5.中国的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四大家鱼及其食物在池塘中的分布如图1所示,图2代表两个陆生群落的演替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火山爆发所覆盖区域引起的群落演替可用图2中P曲线代表B. 图1中四大家鱼在池塘中分布现象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C. 图2中d点绿色植物每年的净光合产量大于0D. 图1中甲鱼的有机物可用于呼吸消耗、被乙鱼取食和被分解者利用【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以图文结合为情境,考查学生对群落的结构及其演替、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详解】火山爆发,引起所有生物全部死亡,在群落演替上应属于初生演替类型,对应图2中的Q曲线,A错误;由图1可知,甲鱼主要以浮游植物为食,乙鱼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丙鱼、丁鱼主要以池底水草、螺蛳为食,即各种鱼分布在水体中垂直区域,所以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布现象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B错误;图2中d点生物的多样性增多,生态系统处于稳定状态,由此可判断d点绿色植物每年的净光合产量大于0,C正确;甲鱼的有机物除用于呼吸消耗之外,还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但乙鱼以浮游动物为食,并不吃甲鱼,D错误。 6.下列各项描述符合图中变化规律的是A. 适宜条件下,x——氧气的浓度与y——葡萄糖进入细胞的速率的关系B. x——细胞分化的过程与y细胞内染色体种类的关系C. 底物浓度足够大时,x——酶的浓度与y——反应速率的关系D. 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时,x——时间与y——种群增长率的关系【答案】C【解析】【分析】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方式是协助扩散,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提高化学反应速率,在底物充足,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酶浓度越高,化学反应速率越快,但酶不能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种群的“J”型增长曲线描述的是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在“J”型曲线增长的种群中,增长率保持不变。【详解】A.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方式是协助扩散,该过程不消耗能量,所以x-氧气的浓度与y-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速率不呈正相关,A错误;B. 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因此细胞分化过程中,染色体种类不发生改变,所以x细胞分化的过程与y细胞内染色体种类不呈正相关,B错误;C. 底物浓度足够大时,x-酶的浓度与y-反应速率呈正相关,C正确;D. 种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时种群增长率不变,该过程x-时间与y-种群增长率不呈正相关,D错误。 7.由于气孔导度(气孔开放程度)降低,进入气孔的CO2减少,不能满足光合作用的要求,称为光合作用的气孔限制。下图为二倍体西瓜与人工诱导的四倍体西瓜的叶片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和胞间CO2浓度的日变化曲线。请回答相关问题:(1)图1中17:00~19:00点之间,两者净光合速率都明显下降,此时的主要限制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2)为比较四倍体西瓜和二倍体西瓜叶片中叶绿素的含量,研究人员在各组提取光合色素后,可通过观察某种颜色光的吸收率,来衡量叶绿素的含量。为减少其他光合色素的干扰,“某种颜色的光”应是___________(填“红光”或“蓝紫光”),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3)结合图1和图2分析,图1中11:00~13:00净光合作用速率下降的原因是_____(填“气孔限制因素”或“非气孔限制因素”),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 光照强度 (2). 红光 (3). 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通过观察红光的吸收率,更能准确衡量叶绿素的含量 (4). 非气孔限制因素 (5). 胞间CO2浓度较大,说明不是气孔关闭CO2不足造成的净光合作用速率下降【解析】【分析】本题以反映实验结果的曲线图为情境,考查学生对光合色素的种类及其作用、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其影响的环境因素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详解】(1) 17:00~19:00点之间,太阳西落,光照强度逐渐减弱,光反应生成的[H]和ATP减少,引起暗反应速率降低,导致图1中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的净光合速率都明显下降,所以此时的主要限制因素是光照强度。(2) 由于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因此通过观察红光的吸收率,更能准确衡量叶绿素的含量,同时还能减少类胡萝卜素的干扰。可见,题干中“某种颜色的光”应是红光。(3) 综合分析图1和图2可知,在11:00~13:00时段,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的胞间CO2浓度均逐渐升高,但净光合速率却逐渐下降,说明净光合速率的下降,不是气孔关闭导致CO2不足造成的,而是非气孔限制因素。【点睛】解答本题的前提是识记并理解叶绿体中光合色素的种类及其作用、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其影响的环境因素的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图1与图2中的2条曲线的变化趋势,从中把握所蕴含的生物学信息,进而结合题意对各问题情境进行分析解答。 8.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主要调节机制。请回答下列问题:Ⅰ.饮食过咸时,机体一方面因口渴而主动饮水,另一方面会减少尿量。回答下列问题:(1)饮食过咸时引起尿量减少的过程属于_________________调节,在调节过程中下丘脑的作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2)研究表明,生物膜对水的通透性明显大于人工无蛋白质的脂双层膜。试从生物膜的成分及结构对“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这一现象提出合理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Ⅱ.登革热病毒是登革热的病原体,该病毒入侵人体后,人体主要的免疫反应如下图所示:(3)给患者注射__________(填”M抗体”或”G抗体”或”两种抗体”)有利于患者的康复,请结合上图简要分析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 神经-体液 (2). 作为渗透压感受器、作为(水盐调节)神经中枢、分泌抗利尿激素、传导兴奋 (3). 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膜上有水通道蛋白 (4). G抗体 (5). M抗体促进病毒在患者体内的复制增殖,从而加重病情;G抗体能中和病毒,有利于患者的康复【解析】【分析】由题文描述和图示信息可知:该题考查学生水盐平衡调节、体液免疫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详解】(1) 饮食过咸时,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增强并使渗透压感受器产生兴奋,导致由下丘脑分泌经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的含量增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从而减少尿量。可见,引起尿量减少的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在调节过程中下丘脑的作用有:作为渗透压感受器、作为(水盐调节)神经中枢、分泌抗利尿激素、传导兴奋。(2) 生物膜对水的通透性明显大于人工无蛋白质的脂双层膜,据此可推知:“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是因为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膜上有水通道蛋白。(3) 图示信息显示:登革热病毒入侵后,受病毒刺激产生的M抗体能促进病毒在患者体内的复制增殖,从而加重病情;但受病毒刺激产生的G抗体能中和病毒,使感染者不发病。可见,给患者注射G抗体,有利于患者的康复。【点睛】解题的关键是识记并理解水盐平衡调节过程、体液免疫过程等相关知识,据此从题意中提取有效信息,以题图中的“文字信息和箭头指向”为切入点,对各问题情境进行分析解答。 9.2019年1月15日,在月球的强辐射、低重力、高温差的极端环境条件下,我国嫦娥四号生物科普试验载荷内搭载有棉花、油菜、土豆、拟南芥种子,还有酵母菌、果蝇卵以及土壤、水分和空气,棉花种子成功萌发,为人类首创。根据信息及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1)若载荷内的植物种子都萌发成长,果蝇卵孵化后,这些生物和无机环境构成一个微形生态然系统,则酵母菌属于________________。要维持这个生态系统的正常进行,需要添加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载荷罐能在一定时间内维持相对稳定,这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_能力,但载荷罐的抵抗力稳定性很低,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为保证实验的成功,科学家在地面做了一个相同的试验载荷,并实验测出各成分的能量流动,绘出下图: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图中在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的两种成分是__________(填字母)。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_________。【答案】 (1). 分解者 (2). 进行能量输入 (3). 自我调节 (4). 该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 (5). A和B (6). 20%【解析】【分析】由题文描述和图示分析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识图分析能力。【详解】(1) 酵母菌可以通过分解植物和果蝇的废弃物生长,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物质循环过程中,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但能量流动是单向、逐级递减的,因此要维持这个生态系统的正常进行,需要添加的条件是进行能量输入。 (2) 载荷罐是一个极为简单的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所以自我调节能力弱。(3) 分析图示可知,A为生产者,B为分解者,C为次级消费者,D为初级消费者。在碳循环中,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使CO2从大气中进入生物群落,分解者通过分解作用将有机物分解为CO2等物质,其中的CO2进入大气中,因此,A(生产者)和B(分解者)在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第二营养级同化量(初级消费者同化量)÷第一营养级同化量(生产者同化量)×100%=[1.5×106 J/(m2·a)]÷[7.5×106J/(m2·a)]×100%=20%。【点睛】以“载荷罐内搭载的生物样本”为切入点,围绕“生态系统的成分、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相关知识,从题意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而对各问题情境进行分析解答。 10.摩尔根及其团队在研究果蝇眼色时,发现F1的雌雄红眼果蝇杂交,后代白眼占1/4,且都是雄果绳(如下图所示)。针对这个现象,有以下三种假设:假设1:控制白眼的基因(w)只位于Y染色体上。假设2:控制白眼的基因(w)位于X和Y染色体上。假设3:控制白眼的基因(w)只位于X染色体上。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假设1不成立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若假设2成立,则该实验中从P→F1→F2,关于眼色的基因型有___________种。(3)摩尔根还做了一个回交实验(让亲代白眼雄果蝇和F1红眼雌果绳交配),该实验的结果不能否定假设2或假设3,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若要证明假设3正确,试以F2中个体和野生型果蝇为材料,设计一个杂交方案(要求写出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代应出现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 如果控制白眼的基因只分布在Y染色体上,则F1雄性个体应全为白眼,与事实不符 (2). 4 (3). 根据假设2和假设3推导出的结果相同,回交实验的结果都是雌雄果蝇中均有一半红眼,一半白眼 (4). 让F2中红眼雌果蝇和白眼雄果蝇杂交,选出子代中的白眼雌果蝇;再用选出的白眼雌果绳与野生型红眼雄果蝇杂交,统计子代表现型及比例 (5). 子代雌果蝇均为红眼,雄果蝇均为白眼(子代中红眼雌果蝇∶白眼雄果蝇=1∶1)【解析】【分析】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考查学生对伴性遗传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详解】(1) 如果控制白眼的基因只分布在Y染色体上,则F1雄性个体应全为白眼,而事实是F1雄性个体中白眼占1/4,与事实不符,所以假设1不成立。(2) 若假设2成立,则该实验亲本的基因型为XWXW、XwYw,F1的基因型为XWXw∶XWYw,F2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XWXW∶XWXw∶XWYw∶XwYw=1∶1∶1∶1,因此从P→F1→F2,关于眼色的基因型有4种。若假设3成立,则该实验亲本的基因型为XWXW、XwY,F1的基因型为XWXw∶XWY,F2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XWXW∶XWXw∶XWY∶XwY=1∶1∶1∶1。 (3)若假设2或假设3成立,则结合对(2)的分析可推知:让亲代白眼雄果蝇(XwYw或XwY)和F1红眼雌果绳(XWXw)交配,子代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XWXw∶XwXw∶XWYw∶XwYw=1∶1∶1∶1或XWXw∶XwXw∶XWY∶XwY=1∶1∶1∶1,即根据假设2和假设3推导出的结果相同,回交实验的结果都是雌雄果蝇中均有一半红眼一半白眼,所以该实验的结果不能否定假设2或假设3。(4) 若要证明假设3正确,则应采用测交方案(让白眼雌果蝇与红眼雄果蝇杂交),据此依题意可知该实验的思路为:让F2中红眼雌果蝇和白眼雄果蝇杂交,选出子代中的白眼雌果蝇;再用选出的白眼雌果绳与野生型红眼雄果蝇杂交,统计子代表现型及比例。若假设3正确,则白眼雌果绳的基因型为XwXw,野生型红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WY,二者杂交,子代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XWXw∶XwY=1∶1,因此后代应出现的结果是:子代雌果蝇均为红眼,雄果蝇均为白眼(子代中红眼雌果蝇∶白眼雄果蝇=1∶1)。【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以题意和图示中呈现的“亲代、F1与F2的表现型、F2的性状分离比”为切入点,依据三种假设的内容并结合题意,推知双亲、F1的基因型、F2的基因型及其比例,进而围绕“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对各问题情境进行解答。 11.泡菜与酸奶均采用乳酸菌进行发酵。现有研究人员打算从泡菜中获取可用于酸奶发酵的乳酸菌菌种,其操作如下:(1)使用_________________法将少量泡菜汁接种于培养基上,经厌氧培养后得到图示结果。(2)将上述培养基中各菌落转移至MRS-碳酸钙固体培养基(配置方法为将MRS培养基冷却至45~50℃时,加入已灭菌碳酸钙,充分混匀,倒平板)中,厌氧培养48小时后,发现有部分菌落的周围出现透明圈,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将上述培养基中具有透明圈的菌落,转入MRS液体培养基中发酵48小时后,进行纸层析后显色处理,得到下图实验结果(A为1.5%乳酸标样,其余为不同菌种发酵液),则下列菌种属于乳酸菌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在鲜奶中加入上述菌种进行发酵后会出现固形物凝聚成团的现象,推测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因为菌种相同,部分研究人员猜测制作酸奶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亚硝酸盐,进而测出酸奶中的亚硝酸盐含量为1mg/kg。于是他们认为制作酸奶的过程中会产生亚硝酸盐,但是另一些研究人员认为这个结论不可靠,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给出改进实验的思路,以进一步确定此结论的可靠性:方案改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预期结果和结论: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酸奶发酵过程中会产生亚硝酸盐。【答案】 (1). 稀释涂布平板 (2). 细菌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分解碳酸钙,形成透明圈 (3). B、C、D (4). 上述菌种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乳酸,降低了pH,使得其中的蛋白质的空间结构被破坏而凝聚成团 (5). 亚硝酸盐可能来自于原料(鲜奶) (6). 增设一组实验,测定鲜奶中的亚硝酸盐的含量 (7). 酸奶中亚硝酸盐含量高于鲜奶中亚硝酸盐含量【解析】【分析】据题文的描述和图示分析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实验室中微生物的纯化培养的方法及其分离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的能力并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能力。【详解】(1) 根据培养的效果图可以判断:将少量泡菜汁接种于培养基上的接种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2) 在加入CaCO3的MRS培养基中培养从泡菜汁中分离出来的各菌落,由于细菌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能够分解培养基中的碳酸钙,所以会在菌落周围形成透明圈。(3) 将上述周围有透明圈的菌落转入MRS液体培养基中发酵48小时后,进行纸层析后显色处理,其结果如图所示。已知A为1.5%乳酸标样,B~E为不同菌种发酵液,其中的B、C、D均出现了与A相同的显色结果,说明B、C、D菌种的发酵产物中均含有乳酸,因此都属于乳酸菌的菌种。(4) 在鲜奶中加入上述菌种(乳酸菌)进行发酵后会出现固形物凝聚成团的现象,究其原因是:上述菌种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乳酸降低了奶液的pH,使得其中的蛋白质因空间结构被破坏而凝聚成团。(5) 在酸奶中检测出含有亚硝酸盐,该亚硝酸盐的来源可能是在制作酸奶的过程中产生的,也可能是来自于原料(鲜奶)。由于在制作酸奶之前没有对鲜奶中是否含有亚硝酸盐进行检测,所以依据检测的结果得出“制作酸奶的过程中会产生亚硝酸盐”的结论是不可靠的。若要确定此结论的可靠性,需增设一组实验,测定鲜奶中的亚硝酸盐的含量。若测定结果为酸奶中亚硝酸盐含量高于鲜奶中亚硝酸盐含量,则说明酸奶发酵过程中会产生亚硝酸盐。 12.20世纪70年代以后,以基因工程为代表的一大批生物技术成果进入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是,与其他高新技术一样,生物技术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能在使用不当时给人类带来负面影响甚至灾难。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目前关于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的争论主要集中在________安全、______安全和_______安全三个方面,而这三个方面的争论发生的原因主要还是因为转基因生物的特性及其对现存生物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例如,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在转基因生物中,有时候会出现一些人们意想不到的后果。(2)1996年7月5日诞生的克隆羊大大促进了克隆技术的发展,但是多利也陆续表现出一些“早衰”迹象。对于克隆动物的“早衰”原因,目前大体有如下的两种观点:A.克隆动物的遗传物质和普通动物有本质上的差异(如端粒过短、基因异常等),因此其早衰是一种本质现象,不可避免。B.克隆动物的遗传物质是正常的,目前的早衰迹象是一些技术问题造成的,或者是发育中由于变异而出现的偶然现象,是可以避免的。请在以下研究结果后的横线上,写出其支持的上述观点的标号:①美国科学家采用细胞核移植技术,连续培育出6代克隆鼠,每一代的端粒长度都比上一代略长。支持____________。②在上述连续克隆实验中,每一代克隆都比上一代更加困难,总体成功率低于一般水平。支持_______________。③美国哈佛医学院一个研究团队通过多种手段修复染色体组蛋白上的某些异常,可以将小鼠克隆的成功率从不到1%提高到8%左右。支持__________________。(3)多个克隆动物研究团队发现,利用胚胎干细胞作为细胞核供体进行克隆的成功率大大高于利用体细胞作为核供体进行克隆。该实验中所用的胚胎干细胞通常来源于____________,你认为这个结果所支持的观点和理由是___________。【答案】 (1). 食物 (2). 生物 (3). 环境 (4). 外源基因插入宿主基因组的部位往往是随机的(转移的基因不少都是异种生物的基因) (5). B (6). A (7). B (8). 早期胚胎或原始性腺 (9). 支持A观点,理由是:胚胎干细胞的染色体端粒长度高于体细胞(其他对DNA改变做出的合理猜测也可)或支持B观点,理由是:体细胞是胚胎干细胞分化而来,其基因与胚胎干细胞没有差别(答案中指明两者DNA一致即可)【解析】【分析】据题文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的争论、核移植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胚胎干细胞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详解】(1) 目前关于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的争论主要集中在食物安全、生物安全和环境安全三个方面。由于外源基因插入宿主基因组的部位往往是随机的,加之转移的基因不少都是异种生物的基因,因此在转基因生物中,有时候会出现一些人们意想不到的后果。(2) ①美国科学家采用细胞核移植技术,连续培育出6代克隆鼠,每一代的端粒长度都比上一代略长,说明克隆过程并不一定会导致端粒缩短,因此支持B观点。②在上述连续克隆实验中,每一代克隆都比上一代更加困难,总体成功率低于一般水平,此现象不排除存在的一种可能性,即克隆成功的实验动物,都来自那些染色体端粒本身就特别长的细胞,但随着克隆代数的增加,染色体端粒逐渐变短,说明克隆动物的“早衰”,是因其遗传物质和普通动物有本质上的差异,所以支持A观点。③美国哈佛医学院一个研究团队通过多种手段修复染色体组蛋白上的某些异常,可以将小鼠克隆的成功率从不到1%提高到8%左右,说明克隆动物的成功率与采用的技术手段有关,因此支持B观点。(3) 胚胎干细胞是由早期胚胎或原始性腺中分离出来的一类细胞。由于胚胎干细胞的染色体端粒长度高于体细胞,所以利用胚胎干细胞作为细胞核供体进行克隆的成功率大大高于利用体细胞作为核供体进行克隆,此结果支持A观点(或由于体细胞是胚胎干细胞分化而来,其基因与胚胎干细胞没有差别,所以利用胚胎干细胞作为细胞核供体进行克隆的成功率大大高于利用体细胞作为核供体进行克隆,此结果支持B观点)。【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识记并理解引发人们对转基因生物在食物安全与生物安全和环境安全方面发生争论的原因、核移植的种类,明确胚胎干细胞及关于克隆动物“早衰”原因的两种观点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