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中英文学校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展开
周口中英文学校2019—2020学年度上期高三摸底考试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30个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1.《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曰:“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据此可知( )A. 宗法制度自此建立起来B. 分封制以屏护周朝为目的C. 分封对象都是宗族血亲D. 血缘亲疏是受封等级依据【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分封制以屏护周朝为目的,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宗法制度自此建立起来,故A排除。分封对象不都是宗族血亲,也有功臣等,故C排除。血缘亲疏是宗法制的特点,与材料无关,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的相关知识,在复习备考中要注意适当扩展相关知识。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宗族姻亲、功臣子弟、前朝遗民分封领地和相当的治权,属于政治制度范畴。 2.一般认为,在以分封制为主的时代中,县制最早出现于公元前688年的秦国。与县相比,郡有军事渊源,在一开始,郡被认为不如县重要,但最终县成为从属于郡的行政单位。这反映出A. 当时秦国已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B. 秦国与周边各国的争霸战争频繁C. 当时各国都普遍实行了郡县制度D. 先秦已具中央集权制发展的趋势【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以分封制为主时代中,县制最早出现于公元前688年的秦国”“秦朝时县最终成为郡下辖的行政机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春秋至秦朝我国历史由分封制到中央集权制的发展趋势。故答案为D项。A项春秋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尚未建立,排除;B项材料未反映秦国与周边各国的争霸战争频繁,排除;C项都普遍实行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3. 史料记载:“687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人名)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刘祎之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主要是因为它违反了A. 诏令须经起草和审议的程序B. 诏令须由枢密院负责规定C. 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D. 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答案】A【解析】唐朝时期三省六部制规定,敕令须经中书门下审议。材料反映了武则天未经中书等省议定,直接发出诏令,故刘袆之拒绝。这一现象反映了该制度下相权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故选A项,不选BCD三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朝三省六部制 4. “王沔(音mian,三声),字楚望,齐州人。……加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户部侍郎,参知政事。”此段文字中的王沔应该是A. 汉朝人 B. 唐朝人 C. 宋朝人 D. 清朝人【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户部侍郎,参知政事。”,可知涉及到的官职有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户部侍郎、参知政事可以推论出是宋朝的部门枢密院、户部、丞相。汉朝没有枢密院、户部,唐朝和清朝没有参知政事,故排除ABD,选C。 5.“元代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的存在……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而有广东…至于江浙行省,乃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材料反映了A. 元代行省划分的依据是是否山川便利B. 元代行省使地方割据有良好的地理条件C. 元代行省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 作者对元代的行省划分依据持批判态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行省制度。从材料可知,元朝行省疆界与传统的以山川河流为界的划分不同,打破按山川边界划分地方行政区域的传统,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这样就使各行省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有利地理条件,从而有利于中央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故应选B。A项错在“便利”,B项与材料意思相反,D项与材料无关。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元代的行省制度。 6.雍正四年(1726年)初有军机处时,仅为西北两军设,皇帝明其便利隐秘,但其权仍小,为户部一分支下属。至八年时专管军务,而十年正式成立军机处时已要求知会(即以文书的形式告知)各省。这表明军机处A. 可以避免大臣专权B. 逐渐成为中枢机构C. 与内阁的地位相当D. 已失去其绝密特性【答案】B【解析】A材料没有体现,排除;由材料“至八年时专管军务,而十年成立军机处时已要求知会(即以文书的形式告知)各省”,可见军机处的权力在逐渐增大,逐渐成为中枢机构,故选B;清朝时期,内阁名存实亡,处于有职无权的境地,排除C;军机处具有保密性好的特点,但本身不是绝密的,排除D。故选B。 7.根据罗马法,若要使物品交易成功,就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以现金或现物进行交易;须有五个证人和一名司秤在场,他们皆应是罗马公民;物件的转移必须在当事人双方在场时当面进行;在进行转让仪式时,必须经过某种正式的手势和言语的阐述。这些条件缺一不可。由材料信息可知该法A. 强调保护私有财产B. 极力维护贵族的特权C. 有利于调解贸易纠纷D. 体现了注重形式和程序化的特征【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能力,本题考查罗马法的相关内容,材料详细描述了,物品交易的过程及其条件,对物品交易的规定极为详细,由此可以看出罗马法比较重视形式和程序,所以选D。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罗马人的法律·罗马法的特点 8.《西方政治文化传统》评价雅典民主政治:“对平民治国能力的盲目崇拜以及平民群众权力的无限膨胀,使国家失去了有效的制衡机制。”实质上是:A. 否定公民民主政治B. 批判过度的直接民主C. 肯定国家制衡机制D. 肯定专制中央集权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材料体现的是雅典民主制度的特点之一,即直接民主制的弊端。在古代雅典实行的直接民主制度,这虽有利于调动广大公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但忽视了公民素质的差异,由材料中“对平民治国能力的盲目崇拜”可知;造成了民主权力的滥用,如苏格拉底之死。所以应选B。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直接民主的弊端 9. 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西汉通过削弱周后势力分化相权 B. 北魏施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C. 宋代设立三司来分割丞相的财权 D. 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答案】C【解析】西汉通过内、外朝制衡分化相权,A项不选;三长制是配合均田制的地方基层组织形式,不能分割丞相的行政权,B项不选;军机处的设立不能消除皇权与相权的矛盾,D项不选;仅C项表述正确。 10. 古代雅典法律规定:如果公民试图自杀,必须事先提出申请,以获得批准;未经允许的自杀被视为犯罪行为。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A. 法律体系已达到完备的程度 B. 法律具有尊重生命价值的人文精神C. 公民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 D. 自杀有违崇尚自然法则的理性精神【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按照常理,自杀是个人的自愿行为,不受法律的过分约束,但该规定明显是限制这一自由的行为,说明C选项正确。限制自杀的规定的初衷不是为了尊重生命而是加强对个人的管制。如果“崇尚自然法则”应该不去自杀,两者逻辑上有矛盾。所以BD选项排除掉。法律体系的完备的程度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A选项排除掉。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特点 11. 雅典的陶片放逐法规定,每年召开的特别的公民大会,投票决定将那些严重威胁民主政治的人员流放海外。据此,下列行为中可能使公民遭到流放的是A. 不按时参加公民大会 B. 不同意授予外邦人公民权C. 为赢得个人政治声望资助贫穷公民 D. 拒绝参加城邦举行的戏剧表演【答案】A【解析】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理解,本题适合采用排除法不同意授予外邦人公民权是维护雅典民主政治的体现那,因此不会遭到流放,排除B;资助贫穷公民是正义事情,不会遭到流放,排除C;拒绝参加城邦举行的戏剧表演不会威胁到民主政治,排除D;不按时参加公民大会就扰乱了民主政治,显然A选项符合题意。【考点定位】雅典的民主政治 12.下列人物生活在西周时期,他们中无权被分封的是A. 张姓功臣B. 商王后裔C. 姬姓王族D. 夏姓大户【答案】D【解析】【详解】西周实行分封制,分封的对象是功臣、周王的子弟和商代的贵族,夏姓的大户不属于分封的对象,无权被分封,D符合题意;ABC均能成为被分封的对象,不符合题意。 13.与秦朝相比,两汉时政治制度的显著特点是:①加强相权②中央权力加强③监察制度不断加强④郡县与封国并存A. ①②③④B. ②③④C. ②③D. ①②④【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因为中外朝制度的设立,两汉时期的相权被不断削弱,①错误。推恩令的实行,加强了中央集权,②正确。刺史的设立,加强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③正确。汉朝初年,实行郡县与封国并存,④正确。故正确选项为B。 14.“(本朝)惟军机处恭拟上谕为至要。……诰诫臣工,指授方略,查核政事,责问刑罚之不当者,谓之寄信。寄信密封交兵部用马递,或三百里,或四五六百,或至八百里以行。其内外臣工所奏事经军机大臣定议,取旨密封,递送亦如之。”这说明清代军机处A. 由满汉高级官员组成B. 是制约君权的重要机构C. 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D. 有权裁决国家军政大事【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寄信密封交兵部用马递,或三百里,或四五六百,或至八百里以行。取旨密封,递送亦如之”等信息说明军机处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故本题选择C。其他选项均与题干信息不符。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清朝军机处 15. 据史料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有一天问大臣:“天下谁最快活?”有的说:“金榜题名。”有的答:“功成名就。”朱元璋不以为然,大臣万钢回答说“畏法度者快活”时,却极为赞赏,随后对其委以重任。朱元璋赞赏万钢并委以重任的原因是( )。A. 其他大臣的回答不科学 B. 朱元璋用人标准混乱C. 万钢强调对专制君权的服从 D. 其他大臣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理解问题的能力。由“畏法度者快活”可知万钢的回答迎合了朱元璋巩固专制统治的意愿。其他三项都没有体现。考点:明朝政治制度点评:明清君主专制呈现出的特点:①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明清时期强化君主专制制度,既继承了前朝的一些做法,又在此基础上采取了一些新的举措。②程度空前强化,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监察、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③体现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因为它表明封建制度仅靠正常的统治措施已无法维持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压迫,因而只得靠强权,靠皇权的绝对化、特务统治,靠制造冤狱来加强对人民的镇压和思想控制。) 16. 人们通过电视剧《宰相刘罗锅》认识了清朝官吏刘墉。但是,有历史学家认为这个电视剧犯了历史性错误,最有可能的理由是A. 刘墉不是驼背,所以不能称为“刘罗锅”B. 丞相制度在明朝已经被废除了,所以称“宰相刘罗锅”会误导观众C. 没有刘墉这个人D. 刘墉不是驼背,也不是宰相,所以剧名错误【答案】B【解析】【分析】略【详解】根据所学,丞相制度在明朝已经被废除了,清代没有宰相,所以称“宰相刘罗锅”会误导观众,B符合题意。 17.易中天先生在《帝国的终结》一书中写道:“作为集权主义者,尤其是那些倾向于专制和独裁的‘雄略之主’,几乎没有一个人会认为前朝的覆亡乃是因为过度的集权。他们只会得出相反的结论,因此,他们的吸取教训,也只能是专制、专制、再专制,集权、集权、再集权。”汉武帝、宋太祖、明成祖这些“雄略之主”加强专制集权的相似措施是A. 设立新的中枢权力机构,分割削弱相权B. 设立新的中枢权力机构,加强专制皇权C. 沿用秦朝以来的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D. 通过科举制和监察制,加强官僚队伍建设【答案】B【解析】汉武帝建立内朝,以削弱三公所代表的外朝势力而加强皇权;宋太祖设立二府三司制来加强皇权削弱相权;明成祖则设立了内阁来加强皇权,故B项正确;A项不符合明太祖;CD项不符合题意。 18. 读书人可以凭文才武略竞争高低,从而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是得益于我国古代的:( )A. 宗法制 B. 科举制 C. 世官制 D. 察举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题干中“读书人可以凭文才武略竞争高低,从而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实际上是指通过考试形式获取官职,A和C都是通过世袭得到官职,与题干主旨相悖,排除,D项是指通过在职官员考查品行等,向皇帝推荐,也与“读书人凭文才武略竞争高低”无关,只有科举制是通过考试选官,“学而优则仕”,答案为B。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点评:此题难度中等,实际是是考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这一知识点,考查的是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19. 为了改变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分割宰相的权力,以便于皇帝总揽大权,北宋设 ①参知政事 ②三司使 ③刺史 ④节度使A. ①②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答案】A【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对中央集权制度的了解。根据所学,刺史是西汉设立的,最初是监察地方,节度使设立于唐朝,是管理地方的机构;参知政事和三司使是宋代设立的,分割宰相行政权和财权的。因此答案为A。 20. 下图反映了安徽省在不同时期所属行政区划的沿革状况,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 )A. ①②③ B. ②①③ C. ③②① D. ③①②【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地方的行政区划 ,即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属于中等题。解题关键是知道不同时期中央对地方的行政制度,图①为行省,应是元朝,图②为郡县制,应为秦朝,图③为诸侯国,应是西周时期实行的分封制,故C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分封制、行省制、郡县制 21.唐朝和元朝,在中央机构中负责全国行政事务的官僚机构分别是A. 尚书省和门下省B. 中书省和军机处C. 门下省和枢密院D. 尚书省和中书省【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三省都是丞相,但中书、门下和尚书省分别负责政令的草拟、审核和执行,尚书省成为最高行政执行处理事务的机构;而元朝最高行政机构是中书省,故D项正确,排除A;军机处是清朝实行,B错误;枢密院负责的是军事,故C错误。 22.美国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评价说:“秦(朝)统治虽然如此短命,却给中国留下了深刻且持久的印记。”在政治方面,秦朝给中国“留下深刻持久的印记”的是A. 三公九卿制度B. 郡县制C. 刺史制D.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秦(朝)的统治虽然如此短命,却给中国留下了深刻且持久的印记。”在政治方面最大的贡献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故D正确;AB三项都只是这个制度的其中一个方面,C项是开创于汉代的制度。【点睛】秦始皇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历代沿用,影响深远。这个制度包含皇帝制度、中央的三公九卿制度、地方的郡县制。 23.为雅典民主政治做出重要贡献人物有①伯利克里②梭伦③亚历山大④克利斯提尼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答案】C【解析】【详解】伯利克里、梭伦、克里斯提尼的改革都为雅典民主政治做出贡献,①②④正确。亚历山大是马其顿国国王,不属于为雅典民主政治做出贡献的人物,③错误。故答案为C;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24.雅典民主政治A. 从根本上限制了奴隶主阶级的利益B. 民主不仅仅限于男性公民,妇女也同样享有C. 阻碍了雅典社会的进步D. 既是伟大文明的催化剂,又是社会不公的一种暴力机器【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雅典民主制的实质是维护奴隶主贵族阶级利益的,故A错误;结合所学可知,雅典民主只是雅典城邦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奴隶、妇女、外邦移民没有民主权力,故B错误;结合所学可知,雅典民主促进了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事业的迅速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故C错误;结合所学可知,雅典民主在促进雅典社会发展的同时,又残忍地窒息、限制了另一部分社会成员的自身发展,因此它既是伟大文明的催化剂,又是社会不公的一种暴力机器,故D正确。 25.伯里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有了新的进展,表现在A. 成立“十将军委员会”B. 设立五百人会议C. 制定“陶片放逐法”D. 给从事公职的公民发放津贴【答案】D【解析】【详解】伯里克里统治时期国家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答案为D;克里斯提尼时期设立“十将军委员会”、五百人会议和实行陶片放逐法,ABC错误。【点睛】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高考一般从以下角度考查:①雅典民主政治确立的过程;②雅典民主政治的机构、特点;③雅典民主政治的影响;④雅典民主政治与其他国家政治制度的比较。 26.在古罗马的法律中引用了这样一个案件:在一个公共广场上,一名理发师为一名奴隶刮胡子。另外两个人在附近玩球,其中一个人不小心用球砸到了理发师,导致他割破了奴隶的喉咙。依据罗马法,在公共场所刮胡子是愚蠢的,因此奴隶本人对该事件负责。这表明罗马法A. 本质是维护私有制和贵族利益B. 保障平民权益,实现社会公平C. 有利于调解矛盾,规范行为D. 是古代世界最完备的法律【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察罗马法的内容与作用。题干中“依据罗马法,在公共场所刮胡子是愚蠢的”说明无论奴隶还是奴隶主都得遵循法律的规定。古罗马法律是维护奴隶主统治的工具,但在一定能够程度上调和了奴隶和奴隶主之间的关系,维护了正义,A、B项错误;D项从材料上没有体现。故答案选择C项。考点:本题以对《罗马法》中记载的案例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点评:关于罗马法,高考多用新情境、新材料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命题,考查罗马法发展历程及其基本原则。 27.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A. 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 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 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 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题干反映的是分封制。分封制扩大了周朝的统治疆域,有利于中原文化的传播,因此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故A项正确。分封制是关于中央与对方的关系,而且周朝时统治集团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制度是在秦统一后正式确立的,排除B;分封制下地方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没有实现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排除C;从题中的“武王弟”“周公长子”“召公奭”可以看出,分封的对象多为贵族,但没有反映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排除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28.魏晋时期,人口不过汉代的几分之一,州、郡、县数却不断增殖,远过东汉。此举主要是为了( )A. 开发江南地区 B. 加强控制地方 C. 强化君主权威 D. 顺应民族融合【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地广人稀,为加强对地方的有效控制,故要增加地方管理机构,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开发江南地区,而是主要在江南地区设置郡县,排除A。郡县的设置,属于地方管制,主要是为了强化中央集权不是为了强化君主专制,排除C。郡县的设置主要是在汉族统治地区,没有加强民族融合的特点,排除D。 29.《十二铜表法》规定:“凡在自己的土地和邻地之间筑篱笆的,不得越过自己土地的界限;筑围墙的应留空地一尺;挖沟的应留和沟深相同的空地;掘井的应留空地六尺;栽种橄榄树和无花果树的,应留空地九尺;其他树木留五尺。”该法令说明古罗马A. 利用法律调解公民之间的纠纷B. 通过法律保护公民私有财产C. 用法律维护市容市貌D. 用法律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凡在自己的土地和邻地之间筑篱笆的,不得越过自己土地的界限;筑围墙的应留空地一尺;挖沟的应留和沟深相同的空地;掘井的应留空地六尺;栽种橄榄树和无花果树的,应留空地九尺;其他树木留五尺。”即可说明古罗马的法律通过严格明确的法律条文规范社会行为。故选A。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罗马的法律·罗马法的特点 30. 图为古罗马正义女神象。它体现了罗马法的诸多原则,如高擎的秤体现的是裁量公平,手握利剑体现的是法律的强制力。据此,双眼蒙布所体现的原则是,法官审案应( )A. 主要依据道德良知B. 侧重听取证人证言C. 不受表象迷惑洞察事实真相D. 排除一切干扰遵从民众意愿【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罗马法的原则,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双眼蒙布”的内涵。图片中“正义女神双眼蒙布”,这体现了法官在审案时要抵御各种利益或情感的诱惑以洞察事实真相,来作出公正的判决,实质上体现了罗马法的公平公正原则。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依据道德良知审案,不在于是否“双眼蒙布”,故A项错误;很显然,法官“双眼蒙布”只通过“听”证人的证言,不能保证审判的公平公正,故B项错误;同样“双眼蒙布”也不能保证排除一切干扰,故D项错误。【考点定位】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罗马法的原则 二、非选择题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吕思勉《中国制度史》材料二 天下之士,什什伍伍,戴破帽,骑蹇驴,未到门百步,辄下马奉币刺,再拜以谒于典客者,投其所为之文,名之曰“求知己”。如是而不问,则再如前所为者,名之曰“温卷”。如是而又不问,则有执贽于马前,自赞曰“某人上谒”者。————唐《文献通考》卷二九《选举二》材料三 宋代确立了三级考试制度,地方主持的选拔初试称之为“乡试”。……全国性的选拔考试,即省试,由皇帝临时任命主考官。……皇帝亲自主持的殿廷复试,称之为“殿试”,经殿试而最终录取者,即为“天子门生”。考试之前,被指定的考官全部进入贡院,考试期间不得私自外出或会见亲友。……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注:糊名)、“誊录”。据学者统计,唐代290年,共取士6603人。……两宋310年,仅正奏名进士即达43000人之多,,当时的135位宰相中,90%以上是通过科举以及太学三舍考选等途径获得出身的。(注:宋代科举考试录取时,分“正奏名”与“特奏名”两类。经过中央省试合格的举人,称“正奏名”;因多次落地且年高而在殿试时另立名册、受到特殊照顾者,称“特奏名”。整个宋代特奏名录取数目,大约占全体录取数的45%左右。)————摘自《中华文明史》第三卷和《中国科举考试制度》材料四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时期的选官制度有哪些?(2)概括材料二中唐朝科举存在的现象,试说明其不利影响。(3)据材料三,说明宋代科举考试的特点。 (4)结合材料一与材料三,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5)据材料四,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答案】(1)察举制、九品中正制。(2分)(2)现象:考生向主考投呈作品(或投卷),以博得主考的赞赏。(2分)不利影响:请托之风盛行,主考与中举者形成特殊关系,导致政治腐败。(2分)(3)严格考试程序,对科举取士过程控制日趋严密,强化对考生和考官双方的防范,以求公平。(2分)(4)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3分)体现“公平”、“择优”的机制原则;提高官僚队伍素质,促进官僚体制完善,加强皇权专制。(3分)(5)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4分)【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当然,读懂材料并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材料题的关键因素。(1)两汉时期,为了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的管理选拔制度。这套制度包括察举、皇帝征召等内容。察举制度的一种延续和发展,或者说是察举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九品中正制,在汉末也出现了。选官制度与用人政策是我国历代封建政府巩固统治的措施之一,在封建社会也是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重要内容之一。(2)此小问涉及到内容是:科举制。科举制度是古代读书人,参加选拔考试的制度。它是历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考试制度,打破世家大族的特权垄断;提高官员素质与行政效率;保证了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社会稳定;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有利于重学风气的形成。但是,使儒学成为统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官僚队伍壮大,但导致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所以就出现了材料二中出现的种种现象和不利影响。(3)宋代的选官制度,当时并没有八股选士的说法,其官吏的选任,沿用唐代的科举制度,但宋代由于经济上的发展和门阀制度的衰落,科举考试向庶族地主及中小地主知识分子广泛开放。对于士大夫,正如陈傅良在《答林宗简》所说的“家不尚族谱,身不重乡贯”,只要文章、诗赋合格,就可录取,这是扩大统治阶级基础的重要措施。但是,考试的程序更为严格,对科举取士过程控制日趋严密,强化对考生和考官双方的防范,例如,实行誊抄的“朱卷”等,以求公平。(4)科举制度是为了选才,也是能够选出传统社会的真才并委以重任的。许多“论者”把科场上的作弊如挟带、替考、贿赂考官、通关节等说成是科举制的弊端,认为晚清科场作弊盛行说明科举制黑暗。实际上,从宋代以后基本定型的科场条规来看,作弊是人的问题,而不是制度本身的问题,就是现在的高考也会有作弊现象。从材料一与材料三的内容来看,科举考试,尤其是宋代的“三级考试制度”更有利于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徇私舞弊的发生;扩大人才、官员的来源,提高从政人员的素质;更重要的是体现“公平”、“择优”的机制原则。(5)科举制度虽已废除百年,离我们远去,但它所体现的考试、选拔人才的客观、公平、公正,仍值得借鉴、承继。在无法限制不正当权力的时候,只有严格考试才最为公平,为“底层”提供了改变命运的可能,虽然弊端明显,但是没有更好的选择。我国作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最不缺的就是“人”,所以要想把真正的人才选拔出来,目前主要途径仍然是考试,因为只有通过考试才能体现出“客观公平的理念”,才能保证和利于社会的良性发展。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汉时期人才选拔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唐朝时期人才选拔制度.科举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宋朝时期科举制度的发展.三级考试制度的出现推广 32.法治社会逐步取代人治社会,是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又是政治文明的重要方面。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冶民无常,唯以法治……明和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皮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法者,王之本也。”——《韩非子心度》材料二:朱元璋对其孙子朱允炆说:“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汝治平世,刑自当轻,所谓刑罚世轻世重也。”材料三 罗马法对债权的规定和解释是一项重要内容。它制定了解决各类债务纠纷时适应的条款,而且特别明晰地规定了契约的各种形式,以及契约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材料四 《民法大全》包括《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总论》《学说汇纂》和《查士丁尼新赦》。其中,《法学总论》是关于人、物、继承、契约和诉讼等方面的法律。材料五 罗莫洛是一个仁慈、善良的贵族,也是罗马一支军队的首领。他生前立遗嘱,希望把他一半的财产捐给那些跟随他作战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但公元前450年,罗莫落死后,他的家人却不履行罗莫洛的遗嘱,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因此将他的家人告上了法庭,结果,法官却判定那些跟随罗莫洛作战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败诉。(1)材科一,二法治思想的核心各是什么?(2)材料三反映了罗马法的什么核心内容?为什么它会成为核心内容?(3)根据公元前449年颁布的《十二铜表法》,死者的财产需按其遗嘱进行处理,为什么材料五中,法官却判处那些跟随罗莫洛作战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败诉?(4)当罗马法学家积极编纂法典时,中国人编纂了《秦律》,从法律体现的意志看,两者有什么异同?【答案】(1)法律是君主制定的,是其统治的重要手段,法律的核心是“刑罚”;要适时调整刑罚的轻重程度以维护君主权威,保障君主专制统治。(2)核心内容:承认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保护公民的财产权。原因:随着版图的扩大,财产纠纷增多。(3)因为当时只有习惯法,还未诞生成文法,法官根据习惯法,压迫平民、袒护贵族,偏袒作为贵族的罗莫洛家族。(4)中国秦朝颁布的《秦律》是君主专制下君主意志的体现,而罗马法是当时平民斗争的结果,部分体现民意,但两者从根本上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解析】【详解】(1)材料一的核心内容:依据材料“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法者,王之本也”可以得出法律是君主制定的,是其统治的重要手段,法律的核心是“刑罚”。材料二核心内容:根据材料“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汝治平世,刑自当轻,所谓刑罚世轻世重也”可以得出要适时调整刑罚的轻重程度以维护君主权威,保障君主专制统治。(2)核心内容:根据材料“罗马法对债权的规定和解释是一项重要内容。制定了解决各类债务纠纷时适应的条款”可知核心内容是承认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保护公民的财产权。原因:联系所学可知罗马法实行时期,罗马公民与非公民的矛盾上升,财产纠纷的增多,导致法律的形成。(3)《十二铜表法》颁布于公元前449年,材料五发生的时间是“公元前450年”是在《十二铜表法》的前一年的案例,当时只有习惯法,贵族垄断了立法权并任意曲解,所以才会出现压迫平民,袒护罗莫洛家族。(4)异:主要从两个国家制定法律的机构和原因方面来分析。中国是君主专制的产物,体现统治阶级的利益;罗马法是平民长期斗争的结果,体现了一部分民意。同:根据所学可知法律都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