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移民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展开
甘肃省永靖县移民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化学期中考试卷
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a -23 Cl-35.5 Mg-24 Fe-56 Cu-64 S—32 I—127
第 Ⅰ 卷 (共计51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7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51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用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78g过氧化钠晶体中,含2NA个阴离子
B. 常温常压下,22.4L氦气含有NA个氦原子
C. 在O2参与的反应中,1 mol O2作氧化剂时得到的电子数一定是4NA
D. 常温下16g O2与O3的混合气体中含氧原子数为NA
【答案】D
【解析】
【详解】A.过氧化钠的阴离子是O22-,78g过氧化钠是1mol,其晶体中含NA个阴离子,A错误;
B.常温常压下22.4L氦气不是1mol,B错误;
C.在O2参与的反应中,1 mol O2作氧化剂时得到的电子数不一定一定是4NA,例如氧气和钠反应生成过氧化钠,C错误;
D.常温下16g O2与O3的混合气体中含氧原子的物质的量是,其中氧原子数为NA,D正确。
答案选D。
2.下列关于胶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胶体粒子不能透过滤纸
B. 胶体和溶液的本质区别是胶体能发生丁达尔现象
C. 胶体带电,故在电场作用下会产生电泳现象
D. 用渗析的方法净化胶体时,使用半透膜只能让小分子和离子通过
【答案】D
【解析】
【详解】A、溶液、胶体粒子均能透过滤纸,故A错误;
B、胶体和溶液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胶体的分散质微粒直径介于1~10nm之间,而溶液的分散质微粒直径小于1nm,故B错误;
C、胶体是电中性的,不带电,在电场作用下会产生电泳现象证明胶体中的胶粒是带电的,故C错误;
D、用渗析的方法可以分离胶体和溶液,溶液能通过半透膜,而胶体不能,半透膜只能让小分子和离子通过,故D正确;
故选D。
3.常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 pH=1的溶液中: Fe2+、NO3-、SO42-、Na+
B. 由水电离的c(H+)=1×10-14 mol·L-1的溶液中:Ca2+、K+、Cl-、HCO3-
C. c(H+)/c(OH-)=1012的溶液中: NH4+、Al3+、NO3-、Cl-
D. 加入苯酚显紫色的溶液: K+、ClO-、SO42-、SCN-
【答案】C
【解析】
【详解】A、pH=1的溶液呈酸性,NO3-在酸性溶液中会将Fe2+氧化,即H+、NO3-、Fe2+不能共存,A不符合题意;
B、由水电离的c(H+)=1×10-14mol·L-1的溶液可能显酸性,也可能显碱性;无论是在酸性溶液中,还是碱性溶液中,HCO3-都不能大量存在,B不符合题意;
C、c(H+)/c(OH-)=1012,Kw=c(H+)·c(OH-)=10-14(常温下),则c(H+)=0.1mol·L-1,溶液呈酸性,该组离子可以大量共存,C符合题意;
D、加入苯酚显紫色的溶液中含有Fe3+,Fe3+可以和SCN-发生络合反应,二者不能大量共存,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由水电离的c(H+)=1×10-14mol·L-1的溶液可能显酸性,也可能显碱性,比如1mol·L-1的HCl溶液中,c(H+)=1mol·L-1,则c(OH-)=1×10-14mol·L-1,由于溶液中OH-全部来自于水的电离,故由水电离的c(H+)=1×10-14mol·L-1,又比如1mol·L-1的NaOH溶液中,H+全部来自于水的电离,则溶液中由水电离的c(H+)=1×10-14mol·L-1。
4.分类是化学学习与研究的常用方法,下列分类正确的是
A. Na2O、MgO、Al2O3均属于碱性氧化物
B. 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均属于碱
C. 酸、碱、盐之间发生的反应均属于复分解反应
D. 混合物、分散系、胶体从属关系如右图所示
【答案】D
【解析】
【详解】A.Al2O3属于两性氧化物,选项A不正确;
B.石灰石属盐、生石灰属碱性氧化物,选项B不正确;
C.酸、碱、盐之间发生的反应多属于复分解反应,也有特殊的如:硝酸溶解Fe(OH)2时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选项C不正确;
D.分散系属混合物,胶体是分散系里的一种。
选项D正确。
5.2011年9 月29日,“长征-2F”运载火箭成功将“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送上太空,火箭中使用的燃料是偏二甲肼(CH3-NH-NH-CH3)和四氧化二氮(N2O4)。在火箭升空过程中,燃料发生反应:CH3-NH-NH-CH3+2N2O4→2CO2+3N2+4H2O提供能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该燃料绿色环保,在燃烧过程中不会造成任何环境污染
B. 该反应中N2O4是氧化剂,偏二甲肼是还原剂
C. CO2是氧化产物,N2是还原产物
D. 每有0.6 mol N2生成,转移电子数目2.4NA
【答案】B
【解析】
【分析】
反应中,偏二甲肼中碳和氮的化合价都升高,四氧化二氮中氮的化合价降低。
【详解】A.该燃料燃烧产物是CO2、N2绿色环保,但是在燃烧过程中燃料不完全燃烧及氧化剂N2O4外溢都会造成环境污染,错误;
B.在该反应中N2O4中的N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是氧化剂,偏二甲肼中的N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是还原剂,正确;
C.CO2是氧化产物,N2既是氧化产物也是还原产物,错误;
D.每有0.6 mol N2生成,转移电子数目为3.2NA,错误。
6.工业上用铝土矿(主要成分为Al2O3,含Fe2O3杂质)为原料冶炼铝的工艺流程如下: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NaAlO2+CO2+2H2O=Al(OH)3↓+NaHCO3
B. 反应①、过滤后所得沉淀为氢氧化铁
C. 图中所示转化反应都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D. 试剂X可以是氢氧化钠溶液,也可以是盐酸
【答案】A
【解析】
【详解】综合分析工艺流程图可知,试剂X只能是氢氧化钠溶液,Al2O3溶于氢氧化钠溶液得到NaAlO2溶液,Fe2O3与氢氧化钠溶液不反应,所以反应①、过滤后所得溶液乙为NaAlO2溶液,沉淀为Fe2O3;Y为CO2,向NaAlO2溶液中通入过量CO2的化学方程式为NaAlO2+CO2+2H2O=Al(OH)3↓+NaHCO3;电解熔融Al2O3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综上分析正确答案为A。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1 L水中溶解了58.5gNaCl,该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 mol/L
B. 从1L2mol/L的H2SO4溶液中取出0.5L,该溶液的浓度为1mol/L
C. 配制500mL0.1 mol·L-1的CuSO4溶液,需8.0g 无水CuSO4
D. 中和100mL1mol/L的H2SO4溶液,需NaOH为4.0 g
【答案】C
【解析】
【详解】A,1L水为溶剂体积而不是溶液的体积,错误;
B,溶液的浓度与溶液的体积多少无关,错误;
C,500mL0.1 mol·L-1的CuSO4的物质的量为0.5mol,质量为0.5mol×160g/mol=8.0g,正确;
D,中和100mL1mol/L的H2SO4(0.1mol)溶液,需NaOH0.2mol,质量为8.0 g,错误;
故选C。
8.0.6mol·L-1Fe2(SO4)3和1.2mol·L-1CuSO4的混合溶液200mL,加入一定量铁粉充分反应后,测得溶液中Fe2+与Cu2+物质的量之比为2:1,则加入铁粉的物质的量为( )
A. 0.30mol B. 0.22mol C. 0.16mol D. 0.48mol
【答案】C
【解析】
【详解】溶液中铁离子和铜离子的物质的量分别都是0.24mol。由于铜离子的氧化性弱于铁离子的,所以首先是铁离子氧化单质铁,方程式为2Fe3++Fe=3Fe2+,如果铁离子完全反应,则生成亚铁离子是0.36mol,此时溶液中Fe2+与Cu2+物质的量之比为3︰2,这说明溶液中单质铁也和铜离子反应,方程式为Fe+Cu2+=Fe2++Cu。设和铜离子反应的单质铁是x,则消耗铜离子是x,生成亚铁离子是x,所以有=2,解得x=0.04mol,所以加入的铁粉是0.12mol+0.04mol=0.16mol,答案选C。
9.向四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不同的无色溶液并进行如下操作,其中结论正确的是
选项
操作
现象
结论
A
滴加BaCl2溶液
生成白色沉淀
原溶液中有SO42—
B
滴加氯水和CCl4,振荡、静置
下层溶液显紫红色
原溶液中有I-
C
用洁净的铂丝蘸取溶液进行焰色反应
火焰呈黄色
原溶液中有Na+、无K+
D
滴加几滴稀NaOH溶液,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
试纸不变蓝
原溶液中无NH4+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详解】A.滴加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原溶液中也可能含有CO32-、SO32-、Ag+等,故A错误;
B.滴加氯水和CCl4,下层溶液显紫红色说明产生了碘单质,氯水为强氧化性溶液,则溶液中存在强还原性的I-,氯气置换出了碘单质,故B正确;
C.用洁净的铂丝蘸取溶液进行焰色反应,火焰呈黄色,说明原溶液中有Na+,但并不能说明溶液中无K+,因为检验K+需通过蓝色钴玻璃观察火焰,故C错误;
D.NH3极易溶于水,若溶液中含有少量的NH4+,滴加稀NaOH溶液不会放出NH3,检验NH4+的正确操作:向原溶液中滴加几滴浓NaOH溶液,加热,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若试纸变蓝则证明存在NH4+,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10.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该物质能发生缩聚反应
B. 该物质的核磁共振氢谱上共有7个峰
C. 该物质遇FeCl3溶液显色,1mol该物质最多能与含1mol Br2的溴水发生取代反应
D. 1 mol该物质最多消耗Na、NaOH、NaHC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2:1
【答案】B
【解析】
【详解】A.该物质含有羧基、酚羟基,因此能发生缩聚反应,A正确;
B.该物质分子中含有8种不同的H原子,因此其核磁共振氢谱上共有8个峰,B错误;
C.该物质含有酚羟基,遇FeCl3溶液显色,由于酚羟基是邻对位定位基,所以1mol该物质最多能与含1mol Br2的溴水发生取代反应,C正确;
D.羧基、酚羟基可以与金属钠反应;羧基、酚羟基可以与NaOH发生反应;NaHCO3只能与羧基发生反应。1 mol该物质最多消耗Na、NaOH、NaHC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2:1,D正确。
答案选B。
11. 有一真空储气瓶,净重500g。在相同条件下,装满氧气后重508g,装满另一种气体X 时重511g,则X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A. 44 B. 48 C. 64 D. 71
【答案】A
【解析】
【详解】储气瓶净重500g.在相同条件,装满氧气后重508g,则氧气的质量为508g-500g=8g,装满某一种气体X时重511g,则X的质量为511g-500g=11g,在相同的条件下气体的体积相等,则由n=可知气体的物质的量相等,设X的相对分子质量为x,则有:=,x=44,故选A。
12.甲酸甲酯、乙酸丁酯、丙酸甲酯组成的混合酯中,若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0%,那么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A. 10% B. 15% C. 20% D. 无法确定
【答案】A
【解析】
【详解】三种酯均符合通式CnH2nO2,即C∶H=1∶2,若氧元素质量分数为30%,则C、H两元素的质量分数之和为70%,故H的质量分数为70%×=10%。
13.由两分子乙炔聚合得到CH2=CH—C≡CH ,继续和氯化氢发生加成反应得到CH2=CH—CCl=CH2,所得产物加成聚合后得到354gCH2CH=CClCH2,则所需乙炔质量为( )
A. 624g B. 416g C. 312g D. 208g
【答案】D
【解析】
【详解】链节CH2CH=CClCH2的分子量为88.5,则n==4mol,根据CH2=CH-C≡CH的结构可知,需要8mol乙炔分子,则所需乙炔的质量为8mol×26g/mol=208g,故选D。
14.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A. 醋酸钠的水解反应 +H3O+=CH3COOH+ H2O
B. 碳酸氢钙与过量的NaOH溶液反应Ca2++2+2=CaCO3↓+ 2H2O+
C. 苯酚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 C6H5O—+ CO2+ H2O=C6H5OH+
D. 稀硝酸与过量的铁屑反应 3Fe+8H++2=3Fe3++2NO↑+4 H2O
【答案】B
【解析】
【详解】A错误,该反应是CH3COOH电离的逆反应,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CH3COO-+H2OCH3COOH+OH-;
B正确;
C错误,CO2和苯酚钠溶液反应生成NaHCO3,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C6H5O-+CO2+H2O=C6H5OH+HCO3-;
D错误,过量的Fe会继续和Fe3+反应生成Fe2+,且该反应的电荷不守恒,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3Fe+8H++2NO3-=3Fe2++2NO↑+4H2O;
故选B。
【点睛】CO2和苯酚钠溶液、次氯酸盐溶液反应均得到NaHCO3,产物与CO2的量无关。
15.甲、乙、丙、丁分别是Al2(SO4)3、FeSO4、NaOH、BaCl2四种物质中的一种,若将丁溶液滴入乙溶液中,发现有白色沉淀生成,继续滴加则沉淀消失,丁溶液滴入甲溶液时,无明显现象发生,据此可判断丙物质是( )
A. Al2(SO4)3 B. NaOH C. BaCl2 D. FeSO4
【答案】D
【解析】
【分析】
若将丁溶液滴入乙溶液中,发现有白色沉淀生成,继续滴加则沉淀消失,应为NaOH和Al2(SO4)3的反应,则丁为NaOH,乙为Al2(SO4)3,丁溶液滴入甲溶液中,无明显现象发生,只有BaCl2与NaOH不反应,则甲为BaCl2,丙为FeSO4,最后剩余的为丙物质。根据此分析进行解答。
【详解】丁溶液滴入乙溶液中,发现有白色沉淀生成,继续滴加则沉淀消失,应为NaOH和Al2(SO4)3的反应,Al2(SO4)3+6NaOH═2Al(OH)3↓+3Na2SO4、Al(OH)3+NaOH═NaAlO2+2H2O,现象为先生成白色沉淀,后沉淀溶解,丁溶液滴入甲溶液中,无明显现象发生,甲为BaCl2,丙为FeSO4,故答案选D。
16.下列有关NaHCO3和Na2CO3性质的比较中,正确的是 ( )
A. 热稳定性:Na2CO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