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市第十八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展开甘肃省武威市第十八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每空1.5分,共计45分)
古代诗歌或名言中往往包含着丰富而深刻地理知识。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 气候 B. 地形
C. 土壤 D. 水文
2.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诗句,反映了生态系统的( )
A. 物质循环关系 B. 能量流动关系
C. 生态金字塔关系 D. 食物链关系
3. “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反映的主要物质循环是( )
A. 大气环流 B. 水循环
C. 生物循环 D. 地壳物质循环
【答案】1. B 2. A 3. B
【解析】
【1题详解】
由于地形的差异,使得平原、山区的气温不同,从而造成花期的差异。山地垂直差异造成气温差别才使生物花期不同。“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地形,B正确。和气候、土壤、水文没有直接关系,ACD错误。故选B。
【2题详解】
植物遗体被微生物分解为简单无机物,可以被其他生物重新利用。根据诗句来理解“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物质的一种转化过程,反映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关系。A正确,BCD错误。没有体现能量流动关系、生态金字塔关系、食物链关系。故选A。
【3题详解】
水循环是地理环境物质循环的一种重要方式。“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 百川东到海是地表径流流入海洋,何日复西归说的是水汽输送、大气降水,反映的主要物质循环是水循环,B正确。故选B。
【点睛】“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是形容横断山的气候和植被的垂直变化;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里的“天上”是指青藏高原。
读下图,回答以下三题。
4. 图中C点的昼长为( )
A. 24小时
B. 12小时
C. 20小时
D. 10小时
5. 图中所示日期,下列各地白昼最长的是( )
A. 太原 B. 长春
C. 南昌 D. 昆明
6. 图中C点在半年后的夜长为( )
A. 4小时 B. 10小时
C. 20小时 D. 24小时
【答案】4. C 5. B 6. C
【解析】
【分析】
北极圈出现极昼现象,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夜长越短,南半球相反,赤道上昼夜平分。
【4题详解】
可以采用数格法来判断C点的昼长,正反黑夜各一格,每格2小时,黑夜4小时,昼长20小时,C正确。
【5题详解】
图示日期为6月22日,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四个城市长春纬度最高,白昼最长,B正确。
【6题详解】
半年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昼夜长短正好相反,夜长为20小 时,C正确。
【点睛】本题难度适中。以6月22日光照图为材料,要求学生熟练判断昼夜长短。
下图阴影部分表示7月6日,非阴影部分表示7月7日,每条经线之间的间隔相等,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此时,B点的区时是 ( )
A. 7月6日3时 B. 7月7日6时
C. 7月6日6时 D. 7月7日3时
8. 此时,北京时间是( )
A. 7月7日14时 B. 7月8日14时
C. 7月7日17时 D. 7月8日17时
9. 有关A、B、C三点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三点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相同
B. 三点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相同
C. 三点角速度相同,线速度B点大于C点
D. 三点线速度相同,角速度A点大于B点
【答案】7. D 8. A 9. C
【解析】
【7题详解】
国际日界线和自然日界线分别为180°经线和0时经线。顺地球自转方向,过180°,日期 减一天,反之,加一天;顺地球自转方向,过0时经线,日期加一天,反之,减一天。据此和题意,可以判断出0时经线为90°W,B点位于非阴影区,为7月7日,每条经线之间相隔45°,B点经度 为45°W,故B点区时为7月7日3时(东加西减,经度差15°,时间差1小时)。D正确,ABC错误。故选D。
【8题详解】
由上题可知,0时经线为90°W,北京时间(120°E)为7月7日14时。A正确,BCD错误。故选A。
【9题详解】
全球(除极点外)自转角速度都相等为15°/h,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点递减,两极点角速度和线速度为零。A、B、C三点的角速度相等,纬度由低到高为A、B、C,故A、B、C三点的线速度为A>B>C。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分布规律:
(1)地球上自转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小,两极点为零。
(2)不考虑地形,纬度相同的地点,线速度相等。
(3)考虑地形,纬度相同的地点,地势高的线速度大。
(4)南北纬60°纬线上的线速度约等于赤道上的一半。
2、地球自转角速度的分布规律:
南北极点角速度为零,其余任何地点的角速度都相等。
黄赤交角是产生四季的原因。黄赤交角并非固定不变,现在约为23°26′,最大时可达24.24°,最小时为22.1°,变动周期约4万年。
读黄赤交角变动时回归线和极圈的变动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0. 黄赤交角为24.24°时( )
A. 热带的范围比现在小
B. 温带的范围比现在小
C. 寒带的范围比现在小
D. 极昼和极夜出现的范围比现在小
11. 地球上的太阳直射点( )
①移动周期约4万年
②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③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④最低纬度为22.1°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10. B 11. C
【解析】
【分析】
【10题详解】
当黄赤交角为24.24°时,回归线为24.24°,比23.5°度数增大;极圈为65.36°,比66.5°度数减小。热带为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区域,范围比现在大,A项错误;温带为回归线到极圈的区域,范围比现在小,B正确;寒带为极圈到极点区域,范围比现在大,C项错误;极昼和极夜出现在寒带,所以范围比现在大,D错误。故选B。
【11题详解】
材料中显示黄赤交角的变动周期为4万年,但并不是表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周期是4万年,①错;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地球上的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②③正确;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直射的最小纬度为0°,④错。C正确。故选C。
【点睛】本题难度适中,要知道黄赤交角变化后五带的变化,必须了解五带的划分方式。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规律。
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2. 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正确的顺序是( )
A. ①-②-③ B. ①-④-②
C. ②-③-④ D. ③-④-②
13. 使近地面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递减的是箭头(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12. B 13. B
【解析】
【12题详解】
大气吸收主要是地面辐射的能量,地面辐射能量来自于太阳辐射。根据箭头方向,①是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是地面辐射,③是大气逆辐射,④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正确的顺序是①-④-②,B对。A、C、D错。
【13题详解】
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距地面近,获得的地面辐射能量多,气温高,距地面远,获得的地面辐射能量少,气温低。结合上题分析,使近地面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递减的是箭头②,B对。A、C、D错。
读多哈(25.29°N,51.56°E)多年气候资料统计表,回答下列各题。
月份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气温(℃ ) | 17 | 17.9 | 21.2 | 25.7 | 31 | 33.9 | 34.7 | 34.3 | 32.2 | 28.9 | 24.2 | 19.2 |
降水量(mm) | 13.2 | 17.1 | 16.1 | 8.7 | 3.6 | 0 | 0 | 0 | 0 | 1.1 | 3.3 | 12.1 |
14. 对多哈气候影响较大的是
A. 副热带高压 B. 西风
C. 季风 D. 赤道低压
15. 多哈气候类型是
A. 地中海气候 B. 亚热带季风气候
C. 热带草原气候 D. 热带沙漠气候
16. 2022年世界杯将在多哈举行,从气候角度考虑,举行时间适合在
A. 1—2月 B. 4—5月
C. 7—8月 D. 10—11月
【答案】14. A 15. D 16. A
【解析】
【14题详解】
根据经纬度判断,多哈位于西亚地区。根据表中资料,多哈是热带沙漠气候。结合纬度判断,对多哈气候影响较大的是副热带高压,A对。西风、季风、赤道低压控制区降水多,B、C、D错。
【15题详解】
根据表中资料判断,多哈终年高温,降水很少,是热带沙漠气候,D对。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年降水量较大,A、B、C错。
【16题详解】
2022年世界杯将在多哈举行,从气候角度考虑,多哈是热带沙漠气候,根据表中资料,1—2月是北半球冬季,该地气温较低,适合时行比赛,A对。其它月份气温较高,不适宜比赛时行,B、C、D错。
读昆明准静止锋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7. 此锋面形成的季节多在( )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18. 此时贵阳附近的天气特征是( )
A. 阴雨连绵 B. 晴空万里
C. 大雪纷飞 D. 暴风骤雨
19. 据图分析影响昆明准静止锋的成因主要是( )
A. 暖气团势力强 B. 冷气团势力强
C. 地形影响 D. 海陆位置影响
【答案】17. D 18. A 19. C
【解析】
考查常见天气系统,准静止锋的特征及成因。
【17题详解】
读图,昆明准静止锋图中,有冷空气到达贵阳地区,此时是冬季北方冷空气南下过程中受到云贵高原阻挡,冷空气在此堆积,冷暖气团在此交汇形成的锋面停滞不前,形成准静止锋,所以此锋面形成的季节多在冬季,D对。A、B、C错。故选D。
【18题详解】
昆明准静止锋是北方冷空气南下过程中受到云贵高原阻挡,冷空气在此堆积,锋面在该地区徘徊形成的,无论冷锋还是暖锋锋面都向冷气团一侧倾斜,故准静止锋降雨区也在冷气团一侧,贵阳位于冷气团一侧,所以贵阳的天气特征是阴雨连绵,A对。B、C、D错。故选A。
【19题详解】
读图可以看到,准静止锋是南下冷空气和西南暖湿气流在这里相遇,受云贵高原阻滞,冷暖气团势力相当,形成锋面。所以,准静止锋的主要成因是地形影响,C对。A、B错。与海陆位置关系不大,D错。故选C。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世界简图
20. 下面对甲、乙两支洋流性质描述正确的是( )
A. 甲、乙皆为暖流 B. 甲为寒流,乙为暖流
C. 甲、乙皆为寒流 D. 甲为暖流,乙为寒流
21. 甲、乙两支洋流对流经地区的气候影响很大。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洋流增温增湿 B. 乙洋流降温减湿
C. 甲洋流降温减湿 D. 甲、乙洋流均增温增湿
【答案】20. B 21. C
【解析】
【分析】
【20题详解】
读图可知,甲洋流是秘鲁寒流,乙是北大西洋暖流,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1题详解】
甲洋流是秘鲁寒流,对流经地区降温减湿;乙是北大西洋暖流,对流经地区增温增湿,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
22.若图表示的是天体系统的层次结构,则下列表示正确的是( )
A. a为太阳系,b为银河系,c为总星系
B. a为银河系,b为河外星系,c为太阳系
C. a为银河系,b为太阳系,c为地月系
D. a为总星系,b为河外星系,c为太阳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若图表示的是天体系统的层次结构,abc表示的天体系统范围依次是减小、级别依次降低,a包含b,b包含c,即ABD错,C选项:a为银河系,b为太阳系,c为地月系符合条件,所以选C。
下图为某半岛地形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3. 该半岛火山活动频繁,是因为受到( )
A. 太平洋板块挤压的影响 B. 印度洋板块张裂的影响
C. 印度洋板块挤压的影响 D. 太平洋板块张裂的影响
24. 当地居民稳定的用电来源于( )
A. 地热能 B. 风能 C. 水能 D. 太阳能
【答案】23. A 24. A
【解析】
【23题详解】
结合经纬线和陆地轮廓图可知,该地位于纬度较高的太平洋西岸的俄罗斯堪察加半岛,是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挤压的消亡边界,受太平洋板块挤压的影响使火山活动频繁。故选A。
【24题详解】
从图上来看,此处是位于俄罗斯的堪察加半岛,此半岛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有丰富的地热能,所以当地居民用电主要也是依靠地热能。风能、太阳能不稳定;半岛面积较小,水能不丰富。故选A。
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及两幅地貌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5. 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中属于沉积岩的是
A. a B. b C. c D. d
26. 形成甲图所示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 波浪的侵蚀作用 B. 流水的堆积作用
C. 风力的侵蚀作用 D. 流水的侵蚀作用
27. 在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中,能反映乙图中岩石形成过程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25. C 26. D 27. A
【解析】
【25题详解】
据图可知,指向c的箭头表示固结成岩作用,属于外力作用,在外力作用下,只能转化为沉积岩。故图中属于沉积岩的是c,故C正确。
故选C。
【26题详解】
A.波浪的侵蚀作用是波浪在运动状态下改变地面岩石及其风化物的过程,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区,故A错误。
B.据图可知,图中乌江峡谷呈“V”型,是流水侵蚀的结果,与流水堆积无关,B错误;
C.图示为乌江峡谷,处于湿润地区,流水侵蚀作用显著,而风力侵蚀地貌多分布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故C错误;
D.读图可知,图中乌江峡谷呈“V”型,是流水下蚀的结果,故D正确;
故选D
【27题详解】
读图可知,乙图为六合桂子山石柱林,为火山喷出形成的岩浆岩,在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中,能反映乙图中岩石形成过程的是①。因为图中a为岩浆,b为岩浆岩。①代表的作用为上升冷却凝固。
A.①代表作用为上升冷却凝固,乙图为六合桂子山石柱林,为火山喷出形成的岩浆岩,故A正确;
B.②为外力作用,在其作用下形成沉积物,故B错误;
C.③为变质作用,在其作用下形成变质岩,故C错误;
D.④为重熔再生作用,形成岩浆,故D错误。
故选A
【点睛】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的过程是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再到新岩浆的产生的过程。河流水流有破坏地表并掀起地表物质的作用。水流破坏地表有三种方式,即冲蚀作用、磨蚀作用和溶蚀作用。
下图为我国三个地区植被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28. 图中三地按纬度由高到低的排序是
A. 丙—甲—乙 B. 甲—乙—丙
C. 甲—丙—乙 D. 乙—丙—甲
29. 引起甲、乙、丙三地针叶林分布高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 热量 B. 水分
C. 坡向 D. 地形
【答案】28. B 29. A
【解析】
【28题详解】
据甲、乙、丙三地基带的植被,雨林的纬度最低,针阔混交林的纬度最高,可推知三地按纬度由高到低的排序应是甲—乙—丙。B正确。
【29题详解】
甲、乙、丙三地纬度不同,山麓地带的热量有差异,随着海拔的上升,三地同一海拔的热量条件有差异,导致针叶林分布的高度不同。A正确。
30.读景观图和局部世界地图。
从d、b、a、c的景观变化,体现了( )
A.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B. 垂直地域分异
C. 非地带性分异
D.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答案】D
【解析】
【详解】地表获得的太阳辐射随着纬度发生变化,导致热量由赤道向两极方向递减,受其控制,形成了大致与纬线平行,沿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的热量带,热带、温带、寒带。植被、土壤等呈现出相应的变化,这就是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热量条件是产生这种分异的基础,水分条件对这种分异的产生也有重要影响。图中从d、b、a、c的景观变化,自然景观从热带季雨林带—热带荒漠带—亚寒带针叶林带—冰原带,导致该自然景观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热量,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D正确。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自然带更替受水分影响较大;垂直地域分异自然带随海拔出现更替;非地带性分异和海陆分布、地形、洋流有关;ABC错误。故选D。
二、综合题(55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年日照时数是指太阳直接辐射地面时间的一年累计值,以小时为单位。上图是我国某区域年日照时数分布图。
材料二 海南省文昌卫星发射中心建设工程于2014年10月中旬基本竣工。该发射中心可以发射正在研制的“长征五号”系列火箭与“长征七号”运载火箭。
(1)描述图示区域年日照时数的分布规律。
(2)说出图中乙区域年日照时数的范围。简要分析出现这个数值的原因。
(3)甲地所在的省计划在此建设一个太阳能发电站,向我国东部供能。试分析在此建设太阳能发电站的优势条件。
【答案】(1)大致由东南向西北递增。(4分)
(2)2 400小时<乙<2 600小时。(4分)乙位于祁连山东南段,可受到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的影响,降水较多,晴天偏少,日照时间较短。(8分)
(3)甲位于我国柴达木盆地中,海拔较高,空气稀薄,降水极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太阳能资源丰富;我国东部能源需求量大,消费市场潜力大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我国某区域年日照时数分布图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日照时数的分布规律、影响日照时数的原因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详解】(1)根据图中等值线数值可知,东南部等值线数值低,西北部等值线数值高,故年日照时数的分布规律是从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增。
(2)根据等值线数值的递变规律,可知甲、乙两区域年日照时数的范围。影响因素包括了纬度因素、地势高低和天气状况等。图中等值线的等值距为200,根据等值线“大于大的小于小的”的原则可知,乙处等值线大于2400小于2600小时。根据图中经纬度位置可知,乙地位于祁连山东南段,位于来自太平洋的暖湿气流的迎风坡,降水量多,晴天少,日照时间段。
(3)根据图中经纬度位置可知,甲地位于柴达木盆地,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的少;位于内陆地区距海洋较远,加之周围高山阻挡,水汽难以达到,降水量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太阳能丰富。我国东部能源需求量大,消费市场潜力大,
32.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1)请在图中的线段中标上箭头,用以表示出该地区的水循环过程。
(2)若图中山脉的最高峰为5 000 m,请指出图中河流的水源补给类型。
(3)如果该地区位于欧洲西部,请描述图中河流的水文特征。
(4)结合水循环原理,说明植被破坏对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答案】(1)箭头呈逆时针方向
(2)高山冰雪融水、大气降水、湖泊水、地下水。
(3)水量平稳,没有明显汛期,含沙量小,无结冰期。
(4)植被破坏,导致蒸发和蒸腾作用减弱,降水减少,气候变干旱;涵养水源能力降低,径流泥沙含量增大,湖泊调蓄作用减弱,流量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增大,易引发洪涝灾害;植被破坏,加剧上游侵蚀作用,沟谷加宽加深,加剧中下游沉积作用,冲积扇和河口三角洲增大。(答案合理即可)
【解析】
【详解】(1)图示地区的水循环类型为海陆间循环,据此判断箭头方向。海洋水蒸发,然后水汽输送至陆地,在陆地上空降水至地面,通过地表径流回流至海洋,故为逆时针方向。
(2)结合图中山脉的高度、湖泊、海洋等信息可判断河流的水源补给类型。山脉海拔较高,有高山冰雪融水,该地属于外流区,山地迎风坡形成大气降水补给,从图中看,还有湖泊水、地下水补给。
(3)如果该地区位于西欧,结合图中的植被可知该地的气候类型为温带海洋性气候,由此可知河流的水文特征。降水变化小,故水量平稳,没有明显的汛期;植被覆盖率高,故含沙量小;冬季温度在0℃以上,故无结冰期。
(4)根据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植被的破坏对蒸发、下渗、径流及地表形态都会产生影响。植被破坏,导致蒸发和蒸腾作用减弱,空气变得干燥,降水减少,气候变干旱;植被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能力降低,故径流泥沙含量增大;湖泊淤积,面积减小导致湖泊调蓄作用减弱,流量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增大,易引发洪涝灾害;植被破坏,流水洪峰水量增大,加剧上游侵蚀作用,沟谷加宽加深,到下游地区随着地势降低,大量泥沙沉积,冲积扇和河口三角洲增大。
3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维多利亚湖是世界第二大淡水湖,湖面海拔1134米,鱼类资源丰富。尼罗河鲈鱼是体型最大的淡水鱼之一,属肉食性鱼,原产于尼罗河、刚果河等非洲河流中。20世纪50年代,尼罗河鲈鱼被引入维多利亚湖,并迅速繁殖。该湖的尼罗河鲈鱼经捕捞、加工后多销往欧洲,成为昂贵的美食。图示意维多利亚湖的位置及周边水系。
(1)分析阻碍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的自然原因。
(2)分析尼罗河鲈鱼在维多利亚湖迅速繁殖的自然条件。
(3)分析尼罗河鲈鱼迅速繁殖对维多利亚湖鱼类资源及捕捞业的影响。
(4)说明尼罗河鲈鱼引进对维多利亚湖沿岸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
【答案】(1)(维多利亚湖)处于相对封闭的高原盆地中(北部唯一出口通向尼罗河);湖泊海拔高,尼罗河上游多瀑布,阻挡了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
(2)维多利亚湖湖面广阔,为体型大的尼罗河鲈鱼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湖中鱼类为尼罗河鲈鱼提供充足的饵料。
(3)尼罗河鲈鱼体型大,食量大,导致一些原有鱼类数量迅速减少甚至灭绝。(尼罗河鲈鱼体型大,捕捞技术和方法与当地传统不同,)冲击当地传统捕捞业,同时出现专门捕捞尼罗河鲈鱼的捕捞业。
(4)产量大,价格高,(国际市场需求量大,)出口创汇;捕捞、加工、运输等产业随之发展,扩大就业,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解析】
【分析】
该题以文字材料和非洲局部水系图为信息载体,考查河流中的鱼类迁徙洄游、人类对自然地理事物鱼类分布的改造及其影响,鱼类的加工工业区位因素。
【详解】(1)该问主要考查读图分析能力。从图可知,维多利亚湖处于尼罗河的上游,且“湖面海拔1134米”,北部多瀑布,这些都是尼罗河鲈鱼迁徙的障碍;从维多利亚湖水系分布可推测,维多利亚湖周围地势中低周高,只有北部有一条河流与尼罗河相连接,“湖面海拔1134米”,说明维多利亚湖地形封闭,地处(东非)高原上的高原湖泊,尼罗河鲈鱼游入的路线单一。
(2)该问主要考查根据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归纳能力。从文字资料“尼罗河鲈鱼是体型最大的淡水鱼类之一,属肉食性鱼,原产于尼罗河、刚果河等非洲河流中。20世纪50年代,尼罗河鲈鱼被引入维多利亚湖,并迅速繁殖”可推测,“体型最大”需要更大的生存空间,与“维多利亚湖是世界第二大淡水湖”湖面宽广相对应;“肉食性鱼”与维多利亚湖原有的鱼类众多,鲈鱼的饵料丰富相关;原产于尼罗河、刚果河等非洲河流中,20世纪50年代被引入维多利亚湖,维多利亚湖原有的生态系统缺乏尼罗河鲈鱼的天敌或制约因素,导致鲈鱼迅速繁殖。
(3)该问主要考查生态环境的变化以及对生物及人类活动的影响。题干中明确要求从“尼罗河鲈鱼迅速繁殖对维多利亚湖鱼类资源及捕捞业的影响”两个方面,尼罗河鲈鱼是肉食性鱼对维多利亚湖鱼类资源的种类和数量都造成不利影响,数量减少,某些种类可能灭绝,导致生态失衡;“体型最大”的尼罗河鲈鱼势必会对捕捞业构成新的挑战,原有的捕捞业不适宜捕捞大型鱼类,新的专门捕捞业应运而生。
(4)该问主要考查根据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从材料“尼罗河鲈鱼被引入维多利亚湖,并迅速繁殖”和“该湖的尼罗河鲈鱼经捕捞、加工后多销往欧洲,成为昂贵的美食”可知,尼罗河鲈鱼产量大,价格高,并可出口创汇,捕捞加工的过程延长了产业链包括捕捞、加工、运输等环节,可以提供很多就业机会,促进运输业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