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邵东县创新实验学校2020届高三上学期月考地理试题(文复班)
展开
邵东创新学校2020届复习部第二次月考地理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填写好班次,姓名,考号。3.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卷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图为某城市主要道路分布图,标注数字表示道路长度。读图完成问题。 同学们从学校乘车到科技馆参观,到路口A时为保证到科技馆的距离最短,骑车应选择的行驶方向为( )A. 东 B. 南 C. 西 D. 北【答案】C【解析】【详解】准确获取指向标及图例是关键,不能正确认识图例“断道施工”易错选。选东经过的路程是109;选南由于有路段封路,故要绕行134;选北同样要绕行,经过的路程比选东和西都要长,故D可排除;往西经过的路程是101,是所有路程中最短的,故答案选C。 2.一个旅行社在某地举办攀岩比赛,需要制作陡崖剖面图海报,想宣传“险、奇”效果,绘图时应采用的做法是( )A. 比例尺不变,适当扩大图幅 B. 水平比例尺不变,适当扩大垂直比例尺C. 比例尺不变,适当缩小图幅 D. 垂直比例尺不变,适当扩大水平比例尺【答案】B【解析】考查等高线比例尺与地形起伏的关系。地形剖面图作用是反映某条剖面沿线的地势起伏状况。一般画地形剖面图时,水平比例尺与原地形图相同,垂直比例尺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以能够表示出剖面线上的最高和最低值为根据。垂直比例尺越大,纵坐标越长,反映的起伏状况越详细、越明显。故选B。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3. 与图乙比较,图甲所示A. 比例尺较大,表示的范围较大 B. 比例尺较小,表示的范围较小C. 比例尺较小,表示的范围较大 D. 比例尺较大,表示的范围较小4. 楠迪位于莫尔斯比港的A. 西北方向 B. 东北方向 C. 西南方向 D. 东南方向【答案】3. D 4. D【解析】考查比例尺大小与实际范围的关系,根据经纬网定向。【3题详解】读图可知,两图幅大小相等,甲图一格经纬网跨经纬度为2度,乙图幅一格经纬网跨经纬度为10度,故甲图一格经纬网跨经纬度较乙图小,表示的实际范围小,则甲图反映比例尺较大。所以与图乙比较,图甲所示比例尺较大,表示的范围较小,D正确。故选D。【4题详解】楠迪在南纬18度附近,莫尔兹比港在南纬10度附近,从纬度看:楠迪位于莫尔兹比港的南方;从经度看:楠迪在178°E附近,莫尔兹比港在147°E附近,楠迪位于莫尔兹比港的东部。综合以上分析可知,楠迪位于莫尔兹比港的东南方,D正确。故选D。 “地坑院”是黄土高原上的特色民居。2017年2月,《航拍中国》以空中视角立体化展示了这个“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的全貌。左图为“某地坑院村落景观图”,右图为“某黄土塬地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5. 右图中,适合建造地坑院村落的是A. 甲 B. 乙 C. 丙 D. 丁6. 作为“民居史上活化石”的地坑院,今后应A. 有选择地作为旅游资源开发 B. 对各处地坑院完整保护C. 对废弃的地坑院大力修复 D. 加速地坑院的推广建造【答案】5. D 6. A【解析】【5题详解】结合图8可知,地坑院落建在地势较为平坦的地区。根据图9,丁地四周高,中间低,且等高线稀疏,地势平坦,适合建造地坑院村落,故D项正确。甲地东北侧为沟谷,位于沟谷的顶部,水土流水容易导致地坑院落坍塌,不适合建造地坑院村落,A项错误;乙、丙两地地势起伏大,不适合建造地坑院村落,B、C项错误。【6题详解】有选择地作为旅游资源开发,能够筹集资金,促进对地坑院的保护,故A项正确;部分地坑院还有居民居住,不适合进行完整保护,B项错误;地坑院数量多,废弃的地坑院没有修复价值,C项错误;地坑院占地面积广,会占用大量耕地,并不适合推广建造,D项错误。【点睛】此题组第1问很容易错选甲地,因为甲地整体上也地势较为平坦,要注意结合甲地临近东北侧的一个山谷这一特点,判断其对地坑院建设的不利影响。 我国领土的最南端曾母暗沙是一处完全淹没在水下的珊瑚礁体,读曾母暗沙地形图,完成下列问题。7. 曾母暗沙的海底地形类型是( )A. 海盆 B. 海沟C. 大陆架 D. 大陆坡8. 下列是沿E-F线所画的四幅剖面图,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7. C 8. A【解析】试题分析:【7题详解】根据图中等深线的深度判断,海平面以下20米---44米,属于浅海区,可知曾母暗沙的海底地形类型是大陆架,故C项正确;在海洋底部,有凹陷的大片地区,称为海盆,故A项错误;海沟是位于海洋中的两壁较陡、狭长的、水深大于5000m的沟槽,故B项错误;大陆坡分布在水深200米到2000米的海底,故D项错误。【8题详解】根据EF线所经过地区的地势起伏状况进行判读,总体上是一种先升高,中间有多次起伏,后下降的状况,故排除C、D项;对比分析其余两项,发现最大的差异在于起伏状况的坡度A项比较缓和而B项则比较陡峭,仔细看图可知,A项更符合实际情况,故A项正确,排除B项。考点:地形剖面图,海底地形类型 下图为某地某时刻等温线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9. 下列最可能出现该等温线分布状况的月份和地方时时刻为( )A. 8月 22时 B. 8月 13时C. 1月 22时 D. 1月 13时10. 影响图中39°纬线上等温线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 地形、洋流 B. 地形、大气环流C. 海陆分布、地形 D. 大气环流、海陆分布【答案】9. A 10. C【解析】【9题详解】由图中纬度数值可知,图示地区位于北半球中纬度温带地区。从温度数值来看,图示地区最低温在15℃以上,可推知此时应为该地区夏季(冬季中纬度地区温度较低,一般应在10℃以下);从海陆温度分布差异来看,此时陆地温度低于海洋,应为夜间(夜间主要为降温,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陆地降温更明显,温度较低),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10题详解】由图可知,该地为美国东部沿海,图中39°纬线上等温线分布的特点为西段出现低温中心,可推知受阿巴拉契亚山地影响,该处为高海拔地区。东段等温线则基本沿海岸线分布,大致与海岸线平行;该时刻是夜晚,同纬度海洋气温高于陆地,可推知该地气温还受海陆分布的影响,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太阳辐射强度受纬度高低、大气透明度、地形地势等多种因素影响。下图示意我国某地某日的太阳辐射强度日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各题。11. 该地可能位于A. 阴山山区 B. 长白山区C. 横断山区 D. 天山山区12. 当天的日期和天气状况可能是A. 2月1日、晴天 B. 4月1日、晴天C. 9月14日、多云 D. 12月1日、多云13. 当地日落时刻的太阳辐射强度,理论和实测数值均大于日出,最可能的影响因素是A. 地形 B. 土壤 C. 气候 D. 纬度【答案】11. D 12. C 13. A【解析】【11题详解】各地太阳辐射强度在地方时下午12点最强,该地在北京时间14点时,太阳辐射最强,经度是90°E,可能位于天山山区,D对。阴山山区、长白山区、横断山区的经度在100°E以东,A、B、C错。【12题详解】该日的太阳辐射实际数值小于理论数值,天气状况可能是多云,云块儿削弱了太阳辐射,A、B错。根据日出、日落时间,当天的昼长约11.5小时,12小时,即接近昼夜平分,说明接近二分日,日期可能是9月14日,C对。12月1日昼夜长短差异大,D错。【13题详解】当地日落时刻的太阳辐射强度,理论和实测数值均大于日出,最可能的影响因素是地形,即若是平原地区,此时未日落,A对。同一地区的同一日期,土壤、气候、纬度不变,不是日出、日落时太阳辐射差异的原因,B、C、D错。 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 依据如图中信息判断,造成甲、乙、丙三地地貌类型不同的最主要原因是A. 年降水量的差异 B. 地质构造部位不同C. 植被覆盖率不同 D. 地表岩石种类不同15. 这反映了自古河床形成以来,该地区地壳经历过A. 间歇性抬升 B. 持续性抬升C. 间歇性沉降 D. 持续性沉降【答案】14. D 15. A【解析】本题组考查河流地貌的发育及综合应用。通过图例读出地貌岩石的差异,图示显示出河流阶地的特征和组成物的不同,推知河流阶地是地壳间歇性抬升形成的,根据地貌形态结合所学分析出图示地貌的形成过程是解答关键。【14题详解】甲、乙、丙位于同一河谷地带,降水量、地质构造相同,植被覆盖率影响不到基本地貌,ABC错,图中显示,三地地貌形成的基岩不同,石灰岩、页岩、砂岩岩石坚硬程度不同,受侵蚀程度不同,页岩、砂岩属于沉积岩,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石灰岩易溶于水,形成喀斯特地貌。选D。【15题详解】乙地不同高度上分布的两个古河床沉积物显示乙地为河流阶地中的堆积阶地,沉积物高度不同、形成时期不同,显示其形成不是连续性的,排除BD。结合图示,该地貌是由于地壳间歇性抬升,河床裸露接受沉积形成的。 终碛堤是冰川携带物堆积在冰川末端形成堤状堆积体。当冰川融水流过终碛堤后,冰水携带大量碎屑物质堆积成扇形堆积体,称为冰水扇。下图示意终碛堤及冰水扇。据此回答下面各题16. 终碛沉积物具有的特点是( )A. 大小均匀 B. 层状结构C. 棱角明显 D. 磨圆度好17. 冰水扇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过程是( )A. 流水堆积、侵蚀—冰川堆积、侵蚀B. 冰川堆积、侵蚀—流水侵蚀、堆积C. 冰川侵蚀、堆积—流水堆积、侵蚀D. 冰川侵蚀、堆积—流水侵蚀、堆积【答案】16. C 17. D【解析】【16题详解】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冰川沉积物是冰川侵蚀堆积作用的产物,在形成过程中大小混杂,棱角分明。【17题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当冰川融水流过终碛堤后,冰水携带大量碎屑物质堆积成扇形堆积体,称为冰水扇。故冰水扇是冰川作用形成终碛堤后,又经过冰川融水侵蚀、堆积形成。 某地质勘探组对某一沉积岩层进行探测后,得到如下表数据。甲、乙、丙三地为自西向东水平距离各相差500米的三个探测点,斜线左侧数据为探测点所在地区的海拔(单位:米),右侧数据为该岩层层顶的埋藏深度(即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单位:米),据此回答下列问题。地点
甲
乙
丙
数据(m)
500/300
300/50
500/300
18. 乙地地形可能属于:A. 向斜谷 B. 背斜谷C. 向斜山 D. 背斜山19. 下列有关乙地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乙地地形成因主要是内力作用的结果B. 适合在乙地寻找储油C. 修建一条南北向走向的隧道最适宜的选择是乙地D. 甲丙处钻井会发现同一含煤层【答案】18. A 19. D【解析】试题分析:【18题详解】从地表的海拔分布分析,该地为一谷地,从沉积岩层的埋藏深度分析,该段岩层是向上拱起,表明该地质构造为一背斜。故选B。【方法总结】褶皱地貌:褶皱是岩层在水平挤压作用下弯曲所形成的一种地质构造,其中岩层向上弯曲为背斜,向下弯曲为向斜。一般而言,背斜岩层向上弯曲,引起地表隆升,其地貌多为山岭;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引起地表沉陷,其地貌多为谷地。但在外力作用参与下可能形成相反的地貌,即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疏松,易被侵蚀,从而形成谷地;向斜的槽部受挤压作用,较为坚硬,不易被侵蚀,而形成山岭。【19题详解】从上题结论可知,乙地为背斜构造,是内力作用中的地壳水平挤压所形成的,其顶部受张力作用,易被侵蚀,从而形成谷地;向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乙处为背斜,其顶部被侵蚀,岩层断裂,不易修建隧道;甲、丙分别位于背斜的东西两翼,两处存在相同的岩层,因此在两处钻井可能会发现同一煤层。【知识拓展】地质构造在工程中的应用: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大型工程应避开断层;断层线处常有地下水出露而形成泉;隧道应选择在背斜处,且其走向和背斜走向一致。【考点定位】该组试题考察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下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20. 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A. 甲乙丙 B. 乙丙甲 C. 丙乙甲 D. 丙甲乙21. 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 )A. 1 B. 2 C. 3 D. 4【答案】20. B 21. B【解析】【20题详解】沉积岩层下面的沉积早,乙处岩层有明显位移,图示地质构造中,乙断层形成最早。断层形成后,受外力侵蚀,形成侵蚀面,再有沉积层形成,然后岩浆侵入,形成丙岩层。此后又受外力侵蚀,形成侵蚀面,再有新的沉积层甲形成。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乙丙甲,B对。A、C、D错。【21题详解】沉积岩层在形成时是水平岩层,图示在地质演化过程中,乙断层形成前,岩层倾斜,说明有褶皱形成。甲岩层上面相邻岩层也是倾斜的,说明甲岩层及其上面沉积岩层形成后,又受挤压,形成褶皱。图示形成褶皱次数是2次,B对。A、C、D错。【点睛】沉积岩层下面的沉积早,乙处岩层有明显位移,其上岩层没有位移,乙断层位于下面,形成最早。丙岩层上面有侵蚀面,说明丙形成后,被侵蚀,才有甲形成。沉积岩层在形成时是水平岩层,岩层倾斜,说明有褶皱形成。 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体现在增温、保湿、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和防除病虫草等几个方面。读图,完成下列各题。22. 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 )A. 减弱了地面辐射B. 增强了大气逆辐射C. 增强了太阳辐射的总量D. 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23. 山东胶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的作用是( )A. 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B. 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C. 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D. 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温【答案】22. B 23. C【解析】【22题详解】地膜覆盖,则太阳短波辐射可以穿越薄膜,使地面增温,而地面长波辐射和大气辐射却很少能穿越薄膜,就相当于阻止了热对流,起到保温作用,故结合题干即为增强了大气逆辐射,不会减弱了地面辐射,太阳辐射的总量没有变化,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不会增加。故选B。【23题详解】山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的作用是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C对。减弱地面辐射,降低地温不是主要目的,A、B错。不能增加地温,D错。故选C。【点睛】由于大气层中的水汽、尘埃和二氧化碳对太阳的短波辐射吸收能力较弱,因此大部分太阳辐射能直接到达地表,地表在吸收了太阳短波辐射后,不断增温的同时释放长波辐射,近地面大气对地面的长波辐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近地面大气增温后释放的长波辐射大部分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射向地面,大气逆辐射的存在使得近地面大气层始终保持有一定的温度,因而具有保温作用。 图1为“某区域热力环流剖面示意图”,图2为“该环流近地面与600米高空垂直气压差的分布状况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4. 若该环流为海陆热力环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处吹东南风 B. b处为上升气流C. c处吹西南风 D. d处为上升气流25. 若该环流为城市与郊区间的热力环流,则下图中对该环流的近地面状况示意正确的是 (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答案】24. D 25. B【解析】【24题详解】图2中甲地近地面与高空气压差大于乙地,说明甲地近地面为高压、高空为低压,而乙地相反;因此甲地近地面气温低,b处为下沉气流,乙地近地面气温高,d处为上升气流,B不对,D对;①气压值高于②地,则水平气压梯度力为西风,则a处风向不可能为东南风,A不对;③气压值高于④,则水平气压梯度力为东风,则c处风向不可能为西南风,C不对。故答案为D。【25题详解】城市与郊区比较,城市气温高、气压低,等温面向上凸,等压面向下凹,因此②③正确,故选B。【点睛】地面冷热不均导致热力环流的形成,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受冷收缩下沉;气温高处形成相对低压,气温低处形成相对高压;同一水平面空气由高压吹向低压,形成空气的水平运动。 某河发源于美国内陆高山,河流上游河段受季节性融雪和大气降水补给。7月后主要受降水补给,降水多为暴雨。该河段流量和含沙量年内变化大,但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下图示意该河段典型河流断面不同时间的水体形态。读图,完成下面小题。26. 该河段河面宽度变化不大,其主要影响因素是A. 地质因素 B. 地形因素C. 气候因素 D. 植被要素27. 4-6月份,导致该河流深度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①气温 ②降水 ③泥沙淤积 ④地壳运动A. ①② B. ①③C. ②③ D. ③④28. 8月份,河床抬高,其主要原因是A. 泥沙淤积 B. 降水量增加C. 水量减少 D. 地壳抬升【答案】26. A 27. B 28. A【解析】26题详解】读该河段典型河流断面不同时间的水体形态图可知,该河段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河岸直立,河床较深,说明可能是地壳抬升,河流下切作用明显所致;两侧河岸形态接近一致,说明两岸侵蚀差异小,河床岩性相同。一般来说,植被因素对河面宽度影响较小,结合以上分析,地形和气候因素可排除,综上所述,A正确。【27题详解】4-6月该断面河水深度的变化特征可通过读“该河段典型河流断面不同时间的水体形态图”得出,4-6月该断面河水深度增加。原因分析需结合材料“河流上游河段受季节性融雪和大气降水补给”,4-6月气温回升,该河流融雪补给为主,随着气温上升,融雪补给量增大,流量持续增长,水位上升;图中还可反映出4-6月河底不断加深,说明河底泥沙沉积少,侵蚀加强,由于该时段是融雪补给为主,河水中含沙量低,且流速持续加快,河床侵蚀增强,导致河底不断加深。结合以上分析可知B正确;“7月后主要受降水补给,降水多为暴雨。”故4-6月不是受降水的影响,结合材料可知不是受地壳运动的影响。所以选B。【28题详解】读图可知,8月该河段河底变浅,说明河床淤积,主要与此时段河水含沙量高,流速降低泥沙快速淤积有关。读材料“7月后主要受降水补给,降水多为暴雨降水补给”,8月的河水补给主要是降水,且多暴雨,降水强度大,坡面受到的冲刷作用强,河水含沙量高,且该时段径流量与流速变率大,流水搬运作用与流速密切相关,一旦流速降低,会使泥沙快速淤积,导致河床淤积,A对。要注意8月份降水量多,但如果植被覆盖率高,不一定泥沙淤积,故BC错;地壳抬升是个剧烈的过程,结合材料,可知不是地壳抬升,D可排除。 29.下图表示喜马拉雅山脉某区域不同海拔四个站点的最冷、最热月平均气温。读图可知,该山地( )A. 海拔3 000米左右积雪终年不化B. 气温年较差随海拔升高递增C. 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坡D. 地处板块的生长边界【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山脉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总体难度一般。【详解】图可知,海拔3000米左右最冷月平均气温大于0℃,最热月平均气温约为14℃,积雪可能融化;气温年较差随着海拔升高减小;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北坡的是青藏高原,海拔4000米左右,而这四个站点海拔低于4000米,所以该山地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坡;喜马拉雅山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属于板块的消亡边界。故选C。 30.下图是某地理课外小组绘制的地质剖面图,读图回答下题。该区域在沉积岩Ⅱ形成后先后发生了 ( )A. 地形褶皱、沉积作用、外力侵蚀、火山喷发B. 火山喷发、外力侵蚀、沉积作用、地形褶皱C. 沉积作用、地形褶皱、火山喷发、外力侵蚀D. 地形褶皱、外力侵蚀、沉积作用、火山喷发【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地质作用。【详解】读图,根据岩层形态和位置判断,该区域在沉积岩II形成后先是地形皱褶,沉积岩II的岩层发生弯曲。然后受外力侵蚀,导致沉积岩II出现侵蚀面,后来再经历沉积环境,通过沉积、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最后因火山喷发,形成了切断沉积岩的岩浆岩。故选D。 二、综合题(50分)3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水冲玛瑙大多呈卵石状,磨圆度高,原岩以喷出岩为主,集中分布于河床与沙滩中。贝齐布卡河口是水冲玛瑙的知名产地(如下图),当地水冲玛瑙原石采集集中在每年的5月-10月,某地理考察队为了探究水冲玛瑙的形成过程,按照图示路线从马哈赞加徒步经甲城到达图阿马西纳。在考察途中,考察队发现途径甲城前后所见植被景观差异明显。(1)说明贝齐布卡河口水冲玛瑙形成过程。(2)分析贝齐布卡河口水冲玛瑙原石采集有明显季节性的原因。(3)指出考察队从甲地到图阿马西纳所见典型植被类型,并分析其成因。【答案】(1)玛瑙原岩经火山喷发到达地表;经流水冲刷磨圆,并搬运至河口;因河口处地势低平,流速减缓沉积而成。(2)该地为热带草原气候,降水有明显干湿季。湿季(丰水期)河流水位高,采集玛瑙原石难度大;干季(枯水期)河流水位低,河床、涉滩裸露面积大,利于玛瑙原石采集。(3)植被类型:以热带雨林为主。成因:地处低纬,热量丰富;南北走向的山脉,阻挡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多地形雨;沿岸暖流的增温增湿;在高温多雨的条件下形成雨林景观。【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物质形成过程,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影响气候的因素,意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总体难度一般,综合性强。【详解】(1)根据材料提示“水冲玛瑙大多呈卵石状,磨圆度好,原岩以喷出岩为主,集中于河床与沙滩中”,可知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结,形成玛瑙原岩,岩体经过重力崩解、风化、侵蚀后,再经流水冲刷磨圆并最终搬运至河口地势平缓的马哈赞加地区沉积形成。(2)马哈赞加水冲玛瑙以人工采挖为主,根据区域示意图可知,该地为南半球的热带草原气候,12月至次年4月,河流流量大,河水搬运玛瑙堆积在河床河滩;该地区5月至11月,降水量少,多晴天,河流水位低,河床河滩裸露,便于采石,采石较安全,因此当地水冲玛瑙原石采集集中在每年的5月-10月。(3)结合图示,考察队从甲地到图阿马西纳,路线位于岛屿山地风水岭的东侧,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区,典型植被应该是热带雨林为主。该地热带雨林的形成是纬度较低地处热带,且位于南北走向山脉的东侧,阻挡来自印度洋的东南信风,多地形雨;沿岸还有马达加斯加暖流增温增湿。因此该地虽未被赤道低气压控制,在高温多雨的条件仍然形成了热带雨林植被。【点睛】气候类型特例 A、远离赤道的热带雨林气候——“来自海洋的信风+山地迎风坡+沿岸暖流”, 如: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部和中美洲东北部。 B、赤道地区的热带草原气候——“地势高”, 如:非高原地势较高,改变了此处的气温和降水状况,从而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C、东岸的温带大陆性气候——“西风带内山脉的背风坡”, 如:南美巴塔哥尼亚高原位于安第斯山脉东侧,东面距海洋较近,并处于西风带内,但该地处于安第斯山脉东侧的背风地带,受山地阻挡而降水稀少,因此形成了干燥少雨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D、大陆东岸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如:澳大利亚东南部及新西兰南北二岛、智利火地岛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E、南北美洲西海岸气候的分布范围仅局限于沿海地带,并呈现南北延伸、东西更替的分布特征,其原因主要是受高大的南北走向的科迪勒拉山系的影响,气候分布不能深入内地而局限于太平洋沿岸地带。 32.读有关厄立特里亚的图文资料,回答问题。厄立特里亚气候干旱,降水量小而且不稳定。2007年人均国民收入仅270美元,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但粮食不能自给。农业生产技术相对落后,如在平原、山地斜坡主要采用传统地面灌溉和引洪灌溉的方式,很少实施喷灌、滴灌。目前我国和厄立特里亚正在开展农业方面的合作。 (1)从温度带位置、海陆位置及该国所处的大洲方位,概述厄立特里亚的地理位置特征:位于___温度带, 东濒红海, 非洲____部。(2)根据地势判断该国从东南部到西北部气温变化趋势__________ A先升高,后降低 B.先降低,后升高 C.逐渐升高 D.逐渐降低(3)由于地势的影响,河流的流向具有__的特征。一般而言,图中A、B、C三条河流发源区大气降水补给量由大到小依次是__________ 。【答案】 (1). 热带 (2). 东北(东) (3). B (4). 放射状 (5). A>B>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地图知识。【详解】(1)从温度带看,位于纬度10度到20度之间,为热带。从方位上看,红海位于非洲东侧,故该国位于非洲东部。(2)中部为2500米的高原向西北倾斜,故由东南向中部海拔升高,气温降低,从中部到西北,海拔降低,温度升高。(3)该地中间高,四周低,故河流由中间向四周流,呈放射状。从图中可以看出,A河补给区降水大于600mm,B河补给区降水大于400mm,小于600mm,C河补给区降水小于400mm,故图中A、B、C三条河流发源区大气降水补给量由大到小依次是 A>B>C。 33.下图中曲线因为热力原因形成的500百帕等压面,甲乙两地为北半球某一经线上的两点,甲在乙的北面,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①②③④四点处气压按由大到小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C.④>②=③>① D.④>②>③>①(2)甲乙两地中,天气晴朗的是_______;气温较高的是_______。(指近地面,只填甲或乙)。【答案】 (1). A (2). 乙 (3). 甲【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等压线的判读。【详解】(1)越往高处气压越低,等压线上气压相同,①位于等压线之下,气压最高,②③位于等压线上,气压相同,④位于等压线上,气压最小,故①>②=③>④,故选A。(2)图示为高空气压分布,甲处高空为高压,近地面为低压,气温较高,气流上升,多阴雨天气,乙处近地面为高压,气温较低,气流下沉,多晴朗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