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1页未读,
继续阅读
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月考地理试题
展开
2019-2020学年上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三地理
一、选择题
彝族土掌房为彝族先民的传统民居,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层层叠落,相互连通,远远看去甚是壮观,后期彝汉混居,融合了部分汉族民居的特点,逐步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筑,堪称民居建筑文化与建造技术发展史上的“活化石”。以石为墙基,用土坯砌墙或用土筑墙,墙上架梁,梁上铺木板、木条或竹子,上面再铺一层土,经洒水抿捶,形成平台房顶,不漏雨水。房顶又是晒场。有的大梁架在木柱上,担上垫木,铺茅草或稻草,草上覆盖稀泥,再放细土捶实而成。多为平房,部分为二屋或三层。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 土掌房的效果类似于( )
A. 内蒙蒙古包 B. 陕西窑洞 C. 傣族竹楼 D. 客家族土楼
2. 土掌房反应的气候特点( )
A. 湿冷 B. 湿热 C. 干旱少雨 D. 干热
【答案】1. B 2. C
【解析】
【1题详解】
土掌房为平顶、墙体厚实,冬暖夏凉,蒙古包易于拆卸、搬运、安装,故A错误;土掌房为平顶、墙体厚实,冬暖夏凉,与陕西窑洞效果类似,故B正确;傣家竹楼双层、尖顶,利于通风散热、防潮、排泄雨水,土掌房与其效果不同,故C错误;而客家土楼为圆形围屋,是大型群体楼房住宅,利于防御,土掌房与其效果不同,故D错误;故选B。
【2题详解】
土掌房是最古老的彝族传统民居,结合材料可知,建筑材料为土坯、石块,墙体厚实,屋顶为平顶,可以作为晒场,反映了当地干旱少雨的气候特点,C正确,A、B、D错误。故选C。
下图为我国制造业中部分行业对美国出口需求拉动的产出比例和研发投入强度示意图,中美贸易摩擦下,部分行业可能向东南亚国家转移。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3. 图中最容易转移到东南亚国家的行业是
A. 计算机 电气设备 B. 交运设备 食品饮料
C. 木材加工 纺织服装 D. 食品饮料 纺织服装
4. 中美贸易摩擦下,我国大规模对外产业转移并未发生,主要是因为我国
①劳动力成本较低 ②科技实力较高 ③内需市场广阔 ④产业配套完善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3. C 4. D
【解析】
【3题详解】
图中显示,计算机和电气设备研发投入强度较大,与中国相比,东南亚国家的研发能力较差,因此计算机和电气设备不容易转移到东南亚国家,排除A。图中显示,交运设备和食品饮料对美国出口需求拉动的产出比例较小,因此在中美贸易摩擦下这些行业向东南亚转移的必要性不大,排除B、D。图中显示,木材加工和纺织服装对美国出口需求拉动的产出比例大,受贸易摩擦影响大,且研发投入强度小,劳动力成本和原料成本比例高,东南亚劳动力成本较低、木材原料丰富,因此木材加工和纺织服装最容易转移到东南亚国家,C符合题意。
【4题详解】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劳动力的工资水平也不断提高,与许多发展中地区相比,我国劳动力成本不具有优势,①不符合题意;近年来,随着技术投入加大,我国科技实力发展迅速,与大多数发展中地区相比,我国科技实力较高,使得许多对科技要求较高的产业很难向外转移,②符合题意;中国人口众多,内需市场庞大,大多数企业离不开中国市场,向外迁移会增加成本,③符合题意;中国是世界上工业部门最齐全的国家,产业配套最完善,对协作化要求高的产业不能向外转移,④符合题意。综上所述,D符合题意,排除A、B、C。
绿洲是干旱、沙漠化地区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发展灌溉农业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人工自然生态系统。下图为某区域绿洲生态系统剖面示意图。
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5. 绿洲自然生态系统包括发源区、流通区、形成区、外围区,其中戈壁对应的地区可能是
A. 发源区 B. 流通区 C. 形成区 D. 外围区
6. 如果图示区域大量开采煤炭,可能导致( )
A. 森林、草场萎缩 B. 地下径流增加 C. 沙漠面积扩大 D. 湖水盐度下降
【答案】5. B 6. C
【解析】
【5题详解】
绿洲自然生态系统包括发源区、流通区、形成区、外围区,其中形成区对应的是绿洲,所以戈壁对应的地区可能是流通区,B对。发源区对应的可能是冲积扇,A错。外围区对应的可能是沙漠,D错。
【6题详解】
结合图示煤炭分布区位置,如果图示区域大量开采煤炭,可能改变地下径流,导致地下径流减少,沙漠面积扩大,C对,B错。地表是冲积扇和戈壁,不会导致森林、草场萎缩,A错。地下径流减少,湖泊水量减少,湖水盐度增加,D错。
我国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壤为冲积性黄土母质在海浸母质上沉淀而成。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当地发展了“上农下渔”农业模式,即挖土成塘,注水养鱼,堆土成台,在上耕作。下图示意该三角洲地区不同植被类型下表层土和底层土壤盐碱状况和“上农下渔”的农业模式。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7. 关于该三角洲盐碱地的分布特征,正确的是( )
A. 表层土壤含盐量低于底层含盐量 B. 灌木林含盐量高于乔木林含盐量
C. 三角洲滩涂裸地底层含盐量最高 D. 一乔木林表层和底层含盐量差最大
8. 台田的盐碱程度一般比普通农田低,其原因可能是( )
A. 台田气温低,蒸发弱 B. 台田降水量大,利于排盐
C. 台田地下水埋藏较深 D. 台田土壤板结,盐分不易上升
9. 限制该三角洲“上农下渔”模式大面积推广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 土壤 B. 地形 C. 水源 D. 热量
【答案】7. B 8. C 9. C
【解析】
【7题详解】
据图得知,三角洲滩涂裸地表层土壤含盐量大于底层土壤含盐量,C错误;其他植被覆盖下的底层土壤含盐量比表层土壤含盐量高,A错误。灌木林和乔木林的含盐量对比得知,灌木林含盐量高于乔木林,B正确。不同地区含盐量差异看两曲线之间差距,其中草地的表层和底层含盐量差距最大,D错误。故选B。
【8题详解】
与普通农田相比,台田气温和降水差异不大,A错误。相比普通农田,台田建设过程中人为加高台地的海拔,地下水埋藏深度增加,蒸发减弱,缓解土地盐碱化,C正确。土壤板结不是影响土地含盐量的主要因素,D错误。故选C。
【9题详解】
限制性因素是该地区发展农业最紧缺的因素,一旦给区域补足便能大面积推广该模式。该区域的土壤为冲积黄土,土层深厚,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利于该模式农业的发展,AB不符。该模式中鱼塘耗水量较大,而当地淡水资源短缺,所以水源限制了该模式大面积推广,C正确。位于中纬度地区,热量较充足,有利于作物生长,所以热量也不是制约区域农业模式推广的主因,D不符。故选C。
【点睛】农业区位关键因素:
(1)主要因素:某一区域某种农作物发展所必需的所有因素,要完整、全面地列出。
(2)主导因素:影响某种农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即没有这种因素该农业就不可能在该区域分布。
(3)限制性因素:类似于木桶原理的短板,其他条件满足,唯有某一条件不能满足,此条件为限制性因素。
新疆的煤炭资源丰富且集中,呈现“北富南贫”格局。下图为新疆煤炭外运市场示意图(箭头代表煤炭运向)。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0. 甘肃煤炭资源丰富,但河西走廊仍需从新疆大量购入煤炭,推测其原因有
①公路、铁路、水运便利 ②国家经济政策的影响
③区域供给不平衡 ④季节性需求波动大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11. 西南地区水能等能源资源丰富,但仍需要从新疆调运优质煤的直接原因是
A. 云、贵、川、渝等省市没有优质煤炭 B. 水能发电量不能满足需求
C. 经济发展对高热值煤的需求增大 D. “一带一路”亚欧通道的带动
12. 新疆优质煤源相对不足,下列为保持稳定供给西南地区煤炭需求的措施合理的是
A. 发展集装箱运煤,减少运输损耗 B. 实施疆内“北煤南运”,推行置换输出政策
C. 国家出台政策,促进两地合作 D. 积极发展燃气电力,节省优质煤炭资源
【答案】10. C 11. C 12. B
【解析】
【10题详解】
甘肃煤炭资源丰富,但河西走廊仍需从新疆大量购入煤炭,推测其原因有区域供给不平衡,有些地区供应不足,③对。公路、铁路运输便利,没有水运条件,①错。国家经济政策的影响是能源输送到东部经济发达地区,②错。运输到甘肃的主要是普通煤,可能是地区季节性需求波动大,④对。C对,A、B、D错。
【11题详解】
西南地区水能等能源资源丰富,但仍需要从新疆调运优质煤的直接原因是市场需求,经济发展对高热值煤的需求增大,C对。云、贵、川、渝等省市的贵州省有优质煤炭,A错。水能发电量大,能满足需求,B错。 “一带一路”亚欧通道的带动不是直接原因,D错。
【12题详解】
新疆优质煤源相对不足,为保持稳定供给西南地区煤炭需求,措施合理的是实施疆内“北煤南运”,推行置换输出政策,B对。减少运输损耗不能改变资源相对不足状态,A错。国家出台政策,促进两地合作,不能增强煤源储量,C错。节省优质煤炭资源,不能增加资源总量,不能保证向西南地区输出稳定,D错。
洞里萨河是世界少有的因不同季节而逆转流向的河。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3. 洞里萨河
A. 6-9月注入湄公河
B. 流入洞里萨湖时盛行东北风
C. 该河段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D. 流向变化可缓解下游的洪涝灾害
14. 洞里萨湖平原
A. 农业机械化程度高
B. 滑坡泥石流灾害严重
C. 农业渔业具有明显季节性
D. 水利工程量小
【答案】13. D 14. C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东南亚区域地理自然特征,季风水田农业特征。
【13题详解】
图示地区为东南亚,气候类型为热带季风气候。每年在6~9月份的雨季里,湄公河干流处于洪水期,水位高于洞里萨湖水位,河水补给洞里萨,11月~次年4月,湄公河干流处于枯水期,水位回落低于洞里萨湖水位,湖水补给湄公河干流,A错。流入洞里萨湖为夏季,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应盛行西南风,B错。图示地势颜色单一,说明洞里萨河地势起伏不大,C错。湄公河洪水期是河水补给洞里萨,有利于洪峰分流,缓解下游的洪涝灾害,D对。故选D。
【14题详解】
洞里萨湖平原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属于水稻种植业,农业机械化水平低,A错;平原地区无滑坡、泥石流,B错;洞里萨湖平原气候类型为热带季风气候,有明显的旱雨两季,雨季有利于农业渔业发展,具有明显季节性,C对;洞里萨湖平原属于水稻种植业,水源灌溉需求量大,所以洞里萨湖平原水利工程量大,D错。
2017年10月,第二十八届世界人口大会在南非举行。下图为非洲1月与7月降水量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5. 图中
A. 降水量分布总趋势是自南向北逐渐递增
B. 雨带呈南、北移动,降水量年际变化大
C 1月甲地气温低,呈下沉气流,降水少
D. 7月乙地受东南风影响,迎风坡降水多
16. 非洲
A. 地势起伏大,降水强度大,泥石流、滑坡频发
B. 热带气候为主,气候带南北对称,干燥地区广
C. 人口自然增长率高,劳动力丰富,工、农业发达
D. 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海,海运、内河航运发达
【答案】15. D 16. 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非洲的气候和其他自然特征。
【15题详解】
图中降水量分布总趋势是1月份集中在南半球,7月份集中在北半球,A错误。雨带呈南、北移动,降水量季节变化大,B错误。1月甲地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呈下沉气流,降水少,C错误。7月乙地受东南风影响,迎风坡降水多,D正确。
【16题详解】
非洲以高原为主,地势起伏小,A错误。热带气候为主,气候带南北对称,干燥地区广,B正确。人口自然增长率高,劳动力丰富,工、农业较落后,C错误。海岸线平直,少优良港口,D错误。
【点睛】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
下表表示1962年和2016年某粮食主要输出地的粮食输出量及其输出流向变化对比。读表,完成下面三题。
17. 主要粮食输出地中 ( )
A. 均为发达国家和地区 B. 输出量增量最大的是巴西
C. 主要输往人口稠密地区 D. 输出量增幅最大的是美国
18. 加拿大粮食输出量增幅低的主要原因是 ( )
A. 土地面积小 B. 国内粮食需求旺盛
C. 单产和商品率低 D. 宜耕土地面积小
19. 巴西粮食输出的主要运输方式是( )
A. 铁路 B. 公路 C. 海运 D. 空运
【答案】17. C 18. D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在粮食输出地中,巴西和阿根廷不是发达国家;输出量增量最大的是美国,输出量增幅最大的是巴西;粮食主要输往东亚、东南亚、欧洲西部等人口稠密地区。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8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加拿大大部分地区纬度高,热量不足,不适宜发展耕作业,后备宜耕土地面积小,粮食增产的潜力不如其他国家大,从而导致加拿大粮食输出量增幅低,D正确。故选D。
【19题详解】
巴西粮食输出的国家和地区与巴西均相隔海洋,且巴西粮食出口量大,运距长,适宜水运,则主要的运输方式应为海运,C正确。故选C。
每年有大约400座冰山完成从格陵兰岛始发的漫长行程,最终漂入纽芬兰岛附近的温暖水域,威胁着航道上的船只安全。读北大西洋中高纬度洋面年平均水温图。
完成下面三题。
20. 纽芬兰岛附近出现冰山数量最少的季节是( )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21. 北大西洋60°N附近,甲海域平均水温比乙海域低,主要是因为( )
A. 盛行风来源不同 B. 洋流性质不同
C. 距大陆的远近不同 D. 人类活动的密度不同
22. 为了防范漂浮冰山对过往船只造成威胁,我们可以( )
A. 炸毁冰山 B. 把冰山牵引至安全海域
C. 人工融化冰山 D. 监测冰山位置,加强预报
【答案】20. D 21. B 22. D
【解析】
【20题详解】
冰山是指从冰川或极地冰盖临海一端破裂落入海中漂浮的大块淡水冰,纽芬兰岛附近的冰山来自极地地区,受东格陵兰寒流和拉布拉多寒流的影响,极地的冰山被带至该海域。春季时,气温升高,格陵兰岛的冰川融化,部分冰体分离,易被带到纽芬兰岛附近海域,A错误;夏季水温高,冰山南下过程中易融化,B错误;秋季格陵兰岛冰川面积扩大,可被洋流带走的冰山不多,C错误;冬季气温最低,冰山数量最少,D正确。故选D。
【21题详解】
甲海域受东格陵兰寒流影响,使该海域水温低于同纬度其他海域,乙海域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使该海域水温高于同纬度其他海域,故甲海域平均水温比乙海域低,B正确。故选B。
【22题详解】
冰山往往体积较大,炸毁冰山、把冰山牵引至安全海域和人工融化冰山的可能性较小,不切合实际,且负面影响较大,ABC错误;可以监测冰山位置,加强预报,避开冰山的威胁,D正确。故选D。
【点睛】春季时,气温升高,格陵兰岛的冰川融化,部分冰体分离,易被带到纽芬兰岛附近海域,每年的春天是在纽芬兰省近海观赏冰山的季节。
白尼罗河流经尼罗河上游盆地时形成的苏德沼泽,面积季节变化巨大,最小时约3万平方千米,最大时可超过13万平方千米。沼泽航道较浅,水深变化大,水面布满漂浮植物,给航运造成了巨大的障碍。为改善航运条件,20世纪80年代修建了琼莱运河(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 苏德沼泽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A. 蒸发较弱 B. 地下水位高 C. 地形平坦 D. 降水丰富
24. 苏德沼泽面积最小的时段是( )
A. 2月—4月 B. 5月—7月 C. 8月一10月 D. 11月一次年1月
【答案】23. C 24. A
【解析】
【23题详解】
由图可知,苏德沼泽所在区域等高线稀疏,说明苏德沼泽地形平坦,排水不畅,容易积水;该地为热带地区,气温高,蒸发较强;地下水位高是积水的结果,不是原因;本区降水并不丰富,选C。
【24题详解】
苏德沼泽处于热带草原气候区,2月—4月是干季快要结束时期,5月湿季将来临,水量增多,所以此时段面积最小,据此选A。
读印度、南非、巴西和中国等四国的玉米种植和收获生产活动情况,完成下列问题。
25. 甲、乙、丙分别是
A. 巴西、印度、南非 B. 南非、巴西、印度
C. 印度、巴西、南非 D. 巴西、南非、印度
26. 关于丙国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分布有地中海气候
B. 分布有热带季风气候
C. 热带沙漠气候面积最广阔
D. 热带雨林广泛分布
【答案】25. C 26. A
【解析】
本题组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以及图文信息的获取能力,涉及到的知识点主要是巴西、印度以及南非三个国家的位置特点以及南非的气候类型,需要结合到相关的基础知识,抓住图文关键信息分析答题。
【25题详解】
巴西和南非位于南半球,季节与中国相反,所以生产活动的时间也会相反,印度与中国同一半球,生产活动时间接近,即甲为印度,乙为巴西,丙为南非,结合选项,C正确,其余选项错误。
【26题详解】
结合上题,丙为南非,南非南部有位于南纬30°-40°的大陆西岸的范围,因此有地中海气候发育,该国没有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面积最广阔,热带雨林分布也不广泛。A正确,其余选项错误。
免耕是指作物播种前减少翻动表土、保留部分秸秆残茬的耕作方式。巴西马托格罗索州是世界主要的转基因大豆产区之一,该州普遍采用免耕技术种植大豆。我国从马托格罗索州进口的大豆主要用作饲料原料,而我国东北地区生产的优质大豆主要用作食品原料。下图示意马托格罗索州位置。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27. 与马托格罗索州相比,我国东北地区种植大豆的优势自然条件为
A. 土壤肥沃 B. 热量充足 C. 光照丰富 D. 水源充足
28. 马托格罗索州采用免耕技术种植大豆的目的是保持土壤
①水分 ②空气 ③有机质 ④矿物质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9.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从巴西进口的大豆数量显著增长,这能反映我国
A. 农业人口减少 B. 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
C 大豆品质降低 D. 居民饮食结构变化大
【答案】27. A 28. C 29. D
【解析】
【27题详解】
我国东北地区位于北半球中纬度,马托格罗索州位于南半球低纬度。我国东北地区纬度较高,热量不足,一年只能种植一季,且太阳高度角小,光照不如马托格罗索州,故BC错误;马托格罗索州位于巴西高原,为热带草原气候,降水比我国东北地区丰富,河流径流量大,水源丰富,故D错误;我国东北地区黑土广布,土层深厚,土壤肥沃,马托格罗索州位于热带,微生物活跃,降水多,湿季淋溶作用较强,土壤肥力低,故该题选A。
【28题详解】
根据材料免耕是指作物播种前减少翻动表土、保留部分秸秆残茬耕作方式。减少了对表土的翻动能够减少水分的蒸发,保持土壤的水分,保留部分秸秆残茬,能够减少阳光对土壤的直接照射,利于保持水分;秸秆残茬一方面削弱风速,减少风蚀作用,另一方面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和矿物质,利于保持土壤肥力,故①③④正确;免耕能够减少因机械碾压和耙地引起土壤形状的变化(大的孔隙减小)从而利于增加土壤的透气性,故②错误,所以该题选C。
【29题详解】
根据材料我国进口大豆主要用作饲料,进口大豆显著增加,说明我国饲料需求量增加,畜牧业发展速度快,是因为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快,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变化,对乳畜产品的需求量增加,故D正确;农业人口减少和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对我国大豆进口没有影响,故AB错误;根据材料我国大豆主要用作食品原料,和进口大豆的用途不同,所以我国大豆的品质和产量的变化对进口大豆影响不大,故C错误,所以该题选D。
【点睛】免耕又称零耕、直接播种,指作物播种前不用犁、耙整理土地,直接在茬地上播种,播后作物生育期间不使用农具进行土壤管理的耕作方法,有保土、保水、保肥、省工、省力、省能及增产、增效、增收的特点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明确了国家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全面实施精准扶贫方略。下图为我国扶贫攻坚主战场分布示意图。
回答下列小题。
30. 扶贫攻坚主战场主要分布在( )
A. 地势第三阶梯 B. 东部季风区
C. 内流区 D. 东部经济地带
31. 有关精准扶贫措施合理的是( )
A. 大兴安岭南麓山区打造商品粮基地
B. 罗霄山区防治土地盐渍化
C. 西藏自治区发展灌溉农业
D. 六盘山可实施生态移民
【答案】30. B 31. D
【解析】
【30题详解】
我国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的分界线为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读图,我国扶贫攻坚主战场只有大别山区和罗霄山区两个战场位于第三阶梯,A错;我国季风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为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彦喀拉山-冈底斯山,扶贫攻坚主战场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气候区(南方、北方地区),只有位于青藏高原和新疆的三个战场位于非季风区,B对;我国季风气候区主要是外流区,非季风气候区多为内流区,C错;我国东部经济带包括了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江苏、上海等省市,图中扶贫战场仅燕山-太行山区战场的部分地区属于河北,其它扶贫战场均为中部经济带或西部经济带,D错。
【31题详解】
山区地势起伏较大,不适合发展种植业,A错;罗霄山区位于南方(江西),年降水量大,应重点防治水土流失,湿润地区、地势起伏大的山区土地不易出现盐渍化,B错;西藏自治区海拔高,农作物生长的热量条件差,且高原气候降水少,不适合发展灌溉农业,应适当发展畜牧业,C错;六盘山区地形起伏大,年降水量较少,生态脆弱,可实施生态移民,寻找合适地区安置人们、帮助人们脱贫,D对。
番茄的生产过程包含播种育苗期、栽培生长期、采摘收获期三个主要阶段。其种植方式主要有温室内栽培和温室外的露地栽培两种。
下图为我国四个省区部分地区番茄生产活动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32. 甲、乙、丙分别位于
A. 鲁、云、宁 B. 云、鲁、宁
C. 宁、鲁、云 D. 鲁、宁、云
33. 番茄“长季节栽培技术”是指利用温室调控番茄生长所需的光热条件,实现番茄“种植一茬,多次采摘,全年收获”的生产模式。浙江省部分地区采用这一技术会
①改变了当地水分和热量条件 ②延长番茄市场供应期
③增加番茄的单位面积年产量 ④降低农户的经济效益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32. A 33. B
【解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和农业区位因素,关键是具备读图分析能力,掌握我国各省区的地理特征。试题难度一般。
【32题详解】
三省区中,宁夏纬度最高,冬季最寒冷,只能在夏季室外种植,故丙为宁夏;云南纬度最低,光热条件最好,几乎全年都可在室外种植,故乙为云南省。故选A。
【33题详解】
由材料“种植一茬,多次采摘,全年收获”可知,浙江省采用这一模式,能够延长番茄市场供应期,增加番茄的单位面积年产量,提高农户的经济效益,不会改变当地的水热条件,②③正确,故选B。
城市首位度是用来反映地区城市规模结构和人口集中程度的指标,一般用最大城市与第二大城市人口之比来表示。下图示意我国部分省区2010年的城市首位度(横轴)及其相较于2000年的变化(纵轴)。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4. 根据城市首位度变化特点,对四类省份分类正确的是
A. 类型I一高首位度扩散 B. 类型II一低首位度集聚
C. 类型III-高首位度集聚 D. 类型IV-低首位度扩散
35. 甲省可能是
A. 山东省 B. 辽宁省 C. 陕西省 D. 广东省
【答案】34. B 35. C
【解析】
【34题详解】
通过观察坐标图,类型I城市首位度大于2,相对于2000年变化为正值,说明为高首位度集聚,A不对;类型II首位度小于2,相对于2000年变化为正,则为低首位度集聚,B对;类型III首位度小于2,相对于2000年变化为负,则为低首位度扩散,C不对;类型IV首位度大于2,相对于2000年变化为负值,则为高首位度扩散,D不对。
故选B。
【35题详解】
观察图中,甲省的首位度指数为值较大,为高首位度城市,相对于2000年人口更加集中。山东省由于四周靠近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因此城市首位度并不突出;辽宁省由于是传统工业区,人口往往外迁较多;陕西省位于西部地区,周围大城市较少,形成一级核心,且人口等继续集聚,C正确;广东省由于区域经济发展较好,往往不会形成一级核心,如形成广州和深圳双核心,首位度不突出,D不对。
故选C。
长江中游地区主要包括湖南、湖北、江西三省,处于我国第二阶梯向第三阶地的过渡地带。通过分析耕地类型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的转换关系,可以明确耕地数量的转入、转出情况。下图为长江中游地区数量转换来源与转换率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6. 1990~2015年长江中游地区耕地利用转型可能产生的影响是( )
A. 粮食总产量上升 B. 粮食自给率上升
C. 粮食单产下降 D. 粮食商品率下降
37. 下列关于长江中游地区其他土地利用类型转换获得耕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2000~2005年耕地转入率最低 B. 1995~2000年耕地转换获得主要来自草地
C. 2000~2005年耕地转换获得主要来自林地 D. 2005~2010年耕地转换获得主要来自水域
38. 1990~2000年耕地转出变化主要表明该地区( )
A. 洪涝灾害频繁 B. 城乡建设进程缓慢
C. 生态有所改善 D. 水域面积增加最多
【答案】36. D 37. C 38. C
【解析】
【36题详解】
耕地面积的变化主要取决于耕地转入和耕地转出的数量关系,即耕地的净转化率。1990-2015年,该地区耕地的净转化率始终为负值,所以耕地面积持续减少,粮食总产量和粮食自给率可能下降,粮食单产从材料中无法获知,故ABC错误。耕地减少,粮食总产量下降,可能导致粮食商品率下降,故D正确。
故选D
【37题详解】
耕地的转换方向有转入和转出之分,转出表现为耕地减少的方向,转入表现为耕地增加的方向。
据图可知,2005~2010年耕地转入率最低,A错误;
1995~2000年耕地转换获得主要来自城乡建设用地,B错误;
2000~2005年耕地转换获得主要来自林地,C正确;
2005~2010年耕地转换获得主要来自林地,D错误;
故选C
【38题详解】
由耕地面积的变化及其转人和转出的来源可知,耕地转出的方向主要用于扩大林草、水域等生态用地。伴随着生态退耕,该区域生态有所改善,C正确;该区域生态退耕,水域面积增加,调蓄洪水的能力增强,洪涝灾害减少,A错误;据图可知,城乡建设用地增多,城市建设进程加快,B错误;据图可知,图中只能反映出占比变化,不能反映面积变化,D错误;
故选C
俗语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通俗易懂并广泛流传的语句,具有地方特色,蕴含地理知识。如①省流传的俗语有:粑肥叫饵块,常年出好菜……②有中部流传的俗语有:锅盔像锅盖,房子半边盖……左图为我国省级行政区划图,右图为②省中部传统民居“房子半边盖”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9. 如左图所示的②省中部民居,其好处有( )
①节省建材②避风保暖③防止风沙④收集雨水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40. 符合③省地理情况俗语是( )
A. 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B. 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C. 远看成山,近看成川 D.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答案】39. D 40. A
【解析】
【39题详解】
房子半边盖可以节约木材,减少对植被破坏,①对;房屋外侧不开窗、高处开小窗便于避风保暖,②对;东西两侧高便于阻挡风沙,③对;陕西省传统民居的设计符合当地"肥水不流外人田"观念的是房屋斜屋顶收集雨水,雨水流入院子里,收集起来备用,④对。①②③④正确,D正确,ABC错误。故选D。
【40题详解】
③省是黑龙江,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是其地形特征,A正确;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说的是华北地区,黑龙江是春小麦,B错误;远看成山、近看成川是云贵高原的地貌特征,C错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内蒙古高原的地貌特点,D错误。故选A。
【点睛】由于陕西地处内陆,属于典型的大陆性干燥气候,因此关中一带天气干旱、风沙大,加之当地木材稀少。所以,人们根据当地的条件,就发明了半边盖的房子。
二、综合题
4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亮布”是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苗族传统手工布料,因闪闪发亮而得名,是苗族人眼中最高档的布料。当地人们采摘天然染料蓝靛草将布料染色,晾干后涂蛋清,用木槌反复捶打,经过多次反复晾、涂、锤,可以使布面长久保持光泽。10多米长的“亮布”前后约要两三个月才能制作完成。“亮布”的制作工艺在苗家人生活中曾一度难觅其影,现已被当地政府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融水县亮布生产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亮布生产作坊不断增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下图为融水苗族自治县交通线路分布图和亮布生产场景图。
(1)指出融水县最适宜生产亮布的季节,并说明理由。
(2)说明亮布曾是当地苗族人眼中高档布料的原因。
(3)分析亮布在苗家山寨中曾一度难觅其影的原因。
【答案】(1)秋季 理由:秋季降水相对较少,晴天较多且多风,利于亮布晾晒;气温适宜,湿度小,适宜人们在作坊内加工亮布。
(2)布料闪闪发亮,与众不同;手工工艺,工艺复杂,耗时长,产量低;使用天然原料染色,品质优良;加入蛋清捶打,成本较高等。
(3)制作工艺复杂,传承人老龄化严重,传统手艺近乎失传;城市化进程加快,苗家人外出务工经商增多,外来文化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观念;对外通达度增强,外来化纤布料增多,对亮布造成巨大的冲击;制作亮布,经济效益较低;天然原料染色,亮布色彩较为单一等。(任答4点)
【解析】
【分析】
据材料可得,“亮布”是广西苗族传统手工最高档的布料。制作是采摘天然染料蓝靛草将布料染色,晾干后涂蛋清,用木槌反复捶打,经过多次反复晾、涂、锤,可以使布面长久保持光泽,制作耗时间长。“亮布”的制作工艺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外来文化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观念,外来化纤布料增多,对亮布市场造成巨大的冲击等原因,造成一度难觅其影的现象。
【详解】(1)材料中说亮布的生产过程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晾、涂、锤环节,10多米长的“亮布”前后约要两三个月才能制作完成,受天气状况影响大,广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秋季降水相对少,晴天更多,光照充足,利于晾晒,所以最适宜秋季;而冬季气温低,春夏季雨水多不利于晾晒。
(2)材料中提到亮布因闪闪发亮而得名,说明具有独特之处,而且具有审美价值;当地人们采摘蓝靛草将布料染色,晾干后涂蛋清,用木槌反复捶打,经过多次反复晾、涂、锤,10多米长的“亮布”前后约要两三个月才能制作完成,说明工序复杂,耗费时间长,加入蛋清捶打,成本高。
(3)亮布生产经过多次反复晾、涂、锤工序复杂,耗费时间长,生产效率低,经济效益低,传承人老龄化严重,传统手艺近乎失传;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苗家人外出务工经商增多,外来文化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观念;对外交流加强,外来化纤布料增多,对亮布市场造成巨大的冲击;天然原料染色较为单一等原因造成在苗家山寨中曾一度难觅其影。
【点睛】本题主要考察自然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的相关知识,需要细读材料,从材料中找出关键信息,并且联系广西自然环境特点,城市化进程对传统工艺的影响来解答。
4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9世纪末以来,美国为综合开发水利资源,曾掀起过几次大规模的建坝高潮。随着时间推移,大坝和其他配套设施日益老化,水电工程的维修和退役已引起各方面重视,大坝拆除的呼声也日益强烈。图I为美国中北部某水库大坝示意图,该地库区以下附近河段夏季常出现大雾景观,蔚为壮观,大坝拆除后大雾景观也随之消失。图Ⅱ为该水库年内流量过程示意图。
(1)推测大坝拆除前该库区下游附近河段夏季多雾的原因。
(2)说明乙图中t1至t2期间发电量的变化及原因。
(3)分析大坝拆除呼声日益强烈的原因。
【答案】(1)水库深层水温季节变化小;夏季来自水库深层河水水温低于气温;有利于河面上(暖湿)空气水汽凝结。
(2)发电量增加。库区水位上升,落差增大。
(3)大坝建设影响流域生态环境;坝体老化,安全隐患增多;库区淤积,大坝经济效益日益下降(工程的运行成本及维修费用上升);居民环保意识增强。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水库大坝建设带来的环境影响等知识点。
【详解】(1)该地库区以下附近河段夏季常出现大雾景观,蔚为壮观,大坝拆除后大雾景观也随之消失。水库深层水温季节变化小,拆除前,夏季来自水库深层河水水温低于气温,有利于河面上暖湿空气中水汽凝结。所以拆除前该库区下游附近河段夏季多大雾天气。
(2)根据图乙曲线,t1至t2期间,入库洪水量大于下泄水量,库区水位上升,落差增大。所以发电量增加。
(3)大坝建设拦截地表径流,影响流域生态环境。大坝和其他配套设施日益老化,水电工程的维修和退役已引起各方面重视,坝体老化,安全隐患增多。库区泥沙淤积,工程的运行成本及维修费用上升,大坝经济效益日下降。居民环保意识增强。所以大坝拆除呼声日益强烈。
一、选择题
彝族土掌房为彝族先民的传统民居,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层层叠落,相互连通,远远看去甚是壮观,后期彝汉混居,融合了部分汉族民居的特点,逐步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筑,堪称民居建筑文化与建造技术发展史上的“活化石”。以石为墙基,用土坯砌墙或用土筑墙,墙上架梁,梁上铺木板、木条或竹子,上面再铺一层土,经洒水抿捶,形成平台房顶,不漏雨水。房顶又是晒场。有的大梁架在木柱上,担上垫木,铺茅草或稻草,草上覆盖稀泥,再放细土捶实而成。多为平房,部分为二屋或三层。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 土掌房的效果类似于( )
A. 内蒙蒙古包 B. 陕西窑洞 C. 傣族竹楼 D. 客家族土楼
2. 土掌房反应的气候特点( )
A. 湿冷 B. 湿热 C. 干旱少雨 D. 干热
【答案】1. B 2. C
【解析】
【1题详解】
土掌房为平顶、墙体厚实,冬暖夏凉,蒙古包易于拆卸、搬运、安装,故A错误;土掌房为平顶、墙体厚实,冬暖夏凉,与陕西窑洞效果类似,故B正确;傣家竹楼双层、尖顶,利于通风散热、防潮、排泄雨水,土掌房与其效果不同,故C错误;而客家土楼为圆形围屋,是大型群体楼房住宅,利于防御,土掌房与其效果不同,故D错误;故选B。
【2题详解】
土掌房是最古老的彝族传统民居,结合材料可知,建筑材料为土坯、石块,墙体厚实,屋顶为平顶,可以作为晒场,反映了当地干旱少雨的气候特点,C正确,A、B、D错误。故选C。
下图为我国制造业中部分行业对美国出口需求拉动的产出比例和研发投入强度示意图,中美贸易摩擦下,部分行业可能向东南亚国家转移。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3. 图中最容易转移到东南亚国家的行业是
A. 计算机 电气设备 B. 交运设备 食品饮料
C. 木材加工 纺织服装 D. 食品饮料 纺织服装
4. 中美贸易摩擦下,我国大规模对外产业转移并未发生,主要是因为我国
①劳动力成本较低 ②科技实力较高 ③内需市场广阔 ④产业配套完善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3. C 4. D
【解析】
【3题详解】
图中显示,计算机和电气设备研发投入强度较大,与中国相比,东南亚国家的研发能力较差,因此计算机和电气设备不容易转移到东南亚国家,排除A。图中显示,交运设备和食品饮料对美国出口需求拉动的产出比例较小,因此在中美贸易摩擦下这些行业向东南亚转移的必要性不大,排除B、D。图中显示,木材加工和纺织服装对美国出口需求拉动的产出比例大,受贸易摩擦影响大,且研发投入强度小,劳动力成本和原料成本比例高,东南亚劳动力成本较低、木材原料丰富,因此木材加工和纺织服装最容易转移到东南亚国家,C符合题意。
【4题详解】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劳动力的工资水平也不断提高,与许多发展中地区相比,我国劳动力成本不具有优势,①不符合题意;近年来,随着技术投入加大,我国科技实力发展迅速,与大多数发展中地区相比,我国科技实力较高,使得许多对科技要求较高的产业很难向外转移,②符合题意;中国人口众多,内需市场庞大,大多数企业离不开中国市场,向外迁移会增加成本,③符合题意;中国是世界上工业部门最齐全的国家,产业配套最完善,对协作化要求高的产业不能向外转移,④符合题意。综上所述,D符合题意,排除A、B、C。
绿洲是干旱、沙漠化地区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发展灌溉农业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人工自然生态系统。下图为某区域绿洲生态系统剖面示意图。
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5. 绿洲自然生态系统包括发源区、流通区、形成区、外围区,其中戈壁对应的地区可能是
A. 发源区 B. 流通区 C. 形成区 D. 外围区
6. 如果图示区域大量开采煤炭,可能导致( )
A. 森林、草场萎缩 B. 地下径流增加 C. 沙漠面积扩大 D. 湖水盐度下降
【答案】5. B 6. C
【解析】
【5题详解】
绿洲自然生态系统包括发源区、流通区、形成区、外围区,其中形成区对应的是绿洲,所以戈壁对应的地区可能是流通区,B对。发源区对应的可能是冲积扇,A错。外围区对应的可能是沙漠,D错。
【6题详解】
结合图示煤炭分布区位置,如果图示区域大量开采煤炭,可能改变地下径流,导致地下径流减少,沙漠面积扩大,C对,B错。地表是冲积扇和戈壁,不会导致森林、草场萎缩,A错。地下径流减少,湖泊水量减少,湖水盐度增加,D错。
我国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壤为冲积性黄土母质在海浸母质上沉淀而成。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当地发展了“上农下渔”农业模式,即挖土成塘,注水养鱼,堆土成台,在上耕作。下图示意该三角洲地区不同植被类型下表层土和底层土壤盐碱状况和“上农下渔”的农业模式。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7. 关于该三角洲盐碱地的分布特征,正确的是( )
A. 表层土壤含盐量低于底层含盐量 B. 灌木林含盐量高于乔木林含盐量
C. 三角洲滩涂裸地底层含盐量最高 D. 一乔木林表层和底层含盐量差最大
8. 台田的盐碱程度一般比普通农田低,其原因可能是( )
A. 台田气温低,蒸发弱 B. 台田降水量大,利于排盐
C. 台田地下水埋藏较深 D. 台田土壤板结,盐分不易上升
9. 限制该三角洲“上农下渔”模式大面积推广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 土壤 B. 地形 C. 水源 D. 热量
【答案】7. B 8. C 9. C
【解析】
【7题详解】
据图得知,三角洲滩涂裸地表层土壤含盐量大于底层土壤含盐量,C错误;其他植被覆盖下的底层土壤含盐量比表层土壤含盐量高,A错误。灌木林和乔木林的含盐量对比得知,灌木林含盐量高于乔木林,B正确。不同地区含盐量差异看两曲线之间差距,其中草地的表层和底层含盐量差距最大,D错误。故选B。
【8题详解】
与普通农田相比,台田气温和降水差异不大,A错误。相比普通农田,台田建设过程中人为加高台地的海拔,地下水埋藏深度增加,蒸发减弱,缓解土地盐碱化,C正确。土壤板结不是影响土地含盐量的主要因素,D错误。故选C。
【9题详解】
限制性因素是该地区发展农业最紧缺的因素,一旦给区域补足便能大面积推广该模式。该区域的土壤为冲积黄土,土层深厚,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利于该模式农业的发展,AB不符。该模式中鱼塘耗水量较大,而当地淡水资源短缺,所以水源限制了该模式大面积推广,C正确。位于中纬度地区,热量较充足,有利于作物生长,所以热量也不是制约区域农业模式推广的主因,D不符。故选C。
【点睛】农业区位关键因素:
(1)主要因素:某一区域某种农作物发展所必需的所有因素,要完整、全面地列出。
(2)主导因素:影响某种农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即没有这种因素该农业就不可能在该区域分布。
(3)限制性因素:类似于木桶原理的短板,其他条件满足,唯有某一条件不能满足,此条件为限制性因素。
新疆的煤炭资源丰富且集中,呈现“北富南贫”格局。下图为新疆煤炭外运市场示意图(箭头代表煤炭运向)。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0. 甘肃煤炭资源丰富,但河西走廊仍需从新疆大量购入煤炭,推测其原因有
①公路、铁路、水运便利 ②国家经济政策的影响
③区域供给不平衡 ④季节性需求波动大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11. 西南地区水能等能源资源丰富,但仍需要从新疆调运优质煤的直接原因是
A. 云、贵、川、渝等省市没有优质煤炭 B. 水能发电量不能满足需求
C. 经济发展对高热值煤的需求增大 D. “一带一路”亚欧通道的带动
12. 新疆优质煤源相对不足,下列为保持稳定供给西南地区煤炭需求的措施合理的是
A. 发展集装箱运煤,减少运输损耗 B. 实施疆内“北煤南运”,推行置换输出政策
C. 国家出台政策,促进两地合作 D. 积极发展燃气电力,节省优质煤炭资源
【答案】10. C 11. C 12. B
【解析】
【10题详解】
甘肃煤炭资源丰富,但河西走廊仍需从新疆大量购入煤炭,推测其原因有区域供给不平衡,有些地区供应不足,③对。公路、铁路运输便利,没有水运条件,①错。国家经济政策的影响是能源输送到东部经济发达地区,②错。运输到甘肃的主要是普通煤,可能是地区季节性需求波动大,④对。C对,A、B、D错。
【11题详解】
西南地区水能等能源资源丰富,但仍需要从新疆调运优质煤的直接原因是市场需求,经济发展对高热值煤的需求增大,C对。云、贵、川、渝等省市的贵州省有优质煤炭,A错。水能发电量大,能满足需求,B错。 “一带一路”亚欧通道的带动不是直接原因,D错。
【12题详解】
新疆优质煤源相对不足,为保持稳定供给西南地区煤炭需求,措施合理的是实施疆内“北煤南运”,推行置换输出政策,B对。减少运输损耗不能改变资源相对不足状态,A错。国家出台政策,促进两地合作,不能增强煤源储量,C错。节省优质煤炭资源,不能增加资源总量,不能保证向西南地区输出稳定,D错。
洞里萨河是世界少有的因不同季节而逆转流向的河。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3. 洞里萨河
A. 6-9月注入湄公河
B. 流入洞里萨湖时盛行东北风
C. 该河段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D. 流向变化可缓解下游的洪涝灾害
14. 洞里萨湖平原
A. 农业机械化程度高
B. 滑坡泥石流灾害严重
C. 农业渔业具有明显季节性
D. 水利工程量小
【答案】13. D 14. C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东南亚区域地理自然特征,季风水田农业特征。
【13题详解】
图示地区为东南亚,气候类型为热带季风气候。每年在6~9月份的雨季里,湄公河干流处于洪水期,水位高于洞里萨湖水位,河水补给洞里萨,11月~次年4月,湄公河干流处于枯水期,水位回落低于洞里萨湖水位,湖水补给湄公河干流,A错。流入洞里萨湖为夏季,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应盛行西南风,B错。图示地势颜色单一,说明洞里萨河地势起伏不大,C错。湄公河洪水期是河水补给洞里萨,有利于洪峰分流,缓解下游的洪涝灾害,D对。故选D。
【14题详解】
洞里萨湖平原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属于水稻种植业,农业机械化水平低,A错;平原地区无滑坡、泥石流,B错;洞里萨湖平原气候类型为热带季风气候,有明显的旱雨两季,雨季有利于农业渔业发展,具有明显季节性,C对;洞里萨湖平原属于水稻种植业,水源灌溉需求量大,所以洞里萨湖平原水利工程量大,D错。
2017年10月,第二十八届世界人口大会在南非举行。下图为非洲1月与7月降水量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5. 图中
A. 降水量分布总趋势是自南向北逐渐递增
B. 雨带呈南、北移动,降水量年际变化大
C 1月甲地气温低,呈下沉气流,降水少
D. 7月乙地受东南风影响,迎风坡降水多
16. 非洲
A. 地势起伏大,降水强度大,泥石流、滑坡频发
B. 热带气候为主,气候带南北对称,干燥地区广
C. 人口自然增长率高,劳动力丰富,工、农业发达
D. 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海,海运、内河航运发达
【答案】15. D 16. 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非洲的气候和其他自然特征。
【15题详解】
图中降水量分布总趋势是1月份集中在南半球,7月份集中在北半球,A错误。雨带呈南、北移动,降水量季节变化大,B错误。1月甲地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呈下沉气流,降水少,C错误。7月乙地受东南风影响,迎风坡降水多,D正确。
【16题详解】
非洲以高原为主,地势起伏小,A错误。热带气候为主,气候带南北对称,干燥地区广,B正确。人口自然增长率高,劳动力丰富,工、农业较落后,C错误。海岸线平直,少优良港口,D错误。
【点睛】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
下表表示1962年和2016年某粮食主要输出地的粮食输出量及其输出流向变化对比。读表,完成下面三题。
17. 主要粮食输出地中 ( )
A. 均为发达国家和地区 B. 输出量增量最大的是巴西
C. 主要输往人口稠密地区 D. 输出量增幅最大的是美国
18. 加拿大粮食输出量增幅低的主要原因是 ( )
A. 土地面积小 B. 国内粮食需求旺盛
C. 单产和商品率低 D. 宜耕土地面积小
19. 巴西粮食输出的主要运输方式是( )
A. 铁路 B. 公路 C. 海运 D. 空运
【答案】17. C 18. D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在粮食输出地中,巴西和阿根廷不是发达国家;输出量增量最大的是美国,输出量增幅最大的是巴西;粮食主要输往东亚、东南亚、欧洲西部等人口稠密地区。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8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加拿大大部分地区纬度高,热量不足,不适宜发展耕作业,后备宜耕土地面积小,粮食增产的潜力不如其他国家大,从而导致加拿大粮食输出量增幅低,D正确。故选D。
【19题详解】
巴西粮食输出的国家和地区与巴西均相隔海洋,且巴西粮食出口量大,运距长,适宜水运,则主要的运输方式应为海运,C正确。故选C。
每年有大约400座冰山完成从格陵兰岛始发的漫长行程,最终漂入纽芬兰岛附近的温暖水域,威胁着航道上的船只安全。读北大西洋中高纬度洋面年平均水温图。
完成下面三题。
20. 纽芬兰岛附近出现冰山数量最少的季节是( )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21. 北大西洋60°N附近,甲海域平均水温比乙海域低,主要是因为( )
A. 盛行风来源不同 B. 洋流性质不同
C. 距大陆的远近不同 D. 人类活动的密度不同
22. 为了防范漂浮冰山对过往船只造成威胁,我们可以( )
A. 炸毁冰山 B. 把冰山牵引至安全海域
C. 人工融化冰山 D. 监测冰山位置,加强预报
【答案】20. D 21. B 22. D
【解析】
【20题详解】
冰山是指从冰川或极地冰盖临海一端破裂落入海中漂浮的大块淡水冰,纽芬兰岛附近的冰山来自极地地区,受东格陵兰寒流和拉布拉多寒流的影响,极地的冰山被带至该海域。春季时,气温升高,格陵兰岛的冰川融化,部分冰体分离,易被带到纽芬兰岛附近海域,A错误;夏季水温高,冰山南下过程中易融化,B错误;秋季格陵兰岛冰川面积扩大,可被洋流带走的冰山不多,C错误;冬季气温最低,冰山数量最少,D正确。故选D。
【21题详解】
甲海域受东格陵兰寒流影响,使该海域水温低于同纬度其他海域,乙海域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使该海域水温高于同纬度其他海域,故甲海域平均水温比乙海域低,B正确。故选B。
【22题详解】
冰山往往体积较大,炸毁冰山、把冰山牵引至安全海域和人工融化冰山的可能性较小,不切合实际,且负面影响较大,ABC错误;可以监测冰山位置,加强预报,避开冰山的威胁,D正确。故选D。
【点睛】春季时,气温升高,格陵兰岛的冰川融化,部分冰体分离,易被带到纽芬兰岛附近海域,每年的春天是在纽芬兰省近海观赏冰山的季节。
白尼罗河流经尼罗河上游盆地时形成的苏德沼泽,面积季节变化巨大,最小时约3万平方千米,最大时可超过13万平方千米。沼泽航道较浅,水深变化大,水面布满漂浮植物,给航运造成了巨大的障碍。为改善航运条件,20世纪80年代修建了琼莱运河(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 苏德沼泽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A. 蒸发较弱 B. 地下水位高 C. 地形平坦 D. 降水丰富
24. 苏德沼泽面积最小的时段是( )
A. 2月—4月 B. 5月—7月 C. 8月一10月 D. 11月一次年1月
【答案】23. C 24. A
【解析】
【23题详解】
由图可知,苏德沼泽所在区域等高线稀疏,说明苏德沼泽地形平坦,排水不畅,容易积水;该地为热带地区,气温高,蒸发较强;地下水位高是积水的结果,不是原因;本区降水并不丰富,选C。
【24题详解】
苏德沼泽处于热带草原气候区,2月—4月是干季快要结束时期,5月湿季将来临,水量增多,所以此时段面积最小,据此选A。
读印度、南非、巴西和中国等四国的玉米种植和收获生产活动情况,完成下列问题。
25. 甲、乙、丙分别是
A. 巴西、印度、南非 B. 南非、巴西、印度
C. 印度、巴西、南非 D. 巴西、南非、印度
26. 关于丙国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分布有地中海气候
B. 分布有热带季风气候
C. 热带沙漠气候面积最广阔
D. 热带雨林广泛分布
【答案】25. C 26. A
【解析】
本题组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以及图文信息的获取能力,涉及到的知识点主要是巴西、印度以及南非三个国家的位置特点以及南非的气候类型,需要结合到相关的基础知识,抓住图文关键信息分析答题。
【25题详解】
巴西和南非位于南半球,季节与中国相反,所以生产活动的时间也会相反,印度与中国同一半球,生产活动时间接近,即甲为印度,乙为巴西,丙为南非,结合选项,C正确,其余选项错误。
【26题详解】
结合上题,丙为南非,南非南部有位于南纬30°-40°的大陆西岸的范围,因此有地中海气候发育,该国没有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面积最广阔,热带雨林分布也不广泛。A正确,其余选项错误。
免耕是指作物播种前减少翻动表土、保留部分秸秆残茬的耕作方式。巴西马托格罗索州是世界主要的转基因大豆产区之一,该州普遍采用免耕技术种植大豆。我国从马托格罗索州进口的大豆主要用作饲料原料,而我国东北地区生产的优质大豆主要用作食品原料。下图示意马托格罗索州位置。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27. 与马托格罗索州相比,我国东北地区种植大豆的优势自然条件为
A. 土壤肥沃 B. 热量充足 C. 光照丰富 D. 水源充足
28. 马托格罗索州采用免耕技术种植大豆的目的是保持土壤
①水分 ②空气 ③有机质 ④矿物质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9.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从巴西进口的大豆数量显著增长,这能反映我国
A. 农业人口减少 B. 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
C 大豆品质降低 D. 居民饮食结构变化大
【答案】27. A 28. C 29. D
【解析】
【27题详解】
我国东北地区位于北半球中纬度,马托格罗索州位于南半球低纬度。我国东北地区纬度较高,热量不足,一年只能种植一季,且太阳高度角小,光照不如马托格罗索州,故BC错误;马托格罗索州位于巴西高原,为热带草原气候,降水比我国东北地区丰富,河流径流量大,水源丰富,故D错误;我国东北地区黑土广布,土层深厚,土壤肥沃,马托格罗索州位于热带,微生物活跃,降水多,湿季淋溶作用较强,土壤肥力低,故该题选A。
【28题详解】
根据材料免耕是指作物播种前减少翻动表土、保留部分秸秆残茬耕作方式。减少了对表土的翻动能够减少水分的蒸发,保持土壤的水分,保留部分秸秆残茬,能够减少阳光对土壤的直接照射,利于保持水分;秸秆残茬一方面削弱风速,减少风蚀作用,另一方面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和矿物质,利于保持土壤肥力,故①③④正确;免耕能够减少因机械碾压和耙地引起土壤形状的变化(大的孔隙减小)从而利于增加土壤的透气性,故②错误,所以该题选C。
【29题详解】
根据材料我国进口大豆主要用作饲料,进口大豆显著增加,说明我国饲料需求量增加,畜牧业发展速度快,是因为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快,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变化,对乳畜产品的需求量增加,故D正确;农业人口减少和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对我国大豆进口没有影响,故AB错误;根据材料我国大豆主要用作食品原料,和进口大豆的用途不同,所以我国大豆的品质和产量的变化对进口大豆影响不大,故C错误,所以该题选D。
【点睛】免耕又称零耕、直接播种,指作物播种前不用犁、耙整理土地,直接在茬地上播种,播后作物生育期间不使用农具进行土壤管理的耕作方法,有保土、保水、保肥、省工、省力、省能及增产、增效、增收的特点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明确了国家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全面实施精准扶贫方略。下图为我国扶贫攻坚主战场分布示意图。
回答下列小题。
30. 扶贫攻坚主战场主要分布在( )
A. 地势第三阶梯 B. 东部季风区
C. 内流区 D. 东部经济地带
31. 有关精准扶贫措施合理的是( )
A. 大兴安岭南麓山区打造商品粮基地
B. 罗霄山区防治土地盐渍化
C. 西藏自治区发展灌溉农业
D. 六盘山可实施生态移民
【答案】30. B 31. D
【解析】
【30题详解】
我国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的分界线为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读图,我国扶贫攻坚主战场只有大别山区和罗霄山区两个战场位于第三阶梯,A错;我国季风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为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彦喀拉山-冈底斯山,扶贫攻坚主战场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气候区(南方、北方地区),只有位于青藏高原和新疆的三个战场位于非季风区,B对;我国季风气候区主要是外流区,非季风气候区多为内流区,C错;我国东部经济带包括了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江苏、上海等省市,图中扶贫战场仅燕山-太行山区战场的部分地区属于河北,其它扶贫战场均为中部经济带或西部经济带,D错。
【31题详解】
山区地势起伏较大,不适合发展种植业,A错;罗霄山区位于南方(江西),年降水量大,应重点防治水土流失,湿润地区、地势起伏大的山区土地不易出现盐渍化,B错;西藏自治区海拔高,农作物生长的热量条件差,且高原气候降水少,不适合发展灌溉农业,应适当发展畜牧业,C错;六盘山区地形起伏大,年降水量较少,生态脆弱,可实施生态移民,寻找合适地区安置人们、帮助人们脱贫,D对。
番茄的生产过程包含播种育苗期、栽培生长期、采摘收获期三个主要阶段。其种植方式主要有温室内栽培和温室外的露地栽培两种。
下图为我国四个省区部分地区番茄生产活动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32. 甲、乙、丙分别位于
A. 鲁、云、宁 B. 云、鲁、宁
C. 宁、鲁、云 D. 鲁、宁、云
33. 番茄“长季节栽培技术”是指利用温室调控番茄生长所需的光热条件,实现番茄“种植一茬,多次采摘,全年收获”的生产模式。浙江省部分地区采用这一技术会
①改变了当地水分和热量条件 ②延长番茄市场供应期
③增加番茄的单位面积年产量 ④降低农户的经济效益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32. A 33. B
【解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和农业区位因素,关键是具备读图分析能力,掌握我国各省区的地理特征。试题难度一般。
【32题详解】
三省区中,宁夏纬度最高,冬季最寒冷,只能在夏季室外种植,故丙为宁夏;云南纬度最低,光热条件最好,几乎全年都可在室外种植,故乙为云南省。故选A。
【33题详解】
由材料“种植一茬,多次采摘,全年收获”可知,浙江省采用这一模式,能够延长番茄市场供应期,增加番茄的单位面积年产量,提高农户的经济效益,不会改变当地的水热条件,②③正确,故选B。
城市首位度是用来反映地区城市规模结构和人口集中程度的指标,一般用最大城市与第二大城市人口之比来表示。下图示意我国部分省区2010年的城市首位度(横轴)及其相较于2000年的变化(纵轴)。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4. 根据城市首位度变化特点,对四类省份分类正确的是
A. 类型I一高首位度扩散 B. 类型II一低首位度集聚
C. 类型III-高首位度集聚 D. 类型IV-低首位度扩散
35. 甲省可能是
A. 山东省 B. 辽宁省 C. 陕西省 D. 广东省
【答案】34. B 35. C
【解析】
【34题详解】
通过观察坐标图,类型I城市首位度大于2,相对于2000年变化为正值,说明为高首位度集聚,A不对;类型II首位度小于2,相对于2000年变化为正,则为低首位度集聚,B对;类型III首位度小于2,相对于2000年变化为负,则为低首位度扩散,C不对;类型IV首位度大于2,相对于2000年变化为负值,则为高首位度扩散,D不对。
故选B。
【35题详解】
观察图中,甲省的首位度指数为值较大,为高首位度城市,相对于2000年人口更加集中。山东省由于四周靠近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因此城市首位度并不突出;辽宁省由于是传统工业区,人口往往外迁较多;陕西省位于西部地区,周围大城市较少,形成一级核心,且人口等继续集聚,C正确;广东省由于区域经济发展较好,往往不会形成一级核心,如形成广州和深圳双核心,首位度不突出,D不对。
故选C。
长江中游地区主要包括湖南、湖北、江西三省,处于我国第二阶梯向第三阶地的过渡地带。通过分析耕地类型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的转换关系,可以明确耕地数量的转入、转出情况。下图为长江中游地区数量转换来源与转换率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6. 1990~2015年长江中游地区耕地利用转型可能产生的影响是( )
A. 粮食总产量上升 B. 粮食自给率上升
C. 粮食单产下降 D. 粮食商品率下降
37. 下列关于长江中游地区其他土地利用类型转换获得耕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2000~2005年耕地转入率最低 B. 1995~2000年耕地转换获得主要来自草地
C. 2000~2005年耕地转换获得主要来自林地 D. 2005~2010年耕地转换获得主要来自水域
38. 1990~2000年耕地转出变化主要表明该地区( )
A. 洪涝灾害频繁 B. 城乡建设进程缓慢
C. 生态有所改善 D. 水域面积增加最多
【答案】36. D 37. C 38. C
【解析】
【36题详解】
耕地面积的变化主要取决于耕地转入和耕地转出的数量关系,即耕地的净转化率。1990-2015年,该地区耕地的净转化率始终为负值,所以耕地面积持续减少,粮食总产量和粮食自给率可能下降,粮食单产从材料中无法获知,故ABC错误。耕地减少,粮食总产量下降,可能导致粮食商品率下降,故D正确。
故选D
【37题详解】
耕地的转换方向有转入和转出之分,转出表现为耕地减少的方向,转入表现为耕地增加的方向。
据图可知,2005~2010年耕地转入率最低,A错误;
1995~2000年耕地转换获得主要来自城乡建设用地,B错误;
2000~2005年耕地转换获得主要来自林地,C正确;
2005~2010年耕地转换获得主要来自林地,D错误;
故选C
【38题详解】
由耕地面积的变化及其转人和转出的来源可知,耕地转出的方向主要用于扩大林草、水域等生态用地。伴随着生态退耕,该区域生态有所改善,C正确;该区域生态退耕,水域面积增加,调蓄洪水的能力增强,洪涝灾害减少,A错误;据图可知,城乡建设用地增多,城市建设进程加快,B错误;据图可知,图中只能反映出占比变化,不能反映面积变化,D错误;
故选C
俗语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通俗易懂并广泛流传的语句,具有地方特色,蕴含地理知识。如①省流传的俗语有:粑肥叫饵块,常年出好菜……②有中部流传的俗语有:锅盔像锅盖,房子半边盖……左图为我国省级行政区划图,右图为②省中部传统民居“房子半边盖”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9. 如左图所示的②省中部民居,其好处有( )
①节省建材②避风保暖③防止风沙④收集雨水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40. 符合③省地理情况俗语是( )
A. 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B. 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C. 远看成山,近看成川 D.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答案】39. D 40. A
【解析】
【39题详解】
房子半边盖可以节约木材,减少对植被破坏,①对;房屋外侧不开窗、高处开小窗便于避风保暖,②对;东西两侧高便于阻挡风沙,③对;陕西省传统民居的设计符合当地"肥水不流外人田"观念的是房屋斜屋顶收集雨水,雨水流入院子里,收集起来备用,④对。①②③④正确,D正确,ABC错误。故选D。
【40题详解】
③省是黑龙江,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是其地形特征,A正确;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说的是华北地区,黑龙江是春小麦,B错误;远看成山、近看成川是云贵高原的地貌特征,C错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内蒙古高原的地貌特点,D错误。故选A。
【点睛】由于陕西地处内陆,属于典型的大陆性干燥气候,因此关中一带天气干旱、风沙大,加之当地木材稀少。所以,人们根据当地的条件,就发明了半边盖的房子。
二、综合题
4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亮布”是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苗族传统手工布料,因闪闪发亮而得名,是苗族人眼中最高档的布料。当地人们采摘天然染料蓝靛草将布料染色,晾干后涂蛋清,用木槌反复捶打,经过多次反复晾、涂、锤,可以使布面长久保持光泽。10多米长的“亮布”前后约要两三个月才能制作完成。“亮布”的制作工艺在苗家人生活中曾一度难觅其影,现已被当地政府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融水县亮布生产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亮布生产作坊不断增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下图为融水苗族自治县交通线路分布图和亮布生产场景图。
(1)指出融水县最适宜生产亮布的季节,并说明理由。
(2)说明亮布曾是当地苗族人眼中高档布料的原因。
(3)分析亮布在苗家山寨中曾一度难觅其影的原因。
【答案】(1)秋季 理由:秋季降水相对较少,晴天较多且多风,利于亮布晾晒;气温适宜,湿度小,适宜人们在作坊内加工亮布。
(2)布料闪闪发亮,与众不同;手工工艺,工艺复杂,耗时长,产量低;使用天然原料染色,品质优良;加入蛋清捶打,成本较高等。
(3)制作工艺复杂,传承人老龄化严重,传统手艺近乎失传;城市化进程加快,苗家人外出务工经商增多,外来文化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观念;对外通达度增强,外来化纤布料增多,对亮布造成巨大的冲击;制作亮布,经济效益较低;天然原料染色,亮布色彩较为单一等。(任答4点)
【解析】
【分析】
据材料可得,“亮布”是广西苗族传统手工最高档的布料。制作是采摘天然染料蓝靛草将布料染色,晾干后涂蛋清,用木槌反复捶打,经过多次反复晾、涂、锤,可以使布面长久保持光泽,制作耗时间长。“亮布”的制作工艺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外来文化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观念,外来化纤布料增多,对亮布市场造成巨大的冲击等原因,造成一度难觅其影的现象。
【详解】(1)材料中说亮布的生产过程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晾、涂、锤环节,10多米长的“亮布”前后约要两三个月才能制作完成,受天气状况影响大,广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秋季降水相对少,晴天更多,光照充足,利于晾晒,所以最适宜秋季;而冬季气温低,春夏季雨水多不利于晾晒。
(2)材料中提到亮布因闪闪发亮而得名,说明具有独特之处,而且具有审美价值;当地人们采摘蓝靛草将布料染色,晾干后涂蛋清,用木槌反复捶打,经过多次反复晾、涂、锤,10多米长的“亮布”前后约要两三个月才能制作完成,说明工序复杂,耗费时间长,加入蛋清捶打,成本高。
(3)亮布生产经过多次反复晾、涂、锤工序复杂,耗费时间长,生产效率低,经济效益低,传承人老龄化严重,传统手艺近乎失传;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苗家人外出务工经商增多,外来文化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观念;对外交流加强,外来化纤布料增多,对亮布市场造成巨大的冲击;天然原料染色较为单一等原因造成在苗家山寨中曾一度难觅其影。
【点睛】本题主要考察自然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的相关知识,需要细读材料,从材料中找出关键信息,并且联系广西自然环境特点,城市化进程对传统工艺的影响来解答。
4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9世纪末以来,美国为综合开发水利资源,曾掀起过几次大规模的建坝高潮。随着时间推移,大坝和其他配套设施日益老化,水电工程的维修和退役已引起各方面重视,大坝拆除的呼声也日益强烈。图I为美国中北部某水库大坝示意图,该地库区以下附近河段夏季常出现大雾景观,蔚为壮观,大坝拆除后大雾景观也随之消失。图Ⅱ为该水库年内流量过程示意图。
(1)推测大坝拆除前该库区下游附近河段夏季多雾的原因。
(2)说明乙图中t1至t2期间发电量的变化及原因。
(3)分析大坝拆除呼声日益强烈的原因。
【答案】(1)水库深层水温季节变化小;夏季来自水库深层河水水温低于气温;有利于河面上(暖湿)空气水汽凝结。
(2)发电量增加。库区水位上升,落差增大。
(3)大坝建设影响流域生态环境;坝体老化,安全隐患增多;库区淤积,大坝经济效益日益下降(工程的运行成本及维修费用上升);居民环保意识增强。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水库大坝建设带来的环境影响等知识点。
【详解】(1)该地库区以下附近河段夏季常出现大雾景观,蔚为壮观,大坝拆除后大雾景观也随之消失。水库深层水温季节变化小,拆除前,夏季来自水库深层河水水温低于气温,有利于河面上暖湿空气中水汽凝结。所以拆除前该库区下游附近河段夏季多大雾天气。
(2)根据图乙曲线,t1至t2期间,入库洪水量大于下泄水量,库区水位上升,落差增大。所以发电量增加。
(3)大坝建设拦截地表径流,影响流域生态环境。大坝和其他配套设施日益老化,水电工程的维修和退役已引起各方面重视,坝体老化,安全隐患增多。库区泥沙淤积,工程的运行成本及维修费用上升,大坝经济效益日下降。居民环保意识增强。所以大坝拆除呼声日益强烈。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