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涪陵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物理试题
展开
重庆市涪陵实验中学校高2020级高三上期第一次月考物理试题1.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 研究跳水比赛中选手在空中的动作时可以看做质点B. 物体静止时,对水平支持面的压力就是物体的重力C. 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其运动状态也可能不变D. 速度在变化而加速度可以不发生变化【答案】D【解析】【详解】A. 研究跳水比赛中选手在空中的动作时,要看动作,此时不能看作质点,故A错误;B. 物体对水平支持面的压力大小可能等于物体重力,二者性质不同。故B错误;C. 做曲线运动的物体,由于速度方向一直改变,故其运动状态一定改变,故C错误。D. 速度变化而加速度可以不发生变化,故匀变速运动,故D正确。 2.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依次通过A、B、C、D四个点,通过相邻两点的时间间隔均为2s,已知AB=12m,CD=28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为4m/s2B. 物体通过A点的速度大小为0m/sC. 物体在BC段的平均速度大小为10m/sD. 物体通过C点的速度大小为16m/s【答案】C【解析】【详解】A. 由公式xm−xn=(m−n)at2可得:故A错误。B. 由公式可得:vA=4m/s故B错误;C. 匀变速直线运动连续相等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差等于定值即解得:xBC=20m所以平均速度为:故C正确。D. 通过C点的速度等于BD间的平均速度即故D错误。 3.地球绕着太阳公转,其运动可看成匀速圆周运动。已知万有引力常量为G,如果要通过观测求得太阳的质量,还需要测量下列哪些量A. 地球公转的轨道半径和公转周期 B. 地球公转的轨道半径和自转周期C. 地球半径和地球的公转周期 D. 地球半径和地球的自转周期【答案】A【解析】【分析】由题意可知,考查中心天体质量的计算,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计算可得。【详解】设地球质量为m,太阳质量为M,地球公转半径为r,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解得A.B.C.D.【点睛】在公式中,r表示轨道半径,T表示环绕天体的公转周期。 4.从同一点沿不同方向拋出质量相同的A、B两球,返回同一高度时,两球再次经过同一点,如图所示。如果不计空气阻力,关于两球的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在空中运动过程中小球A速度的变化量大小大于B小球速度的变化量B. 在空中运动时小球A速度的变化率大于小球B速度的变化率C. A、B两球落地时速度一定相同D. 小球A在最高点时的速度大于B球在最高点的速度【答案】A【解析】【详解】A.两球加速度均为重力加速度,速度变化量 ,竖直方向均为竖直上抛运动,根据题意可知,A运动时间长,故小球A速度的变化量大小大于B小球速度的变化量,故A正确。B. 两物体做斜抛运动,其速度变化率即加速度,都是重力加速度,相等,故B错误;C. 由图可知,A、B两球落地时速度方向一定不同,故C错误;D.在最高点速度均为两球的水平分速度,因为A球运动时间长,而水平位移相同,所以A球的水平分速度小,在最高点,A球速度小于B球速度,故D错误。 5.高跷运动是一项新型运动,图甲为弹簧高跷.当人抓住扶手用力蹬踏板压缩弹簧后,人就向上弹起,进而带动高跷跳跃,如图乙.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人向上弹起过程中,一直处于超重状态B. 人向上弹起过程中,踏板对人的作用力大于人对踏板的作用力C. 弹簧压缩到最低点时,高跷对人的作用力大于人的重力D. 弹簧压缩到最低点时,高跷对地的压力等于人和高跷的总重力【答案】C【解析】【详解】A.人向上弹起的过程中,先做加速度逐渐减小的加速直线运动(超重状态),而后做加速度逐渐增加的减速直线运动(失重状态),最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完全失重)到最高点,选项A错误;B.人向上弹起过程中,踏板对人的作用力和人对踏板的作用力属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二者等大反向,选项B错误;CD.当弹簧压缩到最低点时,人有竖直向上的加速度,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知,高跷对人的作用力大于人的重力,由牛顿第三定律可知人对高跷的作用力大于人的重力,高跷对地的压力大于人和高跷的总重力,选项C正确,D错误. 6.在修筑铁路时,弯道处的外轨会略高于内轨.如图所示,当火车以规定的行驶速度转弯时,内、外轨均不会受到轮缘的挤压,设此时的速度大小为v,重力加速度为g,两轨所在面的倾角为θ,则( )A. 该弯道的半径B. 当火车速率大于v时,内轨将受到轮缘的挤压C. 当火车质量变大时,规定的行驶速度变小D. 当火车速率大于v时,外轨将受到轮缘的挤压【答案】AD【解析】【详解】A. 火车拐弯时不侧向挤压车轮轮缘,靠重力和支持力合力提供向心力,转弯处斜面的倾角为θ,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解得:故A正确。BD. 当火车速率大于v时,重力和支持力的合力不够提供向心力,此时外轨对火车有侧压力,轮缘挤压外轨,故B错误D正确。C.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解得:与质量无关,故C错误。 7.如图,一粗糙斜面固定在地面上,斜面顶端装有一光滑定滑轮。一细绳跨过滑轮,其一端悬挂物块N。另一端与斜面上的物块M相连,系统处于静止状态。现用水平向左的拉力缓慢拉动N,直至悬挂N的细绳与竖直方向成45°。已知M始终保持静止,则在此过程中A. 水平拉力的大小可能保持不变B. M所受细绳的拉力大小一定一直增加C. M所受斜面的摩擦力大小一定一直增加D. M所受斜面的摩擦力大小可能先减小后增加【答案】BD【解析】【详解】如图所示,以物块N为研究对象,它在水平向左拉力F作用下,缓慢向左移动直至细绳与竖直方向夹角为45°的过程中,水平拉力F逐渐增大,绳子拉力T逐渐增大; 对M受力分析可知,若起初M受到的摩擦力f沿斜面向下,则随着绳子拉力T的增加,则摩擦力f也逐渐增大;若起初M受到的摩擦力f沿斜面向上,则随着绳子拉力T的增加,摩擦力f可能先减小后增加。故本题选BD。 8.如图所示,水平传送带两端相距,物体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物体滑上传送带A端的瞬时速度vA=5m/s,B端距正下方地面O点高h=5m,物体从B端滑出落在P点,关于的距离x正确的是A. 若传送带不动,x=3mB. 若传送带逆时针匀速转动,x一定等于C. 若传送带顺时针匀速转动,x一定等于D. 若传送带顺时针匀速转动,x有可能等于【答案】ABD【解析】【详解】A.若传送带不动,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匀减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大小a=μg=1m/s2根据vB2-vA2=-2aL解得:vB=3m/s故A正确.B.若传送带逆时针转动,物块滑上传送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与传送带静止时运动情况相同,vB一定等于3m/s.故B正确.CD.若传送带顺时针匀速运动,若传送带的速度小于3m/s,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则到达B点的速度vB等于3m/s。若传送带的速度等于3m/s,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则到达B点的速度vB等于3m/s。若传送带的速度大于3m/s,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则vB大于3m/s.故C错误,D正确. 9.用等效代替法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情况如图甲所示,其中A为固定橡皮筋的图钉,O为橡皮筋与细绳的结点,OB和OC为细绳,图乙是白纸上根据实验结果画出的图。 (1)本实验中“等效代替”的含义是____A.橡皮筋可以用细绳替代B.左侧弹簧测力计的作用效果可以替代右侧弹簧测力计的作用效果C.右侧弹簧测力计的作用效果可以替代左侧弹簧测力计的作用效果D.两弹簧测力计共同作用的效果可以用一个弹簧测力计的作用效果替代(2)图乙中的F与F′两力中,方向一定沿着AO方向的是__,图中__是F1、F2合力的理论值,__是合力的实验值.【答案】 (1). D, (2). F´ (3). F (4). F´【解析】【详解】(1)[1]A.橡皮筋不可以用细绳替代,故A错误;BC.左右两侧弹簧测力计的大小和方向可能都不相同,左侧弹簧测力计的作用效果不可以替代右侧弹簧测力计的作用效果,右侧弹簧测力计的作用效果也不可以替代左侧弹簧测力计的作用效果,故BC错误;D.用两个弹簧测力计拉橡皮筋与用一个弹簧测力计拉橡皮筋时,橡皮筋的伸长量相等,拉力作用效果相同,即:两弹簧测力计共同作用的效果可以用一个弹簧测力计的作用效果替代,故D正确。
(2)[2]图乙中的F与F´中,F´是用一个弹簧测力计的作用效果替代两弹簧测力计共同作用的效果,其方向一定沿着AO的方向。[3]图乙中的F与F´中,F是用两弹簧测力计共同作用时,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得出,F1、F2合力的理论值。[4]图乙中的F与F´中,F´是F1、F2合力的实验值。 10.如图1所示,为“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装置及数字化信息系统获得了小车加速度a与钩码的质量及小车和砝码的质量对应关系图.钩码的质量为m1,小车和砝码的质量为m2,重力加速度为g.(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A.每次在小车上加减砝码时,应重新平衡摩擦力B.实验时若用打点计时器应先释放小车后接通电源C.本实验m2应远小于m1D.在用图象探究加速度与质量关系时,应作a﹣图象(2)实验时,某同学由于疏忽,遗漏了平衡摩擦力这一步骤,测得F=m1g,作出a﹣F图象,他可能作出图2中______ (选填“甲”、“乙”、“丙”)图线.此图线的AB段明显偏离直线,造成此误差的主要原因是______.A.小车与轨道之间存在摩擦B.导轨保持了水平状态C.钩码的总质量太大D.所用小车的质量太大(3)实验时,某同学遗漏了平衡摩擦力这一步骤,若轨道水平,他测量得到的﹣a图象,如图3.设图中直线的斜率为k,在纵轴上的截距为b,则小车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_____.【答案】 (1). D (2). 丙 (3). C (4). 【解析】【详解】(1)[1] A、平衡摩擦力,假设木板倾角为θ,则有:f=mgsinθ=μmgcosθm约掉了,每次在小车上加减砝码时,故不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故A错误.B、实验时应先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故B错误.C、让小车的质量m1远远大于小盘和重物的质量m2,因为:际上绳子的拉力故应该是m1<<m2,故C错误;D、由牛顿第二定律F=ma,所以,所以在用图象探究小车的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时,通常作图象,故D正确;(2)[2] [3]遗漏了平衡摩擦力这一步骤,就会出现当有拉力时,物体不动的情况,故可能作出图2中丙.此图线的AB段明显偏离直线,造成此误差的主要原因是钩码的总质量太大,没有远小于小车和砝码的质量,故选C。(3)[4]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知变形结合图象可得:斜率,截距,所以小车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11.汽车A以vA=4 m/s的速度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发现前方相距x0=7 m处、以vB=10 m/s的速度同向运动的汽车B正开始匀减速刹车直到静止后保持不动,其刹车的加速度大小a=2 m/s2.从此刻开始计时,求:(1)A追上B前,A、B间的最远距离是多少?(2)经过多长时间A恰好追上B?【答案】(1)16 m (2)8 s【解析】【详解】汽车A和B运动过程如图所示:(1)当A、B两汽车速度相等时,两车间的距离最远,即v=vB-at=vA,解得t=3s此时汽车A的位移xA=xAt=12m汽车B的位移xB=vBt-at2=21m故最远距离Δxmax=xB+x0-xA=16m.(2)汽车B从开始减速直到静止经历的时间运动的位移汽车A在t1时间内运动的位移此时相距汽车A需再运动的时间故A追上B所用时间t=t1+t2=8s 12.如图所示,在水平地面上建立x轴,有一个质量m=1kg的木块(可视为质点)放在质量为M=2kg的长木板的左端A点,木板长L=2m。已知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0.1,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0.5(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开始时木块与长木板保持相对静止共同向右运动,已知木板的左端A点经过坐标原点O时的速度为v0=5m/s,在xp=10m处有一固定挡板,木板B端与挡板发生弹性碰撞后立即反向弹回,g取10m/s2,求:(1)木板与挡板碰撞时的速度大小v;(2)木块最终停止运动时的位置坐标。【答案】(1)3m/s(2) 【解析】【分析】对整体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出整体的加速度,根据速度位移公式求出木板碰挡板P前的瞬间速度;木块运动分几个过程:①共同向右减速到3m/s;②碰后向右减速到零再反向加速到与木板共速,③木块和木板共同向左减速至停下.【详解】(1)由题意可知,木板碰挡板前,木块和木板组成的系统保持相对静止向右匀减速运动,加速度为;设木板碰挡板时的速度为v,则有,其中,可求得;(2)木块运动分几个过程:过程1:共同向右减速到3m/s,加速度,位移,方向向右;过程2:碰后向右减速到零再反向加速到与木板共速,木块的加速度大小,木板的加速度大小;设二者达到共速所用时间为,共同速度为,可得,解得:,(方向向左),木块的位移为,方向向右;过程3:木块和木板共同向左减速至停下,加速度为,位移,方向向左;所以木块的最终坐标为 13.关于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气体体积增大时,其内能一定减少B. 外界对气体做功,气体内能可能减少C. 气体从外界吸收热量,其内能一定增加D. 气体温度升高,其分子平均动能一定增加E. 气体温度升高,气体可能向外界放热【答案】BDE【解析】【详解】A. 理想气体的内能只包含分子动能,不包含分子势能,故体积增大,若温度不变,则内能不变,故A错误;B.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可知,外界对气体做功,同时气体对外界传热,则气体内能可能减少,故B正确C. 气体从外界吸收热量,同时对外做功,其内能不一定增加,可能减小,故C错误。D. 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气体温度升高,其分子平均动能一定增加,故D正确。E. 气体温度升高,气体温度高于外界温度,气体可能向外界放热,故E正确。 14.底面积S=40 cm2、高l0=15 cm的圆柱形汽缸开口向上放置在水平地面上,开口处两侧有挡板,如图所示.缸内有一可自由移动的质量为2 kg的活塞封闭了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不可伸长的细线一端系在活塞上,另一端跨过两个定滑轮提着质量为10 kg的物体A.开始时,气体温度t1=7℃,活塞到缸底的距离l1=10 cm,物体A的底部离地h1=4 cm,对汽缸内的气体缓慢加热使活塞缓慢上升.已知大气压p0=1.0×105 Pa,试求:(1)物体A刚触地时,气体的温度;(2)活塞恰好到达汽缸顶部时,气体的温度.【答案】(1)119℃ (2)278.25℃【解析】【详解】(1)初始活塞受力平衡:p0S+mg=p1S+T ,T=mAg被封闭气体压强p1=0.8×105 Pa初状态,V1=l1S,T1=(273+7) K=280 KA触地时p1=p2, V2=(l1+h1)S气体做等压变化,代入数据,得T2=392 K即t2=119 ℃(2)活塞恰好到汽缸顶部时p3=p0+=1.05×105 Pa, V3=l0S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代入数据得T3=551.25 K即t3=27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