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超级全能生”2020届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化学试题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7/5631067/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福建省“超级全能生”2020届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化学试题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7/5631067/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福建省“超级全能生”2020届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化学试题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7/5631067/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福建省“超级全能生”2020届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化学试题
展开
“超级全能生”2019年福建省高三年级11月联考
化学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卷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卷上无效。
4.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在选图其他答案标号。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B-11 C-12 O-16 Na-23 Cl-35.5 Co-59 Cu-64 As-75 Br-80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铁水打花是一种古老的烟花,操作是“将生铁装进坩泥锅,并化成沸腾的铁汁”,其中坩泥锅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
B. 液氨可用作制冷剂是由于液氨汽化吸热
C. 《梦溪笔谈》中“取精铁锻之百余火,…则纯钢也,虽百炼,不耗矣。”百炼钢熔点比纯铁高
D. 华为最新一代旗舰芯片麒麟9905G中半导体材料为硅
【答案】C
【解析】
【详解】A. 坩泥锅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产品,故A正确;
B. 液氨汽化时能吸收大量的热,故可用作制冷剂,故B正确;
C. 百炼钢成分为合金钢,比纯铁熔点低,故C错误;
D. 芯片麒麟9905G中半导体材料为导电的硅单质,故D正确;
故答案选C。
2.下列有关于溶液和胶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常温下,向FeCl3溶液滴加NaOH溶液至有红褐色小颗粒生成即可制得胶体
B. 溶液是均一稳定的,胶体是介稳体系,所以人的肉眼就可以区分开来
C. 在胶体中,逐滴加入稀硫酸至过量,先产生红褐色沉淀后又消失
D. 明矾水解时产生具有吸附性的胶体粒子,可作漂白剂
【答案】C
【解析】
【详解】A. FeCl3溶液与NaOH溶液混合充分振荡得到红褐色Fe(OH)3沉淀而非胶体,故A错误;
B. 溶液与胶体的本质区别在于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肉眼无法直接区分,但可以利用丁达尔效应区分,故B错误;
C. Fe(OH)3胶体遇到硫酸电解质会发生聚沉现象,硫酸过量会与Fe(OH)3沉淀反应生成Fe2(SO4)3溶液,故C正确;
D. 明矾水解时产生的Al(OH)3胶体不具有漂白性,故D错误;
故答案选C。
3.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标准状况下,0.1 mol溶于水,转移的电子数目为0.1
B. 标准状况下,2.24 L氧气与2.3 g金属钠充分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0.4
C. 64 g 铜粉与足量硫粉混合加热充分反应,转移电子数为
D. 18 g 含有10个中子
【答案】C
【解析】
【详解】A. 氯气溶于水为可逆反应,无法计算转移电子数目,A错误;
B. 标准状况下,0.1mol O2与0.1 mol金属钠反应,无论生成物为Na2O或Na2O2,O2均过量,转移电子物质的量为=0.1 mol,即0.1 NA,B错误;
C. 依据2Cu~Cu2S,64 g为1 mol Cu化合价从0变成+1价,共转移1 mol电子,电子数为NA,C正确;
D. 18 g D2O的物质的量是,D中有1个中子,O中有8个中子,1 mol D2O中有10 mol中子,D2O含有的中子数是×10×NA=9NA,D错误。
故答案选C。
【点睛】在进行物质量相关计算时,要注意某化学反应是否为可逆反应,若反应可逆,则相关物质的量会有所变化。
4.X、Y、M、R为短周期元素,X、R在同一主族,与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X原子的L层电子数是K层电子数的2倍。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R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比Y的强
B. X、Y、M均可形成多种氧化物
C. X的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比Y的强
D. 离子半径的大小:r()>r()
【答案】B
【解析】
【分析】
X原子的L层电子数是K层电子数的2倍,故X为C元素,R、X同一主族,故R为Si元素,X、Y、M、R为短周期元素,由与电子层结构相同可知,Y为N元素,M为Na元素。
【详解】A项,N的非金属性强于Si,故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错误;
B项,C可以形成CO、,N可以形成NO、等氧化物,Na可以形成、,正确;
C项,C比N的非金属性弱,故简单气态氢化物稳定性:CH4<NH3,错误;
D项,和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结构,原子序数越小,半径越大,错误;
故答案选B。
【点睛】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原子半径减小;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增大;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离子,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
5.通过石油的裂化和裂解可以得到“工业三烯”即乙烯、丙烯、1,3-丁二烯等,最近有科学家发现正丁烷()脱氢或不完全氧化也可制得1,3-丁二烯(),已知热化学方程式如下:
①
②=
③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由②可知,正丁烷()燃烧热为
B. 由①和②可知,同质量的正丁烷()转变为1,3-丁二烯()所需要的能量相同
C. H2SO4(aq)+Ba(OH)2(aq)-BaSO4(s) +H2O(l)
D. 由①和②可推知:=
【答案】D
【解析】
【详解】A.燃烧热是1 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所放出的热量,由②= ,可知 (g)生成 (g)和 (g)不是燃烧热,A项错误;
B.由①和②可知,同质量的正丁烷转变为1,3-丁二烯()所需要的能量不同,B项错误;
C.中和热是在稀溶液中,强酸和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 mol水时所放出的热量,H2SO4(aq)+Ba(OH)2(aq)=BaSO4(s) +H2O反应中有沉淀生成, ΔH不等于,C项错误;
D.由②减去①可推知: ,D项正确。
故答案选D。
6.欲进行下列实验,其方案设计合理的是
A. 试剂NO2
B. 证明碳酸酸性强于硅酸
C. 比较N、C、Si非金属性的强弱
D. 比较NaHCO3和Na2CO3的溶解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A项,二氧化氮和水反应生成硝酸和NO,故不能用排水法收集NO2,错误;
B项,硫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硅酸钠溶液中生成硅酸沉淀,可证明碳酸酸性比硅酸强,正确;
C项,浓硝酸具有挥发性,硝酸和硅酸钠也可以生成硅酸,无法证明碳酸的酸性比硅酸强,无法比较C和Si的非金属性强弱,错误;
D项,触摸外壁,只能判断溶解放出的热量多少,不能比较溶解度大小,错误。
故答案选B。
【点睛】浓硝酸的酸性大碳酸,碳酸大于硅酸;但是选项C中,由于浓硝酸具有挥发性,所以不能证明碳酸的酸性比硅酸强;要把硝酸换成硫酸,可以证明酸性:硫酸大于碳酸,碳酸大于硅酸,也能够证明非金属性:S>C>Si。
7.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A. 镁加入过量的稀硝酸:
B. 把投入浓盐酸中:
C. 过量的溶液与溶液反应:
D. 向氯化钡溶液中通入氨气饱和后再通入适量二氧化硫气体,生成白色沉淀
【答案】D
【解析】
【详解】A. 镁与稀硝酸反应生成NO而不是NO2,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A错误;
B. 把NaClO投入浓盐酸中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是复分解生成难电离的弱酸,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 B错误;
C. 过量的溶液与溶液反应,涉及与量有关的离子方程式书写,应考虑以少定多,钡离子和氢氧根被完全反应掉,正确的离子方程式, C错误;
D. 向氯化钡溶液中通入氨气饱和后再通入适量二氧化硫气体,生成白色沉淀,模仿侯氏制碱法,, D正确;
故答案选D。
【点睛】在判断离子反应方程式正误时,不要忘记判断是否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8.植物秸秆乱堆放腐烂后会释放出难闻的气味,为实现变废为宝,有人提出电化学降解法,利用微生物将有机物[主要化学成分是]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M电极是正极
B. M电极反应式为
C. 物质X是
D. N电极反应式为
【答案】D
【解析】
【详解】A. 由题可知,M为负极,N为正极,故A错误;
B. M电极反应式为,故B错误;
C. 电池为酸性电池,物质X是水,故C错误;
D. 由N极通,得电子结合质子生成水,N电极反应式为,故D正确;
故答案选D。
9.深埋在潮湿土壤中的铁管道,在硫酸盐还原菌(该还原菌最佳生存环境在pH为7~8之间)作用下,能被腐蚀,其电化学腐蚀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温度升高会使铁管道腐蚀程度加重
B. 正极电极反应为
C. 酸性条件下,还原菌失去活性,铁管道不易被腐蚀
D. 镀锌可保护铁管道不易被腐蚀
【答案】D
【解析】
【详解】A. 一般情况下,温度升高会加重腐蚀的程度,但温度太高,硫酸盐还原菌失活,铁管道腐蚀变慢,A项错误;
B. pH为7~8时,正极-在还原菌作用下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为,B项错误;
C. 根据题意,硫酸盐还原菌在弱碱性条件下活性高,电化学腐蚀速率快,酸性条件下,虽然硫酸盐还原菌会失活,但铁会发生析氢腐蚀,C项错误;
D. 锌的活泼性大于铁,铁上镀锌是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可以防止铁被腐蚀,D项正确;
故答案选D。
10.置换反应可以用如图表示,下列有关置换反应的说法错误的是
A. 若乙是一种常见半导体材料,工业上利用上述反应制取乙的化学方程式为
B. 若甲是铝,丙是,过量的甲与丙反应后,可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将产物乙分离出来
C. 和可发生置换反应,将等物质的量的、混合,充分反应,被氧化的B元素与未被氧化的B元素质量之比是1∶1
D. 若甲是Cu,乙是,设计电解池实现该置换反应,则铜片为阳极
【答案】C
【解析】
【详解】A项,乙是一种常见半导体材料,所以乙是单质硅,工业上利用上述反应制取乙的化学方程式为,正确;
B项,反应产物中含有氧化铝、铁以及剩余的铝,铝、氧化铝均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所以从反应产物中分离出单质乙的化学方法是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正确;
C项,等物质的量的和发生反应:,可见反应中被氧化的B元素与未被氧化的B元素质量之比是2∶1,错误;
D项,该置换反应可以为,则铜片为阳极,正确;
故答案选C。
11.短周期元素A、B、C、D、E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与B或C均能形成10电子分子,B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总数的,C与E同主族,化合物溶于水生成大量白色胶状沉淀和臭鸡蛋气味气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E > C
B. A与C形成的10电子分子电子式:
C. A与B形成的18电子分子含有的共价键类型:极性共价键、非极性共价键
D. 简单离子半径大小:E > D > C
【答案】C
【解析】
【分析】
B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总数的,可知B为碳;A与B能形成10电子分子,可知A为氢;化合物溶于水有大量白色胶状沉淀和臭鸡蛋气味气体,可知D为铝,E为硫;通过C与E同主族,可知C为氧。
【详解】A.选项同族非金属性越强,气态氢化物越稳定,故A选项错误;
B.选项中H2O为共价化合物,其电子式:,故B选项错误;
C.A与B形成的18电子分子为C2H6,含有极性共价键、非极性共价键,故C选项正确;
D.判断离子半径的一般分析方法,一看电子层数,二看核电荷数,三看核外电子总数,O2-与Al3+电子层数都是两层,核电荷数氧元素小于铝元素,所以离子半径O2->Al3+,S2-> O2-,故D选项错误;
故答案选C。
12.已知X、Y、Z、W四种物质存在如图转化关系,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若W是一种常见的金属单质,则X可能为
B. 若W为强碱,Y为白色难溶于水的固体,则工业上可以电解X的水溶液来制取其中所含的金属
C. 若W固体俗称干冰,则Y晶体中的阴、阳离子个数比为1∶1
D. 若W是,则Y一定是酸性氧化物
【答案】A
【解析】
【详解】A项,W可以是Fe,少量的Fe与稀硝酸反应生成,再加过量的Fe生成,而加入硝酸又生成,正确;
B项,W可以是NaOH,X是,少量的NaOH与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再加过量的NaOH生成,而加入又生成,但工业上电解熔融的氧化铝制取Al,错误;
C项,W是,X是NaOH,少量的与NaOH反应生成,再加过量的生成,而加入NaOH又生成,中阴阳离子个数比为1∶2,错误;
D项,若W是氧气,X可以是C,Y就是CO,CO不是酸性氧化物,错误;
故答案选A。
13.下列有关实验原理或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实验室用装置A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硫
B. 装置B的气体产物中检测出CO2,由此不能说明木炭一定与浓硝酸发生了反应
C. 装置C可用于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反应制备氯气
D. 实验室用装置D制取少量氨气
【答案】B
【解析】
【详解】A. 铜与浓硫酸共热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应该从长导管进入,A错误;
B. 装置B的气体产物中检测出,有可能是木炭被挥发出的浓硝酸氧化产生的,但因为试管是暴露在空气中的,也有可能是红热的木炭被空气中的氧气或者硝酸分解产生的氧气氧化产生的,B正确;
C. 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反应需要加热,而启普发生器不能加热,所以启普发生器不能用于该反应,C错误;
D. 向下排空气法收集的试管不能封闭,D错误;
故答案选B。
14.某兴趣小组设计将废金属合金(只含铝、铁、铜)回收再利用制备胆矾、氯化铝晶体和聚合硫酸铁[Fe2(OH)n(SO4)3n/2]m的流程如下图所示,则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本实验中试剂A为氢氧化钠溶液,试剂B盐酸,试剂C为稀硫酸
B. 过量气体A与溶液1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AlO2- + CO2 + 3H2O = 2Al(OH) 3↓+ CO32-
C. 固体3生成溶液4,可能为反应为:2Cu + O2 + 2H2SO4 = 2CuSO4 + 2H2O
D. 溶液3与H2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FeSO4 + H2O2 + H2SO4 = Fe2(SO4)3 + 2H2O
【答案】B
【解析】
【分析】
通过流程图,固体1中含有Fe、Cu元素,溶液1中含有Al元素,则试剂A为NaOH溶液,溶液1为偏铝酸钠,气体A为二氧化碳,固体2为氢氧化铝,试剂B为盐酸,溶液2为氯化铝溶液;试剂C为稀硫酸,固体3为铜,溶液3为硫酸亚铁,溶液4为硫酸铜。
【详解】A.通过分析可知,本实验中试剂A为氢氧化钠溶液,试剂B盐酸,试剂C为稀硫酸,与题意不符,A错误;
B.气体A与溶液1分别为二氧化碳、偏铝酸钠,过量气体CO2与NaAlO2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和碳酸氢根离子,离子方程式为:AlO2-+CO2+2H2O=Al(OH)3↓+HCO3-,符合题意,B正确;
C.固体3、溶液4分别为Cu、硫酸铜,可能的反应为:2Cu+O2 +2H2SO4=2CuSO4+2H2O,与题意不符,C错误;
D.硫酸亚铁与H2O2反应生成硫酸铁,化学方程式为:2FeSO4 +H2O2 + H2SO4 = Fe2(SO4)3 + 2H2O,与题意不符,D错误;
答案为B。
【点睛】过量的二氧化碳与偏铝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的含碳离子为碳酸氢根离子。
15.1 mol浓硫酸溶于水时包含两个过程:一是部分硫酸分子分散在水里吸收热量,热效应为Δ;二是部分硫酸分子与水作用形成硫酸水化物释放热量,热效应为Δ,其中具体包含以下三个变化:①· Δ=Δ
②·Δ=Δ
③Δ=Δ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浓硫酸溶于水只有化学变化
B. Δ−Δ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