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9页未读,
继续阅读
【地理】云南省陆良县第八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县一测试卷(解析版)
展开
云南省陆良县第八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县一测试卷
第Ⅰ卷 选择题
下图示意我国1960-2045年每五年的劳动人口增长变化(含预测)。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 我国劳动人口数量最多的年份是( )
A. 1965年 B. 1980年
C. 2015年 D. 2045年
2. 未来10年劳动人口数量的变化将导致( )
A. 老龄人口增加
B. 人口增加
C. 人才外流严重
D. 用工成本上升
【答案】1. C 2. D
【解析】
本题组以我国劳动人口增长变化为背景,设置两道试题,考查学生获取有效地理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1题详解】
图中纵坐标表示的是劳动人口增长率,不是劳动力人口数量。2015年以前,劳动人口增长率呈正值,劳动力数量一直增加,至2015年劳动人口增长率为0,劳动力数量不再增长,达到最高值。2015年后,劳动人口增长率呈负值,劳动力人口数量逐渐减少。所以选C。
【2题详解】
从表中可知,未来10年劳动人口增长率呈负值,劳动力人口数量逐渐减少,劳动力供给可能跟不上劳动力需求的增长,导致用工成本增加,选项D符合题意。未来10年,老龄人口可能会增加,总人口也可能会增加,但这些变化不是劳动人口数量变化所导致的,因此选项A、B不符合题意。劳动力人口数量逐渐减少,劳动力供给不足,可能会对人才外流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因此选项C不符合题意。所以选D。
2016年1月1日起,国家全面放开“二孩”政策。这是继2013年实施“单独二孩”政策之后,我国人口与生育政策的又一次重大调整。该政策与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有密切关系(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大于7%,称为老龄化社会)。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 下列与我国人口结构比较接近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4. “单独二孩”政策实施,并没有出现预期的新增人口,其原因有( )
①生育观念的转变 ②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
③抚养成本上升 ④女性受教育程度提高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3. B 4. B
【解析】
【3题详解】
我国目前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约10%,青少年0-14岁约占20%,图中丙与我国人口结构最接近,C正确。
【4题详解】
由于女性受教育程度提高生育观念发生了转变和抚养成本上升,很多人不愿意生二胎,因此并没出现预期的新增人口,B正确。
考点:我国人口问题
2015年初,俄罗斯政府计划将无偿发放远东地区(乌拉尔山以东)的土地给俄罗斯公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该项政策的实施,将刺激其欧洲部分地区的人口向远东地区迁移。下图为1990-2010年俄罗斯远东地区人口资料。
完成下面小题。
5. 1990年至2010年,俄罗斯远东地区( )
A. 生育率提高 B. 就业率提高
C. 净迁出率下降 D. 人口容量下降
6. 目前,影响俄罗斯远东地区人口迁入的主导因素和主要目的分别是( )
A. 经济 矿产开发 B. 环境 生态保护
C. 政策 国土开发 D. 军事 加强国防
【答案】5. B 6. C
【解析】
【5题详解】
读图,1990年至2010年,俄罗斯远东地区总人口减少,应是生育率下降,A错。就业人口有所增长,总人口减少,就业率提高,B对。总人口下降,可能是迁出率增加,C错。人口容量随着经济发展可能提高,D错。
【6题详解】
根据材料,俄罗斯远东地区人口迁入主导因素是政策刺激,无偿发放土地。主要目的国土开发,从事农业生产,C对。
考点:区域人口变化的特征,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主要目的。
日本以不足2%的世界人口、以0.25%的世界面积,创造了17%的世界财富。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7. 从单位面积看,日本的环境人口容量远高于我国,主要得益于( )
A. 矿产资源丰富 B. 科技发展水平高
C. 气候条件优越 D. 生活消费水平低
8. 下图为人口适度曲线图,1~18表示不同时间段。当日本处于第Ⅲ阶段时,制约其适度人口数继续增加的关键因素是( )
A. 生产力水平 B. 社会体制
C. 资源(土地、水等) D. 科技水平
【答案】7. B 8. C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资源越丰富,人口容量越大,日本资源匮乏,A错误;日本经济发达,生活消费水平较高,人口容量将减小,B错误;气候不适影响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C错误;科技发达,对资源的利用率越高,人口的容量越大,D正确。故答案选D。
【8题详解】
当适度人口增加到一定程度,随着积极因素增速缓慢,消极因素凸显,特别是资源的有限性成为制约适度人口进一步增长的瓶颈。在第ⅲ阶段,人口增长变缓并趋于稳定主要是受日国土面积较小,资源短缺的影响。故答案选A。
点睛: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
①资源丰富程度:正相关,资源越丰富,环境人口容量越大;资源越贫乏,环境人口容量越小;②科技发展水平:正相关,科技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科技水平越低,环境人口容量越小;③经济发达程度:正相关,经济越发达,环境人口容量越大;经济越落后,环境人口容量越小;④人口受教育水平:正相关,人口受教育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人口受教育水平越低,环境人口容量越小;⑤地区开放程度:正相关,地区开放程度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地区越封闭,环境人口容量越小;⑥生活消费水平:负相关,消费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小;消费水平越低,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下图是“我国某地城市化过程发展阶段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9. 阶段Ⅰ所代表的城市化阶段是( )
A. 城市化初期 B. 郊区城市化
C. 逆城市化 D. 再城市化
10. 形成阶段Ⅱ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城市内部经济的衰退 B. 乡村和小城镇发展超过城市
C. 城市环境状况的不断恶化 D. 轨道交通的发展
【答案】9. B 10. C
【解析】
【9题详解】
从图中可看出,在阶段Ⅰ时期,市区向郊区逐渐扩展判断该城市是一种郊区城市化,郊区城市化使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这也是城市化中期阶段的一个特征,故选B。
【10题详解】
根据图示阶段Ⅱ为逆城市化现象,逆城市化是由于市区环境恶化,地价上涨,而乡村、小镇地区环境优美,地价偏低,并且有便利的城乡交通等原因导致的。故选C。
【考点定位】城市化进程 逆城市化的原因
【知识拓展】发达国家城市化:
1、城市化起步早:英国最早,世界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乡村人口的国家。
2、城市化水平高:新技术革命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20世纪70年代,城市人口比重达到70%。
3、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原因: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发展:先从英国,随后在美国、西欧各国、日本,后来又在北欧。
表现: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发展迅速,乡村人口数量增多。
TOD模式,是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用地开发模式。即以公交站点为中心、以400~800米(5~10分钟步行路程)为半径建立集商业、工作、文化教育、居住等为一体的区域中心。下图为TOD开发模式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图中A,B,C三类城市功能区分别为( )
A. 居住区、办公区、核心商业区
B. 居住区、核心商业区、办公区
C. 核心商业区、居住区、办公区
D. 办公区、核心商业区、居住区
12. TOD开发模式可以( )
A. 完全用步行替代公共交通
B. 降低土地利用密度
C. 减少人口“钟摆式”流动导致的交通拥堵
D. 降低区域人口密度
【答案】11. B 12. C
【解析】
11题详解】
A占地面积最大,为居住区;B位于市中心,交通便利为核心商业区;C位于居住区和核心商业区之间,交通便利为办公区,B正确。
【12题详解】
TOD模式,是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用地开发模式,并不能完全用步行替代公共交通,A错;TOD开发模式主要是为了解决交通拥堵问题,与土地利用密度和人口密度关系不大,C正确,B、D错。
【考点定位】城市功能分区
读X、Y、Z三种不同农作物收益随距城镇的距离变化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3. 若仅考虑收益高低,则适宜种植Z作物的区间为( )
A. O—A B. A—B
C. B—D D. A—C
14. 随着市场不断变化,X、Z两作物收益相对稳定,Y作物收益变化为Y’。则下列变化可能出现的是( )
A. 农民更倾向于扩大Y的种植面积,减小X、Z的种植面积
B. 农民更倾向于减小Y种植面积,扩大X、Z的种植面积
C. 图中A点会向右移动,B点会向左移动
D. 图中A、B点会同向移动,但左右方向不定
【答案】13. C 14. A
【解析】
本题组以三种不同农作物收益随距城镇的距离变化示意图为材料,设置两道试题,考查学生利用地理信息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13题详解】
图中表明,与X、Y作物相比,Z作物在B—D段收益最高,因此,仅考虑收益高低,适宜种植Z作物的区间是B—D段。O—A段X作物收益最高,A—B段Y作物收益最高。所以选C。
【14题详解】
X、Z两作物收益相对稳定,Y作物收益变化为Y’,从图中可以看出,A点(X、Y的交点)会向O点移动(向左移动),B点(Y、Z的交点)会向D点移动(向右移动),Y作物收益最高的区间大大扩展,农民为了提高收益,会倾向于扩大Y的种植面积,减小X、Z的种植面积,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所以选A。
产品周期理论把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化产品阶段。读日本汽车工业在东亚和东南亚的国际分工形态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5. 下列关于图中各区间所代表企业类别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①——东南亚本土企业 B. ②——日本国内企业
C. ③——东亚日资企业 D. ④——中国本土企业
16. 下列关于图中国际分工的解释,正确的是( )
A. 产品的创新度越高标准化程度越高
B. 发达国家承担生产的产品标准化程度高
C. 影响产品附加值的主要因素是技术含量
D. 影响产品附加值的主要因素是标准化程度
【答案】15. D 16. C
【解析】
【15题详解】
日本汽车工业国内企业主要负责产品的研发,将生产零部件和组装主要放到了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因此日本国内企业科技水平最高,东亚日资企业次之,即①为日本国内企业,②为东亚日资企业。科技含量最高,产品标准化程度主要指按照产品要求制作零部件和组装成本的水平,中国经过多年的经济发展,制造业水平已处于较高水平,结合各选项可知④为中国本土企业,③为东南亚本土企业。
【16题详解】
由上题结论可知,发展中国家承担生产的产品标准化程度比较高,影响产品附加值的主要因素为科技含量和服务水平,标准化程度和产品创新度没有正比例关系,影响产品附加值的主要因素是技术含量。
考点:本题组考查工业区位因素、产业转移。
下图为欧洲经济空间由“香蕉带”演变为“金足球”的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7. 促使欧洲制造业生产向东转移的主要原因是( )
A. 人才向东流动 B. 寻求完善的配套设施
C. 降低生产成本 D. 受高科技产业的吸引
18. 制造业转移后,“香蕉带”会( )
A. 增加劳动力需求 B. 向东迁移研发中心
C. 制约制造业发展 D. 改善区域环境质量
【答案】17. C 18. D
【解析】本题考查产业转移。
【17题详解】
制造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东部地区的劳动力价格低,促使欧洲制造业生产向东转移的主要原因是降低生产成本,C对。人才没有向东流动,不是主要原因,A错。东部配套设施条件较差,B错。与高科技产业的吸引无关,D错。故选C。
【18题详解】
制造业转移后,“香蕉带”会改善区域环境质量,加快产业结构升级,D对。减少劳动力需求,A错。在当地保留研发中心,B错。促进制造业科技水平发展,C错。故选D。
保山龙江特大桥位于云南省西部、横断山脉南段,路桥垂直跨越龙江。大桥全长2470多米,桥面离江面280米,最高的索塔顶到江面470米,主桥跨径为1836米。这座应用了多项国内首创技术的亚洲山区跨度最大的钢箱梁悬索桥,于2016年4月建成通车。据此并结合所学,完成下面小题。
19. 针对大桥区域地质条件复杂,桥梁设计与建设施工重点考虑的难题是( )
A. 火山地貌与强烈地震防御
B. 高原冻土与泥石流防范
C. 谷地崩塌与特大洪水防御
D. 山地滑坡与水土流失防范
20. 保山龙江特大桥的修建表明( )
A. 自然条件是影响交通建设的决定性条件
B. 先进的科学技术能有效地克服交通运输线建设中的自然障碍
C. 交通运输线的选择首先要考虑填补区域空白
D. 社会经济因素有时对交通运输的区位选择的影响并不明显
21. 下列关于龙江特大桥建设的意义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改变滇西地区交通运输格局
B. 促进滇西地区旅游事业和经济发展
C. 完善与周边国家陆上通道
D. 完善云南省公路干线骨架路网结构
【答案】19. A 20. B 21. A
【解析】
本题组以保山龙江特大桥为背景,设置两道试题,涉及交通区位、交通的意义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19题详解】
该大桥位于云南省西部、横断山脉南段,位于板块交界处,多地震,属强震山区,且该段位于火山熔岩台地,切割深度大,山顶锥状,河谷呈V型。桥梁设计与建设施工重点考虑抗震设计、高陡边坡架设等难题。选项A符合题意。当地海拔高程约1200~1800米,纬度较低,出现高原冻土的可能性不大,因此选项B不符合题意。龙山大桥桥面与江面280米,无需考虑特大洪水,因此选项C不符合题意。当地植被覆盖度较好(图片中也可以看出),水土流失对大桥建设影响不大,因此选项D不符合题意。所以选A。
【20题详解】
在地质条件极为复杂的地区,建成了保山龙江特大桥,这表明自然条件不是影响交通建设的决定性条件,先进的科学技术能有效地克服交通运输线建设中的自然障碍。因此选项A不符合题意,选项B符合题意。交通运输线的选择首先要考虑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选项C、D不符合题意。所以选B。
【21题详解】
龙江大桥的建设对完善云南省公路干线骨架路网结构,构建中国面向南亚陆上大通道,改善全省和滇西地区交通运输格局,完善云南省骨架路网体系,促进滇西地区旅游事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桥建设前,滇西地区交通运输以公路运输为主,龙江大桥为公路桥,大桥建设后,这种交通运输格局并没有改变,只是改善了滇西地区交通运输格局,因此选项A叙述不正确,但符合题意。所以选A。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图中左侧等高线的高度分别为100m、200m、300m、400m。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22. 图中城镇与H地的相对高度的最大值为h,则h的值是( )
A. 199 B. 289 C. 299 D. 300
23.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图中的三条支流中有一条画错了
B. 图中G处海拔为100m,H处海拔为400m
C. a、b、G、H的海拔由大到小排序是:H>b>a>G
D. 图中河流干流北段西岸冲刷比东岸严重。
【答案】22. C 23. D
【解析】
本题组以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为材料,设置两道试题,涉及等高线地形图判读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生利用地理信息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22题详解】
根据图文信息判断,H的海拔高度为300米,城镇的海拔高度为0-100米,城镇与H地的相对高度范围是200-300米,最大值应接近300米,因此选项C符合题意。
【23题详解】
河流应发育在山谷,而图中有两条河流画在山脊上,所以图中有两条河流画错了,选项A不正确。根据图文信息判断,图中G处海拔为100m,而H处海拔为300m,选项B不正确。图中a的海拔为100m,b的海拔为200m,a的海拔与G处海拔相等,因此选项C不正确。图中河流干流北段,河流向西弯曲,西岸为凹岸,河水流速快,冲刷比东岸严重。所以选D。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图, 回答下列问题。
24. 图示季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A地吹东北风 B. A地吹东南风
C. ①地炎热干燥 D. ③地炎热干燥
25. 自然带①②③④的更替体现了( )
A. 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B. 经度地带分异规律
C. 垂直地带分异规律 D. 地方性分异规律
26. 关于B海域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不断扩大 B. 海底多海沟
C. 不断缩小 D. 边缘多岛弧
【答案】24. D 25. A 26. A
【解析】
【24题详解】
读图可知,此时北印度洋海域洋流为顺时针方向流动,为北半球夏季。A地位于印度半岛,盛行西南季风,AB错。①地位于地中海沿岸地区,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C对。③地为热带草原气候,夏季高温多雨,D错。故选C。
【25题详解】
自然带①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②为热带荒漠带,③为热带草原带,④为热带雨林带,自然带的更替为南北更替、东西延伸的,是以热量条件为基础的纬度地带分异规律,故选A。
【26题详解】
读图可知,B海域为红海,属于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的生长边界,海域不断扩大,A对。海沟为消亡边界的地形,B错。岛弧位于板块消亡边界上,D错。故选A。
【考点定位】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 板块边界类型 南亚季风风向
下图为中纬度沿海某地一天中某时等压面图(相邻两个等压面气压差相等)。完成下面小题。
27. 四地气温、气压高低是( )
A. ①比②气温低 B. ①比③气温低
C. ①比②气压高 D. ④比③气压高
28. 依据图示信息和所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中风向的成因与南亚西南季风的成因相同
B. 此时②受来自海洋湿润气流影响下雨
C. M、N两地水平气流运动方向相反
D. 等压面分布状况出现时间可能在夏季的夜晚
【答案】27. D 28. D
【解析】
本题组以某海陆交界处等压面分布示意图为材料,设置两道试题,考查学生对热力环流的理解程度,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27题详解】
图中等压面的形态显示,同一等压面的高度在陆地较高、在海洋较低,表明此时在近地面的同一水平面上大陆气压高,海洋气压低,由热力环流的原理推断,此时在近地面同一水平面上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因此选项D符合题意。
【28题详解】
南亚西南季风是因气压带风带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转而形成的,而图中风向是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导致的,选项A说法不正确。根据等压面形态判断,此时②比①的气压高,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因此选项B说法不正确。M、N两地水平气流均由陆地吹向海洋,因此选项C说法不正确。夜晚,陆地比海洋降温快,气温较低,气流下沉,形成高气压,同一等压面高度较高,而海洋相反,符合图中等压面特点,因此选项D说法正确。
下图所示为一假想地区某月等温线分布(单位:℃)。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9. 图中P处的气温可能为( )
A. 20℃或16℃ B. 23℃或14℃
C. 17℃或18℃ D. 19℃或15℃
30. 该图所示可能是( )
A. 北半球的2月 B. 北半球的8月
C. 南半球的2月 D. 南半球的8月
【答案】29. B 30. C
【解析】
【分析】本题组以某地某月等温线分布示意图为材料,设置两道试题,涉及等温线的判读、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等温线分布的影响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生利用地理信息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29题详解】
图中显示,P处等温线闭合,说明形成了低温和高温中心。如果P是低温中心,则P处外围等温线数值为16℃,P处气温为12℃-16℃;如果P是高温中心,则P处外围等温线数值为20℃,P处气温为20℃-24℃。因此选项B符合题意。
【30题详解】
图中等温线的温度值大致由南向北递增,说明图示区域位于南半球。图中40度纬线上,海洋气温低于陆地气温,说明此时为夏季,2月属南半球夏季。因此选项C符合题意。
【点睛】两条相临等值线的数值分别为X、Y(X>Y),若在这两条等值线之间出现闭合的等值线,闭合等值线的数值只能是X或Y,如闭合等值线的数值为X,则闭合等值线之内为高值中心,数值大于X;如闭合等值线的数值为Y,则闭合等值线之内为低值中心,数值小于Y。
下图为屯溪一中某老师在2013年8月份在黄山附近一个蔬菜大棚所拍摄的照片。观察此图并回答下列各题。
31. 此时段黄山可能出现的天气是( )
A. 连续不断的对流雨 B. 持续的高温天气
C. 连续的雾霾天气 D. 反气旋发展成台风
32. 在此季节,黄山的农民一般会给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而不是我们常见到的白色的塑料或者是玻璃大棚,这样做的目的是( )
A. 增加大气逆辐射,提高夜间温度
B. 阻止地面辐射,防止夜间温度过低
C. 增强地面辐射,提高农作物存活率
D. 削弱太阳辐射,减少农作物水分蒸腾
【答案】31. B 32. D
【解析】
【31题详解】
南昌位于长江下游,7-8月长江中下游地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盛行下沉气流,不可能形成对流雨,A错;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天气晴朗干燥,形成伏旱天气,B对;雾霾天气的自然形成条件是在水平方向静风现象增多、垂直方向上出现逆温。此时节多有台风,且大气中的污染物较少,不会出现连续的雾霾天气,C错;台风是低压系统形成,D错。
【32题详解】
7-8月黄山地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干燥,形成又热又干的伏旱天气,给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是为削弱太阳辐射,减少农作物水分蒸腾,D对;冬季用白色的塑料或者是玻璃大棚是为了增加大气逆辐射,起保温作用,ABC错
考点:本题组考查大气的运动、常见的天气系统。
33. 2009年,在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海拔4083米)建成我国第一个南极内陆科学考察站——昆仑站。下图为南极地区自然物质运动示意图,据图,回答
南极地区水循环( )
A. 比较活跃,气候湿润
B. 地表径流环节缺失
C. ①环节使陆地的淡水得到补充
D. ⑤环节使地表水转化为地下水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南极地区气候寒冷,干燥、多烈风,A错。读图可知,④环节为地表径流,B错。①环节为水汽输送,使陆地的淡水得到补充,C对。⑤环节为降水,下渗环节使地表水转化为地下水,D错。故选C。
【考点定位】水循环环节及意义
【名师点睛】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水循环包括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循环和海上内循环三种。其中海陆间大循环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水循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一,它维护了全球水量平衡,第二,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第三,使地球各个圈层之间,海陆之间实现物质迁移与能量交换,第四,它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并不断雕塑地表形态。
2015年4月,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启动。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像海绵一样,下雨时能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当需要时,又可以将水释放并加以利用,读“海绵城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34.“海绵城市”可以使城市( )
A. 植物蒸腾减弱 B. 下渗增强
C. 地表径流增加 D. 地下径流减少
35. 因地制宜建设“海绵城市”可以( )
①缓解城市水资源压力 ②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
③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压力 ④增强城市热岛效应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34. B 35. A
【解析】
【34题详解】
由材料“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像海绵一样,下雨时能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当需要时,又可以将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可以知道,“海绵城市”建设减少了地表径流量,增加城市地下径流量,下渗量增加,植物蒸腾增强,故选B。
【35题详解】
建设“海绵城市”可以增加城市储水功能,缓解城市水资源紧张状况,①对。增加了下渗,减少了地表径流,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②对。对于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压力没有影响,③错。水分总量的增加,可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④错。故选A。
【考点定位】海绵城市建设对水循环与城市问题的影响
36.下图为某大陆西岸一段河流在某季节的等潜水位线分布图,读图回答下题。
此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北印度洋海区洋流逆时针流动 B. 亚洲高压最为强盛
C. 澳大利亚北部海岸盛行东南风 D. 该河河口附近海水盐度达一年内最大值
【答案】C
【解析】
【分析】本题以某大陆西岸一段河流在某季节的等潜水位线分布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河水补给、洋流、季风环流、风带、盐度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生利用地理信息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详解】从图中等潜水位线的形态和数值变化推断,潜水位从河道向两侧递减,此时河流水补给潜水,说明此时河流水位高,处于汛期。根据题中纬度和海陆位置可知,图示地区属南半球地中海气候区,冬季为河流的汛期,由此推断,图示季节为南半球冬季(北半球夏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半球冬季(北半球夏季)时,北印度洋海区洋流顺时针流动,亚洲大陆形成热低压,澳大利亚北部受东南信风控制,图示河流因径流量大,河口盐度较低。选项C叙述正确,其它叙述不正确。所以选C。
读“某季节北印度洋局部洋流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37. 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我国东南沿海盛行东南季风
B. 罗马正值炎热干燥的季节
C. 北印度洋海域盛行西南季风
D. ③所示洋流形成动力为西南季风
38. 此季节从上海去往欧洲的轮船是( )
A. 逆风逆水 B. 顺风逆水
C. 顺风顺水 D. 逆风顺水
【答案】37. D 38. A
【解析】
【37题详解】
如图所示北印度洋是顺时针方向的洋流,北半球是夏季,我国东南沿海盛行东南季风,A正确。罗马是地中海气候,正值炎热干燥的季节,B正确。北印度洋海域盛行西南季风,C正确。③所示洋流形成动力为东南信风,D错误,选D。
【38题详解】
此季节从上海去往欧洲的轮船是自东向西航行,逆风逆水,A对。B、C、D错。
【考点定位】季风洋流,区域地理特征。
图为我国某山脉90°E 附近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39. M坡最有可能是( )
A. 东坡 B. 西坡 C. 南坡 D. 北坡
40. N坡缺失云杉林带的主要原因是( )
A. 纬度高,气温低 B. 海拔高,气温低
C. 位于山地背风坡,降水少 D. 位于山地迎风坡,降水多
【答案】39. D 40. C
【解析】
【39题详解】
先根据“某山脉”和“90°E”等信息进行区域定位,见下图。
此题考查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和中国地理知识。山地垂直带谱中,山麓地带的自然带与水平方向的自然带一致。而水平自然带受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制约,故而可以依据该自然带进行区域定位。图中显示该山脉基带的植被类型为荒漠,海拔高度低处1000米,高处5000米以上判断出该山脉为天山山脉。天山位于亚洲高压南侧,北坡为迎风地带,降水丰富,森林带分布的最低海拔较低。
40题详解】
由上题分析可知,天山南侧降水少于北坡,故而缺少云杉林带。
考点: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中国区域地理
图为我国某区域冬季某日8时至此日8时的降雪量和积雪深度分布图,该时段该区域风向主要为偏东风,云量分布差异不明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41. 造成该区域东西部积雪深度差异的主要因素( )
A. 温度 B. 地形 C. 光照 D. 降雪量
42. 图中M地积雪深度低于周围地区,该地可能是( )
A. 乡村 B. 城区 C. 林地 D. 农田
43. 道路积雪会影响交通,应用GPS技术可以( )
A. 获取道路积雪影像数据
B. 分析道路积雪空间分布
C. 确定待救援车辆位置
D. 确定积雪遥感厚度
【答案】41. A 42. B 43. C
【解析】
【41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东部比西部积雪稍厚。因云量分布差异不大,故排除D、C;该区域在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主要为偏东风,故排除B;该区东部比西部更近海,受海洋影响,冬季东部比西部温度高,故选A。
【42题详解】
一般情况下,温度高的区域比附近温度低的区域积雪深度低。城区由于人口、工业集中,热岛效应明显,根据所学知识和图示M地位置,M地为上海主城区,积雪深度低于周围地区,B项符合。
【43题详解】
GPS技术主要是定位和导航功能,能够确定待救援车辆位置C项正确;A项为遥感的功能,B和D为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
【考点定位】读图能力,城市热岛效应,地理信息技术。
下图是我国某地气温、降水量和蒸发量年内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44. 该地区位于我国( )
A. 华北地区 B. 西南地区
C. 青藏地区 D. 华南地区
45. 有关该地区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农业耕作制度一年一熟
B. 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C. 一年中春季最干旱
D. 河流以地下水补给为主
【答案】44. A 45. C
【解析】
【44题详解】
读图,根据图中气温曲线,最冷月气温小于0度,所以位于温带地区,降水集中在7、8两月,春季气温回升快,降水少,有春旱的特征,符合华北地区的气候特征,A对。西南地区雨季长,5-9月,气温高,最冷月在0度以上,B错。青藏地区夏季气温是全国最低的地方,一般在8°C左右,C错。华南地区最冷月气温大于0度,雨季时间长,集中在5-9月,D错。故选A。
【45题详解】
读图结合上题分析,该地位于我国华北地区。华北地区位于暖温带,耕作制度为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A错。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B错。一年中3-5月(春季)蒸发量最大,降水较少,干旱最严重,C对。位于东部季风区,河流补给主要为大气降水,D错。故选C。
读甲、乙两图,回答下面小题。
46. 下列关于图中信息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a在b的东南方,d在c的东北方
B. b到c的实地距离大于a到d的实地距离
C. 两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都以水稻种植业为主
D. 两地区铁路干线的走向都受地形制约
47. 图乙中d所在阴影区域的气候类型为热带雨林气候,它的形成主要受( )
①地形影响——位于山地迎风坡 ②气压带影响——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
③洋流影响——沿岸有暖流经过 ④盛行风影响——常年盛行东北信风
A. ①③ B. ③④ C. ①② D. ②④
【答案】46. D 47. A
【解析】
【46题详解】
读图,根据经纬度判断,甲图位于北半球,乙图位于南半球。a在b的东南方,d在c的东南方,A错。根据纬度判断,b到c的纬度差约0.5°,a到d纬度差约4°,两图中经度差不大,所以b到c的实地距离小于a到d的实地距离,B错。乙地位于澳大利亚东北部的热带雨林区,农业地域类型是热带雨林迁移农业,C错。两地区铁路干线的走向都受地形制约分布在沿海地区,D对。
【47题详解】
d所在阴影区域的气候类型为热带雨林气候,形成主要受地形影响——位于山地迎风坡,①对。受东南信风影响,不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②错。洋流影响——沿岸有暖流经过,③对。盛行风影响——常年盛行东南信风,不是东北信风,④错。所以A对。
考点:地图上的方向,距离计算,不同区域特征的比较,区域气候特征形成的原因。
宜兰县位于台湾省东北部,主体为兰阳平原,三面环山,一面朝海。宜兰全年多雨,台湾俗谚“竹风兰雨”就是描述新竹多风而宜兰多雨的现象。兰阳平原沿海分布着长约23千米,高约10米的沙丘,台湾俗谚“龟蛇把海口”中的“蛇”就是指海岸连绵的沙丘。下图为台湾省局部地图。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48. 宜兰多雨的原因是( )
①三面环山、东面向海,多地形雨
②秋冬之际,东北季风影响大
③春季气温回升快,以对流雨为主
④6月中旬到秋末多台风雨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49. 下列关于图中四处的说法中不可信的是( )
A. 甲处温泉是该地重要景点
B. 乙处坡度陡且易发滑坡
C. 丙处两县以山脉为界
D. 丁处河流少因为沟谷少
50. 沿海的沙丘对兰阳平原的影响是( )
A. 多沙尘暴 B. 增加洪灾
C. 减少降水 D. 加剧盐碱化
【答案】48. C 49. D 50. B
【解析】
【48题详解】
读材料可知,宜兰县位于台湾省东北部,主体为兰阳平原,三面环山,一面朝海,夏季该地盛行东南季风,东部位于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量大,①对。秋冬季节,海洋热力性质差异导致该地受季风影响,季风从海洋带来水汽,台湾山脉东部降下地形雨,②对。由于该地位于沿海,受海洋影响大,春季气温回升较同纬度大陆慢,降水少,③错。纬度低,6月中旬到秋末受台风影响,多台风雨,④对。故选B。
【49题详解】
台湾岛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甲处位于岛屿东侧,可能有温泉分布,A对。读图可知,乙处公路弯曲度较大,说明该地的坡度陡,容易发生滑坡,B对。由丙处附近河流流向(自丙向四周分流)看,丙地应为山脊,该处有县界经过,所以两县可能以山脉为界,C对。丁处河流向四周分流,判断丁处为山顶,河流少,是由于该处地势高所致,D错。故选D。
【50题详解】
沿海分布的沙丘位于兰阳平原东部,从海洋来的气流较为湿润,不会导致沙尘暴,A错。由于该地降水量大,沿海的沙丘导致河流排水不畅,容易诱发洪涝灾害,B对。沙丘高度为10米,对于海洋湿润空气的阻挡作用微弱,对降水没有影响,C错。土地盐碱化与农业灌溉方式不合理且气候干旱蒸发量大有关,该地降水丰富,不会发生盐碱化现象,D错。故选B。
【考点定位】影响降水的因素 地形地貌的判断 地形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名师点睛】分析某地降水多少原因,应从以下方面去分析。首先从大气环流分析,大气环流决定了地球表面降水分布的格局。受赤道低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影响,盛行上升气流,降水多;受西风带影响,气流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降水较多。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的影响,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受信风带和极地东风带影响,气流从高纬度流向低纬度,降水少。受季风环流的影响,冬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降水少;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降水多。其次分析下垫面,主要包括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从海陆位置分析,距海近,降水较多;距海远,降水少。从地形分析,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从洋流分析,寒流对沿岸降温减湿,暖流对沿岸增温增湿。
第Ⅱ卷 综合题
51.读下列材料和图,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我国浙江的农民利用木屑(80%)、麦麸、棉籽壳等装入塑料袋,接上菌种就做成了菌棒生产香菇,不仅供应本地市场还大量出口美国。后来一些菇农去美国旧金山北部承包了一大片农业菇类种植农场,在国内接种、发酵,将培育好的菌棒运到美国,雇佣墨西哥人种植,在当地的销售企业销售,使美国消费者能吃到当天采摘的鲜香菇。
材料二 随着香菇的大规模种植,浙江当地还发展了观光休闲农业,另外大量的废菌棒做了如下图的处理。
(1)从图示材料分析浙江菇农去美国承包菇类种植农场的有利区位条件。
(2)简述浙江当地发展香菇种植的方式有哪些优势?
(3)对于我国浙江向邻国如日本大量出口香菇菌棒,你是否赞同,并说明理由。
【答案】(1)利用了美国现有的农业基础(农业菇类种植场);雇用了相对廉价的墨西哥劳动力;利用了美国的销售公司进入市场;通过原料和技术的输出,发挥了各个生产环节的优势,降低了生产成本,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2)利用废菌棒生产沼气,实现了废弃物的资源化处理;发展种植业、观光农业解决就业,促进经济发展。
(3)赞同。理由:浙江夏季高温多雨适合菌类生长;生产菌棒的原料较丰富;劳动力充足;可以增加就业,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
不赞同。理由:菌棒的原料是杂木屑,生产菌棒要消耗大量的林木,不利于浙江的森林保护,会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香菇种植为背景,设置三道小题,涉及农业区位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利用地理信息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详解】(1)材料一表明,浙江菇农承包美国菇类种植农场,美国农业基础条件好;美国的劳动力成本较高,但可以雇用相对廉价的墨西哥劳动力;利用了美国的销售公司进入市场,销售渠道通畅,且美国市场广阔;在国内接种、发酵,将培育好的菌棒运到美国,可以获得相对廉价原料和技术等。
(2)本题可以理解为“当地发展香菇种植的方式”有哪些有利条件和产生哪些积极意义。材料二显示,当地具有适合多种产业发展的条件,同时利用废菌棒生产乙醇,利用生物肥料发展养殖,利用粪便发展沼气,利用沼气沼渣肥料发展农林业,利用农林废料发展香菇生产,实现了废弃物的资源化处理,提高资源利用率,有利于生态可持续发展;发展了多个产业,获得多种产品,增加收入;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和观光农业,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这类试题要求只允许选取一种观点作答。无论是赞同还是不赞同,其理由都应从“条件”和“影响”两方面作答。赞同的条件是浙江夏季高温多雨适合菌类生长;生产菌棒的原料较丰富;劳动力充足;浙江与日本联系便利;日本市场广阔等。赞同的影响是可以增加就业,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不赞同的条件是运输成本较好。不赞同的影响是生产菌棒要消耗大量的林木,不利于森林保护,会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
5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珊瑚礁是由造礁珊瑚的石灰质遗骸和石灰质藻类堆积而成的一种礁石。我国南沙群岛是南海上散布范围最广的珊瑚礁群。南沙属热带海洋性气候,高温、高湿、高盐、高日照、多台风、缺土地、缺淡水、缺土壤的“四高、一多、三缺”恶劣环境条件,南沙岛礁的特殊地理环境导致岛上驻守官兵长期存在“吃菜难”的问题。2010年5月,海军南沙部队蔬菜生产生活保障项目——“南沙温室”建设正式启动。下图为南海区域图。
(1)分析永兴岛淡水资源缺乏的自然原因。
(2)“南沙温室”与一般温室的功能有很大差异,根据材料推测其应具备的功能。
【答案】(1)永兴岛是珊瑚岛,面积小,缺河流和湖泊;地势低平,不利于储水;降水季节和年际变化大;蒸发强等。
(2)“南沙温室”具有调节太阳光照的强度、气温和大气湿度的功能,具有收集雨水的功能,具有提供土地、改造土壤的功能。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南海诸岛为背景,设置两道小题,涉及水资源、温室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1)题中文字信息表明,永兴岛面积小,承接雨水的面积小,导致无河流、湖泊;永兴岛是珊瑚岛,地势低平,不利于储水;永兴岛属热带季风气候,降水的时间变化大,少雨季节水资源紧张程度高;永兴岛地处热带,蒸发强,淡水的自然消耗量大。
(2)南沙群岛属热带气候,温室中的保温功能对当地意义不大,由于当地具有高温、高湿、高日照的气候特点,因此“南沙温室”具有调节光照的强度、气温和大气湿度的功能;由于当地缺水,“南沙温室”还具有收集雨水的功能;由于当地缺土地、缺土壤,“南沙温室”还具有提供土地、改造土壤的功能。
5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尼日尔河三角洲是世界第三大湿地,地势低平,大部分地区海拔在200米以下,由淤泥、粉砂组成,湖泊、沼泽、河流星罗棋布。尼日尔河三角洲陆地下面和海底石油、天然气资源也极为丰富。
材料二 尼日利亚是是非洲第一大石油生产和出口大国。截止2014年已探明石油储量居世界第十;已探明天然气储量居世界第八。目前中国是尼日利亚的第三大贸易伙伴。
材料三 下面左图示意尼日尔河流域,右图示意尼日尔河三角洲油气资源的分布。
(1)简要分析尼日尔河三角洲形成原因。
(2)描述右图中油气资源的分布特点。
(3)运用区位分析的理论,简述尼日利亚发展石油工业的有利条件
【答案】(1)尼日尔河中上游带来丰富的泥沙;尼日尔河入海口,地形平坦,加上受海水顶托,水流速度减慢,大量的泥沙在此堆积,且潮流搬运能力差小。
(2)分布特点:油气资源主要分布于早期三角洲地区;近海岸分布。
(3)资源丰富,品质较好;劳动力充足且价格低廉;(欧美、中国等)市场广阔;靠近港口海运便捷。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尼日尔河流域为背景,设置三道小题,涉及三角洲成因、资源分布特点描述、工业区位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描述地理信息的能力,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角洲是流水携带泥沙在河口处形成的沉积地貌,答题时可以抓住两个方向——“泥沙”来源、“沉积”条件。尼日尔河流程长,支流多,流域内起伏较大,流水侵蚀作用明显,给河口带来了丰富的泥沙,且河口地区潮流搬运能力差,泥沙很少被带到外海或其他海域;尼日尔河入海口,地形平坦,加上受海水顶托,水流速度减慢,大量的泥沙在此堆积形成三角洲。
(2)根据材料三右图信息进行描述,特别关注图中的图例。油气资源主要分布于早期三角洲地区,沿着近海岸分布。
(3)从三组材料可知,当地石油资源丰富,且品质较好;当地为欠发达地区,且人口密集,因此劳动力充足且价格低廉;材料二中“目前中国是尼日利亚的第三大贸易伙伴”等信息的提示,说明中国等国际市场广阔;从图中地理位置可知,该国临海海运便捷。
54.【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年来,“油菜花节”成为全国各地乡村旅游的主要内容。面对扎堆的油菜花节,不少游客已经发出审美疲劳的感慨,而举办油菜花节的各个景区,也并没有得到预期的经济收益。下表为我国部分油菜花观赏地及其花期资料。
分析“油菜花节”旅游活动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对此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主要问题:油菜花季节性显著,游览时间短;以农业生产景观开发为主,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差异性小;易受气候条件及病虫害影响,旅游资源质量不稳定。
建议:可让游客参与植物培养、种植活动;观赏相关产品的制造工艺等体验性活动,打破季节性限制;结合当地特有的旅游景观,设计具有代表性的旅游产品。
【解析】
旅游活动面临的主要问题一般从旅游资源的质量、景区的规划、旅游资源特性及游览时间等方面分析。“油菜花节”旅游活动面临的主要问题有油菜花季节性显著,游览时间短;以农业生产景观开发为主,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差异性小;易受气候条件及病虫害影响,旅游资源质量不稳定。根据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制定相应的措施,即可让游客参与植物培养、种植活动;观赏相关产品的制造工艺等体验性活动,打破季节性限制;结合当地特有的旅游景观,设计具有代表性的旅游产品。
考点:本题考查旅游地理(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的设计、旅游与区域发展)
55. 【自然灾害与防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下图为“我国干旱灾害发生频率分布图”,结合所学知识,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我国东部与西部干旱灾害发生频率的高低,并分析原因。
(2)判断黄河下游与长江下游干旱发生的季节。
【答案】(1)东部高于西部;东部地区位于季风区,夏季风不稳定,降水的季节变化与 年际变化较大;东部经济发达,由于干旱带来的损失较大。
(2)春季夏季
【解析】
试题分析:
(1)根据图例,我国干旱灾害发生频率东部高于西部。主要原因是东部地区位于季风区,夏季风不稳定,降水的季节变化与 年际变化较大。灾害必然有人员的伤亡或财产的损失,东部经济发达,由于干旱带来的损失较大。
(2)黄河下游干旱发生在春季。此时气温回升,锋面雨带未到,降水少,蒸发量大,作物生长需水量大,形成旱灾。长江下游干旱发生在夏季。此时雨带北移到华北、东北地区,该地受副热带高压带影响,降水少,蒸发量大,形成旱灾。
【考点定位】我国干旱灾害分布特点及原因,区域旱灾发生的季节差异。
【名师点睛】利用图示信息,判断分布特点,干旱属于气象灾害 ,要根据气候特征,分析原因。不同区域发生旱灾的原因不同,发生的季节不同。
56. 环境保护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呼伦贝尔草原是世界著名的三大草原和煤炭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在20世纪90年代宝日希勒镇有100多个小煤窑在草原上开采煤矿,经过十几年后,一个个的塌陷地坑出现,使这片草原面目全非,已成为威胁草原生态环境的重大环境问题。下图为呼伦贝尔草原塌陷地坑图。
指出草原塌陷地坑主要危害及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答案】主要危害:草场资源减少,草地质量下降;草地荒漠化加剧,沙尘天气增多;草地涵养水源功能减弱,地下水位下降;阻断交通运输,人畜财产遭到损害等。
应对措施:加强煤矿开采监督管理;合理开采、科学开采(改进煤炭开采方式);塌陷坑区及肘填土种草,恢复地表植被;增强牧区居民和矿主环境保护意识等。
【解析】
草原塌陷地坑主要危害是导致草场资源减少,草地质量下降。土地裸露,导致草地荒漠化加剧,沙尘天气增多。草地涵养水源功能减弱,地下水位下降。阻断交通运输,人畜财产遭到损害等。
主要应对措施是针对形成原因,应加强煤矿开采监督管理,改进煤炭开采方式。塌陷坑区及时填土种草,恢复地表植被。加强牧区居民和矿主环境保护意识等。
【考点定位】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第Ⅰ卷 选择题
下图示意我国1960-2045年每五年的劳动人口增长变化(含预测)。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 我国劳动人口数量最多的年份是( )
A. 1965年 B. 1980年
C. 2015年 D. 2045年
2. 未来10年劳动人口数量的变化将导致( )
A. 老龄人口增加
B. 人口增加
C. 人才外流严重
D. 用工成本上升
【答案】1. C 2. D
【解析】
本题组以我国劳动人口增长变化为背景,设置两道试题,考查学生获取有效地理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1题详解】
图中纵坐标表示的是劳动人口增长率,不是劳动力人口数量。2015年以前,劳动人口增长率呈正值,劳动力数量一直增加,至2015年劳动人口增长率为0,劳动力数量不再增长,达到最高值。2015年后,劳动人口增长率呈负值,劳动力人口数量逐渐减少。所以选C。
【2题详解】
从表中可知,未来10年劳动人口增长率呈负值,劳动力人口数量逐渐减少,劳动力供给可能跟不上劳动力需求的增长,导致用工成本增加,选项D符合题意。未来10年,老龄人口可能会增加,总人口也可能会增加,但这些变化不是劳动人口数量变化所导致的,因此选项A、B不符合题意。劳动力人口数量逐渐减少,劳动力供给不足,可能会对人才外流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因此选项C不符合题意。所以选D。
2016年1月1日起,国家全面放开“二孩”政策。这是继2013年实施“单独二孩”政策之后,我国人口与生育政策的又一次重大调整。该政策与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有密切关系(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大于7%,称为老龄化社会)。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 下列与我国人口结构比较接近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4. “单独二孩”政策实施,并没有出现预期的新增人口,其原因有( )
①生育观念的转变 ②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
③抚养成本上升 ④女性受教育程度提高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3. B 4. B
【解析】
【3题详解】
我国目前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约10%,青少年0-14岁约占20%,图中丙与我国人口结构最接近,C正确。
【4题详解】
由于女性受教育程度提高生育观念发生了转变和抚养成本上升,很多人不愿意生二胎,因此并没出现预期的新增人口,B正确。
考点:我国人口问题
2015年初,俄罗斯政府计划将无偿发放远东地区(乌拉尔山以东)的土地给俄罗斯公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该项政策的实施,将刺激其欧洲部分地区的人口向远东地区迁移。下图为1990-2010年俄罗斯远东地区人口资料。
完成下面小题。
5. 1990年至2010年,俄罗斯远东地区( )
A. 生育率提高 B. 就业率提高
C. 净迁出率下降 D. 人口容量下降
6. 目前,影响俄罗斯远东地区人口迁入的主导因素和主要目的分别是( )
A. 经济 矿产开发 B. 环境 生态保护
C. 政策 国土开发 D. 军事 加强国防
【答案】5. B 6. C
【解析】
【5题详解】
读图,1990年至2010年,俄罗斯远东地区总人口减少,应是生育率下降,A错。就业人口有所增长,总人口减少,就业率提高,B对。总人口下降,可能是迁出率增加,C错。人口容量随着经济发展可能提高,D错。
【6题详解】
根据材料,俄罗斯远东地区人口迁入主导因素是政策刺激,无偿发放土地。主要目的国土开发,从事农业生产,C对。
考点:区域人口变化的特征,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主要目的。
日本以不足2%的世界人口、以0.25%的世界面积,创造了17%的世界财富。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7. 从单位面积看,日本的环境人口容量远高于我国,主要得益于( )
A. 矿产资源丰富 B. 科技发展水平高
C. 气候条件优越 D. 生活消费水平低
8. 下图为人口适度曲线图,1~18表示不同时间段。当日本处于第Ⅲ阶段时,制约其适度人口数继续增加的关键因素是( )
A. 生产力水平 B. 社会体制
C. 资源(土地、水等) D. 科技水平
【答案】7. B 8. C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资源越丰富,人口容量越大,日本资源匮乏,A错误;日本经济发达,生活消费水平较高,人口容量将减小,B错误;气候不适影响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C错误;科技发达,对资源的利用率越高,人口的容量越大,D正确。故答案选D。
【8题详解】
当适度人口增加到一定程度,随着积极因素增速缓慢,消极因素凸显,特别是资源的有限性成为制约适度人口进一步增长的瓶颈。在第ⅲ阶段,人口增长变缓并趋于稳定主要是受日国土面积较小,资源短缺的影响。故答案选A。
点睛: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
①资源丰富程度:正相关,资源越丰富,环境人口容量越大;资源越贫乏,环境人口容量越小;②科技发展水平:正相关,科技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科技水平越低,环境人口容量越小;③经济发达程度:正相关,经济越发达,环境人口容量越大;经济越落后,环境人口容量越小;④人口受教育水平:正相关,人口受教育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人口受教育水平越低,环境人口容量越小;⑤地区开放程度:正相关,地区开放程度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地区越封闭,环境人口容量越小;⑥生活消费水平:负相关,消费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小;消费水平越低,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下图是“我国某地城市化过程发展阶段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9. 阶段Ⅰ所代表的城市化阶段是( )
A. 城市化初期 B. 郊区城市化
C. 逆城市化 D. 再城市化
10. 形成阶段Ⅱ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城市内部经济的衰退 B. 乡村和小城镇发展超过城市
C. 城市环境状况的不断恶化 D. 轨道交通的发展
【答案】9. B 10. C
【解析】
【9题详解】
从图中可看出,在阶段Ⅰ时期,市区向郊区逐渐扩展判断该城市是一种郊区城市化,郊区城市化使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这也是城市化中期阶段的一个特征,故选B。
【10题详解】
根据图示阶段Ⅱ为逆城市化现象,逆城市化是由于市区环境恶化,地价上涨,而乡村、小镇地区环境优美,地价偏低,并且有便利的城乡交通等原因导致的。故选C。
【考点定位】城市化进程 逆城市化的原因
【知识拓展】发达国家城市化:
1、城市化起步早:英国最早,世界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乡村人口的国家。
2、城市化水平高:新技术革命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20世纪70年代,城市人口比重达到70%。
3、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原因: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发展:先从英国,随后在美国、西欧各国、日本,后来又在北欧。
表现: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发展迅速,乡村人口数量增多。
TOD模式,是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用地开发模式。即以公交站点为中心、以400~800米(5~10分钟步行路程)为半径建立集商业、工作、文化教育、居住等为一体的区域中心。下图为TOD开发模式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图中A,B,C三类城市功能区分别为( )
A. 居住区、办公区、核心商业区
B. 居住区、核心商业区、办公区
C. 核心商业区、居住区、办公区
D. 办公区、核心商业区、居住区
12. TOD开发模式可以( )
A. 完全用步行替代公共交通
B. 降低土地利用密度
C. 减少人口“钟摆式”流动导致的交通拥堵
D. 降低区域人口密度
【答案】11. B 12. C
【解析】
11题详解】
A占地面积最大,为居住区;B位于市中心,交通便利为核心商业区;C位于居住区和核心商业区之间,交通便利为办公区,B正确。
【12题详解】
TOD模式,是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用地开发模式,并不能完全用步行替代公共交通,A错;TOD开发模式主要是为了解决交通拥堵问题,与土地利用密度和人口密度关系不大,C正确,B、D错。
【考点定位】城市功能分区
读X、Y、Z三种不同农作物收益随距城镇的距离变化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3. 若仅考虑收益高低,则适宜种植Z作物的区间为( )
A. O—A B. A—B
C. B—D D. A—C
14. 随着市场不断变化,X、Z两作物收益相对稳定,Y作物收益变化为Y’。则下列变化可能出现的是( )
A. 农民更倾向于扩大Y的种植面积,减小X、Z的种植面积
B. 农民更倾向于减小Y种植面积,扩大X、Z的种植面积
C. 图中A点会向右移动,B点会向左移动
D. 图中A、B点会同向移动,但左右方向不定
【答案】13. C 14. A
【解析】
本题组以三种不同农作物收益随距城镇的距离变化示意图为材料,设置两道试题,考查学生利用地理信息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13题详解】
图中表明,与X、Y作物相比,Z作物在B—D段收益最高,因此,仅考虑收益高低,适宜种植Z作物的区间是B—D段。O—A段X作物收益最高,A—B段Y作物收益最高。所以选C。
【14题详解】
X、Z两作物收益相对稳定,Y作物收益变化为Y’,从图中可以看出,A点(X、Y的交点)会向O点移动(向左移动),B点(Y、Z的交点)会向D点移动(向右移动),Y作物收益最高的区间大大扩展,农民为了提高收益,会倾向于扩大Y的种植面积,减小X、Z的种植面积,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所以选A。
产品周期理论把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化产品阶段。读日本汽车工业在东亚和东南亚的国际分工形态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5. 下列关于图中各区间所代表企业类别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①——东南亚本土企业 B. ②——日本国内企业
C. ③——东亚日资企业 D. ④——中国本土企业
16. 下列关于图中国际分工的解释,正确的是( )
A. 产品的创新度越高标准化程度越高
B. 发达国家承担生产的产品标准化程度高
C. 影响产品附加值的主要因素是技术含量
D. 影响产品附加值的主要因素是标准化程度
【答案】15. D 16. C
【解析】
【15题详解】
日本汽车工业国内企业主要负责产品的研发,将生产零部件和组装主要放到了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因此日本国内企业科技水平最高,东亚日资企业次之,即①为日本国内企业,②为东亚日资企业。科技含量最高,产品标准化程度主要指按照产品要求制作零部件和组装成本的水平,中国经过多年的经济发展,制造业水平已处于较高水平,结合各选项可知④为中国本土企业,③为东南亚本土企业。
【16题详解】
由上题结论可知,发展中国家承担生产的产品标准化程度比较高,影响产品附加值的主要因素为科技含量和服务水平,标准化程度和产品创新度没有正比例关系,影响产品附加值的主要因素是技术含量。
考点:本题组考查工业区位因素、产业转移。
下图为欧洲经济空间由“香蕉带”演变为“金足球”的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7. 促使欧洲制造业生产向东转移的主要原因是( )
A. 人才向东流动 B. 寻求完善的配套设施
C. 降低生产成本 D. 受高科技产业的吸引
18. 制造业转移后,“香蕉带”会( )
A. 增加劳动力需求 B. 向东迁移研发中心
C. 制约制造业发展 D. 改善区域环境质量
【答案】17. C 18. D
【解析】本题考查产业转移。
【17题详解】
制造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东部地区的劳动力价格低,促使欧洲制造业生产向东转移的主要原因是降低生产成本,C对。人才没有向东流动,不是主要原因,A错。东部配套设施条件较差,B错。与高科技产业的吸引无关,D错。故选C。
【18题详解】
制造业转移后,“香蕉带”会改善区域环境质量,加快产业结构升级,D对。减少劳动力需求,A错。在当地保留研发中心,B错。促进制造业科技水平发展,C错。故选D。
保山龙江特大桥位于云南省西部、横断山脉南段,路桥垂直跨越龙江。大桥全长2470多米,桥面离江面280米,最高的索塔顶到江面470米,主桥跨径为1836米。这座应用了多项国内首创技术的亚洲山区跨度最大的钢箱梁悬索桥,于2016年4月建成通车。据此并结合所学,完成下面小题。
19. 针对大桥区域地质条件复杂,桥梁设计与建设施工重点考虑的难题是( )
A. 火山地貌与强烈地震防御
B. 高原冻土与泥石流防范
C. 谷地崩塌与特大洪水防御
D. 山地滑坡与水土流失防范
20. 保山龙江特大桥的修建表明( )
A. 自然条件是影响交通建设的决定性条件
B. 先进的科学技术能有效地克服交通运输线建设中的自然障碍
C. 交通运输线的选择首先要考虑填补区域空白
D. 社会经济因素有时对交通运输的区位选择的影响并不明显
21. 下列关于龙江特大桥建设的意义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改变滇西地区交通运输格局
B. 促进滇西地区旅游事业和经济发展
C. 完善与周边国家陆上通道
D. 完善云南省公路干线骨架路网结构
【答案】19. A 20. B 21. A
【解析】
本题组以保山龙江特大桥为背景,设置两道试题,涉及交通区位、交通的意义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19题详解】
该大桥位于云南省西部、横断山脉南段,位于板块交界处,多地震,属强震山区,且该段位于火山熔岩台地,切割深度大,山顶锥状,河谷呈V型。桥梁设计与建设施工重点考虑抗震设计、高陡边坡架设等难题。选项A符合题意。当地海拔高程约1200~1800米,纬度较低,出现高原冻土的可能性不大,因此选项B不符合题意。龙山大桥桥面与江面280米,无需考虑特大洪水,因此选项C不符合题意。当地植被覆盖度较好(图片中也可以看出),水土流失对大桥建设影响不大,因此选项D不符合题意。所以选A。
【20题详解】
在地质条件极为复杂的地区,建成了保山龙江特大桥,这表明自然条件不是影响交通建设的决定性条件,先进的科学技术能有效地克服交通运输线建设中的自然障碍。因此选项A不符合题意,选项B符合题意。交通运输线的选择首先要考虑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选项C、D不符合题意。所以选B。
【21题详解】
龙江大桥的建设对完善云南省公路干线骨架路网结构,构建中国面向南亚陆上大通道,改善全省和滇西地区交通运输格局,完善云南省骨架路网体系,促进滇西地区旅游事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桥建设前,滇西地区交通运输以公路运输为主,龙江大桥为公路桥,大桥建设后,这种交通运输格局并没有改变,只是改善了滇西地区交通运输格局,因此选项A叙述不正确,但符合题意。所以选A。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图中左侧等高线的高度分别为100m、200m、300m、400m。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22. 图中城镇与H地的相对高度的最大值为h,则h的值是( )
A. 199 B. 289 C. 299 D. 300
23.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图中的三条支流中有一条画错了
B. 图中G处海拔为100m,H处海拔为400m
C. a、b、G、H的海拔由大到小排序是:H>b>a>G
D. 图中河流干流北段西岸冲刷比东岸严重。
【答案】22. C 23. D
【解析】
本题组以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为材料,设置两道试题,涉及等高线地形图判读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生利用地理信息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22题详解】
根据图文信息判断,H的海拔高度为300米,城镇的海拔高度为0-100米,城镇与H地的相对高度范围是200-300米,最大值应接近300米,因此选项C符合题意。
【23题详解】
河流应发育在山谷,而图中有两条河流画在山脊上,所以图中有两条河流画错了,选项A不正确。根据图文信息判断,图中G处海拔为100m,而H处海拔为300m,选项B不正确。图中a的海拔为100m,b的海拔为200m,a的海拔与G处海拔相等,因此选项C不正确。图中河流干流北段,河流向西弯曲,西岸为凹岸,河水流速快,冲刷比东岸严重。所以选D。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图, 回答下列问题。
24. 图示季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A地吹东北风 B. A地吹东南风
C. ①地炎热干燥 D. ③地炎热干燥
25. 自然带①②③④的更替体现了( )
A. 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B. 经度地带分异规律
C. 垂直地带分异规律 D. 地方性分异规律
26. 关于B海域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不断扩大 B. 海底多海沟
C. 不断缩小 D. 边缘多岛弧
【答案】24. D 25. A 26. A
【解析】
【24题详解】
读图可知,此时北印度洋海域洋流为顺时针方向流动,为北半球夏季。A地位于印度半岛,盛行西南季风,AB错。①地位于地中海沿岸地区,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C对。③地为热带草原气候,夏季高温多雨,D错。故选C。
【25题详解】
自然带①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②为热带荒漠带,③为热带草原带,④为热带雨林带,自然带的更替为南北更替、东西延伸的,是以热量条件为基础的纬度地带分异规律,故选A。
【26题详解】
读图可知,B海域为红海,属于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的生长边界,海域不断扩大,A对。海沟为消亡边界的地形,B错。岛弧位于板块消亡边界上,D错。故选A。
【考点定位】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 板块边界类型 南亚季风风向
下图为中纬度沿海某地一天中某时等压面图(相邻两个等压面气压差相等)。完成下面小题。
27. 四地气温、气压高低是( )
A. ①比②气温低 B. ①比③气温低
C. ①比②气压高 D. ④比③气压高
28. 依据图示信息和所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中风向的成因与南亚西南季风的成因相同
B. 此时②受来自海洋湿润气流影响下雨
C. M、N两地水平气流运动方向相反
D. 等压面分布状况出现时间可能在夏季的夜晚
【答案】27. D 28. D
【解析】
本题组以某海陆交界处等压面分布示意图为材料,设置两道试题,考查学生对热力环流的理解程度,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27题详解】
图中等压面的形态显示,同一等压面的高度在陆地较高、在海洋较低,表明此时在近地面的同一水平面上大陆气压高,海洋气压低,由热力环流的原理推断,此时在近地面同一水平面上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因此选项D符合题意。
【28题详解】
南亚西南季风是因气压带风带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转而形成的,而图中风向是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导致的,选项A说法不正确。根据等压面形态判断,此时②比①的气压高,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因此选项B说法不正确。M、N两地水平气流均由陆地吹向海洋,因此选项C说法不正确。夜晚,陆地比海洋降温快,气温较低,气流下沉,形成高气压,同一等压面高度较高,而海洋相反,符合图中等压面特点,因此选项D说法正确。
下图所示为一假想地区某月等温线分布(单位:℃)。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9. 图中P处的气温可能为( )
A. 20℃或16℃ B. 23℃或14℃
C. 17℃或18℃ D. 19℃或15℃
30. 该图所示可能是( )
A. 北半球的2月 B. 北半球的8月
C. 南半球的2月 D. 南半球的8月
【答案】29. B 30. C
【解析】
【分析】本题组以某地某月等温线分布示意图为材料,设置两道试题,涉及等温线的判读、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等温线分布的影响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生利用地理信息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29题详解】
图中显示,P处等温线闭合,说明形成了低温和高温中心。如果P是低温中心,则P处外围等温线数值为16℃,P处气温为12℃-16℃;如果P是高温中心,则P处外围等温线数值为20℃,P处气温为20℃-24℃。因此选项B符合题意。
【30题详解】
图中等温线的温度值大致由南向北递增,说明图示区域位于南半球。图中40度纬线上,海洋气温低于陆地气温,说明此时为夏季,2月属南半球夏季。因此选项C符合题意。
【点睛】两条相临等值线的数值分别为X、Y(X>Y),若在这两条等值线之间出现闭合的等值线,闭合等值线的数值只能是X或Y,如闭合等值线的数值为X,则闭合等值线之内为高值中心,数值大于X;如闭合等值线的数值为Y,则闭合等值线之内为低值中心,数值小于Y。
下图为屯溪一中某老师在2013年8月份在黄山附近一个蔬菜大棚所拍摄的照片。观察此图并回答下列各题。
31. 此时段黄山可能出现的天气是( )
A. 连续不断的对流雨 B. 持续的高温天气
C. 连续的雾霾天气 D. 反气旋发展成台风
32. 在此季节,黄山的农民一般会给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而不是我们常见到的白色的塑料或者是玻璃大棚,这样做的目的是( )
A. 增加大气逆辐射,提高夜间温度
B. 阻止地面辐射,防止夜间温度过低
C. 增强地面辐射,提高农作物存活率
D. 削弱太阳辐射,减少农作物水分蒸腾
【答案】31. B 32. D
【解析】
【31题详解】
南昌位于长江下游,7-8月长江中下游地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盛行下沉气流,不可能形成对流雨,A错;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天气晴朗干燥,形成伏旱天气,B对;雾霾天气的自然形成条件是在水平方向静风现象增多、垂直方向上出现逆温。此时节多有台风,且大气中的污染物较少,不会出现连续的雾霾天气,C错;台风是低压系统形成,D错。
【32题详解】
7-8月黄山地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干燥,形成又热又干的伏旱天气,给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是为削弱太阳辐射,减少农作物水分蒸腾,D对;冬季用白色的塑料或者是玻璃大棚是为了增加大气逆辐射,起保温作用,ABC错
考点:本题组考查大气的运动、常见的天气系统。
33. 2009年,在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海拔4083米)建成我国第一个南极内陆科学考察站——昆仑站。下图为南极地区自然物质运动示意图,据图,回答
南极地区水循环( )
A. 比较活跃,气候湿润
B. 地表径流环节缺失
C. ①环节使陆地的淡水得到补充
D. ⑤环节使地表水转化为地下水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南极地区气候寒冷,干燥、多烈风,A错。读图可知,④环节为地表径流,B错。①环节为水汽输送,使陆地的淡水得到补充,C对。⑤环节为降水,下渗环节使地表水转化为地下水,D错。故选C。
【考点定位】水循环环节及意义
【名师点睛】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水循环包括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循环和海上内循环三种。其中海陆间大循环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水循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一,它维护了全球水量平衡,第二,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第三,使地球各个圈层之间,海陆之间实现物质迁移与能量交换,第四,它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并不断雕塑地表形态。
2015年4月,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启动。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像海绵一样,下雨时能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当需要时,又可以将水释放并加以利用,读“海绵城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34.“海绵城市”可以使城市( )
A. 植物蒸腾减弱 B. 下渗增强
C. 地表径流增加 D. 地下径流减少
35. 因地制宜建设“海绵城市”可以( )
①缓解城市水资源压力 ②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
③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压力 ④增强城市热岛效应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34. B 35. A
【解析】
【34题详解】
由材料“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像海绵一样,下雨时能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当需要时,又可以将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可以知道,“海绵城市”建设减少了地表径流量,增加城市地下径流量,下渗量增加,植物蒸腾增强,故选B。
【35题详解】
建设“海绵城市”可以增加城市储水功能,缓解城市水资源紧张状况,①对。增加了下渗,减少了地表径流,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②对。对于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压力没有影响,③错。水分总量的增加,可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④错。故选A。
【考点定位】海绵城市建设对水循环与城市问题的影响
36.下图为某大陆西岸一段河流在某季节的等潜水位线分布图,读图回答下题。
此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北印度洋海区洋流逆时针流动 B. 亚洲高压最为强盛
C. 澳大利亚北部海岸盛行东南风 D. 该河河口附近海水盐度达一年内最大值
【答案】C
【解析】
【分析】本题以某大陆西岸一段河流在某季节的等潜水位线分布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河水补给、洋流、季风环流、风带、盐度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生利用地理信息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详解】从图中等潜水位线的形态和数值变化推断,潜水位从河道向两侧递减,此时河流水补给潜水,说明此时河流水位高,处于汛期。根据题中纬度和海陆位置可知,图示地区属南半球地中海气候区,冬季为河流的汛期,由此推断,图示季节为南半球冬季(北半球夏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半球冬季(北半球夏季)时,北印度洋海区洋流顺时针流动,亚洲大陆形成热低压,澳大利亚北部受东南信风控制,图示河流因径流量大,河口盐度较低。选项C叙述正确,其它叙述不正确。所以选C。
读“某季节北印度洋局部洋流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37. 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我国东南沿海盛行东南季风
B. 罗马正值炎热干燥的季节
C. 北印度洋海域盛行西南季风
D. ③所示洋流形成动力为西南季风
38. 此季节从上海去往欧洲的轮船是( )
A. 逆风逆水 B. 顺风逆水
C. 顺风顺水 D. 逆风顺水
【答案】37. D 38. A
【解析】
【37题详解】
如图所示北印度洋是顺时针方向的洋流,北半球是夏季,我国东南沿海盛行东南季风,A正确。罗马是地中海气候,正值炎热干燥的季节,B正确。北印度洋海域盛行西南季风,C正确。③所示洋流形成动力为东南信风,D错误,选D。
【38题详解】
此季节从上海去往欧洲的轮船是自东向西航行,逆风逆水,A对。B、C、D错。
【考点定位】季风洋流,区域地理特征。
图为我国某山脉90°E 附近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39. M坡最有可能是( )
A. 东坡 B. 西坡 C. 南坡 D. 北坡
40. N坡缺失云杉林带的主要原因是( )
A. 纬度高,气温低 B. 海拔高,气温低
C. 位于山地背风坡,降水少 D. 位于山地迎风坡,降水多
【答案】39. D 40. C
【解析】
【39题详解】
先根据“某山脉”和“90°E”等信息进行区域定位,见下图。
此题考查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和中国地理知识。山地垂直带谱中,山麓地带的自然带与水平方向的自然带一致。而水平自然带受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制约,故而可以依据该自然带进行区域定位。图中显示该山脉基带的植被类型为荒漠,海拔高度低处1000米,高处5000米以上判断出该山脉为天山山脉。天山位于亚洲高压南侧,北坡为迎风地带,降水丰富,森林带分布的最低海拔较低。
40题详解】
由上题分析可知,天山南侧降水少于北坡,故而缺少云杉林带。
考点: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中国区域地理
图为我国某区域冬季某日8时至此日8时的降雪量和积雪深度分布图,该时段该区域风向主要为偏东风,云量分布差异不明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41. 造成该区域东西部积雪深度差异的主要因素( )
A. 温度 B. 地形 C. 光照 D. 降雪量
42. 图中M地积雪深度低于周围地区,该地可能是( )
A. 乡村 B. 城区 C. 林地 D. 农田
43. 道路积雪会影响交通,应用GPS技术可以( )
A. 获取道路积雪影像数据
B. 分析道路积雪空间分布
C. 确定待救援车辆位置
D. 确定积雪遥感厚度
【答案】41. A 42. B 43. C
【解析】
【41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东部比西部积雪稍厚。因云量分布差异不大,故排除D、C;该区域在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主要为偏东风,故排除B;该区东部比西部更近海,受海洋影响,冬季东部比西部温度高,故选A。
【42题详解】
一般情况下,温度高的区域比附近温度低的区域积雪深度低。城区由于人口、工业集中,热岛效应明显,根据所学知识和图示M地位置,M地为上海主城区,积雪深度低于周围地区,B项符合。
【43题详解】
GPS技术主要是定位和导航功能,能够确定待救援车辆位置C项正确;A项为遥感的功能,B和D为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
【考点定位】读图能力,城市热岛效应,地理信息技术。
下图是我国某地气温、降水量和蒸发量年内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44. 该地区位于我国( )
A. 华北地区 B. 西南地区
C. 青藏地区 D. 华南地区
45. 有关该地区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农业耕作制度一年一熟
B. 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C. 一年中春季最干旱
D. 河流以地下水补给为主
【答案】44. A 45. C
【解析】
【44题详解】
读图,根据图中气温曲线,最冷月气温小于0度,所以位于温带地区,降水集中在7、8两月,春季气温回升快,降水少,有春旱的特征,符合华北地区的气候特征,A对。西南地区雨季长,5-9月,气温高,最冷月在0度以上,B错。青藏地区夏季气温是全国最低的地方,一般在8°C左右,C错。华南地区最冷月气温大于0度,雨季时间长,集中在5-9月,D错。故选A。
【45题详解】
读图结合上题分析,该地位于我国华北地区。华北地区位于暖温带,耕作制度为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A错。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B错。一年中3-5月(春季)蒸发量最大,降水较少,干旱最严重,C对。位于东部季风区,河流补给主要为大气降水,D错。故选C。
读甲、乙两图,回答下面小题。
46. 下列关于图中信息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a在b的东南方,d在c的东北方
B. b到c的实地距离大于a到d的实地距离
C. 两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都以水稻种植业为主
D. 两地区铁路干线的走向都受地形制约
47. 图乙中d所在阴影区域的气候类型为热带雨林气候,它的形成主要受( )
①地形影响——位于山地迎风坡 ②气压带影响——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
③洋流影响——沿岸有暖流经过 ④盛行风影响——常年盛行东北信风
A. ①③ B. ③④ C. ①② D. ②④
【答案】46. D 47. A
【解析】
【46题详解】
读图,根据经纬度判断,甲图位于北半球,乙图位于南半球。a在b的东南方,d在c的东南方,A错。根据纬度判断,b到c的纬度差约0.5°,a到d纬度差约4°,两图中经度差不大,所以b到c的实地距离小于a到d的实地距离,B错。乙地位于澳大利亚东北部的热带雨林区,农业地域类型是热带雨林迁移农业,C错。两地区铁路干线的走向都受地形制约分布在沿海地区,D对。
【47题详解】
d所在阴影区域的气候类型为热带雨林气候,形成主要受地形影响——位于山地迎风坡,①对。受东南信风影响,不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②错。洋流影响——沿岸有暖流经过,③对。盛行风影响——常年盛行东南信风,不是东北信风,④错。所以A对。
考点:地图上的方向,距离计算,不同区域特征的比较,区域气候特征形成的原因。
宜兰县位于台湾省东北部,主体为兰阳平原,三面环山,一面朝海。宜兰全年多雨,台湾俗谚“竹风兰雨”就是描述新竹多风而宜兰多雨的现象。兰阳平原沿海分布着长约23千米,高约10米的沙丘,台湾俗谚“龟蛇把海口”中的“蛇”就是指海岸连绵的沙丘。下图为台湾省局部地图。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48. 宜兰多雨的原因是( )
①三面环山、东面向海,多地形雨
②秋冬之际,东北季风影响大
③春季气温回升快,以对流雨为主
④6月中旬到秋末多台风雨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49. 下列关于图中四处的说法中不可信的是( )
A. 甲处温泉是该地重要景点
B. 乙处坡度陡且易发滑坡
C. 丙处两县以山脉为界
D. 丁处河流少因为沟谷少
50. 沿海的沙丘对兰阳平原的影响是( )
A. 多沙尘暴 B. 增加洪灾
C. 减少降水 D. 加剧盐碱化
【答案】48. C 49. D 50. B
【解析】
【48题详解】
读材料可知,宜兰县位于台湾省东北部,主体为兰阳平原,三面环山,一面朝海,夏季该地盛行东南季风,东部位于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量大,①对。秋冬季节,海洋热力性质差异导致该地受季风影响,季风从海洋带来水汽,台湾山脉东部降下地形雨,②对。由于该地位于沿海,受海洋影响大,春季气温回升较同纬度大陆慢,降水少,③错。纬度低,6月中旬到秋末受台风影响,多台风雨,④对。故选B。
【49题详解】
台湾岛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甲处位于岛屿东侧,可能有温泉分布,A对。读图可知,乙处公路弯曲度较大,说明该地的坡度陡,容易发生滑坡,B对。由丙处附近河流流向(自丙向四周分流)看,丙地应为山脊,该处有县界经过,所以两县可能以山脉为界,C对。丁处河流向四周分流,判断丁处为山顶,河流少,是由于该处地势高所致,D错。故选D。
【50题详解】
沿海分布的沙丘位于兰阳平原东部,从海洋来的气流较为湿润,不会导致沙尘暴,A错。由于该地降水量大,沿海的沙丘导致河流排水不畅,容易诱发洪涝灾害,B对。沙丘高度为10米,对于海洋湿润空气的阻挡作用微弱,对降水没有影响,C错。土地盐碱化与农业灌溉方式不合理且气候干旱蒸发量大有关,该地降水丰富,不会发生盐碱化现象,D错。故选B。
【考点定位】影响降水的因素 地形地貌的判断 地形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名师点睛】分析某地降水多少原因,应从以下方面去分析。首先从大气环流分析,大气环流决定了地球表面降水分布的格局。受赤道低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影响,盛行上升气流,降水多;受西风带影响,气流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降水较多。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的影响,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受信风带和极地东风带影响,气流从高纬度流向低纬度,降水少。受季风环流的影响,冬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降水少;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降水多。其次分析下垫面,主要包括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从海陆位置分析,距海近,降水较多;距海远,降水少。从地形分析,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从洋流分析,寒流对沿岸降温减湿,暖流对沿岸增温增湿。
第Ⅱ卷 综合题
51.读下列材料和图,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我国浙江的农民利用木屑(80%)、麦麸、棉籽壳等装入塑料袋,接上菌种就做成了菌棒生产香菇,不仅供应本地市场还大量出口美国。后来一些菇农去美国旧金山北部承包了一大片农业菇类种植农场,在国内接种、发酵,将培育好的菌棒运到美国,雇佣墨西哥人种植,在当地的销售企业销售,使美国消费者能吃到当天采摘的鲜香菇。
材料二 随着香菇的大规模种植,浙江当地还发展了观光休闲农业,另外大量的废菌棒做了如下图的处理。
(1)从图示材料分析浙江菇农去美国承包菇类种植农场的有利区位条件。
(2)简述浙江当地发展香菇种植的方式有哪些优势?
(3)对于我国浙江向邻国如日本大量出口香菇菌棒,你是否赞同,并说明理由。
【答案】(1)利用了美国现有的农业基础(农业菇类种植场);雇用了相对廉价的墨西哥劳动力;利用了美国的销售公司进入市场;通过原料和技术的输出,发挥了各个生产环节的优势,降低了生产成本,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2)利用废菌棒生产沼气,实现了废弃物的资源化处理;发展种植业、观光农业解决就业,促进经济发展。
(3)赞同。理由:浙江夏季高温多雨适合菌类生长;生产菌棒的原料较丰富;劳动力充足;可以增加就业,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
不赞同。理由:菌棒的原料是杂木屑,生产菌棒要消耗大量的林木,不利于浙江的森林保护,会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香菇种植为背景,设置三道小题,涉及农业区位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利用地理信息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详解】(1)材料一表明,浙江菇农承包美国菇类种植农场,美国农业基础条件好;美国的劳动力成本较高,但可以雇用相对廉价的墨西哥劳动力;利用了美国的销售公司进入市场,销售渠道通畅,且美国市场广阔;在国内接种、发酵,将培育好的菌棒运到美国,可以获得相对廉价原料和技术等。
(2)本题可以理解为“当地发展香菇种植的方式”有哪些有利条件和产生哪些积极意义。材料二显示,当地具有适合多种产业发展的条件,同时利用废菌棒生产乙醇,利用生物肥料发展养殖,利用粪便发展沼气,利用沼气沼渣肥料发展农林业,利用农林废料发展香菇生产,实现了废弃物的资源化处理,提高资源利用率,有利于生态可持续发展;发展了多个产业,获得多种产品,增加收入;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和观光农业,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这类试题要求只允许选取一种观点作答。无论是赞同还是不赞同,其理由都应从“条件”和“影响”两方面作答。赞同的条件是浙江夏季高温多雨适合菌类生长;生产菌棒的原料较丰富;劳动力充足;浙江与日本联系便利;日本市场广阔等。赞同的影响是可以增加就业,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不赞同的条件是运输成本较好。不赞同的影响是生产菌棒要消耗大量的林木,不利于森林保护,会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
5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珊瑚礁是由造礁珊瑚的石灰质遗骸和石灰质藻类堆积而成的一种礁石。我国南沙群岛是南海上散布范围最广的珊瑚礁群。南沙属热带海洋性气候,高温、高湿、高盐、高日照、多台风、缺土地、缺淡水、缺土壤的“四高、一多、三缺”恶劣环境条件,南沙岛礁的特殊地理环境导致岛上驻守官兵长期存在“吃菜难”的问题。2010年5月,海军南沙部队蔬菜生产生活保障项目——“南沙温室”建设正式启动。下图为南海区域图。
(1)分析永兴岛淡水资源缺乏的自然原因。
(2)“南沙温室”与一般温室的功能有很大差异,根据材料推测其应具备的功能。
【答案】(1)永兴岛是珊瑚岛,面积小,缺河流和湖泊;地势低平,不利于储水;降水季节和年际变化大;蒸发强等。
(2)“南沙温室”具有调节太阳光照的强度、气温和大气湿度的功能,具有收集雨水的功能,具有提供土地、改造土壤的功能。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南海诸岛为背景,设置两道小题,涉及水资源、温室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1)题中文字信息表明,永兴岛面积小,承接雨水的面积小,导致无河流、湖泊;永兴岛是珊瑚岛,地势低平,不利于储水;永兴岛属热带季风气候,降水的时间变化大,少雨季节水资源紧张程度高;永兴岛地处热带,蒸发强,淡水的自然消耗量大。
(2)南沙群岛属热带气候,温室中的保温功能对当地意义不大,由于当地具有高温、高湿、高日照的气候特点,因此“南沙温室”具有调节光照的强度、气温和大气湿度的功能;由于当地缺水,“南沙温室”还具有收集雨水的功能;由于当地缺土地、缺土壤,“南沙温室”还具有提供土地、改造土壤的功能。
5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尼日尔河三角洲是世界第三大湿地,地势低平,大部分地区海拔在200米以下,由淤泥、粉砂组成,湖泊、沼泽、河流星罗棋布。尼日尔河三角洲陆地下面和海底石油、天然气资源也极为丰富。
材料二 尼日利亚是是非洲第一大石油生产和出口大国。截止2014年已探明石油储量居世界第十;已探明天然气储量居世界第八。目前中国是尼日利亚的第三大贸易伙伴。
材料三 下面左图示意尼日尔河流域,右图示意尼日尔河三角洲油气资源的分布。
(1)简要分析尼日尔河三角洲形成原因。
(2)描述右图中油气资源的分布特点。
(3)运用区位分析的理论,简述尼日利亚发展石油工业的有利条件
【答案】(1)尼日尔河中上游带来丰富的泥沙;尼日尔河入海口,地形平坦,加上受海水顶托,水流速度减慢,大量的泥沙在此堆积,且潮流搬运能力差小。
(2)分布特点:油气资源主要分布于早期三角洲地区;近海岸分布。
(3)资源丰富,品质较好;劳动力充足且价格低廉;(欧美、中国等)市场广阔;靠近港口海运便捷。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尼日尔河流域为背景,设置三道小题,涉及三角洲成因、资源分布特点描述、工业区位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描述地理信息的能力,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角洲是流水携带泥沙在河口处形成的沉积地貌,答题时可以抓住两个方向——“泥沙”来源、“沉积”条件。尼日尔河流程长,支流多,流域内起伏较大,流水侵蚀作用明显,给河口带来了丰富的泥沙,且河口地区潮流搬运能力差,泥沙很少被带到外海或其他海域;尼日尔河入海口,地形平坦,加上受海水顶托,水流速度减慢,大量的泥沙在此堆积形成三角洲。
(2)根据材料三右图信息进行描述,特别关注图中的图例。油气资源主要分布于早期三角洲地区,沿着近海岸分布。
(3)从三组材料可知,当地石油资源丰富,且品质较好;当地为欠发达地区,且人口密集,因此劳动力充足且价格低廉;材料二中“目前中国是尼日利亚的第三大贸易伙伴”等信息的提示,说明中国等国际市场广阔;从图中地理位置可知,该国临海海运便捷。
54.【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年来,“油菜花节”成为全国各地乡村旅游的主要内容。面对扎堆的油菜花节,不少游客已经发出审美疲劳的感慨,而举办油菜花节的各个景区,也并没有得到预期的经济收益。下表为我国部分油菜花观赏地及其花期资料。
分析“油菜花节”旅游活动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对此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主要问题:油菜花季节性显著,游览时间短;以农业生产景观开发为主,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差异性小;易受气候条件及病虫害影响,旅游资源质量不稳定。
建议:可让游客参与植物培养、种植活动;观赏相关产品的制造工艺等体验性活动,打破季节性限制;结合当地特有的旅游景观,设计具有代表性的旅游产品。
【解析】
旅游活动面临的主要问题一般从旅游资源的质量、景区的规划、旅游资源特性及游览时间等方面分析。“油菜花节”旅游活动面临的主要问题有油菜花季节性显著,游览时间短;以农业生产景观开发为主,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差异性小;易受气候条件及病虫害影响,旅游资源质量不稳定。根据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制定相应的措施,即可让游客参与植物培养、种植活动;观赏相关产品的制造工艺等体验性活动,打破季节性限制;结合当地特有的旅游景观,设计具有代表性的旅游产品。
考点:本题考查旅游地理(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的设计、旅游与区域发展)
55. 【自然灾害与防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下图为“我国干旱灾害发生频率分布图”,结合所学知识,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我国东部与西部干旱灾害发生频率的高低,并分析原因。
(2)判断黄河下游与长江下游干旱发生的季节。
【答案】(1)东部高于西部;东部地区位于季风区,夏季风不稳定,降水的季节变化与 年际变化较大;东部经济发达,由于干旱带来的损失较大。
(2)春季夏季
【解析】
试题分析:
(1)根据图例,我国干旱灾害发生频率东部高于西部。主要原因是东部地区位于季风区,夏季风不稳定,降水的季节变化与 年际变化较大。灾害必然有人员的伤亡或财产的损失,东部经济发达,由于干旱带来的损失较大。
(2)黄河下游干旱发生在春季。此时气温回升,锋面雨带未到,降水少,蒸发量大,作物生长需水量大,形成旱灾。长江下游干旱发生在夏季。此时雨带北移到华北、东北地区,该地受副热带高压带影响,降水少,蒸发量大,形成旱灾。
【考点定位】我国干旱灾害分布特点及原因,区域旱灾发生的季节差异。
【名师点睛】利用图示信息,判断分布特点,干旱属于气象灾害 ,要根据气候特征,分析原因。不同区域发生旱灾的原因不同,发生的季节不同。
56. 环境保护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呼伦贝尔草原是世界著名的三大草原和煤炭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在20世纪90年代宝日希勒镇有100多个小煤窑在草原上开采煤矿,经过十几年后,一个个的塌陷地坑出现,使这片草原面目全非,已成为威胁草原生态环境的重大环境问题。下图为呼伦贝尔草原塌陷地坑图。
指出草原塌陷地坑主要危害及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答案】主要危害:草场资源减少,草地质量下降;草地荒漠化加剧,沙尘天气增多;草地涵养水源功能减弱,地下水位下降;阻断交通运输,人畜财产遭到损害等。
应对措施:加强煤矿开采监督管理;合理开采、科学开采(改进煤炭开采方式);塌陷坑区及肘填土种草,恢复地表植被;增强牧区居民和矿主环境保护意识等。
【解析】
草原塌陷地坑主要危害是导致草场资源减少,草地质量下降。土地裸露,导致草地荒漠化加剧,沙尘天气增多。草地涵养水源功能减弱,地下水位下降。阻断交通运输,人畜财产遭到损害等。
主要应对措施是针对形成原因,应加强煤矿开采监督管理,改进煤炭开采方式。塌陷坑区及时填土种草,恢复地表植被。加强牧区居民和矿主环境保护意识等。
【考点定位】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