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广东省茂名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1月)综合测试
展开广东省茂名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1月)综合测试第Ⅰ卷一、选择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上海中心大厦高632米,外观圆润且呈螺旋状,外墙设计成双层且存在一定空间间隔的玻璃幕墙。顶层安装有72台10千瓦的风力发电设备及270台雨水收集器,是一座具有节能环保特色的高层建筑。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 上海中心大厦的建筑特色主要得益于( )A. 充足的资金 B. 先进的设计理念C. 国家政策支持 D. 高昂的地租2. 该建筑外观圆润且呈螺旋状立面,其主要目的是( )A. 体现创意设计,美化建筑 B. 风力发电设备启动的需要C. 降低风力对建筑的影响 D. 使结构合理,方便游览体验3. 双层玻璃外墙的设计是为了( )A. 降低能耗 B. 美化外观C. 扩大空间 D. 收集雨水【答案】1. B 2. C 3. A【解析】【1题详解】根据材料,上海中心大厦外观圆润且呈螺旋状,外墙设计成双层且存在一定空间间隔的玻璃幕墙,是一座具有节能环保特色的高层建筑,其设计的建筑特色主要得益于先进的设计理念,据此分析选B。【2题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该建筑高632米,外观圆润且呈螺旋状立面,其主要目的是并不仅是体现创意设计,更重要的是保障建筑安全;该设计并非是为了启动风力发电设备,圆润且呈螺旋状立面可以降低风力对建筑的影响,据此分析选C。【3题详解】根据材料分析,双层玻璃外墙的设计且存在一定空间间隔,这是为了降低能耗,并不是为了美观或增大空间,也不是为了收集雨水,选A。下表为1981-2011年我国主要省份小麦产量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比例排序(前五位)。据此完成下列各题。4. 据表判断我国小麦生产重心总体在( )A. 南移 B. 东移 C. 西移 D. 北移5. 我国小麦生产表现出地区专业化的趋势。这种趋势会( )A. 增加农产品的种类 B. 提高粮食生产成本C. 增加小麦种植面积 D. 促进技术进步和创新【答案】4. D 5. D【解析】【4题详解】根据表格可知,我国小麦生产的中心中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占比上升,而江苏、四川等地占比在下降,据此分析我国小麦生产重心总体在北移,选D。【5题详解】我国小麦生产表现出的地区专业化的趋势是指区域生产专门化,该趋势不会增加农产品的种类,但会降低粮食生产成本;不一定增加小麦种植面积,但同类生产活动的高度聚集会促进技术进步和创新,选D。我国某地以降雪期长、降雪量大、积雪深厚而闻名,被誉为“中国雪乡”。由于冷暖气流常在此地相遇,每年10月至次年5月地面均有积雪,形成著名的“雪盆”。下图示意该地所在区域地形状况。据此完成下列各题。6. 中国雪乡最可能位于图中( )A. 甲地 B. 乙地 C. 丙地 D. 丁地7. 中国雪乡积雪最厚的月份是( )A. 12月 B. 1月 C. 3月 D. 5月8. 与同纬度的东北平原相比,该地降雪时间较早的主要原因是( )A. 离冬季风源地较近,冷空气到达时间早 B. 受地形影响,空气湿度较大C. 位于冬季风的迎风坡,更容易形成降雪 D. 海拔较高,有利于水汽凝结【答案】6. A 7. C 8. B【解析】【6题详解】雪乡最可能纬度高且地势较高、位于山地的迎风地带。从图中看,甲地位于山地的东南坡,三面环山,冬季,北面袭来的西伯利亚寒流和南来的日本海的暖湿气流在此交汇,降雪量大,最可能是中国雪乡,据此分析选A。【7题详解】中国雪乡的降雪主要是冬季北面袭来的西伯利亚寒流和南来的日本海的暖湿气流在此交汇形成的降雪,积雪期可以长达7个月,积雪最厚的月份应该是冬去春来、气温还不足以融化积雪的月份。结合选项,12月、1月降雪仍在继续,积雪厚度仍在加大;5月积雪已经融化,3月最合适,选C。【8题详解】与同纬度的东北平原相比,该地不如东北平原离冬季风源地近,但该地西、南、东三面环山,区内河流多,且受地形影响,空气湿度较大,南北气流在此交汇,容易形成降水,故降雪时间较早;该地位于冬季风的背风坡,海拔较高并不是该地水汽凝结的条件,据此分析选B。丹霞地貌典型特征是陡崖广泛发育,许多山峰四面陡崖,山顶平坦狭小,崖底则是山峰和悬崖围闭的沟谷。由于相对高度小,山体植被垂直分异呈现出非地带性特征。下图示意湖南崀山丹霞地貌植被。据此完成下列各题。9. 导致山顶植被类型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 土壤 B. 降水 C. 热量 D. 坡度10. 图中沟谷雨林区域热量异常充足,其主要原因是( )A. 纬度低 B. 海拔低 C. 地形封闭 D. 陡崖反射阳光11. 若只考虑山体的崩塌和侵蚀,该地植被的演变最可能是( )A. 沟谷雨林的范围将会扩大 B.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将会扩大C. 坡麓常绿灌丛林海拔上限持续下降 D. 区域植被类型将会增加【答案】9. A 10. C 11. B【解析】【9题详解】图中显示,山顶土壤厚度较小,土层薄,保水性差,但山顶通风条件好,阳光充足,蒸发量大,导致山顶物理性干旱,发育了耐旱的植被群落。降水、热量、坡度都不是主导因素,土壤是最主要的因素,选A。【10题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图中沟谷雨林区位于崖底,是山峰和悬崖围闭的沟谷,由于沟谷被山块围合,地形封闭,沟谷内温度较高,水分充足,形成湿热的小环境,该类区域也被成为“热岛+湿岛效应”。据此分析选C。【11题详解】丹霞地貌的典型特征是“顶平、崖陡、坡缓”,山体的崩塌和侵蚀形成的堆积物,最易堆积在坡麓地带,使土层变厚、变广,进一步使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扩大,坡麓常绿灌丛林海拔上限可能会波动变化,但崩塌及侵蚀可能会使得山顶更加干旱,顶部生态受破坏,整体区域植被类型不变也可能会减少,选B。【点睛】丹霞地貌丹霞地貌的典型特征是“顶平、崖陡、坡缓”,丹霞地貌的山顶与山麓、沟谷的植被差异很大,因顶部与底部的土壤厚度差异大、也因悬崖本身的陡峻而造成。山顶偏向于“干岛效应”,崖底则偏向于“热岛+湿岛效应”。第Ⅱ卷二、综合题。(46分)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12题~第13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必须做题。第14题~第15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题。1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017年6月23日吉利汽车集团与马来西亚DRB-HICOM集团签署最终协议,收购该集团旗下宝腾汽车49.9%的股份。宝腾汽车是马来西亚“国宝级”品牌,由总理马哈蒂尔于1983年建立,是目前东南亚地区成熟的整车制造商之一,宝腾汽车有2个主要生产基地,其中莎阿南工厂年产能达21.5万台,丹戎马林工厂年产能达15万台,经销网络覆盖马来西亚以及东南亚、英国、中东及澳大利亚。在建立初期,宝腾汽车发展迅速,全盛时曾占有马来西亚汽车市场超过八成份额。2002年随着马来西亚加入东盟自由贸易区,宝腾汽车开始衰落。据统计,2016年宝腾汽车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已经下跌至12.5%,亏损高达15.7亿元。为了让公司走出困境,早在2006年宝腾汽车就开始在全球寻找合作伙伴,最终于2017年选择与中国吉利汽车集团合作。下图示意马来西亚的地理位置。(1)简析宝腾汽车在建立初期迅速发展的区位优势。 (2)分析2002年后宝腾汽车衰落的原因。 (3)指出吉利和宝腾在合作中体现的各自优势。 (4)说明吉利汽车布局马来西亚的主要战略目标。 【答案】(1)由国家总理建立,政策大力扶持;生产基地紧邻首都吉隆坡,社会协作条件好;毗邻马六甲海峡,海运便利。(2)马来西亚加入东盟自由贸易区后,汽车进口关税大幅度下降(受到外来汽车的冲击较大);设计研发技术落后,产品更新换代周期长。(3)吉利:充足的资金,先进的人才、技术和管理经验,广阔的国内市场。宝腾:“国宝级”品牌且历史悠久,现有工厂产能大;原有营销网络庞大。(4)利用东盟自由贸易区内部零关税的优势,抢占广阔的东南亚市场;利用马来西亚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利用宝腾庞大的营销网络,进一步完善全球化布局。【解析】【详解】(1)宝腾汽车在建立初期迅速发展的区位优势主要是政策、交通及位置优势。建立初期由国家总理提出建立,政策大力扶持;生产基地紧邻首都吉隆坡,社会协作条件好;毗邻马六甲海峡,海运便利。(2)2002年后宝腾汽车衰落与该年马来西亚加入东盟自由贸易区有关。加入东盟自由贸易区以后,汽车进口关税大幅度下降,外来汽车对当地市场巨大冲击;马来西亚是发展中国家,汽车设计研发技术落后,产品更新换代周期长。这些内外因素共同导致了宝腾汽车衰落。(3)吉利和宝腾分属中国、马来西亚,虽同属发展中国家,但中国相对发达,市场也大,因此吉利在合作中的优势是提供充足的资金,先进的人才、技术和管理经验,广阔的国内市场。宝腾则因发展历史悠久、品牌占用优势,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原有营销网络庞大。(4)马来西亚位于东南亚,且宝腾已经融入国际市场,其经销网络覆盖马来西亚以及东南亚、英国、中东及澳大利亚。因此,吉利汽车布局马来西亚,可以利用东盟自由贸易区内部零关税的优势,抢占广阔的东南亚市场;利用马来西亚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利用宝腾庞大的营销网络,进一步完善全球化布局。1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阿克苏河位于塔里木盆地的北缘,发源于天山中段西部南麓地区,是天山南麓径流量最大的河流,也是唯一向塔里木河干流常年输水的源流,其补给水量占塔里木河源流补给量的73%。据统计,1959-2010年阿克苏流域冰川面积减少了约380.1km2,面积变化率为-22.5%,冰川总储量共减少了15.79km3,亏损率5.49%,相比之前冰川消融速度加快。下图为阿克苏河流域示意图。(1)指出阿克苏河流域干流源头附近和下游的气候特征。 (2)分析1959~2010年阿克苏河流域冰川消融速度加快的原因。 (3)推测未来阿克苏河上游沙里桂兰克水文站监测的径流量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4)有人指出,阿克苏河下游绿洲地区的水资源未来会面临枯竭,你是否同意,并说明理由。 【答案】(1)干流源头附近:全年气温较低,年降水量较大。下游:冬冷夏热,降水少(蒸发量大,日照时间长)。(2)近60年来全球气温上升速度加快,加速山区冰川消融;山区降水形式由降雪向降雨转变的几率增大,降雪量减少,导致冰川的物质来源减少;冰川消融使得原冰雪覆盖区域对太阳短波辐射的反射率降低,从而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量,加剧高寒山区的升温速度,加速山区冰川消融。(3)变化:径流量先增加后减少。原因:气温升高,流域山区冰川消融量增大,蒸发加大致使降雨量增加,导致阿克苏河径流量先增加(;随着气温的持续升高,流域山区冰川持续消融,达到高峰后,导致径流量转为减少。(4)同意:阿克苏河径流量未来达到高峰后会减少,水资源供给减少;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类生产生活用水量不断增加。不同意:根据(内陆)水循环原理,陆地水不断更新,水量保持相对平衡(受中纬西风影响,山地降水较稳定);随着生产技术进步,节水意识不断增强,水资源利用率不断提高。【解析】【详解】(1)阿克苏河位于塔里木盆地的北缘,发源于天山中段西部南麓地区,其干流源头附近因纬度高、地势高,全年气温较低,但处于山地迎风坡,年降水量较大。阿克苏河下游注入塔里木河,下游地区大陆性更为显著,气候冬冷夏热,降水少。(2)1959~2010年阿克苏河流域冰川消融速度加快与近些年全球气候变化有关,主要是自然原因导致的。近60年来全球气温上升速度加快,加速山区冰川消融;山区降水形式由降雪向降雨转变的几率增大,降雪量减少,导致冰川的物质来源减少;冰川消融使得原冰雪覆盖区域对太阳短波辐射的反射率降低,从而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量,加剧高寒山区的升温速度,加速山区冰川消融。(3)水文站监测的径流量的变化可能是径流量先增加后减少,这与全球变暖导致的冰川融化量先增后减有关。早期,由于全球变暖,流域山区冰川消融量增大,降雨量增加,阿克苏河径流量先增加;随着气温的持续升高,流域山区冰川持续消融,达到高峰后,导致径流量转为减少。(4)本题为开放性题目,如果选择同意该观点则注重说明阿克苏河径流量未来达到高峰后会减少,水资源供给减少;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类生产生活用水量不断增加。如果不同意则侧重水平衡及社会发展进步角度分析,根据水循环原理,陆地水水量保持相对平衡;随着生产技术进步,节水意识不断增强,水资源利用率不断提高。三、选做题。(10分)14.【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传统村落是指形成较早,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近年来由于农村空巢化,上海章堰村道路破败、民居建筑衰颓。十九大后,当地镇政府制定了特色文化旅游的发展策略:邀请专业的机构进行规划;带领村民修复历史建筑和道路;对民俗文化进行深入挖掘与传播。希望能成为传统村落保护的典范。分别说明当地旅游策略对章堰村传统村落保护的意义。 【答案】 邀请专业机构可为村落的修复提供科学设计方案(技术上的支持);带领村民修复历史建筑和道路可尽量保留历史建筑原貌,完善基础设施,且通过村民参与,激发其保护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民俗文化进行深入挖掘与传播可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当地收入,吸引村民的回流,更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当地旅游策略主要体现在邀请专业的机构进行规划;带领村民修复历史建筑和道路;对民俗文化进行深入挖掘与传播等,这些做法可谓古村落的修复、保护提供技术、政策、经济、传承等方面的支持。具体而言,邀请专业机构可为村落的修复提供科学设计方案(技术上的支持);带领村民修复历史建筑和道路可尽量保留历史建筑原貌,完善基础设施,且通过村民参与,激发其保护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民俗文化进行深入挖掘与传播可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当地收入,吸引村民的回流,更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保护。15.【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为了更多渔获,我国海洋渔业长期采用底拖网作业,毁坏海底自然礁石,破坏海底生态环境,随之渔业资源减少,进一步促使渔民过度捕捞,形成恶性循环。人工礁石指利用水泥、钢铁等为主要原料制作成类似海底自然礁石的人工物体。人工礁石投入海底后,很快在礁石上附着藻类、贝类等底栖生物,并为鱼类等提供繁殖、生长、索饵和庇护的场所(如下图),在海底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中意义非凡。说明人造礁石在保护和修复海底生态环境中的意义。【答案】海藻等底栖植物的生长能消耗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盐,净化水体,改善水质;围绕礁石生长的生物种类增加,增加生物多样性;成为鱼类的栖息地和索饵场,增加渔业资源;水泥、钢铁等制作的物体坚固笨重,可阻止底拖网作业,减少过度捕捞现象,减少海底破坏;利用人造礁石独特的景观发展旅游,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减轻渔业资源的压力。【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人造礁石在保护和修复海底生态环境中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人工礁石投入海底后,能在礁石上附着藻类、贝类等底栖生物,并为鱼类等提供繁殖、生长、索饵和庇护的场所,在海底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中意义非凡。具体而言,海藻等底栖植物的生长能消耗营养盐,净化水体,改善水质;围绕礁石生长的生物种类增加,增加生物多样性;增加渔业资源;可阻止底拖网作业,减少过度捕捞现象,减少海底破坏;利用人造礁石独特的景观发展旅游,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减轻渔业资源的压力。【点睛】人造礁石在保护和修复海底生态环境中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人工礁石上能附着底栖生物,增加生物多样性,可阻止底拖网作业,减少过度捕捞现象,减少海底破坏,发展相关产业,在海底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中意义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