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甘肃省靖远县第四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文科试卷(解析版)
展开甘肃省靖远县第四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
文科地理试卷
一、选择题
地理环境的差异会造成人类经济活动和生活习惯、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在陕西就有“陕西十大怪”之说:面条似腰带,锅盔像锅盖,碗盆难分开,辣子也是一道菜,泡馍大碗卖,板凳不坐蹲起来,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帕帕不装头上戴,唱戏大声吼起来。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 由于陕西关中地区以种植________为主,才形成了“面条似腰带,锅盔像锅盖”的饮食习惯( )
A. 玉米 B. 小麦 C. 大豆 D. 高粱
2. “帕帕不装头上戴”的主要原因是这里风沙大,在陕西冬春季节常刮( )
A. 东南风 B. 东北风 C. 西南风 D. 西北风
【答案】1. B 2. D
【解析】考查中国区域差异。
【1题详解】
根据题目叙述,陕西关中地区位于秦岭-淮河以北地区,“面条似腰带,锅盔像锅盖”的饮食习惯,说明该地的粮食作物主要以小麦为主。所以B选项正确。
【2题详解】
陕西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关中地区位于秦岭-淮河以北,为温带季风气候区。受东亚季风气候影响,故冬季盛行西北季风。所以D正确。
读塔里木盆地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3. 图中绿洲地区土壤次生盐渍化产生的原因是( )
A. 湖泊干涸,盐类物质沉淀 B. 地形封闭,补给水源减少
C. 不合理灌溉,盐分在地表聚集 D. 气候变化,冰川加速融化
4. 该区域绿洲及绿洲周围地区可持续发展所采取的措施与其目的对应正确的是( )
A. 多途径解决能源——开发丰富的油气资源
B. 压缩农田面积——提高粮食单产
C. 推广滴灌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D. 进行生态移民——加速区域城市化
【答案】3. C 4. C
【解析】
【3题详解】
图中绿洲地区土壤次生盐渍化产生的原因是不合理灌溉,盐分在地表聚集形成,C对。湖泊干涸,盐类物质沉淀,不是土壤次生盐渍化,A错。不合理灌溉,主要是大水漫灌,不是补给水源减少,B错。气候变化是自然因素,土壤次生盐渍化主要是人为因素影响,D错。
【4题详解】
该区域水源短缺,绿洲及绿洲周围地区可持续发展措施,推广滴灌技术目的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C对。开发丰富的油气资源,不是多途径解决能源的措施,A错。压缩农田面积目的是减少生态环境破坏,不是提高粮食单产,B错。进行生态移民的目的是保护生态环境,D错。
读下列表格,完成问题。
地区 | 水土流失 | 寒潮 | 土地荒漠化 | 酸雨 |
① | ☆☆ |
| ☆☆ | ☆☆☆☆ |
② | ☆☆☆ |
| ☆ | ☆☆☆ |
③ | ☆ | ☆☆ | ☆☆☆☆ |
|
④ | ☆☆☆☆ | ☆☆☆ | ☆ | ☆ |
5. 下列四个地区及其所面临的环境问题,连线正确的是( )
A. 浙江——④ B. 内蒙古——①
C. 广东——③ D. 重庆——②
6. 下列措施中对治理①类地区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起积极作用的是( )
A. 沿海防护林工程 B. 南水北调
C. 西电东送 D. 建青藏铁路
7. 四种环境问题中,有一种基本不影响广东,其原因是( )
A. 森林覆盖率高 B. 降水少
C. 位于沿海地区,降水量大 D. 纬度位置低,重重山岭的阻挡
【答案】5. D 6. C 7. D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
【5题详解】
①地区酸雨危害最严重,但基本不受寒潮影响,且有一定的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问题,故符合广东的环境问题;②地区酸雨和水土流失较严重,但基本不受寒潮影响;故符合四川盆地的环境问题;故与重庆相符;正确;③地区的土地荒漠化最严重,基本无酸雨危害,故符合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环境问题,与广东不符;④地区水土流失最严重,且受寒潮危害较大,土地荒漠化和酸雨危害较轻,故符合黄土高原的环境问题。与浙江不符;故选B项。
【6题详解】
①地区最严重的环境问题是酸雨,则西电东送有利于减少东部地区煤炭的使用,而减少酸性气体的排放,对减轻酸雨危害有积极作用,故选C项。
【7题详解】
基本不影响广东的是寒潮,由于广东省所在纬度低,且受到北方山脉的重重阻挡,使广东基本不受寒潮影响。
陕西榆林地区“乌金(煤)遍地”,资源非常丰富,但在几年前,该地“村村点火,处处冒烟”,被人们戏称为“黑三角”。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8. 在资源开发初期,当地适合发展( )
A. 食品工业 B. 高耗能工业
C. 农产品加工工业 D. 高新技术工业
9. 近年来,该地区逐渐形成下图所示的发展模式。有关该模式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实现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双重效益
B. 扩大了生产规模,延长了产业链
C. 加强了对当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
D. 扩大了污染范围和污染物的来源
【答案】8. B 9. D
【解析】本题考查区域资源开发。
【8题详解】
借鉴山西省的能源建设,在开发初期,由于资金、技术等,只能利用当地资源,发展采掘行业和原料行业等高耗能工业,B正确。食品工业、农产品加工工业与当地资源关系不大,AC错误。当地经济落后,技术水平低,不适合发展高新技术工业,D错误。故选B。
【9题详解】
读图,该模式从开采、生产、销售、废弃物处理等环节,实现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双重效益,扩大了生产规模,延长了产业链,加强了对当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缩小了污染范围和污染物的来源,D说法不正确。故选D。
10.读黄河某河段示意图,甲河段水电站密集,主要原因是( )
A. 降水量大,河流径流量大 B. 位于地势阶梯交界处,落差大
C. 靠近城市,工程技术领先 D. 经济发达,市场需求量大
【答案】B
【解析】甲河段位于我国西北地区,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边界线附近,降水较少,因此排除选项A。甲河段位于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的交界处,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适合梯级开发,因此选项B符合题意。甲河段离兰州等城市较远,工程技术领先不是其区域特征,且工程技术领先不是水电站密集的主要原因,选项C不符合题意。甲河段位于我国西部地区高山峡谷之间,经济欠发达,当地市场需求量不大,因此选项D不符合题意。
读金沙江下游梯级开发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1. 金沙江干流适于水电梯级开发的主要自然区位因素是( )
A. 华中、华东地区能源短缺,电力缺口大 B. 位于地势阶梯交界处,落差大
C. 径流量丰富,且季节变化大 D. 地质条件稳定,适于建坝
12. 水库建设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可能有( )
①库区及周边地区云量增多、湿度增加
②上、下游间物种交流受到阻隔
③流速减缓造成水质下降,河口三角洲面积萎缩
④引发旱涝灾害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11. B 12. B
【解析】
【11题详解】
金沙江下游段落差大,这里地处我国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的交界处,水能资源丰富,适于水电梯级开发,故B正确。A项为社会经济因素;C项径流季节变化大不是水库建设的有利条件,且径流并不丰富;金沙江地处横断山区,地质条件不稳定。故A、C、D错误。所以选B。
【12题详解】
水库建设可使库区及周围地区云量增多、湿度增加,起到调节气候的作用,是有益影响;水库建设也使上、下游间物种因大坝的出现交流受到阻隔,影响河流的生态系统,是不利影响;水库建设使下游河道流速减缓造成水质下降,河口三角洲面积萎缩 ;水库建设不会引发旱涝灾害。故B正确,A、C、D错误。所以选B。
近几年,在我国许多城市道路旁出现了一道新的风景线(下图所示),即风光互补道路照明,它是风力发电机和太阳电池方阵两种发电设备共同组成的新兴发电系统。它将发出的电能存储到蓄电池组中,当用户需要时可通过输电线路送电。据此并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3. 这种新能源利用领域的开辟,很快引起国内众多企业的关注,一些中小企业投资踊跃。对此解释欠合理的是( )
A. 该项目的投入上市与实施,利于节能减排
B. 该项目市场前景广阔,投资风险较小
C. 产品投入使用的寿命长、受自然变化影响小
D. 产品应用可缓解城乡照明对常规电能的依赖
14. 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为了充分利用太阳能,一般太阳电池方阵平面板的倾角随纬度而定,但朝向应定为( )
A. 正东 B. 正西
C. 正南 D. 正北
【答案】13. C 14. B
【解析】
【13题详解】
根据材料,该项目是利用风能和太阳能,都是可再生的清洁能源,投入上市与实施,利于节能减排,A合理。新能源项目市场前景广阔,投资风险较小,B合理。产品是直接转化自然界的风能和太阳能,投入使用受自然变化影响大,C不合理,选C。产品应用可缓解城乡照明对常规电能的依赖,D合理。
【14题详解】
我国位于北半球,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北,朝南接受阳光多,所以平面板的朝向是正南,C对。A、B、D错。
读我国农业生产潜力分布简图,完成下面小题。
15. 图中A地区农业生产条件优越,但近年来商品粮基地的地位有所下降,主要原因是( )
①旱灾频发 ②国际市场粮食价格下跌
③耕地面积不断减小 ④人们对粮食的需求减少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②④
16. BC两地都在青藏高原上,但B地的农业生产潜力大于C地,主要原因是( )
①光照充足 ②热量条件较好
③降水充足 ④灌溉水源充足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17. D地经过大规模开垦已由过去的“北大荒”变成了现在的“北大仓”,成为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目前,关于D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继续围垦,扩大耕地面积
B. 发展绿色农业和水产养殖业
C. 进行农、林、畜产品深加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D. 推进产业化生产经营,促进产业链的延伸
【答案】15. B 16. D 17. A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粮食生产。A地区位于我国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本地雨季时间长,旱灾不严重,①错误;我国该地的粮食生产主要为水稻,主要用于自给,②错误;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耕地面积不断减小,③正确;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副产品的需求量增大,对粮食的需求量减少,④正确;因此③④正确,故答案选B项。
【16题详解】
B、C两地都在高原上,光照差异不大,①错误;B地纬度较C地低,热量条件较好,②正确;B地受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影响,降水量较C地大,③正确;B地位于雅鲁藏布江沿岸,灌溉水源充足,④正确。故答案选D项。
【1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该地我国最大的湿地,继续围垦,会损害湿地的环境效益,A错误;。可以因地制宜的发展绿色农业和水产养殖业,B正确;进行农、林、畜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推进产业化生产经营,C、D正确。故答案选A。
下面为沿海不同省份工业结构比较表(单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 福建 | 广东 | 江苏 | 浙江 | ||||
2000年 | 2008年 | 2000年 | 2008年 | 2000年 | 2008年 | 2000年 | 2008年 | |
劳动力导向型产业 | 26.93 | 30.64 | 19.98 | 13.59 | 24.4 | 16.14 | 31.11 | 22.95 |
高技术制造业 | 28.42 | 26.78 | 39.12 | 46.62 | 33.60 | 40.71 | 29.89 | 3194 |
18. 与其他省份相比,福建省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出路在于( )
A. 大力发展劳动力导向型产业 B. 加强重化工企业的建设
C. 发展科技,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D. 加速第二产业的发展
19. 下列关于促进沿海省份农村地区发展的措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鼓励农民发展多种经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
B. 鼓励有文化的青壮年农民外出打工不回乡
C.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D. 鼓励青壮年农民迁入城市,提高城市化水平
【答案】18. C 19. C
【解析】本题以我国东部沿海四省工业结构的构成及变化为材料,设置两道试题,涉及区域发展、产业发展措施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地理信息和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18题详解】
从表中看出,与其它三省相比,福建劳动力导向型产业的比重最高,而高技术制造业比重最低,且有降低的趋势,导致其核心竞争力较低,所以提高竞争力的出路主要是发展科技,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与提高核心竞争力关系不大。
【19题详解】
随着农村地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机械化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需要的劳动力会逐渐减少,因此选项A中“吸纳更多的劳动力”不符合农村发展方向。选项B不利于城乡交流,不利于农村地区的发展。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既优化了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又就近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增加收入,因此选项C符合题意。大量青壮年农民迁入城市,导致农村地区老龄化严重,产生“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不利于农村地区发展,因此选项D不符合题意。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20. 如果把珠江三角洲比作图中的“后院手工作坊”,则“沿街店面”是 ( )
A. 澳门 B. 香港
C. 新加坡 D. 台湾
21. 如果把珠江三角洲比作图中的“后院手工作坊”,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①“后院手工作坊”承担产品加工、制造和装配
②“后院手工作坊”承担承接订单、原材料、设备、设计和销售
③“沿街店面”承担产品加工、制造和装配
④“沿街店面”承担承接订单、原材料、设备、设计和销售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20. B 21. D
【解析】
【20题详解】
根据图示,珠江三角洲作为“后院手工坊”即前店的加工厂,澳门靠近珠江三角洲,但澳门不以出口贸易为主,城市职能不同,A错误。珠三角毗邻香港,且香港城市定位符合“前店后厂”的要求,B正确;新加坡距离珠三角太远,C错误。台湾与珠三角地理位置不合适“前店后厂”,D错误。
【21题详解】
根据图示,珠江三角洲在“前店后厂”的经济合作模式中,发挥的是劳动力优势,所以“后院手工坊”主要是承担产品加工、制造和装配,①正确②错误。这模式中,“沿街店面”主要承担接收订单、原材料、设备、设计和销售等,③错误④正确,故选D。
读下图,回答下列小题。
22. 图示区域内全国性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有 ( )
①西气东输 ②北煤南运
③南水北调 ④西电东送
A. ①②④ B. ①②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23. 下列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中,有利于改善输入区大气环境质量的工程是( )
①西气东输 ②北煤南运
③南水北调 ④西电东送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22. D 23. D
【解析】本题组以我国黄河流域为背景,设置两道试题,涉及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及意义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2题详解】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区域内资源调配工程有南水北调、西气东输工程,再根据所学相关知识可知,图中黄河中游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煤炭工业基地,向东向南有多条北煤南运通道,该地区不但向外输送煤炭,还在当地把煤转化为火电,与黄河中上游的水电一起经西电东送工程输送到东部地区。因此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答案不全面。
【23题详解】
天然气在矿物能源中属较清洁的能源,电力使用过程不直接产生废气,属于清洁能源,因此西气东输工程和西电东送工程会优化输入区的能源结构,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煤炭直接利用排放大气污染物较多,因此北煤南运工程不利于改善输入区大气环境质量。南水北调对输入区大气环境质量影响不大。故选D。
下图为某年我国东、中、西部发电量和用电量柱状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24. 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
①东部地区能源需求量大,能源资源缺乏 ②东部地区能源出口量大
③中、西部地区能源资源丰富,但消费量小 ④东西部地区之间的交通不畅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25. 为缓解东部地区电力供应紧张的现状,在区际协调方面的对策可行的是( )
A. 实施能源跨区域调配 B. 东部地区大力支援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C. 将东部的工业转移到西部 D. 加大东西部之间人口流动与文化交流
【答案】24. D 25. A
【解析】
【24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东部地区用电量和发电量都较大,说明东部地区能源需求量大,用电量大于发电量,说明能源资源缺少;中、西部地区发电量大于用电量,说明能源资源丰富,消费量较小。
【25题详解】
针对东部地区能源短缺、西部地区能源丰富的状况,实施能源跨区域调配既可缓解东部能源短缺状况,又可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将东部的工业转移到西部,既会加重西部地区的生态压力,又不利于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二、综合题
26.读黄河流域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黄河上游地区重点开发的能源资源是_________,其形成的有利自然条件是___________。
(2)A地区是黄河流域重要的农业区,其发展的限制性因素是____,因此该地区农业发展的方向为____。
(3)为了加快黄河中游地区煤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地方政府提出了下列两套方案进行讨论。你认为哪套方案的经济效益更高?为什么?要保证煤炭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应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1)水能 河流径流量大;落差大
(2)水源 发展节水农业
(3)方案②经济效益高。原因:产业结构多元化;产业链长,附加值高;资源综合利用程度高。措施:加强管理;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技水平;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改善交通运输业;防治污染,美化环境。
【解析】本大题以黄河流域为背景,设置三道小题,涉及水源利用、农业区位、农业发展方向、煤炭开发、区域可持续发展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考查学生利用地理信息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1)从图中信息可知,黄河上游多水电站,由此判断重点开发的能源资源为水能。黄河上游河段由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流向第二级阶梯,因此落差大;有丰富的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补给,因此河流水量大,从而形成丰富的水能资源。
(2)图中A地区为著名的河套平原,当地降水稀少,自古以来,靠引黄河水发展种植业,为了保护黄河下游生态,防止断流,对河套平原引用黄河水量进行限制,水源成为当地发展的限制性因素,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发展节水农业成为农业发展的必然方向。
(3)从方案图中可知,方案①的产业链短(如煤炭→电力),方案②产业链长(如煤炭→电力→冶金),产业链越长,附加值越高;方案①的产业部门有煤炭、电力,方案②的产业部门有煤炭、电力、冶金、煤化工等,方案②产业结构更多元化。煤炭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应从提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考虑,从提高经济效益来看,应加强管理,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品竞争力,应优化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完善交通,扩大市场,从提高生态效益来看,应加强管理,提高资源利用率,防治污染,美化环境,从提高社会效益来看,重视教育,增加就业等。
27.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充分认识区域地理特征,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保护生态,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图甲为我国东北地区年等降水量分布示意图。
(1)简述C地农业生产的特点,分析其有利的自然条件。
(2)C地某校社会实践活动小组对农村秸秆的利用方式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如图乙。请你从发展生态农业的角度,评价该地区的秸秆利用是否合理,并阐述理由。
(3)D地是我国荒漠化比较严重的地区之一。请依据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结合下图,描述该地荒漠化的演变过程。
【答案】(1)生产特点:生产规模大;粮食商品率高;机械化水平高。有利的自然条件: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季;平原面积广大;黑土肥沃等。
(2)不合理。秸秆燃烧、自然腐烂比重较大,资源浪费严重且污染环境;秸秆作饲料、肥料比重较小,会使土壤有机肥力降低。
(3)人口增长导致粮食需求增加,农作侵入牧区,过度开垦使得草地变成旱地;草场面积缩小,导致牧场进一步超载,并向环境脆弱地区转移,荒漠化进一步加剧;农作区需要较多劳动力,又会造成新一轮的过度垦牧。
【解析】
(1)据图可知,该地区为我国东北平原,地广人稀,为商品谷物农业,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水平高。该地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应从地形、土壤、水源、气候等方面分析。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平原面积广大,地形平坦;黑土广布,土壤肥沃等。
(2)注意仅从生态角度回答。据图乙分析可知,该地区的秸秆利用不合理。秸秆还田有利于黑土培肥,保持黑土肥力,秸秆燃烧浪费资源且污染环境;秸秆做饲料、肥料比重较小,会使土壤有机肥力降低。
(3)据图示分析可知,人口问题是该区域生态问题的根源。人口增长导致粮食需求增加,农作侵入牧区,过度开垦使得草地变成旱地;草场面积缩小,导致牧场进一步超载,并向环境脆弱地区转移,荒漠化进一步加剧;农作区需要较多劳动力,又会造成新一轮的过度垦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