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563647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地理】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563647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地理】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5636479/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地理】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
展开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轨道倾角是指其它行星公转轨道面与地球公转轨道面的夹角。偏心率是椭圆焦点到中心的距离与椭圆半长轴之比,它决定椭圆的形状。下图为“行星绕日轨道倾角与偏心率曲线图”,读图回答下面1~2小题。1.轨道倾角和偏心率最大的是( )A. 水星 B. 土星 C. 天王星 D. 海王星2.根据曲线ab可知,行星绕日运动具有的特征是( )A. 共面性,同向性 B. 近圆性,特殊性C. 同向性,近圆性 D. 共面性,近圆性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结合“地球圈层构造示意图”,回答下面3~5小题。3.图中所示的圈层A,B,C分别是( )A. 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 生物圈、岩石圈、水圈C. 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D. 生物圈、水圈、岩石圈4.B圈层是一个( )A. 不连续、有规则的圈层 B. 连续、不规则的圈层C. 连续、有规则的圈层 D. 不连续、不规则的圈层5. A圈层不同于其他圈层的特点是( )①只有A圈层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 ②不单独占有空间,渗透于其他圈层之中 ③占有独立空间,厚度约为300多米 ④地球上非常活跃的特殊结构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下图表示30°N某沿海地区夜晚陆地与海洋间的热力环流,据此完成下列6~7题。6.上图中四地气压最高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7.此时近地面的风向是A. 西北风 B. 东北风 C. 东南风 D. 西南风下图是某区域水资源循环利用模式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8~10题。8.图中字母含义表述正确的是( )A. a表示污水处理,b表示污水收集 B. a表示污水排放,b表示污水处理C. a表示水的利用,b表示水的污染 D. a表示水的污染,b表示污水处理9.若该区域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则( )A. 降水量减少 B. 蒸发量增加C. 地表径流量加大 D. 地下水位上升10.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要求增大供水量,可采取的措施有( )A. 减少区内水体蒸发量 B. 增加区内降水量C. 提高区内水资源重复利用率 D. 增加地下水储量下图为某大陆沿45°纬线在地质历史时期从古到今的四个阶段的地形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11~12题。11.导致该区域地理环境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气候 B. 生物 C. 地形 D. 人类活动12.在④阶段,该大陆东侧最可能形成的气候类型是( )A. 亚热带季风气候 B. 地中海气候C. 温带海洋性气候 D. 温带大陆性气候读“某山地位置及其植被—土壤垂直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13~14题。13.该山地分布在( )A. 高原山地气候区 B. 温带季风气候区C. 温带沙漠气候区 D. 温带大陆性气候区14.北坡比南坡( )A. 光照强 B. 坡度陡 C. 水分多 D. 林地少读“甲、乙、丙、丁四地的人口统计图”,完成下面15~16题。15.人口自然增长率从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A. 乙、丙、甲、丁 B. 丁、乙、丙、甲C. 丙、甲、乙、丁 D. 丁、乙、甲、丙16.丁地可能存在的主要人口问题是( )A. 环境问题突出 B. 出生率高 C. 医疗压力大 D. 养老负担过重读下面的甲城地理位置图(左图)和该城市用地结构图(右图),回答下面17~18题。17.在甲城的城市用地结构中,图中①是( )A. 商业用地 B. 公园绿地 C. 行政用地 D. 居住用地18.甲城的工业用地(图中②)主要分布在东北和西南部,其主要原因是( )A. 盛行风垂直方向以减轻大气污染 B. 远离河流以防止水污染C. 远离居住区以减弱噪声污染 D. 远离农田以减少固体废弃物污染读北半球某流域示意图,完成下列19~20题。19.图中各地形成的地貌类型说法正确的是( )A. A地为槽型河谷 B. 乙地比甲地河流的侵蚀作用强C. C地为河漫滩平原 D. B地三角洲平原20.C地比A地更容易发展成为城市,理由是C地( )①水源充足,植被茂盛,环境好 ②靠海,可以发展江海联运③地形复杂多样,可以发展多种产业 ④地势平坦开阔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读我国甲、乙两个不同区域示意图,完成下列21~23题。21.甲、乙两区域自然景观存在差异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A. 降水 B. 地形 C. 热量 D. 土壤22.导致甲、乙两区域气候差异显著的主要因素是( )A. 地形 B. 纬度位置 C. 海陆位置 D. 人类活动23.甲、乙两区域发展农业生产的共同点是( )A. 夏季热量充足,雨热同期 B. 地形平坦,地广人稀C. 农作物都有水稻、甜菜 D. 土壤肥沃,黑土广布读图,完成24~25题。24.该气候分布区的农业地域类型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①该气候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 ②劳动力丰富 ③城市众多,市场广阔 ④机械化水平低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④25.该农业地域类型在我国主要分布在( )A.内蒙古草原 B.珠江三角洲 C.大城市周围 D.东北平原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26.(16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下面为“某岛国示意图”及“A地相关气候资料统计图”。该国面积28.8万平方千米,人口428万,森林覆盖率达30%,天然牧场和农场占国土面积的50%以上,有“世界净土”之称,为世界天然优质奶源生产国和乳畜产品出口国,但粮食不能自给。(1)描述图中A地的降水特点,并分析原因。 (2)归纳该国乳业发展的优势条件。 (3)分析该国粮食不能自给的自然原因。 27.(16分)读非洲和乞力马扎罗山自然带分布图,完成下列要求。(1)指出甲图中a、 b 、c、 d代表的自然带的名称及自a到d一线自然带的变化反映的地域分异规律。 (2)甲图中b自然带在赤道地区也有分布,指出该现象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并简述其出现的主要原因。 (3)简述e自然带的形成原因。 (4)分别指出乙图中乞力马扎罗山山麓地带M的典型植被和影响其南坡雪线低的最主要因素。 28.(18分)图示为印度洋(局部)季风和洋流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a 图b(1)图b中①②③处可能形成图b渔场的是 。处,试说明其原因 。
(2)图b示意的季节是 。试说明该季节A海域大洋环流的分布规律 。
(3)试说明洋流对图b中R地区气候的影响。
(4)推测该洋流系统使马六甲海峡表层海水流向产生的季节变化。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A 2.D 3.D 4.B 5.D 6.A 7.A 8.A 9.C 10.C 11.C 12.D 13.B 14.C 15.C 16.D 17.D 18.A 19.B 20.C 21.C 22.B 23.A 24.A 25.C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26.(16分)(1)A地年降水总量多(超过1 500毫米),季节分配均匀。原因:终年受西风影响;地处迎风坡,降水多;受海洋影响大。(2)温带海洋性气候,适合多汁牧草生长;环境良好,奶源品质好;河流众多,为牛羊提供饮用水源;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国际市场需求量大;政策支持;海陆交通便利;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便于产品的运输。(3)国土面积狭小;地形崎岖,山地多平地少(耕地面积少);温带海洋气候为主,全年温和多雨,光热不足,不利于种植业的发展。27.(16分)(1)a—热带雨林带;b—热带草原带;c—热带荒漠带;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2)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原因:地势高,水热状况随海拔发生变化,形成了热带草原带。(3)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多;沿岸暖流增温增湿。(4)典型植被:热带(稀树)草原 最主要因素:降水。28.(18分)(1)①;①处受西南季风的影响,形成上升补偿流,有利于渔场的形成
(2)夏季;海水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3)R地区受沿岸寒流的影响。寒流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加剧了R地区气候的干旱程度,使R地区形成热带沙漠气候。(4)北半球冬季时,北印度洋海区的季风洋流整体上由东向西流,导致马六甲海峡表层海水整体上由东南向西北流动;北半球夏季时,北印度洋海区的季风洋流整体上由西向东流,导致马六甲海峡表层海水整体上由西北向东南流动。
![英语朗读宝](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ed4b79351ae3a39596034d4bbb94b74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