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巴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四)理综生物试题
展开巴蜀中学2020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四)理科综合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元素与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血红蛋白中含有N、Fe等大量元素
B. N元素是蛋白质区别于脂质的特有元索
C. ATP的元素组成与脱氧核糖的元素组成相同
D. 组成生物大分子的每一个单体都是以碳链为基本骨架
【答案】D
【解析】
【分析】
(1)蛋白质是由C、H、O、N元素构成,有些含有P、S;
(2)核酸是由C、H、O、N、P元素构成;
(3)脂质是由C、H、O元素构成,有些含有N、P;
(4)糖类是由C、H、O元素组成.
在活细胞中,含量最多化合物是水,含量最多的有机化合物是蛋白质
【详解】A、Fe属于微量元素,A错误;
B、脂质中的磷脂含有C、H、O、N、P,B错误;
C、ATP含有C、H、O、N、P,脱氧核糖含有C、H、O,C错误;
D、生物大分子的单体是以碳链为骨架,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需要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识记各种化合物的组成元素,区分C项中的脱氧核糖和脱氧核糖核酸(DNA)。
2.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及其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分化程度不同的细胞中可能含有同一种酶
B. 细胞核是所有细胞的遗传信息库
C. 所有生物多肽链的合成都在核糖体上进行
D. 染色体和核糖体的组成成分不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细胞核是细胞的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3、核糖体是无膜的细胞器,由RNA和蛋白质构成,分为附着核糖体和游离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所有细胞都含有核糖体;
4、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位于细胞核中。
【详解】A、呼吸酶可存在于分化程度不同的细胞中,A正确;
B、原核生物没有细胞核,B错误;
C、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都有核糖体,所以所有生物多肽链的合成都在核糖体上进行,C正确;
D、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核糖体由RNA和蛋白质构成,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分化、各种细胞器的组成物质、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分化的特点,细胞分化实质是细胞分化是奢侈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3.下列有关生物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实验中,水分子进出细胞平衡时,内外溶液浓度一定相等
B.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实验步骤是:水解—冲洗—染色—制片—观察
C. “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实验中,琼脂块大小是自变量,扩散速度是因变量
D. 新制的斐林试剂是含有铜离子的碱性溶液,可被麦芽糖还原生成砖红色沉淀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斐林试剂的成分是质量浓度为0.1 g/mL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5g/mL的硫酸铜溶液,可以鉴定还原糖;
2、“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步骤为取材→用80%盐酸水解材料5min→用蒸馏水冲洗材料3-4次→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染色5min→观察DNA和RNA分布;
3、渗透作用是水等溶剂分子从低浓度一侧扩散到高浓度一侧的现象.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是具有半透膜和半透膜两侧具有浓度差.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动物细胞膜相当于半透膜;
4、细胞体积越大,相对表面积越小,物质运输效率越低。
【详解】A、植物由于有细胞壁,不能无限制吸水,所以当水分子进出细胞平衡时,有可能细胞液浓度仍然大于外界溶液浓度,A错误;
B、“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步骤为:制片→水解→冲洗→染色→观察,
B错误;
C、“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实验中,琼脂块大小是自变量,因变量是NaOH的扩散效率(NaOH扩散速度是相同的),C错误;
D、斐林试剂的成分是质量浓度为0.1 g/mL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5g/mL的硫酸铜溶液,并且是混合使用,麦芽糖是还原糖,可被麦芽糖还原生成砖红色沉淀,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质壁分离和复原”,“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和“还原糖的鉴定”,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4.如图表示某大棚种植的水稻幼苗体内两种物质的相对浓度的变化,I阶段处于适宜环境条件下,II阶段表示改变了某种环境条件后短时间内两种物质的变化趋势,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图中物质乙转变成物质甲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
B. 图中I阶段所改变的环境条件可能是降低了CO2浓度
C. 由I阶段反应最终达到平衡时叶绿体中甲相对浓度比乙高
D. I、II阶段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ATP的合成速率不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在正常情况下甲的含量是乙的两倍,可以推知甲是C5,乙是C3;光合作用过程中,
若降低CO2浓度,C3的生成速率降低,C5的消耗减少,所以C3降低,C5升高,如果提高光照强度,短时间内光反应产物增加,C3消耗增加,所以C3减少,C5增加,所以环境改变可能是光照增强或CO2浓度降低。
【详解】A、C3生成C5是暗反应中C3还原,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A正确;
B、根据分析C3降低C5升高可能是光照增强或CO2浓度降低,B正确;
C、最终达到平衡时1分子C5生成2分子C3,即乙的浓度高于甲,C错误;
D、II阶段由于环境条件发生改变,导致光合作用速率不同,所以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ATP的合成速率不同,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光合作用过程中,当条件改变时各种物质的变化,考生需要理清光合作用过程,从物质的来源和去路上将各种物质变化分析清楚。
5.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一个完整的反射弧不可能只由两个神经细胞组成
B. 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小泡迅速合成神经递质
C. 神经细胞特有的基因决定了它释放神经递质的类型
D. 人的呼吸中枢和体温调节中枢都位于下丘脑中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神经元是神经系统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
2、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3、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
【详解】A、一个完整的反射弧必须含有效应器,即由传出神经控制的肌肉或腺体,A正确;
B、神经递质的合成不在突触小泡,突触小泡只能运输神经递质,B错误;
C、生物体中所有细胞的遗传物质是一样的,所以神经细胞没有特有的基因,C错误;
D、人的呼吸中枢在脑干,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较细,考生要仔细区分反射弧的结构,神经递质的合成和运输的区别,分析清楚基因表达的实质。
6.将某细胞中的一条染色体用14C充分标记,其同源染色体用32P充分标记,再将细胞置于不含放射性的培养液中培养,经过连续两次细胞分裂(不考虑交叉互换)。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进行有丝分裂,则四个细胞中均含有14C和32P
B. 若进行减数分裂,则四个细胞中可能有两个细胞含放射性,两个细胞不含放射性
C. 若进行有丝分裂,则在第二次分裂后期一个细胞中含有14C 的染色体与含有32P的染色体数目相同
D. 若进行减数分裂,则在第二次分裂后期的一个细胞中含有14C的染色体和含有32P的染色体数目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进行减数分裂,由于一对同源染色体分别用14C和32P标记,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分离,两个子细胞一个含14C,一个含32P,两个子细胞分别进行减数第二次分裂形成四个子细胞,两个含14C,两个含32P,四个细胞都有放射性;
进行有丝分裂,DNA复制一次,再平均分配,第一次分裂形成的两个子细胞都含有14C和32P,但由于半保留复制,所以含有放射性的DNA只有一条链含有放射性,另一条链没有放射性,第二次有丝分裂形成的四个细胞可能三个有放射性,一个没有放射性,可能两个有放射性,两个没有放射性,可能四个都有放射性。
【详解】A、若进行有丝分裂,DNA复制一次,再平均分配,第一次分裂形成的两个子细胞都含有14C和32P,但由于半保留复制,所以含有放射性的DNA只有一条链含有放射性,另一条链没有放射性,第二次有丝分裂形成的四个细胞可能三个有放射性,一个没有放射性,可能两个有放射性,两个没有放射性,可能四个都有放射性,A错误;
B、若进行减数分裂,由于一对同源染色体分别用14C和32P标记,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分离,两个子细胞一个含14C,一个含32P,两个子细胞分别进行减数第二次分裂形成四个子细胞,两个含14C,两个含32P,B错误;
C、若进行有丝分裂,由于半保留复制,在第二次分裂后期一个细胞中含有14C的染色体与含有32P的染色体数目相同,与第一次分裂相比DNA的一条链上没有放射性,C正确;
D、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同源染色体分开含14C的染色体和含32P的染色体发生分离,进入不同的次级细胞中,所以在第二次分裂后期的一个细胞中含有14C的染色体和含有32P的染色体数目不同,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有关知识,要求学生掌握细胞分裂各时期的变化特点,掌握DNA、染色体的数目变化规律,能够运用DNA半保留复制的特点准确判断各项。
二.非选择题
7.1958年, 美国科学家斯图尔德取胡萝卜韧皮部的一些细胞, 放入含有植物激素、无机盐和糖类等物质的培养液中培养,得到相应的幼苗,移栽到花盆后,长成了一株新的植株。其过程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上述过程表明高度分化的植物组胞仍具有全能性,全能性是指_______,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是________。
(2)图中的5是由2经过细胞_______形成的,该过程中___(填“有”或“没有”)细胞的调亡。
(3)上图2→3过程通常在黑暗条件下进行,此时细胞中ATP的合成场所是_____________。但整个过程不能始终在黑暗条件下进行,否则最后得到“白化苗",由此可推测合成叶绿素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
【答案】 (1). 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2). 细胞中具有发育成个体的全套遗传物质 (3). 细胞分裂、分化(脱分化、再分化) (4). 有 (5). 细胞质基质 线粒体 (6). 光照
【解析】
【分析】
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是:细胞含有该生物全部的遗传物质;
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
【详解】(1)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是细胞中具有发育成个体的全套遗传物质。
(2)5是胚状体,2是单个细胞或组织,单个细胞或组织经过脱分化、再分化形成胚状体,细胞凋亡贯穿于生命的始终,所以有细胞凋亡。
(3)黑暗条件下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进行呼吸作用,ATP的合成场所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中,在无光的条件下不能合成叶绿素,所以合成叶绿素必须有光照。
【点睛】本题结合胡萝卜韧皮部的一些细胞培养成新植株的过程,考查了细胞的全能性和植物组织培养过程,要求学生识记相关知识点,能准确判断图中的过程,解答本题的难点是理解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
8.甘氨酸是一种神经递质,与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结合后开启Cl-通道,使Cl-顺浓度梯度通过细胞膜进出细胞。研究发现脊髓处细胞内Cl-的浓度低于细胞外,而在早期的发育中神经系统的某些都位细胞内Cl-浓度高于细胞外。如图17为两个神经元之间局部结构的放大图,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如图所示,突触前膜以______方式释放甘氨酸到突触间隙,甘氨酸再以_______方式到达突触后膜,并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
(2)在该结构中兴奋只能单向传递,原因是______________。
(3)在脊髓处,甘氨酸作用于静息状态的突触后膜后,突触后膜的膜电位表现为________。在不同发育时期,甘氨酸作用于不同细胞产生的效果_____(填“相同”或“不同”)。
【答案】 (1). 胞吐 (2). 扩散 (3). 神经递质只能从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4). 内负外正 (5). 不同
【解析】
【分析】
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的,突触小体含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受到刺激以后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运输到突触前膜与其融合,递质以胞吐的方式排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
【详解】(1)突触前膜以胞吐的方式释放甘氨酸到突触间隙,甘氨酸以扩散的方式到达突触后膜。
(2)兴奋在突触中只能单向传递,原因是神经递质只能从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3)甘氨酸作用于静息状态的突触后膜后,导致氯离子内流,是细胞内负电荷进一步增多,表现为外正内负,根据题干中“而在早期的发育中神经系统的某些都位细胞内Cl-浓度高于细胞外”这句话推测在不同发育时期,甘氨酸作用于不同细胞产生的效果不同。
【点睛】本题考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理解兴奋在传递过程中电位的变化,特别是抑制性递质的作用机理。
9.某研究性学习小组采用盘栽实验,探究土壤干早对某种植物叶片光合速率的影响。实验开始时土壤水分充足,实验组停止浇水,对照组土壤水分条件保持适宜,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因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
(2)叶片中含有____和叶绿素两类光合色素。据图乙可知,叶绿素含量从干旱后第______天开始下降,由此推测叶片在此之后光合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
(3)结合图甲和图乙推测,实验组第2-4天光合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土壤中的含水量、时间 (2). 叶片光合速率、叶片中叶绿素含量 (3). 类胡萝卜素 (4). 4 (5). 叶片中叶绿素减少,光反应速率降低,暗反应速率降低,光合速率下降 (6). 缺水导致植物蒸腾作用较弱,叶片气孔部分关闭,CO2供应不足,导致暗反应减慢,光合速率降低。
【解析】
【分析】
本题解答的关键是比较分析两个图,图中通过对照,很明显的看出随着干旱时间的延长,叶片的光合作用和叶绿素的含量均下降,只是时间有先后顺序,图中光合速率在第2天就开始下降,叶绿素含量在第4天才开始下降。
【详解】(1)结合图解,自变量是土壤中的含水量、时间,因变量是叶片光合速率、叶片中叶绿素含量。
(2)光合色素有类胡萝卜素和叶绿素两类,叶绿素含量在第4天开始下降,叶绿素可以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所以叶片中叶绿素减少,光反应速率降低,暗反应速率降低,光合速率下降。
(3)实验2~4天,光合作用速率下降很有可能是由于干旱,气孔关闭,导致叶片中CO2浓度下降而引起的。
【点睛】本题考查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分析能力,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10.正常的水稻(雌雄同株)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24。现有一种三体水稻,细胞中7号染色体有三条(如图19甲所示,A/a是一对等位基因,A基因为抗病基因)。已知减数分裂时7号染色体的任意两条移向细胞的一极,剩下一条移向细胞的另一极。(染色体数目异常的雄配子不能参与受精作用,其他配子均能参与受精作用且产生的后代均能存活;染色体结构异常的各种配子均能参与受精作用后代均能存活)。请回答:
(1)图甲中的三体植株发生的可遗传变异类型是_______;其产生的配子基因型及比例是_____________。
(2)若图甲中三体水稻的父本基因型为AA,母本基因型为Aa,试从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角度解释该三体水稻形成的原因________。
(3)现有一株基因型为Aaa的抗病植株,可能是三体植株,如图甲(假说1);也可能是由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导致,如图乙(假说2)。请设计一个最简捷的实验方案,探究何种假说成立,要求写出实验设计思路,预期结果和结论。
实验思路: ____________。
预期结果和结论:
若___________则假说1成立。若___________则假说2成立。
【答案】 (1).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数目变异) (2). A: Aa: a: aa=1:2:2:1 (3). 母本在减数第二次分离后期a所在的姐妹染色单体未分离,形成了aa的卵细胞,该卵细胞与基因型为A的精子结合形成了Aaa。 (4). 让该植株进行自交 (5). 抗病:不抗病=2:1 (6). 抗病:不抗病=3:1
【解析】
【分析】
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的变异有染色体组成倍增加或减少和染色体个别数目的增加或减少。
【详解】(1)三体是多了一条染色体,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在产生配子时,一条染色体移向一极,另外两条染色体移向另一极,所以产生的配子及比例为A: Aa: a: aa=1:2:2:1。
(2)父本基因型为AA,母本基因型为Aa,三体植株基因型是Aaa,多了一个a基因,是母本在减数第二次分离后期a所在的姐妹染色单体未分离,形成了aa的卵细胞,该卵细胞与基因型为A的精子结合形成了Aaa。
(3)假说1是三体,假说2是染色体结构变异,1条染色体上多了个a基因。
实验思路:基因型为Aaa的抗病植株,如果是三体,产生的配子的类型及比例是A:aa:Aa:a=1:1:2:2,雄配子aa、Aa不能参与受精,能参与受精的雄配子的类型及比例是A:a=1:2,自交后代不抗病的比例是2/3×1/2=1/3,抗病比例是A_=2/3,所以抗病:不抗病=2:1;如果是假说2,产生的配子的类型及比例是A:aa=1:1,由于aa是染色体片段的重复,不是染色体数目变异,因此都能受精,自交后代的不抗病的比例是aaaa=1/4,A_=3/4,抗病:不抗病=3:1。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及其与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之间的关系、染色体变异的类型与育种等知识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应用相关知识结合题干信息进行推理、综合解答问题。
[选修1: 生物技术实践]
11.某生物兴趣小组进行有关血红蛋白提取和分离实验以及以a-淀粉酶为材料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提取血红蛋白宜选用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为材料,原因是_____________。
(2)血红蛋白提取和分离般分为四步,即样品处理、_______、纯化和纯度鉴定。样品处理过程中共有___次离心。纯度鉴定方法中使用最多的是____________。
(3)血红蛋白分离过程中如果有气泡产生,则主要与下列哪项有关___ ( 填序号)。
①凝胶色谱柱的制作 ②色谱柱的装填 ③样品的处理
(4)使用凝胶色谱法分离a-淀粉酶、血红蛋白两种蛋白质,凝胶色谱法是根据____________分离蛋白质的有效方法。实验步骤:将含有a-淀粉酶、血红蛋白两种蛋白质的混合物加人装填了凝胶的玻璃管上端,用__________进行洗脱,检测其洗脱先后次序。
(5)该小组同学用琼脂作载体,用包埋法固定a-淀粉酶来探究固定化酶的催化效果。实验结果如下:(注:假设加入试管中的固定化淀粉酶量与普通a-淀粉酶量相同)
| 1号试管 | 2号试管 |
固定化淀粉酶 | √ |
|
普通α-淀粉酶 |
| √ |
淀粉溶液 | √ | √ |
60℃保温5分钟,取出冷却至室温,滴加碘液 | ||
现象 | 变蓝 | 不变蓝 |
1号试管变蓝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 (2). 粗分离 (3). 2(2-5都可以) (4).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5). ② (6). 相对分子质量不同 (7). 磷酸缓冲溶液 (8). 淀粉是生物大分子,难以通过扩散与淀粉酶接触而导致反应无法进行
【解析】
【分析】
血红蛋白提取和分离的程序可分为四大步,包括:样品处理、粗分离、纯化和纯度鉴定;首先通过洗涤红细胞、血红蛋白的释放、离心等操作收集到血红蛋白溶液,即样品的处理;再经过透析去除分子量较小的杂质,即样品的粗分离;然后通过凝胶色谱法将相对分子质量大的杂质蛋白除去,即样品的纯化;最后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进行纯度鉴定。
【详解】(1)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所以更好的获得血红蛋白。
(2)血红蛋白提取和分离的程序可分为四大步,包括:样品处理、粗分离、纯化和纯度鉴定;在样品处理中,红细胞的洗涤需要低速短时间离心3次,在分离血红蛋白过程中需要2000r/min离心10min,所以一共需要4次离心。纯度鉴定方法使用最多的是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3)如果有气泡,可能是在装填凝胶色谱柱时不紧密导致。②正确。
(4)凝胶色谱法是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分离蛋白质的有效方法。在洗脱是用磷酸缓冲溶液。
(5)1号试管使用了固定化酶技术,所以变蓝的原因是淀粉是生物大分子,难以通过扩散与淀粉酶接触而导致反应无法进行。
【点睛】本题考查血红蛋白提取和分离的相关知识,考查基本,来自课本学生注意识记即可,注意细节。
[生物选修3: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12.科学家通过诱导黑鼠体细胞去分化获得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 继而利用iPS细胞培育出与黑鼠遗传特性相同的克隆鼠。流程如图:
(1)细胞胚胎可用人工方法从灰鼠输卵管内获得,该过程称为_______;黑鼠的胚胎干细胞(ES)还可以由囊胚的__________分离培养获得。
(2)为了提高灰鼠胚胎的利用率,常采取的方法是________,处理的时期是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重组囊胚通过一定技术培养成胚胎,暂不移入的胚胎可使用______方法保存。胚胎工程最终技术环节是___________。
(4)若需对移植前的胚胎进行性别鉴定,最好取囊胚中的______细胞进行性别鉴定。
【答案】 (1). 冲卵(或冲胚) (2). 内细胞团 (3). 胚胎分割移植(或胚胎分割) (4). 桑椹胚(或囊胚期) (5). 发育良好、形态正常且未出现细胞的分化 (6). 冷冻 (7). 胚胎移植 (8). 滋养层
【解析】
【分析】
1、哺乳动物的胚胎干细胞简称ES或EK细胞,来源于早期胚胎或从原始性腺中分离出来。
2、具有胚胎细胞的特性,在形态上表现为体积小,细胞核大,核仁明显;在功能上,具有发育的全能性,可分化为成年动物体内任何一种组织细胞;另外,在体外培养的条件下,可以增殖而不发生分化,可进行冷冻保存,也可进行遗传改造。
3、胚胎干细胞可用于治疗人类的某些顽症,如帕金森综合症;还可培育出人造器官,解决目前临床上存在的供体器官不足和器官移植后免疫排斥的问题。
【详解】(1)细胞胚胎可用人工方法从灰鼠输卵管内获得,该过程称为冲卵;黑鼠的胚胎干细胞(ES)还可以由囊胚的内细胞团分离培养获得。
(2)为了提高灰鼠胚胎的利用率,常采取的方法是胚胎分割;因在桑椹胚和囊胚期细胞发育良好、形态正常还未开始分化,所以应在此时期进行分割。
(3)暂不移入的胚胎可使用冷冻(或低温)方法保存,不管是动物体内胚胎,还是通过转基因、核移植等技术获得的胚胎,都必须经过胚胎移植才能获得后代,所以胚胎移植技术是胚胎工程的最终技术环节。
(4)用囊胚期胚胎进行性别鉴定时,可用分割针分割部分滋养层细胞进行性别鉴定。
【点睛】本题考查胚胎移植、胚胎分割和胚胎干细胞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胚胎移植的实质及基本程序;识记胚胎分割的特点及意义;识记胚胎干细胞的来源及特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