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吉安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展开
吉安市2020届高三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
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
1. 下列关于酶与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酶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或脱氧核糖核苷酸
B. 酶的催化效率高是因为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
C. 人体细胞合成ATP时都需要氧气参与
D. 腺嘌呤核糖核苷酸再结合三个磷酸,即构成ATP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或核糖核苷酸,A错误;酶的催化效率高是因为其降低活化能的量更多,B正确;人体细胞有氧呼吸三个阶段和无氧呼吸都能生成ATP,C错误;ATP又称为三磷酸腺苷,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是由一个腺苷和一个磷酸分子组成,故再结合两个磷酸分子即可形成ATP,D错误。故选:B。
2. 下列关于叶绿体和线粒体比较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叶绿体中可发生CO2→C3→C6H12O6,在线粒体中则会发生C6H12O6→C3→CO2
B. ATP和[H]在叶绿体中随水的分解而产生,在线粒体中随水的生成而产生
C. 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发生在叶绿体中,化学能转变成光能发生在线粒体中
D. 都具有较大膜面积和复杂的酶系统,有利于新陈代谢高效而有序地进行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光合作用与有氧呼吸等知识的理解及其掌握情况。
【详解】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丙酮酸在有氧存在时进入线粒体中与水一起被分解为CO2和H2O,即在线粒体中不会发生C6H12O6→C3→CO2,A错误;在叶绿体中进行的光反应阶段,色素分子吸收的光能,一部分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促成ADP与Pi发生化学反应,形成ATP,一部分将水在光下分解产生[H]和02,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的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其过程是丙酮酸与水一起被彻底分解生成CO2和[H],释放少量的能量,产生少量的ATP,在线粒体内膜上完成的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其过程是前两个阶段产生的[H]与氧结合生成H2O,并释放大量的能量,产生大量的ATP,B错误;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发生在叶绿体中,在线粒体内能把稳定的化学能转变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ATP中活跃的化学能可转变成光能,但不发生在线粒体中,C错误;线粒体通过内膜向内腔折叠形成嵴来增大膜面积,叶绿体通过类囊体堆叠成基粒增大膜面积,二者都具有较大膜面积和复杂的酶系统,有利于新陈代谢高效而有序地进行,D正确。
【点睛】解答此类问题需要熟记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光合作用与有氧呼吸过程、生物膜系统的作用等相关的基础知识并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据此分析判断各选项。
3.下列对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DNA是各种细胞中的唯一的遗传物质
B. 磷脂是细胞膜的重要组分,在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C. 碳是最基本元素,细胞中的化合物都含碳
D. 蛋白质在高温条件下因肽键解开而变性失活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2、细胞膜的主要组成成分是蛋白质和磷脂。
3、蛋白质的变性:受热、酸碱、重金属盐、某些有机物(乙醇、甲醛等)、紫外线等作用时蛋白质可发生变性,失去其生理活性;变性是不可逆过程,是化学变化过程。
【详解】A、DNA是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中的唯一的遗传物质,A正确;
B、胆固醇在人体内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B错误;
C、细胞中的某些化合物不含碳,如水,C错误;
D、高温条件下蛋白质的空间结构被破坏,失去活性,高温不破坏肽键,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核酸的功能、胆固醇的功能、构成细胞的化合物、蛋白质的性质,对于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区分记忆并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4.研究发现,内皮素在皮肤中分布不均,是形成色斑的主要原因。内皮素拮抗剂进入皮肤,可以和黑色素细胞膜的受体结合,使内皮素失去作用,这为美容研究机构带来了福音。上述材料体现了细胞膜的哪项功能( )
A. 细胞膜中蛋白质含量越高,功能越复杂
B. 细胞膜具有信息交流的功能
C. 细胞膜作为系统边界,严格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D. 细胞膜的组成成分主要为磷脂和蛋白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细胞膜的功能: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2、细胞间信息交流方式一般分为三种:细胞间直接接触(如精卵结合)、化学物质的传递(如激素的调节)和高等植物细胞的胞间连丝。
【详解】A、细胞膜上蛋白质的种类,蛋白质功能越复杂,与蛋白质数量无关,A错误;
B、内皮素与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发挥作用,体现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B正确;
C、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与内皮素发挥作用不吻合,C错误;
D、细胞膜的组成成分主要是磷脂和蛋白质,与内皮素作用机理不吻合,D错误。
故选B。
【点睛】根据题干信息“内皮素拮抗剂进入皮肤,可以和黑色素细胞膜的受体结构,使内皮素失去作用”,可知内皮素只有与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细胞膜上的受体识别并与相应的信号分子结合来完成信息传递的过程,属于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
5.生物膜系统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叶绿体类囊体薄膜和线粒体内膜的基本组成成分不同,因此它们的功能也不同
B. 葡萄糖的跨膜运输均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
C. 细胞之间进行信息交流,均需要细胞膜上特异性受体的参与
D. 生物膜系统在行使功能时都会伴随膜组分的更新
【答案】B
【解析】
【详解】A、叶绿体类囊体薄膜和线粒体内膜的功能不同,是因为膜上分布的酶不同,它们的基本组成成分都是相同的,A错误;
B、葡萄糖的跨膜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或协助扩散,都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B正确;
C、植物细胞间可以通过胞间连丝进行信息交流而不需要细胞膜上特异性受体即可完成,C错误;
D、生物膜系统在行使功能时不一定伴随组分的更新,如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有氧呼吸的第三个阶段,D错误。
故选:B。
6.细胞分泌物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以下依据高尔基体囊泡内容物作出的判断正确的是
A. 若为抗体,则在抗原再次侵入时该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
B. 若为消化酶,则内容物被排出细胞后进入血液最终到达消化道
C. 若为神经递质,则神经递质作用的细胞就会产生兴奋
D. 若为胰岛素,则该细胞表面有神经递质、葡萄糖、胰高血糖素的受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泌蛋白一般有抗体、消化酶和一些激素,其基本单位都是氨基酸,都是在细胞内合成,分泌到细胞外起作用,需要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等细胞器参与合成。
【详解】A. 若为抗体,则该细胞为浆细胞,浆细胞不能增殖,A错误;
B. 消化酶属于分泌蛋白,但消化酶是在细胞内合成,通过导管排到消化道中的,B错误;
C. 若为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分为兴奋型和抑制型,故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会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C错误;
D. 血糖的调节途径有两条:一是血糖浓度的变化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或胰岛A细胞,进而引起机体分泌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二是血糖浓度的变化引起下丘脑有关神经兴奋,进而调节胰岛B细胞或胰岛A细胞分泌相关的激素,当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时,会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据此可推知,若为胰岛素,则该细胞为胰岛B细胞,其表面有神经递质、葡萄糖、胰高血糖素的受体,D正确。
7.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线粒体和叶绿体都含有核糖体,都能合成自身的部分蛋白质
B. 胰腺细胞和心肌细胞中均含有指导淀粉酶合成的mRNA
C. 核仁的解体和核膜的消失只发生在有丝分裂的前期
D. 高尔基体分泌小泡内的化合物都需经过内质网的加工修饰
【答案】A
【解析】
【分析】
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功能
细胞器
分布
形态结构
功 能
线粒体
动植物细胞
双层膜结构
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细胞的“动力车间”
叶绿体
植物叶肉细胞
双层膜结构
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
内质网
动植物细胞
单层膜形成的网状结构
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
高尔
基体
动植物细胞
单层膜构成的囊状结构
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的“车间”及“发送站”(动物细胞高尔基体与分泌有关;植物则参与细胞壁形成)
核糖体
动植物细胞
无膜结构,有的附着在内质网上,有的游离在细胞质中
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生产蛋白质的机器”
溶酶体
动植物细胞
单层膜形成的泡状结构
“消化车间”,内含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且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和细菌。
液泡
成熟植物细胞
单层膜形成的泡状结构;内含细胞液(有机酸、糖类、无机盐、色素和蛋白质等)
调节植物细胞内的环境,充盈的液泡使植物细胞保持坚挺
中心体
动物或某些低等植物细胞
无膜结构;由两个互相垂直的中心粒及其周围物质组成
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详解】A、线粒体和叶绿体都含有核糖体,都能合成自身的部分蛋白质,A正确;
B、胰腺细胞和心肌细胞中均含有指导淀粉酶合成的基因,但心肌细胞中指导淀粉酶合成的基因不表达,因此心肌细胞中不含指导淀粉酶合成的mRNA,B错误;
C、核仁的解体和核膜的消失可以发生在有丝分裂前期,也可以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C错误。
D、高尔基体分泌小泡内的分泌蛋白需经过内质网的加工修饰,但高尔基体分泌小泡内其他种类化合物不需要经过内质网的加工修饰,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器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分布和功能,能对细胞器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8.撕取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下称外表皮)放入一定浓度的X溶液中,检测发现,0----T1时间内,外表皮原生质层逐渐缩小,T1----T2时间内外表皮原生质层逐渐增大至复原。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物质X可能是蔗糖,实验中蔗糖分子通过协助扩散进入细胞
B. 实验中T1时刻物质X开始进入细胞液导致外表皮渗透吸水
C. 实验中0----T1时间内原生质层中紫色环带颜色逐渐加深
D. T1----T2时间段细胞渗透吸水时,细胞液渗透压高于外界溶液渗透压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将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侵入一定浓度的X溶液中,0-T1时间内,细胞失水,原生质层逐渐缩小;T1-T2时间内,由于X物质进入细胞,使得细胞液浓度升高,原生质层逐渐增大至复原。
【详解】A、物质X不可能是蔗糖,因为蔗糖不能进入细胞,可能是硝酸钾或甘油等,A错误;
B、实验中物质X一开始就进入细胞,只是T1时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导致外表皮渗透吸水,B错误;
C、实验中0-T1时间内,原生质层体积变小,则液泡中紫色区域颜色加深,C错误;
D、T1-T2时间段,细胞液渗透压高于外界溶液渗透压,细胞渗透吸水,原生质层逐渐增大至复原,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的实验,分析质壁分离发生的条件和实验现象,意在考查学生分析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9.用打孔器制取新鲜萝卜圆片若干,平均分为6组且每组重量为W1,再分别浸泡在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取出材料,用吸水纸吸干表面水分并分别称重(W2)。其中(W2-W1)/W1,与蔗糖溶液浓度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蔗糖溶液浓度为0g/mL的一组,W2-W1=0
B. 蔗糖溶液浓度为0.13g/mL的一组,植物细胞没有物质的跨膜运输
C. 当蔗糖溶液浓度大于0.4g/mL时,原生质层失去选择透过性
D. 随着蔗糖溶液浓度的增大,各组细胞的质壁分离程度在逐渐增大
【答案】C
【解析】
【分析】
把成熟的活的植物细胞放入到不同浓度的溶液中,植物细胞会发生渗透作用。当细胞外液大于细胞液时,细胞发生失水,发生质壁分离现象;反之,看不到质壁分离现象。浓度过高时,能发生质壁分离,但细胞会因为失水过多而死亡。
【详解】A、看图曲线可知,蔗糖溶液浓度为0g/ml的时,(W2-W1)/W1=0.04,说明W2-W1≠0,A错误;
B、看图曲线可知,蔗糖溶液浓度为0.13g/ml时,W2-W1=0,此时即为组织细胞的等渗浓度,但细胞仍有水分子的跨膜运输,B错误;
C、蔗糖溶液的浓度大于0.4g/ml时,(W2-W1)/W1增加,说明细胞失活,蔗糖溶液进入,C正确;
D、看图曲线可知,蔗糖溶液浓度是0.5g/ml的失水程度小于0.4g/ml,说明最后质壁分离程度小,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现象及其原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判断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原因,分析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0.如图曲线1表示胃蛋白酶在最适条件下的酶促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曲线1表明随反应物浓度增大胃蛋白酶的活性先增大后保持稳定
B. 曲线1中反应速率稳定后若增加胃蛋白酶的浓度可提高反应速率
C. 若稍微提高反应体系温度,则变化后的反应速率可能如曲线2所示
D. 若将胃蛋白酶换成无机催化剂,则变化后的反应速率如曲线3所示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已知,曲线1表示胃蛋白酶在最适条件下的酶促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的关系,则改变(升高或降低)温度条件会使得酶的活性降低,进而降低反应速率;曲线的平衡点反应速率不再增加是受酶浓度的限制,因此增加酶的浓度或数量,可以增加反应速率。
【详解】A、曲线1表明,随反应物浓度增大,胃蛋白酶的酶促反应速率先增大后保持稳定,而胃蛋白酶的活性基本保持不变,A错误;
B、曲线1中反应速率稳定后,胃蛋白酶的浓度为限制酶促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此时若增加胃蛋白酶的浓度可提高反应速率,B正确;
C、在最适条件的基础上,若稍微提高反应体系温度,则胃蛋白酶活性降低,变化后的反应速率应该如曲线4所示,C错误;
D、酶的催化效率高于无机催化剂,若将胃蛋白酶换成无机催化剂,则变化后的反应速率应该如曲线4所示,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要求考生明确坐标图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并能够理解温度对酶活性的原理、酶和无机催化剂的区别。
11.多酶片中含有多种消化酶,一般由内外两层组成,在消化不良时可以服用。现有四种蛋白酶甲、乙、丙和丁四者的活性随pH的变化如图所示,上述四种蛋白酶中最适合分布在多酶片外层的是( )
A. 蛋白酶丁 B. 蛋白酶丙 C. 蛋白酶乙 D. 蛋白酶甲
【答案】D
【解析】
【分析】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能力的有机物,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远远高于无机催化剂)、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的进行)、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在最适条件下,酶的催化活性是最高的,低温可以抑制酶的活性,随着温度升高,酶的活性可以逐渐恢复,高温、过酸、过碱可以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使酶永久性的失活),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A、根据曲线图,蛋白酶丁在碱性条件下活性最高,在胃中酸性环境中失活,A错误;
B、根据曲线图,蛋白酶丙在中性、碱性条件下活性最高,在胃中酸性环境中失活,B错误;
C、根据曲线图,蛋白酶乙在弱酸、中性、碱性条件下活性不变,在胃中强酸性环境中失活,C错误;
D、蛋白酶甲在强酸性条件下的活性最高,最适合在多酶片最外层的是蛋白酶甲,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酶的概念以及酶的特性,结合图形和胃中酸性环境,分析酶催化的最适PH值,是解题的关键。
12.下列关于影响酶反应速率(v)因素的研究中,条件控制——预期结果的关系合理的是
A. 有足够的底物,温度、pH等条件适宜且恒定——v与酶浓度成正比
B. 酶浓度恒定,温度、pH等条件适宜且恒定——v与底物浓度成反比
C. 酶浓度和底物一定,在pH适宜的条件下——v与温度成反比
D. 酶浓度和底物一定,在温度适宜的条件下——v与pH成正比
【答案】A
【解析】
【详解】A、酶反应速率(v)在足够底物,温度、pH等条件适宜且恒定的条件下,v随酶浓度增加而增加,二者成正比,A正确;
B、酶反应速率(v)与底物浓度的关系是,在一定底物浓度范围内随底物浓度的增加V增加,底物浓度超出一定范围,受酶浓度的影响保持在一定速率上不变,B错误;
C、酶反应速率(v)与温度的关系是,在适宜温度前,随温度的上升反应速率增加;超过适宜温度,随温度的上升反应速率降低,C错误;
D、酶反应速率(v)与pH的关系是,在适宜pH前,随pH的上升反应速率增加;超过适宜pH,随pH的上升反应速率降低,D错误。
故选:A。
13.下列是几个放射性同位素示踪实验,对其结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给水稻提供14C02,则14C的转移途径包含有:14C02一14C3一(14CH20)
B. 给水稻提供14C02,则其根细胞在缺氧状态有可能出现14C2H5OH
C. 小白鼠吸入1802,则在其尿液中可以检测到H2180,呼出的二氧化碳也可能含有180
D. 利用15N标记某丙氨酸,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将出现放射性,而游离的核糖体无放射性
【答案】D
【解析】
给水稻提供14C02,则暗反应中14C的转移途径为14C02一14C3一(14CH20),A项正确;给水稻提供14C02,则其根细胞在缺氧状态可通过无氧呼吸产生14C2H5OH,B项正确;小白鼠吸入1802,经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产生H2180,在其尿液中可以检测到H2180;H2180参与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产生14C02,呼出的二氧化碳可能含有180,C项正确;15N标记的丙氨酸可参与胞内蛋白或胞外蛋白的合成,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和游离的核糖体均将出现放射性,D项错误。
14. 如图中①②③表示生物体内的代谢反应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过程①利用的是化学能,可以表示硝化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
B. 图中过程②利用的是光能,只能表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C. 图中过程③释放能量,可以是动植物细胞的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
D. 图中过程②和过程③可以发生在真核生物的同一种细胞器中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图中过程①是利用无机盐氧化分解产生的能量,将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的过程,为化能合成作用,如硝化细菌,铁硫细菌都可以发生该过程,A正确;图中过程②利用的是光能将无机物合成葡萄糖等有机物的过程,但可以不是绿色植物,如蓝藻也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B错误; 图中过程③产生的是CO2和水,所以只能表示有氧呼吸过程,C错误;真核生物中过程②和过程③发生的场所不同,前者发生在叶绿体,后者主要发生在线粒体,D错误。故选:A。
15.密闭容器中培养的玉米幼苗,改变培养条件时,图示叶肉细胞中①②③④会发生相应变化。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黑暗条件下,①、②均增大,③、④均减小
B. ②减小、④增大时,玉米幼苗能正常生长
C. ②、③保持不变时,该植物净光合作用为零
D. 图中的细胞器均可产生的ATP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中上侧的细胞器是线粒体,是有氧呼吸进行的主要场所,下侧的细胞器是叶绿体,是光合作用发生的场所。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可以为线粒体的有氧呼吸利用,线粒体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可以被叶绿体的光合作用利用。
【详解】A、黑暗条件下,玉米幼苗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进行呼吸作用,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所以①、②均增大,③、④均减小,A正确;
B、②细胞内二氧化碳减小、④容器中氧气增大,说明光照等条件适宜,叶绿体光合作用强度大于线粒体的呼吸作用强度,有有机物的积累,故幼苗可以正常生长,B正确;
C、②、③保持不变时,叶肉细胞的呼吸作用强度等于光合作用强度,净光合作用为零,则该植株的净光合速率小于零,C错误;
D、图中的细胞器是叶绿体和线粒体,都可以产生ATP和[H],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以图形为载体考查了影响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过程,分析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物质变化,比较两者大小,是解本题的关键。
16.下图中纵坐标表示植物某种气体吸收量或释放量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注:不考虑横坐标和纵坐标单位的具体表示形式,单位的表示方法相同。)
A. 若F点以后进一步提高光照强度,光合作用强度会一直不变
B. 若A代表02吸收量,D点时,叶肉细胞既不吸收02也不释放02
C. C点时,叶肉细胞中能产生ATP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叶绿体
D. 若A代表C02释放量,适当提高大气中的C02浓度,E点可能向右下移动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图中E点表示光饱和点,故F点以后提高光照强度,光合作用将不再增加,但是当光照太强时会引起气孔关闭,导致光合作用减弱,A错误;若A代表O2吸收量,D点表示光补偿点,即此时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与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量相等,植物只有叶肉细胞等可以进行光合作用,而植物的所有细胞都可以进行呼吸作用,因此D点叶肉细胞吸收的氧气少于释放的氧气,B错误;C点时,光照强度为0,此时植物只能进行呼吸作用,因此产生ATP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C错误;若A代表CO2释放量,提高大气中的CO2浓度,光饱和点(E点)增大,向右下移动,D正确。
17.如图是夏季连续两昼夜内,某野外植物CO2吸收量和释放量的变化曲线图。S1~S5表示曲线与横轴围成的面积。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图中B点和I点,该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相同
B. 图中DE段不是直线的原因是夜间温度不稳定,影响植物的呼吸作用
C. 如果S1+S3+S5>S2+S4,表明该植物在这两昼夜内有机物的积累量为负值
D. 图中S2明显小于S4,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外界因素最可能是CO2浓度
【答案】D
【解析】
【分析】
植物在光照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光反应阶段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进行水的光解,产生ATP和[H],同时释放氧气,ATP和[H]用于暗反应阶段三碳化合物的还原,细胞的呼吸作用不受光照的限制,有光无光都可以进行,为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A、B和Ⅰ点植物既不吸收二氧化碳也不释放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为光补偿点,A正确;
B、图中DE段植物只进行细胞呼吸,不是直线的原因是夜间温度不稳定,温度影响酶的活性,进而影响植物的呼吸作用强度,B正确;
C、S1+S3+S5为无光时呼吸的消耗量,S2+S4为有光时净光合量,若前者大于后者,则有机物积累量为负,C正确;
D、图中S2明显小于S4,造成这种情况主要外界因素最可能是光照强度不同,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能用数学方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以及数据处理能力。
18.下表是某科研小组研究光合作用强度时所得到的部分结果,请结合温度影响酶的曲线和CO2浓度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曲线判断,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改变的条件
M
N
测定的光合作用强度
P
K
A. 若改变的条件为温度,且P>K,则M>N
B. 若改变的条件为PH,且M>N,则P>K
C. 若改变的条件为CO2浓度,且P>K,则M>N
D. 若改变的条件为CO2浓度,且M>N,则P>K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以题图的形式考查了酶的特性,旨在考查考生分析题干信息,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详解】据图可知,当温度超过最适温度时,随温度增大,酶的活性减弱,导致光合作用强度减弱,故若改变的条件为温度,且P>K,则M>N或M<N,A错误;同理,PH也会影响酶的活性,若改变的条件为PH,且M>N,则P>K或P<K,B错误;据图可知,S点为CO2补偿点,Q点是CO2饱和点,若改变的条件为CO2浓度,当M>N处于CO2浓度饱和点之后时,则光合作用强度不变,即P=K,当M>N处于CO2浓度饱和点之前时,则光合作用强度随CO2浓度增大而增强,即P>K,D错误;由上述分析:若改变的条件为CO2浓度,且P>K,则说明一定是在CO2浓度饱和点之前提高了CO2浓度,则可推出M>N,C正确。
【点睛】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在过酸、过碱或温度过高条件下酶会变性失活,而在低温条件下酶的活性降低,但不会失活。
19.细胞周期G0期指的是细胞分裂之后,某些细胞离开细胞周期,执行某种生物学功能或进行细胞分化的时期(如图)。处于G0期细胞受到某种适当的刺激后,会重返细胞周期,进行分裂增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M期的细胞可以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B. 秋水仙素可以通过抑制纺锤体的形成阻止着丝点的分裂
C. 肝脏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可推测肝细胞可处于G0期
D. 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就会导致癌细胞进入G0期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秋水仙素的作用原理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子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进而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2、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所经历的全过程。只有连续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才具有细胞周期。
3、癌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
【详解】A、只有连续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才具有细胞周期,而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因此图中M期的细胞不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A错误;
B、秋水仙素可以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但不会阻止着丝点的分裂,B错误;
C、根据题干信息“处于G0期细胞受到某种适当的刺激后,会重返细胞周期,进行分裂增殖”可知肝脏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可推测肝细胞可处于G0期,C正确;
D、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会导致细胞癌变,而癌细胞不是暂不增殖细胞,因此不会导致癌细胞进入G0,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细胞增殖和细胞癌变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识记秋水仙素的作用原理;识记癌细胞的主要特征,能结合题干信息“处于G0期细胞受到某种适当的刺激后,会重返细胞周期,进行分裂增殖”准确答题。
20.根据细胞DNA含量不同,将一类连续增殖的细胞分成三组,每组的细胞数如图。从图中所示结果分析其细胞周期,正确的是( )
A. 将周期阻断在DNA复制前会导致甲组细胞数减少
B. 乙组细胞正进行着丝点的分裂
C. 细胞分裂期的时间比分裂间期的长
D. 丙组中的细胞染色体数不一定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柱形图:甲组细胞中的DNA含量为2C,包括G1期和末期的细胞;乙组细胞中的DNA含量为2C~4C,均为S期细胞;丙组细胞中的DNA含量为4C,包括G2期、前期、中期和后期的细胞。
【详解】A、将周期阻断在DNA复制前会使甲组细胞数增加, A错误;
B、乙组细胞的DNA含量为2C~4C,说明该组细胞正在进行DNA复制,处于分裂间期(S期),而着丝点的分裂发生在分裂后期, B错误;
C、细胞分裂期的时间比分裂间期的短,C错误;
D、丙组包括G2期、前期、中期和后期的细胞,其中后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其他时期的2倍,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结合柱形图,考查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要求考生识记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规律,能准确判断图中甲、乙和丙组细胞所处的时期,再对各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21.若用含 3H 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标记处于 S 期的所有细胞(标记时间很短,可忽略时长),然后换用无放射性的培养液培养(时刻 a),在此过程中实时检测放射性细胞的含量如图所示。b 时开始检测到带 3H 标记 M 期细胞,c 时带 3H 标记 M 期细胞数开始达到最大值,f 时再次检测到带 3H标记 M 期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bd 段所对应的时间相当于 S 期和 G2 期的时间
B. bc 段对应 M 期,细胞核膜可逐渐解体成双层膜的小泡
C. ef 段所对应的时间相当于 G1 期和 G2 期的时间
D. ab 段对应间期,细胞核内的主要变化是蛋白质的合成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干信息可知,用3H标记的是DNA合成期的不同细胞,其他时期的细胞不被标记,统计的是分裂期细胞带3H标记的细胞占有丝分裂细胞的百分数,因此研究的是DNA复制期的不同细胞经过DNA复制后期、分裂期和进入下一个细胞周期的分裂间期的历程。
图中b点开始检测到带3H标记分裂期细胞,说明DNA已经完成复制,则a-b为G2期时间;c点带3H标记分裂期细胞数开始达到最大值,说明此时细胞已经分裂结束,则b-c段表示分裂期时间;d点时,带标记的细胞百分数开始下降,说明此时细胞正处于分裂末期,则a-d段表示间期和分裂前、中和后期时间。
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所经历的全过程。
【详解】A、bd段所对应的时间相当于分裂前、中和后期时间,A错误;
B、bc段对应M期,细胞核膜可逐渐解体成单层膜的小泡,B错误;
C、ef段所对应的时间相当于G1期和G2期的时间,C正确;
D、ab段对应G2期,细胞质中的主要变化是蛋白质的合成,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细胞周期和通过放射性标记研究细胞周期,审清题干获取有效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细胞周期的连续性的理解的解题的关键。
22.下图1为人体细胞正常分裂时有关物质和结构数量变化的相关曲线,图2为某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示意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A. 图1曲线可表示有丝分裂部分时期染色单体数目的变化
B. 若图1曲线表示减数分裂中每条染色体上DNA分子数目变化的部分曲线,则n=l
C. 若图1曲线表示有丝分裂中染色体组数目变化的部分曲线,则n=l
D. 图2所示变异属于基因重组,相应变化发生在图1中的b点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单体数目没有出现过减半的情况,A错误;
B、每条染色体上的DNA数目为1或2,若图1曲线表示减数分裂中每条染色体上DNA分子数目变化的部分曲线,则n=l,B正确;
C、若图1曲线表示有丝分裂中染色体组数目变化的部分曲线,则n=2,C错误;
D、图2所示变异属于基因重组,相应变化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对应于图1中的a点时,D错误.
故选:B.
23.图1为某高等动物的一组细胞分裂图像,A、a、B、b、C、c分别表示染色体;图2表示该动物某种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组数变化情况。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a和B染色体上的基因可能会发生交叉互换
B. 若图1中的乙细胞对应图2中的d时期,则m所代表的数值是1
C. 甲、乙、丙三个细胞中均含有2个染色体组,但只有丙中不含同源染色体
D. 丙细胞产生子细胞的过程中会发生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答案】C
【解析】
a和B染色体为非同源染色体,而交叉互换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上,A错误;图1中的乙细胞含有2个染色体组,若其对应图2中的d时期,则m所代表的数值是2,B错误;甲、乙、丙三个细胞中均含有2个染色体组,但只有丙中不含同源染色体,C正确;丙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其产生子细胞的过程中不会发生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因为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D错误。
24.某研究小组从蛙的精巢中提取了一些细胞,测定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无突变发生),将这些细胞分为三组,每组的细胞数如图.如图中所示结果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甲组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核DNA数目为2N
B. 孟德尔两大遗传定律不可能发生在丙组细胞中
C. 乙组细胞可能进行的是减数分裂或有丝分裂
D. 甲组细胞中核DNA数目可能是丙组细胞的一半。
【答案】A
【解析】
甲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为次级精母细胞或精细胞,其中次级精母细胞的核DNA数目为2N,精细胞核DNA数为N,A错误;丙组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2倍,应该包括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而孟德尔两大遗传定律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B正确;乙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应该包括处于分裂间期、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和末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故乙组细胞可能进行的是减数分裂或有丝分裂,C正确;甲细胞中的DNA可能是N或2N,丙细胞中的DNA为4N,因此甲组细胞中核DNA数目可能是丙组细胞的一半,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之间的关系,判断甲乙丙可能代表的分裂时期,根据不同的分裂时期的特点分析答题。
25.以下细胞的生命历程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的精细胞,再经过细胞分化形成精子
B. 衰老的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细胞核体积变小,代谢减弱
C. 成体中受结核杆菌感染的肾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实现的
D. 移植的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成各种血细胞,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2、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3、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4、减数分裂过程中,一个精原细胞通过复制形成一个初级精母细胞,一个初级精母细胞通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两个次级精母细胞通过减数第二次分裂产生四个精细胞,精细胞变形产生精子。
【详解】A、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的精细胞,再经过变形形成精子,A错误;
B、衰老的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细胞核体积变大,代谢减弱,B错误;
C、成体中受结核杆菌感染的肾细胞的清除,属于细胞的凋亡,C正确;
D、移植的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成各种血细胞,不能体现细胞的全能性,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的生命历程相关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减数分裂过程,识记衰老细胞的特征,识记细胞的全能性,识记细胞凋亡的概念和意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
二.非选择题
26.二甲双胍的抗肿瘤效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它可通过抑制线粒体的功能而抑制细胞的生长,其作用机理如下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核膜的基本支架成分是在____________(填细胞器)中合成的。线粒体中可合成ATP的部位是______________,据图分析,二甲双胍抑制线粒体的功能,进而直接影响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跨核孔运输,最终达到抑制细胞生长的效果。该类物质进出细胞核需经过____________层生物膜。
(2)物质进出核孔具有选择性,下列哪些物质可以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__________________
A.RNA聚合酶 B.ATP合成酶 C.mRNA D.ATP水解酶
(3)下列生理过程可能受二甲双胍影响的是______________
A.细胞分裂 B.转录RNA
C.分泌蛋白质 D.细胞质中激活型RagC转化为无活性RagC
(4)图中物质ACAD10对细胞生长的作用效果为____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
【答案】 (1). 内质网 (2). 线粒体基质和内膜 (3). 无活型和激活型RagC (4). 0 (5). AD (6). ABC (7). 抑制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二甲双胍直接抑制线粒体;无活型RagC进入细胞核,在细胞核中转化为激活型RagC,激活型RagC再出细胞核;激活型RagC能促进mTORCl,而mTORCl会抑制物质SKN1,物质SKN1促进物质ACAD10,物质ACAD10抑制细胞生长。
【详解】(1)核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其中磷脂属于脂质,其合成场所是内质网;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的场所,这两个阶段都能产生ATP,因此线粒体中可合成ATP的部位是线粒体基质和内膜;据图分析,二甲双胍抑制线粒体的功能,进而直接影响了无活型和激活型RagC的跨核孔运输,最终达到抑制细胞生长的效果。无活型和激活型RagC通过核孔进出细胞核,因此它们进出细胞核需经过0层生物膜。
(2)细胞核中的转录过程需要RNA聚合酶、DNA复制过程需要DNA聚合酶、这些耗能过程需要ATP水解酶,而这些酶的合成场所是细胞质的核糖体,因此它们都可以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ATP的合成场所是线粒体、叶绿体和细胞质基质,mRNA的合成场所在细胞核,形成后从核孔出去到细胞质,因此mRNA、ATP合成酶不会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故选:AD。
(3)二甲双胍抑制线粒体的功能,而线粒体是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因此凡是需要消耗能量的生理过程都会受二甲双胍影响。由图中可知,细胞质中激活型RagC转化为无活性RagC不需要消耗能量,而细胞分裂、转录和分泌蛋白质都需要消耗能量。故选:ABC。
(4)由图可知,图中物质ACAD10对细胞生长的作用效果为抑制作用。
【点睛】本题属于信息题,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题图,弄清二甲双胍的作用机理,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准确答题。
27.细胞的生命活动离不开酶和ATP,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甲、乙、丙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一定量的淀粉溶液和等量的淀粉酶溶液,在均高于最适温度条件下进行反应,产物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1所示。乙、丙试管温度的大小关系为乙____________丙。如果适当提高甲试管的温度,则A点如何移动?__________(填“上移”或“下移”或“不移动”)。
(2)若在丁试管中加入与乙试管等量的淀粉和盐酸,在温度相同的条件下反应,测得乙试管反应速率远大于丁试管,该结果说明酶具有_________________,具有该特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2表示ATP酶复合体的结构和主要功能,ATP酶复合体的存在说明生物膜具有的功能有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图中H+从B侧运输到A侧的跨膜运输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_。
(4)科学家发现,一种与ATP相似的物质GTP(三磷酸鸟苷)也能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请从化学结构的角度解释GTP与GDP容易相互转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小于 (2). 不移动 (3). 高效性 (4). 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 (5). 物质运输 (6). 能量转换 (7). 协助扩散 (8). 远离鸟苷(G)的高能磷酸键容易水解和形成
【解析】
【分析】
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
2、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的特性。
3、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和pH,在最适温度(pH)前,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增强;到达最适温度(pH)时,酶活性最强;超过最适温度(pH)后,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降低.另外低温酶不会变性失活,但高温、pH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酶变性失活。
【详解】(1)乙丙两试管的温度均高于最适温度,随着温度的升高,酶的活性降低,从图1可以看出,单位时间内,乙试管产物量多于丙,说明,乙试管温度小于丙试管。适当提高甲试管的温度,反应速度加快,但A点取决于底物的多少,不会上移。
(2)丁试管没有加入淀粉酶,作为乙试管的空白对照,说明了酶具有高效性,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效果更显著。
(3)图2显示H+ 跨膜运输,膜上有ATP和ADP的转化,说明了线粒体膜具有物质运输和能量转换功能。H+跨膜运输的方向是从高浓度到低浓度,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所以属于协助扩散。
(4)GTP(三磷酸鸟苷)与ATP,含有高能磷酸键,其中原理鸟苷的高能磷酸键容易断裂,释放出化学键中的能量,供生命活动需求。
【点睛】本题结合酶的浓度一定时,反应速度和反应物浓度、温度的关系图,考查酶的特性和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的知识,考生识记酶的特性、明确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是解题的关键。
28.兴趣小组乙先将同一生长状况的某品种植株均分为两组,分别培养在完全培养液、只缺镁的“完全培养液”中,置于适宜条件下培养两周后,再将两种条件下的植株分别移入两个密闭玻璃容器内,置于室外(晴天)相同的条件下,测定密闭容器中一天(O到C1或C2为24小时)的CO2浓度变化情况,如图所示。
(1)_________组是在缺镁条件下培养的植株,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
(2)对于这两组植株来说,B1、B2两个点对应的光照强度又称为_________________。 在这一天内,B1对应的时刻____________(填“等于”“早于”或“晚于”)B2对应的时刻。
(3)第II组植物经过一昼夜后,是否积累了有机物?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II (2). 光照较强的时间段内(A1-B1,A2-B2),II组的光合作用速率明显小于I组的光合作用速率(II组A2-B2段斜率明显 小于I组A1-B1段斜率) (3). 光补偿点 (4). 晚于 (5). 否 (6). C2时CO2的相对含量比0点的高,说明植物净消耗有机物释放CO2(说明呼吸消耗的有机物总量大于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总量),故没有积累有机物
【解析】
【分析】
Ⅰ、Ⅱ两组的转折点A1、B1、A2、B2均表示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即为光补偿点。
【详解】(1)缺镁条件下的光合速率相对低于完全培养液中的植物,由图可知,光照较强的时间段内,Ⅱ组的光合速率明显小于I组的光合速率,故判断Ⅱ组是缺镁条件下的。
(2)曲线图中B1、B2时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对应的光照强度表示光补偿点。随时间推移光照强度逐渐减弱,I组含有较多的叶绿素,对光的吸收转化能力远大于Ⅱ组,故B1对应的时刻晚于B2对应的时刻。
(3)经过一昼夜,I组装置的二氧化碳浓度比起始浓度低,说明一昼夜存在有机物积累,含量增加;Ⅱ组装置的二氧化碳浓度高于起始点,说明一昼夜植株的细胞呼吸大于光合作用,存在有机物的消耗,有机物含量变化是减少,没有有机物的积累。
【点睛】本题分析图形,对比CO2浓度起始变化、速率变化、转折点的变化代表的含义,是解题的突破口。
29.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甲表示果蝇(2N=8)体内细胞在分裂过程中某比值H=染色体数/核DNA数的变化曲线,f代表细胞分裂刚好结束。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①该图若为有丝分裂,细胞内有8对同源染色体的细胞在____________段。
②该图若为减数分裂,在____________段既具有含同源染色体的细胞,又具有不含同源染色体的细胞。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都发生在____________段。
③cd段时,细胞内染色体数/ DNA数的值会比H值__________(填“大”“小”或“相等”)。
(2)如图乙为果蝇(基因型为AaBb,且A 、a和B、b分别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产生的一个初级精母细胞,1位点为A基因,2位点为a基因,某同学认为该现象出现的原因可能是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
①若是发生交叉互换,则该初级精母细胞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是发生基因突变,且为隐性突变,该初级精母细胞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ef (2). cd (3). cd (4). 小 (5). AB、Ab、aB、ab (6). AB、aB、ab (7). Ab、ab、aB
【解析】
【分析】
分析曲线图:图示为果蝇体内细胞在分裂过程中某比例值H(H=染色体数/核DNA含量
)的变化曲线,AB段表示G1期;BC段表示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由1变为2,其形成原因是S期DNA的复制;CD段表示每条染色体上含有两个DNA分子,可表示G2期、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DE段表示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由2变为1,其形成原因是着丝点的分裂;EF段表示每条染色体含有1个DNA分子,可表示有四分裂后期、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末期。
【详解】(1)①该图若为有丝分裂,则cd段表示有丝分裂的前期、中期,此时细胞内有4对同源染色体;ef段包括有丝分裂后期,该时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细胞内有同源染色体8对。
②cd段表示每条染色体上含有两个DNA分子,可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其中减数第一次分裂含有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不含同源染色体。基因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即图中cd段。
③由图可知,cd段时,H的值为 1 /2 此时,由于细胞质中也含有少量的DNA分子,因此细胞内染色体数 /DNA含量的值会比H值小。
(2)图乙是基因型为AaBb,且A、a和B、b分别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的果蝇产生的一个初级精母细胞,1位点为A基因,2位点为a基因。
①若是发生交叉互换,1位点为A基因,2位点为a基因,与其配对的同源染色体上也是A基因和a基因,则该初级精母细胞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是AB、Ab、aB、ab。
②若是发生基因突变,且为隐性突变,与其配对的同源染色体上只有a基因,该初级精母细胞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是AB、aB、ab或 Ab、ab、aB。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段曲线形成的原因或所代表的时期,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30.某化工厂的污水池中含有一种有害的难以降解的有机化合物 A 。研究人员用化合物 A 、磷酸盐、镁盐以及微量元素配制的培养基,成功筛选到能高效降解化合物 A 的细菌(目的菌)。实验的主要步骤如下图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培养基中加入化合物 A 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需要振荡培养,由此推测 “ 目的菌 ” 的代谢类型是 _______________。
(3)培养若干天后,应选择培养瓶中化合物A含量______________的培养液,接入新的培养液中连续培养,使 “目的菌”的数量______________。
(4)转为固体培养基时,常采用平板划线的方法进行接种,此过程中所用的接种工具操作时采用 ___________ 灭菌的方法。
(5)某同学计划统计污水池中 “ 目的菌 ” 的活菌总数,应用__________________方法统计。他取0.1ml的稀释倍数为106的菌液进行涂布3 个平板,测定平均数为50,则每升菌液中菌体个数是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筛选目的菌(筛选能高效降解化合物 A 的细菌) (2). 异养需氧型 (3). 最低(降低) (4). 增加 (5). 灼烧 (6). 稀释涂布平板 (7). 5×1011
【解析】
【分析】
1、实验室中目的菌株的筛选的原理:人为提供有利于目的菌株生长的条件(包括营养、温度。pH等),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微生物生长。
2、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
①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
②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
【详解】(1)由题意可知,本实验是分离出能降解有机化合物A的菌种,所以培养基中加入化合物A的目的是筛选能降解有机化合物A的菌种(筛选目的菌)。
(2)根据培养基成分可知,“化合物A、磷酸盐、镁盐以及微量元素”,其中磷酸盐、镁盐以及微量元素均属于无机盐,因此有机化合物A为目的菌提供了生长所需的氮和碳源。实验需要振荡培养,由此推测“目的菌”的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
(3)培养若干天后,应选择培养瓶中化合物A因目的菌消耗而减少,故接入新的培养液中连续培养,使“目的菌”的数量增加。
(4)接种环用灼烧灭菌。
(5)统计“目的菌”的活菌总数,应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取0.1ml的稀释倍数为106的菌液进行涂布3个平板,测定平均数为50,则每升菌液中菌体个数是50×106÷0.1×1000=50x1011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微生物的选择培养、培养基的成分和制备,常用接种方法和灭菌方法,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