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5页未读,
继续阅读
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展开
高三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明待测样品中含有脂肪的是
A. 与碘液混合,溶液呈蓝色 B. 与苏丹Ⅳ染液混合,溶液呈红色
C. 与双缩脲试剂混合,溶液呈紫色 D. 与龙胆紫染液混合,溶液呈绿色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
( 1 )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
(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 3 )脂肪可用苏丹皿染液(或苏丹IV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
( 4 )淀粉遇碘液变蓝
【详解】A、与碘液混合,溶液呈蓝色,存在的是淀粉,A错误;
B、与苏丹Ⅳ染液混合,溶液呈红色,存在脂肪,B正确;
C、与双缩脲试剂混合,溶液呈紫色,存在蛋白质,C错误;
D、与龙胆紫染液是染染色体的,D错误;
故选B。
2.下列关于人体细胞中核酸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组成核酸的碱基有4种,核苷酸有8种
B. DNA和RNA合成时都需要消耗能量
C. DNA和RNA在细胞质中均有分布
D. DNA和RNA都携带遗传信息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因为绝大多数生物均以DNA作为遗传物质,只有RNA病毒以RNA作为遗传物质,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真核生物、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3、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R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4、真核生物细胞中含有的RNA不是遗传物质,DNA是遗传物质。
5、细胞质内的遗传物质是DNA。
【详解】A、组成核酸的碱基有5种A、T、G、C、U,核苷酸有8种,A错误;
B、DNA和RNA合成时都需要消耗能量,B正确;
C、DNA和RNA在细胞质中均有分布如线粒体中也存在DNA,C正确;
D、DNA和RNA都携带遗传信息,如HIV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D正确;
故选A。
3.下列关于细胞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心肌细胞富含线粒体利于其旺盛的代谢活动
B. 浆细胞含有丰富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利于其分泌抗体
C. 洋葱表皮细胞具有细胞壁和液泡利于其维持一定的形态
D. 蓝藻细胞含有叶绿体利于其进行光合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
线粒体是有氧呼吸主要场所,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能量,大于95%来自线粒体。分泌蛋白是在细胞内合成后,分泌到细胞外起作用的一类蛋白质,其合成和分泌过程,依次通过的细胞结构是: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整个过程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液泡内有细胞液,含有糖类、无机盐、色素和蛋白质等物质,可以调节植物细胞内的环境,充盈的液泡还可以使植物细胞保持坚挺。植物细胞壁对细胞具有支持、保护作用。原核细胞只含有核糖体这一种细胞器。
【详解】A、心肌细胞能够自动地有节律地收缩,消耗的能量多,而能量主要由线粒体提供,因此心肌细胞富含线粒体利于其旺盛的代谢活动,A正确;
B、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属于分泌蛋白,需要经过内质网的加工和高尔基体的进一步修饰加工后才能分泌到细胞外,所以浆细胞含有丰富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利于其分泌抗体,B正确;
C、洋葱表皮细胞具有细胞壁和液泡,细胞壁对细胞具有支持、保护作用,充盈的液泡可以使植物细胞保持坚挺,因此洋葱表皮细胞具有细胞壁和液泡利于其维持一定的形态,C正确;
D、蓝藻细胞属于原核细胞,不含叶绿体,但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因此能进行光合作用,D错误。
故选D。
4.如图所示,某些植物细胞利用载体蛋白①把细胞内的H+运出,导致细胞外H+浓度较高;载体蛋白②能够依靠H+浓度差把H+和蔗糖分子运入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①具有专一性,但②不具有专一性
B. 图中H+运出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C. ①也能顺浓度梯度转运H+
D. 氧气浓度对细胞吸收蔗糖分子无影响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载体蛋白①把细胞内的H+运出,导致细胞外H+浓度较高;载体蛋白②能够依靠H+浓度差把H+和蔗糖分子运入细胞。
【详解】A、①②都具有专一性,A错误;
B、图中H+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逆浓度运输,是主动运输,B正确;
C、①不能顺浓度梯度转运H+,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运输,C错误;
D、氧气浓度可以影响H+的浓度差,进而可以影响细胞吸收蔗糖分子,D错误;
故选B。
5.下列关于水稻根细胞无氧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有还原氢的生成 B. 主要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C. 第二阶段生成少量的ATP D. 可以生产乳酸和二氧化碳
【答案】A
【解析】
【分析】
无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成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①高等植物在水淹时,无氧呼吸的产物是酒精和CO2。
②马铃薯、玉米胚进行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
③高等动物和人剧烈运动时,骨骼肌进行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
【详解】A、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有还原氢的生成,A正确;
B、无氧呼吸是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B错误;
C、无氧呼吸第二阶段没有ATP的形成,C错误;
D、无氧呼吸可以生产酒精和二氧化碳,D错误;
故选A。
6.下列关于“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研磨叶片时加入二氧化硅可使叶片研磨更充分
B. 将滤液收集到试管中,应及时用棉塞将试管口塞紧
C. 若菜叶剪碎不够充分,则提取的色素种类将减少
D. 滤纸条上不同色素带的宽度一般可以表示色素的相对含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提取色素原理:色素能溶解在酒精或丙酮等有机溶剂中,所以可用无水酒精等提取色素。
2、分离色素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
3、各物质作用:无水乙醇或丙酮:提取色素;层析液:分离色素;二氧化硅:使研磨得充分;碳酸钙:防止研磨中色素被破坏。
4、结果:滤纸条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最窄)、叶黄素、叶绿素a(最宽)、叶绿素b(第2宽),色素带的宽窄与色素含量相关。
5、注意事项:
(1)画滤液细线:均匀,直,细,重复若干次
(2)分离色素:不能让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
【详解】A、研磨叶片时加入二氧化硅可使叶片研磨更充分,A正确;
B、将滤液收集到试管中,应及时用棉塞将试管口塞紧,酒精易挥发,B正确;
C、若菜叶剪碎不够充分,则提取的色素含量较低,C错误;
D、滤纸条上不同色素带的宽度一般可以表示色素的相对含量,越宽的含量越高,D正确;
故选C。
7.下表所示各实验中,实验材料与观察到的现象不一致的是
编号
实验材料
观察到的现象
1
人口腔上皮细胞
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2
紫色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
细胞核呈红色、细胞质呈绿色
3
黑藻叶片
呈椭球形或球形的叶绿体
4
洋葱根尖
部分细胞呈正方形且排列紧密
A. 1 B. 2 C. 3 D. 4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表分析,编号1观察动物细胞的吸水与失水;编号2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编号3观察叶绿体在细胞中的分布;编号4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详解】A、1观察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可以用口腔上皮细胞,吸水涨破,失水皱缩,A正确;
B、2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B错误;
C、黑藻叶绿体呈球形或椭球形,C正确;
D、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先找分裂中期的细胞,细胞形态细胞呈正方形且排列紧密,D正确;
故选B。
8.下列关于高等植物光合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暗反应过程不能独立进行,需依赖于光反应
B. 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可以扩散到线粒体中
C. 光反应需要酶的参与,受环境温度的影响
D. 叶绿素a和叶绿素b在蓝紫光区的吸收光谱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光反应需要酶。光合作用产生的葡萄糖和水中的氧元素来自反应物中的CO2。
2、暗反应在有光无光条件下都可进行。
3、与光反应进行有关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有:光、温度、水。
4、与暗反应进行有关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有:温度、CO2。
5、从外界吸收来的CO2不能直接被[H]还原,CO2需要先被固定成为C3,C3直接被[H]还原。光反应中,光能转变为活跃的化学能。暗反应阶段的能量变化是活跃的化学能转变为稳定的化学能。
6、当CO2不足时,植物体内C3、ATP、C5、[H]的含量变化分别是下降、上升、上升、上升。当光照不足时,植物体内C3、ATP、C5、[H]的含量变化分别是上升、下降、下降、下降。
7、光合速率的测定:一般采用的指标如单位时间内氧气的释放量、单位时间内CO2的吸收量、单位时间内植物重量(有机物)的变化量。
【详解】A、暗反应过程不能独立进行,需依赖于光反应提供的[H]和ATP,A正确;
B、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可以扩散到线粒体中,B正确;
C、光反应需要酶的参与,受环境温度的影响,C正确;
D、叶绿素a和叶绿素b在蓝紫光区的吸收峰不同,吸收光谱不同,D错误;
故选D。
9.图是某高等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某时期的模式图,该时期可发生(出现)
A. 细胞板
B. 联会
C. 中心粒倍增
D. 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该细胞是动物细胞,存在染色体以及染色单体,染色体随机排布,是有丝分裂的前期。
【详解】A、细胞板存在于植物细胞,A错误;
B、有丝分裂不存在联会现象,B错误;
C、中心粒倍增发生在间期,C错误;
D、星射线形成纺锤体,发生在该时期,D正确;
故选D。
10.下列有关细胞的生命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多细胞生物都存在细胞分化
B. 造血干细胞分化为各种血细胞
C. 细胞衰老贯穿于人体生长发育的全过程
D. 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抑癌基因突变为原癌基因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2、生命体的衰老和死亡与细胞的衰老和死亡不是同步进行的,例如幼年个体体内有些细胞在衰老和死亡,老年个体体内也有新产生的细胞。
3、人和动物体的染色体上存在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环境中的致癌因子会损伤细胞中的DNA分子,使得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导致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失控而变成癌细胞。
【详解】A、多细胞生物都存在细胞分化,A正确;
B、造血干细胞分化为各种血细胞,如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B正确;
C、细胞衰老贯穿于人体生长发育的全过程,C正确;
D、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抑癌基因和原癌基因发生突变,D错误;
故选D。
11.下列关于四分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四分体出现在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 B. 同源染色体复制后都能形成四分体
C. 四分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可交叉互换 D. 每个四分体都含有两对同源染色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四分体是指联会后的一对同源染色体共有四条染色单体,成为一个四分体。四分体、同源染色体、染色单体、核 DNA之间的数量关系是1个四分体含有1对同源染色体,共含有4条染色单体,4条DNA。
2、在有丝分裂过程中不能形成四分体,因为不发生同源染色体的联会现象。
【详解】A、四分体出现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A错误;
B、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发生染色体的复制不能形成四分体,因为不发生同源染色体的联会现象,B错误;
C、四分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可交叉互换,为基因重组的一种方式,C正确;
D、每个四分体都含有一对同源染色体,D错误;
故选C。
12.在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具有1∶1比例的是( )
①子一代的性状分离比 ②子一代不同基因型的配子类型比 ③测交后代的表现型比 ④子代的基因型比 ⑤测交后代的基因型比
A. ①③④ B. ②③⑤ C. ②④⑤ D. ①③⑤
【答案】B
【解析】
【分析】
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以豌豆的高茎和矮茎这对相对性状为例)的杂交实验及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测交的遗传实验图解(图解中的遗传因子即为我们所说的基因):
【详解】以豌豆的高茎和矮茎这对相对性状为例:高茎和矮茎亲本杂交,子一代只表现为高茎这一种显性性状,①错误;子一代不同基因型的配子类型比是D∶d=1∶1,②正确;测交后代的表现型比高茎∶矮茎=1∶1,③正确;子一代的基因型均为Dd,子二代的基因型比为DD∶Dd∶dd=1∶2∶1,④错误;测交后代的基因型比是Dd∶dd=1∶1,⑤正确。
故选B。
13.某双翅目昆虫(XY型性别决定)的体色有黄色、淡绿色和白色,让白色雄虫与淡绿色雌虫杂交,得到的F1中雄虫均表现为淡绿色、雌虫均表现为黄色。让F1杂交,F2中雌雄虫的表现型及比例均为黄色∶淡绿色∶白色=3∶3∶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该种昆虫的体色可能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
B. F1雌虫与雄虫产生的配子中,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1/2
C. 若亲本雄虫与F1雌虫杂交,子代会出现3种体色
D. 若F2中的淡绿色个体随机交配,子代中白色个体占1/6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题意可知:让白色雄虫与淡绿色雌虫杂交,得到的F1中雄虫均表现为淡绿色、雌虫均表现为黄色,说明与性别有关。让F1杂交,F2中雌雄虫的表现型及比例均为黄色:淡绿色:白色=3:3:2可知,该体色受两对等位基因的控制,一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一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假设该性状由A、a、B、b基因控制,其亲本白色雄虫为aaXBY和淡绿色雌虫AAXbXb,F1为淡绿色雄虫AaXbY以及黄色雌虫AaXBXb,F1杂交,F2中雌雄虫的表现型及比例均为黄色(A_XBY、A_XBXb):淡绿色(A_XbY、A_XbXb):白色(aa__)=3:3:2。
【详解】A、该种昆虫的体色可能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A正确;
B、由分析可知,F1雌虫产生的配子为:AXB、AXb、aXB、aXb;F1雄虫产生的配子为:AXb、AY、aXb、aY。因此F1雌虫与雄虫产生的配子中,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1/2,B正确;
C、若亲本雄虫aaXBY与F1雌虫AaXBXb杂交,子代会出现3种体色,C正确;
D、若F2中的淡绿色雄虫A_XbY和雌虫A_XbXb随机交配,AA概率为1/3,Aa概率为2/3,则a基因频率为1/3,因此子代中白色aa __个体占(1/3)2=1/9,D错误;
故选D。
14.图表示人体细胞内基因的转录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该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产物是mRNA
B. RNA聚合酶具有解开DNA双螺旋结构的功能
C. 基因可以从多个不同的碱基位点同时进行转录
D. 合成的RNA中,嘌呤碱基的数量与嘧啶碱基的数量相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
1、转录是遗传信息从DNA流向RNA的过程。即以双链DNA中的确定的一条链(模板链用于转录,编码链不用于转录)为模板,以A,U,C,G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在RNA聚合酶催化下合成RNA的过程。
①转录发生的时间是细胞分裂间期。
②转录的模板是“DNA分子的一条脱氧核苷酸链”
③转录的原料是细胞核里游离的核糖核苷酸。
④转录的产物是RNA分子。
⑤转录需要的基本条件是模板、原料、能量、酶等。
【详解】A、该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产物是RNA,不一定都是mRNA,A错误;
B、RNA聚合酶具有解开DNA双螺旋结构的功能,B正确;
C、基因从启动子序列开始进行转录,C错误;
D、合成的RNA中,RNA是单链,单链中嘌呤碱基的数量与嘧啶碱基的数量不一定相同,D错误;
故选B。
15.下列有关变异与生物育种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患有遗传病的个体,可能不携带相关的致病基因
B. 用γ射线照射乳酸菌可能会引发基因突变
C. 杂交育种能将两个物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到一起,并能遗传给子代
D. 基因重组能产生多样化的基因组合的子代,提高子代对环境的适应力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基因重组的方式有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另外,外源基因的导入也会引起基因重组;在农业生产中最经常的应用是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
2、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基因突变发生的时间主要是细胞分裂的间期。基因突变的特点是低频性、普遍性、少利多害性、随机性、不定向性。
【详解】A、患有遗传病的个体,可能不携带相关的致病基因,如21三体综合征,A正确;
B、用γ射线照射乳酸菌可能会引发基因突变,B正确;
C、两个物种存在生殖隔离,不能杂交,或杂交后代不可育,C错误;
D、基因重组能产生多样化的基因组合的子代,提高子代对环境的适应力,D正确;
故选C。
16.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组织液和细胞内液的渗透压相等是维持细胞正常形态的基础
B. 正常情况下,回流的组织液中的O2浓度与生成的组织液中的相等
C. 机体细胞的代谢活动会影响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
D. 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血浆蛋白和无机盐的含量有关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
2、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3、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
【详解】A、组织液和细胞内液的渗透压相等是维持细胞正常形态的基础,A正确;
B、正常情况下,氧气在生成的组织液中会高于回流的组织液,因为组织细胞在不断消耗氧气,这样氧气就能以自由扩散形式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B错误;
C、机体细胞代谢活动会影响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内环境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C正确;
D、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血浆蛋白和无机盐的含量有关,D正确;
故选B。
17.Ca2+内流会促进突触小泡和突触前膜融合,从而释放神经递质。图表示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传递过程,其中ACh是兴奋性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ACh受体可能位于神经元树突或胞体膜上
B. 若组织液中Ca2+浓度下降,可能会影响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传递
C. ACh发挥作用后,会在突触间隙不断积累
D. ACh与ACh受体结合后,肌细胞可能会发生收缩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图可知,钙离子的浓度与细胞膜的透性有关,如果细胞外液的钙离子的浓度较低,会使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加大,以致出现膜的去极化加强,引起动作电位加大,引起肌肉细胞兴奋性增强。
【详解】A、由图可知,ACh受体可能位于神经元树突或胞体膜上,A正确;
B、若组织液中Ca2+浓度下降,Ca2+内流将减少,神经递质的释放将受到影响,进而可能会影响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传递,B正确;
C、ACh发挥作用后,会被相关酶立即分解,C错误;
D、Ach是兴奋性神经递质,因而ACh与ACh受体结合后,肌细胞可能会发生收缩,D正确;
故选C。
18.下列有关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甲状腺激素与生长激素具有协同调节人体生长发育的作用
B. 神经中枢只能通过发出神经冲动的方式调节相关的生理活动
C. 进入青春期后,机体分泌的性激素增多,能促进机体的发育
D. 进食后,机体通过神经和激素共同调节血糖含量的相对稳定
【答案】B
【解析】
【分析】
1、血糖含量升高时,胰岛素分泌增多,促进葡萄糖进入肝脏、肌肉、脂肪等组织细胞,并且在这些细胞中合成糖元、氧化分解或者转化成脂肪;另一方面又能够抑制肝糖元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血糖含量降低时,胰高血糖素含量升高,促进肝糖元分解,促进非糖类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2、甲状腺激素有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尤其是对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3、雌、雄激素分别促进雌雄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雌激素能激发和维持正常的性周期。
4、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都发挥作用,从而达到增强效果叫激素之间的协同作用,例如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都发挥作用,作用相反叫激素间的拮抗作用,例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详解】A、甲状腺激素与生长激素具有协同调节人体生长发育的作用,A正确;
B、下丘脑是神经中枢,但是也可以分泌部分激素,如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错误;
C、进入青春期后,机体分泌的性激素增多,雌、雄激素分别促进雌雄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雌激素能激发和维持正常的性周期,C正确;
D、进食后,机体通过神经和激素共同调节血糖含量的相对稳定,D正确;
故选B。
19.下图是人体免疫反应的部分过程示意图,其中①~④表示相关过程,甲~己表示细胞。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甲~己都属于淋巴细胞,其中甲在骨髓中发育成熟,丁在胸腺中发育成熟
B. 丙、丁都能分泌免疫活性物质,这些物质只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C. 过程②④都具有特异性,过程④完成需要细胞膜上蛋白质的参与
D. 乙与己细胞内的mRNA种类有差异,二次免疫反应主要与戊密切相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图中甲为B细胞,通过①增值分化为记忆细胞乙和浆细胞丙,浆细胞通过②抗体-抗原特异性结合,消灭病原体;丁为T细胞,通过过程③增值分化为效应T细胞戊和记忆细胞己,过程④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特异性结合使得靶细胞裂解死亡。
2、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来源于造血干细胞,B淋巴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T淋巴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
3、特异性免疫是人类后天形成的,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进行的免疫,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起到防御作用。非特性免疫中依靠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消灭病原体。
【详解】A、甲~己都属于淋巴细胞,其中甲在骨髓中发育成熟,丁在胸腺中发育成熟,A正确;
B、丙、丁都能分泌免疫活性物质,这些物质只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B正确;
C、②为抗体-抗原特异性结合,过程④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特异性结合,都具有特异性,过程④完成需要细胞膜上蛋白质的参与,C正确;
D. 乙与己细胞内的mRNA种类有差异,二次免疫反应主要与记忆细胞乙与己密切相关,D错误;
故选D。
20.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环境容纳量是种群在生存空间中的最大数量
B. 建立自然保护区能提高濒危生物的环境容纳量
C. 同一群落中各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相同的
D. 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都能在K值维持稳定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
2、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
【详解】A、环境容纳量是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A错误;
B、建立自然保护区,使得环境改善,能提高濒危生物的环境容纳量,B正确;
C、同一群落中各种群对资源的需求不同,因此环境容纳量是不相同的,C错误;
D、环境容纳量K值,会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D错误;
故选B。
2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红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血浆
B. 小肠黏膜上皮细胞中的水只能来源于内环境
C. 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血液
D.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答案】D
【解析】
【分析】
1、人体内环境指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①内环境=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淋巴
②下列物质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血糖、抗体、激素
2、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双向渗透,组织液也可渗透进入淋巴,淋巴回流到血浆。
【详解】A、人的红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是乳酸,A错误;
B、小肠黏膜上皮细胞中的水可以来自于细胞代谢,也可以来源于内环境,B错误;
C、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组织液和血浆,C错误;
D、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D正确;
故选D。
【点睛】注意:人体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
22.图是健康小鼠从温度为T1的环境进入T2的环境后,机体散热量随时间变化的模式图。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 环境温度T1高于T2
B. 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
C. 该过程的调节方式为神经调节
D. 进入T2环境后,小鼠皮肤毛细血管收缩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分析图可知,健康小鼠从温度为T1的环境进入温度为T2的环境后,机体散热量增多, 健康的小鼠通过自身调节后最终维持在较高的散热量。因健康小鼠体内产热量等于散热量,因此环境温度T2低于T1。
2、当小鼠从温度为T1的环境中进入温度为T2的环境后,皮肤温度感受器兴奋,经传入神经引起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引起毛细血管收缩和汗腺分泌减少;同时,机体分泌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增多,引起产热增多以维持体温稳定。上述过程的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
3.健康机体产热量=散热量。
【详解】A、由图可知,T2时散热量增大,产热量增大,最终维持稳定时,散热量高于T1温度下的散热量,说明环境温度T1高于T2,A正确;
B、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B正确;
C、该过程的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C错误;
D、进入T2环境后,小鼠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减少散热,D正确;
故选C。
23.下列有关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相对集中地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B. 去掉顶芽有利于侧芽生长素的合成,从而能解除顶端优势
C. 在植物的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
D. 梨树开花后,喷施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溶液能防止落花落果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生长素大部分集中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和根的顶端分生组织、发育的果实和种子等处。胚芽鞘向光弯曲和生长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下部的伸长区。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
2、取两段生长状况相同的等长的玉米胚芽鞘甲、乙,分别切去等长尖端,甲形态学上端在上,乙形态学下端在上,分别放置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在上端,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在下端,一段时间后,测甲乙两胚芽鞘的下端的琼脂中有无生长素。可以证明生长素在幼嫩组织中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
【详解】A、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相对集中地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A正确;
B、去掉顶芽有利于侧芽生长,从而能解除生长素在侧芽处富集,B错误;
C、在植物的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C正确;
D、梨树开花后,喷施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溶液能防止落花落果,D正确;
故选B。
24.图表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部分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数值表示该营养级生物同化的能量,单位为kJ·m-2·a-1。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能量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7.2%
B. 甲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1075 kJ·m-2·a-1
C. 乙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甲流入分解者的能量
D. 分解者属于第二、第三和第四营养级
【答案】C
【解析】
【分析】
1、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2、能量金字塔:将单位时间内各个营养即所得到的能量数值,由低到高绘制成图可得到一个金字塔图形,叫做能量金字塔。
3、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沿食物链由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不能反向流动,也不能循环流动;逐级递减:传递效率为10%~20%(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只有10%~20%)。
4、能量传递效率=×100%。
【详解】A. 第二营养级其他鱼类的同化量不知道,没法计算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A错误;
B、甲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1800kJ·m-2·a-1减去呼吸散失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没法计算,B错误;
C、乙的粪便属于甲的残渣,其中的能量属于甲流入分解者的能量,C正确;
D、捕食食物链一般不包括分解者,D错误;
故选C。
25.海草场生态系统是典型的海洋生态系统,能缓解海浪对沿岸的侵蚀,改善水质。近年来由于温室效应,海平面上升导致海草场生态系统逐步退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海草场生态系统中的全部海草构成了一个群落
B. 海草场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C. 海平面上升会降低海草场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
D. 海草场生态系统改善水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2、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二者是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的合成和分解的等过程。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是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3、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4、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的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有潜在价值、间接价值(生态功能)和直接价值。
【详解】A、海草场生态系统中的全部海草是好几种沉水植物的总称,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A错误;
B、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B正确;
C、海平面上升,导致海草场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下降,C正确;
D、生态系统改善水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正确;
故选A。
【点睛】注意:对于一个生态系统来说,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强弱是一般呈相反的关系,但是有例外,冻原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低,恢复力稳定性也低。
二、非选择题
26.某实验小组用小麦幼苗作为实验材料,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将一定数量的小麦幼苗放在装有培养液的密闭容器中,以白炽灯为光源,匀速缓慢移动光源,增大光源和容器之间的距离,测定容器中氧气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实验结果如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小麦幼苗叶肉细胞中氧气产生的同时,生成的物质有______________。
(2)根据图示分析,小麦幼苗在_____点时积累的有机物达到最大值。在C点时,小麦幼苗进行细胞呼吸消耗的氧气的来源是________________。
(3)根据该实验结果可知,随着反应时间的进行容器中氧气浓度的增加速率逐渐减小。同学甲由此得出了光照强度降低会使植物光合作用速率减弱的结论;同学乙认为该实验无法得出这一结论,同学乙作出这一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H]和ATP (2). B (3). 叶绿体制造和从容器中吸收 (4). 随着距离的增大,光照减弱的同时,容器中二氧化碳浓度的降低也限制了光合作用速率
【解析】
【分析】
1、光合作用的过程
2、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主要有:
①光照强度:在一定范围内,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加快,超过光饱合点,光合速率反而会下降。
②温度:温度可影响酶的活性。
③二氧化碳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光合速率随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而加快,达到一定程度后,光合速率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不再增加。
④水: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缺少时光合速率下降。
【详解】(1)小麦幼苗叶肉细胞中氧气过程是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产物除了氧气还有[H]和ATP。
(2)根据图示,在B点时密闭容器中氧气浓度达到最高,小麦幼苗积累的有机物达到最大值。在C点时,密闭容器中氧气浓度处于下降过程,小麦幼苗进行细胞呼吸消耗的氧气的来源是叶绿体制造和从容器中吸收。
(3)根据该实验结果可知,随着反应时间的进行容器中氧气浓度的增加速率逐渐减小。同学甲由此得出了光照强度降低会使植物光合作用速率减弱的结论;同学乙认为该实验无法得出这一结论,同学乙作出这一判断的理由是随着距离的增加,光照减弱的同时,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密闭空间内的CO2,CO2的浓度也会影响光合作用的速率。
【点睛】注意:
①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净光合速率,当净光合速率>0时,植物生长;
②当净光合速率小于和等于0是,停止生长;
③净光合速率==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速率;
④植物生长最大的时候取决净光合速率最大而不是光合作用速率最大;
⑤测定光合作用速率可以用单位时间内消耗二氧化碳的量或者单位时间内生成的氧气量。
27.疫苗是指用各类病原微生物制作的用于预防接种的生物制品。接种疫苗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最经济的措施。下图表示在接种某疫苗前后,不同时间采血所测得的抗体水平。请回答下列问题:
(1)抗体由_____细胞合成、分泌。
(2)两次接种的为____(填“同种”或“不同种”)疫苗,理由是________。
(3)曲线cd段形成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
(4)与cd段机体的反应特点相似,机体发生更快、更强的反应,但不同的是产生的抗体会引起组织损伤或机体功能紊乱,这类反应称为____。
【答案】 (1). 浆 (2). 不同种 (3). 甲、乙两种抗体产生的时间不同(或含量达到最大值所需要的时间不同或存留时间不同) (4). 受到了与a时间接种的疫苗相同的抗原的刺激 (5). 过敏反应
【解析】
【分析】
1、体液免疫过程
2、记忆B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和分化,产生浆细胞从而产生抗体。
3、过敏原第一次进入人体后,人体内产生抗体吸附在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某些细胞的表面。当相同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就会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使上述细胞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引起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多等,引发各种过敏反应。
【详解】(1)抗体由浆细胞合成、分泌。
(2)两次接种的为不同种疫苗,原因是甲、乙两种抗体产生的时间不同。
(3)曲线cd段形成的原因可能是二次免疫,受到了与a时间接种的疫苗相同的抗原的刺激。
(4)与cd段机体的反应特点相似,机体发生更快、更强的反应,但不同的是产生的抗体会引起组织损伤或机体功能紊乱,这类反应称为过敏反应。
【点睛】注意:
①二次免疫的作用更强,速度更快,产生抗体的数目更多,作用更持久;
②B细胞的感应有直接感应和间接感应,没有T细胞时也能进行部分体液免疫;
③抗体由浆细胞产生的,浆细胞来自于B细胞和记忆细胞。
④抗体与抗原结合产生细胞集团或沉淀,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28.生态系统中物种间的相互作用有时并不是直接的。一个物种会通过与第三个物种的作用而影响第二个物种,这种效应称为间接效应。沙漠中的啮齿动物和蚂蚁都以植物种子为食,下图表示在某一实验区域内进行的啮齿动物的数量变化对蚂蚁相对数量变化影响的相关研究的结果。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可知,该实验区域中蚂蚁相对数量的变化趋势为先增加,______。从种间关系考虑,在第一年中,蚂蚁相对数量发生变化的原因是______。
(2)生态学家对蚂蚁相对数量减少的原因做了进一步探究。研究发现,啮齿类动物喜欢取食大粒种子,蚂蚁则偏爱小粒种子;而大粒种子植物与小粒种子植物相比更具有生存优势。据此,尝试用间接效应的观点解释蚂蚁种群相对数量下降的原因:_______________。
(3)以上材料体现的种间关系有_____和_____。
【答案】 (1). 后减少,再稳定在一定范围内 (2). 啮齿类动物减少,竞争压力减小 (3). 啮齿类动物的减少,导致大粒种子植物的增加,他们在与小粒种子植物竞争中处于竞争优势,使得供蚂蚁食用的小粒种子减少,蚂蚁食物减少 (4). 捕食 (5). 竞争
【解析】
【分析】
1、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主要有竞争、捕食、寄生和互利共生等;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特点:先增加先减少,后先增加先减少;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结果:相互抑制或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劣势甚至灭亡。
2、从组成种群的个体角度看,种群数量变化的内在原因是种群内部个体之间的斗争,每一个体均需占有一定的生存资源,包括对实物、空间和配偶的争夺,使得在个体数量达到一定值斗争加剧,引起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发生改变。
【详解】(1)由图可知,该实验区域中蚂蚁相对数量的变化趋势为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从种间关系考虑,在第一年中,蚂蚁相对数量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和其竞争的啮齿类动物减少,竞争压力减小。
(2)生态学家对蚂蚁相对数量减少的原因做了进一步探究。研究发现,啮齿类动物喜欢取食大粒种子,蚂蚁则偏爱小粒种子;而大粒种子植物与小粒种子植物相比更具有生存优势。据此,尝试用间接效应的观点解释蚂蚁种群相对数量下降的原因:其竞争的啮齿动物减少,使得大粒种子植物的增加,他们在与小粒种子植物竞争中处于竞争优势,使得供蚂蚁食用的小粒种子减少,蚂蚁食物减少。
(3)以上材料体现的种间关系有植物种子和蚂蚁以及植物种子和啮齿动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啮齿动物和蚂蚁之间的竞争关系。
【点睛】注意:该图是竞争关系,不要与捕食关系混淆。
29.家蚕的有斑纹(A)对无斑纹(a)为显性,基因A、a位于常染色体上。现有若干只杂合的有斑纹家蚕与无斑纹家蚕杂交得到F1。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统计F1家蚕的数量,发现有斑纹∶无斑纹≈1∶1,出现该比例所需要的条件有______(答出两点即可)等。
(2)家蚕增加或缺失一条Ⅳ号染色体都能存活,而缺失两条则不能存活。请以F1中出现的Ⅳ号染色体缺失的有斑纹雌雄家蚕为材料,设计杂交实验来确定基因A、a是否位于Ⅳ号染色体上(要求写出杂交组合及预期结果和结论)。
杂交组合:____________。
预期结果和结论:_______。
【答案】 (1). 杂合有斑纹家蚕产生含有基因为A、a的配子的比例为1∶1,含有基因为A、a的配子的存活概率相等,含有基因为A、a的配子参与受精的机会是相等的,受精卵的存活概率是相等的 (2). 让Ⅳ号染色体缺失的有斑纹雌雄家蚕随机杂交 (3). 若子代家蚕均表现为有斑纹,则基因A、a位于Ⅳ号染色体上;若子代家蚕有斑纹∶无斑纹=3∶1,则基因A、a不位于Ⅳ号染色体上
【解析】
【分析】
1、由题可知:杂合子为有斑纹家蚕说明有斑纹为显性,用A来表示,a表示无斑纹家蚕。
2、分离定律的内容是在杂合体进行自交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随着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彼此分开,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分离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彼此分离。
3、判断性状的显隐性关系:两表现不同的亲本杂交子代表现的性状为显性性状;或亲本杂交出现 3:1 时,比例高者为显性性状;一个生物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可以从亲本自交是否出现性状分离来判断,出现分离则为杂合子。
【详解】(1)统计F1家蚕的数量,发现有斑纹∶无斑纹≈1∶1,符合分离定律的比值,因此要符合杂合有斑纹家蚕产生含有基因为A、a的配子的比例为1∶1,含有基因为A、a的配子的存活概率相等,含有基因为A、a的配子参与受精的机会是相等的,受精卵的存活概率是相等的。
(2)由题意可知:家蚕增加或缺失一条Ⅳ号染色体都能存活,而缺失两条则不能存活。假设一:有斑纹和无斑纹没有位于Ⅳ号染色体上,F1中有斑纹的家蚕基因型Aa,Aa×Aa产生的子代为有斑纹:无斑纹=3:1;假设二:有斑纹和无斑纹位于Ⅳ号染色体上,O表示缺失染色体,则AO×AO产生的子代为AA、2AO、OO(死亡),后代均为有斑纹。
【点睛】注意:缺失染色体的家蚕是有斑纹,存在A基因。
[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
30.小明欲从土壤中分离尿素分解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土壤中的有些细菌能分解尿素,是因为其能合成_________。
(2)选取土样后进行一系列稀释,吸取0.1 mL的106倍稀释的菌液在灭菌板上进行____接种,采用该种接种方法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实验过程中,还设置了一个空白平板,空白平板可起____作用。实验结果显示:平板上的菌落数为123、119、130,则每毫升土样溶液中的活菌数为____个。
(3)其他同学认为小明的实验结果偏大,可能原因是操作出现错误。为了排除其他同学的质疑,你给小明的建议是________。
(4)为了鉴定分离出来的菌种是否为尿素分解菌,需要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根据颜色是否变____来鉴定。
【答案】 (1). 脲酶 (2). 涂布 (3). 将聚集的细菌分散成单个细胞,从而获得单个的菌落 (4). 对照 (5). 1.24×109 (6). 选取同样的土样重复实验,吸取菌液时注意充分摇匀,若两次实验的结果基本相同,则说明没有出现操作错误 (7). 红
【解析】
【分析】
1、平板冷凝后,要是有水滴滴到培养基上,会导致菌蔓延,这样就不能计数,分离了。为防止冷凝水滴到培养基上,所以培养时平板一定要倒置;接种操作每次划线之前都要灼烧接种环,是因为每次操作都要及时灭菌,以防污染杂菌。操作结束时,仍然需要灼烧接种环的原因是防止杂菌污染环境。
2、在微生物学中,将允许特定种类的微生物生长,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种类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称做选择培养基。例如:在选择培养基的配方中,将尿素作为培养基中唯一的氮源,原则上只有能够利用尿素的微生物才能够生长。
3、平板划线法是通过接种环在琼脂固体培养基表面连续划线的操作。将聚集的菌种逐步稀释分散到培养基的表面。在数次划线后培养,可以分离到由一个细胞繁殖而来的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体,这就是纯化的菌落。稀释涂布平板法是将菌液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然后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分别涂布到琼脂固体培养基的表面,进行培养。分为系列稀释操作和涂布平板操作两步。
【详解】(1)土壤中的有些细菌能分解尿素,是因为其能合成分解尿素的脲酶。
(2)选取土样后进行一系列稀释,吸取0.1 mL的106倍稀释的菌液在灭菌板上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采用该种接种方法的目的是将聚集的细菌分散成单个细胞,从而获得单个的菌落。该实验过程中,还设置了一个空白平板,空白平板可起对照作用。实验结果显示:平板上的菌落数为123、119、130,则每毫升土样溶液中的活菌数为=[(123+119+130)÷3÷0.1]×106=1.24×109个。
(3)其他同学认为小明的实验结果偏大,可能原因是操作出现错误。为了排除其他同学的质疑,你给小明的建议是选取同样的土样重复实验,吸取菌液时注意充分摇匀,若两次实验的结果基本相同,则说明没有出现操作错误。
(4)为了鉴定分离出来的菌种是否为尿素分解菌,需要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根据颜色是否变红色来鉴定。
【点睛】注意:微生物接种的方法最常用的是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平板划线法接种后不能计数,但是可以分离得到单个菌形成的菌落。
[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31.下图表示通过细胞工程技术,利用甲(2n)、乙(2n)两种植物(各含有一种不同的优良性状)培育高产耐盐植株的过程,其中序号代表过程或结构。请回答下列问题:
(1)培育高产耐盐植株时,用化学方法诱导甲、乙原生质体融合时,一般用①____作为诱导剂。
(2)由获得的细胞③培养获得愈伤组织的过程叫作____,愈伤组织再经_____发育成植株幼苗。
(3)上述通过植物细胞工程培育高产耐盐植株的技术叫作_________。该项技术的优点是可克服________________的障碍。
(4)愈伤组织在诱导生根的培养基上未形成根,但分化出了芽,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由③发育成幼苗④利用的生物学原理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聚乙二醇(或PEG) (2). 脱分化 (3). 再分化 (4). 植物体细胞杂交 (5). 不同生物远缘杂交不亲和 (6). 培养基中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用量的比值偏低 (7).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解析】
【分析】
1、该图是植物原生质体融合以及植物细胞培养过程图,①表示利用化学或物理方法融合细胞,②表示正在融合的细胞,③表示杂种细胞,④表示杂种植株。植物组织培养:在无菌和人工控制的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细胞,培养在人工配置的培养基上,给予适宜的培养条件,诱导其产生愈伤组织、丛芽,最终形成完整的植株。
2、已分化的细胞经过诱导后,失去其特有的结构和功能而转变成未分化细胞的过程叫脱分化。
3、再分化是愈伤组织继续进行培养,重新分化出根或芽等器官。
【详解】(1)培育高产耐盐植株时,用化学方法诱导甲、乙原生质体融合时,一般用①聚乙二醇作为诱导剂。
(2)由获得的细胞③培养获得愈伤组织的过程叫作脱分化,愈伤组织再经再分化发育成植株幼苗。
(3)上述通过植物细胞工程培育高产耐盐植株的技术叫作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该项技术的优点是可克服不同生物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4)由③发育成幼苗④利用的生物学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点睛】注意:愈伤组织细胞排列疏松而无规则,高度液泡化的呈不定型状态的薄壁细胞;植物组织培养时培养基的成分有矿质元素、蔗糖、维生素、植物激素、有机添加物,与动物细胞培养相比需要蔗糖、植物激素,不需要动物血清;植物组织培养全过程中都需要无菌,愈伤组织之前不需要光照。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明待测样品中含有脂肪的是
A. 与碘液混合,溶液呈蓝色 B. 与苏丹Ⅳ染液混合,溶液呈红色
C. 与双缩脲试剂混合,溶液呈紫色 D. 与龙胆紫染液混合,溶液呈绿色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
( 1 )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
(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 3 )脂肪可用苏丹皿染液(或苏丹IV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
( 4 )淀粉遇碘液变蓝
【详解】A、与碘液混合,溶液呈蓝色,存在的是淀粉,A错误;
B、与苏丹Ⅳ染液混合,溶液呈红色,存在脂肪,B正确;
C、与双缩脲试剂混合,溶液呈紫色,存在蛋白质,C错误;
D、与龙胆紫染液是染染色体的,D错误;
故选B。
2.下列关于人体细胞中核酸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组成核酸的碱基有4种,核苷酸有8种
B. DNA和RNA合成时都需要消耗能量
C. DNA和RNA在细胞质中均有分布
D. DNA和RNA都携带遗传信息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因为绝大多数生物均以DNA作为遗传物质,只有RNA病毒以RNA作为遗传物质,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真核生物、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3、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R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4、真核生物细胞中含有的RNA不是遗传物质,DNA是遗传物质。
5、细胞质内的遗传物质是DNA。
【详解】A、组成核酸的碱基有5种A、T、G、C、U,核苷酸有8种,A错误;
B、DNA和RNA合成时都需要消耗能量,B正确;
C、DNA和RNA在细胞质中均有分布如线粒体中也存在DNA,C正确;
D、DNA和RNA都携带遗传信息,如HIV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D正确;
故选A。
3.下列关于细胞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心肌细胞富含线粒体利于其旺盛的代谢活动
B. 浆细胞含有丰富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利于其分泌抗体
C. 洋葱表皮细胞具有细胞壁和液泡利于其维持一定的形态
D. 蓝藻细胞含有叶绿体利于其进行光合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
线粒体是有氧呼吸主要场所,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能量,大于95%来自线粒体。分泌蛋白是在细胞内合成后,分泌到细胞外起作用的一类蛋白质,其合成和分泌过程,依次通过的细胞结构是: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整个过程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液泡内有细胞液,含有糖类、无机盐、色素和蛋白质等物质,可以调节植物细胞内的环境,充盈的液泡还可以使植物细胞保持坚挺。植物细胞壁对细胞具有支持、保护作用。原核细胞只含有核糖体这一种细胞器。
【详解】A、心肌细胞能够自动地有节律地收缩,消耗的能量多,而能量主要由线粒体提供,因此心肌细胞富含线粒体利于其旺盛的代谢活动,A正确;
B、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属于分泌蛋白,需要经过内质网的加工和高尔基体的进一步修饰加工后才能分泌到细胞外,所以浆细胞含有丰富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利于其分泌抗体,B正确;
C、洋葱表皮细胞具有细胞壁和液泡,细胞壁对细胞具有支持、保护作用,充盈的液泡可以使植物细胞保持坚挺,因此洋葱表皮细胞具有细胞壁和液泡利于其维持一定的形态,C正确;
D、蓝藻细胞属于原核细胞,不含叶绿体,但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因此能进行光合作用,D错误。
故选D。
4.如图所示,某些植物细胞利用载体蛋白①把细胞内的H+运出,导致细胞外H+浓度较高;载体蛋白②能够依靠H+浓度差把H+和蔗糖分子运入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①具有专一性,但②不具有专一性
B. 图中H+运出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C. ①也能顺浓度梯度转运H+
D. 氧气浓度对细胞吸收蔗糖分子无影响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载体蛋白①把细胞内的H+运出,导致细胞外H+浓度较高;载体蛋白②能够依靠H+浓度差把H+和蔗糖分子运入细胞。
【详解】A、①②都具有专一性,A错误;
B、图中H+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逆浓度运输,是主动运输,B正确;
C、①不能顺浓度梯度转运H+,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运输,C错误;
D、氧气浓度可以影响H+的浓度差,进而可以影响细胞吸收蔗糖分子,D错误;
故选B。
5.下列关于水稻根细胞无氧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有还原氢的生成 B. 主要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C. 第二阶段生成少量的ATP D. 可以生产乳酸和二氧化碳
【答案】A
【解析】
【分析】
无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成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①高等植物在水淹时,无氧呼吸的产物是酒精和CO2。
②马铃薯、玉米胚进行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
③高等动物和人剧烈运动时,骨骼肌进行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
【详解】A、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有还原氢的生成,A正确;
B、无氧呼吸是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B错误;
C、无氧呼吸第二阶段没有ATP的形成,C错误;
D、无氧呼吸可以生产酒精和二氧化碳,D错误;
故选A。
6.下列关于“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研磨叶片时加入二氧化硅可使叶片研磨更充分
B. 将滤液收集到试管中,应及时用棉塞将试管口塞紧
C. 若菜叶剪碎不够充分,则提取的色素种类将减少
D. 滤纸条上不同色素带的宽度一般可以表示色素的相对含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提取色素原理:色素能溶解在酒精或丙酮等有机溶剂中,所以可用无水酒精等提取色素。
2、分离色素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
3、各物质作用:无水乙醇或丙酮:提取色素;层析液:分离色素;二氧化硅:使研磨得充分;碳酸钙:防止研磨中色素被破坏。
4、结果:滤纸条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最窄)、叶黄素、叶绿素a(最宽)、叶绿素b(第2宽),色素带的宽窄与色素含量相关。
5、注意事项:
(1)画滤液细线:均匀,直,细,重复若干次
(2)分离色素:不能让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
【详解】A、研磨叶片时加入二氧化硅可使叶片研磨更充分,A正确;
B、将滤液收集到试管中,应及时用棉塞将试管口塞紧,酒精易挥发,B正确;
C、若菜叶剪碎不够充分,则提取的色素含量较低,C错误;
D、滤纸条上不同色素带的宽度一般可以表示色素的相对含量,越宽的含量越高,D正确;
故选C。
7.下表所示各实验中,实验材料与观察到的现象不一致的是
编号
实验材料
观察到的现象
1
人口腔上皮细胞
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2
紫色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
细胞核呈红色、细胞质呈绿色
3
黑藻叶片
呈椭球形或球形的叶绿体
4
洋葱根尖
部分细胞呈正方形且排列紧密
A. 1 B. 2 C. 3 D. 4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表分析,编号1观察动物细胞的吸水与失水;编号2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编号3观察叶绿体在细胞中的分布;编号4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详解】A、1观察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可以用口腔上皮细胞,吸水涨破,失水皱缩,A正确;
B、2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B错误;
C、黑藻叶绿体呈球形或椭球形,C正确;
D、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先找分裂中期的细胞,细胞形态细胞呈正方形且排列紧密,D正确;
故选B。
8.下列关于高等植物光合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暗反应过程不能独立进行,需依赖于光反应
B. 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可以扩散到线粒体中
C. 光反应需要酶的参与,受环境温度的影响
D. 叶绿素a和叶绿素b在蓝紫光区的吸收光谱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光反应需要酶。光合作用产生的葡萄糖和水中的氧元素来自反应物中的CO2。
2、暗反应在有光无光条件下都可进行。
3、与光反应进行有关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有:光、温度、水。
4、与暗反应进行有关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有:温度、CO2。
5、从外界吸收来的CO2不能直接被[H]还原,CO2需要先被固定成为C3,C3直接被[H]还原。光反应中,光能转变为活跃的化学能。暗反应阶段的能量变化是活跃的化学能转变为稳定的化学能。
6、当CO2不足时,植物体内C3、ATP、C5、[H]的含量变化分别是下降、上升、上升、上升。当光照不足时,植物体内C3、ATP、C5、[H]的含量变化分别是上升、下降、下降、下降。
7、光合速率的测定:一般采用的指标如单位时间内氧气的释放量、单位时间内CO2的吸收量、单位时间内植物重量(有机物)的变化量。
【详解】A、暗反应过程不能独立进行,需依赖于光反应提供的[H]和ATP,A正确;
B、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可以扩散到线粒体中,B正确;
C、光反应需要酶的参与,受环境温度的影响,C正确;
D、叶绿素a和叶绿素b在蓝紫光区的吸收峰不同,吸收光谱不同,D错误;
故选D。
9.图是某高等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某时期的模式图,该时期可发生(出现)
A. 细胞板
B. 联会
C. 中心粒倍增
D. 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该细胞是动物细胞,存在染色体以及染色单体,染色体随机排布,是有丝分裂的前期。
【详解】A、细胞板存在于植物细胞,A错误;
B、有丝分裂不存在联会现象,B错误;
C、中心粒倍增发生在间期,C错误;
D、星射线形成纺锤体,发生在该时期,D正确;
故选D。
10.下列有关细胞的生命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多细胞生物都存在细胞分化
B. 造血干细胞分化为各种血细胞
C. 细胞衰老贯穿于人体生长发育的全过程
D. 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抑癌基因突变为原癌基因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2、生命体的衰老和死亡与细胞的衰老和死亡不是同步进行的,例如幼年个体体内有些细胞在衰老和死亡,老年个体体内也有新产生的细胞。
3、人和动物体的染色体上存在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环境中的致癌因子会损伤细胞中的DNA分子,使得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导致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失控而变成癌细胞。
【详解】A、多细胞生物都存在细胞分化,A正确;
B、造血干细胞分化为各种血细胞,如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B正确;
C、细胞衰老贯穿于人体生长发育的全过程,C正确;
D、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抑癌基因和原癌基因发生突变,D错误;
故选D。
11.下列关于四分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四分体出现在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 B. 同源染色体复制后都能形成四分体
C. 四分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可交叉互换 D. 每个四分体都含有两对同源染色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四分体是指联会后的一对同源染色体共有四条染色单体,成为一个四分体。四分体、同源染色体、染色单体、核 DNA之间的数量关系是1个四分体含有1对同源染色体,共含有4条染色单体,4条DNA。
2、在有丝分裂过程中不能形成四分体,因为不发生同源染色体的联会现象。
【详解】A、四分体出现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A错误;
B、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发生染色体的复制不能形成四分体,因为不发生同源染色体的联会现象,B错误;
C、四分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可交叉互换,为基因重组的一种方式,C正确;
D、每个四分体都含有一对同源染色体,D错误;
故选C。
12.在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具有1∶1比例的是( )
①子一代的性状分离比 ②子一代不同基因型的配子类型比 ③测交后代的表现型比 ④子代的基因型比 ⑤测交后代的基因型比
A. ①③④ B. ②③⑤ C. ②④⑤ D. ①③⑤
【答案】B
【解析】
【分析】
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以豌豆的高茎和矮茎这对相对性状为例)的杂交实验及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测交的遗传实验图解(图解中的遗传因子即为我们所说的基因):
【详解】以豌豆的高茎和矮茎这对相对性状为例:高茎和矮茎亲本杂交,子一代只表现为高茎这一种显性性状,①错误;子一代不同基因型的配子类型比是D∶d=1∶1,②正确;测交后代的表现型比高茎∶矮茎=1∶1,③正确;子一代的基因型均为Dd,子二代的基因型比为DD∶Dd∶dd=1∶2∶1,④错误;测交后代的基因型比是Dd∶dd=1∶1,⑤正确。
故选B。
13.某双翅目昆虫(XY型性别决定)的体色有黄色、淡绿色和白色,让白色雄虫与淡绿色雌虫杂交,得到的F1中雄虫均表现为淡绿色、雌虫均表现为黄色。让F1杂交,F2中雌雄虫的表现型及比例均为黄色∶淡绿色∶白色=3∶3∶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该种昆虫的体色可能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
B. F1雌虫与雄虫产生的配子中,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1/2
C. 若亲本雄虫与F1雌虫杂交,子代会出现3种体色
D. 若F2中的淡绿色个体随机交配,子代中白色个体占1/6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题意可知:让白色雄虫与淡绿色雌虫杂交,得到的F1中雄虫均表现为淡绿色、雌虫均表现为黄色,说明与性别有关。让F1杂交,F2中雌雄虫的表现型及比例均为黄色:淡绿色:白色=3:3:2可知,该体色受两对等位基因的控制,一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一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假设该性状由A、a、B、b基因控制,其亲本白色雄虫为aaXBY和淡绿色雌虫AAXbXb,F1为淡绿色雄虫AaXbY以及黄色雌虫AaXBXb,F1杂交,F2中雌雄虫的表现型及比例均为黄色(A_XBY、A_XBXb):淡绿色(A_XbY、A_XbXb):白色(aa__)=3:3:2。
【详解】A、该种昆虫的体色可能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A正确;
B、由分析可知,F1雌虫产生的配子为:AXB、AXb、aXB、aXb;F1雄虫产生的配子为:AXb、AY、aXb、aY。因此F1雌虫与雄虫产生的配子中,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1/2,B正确;
C、若亲本雄虫aaXBY与F1雌虫AaXBXb杂交,子代会出现3种体色,C正确;
D、若F2中的淡绿色雄虫A_XbY和雌虫A_XbXb随机交配,AA概率为1/3,Aa概率为2/3,则a基因频率为1/3,因此子代中白色aa __个体占(1/3)2=1/9,D错误;
故选D。
14.图表示人体细胞内基因的转录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该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产物是mRNA
B. RNA聚合酶具有解开DNA双螺旋结构的功能
C. 基因可以从多个不同的碱基位点同时进行转录
D. 合成的RNA中,嘌呤碱基的数量与嘧啶碱基的数量相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
1、转录是遗传信息从DNA流向RNA的过程。即以双链DNA中的确定的一条链(模板链用于转录,编码链不用于转录)为模板,以A,U,C,G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在RNA聚合酶催化下合成RNA的过程。
①转录发生的时间是细胞分裂间期。
②转录的模板是“DNA分子的一条脱氧核苷酸链”
③转录的原料是细胞核里游离的核糖核苷酸。
④转录的产物是RNA分子。
⑤转录需要的基本条件是模板、原料、能量、酶等。
【详解】A、该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产物是RNA,不一定都是mRNA,A错误;
B、RNA聚合酶具有解开DNA双螺旋结构的功能,B正确;
C、基因从启动子序列开始进行转录,C错误;
D、合成的RNA中,RNA是单链,单链中嘌呤碱基的数量与嘧啶碱基的数量不一定相同,D错误;
故选B。
15.下列有关变异与生物育种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患有遗传病的个体,可能不携带相关的致病基因
B. 用γ射线照射乳酸菌可能会引发基因突变
C. 杂交育种能将两个物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到一起,并能遗传给子代
D. 基因重组能产生多样化的基因组合的子代,提高子代对环境的适应力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基因重组的方式有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另外,外源基因的导入也会引起基因重组;在农业生产中最经常的应用是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
2、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基因突变发生的时间主要是细胞分裂的间期。基因突变的特点是低频性、普遍性、少利多害性、随机性、不定向性。
【详解】A、患有遗传病的个体,可能不携带相关的致病基因,如21三体综合征,A正确;
B、用γ射线照射乳酸菌可能会引发基因突变,B正确;
C、两个物种存在生殖隔离,不能杂交,或杂交后代不可育,C错误;
D、基因重组能产生多样化的基因组合的子代,提高子代对环境的适应力,D正确;
故选C。
16.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组织液和细胞内液的渗透压相等是维持细胞正常形态的基础
B. 正常情况下,回流的组织液中的O2浓度与生成的组织液中的相等
C. 机体细胞的代谢活动会影响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
D. 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血浆蛋白和无机盐的含量有关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
2、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3、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
【详解】A、组织液和细胞内液的渗透压相等是维持细胞正常形态的基础,A正确;
B、正常情况下,氧气在生成的组织液中会高于回流的组织液,因为组织细胞在不断消耗氧气,这样氧气就能以自由扩散形式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B错误;
C、机体细胞代谢活动会影响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内环境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C正确;
D、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血浆蛋白和无机盐的含量有关,D正确;
故选B。
17.Ca2+内流会促进突触小泡和突触前膜融合,从而释放神经递质。图表示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传递过程,其中ACh是兴奋性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ACh受体可能位于神经元树突或胞体膜上
B. 若组织液中Ca2+浓度下降,可能会影响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传递
C. ACh发挥作用后,会在突触间隙不断积累
D. ACh与ACh受体结合后,肌细胞可能会发生收缩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图可知,钙离子的浓度与细胞膜的透性有关,如果细胞外液的钙离子的浓度较低,会使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加大,以致出现膜的去极化加强,引起动作电位加大,引起肌肉细胞兴奋性增强。
【详解】A、由图可知,ACh受体可能位于神经元树突或胞体膜上,A正确;
B、若组织液中Ca2+浓度下降,Ca2+内流将减少,神经递质的释放将受到影响,进而可能会影响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传递,B正确;
C、ACh发挥作用后,会被相关酶立即分解,C错误;
D、Ach是兴奋性神经递质,因而ACh与ACh受体结合后,肌细胞可能会发生收缩,D正确;
故选C。
18.下列有关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甲状腺激素与生长激素具有协同调节人体生长发育的作用
B. 神经中枢只能通过发出神经冲动的方式调节相关的生理活动
C. 进入青春期后,机体分泌的性激素增多,能促进机体的发育
D. 进食后,机体通过神经和激素共同调节血糖含量的相对稳定
【答案】B
【解析】
【分析】
1、血糖含量升高时,胰岛素分泌增多,促进葡萄糖进入肝脏、肌肉、脂肪等组织细胞,并且在这些细胞中合成糖元、氧化分解或者转化成脂肪;另一方面又能够抑制肝糖元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血糖含量降低时,胰高血糖素含量升高,促进肝糖元分解,促进非糖类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2、甲状腺激素有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尤其是对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3、雌、雄激素分别促进雌雄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雌激素能激发和维持正常的性周期。
4、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都发挥作用,从而达到增强效果叫激素之间的协同作用,例如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都发挥作用,作用相反叫激素间的拮抗作用,例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详解】A、甲状腺激素与生长激素具有协同调节人体生长发育的作用,A正确;
B、下丘脑是神经中枢,但是也可以分泌部分激素,如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错误;
C、进入青春期后,机体分泌的性激素增多,雌、雄激素分别促进雌雄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雌激素能激发和维持正常的性周期,C正确;
D、进食后,机体通过神经和激素共同调节血糖含量的相对稳定,D正确;
故选B。
19.下图是人体免疫反应的部分过程示意图,其中①~④表示相关过程,甲~己表示细胞。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甲~己都属于淋巴细胞,其中甲在骨髓中发育成熟,丁在胸腺中发育成熟
B. 丙、丁都能分泌免疫活性物质,这些物质只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C. 过程②④都具有特异性,过程④完成需要细胞膜上蛋白质的参与
D. 乙与己细胞内的mRNA种类有差异,二次免疫反应主要与戊密切相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图中甲为B细胞,通过①增值分化为记忆细胞乙和浆细胞丙,浆细胞通过②抗体-抗原特异性结合,消灭病原体;丁为T细胞,通过过程③增值分化为效应T细胞戊和记忆细胞己,过程④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特异性结合使得靶细胞裂解死亡。
2、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来源于造血干细胞,B淋巴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T淋巴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
3、特异性免疫是人类后天形成的,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进行的免疫,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起到防御作用。非特性免疫中依靠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消灭病原体。
【详解】A、甲~己都属于淋巴细胞,其中甲在骨髓中发育成熟,丁在胸腺中发育成熟,A正确;
B、丙、丁都能分泌免疫活性物质,这些物质只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B正确;
C、②为抗体-抗原特异性结合,过程④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特异性结合,都具有特异性,过程④完成需要细胞膜上蛋白质的参与,C正确;
D. 乙与己细胞内的mRNA种类有差异,二次免疫反应主要与记忆细胞乙与己密切相关,D错误;
故选D。
20.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环境容纳量是种群在生存空间中的最大数量
B. 建立自然保护区能提高濒危生物的环境容纳量
C. 同一群落中各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相同的
D. 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都能在K值维持稳定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
2、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
【详解】A、环境容纳量是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A错误;
B、建立自然保护区,使得环境改善,能提高濒危生物的环境容纳量,B正确;
C、同一群落中各种群对资源的需求不同,因此环境容纳量是不相同的,C错误;
D、环境容纳量K值,会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D错误;
故选B。
2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红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血浆
B. 小肠黏膜上皮细胞中的水只能来源于内环境
C. 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血液
D.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答案】D
【解析】
【分析】
1、人体内环境指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①内环境=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淋巴
②下列物质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血糖、抗体、激素
2、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双向渗透,组织液也可渗透进入淋巴,淋巴回流到血浆。
【详解】A、人的红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是乳酸,A错误;
B、小肠黏膜上皮细胞中的水可以来自于细胞代谢,也可以来源于内环境,B错误;
C、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组织液和血浆,C错误;
D、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D正确;
故选D。
【点睛】注意:人体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
22.图是健康小鼠从温度为T1的环境进入T2的环境后,机体散热量随时间变化的模式图。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 环境温度T1高于T2
B. 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
C. 该过程的调节方式为神经调节
D. 进入T2环境后,小鼠皮肤毛细血管收缩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分析图可知,健康小鼠从温度为T1的环境进入温度为T2的环境后,机体散热量增多, 健康的小鼠通过自身调节后最终维持在较高的散热量。因健康小鼠体内产热量等于散热量,因此环境温度T2低于T1。
2、当小鼠从温度为T1的环境中进入温度为T2的环境后,皮肤温度感受器兴奋,经传入神经引起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引起毛细血管收缩和汗腺分泌减少;同时,机体分泌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增多,引起产热增多以维持体温稳定。上述过程的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
3.健康机体产热量=散热量。
【详解】A、由图可知,T2时散热量增大,产热量增大,最终维持稳定时,散热量高于T1温度下的散热量,说明环境温度T1高于T2,A正确;
B、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B正确;
C、该过程的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C错误;
D、进入T2环境后,小鼠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减少散热,D正确;
故选C。
23.下列有关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相对集中地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B. 去掉顶芽有利于侧芽生长素的合成,从而能解除顶端优势
C. 在植物的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
D. 梨树开花后,喷施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溶液能防止落花落果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生长素大部分集中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和根的顶端分生组织、发育的果实和种子等处。胚芽鞘向光弯曲和生长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下部的伸长区。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
2、取两段生长状况相同的等长的玉米胚芽鞘甲、乙,分别切去等长尖端,甲形态学上端在上,乙形态学下端在上,分别放置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在上端,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在下端,一段时间后,测甲乙两胚芽鞘的下端的琼脂中有无生长素。可以证明生长素在幼嫩组织中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
【详解】A、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相对集中地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A正确;
B、去掉顶芽有利于侧芽生长,从而能解除生长素在侧芽处富集,B错误;
C、在植物的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C正确;
D、梨树开花后,喷施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溶液能防止落花落果,D正确;
故选B。
24.图表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部分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数值表示该营养级生物同化的能量,单位为kJ·m-2·a-1。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能量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7.2%
B. 甲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1075 kJ·m-2·a-1
C. 乙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甲流入分解者的能量
D. 分解者属于第二、第三和第四营养级
【答案】C
【解析】
【分析】
1、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2、能量金字塔:将单位时间内各个营养即所得到的能量数值,由低到高绘制成图可得到一个金字塔图形,叫做能量金字塔。
3、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沿食物链由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不能反向流动,也不能循环流动;逐级递减:传递效率为10%~20%(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只有10%~20%)。
4、能量传递效率=×100%。
【详解】A. 第二营养级其他鱼类的同化量不知道,没法计算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A错误;
B、甲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1800kJ·m-2·a-1减去呼吸散失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没法计算,B错误;
C、乙的粪便属于甲的残渣,其中的能量属于甲流入分解者的能量,C正确;
D、捕食食物链一般不包括分解者,D错误;
故选C。
25.海草场生态系统是典型的海洋生态系统,能缓解海浪对沿岸的侵蚀,改善水质。近年来由于温室效应,海平面上升导致海草场生态系统逐步退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海草场生态系统中的全部海草构成了一个群落
B. 海草场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C. 海平面上升会降低海草场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
D. 海草场生态系统改善水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2、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二者是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的合成和分解的等过程。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是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3、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4、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的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有潜在价值、间接价值(生态功能)和直接价值。
【详解】A、海草场生态系统中的全部海草是好几种沉水植物的总称,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A错误;
B、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B正确;
C、海平面上升,导致海草场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下降,C正确;
D、生态系统改善水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正确;
故选A。
【点睛】注意:对于一个生态系统来说,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强弱是一般呈相反的关系,但是有例外,冻原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低,恢复力稳定性也低。
二、非选择题
26.某实验小组用小麦幼苗作为实验材料,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将一定数量的小麦幼苗放在装有培养液的密闭容器中,以白炽灯为光源,匀速缓慢移动光源,增大光源和容器之间的距离,测定容器中氧气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实验结果如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小麦幼苗叶肉细胞中氧气产生的同时,生成的物质有______________。
(2)根据图示分析,小麦幼苗在_____点时积累的有机物达到最大值。在C点时,小麦幼苗进行细胞呼吸消耗的氧气的来源是________________。
(3)根据该实验结果可知,随着反应时间的进行容器中氧气浓度的增加速率逐渐减小。同学甲由此得出了光照强度降低会使植物光合作用速率减弱的结论;同学乙认为该实验无法得出这一结论,同学乙作出这一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H]和ATP (2). B (3). 叶绿体制造和从容器中吸收 (4). 随着距离的增大,光照减弱的同时,容器中二氧化碳浓度的降低也限制了光合作用速率
【解析】
【分析】
1、光合作用的过程
2、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主要有:
①光照强度:在一定范围内,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加快,超过光饱合点,光合速率反而会下降。
②温度:温度可影响酶的活性。
③二氧化碳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光合速率随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而加快,达到一定程度后,光合速率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不再增加。
④水: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缺少时光合速率下降。
【详解】(1)小麦幼苗叶肉细胞中氧气过程是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产物除了氧气还有[H]和ATP。
(2)根据图示,在B点时密闭容器中氧气浓度达到最高,小麦幼苗积累的有机物达到最大值。在C点时,密闭容器中氧气浓度处于下降过程,小麦幼苗进行细胞呼吸消耗的氧气的来源是叶绿体制造和从容器中吸收。
(3)根据该实验结果可知,随着反应时间的进行容器中氧气浓度的增加速率逐渐减小。同学甲由此得出了光照强度降低会使植物光合作用速率减弱的结论;同学乙认为该实验无法得出这一结论,同学乙作出这一判断的理由是随着距离的增加,光照减弱的同时,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密闭空间内的CO2,CO2的浓度也会影响光合作用的速率。
【点睛】注意:
①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净光合速率,当净光合速率>0时,植物生长;
②当净光合速率小于和等于0是,停止生长;
③净光合速率==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速率;
④植物生长最大的时候取决净光合速率最大而不是光合作用速率最大;
⑤测定光合作用速率可以用单位时间内消耗二氧化碳的量或者单位时间内生成的氧气量。
27.疫苗是指用各类病原微生物制作的用于预防接种的生物制品。接种疫苗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最经济的措施。下图表示在接种某疫苗前后,不同时间采血所测得的抗体水平。请回答下列问题:
(1)抗体由_____细胞合成、分泌。
(2)两次接种的为____(填“同种”或“不同种”)疫苗,理由是________。
(3)曲线cd段形成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
(4)与cd段机体的反应特点相似,机体发生更快、更强的反应,但不同的是产生的抗体会引起组织损伤或机体功能紊乱,这类反应称为____。
【答案】 (1). 浆 (2). 不同种 (3). 甲、乙两种抗体产生的时间不同(或含量达到最大值所需要的时间不同或存留时间不同) (4). 受到了与a时间接种的疫苗相同的抗原的刺激 (5). 过敏反应
【解析】
【分析】
1、体液免疫过程
2、记忆B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和分化,产生浆细胞从而产生抗体。
3、过敏原第一次进入人体后,人体内产生抗体吸附在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某些细胞的表面。当相同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就会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使上述细胞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引起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多等,引发各种过敏反应。
【详解】(1)抗体由浆细胞合成、分泌。
(2)两次接种的为不同种疫苗,原因是甲、乙两种抗体产生的时间不同。
(3)曲线cd段形成的原因可能是二次免疫,受到了与a时间接种的疫苗相同的抗原的刺激。
(4)与cd段机体的反应特点相似,机体发生更快、更强的反应,但不同的是产生的抗体会引起组织损伤或机体功能紊乱,这类反应称为过敏反应。
【点睛】注意:
①二次免疫的作用更强,速度更快,产生抗体的数目更多,作用更持久;
②B细胞的感应有直接感应和间接感应,没有T细胞时也能进行部分体液免疫;
③抗体由浆细胞产生的,浆细胞来自于B细胞和记忆细胞。
④抗体与抗原结合产生细胞集团或沉淀,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28.生态系统中物种间的相互作用有时并不是直接的。一个物种会通过与第三个物种的作用而影响第二个物种,这种效应称为间接效应。沙漠中的啮齿动物和蚂蚁都以植物种子为食,下图表示在某一实验区域内进行的啮齿动物的数量变化对蚂蚁相对数量变化影响的相关研究的结果。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可知,该实验区域中蚂蚁相对数量的变化趋势为先增加,______。从种间关系考虑,在第一年中,蚂蚁相对数量发生变化的原因是______。
(2)生态学家对蚂蚁相对数量减少的原因做了进一步探究。研究发现,啮齿类动物喜欢取食大粒种子,蚂蚁则偏爱小粒种子;而大粒种子植物与小粒种子植物相比更具有生存优势。据此,尝试用间接效应的观点解释蚂蚁种群相对数量下降的原因:_______________。
(3)以上材料体现的种间关系有_____和_____。
【答案】 (1). 后减少,再稳定在一定范围内 (2). 啮齿类动物减少,竞争压力减小 (3). 啮齿类动物的减少,导致大粒种子植物的增加,他们在与小粒种子植物竞争中处于竞争优势,使得供蚂蚁食用的小粒种子减少,蚂蚁食物减少 (4). 捕食 (5). 竞争
【解析】
【分析】
1、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主要有竞争、捕食、寄生和互利共生等;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特点:先增加先减少,后先增加先减少;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结果:相互抑制或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劣势甚至灭亡。
2、从组成种群的个体角度看,种群数量变化的内在原因是种群内部个体之间的斗争,每一个体均需占有一定的生存资源,包括对实物、空间和配偶的争夺,使得在个体数量达到一定值斗争加剧,引起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发生改变。
【详解】(1)由图可知,该实验区域中蚂蚁相对数量的变化趋势为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从种间关系考虑,在第一年中,蚂蚁相对数量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和其竞争的啮齿类动物减少,竞争压力减小。
(2)生态学家对蚂蚁相对数量减少的原因做了进一步探究。研究发现,啮齿类动物喜欢取食大粒种子,蚂蚁则偏爱小粒种子;而大粒种子植物与小粒种子植物相比更具有生存优势。据此,尝试用间接效应的观点解释蚂蚁种群相对数量下降的原因:其竞争的啮齿动物减少,使得大粒种子植物的增加,他们在与小粒种子植物竞争中处于竞争优势,使得供蚂蚁食用的小粒种子减少,蚂蚁食物减少。
(3)以上材料体现的种间关系有植物种子和蚂蚁以及植物种子和啮齿动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啮齿动物和蚂蚁之间的竞争关系。
【点睛】注意:该图是竞争关系,不要与捕食关系混淆。
29.家蚕的有斑纹(A)对无斑纹(a)为显性,基因A、a位于常染色体上。现有若干只杂合的有斑纹家蚕与无斑纹家蚕杂交得到F1。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统计F1家蚕的数量,发现有斑纹∶无斑纹≈1∶1,出现该比例所需要的条件有______(答出两点即可)等。
(2)家蚕增加或缺失一条Ⅳ号染色体都能存活,而缺失两条则不能存活。请以F1中出现的Ⅳ号染色体缺失的有斑纹雌雄家蚕为材料,设计杂交实验来确定基因A、a是否位于Ⅳ号染色体上(要求写出杂交组合及预期结果和结论)。
杂交组合:____________。
预期结果和结论:_______。
【答案】 (1). 杂合有斑纹家蚕产生含有基因为A、a的配子的比例为1∶1,含有基因为A、a的配子的存活概率相等,含有基因为A、a的配子参与受精的机会是相等的,受精卵的存活概率是相等的 (2). 让Ⅳ号染色体缺失的有斑纹雌雄家蚕随机杂交 (3). 若子代家蚕均表现为有斑纹,则基因A、a位于Ⅳ号染色体上;若子代家蚕有斑纹∶无斑纹=3∶1,则基因A、a不位于Ⅳ号染色体上
【解析】
【分析】
1、由题可知:杂合子为有斑纹家蚕说明有斑纹为显性,用A来表示,a表示无斑纹家蚕。
2、分离定律的内容是在杂合体进行自交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随着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彼此分开,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分离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彼此分离。
3、判断性状的显隐性关系:两表现不同的亲本杂交子代表现的性状为显性性状;或亲本杂交出现 3:1 时,比例高者为显性性状;一个生物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可以从亲本自交是否出现性状分离来判断,出现分离则为杂合子。
【详解】(1)统计F1家蚕的数量,发现有斑纹∶无斑纹≈1∶1,符合分离定律的比值,因此要符合杂合有斑纹家蚕产生含有基因为A、a的配子的比例为1∶1,含有基因为A、a的配子的存活概率相等,含有基因为A、a的配子参与受精的机会是相等的,受精卵的存活概率是相等的。
(2)由题意可知:家蚕增加或缺失一条Ⅳ号染色体都能存活,而缺失两条则不能存活。假设一:有斑纹和无斑纹没有位于Ⅳ号染色体上,F1中有斑纹的家蚕基因型Aa,Aa×Aa产生的子代为有斑纹:无斑纹=3:1;假设二:有斑纹和无斑纹位于Ⅳ号染色体上,O表示缺失染色体,则AO×AO产生的子代为AA、2AO、OO(死亡),后代均为有斑纹。
【点睛】注意:缺失染色体的家蚕是有斑纹,存在A基因。
[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
30.小明欲从土壤中分离尿素分解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土壤中的有些细菌能分解尿素,是因为其能合成_________。
(2)选取土样后进行一系列稀释,吸取0.1 mL的106倍稀释的菌液在灭菌板上进行____接种,采用该种接种方法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实验过程中,还设置了一个空白平板,空白平板可起____作用。实验结果显示:平板上的菌落数为123、119、130,则每毫升土样溶液中的活菌数为____个。
(3)其他同学认为小明的实验结果偏大,可能原因是操作出现错误。为了排除其他同学的质疑,你给小明的建议是________。
(4)为了鉴定分离出来的菌种是否为尿素分解菌,需要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根据颜色是否变____来鉴定。
【答案】 (1). 脲酶 (2). 涂布 (3). 将聚集的细菌分散成单个细胞,从而获得单个的菌落 (4). 对照 (5). 1.24×109 (6). 选取同样的土样重复实验,吸取菌液时注意充分摇匀,若两次实验的结果基本相同,则说明没有出现操作错误 (7). 红
【解析】
【分析】
1、平板冷凝后,要是有水滴滴到培养基上,会导致菌蔓延,这样就不能计数,分离了。为防止冷凝水滴到培养基上,所以培养时平板一定要倒置;接种操作每次划线之前都要灼烧接种环,是因为每次操作都要及时灭菌,以防污染杂菌。操作结束时,仍然需要灼烧接种环的原因是防止杂菌污染环境。
2、在微生物学中,将允许特定种类的微生物生长,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种类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称做选择培养基。例如:在选择培养基的配方中,将尿素作为培养基中唯一的氮源,原则上只有能够利用尿素的微生物才能够生长。
3、平板划线法是通过接种环在琼脂固体培养基表面连续划线的操作。将聚集的菌种逐步稀释分散到培养基的表面。在数次划线后培养,可以分离到由一个细胞繁殖而来的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体,这就是纯化的菌落。稀释涂布平板法是将菌液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然后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分别涂布到琼脂固体培养基的表面,进行培养。分为系列稀释操作和涂布平板操作两步。
【详解】(1)土壤中的有些细菌能分解尿素,是因为其能合成分解尿素的脲酶。
(2)选取土样后进行一系列稀释,吸取0.1 mL的106倍稀释的菌液在灭菌板上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采用该种接种方法的目的是将聚集的细菌分散成单个细胞,从而获得单个的菌落。该实验过程中,还设置了一个空白平板,空白平板可起对照作用。实验结果显示:平板上的菌落数为123、119、130,则每毫升土样溶液中的活菌数为=[(123+119+130)÷3÷0.1]×106=1.24×109个。
(3)其他同学认为小明的实验结果偏大,可能原因是操作出现错误。为了排除其他同学的质疑,你给小明的建议是选取同样的土样重复实验,吸取菌液时注意充分摇匀,若两次实验的结果基本相同,则说明没有出现操作错误。
(4)为了鉴定分离出来的菌种是否为尿素分解菌,需要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根据颜色是否变红色来鉴定。
【点睛】注意:微生物接种的方法最常用的是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平板划线法接种后不能计数,但是可以分离得到单个菌形成的菌落。
[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31.下图表示通过细胞工程技术,利用甲(2n)、乙(2n)两种植物(各含有一种不同的优良性状)培育高产耐盐植株的过程,其中序号代表过程或结构。请回答下列问题:
(1)培育高产耐盐植株时,用化学方法诱导甲、乙原生质体融合时,一般用①____作为诱导剂。
(2)由获得的细胞③培养获得愈伤组织的过程叫作____,愈伤组织再经_____发育成植株幼苗。
(3)上述通过植物细胞工程培育高产耐盐植株的技术叫作_________。该项技术的优点是可克服________________的障碍。
(4)愈伤组织在诱导生根的培养基上未形成根,但分化出了芽,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由③发育成幼苗④利用的生物学原理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聚乙二醇(或PEG) (2). 脱分化 (3). 再分化 (4). 植物体细胞杂交 (5). 不同生物远缘杂交不亲和 (6). 培养基中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用量的比值偏低 (7).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解析】
【分析】
1、该图是植物原生质体融合以及植物细胞培养过程图,①表示利用化学或物理方法融合细胞,②表示正在融合的细胞,③表示杂种细胞,④表示杂种植株。植物组织培养:在无菌和人工控制的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细胞,培养在人工配置的培养基上,给予适宜的培养条件,诱导其产生愈伤组织、丛芽,最终形成完整的植株。
2、已分化的细胞经过诱导后,失去其特有的结构和功能而转变成未分化细胞的过程叫脱分化。
3、再分化是愈伤组织继续进行培养,重新分化出根或芽等器官。
【详解】(1)培育高产耐盐植株时,用化学方法诱导甲、乙原生质体融合时,一般用①聚乙二醇作为诱导剂。
(2)由获得的细胞③培养获得愈伤组织的过程叫作脱分化,愈伤组织再经再分化发育成植株幼苗。
(3)上述通过植物细胞工程培育高产耐盐植株的技术叫作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该项技术的优点是可克服不同生物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4)由③发育成幼苗④利用的生物学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点睛】注意:愈伤组织细胞排列疏松而无规则,高度液泡化的呈不定型状态的薄壁细胞;植物组织培养时培养基的成分有矿质元素、蔗糖、维生素、植物激素、有机添加物,与动物细胞培养相比需要蔗糖、植物激素,不需要动物血清;植物组织培养全过程中都需要无菌,愈伤组织之前不需要光照。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