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省荆州三校2020届高三联考物理试题
展开
“宜昌一中、荆州中学、龙泉中学三校联盟”
高三11月联考
理 综 试 题
全卷满分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C 12 N 14 O 16 Na 23 Cl 35.5 S 32 Fe 56 Br 80 Ba 137
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共7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二、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4~18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19~21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14.牛顿建立的经典力学体系,是人类认识自然及历史的第一次大飞跃和理论的大综合,它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并对科学发展的进程以及人类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标志着近代理论自然科学的诞生,并成为其他各门自然科学的典范。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牛顿推翻了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观点
B.牛顿第一、第二、第三定律都可以用实验直接验证
C.牛顿通过著名的“月-地检验”,证实了万有引力定律的正确性
D.牛顿第一定律又被称为惯性定律,任何物体都有惯性,速度越大,物体的惯性越大
15.如图所示,直线a和曲线b分别是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a和b的位置一时间(x -t)图线,由图可知
A.在时刻t1,a车追上b车
B.在时刻t2,a、b两车运动方向相反
C.在t1到t2这段时间内,a车的速率一直增大
D.在t1到t2这段时间内,b车的速率一直比a车大
16.如图所示,物块A放在直角三角形斜面体B上面,B放在弹簧上面并紧挨着竖直墙壁,初始时A、B静止。现用力F沿斜面向上推A,但AB并未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对 A的摩擦力方向一定沿斜面向下
B.B对 A的摩擦力可能变大
C.B与墙之间可能没有摩擦力
D.弹簧对B的弹力一定变小
17.登上火星是人类的梦想,“嫦娥之父”欧阳自远透露:中国计划于2020年登陆火星。已知地球的质量约为火星质量的9倍,地球的半径约为火星半径的2倍,假设人类将来在火星上建立了发射基地,则航天器在火星表面附近绕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速率约为
A.1.8 km/s B.3.7 km/s C.17.0 km/s D.35.5 km/s
18.如图所示,表面光滑的固定斜面顶端安装一定滑轮,小物块A、B用轻绳连接并跨过滑轮(不计滑轮的质量和摩擦)。初始时刻,A、B处于同一高度并恰好静止状态。剪断轻绳后A下落、B沿斜面下滑,则从剪断轻绳到物块着地,A和B这两个物块
A.动能的变化量相同 B.机械能的变化量不同
C.重力做功的平均功率相同 D.重力势能的变化量相同
19.如图所示,P是固定在水平面CD上的一半径为R的光滑圆弧槽轨道,从水平桌面边缘A处,以速度V0水平飞出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恰好能从圆弧槽左端B点处沿圆弧槽切线方向进入轨道。已知O点是圆弧槽轨道的圆心,D点是圆弧轨道的最低点,桌面比水平面高H,θ1是OB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θ2是AB与竖直方向的夹角,H=2R,V0=,则:
A.tanθ1tanθ2 =1
B.tanθ1tanθ2 =2
C.小球到达D点时对圆轨道的压力大小为6mg
D.小球到达D点时对圆轨道的压力大小为5mg
20.如图甲所示,一木块放在水平地面上,在水平拉力F=3N作用下向右运动,水平地面AB段光滑,BC段粗糙,木块从A点运动到C点的v-t图象如图乙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g=10 m/s2)
A.该木块的质量为3kg
B.在t=6 s时,摩擦力的功率为6 W
C.拉力在AC段做功为57J
D.木块在AC段克服摩擦力做功的平均功率为5.25W
21.如图所示,质量的滑块套在水平固定着的光滑轨道上可以自由滑动。质量为的小球(视为质点)通过长的轻杆与滑块上的光滑轴连接,开始时滑块静止,轻杆处于水平状态。现给小球一个的竖直向下的初速度,取。则
A.小球m从初始位置到第一次到达最低点的过程中,滑块M在水平轨道上向右移动了
B.小球m从初始位置第一次运动到最低点时的瞬时速度为
C.小球m相对于初始位置可以上升的最大高度为0.45m
D.小球m从初始位置到第一次到达最大高度的过程中,滑块M在水平轨道上向右移动了
三、非选择题:共174分。第22~3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33~3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129分。
22.(5分)某实验小组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测量弹簧的劲度系数k。每当挂在弹簧下端的钩码(每个钩码质量m=50 g)处于静止状态时,用刻度尺测出对应的弹簧长度L(弹簧始终在弹性限度内),列表记录如下:
(1)表格中第二组数据的弹簧长度如图所示,则弹簧长度为________cm;
(2)用所学知识尽量精确计算出弹簧的劲度系数k=________N/m.(g=9.8 m/s2,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23.(10分)某同学利用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物块在水平桌面上的运动规律。物块在重物的牵引下开始运动,重物落地后,物块再运动一段距离停在桌面上(尚未到达滑轮处)。从纸带上便于测量的点开始,按打点的先后顺序依次每5个点取1个计数点,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如图乙所示。打点计时器电源的频率为50 Hz。
(1)通过分析纸带数据,可判断物块在两相邻计数点________和________之间某时刻开始减速。
(2)计数点5对应的速度大小为________m/s,计数点6对应的速度大小为________m/s(结果均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3)物块减速运动过程中加速度的大小为a=________m/s2(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若用来计算物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则计算结果比真实值________(选填“偏大”或“偏小”) (g为重力加速度)。
24.(14分)如图所示,将小砝码置于桌面上的薄纸板上,用水平向右的拉力将纸板迅速抽出,砝码的移动很小,几乎观察不到,这就是大家熟悉的惯性演示实验. 若砝码和纸板的质量分别为和,各接触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 重力加速度为.
(1)当纸板相对砝码运动时,求纸板所受摩擦力的大小;
(2)要使纸板相对砝码运动,求所需拉力F的大小的取值范围;
(3)本实验中砝码与纸板左端的距离m,若砝码移动的距离超过m,人眼就能感知。 为确保实验成功,纸板所需的拉力至少多大?
25.(18分)如图所示,装置的左边是足够长的光滑水平台面,一轻质弹簧左端固定,右端连接着质量的小物块A。装置的中间是水平传送带,它与左右两边的台面等高,并能平滑对接.传送带始终以 的速度逆时针转动。装置的右边是一段光滑的水平台面连接的光滑曲面,质量的小物块B从其上距水平台面m处由静止释放。已知物块B与传送带之间的摩擦因数 ,传送带的长度m。设物块A、B之间发生的是对心弹性碰撞,第一次碰撞前物块A静止且处于平衡状态.取。
(1)求物块B与物块A第一次碰撞前的速度大小
(2)通过计算说明物块B与物块A第一次碰撞后能否运动到右边曲面上?
(3)如果物块A、B每次碰撞后,物块A再回到平衡位置时都会立即被锁定,而当他们再次碰撞前锁定被解除,试求出物块B第n次碰撞后运动的速度大小
26.(15分)次氯酸溶液是常用的消毒剂和漂白剂。某学习小组根据需要欲制备浓度不小于0.8mol/L的次氯酸溶液。
资料1:常温常压下,Cl2O为棕黄色气体,沸点为3.8℃,42 ℃以上会分解生成Cl2和O2,Cl2O易溶于水并与水立即反应生成 HClO。
资料2:将氯气和空气(不参与反应)按体积比1∶3混合通入潮湿的碳酸钠中发生反应2Cl2+2Na2CO3+H2O=Cl2O+2NaCl+2NaHCO3,用水吸收Cl2O(不含Cl2)制得次氯酸溶液。
(装置及实验)用以下装置制备次氯酸溶液。
回答下列问题:
(1)各装置的连接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E。
(2)装置A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中控制氯气与空气体积比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反应过程中,装置B需放在冷水中,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装置E采用棕色圆底烧瓶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若装置B中生成的Cl2O气体有20%滞留在E前各装置中,其余均溶于装置E的水中,装置E所得500mL次氯酸溶液浓度为0.8mol/L,则至少需要含水8%的碳酸钠的质量为_________g。
(7)已知次氯酸可被H2O2、FeCl2等物质还原成Cl-。测定E中次氯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的实验方案为:用________________准确量取20.00 mL次氯酸溶液,加入足量的________溶液,再加入足量的________溶液,过滤,洗涤,真空干燥,称量沉淀的质量。(可选用的试剂:H2O2溶液、FeCl2溶液、AgNO3溶液。)
27.(14分)碳及其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Ⅰ:Fe(s)+CO2(g) FeO(s)+CO(g) ΔH1 平衡常数为K1
反应Ⅱ:Fe(s)+H2O(g) FeO(s)+H2(g) ΔH2 平衡常数为K2
不同温度下,K1、K2的值如下表:
现有反应Ⅲ:H2(g)+CO2(g) CO(g)+H2O(g),结合上表数据,反应Ⅲ是_______ (填“放热”或“吸热”)反应。
(2)已知CO2催化加氢合成乙醇的反应原理为:
2CO2(g)+6H2(g) C2H5OH(g)+3H2O(g) ∆H c(HCO3-) > c(CO32-) > c(OH-) > c(H+) (2分)
28.(14分)
(1)33 (1分) (2分)
(2) 与过量的S2-结合生成FeS沉淀,防止As2S3与S2-结合生成AsS33-(或与S2-结合生成FeS沉淀,使平衡左移,提高沉砷效果) (2分)
(3)稀硫酸、铁氰化钾(或稀硫酸、高锰酸钾) (2分)
(4)2AsO43-+2SO2+2H+=As2O3 + 2SO42-+H2O (2分)
(5) SO2 (2分)
(6)AsO43-+H2O+2e-AsO33-+2OH- (2分)向Q加入Na3AsO3固体或加入碱(NaOH等)(1分)
35.(15分)(1) 正四面体形(1分) 1 (1分)
(2)N2O(1分) (1分) Fe3+ (1分)
(3)C<O<N (2分)
(4)1:4(2分)
(5)1s22s22p63s23p63d3或[Ar]3d3 (2分) [Cr(NH3)4(H2O)2]Cl3 (2分)
(6)TiO2 (2分)(2×80)/NA·abc·10-30 (2分)
36.(15分)
(1)-COOH (1分) (2)溴原子(1分)
(3)C3H5O2Br(2分) (4)CH2BrCH2COOH(2分)
(5)①消去反应、酯化反应(取代反应)(2分)
② nCH2(OH) CH2COOHHOH+(n-1)H2O(2分)
③(2分) ④ 0.01 (1分)
物理答案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C
B
B
B
C
BC
BC
ACD
22. (5分) (1)11.58-11.62(2分) (2)33.0-33.6(3分)
23. (10分)(1)6 7(或7 6) (2分) (2)1.00(2分) 1.20(2分)
(3)2.00(2分) 偏大(2分)
24. 解: (1)(3分)砝码对纸板的摩擦力(1分)
桌面对纸板的摩擦力 (1分)
又 解得 (1分)
(2) (5分)设砝码的加速度为,纸板的加速度为,
则 (1分)
(1分)
发生相对运动 (1分)
解得 即 (2分)
(3) (6分)纸板抽出前,砝码运动的距离 (1分)
纸板运动的距离(1分)
纸板抽出后,砝码在桌面上运动的距离 (1分)
由题意知 (1分)
代入数据得 . (2分)
25. 解析:(1)(6分)设B滑到曲面底部速度为v,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
得 (2分)
由于>u,B在传送带上开始做匀减速运动.
设B一直减速滑过传送带的速度为
由动能定理的 (2分)
解得v1=4 m/s
由于仍大于u,说明假设成立,即B与A碰前速度为4m/s (2分)
(2)(8分)设地一次碰后A的速度为,B的速度为,取向左为正方向,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和机械等守恒定律得:
(1分)
(1分)
解得 (2分)
上式表明B碰后以的速度向右反弹.滑上传送带后做在摩擦力的作用下减速,设向左减速的最大位移为,由动能定理得:
(1分)
解得 (1分)
因,在传送带的右端点处B的速度减为零,故B不能滑上右边曲面. (2分)
(3)(4分)B的速度减为零后,将在传送带的带动下向左匀加速,加速度与向右匀减速时相同,且由于小于传送带的速度u,故B向左返回到平台上时速度大小仍为.由于第二次碰撞仍为对心弹性碰撞,故由(2)中的关系可知碰后B仍然反弹,且碰后速度大小仍为B碰前的,即 (2分)
同理可推:B每次碰后都将被传送带带回与A发生下一次碰撞.则B与A碰撞n次后反弹,速度大小为. (2分)
3-3. (1)ABE (2)①4T ②5:4
①设初始时压强为p,
左侧气体满足:, 右侧气体满足:
解得:
②活塞导热达到平衡,
左侧气体满足:,
右侧气体满足:
平衡时,,解得
3-4. (1) BCE (2)①cm ②20 cm
解析 (1)光路图如图所示:
设折射角为r,折射光线交MN于P点,反射光线从玻璃砖射出后交MN于Q点,根据折射定律有n=,解得r=60°,由几何关系可得两个光斑P、Q之间的距离PQ=PA+AQ=Rtan 30°+Rtan 60°,解得PQ= cm;
(2)当入射角增大发生全反射时,屏MN上只剩一个光斑,此光斑Q′离A点最远时,恰好发生全反射,入射角等于临界角,即i=C,且sin C=,Q′A=,代入数据解得O′A=20 c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