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泸州市泸县四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理综生物试题
展开四川省泸县第四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理综-生物试题
1.下列有关生物膜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物膜不参与生命系统边界构建
B. 生物膜都具有选择透过性和流动性
C. 小分子物质都通过跨膜方式穿过生物膜
D. 细胞膜内表面有糖类和蛋白质结合形成的糖被
【答案】B
【解析】
A.细胞膜是生物膜,具有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的作用,A错误;
B.所有生物膜都具有选择透过性,但因为载体蛋白不同透过的成分不同,生物膜都具有流动性,这利于物质交换,B正确;
C.某些小分子的神经递质以胞吐形式非跨膜运输,C错误;
D.糖类和蛋白质结合形成的糖被分布在细胞膜外侧,D错误;
答案选B。
2.艾滋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12月1日为世界艾滋病日,宣传预防艾滋病刻不容缓。下列与艾滋病病原体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它用灭菌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培养
B. 它由衣壳、核酸等组成,属原核生物
C. 它主要攻击T细胞,导致人体免疫功能障碍
D. 它通过血液、体液、握手、蚊虫叮咬等传播
【答案】C
【解析】
A.艾滋病病原体HIV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只能用活细胞培养,不能直接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培养,A错误;
B.病毒由蛋白质衣壳和核酸等组成,没有细胞结构,不属于原核生物,也不属于真核生物,B错误;
C.艾滋病的病原体是HIV,其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人体免疫能力逐渐降低,最终丧失,C正确;
D.HIV的传播途径主要是血液、性接触、母婴三种途径,D错误;
答案选C。
[点睛:本题以艾滋病的病原体为背景,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1.艾滋病发病机理:HIV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2. 预防:不吸毒;洁身自好,不性滥交;不与爱滋病人共用文身、剃须刀等器具。
3.下列有关细胞的能量“通货”—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A. 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是生物界的共性
B. 细胞内放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合成相联系
C. ATP中的能量可以来源于光能、化学能,也可以转化为光能和化学能
D. 人体在剧烈运动中,细胞ATP的合成速率大于其分解速率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是关于ATP的问题,ATP是细胞的直接能源物质,是细胞的能量通货,细胞内放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合成相联系,细胞吸放能反应一般与ATP的水解相联系,ATP中的能量可以来源于光能、化学能,也可以转化为光能和化学能,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是生物界的共性,即使在剧烈运动中,细胞ATP的合成速率与分解速率大体相同。
【详解】A、ATP是细胞中的直接能源物质,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是生物界的共性,A正确;
B、是细胞的能量通货,细胞内放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合成相联系,细胞吸放能反应一般与ATP的水解相联系,B正确;
C、光合作用的光反应过程,光能可以转化成ATP中的活跃化学能,细胞呼吸过程中,有机物分解一部分能量转移到ATP中,大部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C正确;
D、人体在安静状态和剧烈运动中,细胞ATP的合成速率与其分解速率大体相同,D错误。
【点睛】ATP是细胞中的直接能源物质,但不是唯一的直接能源物质,光合作用的光反应过程,光能可以转化成ATP中的活跃化学能,细胞呼吸过程中,有机物分解一部分能量转移到ATP中,大部分能量以热量的形式散失,无论在剧烈运动还是安静状态下,细胞中ATP都保持在相对稳定状态。
4.下列关于DNA分子和染色体数目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有丝分裂间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因DNA复制而加倍
B. 有丝分裂后期细胞核中DNA分子数目因染色体着丝点分裂而加倍
C.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因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减半
D. 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细胞中染色体与DNA分子数目始终不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是关于细胞增殖的问题,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发生DNA和相关蛋白质的合成,同时完成了染色体复制,但是产生的姐妹染色单体由同一个着丝点连接,染色体数目不变,只有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才会加倍,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染色体数目减半,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一条染色体上两个DNA分子两者之比为1:2,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两者之比为1:1。
【详解】A、有丝分裂间期DNA复制,染色体复制,但是产生的姐妹染色单体由同一个着丝点连接,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不变,A错误;
B、有丝分裂后期细胞核中染色体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染色体数目加倍,但是DNA数目不变,B错误;
C、减数第一次分裂后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因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分到两个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C正确;
D、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染色体与DNA分子数目之比1:2,后期染色体与DNA分子数目之比1:1,D错误。
【点睛】在有丝分裂中,亲代DNA与子代DNA不变,具体是是先复制,数目加倍,但后来细胞分裂,DNA减半,所以有丝分裂DNA不变;在减数分裂中,DNA只复制一次,但细胞分裂两次,所以DNA减半。
5.某二倍体植株甲(不耐寒,基因型为Aa)经低温诱导处理后得到植株乙(耐寒),植株甲与植株乙杂交得到植株丙(不可育)。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低温诱导植株甲产生了耐寒性基因
B. 植株乙和植株丙属于两个新的物种
C. 植株乙细胞中的遗传物质是植株甲的二倍
D. 植株乙属于杂合子,植株丙细胞中含三个染色体组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是关于多倍体育种的问题,植株甲低温诱导后染色体数目加倍,得到植株乙,植株甲与植株乙杂交得到植株丙中含有一个甲的染色体组和二个乙的染色体组,细胞中同源染色体是三条而不育,要想可育,利用秋水仙素处理或者低温诱导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详解】A、低温诱导使植株染色体数目加倍,而不是产生耐寒基因,A错误;
B、植株乙是一个物种,植株丙高度不育,不是一个物种,而是属于一种生物,B错误;
C、植株甲是二倍体,植株乙是甲加倍后得到的,细胞中的染色体是植株甲的二倍,而遗传物质是DNA,不一定是甲的二倍,C错误;
D、植株甲的基因型为Aa,乙是甲加倍后得到的,基因型为AAaa,为杂合子,甲与乙杂交后的得到的丙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组,是三倍体,D正确。
【点睛】判断生物是否可育,不能只看染色体组的数目,主要看同源染色体的条数,同源染色体是偶数的,可育,同源染色体是奇数的不可育。
6.抗维生素D佝偻病属于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红绿色盲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苯丙酮尿症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21三体综合征属于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抗维生素D佝偻病男女患者的发病程度不完全相同
B. 女性色盲的父亲和儿子均患病的现象叫做交叉遗传
C. 在调查苯丙酮尿症的发病率时应选取患者家庭进行调查
D. 21三体综合征的成因是减数第一次分裂第21号染色体没有分离
【答案】A
【解析】
【分析】
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特点:在人群中男患者多于女患者,男性正常,母亲和女儿一定正常,女患者的儿子和父亲都是患者;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特点:女患者多于男患者,男性患病,女儿和母亲一定是患者,女性正常,父亲和儿子一定正常;常染色体遗传病的发病率与性别无关,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者的致病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患者的致病基因可能来自父方或母方,也可能来自父方和母方。
【详解】抗维生素D佝偻病属于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男女患者的发病程度不完全相同,A正确;
父亲带有致病基因,可随X染色体传给他们的女儿,不能传给儿子,女儿再把父亲传来的色盲基因传给她的儿子,这种现象称为交叉遗传,而女性色盲患者的两条X染色体均含色盲基因,传给儿子的色盲基因不一定是来自女性色盲患者的父亲的X染色体上的色盲基因,故女性色盲的父亲和儿子均患病的现象不叫交叉遗传,B错误;
在调查苯丙酮尿症的遗传方式时应选取患者家庭进行调查,调查发病率时应在人群中随机调查,C错误;
21三体综合征的成因是第21号染色体没有分离,可能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也可能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X染色体的显性遗传病、隐性遗传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隐性遗传病的特点以及21三体综合征的成因的理解和掌握,并应用相关知识进行推理、判断。
7.在光合作用中NADP+与NADPH可相互转化(图1)。为探究外界因素对植物绿叶中NADP+含量的影响,取某双子叶植物小圆叶片等量分为3组,进行以下实验:
组别 | 处理 |
甲组 | 25℃,光照1h→黑暗5min→重新光照 |
乙组 | 25℃,光照1h→黑暗5min→不再光照 |
丙组 | 42℃,光照1h→黑暗5min→重新光照 |
各组均黑暗处理5min后开始测定NADP+含量,结果如图2.回答下列问题:
(1)NADPH转化为NADP+的过程发生在叶绿体的_____中(填场所)。
(2)图2中_____(填“a与d”“d与e”或“c与f”)NADP+含量的差异,反映出高温(42℃)抑制该植物的暗反应。
(3)ab段NADP+含量下降的原因是黑暗处理初期暗反应积累了NADP+,重新光照时,_____。
(4)资料显示:抗霉素A能够影响该植物的光合作用,导致NADP+含量减少。请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补充实验加以验证(简要写出实验思路即可):_____。
【答案】 (1). 基质 (2). a与d (3). 重新光照时,光反应迅速将水分解,生成O2和NADPH,消耗NADP+,暗反应中C3还原消耗NADPH较少,导致NADP+含量显著下降 (4). 增设1组实验,加入抗霉素A,其他条件与甲组相同,测定NADP+含量,与甲组进行比较
【解析】
【分析】
光反应产生NADPH供给暗反应,暗反应产生NADP+供给光反应。
甲和乙的自变量是是否进行重新光照处理,甲和丙的自变量是温度不同,结合图2可知,丙组42℃处理组,NADP+含量少于25℃处理组,且甲、丙组在恢复光照后,NADP+均出现下降,随后均有所上升。乙组黑暗处理组,NADP+含量不发生变化。
【详解】(1)暗反应过程中C3还原需要消耗光反应产生的NADPH,故NADPH转化为NADP+发生在叶绿体的基质。
(2)由图2可以看出,在实验开始NADP+含量的初始值(a与d),在温度为42℃时较小,说明高温(42℃)抑制该植物的暗反应。
(3)由图2可知,由于重新光照时,光反应迅速将水分解,生成氧气和NADPH,消耗NADP+,暗反应中C3还原消耗NADPH较少,故ab段NADP+含量下降,。
(4)要验证抗霉素A能够影响该植物光合作用,导致NADP+含量减少,自变量是有无抗霉素A,甲乙丙组中都不含有抗霉素A,故增设一组实验,加入抗霉素A,其他条件与甲组相同,测定NADP+的含量,与甲组相比较。
【点睛】暗处理后,甲和丙组重新光照,可以再次进行光合作用,故NADP+含量会发生变化;乙组黑暗,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故NADP+含量不发生变化。
8.一个较稳定的生态系统主要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等功能。下图是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和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图甲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示意图,图乙示图甲中圆形框内生物的种间关系,图丙示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金字塔。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图甲所示的生态系统能进行基本的物质循环,至少需要的生物成分是___。
(2)图甲中,若①表示某生理过程,则应该是___________;若①一⑤表示含碳物质的量,则
可用数学表达式____ 解释“温室效应”的成因。
(3)图乙中的A突然骤减,一段时间后,D的数量将____________;若B与D可以根据对方留下的气味去猎捕或躲避,说明信息传递具有___的功能。
(4)若图丙中的“W”代表能量值,则Wl表示_____________,W2表示_____________;形成图丙“塔型”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
【答案】 (1). 生产者和分解者(1分) (2).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1分) (3). ① < ②+④+⑤(2分) (4). 增多(1分) (5). 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1分) (6). 生产者(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量(1分) (7). 热能(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1分) (8).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1分)
【解析】
(1)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至少需要生产者和分解者才能完成,无机环境中的物质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又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返回无机环境。
(2)图甲中①是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过程,应该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②、④、⑤分别表示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且三者产生的二氧化碳之和大于光合作用消耗的二氧化碳,所以会产生温室效应。
(3)已知图乙中的A突然骤减,则其食物绿色植物的数量会增加,而D可以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因此D的数量会增加;不同生物之间根据对方留下的气味去猎捕或躲避,说明信息传递具有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的功能。
(4)感觉太过相信,若W表示能量,则进入金字塔的W1是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出金字塔的W2是热能(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由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所以随着营养级的增加,能量越来越少。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9.下图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示意图,其中A、B、C表示三种不同的激素。回答下列问题:
(1)当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血液中C的含量增加,则机体的产热量会__________,此时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会_______。
(2)B由垂体细胞产生,但能够对甲状腺细胞起作用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若某患者误服了过量的B,则物质C的分泌量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3)若要验证B的生理作用,____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用去除甲状腺小鼠作为实验动物,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增加 (2). 上升 (3). 甲状腺细胞膜上有B的受体,B随血液循环到达甲状腺细胞时,与其细胞膜上的受体作用 (4). 不变 (5). B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多肽),口服时被消化道消化 (6). 不能 (7). 甲状腺细胞是B的靶细胞,因此,去除甲状腺不能验证B的生理作用
【解析】
【分析】
对题图进行分析可知,A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是促甲状腺激素,C是甲状腺激素。
【详解】(1)当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到体温调节中枢,使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分泌增加,最终导致甲状腺合成并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增加。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增加,使细胞代谢速率加快,增加机体的产热量。此时,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
(2)B是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细胞膜上有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随血液循环到达甲状腺细胞时,与甲状腺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使甲状腺细胞分泌甲状腺激素。由于促甲状腺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口服时会被消化道消化,不会使甲状腺细胞分泌甲状腺激素,因此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不变。
(3)甲状腺细胞是B促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因此,去除甲状腺不能验证B促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
【点睛】熟记甲状腺激素分级调节过程,准确判断图中字母代表的激素名称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0.果蝇的眼色受A、a和D、d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同时含有显性基因A和D的果蝇表现为紫眼,不含A基因的果蝇表现为白眼,其他类型均表现为红眼。将亲代紫眼雌果蝇与紫眼雄果蝇杂交,F1的表现型及比例如表。回答下列问题:
F1表现型 | 紫眼 | 红眼 | 白眼 |
雌蝇比例 | 3/4 | 1/4 | 0 |
雄蝇比例 | 3/8 | 1/8 | 1/2 |
(1)A、a和D、d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符合______定律。若不考虑基因突变,雄性果蝇体细胞中______(填“能”或“不能”)同时存在A、a这对基因,原因是______。
(2)若要通过一次杂交实验判断一只白眼雌果蝇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可选择表现型为______的雄果蝇与其杂交。若子代______,则该白眼雌果蝇为纯合子;若子代______,则该白眼雌果蝇为杂合子。
【答案】 (1). 自由组合 (2). 不能 (3). A、a这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雄性果蝇体内只含有一条X染色体,因而只能含有A或a一个基因 (4). 红眼 (5). 雌果蝇全为紫眼或全为红眼 (6). 雌果蝇中紫眼和红眼各占1/2
【解析】
【分析】
分析题意:当同时含有显性基因A和D时,表现为紫眼,当不含A基因时,均表现为白眼;其他类型表现为红眼,又因为子代雌果蝇没有白眼,说明A/a位于X染色体上,D/d位于常染色体上,亲本果蝇的基因型为DdXAXa、DdXAY。
【详解】(1)紫眼雌果蝇与紫眼雄果蝇杂交,F1中雌果蝇出现白眼,由题意:不含A基因的果蝇表现为白眼可知,F1中雌果蝇不含A基因,若A、a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F1中雄果蝇也应出现白眼,但实际上F1中雄果蝇中没有出现白眼,由此可知,A、a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进一步分析可知,D、d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故A、a和D、d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若不考虑基因突变,雄性果蝇体细胞中不能同时存在A、a这对基因,原因是A、a这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雄性果蝇体内只含有一条X染色体,因而只能含有A或a一个基因。
(2)若要通过一次杂交实验判断一只白眼雌果蝇(_ _XaXa)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可选择表现型为红眼的雄果蝇(bbXAY)与其杂交。若子代雌果蝇全为紫眼或全为红眼,则该白眼雌果蝇为纯合子;若子代雌果蝇中紫眼和红眼各占1/2,则该白眼雌果蝇为杂合子。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伴性遗传、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11.山葡萄又名野葡萄,是葡萄科落叶藤本。山葡萄喜生于针阔混交林缘及杂木林缘,在长白山海拔200-1300米间经常可见,主要分布于安图、抚松、长白等长白山区各县。山葡萄是酿造葡萄酒的原料,所酿的葡萄酒酒色深红艳丽,风味品质甚佳,是一种良好的饮料。
(1)快速大规模繁殖山葡萄可用____方法,此方法的关键两步是使离体的葡萄组织形成愈伤组织的过程称为植物细胞____;使愈伤组织重新形成根、芽等器官的过程叫____;培养过程,如果先使用生长素,后使用细胞分裂素,则____。
(2)利用上述方法对选取的外植体葡萄枝条消毒,先放入体积70%的____中消毒,再放入质量分数为0.1%的____中几分钟。
(3)酿酒利用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制作过程中,酵母菌先在____条件下大量繁殖,然后再进行酒精发酵,发酵时要控制的温度为_____。检测酒精的原理是:橙色的____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乙醇发化学反应,变成____色。
【答案】 (1). 植物组织培养(2分) (2). 脱分化 (2分) (3). 再分化(2分) (4). 有利于分裂但不分化(2分) (5). 酒精 (6). 氯化汞溶液 (2分) (7). 有氧 (8). 18—25℃ (9). 重铬酸钾 (10). 灰绿色
【解析】
(1)快速繁殖可以采用组织培养;离体植物组织或细胞形成愈伤组织过程为脱分化;愈伤组织形成根、芽等器官的过程为再分化;植物激素量和使用顺序都影响细胞的分化,先使用生长素,后使用细胞分裂素有利于分裂但不分化;
(2)70%的酒精常常用于消毒外植体,0.1%氯化汞也是消毒常用试剂;
(3)酵母菌一般在有氧条件下大量增殖,适合酵母菌培养的温度是18—25℃,检测酒精常用橙色的重铬酸钾,在酸性条件下呈现灰绿色。
【考点定位】植物组织培养、果酒的制作
【名师点睛】植物激素作用顺序和用量对细胞分化和分裂的影响
激素用法 | 作用 | |
作用顺序 | 先用生长素后用细胞分裂素 | 利用细胞分化 |
先用细胞分裂素后用生长素 | 细胞即分裂也分化 | |
同时使用 | 分化频率提高 | |
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用量比值 | 高 | 利用根分化,抑制芽的分化 |
低 | 利于芽的分化,抑制根的分化 | |
适中 | 促进愈伤组织的生长 |
12.人的血清白蛋白(HAS)在临床上需求量很大,目前通常将人的血清白蛋白基因转入奶牛细胞中,利用牛的乳腺细胞生产血清白蛋白,基本步骤如下:
Ⅰ.采集良种供体奶牛卵母细胞和精子,通过体外受精,形成受精卵;
Ⅱ.将人血清白蛋白基因导入奶牛受精卵,形成重组细胞;
Ⅲ.电脉冲刺激重组细胞,促使其形成早期胚胎;
Ⅳ.将胚胎移植到受体母牛的子宫中,最终发育成转基因小牛。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Ⅰ中,卵母细胞与精子结合过程中防止多精入卵的生理反应包括_____________ 。自然条件下,受精卵是在雌性动物的_________内完成的。
(2)步骤Ⅱ中,将人血清白蛋白基因导入牛受精卵最为有效的方法是___________ 。导入基因前,需要将血清白蛋白基因与奶牛乳腺蛋白基因的启动子等调控组件重组在一起,这一步骤称为___________。
(3)步骤Ⅲ中,进行动物早期胚胎的体外培养时,培养液中除了含有各种无机盐和有机盐、维生素、氨基酸、核苷酸等营养成分外,还需要添加_______ 和动物血清。一般情况下,通常在合成培养基中加入一定量的____________ ,防止杂菌污染。
(4)步骤Ⅳ中,应选择性别为_______的奶牛胚胎进行移植。
【答案】 (1). 透明带反应、卵细胞膜反应 (2). 输卵管 (3). 显微注射技术 (4). 构建基因表达载体 (5). 激素 (6). 抗生素 (7). 雌性
【解析】
【分析】
防止多精入卵的两道屏障依次是透明带反应、卵细胞膜反应;受精作用的场所是输卵管;基因工程的核心是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技术;早期培养时,培养液中含有各种无机盐和有机盐、维生素、氨基酸、核苷酸、激素和血清等物质。培养液中加入抗生素的作用是防止杂菌污染;乳腺生物反应器需要在乳汁中获得所需要的物质,需要选择雌性的胚胎。
【详解】(1)防止多精入卵的两道屏障是透明带反应和卵细胞膜反应。自然条件下,受精是在雌性动物的输卵管内完成的。
(2)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中,在导入目的基因之前,需要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即将血清白蛋白基因与奶牛乳腺蛋白基因的启动子等调控组件重组在一起。
(3)早期胚胎培养的培养液中除了各种无机盐、有机盐、维生素、氨基酸、核苷酸等营养成分外,还需要添加激素和血清等天然成分。一般情况下,通常在合成培养基中加入一定量的抗生素,其目的是防止污染。
(4)血清白蛋白要从乳汁中提取,只有雌性奶牛才能产生乳汁,因此胚胎移植时,必须选取雌性奶牛的胚胎进行移植。
【点睛】注意受精过程的变化顺序:顶体反应→穿越放射冠→穿越透明带(透明带反应)→卵细胞膜反应(卵黄膜封闭作用)→卵子完成减数第二次分裂并释放第二极体→雌雄原核的形成、核膜消失,雌、雄原核融合形成合子→第一次卵裂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