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4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2020全国卷高考压轴卷 语文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 2020山东省高考压轴卷 语文 试卷 9 次下载
- 2020全国卷Ⅲ高考压轴卷 语文 试卷 8 次下载
- 2020全国卷Ⅱ高考压轴卷 语文 试卷 10 次下载
- 2020全国卷Ⅰ高考压轴卷 语文 试卷 12 次下载
- 2020江苏省高考压轴卷 语文 试卷 9 次下载
2020北京市高考压轴卷 语文
展开
北京市高考压轴卷
语文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城市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生态系统,自其形成以来便持续遭受着来自外界以及自身的各种扰动。这些扰动不仅包括能源短缺、空气污染等社会问题,还包括洪涝、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以及疾病传播、交通或通讯系统瘫痪等重大人为灾难。这些扰动因素不仅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而且无法完全避免,严重制约着城市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
2002年,倡导地区可持续发展国际理事会(ICLEI)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全球峰会上将“韧性”的概念引入城市建设与防灾减灾领域,有关韧性城市(又译作“弹性城市”)的学术研究便应运而生。通常认为,韧性城市应该具备以下特点:做好应对、吸收、化解重大突发性风险的准备;有效减少灾害发生时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有效维持城市系统基本运转;快速恢复生产生活秩序。韧性城市理念主张以“预防﹣减缓﹣适应”的态度应对各种不确定性风险,强调接受挑战,最大程度地降低各种突发灾害对城市生活的影响。
比如,为提升城市应对雨洪的“水弹性”,我国部分城市自2014年开始进入“海绵城市”试点,即对城市排水和集水系统升级改造,铺设渗水路面,增加市区水景和绿地的面积,使城市像海绵一样具有良好的吸水能力,在下雨时能够渗水、蓄水、净水,同时又可实现蓄积雨洪的再利用。海绵城市建设仅仅是韧性城市建设的一部分,为了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还应当从更高层面的韧性城市理念出发,寻找应对城市各种突发风险的思路。
(取材于孙浩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建设韧性城市除了强化城市系统应对各种不确定性风险的自我调适能力,还应注重从突发灾害中汲取经验,增强学习能力,研制新的应对策略,提升变消极因素为积极机遇的转化能力。2012年10月,飓风“桑迪”袭击了美国,灾后重建工作组为受灾地区的韧性城市建设提出了69项建议,其中包括升级改造电网、重新规划燃料供应链、加强无线网络建设、提高防洪建筑标准等诸多方面。韧性城市建设,在提高城市安全水平和居民生活品质的同时,也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2013年,洛克菲洛基金会启动了“全球100韧性城市”项目。不过,由于每座城市在自然环境、社会结构、经济生活等方面差异显著,这就决定了很难为韧性城市的建设建立统一的发展模板。各城市应根据自身特点,从工程韧性、社会韧性、生态韧性、经济韧性等维度制定不同的韧性发展策略。
在日本,地震频发的神户市将逃生避险功能纳入街道和公园的工程建设,将水、电供应系统从大型中央化改为小型社区化,用以分散风险从而强化社区的工程韧性;还通过引入年轻人群、举行防灾演习等方式,提升社区居民自救互救能力,增强社会韧性。而位处中国西部干燥多风地区的银川市,则通过湖泊湿地保护、小微公园打造、城市绿化廊道建设,以及在城市周围大面积种植耐旱沙生植物用以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极大提升了城市自身的生态韧性。
(取材于梁宏飞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联合国减灾署于2012年发布了“让城市更具韧性十大指标体系”,其中包括维护、更新并向公众公开与提升抗灾能力相关的数据。比如某公园举办大型游园活动,主办单位可向城市数据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城市管理相关部门应整合公交地铁到站刷卡人数、公园电子门票刷卡人数、公园周边汽车停靠数量等大数据并进行云计算,然后在各大社交平台实时发布活动中心区域及周边区域人流动态轨迹和游客数量变化,为个人安全出行以及主办单位预判风险、保障活动顺利进行提供参考。建立城市信息交互机制,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可以为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生态过载、环境污染、疾病传播、经济结构局部失衡等风险提供数据支撑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以美国卡尔索普建模软件公司开发的一款“城市足迹”数据分析软件为例,输入“预测洪水风险”并确定研究区域,数据平台会迅速显示该区域的土地使用现状、人口数量、就业和住房面积等信息。然后单击运行风险和韧性分析的图标,系统就会自动生成该区域处于洪水风险的地块面积、住宅单元、易受灾人群及其就业岗位等数据。基于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构建规划模型、模拟相关场景并进行风险评估,能够为优化韧性城市规划方案提供重要参考。
2016年联合国公布的《新城市议程》提出,城市发展的愿景是“可以在韧性和永续的城市和人类社区定居、生产,提高所有人的生活质量并促进繁荣”。伴随着科技进步,信息通信技术在城市灾害防治、危机应对和应急管理中逐渐成为重要的技术支撑。完善城市综合管理数据库,增强信息和数据处理能力,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服务融合,提高韧性城市管理和服务体系的智能化,可以让城市生活更安全、更健康、更有活力。
(取材于周利敏等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城市突发扰动因素的一项是(3分)
A.供电系统严重受损 B.持续暴雨市区内涝
C.网络故障通讯中断 D.建桥修路车辆绕行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韧性城市”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由于重大突发风险无法完全避免因而有必要开展韧性城市研究。
B.有关韧性城市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建设与防灾减灾领域。
C.建设韧性城市的目的是消除各种突发灾害对于城市生活的影响。
D.提升城市吸水性和蓄积水再利用能力是韧性城市建设的一部分。
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韧性城市建设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韧性城市建设应从以往的突发灾害中汲取经验。
B.灾后韧性城市建设应当以增强经济韧性为中心。
C.地震频发城市应注重提升工程韧性和社会韧性。
D.干旱多风沙的城市应注重提升自身的生态韧性。
4.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大型活动主办单位应整合大数据实时发布人流轨迹和人流量,保障活动安全进行。
B.建立城市信息交互机制,可为城市应对多种风险提供数据支撑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C.通过大数据分析软件模拟相关场景并进行风险评估,可以优化韧性城市规划方案。
D.韧性城市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促进经济繁荣,也符合联合国发布的城市发展愿景。
5.围绕“韧性城市建设”,以上三则材料中的例子从不同角度出发,各有什么侧重?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6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1题。
公默先生传
宋 王向
公议先生刚直任气,好议论,取当世是非辨明。游梁、宋间,不得意。去居颍,其徒从者百人。居二年,与其徒谋,又去颍。弟子任意对曰:“先生无复念去也,弟子从先生久矣,亦各厌行役。先生舍颍为居庐,少有生计。主人公贤,遇先生不浅薄,今又去之,弟子未见先生止处也。先生岂薄颍邪?”
公议先生曰:“来,吾语尔!吾行年三十,立节循名,被服①先王,究穷六经。顽钝晚成,所得无几。校其所见,未为完人。岂敢自忘,冀用于世?予所厌苦,正谓不容。予行世间,波混流同。予誉不至,予毁日隆。《诗》不云乎,‘谗人罔极’。主人明恕,故未见疑。谗一日效,我终颠危。智者利身,远害全德,不如亟行,以适异国。”
语已,任意对曰:“先生无言也。意辈弟子尝窃论先生乐取怨憎,为人所难,不知不乐也。今定不乐,先生知所以取之乎?先生聪明才能,过人远甚,而刺口论世事,立是立非,其间不容毫发。又以公议名,此人之怨府也。先生忧之是也,其去未是。意有三事为先生计,先生幸听意,不必行;不听,先生虽去绝海,未见先生安也。”
公议先生强舌不语,下视任意,目不转。移时,卒问任意,对曰:“人之肺肝,安得可视。闻善于彼,阳誉阴非,反背复憎,诋笑纵横。得其细过,声张口播,缘饰②百端,得败行破。自然是人,贱彼善我。意策之三,此为最上者也。先生能用之乎?”公议先生曰:“不能,尔试言其次者。”对曰:“捐弃骨肉,佯狂而去,令世人不复顾忌。此策之次者,先生能用之乎?”公议先生曰:“不能,尔试言其又次者。”对曰:“先生之行己③,世人所不逮也!曾未得称高世,而诋诃锋起,几不得与妄庸人伍者,良以口祸也。先生能不好议而好默,是非不及口而心存焉,何疾于不容?此策之最下者也,先生能用之乎?”公议先生喟然叹曰:“吁,吾为尔用下策也。”
任意乃大笑,顾其徒曰:“宜吾先生之病于世也。吾三策之,卒取其下者矣。”弟子阳思曰:“今日非任意,先生不可得留。”与其徒谢意,更因意请去公议为公默先生。
(取材于《宋史》,有删节)
注:①被服:承受,蒙受。②缘饰:文饰。③行己:立身行事。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立节循名 循:按照,依照
B.先生幸听意 幸:幸而
C.良以口祸也 良:的确
D.宜吾先生之病于世也 宜:因此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其徒从者百人 卒取其下者矣
B.来,吾语尔 尔试言其次者
C.冀用于世 何疾于不容
D.不如亟行,以适异国 又以公议名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生舍颍为居庐:先生在颍建筑房子居住
B.主人明恕,故未见疑:主人明察宽恕,所以没有猜疑我
C.今定不乐,先生知所以取之乎:今天平定了不高兴的心情,先生就知道原因了吧
D.是非不及口而心存焉:口不谈是非,只是心里知道
9.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公议先生为人刚毅正直,喜欢议论时人时事,先后在梁、宋间游历,但始终不得意。
B.公议先生深受注重节操、循名责实思想的影响,秉承先王教诲,深入地研究儒家经义。
C.公议先生聪明而富有才智,是非分明而又乐取人怨,常人难以至此,获得弟子们赞誉。
D.公议先生自认不是完人,对得到进用已不抱期望,其实这是他对现实有很清醒的认识。
10.结合全文,请你说说“公议先生”改称为“公默先生”的理由。(6分)
11.阅读下面《论语》中的选文,回答问题。(6分)
【甲】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①必闻,在家②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论语·颜渊》)
【乙】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论语·里仁》)
注释:①邦:诸侯国。②家:大夫封地。
(1)孔子认为什么是“达”,什么是“闻”。
(2)孔子认为士不达之时,该如何做呢?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25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14题。
雨晴至江渡
柳宗元
江雨初晴思远步,日西独向愚溪【1】渡。
渡头水落村径成,撩乱浮槎【2】在高树。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注释:【1】愚溪:柳宗元出于被贬逐的愤激,自称为“愚”,并把居地永州冉溪改名为“愚溪”。【2】浮槎(chá):水中浮木。
12.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柳诗首句点题,为下文具体描写所见的江渡景象做铺垫。
B.柳诗末句,写洪水落后,浮槎高挂,一片萧条冷落景象。
C.韦诗末句“舟自横”是说雨后无人撑船,无法渡过涧口。
D.两首诗同写傍晚渡口,一写水落,一写潮涨,各有寄托。
13.“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两句,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下列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3分)
A.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B.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虞世南《蝉》)
C.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贾岛《题李凝幽居》)
D.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
14.贺裳《载酒园诗话》说“韦真有旷达之怀,柳终带排遣之意。”结合两首诗的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15.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8分)
①杜甫《春夜喜雨》颈联“__________,__________”对比鲜明,“黑”与“明”映衬,云厚雨足,给人美感。
②《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有认为自己能治理小国,使百姓富足,但他又用“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自己还不能以礼乐教化百姓。
③韩愈《师说》中“士大夫之族”用“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_________,_________”等言辞作不愿“相师”的借口,可见当时恢复从师风尚之难。
④写作时,你要论证居安思危的重要性,可以引用两句古诗文名句,如“________,_________。”
16.《红楼梦》第63回中,大观园里群芳夜宴,湘云抽到一支花签,题着“只恐夜深花睡去”,黛玉因而笑言,将“夜深”二字改“石凉”两个字倒好,黛玉为什么要这样说?从中可以看出湘云怎样的形象特点?(5分)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依赖一条邮路
①上世纪80年代初,我在自以为获得专业创作的最佳境地时,决定回归乡下祖居的老家,以求得一个耳目清静的环境,而不是陶渊明式的避世隐居。我在这里可以坐下来潜心阅读世界名著,可以平心静气回嚼20年乡村生活,形成新的作品。我几乎本能地关注着生活,尤其是乡村世界的变化,自然少不得一份报纸。能否每天看到当日的地方报纸,成为一个小小的却也揪心的问题。
②我祖居的村子虽然距西安不过50华里,却是一个被地理环境限制着的“死角”。回到这样环境的老屋里,我首先想到如何能读到当天的报纸。得知这里的邮递员仍旧是我熟悉的那位姓史的乡党,便找到他商量,把我所订的报纸投送到他每天必经的村子的我的一位亲戚家,由我走读上中学的儿子放晚学时顺便捎回来。这样,每天傍晚,我停歇工作的时候,坐在祖居的小院里,借着尚未暗淡的天光,打开《参考消息》,看世界的这个和那个角落又发生了什么值得关注的大事和趣闻;还有贴近我生活的《西安晚报》,既有国家大事,更有城市和乡村的新鲜事。我曾在该报上读到一位农村女人首创家庭养鸡场的新闻报道,竟然兴奋不已,随之便搭乘汽车追到西安西边的户县进行采访,先写了一篇报告文学发表在《西安晚报》,后又演绎成8万字的中篇小说《四妹子》,这是我写农村体制改革最用心也最得意的一部小说。
③每有或长或短的小说或散文写成,或者要投寄一封信,我便骑自行车赶到4公里远的邮政代办点。代办点设在军校大门内右侧的一间小平房里,只有一位代办员。我把自行车停在路边,便拿出要寄的稿件或信件走到办理窗口前,看着那张熟悉面孔的眼神里显示出“你来了”的意象,等着我先开口。如果是寄信,我便会说要几张邮票;如果是寄稿件,便把封好的信递给他,让他在桌旁的磅秤上称一下重量,然后用算盘算出邮资。我用他摆在窗台上的糊贴好邮票,再把装着文稿的信封给他。他砸上有“挂号”字样的邮戳,仍然不说话,眉宇和眼神里显示出“办妥了”的意象,我也不多嘴,点点头便告辞了。
④我至今依然记得那张面孔,以及那脸上的表情。那张面孔,脸色微黄偏白,很洁净;眼睛不大也不小,永远是一种平和的神色;鼻梁不高不细,端正而庄重。他完全专注于案头的工作,多余一句客套话也不说,更不会有东拉西扯的闲话乃至废话了。有一次交办完邮件离开窗口时突然想到,他是只和我短言少语呢,还是对所有人都如此这般?我便侧立在一旁观望。见一位穿戴整齐的军校女学员走到窗口,手里拿着一个包裹送进窗口,然后看见他从窗口接过去,认真地检查,称重,算资,整个过程只听见一两句关于邮资的简短对话。一位同样年轻的男军人走到窗口,和那位女军人的过程如出一辙。接着看到一位穿戴不凡的中年女人,从衣着打扮和太过自信的走路姿势,看得出来这是一个傲慢的人。她走到窗口,却不邮寄任何东西,只听她嗓门很响亮地向窗口内询问,却听不到窗口里他的声音。约略可以听得出来,她给远方老家的邮件,怎么还没收到?需要多少日子才能到?不会丢吧?从她离开窗口时的表情判断,她自己得到肯定的、可以放心的答复了,咣当响着的皮鞋敲击水泥路面的声音也是欢愉的。原来这人就是不爱说话。
⑤记得有一次例外,在我往信封上抹糊的时候,他却主动开口了:“你前日在报上登了一篇文章?”我颇为惊讶,他竟关注我的写作了。他接着又说了一句:“昨日回局里参加学习,我听大家说的。”他没说邮局里的人如何说我这篇小说。
⑥在我蜗居乡下祖屋写作的10年里,每有或长或短的小说写成,我便骑上自行车,骑过坑坑洼洼的砂石公路,在送到代办点的这4公里路途中,充满着一种跃着的心情,砂石公路上坑坑洼洼致成的连续性颠簸,不仅破坏不了我的好心情,反倒激发着蹈跃的连续性。乃至赶到熟悉的窗口前,和那张熟悉的脸孔面对面时,领会到那眼神里又现出“你又来了”的意象,我也不说一句客套话,只把邮件送进窗口……我已记不清10年间经他的手寄出过多少文稿和信件,从来没有丢失过。在上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这位代办员便成为我实现和外部世界沟通的最可靠的桥梁。
⑦新的世纪刚刚到来,我又回到离别了七八年之久的屋院,一个人住了两年,这是一种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找不到的最踏实也最美好的感觉。写作的欲望潮起时,便在那间小书屋里铺开稿纸。每有文章写成,依旧踏上轻便自如的自行车和大半生走得最多也最熟悉的家乡路,赶到4公里外的代办点,依旧是那间门口墙上挂着绿色邮箱的平房,依旧是开着下层窗户的窗口,依旧坐着那位微黄偏白面孔的代办员,变化的仅仅是他的头顶出现了白发。他在看见我的一瞬,眉眼里现出一缕不易觉察的诧异神色,问:“你不是进城了吗?”我答:“我又回来了。”之后再无话。我交寄了信件,点点头便告辞了。我至今不会使用轻便快捷的电子文稿的传递方法,还依赖于原始的邮寄手写稿件的途径。
⑧重回乡下祖居屋院的第二年,我骑上自行车赶到代办点的窗口前,交办完要邮寄的稿件窗口里的他让我等一下,对我说:“麻烦你办点事。”依旧是谦谦地微笑着,语气平静地告诉我,他很快要退休了。我不觉一愣,看不出这张呈现着中年人气色的脸,已经年上花甲了。心头微微一震,顿生眷眷之情了。他告诉我,孩子知道他认识我,便买了我的两本书,让他再见我的时候给书上签名。我自然应诺,用自己的钢笔,在那两本书上签下了我的名字。这应该是我最用心最认真的签名之一。他连着说了两句感谢的话。我为认识和不认识的朋友和读者不知签过多少万册书了,却不敢接受他的感谢。我和他握手告别,他竟破例走出门来,在我准备推起自行车的时候,我又握住了他的手,有点不忍松开。
(取材于陈忠实的同名散文)
17.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成为一个小小的却也揪心的问题 揪心:焦虑,令人悲痛
B.显示出“你来了”的意象 意象:表情达意的神态
C.和那位女军人的过程如出一辙 如出一辙:比喻两件事情非常相似
D.顿生眷眷之情了 眷眷之情:难舍、留恋的情感
1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②段作者写自己获得新闻素材后“追”到户县采访,得以写出成功的作品,体现了作家对生活的深入关注。
B.第⑥段写公路上“连续性的颠簸”不断激发着作者内心的蹦跃之情,这突显其去邮寄新作品时内心激动不已。
C.第⑦段连用四个“依旧”,层层铺写,强调了作者对过去生活的熟悉亲切之感,和回归乡村后的踏实欣喜之情。
D.第⑧段写作者“不敢”接受感谢,表现了他的平和谦逊;写握手时“不忍”松开,表现了对代办员的感激与不舍。
19.文章题目“依赖一条邮路”有哪些含义?请结合全文,加以解释。(6分)
20.这篇散文朴实醇厚,语淡情浓。有人说,作品的风格就是作品中人物的性格,请结合文中代办员这个人物,谈谈你对这一说法的理解。(6分)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5分。
21.语言基础运用。(5分)
很多人认为葡萄上的白霜是农药残留的痕迹,所以在吃葡萄前, ① 。
当然,也有很多人坚信这些白霜不过是些葡萄糖。其实,这种白霜既不是农药,也不是葡萄糖,而是葡萄表皮上的蜡质。 ② ,主要是为了防止水分的蒸发,同时还能抵御病菌的侵染,是葡萄自己生产的“安全农药”。它的成分主要是一种叫齐墩果酸的物质,这种物质可以占到白霜总重的60%一70%。除此之外,白霜中还含有一些醇类、酯类物质。这些物质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不溶于水。不过,这些白霜洗不掉也没有关系。因为, ③ ,甚至还对保护肝脏和抗病毒有帮助。
(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这些物质”指代对象的解说,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些醇类、酯类物质 B.蜡质和齐墩果酸
C.齐墩果酸和一些醇类、酯类物质 D.白霜和一些醇类、酯类物质
(2)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分)
22.微写作(10分)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50字左右。
(1)分餐制的一种主要形式是就餐者使用公筷、公勺等公用餐具分取菜点,再用各自餐具进食。请你写一份倡议书,倡导你的家人、亲戚或朋友树立分餐意识,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要求:语言简明得体,有号召力。
(2)小说中人物的内心独白,对表现人物性格或揭示小说主题往往会起到很好的作用。请从《呐喊》《边城》《老人与海》《红岩》《平凡的世界》等作品中选取一个场景,描述一个人物的内心独白。要求:符合原著内容,想象合理。
(3)年初,84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率队赶往武汉,再战防疫前线,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请你以“钟爷爷,我想对您说”为开头,写一段抒情文字(可写诗歌)。要求:感情真挚,富有文采。
23.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1)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
201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前举行了盛大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和群众游行。70年的意义不是岁月的流逝,而是蜕变和发展。中国已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是历史巨变的参与者、推动者和见证者。
请你展开想象,以“我看祖国七十年”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有细节,有描写。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
文化意义上的“认同”,是指“认为跟自己有共同之处而感到亲切”。真诚而又深沉的文化认同,能够真正打动人心,催人奋进……
请以“文化认同”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北京市高考压轴卷
语文参考答案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1.D【解析】1.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项,“建桥修路车辆绕行”是有计划的行动,不属于题干中表述的“城市突发扰动因素”。根据文本“城市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生态系统,自其形成以来便持续遭受着来自外界以及自身的各种扰动。这些扰动不仅包括能源短缺、空气污染等社会问题,还包括洪涝、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以及疾病传播、交通或通讯系统瘫痪等重大人为灾难”可知,“建桥修路车辆绕行”不属于题干中表述的“城市突发扰动因素”。故选D。
2.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C项,“消除各种突发灾害对于城市生活的影响”表述错误,根据原文“韧性城市理念主张以“预防﹣减缓﹣适应”的态度应对各种不确定性风险,强调接受挑战,最大程度地降低各种突发灾害对城市生活的影响”可知,原文是“最大程度地降低各种突发灾害对城市生活的影响”,题干曲解文意,表述错误。故选C。
3.B【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B项,“以增强经济韧性为中心”表述错误,根据文本“灾后重建工作组为受灾地区的韧性城市建设提出了69项建议,其中包括升级改造电网、重新规划燃料供应链、加强无线网络建设、提高防洪建筑标准等诸多方面”可知,灾后韧性城市建设并没有说“以增强经济韧性为中心”。故选B。
4.A【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A项,“实时发布”表述错误,根据文本“主办单位可向城市数据管理部……然后在各大社交平台实时发布活动中心区域及周边区域人流动态轨迹和游客数量变化”可知,题干曲解文意,表述错误。故选A。
5.①材料一,从解决困扰城市雨洪内涝建设海绵城市的角度,侧重说明应当从韧性城市理念出发寻找应对城市突发风险的思路。②材料二,从不同国家的城市韧性规划和建设的角度,侧重指出每个城市应根据自身特点制定适合自己的韧性城市建设策略。③材料三,从大数据在灾害防治、危机应对和应急管理中发挥作用的角度,侧重表明信息技术可以为韧性城市建设提供支持。【思路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结合“为提升城市应对雨……增加市区水景和绿地的面积,使城市像海绵一样具有良好的吸水能力,在下雨时能够渗水、蓄水、净水,同时又可实现蓄积雨洪的再利用。海绵城市建设仅仅是韧性城市……面的韧性城市理念出发,寻找应对城市各种突发风险的思路”可知,材料一从解决困扰城市雨洪内涝建设海绵城市的角度,侧重说明应当从韧性城市理念出发寻找应对城市突发风险的思路。结合“建设韧性城市除了强化城市系统应对各种不确定性风险的自我调适能力,还应注重从突发灾害中汲取经验,增强学习能力,研制新的应对策略,提升变消极因素为积极机遇的转化能力”可知,材料二从不同国家的城市韧性规划和建设的角度,侧重指出每个城市应根据自身特点制定适合自己的韧性城市建设策略。结合“伴随着科技进步,信息通信技术在城市灾害防治、危机应对和应急管理中逐渐成为重要的技术支撑。完善城市综合管理数据库,增强信息和数据处理能力,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服务融合,提高韧性城市管理和服务体系的智能化,可以让城市生活更安全、更健康、更有活力”可知,材料三从大数据在灾害防治、危机应对和应急管理中发挥作用的角度,侧重表明信息技术可以为韧性城市建设提供支持。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6.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D项,“宜”在这里是“应该”的意思。译文“我们先生在世上不得志是很自然的”。故选D。
7.B【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掌握能力。A项,第一个“其”,代词,他的;第二个“其”,代词,那,那个。B项,“尔”均是代词,你。C项,第一个“于”,介词,在;第二个“于”,介词,对,对于。D项,第一个“以”连词,表目的,而;第二个“以”,介词,用。故选B。
8.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C项,“定”在这里是副词“必定”,选项中却解释为了动词“平定”;“取”是动词,选项中没有解释出来。译文“现在确实不快乐,先生您知道怎么会这样吗?”故选C。
9.C【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C项,“乐取人怨”“获得弟子们赞誉”不正确,从原文第三段“先生无言也。意辈弟子尝窃论先生乐取怨憎,为人所难,不知不乐也”可知,“乐取人怨”是开始弟子们的误解;从“先生忧之是也,其去未是。意有三事为先生计,先生幸听意,不必行;不听,先生虽去绝海,未见先生安也”可知弟子们并没有赞誉他。故选C。
10.①公议先生因刚毅正直,好议论,而不被世人所容。②听从任意劝告而无奈改变,由“公议”变为“公默”。③因常遭人毁谤,为避害而寻求自保。【思路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本题要求“说说‘公议先生’改称为‘公默先生’的理由”,这就要求考生从文章中总结先生的性格特点,然后结合弟子任意的建议总结答案。从第1段“公议先生刚直任气,好议论,取当世是非辨明。游梁、宋间,不得意”可知,公议先生因刚毅正直,好议论,而不被世人所容;从第2段“智者利身,远害全德,不如亟行,以适异国”可知,先生因常遭人毁谤,为避害而寻求自保;从原文第4段先生与任意的对话可知,先生听从任意劝告而无奈改变,由“公议”变为“公默”。
附:参考译文
公议先生性情刚直,爱意气用事。他喜好议论,拿来当代的是非进行明辨。他曾在梁、宋之间游历而不得意,于是离开那里到了颍,跟他一起去的门徒有一百人。过了二年,他与门徒商量,又要离开颍。弟子任意对他说:“先生不要再想着离开了,弟子们跟随先生已经很久了,大家都对行程感到了厌倦。先生您在颍建造房屋居住,略微有了些生计。这里的主人贤德,待先生不薄,现在您又要离开,弟子我看不到先生的归所。先生难道瞧不起颍么?”
公议先生说:“来,我告诉你!我已经三十岁了,树立节操,循名责实,承受先王的教导,深入、透彻地研究六经。我性情愚钝,很晚才有所成,收获无几。考察自己的表现,算不上个完人。我哪里敢忘记自己,希望在当世得到进用?我所厌倦悲苦的,正是不容于世。我在世间居处,随波逐流,混迹流俗。对我的称誉没有来到,对我的毁谤却日盛一日。《诗经》上不是说吗,‘谗害别人的人没有穷尽’。这里的主人明察宽恕,所以没有猜疑我。谗言一旦奏效,我就要遭到危险。聪明的人要利于自身,远离祸害,保全德性,所以我不如赶快走,去往他乡。”
公议先生说完,任意说道:“先生不要说了。我们几个弟子曾经私下议论先生乐取人怨,是常人难做到的,不知道您并不高兴这样。现在确实不快乐,先生您知道怎么会这样吗?先生您的聪明才智,要远远地超过别人,而您多言评论世事,分辨是非,容不得有一点含糊。您又以公议命名,这是人兴怨所在。先生您对此感到担忧是可以的,但是要离开却不对。任意我用三件事来为先生谋划,先生如果幸而能够听取,就不必走;如果不听,那么您即使去到绝远之海,也找不到一个安身之处。”
公议先生舌头僵硬说不出话,他向下看着任意,目不转睛。过了一会儿,他终于向任意询问,任意回答说:“人的心肝,怎么可以看得见。听到别人的好话,表面上奉承,暗地里非议,转过身又变成憎恨,对别人肆意地诋毁、讥笑。抓住别人的一点小错误,就到处传扬,还要千方百计地进行点缀,致使别人身败名裂。自然这样的人,就能作践别人而抬高自己。任意的三策之中,此为最上策。先生能采纳吗?”公议先生说道:“不能,你再试着说说第二策。”任意回答说:“抛弃亲生骨肉,佯狂而去,使世人不再顾忌。这是第二策,先生能采纳吗?”公议先生说:“不能,你再试着说说第三策。”任意回答说:“先生的立身处世,如此为世人所远远不及,却未能获称高世之名,而是诋斥四起,几乎不能与庸愚之人为伍,这的确是口祸所致。先生如果能不好议论而好沉默,口不谈是非,只是心里知道,那么又何恨不容于世呢?这是最下策,先生能采纳吗?”公议先生叹了一口气说道:“唉,我采纳你的下策。”
任意于是大笑,对其他弟子说:“我们先生在世上不得志是很自然的。我为他谋划了三种策略,他最后却采纳了下策。”弟子阳思说道:“今天要不是任意,先生就挽留不住了。”与其他弟子一同向任意致谢,又通过任意请求将公议改为公默先生。
11.(1)达,是品德正直,爱好礼义,还能察言观色,谦恭待人。闻,是外表有仁的样子,行为上却常常违背,自己还以仁人自居,从不反省。(2)谋求安身立命的本领,追求自己能有值得他人尊敬的知识。
【思路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理解重点词语及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孔子认为什么是‘达’,什么是‘闻’”,需要结合文言材料内容分析概括。结合“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分析,“达”的本质是“诚”,是指品德高尚,“达人”则是通情达理、睿智练达的人。孔子认为“闻”的本质是“伪”,特指的是那些徒有虚名、沽名钓誉,甚至不惜“色取仁而行违”,欺世盗名之辈。而孔子区分“闻人”与“达人”,告诉子张若能做到“达”,那么必定能够实现“闻”;但是如果一味追求“闻”,就为伪饰做作,成为沽名钓誉的小人。
(2)本题主要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孔子认为士不达之时,该如何做呢”,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孔子对子张的教导,从文中答问来看,子张显然是把“闻”和“达”搞混了。孔子进行了详细论述,认真区分了二者之间的区别,帮助子张端正观念。我们应该认识到,好名声固然重要,但“名声”只是实际行动的附属品。如果一个人真的有道德,他获得了名誉,接受了奖赏,那我们说这是实至名归;如果他没有道德,只有名声,那这名声就是徒有虚名,追求虚名就会有损美德。“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孔子并非不想专成名成家,并非不想身居要职,而是希望他的学生必须首先立足于自身的学问、修养、才能的培养,具备足以附:参考译文:
子张问:“士要怎么样才可说是通达了?”孔子说:“你所说的通达是什么呢?”子张回答说:“在诸侯的国家一定有名声,在大夫的封地一定有名声。”孔子说:“这是有名声,不是通达。通达的人,本质正直而喜爱道义,体会别人的话语,观察别人的脸色,时常想到对别人谦让。这样的人在诸侯的国家一定通达,在大夫的封地也一定通达。”
孔子说:“不怕没有官位,就怕自己没有学到赖以站得住脚的东西。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知道求自己成为有真才实学值得为人们知道的人。”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25分。
12.C【解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C项,“雨后无人撑船,无法渡过涧口”错误,“野渡无人舟自横”句意为:荒野渡口无人,只有一只小船悠闲地横在水面。韦诗中写渡口的小舟,在水面任意地、不定向的浮荡、漂游,表现出诗人的随意自适、怡然自得。故选C。
13.B【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B项,“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句意为: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续不断地鸣叫声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垂緌”运用比喻修辞;“垂緌饮清露”是视觉,“流响”是听觉描写,本句是视听结合,不是动静结合。故选B。
14.柳诗写久雨初晴,诗人独自一人到江边来散步,看到漂浮的木筏散乱,有的高挂在树的枝头。表达了诗人久雨蛰居、远谪漂泊的孤独、郁闷、苦痛,作者同情百姓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感叹自己空有经国济世的抱负,却又无法施展的愤激心情。韦诗写暮春景物,诗人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幽草,深树,自横的渡口小舟,透出境界的幽冷,表露了作者闲适恬淡的心境。莺啼婉啭,野渡舟横,以动写静,打破了沉寂和悠闲,写出了诗人随缘自适、怡然自得的开朗和豁达。
【思路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雨晴至江渡》写于唐宪宗元和二年,柳宗元被贬永州,前两句写自己在雨后放晴的一天傍晚远步江边渡口时的心情;结尾两句写江边渡口雨停水退后的景象。久雨初晴,诗人迫不及待地独自一人到江边来走一走,放松放松自已被压抑的心情,却看到一派散乱荒凉之景。结合这首诗写作背景和诗中意象,可以看出,表达了诗人久雨蛰居、远谪漂泊的孤独、郁闷、苦痛,作者同情百姓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感叹自己空有经国济世的抱负,却又无法施展的愤激心情。《滁州西涧》写于作者任滁州剌史期间。首二句写春景、爱幽草而轻黄鹂,以喻乐守节,而嫉高媚;后二句写带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全诗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忧伤之情怀。幽草、黄莺、树阴、小舟,幽静冷清,表露了作者闲适恬淡的心境,写出了诗人随缘自适、怡然自得的开朗和豁达。
15(1)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2)如其礼乐,以俟君子;(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关键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野径、俱、俟、位卑、近谀。
16.原因:白天的时候,宝玉、宝琴、岫烟、平儿同一天生日。众姐妹备酒席行酒令。湘云被罚酒多喝了几杯。不久,丫头来报,湘云醉卧在园中的一个石凳上。形象:浪漫不羁(不拘小节,随性皆可),娇憨可爱。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识记名著阅读的能力。本题,黛玉为湘云解签,因白天的时候,宝玉、宝琴岫烟、平儿同一天生日。众姐妹备酒席行酒令。湘云被罚酒多喝了几杯。不久,丫头来报,湘云醉卧在园中的一个石凳上。黛玉因而笑言,将“夜深”二字改“石凉”。 从这件小事中可以看出湘云是一个浪漫不羁(不拘小节,随性皆可)、娇憨可爱的女孩。由此可确定得出答案。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17.A【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能力。这道题考查的是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A项,“揪心”在文中主要指的是我在农村因看不到报纸而产生的焦虑、担忧,“令人悲痛”则情感太过,不符语境。故选A。
18.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D项,“作者‘不敢’接受感谢,表现了他的平和谦逊”不准确,正是因为小邮递员作者才能够读到报纸写出作品、寄出作品和信,对于作者而言,小邮递员对他的帮助要大的多,所以他“不敢”接受感谢,承受不起,而不是为了表现作者的“平和谦逊”。故选D。
19.①作者回到乡村生活,通过邮递订阅报纸,关注时代变化,获取写作素材。②作者通过邮政代办点,邮寄稿件、信件,与外部世界实现沟通。③在邮寄的过程中,作者认识、了解了代办员,对他充满信任、感激之情。④作者对自己曾经的生活和传统生活方式的珍惜和留恋。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标题的含义。本题为理解概括题的综合题,需结合文章内容,答出表层,深层,情感三个部分,“依赖一条邮路”,结合“这样,每天傍晚,我停歇工作的时候,坐在祖居的小院里,借着尚未暗淡的天光,打开《参考消息》,看世界的这个和那个角落又发生了什么值得关注的大事和趣闻;还有贴近我生活的《西安晚报》……这是我写农村体制改革最用心也最得意的一部小说”,可见“邮路”表意指的是在我蜗居乡下写作时,我向外界寄出完成的作品或信件都需要骑着自行车赶到4公里远的邮政代办点,完成邮寄,以及通过邮递订阅报纸,获得写作素材;深意,结合“我已记不清10年间经他的手寄出过多少文稿和信件,从来没有丢失过。在上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这位代办员便成为我实现和外部世界沟通的最可靠的桥梁”,可见“邮路”是认真负责的邮局代办员使作者实现和外部沟通的桥梁,表达了作者对一直以来承担我信件邮寄工作的代办员的感激和信任;最后情感注意上位,结合“上世纪80年代初,我在自以为获得专业创作的最佳境地时,决定回归乡下祖居的老家,以求得一个耳目清静的环境,而不是陶渊明式的避世隐居”“新的世纪刚刚到来,我又回到离别了七八年之久的屋院,一个人住了两年,这是一种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找不到的最踏实也最美好的感觉”,可见“邮路”在文中的上位概念应该是传统生活方式,表达了作者的珍惜和留恋。
20.①文中“代办员”这个人物形象,平和沉稳、谦逊有礼;待人平等;认真敬业、情感真挚。他不爱说话,但办事牢靠,经他寄出的信件从未丢失过;②本文叙事近乎直叙,用语平常,没有过多雕饰,情感深厚真挚,与“代办员”的性格协调一致;③由此可见,作品风格和人物性格要和谐统一,作品风格有利于表现人物性格,人物性格也促进文章风格的形成。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与鉴赏作品的风格。首先要解读文章风格“朴实淳厚,语淡情浓”的含义,即在朴实的写人叙事中富有韵味,平淡朴素的语言,叙述中饱含深情,用语平常,情感深厚真挚;体现在人物形象上,指的是文中小邮递员表面上的“平和”“寡言少语”,却是一个对工作认真,待人富有情谊的人,结合具体事例,给出人物形象的词汇,最后答出两者之间的关系,人物与文章风格协调一致,且相辅相成。
比如“那张面孔,脸色微黄偏白,很洁净;眼睛不大也不小,永远是一种平和的神色;鼻梁不高不细,端正而庄重。他完全专注于案头的工作,多余一句客套话也不说,更不会有东拉西扯的闲话乃至废话了”“约略可以听得出来,她给远方老家的邮件,怎么还没收到?需要多少日子才能到?不会丢吧?从她离开窗口时的表情判断,她自己得到肯定的、可以放心的答复了”“我已记不清10年间经他的手寄出过多少文稿和信件,从来没有丢失过”“交办完要邮寄的稿件窗口里的他让我等一下,对我说:‘麻烦你办点事。’依旧是谦谦地微笑着,语气平静地告诉我,他很快要退休了”,根据这些描写可以看出文中“代办员”这个人物形象,平和沉稳、谦逊有礼;待人平等;认真敬业、情感真挚。他不爱说话,但办事牢靠,经他寄出的信件从未丢失过。这是人物形象。
再看叙述风格,“回到这样环境的老屋里,我首先想到如何能读到当天的报纸。得知这里的邮递员仍旧是我熟悉的那位姓史的乡党,便找到他商量,把我所订的报纸投送到他每天必经的村子的我的一位亲戚家,由我走读上中学的儿子放晚学时顺便捎回来”“我为认识和不认识的朋友和读者不知签过多少万册书了,却不敢接受他的感谢。我和他握手告别,他竟破例走出门来,在我准备推起自行车的时候,我又握住了他的手,有点不忍松开”等,可以看出本文叙事近乎直叙,用语平常,没有过多雕饰,情感深厚真挚,与“代办员”的性格协调一致。
由此可见,人物与文章风格协调一致,且相辅相成。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5分。
21.(1)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指代词语的含义的能力。前文内容主要在论述白霜中的成分,由文中提到的“它的成分主要是一种叫齐墩果酸的物质”,可知“齐墩果酸”为答案之一;同时前文又提到了“白霜中还含有一些醇类、酯类物质”,因此可知选择C项。故选C。
(2)①总是想努力把这层白霜洗掉;②表皮上的这层蜡质;③它不仅不会危害健康。【思路分析】本题考查情境补写能力。第一处所在段落是阐述人们之前对待葡萄上白霜的误区,既然认为它是农药或有害物质,那吃葡萄前肯定会将它洗掉;第二处由后文可知是在讲解“蜡质”的作用,第二句需要强调“蜡质”;第三处是对全文内容的总结,根据后文“甚至”的关联词,可推知前句内容为“它不仅不会危害健康”。
22.微写作(10分)
(1)【答案】示例:
“分餐制”倡议书
各位亲朋好友:
举止非小事、一勺一筷见文明。为做好复工复产及防控工作,切断餐桌引起的疾病传播,倡导健康、卫生、文明的用餐方式,用“小餐桌”带动大文明,使用公筷公勺展示文明、卫生的良好用餐氛围与形象,我发出倡议:
家庭用餐鼓励分餐制、公勺公筷制。在家用餐尽量采用分餐制,或者实行一菜一筷、一汤一勺,养成用餐夹菜用公筷,取食汤品用公勺,餐饮具消毒不能少的良好意识和习惯。
在外用餐倡导分餐制、公勺公筷制。在酒店、餐馆、单位食堂、学校食堂等公共场所用餐时,自觉使用公勺公筷、双勺双筷制,具备条件的提倡分餐。
使用公勺公筷,倡导文明风尚。希望大家积极配合,公筷礼仪做起来,疾病不再从口入。
【思路分析】本题要求写的是“分餐制”倡议书。倡议书,作为日常应用写作中的一种常用文体,是为倡议、发起某项活动而写的号召性的公开提议性的专用书信,考生写作时要注意格式要求。内容上,首先写明倡议书的背景原因和目的,如“分餐制”倡议书是在提倡用餐健康、卫生、文明背景下,目的是切断餐桌引起的疾病传播;然后写明倡议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如具体什么用餐环境,倡导使用公筷、公勺等;结尾要表示倡议者的决心和希望或者写出某种建议。
(2)《边城》中的翠翠“梦中听歌”:是谁在那边唱的歌?好像在一声声呼唤我的名字,又软又缠绵,我的灵魂仿佛脱离了身体,无拘无束的在天空中飞扬,伴着那一声声的呢喃,我想要找出呼唤我的人,却只找到几株开得茂盛的、肥大的虎耳草。不知为什么心脏快速的跳动起来,好像下一秒就要冲破胸膛,脸热的仿佛被太阳烤过一样,抑制不住的冲动,令我想要把那肥大的虎耳草送给远方的那个人,他的脸隐藏在阳光当中,可我却能清晰的听到他心中的呼唤,一切都是那么的美丽、虚幻。【思路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要求就名著阅读中的人物,写出人物的内心独白,内心独白就是让人物心灵说话,也就是人物的心理描写。本题要求写的是小说中人物的内心独白,考生应该对相关作品有具体而深入的了解,包括人物性格特点、人物关系、作品主题等,尤其要注意具体情节中的情境,人物的内心独白要符合具体情境的特点,才能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更好的服务于人物塑造。《呐喊》中的狂人、《边城》中的翠翠、《老人与海》中的桑迪亚哥、《红岩》中的江姐、《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安、孙少平兄弟都可以作为写作对象,写作的关键是选择和处理好具体情境,借助场景特点,尤其是环境特点,加入适当的想象,才能更好的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3)示例:感谢您耄耋之年,临危受命,不顾安危,奔赴抗疫一线,家国情怀永远是您最厚重的底色。病毒无情人有情,我们无疑是幸运的,正是因为有您和像您一样“不论生死,不计报酬”的医护人员,替我们默默守护,才有了我们的和平与安宁。孤山屹立不倒,目光所至,皆为天下苍生!我愿以您为榜样,用知识缝制铠甲,用实力锻造利剑,在不远的将来,披甲上阵,守护静好岁月!感谢有您,惟愿山河无恙!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能力。题目要求以“钟爷爷,我想对您说”为开头续写,写作的对象是钟南山爷爷,称呼、语气要得体,考生需要准确了解和运用钟南山的事迹、品质;写作内容,可以表达对钟爷爷的感激之情、崇敬之情,也可以表达以钟爷爷为榜样,努力学习,将来勇担重任、回报祖国的情怀;表达方式以抒情为主,要融入真我,挖掘感动点,力争写出感情真挚、富有文采的文字。
23.作文(50分)
(1)【审题】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材料讲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巨大变化,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在祖国七十年的征程中,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是历史巨变的参与者、推动者和见证者。题目要求以“我看祖国七十年”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考生可以写祖国七十年以来的巨大变化,也可以写人们为建设祖国怎样努力和奉献,写作时要抒发真情实感,言之有物。
立意:
1.祖国发生巨变;
2.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3.我为祖国做贡献;
4.珍惜现在,不忘过往。
(2)【审题】本题主要考查写作能力。本题属于材料作文,且规定了作文的题目。解答此类作文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关键句等来分析把握材料内容,确定最佳立意角度。本材料的核心词语是“文化认同”,文化认同,尤其是对外来文化价值的认同,足以瓦解一国的政治制度,一民族的凝聚力;反之,本国人民对自身文化的强烈认同,既是该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精神力量,又是使民族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作为民族的认同和国家的认同的重要基础的文化认同、价值认同不仅没有失去意义,而且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最重要的“软实力”。由此我们可以确定立意。
参考立意:
1、因和而贵,因不同而精彩;
2、和而不同,方乃大同;
3、互相尊重,和谐共处;
4、保持独特个性,各有其美。
语文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城市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生态系统,自其形成以来便持续遭受着来自外界以及自身的各种扰动。这些扰动不仅包括能源短缺、空气污染等社会问题,还包括洪涝、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以及疾病传播、交通或通讯系统瘫痪等重大人为灾难。这些扰动因素不仅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而且无法完全避免,严重制约着城市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
2002年,倡导地区可持续发展国际理事会(ICLEI)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全球峰会上将“韧性”的概念引入城市建设与防灾减灾领域,有关韧性城市(又译作“弹性城市”)的学术研究便应运而生。通常认为,韧性城市应该具备以下特点:做好应对、吸收、化解重大突发性风险的准备;有效减少灾害发生时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有效维持城市系统基本运转;快速恢复生产生活秩序。韧性城市理念主张以“预防﹣减缓﹣适应”的态度应对各种不确定性风险,强调接受挑战,最大程度地降低各种突发灾害对城市生活的影响。
比如,为提升城市应对雨洪的“水弹性”,我国部分城市自2014年开始进入“海绵城市”试点,即对城市排水和集水系统升级改造,铺设渗水路面,增加市区水景和绿地的面积,使城市像海绵一样具有良好的吸水能力,在下雨时能够渗水、蓄水、净水,同时又可实现蓄积雨洪的再利用。海绵城市建设仅仅是韧性城市建设的一部分,为了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还应当从更高层面的韧性城市理念出发,寻找应对城市各种突发风险的思路。
(取材于孙浩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建设韧性城市除了强化城市系统应对各种不确定性风险的自我调适能力,还应注重从突发灾害中汲取经验,增强学习能力,研制新的应对策略,提升变消极因素为积极机遇的转化能力。2012年10月,飓风“桑迪”袭击了美国,灾后重建工作组为受灾地区的韧性城市建设提出了69项建议,其中包括升级改造电网、重新规划燃料供应链、加强无线网络建设、提高防洪建筑标准等诸多方面。韧性城市建设,在提高城市安全水平和居民生活品质的同时,也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2013年,洛克菲洛基金会启动了“全球100韧性城市”项目。不过,由于每座城市在自然环境、社会结构、经济生活等方面差异显著,这就决定了很难为韧性城市的建设建立统一的发展模板。各城市应根据自身特点,从工程韧性、社会韧性、生态韧性、经济韧性等维度制定不同的韧性发展策略。
在日本,地震频发的神户市将逃生避险功能纳入街道和公园的工程建设,将水、电供应系统从大型中央化改为小型社区化,用以分散风险从而强化社区的工程韧性;还通过引入年轻人群、举行防灾演习等方式,提升社区居民自救互救能力,增强社会韧性。而位处中国西部干燥多风地区的银川市,则通过湖泊湿地保护、小微公园打造、城市绿化廊道建设,以及在城市周围大面积种植耐旱沙生植物用以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极大提升了城市自身的生态韧性。
(取材于梁宏飞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联合国减灾署于2012年发布了“让城市更具韧性十大指标体系”,其中包括维护、更新并向公众公开与提升抗灾能力相关的数据。比如某公园举办大型游园活动,主办单位可向城市数据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城市管理相关部门应整合公交地铁到站刷卡人数、公园电子门票刷卡人数、公园周边汽车停靠数量等大数据并进行云计算,然后在各大社交平台实时发布活动中心区域及周边区域人流动态轨迹和游客数量变化,为个人安全出行以及主办单位预判风险、保障活动顺利进行提供参考。建立城市信息交互机制,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可以为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生态过载、环境污染、疾病传播、经济结构局部失衡等风险提供数据支撑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以美国卡尔索普建模软件公司开发的一款“城市足迹”数据分析软件为例,输入“预测洪水风险”并确定研究区域,数据平台会迅速显示该区域的土地使用现状、人口数量、就业和住房面积等信息。然后单击运行风险和韧性分析的图标,系统就会自动生成该区域处于洪水风险的地块面积、住宅单元、易受灾人群及其就业岗位等数据。基于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构建规划模型、模拟相关场景并进行风险评估,能够为优化韧性城市规划方案提供重要参考。
2016年联合国公布的《新城市议程》提出,城市发展的愿景是“可以在韧性和永续的城市和人类社区定居、生产,提高所有人的生活质量并促进繁荣”。伴随着科技进步,信息通信技术在城市灾害防治、危机应对和应急管理中逐渐成为重要的技术支撑。完善城市综合管理数据库,增强信息和数据处理能力,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服务融合,提高韧性城市管理和服务体系的智能化,可以让城市生活更安全、更健康、更有活力。
(取材于周利敏等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城市突发扰动因素的一项是(3分)
A.供电系统严重受损 B.持续暴雨市区内涝
C.网络故障通讯中断 D.建桥修路车辆绕行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韧性城市”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由于重大突发风险无法完全避免因而有必要开展韧性城市研究。
B.有关韧性城市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建设与防灾减灾领域。
C.建设韧性城市的目的是消除各种突发灾害对于城市生活的影响。
D.提升城市吸水性和蓄积水再利用能力是韧性城市建设的一部分。
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韧性城市建设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韧性城市建设应从以往的突发灾害中汲取经验。
B.灾后韧性城市建设应当以增强经济韧性为中心。
C.地震频发城市应注重提升工程韧性和社会韧性。
D.干旱多风沙的城市应注重提升自身的生态韧性。
4.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大型活动主办单位应整合大数据实时发布人流轨迹和人流量,保障活动安全进行。
B.建立城市信息交互机制,可为城市应对多种风险提供数据支撑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C.通过大数据分析软件模拟相关场景并进行风险评估,可以优化韧性城市规划方案。
D.韧性城市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促进经济繁荣,也符合联合国发布的城市发展愿景。
5.围绕“韧性城市建设”,以上三则材料中的例子从不同角度出发,各有什么侧重?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6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1题。
公默先生传
宋 王向
公议先生刚直任气,好议论,取当世是非辨明。游梁、宋间,不得意。去居颍,其徒从者百人。居二年,与其徒谋,又去颍。弟子任意对曰:“先生无复念去也,弟子从先生久矣,亦各厌行役。先生舍颍为居庐,少有生计。主人公贤,遇先生不浅薄,今又去之,弟子未见先生止处也。先生岂薄颍邪?”
公议先生曰:“来,吾语尔!吾行年三十,立节循名,被服①先王,究穷六经。顽钝晚成,所得无几。校其所见,未为完人。岂敢自忘,冀用于世?予所厌苦,正谓不容。予行世间,波混流同。予誉不至,予毁日隆。《诗》不云乎,‘谗人罔极’。主人明恕,故未见疑。谗一日效,我终颠危。智者利身,远害全德,不如亟行,以适异国。”
语已,任意对曰:“先生无言也。意辈弟子尝窃论先生乐取怨憎,为人所难,不知不乐也。今定不乐,先生知所以取之乎?先生聪明才能,过人远甚,而刺口论世事,立是立非,其间不容毫发。又以公议名,此人之怨府也。先生忧之是也,其去未是。意有三事为先生计,先生幸听意,不必行;不听,先生虽去绝海,未见先生安也。”
公议先生强舌不语,下视任意,目不转。移时,卒问任意,对曰:“人之肺肝,安得可视。闻善于彼,阳誉阴非,反背复憎,诋笑纵横。得其细过,声张口播,缘饰②百端,得败行破。自然是人,贱彼善我。意策之三,此为最上者也。先生能用之乎?”公议先生曰:“不能,尔试言其次者。”对曰:“捐弃骨肉,佯狂而去,令世人不复顾忌。此策之次者,先生能用之乎?”公议先生曰:“不能,尔试言其又次者。”对曰:“先生之行己③,世人所不逮也!曾未得称高世,而诋诃锋起,几不得与妄庸人伍者,良以口祸也。先生能不好议而好默,是非不及口而心存焉,何疾于不容?此策之最下者也,先生能用之乎?”公议先生喟然叹曰:“吁,吾为尔用下策也。”
任意乃大笑,顾其徒曰:“宜吾先生之病于世也。吾三策之,卒取其下者矣。”弟子阳思曰:“今日非任意,先生不可得留。”与其徒谢意,更因意请去公议为公默先生。
(取材于《宋史》,有删节)
注:①被服:承受,蒙受。②缘饰:文饰。③行己:立身行事。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立节循名 循:按照,依照
B.先生幸听意 幸:幸而
C.良以口祸也 良:的确
D.宜吾先生之病于世也 宜:因此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其徒从者百人 卒取其下者矣
B.来,吾语尔 尔试言其次者
C.冀用于世 何疾于不容
D.不如亟行,以适异国 又以公议名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生舍颍为居庐:先生在颍建筑房子居住
B.主人明恕,故未见疑:主人明察宽恕,所以没有猜疑我
C.今定不乐,先生知所以取之乎:今天平定了不高兴的心情,先生就知道原因了吧
D.是非不及口而心存焉:口不谈是非,只是心里知道
9.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公议先生为人刚毅正直,喜欢议论时人时事,先后在梁、宋间游历,但始终不得意。
B.公议先生深受注重节操、循名责实思想的影响,秉承先王教诲,深入地研究儒家经义。
C.公议先生聪明而富有才智,是非分明而又乐取人怨,常人难以至此,获得弟子们赞誉。
D.公议先生自认不是完人,对得到进用已不抱期望,其实这是他对现实有很清醒的认识。
10.结合全文,请你说说“公议先生”改称为“公默先生”的理由。(6分)
11.阅读下面《论语》中的选文,回答问题。(6分)
【甲】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①必闻,在家②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论语·颜渊》)
【乙】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论语·里仁》)
注释:①邦:诸侯国。②家:大夫封地。
(1)孔子认为什么是“达”,什么是“闻”。
(2)孔子认为士不达之时,该如何做呢?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25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14题。
雨晴至江渡
柳宗元
江雨初晴思远步,日西独向愚溪【1】渡。
渡头水落村径成,撩乱浮槎【2】在高树。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注释:【1】愚溪:柳宗元出于被贬逐的愤激,自称为“愚”,并把居地永州冉溪改名为“愚溪”。【2】浮槎(chá):水中浮木。
12.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柳诗首句点题,为下文具体描写所见的江渡景象做铺垫。
B.柳诗末句,写洪水落后,浮槎高挂,一片萧条冷落景象。
C.韦诗末句“舟自横”是说雨后无人撑船,无法渡过涧口。
D.两首诗同写傍晚渡口,一写水落,一写潮涨,各有寄托。
13.“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两句,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下列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3分)
A.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B.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虞世南《蝉》)
C.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贾岛《题李凝幽居》)
D.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
14.贺裳《载酒园诗话》说“韦真有旷达之怀,柳终带排遣之意。”结合两首诗的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15.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8分)
①杜甫《春夜喜雨》颈联“__________,__________”对比鲜明,“黑”与“明”映衬,云厚雨足,给人美感。
②《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有认为自己能治理小国,使百姓富足,但他又用“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自己还不能以礼乐教化百姓。
③韩愈《师说》中“士大夫之族”用“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_________,_________”等言辞作不愿“相师”的借口,可见当时恢复从师风尚之难。
④写作时,你要论证居安思危的重要性,可以引用两句古诗文名句,如“________,_________。”
16.《红楼梦》第63回中,大观园里群芳夜宴,湘云抽到一支花签,题着“只恐夜深花睡去”,黛玉因而笑言,将“夜深”二字改“石凉”两个字倒好,黛玉为什么要这样说?从中可以看出湘云怎样的形象特点?(5分)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依赖一条邮路
①上世纪80年代初,我在自以为获得专业创作的最佳境地时,决定回归乡下祖居的老家,以求得一个耳目清静的环境,而不是陶渊明式的避世隐居。我在这里可以坐下来潜心阅读世界名著,可以平心静气回嚼20年乡村生活,形成新的作品。我几乎本能地关注着生活,尤其是乡村世界的变化,自然少不得一份报纸。能否每天看到当日的地方报纸,成为一个小小的却也揪心的问题。
②我祖居的村子虽然距西安不过50华里,却是一个被地理环境限制着的“死角”。回到这样环境的老屋里,我首先想到如何能读到当天的报纸。得知这里的邮递员仍旧是我熟悉的那位姓史的乡党,便找到他商量,把我所订的报纸投送到他每天必经的村子的我的一位亲戚家,由我走读上中学的儿子放晚学时顺便捎回来。这样,每天傍晚,我停歇工作的时候,坐在祖居的小院里,借着尚未暗淡的天光,打开《参考消息》,看世界的这个和那个角落又发生了什么值得关注的大事和趣闻;还有贴近我生活的《西安晚报》,既有国家大事,更有城市和乡村的新鲜事。我曾在该报上读到一位农村女人首创家庭养鸡场的新闻报道,竟然兴奋不已,随之便搭乘汽车追到西安西边的户县进行采访,先写了一篇报告文学发表在《西安晚报》,后又演绎成8万字的中篇小说《四妹子》,这是我写农村体制改革最用心也最得意的一部小说。
③每有或长或短的小说或散文写成,或者要投寄一封信,我便骑自行车赶到4公里远的邮政代办点。代办点设在军校大门内右侧的一间小平房里,只有一位代办员。我把自行车停在路边,便拿出要寄的稿件或信件走到办理窗口前,看着那张熟悉面孔的眼神里显示出“你来了”的意象,等着我先开口。如果是寄信,我便会说要几张邮票;如果是寄稿件,便把封好的信递给他,让他在桌旁的磅秤上称一下重量,然后用算盘算出邮资。我用他摆在窗台上的糊贴好邮票,再把装着文稿的信封给他。他砸上有“挂号”字样的邮戳,仍然不说话,眉宇和眼神里显示出“办妥了”的意象,我也不多嘴,点点头便告辞了。
④我至今依然记得那张面孔,以及那脸上的表情。那张面孔,脸色微黄偏白,很洁净;眼睛不大也不小,永远是一种平和的神色;鼻梁不高不细,端正而庄重。他完全专注于案头的工作,多余一句客套话也不说,更不会有东拉西扯的闲话乃至废话了。有一次交办完邮件离开窗口时突然想到,他是只和我短言少语呢,还是对所有人都如此这般?我便侧立在一旁观望。见一位穿戴整齐的军校女学员走到窗口,手里拿着一个包裹送进窗口,然后看见他从窗口接过去,认真地检查,称重,算资,整个过程只听见一两句关于邮资的简短对话。一位同样年轻的男军人走到窗口,和那位女军人的过程如出一辙。接着看到一位穿戴不凡的中年女人,从衣着打扮和太过自信的走路姿势,看得出来这是一个傲慢的人。她走到窗口,却不邮寄任何东西,只听她嗓门很响亮地向窗口内询问,却听不到窗口里他的声音。约略可以听得出来,她给远方老家的邮件,怎么还没收到?需要多少日子才能到?不会丢吧?从她离开窗口时的表情判断,她自己得到肯定的、可以放心的答复了,咣当响着的皮鞋敲击水泥路面的声音也是欢愉的。原来这人就是不爱说话。
⑤记得有一次例外,在我往信封上抹糊的时候,他却主动开口了:“你前日在报上登了一篇文章?”我颇为惊讶,他竟关注我的写作了。他接着又说了一句:“昨日回局里参加学习,我听大家说的。”他没说邮局里的人如何说我这篇小说。
⑥在我蜗居乡下祖屋写作的10年里,每有或长或短的小说写成,我便骑上自行车,骑过坑坑洼洼的砂石公路,在送到代办点的这4公里路途中,充满着一种跃着的心情,砂石公路上坑坑洼洼致成的连续性颠簸,不仅破坏不了我的好心情,反倒激发着蹈跃的连续性。乃至赶到熟悉的窗口前,和那张熟悉的脸孔面对面时,领会到那眼神里又现出“你又来了”的意象,我也不说一句客套话,只把邮件送进窗口……我已记不清10年间经他的手寄出过多少文稿和信件,从来没有丢失过。在上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这位代办员便成为我实现和外部世界沟通的最可靠的桥梁。
⑦新的世纪刚刚到来,我又回到离别了七八年之久的屋院,一个人住了两年,这是一种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找不到的最踏实也最美好的感觉。写作的欲望潮起时,便在那间小书屋里铺开稿纸。每有文章写成,依旧踏上轻便自如的自行车和大半生走得最多也最熟悉的家乡路,赶到4公里外的代办点,依旧是那间门口墙上挂着绿色邮箱的平房,依旧是开着下层窗户的窗口,依旧坐着那位微黄偏白面孔的代办员,变化的仅仅是他的头顶出现了白发。他在看见我的一瞬,眉眼里现出一缕不易觉察的诧异神色,问:“你不是进城了吗?”我答:“我又回来了。”之后再无话。我交寄了信件,点点头便告辞了。我至今不会使用轻便快捷的电子文稿的传递方法,还依赖于原始的邮寄手写稿件的途径。
⑧重回乡下祖居屋院的第二年,我骑上自行车赶到代办点的窗口前,交办完要邮寄的稿件窗口里的他让我等一下,对我说:“麻烦你办点事。”依旧是谦谦地微笑着,语气平静地告诉我,他很快要退休了。我不觉一愣,看不出这张呈现着中年人气色的脸,已经年上花甲了。心头微微一震,顿生眷眷之情了。他告诉我,孩子知道他认识我,便买了我的两本书,让他再见我的时候给书上签名。我自然应诺,用自己的钢笔,在那两本书上签下了我的名字。这应该是我最用心最认真的签名之一。他连着说了两句感谢的话。我为认识和不认识的朋友和读者不知签过多少万册书了,却不敢接受他的感谢。我和他握手告别,他竟破例走出门来,在我准备推起自行车的时候,我又握住了他的手,有点不忍松开。
(取材于陈忠实的同名散文)
17.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成为一个小小的却也揪心的问题 揪心:焦虑,令人悲痛
B.显示出“你来了”的意象 意象:表情达意的神态
C.和那位女军人的过程如出一辙 如出一辙:比喻两件事情非常相似
D.顿生眷眷之情了 眷眷之情:难舍、留恋的情感
1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②段作者写自己获得新闻素材后“追”到户县采访,得以写出成功的作品,体现了作家对生活的深入关注。
B.第⑥段写公路上“连续性的颠簸”不断激发着作者内心的蹦跃之情,这突显其去邮寄新作品时内心激动不已。
C.第⑦段连用四个“依旧”,层层铺写,强调了作者对过去生活的熟悉亲切之感,和回归乡村后的踏实欣喜之情。
D.第⑧段写作者“不敢”接受感谢,表现了他的平和谦逊;写握手时“不忍”松开,表现了对代办员的感激与不舍。
19.文章题目“依赖一条邮路”有哪些含义?请结合全文,加以解释。(6分)
20.这篇散文朴实醇厚,语淡情浓。有人说,作品的风格就是作品中人物的性格,请结合文中代办员这个人物,谈谈你对这一说法的理解。(6分)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5分。
21.语言基础运用。(5分)
很多人认为葡萄上的白霜是农药残留的痕迹,所以在吃葡萄前, ① 。
当然,也有很多人坚信这些白霜不过是些葡萄糖。其实,这种白霜既不是农药,也不是葡萄糖,而是葡萄表皮上的蜡质。 ② ,主要是为了防止水分的蒸发,同时还能抵御病菌的侵染,是葡萄自己生产的“安全农药”。它的成分主要是一种叫齐墩果酸的物质,这种物质可以占到白霜总重的60%一70%。除此之外,白霜中还含有一些醇类、酯类物质。这些物质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不溶于水。不过,这些白霜洗不掉也没有关系。因为, ③ ,甚至还对保护肝脏和抗病毒有帮助。
(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这些物质”指代对象的解说,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些醇类、酯类物质 B.蜡质和齐墩果酸
C.齐墩果酸和一些醇类、酯类物质 D.白霜和一些醇类、酯类物质
(2)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分)
22.微写作(10分)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50字左右。
(1)分餐制的一种主要形式是就餐者使用公筷、公勺等公用餐具分取菜点,再用各自餐具进食。请你写一份倡议书,倡导你的家人、亲戚或朋友树立分餐意识,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要求:语言简明得体,有号召力。
(2)小说中人物的内心独白,对表现人物性格或揭示小说主题往往会起到很好的作用。请从《呐喊》《边城》《老人与海》《红岩》《平凡的世界》等作品中选取一个场景,描述一个人物的内心独白。要求:符合原著内容,想象合理。
(3)年初,84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率队赶往武汉,再战防疫前线,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请你以“钟爷爷,我想对您说”为开头,写一段抒情文字(可写诗歌)。要求:感情真挚,富有文采。
23.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1)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
201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前举行了盛大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和群众游行。70年的意义不是岁月的流逝,而是蜕变和发展。中国已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是历史巨变的参与者、推动者和见证者。
请你展开想象,以“我看祖国七十年”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有细节,有描写。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
文化意义上的“认同”,是指“认为跟自己有共同之处而感到亲切”。真诚而又深沉的文化认同,能够真正打动人心,催人奋进……
请以“文化认同”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北京市高考压轴卷
语文参考答案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1.D【解析】1.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项,“建桥修路车辆绕行”是有计划的行动,不属于题干中表述的“城市突发扰动因素”。根据文本“城市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生态系统,自其形成以来便持续遭受着来自外界以及自身的各种扰动。这些扰动不仅包括能源短缺、空气污染等社会问题,还包括洪涝、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以及疾病传播、交通或通讯系统瘫痪等重大人为灾难”可知,“建桥修路车辆绕行”不属于题干中表述的“城市突发扰动因素”。故选D。
2.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C项,“消除各种突发灾害对于城市生活的影响”表述错误,根据原文“韧性城市理念主张以“预防﹣减缓﹣适应”的态度应对各种不确定性风险,强调接受挑战,最大程度地降低各种突发灾害对城市生活的影响”可知,原文是“最大程度地降低各种突发灾害对城市生活的影响”,题干曲解文意,表述错误。故选C。
3.B【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B项,“以增强经济韧性为中心”表述错误,根据文本“灾后重建工作组为受灾地区的韧性城市建设提出了69项建议,其中包括升级改造电网、重新规划燃料供应链、加强无线网络建设、提高防洪建筑标准等诸多方面”可知,灾后韧性城市建设并没有说“以增强经济韧性为中心”。故选B。
4.A【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A项,“实时发布”表述错误,根据文本“主办单位可向城市数据管理部……然后在各大社交平台实时发布活动中心区域及周边区域人流动态轨迹和游客数量变化”可知,题干曲解文意,表述错误。故选A。
5.①材料一,从解决困扰城市雨洪内涝建设海绵城市的角度,侧重说明应当从韧性城市理念出发寻找应对城市突发风险的思路。②材料二,从不同国家的城市韧性规划和建设的角度,侧重指出每个城市应根据自身特点制定适合自己的韧性城市建设策略。③材料三,从大数据在灾害防治、危机应对和应急管理中发挥作用的角度,侧重表明信息技术可以为韧性城市建设提供支持。【思路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结合“为提升城市应对雨……增加市区水景和绿地的面积,使城市像海绵一样具有良好的吸水能力,在下雨时能够渗水、蓄水、净水,同时又可实现蓄积雨洪的再利用。海绵城市建设仅仅是韧性城市……面的韧性城市理念出发,寻找应对城市各种突发风险的思路”可知,材料一从解决困扰城市雨洪内涝建设海绵城市的角度,侧重说明应当从韧性城市理念出发寻找应对城市突发风险的思路。结合“建设韧性城市除了强化城市系统应对各种不确定性风险的自我调适能力,还应注重从突发灾害中汲取经验,增强学习能力,研制新的应对策略,提升变消极因素为积极机遇的转化能力”可知,材料二从不同国家的城市韧性规划和建设的角度,侧重指出每个城市应根据自身特点制定适合自己的韧性城市建设策略。结合“伴随着科技进步,信息通信技术在城市灾害防治、危机应对和应急管理中逐渐成为重要的技术支撑。完善城市综合管理数据库,增强信息和数据处理能力,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服务融合,提高韧性城市管理和服务体系的智能化,可以让城市生活更安全、更健康、更有活力”可知,材料三从大数据在灾害防治、危机应对和应急管理中发挥作用的角度,侧重表明信息技术可以为韧性城市建设提供支持。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6.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D项,“宜”在这里是“应该”的意思。译文“我们先生在世上不得志是很自然的”。故选D。
7.B【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掌握能力。A项,第一个“其”,代词,他的;第二个“其”,代词,那,那个。B项,“尔”均是代词,你。C项,第一个“于”,介词,在;第二个“于”,介词,对,对于。D项,第一个“以”连词,表目的,而;第二个“以”,介词,用。故选B。
8.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C项,“定”在这里是副词“必定”,选项中却解释为了动词“平定”;“取”是动词,选项中没有解释出来。译文“现在确实不快乐,先生您知道怎么会这样吗?”故选C。
9.C【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C项,“乐取人怨”“获得弟子们赞誉”不正确,从原文第三段“先生无言也。意辈弟子尝窃论先生乐取怨憎,为人所难,不知不乐也”可知,“乐取人怨”是开始弟子们的误解;从“先生忧之是也,其去未是。意有三事为先生计,先生幸听意,不必行;不听,先生虽去绝海,未见先生安也”可知弟子们并没有赞誉他。故选C。
10.①公议先生因刚毅正直,好议论,而不被世人所容。②听从任意劝告而无奈改变,由“公议”变为“公默”。③因常遭人毁谤,为避害而寻求自保。【思路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本题要求“说说‘公议先生’改称为‘公默先生’的理由”,这就要求考生从文章中总结先生的性格特点,然后结合弟子任意的建议总结答案。从第1段“公议先生刚直任气,好议论,取当世是非辨明。游梁、宋间,不得意”可知,公议先生因刚毅正直,好议论,而不被世人所容;从第2段“智者利身,远害全德,不如亟行,以适异国”可知,先生因常遭人毁谤,为避害而寻求自保;从原文第4段先生与任意的对话可知,先生听从任意劝告而无奈改变,由“公议”变为“公默”。
附:参考译文
公议先生性情刚直,爱意气用事。他喜好议论,拿来当代的是非进行明辨。他曾在梁、宋之间游历而不得意,于是离开那里到了颍,跟他一起去的门徒有一百人。过了二年,他与门徒商量,又要离开颍。弟子任意对他说:“先生不要再想着离开了,弟子们跟随先生已经很久了,大家都对行程感到了厌倦。先生您在颍建造房屋居住,略微有了些生计。这里的主人贤德,待先生不薄,现在您又要离开,弟子我看不到先生的归所。先生难道瞧不起颍么?”
公议先生说:“来,我告诉你!我已经三十岁了,树立节操,循名责实,承受先王的教导,深入、透彻地研究六经。我性情愚钝,很晚才有所成,收获无几。考察自己的表现,算不上个完人。我哪里敢忘记自己,希望在当世得到进用?我所厌倦悲苦的,正是不容于世。我在世间居处,随波逐流,混迹流俗。对我的称誉没有来到,对我的毁谤却日盛一日。《诗经》上不是说吗,‘谗害别人的人没有穷尽’。这里的主人明察宽恕,所以没有猜疑我。谗言一旦奏效,我就要遭到危险。聪明的人要利于自身,远离祸害,保全德性,所以我不如赶快走,去往他乡。”
公议先生说完,任意说道:“先生不要说了。我们几个弟子曾经私下议论先生乐取人怨,是常人难做到的,不知道您并不高兴这样。现在确实不快乐,先生您知道怎么会这样吗?先生您的聪明才智,要远远地超过别人,而您多言评论世事,分辨是非,容不得有一点含糊。您又以公议命名,这是人兴怨所在。先生您对此感到担忧是可以的,但是要离开却不对。任意我用三件事来为先生谋划,先生如果幸而能够听取,就不必走;如果不听,那么您即使去到绝远之海,也找不到一个安身之处。”
公议先生舌头僵硬说不出话,他向下看着任意,目不转睛。过了一会儿,他终于向任意询问,任意回答说:“人的心肝,怎么可以看得见。听到别人的好话,表面上奉承,暗地里非议,转过身又变成憎恨,对别人肆意地诋毁、讥笑。抓住别人的一点小错误,就到处传扬,还要千方百计地进行点缀,致使别人身败名裂。自然这样的人,就能作践别人而抬高自己。任意的三策之中,此为最上策。先生能采纳吗?”公议先生说道:“不能,你再试着说说第二策。”任意回答说:“抛弃亲生骨肉,佯狂而去,使世人不再顾忌。这是第二策,先生能采纳吗?”公议先生说:“不能,你再试着说说第三策。”任意回答说:“先生的立身处世,如此为世人所远远不及,却未能获称高世之名,而是诋斥四起,几乎不能与庸愚之人为伍,这的确是口祸所致。先生如果能不好议论而好沉默,口不谈是非,只是心里知道,那么又何恨不容于世呢?这是最下策,先生能采纳吗?”公议先生叹了一口气说道:“唉,我采纳你的下策。”
任意于是大笑,对其他弟子说:“我们先生在世上不得志是很自然的。我为他谋划了三种策略,他最后却采纳了下策。”弟子阳思说道:“今天要不是任意,先生就挽留不住了。”与其他弟子一同向任意致谢,又通过任意请求将公议改为公默先生。
11.(1)达,是品德正直,爱好礼义,还能察言观色,谦恭待人。闻,是外表有仁的样子,行为上却常常违背,自己还以仁人自居,从不反省。(2)谋求安身立命的本领,追求自己能有值得他人尊敬的知识。
【思路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理解重点词语及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孔子认为什么是‘达’,什么是‘闻’”,需要结合文言材料内容分析概括。结合“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分析,“达”的本质是“诚”,是指品德高尚,“达人”则是通情达理、睿智练达的人。孔子认为“闻”的本质是“伪”,特指的是那些徒有虚名、沽名钓誉,甚至不惜“色取仁而行违”,欺世盗名之辈。而孔子区分“闻人”与“达人”,告诉子张若能做到“达”,那么必定能够实现“闻”;但是如果一味追求“闻”,就为伪饰做作,成为沽名钓誉的小人。
(2)本题主要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孔子认为士不达之时,该如何做呢”,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孔子对子张的教导,从文中答问来看,子张显然是把“闻”和“达”搞混了。孔子进行了详细论述,认真区分了二者之间的区别,帮助子张端正观念。我们应该认识到,好名声固然重要,但“名声”只是实际行动的附属品。如果一个人真的有道德,他获得了名誉,接受了奖赏,那我们说这是实至名归;如果他没有道德,只有名声,那这名声就是徒有虚名,追求虚名就会有损美德。“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孔子并非不想专成名成家,并非不想身居要职,而是希望他的学生必须首先立足于自身的学问、修养、才能的培养,具备足以附:参考译文:
子张问:“士要怎么样才可说是通达了?”孔子说:“你所说的通达是什么呢?”子张回答说:“在诸侯的国家一定有名声,在大夫的封地一定有名声。”孔子说:“这是有名声,不是通达。通达的人,本质正直而喜爱道义,体会别人的话语,观察别人的脸色,时常想到对别人谦让。这样的人在诸侯的国家一定通达,在大夫的封地也一定通达。”
孔子说:“不怕没有官位,就怕自己没有学到赖以站得住脚的东西。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知道求自己成为有真才实学值得为人们知道的人。”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25分。
12.C【解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C项,“雨后无人撑船,无法渡过涧口”错误,“野渡无人舟自横”句意为:荒野渡口无人,只有一只小船悠闲地横在水面。韦诗中写渡口的小舟,在水面任意地、不定向的浮荡、漂游,表现出诗人的随意自适、怡然自得。故选C。
13.B【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B项,“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句意为: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续不断地鸣叫声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垂緌”运用比喻修辞;“垂緌饮清露”是视觉,“流响”是听觉描写,本句是视听结合,不是动静结合。故选B。
14.柳诗写久雨初晴,诗人独自一人到江边来散步,看到漂浮的木筏散乱,有的高挂在树的枝头。表达了诗人久雨蛰居、远谪漂泊的孤独、郁闷、苦痛,作者同情百姓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感叹自己空有经国济世的抱负,却又无法施展的愤激心情。韦诗写暮春景物,诗人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幽草,深树,自横的渡口小舟,透出境界的幽冷,表露了作者闲适恬淡的心境。莺啼婉啭,野渡舟横,以动写静,打破了沉寂和悠闲,写出了诗人随缘自适、怡然自得的开朗和豁达。
【思路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雨晴至江渡》写于唐宪宗元和二年,柳宗元被贬永州,前两句写自己在雨后放晴的一天傍晚远步江边渡口时的心情;结尾两句写江边渡口雨停水退后的景象。久雨初晴,诗人迫不及待地独自一人到江边来走一走,放松放松自已被压抑的心情,却看到一派散乱荒凉之景。结合这首诗写作背景和诗中意象,可以看出,表达了诗人久雨蛰居、远谪漂泊的孤独、郁闷、苦痛,作者同情百姓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感叹自己空有经国济世的抱负,却又无法施展的愤激心情。《滁州西涧》写于作者任滁州剌史期间。首二句写春景、爱幽草而轻黄鹂,以喻乐守节,而嫉高媚;后二句写带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全诗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忧伤之情怀。幽草、黄莺、树阴、小舟,幽静冷清,表露了作者闲适恬淡的心境,写出了诗人随缘自适、怡然自得的开朗和豁达。
15(1)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2)如其礼乐,以俟君子;(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关键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野径、俱、俟、位卑、近谀。
16.原因:白天的时候,宝玉、宝琴、岫烟、平儿同一天生日。众姐妹备酒席行酒令。湘云被罚酒多喝了几杯。不久,丫头来报,湘云醉卧在园中的一个石凳上。形象:浪漫不羁(不拘小节,随性皆可),娇憨可爱。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识记名著阅读的能力。本题,黛玉为湘云解签,因白天的时候,宝玉、宝琴岫烟、平儿同一天生日。众姐妹备酒席行酒令。湘云被罚酒多喝了几杯。不久,丫头来报,湘云醉卧在园中的一个石凳上。黛玉因而笑言,将“夜深”二字改“石凉”。 从这件小事中可以看出湘云是一个浪漫不羁(不拘小节,随性皆可)、娇憨可爱的女孩。由此可确定得出答案。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17.A【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能力。这道题考查的是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A项,“揪心”在文中主要指的是我在农村因看不到报纸而产生的焦虑、担忧,“令人悲痛”则情感太过,不符语境。故选A。
18.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D项,“作者‘不敢’接受感谢,表现了他的平和谦逊”不准确,正是因为小邮递员作者才能够读到报纸写出作品、寄出作品和信,对于作者而言,小邮递员对他的帮助要大的多,所以他“不敢”接受感谢,承受不起,而不是为了表现作者的“平和谦逊”。故选D。
19.①作者回到乡村生活,通过邮递订阅报纸,关注时代变化,获取写作素材。②作者通过邮政代办点,邮寄稿件、信件,与外部世界实现沟通。③在邮寄的过程中,作者认识、了解了代办员,对他充满信任、感激之情。④作者对自己曾经的生活和传统生活方式的珍惜和留恋。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标题的含义。本题为理解概括题的综合题,需结合文章内容,答出表层,深层,情感三个部分,“依赖一条邮路”,结合“这样,每天傍晚,我停歇工作的时候,坐在祖居的小院里,借着尚未暗淡的天光,打开《参考消息》,看世界的这个和那个角落又发生了什么值得关注的大事和趣闻;还有贴近我生活的《西安晚报》……这是我写农村体制改革最用心也最得意的一部小说”,可见“邮路”表意指的是在我蜗居乡下写作时,我向外界寄出完成的作品或信件都需要骑着自行车赶到4公里远的邮政代办点,完成邮寄,以及通过邮递订阅报纸,获得写作素材;深意,结合“我已记不清10年间经他的手寄出过多少文稿和信件,从来没有丢失过。在上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这位代办员便成为我实现和外部世界沟通的最可靠的桥梁”,可见“邮路”是认真负责的邮局代办员使作者实现和外部沟通的桥梁,表达了作者对一直以来承担我信件邮寄工作的代办员的感激和信任;最后情感注意上位,结合“上世纪80年代初,我在自以为获得专业创作的最佳境地时,决定回归乡下祖居的老家,以求得一个耳目清静的环境,而不是陶渊明式的避世隐居”“新的世纪刚刚到来,我又回到离别了七八年之久的屋院,一个人住了两年,这是一种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找不到的最踏实也最美好的感觉”,可见“邮路”在文中的上位概念应该是传统生活方式,表达了作者的珍惜和留恋。
20.①文中“代办员”这个人物形象,平和沉稳、谦逊有礼;待人平等;认真敬业、情感真挚。他不爱说话,但办事牢靠,经他寄出的信件从未丢失过;②本文叙事近乎直叙,用语平常,没有过多雕饰,情感深厚真挚,与“代办员”的性格协调一致;③由此可见,作品风格和人物性格要和谐统一,作品风格有利于表现人物性格,人物性格也促进文章风格的形成。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与鉴赏作品的风格。首先要解读文章风格“朴实淳厚,语淡情浓”的含义,即在朴实的写人叙事中富有韵味,平淡朴素的语言,叙述中饱含深情,用语平常,情感深厚真挚;体现在人物形象上,指的是文中小邮递员表面上的“平和”“寡言少语”,却是一个对工作认真,待人富有情谊的人,结合具体事例,给出人物形象的词汇,最后答出两者之间的关系,人物与文章风格协调一致,且相辅相成。
比如“那张面孔,脸色微黄偏白,很洁净;眼睛不大也不小,永远是一种平和的神色;鼻梁不高不细,端正而庄重。他完全专注于案头的工作,多余一句客套话也不说,更不会有东拉西扯的闲话乃至废话了”“约略可以听得出来,她给远方老家的邮件,怎么还没收到?需要多少日子才能到?不会丢吧?从她离开窗口时的表情判断,她自己得到肯定的、可以放心的答复了”“我已记不清10年间经他的手寄出过多少文稿和信件,从来没有丢失过”“交办完要邮寄的稿件窗口里的他让我等一下,对我说:‘麻烦你办点事。’依旧是谦谦地微笑着,语气平静地告诉我,他很快要退休了”,根据这些描写可以看出文中“代办员”这个人物形象,平和沉稳、谦逊有礼;待人平等;认真敬业、情感真挚。他不爱说话,但办事牢靠,经他寄出的信件从未丢失过。这是人物形象。
再看叙述风格,“回到这样环境的老屋里,我首先想到如何能读到当天的报纸。得知这里的邮递员仍旧是我熟悉的那位姓史的乡党,便找到他商量,把我所订的报纸投送到他每天必经的村子的我的一位亲戚家,由我走读上中学的儿子放晚学时顺便捎回来”“我为认识和不认识的朋友和读者不知签过多少万册书了,却不敢接受他的感谢。我和他握手告别,他竟破例走出门来,在我准备推起自行车的时候,我又握住了他的手,有点不忍松开”等,可以看出本文叙事近乎直叙,用语平常,没有过多雕饰,情感深厚真挚,与“代办员”的性格协调一致。
由此可见,人物与文章风格协调一致,且相辅相成。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5分。
21.(1)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指代词语的含义的能力。前文内容主要在论述白霜中的成分,由文中提到的“它的成分主要是一种叫齐墩果酸的物质”,可知“齐墩果酸”为答案之一;同时前文又提到了“白霜中还含有一些醇类、酯类物质”,因此可知选择C项。故选C。
(2)①总是想努力把这层白霜洗掉;②表皮上的这层蜡质;③它不仅不会危害健康。【思路分析】本题考查情境补写能力。第一处所在段落是阐述人们之前对待葡萄上白霜的误区,既然认为它是农药或有害物质,那吃葡萄前肯定会将它洗掉;第二处由后文可知是在讲解“蜡质”的作用,第二句需要强调“蜡质”;第三处是对全文内容的总结,根据后文“甚至”的关联词,可推知前句内容为“它不仅不会危害健康”。
22.微写作(10分)
(1)【答案】示例:
“分餐制”倡议书
各位亲朋好友:
举止非小事、一勺一筷见文明。为做好复工复产及防控工作,切断餐桌引起的疾病传播,倡导健康、卫生、文明的用餐方式,用“小餐桌”带动大文明,使用公筷公勺展示文明、卫生的良好用餐氛围与形象,我发出倡议:
家庭用餐鼓励分餐制、公勺公筷制。在家用餐尽量采用分餐制,或者实行一菜一筷、一汤一勺,养成用餐夹菜用公筷,取食汤品用公勺,餐饮具消毒不能少的良好意识和习惯。
在外用餐倡导分餐制、公勺公筷制。在酒店、餐馆、单位食堂、学校食堂等公共场所用餐时,自觉使用公勺公筷、双勺双筷制,具备条件的提倡分餐。
使用公勺公筷,倡导文明风尚。希望大家积极配合,公筷礼仪做起来,疾病不再从口入。
【思路分析】本题要求写的是“分餐制”倡议书。倡议书,作为日常应用写作中的一种常用文体,是为倡议、发起某项活动而写的号召性的公开提议性的专用书信,考生写作时要注意格式要求。内容上,首先写明倡议书的背景原因和目的,如“分餐制”倡议书是在提倡用餐健康、卫生、文明背景下,目的是切断餐桌引起的疾病传播;然后写明倡议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如具体什么用餐环境,倡导使用公筷、公勺等;结尾要表示倡议者的决心和希望或者写出某种建议。
(2)《边城》中的翠翠“梦中听歌”:是谁在那边唱的歌?好像在一声声呼唤我的名字,又软又缠绵,我的灵魂仿佛脱离了身体,无拘无束的在天空中飞扬,伴着那一声声的呢喃,我想要找出呼唤我的人,却只找到几株开得茂盛的、肥大的虎耳草。不知为什么心脏快速的跳动起来,好像下一秒就要冲破胸膛,脸热的仿佛被太阳烤过一样,抑制不住的冲动,令我想要把那肥大的虎耳草送给远方的那个人,他的脸隐藏在阳光当中,可我却能清晰的听到他心中的呼唤,一切都是那么的美丽、虚幻。【思路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要求就名著阅读中的人物,写出人物的内心独白,内心独白就是让人物心灵说话,也就是人物的心理描写。本题要求写的是小说中人物的内心独白,考生应该对相关作品有具体而深入的了解,包括人物性格特点、人物关系、作品主题等,尤其要注意具体情节中的情境,人物的内心独白要符合具体情境的特点,才能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更好的服务于人物塑造。《呐喊》中的狂人、《边城》中的翠翠、《老人与海》中的桑迪亚哥、《红岩》中的江姐、《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安、孙少平兄弟都可以作为写作对象,写作的关键是选择和处理好具体情境,借助场景特点,尤其是环境特点,加入适当的想象,才能更好的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3)示例:感谢您耄耋之年,临危受命,不顾安危,奔赴抗疫一线,家国情怀永远是您最厚重的底色。病毒无情人有情,我们无疑是幸运的,正是因为有您和像您一样“不论生死,不计报酬”的医护人员,替我们默默守护,才有了我们的和平与安宁。孤山屹立不倒,目光所至,皆为天下苍生!我愿以您为榜样,用知识缝制铠甲,用实力锻造利剑,在不远的将来,披甲上阵,守护静好岁月!感谢有您,惟愿山河无恙!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能力。题目要求以“钟爷爷,我想对您说”为开头续写,写作的对象是钟南山爷爷,称呼、语气要得体,考生需要准确了解和运用钟南山的事迹、品质;写作内容,可以表达对钟爷爷的感激之情、崇敬之情,也可以表达以钟爷爷为榜样,努力学习,将来勇担重任、回报祖国的情怀;表达方式以抒情为主,要融入真我,挖掘感动点,力争写出感情真挚、富有文采的文字。
23.作文(50分)
(1)【审题】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材料讲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巨大变化,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在祖国七十年的征程中,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是历史巨变的参与者、推动者和见证者。题目要求以“我看祖国七十年”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考生可以写祖国七十年以来的巨大变化,也可以写人们为建设祖国怎样努力和奉献,写作时要抒发真情实感,言之有物。
立意:
1.祖国发生巨变;
2.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3.我为祖国做贡献;
4.珍惜现在,不忘过往。
(2)【审题】本题主要考查写作能力。本题属于材料作文,且规定了作文的题目。解答此类作文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关键句等来分析把握材料内容,确定最佳立意角度。本材料的核心词语是“文化认同”,文化认同,尤其是对外来文化价值的认同,足以瓦解一国的政治制度,一民族的凝聚力;反之,本国人民对自身文化的强烈认同,既是该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精神力量,又是使民族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作为民族的认同和国家的认同的重要基础的文化认同、价值认同不仅没有失去意义,而且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最重要的“软实力”。由此我们可以确定立意。
参考立意:
1、因和而贵,因不同而精彩;
2、和而不同,方乃大同;
3、互相尊重,和谐共处;
4、保持独特个性,各有其美。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