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柳州市2020届高三4月模拟考试生物试题
展开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细胞结构与组成成分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膜、内质网膜和核膜含有的磷脂分子结构相同,但蛋白质不同B. 盐酸能使染色质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健那绿结合C. 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中都含有DNA、RNA和蛋白质D. 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既参与物质加工,又参与物质运输【答案】B【解析】【分析】1、生物膜的成分:脂质、蛋白质和少量的糖类.磷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骨架.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2、“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原理:①DNA主要分布于细胞核中,RNA主要分布于细胞质中;②甲基绿和吡罗红对DNA、RNA的亲和力不同: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③盐酸(HCl)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3、分泌蛋白合成和分泌过程: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详解】A、细胞膜、内质网膜和核膜都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支架,磷脂分子结构相同,但三种膜的功能不同这与各种膜上所含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有关,A正确;B、盐酸使染色质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甲基绿)结合,B错误;C、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中都含有DNA、RNA和蛋白质,C正确;D、内质网和高尔基体都与蛋白质的加工、运输有关,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需要考生识记生物膜的结构,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承担者,掌握分泌蛋白的合成过程。2.某研究小组发现,血液中含有一种名为“GDFⅡ”的蛋白质,其含量减少可导致神经干细胞中端粒酶的活性下降。因端粒酶在细胞中可以将端粒修复延长,而让端粒不因细胞分裂而有所损耗,使细胞分裂次数增加,所以GDFⅡ含量减少会导致细胞分裂能力下降。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血液中GDFⅡ的减少可能与人体神经干细胞的衰老有关B. 血液中GDFⅡ含量减少可导致神经干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改变C. 若控制GDFⅡ合成的基因不能表达,可导致神经干细胞发生癌变D. 正常细胞的分裂次数是有限的,这可能与端粒不断被损耗有关【答案】C【解析】【分析】细胞衰老的端粒学说认为,端粒DNA序列在每次细胞分裂后会缩短一截。随着细胞分裂次数的增加,截短的部分会逐渐向内延伸。在端粒DNA序列被“截”短后,端粒内侧的正常基因的DNA序列就会受到损伤,结果使细胞活动渐趋异常。【详解】A、GDFⅡ含量减少可导致神经干细胞中端粒酶的活性下降,从而抑制端粒的修复延长,使细胞衰老,A正确;B、衰老的细胞会发生形态结构和功能的改变,B正确;C、控制GDFⅡ合成的基因发生突变,则机体无法合成GDFⅡ,可能会加速细胞衰老,但不会导致神经干细胞发生癌变,C错误;D、端粒酶在细胞中可以将端粒修复延长,而让端粒不因细胞分裂而有所损耗,使细胞分裂次数增加,D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以细胞衰老为题材,考查端粒学说,考生需要识记教材中端粒学说的内容,结合题干中GDFⅡ这个物质进行分析。3.科学家发现,当神经元兴奋时神经细胞上的Ca2+通道开放,Ca2+进入细胞内引起细胞内Ca2+浓度升高。囊泡上的突触结合蛋白是游离Ca2+的受体,Ca2+和突触结合蛋白结合后,使囊泡融合蛋白与突触前膜上某种物质结合形成稳定的结构,这样囊泡和突触前膜融合,使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过程主要由①提供能量B. 突触前膜所在神经元特有的基因决定了囊泡和突触前膜的融合位置C. ②兴奋时,膜内电位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并将电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D. 若突触前膜上的Ca2+通道被抑制,刺激突触前神经元,会使③的膜电位发生变化。【答案】C【解析】【分析】神经元之间接触的部位,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端膨大部位--突触小体与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而形成;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由突触前膜以胞吐的形式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兴奋在突触处传递的形式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详解】A、乙酰胆碱和受体的结合不需要能量,A错误;B、神经元内的基因和其他细胞的基因相同,所以决定囊泡和突触前膜融合位置的基因并不是突触前膜所在神经元特有的基因,B错误;C、②是突触前膜,兴奋时膜内电位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促进递质的释放,并在此将电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 C正确;D、若突触前膜上的Ca2+通道被抑制,Ca2+不能内流,使乙酰胆碱不能正常释放,阻碍了兴奋的传递,不能使突触后膜③的电位发生变化,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需要考生掌握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结合题干中“Ca2+”的作用进行解答。4.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北部的凯巴伯森林地区,人们为了保护鹿而大量捕杀鹿的天敌--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狼从鹿获得的能量最终来自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B. 鹿和狼之间的信息传递对鹿不利,使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受到破坏C. 若消灭了狼,可使鹿的种群数量按照J型曲线持续增长D. 大量捕杀狼使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方向发生改变【答案】A【解析】【分析】1、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作用(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经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2、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详解】A、该森林生态系统存在的一条食物链为绿色植物→鹿→狼,狼获得的能量来自鹿,而鹿同化的能量来自该生态系统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A正确;B、鹿和狼之间存在信息传递,这种信息传递能调节种间关系,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错误;C、由于人为地消灭了狼,鹿的种群数量会在短时间内增加,当鹿的种群数量超过了森林的环境容纳量,种群数量又开始减少, C错误;D、大量捕杀狼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方向不会发生改变,D错误。故选A。5.人类中秃顶和非秃顶受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基因型为BB时,无论男女都表现为秃顶;基因型为Bb时,男性表现为秃顶,女性表现为非秃顶;基因型为bb时,无论男女都表现非秃顶。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 自然人群中,秃顶患者男性多于女性B. 生物体的内在环境会影响显性性状的表现C. 两性体内性激素的不同使杂合子的表现型不同D. 非秃顶的男女婚配所生后代都是非秃顶【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干:人类非秃顶和秃顶受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B、b控制,这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在男性中,BB表现为非秃顶,Bb和bb表现为秃顶。在女性中,BB和Bb表现为非秃顶,bb表现为秃顶。【详解】ABC、基因型为Bb时,男性表现为秃顶,女性表现为非秃顶,因此在自然人群中,秃顶患者男性多于女性,这也说明生物体的内在环境会影响显性性状的表现,而这种差异与两性体内性激素的不同有关,ABC正确;D、非秃顶的男女婚配,若女性为杂合子,则后代男孩可能是秃顶,D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的性状是从性遗传,考生需要将其与伴性遗传分开。6.用X射线照射萌发的番茄种子后,某种子发生了基因突变出现了一个新性状。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 在基因突变形成后,突变基因的结构发生了改变B. X射线照射会提高番茄种子基因突变的频率C. 发生基因突变的DNA分子中,嘌呤与嘧啶的比例发生了改变D. 该植株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说明该突变可能是显性突变【答案】C【解析】【分析】有关基因突变,考生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2、基因突变的类型:自发突变和人工诱变。3、基因突变的特点: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低频性(个体的基因突变率低,但种群中个体数,其突变率较高)、随机性、不定向性、多害少利性。4、体细胞突变一般不遗传给子代,生殖细胞突变一般可以遗传给子代。5、基因突变的意义: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基因突变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详解】A、基因突变是DNA分子中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因此在突变基因形成后,基因的结构发生了改变,A正确;B、X射线照射属于物理诱变因素,会提高番茄种子基因突变的频率,B正确;C、发生基因突变的DNA分子中,嘌呤与嘧啶数目没有发生改变,因此其比例也未发生改变,C错误;D、该植株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说明该植株携带显性突变基因,D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突变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突变的概念、特点、类型、发生的时期及意义等基础知识,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二、非选择题: (一)必考题: 7.在适宜光照下,测定植物甲、乙在不同CO2浓度下的光合速率,结果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问题:
(1)CO2浓度为q时,限制植物甲、乙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植物甲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比光合作用的高,若图中曲线是在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下测定的,现适当提高环境温度。q点将向__________移动。(2)若将植物甲、乙同时种植在同一个透明的密闭环境中,在适宜光照下,一段时间后,植物________可能无法正常生长,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CO2浓度为r时,植物甲的总光合速率______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植物乙的总光合速率;当CO2浓度为q时,植物乙与植物甲固定的CO2量的差值为_______________。【答案】 (1). CO2浓度 (2). 温度 (3). 右 (4). 甲 (5). 随着时间的延长,环境中CO2浓度不断下降,在低CO2浓度下,植物甲的净光合速率可能小于0,无法正常生长 (6). 大于 (7). b+c-d【解析】【分析】据图分析,植物乙的呼吸作用,CO2补偿点和CO2饱和点均低于甲植物。【详解】(1)据图可知,CO2浓度为q时,甲植物未到达饱和,所以限制植物甲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是CO2浓度;乙植物达到饱和,此时所以限制植物乙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是温度;若图中曲线是在光合作用的适宜温度下测得,提高环境温度,植物甲的光合速率会下降,只有在更高的CO2浓度下,植物甲的光合速率才能与呼吸速率相等,q点将右移。(2)若将植物甲、乙同时种植在同一个透明的密闭环境中,随着时间的延长,环境中CO2浓度不断下降,在低CO2浓度下,植物甲的净光合速率可能小于0,无法正常生长。(3)当CO2浓度为0时,纵坐标所示数值表示呼吸速率,当CO2浓度大于0时,纵坐标所示数值表示净光合速率,而净光合速率=总光合速率-呼吸速率。据此分析可知:当CO2浓度为r时,植物甲、植物乙的净光合速率均等于b,但植物甲的呼吸速率(d)大于植物乙的呼吸速率(c),所以植物甲的总光合速率大于植物乙的总光合速率。当CO2浓度为q时,植物甲的净光合速率为0,植物乙的净光合速率为b,此时植物乙与植物甲固定的CO2量(总光合速率)的差值=b+c-d。【点睛】本题考查了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分析图中曲线的含义,重点理解总光合作用、净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关系,掌握计算方法。8.链脲佐菌素(SZT)是一种广谱抗菌剂,但具有致糖尿病的副作用。为验证溶解在柠檬酸缓冲液中的链脲佐菌素(SZT)可导致糖尿病,科研人员利用成年小鼠进行了三组实验。实验步骤如下:a.实验前测定甲、乙、丙三组小鼠的血糖浓度;b.甲组腹腔注射适量链脲佐菌素,乙组腹腔注射__________________,丙组不注射;c.一段时间后测定三组小鼠的血糖浓度。请回答问题:(1)实验步骤b处应填写________________。(2)甲、乙、丙二组小鼠中血糖浓度最高的是______________组。取甲组小鼠尿液加入斐林试剂做血糖定性分析,会出现砖红色沉淀,说明尿液中含有_________________。(3)进一步研究表明:SZT能使胰岛B细胞的正常代谢活动_______________,导致细胞坏死,进而使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_________________能力降低,从而导致糖尿病的发生。【答案】 (1). 等量柠檬酸缓冲液 (2). 甲 (3). 葡萄糖 (4). 受损或中断 (5). 摄取利用和储存【解析】【分析】实验目的是“为验证溶解在柠檬酸缓冲液中的链脲佐菌素(SZT)可导致糖尿病”,所以自变量是有无链脲佐菌素(SZT),因变量是是否有糖尿病。【详解】(1)由题干信息可知,乙、丙组是对照组,因此实验步骤b处应填写等量柠檬酸缓冲液。(2)由于SZT具有致糖尿病副作用,因此甲、乙、丙二组小鼠中血糖浓度最高的是甲组。甲组小鼠尿液中会有葡萄糖,因此其尿液中加入斐林试剂做血糖定性分析,会出现砖红色沉淀。(3)SZT能使胰岛B细胞坏死,而细胞坏死是细胞正常代谢活动受损或中断引起的细胞损伤和死亡。胰岛B细胞坏死会使胰岛素分泌减少,使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的能力降低,从而导致糖尿病发生。【点睛】本题需要考生分析自变量和因变量,难点是(3)中区分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9.有一种淡水植物A被引种到某一湿地后,在该生态系统中具有超强的繁殖和扩散能力,已威胁到当地“土著”物种的生存,同时还影响该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下表为该湿地主要植被类型、分布区域及昆虫种类数、昆虫密度的统计结果。请回答问题:主要植被类型主要分布区域昆虫种类数昆虫密度/(只·m2)|硅藻低潮区(2.0m以下)--海三棱蕉草中潮区(1.8~2.8m)4714植物A中高潮区(1.0~3.0m)302.3芦苇高潮区(2.6m以上)6514.7 (1)直接决定植物A种群密度变化的因素为__________(填种群特征);分析题意可知,植物A在引种初期,其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呈现类似于_________型曲线。(2)对芦苇中趋光性昆虫种类数的调查可采用_________法。(3)不同植物分布在滩涂的不同区域,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___结构。引种植物A后,可能使当地昆虫多样性__________(填“升高”“不变”或“降低”),原因是_____________。【答案】 (1). 出生率和死亡率 (2). J (3). 黑光灯诱捕 (4). 水平 (5). 降低 (6). 引种植物A后,会威胁到当地的植被,可能使某些昆虫丧失食物而灭绝【解析】【分析】1、种群的数量特征有出种群密度,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3、群落的结构包括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详解】(1)直接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分析题意可知,植物A在引种初期所受的环境阻力几乎为0,因此其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呈现类似于“J”型曲线。(2)可以利用昆虫的趋光性采用黑光灯诱捕法对其种类数进行调查。(3)滩涂的不同区域生长着不同的植被,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引种植物A后,其快速增长、繁殖有可能会引起当地“土著”植物的绝灭,从而使以“土著”植物为食的昆虫绝灭,导致当地昆虫多样性降低。【点睛】本题考查种群和群落的知识,考生识记基本知识即可解答。10.果蝇易饲养,繁殖能力强。果蝇体细胞内有4对染色体,且清晰可辨,相对性状多且易于区分,因此生物学家常用它作为遗传学的实验材料。请回答问题:(1)果蝇的性别决定方式为____________型,对果蝇的基因组进行测序需要测__________条染色体。(2)科学家欲研究果蝇直毛与非直毛这一对相对性状,现有纯合的直毛与非直毛雌雄果蝇若干,如何通过一代杂交实验判断控制该相对性状的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仅位于X染色体上?写出实验思路及结果____________。(3)科学家进一步研究了果蝇腿部有斑纹和无斑纹这对相对性状,有斑纹对无斑纹为显性,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现有纯合的有斑纹与无斑纹雌雄果蝇若干,如何通过-次杂交实验判断基因A、a是仅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写出实验思路及结果____________。【答案】 (1). XY (2). 5 (3). 取直毛雌果蝇与非直毛雄果蝇进行正交,再用直毛雄果蝇与非直毛雌果蝇进行反交,观察正、反交后代的表现型;若正、反交后代中雌雄果蝇的表现型一致,则说明相关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若正、反交后代中雌雄果蝇的表现型不一致,则说明相关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 (4). 让腿部无斑纹雌果蝇与腿部有斑纹雄果蝇杂交,观察后代的表现型;若后代雌果蝇全为有斑纹雄果蝇全为无斑纹,则基因A、a仅位于X染色体上;若后代雌雄果蝇均为有斑纹,则基因A、a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解析】【分析】1、果蝇是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雌性个体是XX,雄性个体是XY;2、伴性遗传的概念是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其遗传总是与性别相连。【详解】(1)果蝇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对果蝇的基因组进行测序需要测3+X+Y=5条染色体。(2)判断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在未知性状显隐性的情况下,常选用纯合个体进行正、反交实验。观察正、反交后代的表现型。实验思路:取直毛雌果蝇与非直毛雄果蝇进行正交,再用直毛雄果蝇与非直毛雌果蝇进行反交,观察正、反交后代的表现型。结果及结论:若正、反交后代中雌雄果蝇的表现型一致,则说明相关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若正、反交后代中雌雄果蝇的表现型不一致,则说明相关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3)判断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在已知性状显隐性的情况下,选用性染色体组成同型的隐性个体和性染色体组成异型的显性个体进行杂交实验。实验思路:让腿部无斑纹雌果蝇与腿部有斑纹雄果蝇杂交,观察后代的表现型;结果及结论:若后代雌果蝇全为有斑纹雄果蝇全为无斑纹,则基因A、a仅位于X染色体上;若后代雌雄果蝇均为有斑纹,则基因A、a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点睛】本题难点是要判断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结合分离定律和基因在X染色体、XY同源区段上不同的表现进行总结。(二)选考题: [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11.泡菜的制作离不开乳酸菌,某研究人员用泡菜滤液为材料分离纯化乳酸菌。已知培养基由于添加碳酸钙而呈现乳白色,乳酸能溶解碳酸钙。请回答问题:(1)在培养乳酸菌的过程中除了满足乳酸菌对营养物质的需求,还必须提供_____________环境。在纯化、分离时,应该挑选出_____________的菌落作为初筛菌种。(2)研究人员取10mL泡菜滤液稀释104倍,然后分别取0.1mL涂布在3个培养基上,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平板上长出菌落的数目分别为130、136和121,则每1mL该泡菜滤液中活菌数为_______个。此外________________也是测定微生物数量的常用方法。(3)利用固定化技术生产乳酸可以提高乳酸产率,固定化细胞常选用_____________法,此方法常用海藻酸钠作为载体,溶解海藻酸钠时,应采用_____________加热;固定化酶时一般不采用这种方法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答案】 (1). 无氧 (2). 周围有透明圈 (3). 1.29×107 (4). 显微镜直接计数 (5). 包埋 (6). 小火或间断 (7). 酶分子很小,容易从包埋材料中漏出【解析】【分析】1、微生物的营养包括碳源、氮源、水和无机盐;2、选择培养基:根据某种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其对某化学、物理因素的抗性而设计的培养基使混合菌样中的劣势菌变成优势菌,从而提高该菌的筛选率。【详解】(1)乳酸菌是厌氧型微生物,所以在培养乳酸菌的过程中除了满足乳酸菌对营养物质的需求,还必须提供无氧的环境,由于乳酸菌产生的乳酸可以溶解碳酸钙,在培养基菌落周围会出现透明圈,所以应该挑选周围有透明圈的菌落作为初筛菌种。(2)活菌数计数公式:,所以活菌数目=个/mL;还可以用显微镜直接计数测定微生物数量。(3)固定化细胞常用包埋法;溶解海藻酸钠需要小火或间断;酶分子很小,容易从包埋材料中漏出,所以一般不用包埋法。【点睛】本题考查微生物的培养知识,(1)题中该培养基实质是鉴别培养基,需要考生理解鉴别的原理。[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12.科学家将抗胰蛋白酶基因转入山羊体内,并在其乳腺中获得高效表达,该转基因山羊的培育过程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问题。(1)将治疗肺气肿的a-抗胰蛋白酶基因导入山羊体内,转基因山羊就可以变成批量生产药物的工厂。转基因山羊培育过程中,过程①是基因工程的核心,也就是____________。艾弗里等人可以说是基因工程的先导,他们所做的实验不仅证明了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还证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2)选取的山羊成纤维细胞在体外培养时,一般都选用传至10代以内的细胞,原因是______________。(3)收集的卵母细胞,要在体外培养到___________(填时期)。在过程②之前,必须先去除受体卵母细胞的细胞核,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4)转基因山羊的培育还依赖于许多技术手段,其中过程③代表的技术手段为________。若要保证获得的转基因山羊为雌性,在过程③之前需要对重组胚胎进行___________。【答案】 (1). 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2). DNA可以从一种生物体转移到另一种生物体 (3). 保持细胞正常的二倍体核型 (4). 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或“MⅡ中期”) (5). 保证核遗传物质全部来自含目的基因的成纤维细胞 (6). 胚胎移植 (7). 性别鉴定【解析】【分析】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第一步:目的基因的获取:原核基因采取直接分离获得,真核基因是人工合成,人工合成目的基因的常用方法有反转录法和化学合成法.第二步: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第三步: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常用的转化方法: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采用最多的方法是 农杆菌转化法,其次还有基因枪法和 花粉管通道法等。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常用的方法是 显微注射技术.此方法的受体细胞多是受精卵。【详解】(1)基因工程的核心是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艾弗里证明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还证明了DNA可以从一种生物体转移到另一种生物体。(2)成纤维细胞一定要选择传代培养10代以内的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因为这种细胞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保持细胞正常的二倍体核型。(3)卵母细胞在体外培养到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去除细胞核的目的是保证核遗传物质全部来自含目的基因的成纤维细胞。(4)将重组胚胎移植到山羊体内属于胚胎移植,在移植前,需要对重组胚胎进行性别鉴定。【点睛】本题综合考查基因工程和胚胎工程的知识,考生需要熟记教材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