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山西省沁县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解析版) 试卷
展开山西省沁县中学2018-2019学年
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共32小题,每小题2分,共64分)
1.我国启动了“全面二胎”政策,主要原因是我国
A. 人口老龄化加剧 B. 人口死亡率降低
C. 人口合理容量降低 D. 人口出现负增长
【答案】A
【解析】
我国启动“全面二胎”政策,主要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剧这一国情,“全面二胎”政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人口老龄化,选A。
某学校就该地区“居民常去哪里买衣服”为题做了一次社会调查,他们发现该地区居民买衣服常去四个城镇,如下图所示(图中线条为居民居住地与买衣服的地点之间的连线)。
据此回答下面各题。
2. 图中四个城镇规模最大的可能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3. 下列关于四个城镇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城镇甲离省级公路近,所以最可能发展成为城市
B. 城镇乙规模小,所以不可能有小学
C. 某银行要在四个城镇建一个支行,该支行适宜建在城镇丁
D. 城镇丙最偏僻,所以其提供的服务种类最多
【答案】2. D 3. C
【解析】
【2题详解】
图示丁城市服务范围最大,应是规模最大的城市,据此选D。
【3题详解】
四个城镇中,城镇丁规模最大,而且位于省级公路与河流交会处,最适宜建银行支行,也最有可能发展成为城市。小学服务等级较低,一般村镇都有可能有小学,B错。城镇能提供服务种类的多少,是由城镇的等级决定的,等级越高,它所能提供的服务种类就越多,丙城镇规模较小,等级较低,提供的服务种类不可能最多,D错。据此选C。
【点睛】城市的服务范围越大,提供职能种类越多,提供服务的级别越高,则城市级别越高,城市数目越少,城市规模越大。
2016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我国城市群内应逐步形成横向错位发展、纵向分工协作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下图为其理想模式(实线圆圈表示不同等级城市)。完成下列各题。
4. 我国把城市群作为城镇化发展主体形态的主要目的是
A. 扩大城镇总体规模 B. 促进城镇协调发展
C. 提高城镇人口密度 D. 改善城镇交通联系
5. 下列城市群中,目前产业发展格局最接近该理想模式的是
A. 中原城市群 B. 长株潭市群
C. 成渝城市群 D. 长三角城市群
【答案】4. B 5. D
【解析】
我国把城市群作为城镇化发展主体形态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分工协作,促进城镇协调发展。城镇的经济发展,能够促进城镇人口密度增加,交通改善,不是主要目的。长三角城市群,位于沿海发达地区,中心城市科技水平高,是产业总部所在地,负责研发环节。
【4题详解】
我国城市群内应逐步形成横向错位发展、纵向分工协作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我国把城市群作为城镇化发展主体形态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分工协作,促进城镇协调发展,B对。建设城市群,没有扩大城镇总体规模,A错。城镇制造业发展,能够提高城镇人口密度,提高城市化水平,改善城镇交通联系,不是发展城市群的主要目的,C、D错。
【5题详解】
下列城市群中,目前产业发展格局最接近该理想模式的是长三角城市群,位于沿海发达地区,中心城市科技水平高,是产业总部所在地,负责研发环节,D对。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市群、成渝城市群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中心城市科技水平较低,不适宜负责产业的研发环节,A、B、C错。
生育率一般指总出生人数与相应人口中育龄(15~49岁)妇女人数之比。读人口总数排名世界前列的5个国家1960—2010年生育率(单位:%)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6. 生育率的变化可直接影响
①人口出生率
②人口死亡率
③家庭人口数量
④人均寿命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7. 图示1970年后,人口增长模式转变最明显的国家是
A. 中国 B. 美国 C. 印度尼西亚 D. 印度
8. 各国生育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B. 人均寿命的延长
C. 育龄妇女数量的减少 D.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答案】6. C 7. A 8. A
【解析】
【6题详解】
生育率是指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妇女或育龄妇女的实际生育水平或生育子女的数量。生育率的高低会影响出生人口的多少,会影响人口出生率,进而会影响家庭人口的数量,生育率不会影响人口的死亡率和人均寿命。因此①③正确,②④错误。故C正确。
【7题详解】
图示1970年后,中国生育率急速下降,居各国之首,故A正确。
【8题详解】
读图分析可知,各国生育率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妇女教育水平的提升,使得人们的生育意愿下降,从而导致生育下降,故A正确。各国生育率降低是不是与育龄妇女数量的减少有关,是不能确定的;现阶段,人均寿命的延长对生育率的影响不大;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并不是所有的国家政策。故B、C、D错误 。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难度一般。
读某地2000年和2013年人口结构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9. 该地人口结构变化会
A. 影响产业结构 B. 延长平均寿命
C. 加重社会负担 D. 缓解就业压力
10. 适应该地人口结构变化趋势,当地应采取的措施是
A. 实行提前退休政策 B. 扩大基础教育规模
C. 适度调整人口政策 D. 迁出劳动密集型产业
【答案】9. A 10. C
【解析】
【9题详解】
在人口当中,非劳动年龄人口对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被称为抚养比。劳动年龄人口一般指15~64岁的人口。图中显示2000年和2013年劳动年龄人口所占比重上升,社会处于“人口红利期”,因此就业压力增大,社会负担减轻,但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上升,0--14少年儿童比重下降会影响产业结构。故A正确,C、D错误。延长平均寿命主要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相关,与人口结构变化无关,故B错误。
【点睛】本题因老龄化明显,易误选成C答案。社会负担来自非劳动人口,既包括老人,也包括儿童。
【10题详解】
图中人口结构变化反映当地出生率下降,老龄化逐渐明显,为缓解未来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应当适当的适度调整人口政策,比如我国的二孩政策。故C正确。针对老龄化问题,应适度推迟退休年龄,故A错误。因当地出生率下降,未来适龄入学人口数可能减少,因此不适于扩大基础教育规模,故B错误。当地就业人口比重上升,迁出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利于解决就业问题,故D错误。
读英国伦敦城市地域发展示意图和城市人口变化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1. 据图中信息,可以看出伦敦地区的城市化
①城市占地面积扩大
②城市人口增长
③城市绿地增加
④城市功能区增多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③
12. 伦敦城市化速度最快的时期是
A. 18世纪 B. 19世纪 C. 20世纪中前期 D. 20世纪后期
13. 20世纪中后期,伦敦城市中心区人口减少较多,主要原因是
A. 出生率下降,人口自然增长率呈负增长
B. 城区人口老龄化,死亡率升高
C. 中心区居住环境恶化,城市居民向外迁移
D. 经济危机导致市中心区经济的衰退
【答案】11. A 12. C 13. C
【解析】
【11题详解】
据图中信息,可以看出伦敦地区的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占地面积扩大,①对。城市人口增长,②对。材料不能体现城市绿地增加,③错。城市规模增大,一些职能分散到卫星城镇,城市功能区可能减少,④错。A对,B、C、D错。
【12题详解】
根据城市人口变化曲线,伦敦城市化速度最快的时期是20世纪中前期,曲线坡度最陡,说明人口增长速度最快,C对。结合人口曲线坡度,18世纪、19世纪人口增长速度较慢,A、B错。20世纪后期人口数量呈下降趋势,增长慢,D错。
【13题详解】
20世纪中后期,伦敦城市中心区人口减少较多,主要原因是城市规模过大,中心区居住环境恶化,城市居民向外迁移,C对。人口自然增长率呈负增长、城区人口老龄化,死亡率升高不是中心区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A、B错。材料不能体现经济危机影响,D错。
【点睛】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占地面积扩大,城市人口增长。城市规模增大,一些职能分散到卫星城镇,城市功能区可能减少。城市中心区人口减少较多,主要原因是城市规模过大,中心区居住环境恶化,城市居民向外迁移。
下图为“某高中学生绘制的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图”。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4. 影响①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主要因素有
①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②人口受教育水平较低
③医疗卫生水平较低
④人们的生育意愿较低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5. 缓解③国人口问题的主要途径是
A. 开发劳务市场 B. 实行计划生育
C. 控制人口增长 D. 加大教育投入
【答案】14. B 15. C
【解析】
考查人口增长模式与人口问题。
【14题详解】
读图可知,①国目前死亡率高于出生率,人口呈现负增长,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三低”的现代型,应为发达国家或地区,人口受教育水平较高,②错误;医疗卫生水平较高,③错误;少数发展中国家也接近现代型,如中国。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一方面使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①正确;另一方面使人们的生活没有后顾之忧,所以也改变了人们传统的多子多福、老有所养的生育观念,④正确。故选B。
【15题详解】
读图可知,③国目前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因此,自然增长率偏高,人口增长迅速,应实施控制人口增长的措施。故选C。
下表是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合理人口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读下表回答下面小题。
16. 表中所列合理人口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测算主要考虑的是
A. 社会因素 B. 自然因素C. 经济因素 D. 历史因素
17. 从表中数据可知热带雨林气候区远没有达到合理人口容量与合理人口密度,导致该区人口稀少的主要原因是
A. 地势低平 B. 水资源贫乏
C. 气候湿热 D. 常年战乱
【答案】16. B 17. C
【解析】
【16题详解】
表中影响合理人口容量的因素是气候,气候属于自然因素,B正确。
【17题详解】
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气候湿热不适合人类生活,人口稀少,C正确;热带雨林气候降水丰富,水资源丰富;热带雨林气候不一定都地势低平和常年战乱。
读某城市主要功能区分布示意图(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8. 图中甲、乙、丙对应的功能区正确的是
A. 甲—住宅区,乙一工业区,丙一商业区
B. 甲一商业区,乙一工业区,丙一住宅区
C. 甲一工业区,乙一商业区,丙一住宅区
D. 甲一商业区,乙一住宅区,丙一工业区
19. 关于该城市规划及主要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①处建商业区一环境优美 B. ②处建造纸厂一地价较低
C. ③处建绿化带一减少污染 D. ④处建中心医院一交通便利
【答案】18. D 19. C
【解析】
【18题详解】
图中甲位于市中心,交通通达度高,为商业区;乙占地面积最大,为住宅区;丙位于城郊,沿交通线分布,为工业区。
【19题详解】
图中①处环境优美,但客流量较小,不适宜建商业区;图中 ②处位于河流上流,建造纸厂会引起水污染,不合适;图中③处位于工业区和住宅区之间,建绿化带可减少污染,C正确; 图中④处位于郊区,距住宅区较远,建中心医院不合适。
目前田园城市是现代城市建设的新潮流,它以人为中心,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
据此回答下题。
20. 田园城市中心区面积最大的功能区最有可能是
A. 休憩地 B. 工业区 C. 交通区 D. 住宅区
21. 北京市中心城区为行政区而不是商务区,主要影响因素是
A. 历史原因 B. 经济因素
C. 社会因素 D. 政策因素
22. 关于地域文化对城市影响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欧洲由于城市发展历史悠久,城市中心一般很少建设现代化的高楼大厦
B. 我国古代在“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影响下,形成一种将城市有组织地融入自然环境之中的“山水城市”,例如杭州
C. 美国首都华盛顿是以政治职能为主的城市,国会大厦居于高处,体现了资产阶级所标榜的民主与法制精神
D. 城市历史发展较晚的美国、加拿大、法国等国的大城市市中心都是摩天大楼
【答案】20. A 21. A 22. D
【解析】
【20题详解】
田园城市以人为中心,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工业区、交通区不是主要功能区,B、C错。使每户居民都能极为方便的接近自然空间,住宅区不适宜在中心区,D错。中心区面积最大的功能区最有可能是休憩地,A对。
【21题详解】
北京市中心城区为行政区而不是商务区,主要影响因素是历史原因,古代的宫殿建筑,皇城位于中心城区,A对。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政策因素不是主要因素,B、C、D错。
【22题详解】
欧洲由于城市发展历史悠久,城市中心一般很少建设现代化的高楼大厦,A正确。我国古代在“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影响下,形成一种将城市有组织地融入自然环境之中的“山水城市”,例如杭州,B正确。美国首都华盛顿是以政治职能为主的城市,国会大厦居于高处,体现了资产阶级所标榜的民主与法制精神,C正确。城市历史发展较晚的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大城市市中心都是摩天大楼,法国位于欧洲,城市历史发展早,D不正确。
点睛:田园城市以人为中心,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工业区、交通区不是主要功能区。每户居民都能极为方便的接近自然空间,住宅区不能集中在中心区。法国位于欧洲,城市历史发展早,城市中心一般很少建设现代化的高楼大厦。
人口迁移率是指迁移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迁入为正,迁出为负。下图为“某地区人口迁移率与自然增长率曲线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23. 图中所示地区人口数量最多的时间大约出现在
A. 1970年 B. 1990年 C. 2005年 D. 2010年
24. 造成该地区迁移率变化的原因,最可能是
A. 劳动密集型企业外迁 B. 当地人口大规模迁出
C. 生态环境明显恶化 D. 高素质人才流失严重
【答案】23. D 24. A
【解析】
【23题详解】
人口增长率包含人口迁移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两者的和大于0,则人口总数增加。根据图中曲线判断,大约在2010年二者的和为0,所以此时人口达最大值,D对。
【24题详解】
图中所示地区人口迁移特征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口迁移率高,属于政策性移民开发,之后人口迁移率迅速降低,与之对应的是人口自然增长率一直在降低,说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提高,最可能是产业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迁,不需要太多劳动力导致的,据此最合适的选项是A。当地人口大规模迁出会导致迁移率为负值,与图示不符,B错;图示不能得出生态环境恶化或高素质人才流失严重的结论,CD错。
25.下图为某地理学家为描述不同规模的市场造成的最优影响而规划出的理想模式图,根据图中提供的相关信息,完成下题。
思考有关中心地级别与其提供职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中心地等级越高,提供的职能种类越少
B. 同级别中心地,提供的职能完全相同
C. 高级中心地不具有低级中心地的职能
D. 中心地等级越低,提供的职能种类越少
【答案】D
【解析】
中心地具有等级之分,划分中心地等级的依据是中心地提供职能种类的多少和中心地的服务范围。中心地等级越高,它提供的职能种类越多;反之,中心地等级越低,提供的职能种类越少。而且高级中心地除了具有低级中心地所具有的职能外,还具有低级中心地所没有的比较高级的职能;同级别中心地,提供的职能并不完全相同。故D正确,A、B、C错误。
26.下图为世界及四个大洲城市化发展统计图,读下图回答下面小题。
该图反映
A. 城市化水平与城市化速度成负相关
B. 亚洲、非洲城市化速度较快
C. 亚洲、非洲总体处于城市化初级阶段
D. 欧洲、北美洲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城市化水平降低
【答案】B
【解析】
【详解】读图可知,柱状图反映亚洲、非洲的城市化水平与城市化速度成正相关,A错误;平均城市化速度线显示亚、非洲城市化速度较快,B正确;城市化进程分三个阶段,初期阶段(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30%以下)中期阶段(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30%到70%之间),成熟稳定阶段(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70%到90%之间);据图亚、非洲总体应处于城市化中期阶段,C错误;逆城市化,是指由于交通拥挤、犯罪增长、污染严重等城市问题的压力日渐增大,城市人口开始向郊区乃至农村流动,市区出现“空心化”,以人口集中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化由此发生逆转。图中信息只显示欧洲、北美的城市化水平的高与城市化速度慢,未能体现逆城市化,D错误。故选B。
27.新兴国家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在城市中出现一些问题,下面的描述与实际最不相符的是
A. 劳动力紧缺,退休年龄推迟 B. 交通拥堵,住房紧张
C. 教育配套设施滞后,学位不足 D. 无序扩张、环境质量下降
【答案】A
【解析】
【详解】新兴国家也是发展中国家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带来的问题,包括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BCD正确;而劳力紧缺,退休年龄推迟通常在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比较高才出现,A错误。故选A。
28.下图为我国某地城市化发展阶段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城市扩展方向)。完成下列小题。
阶段I对该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影响表现为
A. 完善河网系统,旱涝灾害减少
B. 开展垃圾分类,环境质量改善
C. 绿化美化环境,生物种类增加
D. 地形起伏减小,热岛效应增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图分析可知,箭头表示城市扩展方向,阶段1城市范围向郊区扩散,对该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影响表现为城市规模扩大,地形起伏减小,热岛效应增强,D正确城区扩大,可能破坏原有的河网系统,旱涝灾害增加,A错误;城市化问题加重,环境质量恶化,B错误;城区建设,破坏地表植被,生物多样性减少,C错误。故选D。
29.引起阶段II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
A. 市区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
B. 郊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C. 市区经济衰退,出现空心化
D. 乡村和小城镇发展超过市区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图可知,阶段II开始向周边的乡村和小城镇扩展,最主要的原因是城市规模扩大,市区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所以减少卫星城镇,减轻城市化问题,A正确;郊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属于郊区城市化,不能形成卫星城,B错误;卫星城出现,不表示市区经济衰退,出现空心化,C错误;乡村和小城镇发展水平低于市区,D错误。故选A。
爷爷的乡愁是家里的麦田,爸爸的乡愁是祖居的老屋,我的乡愁是村口的柿子树,如今久居城市的儿子毕业论文的题目是:寻找那些终将逝去的农耕文化……。读下图回答下面小题。
30. 这种变化将会导致
A. 农村经济走向衰落 B. 农村人力资本流失
C. 农村空巢老年化减 D. 农村生态环境恶化
31. 家乡的变化主要反映了城市化进程的哪种现象
A. 出现郊区城市化 B. 出现再城市化
C. 第三产业推动了城市化 D. 出现逆城市化
32. 下列诗句中描写家乡的是
A. 采伐红松惊秀木,耕耘黑土望丰收
B.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C. 人家半凿山腰住,车马都从屋上过
D.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答案】30. B 31. A 32. C
【解析】
【30题详解】
由农田到果树种植,再到久居城市,年轻人口外迁,这种变化将会导致农村人力资本流失,B对。机械化水平提高,农村经济不会衰落,A错。农村空巢老年化加重,C错。农村土地压力减小,生态环境改善,D错。
【31题详解】
家乡的变化主要反映了城市化进程出现的郊区城市化,A对。再城市化是对城内老区的改造建设,B错。材料没有体现第三产业的发展,C错。城市化水平低,没有出现逆城市化,逆城市化现象是城市人口迁向农村或小城镇,D错。
【32题详解】
材料中房屋是窑洞,所说的家乡应是黄土高原地区。采伐红松惊秀木,耕耘黑土望丰收,指的是东北地区,A错。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是江南地区,B错。人家半凿山腰住,车马都从屋上过描述的是黄土高原地区,C对。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描述的是高山地区,D错。
点睛:由农田到果树种植,再到久居城市,年轻人口外迁,这种变化将会导致农村人力资本流失。舍弃老屋,居住城市,家乡的变化主要反映了城市化进程出现的郊区城市化。材料中房屋是窑洞,所说的家乡应是黄土高原地区。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3题,共36分)
33.读“我国某城市发展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城市化的体现是____。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标志是____。该地区人口迁移的方向主要是_____。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高级住宅区选址的原因。
(3)简要分析仓储区布局的有利条件。
(4)阐述国道改道的原因。
【答案】(1)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由农村迁向城市 (2)位于河流上游;盛行风的上风向;地势较高;环境质量好,靠近国道交通便利 (3)位于城市边缘,地价较低;靠近国道、火车站等交通便利 (4)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原国道位于市区;改道可以减轻城市的交通压力和交通污染以及过境交通对城市的影响(后面三点回答两点即可)
【解析】
(1)对比1980年和2016年城市发展示意图,可知图中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要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标志,随着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大量人口由农村迁向城市。
(2)高级住宅区对环境和交通条件要求较高,图中高级住宅区位于河流上游,且是盛行风的上风向,地势较高,大气环境质量好,靠近国道交通便利。
(3)仓储区占地面积大,要求交通便利,所以仓储区布局在位于城市边缘,地价较低,;靠近国道、火车站等交通便利。
(4)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原国道两侧逐渐成为市区,改道可以减轻城市的交通压力和交通污染以及过境交通对城市的影响,所以国道改道。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安徽省各地级市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合肥市自从作为安徽省省会以来,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合肥市常住人口增加到422万人,城市建成区扩展至428平方千米,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0 071.3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城镇化率提高到72.1%(2017年数据)。
(1)对比省会级城市和一般地级市在城市等级、数量、服务范围和服务职能上的差异。
(2)简述城市等级体系相关理论,并从地理位置角度说明合肥市作为安徽省省会的优越性。
(3)结合材料说出城市化的一般标志,并简析城市化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答案】(1)省会级城市等级高,数量少,服务范围大,服务职能多(也可从地级市角度描述)。
(2)根据城市等级体系理论,每个高等级的城市周围总是分布有多个较低等级的城市。(2分)
合肥市位于安徽省的中心位置,作为安徽省内等级最高的城市,既方便服务全省,同时也有利于合肥市的发展。
(3)城市化的标志有: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用地面积增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增加。
城市化和区域经济发展相互促进,城市化可以带动经济的发展,反之区域经济发展也会促进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解析】
(1)城市等级越高,数量越少。省会级城市等级高,数量少,服务范围大,服务职能多。换个角度,地级市等级较低,数量多,服务范围小,职能较少。
(2)根据城市等级体系理论,每个高等级的城市周围总是分布有多个较低等级的城市。合肥市作为安徽省内等级最高的城市,从地理位置看,位于安徽省的中心位置,作为省会,既方便服务全省,同时也有利于推动合肥市的发展。
(3)城市化的标志包括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用地面积增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增加。城市化和区域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关系。城市化可以带动经济的发展,反之区域经济发展也会促进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35.阅读“A、B两地区基本情况比较表”,完成下列问题。
(1)B地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__________%,其人口增长模式为____________,其死亡率比A高的最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2)A、B之间的人口流动方向主要是A→B,其最可能的原因是( )
A.自然环境 B.经济 C.家庭婚姻 D.求学
(3)A、B两地中“多子多福”观念较严重的可能是____________地。
(4)简述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可能带来的影响。
【答案】(1)-0.2 现代型 老年人口比重大
(2)B (3)A
(4)有利:①弥补劳动力不足,促进资源开发与社会经济发展;②引进先进的技术和人才;③推动城市化发展。
不利:①加剧生态环境问题;②给城市造成巨大的压力,带来就业困难、交通拥挤、居住困难等问题。
【解析】
整体分析:发达国家或地区人口死亡率高的最主要原因是人口老龄化严重,老年人口比重大。GDP产值分析,B是发达地区,人口迁入的原因是经济因素,人口由欠发达区向发达地区迁移。
(1)根据表中的出生率、死亡率,B地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2%,其人口增长模式为三低模式,其死亡率比A高的最主要原因是人口老龄化严重,老年人口比重大。
(2) A、B之间的人口流动方向主要是A→B,根据GDP产值分析,其最可能的原因是经济因素,人口由欠发达区向发达地区迁移,B对。自然环境、家庭婚姻、求学不是人口向发达地区迁移的主要因素,A、C、D错。
(3) A、B两地中多子多福观念较严重的可能是A地,人口出生率高,经济水平低,属于经济落后地区。
(4)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可能带来的有利影响是弥补劳动力不足,促进资源开发与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引进先进的技术和人才,推动城市化发展。不利影响是人口增多,环境压力增大,加剧生态环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