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湖北省黄梅国际育才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3月月考(解析版) 试卷
展开湖北省黄梅国际育才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
高一3月月考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地理环境中各事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若某事象发生变动就会给其他事象带来影响,甚至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读图可知,图中所示的中心事象“甲”最有可能是( )
A. 人口数量增多
B. 气候变化
C. 森林破坏
D. 围湖造田
【答案】C
【解析】
【详解】地理环境中各事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若某事象发生变化就会给其他事象带来影响,甚至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森林破坏,涵养水源能力下降,可能导致水旱灾害增多。吸收二氧化碳减少,导致温室效应增强。保持水土能力减弱,水土流失加剧,土地荒漠化加剧,土壤肥力下降等。图中所示的中心事象“甲”最有可能是森林破坏, C对。人口数量增多、围湖造田,不是土壤肥力下降的原因,A、D错。气候变化,河流径流量可能减小,B错。
下图为“某地区地理环境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2. 引起该地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 地壳上升
B. 砍伐植被
C. 气候变化
D. 农业开发
3. 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主要体现了( )
A. 地理环境的独特性
B. 地理环境的区域性
C.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D.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答案】2. A 3. C
【解析】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根据图示:图中地壳的运动引起地形抬升,地形抬升,使背风坡受湿润气流的影响减少,气候变得干旱,形成草地和荒漠。所以引起该地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地壳上升。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3题详解】
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是一个整体,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整体。该区域①②③时期地理环境的变迁主要是由于该山的出现,阻挡了气流,则使背风坡一侧降水减少。而导致植被的变化,故答案选D项。
【点睛】本题以某区域不同时期地理环境变化示意图为背景,考查自然地理要素在地里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关键在于学生从三图中分析某一事物的变化—地形,从而引出其他事物的变化,且学生要了解非地带性的影响因素:地形、洋流、海陆分布、水分等。
4. 下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大气中( )
A. 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增加 B. 二氧化碳深度降低,会使②减少
C. 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③增加 D. 出现雾霾,会导致④在夜间减少
【答案】B
【解析】
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吸收减少,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②大气吸收能力降低,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③减少,出现雾霾天气,会导致④在夜间增加。
【考点定位】该题考查大气受热过程。
在影视剧中往往让女主角面朝大海,在海风吹拂下让头发向后飘逸以反映女主角的快乐心情。甲、乙两图分别是“北半球某滨海地区海陆环流图”和“气温变化特征图”。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5. 用图中①、②、③、④四处气压最高的是( )
A. ①处
B. ②处
C. ③处
D. ④处
6. 为了完成女主角头发向后飘逸的场景,作为导演,你会选择什么时间段完成拍摄( )
A. 16时至次日8时
B. 6时至12时
C. 8时至16时
D. 18时至次日6时
【答案】5. A 6. 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热力环流的应用。
【5题详解】
高度越高气压越低,故①④大于②③;而大气在水平方向上由高压流向低压得出①大于④,故得出①气压最高,A正确。
【6题详解】
女主角面朝大海,海风吹拂下让头发向后飘逸,风由海洋吹向陆地,陆地是低压,海洋是高压,应该是白天,陆地温度高于海洋,右图中符合的时段是8时至16时(陆地温度线和海洋温度线的交点作横坐标的垂线)。C正确。
【点睛】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的能力。
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采取地膜覆盖的方式栽培作物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表现在增温、保温、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和预防病虫害等方面。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7. 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 )
A. 减弱了地面辐射
B. 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C. 增加了太阳辐射总量
D. 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8. 山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作用是( )
A. 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
B. 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
C. 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
D. 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温
【答案】7. A 8. C
【解析】
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减弱了地面辐射造成的热量损失。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的作用是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利于苹果着色。
【7题详解】
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减弱了地面辐射造成的热量损失,A对。地膜不能增强大气逆辐射、太阳辐射,B、C错。地膜不能改变对太阳辐射的吸收,D错。故选A。
【8题详解】
山东胶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的作用是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利于苹果着色,C对,D错。减弱地面辐射不是主要作用,反光膜不能保持地温,A、B错。故选C。
9.地面上不同地区的热量差异会引起空气流动。下图符合热力环流原理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热力环流。
【详解】白天陆地和海洋相比,由于陆地的热容量小,升温快,比海洋温度高,海洋形成高气压中心,陆地形成低气压中心,近地面风从海洋吹向陆地,A错误;市区和郊区之间,近地面风从郊区吹向市区,B错误。受地表冷热不均的影响,受热的地方空气膨胀上升,冷却的地方空气收缩下沉,D错误。晚上山顶降温快,气流沿山坡下沉,山谷上升,C正确。
【点睛】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热力环流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图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10.地面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称为有效辐射。读图可知,关于甲、乙、丙三地多年平均年有效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由甲地向乙地急剧增加
B. 由乙地向丙地急剧增加
C. 由甲地向丙地逐渐减少
D. 由丙地向乙地逐渐减少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
【详解】图示多年平均年有效辐射总量,2600<甲<2700,2600<乙<2700,1900<丙<2000,由甲地向丙地逐渐减少,C正确。
读“合肥的城市热岛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1. 热岛效应形成了市郊之间的热岛环流,称为城市风系,在近地面的风又称为乡村风。A地乡村风的风向是( )
A. 东南风
B. 东北风
C. 西北风
D. 西南风
12. 正确表示N地近地面在垂直方向上等温面与等压面配置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答案】11. A 12. A
【解析】
【分析】
主要考查了热岛环流的相关知识
【11题详解】
城市中心温度高,气压低,四周温度低气压高,故A处得水平气压梯度力为从高压指向低压与等压线垂直,方向为正东,北半球风向最终与等压线斜交,向右偏,故为东南风,A正确。
【12题详解】
读图可知,N地位温暖中心,温度高,垂直方向上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等压面向地面凸出,等温面与等压面相反。A正确。
【点睛】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热力环流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图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下图示意某区域某时海平面等压线分布,虚线为晨昏线。回答下列各题。
13. 此时,①地的盛行风向为( )
A. 东北风
B. 东南风
C. 西北风
D. 西南风
14. 与①地相比,②地( )
A. 气温年较差较小
B. 正午太阳高度较大
C. 昼长年变化较小
D. 较早进入新的一天
15. 图示现象可能出现在( )
A. 1月
B. 2月
C. 7月
D. 8月
【答案】13. C 14. D 15. A
【解析】
试题分析:
【13题详解】
根据经纬线形状判断,该图是极地俯视图,且极地地区为海洋,所以推断此图中心为北极点。在北极俯视图上,绕极点逆时针方向是自西向东,指向极点的方向为北方,远离极点的方向为南方。①地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大致自西向东(图中自右向左),在北半球右偏,风向为西北风,故C项正确。
【14题详解】
①地位于北美洲北部,②地位于亚欧大陆北部,二者相比,①地陆地面积较小,又有海湾深入陆地内部,受海洋影响大,气温年较差较②地要小;与①地相比,②地纬度高,昼长年变化更大,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小;②地位于东经90°以东,要比①地更早进入新的一天,故D项正确。
【15题详解】
图中北半球海洋上主要是受低气压控制,说明此时为冬季,且北纬70°及其以北为极夜。自冬至(12月22日前后)到春分(3月21日前后),极夜范围从66°34′N收缩到90°N,说明极夜范围每月移动纬度8°左右,此时北纬70°及其以北为极夜,应该为1月,故A项正确。
考点:考查气压场中风向的判定以及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6.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谷地
B. 山顶气温日变化最小
C. 山顶冬季日温差大于夏季日温差
D. 山谷冬季日温差远大于夏季日温差
17. 导致一天中最低温出现在山谷的主要原因是( )
A. 山谷地形闭塞,降温快
B. 夜间吹谷风,谷地散热快
C. 夜间吹山风,冷空气沿山坡下沉集聚在谷地
D. 谷地多夜雨,降温快
【答案】16. B 17. 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16题详解】
冬季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陡崖,故 A 错;山顶冬季日温差小于夏季日温差, 故 C 错;山谷冬季日温差约 11℃,夏季日温差约 13℃,故 D 错。冬季、夏季山顶气温日变化曲线最平直,变化最小,B正确。
【17题详解】
一天中最低温出 现在山谷,约 4 时左右,此时吹山风,冷空气沿山坡下沉积聚在谷地。C正确。
【点睛】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热力环流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图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下图为“某季节我国东部沿海某区域近地面和高空等压面示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8. 关于图示的判断,正确的是( )
A. 图中气压:丙>丁>甲>乙
B. 甲地气温高于乙地
C. 甲地多为晴朗天气
D. 乙地盛行下沉气流
19. 关于图中气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丙之间气流产生的直接原因是气压差
B. 乙丁之间气流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C. 水平气压梯度力只影响甲乙之间的风速
D. 产生四地间环流的根本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答案】18. C 19. D
【解析】
试题分析:
【18题详解】
甲乙相比,甲地气压大于乙地,丙丁相比,丁地气压大于丙地,乙地与丁地相比,乙地气压大于丁地,故图中气压排序是甲>乙>丁>丙,A项错误;甲地有下沉的气体,气温低,乙地有上升的气体,气温高,故甲地气温低于乙地,B项错误;甲地有下沉的气体,不易降水,多晴朗天气,故C项正确;乙地等压面向下弯曲,气压低,因有上升的气流,故D项错误。
【19题详解】
甲丙之间气流产生的直接原因是气体遇冷收缩下沉,故A项错误;乙丁之间气流是垂直方向上的流动,故不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B项错误;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形成了风,风速的大小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既影响甲乙之间的风速,也影响丙丁之间的风速,故C项错误;受热不均是引起热力环流的直接原因,根本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故D项正确。
考点:热力环流的原理,气压大小的判读
等压线是某一水平面上气压相同的各点的连线。读①②③④四幅等压线分布(单位:hPa)图。回答下列各题。
20. ①②③④四幅等压线分布图中,P点所在位置风力最大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1. ②图(北半球)中P地的风向为( )
A. 东北风
B. 东南风
C. 西南风
D. 西北风
【答案】20. C 21. A
【解析】
【分析】
主要考查了等压线图的判读,四幅图比例尺相同,根据单位距离气压梯度力大小判断风力最大的点,图①中气压梯度为2百帕,②中气压梯度为1百帕,③中气压梯度为6百帕,④中气压梯度为4百帕.
【20题详解】
读图可知,四幅图比例尺相同,疏密状况相同,但气压梯度差不同,①中气压梯度为2百帕,②中气压梯度为1百帕,③中气压梯度为6百帕,④中气压梯度为4百帕,其中③中P点所在位置等压线最密、气压梯度最大,故风力最大,C正确。
【21题详解】
②图为高压中心,等压线图上P点风向是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北半球向右偏转,在没有指向标的情况下,一般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P地的风向为东北风,A正确。
20世纪50年代,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我国修建了兰新铁路。兰新铁路在新疆吐鲁番附近的线路如下图所示。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22. 推测外国专家在图示区域铁路选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 )
A. 河流 B. 聚落 C. 耕地 D. 地形
23. 后来,我国专家认为,兰新铁路在该区域的选线不合理,理由可能是( )
A. 线路过长 B. 距城镇过远
C. 易受洪水威胁 D. 工程量过大
24. 50多年来,兰新铁路并没有改变该区域城镇的分布,是因为该区域的城镇分布受控于( )
A. 地形分布 B. 绿洲分布
C. 河流分布 D. 沙漠分布
【答案】22. D 23. B 24. B
【解析】
试题分析:
【22题详解】
根据铁路线修建的原则,在山区应尽量少穿越等高线。读图,图示铁路沿1000米等高线修建,主要是因为不穿越等高线,地势起伏较小,所以考虑的主导因素是地形,D对。图示天山地区河流短小,铁路线没有沿河修建,A错。线路没有经过主要城市,主导因素不是聚落,B错。该地区耕地主要分布在山麓地带的绿洲上,也是聚落主要分布区,C错。
【23题详解】
铁路修建的意义是加强区域间的联系,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图中铁路线与城市吐鲁番之间高差较大,距离远,不利于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所以我国专家认为,兰新铁路在该区域的选线不合理,理由可能是距城镇过远,B对。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线路长短,不是主要影响因素,A错。该地区是干旱区,洪水灾害少,C错。沿等高线修建,工程量较小,D错。
【24题详解】
图示区位于干旱地区,城镇分布在水源较充足的山麓地带的绿洲上,绿洲上农业基础较好,适宜人类生存,B对。干旱区最主要的限制因素是水源,铁路沿线如果没有水源,也不会形成城镇,所以兰新铁路并没有改变该区域城镇的分布。地形、河流、沙漠分布对城镇分布有影响,但不是主导因素,A、C、D错。
考点:影响城镇分布的主导区位因素,交通线路布局的原则。
下图为我国首条“水上公路”,建在大巴山余脉与巫山余脉交会处的湖北省兴山县。回答下列各题。
25. 影响图中水上公路选线的主要原因是( )
A. 增加旅游景点
B. 避免侵占耕地
C. 缩短线路长度
D. 保护坡地生态
26. 为降低建设成本,以下自然要素对水上公路设计高度产生重要影响的是( )
A. 地形
B. 地质
C. 水文
D. 植被
【答案】25. D 26. C
【解析】
【25题详解】
从景观图中分析,该地山高坡陡,以自然植被为主,无耕地分布,沿河谷建设线路较长,高速公路成本高,以方便当地交通为主,并非为建景点而修建,所以A、B、C错误。沿河谷建设可以减少对两岸山地地形及生态植被的破坏,合理保护当地生态环境。
【26题详解】
水上公路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河流洪水期水位的上涨,如果为避免洪水淹没公路增加高度,就会增加成本;如果为降低成本降低公路高度则面临洪水淹没危险。所以既要降低建设成本,又要防御洪水,设计高度时需要该河流的水文数据,从而设计出合理的高度。所以C项正确。
《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提出,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面临巨大挑战,必须加快推进产业结构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下图表示1962年~2007年安徽省年平均气温变化。完成下题。
27. 1962年-2007年,安徽省平均气温变化的总体趋势是( )
A. 降幅超过升幅 B. 逐年上升
C. 升高约2.1℃ D. 波动上升
28. 【小题2】气候变化对安徽省地理环境的影响有( )
A. 各地的生长期缩短 B. 低温冻害损失减小
C. 极端天气事件增多 D. 天然湿地面积扩大
【答案】27. D 28. C
【解析】
【27题详解】
考查读图判读分析能力.从图中可以看出,1962-2007年,安徽省年平均气温变化的总趋势是波动上升的,升高了1°C多.
【28题详解】
考查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带来的影响。根据图中气温变化,可以看出,气温升高,各地的生长期将增长;但是却更易受低温冻害影响;而由于气温升高,蒸发增加,气候将变干,天然湿地面积将缩小。
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体看为上升趋势。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CO2浓度明显增加而导致的温室效应。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29. 因CO2浓度增加而导致全球气温升高,对我国造成的影响可能是( )
A. 各地降水量普遍增加
B. 南方与北方温差变大
C. 水稻种植的北界北移
D. 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
30. 为延缓和减轻由于CO2浓度增加而导致的气候变化与危害,各国政府应( )
A. 改变能源结构,提高天然气的使用比例
B. 遵守国际公约,控制和削减CO2排放量
C. 采用固碳技术,增加新能源污染税费
D. 扩大耕地面积,培育新的农作物品种
【答案】29. C 30. B
【解析】
【29题详解】
全球气温升高,各地降水有所变化,有的地方降水增多,有的地方降水减少,A错误;全球气候变暖,北方热量条件变好,导致水稻种植的北界北移,B正确;北方温度升,与南方的温差减小,C错误;全球气候变暖对各地的农业发展条件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各地的经济格局发生变化,D错误。故答案选B项。
【30题详解】
为了缓解全球气候变暖采取的有效措施是发展新能源,改善能源结构,故A不符合题意;
为了缓解全球气候变暖采取的有效措施是:①发展煤炭气化,液化技术,提高利用率②发展新能源,改善能源结构③减少使用化石燃料,减少CO2 排放④植树造林,增加植被覆盖率,故B正确;为了缓解气候变暖,要研发新技术,降低新能源的污染税费,故C不符合题意;
气候变暖主要是碳排放过多造成的。为了缓解全球气候变暖采取的有效措施是:①发展煤炭气化,液化技术,提高利用率②发展新能源,改善能源结构③减少使用化石燃料,减少CO2 排放④植树造林,增加植被覆盖率,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二、填空题(40分)
31.读下图,分析完成下列各题。
(1)写出图中箭头表示的含义:①________②________ ③________ ④________
(2)①与等压线的关系是________,其方向是________。
(3)若无④,只受①③影响,则②与等压线的关系是________。此时,①与③的关系是________。
(4)近地面大气中,②与等压线的关系是____。此图表示的地区在____ (填“南”或“北”)半球,理由是____。
(5)图中M、N两地相比,风力较大的是________地,原因是什么________?
(6)若④加大,对风速的影响是:________。
【答案】 (1)水平气压梯度力 风向 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 (2)垂直 由高压指向低压 (3)平行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4)相交 北 风向向右偏转 (5) N 原因等压线较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 (6)变小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近地面大气水平运动的基础知识,以及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特点和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
【详解】(1)图示①与等压线相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故判断为水平气压梯度力。②箭头斜穿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与等压线斜交,判断为风向。③表示垂直于风向,判断为地转偏向力;④判断为与风向相反的摩擦力。(2)见上题分析,(3)由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没的摩擦力的风最终与等压线平行。(4)风向与等压线斜交,且向右偏转,为北半球。(5)图示M处的等压线较N处稀疏,故判断水平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小。(6)摩擦力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风速变小。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清三个力对风的作用效果和基本特征,简单题。
32.读某山区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公路AH段线路的形状呈______形,这样修建的目的是________。
(2)公路AQB段线路大体上是沿______线延伸,它与APB方案相比,具有的优势是_____、_____。
(3)一般来说,在山区修建铁路或公路时,若无特殊需要,通常会把线路选建在________等地形部位上
【答案】(1)“之”字; 陡坡;
(2)等高; 线路的坡度小,建造的工程量小;
(3)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河谷地带
【解析】
整体分析:该题以某山区地形图为切入点,考查地形特征、影响交通建设的因素等相关知识,要求学生具备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能够对题目要求作答的能力。(1)山区地形起伏大,地质条件复杂,道路应避开陡坡,多呈“之”字形弯曲。(2)山岳地区修建铁路或公路时,人们通常优先修建公路,再建铁路,公路AQB段线路大体上是沿等高线延伸。(3)一般来说,在山区修建铁路或公路时,通常会把线路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或河谷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