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试卷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564362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地理】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试卷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564362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地理】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试卷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5643629/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地理】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试卷
展开新疆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
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
1.下列现象与地球自转有关的是( )
A.昼夜现象 B.太阳东升西落
C.冬天寒冷夏天炎热 D.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
2.你参加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的今天太阳直射点在( )
A.在北半球,向北移动 B.在南半球,向北移动
C.在北半球,向南移动 D.在南半球,向南移动
3.当黄赤交角减小到20度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热带地区面积增大 寒带地区面积减小 B.热带地区面积减小 寒带面积增大
C.热带地区面积减小 寒带地区面积减小 D.热带地区面积不变 寒带面积不变
读地球公转速度随月份变化图,完成下列各题。
4.当地球公转速度为左图中N点时,地球位于图中公转轨道的( )
A.甲点附近 B.乙点附近 C.丙点附近 D.丁点附近
5.当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位于右图中甲点时( )
A.北京正值高温多雨季节 B.太阳黑子数达一年中最大值
C.地球自转角速度加快 D.地球公转速度较其他三地快
读下图,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6.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①——为太阳长波辐射 B.②——为大气逆辐射
C.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的热源 D.④——晴朗的夜晚辐射量较强
7.多云的天气昼夜温差较小,主要是因为( )
A.②增强,③减弱 B.②减弱,④增强
C.③增强,④减弱 D.②减弱,③增强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8.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中字母C代表的是( )
A.东北信风带 B.盛行西风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 D.副热带高气压带
9.某地常年受D的控制,气候温和多雨,该地所属的气候类型为( )
A.热带雨林气候 B.亚热带季风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 D.地中海气候
下图为“全球气旋和反气旋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0.图中甲、乙、丙、丁表示北半球气旋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1.我国北方地区在秋季常出现的“秋高气爽”天气,是在哪一种天气系统控制下形成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12.我国水资源季节分配特点是( )
A.夏秋少,冬春多 B.夏秋少,冬春也少
C.夏秋多,冬春也多 D.夏秋多,冬春少
13.调节我国水资源空间分配不均的主要办法是( )
A.跨流域调水 B.节约、合理用水 C.修建水库 D.大力开采地下水
读大洋局部洋流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各题。
14.该海域位于( )
A.北半球中低纬度 B.南半球中低纬度
C.北半球中高纬度 D.南半球中高纬度
15.若该大洋为太平洋,①处渔场的名称是( )
A.北海道渔场 B.纽芬兰渔场 C.北海渔场 D.秘鲁渔场
1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处渔场的形成与寒暖流交汇有关
B.②处洋流的形成受东北信风的影响
C.③处洋流对沿岸气候起到降温减湿作用
D.④处洋流与另一半球同纬度海区的洋流性质不同
如图为地表形态和地质构造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7.甲处地质构造是( )
A.背斜 B.地堑 C.地垒 D.向斜
18.图中冲积扇的成因( )
A.风力侵蚀 B.风力沉积 C.流水侵蚀 D.流水沉积
19.岩石按成因可分为( )
A.花岗岩、玄武岩、大理岩 B.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
C.石灰岩、火山岩、片麻岩 D.侵入岩、喷出岩、砂岩
20.造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表形态的根本原因是( )
A.风力侵蚀 B.风化作用 C.流水侵蚀 D.冰川侵蚀
21.下列地质作用中属于内力作用表现形式的有( )
①岩浆活动 ②变质作用 ③侵蚀作用 ④搬运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2.根据板块学说,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原因是( )
A.处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张裂带
B.处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带
C.处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碰撞带
D.处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带
23.下列描述不属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的是( )
A.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
B.各要素都不单独存在和发展
C.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D.各要素对环境的影响作用是相同的
24.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析,下列现象与我国西北内陆景观相符的是( )
A.气候干旱,降水少,河流欠发育 B.流水作用强烈,物理风化微弱
C.流水侵蚀显著,风力侵蚀微弱 D.植被茂盛,土壤有机质含量多
25.下列地理现象能反映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是( )
A.从我国多雨的东南沿海到干旱的西北内陆,植被有明显的变化
B.秦岭南坡太阳辐射强于北坡,植被生长茂盛
C.黄土高原由于植被破坏严重和水土流失,造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D.沙漠地区生长的骆驼刺根系不发达
图甲为“长白山望天鹅景区一角”、图乙为“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图丙为“塔克拉玛干沙漠”。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6.从图甲到图乙再到图丙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由赤道到两级的地域分异规律 B.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C.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规律
27.在塔克拉玛干地区,由于气候干旱,多为风成地貌,体现了地理环境要素中( )
A.气候对地貌的影响 B.土壤对地貌的影响
C.地貌对气候的影响 D.植被对气候的影响
28.衡量一个地区水资源丰歉程度的指标是( )
A.多年降水总量 B.多年降水总量和蒸发量的差值
C.多年蒸发总量 D.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29.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 )
A.三圈环流 B.热力环流 C.大气环流 D.季风环流
30.关于气压带和风带移动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B.夏季南移,冬季北移
C.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移动
D.随地球自转运动而移动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
31.读“地球上的水循环图”,完成下列问题。
(1)填写图中各代号在循环中所代表的环节:B________,C_____,D_____。
(2)由B,C,D,F,G环节构成的水循环类型为_________________循环
(3)地球上的水体通过水循环中的各环节把大气圈、________圈、岩石圈圈、生物圈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庞大的水循环系统。
32.读地质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C、D四处,属于向斜的是________,属于背斜的是________。
(2)从地貌形态来看,图中A处在地貌上是________,B处在地貌上是__________。
(3)假设在这里修建一条地下隧道,应该选择C地还是D地?_________。
33.读“日照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时刻北半球的节气是____________,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__________。
(2)图示时刻C点的昼长为___________小时。
(3)A、D、E三地比较,地球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排序为 _____________。
(4)AB线是___________(晨线、昏线)。
34.读非洲部分地区气候类型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非洲大陆③自然带是_________,②自然带是____________。
(2)①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
(3)①—②—③的变化体现陆地自然带的_________分异规律,形成这种规律的主导因素是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解析】
下列现象与地球自转有关的是太阳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的结果,B对。昼夜现象是因为地球不透明,不发光,与自转无关,A错。冬天寒冷夏天炎热、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是地球公转的结果,C、D错。
2.B
【解析】
我国高一上学期的期末考试在元旦之后,为冬至日之后,太阳直射在南半球,向北移动。所以选B。
3.C
【解析】
本题考查黄赤交角与五带的关系,由于黄赤交角的度数与回归线相等,与极圈互余。故黄赤交角变小,则回归线度数变小,则热带变小;极圈度数变大,则寒带范围变小。故选C项。
4.C
5.D
【解析】
4.当地球公转速度为左图中N点时,即为公转速度最小的时候,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远日点附近,根据右图中四地的位置,可知在丙地附近离太阳远,所以选C。
5.当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位于右图中甲点时,即为近日点附近,为1月初,公转速度达到最快的时期,即地球公转速度较其他三地快,北京正值寒冷干燥的冬季,太阳黑子数的多少没有季节变化规律,地球自转角速度不随季节发生变化。所以选D。
6.C
7.B
【解析】
6.①是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为太阳短波辐射,A错。②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B错。③是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C对。④是大气逆辐射,晴朗的夜晚辐射量较弱,D错。
7.多云的天气昼夜温差较小,主要是因为②减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白天气温不太高。④增强,夜晚大气逆辐射强,大气保温效应强,气温不太低。B对,A、C错。③增强,地面降温快,昼夜温差应较大,D错。
8.D
9.C
【解析】
8.结合图中纬度,图中字母C位于30°附近,代表的气压带、风带为副热带高气压带,D对。东北信风带是字母B,位于字母A、C之间,A错。盛行西风带对应的字母D,B错。副极地低气压带位于60°纬线附近,对应字母E,C错。
9.根据纬度,字母D是盛行西风带,某地常年受D的控制,气候温和多雨,该地所属的气候类型为温带海洋性气候,C对。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字母A赤道低气压带控制,A错。亚热带季风气候受季风环流影响,B错。地中海气候受字母C、D交替控制,D错。
10.A
11.D
【解析】
10.根据气流是辐合还是辐散或中心气压是低还是高来判断哪是气旋,按旋转方向判断所在半球。甲丙是低压,丁是高压,乙的气压分布有问题,丙气流的偏转互相矛盾,甲是低压,且按逆时针方向辐合符合北半球气旋的特点。故选A。
11.“秋高气爽”说明天气晴朗,气压高,人感到舒畅,大气中氧气充足。应是高压控制,北半球高压(反气旋)。上图中属于北半球高压(反气旋)的只有丁,因为中心气压高,四周气压低,且气流按顺时针方向辐散。故选D。
考点:该题考查常见天气系统。
12.D
【解析】
我国位于太平东部,受海陆热力差异影响,形成了典型的季风气候。夏季陆地形成低压,海洋形成高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带来充足的降水。所以我国水资源的季节分配特点是夏秋多,冬春少。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是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跨流域调水可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修建水库可解决水资源季节分配不均。故选D。
13.A
【解析】
我国水资源的分布受降水的影响,季节分配夏秋多、冬春少,空间上分布南多北少、东多西少,为了解决空间上的分布不均匀,我们可以采用跨流域调水的方式,将水资源丰富地区的水调到水资源缺乏的地区,来均衡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以更合理的利用水资源,故选A。
14.B
15.D
16.D
【解析】
14.读图可知,该大洋局部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且在回归线附近,根据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可知该海域为南半球中低纬度,即选B。
15.若该大洋为太平洋,即位于南太平洋海区,①处为秘鲁寒流流经的海域,该渔场为秘鲁渔场。即选D。
16.①处渔场的形成与上升流寒流有关,不是寒暖流交汇;②处洋流位于南半球,其的形成受东南信风的影响;③处洋流为暖流,对沿岸气候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④处洋流为西风漂流,为寒流,与另一半球同纬度海区的洋流性质不同,北半球的洋流为暖流。所以选D。
17.A
18.D
【解析】
17.褶皱是因为岩层受到水平挤压力,使得岩层出现一系列弯曲变形,它包括背斜和向斜。背斜的岩层向上拱起、向斜的岩层向下弯曲。根据图中的甲处的岩层向上弯曲,说明该处的地质构造为背斜。故答案选A。
18.本题考查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的变化。流水侵蚀作用常常形成沟谷、瀑布和峡谷,C错误;流水堆积作用常常在山前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在河流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图示冲积扇位于河流的出山口,主要是由于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D正确;风力侵蚀作用形成风蚀蘑菇和风蚀洼地,A错误;风力堆积形成沙丘和沙垅,B错误。故答案选D。
19.B
【解析】
岩石按其成因不同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岩浆岩由岩浆活动冷凝而形成;沉积岩受外力作用而形成;变质岩受变质作用而生成。
考点:本题考查岩石分类。
点评: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结合不同的形成过程掌握岩石的分类。
20.C
【解析】
黄土高原位于半湿润区,夏季暴雨集中,造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表形态的根本原因是流水侵蚀,C对。黄土高原是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位于半湿润区,风力侵蚀、风化作用不是主要外力,A、B错。冰川侵蚀形成的是U形谷,D错。
21.A
【解析】
地质作用中属于内力作用表现形式包括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和变质作用,侵蚀作用和搬运作用为外力作用,所以选A。
22.B
【解析】
根据板块学说,喜马拉雅山位于印度半岛的北部和青藏高原的南部,处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带,所以选B。
23.D
【解析】
本题考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自然环境中各要素对环境的影响作用不同。
24.A
【解析】
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析,与我国西北内陆景观相符的现象是气候干旱,降水少,河流欠发育,A相符。西北地区降水少,风力作用强烈,物理风化强,B不相符。河流少,水量小,流水侵蚀微弱,C不相符。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有机质含量少,D不相符。
25.B
【解析】
地理现象能反映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是黄土高原由于植被破坏严重和水土流失,造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C对。从我国多雨的东南沿海到干旱的西北内陆,植被有明显的变化,反映地理环境的差异性,A错。秦岭南坡降水量强于北坡,植被生长茂盛,B错。沙漠地区气候干旱,地下水埋藏深,生长的骆驼刺根系发达,D错。
26.C
27.A
【解析】
26.从图甲到图乙再到图丙,依次是森林、草原和沙漠景观,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选C。
27.在塔克拉玛干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多为风成地貌,体现了地理环境要素中气候对地貌的影响,即选A。
28.D
【解析】
根据教材结论,衡量一个地区水资源丰歉程度的指标是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一个地区的多年平均径流总量=多年降水总量-多年蒸发总量,所以选D。
29.B
【解析】
热力环流是由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故选B。
【点睛】热力环流原因分析:
地面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带来同一水平面出现气压差异,使得同一水平面大气从高压流向低压。
30.C
【解析】
气压带会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考点:气压带和风带
31.(1)蒸发;水汽输送;降水
(2)海陆间循环
(3)水
【解析】该题以地球上的水循环图为材料,考查水循环的环节、类型和地理意义。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1)填写图中各代号在循环中位置和箭头的指向,可以判断出B为蒸发,C为水汽输送,D为降水。
(2)B,C,D,F,G环节构成的水循环把海洋和陆地联系起来,所以水循环的类型为海陆间循环。
(3)地球上的水体通过水循环中的各环节把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圈、生物圈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庞大的水循环系统,这就体现了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32.(1)C;D
(2)山岭;谷底(山谷)
(3)D
【解析】该题以地质剖面图为材料,考查地质构造及其类型和地质构造的应用。
(1)向斜是岩层向地壳深处弯曲,背斜是岩层向地表方向弯曲,图中A、B、C、D四处,C岩层向地壳深处弯曲,属于向斜,D处岩层向地表方向弯曲,属于背斜,A、B两处岩层发生断裂并产生明显位移,为断层构造。
(2)地貌是体现地表高低起伏,从地貌形态来看,图中A处在地貌上是山岭,B处在地貌上是山谷。
(3)地下隧道要求山地牢固、便于排水,假设在这里修建一条地下隧道,应该选择C地是向斜构造,隧道里容易储水,D地为背斜构造,岩层稳固,地下水向两侧排走。
33.(1)夏至日(6月22日);北回归线(23°26'' N)
(2)12
(3)D > E > A
(4)晨线
【解析】该题以日照图为材料,考查日照图的判读和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图示太阳光线直射在北归回线上,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即时刻北半球的节气是夏至,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23°26′N。
(2)C点位于赤道上,赤道上全年昼夜平分,即图示时刻C点的昼长也是为12小时。
(3)地球自转线速度是从赤道向两极递减,A、D、E三地比较,D位于赤道上,A位于极圈上,所以地球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排序为D > E > A。
(4)读图可知AB线是昼夜半球的分界线上,根据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AB线顺着自转方向,进入白昼,所以AB线是晨线。
34.(1)热带荒漠带;热带草原带
(2)热带雨林气候
(3)由赤道到两级的地域;热量
【解析】该题以非洲部分地区气候类型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为材料,考查自然带的分布和分异规律。
(1)非洲大陆③位于北非撒哈拉沙漠,其自然带是热带荒漠带,②位于撒哈拉沙漠的南部属于热带草原气候,其自然带是热带草原带。
(2)①位于赤道附近,刚果盆地中,其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是热带雨林气候。
(3)①—②—③是从赤道向高纬度更替,①—②—③的变化体现陆地自然带是由赤道到两级的地域分异规律,形成这种规律的主导因素是热量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