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云南省会泽县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解析版) 试卷
展开云南省会泽县一中2018-2019学年
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
第I卷 (选择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共15题,每题4分,共60分)
1.下列属于图中B所示的是( )
A. 铜矿、焦炭
B. 雷电、沙漠
C. 化肥、大米
D. 森林、海盐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读图结合图例可知,图中乙所示为来自于自然环境中的可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属于自然资源。焦炭是人类对煤炭加工得到的,不属于自然资源,A错。雷电目前人类还不能使用,B错。化肥和大米都是经过人类加工的产品,C错。森林和海盐都是直接来自自然环境,可以为人类提供物质和能量,符合自然资源的定义。故选D。
【考点定位】自然资源的定义
2015年,我国的铁矿石对外依存度首次突破了80%大关,达到了84%。结合材料,回答下题。
2. 巴西和澳大利亚矿石资源丰富,这反映的自然资源的特点是( )
A. 资源间的联系性
B. 数量的有限性
C. 分布的不平衡性
D. 利用的发展性
3. 下列做法符合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是( )
①大力开发黑龙江、新疆边远地区荒地种植水稻
②在长江中上游山区、沿海滨海地区营造防护林
③在华北地区推广喷灌、滴灌技术
④在准噶尔盆地、河套平原及其附近建立“林—草”配套的人工草场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③
【答案】2. C 3. B
【解析】
【2题详解】
巴西和澳大利亚两地相距较远,但矿石资源丰富,世界上还有很多国家没有矿石资源,因此,该现象反映的自然资源的特点是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性,选C。
【3题详解】
对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是在土地资源利用中,应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保护土地资源。黑龙江、新疆边远地区①不符合因地制宜、保护土地资源的要求。②防止水土流失,保护了土地资源。③因华北平原缺水,且大水漫灌易造成土地次生盐碱化,故推广喷灌、滴灌是可行的好办法。④河套平原水源充足、土地肥沃,种植业发达,不宜建草场。据此分析选B。
崩塌多发生在地形坡度大于50度,高度大于30米以上的高陡边坡上,滑坡多出现在坡度50度以下的斜坡上。广西梧州市是一座山城,多为丘陵地形,斜坡多,陡坡相对少,每年有百十起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发生。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4. 图中曲线a、b、c分别表示的含义是( )
A. 滑坡、降雨量、崩塌 B. 崩塌、滑坡、降雨量
C. 降雨量、滑坡、崩塌 D. 降雨量、崩塌、滑坡
5. 关于该市地质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示表明该市地质灾害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均衡性
B. 降雨是地质灾害主要的诱发因素之一
C. 地质灾害的发生都与人类活动有关
D. 海拔高处滑坡多,海拔低处崩塌多
【答案】4. C 5. B
【解析】
【4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广西地区多为亚热带季风气候,甚至有热带季风气候的分布,降水充沛,由图中曲线及降雨量坐标数值可知a曲线应为降雨量。由材料可知崩塌多发生在地形坡度大于50°,高度大于30米以上的高陡边坡上,滑坡多出现在坡度50°以下的斜坡上,而梧州市多为丘陵地形,海拔较低且地形坡度不会很大,可知滑坡的频次应高于崩塌,则b、c曲线分别应为滑坡和崩塌,据此分析选C。
【5题详解】
由图可知,该市地质灾害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且时间上(季节性)和空间上(不同海拔不同坡度多发的地质灾害种类不一样)都呈现不均衡性;由图可知,地质灾害集中于降雨量大的季节,可推知降雨是地质灾害主要的诱发因素之一;人类活动可能诱发地质灾害,但并非所有地质灾害的发生都与人类活动有关;由材料可知崩塌多发生在地形坡度大于50度,高度大于30米以上的高陡边坡上,滑坡多出现在坡度50度以下的斜坡上,据此分析选B。
读“全球气候的长期演变图”,回答下列小题。
6. 全球气候变化状况的基本特点是( )
A. 全球气温逐渐升高
B. 降水量总的趋势在增加
C. 冷暖、干湿交替
D. 气候变化周期长短一致
7. 图中①~②时段( )
A. 气候由暖湿转为干冷
B. 冰川面积减小
C. 雪线高度不变
D. 海平面在上升
【答案】6. C 7. 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全球气候变化和读图能力,学生要能够根据图中的气温变化和降水量的变化判断全球气候的变化特点。
【6题详解】
从图中曲线变化看,全球气温波动性变化,不是逐渐升高,A错误;全球降水量波动性变化,不是逐渐增加,B错误;气温和降水时高时低,冷暖、干湿交替出现,C对;气候变化周期长短不同,D错误。故选C。
【7题详解】
从图中曲线变化看,在①~②阶段降水量变小,气温变低,气候由暖湿变为干冷,A对;气候变冷,冰川面积增大,B错误;气候变冷,雪线高度变低,C错误;陆地冰川增大,海水减少,海平面不断下降,D错误。故选A。
【点睛】在地质历史上,地球的气候发生过显著的变化。大气中的水蒸气、二氧化碳和其他微量气体,如甲烷、臭氧、氟利昂等,可以使太阳的短波辐射几乎无衰减地通过,但却可以吸收地球的长波辐射。因此,这类气体有类似温室的效应,被称为"温室气体"。温室气体吸收长波辐射并再反射回地球,从而减少向外层空间的能量净排放,大气层和地球表面将变得热起来,这就是"温室效应"。大气中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已经发现近30种,其中二氧化碳起重要的作用,甲烷、氟利昂和氧化亚氮也起相当重要的作用。从长期气候数据比较来看,在气温和二氧化碳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国际社会所讨论的气候变化问题,主要是指温室气体增加产生的气候变暖问题。
8.2010年1月份以来,连续发生的寒潮、暴风雪天气,导致内蒙古受灾人口达242万人,4.3万头(只)牲畜死亡,超过3500万头(只)牲畜严重缺乏饲草。据此回答下题。
我国利用成功发射的“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对这次雪灾所造成的灾害进行动态监测,直接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 遥感 B. 地理信息系统
C. 全球定位系统 D. 数字地球
【答案】A
【解析】
【详解】利用遥感影像可以迅速判断雪灾的分布和移动方向,故对这次雪灾进行动态监测、跟踪研究,可以直接用遥感技术来实现,选A。
【点睛】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的领域主要表现为:
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可对农作物进行估产、有助于防灾减灾);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主要用于位置方面的定位和导航);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用于城市的信息管理与服务、交通道路管理、环境管理以及城市规划、防灾减灾等)。数字地球是地理信息技术是构建数字地球的基础;数字地球最大的特征是模拟现实;数字地球是把地球信息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
如图是城市热岛强度日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9. 由图可知,一年中该城市热岛效应强度最弱的季节是( )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10. 该城市的冬季热岛强度大,说明该城市冬季( )
A. 昼夜温差大 B. 城郊温差大 C. 白天气温高 D. 夜晚气温高
【答案】9. B 10. B
【解析】
【9题详解】
我国传统的四季划分方法,是以二十四节气中的四立作为四季的始点,5月初是立夏,是夏季开始日期。由图可知,一年中该城市热岛效应强度最弱的季节是夏季,夏季普遍高温,城区和郊区的差异小,B对。其它季节差异较大,A、C、D错。
【10题详解】
该城市的冬季热岛强度大,说明该城市冬季城郊温差大,B对。昼夜温差大是指同一地点,不是城市与郊区之间,A错。热岛强度指的是日平均气温,C、D错。
读某日地面天气形势图(单位:hPa),回答下列各题。
11. 关于图示各地风的特征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北京吹干冷的西北风 B. 郑州吹暖湿的东南风
C. 武汉风力大于福州 D. 北京和平壤的风向相似
12. 根据图中信息判断可知,图示日期( )
A. 平壤风和日丽,晴空万里 B. 东京可能出现阴雨天气
C. 福州阴雨,气温较低 D. 北京气温的日较差小于淮南
【答案】11. C 12. B
【解析】
试题分析:
【11题详解】
结合图示准静止锋存在的位置及气压场分布状况知此时为北半球初夏时节,武汉附近等压线稠密,风力比长沙大。
【12题详解】
结合各地所在气压场位置,平壤受低气压控制,可能出现阴雨天气;东京处于冷暖气团交汇处,可能出现阴雨天气;福州受高压脊控制,晴朗少雨;北京吹偏北风,平壤偏南风,风向不同。
考点:该题考查天气系统示意图。
下图为某区域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3. 关于图示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位于北半球 B. 沿岸海域有暖流经过
C. 该地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 D. 沿岸海域有寒流经过
14. 乙河流域内( )
A. 河流有凌汛(河水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现象发生
B. 未参与海陆间水循环
C. Q湖南侧深度变化大于北侧
D. Q湖最大湖面b出现在冬季
【答案】13. D 14. D
【解析】
【13题详解】
从图中看河流自北向南流,河谷西岸堆积东岸侵蚀,说明地转偏向力向左偏,该图表示南半球,D正确;中低纬度大陆西岸是寒流;该地位于30°~40°大陆西岸是地中海气候。
【14题详解】
从图中看河流自北向南流,河谷西岸堆积东岸侵蚀,说明地转偏向力向左偏,该图表示南半球,乙河流域位于30°~40°大陆西岸是地中海气候降水集中在冬季,Q湖最大湖面出现在冬季,D正确;地中海气候最冷月气温大于0℃,没有结冰期,不会有凌汛;乙河流注入海洋,参与海陆间不循环;图中Q湖南侧水深线较稀疏,深度变化小于北侧。
15.读下图的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题。
沿XY一线所作的剖面,最有可能的是( )
A. B.
C. D.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图示XY连线之间经过的局部地形区和相对高度的差异判断,比较选项中的地形起伏与连线之间的地形起伏变化进行选择,注意依据图示河流的流向判断等高线的高低分布得出①②为山峰处,XY连线之间的连线经过的是①②间的鞍部,该地地势相对较高。据此分析选项A最符合XY连线之间的地势起伏特点,选A。
【点睛】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几条海拔高度不同的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陡崖.等高线稀疏,坡度平缓;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
第Ⅱ卷
二、综合题(共40分)
16.读“地球光照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是以________极点为中心的示意图,P点在N点的________方向。
(2)在图中画出太阳光线。
(3)MPN为________线,其中MP是________线,PN是________线。MPN相对于地表的运动方向是____时针。
(4)图中:M点的地方时是________ ,P点的地方时是 ________
(5)有一发炮弹从E点射向F点方向,炮弹将落在EF线的________(东、西)侧。
【答案】(1)南、东南
(2)画图略
(3)晨昏线、晨线、昏线、顺时针
(4)6:00、0:00
(5)东
【解析】
(1)根据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北逆南顺,可判断该图这是以南极为中心的经纬网图,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从图中可以看出离南极越近越靠南,P点在N点的东南方向。
(2)根据图中昼夜分布状况可知,太阳光线应该从右侧水平照射过来。
(3)MPN为白昼和黑夜的分界线,即晨昏线线,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白昼进入黑夜的是昏线,反之是晨线;故MP是晨线,PN是昏线。MPN相对于地表的运动方向顺时针。(4)图中M点位于赤道和晨线相交的点,的地方时是6点,P点位于夜半球的中间,地方时是0点。(5)有一发炮弹从E点射向F点方向,炮弹将落在EF线的东侧。
17.读图和材料,回答问题。
我国气象部门规定,日降水量大于50 mm称为暴雨,100 mm~200 mm称为大暴雨,大于200 mm称为特大暴雨。如图为“我国部分地区多年平均最大日降水量(mm)分布图”。
(1)说出图示地区多年平均最大日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2)分析我国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平原成为洪水重灾区的原因。
【答案】(1)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2)①降水量大且集中,多暴雨;②地势低平,排水不畅;③不合理的围湖造田、建垸;④滥伐森林,水土流失严重,导致河湖水库阻塞;⑤在下游低洼地过度开发等;⑥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
【解析】
【详解】(1)直接根据图示的等值线分布判断,图示等值线基本从东南向西北递减,这主要是因为海陆分布对夏季风的影响由东南向西北递减造成的。
(2)洪涝形成的原因可从自然原因(降水、地形和河流特征)和人为原因(上游植被破坏和围湖造田)综合分析。其中洪涝灾害发生的自然原因一般从来水(降水、支流汇入等)和排水(地形、蒸发、下渗、凌汛等)两个方面来分析;地形上,来水量大、排水不畅的区域易发生洪涝灾害。洪涝灾害严重还应结合区域的经济发展程度等内容具体分析。
【点睛】影响我国降水量分布的基本影响因素和影响洪涝灾害的主要自然原因、人为原因等内容分析,注意洪涝灾害的危害程度还与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具体而言洪涝原因可概括为:
18.读“温室效应影响图”,回答下列问题。
(1)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物质有 和 等。其产生温室效应的原因有: 。
(2)据图分析“温室效应”对下列地区农业生产产生的影响:
①南北回归线附近地区: 。
②温带耕作业发达地区: 。
③亚寒带某些地区: 。
(3)目前,我国西部严重缺粮的原因是 ,“温室效应”是否会进一步加剧那里的缺粮问题? ,理由是 。
(4)在节能减排中,公众可参与的有利于抑制全球变暖的行动是( )
A.充分利用太阳能,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B.采用节水措施;开发利用无污染能源
C.多种水稻;充分利用风能 D.维持能源消费结构现状;自备购物袋
【答案】(1)二氧化碳;甲烷;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红外线长波辐射,使大气增温;氟氯烃等化合物破坏臭氧层,使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也会使大气增温
(2)①气候更加干旱②退化成草场③将会适宜某些温带作物的生长
(3)气候干旱;会;降水减少,农业用水缺少,从而影响农业生产使粮食产量减少
(4)A
【解析】
【详解】(1)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物质有二氧化碳、甲烷、氟利昂等;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红外线长波辐射,使大气增温;氟氯烃等化合物破坏臭氧层,使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也会使大气增温。
(2)温室效应会对农业生产造成一定的影响,其中,对①南北回归线附近地区,会使其气候更加干旱;②对现在的温带耕作业发达地区会使其降水减少,退化成草场。;③对亚寒带某些地区,由于气温升高,将会适宜某些温带作物的生长。
(3)目前,我国西部气候干旱使农业生产不稳定,导致严重缺粮;由于温室效应导致气候更加干旱,降水减少,农业用水缺少,从而影响农业生产使粮食产量减少,这一系列问题会进一步加剧我国西部地区的缺粮问题。
(4)充分利用太阳能,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会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从而抑制全球变暖。采用节水措施开发利用无污染能源、多种植水稻、充分利用风能;自备购物袋,不属于抑制全球变暖的措施,维持能源消费结构现状也不能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据此分析选A。
【点睛】温室效应是由于人类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吸收地面放出的长波辐射引起的,由于气温的升高,使得海平面上升;气候变化异常,影响整个水循环过程,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如现在温带的耕作业发达地区将退化成草原,干旱地区将变得更加干旱;亚寒带某些地区因气温升高,将会适宜某些温带作物生长等,从而使世界各地农业生产受到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