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地理】内蒙古巴彦淖尔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解析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地理】内蒙古巴彦淖尔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解析版)第1页
    【地理】内蒙古巴彦淖尔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解析版)第2页
    【地理】内蒙古巴彦淖尔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解析版)第3页
    还剩1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地理】内蒙古巴彦淖尔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解析版)

    展开

    内蒙古巴彦淖尔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一、单项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北京时间2018年4月2日8时15分,遨游太空6年多的天宫一号先后与神舟八号、九号和十号飞船完成6次自动和航天员手控空间交会对接任务后,在中国航天人的实时监测和全程跟踪下,在预测的时间和范围内准确再入大气层,化作流星坠落于(14°S,163°W)的南太平洋。据此完成下列各小题。1. 下列物质属于天体的是A. 化作流星的天宫一号    B. 正常工作中的天宫一号C. 天空中的飞鸟          D. 坠落南太平洋的天宫一号残骸2. 天宫一号坠落时坠落点的区时是A. 4月1日13:15    B. 4月2日13:15C. 4月1日13:23    D. 4月2日13:233. 天宫一号坠落时关于凯里(106°E,26°N)的叙述正确的是A. 昼长长于北京B. 正午太阳高度角小于北京C. 昼长长于坠落点且至2018届高考前昼逐渐变长D. 已经进入夏季【答案】1. B    2. A    3. C【解析】【1题详解】化作流星的天宫一号、天空中的飞鸟和坠落南太平洋的天宫一号残骸没有位于地球大气层之外,不属于天体;正常工作中的天宫一号属于天体,位于地球大气层之外,有独立运行轨道,属于天体,B正确。【2题详解】天宫一号坠落于163°W,属于西十一区,根据区时计算公式:所求地时间=已知地时间±所求地与已知地时区差,可算出当北京时间2日8时15分时,西十一区为1日13时15分,A正确。【3题详解】天宫一号坠落时为4月2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北京纬度高于凯里,昼长长于凯里;凯里纬度低,距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近,正午太阳高度角大于北京;坠落点在南半球,此时昼短夜长,凯里昼长长于坠落点;至高考前太阳直射点一直向北移,北半球昼逐渐变长,C正确;4月为春季。【点睛】天体的判断依据——“三看”:一是看它是不是位于地球大气层之外,之外则是,而之内则不是;二是看它是不是附属于天体的一部分 ;三是看它是不是有独立的运行轨道,有则是,没有则不是。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B. 当太阳直射南半球时,该半球一定昼长夜短C. 赤道上全年既无昼夜长短的变化,又无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所以也就没有四季的更替D. 太阳直射海口市(20ºN)这一天,海口市的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而且白昼也最长【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该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太阳直射南半球时,该半球位于夏半年,一定昼长夜短;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无昼夜长短的变化,然而,随着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赤道上的正午太阳高度会发生变化,因此有热量变化,但变化不大,没有四季更替;太阳直射海口时,该地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为90°,而夏至日该地白昼才达到最长。考点: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下表中所列的是12月22日甲、乙、丙、丁四地的白昼时间,据此回答下列各小题。 甲地乙地丙地丁地白昼时间5小时30分9小时09分11小时25分13小时56分5. 四地中属于南半球的是A. 甲地    B. 乙地    C. 丙地    D. 丁地6. 四地所处纬度从高到低顺序排列的是A. 甲乙丙丁    B. 甲乙丁丙    C. 丙丁乙甲    D. 丁丙乙甲7. 造成四地白昼时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①地球的公转  ②地球的自转  ③黄赤交角的存在  ④地方时的不同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③【答案】5. D    6. B    7. D【解析】试题分析:【5题详解】12月22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昼长夜短;四地中只有丁地昼长夜短,丁在南半球。选D正确。【6题详解】赤道上全年昼人夜平分,越靠近赤道,昼长越接近12小时,由此可判断甲、乙、丙三地纬度由高到低是甲、乙、丙;丁与丙相比,丙更接近12小时,故丙纬度低于丁;综合四地纬度由高到低的是甲、乙、丁、丙。选B正确。【7题详解】由于地球上存在黄赤交角,随着地球绕太阳公转运动,使得太阳直射点出现南北回归运动,出现昼夜长短的变化。选D正确。【考点定位】考查地球公转规律及意义。【方法总结】春分日即3月21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夏至日即6月22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秋分日即9月23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冬至日即12月22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节气
    时间
    太阳直射点
    昼夜长短情况(北半球)
    春分
    3月21日
    赤道
    昼夜平分
    秋分
    9月23日
    赤道
    昼夜平分
    夏至
    6月22日
    北回归线
    昼长夜短
    冬至
    12月22日
    南回归线
    昼短夜长
    下图为地球内部结构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8. 地震波是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重要手段,当c处岩层发生地震时,地表科研人员测得地震波在经过f界面时的变化是①纵波速度加快 ②纵波速度减慢 ③横波速度加快 ④横波速度减慢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9. 一般认为,火山爆发时喷出的岩浆来自A. a岩层内部    B. c岩层内部    C. d岩层内部    D. e岩层内部10. 下列岩层组合表示岩石圈的是A. a+b+c    B. a+c+d    C. b+c+d    D. c+d+e【答案】8. B    9. C    10. A【解析】当c处岩层发生地震时,震波在经过f界面时,地震波是向地面传播,变化是纵波、横波的速度减慢。火山爆发时喷出的岩浆来自上地幔软流层。图中a是大陆地壳,b是大洋地壳,c是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8题详解】F界面是莫霍面,当c处岩层发生地震时,地表科研人员测得地震波在经过f界面时的变化是纵波速度减慢,①错,②对。横波速度减慢,③错、④对。B对,A、C、D错。【9题详解】一般认为,火山爆发时喷出的岩浆来自上地幔软流层,图中d岩层内部,C对。a岩层是地壳,A错。c岩层岩石圈,B错。 e岩层是下地幔,D错。【10题详解】图中a是大陆地壳,b是大洋地壳,c是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岩层组合表示岩石圈的是 a+b+c,A对。B、C、D错。读秀丽的黄果树景观图。回答下列各题。11. 该图景观体现出了的地球圈层包括A. 水圈、生物圈B. 水圈、岩石圈、生物圈C. 水圈、岩石圈、大气圈D. 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12. 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A. 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且都相互联系B. 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C. 图中的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D. 图中各圈层的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答案】11. D    12. B【解析】【11题详解】图中有流水,包括水圈;有植被,包括生物圈;有山地,包括岩石圈,有大气,包括大气圈,D正确。【12题详解】水圈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各圈层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大气圈、水圈物质运动的能量有的来自太阳辐射能,岩石圈物质运动的能量来自于地球内部的能量。读“我国太阳年辐射总量分布图”,回答下列各题。13. 兰州太阳年辐射总量比广州丰富,原因不包括A. 兰州的纬度比广州高,正午太阳高度比广州大,太阳辐射强度大B. 兰州的海拔比广州高,空气密度比广州小,太阳辐射被削弱的少C. 兰州的海拔比广州高,太阳辐射穿过的大气层薄,太阳辐射被削弱的少D. 兰州深居内陆,广州临海,兰州的云量、雨日比广州少,太阳辐射被削弱的少14. 我国下列地区中,资源条件最适宜建太阳能电站的是A. 柴达木盆地    B. 黄土高原    C. 山东半岛    D. 东南丘陵15. 上海积极推广“太阳能屋顶计划”是因为A. 太阳能资源清洁、可再生,能量集中B. 上海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C. 上海人口稠密,经济发达,能源蕴藏量大D. 上海煤、石油等常规能源短缺,能源需求量大【答案】13. A    14. A    15. D【解析】【13题详解】兰州的纬度比广州高,正午太阳高度比广州小,A不包括。【14题详解】从图中看,四个地区相比柴达木盆地太阳能最丰富,最适宜建太阳能电站,A正确。【15题详解】太阳能资源清洁、可再生,能量较分散;从图中看上海是太阳能资源可利用区,不是最丰富的地区;上海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与太阳能源蕴藏量无关;上海煤、石油等常规能源短缺,能源需求量大,D正确。下图为“某地区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6. 按地质现象发生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排列是A. 褶皱、岩浆喷出、岩浆侵入、断裂B. 断裂、褶皱、岩浆喷出、岩浆侵入C. 岩浆喷出、褶皱、岩浆侵入、断裂D. 褶皱、岩浆侵入、岩浆喷出、断裂17. ①②③④所示地质现象与成因匹配的是A. ①-挤压隆起    B. ②-岩层断裂C. ③-岩浆侵入    D. ④-水平挤压【答案】16. A    17. D【解析】【16题详解】由图可知:断层两侧岩层不连续,故断层最后发生,侵入的岩层阻断了喷出岩,故侵入岩后发生,而褶皱最早发生。选A。【17题详解】①为喷出岩,A②为沉积岩中的洞穴,为溶蚀作用,B③为形成不同岩层的界面,C④为岩石的弯曲,为地壳运动,水平挤压所致,D【点睛】地质作用形成先后顺序的判读原则:被断层切断的岩层先于断层形成;被岩浆侵入的岩层先于岩浆侵入活动形成;被侵蚀的先于侵蚀作用形成。《科技日报》报道:西部大开发调研组在河西走廊的调研中,发现一处面积约100多平方千米,形状特殊的花岗岩地貌。该处花岗岩岩体表面千疮百孔,形如蜂巢。“蜂巢”组合在一起,如流云翻浪、似百兽飞禽。伟硕岩体已被淘蚀得薄如蛋壳。花岗岩体绵延分布百里,相对高差百米以下。阅读上述材料,完成下列小题。18. 造成这种“峰巢”地貌的主要地质作用是A. 岩浆活动    B. 风力沉积C. 风力侵蚀    D. 流水侵蚀19. 下列地貌与材料所述的“蜂巢”形成作用相同的是A. 沙丘    B. 火山锥    C. 冲积扇    D. 风蚀洼地【答案】18. C    19. D【解析】【18题详解】河西走廊位于西北干旱区,主要外力作用是风力作用。造成这种“蜂巢”地貌的主要地质作用是风力侵蚀,C对。岩浆活动是花岗岩的形成原因,不是“蜂巢”地貌的成因,A错。风力沉积作用形成沙丘等地貌,B错。流水侵蚀形成沟谷等地貌,D错。【19题详解】材料所述的“蜂巢”形成作用是风力侵蚀,沙丘地貌是风力沉积作用形成,成因不同,A错。火山锥是火山喷发,岩浆冷凝形成,B不同。冲积扇是河流沉积作用形成,C不同。风蚀洼地是风力侵蚀形成,成因相同,D相同。【点睛】河西走廊位于西北干旱区,主要外力作用是风力作用。造成这种“蜂巢”地貌的主要地质作用是风力侵蚀。岩浆活动是花岗岩的形成原因,不是“蜂巢”地貌的成因沙丘地貌是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火山锥是火山喷发,岩浆冷凝形成。冲积扇是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结合某区域岩层新老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20. 图甲中A处的地形为A. 背斜山    B. 背斜谷    C. 向斜山    D. 向斜谷21. 若图甲中B地发现有溶洞景观,则该处的岩石类型最有可能为图乙中的A. a    B. b    C. c    D. d【答案】20. C    21. A【解析】【20题详解】图甲中A处的岩层年龄中间新,两翼老,是向斜构造,A、B错。根据河流流向判断地貌是山岭,A处地形为向斜山,C对。D错。【21题详解】若图甲中B地发现有溶洞景观,则该处的岩石类型是石灰岩。图乙中根据箭头方向,a外力作用形成,是沉积岩。石灰岩是沉积岩的一种,最有可能为图乙中的a,A对。b 与a 可以相互转化,b 是变质岩,d 是岩浆,c 是岩浆岩,B、C、D错。点睛:岩层年龄中间新,两翼老,是向斜构造。水向低处流,根据河流流向判断地貌是山岭。外力作用形成,是沉积岩。石灰岩是沉积岩的一种。沉积岩与变质岩可以相互转化。读下面四幅图,回答下列小题。22. 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貌是A. 甲和乙    B. 丙和丁C. 甲和丙    D. 乙和丁23. 地貌景观甲和丙的成因分别是A. 地壳运动 变质作用    B.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C.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D. 岩浆活动 地壳运动【答案】22. C    23. D【解析】【22题详解】图中甲是火山喷发,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乙是喀斯特地貌,是流水侵蚀作用表成,属于外力作用形成;丙是褶皱山,是内力作用形成;丁是外力作用的风力堆积形成的沙丘,C正确。【23题详解】图中甲是火山喷发,成因是岩浆活动;丙是褶皱山,成因是地壳水平运动,D正确。24.下列关于内、外力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 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能B. 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是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固结成岩等C. 外力作用使地表变得趋于平缓D. 外力作用强度较小,速度缓慢,内力作用激烈而迅速【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24题详解】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能;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是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外力作用使地表变得趋于平缓;内力作用有的激烈而迅速,有的十分缓慢。故选C。【25题详解】外力作用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图中B图为风蚀地貌,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故选B。考点:本题考查地质作用。读图(图中序号表示地质作用),回答下列小题。25. 图示各种地质作用中,相同的是A. ①③⑤    B. ④⑥⑧    C. ①②⑤⑥    D. ⑤⑥⑦⑧26. 从地质大循环的完整性看,图中缺失的过程包括A. 沉积物变成变质岩的过程B. 变质岩变成火成岩的过程C. 沉积岩变成岩浆的过程D. 火成岩变成沉积岩的过程【答案】25. A    26. C【解析】试题分析:【25题详解】图中①③⑤指向沉积物,表示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作用;②指向沉积岩是固结成岩作用; ④指向变质岩是变作作用;⑥⑧指向岩浆是重熔再生作用;⑦批向火成岩,是岩浆冷却凝固作用,A正确。【26题详解】④表示沉积物到变质岩的过程,A错;变质岩不会形成火成岩,B错;沉积岩到岩浆的过程缺失,C正确;③②表示火成岩到沉积岩的过程,D错。【考点定位】岩石圈物质循环下图所示是我国南方某一地区地质剖面。读图回答下列小题。27. 乙处的地质构造是A. 背斜    B. 向斜C. 断层    D. 谷地28. 该地区地质演变过程可能是A. 水平挤压——岩层下降——外力侵蚀B. 岩层下降——外力侵蚀——水平运动C. 水平挤压——岩层上升——外力侵蚀D. 岩层下降——水平运动——外力侵蚀29. 有关地质构造及其形成的地貌,叙述正确的是A. 在外力作用下,背斜形成山岭      B. 背斜常形成自流盆地C. 在内力作用下,向斜常形成谷地    D. 向斜谷地常形成裂谷、陡崖【答案】27. B    28. C    29. C【解析】【27题详解】图中乙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B正确;背斜岩层向上拱起;断层两侧岩层有错动和位移;谷地属于地貌,不属于地质构造。【28题详解】图中岩层发生弯曲,说明受到了水平挤压;背斜顶部被侵蚀,说明岩层上升,受到外力侵蚀,C正确。【29题详解】在内力作用下,背斜形成山岭;在内力作用下,向斜常形成谷地,C正确;断层常形成裂谷、陡崖。30.甲、乙两图分别为庐山三叠泉和台北野柳“女王头”景观图,下列有关甲、乙两处景观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甲景观流水侵蚀作用显著          B. 乙景观主要由风力堆积作用而成C. 甲景观主要由向斜构造发育而成    D. 乙景观主要由石灰岩溶蚀而成【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甲景观瀑布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乙是海浪侵蚀作用形成的。选A正确。考点:主要考查外力作用。二、综合题(3题,共40分)31.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青藏高原一直是一个神秘的地方,如今科学家惊奇地发现这个世界上最年轻的高原竟然以每年7~30毫米的速度整体向北和向东方向移动。这种推移变化量很小,属于毫米级的,不会对中国带来什么大变化,但是在几百万年的地质年代中,这个移动量还是很可观的。材料2:青藏高原地形与地壳厚度示意图。(1)从地壳运动方面分析青藏高原移动的重要原因。(2)试分析青藏高原移动对本区可能产生的影响。(3)从图中可以看出地壳厚度与地势的关系是____________。(4)喜马拉雅山上________(外力)作用明显。(5)据喜马拉雅山脉岩层中发现有海洋生物化石,可以确定该地有_________(岩石)。【答案】(1)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碰撞还在继续,印度洋板块向北运动引起的挤压力使青藏高原移动。(2)在地质上受地壳的弯曲隆起、断裂、上升或下沉、造山运动等多方面影响,对于生活更为直接的影响则是地震活动的增加,形成较为丰富的地热资源等。(3)地壳厚的地方地势高,地壳薄的地方地势低 (4)冰川侵蚀(5)沉积岩【解析】【分析】试题考查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详解】(1)青藏高原的形成是因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碰撞,移动的原因是碰撞还在继续,印度洋板块向北运动引起的挤压力使青藏高原移动。(2)青藏高原移动说明地壳活跃,受地壳的弯曲隆起、断裂、上升或下沉、造山运动等多方面影响,对于生活更为直接的影响则是地震活动的增加,形成较为丰富的地热资源等。(3)从图中看地壳厚的地方地势高,地壳薄的地方地势低。(4)喜马拉雅山上因海拔高,气温低,冰川侵蚀作用明显。(5)化石只存在于沉积岩中,有化石说明有沉积岩。32.读下图,分析回答问题。(1)写出地貌名称:甲_________ ; 乙_________ ;  丙_________。(2)甲图地貌一般分布在_________ 。它是_________作用形成的。其形成的具体原因是_________ 。该地貌组成物质的分布特点是_________。(3)乙图地貌是_________作用形成的,多分布在_________地区。(4)关于乙、丙两图的说法,下列正确的是(            A.乙是流水堆积地貌,丙是风力侵蚀地貌B.乙地貌多分布在干旱地区,丙地貌多分布在湿润地区C.丙地所在气候区,乡村聚落多为散居、流动性村落D.乙地貌所在气候区,主要生态问题是荒漠化【答案】(1)冲积扇  三角洲  沙丘(2)山口处流水堆积    流水在搬运途中,流速降低,物质沉积,河流在流出山口处,碎石泥沙堆积形成冲积扇     扇顶粗,边缘细 (3) 流水堆积  河流入海的口外海滨(4) C【解析】【分析】试题考查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详解】(1)图中甲地貌位于出山口,是冲积扇;乙地貌位于河流入海口,是三角洲;丙是沙丘。(2)甲图地貌是冲积扇,一般分布在河流出山口;它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其形成的具体原因是:在山区,由于地势陡峭,洪水期水流速度快,携带了大量砾石和泥沙,当水流出山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在山麓地带沉积下来,形成扇状堆积地貌,称为冲积扇。该地貌组成物质的分布特点是扇顶粗,边缘细。(3)乙图中三角洲,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一般分布是河流入海口。(4)乙是流水堆积地貌,丙是风力堆积地貌;乙地貌多分布在河流入海口地区,丙地貌多分布在干旱地区;丙地所在气候区,气候干旱降水少,乡村聚落多为散居、流动性村落,C正确;丙地貌所在气候区,主要生态问题是荒漠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