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贵州省都匀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解析版)
展开贵州省都匀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共11题,每题5分,共55分)
1. 读下图,下面天体系统层次简图中与②④⑤对应的是( )
A. 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B. 太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C.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 D. 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天体系统的层次。意在考查学生对天体系统之间的关键的掌握情况,掌握各种天体系统之间的包含关系是解题关键,总体难度一般。
【详解】读图可知,①为最低等级的天体系统,应为以行星为中心天体的天体系统,结合选项应为地月系,②比行星系等级高,应为恒星系,结合选项应为太阳系,而④为比太阳系等级高,且不包含太阳系的天体系统,应为河外星系,故选C。
【点睛】天体系统是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地月系是最低级的天体系统,太阳系比地月系等级高。太阳系属于银河系,河外星系和银河系是同一等级的天体系统。总星系是目前科技水平能够观测到的宇宙,也叫可见宇宙。
2. 读图,关于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③表示纵波,④表示横波
B. ④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③只能通过液体传播
C. ①为莫霍界面,②为古登堡界面
D. 以①②为界线,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岩石圈、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球内部圈层,意在考查学生地震波传播的速度变化及地球内部分层,总体难度一般,基础性题目。
【详解】读图,根据地震波传播的速度及介质特点,③表示横波,④表示纵波,A错。④可以通过固体、液体传播,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B错。①为莫霍界面,②为古登堡界面,C对。以①②为界线,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D错。故选C。
读“大气热量平衡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3. 当出现雾霾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减弱 B. ②增强 C. ③增强 D. ④增强
4. 我国西北地区昼夜温差大的主要原因是 ( )
A. ①强,②强 B. ②强,③弱
C. ①强,④强 D. ②强,④弱
【答案】3. D 4. 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大气受热过程,意在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能力,掌握图中各箭头的含义是解题关键。
【3题详解】
读图可知,①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为透过大气层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为地面辐射,④为大气逆辐射。当出现雾霾时,①不变,②减弱,③减弱,④增强,故选D。
【4题详解】
读图可知,①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为透过大气层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为地面辐射,④为大气逆辐射。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昼夜温差大,是太阳辐射强,大气逆辐射弱所致,故选D。
【点睛】大气的受热过程
1、受热过程
① 太阳辐射到达地球大气上界。
② 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③太阳辐射到达地表。部分被地表反射,部分被地面吸收,从而使地面增温。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①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②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尘埃越多,反射作用越强。例多云的白天温度不太高。
③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例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等。
3、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① 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增温,产生地面长波辐射。
② 大气中的CO2和水汽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温。
③ 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4、影响地面辐射大小(获得太阳辐射多少)的主要因素:
纬度因素,太阳高度角的大小不同,导致地面受热面积和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程长短,是影响的主要因素,同时,它的大小受下垫面因素(反射率)和气象因素等的影响。
下图某日“北半球部分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阴影代表气压带,空白代表风带。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5. 该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华北平原干旱灾害全年最严重 B. 地中海沿岸地区温和多雨
C. 长江流域正值雨季,河流径流量大 D. 东非高原动物向南迁徙
6. ①气压带大气的运动特点和对天气的影响是( )
A. 下沉,晴 B. 由高纬流向低纬,雨
C. 上升,雨 D. 由低纬流向高纬,晴
【答案】5. C 6.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特点,意在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能力,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特点是解题关键。
【5题详解】
读图可知,图中①为赤道低气压带,②为副热带高气压带,③为西风带。此时气压带、风带位置北移,应为北半球夏季,此时华北平原处于雨季,A错。地中海沿岸地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炎热干燥,B错。长江流域正值雨季,河流径流量大,C对。东非高原动物北迁,D错。故选C。
【6题详解】
读图可知,图中①为赤道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多对流雨,故选C。
L湖原是新疆最大的淡水湖,近年来已演变成微咸水湖。下图为L湖及周边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7. L湖水位最高的时间可能是 ( )
A. 1月 B. 4月 C. 8月 D. 10月
8. 注入L湖的甲、乙河的水主要来源是 ( )
A. 大气降水 B. 冰川融水 C. 湖泊水 D. 季节性积雪融水
【答案】7. C 8. 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湖泊水来源,意在考查学生对我国不同地区河湖补给类型差别,总体难度不大。
【7题详解】
由图可知,图中的湖是新疆最大的淡水湖,近年来已演变成微咸水湖,该湖的湖水主要来源于冰川融水,所以湖水水位最高的时间可能是8月,因为这个季节气温最高,所以冰雪融化最快,故选C。
【8题详解】
读图可知,该区域位于西北内陆地区,降水少,注入L湖的甲、乙河的水主要来源是冰川融水,故选B。
【点睛】1.河流补给类型的分析
(1)大气降水为河流的最主要补给形式,根据不同气候区降水的季节差异,河流的径流年变化存在以下三种形式:①全年径流量较为稳定:热带雨林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②夏季为汛期,冬季为枯水期:(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季风和热带草原气候区;③冬季为汛期,夏季为枯水期:地中海气候区。
(2)冰川融水补给的多少主要受气温高低的影响,径流高峰出现在夏季;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河段)的径流量季节变化较大而年际变化较小。
2.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当河流水位高于湖面或潜水面时,河流水补给湖泊或地下潜水;当河流水位低于湖面或潜水面时,湖泊水或潜水则补给河流。河流沿岸湖泊对河流径流还起着调蓄作用,在洪水期蓄积部分洪水,可以延缓、削减河流洪峰。人工湖泊——水库更是可以起到人工拦蓄洪水,并按人们的需要来调节河川径流变化的作用。
注意:有些河流水与地下水之间并不一定存在互补关系,如黄河下游、长江荆江段因其为“地上河”,只存在河流水补给地下水的情况。
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9. 与云贵高原咯斯特地貌有关的岩石属于上图中的( )
A. 甲 B. 乙 C. 变质岩 D. 岩浆
10. 图中表示外力作用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9. A 10.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循环,意在考查岩石之间的转化关系,掌握岩石圈物质的相互转化是解题的关键。
【9题详解】
读图可知,乙物质为岩浆形成的,为岩浆岩,甲为沉积岩,喀斯特地貌是石灰岩在流水溶蚀作用下,形成的,所以与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有关的岩石属于上图中的甲,故选A。
【10题详解】
读图可知,乙物质为岩浆形成的,为岩浆岩,甲为沉积岩,沉积岩是外力作用形成的,而乙转变为甲的过程为外力作用,①为冷凝,③为变质作用,④为高温融化,故选B。
11.下图表示的是某山垂直自然带的分布。读图回答问题。
图中①②③依次代表( )
A. 积雪冰川带、高寒荒漠带、高山草原带
B. 高寒荒漠带、山地落叶阔叶林带、高山草原带
C. 高寒荒漠带、积雪冰川带、高山草原带
D. 高山草原带、山地针叶林带、高寒荒漠带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垂直自然带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能力,难度不大。
【详解】海拔在5000米以上为积雪冰川,所以①为积雪冰川,③自然带下面是山地森林与草原过渡带,所以③为高山草原带;按照自然带的变化规律,②一定是高寒荒漠带,故选A。
二、综合题(共45分)
1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北半球某月份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
(1)该图最有可能是北半球______(1月或7月)的海平面等压线图,此季节,北印度洋洋流呈____方向。图中A、B气压中心的名称A为______,B为________。
(2)受气压中心的影响,图中C点盛行_____风,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特点为______,D地7月盛行______风,其形成原因是_____。
【答案】 (1) 1 逆时针 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阿留申低压 (2)西北 寒冷干燥(低温少雨) 西南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及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季风环流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气压带、风带分布的影响掌握情况,总体难度一般。
【详解】(1)读图可知,图中季节,亚洲大陆受高压控制,此时应为北半球冬季,以1月份为代表,北印度洋为季风环流,冬季夏顺,此时应为逆时针方向。图中A为亚洲高压,B为阿留申低压。
(2)读图可知,C此时位于东亚地区,冬季盛行西北季风,我国冬季寒冷干燥,D位于南亚地区,受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及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冬季盛行东北季风,夏季(7月)盛行西南季风。
【点睛】东亚季风的形成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1月(冬季)亚洲高压(蒙古高压)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使得副极地低气压带仅存在于大洋中(北太平洋中的阿留申低压和北大西洋中的冰岛低压),在东亚形成了西北季风;7月(夏季)亚洲低压(印度低压)切断了副热带高压带,使得副热带高压带仅存在于大洋中(太平洋中的夏威夷高压和大西洋中的亚速尔高压),在东亚形成了东南季风。
13.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某地地质剖面和水循环简易图
(1)写出图中甲、乙、丙处的地质构造类型:甲______;乙_______;丙________。假设在该地区修建一条地下隧道,如果只从地质构造的角度考虑,该选择甲、乙、丙中的____地。
(2)写出序号所表示的水循环环节名称:①是_________;②是_________。若该地位于我国东部,有河流流经,则河流侵蚀最严重的季节是______,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和搬运地表物质,在河流入海口处一般形成_____地貌。在河流上游的山区段,河谷横剖面一般呈“____” 型。
【答案】(1)向斜 断层 背斜 丙 (2)地表径流 水汽输送 夏季 (河口)三角洲 V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质构造、水循环及河流地貌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掌握情况,总体难度不大。
【详解】(1)读图可知,甲中间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构造,乙处岩层发生错位,为断层,丙中间岩层向上弯曲,为背斜构造。修建隧道应选择背斜地区(丙),应为背斜为天然拱形,结构坚固且不易积水。
(2)读图可知,图中①是地表径流,②为水汽输送。东部地区,夏季降水量大,河流流量大,河流侵蚀作用最为强烈,河流在河口地区受到流速及海水顶托作用,形成河口三角洲地貌。在河流上游,流水侵蚀形成V型河谷。
14.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我们可以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推测气候的形成与特征;而气候又是影响自然带分布的最重要因素。
(1)“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与“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之间的对应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_______性。在“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中甲地位于_______(风带),风向为_____。
(2)从“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上可以看出,C地在_______和 _______的交替控制下形成______气候,与之对应的④地的自然带是______带。
(3)在“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中,自然带①②③④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中的_____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_______为基础的。自然带⑤⑥⑦⑧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中的_________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_______为基础的。
【答案】(1)整体 盛行西风带(中纬西风带) 西南风 (2) 副热带高气压带 盛行西风带(甲) 地中海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3)赤道向两极(纬度) 热量 沿海向内陆(经度) 水分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整体性及差异性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气候与气压带及风带之间的关系掌握情况,总体难度不大。
【详解】(1)读图可知,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形成有很大影响,而气候类型影响到水热状况,进而影响自然带的分布,体现了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图中甲位于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为西风带,北半球西风带风向为西南风。
(2)读图可知,C位于北纬30°-40°大陆西岸,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3)读图可知,自然带①②③④是随着纬度变化,热量条件变差,进而影响自然带变化,是以热量条件为基础的纬度地带性,而⑤⑥⑦⑧是随着离海距离变化,降水发生相应变化,体现了以水分条件为基础的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