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解析版)
展开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欧洲太空局于2014年1月20日美国东部时间(西5区)5时“唤醒”休眠中的“罗塞塔号”探测器,开始寻找67P彗星。这颗彗星绕椭圆轨道运转,最远的位置在木星以外,最接近太阳处则在火星和地球轨道之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67P彗星
A. 公转轨道具有近圆性特点 B. 位于近日点时公转速度最慢
C. 运行中越靠近太阳彗尾越长 D. 由冰物质和岩石构成,可能存在生命
2. “唤醒”“罗塞塔号”时,北京时间正值
A. 1月20日半夜 B. 1月20日傍晚
C. 1月19日下午 D. 1月20日上午
【答案】1. C 2. B
【解析】
【1题详解】
类地行星绕日公转轨道具有近圆性特点;位于近日点时公转速度最快;由于彗核为冰物质组成,运行中越靠近太阳彗星外围的冰物质蒸发越多,彗尾越长;彗星的彗核可能由冰物质组成,一般不可能存在生命。据此分析选C。
【2题详解】
“唤醒”“罗塞塔号“时,为1月20日美国东部时间(西5区)5时,北京时间为东八区,二者相差13小时,故此时北京时间为1月20日5时+13小时=1月20日18时,为傍晚时间,选B最接近。
【点睛】计算两地的经度差: (1)如果已知地和所求地同在东经或同在西经,则:经度差=经度大的度数-经度小的度数 (2)如果已知地和所求地一个在东经另一个在西经,则:经度差=两地经度相加 2.把经度差转化为两地的地方时差,即:地方时差=经度差÷15°/小时;或经度差X4分钟每度(1小时=15度,1度=4分钟) 3.计算地方时:根据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西位置关系,加减地方时差,即: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则所求地方时=已知地的地方时+地方时差;如所求地在已知地的西边,则所求地方时=已知地的地方时-地方时差。
2017年9月4日至9月11日,太阳表面爆发黑子群。下图为我校某同学在天文台望远镜中观测黑子后绘制的黑子位置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3. 该同学在望远镜中看到的是太阳的( )
A. 光球层 B. 色球层 C. 日冕层 D. 太阳风层
4. 有关太阳黑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黑子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之一
B. 从数量众多到数量稀少,黑子的周期是11年
C. 黑子和耀斑的变化同步起落,说明太阳活动具有差异性
D. 黑子是出现在太阳表面的黑色区域
5. 这次太阳活动可能的影响是( )
①地球上发生磁暴 ②部分地区的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
③引发钱塘江大潮 ④可能出现极光现象
⑤日本阿苏火山喷发 ⑥印尼爪哇深海6.5级地震
A. 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②③⑤ D. ①②④
【答案】3. A 4. A 5. D
【解析】
【3题详解】
观测到的为太阳黑子,位于光球层,选A。
【4题详解】
黑子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之一;从数量众多到下一次数量众多,黑子的周期是11年;黑子和耀斑的变化同步起落,说明太阳活动具有相关性;黑子是出现在太阳表面的温度较低的区域,据此分析选A。
【5题详解】
太阳活动可能会引发磁暴现象,带电粒子流会使电离层受到干扰,从而使部分地区的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钱塘江大潮为天体引潮力形成;太阳活动发出的粒子流与两极地区的稀薄大气摩擦可能出现极光现象;日本阿苏火山喷发、印尼爪哇深海6.5级地震都属于地球内能释放的形式,是地球内力作用的表现,一般不是太阳活动造成的。据此选D。
【点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扰乱地球电离层
太阳活动增强时发出的电磁辐射和高能带电粒子流强烈干扰高空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甚至会使各类无线电通信产生短时间的中断现象。
2、干扰地球磁场
当太阳活动增强时,来自太阳的高能带电粒子流,会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针剧烈震动而不能正确指示方向的“磁暴”现象。
3、产生极光
高能带电粒子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并与那里的稀薄大气相互碰撞,从而出现美丽的极光。
4、自然灾害
地球上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如水旱灾害等。
2018年6月21日,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批复发布,同意自2018年起,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将极大调动起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升亿万农民的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 国务院批复发布农民丰收节的当天,太阳直射点接近下图中的哪个位置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7. 全国农民在庆祝首届丰收节时,我国昼夜情况接近哪幅图
A. B.
C. D.
【答案】6. B 7. B
【解析】
【6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6月21日批复设立丰收节,这一天接近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附近,从图上可知,最接近②点所在位置,故B项正确。
【7题详解】
“中国农民丰收节”为每年秋分,此时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分,故B项正确。
古代御寒保暖条件差,在北方地区,人们对天寒地冻滋生恐惧感,觉得冬季莫名奇妙漫长,遂发明以“数九”方法消遣,用以打发时间缓解寒冬威胁下出现的心理危机。“数九”又称“冬九九”,是一种汉族民间节气。“数九”从每年冬至日开始,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九尽桃花开”,天气就暖和了。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8. “九尽桃花开”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移动方向是
A. 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向北移 B. 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向南移
C. 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向北移 D. 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向南移
9. “数九”期间,我国北方地区
A. 昼长夜短,且昼长变长 B. 昼短夜长,昼长渐短
C. 气温越来越高 D. 日出时间不断提前
【答案】8. C 9. D
【解析】
本题组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涉及到的知识点主要是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以及昼夜长短的变化,需要抓住材料中关键信息,结合基础知识分析答题。
【8题详解】
数九从冬至12月22日开始,到九尽桃花开始距冬至有81天,即3月14日,此时太阳直射点还在赤道和南回归线之间,向北移,C正确。
【9题详解】
“数九”期间,太阳直射点还在赤道和南回归线之间,向北移,我国北方日出时间不断提前;昼短夜长,昼长变长;正午太阳高度角不断变大。D正确。
就整个地球大气来说,受热能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太阳辐射能被大气接收和转化的过程十分复杂,其加热大气的过程大致可以用下图表示。读图完成各题。
10. 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 ①——以长波辐射为主
B. ②——大约为①辐射量的19%
C. ③——是加热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D. ④——多云的夜晚辐射能力减弱
11. 人们通常称之为大气的“温室效应”(greenhouse effect)主要是和哪个过程相关?
A. ①和② B. ②和③
C. ③和④ D. ②和④
12. 低层大气的主要组成中,吸收③辐射的主要是
A. 水汽和氧气 B. 氮气和水汽
C. 二氧化碳和水汽 D. 氧气和氮气
13. 多云的天气昼夜温差较小,主要是因为
A. ②增强,③减弱 B. ②减弱,③增强 C. ③增强,④减弱 D. ②减弱,④增强
【答案】10. C 11. C 12. C 13. D
【解析】
本题考查大气的热力作用过程。
【10题详解】
图示大气热力作用的基本过程反映,①表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太阳辐射穿过大气会被大气削弱,则②表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大约为①辐射量的47%;地面吸收了太阳辐射则发出地面辐射③,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故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C项正确;之后大气发出大气辐射,其中射向地面的部分④表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把能量还给了地面,对地面起了保温作用。
【11题详解】
温室效应是由于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对地面长波辐射有很强的吸收能力,并通过大气逆辐射把能量还给地面,对地面起了保温效应。
【12题详解】
对流层大气中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主要是水汽和二氧化碳。
【13题详解】
多云的白天,由于云层的反射作用强,导致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不会太多,气温不高,而晚上多云,大气逆辐射强,保温效应高,故气温不低,则温差小。
下图为亚洲东部及太平洋地区某时刻近地面等压线图(单位:hPa)。读图完成小面小题。
14. 图中各地天气现象是
A. 重庆蒸发旺盛
B. 北京风力强劲
C. 哈尔滨盛行偏西风
D. 广州阴雨连绵
15. 图示区域大气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均较弱的地区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答案】14. C 15. A
【解析】
本题组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读图析图能力,涉及到的知识点主要是近地面等压线的判读以及高低气压中心对天气的影响,需要抓住材料中关键信息,结合基础知识分析答题。
【14题详解】
从图中各地等压线特征分析,重庆附近等压线向高压区凸出,为低压槽分布,多阴雨天气;北京等地压线稀疏,风力较小;广州等地压线凸向低压区,为高压脊分布,天气晴好;故ABD项错误。哈尔滨附近东北部为低压区,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向右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影响下,形成西南风,故C项正确。
【15题详解】
因为大气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均较弱的地区云量较少天气晴朗,盛行下沉气流,气压较高,所以图示区域中气压较高的是甲地,乙、丙、丁为低压中心,A项正确。
一位地理爱好者去北半球沙漠地区旅游,发现绿洲附近风向具有明显的昼夜反向的特征。读沙漠地区绿洲示意图。读图完成小面小题。
16. 夜晚M地的风向为
A. 西南风 B. 东北风
C. 西北风 D. 东南风
17. 造成该地区风向昼夜反向的原因是
A. 人类活动差异 B. 降水差异
C. 下垫面热力性质差异 D. 高低差异
【答案】16. D 17. C
【解析】
本题组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读图析图能力,涉及到的知识点主要是下垫面性质差异对热力环流的影响以及热力环流的实际应用,需要抓住材料中关键信息,结合基础知识分析答题。
【16题详解】
根据沙漠和绿洲热力性质的差异,夜晚绿洲气温高,形成低压中心,沙漠气温低,形成高压中心,风由高压吹响低压,M地的风向为东南风,所以D正确。
【17题详解】
造成该地区风向昼夜反向的原因是下垫面热力性质差异,所以C正确。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8. 若图示为三圈环流中的低纬环流,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图示为北半球的低纬环流 B. b气压带的成因为热力因素
C. a气压带控制的区域干燥 D. Q地位于信风带
19. 在赤道和南纬30°之间的纬度带,许多海岛上的树被定向风吹的像扫帚一样,形成一种绝妙的风向标,其树冠的倾斜方向是
A. 西北 B. 西南 C. 东南 D. 东北
【答案】18. A 19. A
【解析】
本题组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读图析图能力,涉及到的知识点主要是三圈环流以及应用,需要抓住材料中关键信息,结合基础知识分析答题。
【18题详解】
低纬环流是赤道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压带之间的环流,b地大气上升,为赤道低气压带,是由于温度高,大气膨胀上升形成的,a处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大气下沉,气候干燥;a、b之间为信风带,BCD说法正确。赤道低压带位于副热带高气压带以北,为南半球,所以A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故选A。
【19题详解】
在赤道和南纬30°之间的纬度带,是东南信风带,盛行东南风。海岛上的树被定向风吹的像扫帚一样,形成一种绝妙的风向标,其东南迎风一侧的树枝被吹断,西北背风一侧树枝得到生长,树冠的倾斜方向是西北方向,A对。B、C、D错。
读某地某月4日-10日气温变化统计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20. 4-10日,影响该地的天气系统是
A. 暖锋 B. 冷锋
C. 气旋 D. 反气旋
21. 下列日期中,最低气温变化最大的是
A. 5日一6日 B. 6日一7日
C. 7日一8日 D. 8日一9日
22. 该天气系统过境,可能带来的灾害是
A. 台风 B. 干旱
C. 沙尘暴 D. 雾霾
【答案】20. B 21. B 22. C
【解析】
【20题详解】
读图分析可知,4-10日,气温由高变低,6日出现阴雨天气,7日之后天气晴朗,气温较低,因此该过程符合冷锋天气系统的过境的特征,故答案选B项。
【21题详解】
同一地区,影响气温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天气,5日-6日天气为多云和阴,晚上大气的保温作用都比较强,最低气温相差不大;A错误;6日一7日,天气又阴天转变为晴天,晚上大气的保温作用有强变弱,差异较大,因此最低气温差异较大,B错误;7日一8日 和8日一9日都为晴朗的天气,晚上大气的保温作用都比较差,晚上温度都比较低,差异较小,DC错误。故答案选B项。
【22题详解】
冷锋过境,会导致沙尘暴的产生,C正确;台风是与低压天气系统,干旱多雨高压有关,雾霾是天气状况比较稳定,不会产生大风天气,ABD错误。故答案选C项。
下图为在人工模拟降雨条件下,不同性质的城市地表水量入渗随时间变化。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23. 不同性质的地表,对水循环影响差异较大的环节是
A. 下渗 B. 降水 C. 水汽输送 D. 蒸发
24. 为了美化环境并减轻城市内涝的发生,城市下垫面最适宜增加
A. 绿地 B. 草皮空心砖
C. 普通混凝土砖 D. 透水混凝土砖
【答案】23. A 24. A
【解析】
试题分析:
【23题详解】
水循环的环节主要有蒸发、水汽输送、大气降水、径流、下渗等环节,不同性质的地表,对下渗的影响是最大的,故A项正确;地表性质对降水、水汽输送基本无影响,故排除B、C项;地表性质对蒸发有一定的影响,但差异不大,故D项错误。
【24题详解】
据图曲线变化可知,绿地的累积入渗量高于其他地表性质的地面,故为了美化环境并减轻城市内涝的发生,城市下垫面最适宜增加绿地,故A项正确;草皮空心砖、普通混凝土砖、透水混凝土砖等地表的入渗率都小于绿地,故排除B、C、D项。
考点:水循环及其环节
结合我国某区域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25. 有关图中地貌的成因,正确的是
A. 图中地貌的形成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
B. 图中地貌的形成主要与板块张裂有关
C. 甲、乙两座山脉的形成原因相同
D. 丙河流的形成与断层处岩体破碎有关
26. 图中
A. ①处为良好的储水构造 B. ②处可能形成于干旱环境
C. ③处可能含有生物化石 D. 形成时间顺序为②、①、③
【答案】25. D 26. D
【解析】
试题分析:
【25题详解】
由图示可推知,该处先经历挤压形成褶皱导致地表形态变化,后又经历岩层断裂,使岩层隆起与下陷,在断层线位置,岩石破碎,被外力侵蚀,形成沟谷、河流。可见图中地貌既与内力作用有关,也与外力作用有关,A错;图中地貌的形成是受挤压、断裂而成,故B错;甲地山脉为地壳断裂上升而成,乙山背斜隆起形成,原因不同,C错;丙河流的形成与断层处岩体破碎有关,D正确。
【26题详解】
背斜顶部为良好的储油构造,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的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①处为背斜,A错;②处为向斜,B错;③处为花岗岩,不可能有生物化石,C错;②在①岩层的下部,形成时间早;③侵入①岩层,③晚于①,故形成时间顺序为②、①、③,D对。
考点:地质构造与地貌,地质构造的意义。
下图示意北大西洋洋流分布简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27. 甲渔场的成因主要为
A. 径流入海 B. 寒暖流交汇
C. 上升补偿流 D. 人工养殖
28. 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的洋流有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27. B 28. A
【解析】
【分析】
本题组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读图析图能力,涉及到的知识点主要是洋流的分布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需要抓住材料中关键信息,结合基础知识分析答题。
【27题详解】
甲渔场为纽芬兰渔场,由拉布拉多寒流和墨西哥湾暖流在纽芬兰岛附近海域交汇而形成,B正确,其余选项错误。
【28题详解】
①②③④分别为巴西暖流、墨西哥湾暖流、北大西洋暖流、加纳利寒流,对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的是暖流,A正确,其余选项错误。
【点睛】本题组需要重视的是渔场的成因。1、北海道渔场,是由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形成的。2、纽芬兰渔场,是由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形成的。3、北海渔场,是由北大西洋暖流与东格陵兰寒流交汇形成的。4、秘鲁渔场,是由秘鲁沿岸的上升补偿流形成的。
河南省的碴岈山风景区是典型的花岗岩地貌区,下图为碴岈山“石猴”景观图和岩石圈物质循环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29. 形成“石猴”的岩石类型是右图中的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30. 形成该地貌的主要地质作用有
①岩浆活动 ②变质作用 ③地壳运动 ④固结成岩 ⑤风化、侵蚀作用
A. ①③⑤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③④⑤
【答案】29. B 30. A
【解析】
试题分析:
【29题详解】
形成“石猴”的岩石类型是花岗岩,花岗岩是侵入型岩浆岩,图中②是由岩浆侵入作用形成的侵入型岩浆岩,B正确。
【30题详解】
该地貌是花岗岩地貌,花岗岩是侵入型岩浆岩,因此有岩浆活动;侵入型岩浆岩出露于地表应有地壳的上升运动和外力的风化侵蚀作用,形成“石猴”是外力风化侵蚀作用,A正确。
【考点定位】岩石圈物质循环、地质作用
【方法总结】地壳物质循环各环节的判断,岩浆是“岩石之本”,岩石圈物质循环起于岩浆,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裸露于地表的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形成沉积岩;已形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岩石在岩石圈深处或岩石圈以下发生重熔再生,又成为新的岩浆。
英国海军军官加文·孟席斯所著《1421:中国发现世界》认为,中国人最早绘制了世界海图,郑和船队早于哥伦布70年到达美洲大陆,早于库克船长350年发现澳洲与南极洲。下图是他根据史料绘制的洪保将军(郑和属下)船队的航线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31. 从有利于航行的角度考虑,郑和船队出使南亚各国的最佳季节是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32. 关于洪保船队的见闻和经历,叙述正确的是
A. ①航段:正值旱季,阳光直射 B. ②航段:夜空中的北极星指引航向
C. ③航段:沿岸荒漠广阔无垠 D. ④航段:沿途物质补给非常困难
【答案】31. D 32. D
【解析】
试题分析:
【31题详解】
南亚地区是热带季风气候,从有利于航行的角度考虑,在古代就是要顺风航行。出使南亚各国是向西航行,冬季南亚地区盛行东北季风,吹动洋流向西流动,所以冬季是最佳出使季节。D对。春季、秋季风力不稳定,A、C错。夏季盛行西南季风,吹动海水向东流,出使船只是逆水, B错。
【32题详解】
结合前面分析,①航段要顺水顺风造船,正值旱季,北半球是冬季,没有阳光直射,A错。②航段,位于南半球,夜空中看不到北极星,B错。③航段,沿岸有暖流经过,气候湿润,没有荒漠景观,C错。④航段,沿途基本上没有陆地,物质补给非常困难,D对。
考点:季风环流,洋流分布规律,洋流性质及对沿岸气候的影响。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33. 由图可知
A. 沉积物主要是风力作用形成的
B. 由扇形地上部到扇缘带,沉积物颗粒逐渐变大
C. 扇形地中下部土壤肥沃,排水条件良好,适合农耕
D. 扇缘带地下水埋藏深
34. 该地貌主要分布于
A. 山间河谷出口处 B. 大江大河的中下游
C. 盆地中心 D. 河流入海口处
【答案】33. C 34. A
【解析】
试题分析:
【33题详解】
读图可知,此地貌应该是山前冲积扇,是由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A错。扇形上部为砾石,扇缘带为粘土,颗粒越来越细,B错。扇形上部是砾石,有机质含量极少,不适宜农耕;越往下颗粒越细小,土壤逐渐变肥沃,排水条件良好,适宜农耕,C正确。读图可以看出扇缘带地下水埋藏浅,有的甚至出露地表为泉水,D错。
【34题详解】
冲积扇地貌存在于山间河谷出口处,A正确。大江大河中下游为沉积平原,没有图中那么大的坡度,B错。盆地中心一般为平原或丘陵,比较平坦,没有明显倾斜,C错。河流入海口为三角洲地形,非常平坦,D错。
考点:山前冲积扇地形,绿洲农业
【知识拓展】冲积扇不是在河流入海或入湖处,而是形成在山地河流出口处的扇形堆积地貌。当山地河流至山麓出口进入开阔平坦地区,由于河床坡度变缓,流速减小,水流呈放射状向外流动,搬运能力减弱,携带碎屑物质堆积下来时,形成上窄下宽的扇形冲积堆,外形似扇,叫冲积扇。其顶端朝向山口,外缘呈半圆形,自扇顶到扇缘,地面逐渐降低,坡度变小,堆积物逐渐变细,分选性逐步变好,如太行山麓的冲积扇。
美籍华裔青年谷岳从北京出发,历时3个月,搭车88次,穿越亚洲和欧洲,最终到达德国柏林,完成了搭车去柏林的梦想。下图为“此次旅程线路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35. 从亚洲到欧洲经过的自然带类型主要有
①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②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③温带草原带 ④温带荒漠带 ⑤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⑤
C. ①③④⑤ D. ②③④⑤
【答案】35. C
【解析】
试题分析:
【35题详解】
由图示可知沿途经历的气候类型主要有温带海洋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大陆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因而自然带主要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荒漠和草原带以及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30分)
36.下图为亚欧大陆轮廓图,对照四幅气候类型气温和降水资料图。
(1)图中所示季节为北半球的_____季。
(2)A 地的气候类型是_____气候(填右图中气候类型代号),其气候特点为_____。
(3)B 地气候类型是____气候(填右图中气候类型代号),该地夏季气候的主要特点是______。
(4)下面四幅图分别代表一种气候类型,哪幅图代表丙气候________。
A. B.
C. D.
(5)丁气候代表的地点可能是下列中的_____。
A.北京 B.上海 C.罗马 D.开普敦
【答案】(1)冬 (2)丙 全年温和湿润 (3)甲 炎热干燥 (4)C (5)B
【解析】
【分析】
本题组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读图析图能力,涉及到的知识点主要是全球气候的分布、成因以及特征,气候类型的判读,需要抓住材料中关键信息,结合基础知识分析答题。
【详解】(1)图中所示季节为北半球的冬季,因为盛行西风带向南移;(2)A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气候特点为全年温和湿润,对应丙图;(3)B地为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高温干燥,对应甲图;(4)丙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气候特征为全年温和多雨且冬季气温高于0摄氏度,对应C图;(5)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上海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故选B。
3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部分区域图。
材料二 我国部分山地自然带及植被分布示意图。
(1)若材料二中各山地分别属于材料一图中的四座山脉,那么①可能是______山脉,②可能是____山脉,③可能是____山脉,④可能是____山脉。(填字母)
(2)①山地中M处植被可能是_______
A.常绿阔叶林 B.针阔叶混交林 C.高山草原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3) ④→①→③基带有区别,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___,三地基带变化体现了__________分异规律。
(4)②山地南坡基带为常绿阔叶林,对应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 D A C (2)B (3) 水分 干湿度地带(经度地带性) (4)亚热带季风气候
【解析】
【分析】
本题组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读图析图能力,涉及到的知识点主要是山地的垂直低于分异规律,需要抓住材料中关键信息,结合基础知识分析答题。
【详解】(1)根据A、B、C、D山脉的位置,结合各山地自然带基带判断所属山脉。①可能是阴山山脉,因为基带为温带草原带,②可能是秦岭山脉,北部基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南部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③可能是阿尔泰山山脉,因为基带为温带荒漠带,④可能是太行山脉,因为基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2)①是阴山,基带为温带草原带,M带之上为针叶林,故M带应为针阔叶混交林。(3)由于基带为当地自然带,故④→①→③基带变化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影响因素为水分。(4)②是秦岭,南北两侧的气候区不同,南坡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点睛】本题组需要重视的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气候带,植被、土壤与自然景观也相应地呈现出垂直分布的规律。1.山地垂直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更替规律与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有些相似。2.同一自然带,随着纬度的增加,其分布的海拔高度降低;山麓的自然带基本上与当地水平自然带相一致。3.影响山体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1)山体所在纬度──相同高度的山体,纬度愈低愈复杂,纬度愈高愈简单。(2)山体海拔──纬度相当的山体,海拔愈高愈复杂(有极限),海拔愈低愈简单。(3)山顶、山麓之间相对高度——相对高度大则复杂,相对高度小则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