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理】福建省莆田四中、莆田六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解析版) 试卷
展开
福建省莆田四中、莆田六中2018-2019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
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第I卷为选择题,第II卷为非选择题。
第I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金星凌日”是在地球上看到金星从太阳面上移过的现象,如图甲、图乙为发生“金星凌日”现象时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 发生凌日时,图乙中金星的正确位置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2. 除金星外,下列行星中具有凌日现象的还有
A. 火星 B. 土星 C. 水星 D. 木星
【答案】1. D 2.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球的宇宙环境,意在考查学生八大行星的绕日轨道,总体难度一般。
【1题详解】
金星凌日”现象的成因是光的直线传播,如图,当金星转到太阳与地球中间且三者在一条直线上时,发生“金星凌日”现象,在地球上看到金星从太阳面上移过.发生“金星凌日”现象时,图金星的位置在丁,故选D。
【2题详解】
读图结合上题分析,只有当行星位于地球与太阳中间的位置才能发生凌日现象,所以行星的位置应位于地球绕日轨道内侧,除了金星以外还有水星,故选C。
3.有些地方的交通十字路口处,能见到如图所示的交通信号灯。在一周内的白天中,同一交通信号灯的亮度会出现变化,其影响因素主要是
A. 海拔高度 B. 电网供电
C. 阴晴状况 D. 交通流量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该处信号灯是太阳能信号灯,当晴天时云层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故温度较高,而阴天相反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弱,故温度低.所以信号灯的亮度会跟天气阴晴状况有关.晴天较亮,阴天较暗。
考点: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下图表示1960~2013年年均太阳黑子相对数与辽宁西北地区年降水距平关系。完成下列各题。
4. 图示信息表明
A. 1988年以前,黑子变化极值年比降水量变化极值年大幅提前
B. 1988年以后,黑子变化极值年比降水量变化极值年大幅滞后
C. 总体上黑子高值期降水量偏少,黑子低值期降水量偏多
D. 总体上黑子相对数与年降水距平值呈现出正相关关系
5. 太阳黑子增多时,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是
A. 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 B. 地表温度明显升高
C. 大气逆辐射作用增强 D. 水循环的动力增强
【答案】4. C 5. A
【解析】
【4题详解】
从图中可知,总体上来看,黑子高值期降水量偏少,黑子低值期降水量偏多,故C正确。图形材料显示1960—2013年间,黑子数高值期时,降水距平小,说明二者之间呈负相关;变化基本同步,无提前或滞后现象,故A、B、D错误。
【5题详解】
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当太阳黑子增多时,为太阳活动的高峰年,会有耀斑等相伴出现,干扰地面无线电短波通信。故A正确。地表温度变化、大气逆辐射作用增强、水循环的动力增强等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无关,故B、C、D错误。
【点睛】本题解答的关键在于对降水距平的理解以及对图表内容的细心解读。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6. 图中各点,与B点地方时不相同的有几个
A. 4个 B. 3个 C. 2个 D. 1个
7. 图中各点中,自转线速度为A点一半的有
A. 4个 B. 3个 C. 2个 D. 1个
8. 随地球自转,图中D转至C点需要
A. 24小时 B. 23小时 C. 2小时 D. 1小时
【答案】6. B 7. C 8. 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球自转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难度不大,基础性强。
【6题详解】
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读图可知,图中ACD和B位于不同的经线上,地方时不同,故选B。
【7题详解】
读图可知,图中A位于赤道上,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60°纬线处的点自转线速度约为赤道一半,图中EF位于60°经线上,自转线速度为A点一半,故选C。
【8题详解】
读图可知,图中DC所在经线之间的经度差为15°,由于D位于C东侧的经线上,所以D转至C点需要(24-1)小时,故选B。
【点睛】地球自转时,地表面上任意一点的速度,叫“线速度”.即该点在单位时间内所转动的弧线长.单位用米/秒表示.这个弧线长和地球纬线的方向是一致的.线速度的大小,和各地的地理纬度及测点的海拔高度都有很大的关系.一般来说,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海拔越高的地点,线速度越大;反之,越小.海拔高度相同的地点,在赤道上线速度最大,两极最小。地球自转角速度除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极点外均相等。
下图是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图中甲、乙、丙、丁将轨道均分成四等分,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9. 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运动所用时间最少的一段是
A. 甲→乙 B. 乙→丙
C. 丙→丁 D. 丁→甲
10. 7月31日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位置距甲、乙、丙、丁 四点最近的是
A. 甲点 B. 乙点 C. 丙点 D. 丁点
【答案】9. A 10.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公转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只要掌握地球绕日公转的位置及速度变化即可正确作答,难度一般。
【9题详解】
根据地球公转运动的速度变化规律可知,当在近日点附近时,地球公转速度较快,远日点时速度较慢;由于图中甲→乙端在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最快,因而公转所需时间最短,故选A。
【10题详解】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图中地球所在位置是近日点,那么相对的位置为远日点(如下图所示);根据远日点在7月初,那么顺着地球公转的方向,时间增加到7月31日,所以此时(7月31日)应该接近丁点,故选D。
2018年6月26日,小明从厦门(24°43′N,118°10′E)乘坐下图所示航班前往俄罗斯下诺夫哥罗德州(56°52′N,60°35′E),观看当地时间19:00开始的世界杯小组赛(比赛时间约2小时)。飞机准点着陆时,距比赛开始还有9小时30分钟。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1. 飞机着陆后,小明应把手表
A. 拨慢3小时 B. 拨慢4小时
C. 拨快3小时 D. 拨快4小时
12. 观看该场比赛当日,小明可能遇到的现象有
A. 前往赛场途中夜幕已降临
B. 正午赛场旗杆影子较厦门短
C. 比赛结束时太阳还未落山
D. 该日北京日出的时间比厦门的日出时间晚
【答案】11. A 12.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时间的计算及公转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时间的转换能力,难度一般。
【11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当抵达时为北京时间12:30,距离比赛开始还有9小时30分钟,说明当比赛开始时为北京时间22点,而当地时间为19点,说明比北京时间晚3小时,为了与当地时间一致,需要拨慢3小时,故选A。
【12题详解】
由上题分析可知,当地时间比北京时间晚3小时,故使用的是东5区的区时,说明该地地方时比当地时间还要晚约1小时。由材料可知,观看比赛时间为6月26日,该地昼长接近最长,且纬度较高,昼长接近18小时,日落时间大约在当地地方时的21点,即日落时当地时间约为的22点。前往赛场应当在当地时间19点以前,离日落时间还早,A错。已知比赛时间约2小时,比赛结束的当地时间是21:00,也还未日落,C正确。该日正午太阳高度比厦门小,日影较厦门长,B错。该日北京昼长长于厦门,日出时间早,D错。故选C。
分析地震波波速的变化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3.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在①层中的地震波波速随深度增加而增快
B. ①是地壳,②是地幔,③是地核
C. 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急剧上升
D. 乙波无法通过地幔
14. 图中的X处为
A. 莫霍面 B. 内核与外核交界
C. 岩石圈与软流层交界 D. 古登堡面
【答案】13. A 14. 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球内部分层,意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难度一般。
【13题详解】
读图可知,图中在①层中的地震波波速随深度增加而增快,A对。读图可知,①深度在地表2900千米处,是地壳和地幔的部分,B错。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降低,C错。乙波不能通过地核,D错。故选A。
【14题详解】
读图可知,图中X位于地表2900千米深处,为地幔和地核的分界线,是古登堡面,故选D。
【点睛】·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由地核、地幔、地壳组成的内部圈层和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组成的外部圈层。地球圈层结构分为地球外部圈层和地球内部圈层两大部分。地球外部圈层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成岩石圈。
下图示意圣海伦斯火山喷发景观,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5. 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物质可能直接来自
A. 岩石圈 B. 上地幔 C. 地核 D. 地壳
16. 在地壳物质循环过程中,该山体岩石在地壳表层可能转化为
A. 喷出岩 B. 侵入岩 C. 沉积岩 D. 变质岩
【答案】15. B 16.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壳物质循环,意在考查学生对三大岩石转化关系的掌握情况,难度一般。
【15题详解】
火山喷发物为岩浆,其物质来自软流层,软流层位于上地幔顶部,故选B。
【16题详解】
该岩石为喷出岩,如果在地表被外力风化侵蚀以后,会堆积形成沉积岩,故选C。
17.当我国各地白昼时间最短时,下列四幅图所示气压带、风带分布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当我国各地白昼时间最短时,表示冬至日,则全球气
压带风带应向南移,故a根据盛行西风的风向判断为北半球,图示表示气压带风带向北移;
错误;b根据纬度分布,表示南半球,则盛行西风的风向错误;c表示南半球的东南信风;
此时气压带风带向南移;正确。D表示气压带风带以赤道为中心,为春秋分时;错误。故选
C项。
下图表示甲、乙、丙、丁四地之间的热力环流。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8. 能够正确表示环流方向的是
A. 甲→丙→丁→乙→甲
B. 乙→甲→丁→丙→甲
C. 甲→乙→丙→丁→甲
D. 乙→丁→丙→甲→乙
19. 关于图示热力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热力环流使沿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增大
B. 若表示海陆间的热力环流,甲为海洋
C. 若表示山谷间的热力环流,乙为山顶
D. 若表示特大城市热力环流,甲为郊区
【答案】18. C 19. D
【解析】
【18题详解】
读图可知,甲和乙位于近地面,甲地是高压,乙地是低压;丙和丁位于高空,丙地气压较高。根据热力环流的过程,近地面温度高气体膨胀上升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温度低气体收缩下沉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大气在水平方向上从高压流向低压。因此热力环流中空气的流向为甲→乙→丙→丁→甲,故C正确。
【19题详解】
在热力环流中,高温区近地面形成低压,低温区近地面形成高压。读图可知甲处气压高于乙处,因此甲处气温低于乙处。若表示特大城市热力环流,则甲为郊区,故D正确。热力环流促进热量交换,使沿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白天陆地增温比海洋快,造成近地面的陆地气压低于海洋,于是风就由海洋吹向大陆,形成海风;夜晚陆地降温快于海洋,近地面形成高压,风由大陆吹向海洋,形成陆风;白天山坡上空增温比谷底上空快,形成低压,风从谷底吹向山顶;夜晚,山坡上空降温比谷底上空快,形成高压,风从山顶吹向谷底。故A、B、C错误。
【点睛】本题以热力环流为背景,属于知识性试题,考查了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热力环流的判读及特点。
下图为甲、乙两城市1月、7月均温与降水量示意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20. 由图可知
A. 甲位于北半球,乙位于南半球
B. 甲位于南半球,乙位于北半球
C. 甲、乙均位于北半球
D. 甲、乙均位于南半球
21. 下列城市中,气候特征与甲城市最相似的是
A. 乌鲁木齐 B. 拉萨
C. 上海 D. 哈尔滨
【答案】20. A 21.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气候类型的判断,意在考查学生对气候特征的掌握情况,难度一般。
【20题详解】
读图可知,甲7月气温高,1月气温低,应位于北半球,乙1月气温高,7月气温低,位于南半球,故选A。
【21题详解】
读图可知,甲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应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乌鲁木齐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拉萨为高原山地气候,上海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哈尔滨为温带季风气候,故选C。
读某种气压系统气流运动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22. 从所处半球和气压场分布状况看,近地面该气压系统分别属于
A. 北半球、高气压 B. 北半球、低气压
C. 南半球、高气压 D. 南半球、低气压
23. 该种天气系统出现时间与地点的组合,正确的是
A. 1月 地中海 B. 7月 夏威夷群岛
C. 7月 蒙古 D. 1月 冰岛
【答案】22. A 23. B
【解析】
【2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天气系统的考查。从所处半球和气压场分布状况看,近地面该气压系统气流从中心向四周辐散,是高压中心,B、D错。气流呈顺时针方向,位于北半球,A对。C错。故答案选A。
【23题详解】
由上题可知,该天气系统是位于北半球的高压系统。1月地中海受盛行西风控制,A错误;7月海洋上为高压,因此形成夏威夷高压,B正确;7月亚欧大陆上为低压天气系统,蒙古为低压控制,C错误;1月冰岛受西风影响为主,D错误。故答案选B项。
读气候资料图,回答下列各题。
24. 有关图中①气候类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气候类型为地中海气候
B. 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
C. 分布在亚欧大陆西岸
D. 因气压低、风带的季节移动形成的
25. 关于图中三种气候类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①气候类型分布在墨西哥湾沿岸
B. ②地为亚欧大陆东岸
C. ③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西岸
D. ①、②、③气候类型夏季均为高温少雨
【答案】24. B 25.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气候类型的判断,意在考查学生对气候特征的掌握情况,难度一般。
【24题详解】
读图可知,①气候类型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为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亚欧大陆东部,形成原因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故选B。
【25题详解】
读图,结合上题分析,①气候类型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为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亚欧大陆东部,A错。②地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且1月气温高,应位于南半球大陆东岸的季风性湿润气候,B错。③气候类型为全年温和多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西岸,C对、D错。故选C。
下图区域由于积雪融化时常发生季节性洪水灾害,其特征为“一日一峰”,白天流量很大,夜晚洪峰消退。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26. 该地区这种洪水产生最多的季节是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27. 受哪一种天气系统影响时,洪水最易出现“一日一峰”的特点
A. 冷锋 B. 暖锋
C. 气旋 D. 反气旋
【答案】26. A 27. B
【解析】
试题分析:
【26题详解】
该图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河流水量主要依靠高山冰雪融水补给,水量随气温变化,夏季白天气温高,冰雪融水补给多,可能出现洪水灾害;夜晚气温低,冰雪融水少,洪峰消退。
【27题详解】
由于积雪融化时常发生季节性洪水灾害,其特征为“一日一峰”,白天流量很大,夜晚洪峰消退,受暖锋天气系统影响时,洪水最易出现“一日一峰”的特点。
考点:大气运动
读“以极点为中心的洋流俯视图”,回答下列各题。
28. 甲地位于乙地的
A. 东北 B. 西南
C. 西北 D. 东南
29. 影响途经乙地洋流的盛行风向为
A. 西北风 B. 东北风
C. 西南风 D. 东南风
【答案】28. C 29. A
【解析】
试题分析:
【28题详解】
读图,图中中低纬度环流是逆时针方向,说明位于南半球,极点是南极点,地球自转方向是顺时针方向。从经度看,甲地位于乙地的西方,从纬度看,甲地位于乙地的北方,所以是西北方向,C对。
【29题详解】
乙地位于中纬度,受盛行西风带影响。南半球的盛行西风带吹西北风,所以影响乙地洋流的盛行风向为西北风,A对。B、C、D错。
考点:世界洋流 分布规律,气压带风带分布规律。
在秘鲁南部沿海地区一个距海岸仅0.5千米的山坡上,有一张长12米、高4米的大网,下方有水槽可以把网上流下的水引向一个蓄水池。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0. 当地居民利用此设施收集的水资源是
A. 积雪融水 B. 冰川融水 C. 雾气 D. 雨水
31. 此地该类水资源非常丰富,与其影响因素关系最小的是
A. 山地冰雪 B. 海风 C. 下垫面状况 D. 洋流
【答案】30. C 31.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意在考查学生对区域自然环境的掌握情况,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一般。
【30题详解】
秘鲁受沿岸寒流影响,气候温和干燥,降水很少,但是大雾天气很多,一年中有半年时间是大雾天气,空气湿润。为了解决淡水问题,当地居民用大网,使雾气中水汽凝结成水滴,收集淡水资源。C项对。积雪融水、冰川融水、雨水都不需要用网收集,A、B、D项错。故选C。
【31题详解】
该种水资源是雾气中的水汽,雾气中水汽多少与山地 冰雪关系不大,A项正确。海风可以将海上的雾气吹到陆地上;下垫面可能影响雾气的形成、移动速度;洋流,秘鲁寒流是大雾形成的主要因素。所以B、C、D与这种雾气中的水资源关系密切, B、C、D项错误。故选A。
目前,全世界有60%的地区供水不足,许多国家正在闹水荒。特别是在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的大城市。用水量大大超过当地水源的供应能力,缺水问题更为突出。
回答下列各题。
32. 新加坡四周临海,但却是世界上最缺水的国家之一,其原因主要是
A. 新加坡年降水量少 B. 国土面积小,缺少河湖蓄水
C. 降水季节分配不均 D. 工业发达,水污染严重
33. 建设节水型社会的主要措施是
A. 加大水利建设投入 B. 控制城市规模
C.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D. 优先发展工业
【答案】32. B 33. C
【解析】
该题难度一般,属于能力性题目,主要考查同学们对新加坡缺水原因的认知能力。
【32题详解】
新加坡地势低平,中部较高。新加坡的总土地面积约为714.3平方公里。目前大约有 400 万人口,人口密度大。新加坡位于赤道地区,受赤道低压控制,降水总量丰富,季节分配均匀,但由于土地面积小,江河湖泊少,蓄水能力不足,且中高周低的地势不利于地表水储存,导致新加坡水资源紧张。人口密度大增加了水资源的紧张程度。新加坡对水环境保护到位,并不存在严重水污染问题,故选B。
【33题详解】
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措施主要考虑节约用水,即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而加大水量建设投入属于开源的措施,优先发展工业不利于节水,故选C。
34.下图示意平顶海山的形成过程。读下图,回答下题。
平顶海山
A. 为褶皱山 B. 由沉积岩构成
C. 顶部形态由内力作用塑造 D. 随着板块的移动没入水下
【答案】D
【解析】
考查山地的形成过程。
在图中阶段1可以知道它是由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因此它就是一座火山,火山的形成是岩浆的活动,不是地壳的水平运动,所以A不对;B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岩石是喷出岩,也就是玄武岩,不可能是沉积岩,所以B不对;C顶部形态,也就是平顶的形成,观察图Ⅱ,Ⅲ,可以看出平顶面积扩大,这应该是由外力作用形成,所以C不对;D描述的过程和图示表达的过程相同,所以D正确。故选D。
浙江舟山群岛的普陀山有一块著名的“金刚宝石”,看似摇摇欲坠,实则稳如磐石。据考证该岩石是地质时期岩浆在地下冷凝形成。完成下列各题。
35. “金刚宝石”最可能属于
A. 玄武岩 B. 石英岩 C. 花岗岩 D. 石灰岩
36. 下列地质作用中,“金刚宝石”景观形成过程中没有受到的是
A. 海浪侵蚀 B. 风力侵蚀
C. 风化作用 D. 变质作用
【答案】35. C 36. 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三大岩石的形成及转化,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难度一般。
【35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该岩石是地质时期岩浆在地下冷凝形成的,岩浆没有喷出地表,冷凝形成的岩石为侵入岩,玄武岩为喷出岩,A错。石英岩为变质岩,B错。花岗岩为侵入岩,C对。石灰岩为沉积岩,D错。故选C。
【36题详解】
该景观裸露地表,会受到风化作用及海浪侵蚀和风力侵蚀作用,而变质作用是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的,一般发生在地下,故选D。
【点睛】岩浆来自上地幔的软流层,在高温高压下,沿裂隙向上侵入,喷出地表后,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出露地表的各类岩石,受外力作用的影响,首先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然后收外力的侵蚀,使破碎岩石离开原来的地方,被搬运到其它地区,最后沉积下来,形成松散的沉积物,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常含有化石和具有层理构造是沉积岩的典型特征。已经形成的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使原来的岩石成分和结构发生变化,而形成的岩石为变质岩。
读南、北半球及全球月平均气温与冰雪覆盖面积对应值的分布图,回答下列各题。
37. 图中a点表示
A. 南半球的7月份 B. 北半球的1月份
C. 全球平均状况的1月份 D. 全球平均状况的7月份
38.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冰雪覆盖面积的影响因素是降水、纬度
B. 由于冰雪的反射,大气温度明显上升
C. 据估算,全球冰雪融化后,世界海平面将上升20---30米
D. 从全球平均状况来看,全球平均气温1月较7月低
【答案】37. B 38.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气温与冰雪覆盖面积的变化,意在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能力,总体难度一般。
【37题详解】
读图可知,左侧虚线7月气温低,冰雪面积大,应为南半球,实线为2条虚线之和,所以应为全球冰雪面积,a点为北半球,且冰雪面积大,应为北半球的1月份,故选B。
【38题详解】
冰雪覆盖面积大小的因素是降水、气温、地形等均有影响,A错。冰雪反射会使大气温度降低,B错。全球冰雪融化后,海平面将上升66米,C错。从全球平均状况来看,全球平均气温1月较7月低,D对。故选D。
下图为某地区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39. 图示地区建有大型水库。关于水库建成后对水循环的各环节可能造成的影响的叙述,不正确是
A. 库区下渗加强,周边地下水位上升
B. 库区蒸发量增加,周边空气湿度增加
C. 库区受热力环流影响,冬季降水减少,夏季降水增多
D. 库区下游河流径流量变化幅度减小
40. 在F处建有一个海水淡化工厂,从水循环角度看其作用类似于
A. 海陆间循环 B. 跨流域调水
C. 水库 D. 地下水补给湖水
【答案】39. C 40. A
【解析】
试题分析:
【39题详解】
水库建成后,库区下渗加强,周边地下水位上升;库区水汽蒸发增加,周边空气湿度增加;库区下游河流径流量变化幅度减小;库区受热力环流影响,冬季气温高于陆地,盛行上升气流,降水较多,夏季温度低于陆地,盛行下沉气流,降水较少,故C项符合题意。
【40题详解】
海水淡化工厂,将海水进行淡化然后用于工农业生产或者提供生活用水,从水循环角度看其作用类似于海陆间循环,故A项正确;跨流域调水、地下水补给湖水都是在陆地上进行的循环,类似于陆上内循环,故B、D项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旨在考查水循环的主要类型,考查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名师点睛】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影响因素
1、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如图所示。
2、影响因素。
蒸发受太阳辐射、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等因素的影响;水汽输送、降水受大气环流、天气系统、地形地势等因素的影响;地表径流受地表状况、地形地势、降水强度、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下渗与地表植被、降水强度、降水持续时间、地表坡度、土质疏松状况等因素有关。
第II卷
二、非选择题(共6大题,每空1分,共40分)
41.下图中G是上下两图的连接点。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____,北京时间为____________ 时。
(2)图中B在D的____________方向。
(3)写出B、D两地的昼长时间:B____________,D ____________。
(4)此时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的地区范围是____________。
【答案】 (1)(23º26N 0º) 20:00 (2)正南方向 (3)8时 16时 (4)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球运动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空间思维能力,总体难度一般,掌握光照图的综合判断能力是解题的关键。
【详解】(1)太阳直射点的坐标是太阳直射的纬线与地方时12点的经线的交点。由图可知,此时西经120°与西经60°的变化规律,可知下图的自转方向为逆时针(顺地球自转方向度数减小的为西经),故此时90°W为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此时为地方时6点,则此时地方时12时位于0°经线上,北极圈以北为极昼现象,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上,所以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为(23º26N 0º),计算可得北京时间为20点。
(2)图中B为南半球,D位于北半球,则B在D南方。而2地位于同一经线上,没有东西方向的差别,故在正南。
(3)读图可知,图中D此时位于晨线上,地方时为4点,则昼长为16小时,B点位于南纬60°上,与D点昼长互补,为8小时。
(4)读图,结合上题分析,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
42.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如果此图表示北半球中纬度的大气环流图,B、C在近地面,A、D在高空,那么C是____________ (气压带或风带的名称),②风带的风向是______________。
(2)如果此图表示南亚季风环流,B处是印度洋,C处是南亚大陆,那么图中所示的是________季, ②的风向为_______风。该季节,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向 ____________(北或南)移。
(3)如果此图表示东亚地区夏季的季风环流,那么表示海洋的是________ (用字母填空)。此季节________气压带被陆地上的气压中心切断,使该气压带保留在了海洋上。
【答案】 (1) 副极地低气压带 西南风 (2) 夏 西南风 北 (3)B 副热带高压带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大气环流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环流形成理论的掌握情况及读图理解能力,总体难度一般。
【详解】(1)中纬度大气环流是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及地面的西风带及高空气流组成,图中B垂直下沉气流,为副热带高气压带,C为上升气流,是副极地低气压带,②风带的风向为西南风。
(2)如果此图表示南亚季风环流,B为印度洋,C为南亚大陆,图中风从海洋吹向陆地,为北半球夏季,盛行风向为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形成的西南季风。
(3)如果图示东亚地区夏季的季风环流,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海洋为B,此季节亚欧大陆上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形成低压,副高被切断。
43.图Ⅰ为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图的左侧是某季节影响气候形成的气压带、风带位置示意图;图Ⅱ为四地的气候资料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关于气候类型,对应正确的是_______
A.①——甲 B.④——乙 C.⑥——丁 D.⑦——丙
(2)图Ⅰ中A气压带的名称是_______;根据图中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可以判断出图示地区的季节是____季。
(3)图Ⅰ中,气候类型④的成因是____________;气候类型⑤分布的一般规律是_________ (要说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4)若图Ⅰ表示亚欧大陆,则⑧附近是著名的 ____________渔场,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
【答案】 (1) C (2) 副热带高气压带 夏 (3) 副热带高气压带与西风带交替控制 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 (4)北海道 寒、暖流交汇(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气候类型分布及形成原因,意在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能力,总体难度一般。
【详解】(1)读图可知,图中①位于赤道附近,为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形成的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对应图甲。④位于北纬30°-40°大陆西岸,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的地中海气候,对应丙。⑥位于北纬35°-55°大陆东岸,为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形成的温带季风气候,对应丁。⑦位于北纬25°-35°大陆东岸,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对应乙。
(2)Ⅰ中A气压带位于30°附近,为副热带高气压带,此时其位置偏北,为北半球夏季。
(3)④位于北纬30°-40°大陆西岸,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的地中海气候,气候类型⑤为分布在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4)若图Ⅰ表示亚欧大陆,则⑧附近是著名的北海道渔场,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形成的。
【点睛】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影响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发生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时,洋流发生改变,对世界上很多地区的气候都有影响,包括对我国.
2.影响海洋生物资源.有寒暖流交汇的海区,海水受到扰动,可以将下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为浮游生物提供充足的养料,从而为鱼类提供充足的饵料,有利于鱼类大量繁.寒暖流交汇也能够形成水障,使得鱼群集中,往往形成较大的渔场(如北海渔场、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有上升补偿流的地方也能形成大的渔场(如秘鲁渔场).
3.影响海洋航行的速度与安全.顺着洋流航行可以加快速度,节省燃料,节省时间;逆着洋流航行会减慢速度,浪费时间,浪费燃料.寒、暖流的交汇处容易形成海雾,从而不利于海上航行.从北极地区南下的洋流也会携带海冰,威胁海上航行安全(如泰坦尼克号撞冰山事件).
4.影响海洋环境.对于海洋污染来说,既可以使污染物因迅速扩散而加快其稀释和净化的速度,也相应地使污染范围扩大.
5.影响全球的水热平衡.洋流流动的过程中伴随着水分和热量的交换.
44.读图,图中P1、P2、P3表示等压线,甲处的箭头表示风向,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该天气系统位于南北半球中的 ____________半球。
(2)该系统属于____________气压中心,从气流运动状况来说属于____________。
(3)甲地目前在 __________ 气团控制之下,不久将经历____________天气过程。
(4)如果冷、暖锋面均引起降水,那么A、B、C、D四个区域中,目前以降雨为主的2个区域是______(双选)。A附近是冷锋还是暖锋?____________
【答案】 (1) 北 (2)低 气旋 (3)暖 冷锋 (4) AD 冷锋
【解析】
【分析】
题目通过锋面气旋天气系统,考查天气系统的形成规律和影响。
【详解】(1)由图中甲地风向分析,受向右地转偏向力影响,所以该天气系统位于南北半球中的北半球。(2)由图中甲地风向分析,风由高压吹向低压,所以该系统属于低气压中心,从气流运动状况来说属于气旋。(3)从图中锋面系统分析,甲地位于冷锋的锋前,目前在暖团控制之下,不久将经历冷锋过境天气过程。(4)因为冷、暖锋面均引起的降水,雨区位于冷锋锋后、暖锋锋前,所以A、B、C、D四个区域中,目前以降雨为主的是AD。从图例分析A附近是冷锋。
45.读世界某海域洋流分布示意图,图中实线箭头为暖流,虚线箭头为寒流,回答下列问题。
(1)该海域位于________(填“南” 或“北”)半球。
(2)若该环流位于大西洋,图中①处附近海域为世界著名的________渔场,它位于墨西哥湾暖流和________ (填洋流名称)的交汇处。
(3)若该环流位于太平洋,有人想利用盛行风和洋流的有利条件,乘帆船从甲到乙,再返回甲,写出依次利用的盛行风名称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
(4)若此时北印度洋的洋流与图示环流方向相同,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
①地球公转至近日点附近 ②北半球地中海气候区正值少雨时节
③正值北极科考的最佳时期 ④北京比莆田昼更长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 (1)北 (2) 纽芬兰 拉不拉多寒流 (3)东北信风 盛行西风 (4) 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洋流分布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意在考查学生读图分析及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难度一般。
【详解】(1)读图可知,图中洋流为顺时针方向旋转的大洋环流,应为北半球中低纬大洋环流。
(2)若该环流位于大西洋,图中①处附近有墨西哥湾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交汇,海域为世界著名的纽芬兰渔场。
(3)若该环流位于太平洋,有人想利用盛行风和洋流的有利条件,乘帆船从甲到乙,再返回甲,写出依次利用的盛行风名称为东北信风和西风。
(4)北印度洋为冬逆夏顺的季风环流,若此时北印度洋洋流流向与图示相同,应为夏季,此时地球公转到远日点附近,①错。北半球地中海地球炎热干燥,北极地球气温高,白昼时间长,有利于科考,北京纬度较高,昼长比莆田长,②③④对。故选D。
【点睛】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1.中低纬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流动,南半球相反。
2.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域,形成逆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洋环流。
3.南极大陆外围,在南纬40°~60°附近海域终年受西风影响,形成横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西风漂流,其性质为寒流。
4.北印度洋,形成“夏顺(时针)冬逆(时针)”的季风洋流,这主要与该海域夏季刮西南季风,冬季刮东北季风有关。
46.读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今天地表的各种岩石和地貌是岩石圈物质循环在地表留下的痕迹。判断图中岩石类型的名称:甲、乙两类岩石同属于 ______,丙类岩石是 ____________,丁类岩石是_______。
(2)写出图中序号代表三类岩石转化的循环环节名称:①_____ ②_____③____ ④_____
【答案】(1) 岩浆岩 变质岩 沉积岩 (2)外力作用(或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变质作用 重熔再生 冷却凝固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岩石圈物质循环,意在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能力,难度不大。
【详解】(1)读图可知,图中甲和乙均为岩浆冷凝形成的押金要。丙为岩浆岩和沉积岩转化形成的变质岩,丁为沉积物固结形成的沉积岩。
(2)读图结合上题分析可知,①为岩浆岩形成沉积物的过程,是受外力作用形成的,而②为沉积岩与岩浆岩形成变质岩的过程,为变质作用。③为岩石转化为岩浆的过程,为重融再生。④为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