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备战高考化学实验专题
突破实验仿真预测卷-备战2021年高考化学
展开
突破高考实验仿真预测卷(解析版)
说明:1.本卷为突破高考实验仿真预测卷,选择经典题,具有很强的高考导向,
2.本卷由10个单选题和4个综合题组成,建议用时60分钟以内,
3.预祝2020高考大捷!
1.(教材题)对图示“石蜡油(液态烷烃混合物)催化分解”的实验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碎瓷片对石蜡油的分解起到催化作用
B.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C.该实验能证明石蜡油分解产生了乙烯
D.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发生的是加成反应
【答案】C
【解析】A.碎瓷片起到催化作用,可加快石蜡油的分解,故A正确;
B.石蜡油在催瓷片作用下发生裂解反应生成烯烃,可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故B正确;
C.石蜡油经催化和裂解获得小分子的烷烃和烯烃的混合物,但不饱和烃不一定是乙烯,故C错误;
D.石蜡油在催瓷片作用下发生裂解反应生成烯烃,烯烃含有碳碳双键,可与溴发生加成反应,故D正确。
2.(文字描述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用苯萃取溴水中的Br2,分液时先从分液漏斗下口放出水层,再从上口倒出有机层
B.欲除去H2S气体中混有的HCl,可将混合气体通入饱和Na2S溶液
C.乙酸乙酯制备实验中,要将导管插入饱和碳酸钠溶液底部以利于充分吸收乙酸和乙醇
D.用pH试纸分别测量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CN和NaClO溶液的pH,可比较HCN和HClO的酸性强弱
【答案】A
【解析】A.苯的密度比水小,萃取后有机层位于上层,水层位于下层,因此分液时先从分液漏斗下口放出水层,再从上口倒出有机层,故A正确;
B.H2S与Na2S溶液能够发生反应生成NaHS,因此不能用饱和Na2S溶液除去H2S气体中混有的HCl,故B错误;
C.乙酸乙酯制备实验中,导管需离液面一小段距离,防止倒吸,故C错误;
D.NaClO具有漂白性,不能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故D错误。
3.(改编题)用下列装置进行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A
B
C
D
实验装置
目的
制备干燥的氨气
证明非金属性
Cl>C>Si
制备乙酸乙酯
分离出溴苯
【答案】D
【解析】A.氨气与浓硫酸反应,不能选浓硫酸干燥,故A错误;
B.稀盐酸易挥发,盐酸与硅酸钠反应生成硅酸,且盐酸为无氧酸,不能比较非金属性,故B错误;
C.导管在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液面下可发生倒吸,导管口应在液面上,故C错误;
D.溴苯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分层后在下层,图中分液装置可分离出溴苯,故D正确。
4.(改编题)用下列实验装置进行相应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用①装置除去CO2中含有的少量SO2
B.用②装置蒸干饱和AlCl3溶液制备AlCl3晶体
C.用③装置加热NH4Cl固体制取NH3
D.用④装置分离乙酸乙酯与水的混合液
【答案】D
【解析】A. CO2和SO2都会和饱和碳酸钠溶液反应,不能到达除杂效果,A项错误;
B. AlCl3为强酸弱碱盐,在溶液中发生水解生成氢氧化铝胶体和氯化氢,直接蒸干AlCl3饱和溶液,氯化氢挥发,导致水解平衡右移,使水解趋于完全生成氢氧化铝沉淀,不能得到无水AlCl3,B项错误;
C. 加热NH4Cl固体分解为NH3和HCl,两者遇冷又会生成NH4Cl,堵住导管,存安全隐患,C项错误;
D. 乙酸乙酯的密度比水小,有机层在上层,水层在下层,与图中装置分层现象相符,D项正确。
5.(表格型)为达到下列实验目的,对应的实验方法以及相关解释均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法
相关解释
A
测量氯水的pH
pH试纸遇酸变红
B
探究正戊烷C5H12催化裂解
C5H12裂解为分子较小的烷烃和烯烃
C
实验温度对平衡移动的影响
2NO2N2O4为放热反应,升温平衡逆向移动
D
用AlCl3溶液制备AlCl3晶体
AlCl3沸点高于溶剂水
【答案】C
【解析】A.氯水中含HClO,具有漂白性,不能用pH试纸测定其pH,应选pH计测定氯水的pH,A错误;
B.C5H12裂解为分子较小的烷烃和烯烃,常温下均为气体,不能冷凝收集,且催化裂化中使用碎瓷片作催化剂且有聚热功能,若改用没有聚热功能的氧化铝固体,实验效果不理想,B错误;
C.只有温度不同,且只有二氧化氮为红棕色,通过两烧瓶中气体颜色的变化可验证温度对平衡的影响,C正确;
D.加热促进AlCl3水解,且生成HCl易挥发,应在HCl气流中蒸发制备AlCl3晶体,D错误。
6.(改编题)乙醇催化氧化制取乙醛(沸点为20.8℃,能与水混溶)的装置(夹持装置已略)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向圆底烧瓶中滴入H2O2溶液前需打开K
B.实验开始时需先加热②,再通O2,然后加热③
C.装置③中发生的反应为2CH3CH2OH +O22CH3CHO+2H2O
D.实验结束时需先将④中的导管移出。再停止加热
【答案】B
【解析】向圆底烧瓶中滴入H2O2溶液前需打开K,避免生成的氧气,使装置内压强过大,故A正确;实验时应先加热③,以起到预热的作用,使乙醇充分反应,故B错误;催化条件下,乙醇可被氧化生成乙醛,发生2CH3CH2OH+O22CH3CHO+2H2O,故C正确;实验结束时需先将④中的导管移出,再停止加热,以避免发生倒吸,故D正确;故选B。
7.(改编题)某同学按下图所示实验装置探究铜与浓硫酸的反应,记录实验现象见下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②中白色沉淀是BaSO3
B.①中可能有部分硫酸挥发了
C.为确定①中白色固体是否为硫酸铜,可向冷却后的试管中注入水,振荡
D.实验时若先往装置内通入足量N2,再加热试管①,实验现象不变
【答案】B
【解析】实验探究铜与浓硫酸的反应,装置1为发生装置,溶液仍为无色,原因可能是混合体系中水太少,无法电离出铜离子,有白雾说明有气体液化的过程,同时产生白色固体,该固体可能是无水硫酸铜;试管2、3中有白色沉淀生成,该沉淀应为硫酸钡,说明反应过程有SO3生成或者硫酸挥发,3中沉淀较少,说明三氧化硫或挥发出的硫酸消耗完全;试管4中品红褪色说明反应中生成二氧化硫,浸有碱的棉花可以处理尾气,据此分析作答。二氧化硫不与氯化钡反应,白色沉淀不可能是BaSO3,故A错误;根据分析可知①中可能有部分硫酸挥发了,故B正确;冷却后的试管中仍有浓硫酸剩余,浓硫酸稀释放热,不能将水注入试管,会暴沸发生危险,故C错误;反应过程中SO3可能是氧气将二氧化硫氧化生成,若先往装置内通入足量N2,体系内没有氧气,则无SO3生成,试管2、3中将无沉淀产生,实验现象发生变化,故D错误;故答案为B。
8.(表格型)下列实验操作与预期实验目的或所得实验结论一致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和现象
预期实验目的或结论
A
向两支盛有KI3的溶液的试管中,分别滴加淀粉溶液和AgNO3溶液,前者溶液变蓝,后者有黄色沉淀
KI3溶液中存在平衡:I3-I2+ I-
B
向1 mL浓度均为0.05 mol·L-l NaCl、NaI的混合溶液中滴加2滴0.01 mol·L-l AgNO3溶液,振荡,沉淀呈黄色
Ksp(AgCl)Ksp(AgI),与结论不符,B项不符合题意;
C.NaClO水解生成HClO,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不能用pH试纸测定NaClO溶液的pH,应使用pH计测量比较二者pH的大小,C项不符合题意;
D.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能将乙醇氧化,自身被还原为二氧化硫,二氧化硫以及挥发出来的乙醇蒸气都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故该气体不一定是乙烯,实验现象所得结论与题给结论不符,D项不符合题意;
9.(原创题)化学中有很多物质检验的特征反应,下图为三种有机物的特征反应,说法正确的是( )
A.配置氢氧化铜悬浊液时氢氧化钠溶液应过量
B.马铃薯上加入碘酒出现了蓝色,说明碘酒中含有I-
C.鸡蛋白中加浓硝酸变黄,可用此方法鉴别所有蛋白质
D.葡萄糖、淀粉、蛋白质在一定条件下都能水解
【答案】A
【解析】A.配置氢氧化铜悬浊液时氢氧化钠溶液应过量,故A正确;
B.马铃薯上加入碘酒出现了蓝色,说明碘酒中含有I2;故B错误
C.浓硝酸只能使含有苯环的蛋白质变黄,故C错误;
D.葡萄糖是单糖,不能水解,故D错误。
10.(改编题)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和现象
结论
A
向鸡蛋清溶液中加入少量CuSO4溶液,出现浑浊
蛋白质可能发生了变性
B
将乙醇与浓硫酸混合加热,产生的气体通入酸性KMnO4溶液,溶液紫红色褪去
产生的气体中一定含有乙烯
C
室温下,用pH试纸测得:0.1 mol·L-1Na2SO3溶液的pH约为10;0.1 mol·L-1NaHSO3溶液的pH约为5
HSO结合H+的能力比SO的强
D
向NaCl和NaBr的混合溶液中滴入少量AgNO3溶液,产生淡黄色沉淀(AgBr)
Ksp(AgBr)<Ksp(AgCl)
【答案】A
【解析】鸡蛋清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少量CuSO4可能会使其发生变性,故A项正确;乙醇和浓硫酸共热至170 ℃后发生消去反应生成乙烯,但乙醇易挥发,二者均可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则该实验不能证明乙烯能使KMnO4溶液褪色,故B项错误;室温下,用pH试纸测得:0.1 mol·L-1Na2SO3溶液的pH约为10;0.1 mol·L-1NaHSO3溶液的pH约为5,说明SO的水解程度比HSO大,即SO结合H+的能力比HSO的强,故C项错误;NaCl和NaBr的浓度大小未知,产生的淡黄色沉淀也可能是溴离子浓度较大所导致,因此该实验现象不能说明Ksp(Ag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