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云南省屏边县民族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
展开云南省屏边县民族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单选题(共27小题,每小题2.0分,共54分)
1.对于反应2SO2(g)+O2(g)2SO3(g),能增大正反应速率的措施是( )
A. 通入大量O2 B. 增大容器容积
C. 移去部分SO3 D. 降低体系温度
2.下列反应既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又是吸热反应的是 ( )
A. 铝片与稀盐酸的反应
B. 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
C. 灼热的炭与CO2的反应
D. 甲烷在氧气中的燃烧反应
3.下列不属于元素电负性的应用的是( )
A. 判断一种元素是金属还是非金属
B. 判断化合物中元素的正负化合价
C. 判断化学键类型
D. 判断单质的熔沸点
4.根据原电池的有关知识,下列反应不能用于设计成原电池的是( )
A. 2H2+O2===2H2O
B. 2CH3OH+3O2===2CO2+4H2O
C. Zn+2HCl===ZnCl2+H2↑
D. NaOH+HCl===NaCl+H2O
5.对于反应4Fe(OH)2(s)+2H2O(l)+O2(g)===4Fe(OH)3(s) ΔH=-444.3 kJ·mol-1,且熵减小,在常温常压下该反应能自发进行,对反应的方向起决定作用的是 ( )
A. 焓变 B. 温度 C. 压强 D. 熵变
6.在常温、常压下呈气态的化合物,降温使其固化得到的晶体属于( )
A. 分子晶体 B. 原子晶体 C. 离子晶体 D. 何种晶体无法判断
7.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的根本原因是( )
A. 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相等 B. 正逆反应都还在继续进行
C. 正逆反应的速率均为零 D. 正逆反应的速率相等
8.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及原子的杂化理论判断BF3分子的空间构型和中心原子的杂化方式为( )
A. 直线形 sp杂化 B. 三角形 sp2杂化
C. 三角锥形 sp2杂化 D. 三角锥形 sp3杂化
9.某酸性溶液中只有Na+、CH3COO-、H+、OH-四种离子。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 该溶液可能由等物质的量浓度等体积的NaOH溶液和CH3COOH溶液混合而成
B. 该溶液可能由pH=3的CH3COOH与pH= 11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而成
C. 加入适量NaOH,溶液中离子浓度为c(CH3COO-) >c(Na+) >c(OH-) >c(H+)
D. 加入适量氨水,c(CH3COO-)一定大于c(Na+)、c(NH)之和
10.某同学利用甲烷燃料电池设计了一种电解法制取Fe(OH)2的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通电后,溶液中产生大量的白色沉淀,且较长时间不变色。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电源中的a为正极,b为负极,制取效果较好
B. 可以用NaCl溶液作为电解液
C. A、B两端都必须用铁作电极
D. 阴极发生的反应是:2H++2e-===H2↑
11.今有室温下四种溶液,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③和④中分别加入适量的醋酸钠晶体后,两溶液的pH均增大
B. ②和③两溶液等体积混合,所得溶液中c(H+)>c(OH-)
C. 分别加水稀释10倍,四种溶液的pH:①>②>④>③
D.V1L ④与V2L ①溶液混合后,若混合后溶液pH=7,则V1<V2
12.NaCl溶液中可能混有杂质NaOH、NaHCO3、Na2CO3中的一种或两种,为测定溶液中混有的杂质成分,可进行如下实验操作:分别取两份等体积混合液,用盐酸的标准液(0.10 mol·L-1)滴定,以酚酞或甲基橙为指示剂,达到终点时消耗盐酸的体积分别为V1和V2,且V2>V1,则NaCl溶液中混有的杂质不可能为( )
A. NaOH B. Na2CO3 C. Na2CO3、NaHCO3 D. NaOH、Na2CO3
13.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很多,下列措施肯定不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的是( )
A. 降低温度 B. 升高温度 C. 使用催化剂 D. 增加反应物浓度
14.甲、乙两个烧瓶收集等量的NO2气体并密封,又知2NO2N2O4ΔH<0,将甲置于热水中,乙置于冷水中。下列有关现象描述中正确的是( )
A. 甲颜色加深 B. 乙颜色加深
C. 甲、乙颜色都加深 D. 甲、乙颜色都变浅
15.α1和α2,c1和c2分别为两个恒容容器中平衡体系N2O4(g)2NO2(g)和3O2(g)2O3(g)的反应物转化率及反应物的平衡浓度,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均增加反应物的物质的量,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α1、α2均减小,c1、c2均增大 B.α1、α2均增大,c1、c2均减小
C.α1减小,α2增大,c1、c2均增大 D.α1减小,α2增大,c1增大,c2减小
16.在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反应:M(g)+N(g)R(g)+2L,此反应符合下列图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正反应吸热,L是气体
B. 正反应吸热,L是固体
C. 正反应放热,L是气体
D. 正反应放热,L是液体
17.有关NaCl、K2CO3、NH4Cl三种盐溶液酸碱性判断正确的是( )
A. 酸性 中性 碱性 B. 碱性 酸性 中性
C. 中性 酸性 碱性 D. 中性 碱性 酸性
18.常温下,向浓度为 0.1 mol·L-1、体积为VL 的氨水中逐滴加入 0.1 mol·L-1的盐酸,下列各选项中数值变大的有( )
A. B.
C. D.
19.下列自发反应可用焓判据来解释的是( )
A. 2N2O5(g)===4NO2(g)+O2(g) ΔH=56.7 kJ·mol-1
B. (NH4)2CO3(s)===NH4HCO3(s)+NH3(g) ΔH=74.9 kJ·mol-1
C. 2H2(g)+O2(g)===2H2O(l) ΔH=-572 kJ·mol-1
D. CaCO3(s)===CaO(s)+CO2(g) ΔH=178.2 kJ·mol-1
20.某元素简化电子排布式为[Xe]4f46s2,其应在( )
A. s区 B. p区 C. d区 D. f区
21.N能层具有的能级数为( )
A. 5 B. 4 C. 3 D. 2
22.下图是三种稀酸对Fe-Cr合金随Cr含量变化的腐蚀性实验结果,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稀硝酸对Fe-Cr合金的腐蚀性比稀硫酸和稀盐酸的弱
B. 稀硝酸和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Fe+6HNO3(稀)===Fe(NO3)3+3NO2↑+3H2O
C. Cr含量大于13%时,因为三种酸中硫酸的氢离子浓度最大,所以对FeCr合金的腐蚀性最强
D. 随着Cr含量增加,稀硝酸对Fe-Cr合金的腐蚀性减弱
23.已知:H2(g)+O2(g)===H2O(l) ΔH=-285.83 kJ·mol-1
CO(g)+O2(g)===CO2(g) ΔH=-282.9 kJ·mol-1
若氢气与一氧化碳的混合气体完全燃烧可生成5.4 g H2O(l),并放出114.04 kJ热量,则混合气体中CO的物质的量为( )
A. 0.22 mol B. 0.15 mol C. 0.1 mol D. 0.05 mol
24.如图所示甲、乙两个装置,所盛溶液体积和浓度均相同且足量,当电路中通过的电子都是0.1 mol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溶液的质量变化:甲减小乙增大
B. 溶液pH值变化:甲减小乙增大
C. 相同条件下产生气体的体积:V甲=V乙
D. 电极反应式:甲中阴极:Cu2++2e﹣===Cu,乙中负极:Mg﹣2e﹣===Mg2+
25.下列分子中的中心原子杂化轨道的类型相同的是 ( )
A. CO2与SO2 B. CH4与NH3
C. BeCl2与BF3 D. C2H4与C2H2
26.电解稀H2SO4、Cu(NO3)2、NaCl的混合液,最初一段时间阴极和阳极上分别析出的物质分别是( )
A. H2和Cl2 B. Cu和Cl2 C. H2和O2 D. Cu和O2
27.如图所示,两电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为a极:Cu2++2e-===Cu b极:Fe-2e-===Fe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该装置可能是电解池 B. a极上一定发生还原反应
C. a、b可能是同种电极材料 D. 该过程中能量的转换一定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共46分)
28.现有A、B、C、D四种元素,A是第五周期第ⅣA族元素,B是第三周期元素,B、C、D的价电子数分别为2、2、7。四种元素原子序数从小到大的顺序是B、C、D、A。已知C和D的次外层电子数均为18个。
(1)写出A、B、C、D的元素符号: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C位于元素周期表的________区,C2+的电子排布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中碱性最强的化合物是________(写化学式,下同);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中酸性最强的化合物是________。
(4)元素的第一电离能最小的是________,元素的电负性最大的是________。
29.如图是部分元素原子的第一电离能I1随原子序数变化的曲线图。
请回答以下问题:
(1)认真分析图中同周期元素第一电离能的变化规律,将Na~Ar之间六种元素用短线连接起来,构成完整的图像。
(2)由图分析可知,同一主族元素原子的第一电离能I1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5号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________周期________族。
(4)图中出现的元素中最活泼的金属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________周期________族。
(5)写出图中6号元素的价电子排布式:________。
(6)分析图中同周期元素第一电离能的变化规律,推断Na~Ar元素中,Al的第一电离能的大小范围________<Al<________(填元素符号)。
30.某课外小组分别用如图所示装置对原电池和电解原理进行实验探究。
请回答:
Ⅰ.用图 1 所示装置进行第一组实验。
(1)在保证电极反应不变的情况下,不能替代 Cu 作电极的是 (填字母序号)。
A.铝 B.石墨 C.银 D.铂
(2)N 极发生反应的电极反应式为 。
Ⅱ.用图 2 所示装置进行第二组实验。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与第一组实验不同的现象:两极均有气体产生,Y极区溶液逐渐变成紫红色;停止实验,铁电极明显变细,电解液仍然澄清。 查阅资料得知,高铁酸根离子(FeO)在溶液中呈紫红色。
(3)电解过程中,X 极区溶液的 pH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4)电解过程中,Y 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之一为 Fe﹣6e﹣+8OH﹣===FeO+4H2O 若在 X 极收集到672 mL 气体,在 Y 极收集到 168 mL 气体(均已折算为标准状况时气体体积),则 Y 电极(铁电极)质量减少 g。
(5)在碱性锌电池中,用高铁酸钾作为正极材料,电池反应为 2K2FeO4+3Zn====Fe2O3+ZnO+2K2ZnO2,该电池正极发生的反应的电极反应式为 。
31.硫化碱法是工业上制备Na2S2O3的方法之一,反应原理:2Na2S+Na2CO3+4SO2===3Na2S2O3+CO2(该反应ΔH>0),某研究小组在实验室用硫化碱法制备Na2S2O3·5H2O流程如下:
(1)吸硫装置如图所示:
①装置B的作用是检验装置A中SO2的吸收效率,B中试剂是____________,表明SO2吸收效率低的实验现象是B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为了使SO2尽可能吸收完全,在不改变A中溶液浓度、体积的条件下,除了及时搅拌反应物外,还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写出两条)
(2)Na2S2O3溶液是定量实验中的常用试剂,测定其浓度的过程如下:准确称取ag KIO3(化学式量:214)固体配成溶液,加入过量KI固体和H2SO4溶液,滴加指示剂,用Na2S2O3溶液滴定至终点,消耗Na2S2O3溶液的体积为VmL。则c(Na2S2O3)=_________ mol·L-1。(只列出算式,不作运算)已知:+I2===+2I-
(3)某同学第一步和第二步的操作都很规范,第三步滴速太慢,这样测得的Na2S2O3浓度可能 ________(填“无影响”、“偏低”或“偏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1)在①CO2,②NaCl,③Na,④Si,⑤CS2,⑥金刚石,⑦(NH4)2SO4,⑧乙醇中,由极性键形成的非极性分子有(填序号,以下同),含有金属离子的物质是 ,分子间可形成氢键的物质是 ,属于离子晶体的是 ,属于原子晶体的是 ,①~⑤五种物质的熔点由高到低的顺序是 .
(2)A,B,C,D为四种晶体,性质如下:
A.固态时能导电,能溶于盐酸
B.能溶于CS2,不溶于水
C.固态时不导电,液态时能导电,可溶于水
D.固态、液态时均不导电,熔点为3500 ℃
试推断它们的晶体类型:A. ;B. ;C. ;D. .
(3)下图中A~D是中学化学教科书上常见的几种晶体结构模型,请填写相应物质的名称:
A. ;B. ;C. D.
【参考答案】
1.A 2.C 3.D 4.D 5.A 6.A 7.D 8.B 9.B 10.C 11.D 12.A 13.A 14.A 15.C 16.C 17.D 18.B 19.C 20.D 21.B 22.D 23.C 24.A 25.B 26.B 27.D
28.(1)Sn Mg Zn Br
(2)ds 1s22s22p63s23p63d10
(3)Mg(OH)2 HBrO4
(4)Mg Br
29.(1)
(2)从上到下依次减小 (3)三 ⅤA (4)五 ⅠA (5)3s23p5 (6)Na Mg
30.(1)A
(2)2H++2e-===H2↑(或2H2O+2e﹣===H2↑+2OH﹣)
(3)增大
(4)0.28
(5)2FeO+6e﹣+5H2O===Fe2O3+10OH﹣
31.(1)①品红、溴水或KMnO4溶液 溶液颜色很快褪色
②控制SO2的流速 适当升高温度
(2)
(3)偏高 4I-+4H++O2===2I2+2H2O,第三步滴速太慢,过量KI会被氧化产生碘单质,导致消耗的硫代硫酸钠溶液的体积增加,c(Na2S2O3)=,V增大,c(Na2S2O3)偏低。
32.(1)①⑤;②③;⑧;②⑦;④⑥;④>②>③>⑤>①;(2)金属晶体、分子晶体、离子晶体、原子晶体;(3)氯化铯;氯化钠;二氧化硅;金刚石(或晶体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