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0页未读,
继续阅读
【地理】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展开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12月月考
地理试题
第I卷 (单项选择题,每题1.5分,共60分)
建国70周年阅兵已经结束,相信同学们也被本次大阅兵深深震撼。阅兵仪式上,600多辆军车组成一个个方队,整齐划一地驶过天安门广场:各方队的等速时间误差在0.3秒以内,相隔距离误差在10厘米以内。在整场纪念活动成功举办的背后,离不开各种科学技术的支持,北斗也是之一。卫星总设计师杨慧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介绍,北斗能提供两类服务,一类是与GPS一样的无线电导航服务,另一类是北斗独有的无线电测定服务。目前包括GPS在内的地理信息技术不仅广泛应用于区域地理研究,而且越来越深入普通人的生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国家气象局提供的卫星云图的获得主要是运用了 ( )
A. GPS B. RS
C. GPRS D. GIS
2. 在野外考察旅行时,只要拥有手机大小的GPS信号接收机,你就能随时知道( )
A. 自己所在的季节 B. 自己所在地的天气
C. 自己所在地的地理坐标 D. 自己所在地的气候
3. “数字地球”是( )
A. 指用数字表示地球的大小
B. 把整个地球信息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
C. 用经纬网的数据来表示地理事物的位置
D. 用GPS数据来表示地球上各种地理事物的位置
【答案】1. B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A.GPS用于导航和定位,A错误;
B.卫星云图是通过遥感技术获取的数据,B正确;
C.GPRS不属于“3S”技术,C错误;
D.GIS用于处理地理空间信息,D错误;
【2题详解】
利用GPS信号接收机的定位功能,可随时知道自己所在地的经度、纬度、海拔等地理坐标信息,C正确;但不能提供自己所在地的季节、天气、气候等信息,A、B、D错误。故选C。
【3题详解】
“数字地球”是把整个地球信息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B正确;不是用数字表示地球大小,A错误;“数字地球”综合了多种高技术。包括“3S”技术,不是利用经纬网、GPS数据来表示地理事物的位置,C、D错误。故选B。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耕地天然状态下作物需水量和亏水量的平衡状态图。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4. 图中亏水量 7~8 月较小的主要原因是( )
A. 积雪的融化 B. 降水量的增大
C. 冰川融水增多 D. 湖水补给河水
5. 该地区可能是我国的( )
A. 东北平原 B. 河西走廊
C. 华北平原 D. 长江中下游平原
【答案】4. B 5. C
【解析】考查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4题详解】
读我国某地区耕地天然状态下作物需水量和亏水量的平衡状态图可知,该地5、6月份需水量大,亏水量大,说明此时降水少,作物需水量大,6月份雨带位于长江流域,则该地区雨带未到,可能是华北、东北地区。由于7-8月雨带位于华北、东北地区,降水量增多,亏水量较小。故选B。
【5题详解】
由上题推理可知,该地区可能是我国的华北平原。故选C。
读长江沿江地带示意图,回答下列小题。
6. 与松嫩平原相比,图示地区①~⑤五大商品粮基地共同的优势自然条件是( )
A. 耕地广阔 B. 水源充足
C. 热量充足 D. 市场广阔
7. 图中a~d四大钢铁工业基地中,区位特点不同于其他且布局类型对应正确的是( )
A. a—市场导向型 B. b—原料导向型
C. c—动力导向型 D. d—技术导向型
【答案】6. C 7. A
【解析】
【6题详解】
读长江沿江地带示意图可知,图示①--⑤商品粮基地位于我国长江流域,与东北松嫩平原相比,纬度较低,故热量条件更丰富,C正确。而在耕地面积、水源上对比松嫩平原没有特别的优势,排除AB;而市场广阔不是自然条件,排除D。故本题选择C。
【7题详解】
读长江沿江地带示意图可知,图示a位于上海,主要的区位优势是市场和交通,属于市场导向型,A对;而其他的钢铁工业基地主要就近有铁矿石和国内调入煤炭资源,现在铁矿石也是从国外进口,所以不属于原料向型,同时钢铁工业基地不属于动力和技术导向型,即排除BCD。故本题选择A。
读某区域图,完成下列小题。
8. 图中甲、乙两地之间山脉的地理意义是( )
①以水田为主的土地和以旱地为主的土地的分界线
②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的分界线
③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④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之间的分水岭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9. 下列有关图中丙地形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农业发达,水利兴盛,有“天府之国”之称
②土壤多为水稻土,因而被称为“紫色盆地”
③是我国重要的水稻、茶叶、甜菜产地
④冬季气温比同纬度的东部地区低
A. ① B. ①②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答案】8. C 9. A
【解析】
【8题详解】
图中甲乙两地间的山脉为秦岭,是我国南北方的分界线之一,南方以水田为主,北方以旱地为主,是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分界线,C正确;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的分界线为古长城,②错;地势第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为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④错。故选C。
【9题详解】
图中丙地区位于四川盆地,该地农业发达,水利兴盛,有“天府之国”之称,①正确;地带性土壤为红壤,因为地表多出露紫红色砂页岩,被称为“紫色盆地”,②错。是我国重要的水稻产区,茶叶主要分布在丘陵地区,甜菜产地在中温带地区,③错。冬季受冷空气影响小,气温比同纬度的东部地区高,④错,综上所述A正确。
复种指数是指一个地区一年内作物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的百分此。下图示意1980—2006年中国耕地面积、复种指数与粮食产量的变化。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0. 图中①、②、③分别表示( )
A. 粮食产量、复种指数、耕地面积
B. 耕地面积、粮食产量、复种指数
C. 耕地面积、复种指数、粮食产量
D. 复种指数、耕地面积、粮食产量
11. 造成①曲线1994年数值较1993年低的原因最可能是( )
A. 农业投入不足 B. 遭受自然灾害
C. 种植结构调整 D. 市场需求减少
【答案】10. A 11. B
【解析】考查我国粮食生产相关问题,农业区位因素。
【10题详解】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建设用地大量占用耕地,导致耕地数量不断减少,故③代表耕地面积;我国粮食产量受到科技、耕地、自然灾害等不同因素影响,波动较大,故①为粮食产量;我国各地耕作制度相对稳定,随着科技进步有所上升,故②表示复种指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1题详解】
我国是农业大国,重视农业发展,农业投入不断增加,A错误;1994年可能发生自然灾害,遭受自然灾害,导致粮食产量下降,B最可能;读图可知,1993年至1994年种植结构调整有变化,复种指数提高,该变化会导致粮食产量增加,C错误;随着人口增长,我国粮食需求在逐年增加,D错误。故选B。
下图是我国某地理要素出现日期的等值线图(单位:月、日),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2. 图中等值线表示的地理要素可能是( )
A. 秋季开始的日期 B. 梅雨开始的日期
C. 寒潮出现的日期 D. 积雪融化的日期
13. 甲地日期范围是
A. 11月1日~11月15日 B. 11月15日~12月1日
C. 12月1日~12月15日 D. 12月15日~12月31日
14. 乙、丙两地纬度接近,但数值差异显著,其影响因素主要是( )
A. 海陆位置 B. 洋流
C. 气候异常 D. 地势高低
【答案】12. C 13. C 14. D
【解析】
【12题详解】
根据图中等值线日期,长江中下游地区该地理要素出现时间是11月份,表示的地理要素可能是寒潮出现的日期,C对。秋季开始的日期在9、10月份,A错。梅雨开始的日期在6月份,B错。积雪融化的日期在3月份,D错。
【13题详解】
图中日期等值线等差约是15天,根据等值线递变规律,甲地日期范围是12.1—12.15日,C对。A、B、D错。
【14题详解】
根据经纬度,乙位于青藏高原边缘,是高山地区,丙地位于平原地区,两地纬度接近,但数值差异显著,其影响因素主要是地势高低,D对。与海陆位置、洋流、气候异常无关,A、B、C错。
读我国某区域耕地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15. 对图中甲、乙两区域种植业分布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
A. 受水分条件制约呈条带状分布 B. 乙区域主要分布在盆地周围的山麓地带
C. 甲区域主要分布在高原上的山麓地带 D. 都沿交通干线呈条带状分布
16. 影响甲区域种植业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 水分 B. 热量
C. 光照 D. 地形
【答案】15. B 16. B
【解析】图中甲地位于青藏高原,乙地位于塔里木盆地,乙受水分条件制约,甲受热量条件制约。乙区域主要分布在盆地周围的山麓地带,甲区域主要分布在高原上的山谷地带。
【15题详解】
根据经纬度,图中甲地位于青藏高原,乙地位于塔里木盆地,两区域种植业分布特点描述,乙受水分条件制约,甲受热量条件制约,A错。乙区域主要分布在盆地周围的山麓地带,B对。甲区域主要分布在高原上的山谷地带,C错。甲沿河谷呈条带状分布,D错。
【16题详解】
甲区域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热量不足,影响甲区域种植业分布的主要因素是热量,B对。水分、光照、地形不是主要制约因素,A、C、D错。
下图为我国南方某河流域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题。
17. 上图示河流( )
A. 年径流量小 B. 汛期短
C. 以雨水补给为主 D. 冬季有结冰期
18. 上图中河流流域中上游重点发展了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其主要的区位优势是( )
①有色金属原料丰富 ②水电廉价
③经济发达,工业基础好 ④科技发达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19. 近些年来,该河流三角洲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日渐突出。下列现象与其基本无关的是( )
A. 人口增加,经济发展迅速 B. 水资源利用率较低,浪费严重
C. 水体污染严重,水质下降 D. 气候干旱,降水减少
【答案】17. C 18. A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读图分析可知,该河为珠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多,河流的补给较多,河流的年径流量大,A错误;该流域雨季时间较长,汛期较长,B错误;主要以雨水补给为主,C 正确;属于亚热带,冬季没有结冰期,D错误。故答案选C项。
【1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区域经济发展的条件。由图示信息可知:该河中上游地区锡、钨、铝土等有色金属资源丰富,河流上游,地形崎岖,有大量水电站,水电资源丰富且廉价,有利于发展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因此①②正确,故答案选A。
【19题详解】
造成珠江三角洲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原因主要有:人口增加,经济发展迅速;水资源利用率较低,浪费严重;水体污染严重,水质下降。本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并不少,与气候干旱,降水减少无关,D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据报道,我国江西省南部山区出现了大片土地裸露的“红色荒漠”,据此判断完成下面小题。
20. “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
A. 风蚀作用 B. 水蚀作用
C. 沉积作用 D. 溶蚀作用
21. “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
A. 滥伐森林 B. 开山取石
C. 过度放牧 D. 风化作用
【答案】20. B 21. A
【解析】
【20题详解】
“红色荒漠”现象和酸性红壤、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关系密切。江西丘陵多为有较薄红壤覆盖的石质山地,坡度大,降水多且集中,流水侵蚀强烈,表层土壤一旦被侵蚀掉,石质裸露,就会出现“红色荒漠”。故B正确。
【21题详解】
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属我国丘陵山区,“红色荒漠”的形成是水土流失的结果,造成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主要是滥伐森林所致。故A正确。
2018年10月23日上午10时许,习近平宣布:“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读珠江三角洲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22. 祖国内地与香港、澳门的合作发展中,可利用内地的优势有( )
A. 管理经验 B. 技术
C. 资金 D. 劳动力
23. 港珠澳大桥的开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包括( )
A. 打通珠江东西两岸,使香港的经济辐射延伸至珠江西岸
B. 港珠澳大桥的兴建更有利于地区间的均衡发展
C. 珠江三角洲地区综合竞争力将下降
D. 对于推进内地与香港、澳门互利合作具有重大意义
【答案】22. D 23. C
【解析】
【22题详解】
香港为中国内地提供丰富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故ABC叙述错误;祖国内地为香港提供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日常生活消费品,故D叙述正确。
【23题详解】
港珠澳大桥打通珠江东西两岸,使香港的经济辐射延伸至珠江西岸,港珠澳大桥的兴建更有利于地区间的均衡发展,对于推进内地与香港、澳门互利合作具有重大意义,ABD排除;港珠澳大桥使珠江三角洲地区综合竞争力上升,答案选C。
福建土楼是客家文化(既继承了古代汉族文化,又融合了南方土著文化)的象征,是中原汉民族即客家先民沿黄河、长江、汀江等流域辗转迁徙后,将远古的土生建筑艺术发扬光大并推向极致的特殊产物,屋顶大多采用“人字形”的双坡屋顶,墙体厚实,以圆形土楼为主。
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24. 图中土楼反映了当地( )
A. 气候湿热 B. 河网密布
C. 地势平坦 D. 地壳稳定
25. 与方形土楼相比,圆形土楼( )
A. 减少实用面积 B. 防震性能减弱
C. 防御功能增强 D. 通风采光减弱
【答案】24. A 25. 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区域自然地理特征。
【24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福建土楼屋顶大都采用“人字形”的双坡屋顶, 作用是方便排水,避免雨水侵蚀墙角,墙体厚实是为了隔热及加固房体稳定性,这都反映了当地气候湿热和地质不稳的特点,A正确,D错误;河网密布与土楼建筑无关,B错误;福建土楼位于东南丘陵,地势崎岖,C错误。故本题选择A。
【25题详解】
相对于方形土楼,圆形土楼外围墙体呈圆形,实用面积大,具有良好的通风采光效果,AD错;圆形建筑能均匀传递水平地震力,防震效果好,B错;圆形土楼无死角,利于抵御敌人入侵,C正确。故本题选择C。
淖毛湖是天山与阿尔泰山脉之间的深陷盆地,地势低,该地既没有河流,也不见湖泊。近二十年来,通过农业技术人员的攻关,克服了风力大,尤其是春季风力特大、严重缺水等不利因素,淖毛湖农场成为了绿色无公害的晚熟哈密瓜最大产地。为进一步提高哈密瓜的品质,瓜农在7月份给每一个瓜都套上纸袋。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26. 淖毛湖农场的灌溉水源直接来自于( )
A. 地下水 B. 降水
C. 冰雪融水 D. 跨流域调水
27. 淖毛湖农场技术人员克服春季风力大的措施,最有可能是( )
A. 推迟播种时间 B. 营造农田防护林网
C. 采用塑料薄膜覆盖 D. 扎设草方格沙障
28. 瓜农给哈密瓜套上纸袋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 减少水分蒸发,避免哈密瓜因干燥缺水而出现皱褶
B. 减弱光照,避免强紫外线对瓜皮的伤害
C. 增强保温作用,促进哈密瓜迅速长大
D. 增强光合作用,提高哈密瓜的含糖量
【答案】26. A 27. A 28. B
【解析】
【26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当地既没有河流也没有湖泊,可见当地降水稀少,地表径流缺乏,灌溉用水不可能是降水,冰雪融水(如果有大量冰雪融水,会发育内流河),周边地区气候干燥,不会有跨流域调水,所以B、C、D错误。由于该地为深陷盆地,所以当地可能有承压地下水,所以当地灌溉水源为地下水,A对。故本题选择A。
【27题详解】
由于该地位于天山与阿尔泰山之间的盆地中,由于山脉西部有缺口,所以在冬半年强劲的西风对该地影响很大,而夏季风因为路途遥远和阻隔影响小,所以可以退迟播种时间一定程度上克服春季风力大(此时主要还是受西风)的影响,因而形成晚熟哈密瓜最大产地,A对。该地由于水资源缺乏,营造防护林不易成活且会加剧水资源紧张状况,B错;地膜覆盖主要解决的是气温低,以及蒸发强的问题,对于防风没有什么作用,C错;由于该地地表主要为戈壁,而不是广大的沙漠,所以没有沙丘,D错。故本题选择A。
【28题详解】
哈密瓜由于颜色较深,强烈紫外线会对瓜皮有一定影响,避免强紫外线对瓜皮的伤害,使得哈密瓜的品相变差,B对。套袋的主要目的是保持瓜果的品相以及减少农药残留,对于防止水分蒸发没有多大作用,A错;套袋不能起到很大的保温作用,也不会使瓜迅速长大,C错;套袋后,削弱了太阳辐射,光合作用减弱,D错。故本题选择B。
下表是某校地理学习小组对我国某地区农业种植方式的调查情况,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29. 从传统种植方式看,该地区的农作物熟制是( )
A. 一年一熟 B. 两年三熟
C. 一年两熟 D. 一年三熟
30. 现代种植方式改变农作物熟制的主要途径是( )
A. 发展灌溉 B. 依托生物技术
C. 改善温度 D. 保持土壤水分
【答案】29. B 30. C
【解析】
【29题详解】
表中记录了两年的农作物种植制度,按照传统的种植方式,两年内种植了一季冬小麦,一季玉米和一季西瓜,属于两年三熟制。故答案选C项。
【30题详解】
现代种植方式由两年三熟变为两年四熟制度,主要通过地膜覆盖和小拱棚等措施,改善了温度条件,把西瓜种植放在了春季和夏初,缩短了西瓜种植时间,从而多种植了一季玉米。故答案选C项。
沙产业是指积极利用沙漠、戈壁的土地和景观资源,在科学技术的支撑下,变沙害为沙利,向沙漠要效益的新兴产业。下图是我国西北某地区农民构筑的草方格沙障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1. 农民构筑草方格沙障的主要目的是( )
A. 削减风力,截留水分 B. 增加旅游景观
C. 防治土地盐碱化 D. 提高粮食产量
32. 下列适合在该地区发展的沙产业有( )
①沙生中药材产业 ②沙区生态经济林产业
③沙区果品加工产业 ④沙漠旅游休闲业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31. A 32. D
【解析】
【31题详解】
草方格沙障使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流动沙丘上扎成挡风墙,以削弱风力的侵蚀,同时有截留降雨的作用,能提高沙层的含水量,有利于沙生植物的生长,A对。草方格沙障是防治土地荒漠化的工程措施,有一定的旅游景观作用,但不是主要目的;草方格沙障建设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不是土地盐碱化;草方格沙障建设区生态环境脆弱,首要目的是改善生态环境,不是提高粮食产量;排除BCD。故本题选择A。
【32题详解】
在沙漠中里结合沙漠环境种植沙生中药材,①可行;在沙区种植生态经济林,②可行;沙漠地区适宜种植沙棘、椰枣等耐旱耐风沙类植物,都是可以作为果品加工,发展其加工产业可行,③可行;利用沙漠的沙漠、戈壁的土地和景观资源,可发展旅游休闲业,④可行。故本题选择D。
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其中60%分布在巴西境内。但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巴西政府对亚马孙地区大规模开发计划的实施,这片雨林的前景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结合“巴西简图”及所学内容。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3. 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主要是因为( )
A. 涵养水源 B. 降解污染物
C. 固碳放氧 D. 保护生物多样性
34. 巴西进行亚马孙热带雨林开发的根本原因是( )
A. 人口增长和贫困 B. 发达国家对优质木材的需求
C. 开垦大型农牧场 D. 过度的迁移农业
35. 热带雨林的脆弱性表现在 ( )
A. 生物残体分解快 B. 植物生长速度快
C. 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 D. 植物群落以高大的乔木为主
【答案】33. C 34. A 35. C
【解析】
【33题详解】
热带雨林里茂密的树木,在进行光合作用时,能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释放出大量的氧气,就像在地球上的一个大型“空气清净机”,固碳放氧,所以热带雨林有“地球之肺”的美名,C对。涵养水源、降解污染物和保护生物多样性表现不出雨林的“呼吸作用”,排除ABD。故本题选择C。
【34题详解】
当前造成亚马孙流域热带雨林毁坏的根本原因是人口增长和贫困导致发展需求,A对。而迁移农业;商业性伐木;采矿、修路、城镇建设;开辟大型农牧场都是直接原因。排除BCD。故本题选择A。
【35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热带雨林的脆弱性表现在雨林生态系统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地上植被是最容易遭受人类破坏的部分;导致土壤贫瘠,雨林被破坏后养分遭受强烈淋洗很快丧失,土壤退化,雨林生态系统就很难恢复,C对。生物残体分解快,植物的生长速度和植物群落多高达乔木反映的是热带雨林系统的复杂和活跃,排除ABD。故本题选择C。
针对多年冻土表面活动层的反复冻融,我国某铁路修建时为部分路段安装了两侧透风的面板叠瓦式遮阳棚(图 a)。图 b 中曲线示意该铁路某处遮阳棚在暖季(7月至 9 月)某日与冷季(11 月至次年 3 月)某日的棚内及棚外气温变化。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36. 图中表示暖季某日棚内气温日变化的曲线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37. 此路段冷季( )
A. 棚外日最高气温高于 5 ℃ B. 棚内气温日变化大于棚外
C. 遮阳棚的作用比暖季小 D. 棚内外气温差异出现在夜晚
38. 该铁路线可能是( )
A. 青藏铁路 B. 滨绥铁路
C. 北疆铁路 D. 贵昆铁路
【答案】36. B 37. C 38. A
【解析】
【36题详解】
首先暖季气温比冷季气温要高,③④排除;同时棚内气温日变化小,棚外气温日变化大,所以②正确①错误。故选B。
【37题详解】
据上题分析可知,①②为暖季, ③④为冷季。且③为棚外气温日变化曲线④为棚内气温日变化曲线。据图可知,冷季时棚外日最高气温低于5℃,A错误;棚内气温日变化小于棚外,B错误;据图可知,棚内外气温差异出现在9点-18点的白天,D错误;据图可知,冷季棚内外气温差较暖季棚内外气温差小,说明遮阳棚的作用比暖季小,C正确。故选C。
【38题详解】
据图可知,该地暖季时最高气温10℃左右,冷季时最低气温可达-20℃ ,可判断为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故选A。
读“我国的能源储量和利用情况”表,完成下列小题。
重要矿物能源人均占有量占世界人均水平比重
我国能源循环利用率占发达国家的比重
我国万元GDP能耗为其他国家的倍数
石油
天然气
美国
日本
美国
日本
法国
8.39%
4.19%
26.9%
11.5%
4.3倍
11.5倍
7.7倍
39. 下列对我国能源储量和利用的表述,符合我国现状的是( )
A. 石油、天然气储量大 B. 人均能源消费量大
C. 能源循环利用率低 D. 单位产值能耗低
40. 为治理我国大范围的雾霾天气,在常规能源利用或开发方面适合采取的措施是( )
A. 扩大石油、天然气的进口规模 B. 稳步提高水电消费结构比重
C. 研发以玉米为原料的再生能源 D. 加大煤炭坑口电站建设力度
【答案】39. C 40. B
【解析】
【39题详解】
读“我国的能源储量和利用情况”表,对比发达国家,我国目前单位产值能耗高,能源循环利用率仍然较低,C对D错。上述表格只能体现重要能源的人均占有量比重而不能体现我国总体的石油、天然气储量情况,也不能体现我国的人均能源消费量情况,排除AB。故本题选择C。
【40题详解】
我国目前主要常规能源利用还是集中在以煤炭为主的化石能源,相应的会造成大气污染,使我国面临着大范围的雾霾天气。所以在常规能源利用或开发方面适合采取的措施是一定程度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和建设力度,排除AD。而研发以玉米为原料的再生能源代价太大,不符合常规能源的使用理念,排除C。稳步提高水电这类清洁能源的消费结构比重,可以减少污染的排放,有效调控和治理我国目前大范围的雾霾天气,B对。故本题选择B。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40分)
41.长江流域面积广,支流多,是我国重要的东西向运输大通道,也是东部沿海产业向内地转移的经济发展轴。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长江流域示意图
材料二:长江干流荆江段地形剖面图
(1)长江干流荆江河段水系的典型特征是 ,面临的最大自然灾害是 。
(2)结合图文信息,分析长江干流航运发达的原因。
(3)图中长江中游大湖面积大幅减小,简述对环境的影响。
【答案】(1)河道弯曲(或地上河,或河床高于两岸);洪涝。
(2)流域面积广,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大;流程长,支流多,通航里程长;中下游地势低平,水流缓,利于航运;三峡水库的建成,改善了长江的通航条件;无冰期,全年通航;流域内城市、人口众多,工业、农业发达,对水运需求量大。
(3)调节气候功能减弱,气候恶化;调蓄洪水能力下降,洪涝灾害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水污染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水资源破坏严重等。
【解析】本题考查长江流域的综合开发和治理。
(1)从第二级阶梯进入第三级阶梯,水流速度迅速降低,泥沙沉积严重,河床抬高,堤坝加高所以河道弯曲形成了地上河。因为当地水量大、河道曲折、河床淤积、排水不畅所以面临着洪涝灾害。
(2)自然:长江流程长,支流众多,流经亚热带地区,没有结冰期,丰水期长,通航时间和里程长,水量大,中下游沿岸为平原,河道宽阔,利于行船。社会:长江流经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人口稠密,货运量大,并可以沟通东西联系。三峡等水利工程改善了长江中上游的通航价值。
(3)图中长江中游大湖面积大幅减小,反映的是湿地的减少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农业生态遭到破坏,加大了旱涝灾害的发生频率;削弱了湖泊对长江水量的调蓄功能;破坏了水平衡,改变了原有的水循环方式;削弱了湿地对有害物质的吸收与分解功能;使水分的蒸发量减少,影响了当地局部地区的小气候;压缩了生物的生存空间,破坏了生物的多样性。
4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草光互补”模式——通过在光伏产业园内种植牧草逐渐形成绿色屏障,改善光伏电站周边环境,提高发电效率。左图为我国某区域略图,右图为M地开发光伏发电“草光互补”景观设计图。
清朝以来,科尔沁草原景观逐渐成为农田、草场与流沙、半固定和固定沙丘镶嵌分布的景观。目前,该区域已成为了我国四大沙地之一。
(1)简述M地建设光伏发电产业园的有利自然区位条件。
(2)描述科尔沁草原荒漠化的形成过程。
(3)简析西辽河含沙量高的主要自然原因。
(4)若“草光互补”模式在M地推广,简析其对当地生态环境恢复可能带来的有利影响。
【答案】(1)晴天多,太阳辐射强;地形平坦,地势和缓:有(广阔)荒地。
(2)过度放牧和不合理开垦,导致地面裸露多,风沙侵蚀明显, 土壤中水分和养分流失加剧,草场退化.
(3)夏季降水集中;上游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率较低:地表土壤比较疏松.
(4)土地荒漠化减缓;草场植被逐步恢复;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清洁能源使用减轻了大气污染。
【解析】本题考查光伏发电的区位、荒漠化、水土流失的成因以及区域生态建设的意义。本题应结合该区域自然环境特征进行分析。
(1)读图M地位于科尔沁沙地,气候干旱,降水少,晴天多,太阳辐射强;光伏发电占地面积大,该地地势平坦,荒地面积大,土地价格低。
(2)科尔沁沙地荒漠化产生的原因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自然原因:气候干旱,降水少,风力作用强;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植被破坏,加剧草原退化。
(3)西辽河含沙量大可借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注意设问为自然原因,从气候、地形、植被覆盖状况三个方面分析。
(4)根据材料“草光互补”模式在产业园内种植牧草,提高了植被覆盖率,减缓荒漠化进程,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光伏电站提供清洁能源能够减少对植被的破坏以及提高清洁能源的比例,有利于缓解大气质量。
43.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禾木是新疆阿尔泰山区的一个小村庄。村中居民大多为蒙古族和哈萨克族,习惯吃肉吃面却不习惯吃菜。每到冬季,这里就变成了银装素裹的世界,厚厚的积雪,构成童话般的冰雪梦境。禾木的美景少不了木屋,当地人将粗大笔直的红松整木两端挖槽,相互嵌扣,木头之间的缝隙用泥巴粘合,屋顶普遍采用人字形。近年来,随着外地游客的不断涌入,禾木居民的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变化,蔬菜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加。下图示意禾木地理位置与冬季的木屋。
(1)禾木有“雪乡”之称,冬季平均积雪厚度为1.5米,试分析其自然原因。
(2)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分析禾木村建造特色木屋做为民居的原因。
(3)有人主张在附近的草原开荒种植蔬菜,请评价当地种植蔬菜的条件。
【答案】(1)西(北)部山地有缺口,利于西风带来水汽,遇到阿尔泰山的阻挡,被近抬升,形成降雪;禾木纬度较高,冬季寒冷而漫长,积雪不易融化,积雪深厚
(2)地处阿尔泰山麓,森林资源丰富,建筑原料充足;人字形屋顶利于冬季积雪从屋顶滑落,避免压坏房屋;粗大原木,保暖性能好
(3)有利:游客增多,市场需求量大;降水较多,水分条件好;大陆性气候,光照好,昼夜温差大,蔬菜品质好;地理位置偏僻,外地蔬菜不易运入;(任 3 点,6 分)不利:纬度较高,热量条件差;草原开荒易造成植被破坏,引起土壤侵蚀加剧;当地居民种植经验不足;市场有限,且季节变化大。
【解析】
(1)根据图中经纬度可知,禾木位于准噶尔盆东部、阿尔泰山脉西侧;由于盆地的西(北)部山地有缺口,有利于来自于北冰洋、大西洋的水汽可以随西风进入,遇到阿尔泰山的阻挡,被迫抬升,在山脉东侧形成降雪;图中显示禾木所处纬度较高,冬季寒冷而漫长,积雪不易融化,所以积雪深厚。
(2)由材料可知禾木地处阿尔泰山山麓,而阿尔泰山区人口稀少,森林资源丰富,且多粗大原木,建筑原料充足;结合上题分析已知,禾木所处纬度较高,冬季寒冷而漫长,粗大原木,厚度大,保暖性能好;由于当地积雪厚,而人字形屋顶有利于冬季积雪从屋顶滑落,避免压坏房屋。
(3)本题为开放性问题,注意观点与理由的统一。有利:材料显示“随着外地游客的不断涌入,蔬菜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加”;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区域降水相对较多,水分条件好;由于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较少,晴天多、光照好,昼夜温差大,蔬菜品质好;地理位置偏僻,外地蔬菜不易运入,所以有利于种植蔬菜。不利条件:由于所处纬度较高,属于中温带地区,热量条件差;草原开荒易造成植被破坏,引起土壤侵蚀加剧;当地居民以畜牧业为主,种植蔬菜经验不足;游客较少,市场有限,且季节变化大。
4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陇南位于西秦岭,西部向青藏高原过渡,也是我国三大自然地区之间的过渡地带。因中药材种类多,素有“天然药库”之称誉。陇南海拔2400~3500米的深山峡谷的茂密竹林是野生大熊猫的主要栖息地,大熊猫从不冬眠、体态肥硕、憨态可掬,有黑白相间的外表和发达有力的前后肢,视力较差,目光短浅,但是听觉极为灵敏。
材料二:陇南位置和范围示意图。
(1)说明大熊猫的体貌特征与其栖息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2)分析陇南地区素有“天然药库”之称誉的原因。
(3)紫斑牡丹是一种新兴的木本油料作物,耐旱耐寒,耐瘠薄,1亩的综合效益可达万元,你是否赞成在陇南山区大力推广紫斑牡丹的种植,请你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答案】(1)栖息地海拔较高,冬季气温低,体型肥硕可以御寒;冬季山上竹林多积雪,黑白相间的外表有利于隐藏,躲避天敌;多山多树,发达有力的前后肢,便于爬山和爬树;茂密的竹林,阻挡视线,导致视力不发达而听力灵敏。
(2)陇南位于西秦岭向青藏高原过渡区域和三大自然地区间的过渡地带;地形起伏大,气候垂直差异显著,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光照、气温、降水差异大;生物类型复杂多样,因而中药材种类多,有“天然药库”之称誉。
(3)赞成:陇南有大面积的荒山荒坡,土层浅薄,土壤贫瘠,紫斑牡丹耐瘠薄,地区适应性强;经济收入高;增加就业。或不赞成:大规模种植紫斑牡丹导致土质疏松,植被单一,生物多样性减少;大熊猫生存空间受到影响;山区地形起伏大,容易产生水土流失。
【解析】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大熊猫“皮厚、体态肥硕”,主要是为了御寒;“有黑白相间的外表”主要是为了在雪地竹林里隐藏;“发达有力的前后肢”便于爬山和爬树;“视力较差,听觉极为灵敏”是因为大熊猫的栖息地是茂密竹林,视线容易被阻挡,视力退化而听力进化。
(2)陇南地区中药材种类多,主要是因为自然环境多样,可从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两方面分析。从材料可知,水平方向上陇南地区位于三大自然地区之间的过渡地带,自然环境复杂多样,药材种类丰富;垂直方向上,陇南地区地形起伏大,气候垂直差异显著。
(3)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从条件和影响角度分析回答。如果赞成主要分析适合紫斑牡丹生产的条件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条件上,陇南有大面积的荒山荒坡、土层浅薄、土壤贫瘠、紫斑牡丹耐贫瘠,地区适应性强。从材料得知,紫斑牡丹的综合经济效应大,对提高当地人的收入和就业带来好处。不赞成的可以结合当地的地理条件分析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山区地形起伏大,大规模种植紫斑牡丹导致土质疏松,植被单一,容易产生水土流失。一定程度上也会对生物的多样性造成影响。
地理试题
第I卷 (单项选择题,每题1.5分,共60分)
建国70周年阅兵已经结束,相信同学们也被本次大阅兵深深震撼。阅兵仪式上,600多辆军车组成一个个方队,整齐划一地驶过天安门广场:各方队的等速时间误差在0.3秒以内,相隔距离误差在10厘米以内。在整场纪念活动成功举办的背后,离不开各种科学技术的支持,北斗也是之一。卫星总设计师杨慧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介绍,北斗能提供两类服务,一类是与GPS一样的无线电导航服务,另一类是北斗独有的无线电测定服务。目前包括GPS在内的地理信息技术不仅广泛应用于区域地理研究,而且越来越深入普通人的生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国家气象局提供的卫星云图的获得主要是运用了 ( )
A. GPS B. RS
C. GPRS D. GIS
2. 在野外考察旅行时,只要拥有手机大小的GPS信号接收机,你就能随时知道( )
A. 自己所在的季节 B. 自己所在地的天气
C. 自己所在地的地理坐标 D. 自己所在地的气候
3. “数字地球”是( )
A. 指用数字表示地球的大小
B. 把整个地球信息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
C. 用经纬网的数据来表示地理事物的位置
D. 用GPS数据来表示地球上各种地理事物的位置
【答案】1. B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A.GPS用于导航和定位,A错误;
B.卫星云图是通过遥感技术获取的数据,B正确;
C.GPRS不属于“3S”技术,C错误;
D.GIS用于处理地理空间信息,D错误;
【2题详解】
利用GPS信号接收机的定位功能,可随时知道自己所在地的经度、纬度、海拔等地理坐标信息,C正确;但不能提供自己所在地的季节、天气、气候等信息,A、B、D错误。故选C。
【3题详解】
“数字地球”是把整个地球信息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B正确;不是用数字表示地球大小,A错误;“数字地球”综合了多种高技术。包括“3S”技术,不是利用经纬网、GPS数据来表示地理事物的位置,C、D错误。故选B。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耕地天然状态下作物需水量和亏水量的平衡状态图。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4. 图中亏水量 7~8 月较小的主要原因是( )
A. 积雪的融化 B. 降水量的增大
C. 冰川融水增多 D. 湖水补给河水
5. 该地区可能是我国的( )
A. 东北平原 B. 河西走廊
C. 华北平原 D. 长江中下游平原
【答案】4. B 5. C
【解析】考查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4题详解】
读我国某地区耕地天然状态下作物需水量和亏水量的平衡状态图可知,该地5、6月份需水量大,亏水量大,说明此时降水少,作物需水量大,6月份雨带位于长江流域,则该地区雨带未到,可能是华北、东北地区。由于7-8月雨带位于华北、东北地区,降水量增多,亏水量较小。故选B。
【5题详解】
由上题推理可知,该地区可能是我国的华北平原。故选C。
读长江沿江地带示意图,回答下列小题。
6. 与松嫩平原相比,图示地区①~⑤五大商品粮基地共同的优势自然条件是( )
A. 耕地广阔 B. 水源充足
C. 热量充足 D. 市场广阔
7. 图中a~d四大钢铁工业基地中,区位特点不同于其他且布局类型对应正确的是( )
A. a—市场导向型 B. b—原料导向型
C. c—动力导向型 D. d—技术导向型
【答案】6. C 7. A
【解析】
【6题详解】
读长江沿江地带示意图可知,图示①--⑤商品粮基地位于我国长江流域,与东北松嫩平原相比,纬度较低,故热量条件更丰富,C正确。而在耕地面积、水源上对比松嫩平原没有特别的优势,排除AB;而市场广阔不是自然条件,排除D。故本题选择C。
【7题详解】
读长江沿江地带示意图可知,图示a位于上海,主要的区位优势是市场和交通,属于市场导向型,A对;而其他的钢铁工业基地主要就近有铁矿石和国内调入煤炭资源,现在铁矿石也是从国外进口,所以不属于原料向型,同时钢铁工业基地不属于动力和技术导向型,即排除BCD。故本题选择A。
读某区域图,完成下列小题。
8. 图中甲、乙两地之间山脉的地理意义是( )
①以水田为主的土地和以旱地为主的土地的分界线
②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的分界线
③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④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之间的分水岭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9. 下列有关图中丙地形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农业发达,水利兴盛,有“天府之国”之称
②土壤多为水稻土,因而被称为“紫色盆地”
③是我国重要的水稻、茶叶、甜菜产地
④冬季气温比同纬度的东部地区低
A. ① B. ①②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答案】8. C 9. A
【解析】
【8题详解】
图中甲乙两地间的山脉为秦岭,是我国南北方的分界线之一,南方以水田为主,北方以旱地为主,是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分界线,C正确;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的分界线为古长城,②错;地势第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为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④错。故选C。
【9题详解】
图中丙地区位于四川盆地,该地农业发达,水利兴盛,有“天府之国”之称,①正确;地带性土壤为红壤,因为地表多出露紫红色砂页岩,被称为“紫色盆地”,②错。是我国重要的水稻产区,茶叶主要分布在丘陵地区,甜菜产地在中温带地区,③错。冬季受冷空气影响小,气温比同纬度的东部地区高,④错,综上所述A正确。
复种指数是指一个地区一年内作物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的百分此。下图示意1980—2006年中国耕地面积、复种指数与粮食产量的变化。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0. 图中①、②、③分别表示( )
A. 粮食产量、复种指数、耕地面积
B. 耕地面积、粮食产量、复种指数
C. 耕地面积、复种指数、粮食产量
D. 复种指数、耕地面积、粮食产量
11. 造成①曲线1994年数值较1993年低的原因最可能是( )
A. 农业投入不足 B. 遭受自然灾害
C. 种植结构调整 D. 市场需求减少
【答案】10. A 11. B
【解析】考查我国粮食生产相关问题,农业区位因素。
【10题详解】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建设用地大量占用耕地,导致耕地数量不断减少,故③代表耕地面积;我国粮食产量受到科技、耕地、自然灾害等不同因素影响,波动较大,故①为粮食产量;我国各地耕作制度相对稳定,随着科技进步有所上升,故②表示复种指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1题详解】
我国是农业大国,重视农业发展,农业投入不断增加,A错误;1994年可能发生自然灾害,遭受自然灾害,导致粮食产量下降,B最可能;读图可知,1993年至1994年种植结构调整有变化,复种指数提高,该变化会导致粮食产量增加,C错误;随着人口增长,我国粮食需求在逐年增加,D错误。故选B。
下图是我国某地理要素出现日期的等值线图(单位:月、日),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2. 图中等值线表示的地理要素可能是( )
A. 秋季开始的日期 B. 梅雨开始的日期
C. 寒潮出现的日期 D. 积雪融化的日期
13. 甲地日期范围是
A. 11月1日~11月15日 B. 11月15日~12月1日
C. 12月1日~12月15日 D. 12月15日~12月31日
14. 乙、丙两地纬度接近,但数值差异显著,其影响因素主要是( )
A. 海陆位置 B. 洋流
C. 气候异常 D. 地势高低
【答案】12. C 13. C 14. D
【解析】
【12题详解】
根据图中等值线日期,长江中下游地区该地理要素出现时间是11月份,表示的地理要素可能是寒潮出现的日期,C对。秋季开始的日期在9、10月份,A错。梅雨开始的日期在6月份,B错。积雪融化的日期在3月份,D错。
【13题详解】
图中日期等值线等差约是15天,根据等值线递变规律,甲地日期范围是12.1—12.15日,C对。A、B、D错。
【14题详解】
根据经纬度,乙位于青藏高原边缘,是高山地区,丙地位于平原地区,两地纬度接近,但数值差异显著,其影响因素主要是地势高低,D对。与海陆位置、洋流、气候异常无关,A、B、C错。
读我国某区域耕地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15. 对图中甲、乙两区域种植业分布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
A. 受水分条件制约呈条带状分布 B. 乙区域主要分布在盆地周围的山麓地带
C. 甲区域主要分布在高原上的山麓地带 D. 都沿交通干线呈条带状分布
16. 影响甲区域种植业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 水分 B. 热量
C. 光照 D. 地形
【答案】15. B 16. B
【解析】图中甲地位于青藏高原,乙地位于塔里木盆地,乙受水分条件制约,甲受热量条件制约。乙区域主要分布在盆地周围的山麓地带,甲区域主要分布在高原上的山谷地带。
【15题详解】
根据经纬度,图中甲地位于青藏高原,乙地位于塔里木盆地,两区域种植业分布特点描述,乙受水分条件制约,甲受热量条件制约,A错。乙区域主要分布在盆地周围的山麓地带,B对。甲区域主要分布在高原上的山谷地带,C错。甲沿河谷呈条带状分布,D错。
【16题详解】
甲区域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热量不足,影响甲区域种植业分布的主要因素是热量,B对。水分、光照、地形不是主要制约因素,A、C、D错。
下图为我国南方某河流域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题。
17. 上图示河流( )
A. 年径流量小 B. 汛期短
C. 以雨水补给为主 D. 冬季有结冰期
18. 上图中河流流域中上游重点发展了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其主要的区位优势是( )
①有色金属原料丰富 ②水电廉价
③经济发达,工业基础好 ④科技发达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19. 近些年来,该河流三角洲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日渐突出。下列现象与其基本无关的是( )
A. 人口增加,经济发展迅速 B. 水资源利用率较低,浪费严重
C. 水体污染严重,水质下降 D. 气候干旱,降水减少
【答案】17. C 18. A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读图分析可知,该河为珠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多,河流的补给较多,河流的年径流量大,A错误;该流域雨季时间较长,汛期较长,B错误;主要以雨水补给为主,C 正确;属于亚热带,冬季没有结冰期,D错误。故答案选C项。
【1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区域经济发展的条件。由图示信息可知:该河中上游地区锡、钨、铝土等有色金属资源丰富,河流上游,地形崎岖,有大量水电站,水电资源丰富且廉价,有利于发展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因此①②正确,故答案选A。
【19题详解】
造成珠江三角洲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原因主要有:人口增加,经济发展迅速;水资源利用率较低,浪费严重;水体污染严重,水质下降。本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并不少,与气候干旱,降水减少无关,D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据报道,我国江西省南部山区出现了大片土地裸露的“红色荒漠”,据此判断完成下面小题。
20. “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
A. 风蚀作用 B. 水蚀作用
C. 沉积作用 D. 溶蚀作用
21. “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
A. 滥伐森林 B. 开山取石
C. 过度放牧 D. 风化作用
【答案】20. B 21. A
【解析】
【20题详解】
“红色荒漠”现象和酸性红壤、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关系密切。江西丘陵多为有较薄红壤覆盖的石质山地,坡度大,降水多且集中,流水侵蚀强烈,表层土壤一旦被侵蚀掉,石质裸露,就会出现“红色荒漠”。故B正确。
【21题详解】
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属我国丘陵山区,“红色荒漠”的形成是水土流失的结果,造成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主要是滥伐森林所致。故A正确。
2018年10月23日上午10时许,习近平宣布:“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读珠江三角洲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22. 祖国内地与香港、澳门的合作发展中,可利用内地的优势有( )
A. 管理经验 B. 技术
C. 资金 D. 劳动力
23. 港珠澳大桥的开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包括( )
A. 打通珠江东西两岸,使香港的经济辐射延伸至珠江西岸
B. 港珠澳大桥的兴建更有利于地区间的均衡发展
C. 珠江三角洲地区综合竞争力将下降
D. 对于推进内地与香港、澳门互利合作具有重大意义
【答案】22. D 23. C
【解析】
【22题详解】
香港为中国内地提供丰富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故ABC叙述错误;祖国内地为香港提供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日常生活消费品,故D叙述正确。
【23题详解】
港珠澳大桥打通珠江东西两岸,使香港的经济辐射延伸至珠江西岸,港珠澳大桥的兴建更有利于地区间的均衡发展,对于推进内地与香港、澳门互利合作具有重大意义,ABD排除;港珠澳大桥使珠江三角洲地区综合竞争力上升,答案选C。
福建土楼是客家文化(既继承了古代汉族文化,又融合了南方土著文化)的象征,是中原汉民族即客家先民沿黄河、长江、汀江等流域辗转迁徙后,将远古的土生建筑艺术发扬光大并推向极致的特殊产物,屋顶大多采用“人字形”的双坡屋顶,墙体厚实,以圆形土楼为主。
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24. 图中土楼反映了当地( )
A. 气候湿热 B. 河网密布
C. 地势平坦 D. 地壳稳定
25. 与方形土楼相比,圆形土楼( )
A. 减少实用面积 B. 防震性能减弱
C. 防御功能增强 D. 通风采光减弱
【答案】24. A 25. 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区域自然地理特征。
【24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福建土楼屋顶大都采用“人字形”的双坡屋顶, 作用是方便排水,避免雨水侵蚀墙角,墙体厚实是为了隔热及加固房体稳定性,这都反映了当地气候湿热和地质不稳的特点,A正确,D错误;河网密布与土楼建筑无关,B错误;福建土楼位于东南丘陵,地势崎岖,C错误。故本题选择A。
【25题详解】
相对于方形土楼,圆形土楼外围墙体呈圆形,实用面积大,具有良好的通风采光效果,AD错;圆形建筑能均匀传递水平地震力,防震效果好,B错;圆形土楼无死角,利于抵御敌人入侵,C正确。故本题选择C。
淖毛湖是天山与阿尔泰山脉之间的深陷盆地,地势低,该地既没有河流,也不见湖泊。近二十年来,通过农业技术人员的攻关,克服了风力大,尤其是春季风力特大、严重缺水等不利因素,淖毛湖农场成为了绿色无公害的晚熟哈密瓜最大产地。为进一步提高哈密瓜的品质,瓜农在7月份给每一个瓜都套上纸袋。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26. 淖毛湖农场的灌溉水源直接来自于( )
A. 地下水 B. 降水
C. 冰雪融水 D. 跨流域调水
27. 淖毛湖农场技术人员克服春季风力大的措施,最有可能是( )
A. 推迟播种时间 B. 营造农田防护林网
C. 采用塑料薄膜覆盖 D. 扎设草方格沙障
28. 瓜农给哈密瓜套上纸袋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 减少水分蒸发,避免哈密瓜因干燥缺水而出现皱褶
B. 减弱光照,避免强紫外线对瓜皮的伤害
C. 增强保温作用,促进哈密瓜迅速长大
D. 增强光合作用,提高哈密瓜的含糖量
【答案】26. A 27. A 28. B
【解析】
【26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当地既没有河流也没有湖泊,可见当地降水稀少,地表径流缺乏,灌溉用水不可能是降水,冰雪融水(如果有大量冰雪融水,会发育内流河),周边地区气候干燥,不会有跨流域调水,所以B、C、D错误。由于该地为深陷盆地,所以当地可能有承压地下水,所以当地灌溉水源为地下水,A对。故本题选择A。
【27题详解】
由于该地位于天山与阿尔泰山之间的盆地中,由于山脉西部有缺口,所以在冬半年强劲的西风对该地影响很大,而夏季风因为路途遥远和阻隔影响小,所以可以退迟播种时间一定程度上克服春季风力大(此时主要还是受西风)的影响,因而形成晚熟哈密瓜最大产地,A对。该地由于水资源缺乏,营造防护林不易成活且会加剧水资源紧张状况,B错;地膜覆盖主要解决的是气温低,以及蒸发强的问题,对于防风没有什么作用,C错;由于该地地表主要为戈壁,而不是广大的沙漠,所以没有沙丘,D错。故本题选择A。
【28题详解】
哈密瓜由于颜色较深,强烈紫外线会对瓜皮有一定影响,避免强紫外线对瓜皮的伤害,使得哈密瓜的品相变差,B对。套袋的主要目的是保持瓜果的品相以及减少农药残留,对于防止水分蒸发没有多大作用,A错;套袋不能起到很大的保温作用,也不会使瓜迅速长大,C错;套袋后,削弱了太阳辐射,光合作用减弱,D错。故本题选择B。
下表是某校地理学习小组对我国某地区农业种植方式的调查情况,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29. 从传统种植方式看,该地区的农作物熟制是( )
A. 一年一熟 B. 两年三熟
C. 一年两熟 D. 一年三熟
30. 现代种植方式改变农作物熟制的主要途径是( )
A. 发展灌溉 B. 依托生物技术
C. 改善温度 D. 保持土壤水分
【答案】29. B 30. C
【解析】
【29题详解】
表中记录了两年的农作物种植制度,按照传统的种植方式,两年内种植了一季冬小麦,一季玉米和一季西瓜,属于两年三熟制。故答案选C项。
【30题详解】
现代种植方式由两年三熟变为两年四熟制度,主要通过地膜覆盖和小拱棚等措施,改善了温度条件,把西瓜种植放在了春季和夏初,缩短了西瓜种植时间,从而多种植了一季玉米。故答案选C项。
沙产业是指积极利用沙漠、戈壁的土地和景观资源,在科学技术的支撑下,变沙害为沙利,向沙漠要效益的新兴产业。下图是我国西北某地区农民构筑的草方格沙障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1. 农民构筑草方格沙障的主要目的是( )
A. 削减风力,截留水分 B. 增加旅游景观
C. 防治土地盐碱化 D. 提高粮食产量
32. 下列适合在该地区发展的沙产业有( )
①沙生中药材产业 ②沙区生态经济林产业
③沙区果品加工产业 ④沙漠旅游休闲业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31. A 32. D
【解析】
【31题详解】
草方格沙障使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流动沙丘上扎成挡风墙,以削弱风力的侵蚀,同时有截留降雨的作用,能提高沙层的含水量,有利于沙生植物的生长,A对。草方格沙障是防治土地荒漠化的工程措施,有一定的旅游景观作用,但不是主要目的;草方格沙障建设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不是土地盐碱化;草方格沙障建设区生态环境脆弱,首要目的是改善生态环境,不是提高粮食产量;排除BCD。故本题选择A。
【32题详解】
在沙漠中里结合沙漠环境种植沙生中药材,①可行;在沙区种植生态经济林,②可行;沙漠地区适宜种植沙棘、椰枣等耐旱耐风沙类植物,都是可以作为果品加工,发展其加工产业可行,③可行;利用沙漠的沙漠、戈壁的土地和景观资源,可发展旅游休闲业,④可行。故本题选择D。
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其中60%分布在巴西境内。但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巴西政府对亚马孙地区大规模开发计划的实施,这片雨林的前景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结合“巴西简图”及所学内容。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3. 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主要是因为( )
A. 涵养水源 B. 降解污染物
C. 固碳放氧 D. 保护生物多样性
34. 巴西进行亚马孙热带雨林开发的根本原因是( )
A. 人口增长和贫困 B. 发达国家对优质木材的需求
C. 开垦大型农牧场 D. 过度的迁移农业
35. 热带雨林的脆弱性表现在 ( )
A. 生物残体分解快 B. 植物生长速度快
C. 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 D. 植物群落以高大的乔木为主
【答案】33. C 34. A 35. C
【解析】
【33题详解】
热带雨林里茂密的树木,在进行光合作用时,能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释放出大量的氧气,就像在地球上的一个大型“空气清净机”,固碳放氧,所以热带雨林有“地球之肺”的美名,C对。涵养水源、降解污染物和保护生物多样性表现不出雨林的“呼吸作用”,排除ABD。故本题选择C。
【34题详解】
当前造成亚马孙流域热带雨林毁坏的根本原因是人口增长和贫困导致发展需求,A对。而迁移农业;商业性伐木;采矿、修路、城镇建设;开辟大型农牧场都是直接原因。排除BCD。故本题选择A。
【35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热带雨林的脆弱性表现在雨林生态系统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地上植被是最容易遭受人类破坏的部分;导致土壤贫瘠,雨林被破坏后养分遭受强烈淋洗很快丧失,土壤退化,雨林生态系统就很难恢复,C对。生物残体分解快,植物的生长速度和植物群落多高达乔木反映的是热带雨林系统的复杂和活跃,排除ABD。故本题选择C。
针对多年冻土表面活动层的反复冻融,我国某铁路修建时为部分路段安装了两侧透风的面板叠瓦式遮阳棚(图 a)。图 b 中曲线示意该铁路某处遮阳棚在暖季(7月至 9 月)某日与冷季(11 月至次年 3 月)某日的棚内及棚外气温变化。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36. 图中表示暖季某日棚内气温日变化的曲线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37. 此路段冷季( )
A. 棚外日最高气温高于 5 ℃ B. 棚内气温日变化大于棚外
C. 遮阳棚的作用比暖季小 D. 棚内外气温差异出现在夜晚
38. 该铁路线可能是( )
A. 青藏铁路 B. 滨绥铁路
C. 北疆铁路 D. 贵昆铁路
【答案】36. B 37. C 38. A
【解析】
【36题详解】
首先暖季气温比冷季气温要高,③④排除;同时棚内气温日变化小,棚外气温日变化大,所以②正确①错误。故选B。
【37题详解】
据上题分析可知,①②为暖季, ③④为冷季。且③为棚外气温日变化曲线④为棚内气温日变化曲线。据图可知,冷季时棚外日最高气温低于5℃,A错误;棚内气温日变化小于棚外,B错误;据图可知,棚内外气温差异出现在9点-18点的白天,D错误;据图可知,冷季棚内外气温差较暖季棚内外气温差小,说明遮阳棚的作用比暖季小,C正确。故选C。
【38题详解】
据图可知,该地暖季时最高气温10℃左右,冷季时最低气温可达-20℃ ,可判断为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故选A。
读“我国的能源储量和利用情况”表,完成下列小题。
重要矿物能源人均占有量占世界人均水平比重
我国能源循环利用率占发达国家的比重
我国万元GDP能耗为其他国家的倍数
石油
天然气
美国
日本
美国
日本
法国
8.39%
4.19%
26.9%
11.5%
4.3倍
11.5倍
7.7倍
39. 下列对我国能源储量和利用的表述,符合我国现状的是( )
A. 石油、天然气储量大 B. 人均能源消费量大
C. 能源循环利用率低 D. 单位产值能耗低
40. 为治理我国大范围的雾霾天气,在常规能源利用或开发方面适合采取的措施是( )
A. 扩大石油、天然气的进口规模 B. 稳步提高水电消费结构比重
C. 研发以玉米为原料的再生能源 D. 加大煤炭坑口电站建设力度
【答案】39. C 40. B
【解析】
【39题详解】
读“我国的能源储量和利用情况”表,对比发达国家,我国目前单位产值能耗高,能源循环利用率仍然较低,C对D错。上述表格只能体现重要能源的人均占有量比重而不能体现我国总体的石油、天然气储量情况,也不能体现我国的人均能源消费量情况,排除AB。故本题选择C。
【40题详解】
我国目前主要常规能源利用还是集中在以煤炭为主的化石能源,相应的会造成大气污染,使我国面临着大范围的雾霾天气。所以在常规能源利用或开发方面适合采取的措施是一定程度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和建设力度,排除AD。而研发以玉米为原料的再生能源代价太大,不符合常规能源的使用理念,排除C。稳步提高水电这类清洁能源的消费结构比重,可以减少污染的排放,有效调控和治理我国目前大范围的雾霾天气,B对。故本题选择B。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40分)
41.长江流域面积广,支流多,是我国重要的东西向运输大通道,也是东部沿海产业向内地转移的经济发展轴。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长江流域示意图
材料二:长江干流荆江段地形剖面图
(1)长江干流荆江河段水系的典型特征是 ,面临的最大自然灾害是 。
(2)结合图文信息,分析长江干流航运发达的原因。
(3)图中长江中游大湖面积大幅减小,简述对环境的影响。
【答案】(1)河道弯曲(或地上河,或河床高于两岸);洪涝。
(2)流域面积广,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大;流程长,支流多,通航里程长;中下游地势低平,水流缓,利于航运;三峡水库的建成,改善了长江的通航条件;无冰期,全年通航;流域内城市、人口众多,工业、农业发达,对水运需求量大。
(3)调节气候功能减弱,气候恶化;调蓄洪水能力下降,洪涝灾害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水污染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水资源破坏严重等。
【解析】本题考查长江流域的综合开发和治理。
(1)从第二级阶梯进入第三级阶梯,水流速度迅速降低,泥沙沉积严重,河床抬高,堤坝加高所以河道弯曲形成了地上河。因为当地水量大、河道曲折、河床淤积、排水不畅所以面临着洪涝灾害。
(2)自然:长江流程长,支流众多,流经亚热带地区,没有结冰期,丰水期长,通航时间和里程长,水量大,中下游沿岸为平原,河道宽阔,利于行船。社会:长江流经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人口稠密,货运量大,并可以沟通东西联系。三峡等水利工程改善了长江中上游的通航价值。
(3)图中长江中游大湖面积大幅减小,反映的是湿地的减少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农业生态遭到破坏,加大了旱涝灾害的发生频率;削弱了湖泊对长江水量的调蓄功能;破坏了水平衡,改变了原有的水循环方式;削弱了湿地对有害物质的吸收与分解功能;使水分的蒸发量减少,影响了当地局部地区的小气候;压缩了生物的生存空间,破坏了生物的多样性。
4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草光互补”模式——通过在光伏产业园内种植牧草逐渐形成绿色屏障,改善光伏电站周边环境,提高发电效率。左图为我国某区域略图,右图为M地开发光伏发电“草光互补”景观设计图。
清朝以来,科尔沁草原景观逐渐成为农田、草场与流沙、半固定和固定沙丘镶嵌分布的景观。目前,该区域已成为了我国四大沙地之一。
(1)简述M地建设光伏发电产业园的有利自然区位条件。
(2)描述科尔沁草原荒漠化的形成过程。
(3)简析西辽河含沙量高的主要自然原因。
(4)若“草光互补”模式在M地推广,简析其对当地生态环境恢复可能带来的有利影响。
【答案】(1)晴天多,太阳辐射强;地形平坦,地势和缓:有(广阔)荒地。
(2)过度放牧和不合理开垦,导致地面裸露多,风沙侵蚀明显, 土壤中水分和养分流失加剧,草场退化.
(3)夏季降水集中;上游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率较低:地表土壤比较疏松.
(4)土地荒漠化减缓;草场植被逐步恢复;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清洁能源使用减轻了大气污染。
【解析】本题考查光伏发电的区位、荒漠化、水土流失的成因以及区域生态建设的意义。本题应结合该区域自然环境特征进行分析。
(1)读图M地位于科尔沁沙地,气候干旱,降水少,晴天多,太阳辐射强;光伏发电占地面积大,该地地势平坦,荒地面积大,土地价格低。
(2)科尔沁沙地荒漠化产生的原因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自然原因:气候干旱,降水少,风力作用强;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植被破坏,加剧草原退化。
(3)西辽河含沙量大可借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注意设问为自然原因,从气候、地形、植被覆盖状况三个方面分析。
(4)根据材料“草光互补”模式在产业园内种植牧草,提高了植被覆盖率,减缓荒漠化进程,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光伏电站提供清洁能源能够减少对植被的破坏以及提高清洁能源的比例,有利于缓解大气质量。
43.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禾木是新疆阿尔泰山区的一个小村庄。村中居民大多为蒙古族和哈萨克族,习惯吃肉吃面却不习惯吃菜。每到冬季,这里就变成了银装素裹的世界,厚厚的积雪,构成童话般的冰雪梦境。禾木的美景少不了木屋,当地人将粗大笔直的红松整木两端挖槽,相互嵌扣,木头之间的缝隙用泥巴粘合,屋顶普遍采用人字形。近年来,随着外地游客的不断涌入,禾木居民的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变化,蔬菜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加。下图示意禾木地理位置与冬季的木屋。
(1)禾木有“雪乡”之称,冬季平均积雪厚度为1.5米,试分析其自然原因。
(2)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分析禾木村建造特色木屋做为民居的原因。
(3)有人主张在附近的草原开荒种植蔬菜,请评价当地种植蔬菜的条件。
【答案】(1)西(北)部山地有缺口,利于西风带来水汽,遇到阿尔泰山的阻挡,被近抬升,形成降雪;禾木纬度较高,冬季寒冷而漫长,积雪不易融化,积雪深厚
(2)地处阿尔泰山麓,森林资源丰富,建筑原料充足;人字形屋顶利于冬季积雪从屋顶滑落,避免压坏房屋;粗大原木,保暖性能好
(3)有利:游客增多,市场需求量大;降水较多,水分条件好;大陆性气候,光照好,昼夜温差大,蔬菜品质好;地理位置偏僻,外地蔬菜不易运入;(任 3 点,6 分)不利:纬度较高,热量条件差;草原开荒易造成植被破坏,引起土壤侵蚀加剧;当地居民种植经验不足;市场有限,且季节变化大。
【解析】
(1)根据图中经纬度可知,禾木位于准噶尔盆东部、阿尔泰山脉西侧;由于盆地的西(北)部山地有缺口,有利于来自于北冰洋、大西洋的水汽可以随西风进入,遇到阿尔泰山的阻挡,被迫抬升,在山脉东侧形成降雪;图中显示禾木所处纬度较高,冬季寒冷而漫长,积雪不易融化,所以积雪深厚。
(2)由材料可知禾木地处阿尔泰山山麓,而阿尔泰山区人口稀少,森林资源丰富,且多粗大原木,建筑原料充足;结合上题分析已知,禾木所处纬度较高,冬季寒冷而漫长,粗大原木,厚度大,保暖性能好;由于当地积雪厚,而人字形屋顶有利于冬季积雪从屋顶滑落,避免压坏房屋。
(3)本题为开放性问题,注意观点与理由的统一。有利:材料显示“随着外地游客的不断涌入,蔬菜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加”;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区域降水相对较多,水分条件好;由于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较少,晴天多、光照好,昼夜温差大,蔬菜品质好;地理位置偏僻,外地蔬菜不易运入,所以有利于种植蔬菜。不利条件:由于所处纬度较高,属于中温带地区,热量条件差;草原开荒易造成植被破坏,引起土壤侵蚀加剧;当地居民以畜牧业为主,种植蔬菜经验不足;游客较少,市场有限,且季节变化大。
4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陇南位于西秦岭,西部向青藏高原过渡,也是我国三大自然地区之间的过渡地带。因中药材种类多,素有“天然药库”之称誉。陇南海拔2400~3500米的深山峡谷的茂密竹林是野生大熊猫的主要栖息地,大熊猫从不冬眠、体态肥硕、憨态可掬,有黑白相间的外表和发达有力的前后肢,视力较差,目光短浅,但是听觉极为灵敏。
材料二:陇南位置和范围示意图。
(1)说明大熊猫的体貌特征与其栖息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2)分析陇南地区素有“天然药库”之称誉的原因。
(3)紫斑牡丹是一种新兴的木本油料作物,耐旱耐寒,耐瘠薄,1亩的综合效益可达万元,你是否赞成在陇南山区大力推广紫斑牡丹的种植,请你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答案】(1)栖息地海拔较高,冬季气温低,体型肥硕可以御寒;冬季山上竹林多积雪,黑白相间的外表有利于隐藏,躲避天敌;多山多树,发达有力的前后肢,便于爬山和爬树;茂密的竹林,阻挡视线,导致视力不发达而听力灵敏。
(2)陇南位于西秦岭向青藏高原过渡区域和三大自然地区间的过渡地带;地形起伏大,气候垂直差异显著,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光照、气温、降水差异大;生物类型复杂多样,因而中药材种类多,有“天然药库”之称誉。
(3)赞成:陇南有大面积的荒山荒坡,土层浅薄,土壤贫瘠,紫斑牡丹耐瘠薄,地区适应性强;经济收入高;增加就业。或不赞成:大规模种植紫斑牡丹导致土质疏松,植被单一,生物多样性减少;大熊猫生存空间受到影响;山区地形起伏大,容易产生水土流失。
【解析】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大熊猫“皮厚、体态肥硕”,主要是为了御寒;“有黑白相间的外表”主要是为了在雪地竹林里隐藏;“发达有力的前后肢”便于爬山和爬树;“视力较差,听觉极为灵敏”是因为大熊猫的栖息地是茂密竹林,视线容易被阻挡,视力退化而听力进化。
(2)陇南地区中药材种类多,主要是因为自然环境多样,可从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两方面分析。从材料可知,水平方向上陇南地区位于三大自然地区之间的过渡地带,自然环境复杂多样,药材种类丰富;垂直方向上,陇南地区地形起伏大,气候垂直差异显著。
(3)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从条件和影响角度分析回答。如果赞成主要分析适合紫斑牡丹生产的条件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条件上,陇南有大面积的荒山荒坡、土层浅薄、土壤贫瘠、紫斑牡丹耐贫瘠,地区适应性强。从材料得知,紫斑牡丹的综合经济效应大,对提高当地人的收入和就业带来好处。不赞成的可以结合当地的地理条件分析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山区地形起伏大,大规模种植紫斑牡丹导致土质疏松,植被单一,容易产生水土流失。一定程度上也会对生物的多样性造成影响。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