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4页未读,
继续阅读
【化学】贵州省黄平县且兰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份考试试题(解析版)
展开
贵州省黄平县且兰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份考试试题
一、单选题(共25小题,每小题2.0分,共50分)
1.检验某一溶液中是否含有氯离子,可选用的试剂是( )
A. 硝酸银溶液 B. 稀盐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
C. 稀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 D. 稀硫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
【答案】C
【详解】A.若只用硝酸银溶液,溶液中的CO32-、SO42-等会产生干扰,故A错误;
B.用稀盐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则溶液中已经含Cl-了,则无法确认原溶液中是否含有Cl-,故B错误。
C.用稀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氯离子,可以排除因CO32-、SO42-等产生的干扰,故C正确。
D.用稀硫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会产生硫酸银白色沉淀,对Cl-检验产生干扰,故D错误。
本题答案为C。
2.某溶液中可能含有硫酸根离子、碳酸根离子等。为了检验其中是否含有硫酸根离子,除氯化钡溶液外,还需要的溶液是( )
A. 硫酸溶液 B. 盐酸溶液 C. 氢氧化钠溶液 D. 硝酸钠溶液
【答案】B
【详解】加入了氯化钡溶液,钡离子除了会与硫酸根离子生成硫酸钡的白色沉淀外,还会与碳酸跟离子生成碳酸钡的白色沉淀,加入盐酸如果白色沉淀能溶解,则说明溶液中含有碳酸根离子而不含硫酸根离子,若沉淀不溶解,则证明含有硫酸根离子。
本题答案为B。
3.在无土栽培中,需配制一定量含50 mol NH4Cl,16 mol KCl和24 mol K2SO4的营养液。若用KCl、NH4Cl和(NH4)2SO4三种固体为原料来配制,三者的物质的量依次是(单位为mol)( )
A. 2 ,64 ,24 B. 64 ,2 ,24 C. 32 ,50 ,12 D. 16 ,50 ,24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含50molNH4Cl、16molKCl和24molK2SO4的营养液中:n(NH4+) = 50mol,n(Cl-) =" 50mol" + 16mol = 66mol,n(K + ) =" 16mol" + 24mol × 2 = 64mol,n(SO42-) = 24mol,由KCl、NH4Cl和(NH4)2SO4三种固体配制的营养液,营养液中各离子物质的量与含50molNH4Cl、16molKCl和24molK2SO4的营养液中相应离子物质的量相等,根据硫酸根离子守恒可知,需要n[(NH4)2SO4]=24mol,再由铵根离子守恒得n(NH4Cl)=50mol-24mol×2=2mol,由氯离子守恒,则n(KCl)=66mol-2mol=64mol,选B。
4.将10.6 g Na2CO3溶于水配制成1 000 mL溶液,从中取出20 mL,该溶液中Na+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A. 0.1 mol•L﹣1 B. 0.2 mol•L﹣1
C. 0.05 mol•L﹣1 D. 0.025 mol•L﹣1
【答案】B
【详解】由题意可知:n(Na2CO3)==0.1mol,c(Na2CO3)=0.1mol/L,则c(Na+)=0.1mol/L2=0.2mol/L,从中取出20mL,浓度不变,则c(Na+)=0.2mol/L;
本题答案为B。
5.在水溶液中,下列电离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Ca(OH)2===Ca2++2(OH-) B. FeCl3===Fe2++3Cl-
C. H2SO4===H++ D. Fe2(SO4)3===2Fe3++3
【答案】D
【详解】A.Ca(OH)2的电离方程式为:Ca(OH)2===Ca2++2OH-,故A错误;
B.FeCl3的电离方程式为:FeCl3===Fe3+3Cl-,故B错误;
CH2SO4的电离方程式为: H2SO4===2++,故C错误;
D.Fe2(SO4)3的电离方程式为:Fe2(SO4)3===2Fe3++3,故D正确;
本题答案为D。
6.关于同温、同压下等体积的CO2和CO的叙述,其中正确的是( )
①质量相等;②密度相等;③所含分子个数相等;④所含碳原子个数相等.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只有③④ D. 只有④
【答案】C
【详解】依据阿伏伽德罗定律可知:同温同压下等体积CO2和CO的物质的量相等。
①根据m=nM可以知道,二者质量之比为44g:28g=11:7,二者质量不相等,故①错误;
②同温同压下气体的密度之比等于其相对分子质量之比,所以二者密度之比为:44g:28g=11:7,二者密度不相等,故②错误;
③二者物质的量相等,根据N=nNA可以知道,所含分子数相等,故③正确;;
④二者含有分子数目相等,每个分子均含有1个C原子,故含有碳原子数目相等,故④正确,;
本题答案为C。
7.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23 g Na与足量H2O反应完全后可生成NA个H2分子
B. 1 mol Cu和足量热浓硫酸反应可生成NA个SO3分子
C. 标准状况下,22.4 L Cl2含NA个原子
D. 3 mol单质Fe完全转变为Fe3O4,失去8NA个电子
【答案】D
【详解】A. 2Na+2 H2O=2NaOH+ H2↑,23gNa为1mol,则生成0.5molH2,0.5NA个H2分子,A错误;
B. Cu与热浓硫酸反应生成的为SO2,无SO3生成,B正确错误;
C. 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为22.4L/mol,则Cl2物质的量为1mol,一个分子中含2个原子,原子数为分子数的2倍,即2NA个原子,C错误;
D. Fe完全转变为Fe3O4,化合价由0变为+,3mol失去8mol电子,即8NA个电子,D正确;答案为D
8.下列操作会使配制的氢氧化钠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偏高的是( )
A. 所用氢氧化钠已经潮解
B. 向容量瓶中加水,未到至刻度线
C. 没有洗涤烧杯及玻璃棒2~3次
D. 称量时,氢氧化钠固体和砝码放错托盘
【答案】B
【详解】A.所用NaOH已潮解,则所称量的氢氧化钠固体的实际质量偏小,则浓度偏低,故A错误;
B.向容量瓶中加水未到刻度线,则溶液体积偏小,浓度偏高,故B正确;
C.没有洗涤烧杯及玻璃棒2~3次,会导致溶质的损失,则浓度偏低,故C错误;
D.正确的称量方法为左物右码,如果砝码和游码放反了,会导致所称量的氢氧化钠固体的质量小于所需的质量,则所配溶液的浓度偏低,故D错误;
本题答案为B。
9.FeCl3溶液和Fe(OH)3胶体具有的共同性质是( )
A. 都能透过滤纸 B. 都是呈红褐色的混合物
C. 分散质粒子具有相同的直径 D. 都具有丁达尔效应
【答案】A
【解析】溶液和胶体中的分散质粒子都能透过滤纸;FeCl3溶液呈棕黄色,Fe(OH)3胶体呈红褐色;FeCl3溶液中,Fe3+和Cl−直径都小于1 nm,而Fe(OH)3胶粒是由许多粒子组成的,直径在1~100 nm之间;溶液没有丁达尔效应。
10.电解质电离时一定相等的是( )
A. 阴离子与阳离子的总数 B. 阳离子和阴离子的质量
C. 正电荷总数和负电荷总数 D. 每个阳离子和阴离子所带电荷数
【答案】C
【详解】根据电荷守恒的原则,任何溶液都是呈电中性的,也就是说,电解质电离时,正电荷总数和负电荷总数一定相等,比如说1molNa2SO4电离出的2molNa+和1molSO2-,两者个数、质量、每个阳离子和阴离子所带电荷数均不相等,但正电荷总数和负电荷总数相等;
本题答案为C。
11.在NaCl、MgCl2、MgSO4形成的混合溶液中,c(Na+)=0.10mol·L-1,c(Mg2+)=0.25mol·L-1,c(Cl-)=0.20mol·L-1,则c(SO42-)为( )
A. 0.15mol·L-1 B. 0.10mol·L-1 C. 0.25mol·L-1 D. 0.20mol·L-1
【答案】D
【解析】由电荷守恒得:,代入c(Na+)=0.10mol·L-1,c(Mg2+)=0.25mol·L-1,c(Cl-)=0.20mol·L-1,则c(SO42-)为0.20mol·L-1
12. 甲、乙、丙、丁四种金属,仅甲在自然界主要以游离态存在,丙盐的水溶液不能用丁制的容器盛放;丁与乙盐的水溶液不反应。则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可能是( )
A. 甲乙丙丁 B. 丁乙丙甲 C. 丙乙丁甲 D. 乙丁丙甲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金属元素活动性越强,越容易失去电子。由于甲、乙、丙、丁四种金属,仅甲在自然界主要以游离态存在,说明甲的活动性最弱,选项A排除;活动性强的金属可以把活动性弱的金属从化合物中置换出来,丙盐的水溶液不能用丁制的容器盛放,说明金属活动性丁>丙,排除C选项;丁与乙盐的水溶液不反应,说明金属活动性乙>丁,排除B选项,故选项D符合题意。
13.下列各溶液中,Na+物质的量浓度最大的是( )
A. 4 L、0.5 mol·L-1NaCl溶液 B. 1 L、0.3 mol·L-1Na2SO4溶液
C. 5 L、0.4 mol·L-1NaOH溶液 D. 2 L、0.15 mol·L-1、Na3PO4溶液
【答案】B
【详解】A.4 L、0.5 mol·L-1NaCl溶液中,c(Na+)=0.5mol/L1=0.5mol/L;
B.1 L、0.3 mol·L-1Na2SO4溶液中,c(Na+)=0.3mol/L2=0.6mol/L;
C、5 L、0.4 mol·L-1NaOH溶液中,c(Na+)=0.4mol/L1=0.4mol/L;
D、2 L、0.15 mol·L-1、Na3PO4溶液中,c(Na+)=0.15mol/L3=0.45mol/L;
本题答案为B。
14.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稀硝酸与氢氧化钾溶液反应:H++OH﹣===H2O
B. 铝与稀盐酸反应:Al+2H+===Al3++H2↑
C. 三氯化铁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FeCl3+3OH﹣===Fe(OH)3↓+3Cl﹣
D. 足量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CO2+2OH﹣===+H2O
【答案】A
【详解】A.稀硝酸与氢氧化钾溶液反应的离子反应为:H+OH-=H2O,故A正确;
B.铝与稀盐酸反应的离子反应为:2Al6H+=2Al3+3H2,故B错误;
C.三氯化铁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离子反应为:Fe3+3OH-=Fe(OH)3↓,故C错误;
D.足量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的离子反应为:CO2OH-=HCO3-,故D错误;
本题答案为A。
15.大约4 000年前,埃及人已经用硫燃烧所形成的二氧化硫漂白布匹。在古罗马著名诗人荷马的著作里讲到硫燃烧有消毒和漂白作用。下列物质都具有漂白性:①潮湿的氯气、②二氧化硫、③活性炭、④过氧化钠,其漂白原理相同的是( )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C
【详解】上述四种物质都具有漂白性,但漂白原理分三类,①和④是因具有强氧化性而显漂白性,③因具有吸附性,吸附色素是有色物质脱色而漂白,②是因为SO2与有色物质化合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而漂白,故只有①和④的漂白原理相同;
本题答案为C。
16.下列各组气体在通常情况下既能用浓硫酸又能用碱石灰干燥的是( )
A. SO2、O2、N2 B. HCl、Cl2、CO2
C. CH4、H2、CO D. SO2、O2、Cl2
【答案】C
【详解】A.SO2、O2、N2三种气体均能用浓硫酸干燥,但SO2不能用碱石灰干燥,故A错误;
B.HCl、Cl2、CO2三种气体均能用浓硫酸干燥,但均不能用碱石灰干燥,故B错误;
C.CH4、H2、CO三种气体均能用浓硫酸干燥,也均能用碱石灰干燥,故C正确;
D.SO2、O2、Cl2三种气体均能用浓硫酸干燥,但SO2、Cl2均不能用碱石灰干燥,故D错误;
本题答案为C。
17.现有100 mL 3 mol·L-1氢氧化钠溶液和 100 mL 1 mol·L-1氯化铝溶液,若进行以下两种操作:①将氢氧化钠溶液分多次加入氯化铝溶液中;②将氯化铝溶液分多次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中,这两种操作结果正确的是( )
A. 现象相同,沉淀质量不同
B. 现象相同,沉淀质量也相同
C. 现象不同,沉淀质量相同
D. 现象不同,沉淀质量不同
【答案】C
【详解】氢氧化钠是0.3mol,氯化铝是0.1mol,则如果将氢氧化钠溶液分多次加入到氯化铝溶液中,则根据反应式Al3++3OH-=Al(OH)3↓可知,开始就生成沉淀,最终生成0.1mol氢氧化铝沉淀。如果将氯化铝溶液分多次加入到氢氧化钠溶液中,则首先发生反应Al3++4OH-=AlO2-+2H2O,当氢氧化钠完全消耗后,氯化铝再和偏铝酸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现象是开始没沉淀后来有沉淀,根据n(Al3+): n(OH-) =1:3,最终生成氢氧化铝沉淀的物质的量是0.1mol,所以现象不同,沉淀质量相同,故选C。
18.华裔科学家高锟因“在光学通信领域中光在光导纤维中传输”的研究方面所取得的开创性成就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是( )
A. Si B. SiO2 C. Na2SiO3 D. SiCl4
【答案】B
【详解】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是SiO2;硅常用于制造电脑芯片和太阳能电池板;硅酸钠可用作木材防腐、防火;四氯化硅可用于制备高纯硅。答案选B。
19. 漂白粉在空气中放置易失效的主要原因是( )
A. Ca(ClO)2不稳定,易分解 B. Ca(ClO)2易吸收水分而潮解
C. Ca(ClO)2跟空气中的水和CO2反应 D. Ca(ClO)2跟空气中的CO2反应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次氯酸的酸性弱于碳酸,故Ca(ClO)2跟空气中的水和CO2反应,生成次氯酸和碳酸钙,次氯酸见光分解从而失效。故答案为C。
20.Fe、Mg、Al分别跟稀盐酸充分反应得到相同质量的氢气,其原因是( )
①Fe、Mg、Al的物质的量相等,盐酸足量;
②Fe、Mg、Al的质量比是56∶24∶27,盐酸足量;
③Fe、Mg、Al的质量比是28∶12∶9,盐酸足量;
④Fe、Mg、Al均过量,所用盐酸的浓度和体积都相同。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详解】(1)因为产生氢气的是盐酸中的氢离子,故参与反应的HCl的质量相等,产生的氢气的质量就相等.故(4)符合;
(2)假设Fe、Mg、Al 三种金属分别跟稀盐酸充分反应,得到氢气的质量都是2g,
设参与反应的Fe的质量为x,Mg的质量为y,Al的质量为z,
Fe2HCl=FeCl2H2,
56 2
x 2g 解得x=56g;
Mg2HCl==MgCl2H2
24 2
y 2g 解得y=24g;
2Al6HCl==2AlCl33H2
54 6
z 2g 解得z=18g
故Fe、Mg、Al的质量比为:。故(3)符合;(1)(2)不符合;
本题答案为D
21.下列叙述中,不属于氮的固定的方法是( )
A. 根瘤菌把氮气变为硝酸盐 B. 氮气和氢气合成氨
C. 从液态空气中分离氮气 D. 氮气和氧气合成一氧化氮
【答案】C
【详解】A.豆科植物根瘤菌把N2变成NH3,氮由游离态转化为化合态,属于氮的固定中的生物固氮,故A不选;
B.工业上, N2和H2反应生成NH3,氮由游离态转化为化合态,属于氮的固定中的人工固氮,故不B选;
C.从液态空气中分离氮气,氮气仍然是单质,是游离态,不属于氮的固定,故C选;
D.氮气和氧气合成一氧化氮,氮由游离态转化为化合态,属于氮的固定中的高能固氮,故D不选;
本题答案为C。
22.已知2FeSO4Fe2O3+SO2↑+SO3↑,把产生的气体通入BaCl2溶液中,则( )
A. 产生BaSO4和BaSO3两种沉淀
B. 产生BaSO4沉淀,SO2从溶液中逸出
C. 产生BaSO4沉淀,无SO2气体逸出
D. 产生的沉淀中含BaSO4,并有HCl气体逸出
【答案】B
【解析】由于FeSO4受热分解产生大量的SO2和SO3气体,其中SO3气体可以与水反应生成H2SO4,氯化钡会与硫酸反应生成BaSO4沉淀,但是SO2不会与氯化钡发生反应,会从溶液中逸出,故B正确。
23.等质量的两块钠,第一块在足量氧气中加热,第二块在足量氧气(常温)中充分反应,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第一块钠失去电子多 B. 两块钠失去电子一样多
C. 第二块钠的生成物质量大 D. 两块钠的生成物质量一样大
【答案】B
【详解】钠在足量氧气中加热,生成Na2O2,钠在足量氧气(常温)中充分反应生成Na2O,两个反应中,钠失去的电子一样多,化合价均由0价变为+1价,不同的是加热环境下生成过氧化钠,常温条件下生成氧化钠,因钠的质量相同,因此过氧化钠和氧化钠的物质的量相同,但质量不同,过氧化钠的质量更大。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24.用贮存很久的漂白粉与浓盐酸反应制得的氯气中,可能含有的杂质气体是( )
①二氧化碳 ②氯化氢 ③水蒸气 ④氧气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A
【详解】漂白粉的主要成分为CaCl2和Ca(ClO)2,因HClO的酸性比碳酸弱,漂白粉易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HClO而变质,HClO不稳定,见光易分解;久置漂白粉的成分为Ca(ClO)2、碳酸钙和氯化钙,加入盐酸后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以及氯气;由于盐酸易挥发,则用久置漂白粉和浓盐酸反应得到的氯气中,可能含有的杂质气体有①CO2,②HCl,③H2O;①②③可选,A正确;
综上所述,本题选A。
25.对于下列事实的解释错误的是( )
A. 在蔗糖中加入浓硫酸后出现发黑现象,说明浓硫酸具有脱水性
B. 浓硝酸在光照下颜色变黄,说明浓硝酸不稳定
C. 常温下,浓硝酸可以用铝罐贮存,说明铝与浓硝酸不反应
D. 铝箔在空气中受热可以熔化,由于氧化膜的存在,熔化的铝并不滴落
【答案】C
【详解】A.浓硫酸能按水的组成比脱去蔗糖中的氢、氧元素,生成C,使蔗糖出现发黑现象,此现象证明浓硫酸具有脱水性,故A正确;
B.浓硝酸在光照条件下分解生成二氧化氮、氧气和水,二氧化氮溶于硝酸使溶液呈黄色,故B正确;
C.铝和浓硝酸反应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阻止了进一步的反应,故C错误;
D.铝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铝为致密的氧化物,且熔点较高,则铝箔在空气中受热可以熔化,熔化的铝并不滴落,故D正确;
故答案选C。
分卷II
二、填空题(共6小题,共50分)
26.根据物质的性质,选择其保存方法:
(1)固态物质一般保存在__________瓶中,液态物质一般保存在__________瓶中。
(2)氢氧化钠等碱性物质若保存在玻璃瓶中时,瓶塞应用__________。
(3)硫酸、硝酸、汽油等保存在玻璃瓶中,瓶塞应用__________。
(4)硝酸等见光易分解的物质保存在__________瓶中。
(5)白磷保存在__________中,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广口 (2). 细口 (3). 橡胶塞 (4). 玻璃塞 (5). 棕色 (6). 冷水 (7). 与空气隔绝,防止白磷自燃
【详解】(1)固态物质一般保存在广口瓶中,液态物质一般保存在细口瓶中;
本题答案为:广口,细口。
(2)氢氧化钠等碱性物质若保存在玻璃瓶中时,瓶塞应用橡胶塞;
本题答案为:橡胶塞。
(3)硫酸、硝酸、汽油等保存在玻璃瓶中,瓶塞应用玻璃塞;
本题答案为:玻璃塞。
(4)硝酸等见光易分解的物质保存在棕色试剂瓶瓶中;
本题答案为:棕色。
(5)白磷保存在冷水中,原因是白磷在空气中容易自然,放在冷水中使白磷与空气隔绝,防止白磷自燃;
本题答案为:冷水,与空气隔绝,防止白磷自燃。
27.某一反应体系有反应物和生成物共五种物质:O2、H2CrO4、Cr(OH)3、H2O、H2O2。已知该反应中H2O2只发生如下过程:H2O2→O2
(1)该反应中的还原剂是____________。
(2)该反应中,发生还原反应的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_____________。
(4)如反应转移了0.3 mol电子,则产生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 。
(5)已知I-、Fe2+、SO2、Cl-、H2O2均有还原性,它们在酸性溶液中还原性的强弱顺序为:SO2>I->H2O2>Fe2+>Cl-,则下列反应不能发生的是( )
A.2Fe3++SO2+2H2O=2Fe2++SO42-+4H+
B.I2+SO2+2H2O=H2SO4+2HI
C.H2O2+H2SO4=SO2↑+O2↑+2H2O
D.2Fe3++2I-=2Fe2++I2
【答案】(1)H2O2(2)H2CrO4→Cr(OH)3
(3)
(4)3.36L(5)C
【解析】试题分析:(1)由H2O2→O2,氧元素化合价从-1→0价,化合价升高,H2O2作还原剂。
(2)所给物质中H2CrO4中铬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作氧化剂,H2CrO4→Cr(OH)3。
(3)由上述分析可知,在该反应中H2O2→O2,氧元素化合价从-1→0价,H2CrO4中铬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作氧化剂,H2CrO4→Cr(OH)3。依据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配平方程式可得:。
(4)由上述反应可知每转移6 mol电子可生成3×22.4 L的O2,故转移0.3 mol电子时,所得气体的体积为:0.3mol÷6mol×3×22.4 L="3.36" L。故答案为:3.36L;
(5)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大于还原产物。强氧化剂与强还原剂发生反应产生具有弱氧化性和弱还原性的物质。A.若反应2Fe3++SO2+2H2O=2Fe2+ + SO42- +4H+可以发生,则还原性:SO2>Fe2+,与题意吻合,故A正确;B.若反应I2+SO2+2H2O=H2SO4+2HI可以发生,则还原性:SO2>I-,与题意吻合,故B正确;C.若反应H2O2+H2SO4=SO2+O2↑+H2O可以发生,则还原性:H2O2>SO2,与题意不吻合,故C错误;D.若反应2Fe3++2I-=2Fe2++I2可以发生,则还原性:I-大于Fe2+,与题意吻合,故D正确。故选C。
28.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图甲装置制取氨气并探究氨气的有关性质。
(1)装置A中烧瓶内试剂可选用__(填序号)。
a.碱石灰 b.浓硫酸 c.五氧化二磷 d.氯化钙
(2)若探究氨气的溶解性,当装置D中集满氨气后,关闭K1、K2,打开K3,引发喷泉的实验操作是__。不能在K2的导管末端连接图乙中的__装置(填序号)。
(3)若探究氨气的还原性,需关闭K1、K3,K2连接纯净、干燥氯气的装置。
①用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制取氯气,生成的气体必须依次通过盛有__试剂和__试剂的洗气瓶。
②D中氨气与氯气反应产生白烟,同时生成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
③尾气可用C装置处理,若尾气中含有少量Cl2,则C装置中应盛放__溶液(填化学式),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
【答案】(1). a (2). 用热毛巾捂住圆底烧瓶底部,当C 中导管中的水超过C中水面时,撤走毛巾即可引发喷泉 (3). Ⅰ (4). 饱和食盐水 (5). 浓硫酸 (6). 3Cl2+8NH36NH4Cl+N2 (7). NaOH (8). Cl2+2OH﹣Cl﹣+ClO﹣+H2O
【解析】
【分析】(1)氨水易挥发,升高温度能促进氨水分解生成氨气,为促进氨水分解,则烧瓶中加入的物质遇氨水后能放出大量热,且和氨水不反应;
(2)氨气极易溶于水,关闭K1、K2,打开K3,利用压强差将烧杯中的水排到烧瓶中,在K2的导管末端连接图乙中的能防止倒吸的装置;
(3)①浓盐酸制取的氯气中含有氯化氢气体和水蒸气,为防止干扰实验,氯气在进入烧瓶前,应该用饱和食盐水和浓硫酸除去氯化氢和水蒸气;
②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知, 氨气与氯气反应产生白烟是氯化铵,生成的无色无味的气体是氮气,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写出反应方程式;
③氯气的水溶液呈酸性,所以可以用碱除去氯气。
【详解】(1)氨水易挥发,升高温度能促进氨水分解生成氨气,为促进氨水分解,则烧瓶中加入的物质遇氨水后能放出大量热,且和氨水不反应,
a.碱石灰遇水放出大量热,能使氨水温度升高,且和氨水不反应,故a选;;
b.浓硫酸和氨水反应,故b不选;
c.五氧化二磷能和氨水反应,故c不选;
d.氯化钙和氨水溶液中氨气反应生成络合物,溶解不放热,故d不选,;
本题答案是:a。
(2)利用压强差将烧杯中的水排到烧瓶中,操作为用热毛巾将烧瓶捂热,烧瓶中的气体进入烧杯中,导致大气压强大于烧瓶中气体压强,从而使烧杯中的水通过导管进入烧瓶中产生喷泉实验,氨气极易溶于水,为防止倒吸,吸收氨气的装置中应该有缓冲装置,Ⅱ、Ⅲ装置中都有缓冲装置,Ⅰ没有缓冲装置能产生倒吸,不能在K2的导管末端连接图乙中的 I;
本题答案是:用热毛巾捂住圆底烧瓶底部,当C 中导管中的水超过C中水面时,撤走毛巾即可引发喷泉,Ⅰ。
(3)①浓盐酸制取的氯气中含有氯化氢气体和水蒸气,为防止干扰实验,氯气在进入烧瓶前,应该用饱和食盐水和浓硫酸除去氯化氢和水蒸气;
本题答案为:饱和食盐水,浓硫酸;。
②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知,生成的无色无味的气体是氮气,所以其反应方程式为:3Cl28NH3=6NH4ClN2,
本题答案为:3Cl28NH3=6NH4ClN2;
③氯气和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导致氯气的水溶液呈酸性,所以可以用氢氧化钠溶液除去氯气,反应离子方程式为:Cl22OH-=Cl-ClO-H2O;
本题答案为:NaOH,Cl22OH-=Cl-ClO-H2O。
29.回答下列实验仪器和实验操作的有关问题。
(1)图A中试管夹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图B中的错误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C、D是某同学配制50 g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时,在称量和量取两个操作步骤中出现的情况:
①如图C所示:在称量氯化钠的操作过程中,发现指针偏右,则继续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至天平平衡。
②如图D所示,量取水时,仰视读数,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会____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答案】(1). 夹持试管 (2). 将水注入浓硫酸中 (3). 向左盘添加氯化钠 (4). 偏小
【解析】
【分析】(1)试管夹的作用:夹持试管;
(2)稀释浓硫酸时一定是酸入水,并不断搅拌;
(3)量取水时,应该是平视读数,否则会引起误差。
【详解】(1)试管夹的作用:夹持试管,故答案为:夹持试管;
(2)稀释浓硫酸应将浓硫酸沿着烧杯壁缓缓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不能将水注入浓硫酸中,故答案为:将水注入浓硫酸中;
(3)①如图C所示:在称量氯化钠的操作过程中,发现指针偏右,说明右盘质量大于左盘,则继续进行的操作是向左盘添加氯化钠,故答案为:向左盘添加氯化钠;
②量取水时,仰视读数,量取的水体积偏大,溶液的质量增大,则溶质的质量分数偏小,故答案为:偏小。
30.某同学设计如下实验方案,以分离KCl和BaCl2两种固体混合物,试回答下列问题:
供选试剂:Na2SO4溶液、K2CO3溶液、K2SO4溶液、盐酸
(1)操作①的名称是________,操作②的名称是____________。
(2)试剂a是____________(填化学式,下同),试剂b是__________,固体B是____________。
(3)加入试剂a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加入试剂b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方案能否达到实验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若不能,应如何改进?(若能,此问不用回答)__________。
(5)若要测定原混合物中BaCl2的质量分数,除了要准确称量混合物的质量外,至少还要获得的数据是____的质量。
【答案】(1). 溶解 (2). 过滤 (3). K2CO3 (4). HCl (5). BaCl2 (6). K2CO3+BaCl2BaCO3↓+2KCl (7). BaCO3+2HClBaCl2+ CO2↑+ H2O (8). 不能 (9). 应在操作②的滤液中加入过量盐酸后再蒸发结晶 (10). 沉淀A1或固体B
【解析】试题分析:(1)将固体混合物形成溶液的操作为溶解;操作②是将固体和溶液分离,为过滤。(2分离氯化钾和氯化钡,应将氯化钡转化为沉淀而分开,所以先加入碳酸钾,生成碳酸钡沉淀,所以试剂a为碳酸钾,沉淀A为碳酸钡,洗涤后加入盐酸,碳酸钡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再蒸发结晶即可得B氯化钡,所以试剂b为盐酸。滤液为氯化钾。(3) 加入碳酸钾,氯化钡和碳酸钾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钾,方程式为K2CO3+BaCl2=BaCO3↓+2KCl;碳酸钡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水和二氧化碳,方程式为BaCO3+2HCl= BaCl2+CO2↑+H2O。(4)因为加入了碳酸钾,所以滤液中有碳酸钾,直接蒸发结晶有碳酸钾杂质,应在操作②的滤液中加入过量盐酸后再蒸发结晶。(5)要的定氯化钾或氯化钡的质量分数,需要知道氯化钾或氯化钡的质量,所以需要获得的数据有沉淀A1或固体B。
31.资料显示:“氨气可在纯氧中安静燃烧……”。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学生设计如下装置(图中铁夹等夹持装置已略去)进行氨气与氧气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的实验对比。
(1)用装置A制取纯净、干燥的氨气,大试管内碳酸盐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碱石灰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产生的氨气与过量的氧气通到装置B(催化剂为铂石棉)中,用酒精喷灯加热:
①氨催化氧化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试管内气体变为红棕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停止反应后,立即关闭B中两个活塞。一段时间后,将试管浸入冰水中,试管内气体颜色变浅,请说明可能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过量的氧气与A产生的氨气分别从a、b两管进气口通入到装置C中,并在b管上端点燃氨气生成氮气和水:
①两气体通入的先后顺序是_______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氨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1). (NH4)2CO3或NH4HCO3 (2). 吸收水和二氧化碳 (3). 4NH3+5O24NO+6H2O (4). 2NO+O2===2NO2 (5). 红棕色的二氧化氮转化为无色N2O4颜色变浅 (6). 先通氧气,后通氨气 (7). 若先通氨气,氨气在空气中不能燃烧,逸出造成环境污染 (8). 4NH3+3O22N2+6H2O
【详解】(1)铵盐不稳定,受热分解产生氨气,根据装置图可知是用碳酸盐加热制取氨气,则应该是碳酸铵或碳酸氢铵,所以用装置A制取纯净、干燥的氨气,大试管内碳酸盐的化学式是(NH4)2CO3或NH4HCO3;(NH4)2CO3或NH4HCO3加热发生分解反应产生氨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要证明氨气可以燃烧,要将混合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除去,但不能与氨气发生反应,利用碱石灰就可以吸收CO2和H2O,得到纯净的NH3;
本题答案为:(NH4)2CO3或NH4HCO3 , 吸收水和二氧化碳。
(2)①将产生的氨气与过量的氧气通到装置B(催化剂为铂石棉)中,用酒精喷灯加热:氨在催化剂存在时被氧化产生NO和水,可得氨气催化氧化的化学方程式是:4NH3+5O24NO+6H2O;试管内NO和O2反应,生成NO2变为红棕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O+O2=2NO2;本题答案为:4NH3+5O24NO+6H2O,2NO+O2=2NO2。
②停止反应后,立即关闭B中两个活塞。一段时间后,将试管浸入冰水中,试管内气体颜色变浅,是因为:红棕色的二氧化氮转化为无色N2O4颜色变浅;
本题答案为:红棕色的二氧化氮转化为无色N2O4颜色变浅。
(3)将过量的氧气与A产生的氨气分别从a、b两管进气口通入到装置C中,并在b管上端点燃氨气,①由于氨气可以在纯净的氧气中安静的燃烧,所以应该先通入氧气,把装置中的空气赶出;然后再通入氨气;先通入氧气,后通入氨气的理由是若先通入NH3,NH3在空气中不能点燃,NH3逸出会造成污染;
本题答案为:先通氧气,后通氨气,若先通入NH3,NH3在空气中不能点燃,NH3逸出会造成污染。
②氨气在氧气中燃烧,反应产生氮气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4NH3+3O22N2+6H2O;
本题答案为:4NH3+3O22N2+6H2O。
一、单选题(共25小题,每小题2.0分,共50分)
1.检验某一溶液中是否含有氯离子,可选用的试剂是( )
A. 硝酸银溶液 B. 稀盐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
C. 稀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 D. 稀硫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
【答案】C
【详解】A.若只用硝酸银溶液,溶液中的CO32-、SO42-等会产生干扰,故A错误;
B.用稀盐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则溶液中已经含Cl-了,则无法确认原溶液中是否含有Cl-,故B错误。
C.用稀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氯离子,可以排除因CO32-、SO42-等产生的干扰,故C正确。
D.用稀硫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会产生硫酸银白色沉淀,对Cl-检验产生干扰,故D错误。
本题答案为C。
2.某溶液中可能含有硫酸根离子、碳酸根离子等。为了检验其中是否含有硫酸根离子,除氯化钡溶液外,还需要的溶液是( )
A. 硫酸溶液 B. 盐酸溶液 C. 氢氧化钠溶液 D. 硝酸钠溶液
【答案】B
【详解】加入了氯化钡溶液,钡离子除了会与硫酸根离子生成硫酸钡的白色沉淀外,还会与碳酸跟离子生成碳酸钡的白色沉淀,加入盐酸如果白色沉淀能溶解,则说明溶液中含有碳酸根离子而不含硫酸根离子,若沉淀不溶解,则证明含有硫酸根离子。
本题答案为B。
3.在无土栽培中,需配制一定量含50 mol NH4Cl,16 mol KCl和24 mol K2SO4的营养液。若用KCl、NH4Cl和(NH4)2SO4三种固体为原料来配制,三者的物质的量依次是(单位为mol)( )
A. 2 ,64 ,24 B. 64 ,2 ,24 C. 32 ,50 ,12 D. 16 ,50 ,24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含50molNH4Cl、16molKCl和24molK2SO4的营养液中:n(NH4+) = 50mol,n(Cl-) =" 50mol" + 16mol = 66mol,n(K + ) =" 16mol" + 24mol × 2 = 64mol,n(SO42-) = 24mol,由KCl、NH4Cl和(NH4)2SO4三种固体配制的营养液,营养液中各离子物质的量与含50molNH4Cl、16molKCl和24molK2SO4的营养液中相应离子物质的量相等,根据硫酸根离子守恒可知,需要n[(NH4)2SO4]=24mol,再由铵根离子守恒得n(NH4Cl)=50mol-24mol×2=2mol,由氯离子守恒,则n(KCl)=66mol-2mol=64mol,选B。
4.将10.6 g Na2CO3溶于水配制成1 000 mL溶液,从中取出20 mL,该溶液中Na+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A. 0.1 mol•L﹣1 B. 0.2 mol•L﹣1
C. 0.05 mol•L﹣1 D. 0.025 mol•L﹣1
【答案】B
【详解】由题意可知:n(Na2CO3)==0.1mol,c(Na2CO3)=0.1mol/L,则c(Na+)=0.1mol/L2=0.2mol/L,从中取出20mL,浓度不变,则c(Na+)=0.2mol/L;
本题答案为B。
5.在水溶液中,下列电离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Ca(OH)2===Ca2++2(OH-) B. FeCl3===Fe2++3Cl-
C. H2SO4===H++ D. Fe2(SO4)3===2Fe3++3
【答案】D
【详解】A.Ca(OH)2的电离方程式为:Ca(OH)2===Ca2++2OH-,故A错误;
B.FeCl3的电离方程式为:FeCl3===Fe3+3Cl-,故B错误;
CH2SO4的电离方程式为: H2SO4===2++,故C错误;
D.Fe2(SO4)3的电离方程式为:Fe2(SO4)3===2Fe3++3,故D正确;
本题答案为D。
6.关于同温、同压下等体积的CO2和CO的叙述,其中正确的是( )
①质量相等;②密度相等;③所含分子个数相等;④所含碳原子个数相等.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只有③④ D. 只有④
【答案】C
【详解】依据阿伏伽德罗定律可知:同温同压下等体积CO2和CO的物质的量相等。
①根据m=nM可以知道,二者质量之比为44g:28g=11:7,二者质量不相等,故①错误;
②同温同压下气体的密度之比等于其相对分子质量之比,所以二者密度之比为:44g:28g=11:7,二者密度不相等,故②错误;
③二者物质的量相等,根据N=nNA可以知道,所含分子数相等,故③正确;;
④二者含有分子数目相等,每个分子均含有1个C原子,故含有碳原子数目相等,故④正确,;
本题答案为C。
7.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23 g Na与足量H2O反应完全后可生成NA个H2分子
B. 1 mol Cu和足量热浓硫酸反应可生成NA个SO3分子
C. 标准状况下,22.4 L Cl2含NA个原子
D. 3 mol单质Fe完全转变为Fe3O4,失去8NA个电子
【答案】D
【详解】A. 2Na+2 H2O=2NaOH+ H2↑,23gNa为1mol,则生成0.5molH2,0.5NA个H2分子,A错误;
B. Cu与热浓硫酸反应生成的为SO2,无SO3生成,B正确错误;
C. 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为22.4L/mol,则Cl2物质的量为1mol,一个分子中含2个原子,原子数为分子数的2倍,即2NA个原子,C错误;
D. Fe完全转变为Fe3O4,化合价由0变为+,3mol失去8mol电子,即8NA个电子,D正确;答案为D
8.下列操作会使配制的氢氧化钠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偏高的是( )
A. 所用氢氧化钠已经潮解
B. 向容量瓶中加水,未到至刻度线
C. 没有洗涤烧杯及玻璃棒2~3次
D. 称量时,氢氧化钠固体和砝码放错托盘
【答案】B
【详解】A.所用NaOH已潮解,则所称量的氢氧化钠固体的实际质量偏小,则浓度偏低,故A错误;
B.向容量瓶中加水未到刻度线,则溶液体积偏小,浓度偏高,故B正确;
C.没有洗涤烧杯及玻璃棒2~3次,会导致溶质的损失,则浓度偏低,故C错误;
D.正确的称量方法为左物右码,如果砝码和游码放反了,会导致所称量的氢氧化钠固体的质量小于所需的质量,则所配溶液的浓度偏低,故D错误;
本题答案为B。
9.FeCl3溶液和Fe(OH)3胶体具有的共同性质是( )
A. 都能透过滤纸 B. 都是呈红褐色的混合物
C. 分散质粒子具有相同的直径 D. 都具有丁达尔效应
【答案】A
【解析】溶液和胶体中的分散质粒子都能透过滤纸;FeCl3溶液呈棕黄色,Fe(OH)3胶体呈红褐色;FeCl3溶液中,Fe3+和Cl−直径都小于1 nm,而Fe(OH)3胶粒是由许多粒子组成的,直径在1~100 nm之间;溶液没有丁达尔效应。
10.电解质电离时一定相等的是( )
A. 阴离子与阳离子的总数 B. 阳离子和阴离子的质量
C. 正电荷总数和负电荷总数 D. 每个阳离子和阴离子所带电荷数
【答案】C
【详解】根据电荷守恒的原则,任何溶液都是呈电中性的,也就是说,电解质电离时,正电荷总数和负电荷总数一定相等,比如说1molNa2SO4电离出的2molNa+和1molSO2-,两者个数、质量、每个阳离子和阴离子所带电荷数均不相等,但正电荷总数和负电荷总数相等;
本题答案为C。
11.在NaCl、MgCl2、MgSO4形成的混合溶液中,c(Na+)=0.10mol·L-1,c(Mg2+)=0.25mol·L-1,c(Cl-)=0.20mol·L-1,则c(SO42-)为( )
A. 0.15mol·L-1 B. 0.10mol·L-1 C. 0.25mol·L-1 D. 0.20mol·L-1
【答案】D
【解析】由电荷守恒得:,代入c(Na+)=0.10mol·L-1,c(Mg2+)=0.25mol·L-1,c(Cl-)=0.20mol·L-1,则c(SO42-)为0.20mol·L-1
12. 甲、乙、丙、丁四种金属,仅甲在自然界主要以游离态存在,丙盐的水溶液不能用丁制的容器盛放;丁与乙盐的水溶液不反应。则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可能是( )
A. 甲乙丙丁 B. 丁乙丙甲 C. 丙乙丁甲 D. 乙丁丙甲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金属元素活动性越强,越容易失去电子。由于甲、乙、丙、丁四种金属,仅甲在自然界主要以游离态存在,说明甲的活动性最弱,选项A排除;活动性强的金属可以把活动性弱的金属从化合物中置换出来,丙盐的水溶液不能用丁制的容器盛放,说明金属活动性丁>丙,排除C选项;丁与乙盐的水溶液不反应,说明金属活动性乙>丁,排除B选项,故选项D符合题意。
13.下列各溶液中,Na+物质的量浓度最大的是( )
A. 4 L、0.5 mol·L-1NaCl溶液 B. 1 L、0.3 mol·L-1Na2SO4溶液
C. 5 L、0.4 mol·L-1NaOH溶液 D. 2 L、0.15 mol·L-1、Na3PO4溶液
【答案】B
【详解】A.4 L、0.5 mol·L-1NaCl溶液中,c(Na+)=0.5mol/L1=0.5mol/L;
B.1 L、0.3 mol·L-1Na2SO4溶液中,c(Na+)=0.3mol/L2=0.6mol/L;
C、5 L、0.4 mol·L-1NaOH溶液中,c(Na+)=0.4mol/L1=0.4mol/L;
D、2 L、0.15 mol·L-1、Na3PO4溶液中,c(Na+)=0.15mol/L3=0.45mol/L;
本题答案为B。
14.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稀硝酸与氢氧化钾溶液反应:H++OH﹣===H2O
B. 铝与稀盐酸反应:Al+2H+===Al3++H2↑
C. 三氯化铁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FeCl3+3OH﹣===Fe(OH)3↓+3Cl﹣
D. 足量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CO2+2OH﹣===+H2O
【答案】A
【详解】A.稀硝酸与氢氧化钾溶液反应的离子反应为:H+OH-=H2O,故A正确;
B.铝与稀盐酸反应的离子反应为:2Al6H+=2Al3+3H2,故B错误;
C.三氯化铁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离子反应为:Fe3+3OH-=Fe(OH)3↓,故C错误;
D.足量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的离子反应为:CO2OH-=HCO3-,故D错误;
本题答案为A。
15.大约4 000年前,埃及人已经用硫燃烧所形成的二氧化硫漂白布匹。在古罗马著名诗人荷马的著作里讲到硫燃烧有消毒和漂白作用。下列物质都具有漂白性:①潮湿的氯气、②二氧化硫、③活性炭、④过氧化钠,其漂白原理相同的是( )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C
【详解】上述四种物质都具有漂白性,但漂白原理分三类,①和④是因具有强氧化性而显漂白性,③因具有吸附性,吸附色素是有色物质脱色而漂白,②是因为SO2与有色物质化合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而漂白,故只有①和④的漂白原理相同;
本题答案为C。
16.下列各组气体在通常情况下既能用浓硫酸又能用碱石灰干燥的是( )
A. SO2、O2、N2 B. HCl、Cl2、CO2
C. CH4、H2、CO D. SO2、O2、Cl2
【答案】C
【详解】A.SO2、O2、N2三种气体均能用浓硫酸干燥,但SO2不能用碱石灰干燥,故A错误;
B.HCl、Cl2、CO2三种气体均能用浓硫酸干燥,但均不能用碱石灰干燥,故B错误;
C.CH4、H2、CO三种气体均能用浓硫酸干燥,也均能用碱石灰干燥,故C正确;
D.SO2、O2、Cl2三种气体均能用浓硫酸干燥,但SO2、Cl2均不能用碱石灰干燥,故D错误;
本题答案为C。
17.现有100 mL 3 mol·L-1氢氧化钠溶液和 100 mL 1 mol·L-1氯化铝溶液,若进行以下两种操作:①将氢氧化钠溶液分多次加入氯化铝溶液中;②将氯化铝溶液分多次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中,这两种操作结果正确的是( )
A. 现象相同,沉淀质量不同
B. 现象相同,沉淀质量也相同
C. 现象不同,沉淀质量相同
D. 现象不同,沉淀质量不同
【答案】C
【详解】氢氧化钠是0.3mol,氯化铝是0.1mol,则如果将氢氧化钠溶液分多次加入到氯化铝溶液中,则根据反应式Al3++3OH-=Al(OH)3↓可知,开始就生成沉淀,最终生成0.1mol氢氧化铝沉淀。如果将氯化铝溶液分多次加入到氢氧化钠溶液中,则首先发生反应Al3++4OH-=AlO2-+2H2O,当氢氧化钠完全消耗后,氯化铝再和偏铝酸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现象是开始没沉淀后来有沉淀,根据n(Al3+): n(OH-) =1:3,最终生成氢氧化铝沉淀的物质的量是0.1mol,所以现象不同,沉淀质量相同,故选C。
18.华裔科学家高锟因“在光学通信领域中光在光导纤维中传输”的研究方面所取得的开创性成就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是( )
A. Si B. SiO2 C. Na2SiO3 D. SiCl4
【答案】B
【详解】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是SiO2;硅常用于制造电脑芯片和太阳能电池板;硅酸钠可用作木材防腐、防火;四氯化硅可用于制备高纯硅。答案选B。
19. 漂白粉在空气中放置易失效的主要原因是( )
A. Ca(ClO)2不稳定,易分解 B. Ca(ClO)2易吸收水分而潮解
C. Ca(ClO)2跟空气中的水和CO2反应 D. Ca(ClO)2跟空气中的CO2反应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次氯酸的酸性弱于碳酸,故Ca(ClO)2跟空气中的水和CO2反应,生成次氯酸和碳酸钙,次氯酸见光分解从而失效。故答案为C。
20.Fe、Mg、Al分别跟稀盐酸充分反应得到相同质量的氢气,其原因是( )
①Fe、Mg、Al的物质的量相等,盐酸足量;
②Fe、Mg、Al的质量比是56∶24∶27,盐酸足量;
③Fe、Mg、Al的质量比是28∶12∶9,盐酸足量;
④Fe、Mg、Al均过量,所用盐酸的浓度和体积都相同。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详解】(1)因为产生氢气的是盐酸中的氢离子,故参与反应的HCl的质量相等,产生的氢气的质量就相等.故(4)符合;
(2)假设Fe、Mg、Al 三种金属分别跟稀盐酸充分反应,得到氢气的质量都是2g,
设参与反应的Fe的质量为x,Mg的质量为y,Al的质量为z,
Fe2HCl=FeCl2H2,
56 2
x 2g 解得x=56g;
Mg2HCl==MgCl2H2
24 2
y 2g 解得y=24g;
2Al6HCl==2AlCl33H2
54 6
z 2g 解得z=18g
故Fe、Mg、Al的质量比为:。故(3)符合;(1)(2)不符合;
本题答案为D
21.下列叙述中,不属于氮的固定的方法是( )
A. 根瘤菌把氮气变为硝酸盐 B. 氮气和氢气合成氨
C. 从液态空气中分离氮气 D. 氮气和氧气合成一氧化氮
【答案】C
【详解】A.豆科植物根瘤菌把N2变成NH3,氮由游离态转化为化合态,属于氮的固定中的生物固氮,故A不选;
B.工业上, N2和H2反应生成NH3,氮由游离态转化为化合态,属于氮的固定中的人工固氮,故不B选;
C.从液态空气中分离氮气,氮气仍然是单质,是游离态,不属于氮的固定,故C选;
D.氮气和氧气合成一氧化氮,氮由游离态转化为化合态,属于氮的固定中的高能固氮,故D不选;
本题答案为C。
22.已知2FeSO4Fe2O3+SO2↑+SO3↑,把产生的气体通入BaCl2溶液中,则( )
A. 产生BaSO4和BaSO3两种沉淀
B. 产生BaSO4沉淀,SO2从溶液中逸出
C. 产生BaSO4沉淀,无SO2气体逸出
D. 产生的沉淀中含BaSO4,并有HCl气体逸出
【答案】B
【解析】由于FeSO4受热分解产生大量的SO2和SO3气体,其中SO3气体可以与水反应生成H2SO4,氯化钡会与硫酸反应生成BaSO4沉淀,但是SO2不会与氯化钡发生反应,会从溶液中逸出,故B正确。
23.等质量的两块钠,第一块在足量氧气中加热,第二块在足量氧气(常温)中充分反应,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第一块钠失去电子多 B. 两块钠失去电子一样多
C. 第二块钠的生成物质量大 D. 两块钠的生成物质量一样大
【答案】B
【详解】钠在足量氧气中加热,生成Na2O2,钠在足量氧气(常温)中充分反应生成Na2O,两个反应中,钠失去的电子一样多,化合价均由0价变为+1价,不同的是加热环境下生成过氧化钠,常温条件下生成氧化钠,因钠的质量相同,因此过氧化钠和氧化钠的物质的量相同,但质量不同,过氧化钠的质量更大。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24.用贮存很久的漂白粉与浓盐酸反应制得的氯气中,可能含有的杂质气体是( )
①二氧化碳 ②氯化氢 ③水蒸气 ④氧气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A
【详解】漂白粉的主要成分为CaCl2和Ca(ClO)2,因HClO的酸性比碳酸弱,漂白粉易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HClO而变质,HClO不稳定,见光易分解;久置漂白粉的成分为Ca(ClO)2、碳酸钙和氯化钙,加入盐酸后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以及氯气;由于盐酸易挥发,则用久置漂白粉和浓盐酸反应得到的氯气中,可能含有的杂质气体有①CO2,②HCl,③H2O;①②③可选,A正确;
综上所述,本题选A。
25.对于下列事实的解释错误的是( )
A. 在蔗糖中加入浓硫酸后出现发黑现象,说明浓硫酸具有脱水性
B. 浓硝酸在光照下颜色变黄,说明浓硝酸不稳定
C. 常温下,浓硝酸可以用铝罐贮存,说明铝与浓硝酸不反应
D. 铝箔在空气中受热可以熔化,由于氧化膜的存在,熔化的铝并不滴落
【答案】C
【详解】A.浓硫酸能按水的组成比脱去蔗糖中的氢、氧元素,生成C,使蔗糖出现发黑现象,此现象证明浓硫酸具有脱水性,故A正确;
B.浓硝酸在光照条件下分解生成二氧化氮、氧气和水,二氧化氮溶于硝酸使溶液呈黄色,故B正确;
C.铝和浓硝酸反应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阻止了进一步的反应,故C错误;
D.铝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铝为致密的氧化物,且熔点较高,则铝箔在空气中受热可以熔化,熔化的铝并不滴落,故D正确;
故答案选C。
分卷II
二、填空题(共6小题,共50分)
26.根据物质的性质,选择其保存方法:
(1)固态物质一般保存在__________瓶中,液态物质一般保存在__________瓶中。
(2)氢氧化钠等碱性物质若保存在玻璃瓶中时,瓶塞应用__________。
(3)硫酸、硝酸、汽油等保存在玻璃瓶中,瓶塞应用__________。
(4)硝酸等见光易分解的物质保存在__________瓶中。
(5)白磷保存在__________中,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广口 (2). 细口 (3). 橡胶塞 (4). 玻璃塞 (5). 棕色 (6). 冷水 (7). 与空气隔绝,防止白磷自燃
【详解】(1)固态物质一般保存在广口瓶中,液态物质一般保存在细口瓶中;
本题答案为:广口,细口。
(2)氢氧化钠等碱性物质若保存在玻璃瓶中时,瓶塞应用橡胶塞;
本题答案为:橡胶塞。
(3)硫酸、硝酸、汽油等保存在玻璃瓶中,瓶塞应用玻璃塞;
本题答案为:玻璃塞。
(4)硝酸等见光易分解的物质保存在棕色试剂瓶瓶中;
本题答案为:棕色。
(5)白磷保存在冷水中,原因是白磷在空气中容易自然,放在冷水中使白磷与空气隔绝,防止白磷自燃;
本题答案为:冷水,与空气隔绝,防止白磷自燃。
27.某一反应体系有反应物和生成物共五种物质:O2、H2CrO4、Cr(OH)3、H2O、H2O2。已知该反应中H2O2只发生如下过程:H2O2→O2
(1)该反应中的还原剂是____________。
(2)该反应中,发生还原反应的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_____________。
(4)如反应转移了0.3 mol电子,则产生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 。
(5)已知I-、Fe2+、SO2、Cl-、H2O2均有还原性,它们在酸性溶液中还原性的强弱顺序为:SO2>I->H2O2>Fe2+>Cl-,则下列反应不能发生的是( )
A.2Fe3++SO2+2H2O=2Fe2++SO42-+4H+
B.I2+SO2+2H2O=H2SO4+2HI
C.H2O2+H2SO4=SO2↑+O2↑+2H2O
D.2Fe3++2I-=2Fe2++I2
【答案】(1)H2O2(2)H2CrO4→Cr(OH)3
(3)
(4)3.36L(5)C
【解析】试题分析:(1)由H2O2→O2,氧元素化合价从-1→0价,化合价升高,H2O2作还原剂。
(2)所给物质中H2CrO4中铬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作氧化剂,H2CrO4→Cr(OH)3。
(3)由上述分析可知,在该反应中H2O2→O2,氧元素化合价从-1→0价,H2CrO4中铬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作氧化剂,H2CrO4→Cr(OH)3。依据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配平方程式可得:。
(4)由上述反应可知每转移6 mol电子可生成3×22.4 L的O2,故转移0.3 mol电子时,所得气体的体积为:0.3mol÷6mol×3×22.4 L="3.36" L。故答案为:3.36L;
(5)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大于还原产物。强氧化剂与强还原剂发生反应产生具有弱氧化性和弱还原性的物质。A.若反应2Fe3++SO2+2H2O=2Fe2+ + SO42- +4H+可以发生,则还原性:SO2>Fe2+,与题意吻合,故A正确;B.若反应I2+SO2+2H2O=H2SO4+2HI可以发生,则还原性:SO2>I-,与题意吻合,故B正确;C.若反应H2O2+H2SO4=SO2+O2↑+H2O可以发生,则还原性:H2O2>SO2,与题意不吻合,故C错误;D.若反应2Fe3++2I-=2Fe2++I2可以发生,则还原性:I-大于Fe2+,与题意吻合,故D正确。故选C。
28.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图甲装置制取氨气并探究氨气的有关性质。
(1)装置A中烧瓶内试剂可选用__(填序号)。
a.碱石灰 b.浓硫酸 c.五氧化二磷 d.氯化钙
(2)若探究氨气的溶解性,当装置D中集满氨气后,关闭K1、K2,打开K3,引发喷泉的实验操作是__。不能在K2的导管末端连接图乙中的__装置(填序号)。
(3)若探究氨气的还原性,需关闭K1、K3,K2连接纯净、干燥氯气的装置。
①用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制取氯气,生成的气体必须依次通过盛有__试剂和__试剂的洗气瓶。
②D中氨气与氯气反应产生白烟,同时生成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
③尾气可用C装置处理,若尾气中含有少量Cl2,则C装置中应盛放__溶液(填化学式),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
【答案】(1). a (2). 用热毛巾捂住圆底烧瓶底部,当C 中导管中的水超过C中水面时,撤走毛巾即可引发喷泉 (3). Ⅰ (4). 饱和食盐水 (5). 浓硫酸 (6). 3Cl2+8NH36NH4Cl+N2 (7). NaOH (8). Cl2+2OH﹣Cl﹣+ClO﹣+H2O
【解析】
【分析】(1)氨水易挥发,升高温度能促进氨水分解生成氨气,为促进氨水分解,则烧瓶中加入的物质遇氨水后能放出大量热,且和氨水不反应;
(2)氨气极易溶于水,关闭K1、K2,打开K3,利用压强差将烧杯中的水排到烧瓶中,在K2的导管末端连接图乙中的能防止倒吸的装置;
(3)①浓盐酸制取的氯气中含有氯化氢气体和水蒸气,为防止干扰实验,氯气在进入烧瓶前,应该用饱和食盐水和浓硫酸除去氯化氢和水蒸气;
②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知, 氨气与氯气反应产生白烟是氯化铵,生成的无色无味的气体是氮气,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写出反应方程式;
③氯气的水溶液呈酸性,所以可以用碱除去氯气。
【详解】(1)氨水易挥发,升高温度能促进氨水分解生成氨气,为促进氨水分解,则烧瓶中加入的物质遇氨水后能放出大量热,且和氨水不反应,
a.碱石灰遇水放出大量热,能使氨水温度升高,且和氨水不反应,故a选;;
b.浓硫酸和氨水反应,故b不选;
c.五氧化二磷能和氨水反应,故c不选;
d.氯化钙和氨水溶液中氨气反应生成络合物,溶解不放热,故d不选,;
本题答案是:a。
(2)利用压强差将烧杯中的水排到烧瓶中,操作为用热毛巾将烧瓶捂热,烧瓶中的气体进入烧杯中,导致大气压强大于烧瓶中气体压强,从而使烧杯中的水通过导管进入烧瓶中产生喷泉实验,氨气极易溶于水,为防止倒吸,吸收氨气的装置中应该有缓冲装置,Ⅱ、Ⅲ装置中都有缓冲装置,Ⅰ没有缓冲装置能产生倒吸,不能在K2的导管末端连接图乙中的 I;
本题答案是:用热毛巾捂住圆底烧瓶底部,当C 中导管中的水超过C中水面时,撤走毛巾即可引发喷泉,Ⅰ。
(3)①浓盐酸制取的氯气中含有氯化氢气体和水蒸气,为防止干扰实验,氯气在进入烧瓶前,应该用饱和食盐水和浓硫酸除去氯化氢和水蒸气;
本题答案为:饱和食盐水,浓硫酸;。
②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知,生成的无色无味的气体是氮气,所以其反应方程式为:3Cl28NH3=6NH4ClN2,
本题答案为:3Cl28NH3=6NH4ClN2;
③氯气和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导致氯气的水溶液呈酸性,所以可以用氢氧化钠溶液除去氯气,反应离子方程式为:Cl22OH-=Cl-ClO-H2O;
本题答案为:NaOH,Cl22OH-=Cl-ClO-H2O。
29.回答下列实验仪器和实验操作的有关问题。
(1)图A中试管夹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图B中的错误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C、D是某同学配制50 g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时,在称量和量取两个操作步骤中出现的情况:
①如图C所示:在称量氯化钠的操作过程中,发现指针偏右,则继续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至天平平衡。
②如图D所示,量取水时,仰视读数,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会____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答案】(1). 夹持试管 (2). 将水注入浓硫酸中 (3). 向左盘添加氯化钠 (4). 偏小
【解析】
【分析】(1)试管夹的作用:夹持试管;
(2)稀释浓硫酸时一定是酸入水,并不断搅拌;
(3)量取水时,应该是平视读数,否则会引起误差。
【详解】(1)试管夹的作用:夹持试管,故答案为:夹持试管;
(2)稀释浓硫酸应将浓硫酸沿着烧杯壁缓缓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不能将水注入浓硫酸中,故答案为:将水注入浓硫酸中;
(3)①如图C所示:在称量氯化钠的操作过程中,发现指针偏右,说明右盘质量大于左盘,则继续进行的操作是向左盘添加氯化钠,故答案为:向左盘添加氯化钠;
②量取水时,仰视读数,量取的水体积偏大,溶液的质量增大,则溶质的质量分数偏小,故答案为:偏小。
30.某同学设计如下实验方案,以分离KCl和BaCl2两种固体混合物,试回答下列问题:
供选试剂:Na2SO4溶液、K2CO3溶液、K2SO4溶液、盐酸
(1)操作①的名称是________,操作②的名称是____________。
(2)试剂a是____________(填化学式,下同),试剂b是__________,固体B是____________。
(3)加入试剂a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加入试剂b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方案能否达到实验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若不能,应如何改进?(若能,此问不用回答)__________。
(5)若要测定原混合物中BaCl2的质量分数,除了要准确称量混合物的质量外,至少还要获得的数据是____的质量。
【答案】(1). 溶解 (2). 过滤 (3). K2CO3 (4). HCl (5). BaCl2 (6). K2CO3+BaCl2BaCO3↓+2KCl (7). BaCO3+2HClBaCl2+ CO2↑+ H2O (8). 不能 (9). 应在操作②的滤液中加入过量盐酸后再蒸发结晶 (10). 沉淀A1或固体B
【解析】试题分析:(1)将固体混合物形成溶液的操作为溶解;操作②是将固体和溶液分离,为过滤。(2分离氯化钾和氯化钡,应将氯化钡转化为沉淀而分开,所以先加入碳酸钾,生成碳酸钡沉淀,所以试剂a为碳酸钾,沉淀A为碳酸钡,洗涤后加入盐酸,碳酸钡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再蒸发结晶即可得B氯化钡,所以试剂b为盐酸。滤液为氯化钾。(3) 加入碳酸钾,氯化钡和碳酸钾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钾,方程式为K2CO3+BaCl2=BaCO3↓+2KCl;碳酸钡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水和二氧化碳,方程式为BaCO3+2HCl= BaCl2+CO2↑+H2O。(4)因为加入了碳酸钾,所以滤液中有碳酸钾,直接蒸发结晶有碳酸钾杂质,应在操作②的滤液中加入过量盐酸后再蒸发结晶。(5)要的定氯化钾或氯化钡的质量分数,需要知道氯化钾或氯化钡的质量,所以需要获得的数据有沉淀A1或固体B。
31.资料显示:“氨气可在纯氧中安静燃烧……”。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学生设计如下装置(图中铁夹等夹持装置已略去)进行氨气与氧气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的实验对比。
(1)用装置A制取纯净、干燥的氨气,大试管内碳酸盐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碱石灰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产生的氨气与过量的氧气通到装置B(催化剂为铂石棉)中,用酒精喷灯加热:
①氨催化氧化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试管内气体变为红棕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停止反应后,立即关闭B中两个活塞。一段时间后,将试管浸入冰水中,试管内气体颜色变浅,请说明可能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过量的氧气与A产生的氨气分别从a、b两管进气口通入到装置C中,并在b管上端点燃氨气生成氮气和水:
①两气体通入的先后顺序是_______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氨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1). (NH4)2CO3或NH4HCO3 (2). 吸收水和二氧化碳 (3). 4NH3+5O24NO+6H2O (4). 2NO+O2===2NO2 (5). 红棕色的二氧化氮转化为无色N2O4颜色变浅 (6). 先通氧气,后通氨气 (7). 若先通氨气,氨气在空气中不能燃烧,逸出造成环境污染 (8). 4NH3+3O22N2+6H2O
【详解】(1)铵盐不稳定,受热分解产生氨气,根据装置图可知是用碳酸盐加热制取氨气,则应该是碳酸铵或碳酸氢铵,所以用装置A制取纯净、干燥的氨气,大试管内碳酸盐的化学式是(NH4)2CO3或NH4HCO3;(NH4)2CO3或NH4HCO3加热发生分解反应产生氨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要证明氨气可以燃烧,要将混合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除去,但不能与氨气发生反应,利用碱石灰就可以吸收CO2和H2O,得到纯净的NH3;
本题答案为:(NH4)2CO3或NH4HCO3 , 吸收水和二氧化碳。
(2)①将产生的氨气与过量的氧气通到装置B(催化剂为铂石棉)中,用酒精喷灯加热:氨在催化剂存在时被氧化产生NO和水,可得氨气催化氧化的化学方程式是:4NH3+5O24NO+6H2O;试管内NO和O2反应,生成NO2变为红棕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O+O2=2NO2;本题答案为:4NH3+5O24NO+6H2O,2NO+O2=2NO2。
②停止反应后,立即关闭B中两个活塞。一段时间后,将试管浸入冰水中,试管内气体颜色变浅,是因为:红棕色的二氧化氮转化为无色N2O4颜色变浅;
本题答案为:红棕色的二氧化氮转化为无色N2O4颜色变浅。
(3)将过量的氧气与A产生的氨气分别从a、b两管进气口通入到装置C中,并在b管上端点燃氨气,①由于氨气可以在纯净的氧气中安静的燃烧,所以应该先通入氧气,把装置中的空气赶出;然后再通入氨气;先通入氧气,后通入氨气的理由是若先通入NH3,NH3在空气中不能点燃,NH3逸出会造成污染;
本题答案为:先通氧气,后通氨气,若先通入NH3,NH3在空气中不能点燃,NH3逸出会造成污染。
②氨气在氧气中燃烧,反应产生氮气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4NH3+3O22N2+6H2O;
本题答案为:4NH3+3O22N2+6H2O。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