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学段考试(期中)试题(解析版)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7/565235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化学】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学段考试(期中)试题(解析版)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7/565235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化学】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学段考试(期中)试题(解析版)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7/5652354/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还剩12页未读,
继续阅读
【化学】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学段考试(期中)试题(解析版)
展开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学段考试(期中)试题
1.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叠氮化钠用作汽车司机安全防护袋的气源,能在发生碰撞的瞬间分解产生大量气体将气囊鼓起。装运叠氮化钠的包装箱所贴的危险化学品标志应该是( )
A. B.
C. D.
【答案】A
【详解】A.图中所示标志是爆炸品标志,故A正确;
B.图中所示标志是剧毒品标志,故B错误;
C.图中所示标志是腐蚀品标志,故C错误;
D.图中所示标志是放射性物品标志,故D错误;
答案选A。
2.《本草纲目》中记载“用浓酒和槽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滴露”,描述的方法是( )
A. 过滤 B. 蒸发 C. 蒸馏 D. 萃取
【答案】C
【详解】由“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取滴露”可知:烧酒的酿造方法为:加热浓酒和糟,利用沸点的不同,将酒蒸出,然后用器皿盛装冷凝后的馏分。该方法与蒸馏原理相同,故为蒸馏;答案选C。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碱性氧化物都是金属氧化物
B. 酸性氧化物是能与水反应生成酸的氧化物
C. 在水溶液中能电离出H+的化合物是酸
D. 由同种元素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答案】A
【详解】A.碱性氧化物都是金属氧化物,故A正确;
B.酸性氧化物不一定和水反应得到对应的酸,如难溶于水的二氧化硅和水之间不反应,故B错误;
C.只有在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都是H+的化合物才是酸,有些化合物在溶液中能电离出H+,但并不是酸,如NaHSO4,故C错误;
D.由同种元素构成的物质不一定属于纯净物,如金刚石和石墨的混合物只有碳元素组成,故D错误;
答案选A。
4.下列实验操作及仪器使用正确的是( )
A. 蒸发时,待坩埚内有大量固体析出时停止加热
B. 蒸馏时,发现忘加沸石应立即停止加热,冷却后补加
C. 配制溶液时,洗净的容量瓶需烘干后再用于实验
D. 分液时,先将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然后将上层液体也从下口放出
【答案】B
【详解】A.蒸发溶液应在蒸发皿中进行,并不是坩埚,故A错误;
B.做蒸馏实验时,在蒸馏烧瓶中应加入沸石,以防暴沸。如果在沸腾前发现忘记加沸石,应立即停止加热,冷却后补加,故B正确;
C.配制溶液时,洗净的容量瓶不需要干燥,烘干后再使用会造成容量瓶容积不准确,故C错误;
D.活塞到漏斗管口还残留一部分下层液体,如果将上层液体也从下口放出,残留的下层液体会一起被放出,故分液操作时,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故D错误;
答案选B。
5.下列有关胶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丁达尔效应是鉴别胶体和溶液的物理方法
B. 电泳实验说明某些胶体粒子带有电荷
C. 豆腐的制作与胶体的性质有关
D. 向氯化铁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制得氢氧化铁胶体
【答案】D
【详解】A.丁达尔效应是胶粒对可见光的一种漫反射现象,属于物理变化,而溶液不具有此现象,故A说法正确;
B.因某些胶体粒子带有电荷,故在电场的作用下会发生定向移动,故B说法正确;
C.豆浆属于液溶胶,通过“点卤”(加入电解质)可使之发生聚沉而制得豆腐,故豆腐的制作与胶体的性质有关,C说法正确;
D.向氯化铁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得到氢氧化铁的沉淀,一般将饱和氯化铁溶液滴加到沸水中,持续加热至液体呈透明的红褐色,即得氢氧化铁胶体,故D说法错误;
答案选D。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氨水能导电,所以氨气是电解质
B. 盐酸是强电解质,所以导电能力比醋酸溶液强
C. 氯化银难溶于水,所以氯化银是非电解质
D. 蔗糖溶液不能导电,所以蔗糖是非电解质
【答案】D
【详解】A.氨气的水溶液能导电,电离出自由移动离子的物质是一水合氨,不是氨气,所以氨气是非电解质,故A说法错误;
B.盐酸是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其导电能力也不一定比醋酸溶液强,因溶液的导电能力与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大小有关,较稀的盐酸中自由移动离子浓度较小,导电能力较弱,而较浓度的醋酸溶液中自由移动离子浓度较大,导电能力较强;故B说法错误;
C.化合物为电解质还是非电解质与化合物的溶解性没有关系,氯化银虽难溶于水,但在溶液中却能完全电离,故氯化银为强电解质,C说法错误;
D. 蔗糖在溶液中以分子形式存在,不能电离,则蔗糖溶液不能导电,蔗糖在熔融也不导电,所以蔗糖是非电解质,D说法正确;
答案选D。
7.下列电离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详解】A.硝酸根离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硝酸镁的电离方程式为:Mg(NO3)2=Mg2+ + 2NO3-,故A错误;
B.氯离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其电离方程式应为:AlCl3=Al3++3Cl- ,故B错误;
C.硫酸铝钾为强电解质,在溶液中完全电离,故C正确;
D. 高锰酸根离子为原子团,不能拆开书写,其电离方程应为:KMnO4=K++MnO4-,故D错误;
答案选C。
8.下列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 2H2SO42SO2↑+O2↑+2H2O B.
C. D.
【答案】B
【详解】A.反应中有硫、氧两种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B.反应中没有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C.该反应为置换反应,反应前后钠、氢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D.该反应中氯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答案选B。
9.下列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
混合物
纯净物
酸性氧化物
碱
盐
A
空气
淀粉
CO2
石灰水
KAl(SO4)2
B
豆浆
Cu
SO3
烧碱
NaHCO3
C
稀硫酸
石墨
CO
氨气
CuSO4·5H2O
D
冰水混合物
生石灰
Cl2O7
纯碱
Cu2(OH)2CO3
【答案】B
【详解】A.淀粉为高分子化合物,属于混合物;石灰水为碱的水溶液,属于混合物,故A分类错误;
B.烧碱为NaOH,属于碱;其它分类均正确,故B分类正确;
C.CO为不成盐氧化物,并不属于酸性氧化物;氨气并不是碱,一水合氨为一元弱碱,故C分类错误;
D.冰水混合物的成份为水分子,属于纯净物;纯碱为碳酸钠,属于盐类,故D分类错误;
答案选B。
10.下列有关氧化还原反应说法正确的是( )
A. 氧化还原反应一定有氧元素参加
B. 氧化还原反应中不能只有一种元素化合价变化
C. 有单质参加的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D. 氧化还原反应中一定有元素化合价变化
【答案】D
【详解】A.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的电子的转移,不一定有氧元素参加反应,故A说法错误;
B.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发生化合价变化的元素可能是同一种元素,故B说法错误;
C.有单质参加的反应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如:氧气到臭氧的转化,反应前后氧元素的价态并没有发生变化,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故C说法错误;
D.氧化还原反应中有电子的转移,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是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故D说法正确;
答案选D。
11.下列各组微粒在指定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
A. 氯化铁溶液:
B. 使酚酞变红的溶液:
C. 稀硫酸溶液:
D. 无色透明的溶液:
【答案】C
【详解】A.氯化铁溶液中的氯离子与银离子会生成氯化银沉淀,故不能大量共存;
B.合酚酞变红的溶液显碱性,HSO3-与氢氧根离子会反应,故不能大量共存;
C.稀硫酸溶液中,NH4+、Al3+、Cl-、K+等离子间均不发生反应,故能大量共存;
D. MnO42-在水溶液中为墨绿色,故D与题意不符;
答案选C。
12.下列除去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括号内的物质为杂质) ( )
A. 硝酸钾溶液(硝酸银):加入适量的氯化钠溶液,过滤
B. 二氧化碳(HCl):通入饱和碳酸钠溶液,收集气体
C. 氮气(氧气):通过灼热的铜粉,收集气体
D. 氯化钠溶液(单质碘):加入酒精萃取后分液
【答案】C
【详解】A.硝酸钾溶液中混有硝酸银时,加入适量的氯化钠溶液会导致混入钠离子等新的杂质,故A方法错误;
B.二氧化碳与饱和碳酸钠溶液也能发生反应,故B方法错误;
C.混合气体通过通过灼热的铜粉时,氧气与铜粉发生反应,氮气与铜粉不反应,最终收集到的是氮气,故C方法正确;
D.酒精能与水任意比例互溶,不能作为除去氯化钠溶液中溶有单质碘的萃取剂,故D方法错误;
答案选C。
13.同温同压下,质量忽略不计的两个气球A和B,分别充入X气体和Y气体,且两气球的体积相同。若相同条件下,A气球放在CO中静止不动,B气球放在CO中上浮。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A气球的质量大于B气球 B. X可能是氮气,Y可能是甲烷
C. X气体的密度大于Y气体 D. A气球内分子数小于B气球
【答案】D
【详解】A.两气球中所含气体分子物质的量相等,X气体的摩尔质量为28g/mol,Y气体的摩尔质量<28g/mol,则充气后A气球质量大于B气球,故A叙述正确;
B.氮气的相对分质量为28,甲烷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6,小于28,故B叙述正确;
C.同温同压下气体的密度之比等于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则X气体的密度大于Y气体的密度,故C叙述正确;
D.同温同压下,两气球的体积相同,由阿伏加德罗定律可知A、B两气球中气体的分子数目相同,故D叙述错误;
答案选D。
14.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标准状况下,11.2LH2O含有的分子数为0.5NA
B. 46gNO2和N2O4混合物含有的原子数为3NA
C. 20gNaOH固体溶于1L水可制得0.5mol/L氢氧化钠溶液
D. 常温常压下,32g氧气含有的原子数为NA
【答案】B
【详解】A.在标准状态下,水为非气态,11.2L水的物质的量并不等于0.5mol,故A错误;
B.NO2和N2O4的最简式均为NO2,故46g混合物中含有的NO2组合的物质的量为1mol,则含3mol原子,即3NA个,故B正确;
C.20gNaOH固体溶于1L水所得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并不等于水的体积,即得到的溶液的体积并不是1L,故C错误;
D. 32g氧气的物质的量为32g÷32g/mol=1mol,所含氧原子的物质的量为1mol×2=2mol,原子个数为2NA,故D错误;
答案选B。
15.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 用碳酸氢钠治疗胃酸过多:
B. 氯化铁溶液中投入铜片:
C. 碳酸钙溶于醋酸溶液:
D. 氯化铁和氢氧化钾溶液混合:
【答案】D
【详解】A.用碳酸氢钠治疗胃酸过多时的离子反应为:HCO3-+H+=CO2↑+H2O,故A书写错误;
B.该反应电荷不守恒,氯化铁溶液中投入铜片的离子方程式应为2Fe3++Cu=2Fe2++Cu2+,故B书写错误;
C.醋酸为弱酸,在溶液中主要以分子形式存在,碳酸钙溶于醋酸溶液的离子方程式应为:CaCO3+2CH3COOH=Ca2++2CH3COO-+CO2↑+H2O,故C书写错误;
D.氯化铁和氢氧化钾溶液混合时,铁离子与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故D书写正确;
答案选D。
16.下列反应中有非金属元素被氧化的( )
A. B.
C. D.
【答案】A
【详解】A.由反应方程式可知,CO中C的化合价由+2价→+4价,化合价升高,即有碳元素被氧化,故A符合题意;
B.由反应方程式可知,铁单质被氧化生成氯化铁,过程中铁元素的化合价由0价→+2价,铁元素被氧化,但铁元素为金属元素,故B与题意不符;
C.该反应中没有化合价的变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C与题意不符;
D.在反应中镁元素的化合价由0价→+2价,即镁元素被氧化,而氢元素被还原,则该反应中金属元素被氧化,而非金属元素被还原,故D与题意不符;
答案选A。
17.下列反应能用表示的是( )
A. 硫酸氢钠溶液和碳酸钾反应 B. 碳酸钙和稀盐酸的反应
C. 碳酸钠溶液和醋酸的反应 D. 碳酸氢钠溶液和稀硫酸的反应
【答案】A
【详解】A.硫酸氢钠在溶液中完全电离出钠离子、氢离子、硫酸根离子,其中只有氢离子与碳酸根离子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可用CO32-+2H+=H2O+CO2↑表示;
B.碳酸钙难溶于水,不能拆成离子形式,不能用CO32-+2H+=CO2↑+H2O表示;
C.醋酸为弱酸,在溶液中主要以分子形式存在,不能用CO32-+2H+=CO2↑+H2O表示;
D. 硫酸和NaHCO3溶液的反应的离子反应为HCO3-+H+═H2O+CO2↑,与碳酸盐的阴离子不同,故不能用CO32-+2H+=CO2↑+H2O表示;
答案选A。
18.某同学购买了一瓶“84消毒液”,包装说明如下,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84消毒液”保存时不能敞口放置,需要密封保存
B. 该“84消毒液”中NaClO的物质的量浓度约为4mol/L
C. 取100mL该“84消毒液”稀释100倍,稀释后NaClO的质量分数为0.25%
D. 欲用NaClO固体配制含25%NaClO的消毒液480mL,需要称量的NaClO固体质量为149g
【答案】C
【详解】A.由包装说明可知“84消毒液”易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生成HClO,HClO易分解生成氯化氢和氧气,则一瓶该“84消毒液”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会变质,需要密封保存,故A分析正确;
B.该“84消毒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c(NaClO)=mol/L≈4.0mol/L,故B分析正确;
C.取100mL该“84消毒液”稀释100倍,由于水的密度小于“84消毒液”的密度,则溶液的质量并没有增大至100倍,稀释后NaClO的质量分数应大于0.25%,故C分析错误;
D.实验室不存在480mL容量瓶,应用500mL容量瓶配制,则n(NaClO)=0.5L×4.0mol/L=2.0mol,m(NaClO)=2.0mol×74.5g/mol=149g,故D分析正确;
答案选C。
19.下列实验操作规范且能达到目的的是( )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称取2.0gNaOH固体
先在托盘上各放一张滤纸,然后在右盘上添加2g砝码,左盘上添加NaOH固体
B
配制0.1mol/L硫酸铜溶液80mL
称取胆矾固体25.0g,放入100mL容量瓶中,加水溶解并稀释至刻度
C
排水法收集高锰酸钾分解产生的氧气
先移除导管,后熄灭酒精灯
D
测定醋酸溶液的pH
用玻璃棒蘸取溶液,点在湿润的pH试纸上
【答案】C
【详解】A.NaOH具有强腐蚀性,且易潮解,固体表面易形成NaOH溶液而被滤纸吸附,所以不能用滤纸称量NaOH固体,应用玻璃器皿(如烧杯等)称量NaOH固体,故A操作错误;
B.不能在容量瓶中直接溶解配制溶液,且需要称取胆矾固体的质量为:0.1mol/L×0.1L×250g/mol=2.5g,并不是25.0g,故B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C.氧气难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为防止倒吸,实验时应先移除导管,后熄灭酒精灯,故C符合题意;
D.测定溶液的pH时,pH试纸一般不能事先湿润,如测定醋酸溶液的pH时,若用湿润的pH试纸会造成测定结果偏高,故D操作错误;
答案选C。
20.将质量分数为a%、物质的量浓度为2cmol/L的氨水加水稀释,使其物质的量浓度为cmol/L,此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b%,则a%和b%的关系是( )
A. a%=b% B. a%>2b% C. a%<2b% D. 无法确定
【答案】B
【详解】物质的量浓度为2c mol/L、质量分数为a%的氨水溶液,设溶液的密度为ρ1,则2c=,物质的量浓度为c mol/L,质量分数变为b%的氨水溶液,设溶液的密度为ρ2,则c=,则两式相除得:2=,即,氨水的密度水于水的密度,氨水溶液的浓度越大密度越小,即ρ2>ρ1,所以a>2b,故答案选B。
21.Ⅰ.下列物质中:①铝线;②石墨;③氯气;④硫酸钡晶体;⑤纯硫酸;⑥金刚石;⑦石灰水;⑧乙醇;⑨熔融的KNO3;⑩氨气;⑪醋酸晶体;⑫CO;⑬氯酸钾晶体;⑭二氧化硫;⑮氧化镁,其中:
(1)能导电的物质是(填序号,下同)_____________;
(2)属于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3)属于非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______;
(4)属于弱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______;
(5)属于酸性氧化物的是_________________.
Ⅱ.下列变化需要加入氧化剂才能实现的是_______,一定加入还原剂才能实现的是_____.
①Fe2+→Fe3+;②CO2→HCO3-;③MnO4-→Mn2+;④SO2→SO3;⑤KMnO4→MnO2;⑥HCl→Cl2;⑦Fe2O3→Fe;⑧CaO→CaCO3;⑨SO32-→SO2;⑩NH4+ →NH3
【答案】(1). ①②⑦⑨ (2). ④⑤⑨⑪⑬⑮ (3). ⑧⑩⑫⑭ (4). ⑪ (5). ⑭ (6). ①④⑥ (7). ③⑦
【详解】Ⅰ.(1)若物质中有自由移动的电子或自由移动的离子时,则该物质能导电,①铝线②石墨中有自由的电子;⑦石灰水⑨熔融的KNO3中有自由移动的离子,则它们能导电,故答案为:①②⑦⑨;
(2)一般酸、碱、盐以及活泼金属氧化物都为电解质,⑤和⑪属于酸;④⑨⑬属于盐;⑮氧化镁为金属氧化物,故属于电解质的是④⑤⑨⑪⑬⑮;
(3)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为非电解质,一般非金属的氧化物、部分的非金属的氢化物、大多数的有机物等属于非电解质,则有⑧乙醇⑩氨气⑫CO⑭二氧化硫等为非电解质,故答案为:⑧⑩⑫⑭;
(4)一般弱酸、弱碱和水等化合物为弱电解质,醋酸为弱酸,为弱电解质,故答案为:⑪;
(5)二氧化硫属于酸性氧化物,故答案为:⑭;
Ⅱ.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变化为氧化反应,一般需要加入氧化剂,如①Fe2+→Fe3+中铁元素的化合价升高;④SO2→SO3中的硫元素的化合价升高;⑥HCl→Cl2中氯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则需要加入氧化剂;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变化为还原反应,一般需要加入还原剂,但有些变化为自身氧化还原反应,不需加入其它的还原剂,如⑤KMnO4→MnO2的变化只需受热分解就可实现该变化,③MnO4-→Mn2+中锰元素的化合价降低;⑦Fe2O3→Fe中铁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则需要加入还原剂,故答案为: ①④⑥;③⑦。
22.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1)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二氧化碳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工业上用稀硫酸除铁锈()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①向氢氧化钡溶液中逐滴加入硫酸氢钠溶液使钡离子刚好完全沉淀,请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向以上溶液中继续滴加硫酸氢钠溶液,请写出此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
【答案】(1). CaCO3 + 2H+ = Ca2+ +H2O +CO2↑ (2). Fe2O3+6H+=2Fe3++3H2O (3). Ba2+ +OH- +H+ +SO42-=BaSO4↓+H2O (4). H++OH-=H2O
【详解】(1)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aCO3 + 2HCl = CaCl2 +H2O +CO2↑,因在书写离子反应的过程中沉淀、氧化物一般以化学式表示,故离子方程式为:CaCO3 + 2H+ = Ca2+ +H2O +CO2↑,故答案为:CaCO3 + 2H+ = Ca2+ +H2O +CO2↑;
(2)工业上用稀硫酸除铁锈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Fe2O3+3H2SO4=Fe2(SO4)3+3H2O,其中氧化铁和水在离子反应中以化学式表示,则其离子反应方程式为:Fe2O3+6H+=2Fe3++3H2O;故答案为:Fe2O3+6H+=2Fe3++3H2O;
(3)①向氢氧化钡溶液中逐滴加入硫酸氢钠溶液使钡离子刚好完全沉淀时,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HSO4+Ba(OH)2=BaSO4↓+NaOH+H2O,硫酸氢钠在溶液中完全电离产生钠离子、氢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则其离子反应方程式为:Ba2+ +OH- +H+ +SO42-=BaSO4↓+H2O;故答案为:Ba2+ +OH- +H+ +SO42-=BaSO4↓+H2O;
②在①反应后的溶液中存在的主要成份是氢氧化钠,滴加硫酸氢钠溶液时,对应的离子反应为H++OH-=H2O,故答案为:H++OH-=H2O。
23.Ⅰ.选择下列实验方法分离物质,将分离方法的序号填在横线上。
A.萃取分液B.加热分解C.结晶D.分液E.渗析F.蒸馏G.过滤
(1)_____________分离饱和食盐水和沙子的混合物。
(2)_____________从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混合溶液中获得硝酸钾.
(3)_____________分离水和煤油的混合物。
(4)_____________分离水和酒精。
(5)_____________分离溴水中的溴和水.
(6)_____________分离淀粉和氯化钠的混合溶液。
Ⅱ.食盐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1)粗食盐常含有少量等杂质离子,实验室提纯氯化钠的流程如下:
提供的试剂:饱和碳酸钠溶液、饱和碳酸钾溶液、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钡溶液、硝酸钡溶液
①欲除去溶液Ⅰ中的离子,选出a代表的试剂,按滴加顺序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填化学式)。
②过滤之前,怎样检验硫酸根离子已除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若先用盐酸调pH再过滤,将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2)用提纯的氯化钠配制250mL0.2mol/L氯化钠溶液:
①配制溶液时用到的玻璃仪器有______________(填仪器名称)。
②计算后,需称出氯化钠质量为___________g.
③下列操作对所得溶液浓度有何影响,在横线上填写“偏高”或“偏低”或“无影响”:
A.定容时仰视容量瓶刻度线:________________;
B.称量时砝码生锈:_________________;
C.移液时玻璃棒末端在容量瓶刻度线之上:_______________。
【答案】(1). G (2). C、G (3). D (4). F (5). A (6). E (7). BaCl2、NaOH 、Na2CO3(或NaOH、 BaCl2、Na2CO3) (8). 将浊液静置,向上层清液中继续滴加氯化钡溶液,无沉淀生成,说明SO42-已除尽 (9). 在调节pH时,沉淀会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氯化钙、氯化钡等物质,从而影响氯化钠的纯度 (10). 烧杯、玻璃棒、250mL容量瓶和胶头滴管 (11). 2.9g (12). 偏低 (13). 偏高 (14). 偏低
【详解】Ⅰ.(1)沙子不溶于水,过滤即可,答案为:G;
(2)硝酸钾和氯化钠都溶于水,但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明显增大,随温度降低而明显减小;而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所以从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混合溶液中获得硝酸钾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法后,再过滤的分离方法。故答案为:C、G;
(3)煤油不溶于水,则分离水和煤油的混合物方法是分液,故答案为:D;
(4)水和酒精互溶,但其沸点不同,可通过蒸馏的方法进行分离子,故答案为:F;
(5)单质溴易溶在有机溶剂中,所以分离溴水中的溴和水的方法为先萃取,然后再分液,故答案为:A;
(6)淀粉溶液为胶体,不能透过半透膜,而钠离子和氯离子能透过半透膜,所以分离淀粉和氯化钠的混合溶液的方法为渗析,故答案为:E;
Ⅱ. (1)①沉淀Ca2+用Na2CO3溶液、沉淀Mg2+用NaOH溶液、沉淀SO42-用BaCl2溶液,但要注意除杂试剂必须过量且过量的试剂后续过程中需除去,则除SO42-后过量的BaCl2溶液应用Na2CO3溶液除去,所以除杂试剂Na2CO3溶液应在BaCl2溶液的后面加入,则试剂滴加的顺序可以是BaCl2、NaOH 、Na2CO3或NaOH、 BaCl2、Na2CO3。故答案为:BaCl2、NaOH 、Na2CO3(或NaOH、 BaCl2、Na2CO3);
②检验SO42-沉淀完全的操作方法为将浊液静置,向上层清液中继续滴加氯化钡溶液,无沉淀生成,说明SO42-完全沉淀;故答案为:将浊液静置,向上层清液中继续滴加氯化钡溶液,无沉淀生成,说明SO42-已除尽;
③若先用盐酸调pH再过滤,则Mg(OH)2、CaCO3、BaCO3会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氯化钙、氯化钡等物质,从而影响氯化钠的纯度,故答案为:在调节pH时,沉淀会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氯化钙、氯化钡等物质,从而影响氯化钠的纯度;
(2)①实验室进行一定浓度溶液的配制步骤有称量、溶解、移液、洗涤、定容、摇匀等操作,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250ml容量瓶和胶头滴管,故答案为:烧杯、玻璃棒、250mL容量瓶、胶头滴管;
②所需氯化钠的质量为:0.25L×0.2mol/L×58.5g/mol=2.925g,由于托盘天平的精确度为0.1g,则需称取氯化钠为2.9g,故答案为:2.9g;
③A.定容时仰视容量瓶刻度线,造成溶液的体积偏大,溶液的浓度偏低,故答案为;偏低;
B.砝码生锈会导致砝码的质量比标准质量偏大,用生锈的砝码称量时会造成溶质偏大,溶液的浓度偏高,故答案为:偏高;
C.移液时玻璃棒末端在容量瓶刻度线之上,这样会导致有一部液体粘附的刻度线以上,定容后溶液的体积会偏高,溶液的浓度偏低,故答案为:偏低。
24.实验室中所用的氯气是用下列方法制取的:
一次实验中,用过量的浓盐酸(其密度为1.19g/mLHCl的质量分数为36.5%)跟一定量的二氧化锰反应,二氧化锰完全溶解,产生了5.6L(标准状况下)的氯气。试计算:
(1)浓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
(2)被氧化HCl的的物质的量;
(3)二氧化锰的质量。
【答案】(1)根据物质的量浓度和质量分数之间的换算公式,计算浓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c(HCl)== =11.9 mol·L-1。
(2)由实验室中制取氯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氯气是氧化产物,若有1 mol氯气生成,则有2 mol的HCl被氧化。被氧化的HCl的物质的量为:×2=0.5 mol。
(3)由化学方程式可知,MnO2的物质的量等于氯气的物质的量,MnO2的质量为: ×87 g·mol-1=21.75 g。
【详解】(1)根据物质的量浓度和质量分数之间的换算公式,计算浓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c(HCl)== =11.9 mol·L-1。
(2)由实验室中制取氯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氯气是氧化产物,若有1 mol氯气生成,则有2 mol的HCl被氧化。被氧化的HCl的物质的量为:×2=0.5 mol。
(3)由化学方程式可知,MnO2的物质的量等于氯气的物质的量,MnO2的质量为: ×87 g·mol-1=21.75 g。
1.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叠氮化钠用作汽车司机安全防护袋的气源,能在发生碰撞的瞬间分解产生大量气体将气囊鼓起。装运叠氮化钠的包装箱所贴的危险化学品标志应该是( )
A. B.
C. D.
【答案】A
【详解】A.图中所示标志是爆炸品标志,故A正确;
B.图中所示标志是剧毒品标志,故B错误;
C.图中所示标志是腐蚀品标志,故C错误;
D.图中所示标志是放射性物品标志,故D错误;
答案选A。
2.《本草纲目》中记载“用浓酒和槽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滴露”,描述的方法是( )
A. 过滤 B. 蒸发 C. 蒸馏 D. 萃取
【答案】C
【详解】由“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取滴露”可知:烧酒的酿造方法为:加热浓酒和糟,利用沸点的不同,将酒蒸出,然后用器皿盛装冷凝后的馏分。该方法与蒸馏原理相同,故为蒸馏;答案选C。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碱性氧化物都是金属氧化物
B. 酸性氧化物是能与水反应生成酸的氧化物
C. 在水溶液中能电离出H+的化合物是酸
D. 由同种元素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答案】A
【详解】A.碱性氧化物都是金属氧化物,故A正确;
B.酸性氧化物不一定和水反应得到对应的酸,如难溶于水的二氧化硅和水之间不反应,故B错误;
C.只有在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都是H+的化合物才是酸,有些化合物在溶液中能电离出H+,但并不是酸,如NaHSO4,故C错误;
D.由同种元素构成的物质不一定属于纯净物,如金刚石和石墨的混合物只有碳元素组成,故D错误;
答案选A。
4.下列实验操作及仪器使用正确的是( )
A. 蒸发时,待坩埚内有大量固体析出时停止加热
B. 蒸馏时,发现忘加沸石应立即停止加热,冷却后补加
C. 配制溶液时,洗净的容量瓶需烘干后再用于实验
D. 分液时,先将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然后将上层液体也从下口放出
【答案】B
【详解】A.蒸发溶液应在蒸发皿中进行,并不是坩埚,故A错误;
B.做蒸馏实验时,在蒸馏烧瓶中应加入沸石,以防暴沸。如果在沸腾前发现忘记加沸石,应立即停止加热,冷却后补加,故B正确;
C.配制溶液时,洗净的容量瓶不需要干燥,烘干后再使用会造成容量瓶容积不准确,故C错误;
D.活塞到漏斗管口还残留一部分下层液体,如果将上层液体也从下口放出,残留的下层液体会一起被放出,故分液操作时,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故D错误;
答案选B。
5.下列有关胶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丁达尔效应是鉴别胶体和溶液的物理方法
B. 电泳实验说明某些胶体粒子带有电荷
C. 豆腐的制作与胶体的性质有关
D. 向氯化铁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制得氢氧化铁胶体
【答案】D
【详解】A.丁达尔效应是胶粒对可见光的一种漫反射现象,属于物理变化,而溶液不具有此现象,故A说法正确;
B.因某些胶体粒子带有电荷,故在电场的作用下会发生定向移动,故B说法正确;
C.豆浆属于液溶胶,通过“点卤”(加入电解质)可使之发生聚沉而制得豆腐,故豆腐的制作与胶体的性质有关,C说法正确;
D.向氯化铁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得到氢氧化铁的沉淀,一般将饱和氯化铁溶液滴加到沸水中,持续加热至液体呈透明的红褐色,即得氢氧化铁胶体,故D说法错误;
答案选D。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氨水能导电,所以氨气是电解质
B. 盐酸是强电解质,所以导电能力比醋酸溶液强
C. 氯化银难溶于水,所以氯化银是非电解质
D. 蔗糖溶液不能导电,所以蔗糖是非电解质
【答案】D
【详解】A.氨气的水溶液能导电,电离出自由移动离子的物质是一水合氨,不是氨气,所以氨气是非电解质,故A说法错误;
B.盐酸是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其导电能力也不一定比醋酸溶液强,因溶液的导电能力与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大小有关,较稀的盐酸中自由移动离子浓度较小,导电能力较弱,而较浓度的醋酸溶液中自由移动离子浓度较大,导电能力较强;故B说法错误;
C.化合物为电解质还是非电解质与化合物的溶解性没有关系,氯化银虽难溶于水,但在溶液中却能完全电离,故氯化银为强电解质,C说法错误;
D. 蔗糖在溶液中以分子形式存在,不能电离,则蔗糖溶液不能导电,蔗糖在熔融也不导电,所以蔗糖是非电解质,D说法正确;
答案选D。
7.下列电离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详解】A.硝酸根离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硝酸镁的电离方程式为:Mg(NO3)2=Mg2+ + 2NO3-,故A错误;
B.氯离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其电离方程式应为:AlCl3=Al3++3Cl- ,故B错误;
C.硫酸铝钾为强电解质,在溶液中完全电离,故C正确;
D. 高锰酸根离子为原子团,不能拆开书写,其电离方程应为:KMnO4=K++MnO4-,故D错误;
答案选C。
8.下列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 2H2SO42SO2↑+O2↑+2H2O B.
C. D.
【答案】B
【详解】A.反应中有硫、氧两种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B.反应中没有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C.该反应为置换反应,反应前后钠、氢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D.该反应中氯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答案选B。
9.下列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
混合物
纯净物
酸性氧化物
碱
盐
A
空气
淀粉
CO2
石灰水
KAl(SO4)2
B
豆浆
Cu
SO3
烧碱
NaHCO3
C
稀硫酸
石墨
CO
氨气
CuSO4·5H2O
D
冰水混合物
生石灰
Cl2O7
纯碱
Cu2(OH)2CO3
【答案】B
【详解】A.淀粉为高分子化合物,属于混合物;石灰水为碱的水溶液,属于混合物,故A分类错误;
B.烧碱为NaOH,属于碱;其它分类均正确,故B分类正确;
C.CO为不成盐氧化物,并不属于酸性氧化物;氨气并不是碱,一水合氨为一元弱碱,故C分类错误;
D.冰水混合物的成份为水分子,属于纯净物;纯碱为碳酸钠,属于盐类,故D分类错误;
答案选B。
10.下列有关氧化还原反应说法正确的是( )
A. 氧化还原反应一定有氧元素参加
B. 氧化还原反应中不能只有一种元素化合价变化
C. 有单质参加的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D. 氧化还原反应中一定有元素化合价变化
【答案】D
【详解】A.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的电子的转移,不一定有氧元素参加反应,故A说法错误;
B.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发生化合价变化的元素可能是同一种元素,故B说法错误;
C.有单质参加的反应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如:氧气到臭氧的转化,反应前后氧元素的价态并没有发生变化,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故C说法错误;
D.氧化还原反应中有电子的转移,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是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故D说法正确;
答案选D。
11.下列各组微粒在指定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
A. 氯化铁溶液:
B. 使酚酞变红的溶液:
C. 稀硫酸溶液:
D. 无色透明的溶液:
【答案】C
【详解】A.氯化铁溶液中的氯离子与银离子会生成氯化银沉淀,故不能大量共存;
B.合酚酞变红的溶液显碱性,HSO3-与氢氧根离子会反应,故不能大量共存;
C.稀硫酸溶液中,NH4+、Al3+、Cl-、K+等离子间均不发生反应,故能大量共存;
D. MnO42-在水溶液中为墨绿色,故D与题意不符;
答案选C。
12.下列除去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括号内的物质为杂质) ( )
A. 硝酸钾溶液(硝酸银):加入适量的氯化钠溶液,过滤
B. 二氧化碳(HCl):通入饱和碳酸钠溶液,收集气体
C. 氮气(氧气):通过灼热的铜粉,收集气体
D. 氯化钠溶液(单质碘):加入酒精萃取后分液
【答案】C
【详解】A.硝酸钾溶液中混有硝酸银时,加入适量的氯化钠溶液会导致混入钠离子等新的杂质,故A方法错误;
B.二氧化碳与饱和碳酸钠溶液也能发生反应,故B方法错误;
C.混合气体通过通过灼热的铜粉时,氧气与铜粉发生反应,氮气与铜粉不反应,最终收集到的是氮气,故C方法正确;
D.酒精能与水任意比例互溶,不能作为除去氯化钠溶液中溶有单质碘的萃取剂,故D方法错误;
答案选C。
13.同温同压下,质量忽略不计的两个气球A和B,分别充入X气体和Y气体,且两气球的体积相同。若相同条件下,A气球放在CO中静止不动,B气球放在CO中上浮。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A气球的质量大于B气球 B. X可能是氮气,Y可能是甲烷
C. X气体的密度大于Y气体 D. A气球内分子数小于B气球
【答案】D
【详解】A.两气球中所含气体分子物质的量相等,X气体的摩尔质量为28g/mol,Y气体的摩尔质量<28g/mol,则充气后A气球质量大于B气球,故A叙述正确;
B.氮气的相对分质量为28,甲烷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6,小于28,故B叙述正确;
C.同温同压下气体的密度之比等于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则X气体的密度大于Y气体的密度,故C叙述正确;
D.同温同压下,两气球的体积相同,由阿伏加德罗定律可知A、B两气球中气体的分子数目相同,故D叙述错误;
答案选D。
14.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标准状况下,11.2LH2O含有的分子数为0.5NA
B. 46gNO2和N2O4混合物含有的原子数为3NA
C. 20gNaOH固体溶于1L水可制得0.5mol/L氢氧化钠溶液
D. 常温常压下,32g氧气含有的原子数为NA
【答案】B
【详解】A.在标准状态下,水为非气态,11.2L水的物质的量并不等于0.5mol,故A错误;
B.NO2和N2O4的最简式均为NO2,故46g混合物中含有的NO2组合的物质的量为1mol,则含3mol原子,即3NA个,故B正确;
C.20gNaOH固体溶于1L水所得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并不等于水的体积,即得到的溶液的体积并不是1L,故C错误;
D. 32g氧气的物质的量为32g÷32g/mol=1mol,所含氧原子的物质的量为1mol×2=2mol,原子个数为2NA,故D错误;
答案选B。
15.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 用碳酸氢钠治疗胃酸过多:
B. 氯化铁溶液中投入铜片:
C. 碳酸钙溶于醋酸溶液:
D. 氯化铁和氢氧化钾溶液混合:
【答案】D
【详解】A.用碳酸氢钠治疗胃酸过多时的离子反应为:HCO3-+H+=CO2↑+H2O,故A书写错误;
B.该反应电荷不守恒,氯化铁溶液中投入铜片的离子方程式应为2Fe3++Cu=2Fe2++Cu2+,故B书写错误;
C.醋酸为弱酸,在溶液中主要以分子形式存在,碳酸钙溶于醋酸溶液的离子方程式应为:CaCO3+2CH3COOH=Ca2++2CH3COO-+CO2↑+H2O,故C书写错误;
D.氯化铁和氢氧化钾溶液混合时,铁离子与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故D书写正确;
答案选D。
16.下列反应中有非金属元素被氧化的( )
A. B.
C. D.
【答案】A
【详解】A.由反应方程式可知,CO中C的化合价由+2价→+4价,化合价升高,即有碳元素被氧化,故A符合题意;
B.由反应方程式可知,铁单质被氧化生成氯化铁,过程中铁元素的化合价由0价→+2价,铁元素被氧化,但铁元素为金属元素,故B与题意不符;
C.该反应中没有化合价的变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C与题意不符;
D.在反应中镁元素的化合价由0价→+2价,即镁元素被氧化,而氢元素被还原,则该反应中金属元素被氧化,而非金属元素被还原,故D与题意不符;
答案选A。
17.下列反应能用表示的是( )
A. 硫酸氢钠溶液和碳酸钾反应 B. 碳酸钙和稀盐酸的反应
C. 碳酸钠溶液和醋酸的反应 D. 碳酸氢钠溶液和稀硫酸的反应
【答案】A
【详解】A.硫酸氢钠在溶液中完全电离出钠离子、氢离子、硫酸根离子,其中只有氢离子与碳酸根离子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可用CO32-+2H+=H2O+CO2↑表示;
B.碳酸钙难溶于水,不能拆成离子形式,不能用CO32-+2H+=CO2↑+H2O表示;
C.醋酸为弱酸,在溶液中主要以分子形式存在,不能用CO32-+2H+=CO2↑+H2O表示;
D. 硫酸和NaHCO3溶液的反应的离子反应为HCO3-+H+═H2O+CO2↑,与碳酸盐的阴离子不同,故不能用CO32-+2H+=CO2↑+H2O表示;
答案选A。
18.某同学购买了一瓶“84消毒液”,包装说明如下,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84消毒液”保存时不能敞口放置,需要密封保存
B. 该“84消毒液”中NaClO的物质的量浓度约为4mol/L
C. 取100mL该“84消毒液”稀释100倍,稀释后NaClO的质量分数为0.25%
D. 欲用NaClO固体配制含25%NaClO的消毒液480mL,需要称量的NaClO固体质量为149g
【答案】C
【详解】A.由包装说明可知“84消毒液”易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生成HClO,HClO易分解生成氯化氢和氧气,则一瓶该“84消毒液”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会变质,需要密封保存,故A分析正确;
B.该“84消毒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c(NaClO)=mol/L≈4.0mol/L,故B分析正确;
C.取100mL该“84消毒液”稀释100倍,由于水的密度小于“84消毒液”的密度,则溶液的质量并没有增大至100倍,稀释后NaClO的质量分数应大于0.25%,故C分析错误;
D.实验室不存在480mL容量瓶,应用500mL容量瓶配制,则n(NaClO)=0.5L×4.0mol/L=2.0mol,m(NaClO)=2.0mol×74.5g/mol=149g,故D分析正确;
答案选C。
19.下列实验操作规范且能达到目的的是( )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称取2.0gNaOH固体
先在托盘上各放一张滤纸,然后在右盘上添加2g砝码,左盘上添加NaOH固体
B
配制0.1mol/L硫酸铜溶液80mL
称取胆矾固体25.0g,放入100mL容量瓶中,加水溶解并稀释至刻度
C
排水法收集高锰酸钾分解产生的氧气
先移除导管,后熄灭酒精灯
D
测定醋酸溶液的pH
用玻璃棒蘸取溶液,点在湿润的pH试纸上
【答案】C
【详解】A.NaOH具有强腐蚀性,且易潮解,固体表面易形成NaOH溶液而被滤纸吸附,所以不能用滤纸称量NaOH固体,应用玻璃器皿(如烧杯等)称量NaOH固体,故A操作错误;
B.不能在容量瓶中直接溶解配制溶液,且需要称取胆矾固体的质量为:0.1mol/L×0.1L×250g/mol=2.5g,并不是25.0g,故B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C.氧气难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为防止倒吸,实验时应先移除导管,后熄灭酒精灯,故C符合题意;
D.测定溶液的pH时,pH试纸一般不能事先湿润,如测定醋酸溶液的pH时,若用湿润的pH试纸会造成测定结果偏高,故D操作错误;
答案选C。
20.将质量分数为a%、物质的量浓度为2cmol/L的氨水加水稀释,使其物质的量浓度为cmol/L,此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b%,则a%和b%的关系是( )
A. a%=b% B. a%>2b% C. a%<2b% D. 无法确定
【答案】B
【详解】物质的量浓度为2c mol/L、质量分数为a%的氨水溶液,设溶液的密度为ρ1,则2c=,物质的量浓度为c mol/L,质量分数变为b%的氨水溶液,设溶液的密度为ρ2,则c=,则两式相除得:2=,即,氨水的密度水于水的密度,氨水溶液的浓度越大密度越小,即ρ2>ρ1,所以a>2b,故答案选B。
21.Ⅰ.下列物质中:①铝线;②石墨;③氯气;④硫酸钡晶体;⑤纯硫酸;⑥金刚石;⑦石灰水;⑧乙醇;⑨熔融的KNO3;⑩氨气;⑪醋酸晶体;⑫CO;⑬氯酸钾晶体;⑭二氧化硫;⑮氧化镁,其中:
(1)能导电的物质是(填序号,下同)_____________;
(2)属于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3)属于非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______;
(4)属于弱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______;
(5)属于酸性氧化物的是_________________.
Ⅱ.下列变化需要加入氧化剂才能实现的是_______,一定加入还原剂才能实现的是_____.
①Fe2+→Fe3+;②CO2→HCO3-;③MnO4-→Mn2+;④SO2→SO3;⑤KMnO4→MnO2;⑥HCl→Cl2;⑦Fe2O3→Fe;⑧CaO→CaCO3;⑨SO32-→SO2;⑩NH4+ →NH3
【答案】(1). ①②⑦⑨ (2). ④⑤⑨⑪⑬⑮ (3). ⑧⑩⑫⑭ (4). ⑪ (5). ⑭ (6). ①④⑥ (7). ③⑦
【详解】Ⅰ.(1)若物质中有自由移动的电子或自由移动的离子时,则该物质能导电,①铝线②石墨中有自由的电子;⑦石灰水⑨熔融的KNO3中有自由移动的离子,则它们能导电,故答案为:①②⑦⑨;
(2)一般酸、碱、盐以及活泼金属氧化物都为电解质,⑤和⑪属于酸;④⑨⑬属于盐;⑮氧化镁为金属氧化物,故属于电解质的是④⑤⑨⑪⑬⑮;
(3)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为非电解质,一般非金属的氧化物、部分的非金属的氢化物、大多数的有机物等属于非电解质,则有⑧乙醇⑩氨气⑫CO⑭二氧化硫等为非电解质,故答案为:⑧⑩⑫⑭;
(4)一般弱酸、弱碱和水等化合物为弱电解质,醋酸为弱酸,为弱电解质,故答案为:⑪;
(5)二氧化硫属于酸性氧化物,故答案为:⑭;
Ⅱ.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变化为氧化反应,一般需要加入氧化剂,如①Fe2+→Fe3+中铁元素的化合价升高;④SO2→SO3中的硫元素的化合价升高;⑥HCl→Cl2中氯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则需要加入氧化剂;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变化为还原反应,一般需要加入还原剂,但有些变化为自身氧化还原反应,不需加入其它的还原剂,如⑤KMnO4→MnO2的变化只需受热分解就可实现该变化,③MnO4-→Mn2+中锰元素的化合价降低;⑦Fe2O3→Fe中铁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则需要加入还原剂,故答案为: ①④⑥;③⑦。
22.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1)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二氧化碳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工业上用稀硫酸除铁锈()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①向氢氧化钡溶液中逐滴加入硫酸氢钠溶液使钡离子刚好完全沉淀,请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向以上溶液中继续滴加硫酸氢钠溶液,请写出此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
【答案】(1). CaCO3 + 2H+ = Ca2+ +H2O +CO2↑ (2). Fe2O3+6H+=2Fe3++3H2O (3). Ba2+ +OH- +H+ +SO42-=BaSO4↓+H2O (4). H++OH-=H2O
【详解】(1)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aCO3 + 2HCl = CaCl2 +H2O +CO2↑,因在书写离子反应的过程中沉淀、氧化物一般以化学式表示,故离子方程式为:CaCO3 + 2H+ = Ca2+ +H2O +CO2↑,故答案为:CaCO3 + 2H+ = Ca2+ +H2O +CO2↑;
(2)工业上用稀硫酸除铁锈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Fe2O3+3H2SO4=Fe2(SO4)3+3H2O,其中氧化铁和水在离子反应中以化学式表示,则其离子反应方程式为:Fe2O3+6H+=2Fe3++3H2O;故答案为:Fe2O3+6H+=2Fe3++3H2O;
(3)①向氢氧化钡溶液中逐滴加入硫酸氢钠溶液使钡离子刚好完全沉淀时,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HSO4+Ba(OH)2=BaSO4↓+NaOH+H2O,硫酸氢钠在溶液中完全电离产生钠离子、氢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则其离子反应方程式为:Ba2+ +OH- +H+ +SO42-=BaSO4↓+H2O;故答案为:Ba2+ +OH- +H+ +SO42-=BaSO4↓+H2O;
②在①反应后的溶液中存在的主要成份是氢氧化钠,滴加硫酸氢钠溶液时,对应的离子反应为H++OH-=H2O,故答案为:H++OH-=H2O。
23.Ⅰ.选择下列实验方法分离物质,将分离方法的序号填在横线上。
A.萃取分液B.加热分解C.结晶D.分液E.渗析F.蒸馏G.过滤
(1)_____________分离饱和食盐水和沙子的混合物。
(2)_____________从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混合溶液中获得硝酸钾.
(3)_____________分离水和煤油的混合物。
(4)_____________分离水和酒精。
(5)_____________分离溴水中的溴和水.
(6)_____________分离淀粉和氯化钠的混合溶液。
Ⅱ.食盐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1)粗食盐常含有少量等杂质离子,实验室提纯氯化钠的流程如下:
提供的试剂:饱和碳酸钠溶液、饱和碳酸钾溶液、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钡溶液、硝酸钡溶液
①欲除去溶液Ⅰ中的离子,选出a代表的试剂,按滴加顺序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填化学式)。
②过滤之前,怎样检验硫酸根离子已除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若先用盐酸调pH再过滤,将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2)用提纯的氯化钠配制250mL0.2mol/L氯化钠溶液:
①配制溶液时用到的玻璃仪器有______________(填仪器名称)。
②计算后,需称出氯化钠质量为___________g.
③下列操作对所得溶液浓度有何影响,在横线上填写“偏高”或“偏低”或“无影响”:
A.定容时仰视容量瓶刻度线:________________;
B.称量时砝码生锈:_________________;
C.移液时玻璃棒末端在容量瓶刻度线之上:_______________。
【答案】(1). G (2). C、G (3). D (4). F (5). A (6). E (7). BaCl2、NaOH 、Na2CO3(或NaOH、 BaCl2、Na2CO3) (8). 将浊液静置,向上层清液中继续滴加氯化钡溶液,无沉淀生成,说明SO42-已除尽 (9). 在调节pH时,沉淀会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氯化钙、氯化钡等物质,从而影响氯化钠的纯度 (10). 烧杯、玻璃棒、250mL容量瓶和胶头滴管 (11). 2.9g (12). 偏低 (13). 偏高 (14). 偏低
【详解】Ⅰ.(1)沙子不溶于水,过滤即可,答案为:G;
(2)硝酸钾和氯化钠都溶于水,但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明显增大,随温度降低而明显减小;而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所以从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混合溶液中获得硝酸钾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法后,再过滤的分离方法。故答案为:C、G;
(3)煤油不溶于水,则分离水和煤油的混合物方法是分液,故答案为:D;
(4)水和酒精互溶,但其沸点不同,可通过蒸馏的方法进行分离子,故答案为:F;
(5)单质溴易溶在有机溶剂中,所以分离溴水中的溴和水的方法为先萃取,然后再分液,故答案为:A;
(6)淀粉溶液为胶体,不能透过半透膜,而钠离子和氯离子能透过半透膜,所以分离淀粉和氯化钠的混合溶液的方法为渗析,故答案为:E;
Ⅱ. (1)①沉淀Ca2+用Na2CO3溶液、沉淀Mg2+用NaOH溶液、沉淀SO42-用BaCl2溶液,但要注意除杂试剂必须过量且过量的试剂后续过程中需除去,则除SO42-后过量的BaCl2溶液应用Na2CO3溶液除去,所以除杂试剂Na2CO3溶液应在BaCl2溶液的后面加入,则试剂滴加的顺序可以是BaCl2、NaOH 、Na2CO3或NaOH、 BaCl2、Na2CO3。故答案为:BaCl2、NaOH 、Na2CO3(或NaOH、 BaCl2、Na2CO3);
②检验SO42-沉淀完全的操作方法为将浊液静置,向上层清液中继续滴加氯化钡溶液,无沉淀生成,说明SO42-完全沉淀;故答案为:将浊液静置,向上层清液中继续滴加氯化钡溶液,无沉淀生成,说明SO42-已除尽;
③若先用盐酸调pH再过滤,则Mg(OH)2、CaCO3、BaCO3会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氯化钙、氯化钡等物质,从而影响氯化钠的纯度,故答案为:在调节pH时,沉淀会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氯化钙、氯化钡等物质,从而影响氯化钠的纯度;
(2)①实验室进行一定浓度溶液的配制步骤有称量、溶解、移液、洗涤、定容、摇匀等操作,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250ml容量瓶和胶头滴管,故答案为:烧杯、玻璃棒、250mL容量瓶、胶头滴管;
②所需氯化钠的质量为:0.25L×0.2mol/L×58.5g/mol=2.925g,由于托盘天平的精确度为0.1g,则需称取氯化钠为2.9g,故答案为:2.9g;
③A.定容时仰视容量瓶刻度线,造成溶液的体积偏大,溶液的浓度偏低,故答案为;偏低;
B.砝码生锈会导致砝码的质量比标准质量偏大,用生锈的砝码称量时会造成溶质偏大,溶液的浓度偏高,故答案为:偏高;
C.移液时玻璃棒末端在容量瓶刻度线之上,这样会导致有一部液体粘附的刻度线以上,定容后溶液的体积会偏高,溶液的浓度偏低,故答案为:偏低。
24.实验室中所用的氯气是用下列方法制取的:
一次实验中,用过量的浓盐酸(其密度为1.19g/mLHCl的质量分数为36.5%)跟一定量的二氧化锰反应,二氧化锰完全溶解,产生了5.6L(标准状况下)的氯气。试计算:
(1)浓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
(2)被氧化HCl的的物质的量;
(3)二氧化锰的质量。
【答案】(1)根据物质的量浓度和质量分数之间的换算公式,计算浓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c(HCl)== =11.9 mol·L-1。
(2)由实验室中制取氯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氯气是氧化产物,若有1 mol氯气生成,则有2 mol的HCl被氧化。被氧化的HCl的物质的量为:×2=0.5 mol。
(3)由化学方程式可知,MnO2的物质的量等于氯气的物质的量,MnO2的质量为: ×87 g·mol-1=21.75 g。
【详解】(1)根据物质的量浓度和质量分数之间的换算公式,计算浓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c(HCl)== =11.9 mol·L-1。
(2)由实验室中制取氯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氯气是氧化产物,若有1 mol氯气生成,则有2 mol的HCl被氧化。被氧化的HCl的物质的量为:×2=0.5 mol。
(3)由化学方程式可知,MnO2的物质的量等于氯气的物质的量,MnO2的质量为: ×87 g·mol-1=21.75 g。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