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广西蒙山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解析版)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7/565373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化学】广西蒙山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解析版)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7/565373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化学】广西蒙山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解析版)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7/5653734/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化学】广西蒙山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解析版)
展开
广西蒙山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K 39 ,Cl 35.5 ,O 16 , S 32 , H 1 ,C 12
一、选择题(每小题都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3分,共72分)
1. 化学与以节能减排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密切相关。下列做法违背发展低碳经济的是( )
A. 城市采用分质供水,收集雨水进行综合利用
B. 大力发展汽车产业,鼓励市民购买家用汽车
C. 推广煤的气化、液化技术,提供清洁高效燃料
D. 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氢能、核能等能源
【答案】B
【解析】
【分析】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详解】A.城市采用分质供水,收集雨水进行综合利用,节约了资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符合低碳经济的理念,A正确;
B.大力发展汽车产业,鼓励市民购买家用汽车,将会产生更多的二氧化碳,不符合低碳经济,B错误;
C.推广煤的气化、液化技术,提供清洁高效燃料,可以减少污染,符合低碳经济的理念,C正确;
D.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氢能、核能等能源,减少了化石燃料使用,减少了二氧化碳,符合低碳经济,D正确;
故合理选项是B。
2. 下列选项中与主族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所处的位置相关的是( )
A. 相对原子质量 B. 核内中子数
C. 次外层电子数 D. 电子层数和最外层电子数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在描述一个元素在周期表中所处的位置时,要描述出它的周期和族序数,而在主族中,周期数等于电子层数,族序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数,因此答案选D
3. 下列气态氢化物中,最稳定的是( )
A. HF B. HCl C. HBr D. HI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由元素周期律可知,F2 Cl2 Br2 I2四种物质非金属性越来越弱,F2非金属性最强,与H2反应生成的HF最稳定,选A。
4. 下列电子式中错误的是 ( )
A. Na+ B.
C. D.
【答案】C
【解析】A. 钠离子的电子式就是离子符号,A正确;B. 氢氧根是带一个负电荷的阴离子,电子式正确,B正确;C. 氨气是共价化合物,电子式为,C错误;D. 三氯甲烷是共价化合物,电子式正确,D正确,答案选C。
5.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原子半径:Na>Mg>O
B. 13C和14C属于同位素
C. 0族元素是同周期中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
D. N和P属于第ⅤA族元素,HNO3酸性比H3PO4的强
【答案】C
【解析】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是氟元素,所以选项C是错误的。其余选项都正确。答案选C。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氯化氢溶于水能电离出H+ 、Cl-,所以氯化氢是离子化合物
B. 碘晶体受热转变成碘蒸气,吸收的热量用于克服碘原子间的作用力
C. 氧气和臭氧是同分异构体
D. 有机化合物CH3—CH2—NO2和H2N—CH2—COOH是同分异构体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氯化氢溶于水电离产生氢离子和氯离子,但HCl是共价化合物,错误;B、碘晶体属于分子晶体,受热转变为碘蒸汽时,吸收的热量用于克服碘分子间的作用力,不是碘原子之间的作用力,错误;C、氧气与臭氧是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属于同素异形体,错误;D、有机化合物CH3-CH2-NO2和H2N-CH2-COOH的分子式相同,而结构不同,是同分异构体,正确,答案选D。
7.短周期金属元素甲~戊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下表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甲
乙
丙
丁
戊
A. 原子半径:丙<丁<戊 B. 金属性:甲>丙
C. 氢氧化物的碱性:丙>丁>戊 D. 最外层电子数:甲>乙
【答案】C
【详解】由短周期金属元素甲~戊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可知甲为Li、乙为Be、丙为Na、丁为Mg、戊为Al。
A.同一周期自左而右原子半径减小,因此原子半径:丙>丁>戊,A错误;
B同一主族自上而下金属性增强,则金属性:甲<丙,B错误;
C.同一周期自左而右金属性减弱,由于金属性:丙>丁>戊,元素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越强,所有氢氧化物的碱性:丙>丁>戊,C正确;
D.同一周期自左向右,主族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所有最外层电子数:甲<乙,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C。
8. 下面关于原电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正极上发生氧化反应
B. 化学性质较活泼的一极为负极
C. 在外电路中电子流出极为正极
D. 原电池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原电池中较活泼的金属是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子经导线传递到正极,所以溶液中的阳离子向正极移动,正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据此可知,选项B周期,其余选项是错误的,答案选B。
9.盐酸和块状CaCO3反应时,不能使反应的最初速率明显加快的是( )
A. 将盐酸的用量增加一倍 B. 盐酸的浓度增加一倍,用量减半
C. 温度升高30 ℃ D. 改用更小块的CaCO3
【答案】A
【详解】A.盐酸的量增加一倍,但浓度不变,化学反应速率不变,A符合题意;
B.增大盐酸的浓度,可增大反应速率,B不符合题意;
C.升高温度,物质的内能增加,有效碰撞次数增加,反应速率加快,C不符合题意;
D.通过增大固体的表面积,可增大反应速率,D不符合题意;
故合理选项是A。
10. 下列金属分别和0.1mol /L的稀盐酸反应,反应最剧烈的是( )
A. Fe B. Mg C. Al D. Cu
【答案】B
【解析】金属越活泼,和酸反应越剧烈,活泼性镁最强,所以答案是B。
11.在2L密闭容器中充有2molSO2和一定量O2发生下列反应2SO2+O22SO3,经4min后测得SO2为0.4mol,则O2的反应速率是( )
A. 0.1mol/(L·min) B. 0.2mol/(L·min)
C. 0.3mol/(L·min) D. 0.05mol/(L·min)
【答案】A
【详解】根据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可知,进行到4min时,测得n(SO2)=0.4mol,此时反应的速率为V(SO2)==0.2mol/(L·min),根据用不同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时,速率比等于化学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的比,所以V(O2)= V(SO2)=×0.2mol/(L·min)= 0.1mol/(L·min),所以选项A合理。
12.已知充分燃烧a g乙炔气体时生成1 mol二氧化碳气体和液态水,并放出热量b kJ,则乙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2C2H2(g)+5O2(g) 4CO2(g)+2H2O(l);∆H=+b kJ/mol
B. C2H2(g)+O2(g) 2CO2(g)+H2O(l);∆H=+2b kJ/mol
C. 2C2H2(g)+5O2(g) 4CO2(g)+2H2O(l);∆H=-2b kJ/mol
D. 2C2H2(g)+5O2(g) 4CO2(g)+2H2O(l);∆H=-4b kJ/mol
【答案】D
【详解】充分燃烧a g乙炔气体时生成1mol二氧化碳气体和液态水,并放出热量bkJ,则根据物质的物质的量与反应放出的热量成正比可知,生成2mol二氧化碳气体和液态水,并放出热量2bkJ,或生成4mol二氧化碳气体和液态水,并放出热量4bkJ。由于乙炔化学式为C2H2,所以乙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2H2(g)+O2(g) 2CO2(g)+H2O(l);∆H=-2b kJ/mol;或2C2H2(g)+5O2(g) 4CO2(g)+2H2O(l);∆H=-4b kJ/mol;
故合理选项是D。
13. 下列关于化学反应速率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反应速率用于衡量化学反应进行快慢
B. 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反应物的本质
C. 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的速率都为0
D. 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提高反应温度都能增大反应速率
【答案】C
【详解】A.反应速率是衡量化学反应进行快慢程度的物理量,A正确;
B.参加反应的物质本身的性质是决定化学反应进行快慢程度的内因,是决定性因素,B正确;
C.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仍然在进行,用同一物质表示的正、逆复原速率相等,但都不为0,C错误;
D.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可以提高单位体积内的微粒数目,有效碰撞次数增加,化学反应速率加快;提高反应温度。,更多的分子变为活化分子,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加,有效碰撞次数增加,化学反应速率加快,D正确;
故合理选项是C。
14.下列反应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
A. 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 B. 高锰酸钾分解
C. 锌放入稀硫酸中 D. 碳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
【答案】B
【详解】A.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发生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A不符合题意;
B.高锰酸钾分解反应是吸热反应,B符合题意;
C.锌放入稀硫酸中,发生置换反应,次数硫酸锌和氢气,该反应是放热反应,C不符合题意;
D.碳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的反应是放热反应,D不符合题意;
故合理选项是B。
15.对热化学方程式H2(g) + I2(g) 2HI(g);∆H = +52kJ·mol-1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1mol氢气和1mol碘蒸气完全反应需要吸收26kJ热量
B. 1个氢分子和1个碘分子完全反应需要吸收52kJ热量
C. 1molH2(g)与1molI2(g)完全反应生成2mol HI气体需吸收52kJ热量
D. 1molH2(g)与1molI2(g)完全反应放出26kJ热量
【答案】C
【详解】A.1mol氢气和1mol碘蒸气完全反应需要吸收52kJ热量,A错误;
B.热化学方程式的系数表示相应物质的物质的量的多少,不能表示物质分子数目,B错误;
C.热化学方程式H2(g) + I2(g)2HI(g) ∆H=+52kJ/mol表示的意义:1molH2(g)与1molI2(g)完全反应生成2mol的HI气体需吸收52kJ的热量,C正确;
D.热化学方程式H2(g)+I2(g)2HI(g) ∆H=+52kJ/mol中,焓变值是正值,表明反应为吸热反应,不会放出热量,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C。
16. 质量相同的氢气,分别与足量的氧气点燃充分反应,在(1)生成液态水,(2)生成水蒸气两种情况下( )
A. 反应(1)放出的热量多 B. 反应(2)放出的热量多
C. (1)、(2)放出的热量一样多 D. 无法比较两个反应放出的热量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由于气态水的能量高于液态水的能量,所以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时放热多,答案选A。
17.已知H2(g)+C12(g)2HCl(g);∆H=-184.6kJ·mol-1,
则反应2HCl(g)H2(g)+Cl2(g)的∆H为( )
A. +92.3 kJ·mol-1 B. -92.3 kJ·mol-1
C. -369.2 kJ·mol-1 D. +184.6 kJ·mol-1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H2(g)+C12(g)2HCl(g);∆H=-184.6kJ·mol-1,则反应2HCl(g)H2(g) +Cl2(g)的∆H为+184.6 kJ·mol-1。答案选D。
18. 已知反应A+B==C+D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形成产物C和D的化学键所放出的总能量高于断开反应物A 和B的化学键所吸收的总能量
B. 该反应只有在加热条件下才能进行
C. 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产物的总能量
D. 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根据图像可知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因此是吸热反应,则形成产物C和D的化学键放出的总能量低于断开反应物A和B的化学键所吸收的总能量,A错误;B.反应是副反应还是吸热反应与反应条件没有关系,B错误;C.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产物的总能量,C错误; D.该反应为吸热反应,D正确,答案选D。
19.4P(红磷s)P4(白磷s);∆H=+17kJ/mol根据以上方程式,下列推论正确的是( )
A. 当4g红磷转变成白磷时吸收17kJ热量
B. 当lmol白磷转变成红磷时放出17kJ热量
C. 正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
D. 白磷热稳定性比红磷大
【答案】B
【详解】A.热化学方程式的系数只能表示物质的量,当4mol红磷转变成白磷时吸收17kJ热量,4mol红磷质量是124g,则4g红磷转变成白磷时吸收热量远小于17kJ热量,A错误;
B.该热化学方程式的正反应是吸热反应,则逆反应是放热反应,即当lmol白磷转变成红磷时放出17kJ热量,B正确;
C.4P(红磷s)P4(白磷s);∆H=+17kJ/mol,焓变大于零,说明该反应的正反应为吸热反应,C错误;
D.根据4P(红磷s)P4(白磷s);∆H=+17kJ/mol,正反应为吸热反应,说明反应物的能量低于生成物的能量,因此红磷具有的能量比白磷低,物质含有的能量越低,稳定性增强,因此红磷的稳定性大,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B。
20.在一定条件下,对于在密闭容器中进行的反应P(g)+Q(g)R(g)+S(g),下列说法中可以充分说明这一反应已经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
A. P、Q、R、S的浓度相等 B. P、Q、R、S在容器中共存
C. P、Q、R、S的浓度不再变化 D. P、Q的反应速率相等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在一定条件下,当可逆反应的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时(但不为0),反应体系中各种物质的浓度或含量不再发生变化的状态,称为化学平衡状态,所以选项C正确。平衡时各种物质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但各种的浓度之间不一定满足某种关系,A不能说明。只要是可逆反应,则反应物和生成物一定同时共存,B不能说明;D中反应速率的方向是相同,速率之比是相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因此D中的关系始终是成立的,D不能说明。因此答案选C。
21.对于反应N2+3H2 2NH3,下列说法处于化学平衡状态的是( )
①υ(N2)正=υ(N2)逆,
②N2、H2、NH3的分子数之比为1∶3∶2,
③单位时间内生成2molNH3,同时消耗1molN2,
④N2、H2、NH3的物质的量不再发生变化。
A. ①④ B. 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化学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且不等于0,各物质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由此衍生的一些物理量不发生变化,以此进行判断,得出正确结论.
【详解】①υ(N2)逆是逆反应,υ(N2)正是正反应,υ(N2)正=υ(N2)逆,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可作为判断是否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依据,①正确;
②平衡时各物质的分子数之比取决于物质的起始物质的量和转化率,故N2、H2、NH3的分子数之比为1:3:2不能作为判断是否达到平衡状态的依据,②错误;
③单位时间内生成2molNH3是正反应,同时消耗1molN2也是正反应,故单位时间内生成2molNH3,同时消耗1molN2不能作为判断是否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依据,③错误;
④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故N2、H2、NH3的物质的量不再发生变化可作为判断是否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依据,④正确;故可判断反应处于化学平衡状态序号是①④,
因此合理选项是A。
22.下列图各个装置中能组成原电池的是 (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分析】根据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判断;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是:①有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②将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中,③两电极间构成闭合回路,④能自发的进行氧化还原反应。
【详解】A. 两电极的活泼性相同,A项错误;
B. 符合原电池的构成条件,B项正确;
C. 酒精溶液为非电解质,C项错误;
D. 该装置为断路状态,不能形成闭合回路,D项错误;
答案选B。
23.已知空气—锌电池的电极反应为: 锌片:Zn + 2OH――2e-" ZnO" + H2O 石墨:1/2O2+H2O + 2e-2OH-据此判断,锌片是:( )
A. 负极,并被氧化 B. 负极,并被还原
C. 正极,并被氧化 D. 正极,并被还原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在原电池中,发生氧化反应的为负极,所以Zn失去电子,作负极,被氧化,发生还原反应的为正极,则氧气在正极被还原,所以锌片为负极,被氧化,答案选A。
24.由铜、锌和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工作时,电解质溶液的酸性( )
A. 不变 B. 先变小,后变大
C. 逐渐变大 D. 逐渐变小
【答案】D
【详解】由铜、锌和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工作时,反应原理用离子方程式表示为:Zn+2H+=Zn2++H2↑,可见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中c(H+)逐渐减小,c(H+)越小,溶液的酸性越小,故合理选项是D。
二、非选择题(共28分)
25.在下列事实中,什么因素影响了化学反应的速率。
(1)等质量的大理石块和大理石粉分别与相同浓度的盐酸反应,大理石粉反应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同浓度、同体积的盐酸中放入同样大小的锌条和镁条,产生气体有快有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夏天的食品易霉变,冬天就不易发生该现象___________。
【答案】(1). 固体反应物的颗粒大小 (2). 反应物的性质 (3). 温度
【解析】
【分析】(1)固体的表面积不同,化学反应速率不同;
(2)不同的金属,性质不同,化学反应速率不同;
(3)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
【详解】(1)固体的表面积不同,化学反应速率不同,粉末状固体的表面积比块状固体表面积大,所以大理石粉反应速率大;
(2)镁条和铝条的活泼性不同,由于镁的金属性比铝强,所以与相同浓度盐酸反应,镁反应速率快;
(3)夏天的温度比冬天的温度高,升高温度,物质的内能增加,有效碰撞次数增加,化学反应速率加快,所以夏天的食品比冬天的霉变快。
26.铜-锌-稀硫酸原电池中:负极_______,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正极________,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
【答案】(1). 锌(Zn) (2). Zn-2e-Zn2+ (3). 铜(Cu) (4). 2H++2e-H2↑
【解析】
【分析】在原电池中,活动性强的电极为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活动性弱的电极为正极,正极上溶液中的离子获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详解】在铜-锌-稀硫酸原电池中,由于金属活动性Zn>Cu,所以Zn为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为:Zn-2e-=Zn2+;Cu为正极,正极上,溶液中的H+获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为:2H++2e-=H2↑。
27.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1 mol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285.8 kJ热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2H2(g)+O2(g) 2H2O(l) ΔH=-571.6 kJ/mol
【解析】
【详解】1molH2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285.8 kJ热量,则2molH2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571.6 kJ热量,所以氢气燃烧产生液态水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H2(g)+O2(g) 2H2O(l) ΔH=-571.6 kJ/mol。
28.(1)反应A+3B2C+2D在四种不同情况下的反应速率分别为:
①v(A)=0.15 mol/(L·s); ②v(B)=0.6 mol/(L·s);
③v(C)=0.4 mol/(L·s); ④v(D)=0.45 mol/(L·s)。
该反应进行的快慢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
(2)某温度时,在2L容器中X、Y、Z三种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由图中数据分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开始至2min,Z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④>③=②>① (2). X+3Y2Z (3). 0.05mol/(L•min)
【解析】
分析】(1)根据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方程式的系数之比,将用不同物质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统一用同一种物质来表示,然后再进行数据的大小比较即可;
(2)根据物质的量的变化判断反应物和生成物,根据物质的量的变化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书写方程式;根据v=计算反应速率。
【详解】(1)把所有速率都换算成v(A),速率单位为mol/(L·s),根据同一反应,速率之比等于计量数之比进行转化。
v(A)=0.15 mol/(L·s);
当v(B)=0.6 mol/(L·s)时,v(A)=0.2 mol/(L·s);
当v(C)=0.4 mol/(L·s)时,v(A)=0.2 mol/(L·s);
当v(D)=0.45mol/(L•s)时,v(A)=0.225 mol/(L•s);
所以该反应进行的快慢顺序为④>②=③>①;
(2)由图象可以看出,反应中X、Y的物质的量减小,Z的物质的量增多,则X、Y为反应物,Z为生成物,且∆n(X):∆n(Y):∆n(Z)=0.1mol:0.3mol: 0.2mol=1:3: 2,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X+3Y2Z;V(Z)== =0.05mol/(L•min)。
29.如图所示,把试管放入盛有25 ℃的饱和石灰水的烧杯中,试管中开始放入几小块镁片,再用滴管滴加5 mL盐酸于试管中。
试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实验推知,镁片和盐酸的总能量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氯化镁溶液和氢气的总能量。
【答案】(1). 镁片上有大量气泡产生镁片逐渐溶解烧杯内石灰水出现浑浊现象 (2). 镁与盐酸反应产生氢气,该反应是放热反应,而Ca(OH)2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从而石灰水中有Ca(OH)2析出而变浑浊 (3). Mg+2H+Mg2++H2↑ (4). 大于
【解析】
【分析】在如图所示的实验中,向试管内滴入稀盐酸,盐酸与镁剧烈反应放出氢气,同时反应放出的热量使饱和石灰水溶液温度升高,温度升高氢氧化钙溶解度减小,饱和溶液析出固体氢氧化钙而使溶液看上去变浑浊。
【详解】(1)把试管放入盛有25 ℃的饱和石灰水的烧杯中,试管中开始放入几小块镁片,再用滴管滴加5 mL盐酸于试管中,由于Mg是比较活泼的金属,与盐酸会发生反应:Mg+2HCl=MgCl2+H2↑,镁条与盐酸反应生成氢气,产生大量气泡,Mg由于反应而不断溶解、消耗,该反应是放热反应,由于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因此溶液温度升高,导致Ca(OH)2溶解度减小,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因此观察到的现象是:镁片上有大量气泡产生镁片逐渐溶解烧杯内石灰水出现浑浊现象;
(2)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镁与盐酸反应产生氢气,该反应是放热反应,而Ca(OH)2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从而石灰水中有Ca(OH)2析出而变浑浊;
(3)镁与盐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反应为Mg+2HClMgCl2+H2↑,将其改写为离子方程式为Mg+2H+Mg2++H2↑;
(4)镁条与盐酸反应为放热反应,说明反应物Mg与盐酸的能量和大于生成物MgCl2溶液和H2的总能量。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