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河北省鸡泽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试卷(解析版)
展开
河北省鸡泽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试卷
1.本试卷分为试卷Ⅰ和试卷II两部分,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2.请将答案填写到答题卡上。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14 S-32 Cl-35.5
第Ⅰ卷(共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5个小题,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答案符合题意)
1.1994年科学家发现一种元素,它的核内有161个中子,质量数为272,该元素原子序数是( )
A. 111 B. 161
C. 272 D. 443
【答案】A
【详解】原子序数=核内质子数=质量数-中子数=272-161=111。故选A。
2.某元素原子最外层有2个电子,下列关于该元素叙述正确的是( )
A. 是金属元素 B. 是ⅡA族元素
C. 其最高价为+2价 D. 不能准确判断
【答案】D
【详解】原子的最外电子层只有2个电子,可能为He或第ⅡA的金属元素或某些过渡元素,若为He,化合价为0,若为ⅡA族元素,最高价为+2价。
故选D。
3.某主族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则这两种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分别是( )
A. 第4周期、ⅡA,第4周期、ⅦA
B. 第4周期、ⅠA,第5周期、ⅦA
C. 第4周期、ⅡA,第5周期、ⅥA
D. 第5周期、ⅠA,第5周期、ⅦA
【答案】B
【详解】在主族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其核外电子层数等于其周期数,其最外层电子数等于其主族族序数,根据图片知,X位于第四周期第IA族、Y位于第五周期第VIIA族。
故选B。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SO2和SO3互为同分异构体
B. 液溴和溴蒸气是同素异形体
C. 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原子构成,因此它们是同种物质
D. 乙醇和二甲醚互为同分异构体
【答案】D
【详解】A.二者分子式不同,不是同分异构体,故A错误;
B.液溴和溴蒸气是溴单质的不同状态,故B错误;
C.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原子构成,它们结构不同,属于同素异形体,故C错误;
D.乙醇和二甲醚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互为同分异构体,故D正确。
故选D。
5.X元素的阳离子和Y元素的阴离子具有与氩相同的电子层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X的原子序数比Y小
B. 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比Y小
C. X的原子半径比Y小
D. X元素的最高正价比Y大
【答案】B
【解析】X元素的阳离子和Y元素的阴离子具有与氩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X的原子序数大于Y的,X属于金属位于Y的下一周期,所以X的原子半径大于Y的。Y是非金属其最外层电子数大于X的,最高价大于X的。所以选项B是错误的,答案选B。
6.某元素的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M层与K层电子数相等,则该元素的核电荷数是( )
A. 12 B. 16
C. 18 D. 20
【答案】A
【详解】三个电子层即为K、L、M,K层为2个电子,L层为8个电子,M层与K层电子数相等,M层为2个电子,一共12个电子,原子的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该原子的核电荷数是12。
故选A。
7.下列递变情况中,不正确的是( )
A. Na、Mg、Al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多
B. Si、P、S元素的最高正价依次升高
C. C、N、O的原子半径依次增大
D. Li、Na、K的金属性依次增强
【答案】C
【详解】A.同一周期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随着原子序数增大而增大,Na、Mg、Al最外层电子数分别是1、2、3,所以Na、Mg、Al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加,故A正确;
B.主族元素最高正化合价与其族序数相等,但O、F元素除外,O元素没有最高正化合价,Si、P、S元素的最高正价依次为+4、+5、+6,故B正确;
C.同一周期元素,原子半径随着原子序数增大而减小,则C、N、O的原子半径依次减小,故C错误;
D.同一主族元素,随着原子序数增大,原子半径增大,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力逐渐减小,所以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大,则金属元素金属性随着原子序数增大而增强,则Li、Na、K的金属性依次增强,故D正确。
故选C。
8.A3+微粒核外有46个电子,质量数为115,则A原子核里的中子数是( )
A. 46 B. 66
C. 115 D. 49
【答案】B
【详解】A3+微粒核外有46个电子,则A原子核外有49个电子,则质子数是49,由于质量数是115,所以中子数是115-49=66。
故选B。
9.盛满NO2气体的试管,倒置在水槽中,反应后,液面上升的高度是试管的( )
A. 1/2 B. 1/3
C. 2/3 D. 5/6
【答案】C
【详解】NO2与水发生反应:3NO2+H2O=2HNO3+NO,每消耗3体积气体,生成1体积气体,所以液面上升2体积。盛满NO2气体的试管,倒置在水槽中,充分反应后,液面上升的高度是试管体积的2/3;
答案选C项。
10.如图所示:烧瓶中充满干燥气体a,将滴管中的液体b挤入烧瓶内,轻轻振荡烧瓶,然后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液体呈喷泉状喷出,则a、b不可能是( )
A. a为Cl2气体,b为饱和NaCl溶液
B. a为NH3气体,b为盐酸溶液
C. a为CO2气体,b为浓NaOH溶液
D. a为NO2气体,b为H2O
【答案】A
【详解】A. Cl2能溶于水,饱和NaCl溶液可降低其在水中的溶解度,抑制氯气的溶解,不能形成压强差,则不能形成喷泉,故A选;
B. 氨气极易溶于水,可与盐酸反应生成NH4Cl,导致气体减少,构成压强差,可形成喷泉,故B不选;
C. CO2可与浓NaOH反应,导致气体减少,构成压强差,从而形成喷泉,故C不选;
D. NO2易溶于水生成硝酸和NO,构成压强差,可形成喷泉,故D不选;
答案选A。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pH在5.6~7.0之间的雨水通常称为酸雨
B. SO2具有漂白性,因而可以使石蕊溶液褪色
C. 燃煤时加入适量石灰石,可减少废气中SO2的含量
D. NO2能与水反应生成硝酸,故NO2为酸性氧化物
【答案】C
【详解】A.酸雨是指pH<5.6的雨水,故A错误;
B.二氧化硫为酸性氧化物,能够使石蕊变红,虽然具有漂白性,但是二氧化硫不能使石蕊褪色,故B错误;
C.燃煤加入石灰石,石灰石分解生成的氧化钙和二氧化硫反应生成亚硫酸钙,进一步氧化为硫酸钙,脱硫减小酸雨的形成,故C正确;
D、NO2与水反应时除了生成HNO3还有NO生成,所以NO2不是酸性氧化物,故D错误;
故选C。
1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所有铵盐受热均可以分解,产物均有NH3
B. 所有铵盐都易溶于水,所有铵盐中的N均呈-3价
C. NH4Cl溶液中加入NaOH浓溶液共热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NH4++OH-NH3↑+H2O
D. NH4Cl和NaCl的固体混合物可用升华法分离
【答案】C
【详解】A.硝酸铵分解不生成氨气,NH4NO3 N2O↑+2H2O,A错误;
B.铵盐都易溶于水,不是所有铵盐中的氮均呈-3价,如硝酸铵中硝酸根离子中氮元素是+5价, B错误;
C. NH4Cl溶液中加入NaOH浓溶液共热时,会发生反应产生氨气和水,NH4+OH-NH3↑+H2O,C正确;
D.氯化铵受热分解为氨气和氯化氢,但是氯化钠受热不分解,NH4Cl和NaCl的固体混合物可用加热法分离,但不是升华法,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C。
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Na2O与Na2O2所含化学键的类型完全相同
B. NaHSO4溶于水只需要克服离子键
C. 碘晶体受热转变成碘蒸气,克服了共价键和分子间作用力
D. 晶体熔沸点由高到低的顺序为:金刚石>氯化钠>水
【答案】D
【详解】A.Na2O中只含有离子键,Na2O2中既含有离子键也含有非极性共价键,故A错误;
B.NaHSO4溶于水需要克服离子键和共价键,故B错误;
C.碘晶体属于分子晶体,受热转变成碘蒸气,只是克服了分子间作用力,故C错误;
D.金刚石是原子晶体、氯化钠是离子晶体,水是分子晶体,一般来说,晶体熔沸点高低顺序是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所以熔沸点由高到低的顺序:金刚石>氯化钠>水,故D正确。
正确答案:D。
1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B. 在共价化合物中一定含有共价键
C. 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D. 双原子单质分子中的共价健一定是非极性键
【答案】A
【解析】全部由共价键形成的化合物才是共价化合物,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就是离子化合物。因此在离子化合物中可以含有共价键,但共价化合物中不能含有离子键。由同一种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形成的共价键是非极性键,因此选项A是错误的,答案选A。
15.下列各指定原子序数的元素,能形成AB2型离子化合物的是( )
A. 6和8 B. 16和8 C. 12和9 D. 11和17
【答案】C
【详解】A.原子序数为6和8的元素分别为C、O,能形成CO、CO2共价化合物,故A不选;
B.原子序数为16和8的元素分别为S、O,能形成SO2、SO3共价化合物,故B不选;
C.原子序数为12和9的元素分别为Mg、F,能形成离子化合物MgF2,故C选;
D.原子序数为11和17的元素分别为Na、Cl,能形成离子化合物NaCl,故D不选。
故选C。
16.下列表示物质结构的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
A. 铵根离子的电子式为:NH4+ B. HF 的电子式:
C. K+离子的结构示意图: D. 10个中子的氧原子的核素符号:18O
【答案】D
【解析】A. 铵根离子的电子式为: ,选项A错误;B. HF 的电子式为: ,选项B错误;C. K+离子的结构示意图:,选项C错误;D. 10个中子的氧原子的核素符号为: 18O,选项D正确。答案选D。
17.已知:A、B两元素的阴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A元素的阴离子半径大于B元素的阴离子半径;C和B两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相同;C元素的原子半径大于A元素的原子半径。A、B、C三种元素的原子序数的关系是( )
A. A>B>C B. B>A>C C. C>A>B D. A>C>B
【答案】B
【解析】A、B两元素的阴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故A、B同周期;A元素的阴离子半径大于B元素的阴离子半径,A在B的左侧;C和B两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相同,所以C、B同周期;C元素的原子半径大于A元素的原子半径,C在A的左侧;故A、B、C三种元素的原子序数的关系为:。答案选B。
18.已知反应X+Y = M+N为吸热反应,对这个反应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 )
A. X的能量一定低于M的,Y的能量一定低于N的
B. 因为该反应为吸热反应,故一定要加热反应才能进行
C. 破坏反应物中的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大于形成生成物中化学键所放出的能量
D. 反应物X和Y的总能量一定大于生成物M和N的总能量
【答案】C
【详解】A.X+Y=M+N为是一个吸热反应,说明反应物的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不能说明X的能量一定低于M的能量,Y的能量一定低于N的能量,故A错误;
B.吸热反应不一定在加热的条件下发生,比如氯化铵和八水合氢氧化钡的反应就是吸热反应,但是不需条件就能发生,故B错误;
C.反应中断键时吸收的能量比形成化学键时放出的能量高,根据能量守恒可知,一部分能量储存在物质中,则反应是吸热反应,故C正确;
D.X+Y=M+N为是一个吸热反应,说明反应物的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即X和Y的总能量一定低于M和N的总能量,故D错误。
故选C。
19.已知H2(g)+Cl2(g)=2HCl(g) △H=―184.6kJ·mol-1, 则反应HCl(g)=1/2H2(g)+1/2Cl2(g)的△H为( )
A. +184.6kJ·mol-1 B. ―92.3kJ·mol-1
C. ―369.2kJ·mol-1 D. +92.3kJ·mol-1
【答案】D
【详解】依据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和方法,已知热化学方程式为:H2(g)+Cl2(g)=2HCl(g)△H=-184.6kJ•mol-1,改变方向,焓变变为正值,系数除以2,焓变也除以2,得到热化学方程式为:HCl(g)=1/2H2(g)+1/2Cl2(g) △H=+92.3kJ•mol-1。
故选D。
20.下列反应中生成物总能量高于反应物总能量的是( )
A. 碳酸钙受热分解 B. 乙醇燃烧
C. 铝粉与氧化铁粉末反应 D. 氧化钙溶于水
【答案】A
【解析】
【分析】根据反应中生成物总能量高于反应物总能量,说明该反应是一个吸热反应,根据常见的吸热反应来回答。
【详解】A.碳酸钙受热分解是一个吸热反应,故A正确;
B.乙醇的燃烧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故B错误;
C.铝与氧化铁粉未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故C错误;
D.氧化钙溶于水是一个放热反应,故D错误。
故选A。
21.氢气、一氧化碳、辛烷、甲烷的热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H2(g)+1/2O2(g)=H2O(l) △H=-285.8kJ/mol
CO(g)+1/2O2(g)=CO2(g) △H=-283.0kJ/mol
C8H18(l)+25/2O2(g)=8CO2(g)+9H2O(l) △H=-5518kJ/mol
CH4(g)+2O2(g)=CO2(g)+2H2O(l) △H=-89.3kJ/mol
相同质量的氢气、一氧化碳、辛烷、甲烷完全燃烧时,放出热量最少的是( )
A. H2(g) B. CO(g) C. C8H18(l) D. CH4(g)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的含义进行计算,来比较反应热的大小。
【详解】H2、CO、C8H18、CH4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2、28、114、16,
所以相同质量(假设均是1g)四种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为57:4.07:1:7.125,
根据H2(g)+O2(g)=H2O(l)△H=-285.8kJ/mol
CO(g)+O2(g)=CO2(g)△H=-283.0kJ/mol
C8H18(l)+O2(g)=8CO2(g)+9H2O(l)△H=-5518kJ/mol
CH4(g)+2O2(g)=CO2(g)+2H2O(l)△H=-89.3kJ/mol
燃烧放出热量之比为(57×285.8):(4.07×283):(1×5518):(7.125×89.3)=16290.6:1151.81:5518:636.2625,
所以相同质量的氢气、一氧化碳、辛烷、甲烷完全燃烧时,放出热量最多的是氢气,最少的为CH4。
故选D。
22.25℃、101 kPa下,碳、氢气、甲烷和葡萄糖的燃烧热依次是393.5 kJ/mol、285.8 kJ/mol、890.3 kJ/mol、2800 kJ/mol,则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C(s)+1/2 O2(g)=CO(g) △H= ―393.5kJ/mol
B. 2H2(g)+O2(g)=2H2O(l) △H= +571.6kJ/mol
C. CH4(g)+2O2(g)=CO2(g)+2H2O(g) △H= ―890.3kJ/mol
D. C6H12O6(s) +6O2(g)=6CO2(g)+6H2O(l) △H= ―2800kJ/mol
【答案】D
【解析】
【分析】燃烧热是在一定条件下,1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
【详解】A.反应中生成一氧化碳不是稳定氧化物,故A错误;
B.氢气燃烧是放热反应,△H小于0,故B错误;
C.生成物水是气体不是稳定氧化物,故C错误;
D.符合燃烧热的概念,故D正确。
故选D。
23.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是由化学反应中旧化学键断裂时吸收的能量与新化学键形成时放出的能量不同引起的。如图为N2(g)和O2(g)反应生成NO(g)过程中的能量变化,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1mol N2(g)和1mol O2(g)完全反应放出的能量为180kJ
B. 通常情况下,N2(g)和O2(g)混合能直接生成NO
C. 1mol N2(g)和1mol O2(g)具有的总能量小于2mol NO(g)具有的总能量
D. NO是一种酸性氧化物,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盐和水
【答案】C
【详解】A.根据题给数据可知,反应物中化学键断裂吸收能量:(946+498)=1444kJ/mol,生成物中化学键的形成放出能量2×632=1264kJ/mol,故1molN2(g)和1molO2(g)反应吸收的能量为180kJ,故A错误;
B.N2(g)和O2(g)的反应需要在放电条件下进行,通常情况下,N2(g)和O2(g)混合不能直接生成NO,故B错误;
C.根据题给数据知,N2(g)和O2(g)的反应是吸热反应,1molN2(g)和1molO2(g)具有的总能量小于2molNO(g)具有的总能量,故C正确;
D.一氧化氮不能和氢氧化钠反应,属于不成盐氧化物,故D错误。
故选C。
24.同周期X、Y、Z三元素,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由弱到强的顺序是:H3ZO4Z
B. 非金属性:X>Y>Z
C. 阴离子的还原性按X、Y、Z的顺序由强到弱
D. 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按X、Y、Z的顺序由弱到强
【答案】B
【解析】同周期的X、Y、Z三元素,其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的酸性由弱到强的顺序是:H3ZO4<H2YO4<HXO4,所以非金属性是X>Y>Z。A.同周期自左向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非金属性逐渐增强,故原子半径:X<Y<Z,故A错误;B.由上述分析可知,非金属性是X>Y>Z,故B正确;C.非金属性越强,相应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故阴离子的还原性按X、Y、Z的顺序由弱到强,故C错误;D.非金属性越强,氢化物越稳定,故相应氢化物的稳定性:X>Y>Z,故D错误;故选B。
25.根据下表(部分短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及主要化合价)信息,判断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A>C
B. 氢化物的沸点H2D>H2E
C. 单质与稀盐酸反应的速率A<B
D. C2+与A+的核外电子数相等
【答案】A
【解析】
【分析】元素的最高正价=最外层电子数,最高正价和最低负价绝对值的和为8,D、E两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6,故为第ⅥA元素,而D的半径大于E,故在周期表中E元素在上面,D在下面,故E为O,D为S,B元素最最外层电子数为3,为B或Al,但是半径比氧和硫均大,故位于氧元素和硫元素的中间,应为Al,A的半径比铝大,最外层电子数为1,应为Na,C的半径最小,最外层两个电子,故为Be。
【详解】由分析可知:A为Na元素,B为Al元素,C为Be元素,D为S元素,E为O元素。
A.A、C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分别为NaOH和Be(OH)2,其Be(OH)2碱性弱于氢氧化铝,而氢氧化钠的碱性强于氢氧化铝,故碱性NaOH>Be(OH)2,故A正确;
B.D、E的氢化物分别为H2O、H2S,H2O含有氢键,分子间作用力较强,氢化物的沸点较高,故B错误;
C.金属钠的活泼性强于铝,故与稀盐酸反应的速率Na>Al,故C错误;
D.Be2+与Na+的核外电子数分别为2、10,二者核外电子数不等,故D错误。
故选A。
第Ⅱ卷(共50分)
26.下表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参照元素①~⑧在表中的位置,用化学用语回答下列问题:
(1)⑧的气态氢化物为_________(填电子式)
(2)⑤对应的碱为_____(填电子式);③的最高价含氧酸_____(填化学式)。
(3)比较⑤、⑥元素的金属性强弱________;并写出它们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4)写出一种由原子序数①、③、⑧三种元素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_______。
【答案】(1). (2). (3). HNO3 (4). Na>Al (5). NaOH+Al(OH)3==NaAlO2+2H2O (6). NH4Cl
【解析】
【分析】由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可知①为H元素,②为C元素,③为N元素,④为O元素,⑤为Na元素,⑥为Al元素,⑦为Si元素,⑧为Cl元素。
【详解】(1)⑧为Cl元素,Cl元素的气态氢化物为HCl,H原子和Cl原子之间通过形成1对共用电子对结合,电子式为:,故答案为:。
(2)⑤为Na元素,Na元素对应的碱为NaOH,NaOH中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间通过离子键相结合,氢氧根离子中氧原子和氢原子间通过共价键相结合,电子式为,③为N元素,N元素的最高价含氧酸为HNO3,故答案为:,HNO3。
(3)⑤、⑥元素分别为Na、Cl,同一周期元素的金属性从左向右逐渐减弱,所以金属性Na>Al,Na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为NaOH,Al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为Al(OH)3,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铝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水,反应方程式为:NaOH+Al(OH)3==NaAlO2+2H2O,故答案为:Na>Al,NaOH+Al(OH)3==NaAlO2+2H2O。
(4)①、③、⑧三种元素分别为H、N、Cl,这三种元素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NH4Cl,故答案为:NH4Cl。
27.有A、B、C、D、E五种短周期元素,其元素特征信息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元素的符号:A:________,E:________;
(2)写出C与B 形成的两种离子化合物的化学式_______;______。
(3)指出 E 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_____________。
(4)B、C、D三种元素的离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写具体的元素符号)。
(5)E单质和C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水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
【答案】(1). H (2). Cl (3). Na2O (4). Na2O2 (5). 第三周期VIIA族 (6). O2->Na+>Al3+ (7). Cl2+2OH—===Cl—+ClO—+H2O
【解析】
【分析】由于A、B、C、D、E短周期五种元素,A是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则A为H元素;B的阴离子带两个单位的负电荷,单质是空气主要成分之一,则B为O元素;B为O元素,B的阴离子为O2-,C的阳离子与B的阴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且与B可以形成两种离子化合物,则C为Na元素;D的氢氧化物和氧化物都有两性,且与C同周期,则D为Al元素;E与C同周期,其原子半径在该周期最小,则E为Cl元素.
【详解】由分析可知A为H元素;B为O元素;C为Na元素;D为Al元素;E为Cl元素。
(1)由分析可知,A为H元素;E为Cl元素,故答案为:H;Cl。
(2)B为O元素;C为Na元素,Na和O可以形成Na2O、Na2O2两种离子化合物,故答案为:Na2O、Na2O2。
(3)E为氯元素,原子质子数为17,核外有3个电子层,最外层有7个电子,处于周期表第三周期第ⅦA族,故答案为:第三周期VIIA族。
(4)B、C、D的简单离子分别为O2-、Mg2+、Al3+,核外电子层结构相同,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所以O2->Mg2+>Al3+,故答案为:O2->Mg2+>Al3+。
(5)E单质为Cl2,C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为NaOH,氯气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和水,反应离子方程式为Cl2+2OH—=Cl—+ClO—+H2O,故答案为:Cl2+2OH—=Cl—+ClO—+H2O。
28.现有几组物质的熔点(℃)的数据: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A组属于________晶体,其熔化时克服的微粒间的作用力是_________。
(2)B组晶体共同的物理性质是______________(填序号)。
①有金属光泽 ②导电性 ③导热性 ④延展性
(3)C组中HF熔点反常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
(4)D组晶体可能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①硬度小 ②水溶液能导电 ③固体能导电 ④熔融状态能导电
【答案】 (1). 原子 (2). 共价键 (3). ①②③④ (4). HF分子间能形成氢键,其熔化时需要消耗的能量更多(只要答出HF分子间能形成氢键即可) (5). ②④
【详解】(1)A组熔点最高,属于原子晶体,原子晶体的构成微粒为原子,微粒间作用力为共价键,故答案为:原子;共价键。
(2)B组物质为金属,具有金属光泽、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故答案为:①②③④。
(3)由于HF中存在氢键,导致HF的沸点比其它氢化物的沸点高,故答案为:HF分子间能形成氢键,其熔化时需要消耗的能量更多。
(4)D组物质为离子晶体,有硬度大、水溶液能导电、固体不能导电而熔融状态能导电的性质,故答案为:②④。
29.请将符合题意的下列变化的序号填在对应的横线上:①碘的升华;②氧气溶于水;③氯化钠溶于水;④烧碱熔化;⑤氯化氢溶于水;⑥氯化铵受热分解。
(1)化学键没有被破坏的是__________;仅发生离子键破坏的是________;
(2)既发生离子键破坏、又发生共价键破坏的是______________;
(3)N2的电子式为________;Na2O2的电子式为________;
(4)用电子式表示MgCl2的形成过程 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② (2). ③④ (3). ⑥ (4). (5). (6).
【详解】①碘的升华属于物理变化,只是状态发生变化,只破坏分子间作用力,没有化学键的破坏;
②氧气溶于水,只破坏分子间作用力,化学键不变;
③氯化钠溶于水,在水分子的作用下,氯化钠中的离子键被破坏,所以破坏的是离子键;
④烧碱中存在离子键,熔化烧碱时,阴阳离子间的化学键被破坏,所以破坏的是离子键;
⑤氯化氢溶于水,在水分子的作用下,氯化氢中的共价键被破坏,所以破坏的是共价键;
⑥氯化铵受热分解,氯化铵是离子化合物,存在的化学键有离子键、共价键,受热分解时,阴阳离子间的化学键、及铵根离子中的共价键被破坏,所以所以破坏的是离子键、共价键。
(1)化学键没有被破坏的是①②,仅发生离子键破坏的是③④,故答案为:①②;③④。
(2)既发生离子键又发生共价键破坏的是⑥,故答案为:⑥。
(3)氮气中存在氮氮三键,氮气的电子式为,Na2O2是钠离子和过氧根离子构成的离子化合物,钠离子失电子形成阳离子,过氧根离子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电子式为,故答案为:,。
(4)MgCl2属于离子化合物,Mg最外层两个电子被两个Cl原子得到,用电子式表示形成过程为:,
故答案为:。
30. (1)已知2 mol氢气燃烧生成液态水时放出572 kJ热量,反应方程式是
2H2(g)+O2(g)==2H2O(l)
(l)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该反应的生成物能量总和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反应物能量总和。
②若2 mol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水蒸气,则放出的热量________(填“>”、“<”或“=”)572 kJ。
③与化石燃料相比,利用氢能源有很多优点,请说出其中一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
(2)FeS2焙烧产生的SO2可用于制硫酸。已知25 ℃、101 kPa时:
2SO2(g)+O2(g)2SO3(g) ΔH1=-197 kJ·mol-1;
H2O(g)===H2O(l)ΔH2=-44 kJ·mol-1;
2SO2(g)+O2(g)+2H2O(g)===2H2SO4(l)ΔH3=-545 kJ·mol-1
则SO3(g)与H2O(l)反应生成H2SO4(l)的热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小于;<;热值高;清洁,无污染。(其它合理答案均可给分)
(2)SO3(g)+H2O(l)===H2SO4(l) ΔH=-152 kJ·mol-1;
【解析】试题分析:(1)①因放热反应中生成物能量总<与反应物能量总和,而2H2(g)+O2(g)═2H2O(l)△H=-572kJ/mol是放热反应。故答案为:小于;
②据热化学方程式2H2(g)+O2(g)═2H2O(l) △H=-572kJ/mol,2mol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热量572kJ,因液态水变成水蒸气需要吸热,所以2mol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水蒸气放出热量小于572kJ。故答案为:<;
③与化石燃料相比,利用氢能源有很多优点,燃烧产物为水无污染,燃烧热值高;
故答案为:热值高;清洁,无污染;
(2)2SO2(g)+O2(g)=2SO3(g) △H1=一197kJ/mol ①
2H2O(g)=2H2O(l) △H2="-44kJ/mol" ②
2SO2(g)+O2(g)+2H2O(g)=2H2SO4(l) △H3=一545kJ/mol③
利用盖斯定律:(③-①-②)×1/2得SO3(g)+H2O(l)=H2SO4(l) △H=-152kJ/mol,
SO3(g)+H2O(l)===H2SO4(l) ΔH=-152 kJ·mol-1。
故答案为:SO3(g)+H2O(l)===H2SO4(l) ΔH=-152 kJ·mol-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