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上海市吴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7/5654018/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化学】上海市吴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7/5654018/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化学】上海市吴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7/5654018/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还剩13页未读,
继续阅读
【化学】上海市吴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展开
上海市吴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相对原子质量:O-16、S-32、Na-23、H-1、C-12、N-14、Cl-35.5、Cu-64、Ba-137、Ca-40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70分)
1.氮气进入超导试验、麻醉等领域,是应用了氮气性质中的( )
A. 能与氢气反应 B. 高温下能与金属反应
C. 沸点低 D. 密度与空气接近
【答案】C
【解析】氮气沸点低,气化时吸热,可用于超导试验、麻醉等领域,C项正确;答案选C。
2.属于氮的固定的是( )
A. 植物从土壤中吸收含氮养料
B. 豆科植物把含氮化合物转变为蛋白质
C. 将氨转化为硝酸,再转化为其他含氮化合物
D. 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含氮化合物
【答案】D
【解析】A.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氮肥,氮肥是指含氮的盐类,不是氮气单质,所以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盐中的氮元素,显然不是将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化合态的氮,A项错误;
B.豆科植物根瘤菌将含氮化合物转变为植物蛋白质是氮的化合物之间的转变,不属于氮的固定,B项错误;
C.将氨转变成硝酸及其它氮的化合物是氮的化合物之间的转变,不属于氮的固定,C项错误;
D.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变为含氮化合物,显然是将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化合态的氮,属于氮的固定,D项正确;
答案选D。
3.下列化合物中不能由单质直接生成的是( )
A. FeS B. CuS C. CuCl2 D. FeCl3
【答案】B
【解析】A. 铁与硫粉混合加热能生成FeS,A项正确;
B. 铜与硫粉混合加热能生成Cu2S,B项错误;
C. 铜在氯气中点燃会生成CuCl2,C项正确;
D. 铁在氯气中点燃会生成FeCl3,D项正确;
答案选B。
4.下列物质中,在空气中能稳定存在的是( )
A. 氢硫酸 B. 硫酸钠溶液 C. 氢氧化钠溶液 D. 亚硫酸
【答案】B
【解析】A. 氢硫酸在空气中易被氧化为硫单质,A项错误
B. 硫酸钠溶液成中性,不与空气中物质发生反应,在空气中能稳定存在,B项正确;
C. 氢氧化钠溶液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不能稳定存在,C项错误;
D. 亚硫酸在空气中易被氧化为硫酸,D项错误;
答案选B。
5.通常情况下,氮气性质不活泼,其原因是( )
A. 氮分子是双原子分子 B. 氮元素的非金属性很强
C. 氮原子的半径较小 D. 氮分子中的化学键很难破坏
【答案】D
【解析】氮气是一种很不活泼的气体,其根本原因是氮分子存在氮氮三键,很稳定,不容易断开,D项正确,答案选D。
6.下列各组物质中的氮元素,都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的是( )
A. N2、NO2 B. NH3、NO
C. NH4Cl、N2O D. HNO3、N2O4
【答案】A
【解析】
【分析】氮元素常见的价态有-3价、0价、+1价、+2价、+3价、+4价和+5价,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则该氮元素处于中间价态,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A. N2中N元素化合价为0价,NO2中N元素化合价为+4价,均处于中间价态,A项正确;
B. NH3中N元素化合价为-3价,处于最低价态,不具有氧化性,B项错误;
C. NH4Cl中N元素化合价-3价,处于最低价态,不具有氧化性,C项错误;
D. HNO3中N元素化合价为+5价,处于最高价态,不具有还原性,D项错误;
答案选A。
7.下列物质中,能使干燥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的是( )
A. 液氨 B. 氨气 C. 氨水 D. 氯化铵溶液
【答案】C
【解析】A. 液氨为氨气的液态形式,遇水形成显碱性的氨水,能使红色石蕊试纸会变蓝,但不能使干燥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A项错误;
B. 氨气遇水形成显碱性的氨水,能使红色石蕊试纸会变蓝,但不能使干燥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B项错误;
C. 氨水显碱性,能使干燥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C项正确;
D. 氯化铵溶液中铵根离子水解使溶液显酸性,不能使干燥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D项错误;
答案选C。
8.下列检验铵盐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
A. 加水溶解,再用红色石蕊试纸检验其溶液
B. 加热试管,并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接近试管口上方
C. 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加热试管,并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接近试管口上方
D. 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加热试管,再滴入酚酞试液
【答案】C
【解析】铵盐的检验方法为: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加热试管,铵根离子会与氢氧根离子在加热条件下生成氨气与水,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接近试管口上方,若变蓝,则证明原溶液中含铵根离子,C项正确,答案选C。
9.当氨气与氧气的混合气体通过热的铂催化剂时,下列物质不可能产生的是( )
A. H2 B. NO2
C. HNO3 D. NH4NO3
【答案】A
【解析】氨气具有还原性,空气中氧气具有氧化性,当氨气和空气一起通过加热的铂催化剂时,氨气可被氧气氧化生成NO,进而被氧化生成NO2,与水反应可生成HNO3,且伴有NH4NO3生成.不可能生成的是氢气,A项错误;
答案选A。
10. 蘸有浓硫酸的纸片或火柴梗会变黑,主要是由于浓硫酸具有 ( )
A. 吸水性 B. 脱水性 C. 强氧化性 D. 强酸性
【答案】B
【解析】蘸有浓硫酸的纸片或火柴梗会变黑,纸或火柴梗分子中H、O元素以水的形式脱出,只留下C元素,体现浓硫酸的脱水性,而与吸水性、氧化性、酸性无关,B项正确;
答案选B。
11.下列反应中,浓硫酸既表现强酸性,又表现强氧化性的是( )
A. 硫和浓硫酸共热 B. 铜和浓硫酸共热
C. 食盐和浓硫酸共热 D. 蔗糖中滴入浓硫酸
【答案】B
【解析】
【分析】在反应中浓硫酸体现酸性,说明和物质反应生成硫酸盐,又体现强氧化性,说明在反应中S元素得电子化合价降低,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A.发生的反应为S+2H2SO4(浓)3SO2↑+2H2O,该反应硫酸中S元素化合价由+6价变为+4价,所以浓硫酸作氧化剂,体现氧化性,A项错误;
B.发生的反应为Cu+2H2SO4(浓)CuSO4+SO2↑+2H2O,该反应中部分S元素化合价不变、部分S元素化合价由+6价变为+4价,所以浓硫酸体现强酸性、强氧化性,B项正确;
C.发生的反应为2NaCl+H2SO4(浓)2HCl↑+Na2SO4,该反应中各元素化合价不变,属于复分解反应,浓硫酸体现酸性,C项错误;
D.浓硫酸将有机物中的H、O元素以2:1水的形式脱去而体现脱水性,还能将C氧化为二氧化碳而体现强氧化性,D项错误;
答案选B。
12.既不能用浓硫酸干燥,又不能用碱石灰干燥的是( )
A. NH3 B. H2S C. SO2 D. HCl
【答案】B
【解析】A、氨气碱性气体,可以用碱石灰干燥,A错误;B、H2S是酸性气体,具有还原性,既不能用浓硫酸干燥,又不能用碱石灰干燥,B正确;C、SO2是酸性氧化物,可以用浓硫酸干燥,C错误;D、氯化氢是酸性气体,可以用浓硫酸干燥,D错误,答案选B。
13.常温下可盛放在铁质容器中的是( )
A. 稀硫酸 B. 浓硫酸 C. 亚硫酸 D. 硫酸铜溶液
【答案】B
【解析】
【分析】常温下,Fe、Al遇浓硫酸或浓硝酸发生钝化,生成致密的氧化膜,阻止反应的进一步发生,以此来解答。
【详解】A. Fe与稀硫酸持续反应,稀硫酸不能盛放在铁质容器,A项错误;
B. 常温下,Fe遇浓硫酸发生钝化,生成致密的氧化膜,阻止反应的进一步发生,浓硫酸可盛放在铁质容器,B项正确;
C. 亚硫酸为弱酸,Fe会与之发生反应,亚硫酸不可盛放在铁质容器,C项错误;
D. Fe与硫酸铜溶液持续反应会生成铜与硫酸亚铁,硫酸铜溶液不能盛放在铁质容器,D项错误;
答案选B。
14.向50 mL 18 mol·L-1的硫酸中加入足量的铜片并加热,被还原的硫酸的物质的量:( )
A. 等于0.9 mol B. 小于0.45 mol
C. 等于0.45 mol D. 大于0.45 mol
【答案】B
【解析】根据方程式 ,被还原的硫酸的物质的量是参加反应硫酸物质的量的一半,50 mL18 mol·L-1的硫酸中硫酸的物质的量是0.9 mol,由于稀硫酸与铜不反应,所以参加反应的硫酸小于0.9mol,被还原的硫酸的物质的量小于0.45 mol,故B正确。
15.下列能够确定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的事实是( )
A. 取少量试液,加入用盐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B. 取少量试液,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稀硝酸沉淀不消失
C. 取少量试液,加入硝酸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D. 取少量试液,加入盐酸无明显现象产生,再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答案】D
【解析】SO42-的检验,先用稀盐酸酸化,直到没有现象为止,排除Ag+、CO32-等的干扰,再加入氯化钡溶液,看是否生成白色沉淀。
A.直接加入稀盐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不能排除Ag+的干扰,A项错误;
B.先加氯化钡不能排除Ag+的干扰,B项错误;
C.加入硝酸钡,不能排除碳酸根、亚硫酸根等的干扰,C项错误;
D.加入盐酸无明显现象,排除Ag+等的干扰,再加入氯化钡有沉淀,说明有SO42-,D项正确;
本题答案选D
16.某溶液中仅含一种溶质,若在该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再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则该溶液中不可能含有的溶质是( )
A. 硝酸银 B. 碳酸钠 C. 亚硫酸钾 D. 硫酸铜
【答案】B
【解析】A. 沉淀为AgCl不溶于HNO3,A项正确;
B. 沉淀为BaCO3,可溶于稀HNO3,B项错误;
C. 沉淀为BaSO3,再加稀HNO3被氧化为BaSO4而不溶解,C项正确;
D. 沉淀为BaSO4,不溶于稀HNO3,D项正确;
答案选B。
17.下列物质:①干燥Cl2 ②NaClO ③SO2 ④活性炭 ⑤O3,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是( )
A. ③④⑤ B. ②③④
C. ①②⑤ D. ①②③④⑤
【答案】D
【解析】①干燥的Cl2通入品红溶液会生成HClO,HClO具有强氧化性能使品红溶液褪色,故①正确;
②NaClO在溶液中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HClO,HClO具有强氧化性能使品红溶液褪色,故②正确;
③SO2具有漂白性,能使品红溶液褪色,故③正确;
④活性炭具有吸附作用能使品红溶液褪色,故④正确;
⑤O3具有强氧化性能使品红溶液褪色,故⑤正确;
答案选D。
18.硫磺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气体甲;将甲溶于水得溶液乙;向乙溶液中滴加溴水时溴水褪色,乙变为丙;在丙中加入硫化钠又生成气体丁;把丁通入乙得沉淀戊。物质甲、乙、丙、丁、戊中均含有硫元素,它们依次应是( )
A. SO3、H2SO4、H2SO3、H2S、S B. SO2、H2SO3、H2SO4、H2S、S
C. SO2、H2SO3、H2SO4、H2S、SO3 D. SO2、H2SO3、H2S、H2SO4、Na2S2O3
【答案】B
【解析】
【分析】硫黄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气体甲,为SO2,与水反应生成H2SO3,能被溴水氧化生成H2SO4,加入硫化钠生成丁为H2S,H2S与二氧化硫反应生成单质S,以此解答。
【详解】题干中描述的关系依次为:S+O2SO2;SO2+H2OH2SO3;H2O+H2SO3+Br22HBr+H2SO4
Na2S+H2SO4Na2SO4+H2S↑;2H2S+SO23S↓+2H2O,
则甲、乙、丙、丁、戊依次为SO2、H2SO3、H2SO4、H2S、S,
答案选B。
19.检验SO2中是否含有CO2,应采用的方法是( )
A. 通过澄清石灰水
B. 先通过NaHCO3溶液,再通过澄清石灰水
C. 通过品红溶液
D. 先通过足量的溴水,再通过澄清石灰水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SO2和CO2都是酸性氧化物,都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所以不能直接通入到澄清的石灰水中检验,A不正确。又因为SO2能和碳酸氢钠反应生成CO2,B不正确;C只能检验SO2,不正确;由于SO2还具有还原性,能使溴水褪色,所以首先通过溴水除去SO2,最后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即可,答案选D。
20.将导出H2S气体的导管点燃后伸入盛有一定量O2的集气瓶内,下列3个反应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① 2H2S + O2→ 2S + 2H2O ② 2H2S + SO2→ 3S + 2H2O ③ 2H2S + 3O2→ 2SO2+ 2H2O
A. ①②③ B. ③①② C. ①③② D. ③②①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开始氧气充足,随着反应的进行,氧气的量越来越少,故发生的反应为③②①
21.在2A+B3C+4D反应中,表示该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
A. vA=0.5mol/(L∙s) B. vB=0.3mol/(L∙s)
C. vC=0.8mol/(L∙s) D. vD=1mol/(L∙s)
【答案】B
【解析】
【分析】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则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计量数的比值越大,反应速率越快,以此来解答。
【详解】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则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计量数的比值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A. =0.25;B. =0.3;C. =0.267;D. =0.25;
所以反应速率大小顺序是B>C>A=D,反应速率最快的是B,答案选B。
22.设C+CO22CO(正反应为吸热反应),反应速率为v1;N2+3H22NH3(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反应速率为v2。对于前述反应,当温度升高时,v1和v2变化情况为( )
A. 同时增大 B. 同时减小 C. v1增大,v2减小 D. v1减小,v2增大
【答案】A
【解析】
【分析】化学反应无论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温度升高,化学反应速率都增大,反之,减小,以此解答。
【详解】化学反应无论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温度升高,活化分子的百分含量增大,有效碰撞的次数增大,化学反应速率都增大,A项正确;
答案选A。
23. 甲、乙两个容器内都在进行A→B的反应,甲中每分钟减少4 mol A,乙中每分钟减少2 mol A,则两容器中的反应速率( )
A. 甲快 B. 乙快
C. 相等 D. 无法确定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两容器的体积不能确定,所以反应速率无法确定,故C正确。
24.用铁和稀硫酸制氢气,不能加快氢气生成速率的措施是( )
A. 用等质量的铁粉代替铁片 B. 用98%浓硫酸代替稀硫酸
C. 在稀硫酸中滴加少量CuSO4溶液 D. 溶液加热
【答案】B
【解析】A. 改用铁粉,增大了铁与硫酸反应接触面积,则反应速率加快,A项不选;
B. 因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铁与浓硫酸在常温下会发生钝化,不能加快氢气生成速率,B项选;
C. 滴加少量CuSO4溶液,铁置换出Cu,构成Fe、Cu原电池,从而加快了生成氢气的反应速率,C项不选;
D. 因加热时反应体系的温度升高,则化学反应速率加快,D项不选;
答案选B。
25.现进行如下实验:在A瓶中放入10g黄豆粒大小的碳酸钙,在B瓶中放入5g粉末状碳酸钙,分别加入足量的盐酸,下图横轴代表时间,纵轴代表瓶中碳酸钙减小的质量,其中能正确表示实验结果的图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粉末状CaCO3与HCl反应比块状CaCO3与HCl反应更快,单位时间内粉末状CaCO3减少的质量多,因盐酸足量,则A瓶中最终减少的碳酸钙多,D项正确;
答案选D。
26.常温下,浓度都是1mol/L的气体X2和Y2,在密闭容器中反应生成Z气体。一段时间后,测得c(X2)为0.4mol/L,c(Y2)为0.8mol/L,生成Z为0.4mol/L。则该反应方程式是( )
A. X2+2Y22X2 B. 2X2+Y22X2Y
C. 3X2+Y22X3Y D. X2+3Y22XY2
【答案】B
【解析】X2、Y2浓度都是1mol•L-1,达到平衡时c(X2)=0.4mol•L-1、c(Y2)=0.8mol•L-1、c(Z)=0.4mol•L-1,则X2、Y2、Z的反应速率之比为::=3:1:2,由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可知,该反应式为3X2+Y22X3Y,故答案为C。
27.将质地相同的大理石磨制成相同大小的四块立方体,分别与足量的20℃1mol/L的盐酸、15℃0.25mol/L 盐酸、20℃2mol/L的盐酸、15℃1mol/L的盐酸反应,得到图中的四条曲线,其中表示15℃1mol/L的盐酸和大理石反应的曲线是( )
A. 1 B. 2 C. 3 D. 4
【答案】C
【解析】
【分析】反应温度越高,反应物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且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效果比浓度影响大,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将质地相同的大理石磨制成相同大小的四块立方体,分别与足量的20℃1mol/L的盐酸、15℃0.25mol/L盐酸、20℃2mol/L的盐酸、15℃1mol/L的盐酸反应,则反应速率从大到小顺序为:20℃2mol/L的盐酸、20℃1mol/L的盐酸、15℃ 1mol/L的盐酸和15℃0.25mol/L盐酸,即图中曲线1、2、3、4分别表示20℃2mol/L的盐酸、20℃1mol/L的盐酸、15℃ 1mol/L的盐酸和15℃ 0.25mol/L盐酸,故表示15℃1mol/L的盐酸和大理石反应的曲线3,C项正确;
答案选C。
28.下列各组反应中,反应速率最大的是( )
A. 钠与冷水 B. 镁与热水 C. 铝与沸水 D. 铁粉与水蒸气
【答案】A
【解析】
【分析】金属性越强,与水反应越剧烈,反应速率越大,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四个选项中,Na的金属性最强,反应更剧烈,反应速率最大,A项正确;
答案选A。
29. 反应A(s)+B(g)c(g)在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情况不能使反应速率加快的是( )
A. 升高温度 B. 增加A的物质的量
C. 使用催化剂 D. 缩小容器体积使压强增大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A、升温反应速率加快,不选A;B、增加A的量,但因为A为固体,所以其浓度不变,不能加快反应速率,选B;C、使用催化剂能加快反应速率,不选C;D、缩小容器的体积,气体物质的浓度增大,反应速率加快,不选D。
30.在一定条件下,与氨气不可能发生反应的是( )
A. H2O B. O2 C. CH3COOH D. NaOH
【答案】D
【解析】A. 氨气与水反应生成氨水,可以反应,A项错误;
B. 氨气与氧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氮和水,可以反应,B项错误;
C. 氨气可与醋酸反应生成醋酸铵,C项错误;
D. 氨气溶于水显碱性,不与氢氧化钠反应,D项正确;
答案选D。
31.能将氯化钾、硫酸钠、硫酸铵、硝酸铵四种无色溶液加以区别的一种试剂是( )
A. BaCl2 B. Ba(OH)2 C. AgNO3 D. NaOH
【答案】B
【解析】详解】A.BaCl2与Na2SO4、(NH4)2SO4两瓶无色溶液反应,均生成白色沉淀,现象相同,无法区别,A项错误;
B.Na2SO4、NH4NO3、KCl、(NH4)2SO4四瓶无色溶液分别与Ba(OH)2反应,现象分别为:白色沉淀、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无现象、既有沉淀又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现象各不相同,能够区别,B项正确;
C.AgNO3与Na2SO4、KCl、(NH4)2SO4三瓶无色溶液反应,均生成白色沉淀,现象相同,不能区别,C项错误;
D.NaOH与NH4NO3、(NH4)2SO4两瓶无色溶液反应,均生成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现象相同,无法区别,D项错误;
答案选B。
32.在标准状况下,在一个容积为VL圆底烧瓶中收集满NH3,配上塞子、导管等进行喷泉实验后,烧瓶中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A. V/22.4mol/L B. V/33.6mol/L
C. 1/22.4mol/L D. 1/33.6mol/L
【答案】C
【解析】氨气极易溶于水,圆底烧瓶的容积为VL,则氨气和溶液的体积为VL,
标况下VL氨气的物质的量为:,
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c==1/22.4mol/L,C项正确;
答案选C。
33.二氧化硫和氯气都具有漂白性。若将等物质的量的这两种气体同时作用于潮湿的有色物质,可观察到有色物质( )
A. 立即褪色 B. 慢慢褪色
C. 先褪色,后复原 D. 颜色不褪
【答案】D
【解析】SO2和Cl2都具有漂白性,若将等物质的量的这两种气体同时作用于潮湿的有色物质,发生反应:SO2+Cl2+2H2OH2SO4+2HCl,生成物不具有漂白性,则不能使有色的物质褪色,D项正确;
答案选D。
3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将1.17g氯化钠溶于水,配制成50mL溶液,得到溶液的浓度为0.4mol/L
B. 将1.12L氯化氢气体溶于水,配制成200mL的盐酸溶液,得到溶液的浓度为0.25mol/L
C. 20mL的硫酸溶液中,溶有19.6gH2SO4,此溶液浓度为1mol/L
D. 将40g氢氧化钠溶于2L水中,得到溶液的浓度为0.5mol/L
【答案】A
【解析】A. 1.17g氯化钠的物质的量为=0.02mol,根据c=易知,配制成50mL溶液后得到溶液的浓度为,A项正确;
B. 没指明温度和压强,无法计算11.2L氯化氢的物质的量,B项错误;
C. 硫酸的物质的量为=0.2mol,则此溶液的浓度为,C项错误;
D. 计算物质的量浓度时,体积是指溶液的体积,将4.0g氢氧化钠溶于2L水中,不知溶液的体积,无法计算浓度,D项错误;
答案选A。
35.一定物质的量的SO2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所得溶液中除含Na2SO3外,同时也含NaHSO3,并且两者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3,则参加反应的SO2与NaOH物质的量之比为( )
A. 5:7 B. 7:5 C. 8:11 D. 11:8
【答案】A
【解析】SO2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反应过程中SO2分子的S完全转化成Na2SO3、NaHSO3,NaOH中的钠离子完全转化成Na2SO3、NaHSO3,所得产物中Na2SO3和NaHSO3物质的量之比为2:3,根据S、Na元素守恒可知,参加反应的SO2和NaOH的物质的量之比=(2×1+3×1):(2×2+3×1)=5:7,A项正确;
答案选A。
二、填空题(共30分)
36.书写电子式。
氨气________(其分子构型是_______);氮气_________;氯化铵_________。
【答案】(1). (2). 三角锥形 (3). (4).
【解析】
【分析】依据化学键类型与物质类别之间的关系分析作答。
【详解】氨气为共价化合物,分子中N与H原子之间以极性键结合,各原子达到稳定结构,其电子式为:,分子空间构型为三角锥形;
氮气为共价单质,分子内N原子之间以共价三键结合成稳定的结构,其电子式为:;
氯化铵为离子化合物,由铵根离子与氯离子构成,铵根离子内部N与每个H原子之间以1对共用电子对结合,其电子式为:。
37.填写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重晶石________ 明矾___________
【答案】(1). BaSO4 (2). KAl(SO4)2∙12H2O
【解析】硫酸钡的俗名是重晶石,其化学式为BaSO4;十二水合硫酸铝钾的俗名为明矾,其化学式为:KAl(SO4)2∙12H2O。
38.三氟化氮(NF3)是一种新型电子材料,它在潮湿的空气中与水蒸气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其反应的产物有:HF、NO和HNO3,请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过程中,被氧化与被还原的元素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______。
(2)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反应中生成0.2molHNO3,转移的电子数为__________个。
(3)NF3是一种无色、无臭的气体,但一旦NF3在空气中泄漏,还是易于发现。你判断该气体泄漏时的现象是(写出2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旦NF3泄漏,可以用NaOH溶液喷淋的方法减少污染,其产物除NaNO2、NaF、H2O外。还肯定有________(填化学式)。
【答案】(1). 1:2 (2). (3). 0.4NA (4). 产生红棕色气体 (5). 产生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白雾 (6). NaNO3
【解析】
【分析】由反应物和生成物可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NF3+5H2O2NO+HNO3+9HF,反应中只有N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则氧化剂和还原剂都是NF3,NO易与空气中氧气反应生成红棕色的NO2气体,反应物可用碱液吸收,以此解答该题。
【详解】(1)NF3→NO,氮元素化合价降低1价,被还原,NF3→HNO3,氮元素化合价升高2价,被氧化,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得失电子数目相等,则被氧化与被还原的元素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
故答案为:1:2;
(2)由反应物和生成物可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NF3+5H2O→2NO+HNO3+9HF,电子方向和数目可表示为,
由方程式可知若反应中生成0.2molHNO3,转移的电子的物质的量为0.2mol×(5−3)=0.4mol,转移的电子数目为0.4NA个,
故答案为:;0.4NA;
(3)NO易与空气中氧气反应生成红棕色的NO2气体,同时生成的HF和HNO3易结合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酸雾,有刺激性气味;一旦NF3泄漏,会生成NO2,依据氧化还原反应规律可知,NaOH溶液喷淋时除了生成NaNO2、NaF、H2O外,泄露后生成的HNO3与氢氧化钠发生中和反应会生成NaNO3,故答案为:产生红棕色气体、产生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白雾;NaNO3。.
39.在溶液中Cl2可氧化二氧化硫:Cl2+SO2+2H2O→2HCl+H2SO4,下图是有关二氧化硫性质的实验装置图,试回答下列问题:
(1)A、B、C、D四个装置中发生的现象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二氧化硫具有:(1)漂白性 (2)酸性氧化物的性质 (3)还原性 (4)氧化性。在上图几个装置中对应表现出的性质是(填序号)A中_____B中____C中______D中______。
(3)实验完毕后,取少量D中溶液于试管中,加入BaCl2溶液和稀盐酸,现象是_______________。
(4)E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变红 (2). 褪色 (3). 浅黄色沉淀 (4). 褪色 (5). (2) (6). (1) (7). (4) (8). (3) (9). 产生白色沉淀 (10). SO2+2NaOHNa2SO3+H2O
【解析】
【详解】(1)SO2+H2OH2SO3,石蕊遇酸变红,SO2有漂白性,品红褪色,2H2S+SO23S↓+2
H2O,黄色浑浊,Br2+2H2O+SO22HBr+H2SO4,溴水褪色;故答案为:变红;褪色;浅黄色沉淀;褪色;
(2)A中表现SO2酸性氧化物的性质;B中表现SO2漂白性;C中表现SO2氧化性;D中表现SO2的还原性;故答案为:(2);(1);(4);(3);
(3)Br2+2H2O+SO22HBr+H2SO4,溶液中含有SO42-,与Ba2+结合成白色沉淀BaSO4;故答案为:产生白色沉淀;
(4)足量的氢氧化钠与SO2反应生成亚硫酸盐和水,故答案为:2NaOH+SO2Na2SO3+H2O。
40.标准状况下,400体积的氯化氢能溶解在1体积水里,形成的溶液的ρ=1.20g/mL,则溶液的百分比浓度和物质的量浓度各是多少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39.46% 12.97mol/L
【解析】假设氯化氢的体积是400L,则水的体积是1L,氯化氢的质量m=M=,水的质量是1000g,则:
盐酸的质量分数=×100%=39.46%;
氯化氢的物质的量=,盐酸的体积=,则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
相对原子质量:O-16、S-32、Na-23、H-1、C-12、N-14、Cl-35.5、Cu-64、Ba-137、Ca-40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70分)
1.氮气进入超导试验、麻醉等领域,是应用了氮气性质中的( )
A. 能与氢气反应 B. 高温下能与金属反应
C. 沸点低 D. 密度与空气接近
【答案】C
【解析】氮气沸点低,气化时吸热,可用于超导试验、麻醉等领域,C项正确;答案选C。
2.属于氮的固定的是( )
A. 植物从土壤中吸收含氮养料
B. 豆科植物把含氮化合物转变为蛋白质
C. 将氨转化为硝酸,再转化为其他含氮化合物
D. 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含氮化合物
【答案】D
【解析】A.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氮肥,氮肥是指含氮的盐类,不是氮气单质,所以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盐中的氮元素,显然不是将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化合态的氮,A项错误;
B.豆科植物根瘤菌将含氮化合物转变为植物蛋白质是氮的化合物之间的转变,不属于氮的固定,B项错误;
C.将氨转变成硝酸及其它氮的化合物是氮的化合物之间的转变,不属于氮的固定,C项错误;
D.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变为含氮化合物,显然是将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化合态的氮,属于氮的固定,D项正确;
答案选D。
3.下列化合物中不能由单质直接生成的是( )
A. FeS B. CuS C. CuCl2 D. FeCl3
【答案】B
【解析】A. 铁与硫粉混合加热能生成FeS,A项正确;
B. 铜与硫粉混合加热能生成Cu2S,B项错误;
C. 铜在氯气中点燃会生成CuCl2,C项正确;
D. 铁在氯气中点燃会生成FeCl3,D项正确;
答案选B。
4.下列物质中,在空气中能稳定存在的是( )
A. 氢硫酸 B. 硫酸钠溶液 C. 氢氧化钠溶液 D. 亚硫酸
【答案】B
【解析】A. 氢硫酸在空气中易被氧化为硫单质,A项错误
B. 硫酸钠溶液成中性,不与空气中物质发生反应,在空气中能稳定存在,B项正确;
C. 氢氧化钠溶液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不能稳定存在,C项错误;
D. 亚硫酸在空气中易被氧化为硫酸,D项错误;
答案选B。
5.通常情况下,氮气性质不活泼,其原因是( )
A. 氮分子是双原子分子 B. 氮元素的非金属性很强
C. 氮原子的半径较小 D. 氮分子中的化学键很难破坏
【答案】D
【解析】氮气是一种很不活泼的气体,其根本原因是氮分子存在氮氮三键,很稳定,不容易断开,D项正确,答案选D。
6.下列各组物质中的氮元素,都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的是( )
A. N2、NO2 B. NH3、NO
C. NH4Cl、N2O D. HNO3、N2O4
【答案】A
【解析】
【分析】氮元素常见的价态有-3价、0价、+1价、+2价、+3价、+4价和+5价,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则该氮元素处于中间价态,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A. N2中N元素化合价为0价,NO2中N元素化合价为+4价,均处于中间价态,A项正确;
B. NH3中N元素化合价为-3价,处于最低价态,不具有氧化性,B项错误;
C. NH4Cl中N元素化合价-3价,处于最低价态,不具有氧化性,C项错误;
D. HNO3中N元素化合价为+5价,处于最高价态,不具有还原性,D项错误;
答案选A。
7.下列物质中,能使干燥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的是( )
A. 液氨 B. 氨气 C. 氨水 D. 氯化铵溶液
【答案】C
【解析】A. 液氨为氨气的液态形式,遇水形成显碱性的氨水,能使红色石蕊试纸会变蓝,但不能使干燥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A项错误;
B. 氨气遇水形成显碱性的氨水,能使红色石蕊试纸会变蓝,但不能使干燥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B项错误;
C. 氨水显碱性,能使干燥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C项正确;
D. 氯化铵溶液中铵根离子水解使溶液显酸性,不能使干燥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D项错误;
答案选C。
8.下列检验铵盐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
A. 加水溶解,再用红色石蕊试纸检验其溶液
B. 加热试管,并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接近试管口上方
C. 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加热试管,并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接近试管口上方
D. 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加热试管,再滴入酚酞试液
【答案】C
【解析】铵盐的检验方法为: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加热试管,铵根离子会与氢氧根离子在加热条件下生成氨气与水,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接近试管口上方,若变蓝,则证明原溶液中含铵根离子,C项正确,答案选C。
9.当氨气与氧气的混合气体通过热的铂催化剂时,下列物质不可能产生的是( )
A. H2 B. NO2
C. HNO3 D. NH4NO3
【答案】A
【解析】氨气具有还原性,空气中氧气具有氧化性,当氨气和空气一起通过加热的铂催化剂时,氨气可被氧气氧化生成NO,进而被氧化生成NO2,与水反应可生成HNO3,且伴有NH4NO3生成.不可能生成的是氢气,A项错误;
答案选A。
10. 蘸有浓硫酸的纸片或火柴梗会变黑,主要是由于浓硫酸具有 ( )
A. 吸水性 B. 脱水性 C. 强氧化性 D. 强酸性
【答案】B
【解析】蘸有浓硫酸的纸片或火柴梗会变黑,纸或火柴梗分子中H、O元素以水的形式脱出,只留下C元素,体现浓硫酸的脱水性,而与吸水性、氧化性、酸性无关,B项正确;
答案选B。
11.下列反应中,浓硫酸既表现强酸性,又表现强氧化性的是( )
A. 硫和浓硫酸共热 B. 铜和浓硫酸共热
C. 食盐和浓硫酸共热 D. 蔗糖中滴入浓硫酸
【答案】B
【解析】
【分析】在反应中浓硫酸体现酸性,说明和物质反应生成硫酸盐,又体现强氧化性,说明在反应中S元素得电子化合价降低,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A.发生的反应为S+2H2SO4(浓)3SO2↑+2H2O,该反应硫酸中S元素化合价由+6价变为+4价,所以浓硫酸作氧化剂,体现氧化性,A项错误;
B.发生的反应为Cu+2H2SO4(浓)CuSO4+SO2↑+2H2O,该反应中部分S元素化合价不变、部分S元素化合价由+6价变为+4价,所以浓硫酸体现强酸性、强氧化性,B项正确;
C.发生的反应为2NaCl+H2SO4(浓)2HCl↑+Na2SO4,该反应中各元素化合价不变,属于复分解反应,浓硫酸体现酸性,C项错误;
D.浓硫酸将有机物中的H、O元素以2:1水的形式脱去而体现脱水性,还能将C氧化为二氧化碳而体现强氧化性,D项错误;
答案选B。
12.既不能用浓硫酸干燥,又不能用碱石灰干燥的是( )
A. NH3 B. H2S C. SO2 D. HCl
【答案】B
【解析】A、氨气碱性气体,可以用碱石灰干燥,A错误;B、H2S是酸性气体,具有还原性,既不能用浓硫酸干燥,又不能用碱石灰干燥,B正确;C、SO2是酸性氧化物,可以用浓硫酸干燥,C错误;D、氯化氢是酸性气体,可以用浓硫酸干燥,D错误,答案选B。
13.常温下可盛放在铁质容器中的是( )
A. 稀硫酸 B. 浓硫酸 C. 亚硫酸 D. 硫酸铜溶液
【答案】B
【解析】
【分析】常温下,Fe、Al遇浓硫酸或浓硝酸发生钝化,生成致密的氧化膜,阻止反应的进一步发生,以此来解答。
【详解】A. Fe与稀硫酸持续反应,稀硫酸不能盛放在铁质容器,A项错误;
B. 常温下,Fe遇浓硫酸发生钝化,生成致密的氧化膜,阻止反应的进一步发生,浓硫酸可盛放在铁质容器,B项正确;
C. 亚硫酸为弱酸,Fe会与之发生反应,亚硫酸不可盛放在铁质容器,C项错误;
D. Fe与硫酸铜溶液持续反应会生成铜与硫酸亚铁,硫酸铜溶液不能盛放在铁质容器,D项错误;
答案选B。
14.向50 mL 18 mol·L-1的硫酸中加入足量的铜片并加热,被还原的硫酸的物质的量:( )
A. 等于0.9 mol B. 小于0.45 mol
C. 等于0.45 mol D. 大于0.45 mol
【答案】B
【解析】根据方程式 ,被还原的硫酸的物质的量是参加反应硫酸物质的量的一半,50 mL18 mol·L-1的硫酸中硫酸的物质的量是0.9 mol,由于稀硫酸与铜不反应,所以参加反应的硫酸小于0.9mol,被还原的硫酸的物质的量小于0.45 mol,故B正确。
15.下列能够确定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的事实是( )
A. 取少量试液,加入用盐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B. 取少量试液,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稀硝酸沉淀不消失
C. 取少量试液,加入硝酸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D. 取少量试液,加入盐酸无明显现象产生,再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答案】D
【解析】SO42-的检验,先用稀盐酸酸化,直到没有现象为止,排除Ag+、CO32-等的干扰,再加入氯化钡溶液,看是否生成白色沉淀。
A.直接加入稀盐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不能排除Ag+的干扰,A项错误;
B.先加氯化钡不能排除Ag+的干扰,B项错误;
C.加入硝酸钡,不能排除碳酸根、亚硫酸根等的干扰,C项错误;
D.加入盐酸无明显现象,排除Ag+等的干扰,再加入氯化钡有沉淀,说明有SO42-,D项正确;
本题答案选D
16.某溶液中仅含一种溶质,若在该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再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则该溶液中不可能含有的溶质是( )
A. 硝酸银 B. 碳酸钠 C. 亚硫酸钾 D. 硫酸铜
【答案】B
【解析】A. 沉淀为AgCl不溶于HNO3,A项正确;
B. 沉淀为BaCO3,可溶于稀HNO3,B项错误;
C. 沉淀为BaSO3,再加稀HNO3被氧化为BaSO4而不溶解,C项正确;
D. 沉淀为BaSO4,不溶于稀HNO3,D项正确;
答案选B。
17.下列物质:①干燥Cl2 ②NaClO ③SO2 ④活性炭 ⑤O3,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是( )
A. ③④⑤ B. ②③④
C. ①②⑤ D. ①②③④⑤
【答案】D
【解析】①干燥的Cl2通入品红溶液会生成HClO,HClO具有强氧化性能使品红溶液褪色,故①正确;
②NaClO在溶液中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HClO,HClO具有强氧化性能使品红溶液褪色,故②正确;
③SO2具有漂白性,能使品红溶液褪色,故③正确;
④活性炭具有吸附作用能使品红溶液褪色,故④正确;
⑤O3具有强氧化性能使品红溶液褪色,故⑤正确;
答案选D。
18.硫磺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气体甲;将甲溶于水得溶液乙;向乙溶液中滴加溴水时溴水褪色,乙变为丙;在丙中加入硫化钠又生成气体丁;把丁通入乙得沉淀戊。物质甲、乙、丙、丁、戊中均含有硫元素,它们依次应是( )
A. SO3、H2SO4、H2SO3、H2S、S B. SO2、H2SO3、H2SO4、H2S、S
C. SO2、H2SO3、H2SO4、H2S、SO3 D. SO2、H2SO3、H2S、H2SO4、Na2S2O3
【答案】B
【解析】
【分析】硫黄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气体甲,为SO2,与水反应生成H2SO3,能被溴水氧化生成H2SO4,加入硫化钠生成丁为H2S,H2S与二氧化硫反应生成单质S,以此解答。
【详解】题干中描述的关系依次为:S+O2SO2;SO2+H2OH2SO3;H2O+H2SO3+Br22HBr+H2SO4
Na2S+H2SO4Na2SO4+H2S↑;2H2S+SO23S↓+2H2O,
则甲、乙、丙、丁、戊依次为SO2、H2SO3、H2SO4、H2S、S,
答案选B。
19.检验SO2中是否含有CO2,应采用的方法是( )
A. 通过澄清石灰水
B. 先通过NaHCO3溶液,再通过澄清石灰水
C. 通过品红溶液
D. 先通过足量的溴水,再通过澄清石灰水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SO2和CO2都是酸性氧化物,都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所以不能直接通入到澄清的石灰水中检验,A不正确。又因为SO2能和碳酸氢钠反应生成CO2,B不正确;C只能检验SO2,不正确;由于SO2还具有还原性,能使溴水褪色,所以首先通过溴水除去SO2,最后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即可,答案选D。
20.将导出H2S气体的导管点燃后伸入盛有一定量O2的集气瓶内,下列3个反应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① 2H2S + O2→ 2S + 2H2O ② 2H2S + SO2→ 3S + 2H2O ③ 2H2S + 3O2→ 2SO2+ 2H2O
A. ①②③ B. ③①② C. ①③② D. ③②①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开始氧气充足,随着反应的进行,氧气的量越来越少,故发生的反应为③②①
21.在2A+B3C+4D反应中,表示该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
A. vA=0.5mol/(L∙s) B. vB=0.3mol/(L∙s)
C. vC=0.8mol/(L∙s) D. vD=1mol/(L∙s)
【答案】B
【解析】
【分析】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则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计量数的比值越大,反应速率越快,以此来解答。
【详解】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则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计量数的比值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A. =0.25;B. =0.3;C. =0.267;D. =0.25;
所以反应速率大小顺序是B>C>A=D,反应速率最快的是B,答案选B。
22.设C+CO22CO(正反应为吸热反应),反应速率为v1;N2+3H22NH3(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反应速率为v2。对于前述反应,当温度升高时,v1和v2变化情况为( )
A. 同时增大 B. 同时减小 C. v1增大,v2减小 D. v1减小,v2增大
【答案】A
【解析】
【分析】化学反应无论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温度升高,化学反应速率都增大,反之,减小,以此解答。
【详解】化学反应无论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温度升高,活化分子的百分含量增大,有效碰撞的次数增大,化学反应速率都增大,A项正确;
答案选A。
23. 甲、乙两个容器内都在进行A→B的反应,甲中每分钟减少4 mol A,乙中每分钟减少2 mol A,则两容器中的反应速率( )
A. 甲快 B. 乙快
C. 相等 D. 无法确定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两容器的体积不能确定,所以反应速率无法确定,故C正确。
24.用铁和稀硫酸制氢气,不能加快氢气生成速率的措施是( )
A. 用等质量的铁粉代替铁片 B. 用98%浓硫酸代替稀硫酸
C. 在稀硫酸中滴加少量CuSO4溶液 D. 溶液加热
【答案】B
【解析】A. 改用铁粉,增大了铁与硫酸反应接触面积,则反应速率加快,A项不选;
B. 因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铁与浓硫酸在常温下会发生钝化,不能加快氢气生成速率,B项选;
C. 滴加少量CuSO4溶液,铁置换出Cu,构成Fe、Cu原电池,从而加快了生成氢气的反应速率,C项不选;
D. 因加热时反应体系的温度升高,则化学反应速率加快,D项不选;
答案选B。
25.现进行如下实验:在A瓶中放入10g黄豆粒大小的碳酸钙,在B瓶中放入5g粉末状碳酸钙,分别加入足量的盐酸,下图横轴代表时间,纵轴代表瓶中碳酸钙减小的质量,其中能正确表示实验结果的图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粉末状CaCO3与HCl反应比块状CaCO3与HCl反应更快,单位时间内粉末状CaCO3减少的质量多,因盐酸足量,则A瓶中最终减少的碳酸钙多,D项正确;
答案选D。
26.常温下,浓度都是1mol/L的气体X2和Y2,在密闭容器中反应生成Z气体。一段时间后,测得c(X2)为0.4mol/L,c(Y2)为0.8mol/L,生成Z为0.4mol/L。则该反应方程式是( )
A. X2+2Y22X2 B. 2X2+Y22X2Y
C. 3X2+Y22X3Y D. X2+3Y22XY2
【答案】B
【解析】X2、Y2浓度都是1mol•L-1,达到平衡时c(X2)=0.4mol•L-1、c(Y2)=0.8mol•L-1、c(Z)=0.4mol•L-1,则X2、Y2、Z的反应速率之比为::=3:1:2,由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可知,该反应式为3X2+Y22X3Y,故答案为C。
27.将质地相同的大理石磨制成相同大小的四块立方体,分别与足量的20℃1mol/L的盐酸、15℃0.25mol/L 盐酸、20℃2mol/L的盐酸、15℃1mol/L的盐酸反应,得到图中的四条曲线,其中表示15℃1mol/L的盐酸和大理石反应的曲线是( )
A. 1 B. 2 C. 3 D. 4
【答案】C
【解析】
【分析】反应温度越高,反应物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且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效果比浓度影响大,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将质地相同的大理石磨制成相同大小的四块立方体,分别与足量的20℃1mol/L的盐酸、15℃0.25mol/L盐酸、20℃2mol/L的盐酸、15℃1mol/L的盐酸反应,则反应速率从大到小顺序为:20℃2mol/L的盐酸、20℃1mol/L的盐酸、15℃ 1mol/L的盐酸和15℃0.25mol/L盐酸,即图中曲线1、2、3、4分别表示20℃2mol/L的盐酸、20℃1mol/L的盐酸、15℃ 1mol/L的盐酸和15℃ 0.25mol/L盐酸,故表示15℃1mol/L的盐酸和大理石反应的曲线3,C项正确;
答案选C。
28.下列各组反应中,反应速率最大的是( )
A. 钠与冷水 B. 镁与热水 C. 铝与沸水 D. 铁粉与水蒸气
【答案】A
【解析】
【分析】金属性越强,与水反应越剧烈,反应速率越大,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四个选项中,Na的金属性最强,反应更剧烈,反应速率最大,A项正确;
答案选A。
29. 反应A(s)+B(g)c(g)在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情况不能使反应速率加快的是( )
A. 升高温度 B. 增加A的物质的量
C. 使用催化剂 D. 缩小容器体积使压强增大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A、升温反应速率加快,不选A;B、增加A的量,但因为A为固体,所以其浓度不变,不能加快反应速率,选B;C、使用催化剂能加快反应速率,不选C;D、缩小容器的体积,气体物质的浓度增大,反应速率加快,不选D。
30.在一定条件下,与氨气不可能发生反应的是( )
A. H2O B. O2 C. CH3COOH D. NaOH
【答案】D
【解析】A. 氨气与水反应生成氨水,可以反应,A项错误;
B. 氨气与氧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氮和水,可以反应,B项错误;
C. 氨气可与醋酸反应生成醋酸铵,C项错误;
D. 氨气溶于水显碱性,不与氢氧化钠反应,D项正确;
答案选D。
31.能将氯化钾、硫酸钠、硫酸铵、硝酸铵四种无色溶液加以区别的一种试剂是( )
A. BaCl2 B. Ba(OH)2 C. AgNO3 D. NaOH
【答案】B
【解析】详解】A.BaCl2与Na2SO4、(NH4)2SO4两瓶无色溶液反应,均生成白色沉淀,现象相同,无法区别,A项错误;
B.Na2SO4、NH4NO3、KCl、(NH4)2SO4四瓶无色溶液分别与Ba(OH)2反应,现象分别为:白色沉淀、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无现象、既有沉淀又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现象各不相同,能够区别,B项正确;
C.AgNO3与Na2SO4、KCl、(NH4)2SO4三瓶无色溶液反应,均生成白色沉淀,现象相同,不能区别,C项错误;
D.NaOH与NH4NO3、(NH4)2SO4两瓶无色溶液反应,均生成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现象相同,无法区别,D项错误;
答案选B。
32.在标准状况下,在一个容积为VL圆底烧瓶中收集满NH3,配上塞子、导管等进行喷泉实验后,烧瓶中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A. V/22.4mol/L B. V/33.6mol/L
C. 1/22.4mol/L D. 1/33.6mol/L
【答案】C
【解析】氨气极易溶于水,圆底烧瓶的容积为VL,则氨气和溶液的体积为VL,
标况下VL氨气的物质的量为:,
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c==1/22.4mol/L,C项正确;
答案选C。
33.二氧化硫和氯气都具有漂白性。若将等物质的量的这两种气体同时作用于潮湿的有色物质,可观察到有色物质( )
A. 立即褪色 B. 慢慢褪色
C. 先褪色,后复原 D. 颜色不褪
【答案】D
【解析】SO2和Cl2都具有漂白性,若将等物质的量的这两种气体同时作用于潮湿的有色物质,发生反应:SO2+Cl2+2H2OH2SO4+2HCl,生成物不具有漂白性,则不能使有色的物质褪色,D项正确;
答案选D。
3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将1.17g氯化钠溶于水,配制成50mL溶液,得到溶液的浓度为0.4mol/L
B. 将1.12L氯化氢气体溶于水,配制成200mL的盐酸溶液,得到溶液的浓度为0.25mol/L
C. 20mL的硫酸溶液中,溶有19.6gH2SO4,此溶液浓度为1mol/L
D. 将40g氢氧化钠溶于2L水中,得到溶液的浓度为0.5mol/L
【答案】A
【解析】A. 1.17g氯化钠的物质的量为=0.02mol,根据c=易知,配制成50mL溶液后得到溶液的浓度为,A项正确;
B. 没指明温度和压强,无法计算11.2L氯化氢的物质的量,B项错误;
C. 硫酸的物质的量为=0.2mol,则此溶液的浓度为,C项错误;
D. 计算物质的量浓度时,体积是指溶液的体积,将4.0g氢氧化钠溶于2L水中,不知溶液的体积,无法计算浓度,D项错误;
答案选A。
35.一定物质的量的SO2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所得溶液中除含Na2SO3外,同时也含NaHSO3,并且两者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3,则参加反应的SO2与NaOH物质的量之比为( )
A. 5:7 B. 7:5 C. 8:11 D. 11:8
【答案】A
【解析】SO2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反应过程中SO2分子的S完全转化成Na2SO3、NaHSO3,NaOH中的钠离子完全转化成Na2SO3、NaHSO3,所得产物中Na2SO3和NaHSO3物质的量之比为2:3,根据S、Na元素守恒可知,参加反应的SO2和NaOH的物质的量之比=(2×1+3×1):(2×2+3×1)=5:7,A项正确;
答案选A。
二、填空题(共30分)
36.书写电子式。
氨气________(其分子构型是_______);氮气_________;氯化铵_________。
【答案】(1). (2). 三角锥形 (3). (4).
【解析】
【分析】依据化学键类型与物质类别之间的关系分析作答。
【详解】氨气为共价化合物,分子中N与H原子之间以极性键结合,各原子达到稳定结构,其电子式为:,分子空间构型为三角锥形;
氮气为共价单质,分子内N原子之间以共价三键结合成稳定的结构,其电子式为:;
氯化铵为离子化合物,由铵根离子与氯离子构成,铵根离子内部N与每个H原子之间以1对共用电子对结合,其电子式为:。
37.填写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重晶石________ 明矾___________
【答案】(1). BaSO4 (2). KAl(SO4)2∙12H2O
【解析】硫酸钡的俗名是重晶石,其化学式为BaSO4;十二水合硫酸铝钾的俗名为明矾,其化学式为:KAl(SO4)2∙12H2O。
38.三氟化氮(NF3)是一种新型电子材料,它在潮湿的空气中与水蒸气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其反应的产物有:HF、NO和HNO3,请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过程中,被氧化与被还原的元素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______。
(2)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反应中生成0.2molHNO3,转移的电子数为__________个。
(3)NF3是一种无色、无臭的气体,但一旦NF3在空气中泄漏,还是易于发现。你判断该气体泄漏时的现象是(写出2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旦NF3泄漏,可以用NaOH溶液喷淋的方法减少污染,其产物除NaNO2、NaF、H2O外。还肯定有________(填化学式)。
【答案】(1). 1:2 (2). (3). 0.4NA (4). 产生红棕色气体 (5). 产生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白雾 (6). NaNO3
【解析】
【分析】由反应物和生成物可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NF3+5H2O2NO+HNO3+9HF,反应中只有N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则氧化剂和还原剂都是NF3,NO易与空气中氧气反应生成红棕色的NO2气体,反应物可用碱液吸收,以此解答该题。
【详解】(1)NF3→NO,氮元素化合价降低1价,被还原,NF3→HNO3,氮元素化合价升高2价,被氧化,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得失电子数目相等,则被氧化与被还原的元素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
故答案为:1:2;
(2)由反应物和生成物可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NF3+5H2O→2NO+HNO3+9HF,电子方向和数目可表示为,
由方程式可知若反应中生成0.2molHNO3,转移的电子的物质的量为0.2mol×(5−3)=0.4mol,转移的电子数目为0.4NA个,
故答案为:;0.4NA;
(3)NO易与空气中氧气反应生成红棕色的NO2气体,同时生成的HF和HNO3易结合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酸雾,有刺激性气味;一旦NF3泄漏,会生成NO2,依据氧化还原反应规律可知,NaOH溶液喷淋时除了生成NaNO2、NaF、H2O外,泄露后生成的HNO3与氢氧化钠发生中和反应会生成NaNO3,故答案为:产生红棕色气体、产生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白雾;NaNO3。.
39.在溶液中Cl2可氧化二氧化硫:Cl2+SO2+2H2O→2HCl+H2SO4,下图是有关二氧化硫性质的实验装置图,试回答下列问题:
(1)A、B、C、D四个装置中发生的现象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二氧化硫具有:(1)漂白性 (2)酸性氧化物的性质 (3)还原性 (4)氧化性。在上图几个装置中对应表现出的性质是(填序号)A中_____B中____C中______D中______。
(3)实验完毕后,取少量D中溶液于试管中,加入BaCl2溶液和稀盐酸,现象是_______________。
(4)E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变红 (2). 褪色 (3). 浅黄色沉淀 (4). 褪色 (5). (2) (6). (1) (7). (4) (8). (3) (9). 产生白色沉淀 (10). SO2+2NaOHNa2SO3+H2O
【解析】
【详解】(1)SO2+H2OH2SO3,石蕊遇酸变红,SO2有漂白性,品红褪色,2H2S+SO23S↓+2
H2O,黄色浑浊,Br2+2H2O+SO22HBr+H2SO4,溴水褪色;故答案为:变红;褪色;浅黄色沉淀;褪色;
(2)A中表现SO2酸性氧化物的性质;B中表现SO2漂白性;C中表现SO2氧化性;D中表现SO2的还原性;故答案为:(2);(1);(4);(3);
(3)Br2+2H2O+SO22HBr+H2SO4,溶液中含有SO42-,与Ba2+结合成白色沉淀BaSO4;故答案为:产生白色沉淀;
(4)足量的氢氧化钠与SO2反应生成亚硫酸盐和水,故答案为:2NaOH+SO2Na2SO3+H2O。
40.标准状况下,400体积的氯化氢能溶解在1体积水里,形成的溶液的ρ=1.20g/mL,则溶液的百分比浓度和物质的量浓度各是多少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39.46% 12.97mol/L
【解析】假设氯化氢的体积是400L,则水的体积是1L,氯化氢的质量m=M=,水的质量是1000g,则:
盐酸的质量分数=×100%=39.46%;
氯化氢的物质的量=,盐酸的体积=,则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