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 二轮复习 专题19 人口的空间变化(题型专练)-2019年高考地理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作业(全国通用) Word版含解析
展开我国劳动年龄人口(16~59岁)数量从2012年开始下降,至2015年累计减少1 300万人,2015年,随着越来越多外出务工者的回流,我国首次出现了流动人口减少的现象。据此完成1~2题。
1.造成我国流动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就业和收入难达预期 B.地区之间差距缩小
C.城乡户籍制度的改革 D.外出务工时间过长
2.劳动年龄人口与流动人口“双降”,可能带来的影响是( )
A.劳动密集型企业回流 B.阻碍企业的转型升级
C.减缓经济的增长速度 D.降低人口老龄化程度
读某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迁入率(净迁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完成3~4题。
3.该地区人口增长率最高的时期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③~④时期人口迁入率下降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该城市环境质量下降
B.该城市产业升级和转移
C.该城市房价增长快
D.该城市经济水平持续下降
【解析】3.C 4.B 第3题,人口增长率等于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迁入率之和,图示③时期二者之和最大。第4题,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即经济收入和就业。图示③~④时期,该地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一般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口迁入率下降,可能是该城市进行产业升级,把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到其他地区,该地对劳动力的需求有所减少。
如图表示我国某县2000年、2010年外出半年以上人口数量及其外出区域构成。读图完成5~6题。
5.与2000年相比,2010年该县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 )
A.人均生产规模扩大 B.劳动力价格降低
C.占总人口比例提高 D.人均产值减少
6.该县可能位于我国( )
A.珠江三角洲地区 B.京津地区
C.长江三角洲地区 D.川渝地区
2016年10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报告指出,2015年年末,我国流动人口数量达2.47亿人,占总人口的18%,相当于每六个人中有一个是流动人口。预计到2020年我国仍有2亿以上的流动人口。读图回答7~8题。
7.关于现阶段我国流动人口呈现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规模大,以“90后”为主
B.流动时间短,季节性返乡规模大
C.北京、上海吸纳跨省流入人口的趋势进一步增强
D.以个体流动为主,家庭化流动未成趋势
8.阻碍流动人口子女随迁的条件是( )
A.城市教育水平较高 B.城市教育费用较高
C.城市生活条件较好 D.户籍地居住条件较差
【解析】7.C 8.B 第7题,由图可知,劳动年龄流动人口平均年龄约33岁,可推断流动人口不以“90后”为主,所以A选项错误;读图可知,流动人口6~15岁子女随同父母流动的比例为62.5%,说明以家庭化流动为主,故季节性返乡规模小,所以B、D选项错误;图中显示,特大城市人口聚集态势加强,跨省流入人口东部地区所占比例为90.5%,由此可以看出,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吸纳跨省流入人口的趋势进一步增强。第8题,城市教育水平较高、生活条件较好,有利于人口流动;户籍地较差的居住条件会增加子女随迁的概率;但城市教育费用较高,会阻碍流动人口子女随迁。
下图分别为“甲、乙、丙、丁四地区人口变动情况统计图以及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图”。读图回答17~18题。
1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丁两地人口增长速度日趋缓慢
B.乙、丁两地人口总量不断减少
C.乙地区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
D.丁地区外来劳动力日趋增多
【答案】D
【解析】由图可知,丁地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人口迁移差额率呈上升趋势。
18.图中最可能反映当前山东半岛人口变动情况及原因的是( )
A.甲 ②⑥ B.乙 ④⑤
C.丙 ①④ D.丁 ①③
【答案】D
拥挤、抢票、旅途、思乡……是2016春运人口大迁徙的关键词。人流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与中部地区之间。读“铁道部发布的一幅2016春运期间人口流动情况示意图”,完成19~21题。
19.根据图中人口流动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云南、西藏、新疆、黑龙江是输入劳动力最多的省级行政区域
B.湖南、湖北、四川、广西是输入劳动力最多的省级行政区域
C.上海外出打工主选地为新疆
D.湖南外出打工主选地为广东
【答案】D
【解析】注意阅读图例,湖南从广东回流的人口较多,说明该省外出打工主选地为广东;湖南、湖北、四川、广西等省级行政区是输出劳动力较多的省份,广东、上海、北京等是输入劳动力较多的省份。
20.据2016年2月4日(农历腊月26)上午10时的百度数据,在迁入成都的1 000个人中,来自北京的有249个。从成都迁出的1 000个人中,到北京的有329个。数据表明这一时段从成都迁出的人口较迁入成都的人口还多了近100人。专家称之为“逆向春运”。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年轻人中独生子女比例升高,子女接双方父母赴京过节
B.北京旅游资源丰富,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
C.我国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春节在家过年习俗逐渐淡化
D.我国成都至北京的交通条件大为改善
【答案】A
21.春运问题反映出我国城市化严重滞后。解决我国春运难的根本措施应该是( )
A.加快交通建设,特别是高铁的建设
B.采取有力措施,实现人的城市化,使更多的农民工有条件在城市居住
C.加大商品房的建设,特别是特大城市的商品房建设
D.延长春节假期,错开放假时间
【答案】B
【解析】解决春运困难的根本措施是减少该时段人口的流动,因而采取有力措施,实现人的城市化,使更多的农民工有条件在城市居住是最有效的措施。
人口现住地与出生地之间的分离,被称为终身迁移人口。下图为“武汉市终身迁移人口(抽样数据)图”。读图,回答22~23题。
22.武汉市终身人口迁移主要来自( )
A.西南地区 B.华东地区
C.北方地区 D.周边省区
【答案】D
【解析】读图会发现迁往武汉市的人口较多的是河南、湖南、四川等湖北的周边地区。
23.安徽、河南两省迁往武汉市终身迁移人口数量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发展程度差异
B.地域开放程度差异
C.人口迁出数量差异
D.与沿海发达地区远近差异
【答案】D
【解析】安徽和河南均属于中部地带,经济发展程度、地域开放程度都属于同一水平,人口迁出数量也相差不大,但河南迁往武汉的人口多于安徽,主要是因为安徽离沿海发达地区更近一些,迁出到沿海发达地区的人口更多一些。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我国六次人口普查统计图。
材料二 下表为我国第五次与第六次人口普查年龄结构与流动人口统计表。
| 年龄构成(%) | 流动人口 数量(万人) | ||
0~14岁 | 15~64岁 | ≥65岁 | ||
第五次 | 22.89 | 70.15 | 6.96 | 14438 |
第六次 | 16.60 | 70.14 | 13.26 | 26139 |
(1)结合材料一分析我国人口变化的特点。
(2)广东省常住人口总量由第三位变为第一位的原因是什么?这可能给广东带来哪些影响?
(3)由材料二可知,我国流动人口数量多、增长快。分析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以及给流出地和流入地带来的问题。
【答案】(1)我国人口基数大,总量增长快;性别比总体呈下降趋势;不同省区人口数量变化差异较大。
(2)广东经济发展迅速,就业机会多,迁入人口多 有利影响:提供大量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加快城市化速度,提高城市化水平。不利影响:加重交通、就业、住房等方面的压力;带来社会治安问题。
(3)由农村向城市、由落后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给迁出地带来劳动力减少、产生大量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等问题,给迁入地带来人地矛盾(环境、资源问题)加重、就业困难(失业率高)、社会治安差等问题。
25.读关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是全国社会经济发展最为快速的地区之一,但其内部各县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交通、环保等基础设施存在差异。
1982年、2010年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人口分级图
(注:图中标出地名的6市为中部地区,其东面的7个县市为东部地区,其西面的11个县市为西部地区)
(1)按照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东、中、西部划分,归纳该地区2010年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
(2)据图归纳1982年至2010年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人口级别的变化差异。
(3)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中部地区人口级别变化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
(4)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人口增长主要依靠自然增长还是机械增长?分析该地区这类人口增长的正负效应。
【答案】(1)人口分布中部最密,东部其次,西部最稀。
(2)东部多数县市人口级别显著提高;西部多数县市人口级别没有提升。
(3)临近港澳,对外资吸引能力比较强;中部地区城市交通、环境等基础设施较好;省会城市广州的辐射作用强;(任答一点即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工资收入高;二、三产业发展需要大批劳动力,就业机会多。
(4)机械增长。
正效应:提供充足劳力;促进三大产业发展;促进城市化发展。
负效应:资源供给压力加大;环境污染加剧;产生社会、治安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