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7页未读,
继续阅读
2019届 二轮复习微专题5.2 差异性学案 (全国通用) Word版含解析
展开
微专题 差异性
【知识精析】
一、一个概念——自然带
1.形成
2.与气候类型的关系
自然带的分布和变化与气候类型密切相关,具体分析如下:(以北半球为例)
二、两个地域分异规律
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干湿度地带性)
三、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抓住三个关键
①山麓自然带与水平自然带的对应关系:
山麓自然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见下图,以北半球为例)
②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复杂程度的因素:
自然带垂直带谱的复杂程度与山体所在纬度、山体的相对高度、山体海拔相关,具体如下图所示:
③同一自然带在不同坡向的分布高度:
一般来说,向阳坡高于背阴坡,这与向阳坡热量条件优于同一高度的背阴坡有关;迎风坡高于背风坡,这与迎风坡降水量大于同一高度的背风坡有关。具体如下图(以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为例)所示:
2.注意五个问题
受水热组合条件影响,自然带呈“水平延伸,垂直更替”;高山、高原分布明显。
(1)从山麓到山顶的热量差异很大,一般而言,海拔每升高1 000 m,气温下降约6 ℃,因此,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布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自然带分布,但并不完全一致。
(2)从山麓到山顶的水分状况差异明显,一般而言,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呈“少—多—少”变化,因此有时基带为草原或荒漠的高山,随山地海拔升高,降水增多,可能会出现森林带,如天山。
(3)山地垂直带是在水平地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山麓自然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同一自然带,随纬度增高其分布的海拔高度降低。
(4)山地中自然带基本沿等高线分布,同一自然带内水热状况相似。
(5)山体所在纬度越低越复杂,纬度越高越简单;山体海拔越高越复杂,海拔越低越简单;山顶与山麓之间相对高度越大越复杂,相对高度越小越简单。
四、山地垂直自然带分析与判读
(1)影响垂直事象的因素分析:垂直事象的分布取决于山地热量及其与水分的组合,对水热组合状况起着深刻影响的山地位置和山体性质是决定垂直事象性质和结构的基本因素。①纬度位置——影响不同的垂直事象类型;②海陆位置:山地的距海度(指距水汽源地的远近)不同,垂直事象的性质和结构也有区别;③山麓的海拔高度,决定了山地水热组合的初始状况,也决定了山麓事象的性质;④山顶与山麓之间相对高度:相对高度大则复杂,相对高度小则简单;⑤山体性质(山体高度、山脉坡向、坡度与走向以及局部地形等)也影响垂直事象的分布。
(2)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判读
①判读垂直自然带的分布顺序:从山麓到山顶的更替与山体所在地区自然带从低纬向高纬的水平变化规律基本一致。
②判读基带或山体所处的热量带:基带与当地同纬度水平自然带相同;根据基带名称确定热量带。如珠穆朗玛峰南坡(28°N附近)的基带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③判读南北半球:南北半球常常用到阳坡与阴坡的概念。阳坡靠近低纬度一侧,热量条件好。如温带、寒带地区北半球南坡为阳坡,南半球北坡为阳坡。方法主要有:a.根据自然带数量判读:一般阳坡多于阴坡;b.根据同一自然带分布的高度判读:一般阳坡一侧高。
④判读自然带数量的多少:一般山体所在的纬度越低,海拔越高,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数量越多。如乞力马扎罗山(3°S,海拔5 895米)就比文森峰(78°S,海拔5 140米)自然带数量多,珠穆朗玛峰南坡比北坡自然带数量多。
五、雪线
1.概念:雪线是常年积雪的下线,即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
2.影响雪线分布高度的因素
温度(热量或纬度)
雪线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
降水因素
降水量与雪线高度呈负相关
地貌因素
坡度大,积雪易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偏高;阳坡接受到的太阳辐射量较多,气温偏高,雪线位置偏高,阴坡则相反
季节因素
一般地,同一山地的雪线,夏季高、冬季低
自然环境变迁、人类活动因素
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以及矿物能源燃烧产生的粉尘污染雪面,都会使雪线上升
气候、地貌等因素综合作用
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的影响,因此雪线高度南坡比北坡低
3.分析与判读
(1)分析全球山地雪线
山地降水越多,雪线越低;气温越高,雪线越高,因此全球山地雪线的分布曲线呈马鞍形,即在副热带山地雪线最高,然后向南北两侧降低。夏季气温高,山地雪线较高;冬季气温低,山地雪线较低。
(2)分析同一山体不同坡向的雪线
山体坡度越大,雪易下滑融化,雪线高;阳坡气温偏高,雪线位置高;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分析时要注意影响雪线的主要因素是降水,如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的影响,因此雪线高度南坡比北坡低。
(3)分析自然环境变迁、人类活动因素对雪线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雪线上升;臭氧层破坏,雪线上升;沙漠化造成气候变干,使局部地区雪线有所上升;矿物能源燃烧产生的粉尘污染雪面,使雪面吸收太阳辐射能力上升,导致冰雪融化,雪线上升。
(4)影响雪线分布高度的因素及雪线高低的判读
六、非地带性(地方性)的判断思路
1.非地带性的判断
判断自然带的分布是地带性还是非地带性,应依据该自然带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海拔,先按地带性规律判断是什么自然带,然后将实际自然带与理论上的自然带相比较,如果一致,就是地带性,如果不一致,就是非地带性。
2.非地带性现象及成因
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一些非地带性地理景观和自然现象。常见的非地带性现象及其成因,如下表所示:
因素
地区
自然带和地表景观
成因
地带性分布(理想状态)
非地带性分布(现实状况)
海陆分布
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
苔原带、针叶林带
无
南半球该纬度无陆地
地
形
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
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荒漠带
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进入,处于背风坡
科迪勒拉山系西侧
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呈带状
南北延伸,南北更替,呈狭长条状
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
东非高原
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地势高,气温低,对流弱,降水少
洋
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陆东、西两岸
东、西两岸自然带的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
大陆东岸自然带向较低纬度延伸,大陆西岸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伸
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陆东岸是寒流,降温减湿,大陆西岸是暖流,增温增湿
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西两岸
东、西两岸自然带的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
大陆东岸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伸,大陆西岸自然带向较低纬度延伸
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岸是暖流,大陆西岸是寒流
南半球副热带地区的大陆西岸
森林带或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
寒流起降温减湿作用
欧洲西岸
针阔混交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分布范围特别广
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水分
昆仑山山麓
温带荒漠带
绿洲
冰雪融水和地下水丰富
尼罗河谷地
热带荒漠带
绿洲
尼罗河河水灌溉
【高考例析】(2018·天津卷)结合下图中的信息,回答1~2题。
1.最有可能观察到左图中景观的地点,是右图中的( )
A. 甲地 B. 乙地 C. 丙地 D. 丁地
2.在左图所示地区,年降水量最多的地带应位于( )
A. 终年积雪区 B. 高山草甸带
C. 云杉林带 D. 山麓草原
1.A 图示区域为天山,云杉林出现在山体2000米左右,山麓为草原,可知位于降水较多的伊犁河谷地带;根据右图显示的天山全貌可知,天山向西敞开一个豁口,可以接收到来自大西洋、北冰洋的水汽,因此,伊犁河谷地带气候较为湿润;图2显示甲地符合要求,而乙、丁附近降水较少,丙地海拔较高,看不到图示景观,选A。
2.C 图示区域位于中国西北地区,大部分地区降水稀少,只有水汽量大的地方才可能形成森林。据此选C。
【素养提升】
一、选择题
(2018·河南省郑州市下学期第三次模拟)山西历山自然保护区是著名的旅游景区,在游客步行上山的游览路径两侧,生物多样性发生变化。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到历山舜王坪草甸(2100~2358m)进行野外地理实践活动,分别在距离游览路径两侧0m、4m、8m、12m处设置样带,调查物种丰富度(植物种类的数量)、物种均匀度(不同种类植物的数量差异)的变化。物种均匀度与优势物种关系密切。下图为舜王坪山地草甸物种丰富度与物种均匀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推测影响舜王坪山地草甸物种丰富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海拔高度 B. 地势起伏 C. 坡面朝向 D. 人类活动
2.据图判断优势物种最不明显的地区位于游览路径两侧
A. 0m处 B. 4m处 C. 8m处 D. 12m处
3.舜王坪山地草甸物种均匀度呈现单峰规律。对该分布规律成因解释合理的是
A. 0m处人类干扰最大,植物生存自然环境恶劣
B. 4m处人类干扰较大,少数耐性较强植物优势较大
C. 8m处人类干扰较小,植物种类较多
D. 12m处人类干扰最小,少数植物通过竞争获得优势
1.A 据材料可知,在游客步行上山的游览路径两侧,生物多样性发生变化。说明影响舜王坪山地草甸物种丰富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人类活动。故选D。
2.B 据材料可知,物种均匀度与优势物种关系密切。物种均匀度越高的地区优势物种越不明显。据图可知,4m处物种均匀度最高,因此优势物种最不明显。故选B。
3.D 人类干扰越大,物种越均匀。据图可知,4m处物种均匀度高,说明人类干扰最大,12m处人类干扰最小,少数植物通过竞争获得优势,均匀度最低。故选D。
(山西省大同市与阳泉市2018届高三5月联合模拟考试)积雪覆盖变化率是相对于上一季节积雪面积的变化情况,积雪覆盖变化率大于0,表明相对上一季节积雪增加。在高寒地带,积雪发生升华对积雪覆盖的减少有重要作用,同时风力作用也会改变这些区域积雪的分布状况。读北半球中纬度干早地区某高山冬夏两季积雪覆盖变化率与海拔的关系示意图,回答4~6题。
4.该山夏季不同海拔积雪覆盖面积的变化特点是积
A. 海拔1100m以下,积雪覆盖面积下降
B. 海拔1100m-5300m,积雪覆盖面积增加
C. 海拔5300m以上,积雪覆盖面积下降
D. 海拔ll00m以下,积雪可能已在春季消融
5.该山夏季积雪变化可能产生的影响是
A. 造成地质灾害多发 B. 减弱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C. 改变区域地表形态 D. 改变区域气候类型
6.影响该山冬季高海拔地带(海拔3800m以上)积雪覆盖变化率的主要原因是
A. 高海拔地区随海拔升高,气温逐渐下降
B. 高海拔地区随海拔升高,积雪的升华量减小
C. 高海拔地区随海拔升高,部分积雪被强风搬走
D. 高海拔地区随海拔升高。太阳辐射逐渐增强
4.D 从图中可知,夏季,该山海拔1100m以下,积雪覆盖变化率为0,积雪覆盖面积无变化,A错;海拔1100m-5300m,积雪覆盖变化率为负值,表明积雪覆盖面积减少,B错;海拔5300m以上,积雪覆盖变化率变为正值,不断上升,表明积雪覆盖面积增加,C错;海拔1100m以下,无论冬季积雪覆盖变化率怎么变化,夏季积雪覆盖变化率始终为0,积雪覆盖面积无变化,则积雪可能已在春季消融。D项正确。
5.A 冰川泥石流是高山地区的主要地质灾害,多发季节是夏季。 高山地区冰川堆积和冻融风化作用显著,多松散冰碛物,为泥石流灾害提供了物质条件,夏季气温高,冰雪融水量大,易携带泥沙石块形成泥石流,造成地质灾害,A项正确。积雪大量融化,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减弱,吸收增强,B项错;区域地表形态的变化由内外力共同作用,积雪融化的作用比较微小,C错误;区域气候类型的形成受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和洋流的影响,积雪的融化无法改变,D错;正确答案为A。
6.C 积雪面积变化,主要受气温、风力影响。高海拔地区全年气温低,气温变化对积雪覆盖的影响小,A项错;海拔越高,风速越大,积雪的升华量越大,B错;高海拔地区冬季多大风,部分区域的积雪被强风搬运至它处,积雪覆盖面积下降,C对;积雪面积变化主要受气温、风力影响,高海拔地区太阳辐射强弱并不直接影响积雪的面积变化,D项错。正确答案为C。
(广东省2018届高三4月模拟考试(二模))贡嘠山(29°35′N,101°52′E)位于四川省西部,为大雪山的主峰,被誉为“蜀山之王”。康定木是我国川西山区特有的一种原始落叶灌木,每年3-4月先开花后长叶,7-9月结果。下图示意贡嘠山垂直自然带谱(单位:m)。据此完成7~9题。
7.贡嘎山东坡自然带的基带为
A. 稀树灌丛带 B. 常绿阔叶林带 C. 针叶林带 D. 热带雨林带
8.贡嘎山东西两坡自然带谱差异较大的主导因素是
A. 海拔高度 B. 坡度 C. 纬度 D. 相对高度
9.近距离观赏康定木兰的最佳区域是
A. 针阔叶混交林带 B. 针叶林带 C. 常绿阔叶林带 D. 灌丛草甸带
7.B 基带是指一个地区的水平自然带,根据贡嘠山的经纬度(29°35′N,101°52′E)可判断该地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所以,贡嘎山的基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
8.D 读图可知,贡嘎山西侧自然带谱比较简单,而东侧自然带谱比较复杂。东西两侧山坡主要的差异是西坡相对高度5000多米,东坡相对高度6000多米,东坡相对高度大,自然带谱复杂,故D项正确。同一座山,海拔没有差异,A项错误;坡度对自然带谱的复杂程度没有影响,B项错误;东西两侧山坡纬度没有差异,C项错误。
9.A 康定木是我国川西山区特有的一种原始落叶灌木,位于灌丛草甸带,要远距离观赏康定木兰应该位于与之有一定间隔的疏草寒漠带或针阔混交林带,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
【点睛】基带的含义必须要掌握精准,并不是山麓的自然带就一定是基带,否则第1小题很容易错选A选项。基带是指一个地方的水平自然带,贡嘎山东坡山麓的稀疏灌丛带也是因为山地阻挡,降水少形成的地方性自然带,不属于基带。
(广东省广州市2018届高三4月综合测试(二模))冰川学上的雪线是指降雪量与消融量达到平街的界线,天山乌鲁木齐齐河源1号冰川(西支)的上,下界高度分别为4486米和3810米。下图是四个时段冰川物质平衡分布统计图。据北完成10~12题。
10.5~8月该冰川雪线的波动范围是
A. 3810~3950米 B. 3950~4020米 C. 4020~4120米 D. 4120~4210米
11.5~8月该冰川降量的分布特点是
A. 从3810~4486米递增 B. 从3950米向上、下递增
C. 从3950-4486米递减 D. 从4210米问上、下递减
12.该冰川补给的最主要季节是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10.B 雪线是指降雪量与消融量达到平街的界线,天山乌鲁木齐齐河源1号冰川(西支)的上,下界高度分别为4486米和3810米,5~8月该冰川雪线的波动范围是3950~4020米,所以B正确。
11.D 雪线是指降雪量与消融量达到平街的界线,夏季气温高,冰川融化,5~8月该冰川降量的分布特点是从4210米向上、下递减,所以D正确。
12.B 雪线是指降雪量与消融量达到平街的界线,天山乌鲁木齐齐河源1号冰川(西支)的上,下界高度分别为4486米和3810米,夏季气温高,冰川融化,是该冰川补给的最主要季节,所以B正确。
【点睛】雪线是常年积雪带的下界,即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雪线以上年降雪量大于年消融量,降雪逐年加积,形成常年积雪,进而变成粒雪和冰川冰,发育冰川。
(2018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考全国卷高三文综地理试题(一))南迦巴瓦峰是喜马拉雅山脉东端的最高峰,海拔7782米,雅鲁藏布江在此的一个形转身,造就了这里罕见的高山峡谷地貌。南迦巴瓦峰比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纬度偏高约1.6°,但自然带谱的丰富性和完整性在我国境内绝无仅有,是我国不可多得的“自然博物馆”。下图示意南迦巴瓦峰和珠穆朗玛峰自然带分布。据此完成13~15题。
13.与珠穆朗玛峰北坡相比,南迦巴瓦峰北坡自然带谱多的主要原因是
A. 山麓海拔低,气候垂直差异显著
B. 相对高度大,植物种类多
C. 所处纬度偏低,山体高耸陡峻
D. 临近河谷,水汽充足降水多
14.南迦巴瓦峰南坡雪线明显低于珠穆朗玛峰南坡,其差异的影响因素是
A. 地形 B. 土壤 C. 气温 D. 植被
15.南迦巴瓦峰地区被称为我国的“自然博物馆”,其依据是
A. 垂直自然带谱丰富 B. 受人类活动影响小
C. 生态保持平衡状态 D. 地质演化进程漫长
13.A 读图可知,与珠穆朗玛峰北坡相比,南迦巴瓦峰北坡山麓海拔偏低,这是南迦巴瓦峰北坡自然带谱多,气候垂直差异显著的主要原因,A正确;两山北坡相对高度相差不大,B错误;南迦巴瓦峰相对珠穆朗玛峰纬度偏高,C错误;从材料中可知,南迦巴瓦峰北坡濒临雅鲁藏布江谷地,但珠穆朗玛峰北坡也临近绒布河谷,D错误。故选A。
14.C 结合上题的分析及材料可知,南迦巴瓦峰南坡与珠稚朗玛峰南坡的降水都比较丰富,但南迦巴瓦峰比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纬度偏高约1.6°,纬度越高气温越低,同坡向的雪线越低,故南迦巴瓦峰南坡雪线明显低于珠穆朗玛峰南坡,其差异的影响因素是气温。故选C。
15.A 解答此题,关健是理解“自然博物馆“的涵义。自然博物馆“应该是自然环境的独特和多样”。读材料可知,南迦巴瓦峰“自然带谱的丰富性和完整性在我国境内绝无仅有,是我国不可多得的自然博物馆”。故南迦巴瓦峰地区被称为我国的“自然博物馆”的依据是垂直自然带谱丰富。故选A。
(2016·全国乙卷)磷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气温升高和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下图示意我国四川西部某山地东坡土壤中磷累积量的垂直变化。据此完成16~17题。
16.磷高累积区是( )
A.高山草甸带 B.高山冰雪带
C.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 D.常绿阔叶林带
17.与磷高累积区相比,该山坡2 000~3 000 m处( )
A.大气温度较低 B.生物生产量较低
C.土壤含水量较低 D.地表径流量较小
16.A 气温升高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常绿阔叶林带和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海拔较低,气温较高,且处于山地东坡,为迎风坡,降水多,流水侵蚀加剧,森林植被也大量吸收土壤中的磷元素,故这两个森林带不可能是土壤中磷高累积区;高山冰雪带海拔高,土层浅薄,且气温低,冻土使水分难以下渗,故土壤中磷累积少;高山草甸带位于高山冰雪带以下,高山冰雪融水使得该带土壤中水分含量丰富,且气温较低,蒸发弱,故为磷高累积区。
17.C 该山坡2 000~3 000 m处低于高山草甸带的海拔,故气温较高;2 000~3 000 m处分布着森林带,生物生产量高于高山草甸带;根据“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2 000~3 000 m处磷累积量远少于磷高累积区,由此推测该地土壤含水量低,地表径流量大。
(2016·海南高考)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等的作用下,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岩石化学成分的作用叫物理风化作用。通常情况下,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据此完成18~19题。
18.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物理风化作用最强的坡向是( )
A.东北坡 B.西北坡
C.东南坡 D.西南坡
19.地球表面物理风化作用最弱的自然带是( )
A.温带荒漠带 B.温带草原带
C.热带雨林带 D.亚寒带针叶林带
18.D 根据材料提示,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南坡昼夜温差大,西坡下午受到太阳辐射强,西坡的白天气温高一些,所以西南坡气温日较差大。
19.C 从材料提取信息“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说明气温日较差最小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最弱。热带雨林带终年高温多雨,气温日较差最小。
(2016·新课标Ⅱ)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长白山上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的冻害反而加剧,调查发现,长白山雪期缩短;冻害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西北坡为冻害高发区。据此完成20~22题。
20.在高山苔原带,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的指标是( )
A.大气温度 B.降水量
C.积雪厚度 D.植被覆盖度
21.长白山西北坡比其他坡向冻害高发,是因为该坡( )
A.年降水量最少 B.冬季气温最低
C.年日照最少 D.冬季风力最大
22.气候变暖但冻害加剧的原因可能是( )
A.蒸腾加剧 B.低温更低
C.降雪期推后 D.太阳辐射减弱
20.C 本题用排除法解答,大气温度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山地不同海拔降水量也有所不同,温度和降水又同时影响山地植被,只有积雪厚度与海拔基本无关。故选C。
21.D 长白山纬度较高,冻害一般发生在冬季。西北坡冻害高发是因为处在冬季风的迎风坡,风力较大。故选D。
22.C 由于全球变暖,长白山雪期退后且缩短,植被缺少积雪覆盖,致使冻害加重。故选C。
(2016·全国丙卷)青藏高原东部及其周边山峰分别经历了1次冰期(末次冰期)、2次冰期和3次冰期,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23~24题。
23.按山峰抬升至冰期时终年积雪高度的先后顺序排列,依次是( )
A.雪宝顶、太白山、果洛山 B.果洛山、雪宝顶、太白山
C.太白山、果洛山、雪宝顶 D.雪宝顶、果洛山、太白山
24.点苍山无现代冰川发育,是因为与末次冰期时相比,点苍山现在( )
A.日照更长 B.气温更高
C.植被更密 D.海拔更低
23.B 材料中提示经历1次冰期即只经历末次冰期,说明只经历1次冰期的山峰是最晚的,经历3次冰期的山峰是最早的,经历2次冰期的山峰的时间介于两者之间。结合图可知果洛山经历3次冰期,因此最早,太白山只经历1次冰期(末次冰期),因此最晚,雪宝顶经历了2次冰期,时间上介于其他两座山之间,因此B项正确。
24.B 气温越高,越不利于冰川的发育,因而气温高是无现代冰川发育的原因,B项正确;点苍山与末次冰期分布的最低纬度相差不大,因而日照时数差异不大,A项排除;植被分布与有无冰川发育无关,C项排除;海拔在图中无法体现出来,D项排除。
(2015·山东高考)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北坡甲、乙、丙三地垂直自然带随海拔变化示意图。完成25~26题。
25.该山地可能是( )
A.秦岭 B.南岭
C.昆仑山 D.喜马拉雅山
26.甲、乙、丙三地垂直自然带的类型组合存在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光照 B.水分
C.海拔 D.热量
25.C 根据图中自然带的垂直变化以及基带可以看出,该地降水较少,且山地海拔较高,最高海拔将近7 000 m,而秦岭、南岭的海拔在4 000 m以下,所以排除A、B两项。由图可知,该山地北坡基带为1 000~2 000 m,可以排除D项(喜马拉雅山北坡海拔在4 000 m 以上)。所以选C项。
26.B 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的主要因素是热量和水分。图中甲、乙、丙三地垂直自然带的类型组合有所不同,其中乙、丙缺失山地森林草原带,甲、乙缺失高山草原带。乙从山地草原带直接到了高山草甸带,中间缺失山地森林草原带和高山草原带,原因是乙地在该高度的水分不能适应森林的生长。因此影响甲、乙、丙三地垂直自然带的类型组合存在差异的主导因素是水分。
(2016·江西诊断)叶是植物的物质—能量代谢最旺盛的器官之一。其形态生长特征是对环境中的光、温、水、肥等生态因子综合适应的结果。根据植物叶面积与光水的投入—产出分析模型,可以预测不同光照与湿度条件下植物叶片的最佳大小。图1为植物叶面积与光水的投入—产出分析模型图,图2为不同光照和湿度组合条件下植物的最佳叶片大小图。读图完成27~28题。
27.据图1,判断最佳的叶面积为( )
A.甲 B.乙
C.丙 D.丁
28.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如果光照不变,在有光条件下,叶片随湿度的降低而减小
B.如果湿度不变,在湿润条件下,叶片随光照的降低而减小
C.在沙漠地区,植物叶片小,以减少太阳辐射和蒸腾失水
D.在热带雨林区,植物叶片大,以增加太阳辐射和蒸腾失水
27.C 据图可知随着叶面积的增大,植物蒸腾耗水持续增大,而光合收益增长到峰值后降低,所以最佳的叶面积为光合收益与蒸腾耗水相差最大点,故选C项。
28.B 读图可知,如果湿度不变,在湿润条件下,叶片以中等光照最大,故选B项。
(2017·河南八市联考)下图为位于42°N附近的我国某山地北坡自然带谱分布图。读图回答29~30题。
29.该山地为( )
A.天山 B.小兴安岭
C.长白山 D.阴山
30.该山地1 800 m以上的岳桦林是一种匍匐状生长的森林,以下不属于其生长习性的是( )
A.耐旱 B.耐寒
C.抗风 D.耐贫瘠
29.C 由图中信息可知,该山山麓自然带为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所以排除阴山和天山,因为阴山山麓自然带为草原带,天山山麓自然带为荒漠带;由该山地位于42°N附近可排除小兴安岭,因为小兴安岭大约位于46°N~52°N。
30.A 岳桦林位于山地北坡海拔较高处,因位于阴坡,蒸发较弱,所以其生长习性与耐旱无关;这里海拔较高,气温较低,所以岳桦林能耐寒;这里地形坡度大,山地土层薄,土壤贫瘠,表明岳桦林能耐贫瘠;匍匐状生长的森林主要是为了不被风折断或拔起。所以A正确。
二、综合题
31.(2016·上海地理)海南岛西部某些地方呈现热带稀疏草原的自然景观,这一现象引起地理工作者的思考。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海南岛地处热带季风气候,一年分为旱、雨两季。专家研究认为,海南岛西部某些地方旱季比岛内其他地区更干旱,是那里形成热带稀树草原景观的关键因素。
材料二 海南岛旱季以偏东风为主。
海南岛地理简图
海南岛西部的热带稀树草原景观反映了什么地域分异现象?说明判断理由。(4分)
【解析】海南岛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应该出现的是热带季雨林景观;图示海南岛西部某些地方呈现热带稀疏草原的自然景观,地处背风坡地带,水分条件较差,呈现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
【参考答案】现象: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理由:海南岛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应该出现的是热带季雨林景观,海南岛西部却呈现热带稀树草原景观,因此其反映的是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
32.下图示意“新疆部分地区环境及景观”。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目前新疆的许多地方仍然存在着大规模、远距离的游牧(季节性转场)现象,即随着季节的变换,牧民们在盆地和山地间的不同海拔高度上,相应地变换着牧场。(如图甲)
(1)丙山峰北坡下半部分布着山地针叶林带、山地草原带、温带荒漠带和高山草甸带等四个自然带。请根据自然带垂直地域分异的规律,按图乙中①→②→③→④顺序,依次写出各自然带的名称,并分析①自然带的形成原因。
(2)在丙山峰高寒荒漠带平坦的山坡处,常出现由大小不一碎石组成的高山流石滩(如图丁),请运用外力作用的原理推测流石滩的形成过程。
(3)季节性积雪是牧人的生命线,牧人常说:“羊群是被雪线牵着走,不是牧人。”请分析原因。
(4)转场游牧的过程历经艰辛,要面临许多“挑战”,请说明转场面临的主要“挑战”。
【解析】(1)该地位于我国西北地区,距海遥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加上山地的阻挡作用,使得该地气候干旱,山麓地带形成温带荒漠带;随着山体海拔高度上升,降水逐渐增多,依次出现山地草原带、山地针叶林带和山地草甸带。
(2)该地气候干旱,物理风化作用强,是形成碎石的主要原因,而冰川和冰雪融水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是碎石在山麓堆积而形成碎石滩的主要原因。
(3)雪线高度受到气温的影响较大,不同季节气温变化导致雪线高度变化,从而引起高山草甸带的水热条件变化,造成牧草分布的变化,是导致牧人迁徙的主要原因。
(4)本小题考查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其中不利的因素可从地形、自然灾害、水资源等方面分析。
【参考答案】(1)山地针叶林带、山地草原带、高山草甸带、温带荒漠带。 位于山地迎风坡,大西洋暖湿气流带来丰富降水。
(2)地表岩石受到强烈温差变化(或冻融)的风化作用,发生崩解和破碎;受到冰川和冰雪融水等外力侵蚀后;并被(冰川、冰雪融水、重力等)搬运到地势比较平坦的山坡处堆积而成。
(3)从盆地到高山,随着海拔的升高,气候(气温和水分条件或水热条件或气温和湿度条件)垂直差异大,雪线会随季节变化而升降。每到春夏来临,随着雪线不断上升,高山草甸带水热条件适宜,牧草生长茂盛(或高山草甸带气温升高,湿度增加,牧草生长条件改善,牧草丰富),气候温和,羊群等被赶到海拔较高的夏季牧场。当秋冬季节来临,雪线又不断地下降,高山草原牧草被积雪覆盖(或水热条件不宜牧草生长,或气温降低,湿度减小,不利于牧草生长),且高山草原上的气候寒冷,气温较低,牲畜无法生存,羊群被赶到相对温暖的山麓牧场越冬。或夏季山上较为温暖,牧民在高山草甸带放牧;冬季高山寒冷,牧民到位于山麓的山地草原带放牧。
(4)距离远(时间短);地形复杂,高差大;沿途畜牧生产保障条件差;容易遭受自然灾害(雪灾、冻害、旱灾、风灾等)的威胁;导致牧草不足,牲畜掉膘(减重)、疾病、甚至死亡,使畜牧业产量下降。
33.(2017·课标卷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地垂直带内部的分异规律,日益为地理学研究所重视。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在山地苔原带下部,少数植物种类通过种间竞争获得优势,植物多样性较低;随着海拔升高,环境压力变大,种间竞争减弱,植物多样性升高;在更高海拔区域,适宜生存的植物种类减少。地理科考队调查某山峰的苔原带(海拔2000—2600米)时发现,该苔原带部分地区存在干扰,导致优势植物数量减少,植物多样性异常;阴、阳坡降水量与坡度差别不大,但植物多样性差异显著(下图)。
(1)确定该苔原带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以及干扰强度的垂直分布特征。
(2)判断在未遭受干扰时,阴坡与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的差异,并说明判断依据。
(3)分析与阴坡相比,苔原带阳坡地表温度和湿度的特点及产生原因。
(4)说明从2300米至2600米,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逐渐缩小的原因。
【解析】第(1)题,该题目以自然带的垂直分异规律为背景,考察学生对陌生材料的理解能力和对图表的判读能力。该题一共分为三小问,切勿遗漏。由题意可知,正常规律呈单峰变化,由2000m到2600m生物多样性应先增后减,图中明显看出阳坡2000m-2300m处不合规律。第(2)题,结合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可知,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最高值应在中部(2300米左右)。读图6可知,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最高值的中部(2300米左右)低于阴坡最高值。所以在未遭受干扰时阴坡较阳坡植物多样性高。第(3)题,依据材料“阴、阳破降水量与坡度差别不大”和阳坡比阴坡受同一光照时间较长,获得太阳辐射多,所以地表温度高,蒸发强度大;阳坡地表温度高,融雪早,蒸发历时长。从而可得出阳坡地表温度高、湿度低。第(4)题,依据材料“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可知,从2300米至2600米,海拔高度升高,阴、阳坡面积减小,坡面差异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适应生存到物种种类减少。根据山地垂直地域差异规律可知,海拔升高,气温降低,热量条件变差,而水分差异也相应变小,阴、阳坡相互影响(水分、热量交换作用)增强,从而导致阴坡和阳坡的植物植物多样性差异减小。
【参考答案】
(1)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阳坡,苔原带的下部(中下部,2000—2300米左右)。干扰强度分布特征: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越低,干扰越强烈)。
(2)(未遭受干扰时)阴坡较阳坡植物多样性高。依据:(按单峰变化规律,)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最高值应在中部(2300米左右),低于阴坡最高值。
(3)特点:阳坡地表温度高、湿度低(水分条件差)。原因:阳坡太阳辐射强,地表温度高,蒸发强度大;阳坡融雪早,蒸发历时长。
(4)随着海拔升高,阴、阳坡面积减小,坡面差异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阴、阳坡相互影响(水分、热量交换作用)增强。
34.(安徽省A10联盟2018届高三最后一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有相对稳定的灌丛草甸植被,在此植被下而形成肥沃的土壤类型出现适应新环境并具高山灌丛草向土是在高山针叶林带垂直范围内,因森林遭破坏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37°37′′N,101°19′E,海拔3200m,下称海北站)地处祁连山东段北支南麓,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侯。一年仅有冷暖两季,冷季漫长而寒冷,年平均气温-1.7℃,年降水量小于600mm,暖季草类植被茂盛。
土壤CO2的释放是大气温室气体的重要地表生态源之一,是土壤微生物对土壤有机物质分解作用的结果。下左图为海北站高山灌丛草甸土CO2释放速率的日变化图,右图为海北站牧草不同物候期(5~6月为牧草返青期、7~8月为草盛期、9月为草枯黄期)高山灌丛草向土CO2释放速率(单位时间、单位体积土壤中释放的CO2量)的日变化图。
(1)分析海北站高山灌丛草甸土土壤肥沃的自然原因。
(2)说明海北站高山灌丛草甸土CO2释放速率的日变化特征及原理。
(3)结合右图推测过度放牧对海北站高山灌丛草甸土CO2释放速率的影响。
【答案】(1)该地暖季草类茂盛,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多;海拔高,食草动物较少,对草原破坏小;冷季漫长,气温低,土壤微生物活动较弱,有机质分解缓慢;降水较少,淋溶作用弱,利于有机质的积累与保存。
(2)特征:CO2释放速率从6:00开始逐渐增加,14:00后逐渐下降;最大值出现在14:00,最低值出现在6:00。
原理:日出后随太阳辐射增加,表层地温升高,地面辐射增强,气温逐渐升高,土壤微生物活性增强,CO2释放速率增大;太阳辐射减弱后,地温气温均降低,土壤微生物活性减弱, CO2释放速率逐渐降低。
(3)过度放牧造成草地退化;地表植物生物量和地下根系生物量减少(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种类也下降;导致土壤中CO2释放速率降低。
【解析】整体分析:暖季草类茂盛,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多。冷季土壤微生物活动较弱,有机质分解缓慢,淋溶作用弱,利于有机质的积累与保存。海北站高山灌丛草甸土CO2释放速率与气温变化呈正相关。产草量与高山灌丛草甸土CO2释放速率呈正相关。
(1)海北站冷季漫长而寒冷,年平均气温-1.7℃,年降水量小于600mm,暖季草类植被茂盛。该地暖季草类茂盛,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多。海拔高,约3200米,食草动物较少,对草原破坏小。冷季漫长寒冷,土壤微生物活动较弱,有机质分解缓慢。降水较少,淋溶作用弱,利于有机质的积累与保存。所以高山灌丛草甸土土壤肥沃。
(2)图中横轴是时间,左纵轴是释放速率,海北站高山灌丛草甸土CO2释放速率的日变化特征是CO2释放速率与气温变化呈正相关。从6:00开始逐渐增加,14:00后逐渐下降。一天中释放速度最大值出现在14:00,最低值出现在6:00。
根据CO2释放速率变化曲线,气温变化曲线形态,日出后随太阳辐射增加,表层地温升高,地面辐射增强,气温逐渐升高,土壤微生物活性增强,CO2释放速率增大。太阳辐射减弱后,地温气温均降低,土壤微生物活性减弱, CO2释放速率逐渐降低。一天中最高气温在14时左右, 最低气温在日出前后,约6点左右。
(3)右图曲线草盛期释放量大,返青期、枯黄期释放量小,说明产草量与高山灌丛草甸土CO2释放速率呈正相关。过度放牧造成草地退化,地表植物生物量和地下根系生物量减少,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下降。草地退化,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种类也下降,导致土壤中CO2释放速率降低。
【知识精析】
一、一个概念——自然带
1.形成
2.与气候类型的关系
自然带的分布和变化与气候类型密切相关,具体分析如下:(以北半球为例)
二、两个地域分异规律
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干湿度地带性)
三、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抓住三个关键
①山麓自然带与水平自然带的对应关系:
山麓自然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见下图,以北半球为例)
②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复杂程度的因素:
自然带垂直带谱的复杂程度与山体所在纬度、山体的相对高度、山体海拔相关,具体如下图所示:
③同一自然带在不同坡向的分布高度:
一般来说,向阳坡高于背阴坡,这与向阳坡热量条件优于同一高度的背阴坡有关;迎风坡高于背风坡,这与迎风坡降水量大于同一高度的背风坡有关。具体如下图(以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为例)所示:
2.注意五个问题
受水热组合条件影响,自然带呈“水平延伸,垂直更替”;高山、高原分布明显。
(1)从山麓到山顶的热量差异很大,一般而言,海拔每升高1 000 m,气温下降约6 ℃,因此,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布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自然带分布,但并不完全一致。
(2)从山麓到山顶的水分状况差异明显,一般而言,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呈“少—多—少”变化,因此有时基带为草原或荒漠的高山,随山地海拔升高,降水增多,可能会出现森林带,如天山。
(3)山地垂直带是在水平地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山麓自然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同一自然带,随纬度增高其分布的海拔高度降低。
(4)山地中自然带基本沿等高线分布,同一自然带内水热状况相似。
(5)山体所在纬度越低越复杂,纬度越高越简单;山体海拔越高越复杂,海拔越低越简单;山顶与山麓之间相对高度越大越复杂,相对高度越小越简单。
四、山地垂直自然带分析与判读
(1)影响垂直事象的因素分析:垂直事象的分布取决于山地热量及其与水分的组合,对水热组合状况起着深刻影响的山地位置和山体性质是决定垂直事象性质和结构的基本因素。①纬度位置——影响不同的垂直事象类型;②海陆位置:山地的距海度(指距水汽源地的远近)不同,垂直事象的性质和结构也有区别;③山麓的海拔高度,决定了山地水热组合的初始状况,也决定了山麓事象的性质;④山顶与山麓之间相对高度:相对高度大则复杂,相对高度小则简单;⑤山体性质(山体高度、山脉坡向、坡度与走向以及局部地形等)也影响垂直事象的分布。
(2)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判读
①判读垂直自然带的分布顺序:从山麓到山顶的更替与山体所在地区自然带从低纬向高纬的水平变化规律基本一致。
②判读基带或山体所处的热量带:基带与当地同纬度水平自然带相同;根据基带名称确定热量带。如珠穆朗玛峰南坡(28°N附近)的基带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③判读南北半球:南北半球常常用到阳坡与阴坡的概念。阳坡靠近低纬度一侧,热量条件好。如温带、寒带地区北半球南坡为阳坡,南半球北坡为阳坡。方法主要有:a.根据自然带数量判读:一般阳坡多于阴坡;b.根据同一自然带分布的高度判读:一般阳坡一侧高。
④判读自然带数量的多少:一般山体所在的纬度越低,海拔越高,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数量越多。如乞力马扎罗山(3°S,海拔5 895米)就比文森峰(78°S,海拔5 140米)自然带数量多,珠穆朗玛峰南坡比北坡自然带数量多。
五、雪线
1.概念:雪线是常年积雪的下线,即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
2.影响雪线分布高度的因素
温度(热量或纬度)
雪线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
降水因素
降水量与雪线高度呈负相关
地貌因素
坡度大,积雪易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偏高;阳坡接受到的太阳辐射量较多,气温偏高,雪线位置偏高,阴坡则相反
季节因素
一般地,同一山地的雪线,夏季高、冬季低
自然环境变迁、人类活动因素
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以及矿物能源燃烧产生的粉尘污染雪面,都会使雪线上升
气候、地貌等因素综合作用
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的影响,因此雪线高度南坡比北坡低
3.分析与判读
(1)分析全球山地雪线
山地降水越多,雪线越低;气温越高,雪线越高,因此全球山地雪线的分布曲线呈马鞍形,即在副热带山地雪线最高,然后向南北两侧降低。夏季气温高,山地雪线较高;冬季气温低,山地雪线较低。
(2)分析同一山体不同坡向的雪线
山体坡度越大,雪易下滑融化,雪线高;阳坡气温偏高,雪线位置高;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分析时要注意影响雪线的主要因素是降水,如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的影响,因此雪线高度南坡比北坡低。
(3)分析自然环境变迁、人类活动因素对雪线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雪线上升;臭氧层破坏,雪线上升;沙漠化造成气候变干,使局部地区雪线有所上升;矿物能源燃烧产生的粉尘污染雪面,使雪面吸收太阳辐射能力上升,导致冰雪融化,雪线上升。
(4)影响雪线分布高度的因素及雪线高低的判读
六、非地带性(地方性)的判断思路
1.非地带性的判断
判断自然带的分布是地带性还是非地带性,应依据该自然带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海拔,先按地带性规律判断是什么自然带,然后将实际自然带与理论上的自然带相比较,如果一致,就是地带性,如果不一致,就是非地带性。
2.非地带性现象及成因
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一些非地带性地理景观和自然现象。常见的非地带性现象及其成因,如下表所示:
因素
地区
自然带和地表景观
成因
地带性分布(理想状态)
非地带性分布(现实状况)
海陆分布
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
苔原带、针叶林带
无
南半球该纬度无陆地
地
形
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
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荒漠带
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进入,处于背风坡
科迪勒拉山系西侧
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呈带状
南北延伸,南北更替,呈狭长条状
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
东非高原
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地势高,气温低,对流弱,降水少
洋
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陆东、西两岸
东、西两岸自然带的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
大陆东岸自然带向较低纬度延伸,大陆西岸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伸
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陆东岸是寒流,降温减湿,大陆西岸是暖流,增温增湿
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西两岸
东、西两岸自然带的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
大陆东岸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伸,大陆西岸自然带向较低纬度延伸
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岸是暖流,大陆西岸是寒流
南半球副热带地区的大陆西岸
森林带或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
寒流起降温减湿作用
欧洲西岸
针阔混交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分布范围特别广
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水分
昆仑山山麓
温带荒漠带
绿洲
冰雪融水和地下水丰富
尼罗河谷地
热带荒漠带
绿洲
尼罗河河水灌溉
【高考例析】(2018·天津卷)结合下图中的信息,回答1~2题。
1.最有可能观察到左图中景观的地点,是右图中的( )
A. 甲地 B. 乙地 C. 丙地 D. 丁地
2.在左图所示地区,年降水量最多的地带应位于( )
A. 终年积雪区 B. 高山草甸带
C. 云杉林带 D. 山麓草原
1.A 图示区域为天山,云杉林出现在山体2000米左右,山麓为草原,可知位于降水较多的伊犁河谷地带;根据右图显示的天山全貌可知,天山向西敞开一个豁口,可以接收到来自大西洋、北冰洋的水汽,因此,伊犁河谷地带气候较为湿润;图2显示甲地符合要求,而乙、丁附近降水较少,丙地海拔较高,看不到图示景观,选A。
2.C 图示区域位于中国西北地区,大部分地区降水稀少,只有水汽量大的地方才可能形成森林。据此选C。
【素养提升】
一、选择题
(2018·河南省郑州市下学期第三次模拟)山西历山自然保护区是著名的旅游景区,在游客步行上山的游览路径两侧,生物多样性发生变化。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到历山舜王坪草甸(2100~2358m)进行野外地理实践活动,分别在距离游览路径两侧0m、4m、8m、12m处设置样带,调查物种丰富度(植物种类的数量)、物种均匀度(不同种类植物的数量差异)的变化。物种均匀度与优势物种关系密切。下图为舜王坪山地草甸物种丰富度与物种均匀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推测影响舜王坪山地草甸物种丰富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海拔高度 B. 地势起伏 C. 坡面朝向 D. 人类活动
2.据图判断优势物种最不明显的地区位于游览路径两侧
A. 0m处 B. 4m处 C. 8m处 D. 12m处
3.舜王坪山地草甸物种均匀度呈现单峰规律。对该分布规律成因解释合理的是
A. 0m处人类干扰最大,植物生存自然环境恶劣
B. 4m处人类干扰较大,少数耐性较强植物优势较大
C. 8m处人类干扰较小,植物种类较多
D. 12m处人类干扰最小,少数植物通过竞争获得优势
1.A 据材料可知,在游客步行上山的游览路径两侧,生物多样性发生变化。说明影响舜王坪山地草甸物种丰富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人类活动。故选D。
2.B 据材料可知,物种均匀度与优势物种关系密切。物种均匀度越高的地区优势物种越不明显。据图可知,4m处物种均匀度最高,因此优势物种最不明显。故选B。
3.D 人类干扰越大,物种越均匀。据图可知,4m处物种均匀度高,说明人类干扰最大,12m处人类干扰最小,少数植物通过竞争获得优势,均匀度最低。故选D。
(山西省大同市与阳泉市2018届高三5月联合模拟考试)积雪覆盖变化率是相对于上一季节积雪面积的变化情况,积雪覆盖变化率大于0,表明相对上一季节积雪增加。在高寒地带,积雪发生升华对积雪覆盖的减少有重要作用,同时风力作用也会改变这些区域积雪的分布状况。读北半球中纬度干早地区某高山冬夏两季积雪覆盖变化率与海拔的关系示意图,回答4~6题。
4.该山夏季不同海拔积雪覆盖面积的变化特点是积
A. 海拔1100m以下,积雪覆盖面积下降
B. 海拔1100m-5300m,积雪覆盖面积增加
C. 海拔5300m以上,积雪覆盖面积下降
D. 海拔ll00m以下,积雪可能已在春季消融
5.该山夏季积雪变化可能产生的影响是
A. 造成地质灾害多发 B. 减弱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C. 改变区域地表形态 D. 改变区域气候类型
6.影响该山冬季高海拔地带(海拔3800m以上)积雪覆盖变化率的主要原因是
A. 高海拔地区随海拔升高,气温逐渐下降
B. 高海拔地区随海拔升高,积雪的升华量减小
C. 高海拔地区随海拔升高,部分积雪被强风搬走
D. 高海拔地区随海拔升高。太阳辐射逐渐增强
4.D 从图中可知,夏季,该山海拔1100m以下,积雪覆盖变化率为0,积雪覆盖面积无变化,A错;海拔1100m-5300m,积雪覆盖变化率为负值,表明积雪覆盖面积减少,B错;海拔5300m以上,积雪覆盖变化率变为正值,不断上升,表明积雪覆盖面积增加,C错;海拔1100m以下,无论冬季积雪覆盖变化率怎么变化,夏季积雪覆盖变化率始终为0,积雪覆盖面积无变化,则积雪可能已在春季消融。D项正确。
5.A 冰川泥石流是高山地区的主要地质灾害,多发季节是夏季。 高山地区冰川堆积和冻融风化作用显著,多松散冰碛物,为泥石流灾害提供了物质条件,夏季气温高,冰雪融水量大,易携带泥沙石块形成泥石流,造成地质灾害,A项正确。积雪大量融化,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减弱,吸收增强,B项错;区域地表形态的变化由内外力共同作用,积雪融化的作用比较微小,C错误;区域气候类型的形成受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和洋流的影响,积雪的融化无法改变,D错;正确答案为A。
6.C 积雪面积变化,主要受气温、风力影响。高海拔地区全年气温低,气温变化对积雪覆盖的影响小,A项错;海拔越高,风速越大,积雪的升华量越大,B错;高海拔地区冬季多大风,部分区域的积雪被强风搬运至它处,积雪覆盖面积下降,C对;积雪面积变化主要受气温、风力影响,高海拔地区太阳辐射强弱并不直接影响积雪的面积变化,D项错。正确答案为C。
(广东省2018届高三4月模拟考试(二模))贡嘠山(29°35′N,101°52′E)位于四川省西部,为大雪山的主峰,被誉为“蜀山之王”。康定木是我国川西山区特有的一种原始落叶灌木,每年3-4月先开花后长叶,7-9月结果。下图示意贡嘠山垂直自然带谱(单位:m)。据此完成7~9题。
7.贡嘎山东坡自然带的基带为
A. 稀树灌丛带 B. 常绿阔叶林带 C. 针叶林带 D. 热带雨林带
8.贡嘎山东西两坡自然带谱差异较大的主导因素是
A. 海拔高度 B. 坡度 C. 纬度 D. 相对高度
9.近距离观赏康定木兰的最佳区域是
A. 针阔叶混交林带 B. 针叶林带 C. 常绿阔叶林带 D. 灌丛草甸带
7.B 基带是指一个地区的水平自然带,根据贡嘠山的经纬度(29°35′N,101°52′E)可判断该地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所以,贡嘎山的基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
8.D 读图可知,贡嘎山西侧自然带谱比较简单,而东侧自然带谱比较复杂。东西两侧山坡主要的差异是西坡相对高度5000多米,东坡相对高度6000多米,东坡相对高度大,自然带谱复杂,故D项正确。同一座山,海拔没有差异,A项错误;坡度对自然带谱的复杂程度没有影响,B项错误;东西两侧山坡纬度没有差异,C项错误。
9.A 康定木是我国川西山区特有的一种原始落叶灌木,位于灌丛草甸带,要远距离观赏康定木兰应该位于与之有一定间隔的疏草寒漠带或针阔混交林带,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
【点睛】基带的含义必须要掌握精准,并不是山麓的自然带就一定是基带,否则第1小题很容易错选A选项。基带是指一个地方的水平自然带,贡嘎山东坡山麓的稀疏灌丛带也是因为山地阻挡,降水少形成的地方性自然带,不属于基带。
(广东省广州市2018届高三4月综合测试(二模))冰川学上的雪线是指降雪量与消融量达到平街的界线,天山乌鲁木齐齐河源1号冰川(西支)的上,下界高度分别为4486米和3810米。下图是四个时段冰川物质平衡分布统计图。据北完成10~12题。
10.5~8月该冰川雪线的波动范围是
A. 3810~3950米 B. 3950~4020米 C. 4020~4120米 D. 4120~4210米
11.5~8月该冰川降量的分布特点是
A. 从3810~4486米递增 B. 从3950米向上、下递增
C. 从3950-4486米递减 D. 从4210米问上、下递减
12.该冰川补给的最主要季节是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10.B 雪线是指降雪量与消融量达到平街的界线,天山乌鲁木齐齐河源1号冰川(西支)的上,下界高度分别为4486米和3810米,5~8月该冰川雪线的波动范围是3950~4020米,所以B正确。
11.D 雪线是指降雪量与消融量达到平街的界线,夏季气温高,冰川融化,5~8月该冰川降量的分布特点是从4210米向上、下递减,所以D正确。
12.B 雪线是指降雪量与消融量达到平街的界线,天山乌鲁木齐齐河源1号冰川(西支)的上,下界高度分别为4486米和3810米,夏季气温高,冰川融化,是该冰川补给的最主要季节,所以B正确。
【点睛】雪线是常年积雪带的下界,即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雪线以上年降雪量大于年消融量,降雪逐年加积,形成常年积雪,进而变成粒雪和冰川冰,发育冰川。
(2018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考全国卷高三文综地理试题(一))南迦巴瓦峰是喜马拉雅山脉东端的最高峰,海拔7782米,雅鲁藏布江在此的一个形转身,造就了这里罕见的高山峡谷地貌。南迦巴瓦峰比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纬度偏高约1.6°,但自然带谱的丰富性和完整性在我国境内绝无仅有,是我国不可多得的“自然博物馆”。下图示意南迦巴瓦峰和珠穆朗玛峰自然带分布。据此完成13~15题。
13.与珠穆朗玛峰北坡相比,南迦巴瓦峰北坡自然带谱多的主要原因是
A. 山麓海拔低,气候垂直差异显著
B. 相对高度大,植物种类多
C. 所处纬度偏低,山体高耸陡峻
D. 临近河谷,水汽充足降水多
14.南迦巴瓦峰南坡雪线明显低于珠穆朗玛峰南坡,其差异的影响因素是
A. 地形 B. 土壤 C. 气温 D. 植被
15.南迦巴瓦峰地区被称为我国的“自然博物馆”,其依据是
A. 垂直自然带谱丰富 B. 受人类活动影响小
C. 生态保持平衡状态 D. 地质演化进程漫长
13.A 读图可知,与珠穆朗玛峰北坡相比,南迦巴瓦峰北坡山麓海拔偏低,这是南迦巴瓦峰北坡自然带谱多,气候垂直差异显著的主要原因,A正确;两山北坡相对高度相差不大,B错误;南迦巴瓦峰相对珠穆朗玛峰纬度偏高,C错误;从材料中可知,南迦巴瓦峰北坡濒临雅鲁藏布江谷地,但珠穆朗玛峰北坡也临近绒布河谷,D错误。故选A。
14.C 结合上题的分析及材料可知,南迦巴瓦峰南坡与珠稚朗玛峰南坡的降水都比较丰富,但南迦巴瓦峰比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纬度偏高约1.6°,纬度越高气温越低,同坡向的雪线越低,故南迦巴瓦峰南坡雪线明显低于珠穆朗玛峰南坡,其差异的影响因素是气温。故选C。
15.A 解答此题,关健是理解“自然博物馆“的涵义。自然博物馆“应该是自然环境的独特和多样”。读材料可知,南迦巴瓦峰“自然带谱的丰富性和完整性在我国境内绝无仅有,是我国不可多得的自然博物馆”。故南迦巴瓦峰地区被称为我国的“自然博物馆”的依据是垂直自然带谱丰富。故选A。
(2016·全国乙卷)磷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气温升高和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下图示意我国四川西部某山地东坡土壤中磷累积量的垂直变化。据此完成16~17题。
16.磷高累积区是( )
A.高山草甸带 B.高山冰雪带
C.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 D.常绿阔叶林带
17.与磷高累积区相比,该山坡2 000~3 000 m处( )
A.大气温度较低 B.生物生产量较低
C.土壤含水量较低 D.地表径流量较小
16.A 气温升高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常绿阔叶林带和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海拔较低,气温较高,且处于山地东坡,为迎风坡,降水多,流水侵蚀加剧,森林植被也大量吸收土壤中的磷元素,故这两个森林带不可能是土壤中磷高累积区;高山冰雪带海拔高,土层浅薄,且气温低,冻土使水分难以下渗,故土壤中磷累积少;高山草甸带位于高山冰雪带以下,高山冰雪融水使得该带土壤中水分含量丰富,且气温较低,蒸发弱,故为磷高累积区。
17.C 该山坡2 000~3 000 m处低于高山草甸带的海拔,故气温较高;2 000~3 000 m处分布着森林带,生物生产量高于高山草甸带;根据“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2 000~3 000 m处磷累积量远少于磷高累积区,由此推测该地土壤含水量低,地表径流量大。
(2016·海南高考)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等的作用下,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岩石化学成分的作用叫物理风化作用。通常情况下,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据此完成18~19题。
18.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物理风化作用最强的坡向是( )
A.东北坡 B.西北坡
C.东南坡 D.西南坡
19.地球表面物理风化作用最弱的自然带是( )
A.温带荒漠带 B.温带草原带
C.热带雨林带 D.亚寒带针叶林带
18.D 根据材料提示,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南坡昼夜温差大,西坡下午受到太阳辐射强,西坡的白天气温高一些,所以西南坡气温日较差大。
19.C 从材料提取信息“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说明气温日较差最小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最弱。热带雨林带终年高温多雨,气温日较差最小。
(2016·新课标Ⅱ)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长白山上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的冻害反而加剧,调查发现,长白山雪期缩短;冻害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西北坡为冻害高发区。据此完成20~22题。
20.在高山苔原带,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的指标是( )
A.大气温度 B.降水量
C.积雪厚度 D.植被覆盖度
21.长白山西北坡比其他坡向冻害高发,是因为该坡( )
A.年降水量最少 B.冬季气温最低
C.年日照最少 D.冬季风力最大
22.气候变暖但冻害加剧的原因可能是( )
A.蒸腾加剧 B.低温更低
C.降雪期推后 D.太阳辐射减弱
20.C 本题用排除法解答,大气温度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山地不同海拔降水量也有所不同,温度和降水又同时影响山地植被,只有积雪厚度与海拔基本无关。故选C。
21.D 长白山纬度较高,冻害一般发生在冬季。西北坡冻害高发是因为处在冬季风的迎风坡,风力较大。故选D。
22.C 由于全球变暖,长白山雪期退后且缩短,植被缺少积雪覆盖,致使冻害加重。故选C。
(2016·全国丙卷)青藏高原东部及其周边山峰分别经历了1次冰期(末次冰期)、2次冰期和3次冰期,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23~24题。
23.按山峰抬升至冰期时终年积雪高度的先后顺序排列,依次是( )
A.雪宝顶、太白山、果洛山 B.果洛山、雪宝顶、太白山
C.太白山、果洛山、雪宝顶 D.雪宝顶、果洛山、太白山
24.点苍山无现代冰川发育,是因为与末次冰期时相比,点苍山现在( )
A.日照更长 B.气温更高
C.植被更密 D.海拔更低
23.B 材料中提示经历1次冰期即只经历末次冰期,说明只经历1次冰期的山峰是最晚的,经历3次冰期的山峰是最早的,经历2次冰期的山峰的时间介于两者之间。结合图可知果洛山经历3次冰期,因此最早,太白山只经历1次冰期(末次冰期),因此最晚,雪宝顶经历了2次冰期,时间上介于其他两座山之间,因此B项正确。
24.B 气温越高,越不利于冰川的发育,因而气温高是无现代冰川发育的原因,B项正确;点苍山与末次冰期分布的最低纬度相差不大,因而日照时数差异不大,A项排除;植被分布与有无冰川发育无关,C项排除;海拔在图中无法体现出来,D项排除。
(2015·山东高考)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北坡甲、乙、丙三地垂直自然带随海拔变化示意图。完成25~26题。
25.该山地可能是( )
A.秦岭 B.南岭
C.昆仑山 D.喜马拉雅山
26.甲、乙、丙三地垂直自然带的类型组合存在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光照 B.水分
C.海拔 D.热量
25.C 根据图中自然带的垂直变化以及基带可以看出,该地降水较少,且山地海拔较高,最高海拔将近7 000 m,而秦岭、南岭的海拔在4 000 m以下,所以排除A、B两项。由图可知,该山地北坡基带为1 000~2 000 m,可以排除D项(喜马拉雅山北坡海拔在4 000 m 以上)。所以选C项。
26.B 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的主要因素是热量和水分。图中甲、乙、丙三地垂直自然带的类型组合有所不同,其中乙、丙缺失山地森林草原带,甲、乙缺失高山草原带。乙从山地草原带直接到了高山草甸带,中间缺失山地森林草原带和高山草原带,原因是乙地在该高度的水分不能适应森林的生长。因此影响甲、乙、丙三地垂直自然带的类型组合存在差异的主导因素是水分。
(2016·江西诊断)叶是植物的物质—能量代谢最旺盛的器官之一。其形态生长特征是对环境中的光、温、水、肥等生态因子综合适应的结果。根据植物叶面积与光水的投入—产出分析模型,可以预测不同光照与湿度条件下植物叶片的最佳大小。图1为植物叶面积与光水的投入—产出分析模型图,图2为不同光照和湿度组合条件下植物的最佳叶片大小图。读图完成27~28题。
27.据图1,判断最佳的叶面积为( )
A.甲 B.乙
C.丙 D.丁
28.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如果光照不变,在有光条件下,叶片随湿度的降低而减小
B.如果湿度不变,在湿润条件下,叶片随光照的降低而减小
C.在沙漠地区,植物叶片小,以减少太阳辐射和蒸腾失水
D.在热带雨林区,植物叶片大,以增加太阳辐射和蒸腾失水
27.C 据图可知随着叶面积的增大,植物蒸腾耗水持续增大,而光合收益增长到峰值后降低,所以最佳的叶面积为光合收益与蒸腾耗水相差最大点,故选C项。
28.B 读图可知,如果湿度不变,在湿润条件下,叶片以中等光照最大,故选B项。
(2017·河南八市联考)下图为位于42°N附近的我国某山地北坡自然带谱分布图。读图回答29~30题。
29.该山地为( )
A.天山 B.小兴安岭
C.长白山 D.阴山
30.该山地1 800 m以上的岳桦林是一种匍匐状生长的森林,以下不属于其生长习性的是( )
A.耐旱 B.耐寒
C.抗风 D.耐贫瘠
29.C 由图中信息可知,该山山麓自然带为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所以排除阴山和天山,因为阴山山麓自然带为草原带,天山山麓自然带为荒漠带;由该山地位于42°N附近可排除小兴安岭,因为小兴安岭大约位于46°N~52°N。
30.A 岳桦林位于山地北坡海拔较高处,因位于阴坡,蒸发较弱,所以其生长习性与耐旱无关;这里海拔较高,气温较低,所以岳桦林能耐寒;这里地形坡度大,山地土层薄,土壤贫瘠,表明岳桦林能耐贫瘠;匍匐状生长的森林主要是为了不被风折断或拔起。所以A正确。
二、综合题
31.(2016·上海地理)海南岛西部某些地方呈现热带稀疏草原的自然景观,这一现象引起地理工作者的思考。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海南岛地处热带季风气候,一年分为旱、雨两季。专家研究认为,海南岛西部某些地方旱季比岛内其他地区更干旱,是那里形成热带稀树草原景观的关键因素。
材料二 海南岛旱季以偏东风为主。
海南岛地理简图
海南岛西部的热带稀树草原景观反映了什么地域分异现象?说明判断理由。(4分)
【解析】海南岛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应该出现的是热带季雨林景观;图示海南岛西部某些地方呈现热带稀疏草原的自然景观,地处背风坡地带,水分条件较差,呈现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
【参考答案】现象: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理由:海南岛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应该出现的是热带季雨林景观,海南岛西部却呈现热带稀树草原景观,因此其反映的是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
32.下图示意“新疆部分地区环境及景观”。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目前新疆的许多地方仍然存在着大规模、远距离的游牧(季节性转场)现象,即随着季节的变换,牧民们在盆地和山地间的不同海拔高度上,相应地变换着牧场。(如图甲)
(1)丙山峰北坡下半部分布着山地针叶林带、山地草原带、温带荒漠带和高山草甸带等四个自然带。请根据自然带垂直地域分异的规律,按图乙中①→②→③→④顺序,依次写出各自然带的名称,并分析①自然带的形成原因。
(2)在丙山峰高寒荒漠带平坦的山坡处,常出现由大小不一碎石组成的高山流石滩(如图丁),请运用外力作用的原理推测流石滩的形成过程。
(3)季节性积雪是牧人的生命线,牧人常说:“羊群是被雪线牵着走,不是牧人。”请分析原因。
(4)转场游牧的过程历经艰辛,要面临许多“挑战”,请说明转场面临的主要“挑战”。
【解析】(1)该地位于我国西北地区,距海遥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加上山地的阻挡作用,使得该地气候干旱,山麓地带形成温带荒漠带;随着山体海拔高度上升,降水逐渐增多,依次出现山地草原带、山地针叶林带和山地草甸带。
(2)该地气候干旱,物理风化作用强,是形成碎石的主要原因,而冰川和冰雪融水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是碎石在山麓堆积而形成碎石滩的主要原因。
(3)雪线高度受到气温的影响较大,不同季节气温变化导致雪线高度变化,从而引起高山草甸带的水热条件变化,造成牧草分布的变化,是导致牧人迁徙的主要原因。
(4)本小题考查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其中不利的因素可从地形、自然灾害、水资源等方面分析。
【参考答案】(1)山地针叶林带、山地草原带、高山草甸带、温带荒漠带。 位于山地迎风坡,大西洋暖湿气流带来丰富降水。
(2)地表岩石受到强烈温差变化(或冻融)的风化作用,发生崩解和破碎;受到冰川和冰雪融水等外力侵蚀后;并被(冰川、冰雪融水、重力等)搬运到地势比较平坦的山坡处堆积而成。
(3)从盆地到高山,随着海拔的升高,气候(气温和水分条件或水热条件或气温和湿度条件)垂直差异大,雪线会随季节变化而升降。每到春夏来临,随着雪线不断上升,高山草甸带水热条件适宜,牧草生长茂盛(或高山草甸带气温升高,湿度增加,牧草生长条件改善,牧草丰富),气候温和,羊群等被赶到海拔较高的夏季牧场。当秋冬季节来临,雪线又不断地下降,高山草原牧草被积雪覆盖(或水热条件不宜牧草生长,或气温降低,湿度减小,不利于牧草生长),且高山草原上的气候寒冷,气温较低,牲畜无法生存,羊群被赶到相对温暖的山麓牧场越冬。或夏季山上较为温暖,牧民在高山草甸带放牧;冬季高山寒冷,牧民到位于山麓的山地草原带放牧。
(4)距离远(时间短);地形复杂,高差大;沿途畜牧生产保障条件差;容易遭受自然灾害(雪灾、冻害、旱灾、风灾等)的威胁;导致牧草不足,牲畜掉膘(减重)、疾病、甚至死亡,使畜牧业产量下降。
33.(2017·课标卷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地垂直带内部的分异规律,日益为地理学研究所重视。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在山地苔原带下部,少数植物种类通过种间竞争获得优势,植物多样性较低;随着海拔升高,环境压力变大,种间竞争减弱,植物多样性升高;在更高海拔区域,适宜生存的植物种类减少。地理科考队调查某山峰的苔原带(海拔2000—2600米)时发现,该苔原带部分地区存在干扰,导致优势植物数量减少,植物多样性异常;阴、阳坡降水量与坡度差别不大,但植物多样性差异显著(下图)。
(1)确定该苔原带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以及干扰强度的垂直分布特征。
(2)判断在未遭受干扰时,阴坡与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的差异,并说明判断依据。
(3)分析与阴坡相比,苔原带阳坡地表温度和湿度的特点及产生原因。
(4)说明从2300米至2600米,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逐渐缩小的原因。
【解析】第(1)题,该题目以自然带的垂直分异规律为背景,考察学生对陌生材料的理解能力和对图表的判读能力。该题一共分为三小问,切勿遗漏。由题意可知,正常规律呈单峰变化,由2000m到2600m生物多样性应先增后减,图中明显看出阳坡2000m-2300m处不合规律。第(2)题,结合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可知,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最高值应在中部(2300米左右)。读图6可知,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最高值的中部(2300米左右)低于阴坡最高值。所以在未遭受干扰时阴坡较阳坡植物多样性高。第(3)题,依据材料“阴、阳破降水量与坡度差别不大”和阳坡比阴坡受同一光照时间较长,获得太阳辐射多,所以地表温度高,蒸发强度大;阳坡地表温度高,融雪早,蒸发历时长。从而可得出阳坡地表温度高、湿度低。第(4)题,依据材料“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可知,从2300米至2600米,海拔高度升高,阴、阳坡面积减小,坡面差异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适应生存到物种种类减少。根据山地垂直地域差异规律可知,海拔升高,气温降低,热量条件变差,而水分差异也相应变小,阴、阳坡相互影响(水分、热量交换作用)增强,从而导致阴坡和阳坡的植物植物多样性差异减小。
【参考答案】
(1)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阳坡,苔原带的下部(中下部,2000—2300米左右)。干扰强度分布特征: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越低,干扰越强烈)。
(2)(未遭受干扰时)阴坡较阳坡植物多样性高。依据:(按单峰变化规律,)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最高值应在中部(2300米左右),低于阴坡最高值。
(3)特点:阳坡地表温度高、湿度低(水分条件差)。原因:阳坡太阳辐射强,地表温度高,蒸发强度大;阳坡融雪早,蒸发历时长。
(4)随着海拔升高,阴、阳坡面积减小,坡面差异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阴、阳坡相互影响(水分、热量交换作用)增强。
34.(安徽省A10联盟2018届高三最后一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有相对稳定的灌丛草甸植被,在此植被下而形成肥沃的土壤类型出现适应新环境并具高山灌丛草向土是在高山针叶林带垂直范围内,因森林遭破坏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37°37′′N,101°19′E,海拔3200m,下称海北站)地处祁连山东段北支南麓,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侯。一年仅有冷暖两季,冷季漫长而寒冷,年平均气温-1.7℃,年降水量小于600mm,暖季草类植被茂盛。
土壤CO2的释放是大气温室气体的重要地表生态源之一,是土壤微生物对土壤有机物质分解作用的结果。下左图为海北站高山灌丛草甸土CO2释放速率的日变化图,右图为海北站牧草不同物候期(5~6月为牧草返青期、7~8月为草盛期、9月为草枯黄期)高山灌丛草向土CO2释放速率(单位时间、单位体积土壤中释放的CO2量)的日变化图。
(1)分析海北站高山灌丛草甸土土壤肥沃的自然原因。
(2)说明海北站高山灌丛草甸土CO2释放速率的日变化特征及原理。
(3)结合右图推测过度放牧对海北站高山灌丛草甸土CO2释放速率的影响。
【答案】(1)该地暖季草类茂盛,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多;海拔高,食草动物较少,对草原破坏小;冷季漫长,气温低,土壤微生物活动较弱,有机质分解缓慢;降水较少,淋溶作用弱,利于有机质的积累与保存。
(2)特征:CO2释放速率从6:00开始逐渐增加,14:00后逐渐下降;最大值出现在14:00,最低值出现在6:00。
原理:日出后随太阳辐射增加,表层地温升高,地面辐射增强,气温逐渐升高,土壤微生物活性增强,CO2释放速率增大;太阳辐射减弱后,地温气温均降低,土壤微生物活性减弱, CO2释放速率逐渐降低。
(3)过度放牧造成草地退化;地表植物生物量和地下根系生物量减少(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种类也下降;导致土壤中CO2释放速率降低。
【解析】整体分析:暖季草类茂盛,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多。冷季土壤微生物活动较弱,有机质分解缓慢,淋溶作用弱,利于有机质的积累与保存。海北站高山灌丛草甸土CO2释放速率与气温变化呈正相关。产草量与高山灌丛草甸土CO2释放速率呈正相关。
(1)海北站冷季漫长而寒冷,年平均气温-1.7℃,年降水量小于600mm,暖季草类植被茂盛。该地暖季草类茂盛,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多。海拔高,约3200米,食草动物较少,对草原破坏小。冷季漫长寒冷,土壤微生物活动较弱,有机质分解缓慢。降水较少,淋溶作用弱,利于有机质的积累与保存。所以高山灌丛草甸土土壤肥沃。
(2)图中横轴是时间,左纵轴是释放速率,海北站高山灌丛草甸土CO2释放速率的日变化特征是CO2释放速率与气温变化呈正相关。从6:00开始逐渐增加,14:00后逐渐下降。一天中释放速度最大值出现在14:00,最低值出现在6:00。
根据CO2释放速率变化曲线,气温变化曲线形态,日出后随太阳辐射增加,表层地温升高,地面辐射增强,气温逐渐升高,土壤微生物活性增强,CO2释放速率增大。太阳辐射减弱后,地温气温均降低,土壤微生物活性减弱, CO2释放速率逐渐降低。一天中最高气温在14时左右, 最低气温在日出前后,约6点左右。
(3)右图曲线草盛期释放量大,返青期、枯黄期释放量小,说明产草量与高山灌丛草甸土CO2释放速率呈正相关。过度放牧造成草地退化,地表植物生物量和地下根系生物量减少,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下降。草地退化,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种类也下降,导致土壤中CO2释放速率降低。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