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安徽省合肥九中高三暑期调研考试物理试卷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6/565975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19届安徽省合肥九中高三暑期调研考试物理试卷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6/5659753/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19届安徽省合肥九中高三暑期调研考试物理试卷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6/5659753/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19届安徽省合肥九中高三暑期调研考试物理试卷
展开2019届安徽省合肥九中高三暑期调研考试
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小题,每小题4分,共52分,1-8只有一个答案正确,9-13位多项选择,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路面行驶的汽车,载重越大,惯性越大
B.车速越大的汽车,滑行的距离越长,说明它的惯性与车速有关
C.在国际单位制中,力、质量和时间三个物理量单位为力学基本单位
D.载重汽车的重心位置只跟所载物体的质量有关与叠放的方式无关
2.在物理学的重大发现中科学家们创造出了许多物理学方法,如理想实验法、控制变量法、极限思想法、类比法、微元法和科学假说法、建立物理模型法等等.以下关于所用物理学研究方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不需要考虑物体本身的大小和形状时,用质点来代替物体的方法叫建立物理模型法
B.根据速度定义式,当非常非常小时,就可以表示物体在t时刻的瞬时速度,该定义应用了极限思想方法
C.在探究加速度、力和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时,先保持质量不变研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再保持力不变研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该实验应用了假设法
D.在推导匀变速运动位移公式时,把整个运动过程划分成很多小段,每一小段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然后把各小段的位移相加,这里采用了微元法
3.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有弹簧才能产生弹力
B.弹力的方向总是与产生该弹力的施力物体的形变恢复方向相同
C.物体挂在弹簧秤下,弹簧秤的示数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大小
D.受静摩擦力的物体不一定静止,但受滑动摩擦力的物体一定运动
4.质量为60kg的人,站在升降机内的台秤上,测得体重为480N,则升降机的运动应是
A.匀速上升或匀速下降 B.加速上升 C.减速上升 D.减速下降
5.引体向上是同学们经常做的一项健身运动.该运动的规范动作是:两手正握单杠,由悬垂开始,上拉时,下颚须超过单杠面.下放时,两臂放直,不能曲臂,如图1所示,这样上拉下放,重复动作,达到锻炼臂力和腹肌的目的.关于做引体向上动作时人的受力,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加速上拉过程中,单杠给人的作用力大于人给单杠的作用力
B.在加速下放过程中,单杠对人的作用力等于人对单杠的作用力
C.悬垂静止时,单杠对人的作用力与人对单杠的作用力是一对平衡力
D.在加速下放过程中,在某瞬间人可能不受力的作用
6.如图2所示,质量为m的小圆板与轻弹簧相连,把轻弹簧的另一端固定在内壁光滑的圆筒底部,构成弹簧弹射器.第一次用弹射器水平弹射物体,第二次用弹射器竖直弹射物体,关于两次弹射时情况的分析,正确的是
A.两次弹射瞬间,小圆板受到的合力均为零
B.水平弹射时弹簧处于原长,竖直时弹簧处于拉伸状态
C.水平弹射时弹簧处于原长,竖直时弹簧处于压缩状态
D.两次弹射瞬间,弹簧均处于原长
7.如图3所示,一个物体静止放在倾斜的木板上,在木板的倾角缓慢增大到某一角度的过程中,物体一直静止在木板上,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物体所受的支持力逐渐增大 B.物体所受的支持力与摩擦力的合力不变
C.物体所受重力、支持力、摩擦力和下滑力四个力的作用
D.物体所受的重力、支持力和摩擦力这三个力的合力不变,但不为零。
8. 一艘小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是3m/s,一条河宽60m,河水流速是4m/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船在这条河中运动的最大速度是5m/s B.小船在这条河中运动的最小速度是3m/s
C.小船渡过这条河的最小位移是60m D.小船渡过这条河的最短时间是20s
9.如图4所示叠放在水平转台上的小物体A、B、C随转台一起以角速度ω匀速转动(各接触面均无相对滑动),A、B、C的质量分别为m、2m、3m,A与B、B与转台、C与转台间的动摩擦因数都为μ,B、C离转台中心的距离分别为r、1.5r.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B、C两物体线速度大小之比为3:2
B.转台的角速度一定满足:ω≤
C.C与转台间的摩擦力大于A与B间的摩擦力
D.B与转台间的摩擦力可能达到3μmg
10.如图5所示为甲、乙两物体运动的x-t图象,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物体做曲线运动,乙物体做直线运动
B.两物体的初速度都为零
C.在0-t1时间内两物体平均速度相等
D.在0-t1时间内甲的路程等于乙的路程
11.如图6所示,斜面小车M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M左边紧贴墙壁,若在M斜面上放一个物体m,当m沿着M的斜面加速下滑时,M始终静止不动,则M和m受力个数可能为
A.5个和2个 B.5个和3个 C. 4个和2个 D. 4个和3个
12.t=0时,甲乙两汽车从相距70km的两地开始相向行驶,它们的v﹣t图象如图7所示.忽略汽车掉头所需时间.下列对汽车运动状况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在第1小时末,乙车所受合力方向改变
B.在第2小时末,甲乙两车相距20km
C.在第4小时末,甲乙两车相遇
D.在前4小时内,乙车运动加速度的大小总比甲车的大
13.如图8所示,足够长的传送带与水平面夹角为θ,以速度v0匀速转动。在传送带的上端以初速度v,且v> v0沿斜面向下释放质量为m的小木块,小木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则图中能反映小木块运动的加速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可能是( )
二、实验题(共两小题,14题6分,15题6分,共12分)
14.(6分)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中,采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
(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____________.
A.本实验应先平衡摩擦力
B.在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时,应改变小车所受拉力的大小
C.在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时,作出a-图象更容易直观地判断出二者间的关系
D.无论m取什么值,细线对小车的拉力就是小车的合力
(2)在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时,若小车的质量M=0.5 kg,改变砝码质量m的值,进行多次实验,以下m的取值哪个比较合适________.
A.m1=0.4kg B.m2=0.01 kg C.m3=4kg D.m4=0.5kg
(3)实验中打出了一条纸带如图乙所示.计时器打点的时间间隔为0.02 s.从比较清晰的点起,每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量出相邻计数点之间的距离,根据图中给出的数据求出该小车的加速度a=__________m/s2.(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15.下表是某同学为探索弹力和弹簧形变量的关系所测得的几组数据:
弹力F/N | 0.5 | 1.0 | 1.5 | 2.0 | 2.5 |
弹簧测力计的伸长x/cm | 2.6 | 5.0 | 6.8 | 9.8 | 12.4 |
(1)请你在图中的坐标线上作出F—x图象;
(2)写出曲线所代表的函数;(x用m做单位)
(3)解释函数表达式中常数的物理意义.
三、计算题(本大题共3小题,16题10分,17题12分,18题14分,共36分)
16.(10分)物体A在水平力F1=500N的作用下,沿倾角θ=37°的斜面匀速滑动,如图10所示.物体A受的重力G=400N,求: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sin37°=0.6,cos37°=0.8)
17.(12分)一辆汽车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已知途中先后经过相距27m的A、B两点所用时间为2s,汽车经过B点时的速度为15m/s。求:
(1)汽车经过A点时的速度大小;
(2)汽车从出发点到A点的位移及平均速度大小。
18.(14分) (如图11所示,在水平地面上建立x轴,有一个质量m=1 kg的木块放在质量为M=2 kg的长木板上,木板长L=11.5 m。已知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0.1,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0.9(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木块与长木板保持相对静止共同向右运动,已知木板的左端A点经过坐标原点O时的速度为v0=10 m/s,在坐标为x=21 m处的P点处有一挡板,木板与挡板瞬间碰撞后立即以原速率反向弹回,而木块在此瞬间速度不变,若碰后立刻撤去挡板,g取10 m/s2,求:
图11
(1)木板碰挡板时的速度大小v1;
(2)碰后木板与木块刚好共速时的速度;
(3)最终木板停止运动时A、P间的距离。
高三物理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13小题,合计52分)
1.A 2.C 3.B 4.C 5.B 6.D 7.B 8.D
9. B C 10.C D 11.BC 12.AD 13.AC
二、填空题(14题6分,15题6分,共12分)
14.(1)B (2)B (3)1.3
15、(1)如图所示.
(2)F=20x.
(3)常数为弹簧的劲度系数.
三、计算题(16题10分,17题12分,18题14分,共计36分)
16(10分); μ=8/31
17.(12分)【解析】设汽车运动方向为正方向,则
vB=15m/s,tAB=2s,xAB=27m
(1)设过A点时速度为vA,则AB段平均速度
== (2分)
故由xAB=·tAB=·tAB (2分)
解得vA=12m/s (2分)
(2)对AB段:a==1.5m/s2 (2分)
对OB段(vO=0):由v2-=2ax得
xOA==48m (2分)
对OA段: 平均速度==6m/s (2分)
答案:(1)12m/s (2)48m 6m/s
18(14分)
(1)对木块和木板组成的系统,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μ1(m+M)g=(m+M)a1
v-v=2a1(x-L)
代入数据得v1=9 m/s。
(3)从木板与挡板相碰至木板与木块共速,木板的位移大小s1=t=6.48 m
共速后木板与木块以大小为a1=μ1g=1 m/s2的加速度向左减速至停下,木板的位移大小s2==1.62 m
最终A、P间距离sAP=L+s1+s2=19.60 m。
答案 (1)9 m/s (2)1.8 m/s 方向向左 (3)19.60 m